2024-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腸漏症
共找到
17
筆 文章
-
-
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多吃變胖又傷腦,專家帶你一次搞懂
你愛吃冷凍披薩、餅乾嗎?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以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食品,除了提升肥胖率,更被證實與癌症及死亡率有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民眾可從選擇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品,並注意食品成分表及營養標示,避免攝取超加工食品。據巴西聖保羅大學所創造的NOVA食品分類系統,加工食品分為4類:第1類:指未加工或經過最低加工的食品,即原型食物,如米、鮮魚、水果、鮮奶、乾燥豆類等。第2類:指經過加工的烹調佐料,如油脂、糖、鹽、麵粉。第3類:即食食品,即使用佐料調味的加工食品,如魚罐頭、火腿、泡菜、肉乾、調味堅果、現做麵包。第4類: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等多種添加劑,以達到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效果,如冷凍披薩、餅乾、速食食品等。鄭乃源指出,第3類的即食食品,是由第1類原型食物、第2類烹調佐料製作而成的加工食品,包括台灣常見本土料理,如水餃、臭豆腐、豬血、蚵仔煎、魚鬆、肉鬆、生煎包,若追求健康的飲食,應以第1類及第2類為主,第3類則應減量攝取,第4類應盡量避免食用。雖然適度的加工有助於保存營養素並延長保存期,但鄭乃源強調,超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往往使其偏離天然食品,正是健康風險的來源,且由於超加工食品方便及非常順口,因此也可能會有成癮的問題,就有美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成癮的成人為14%、兒童為12%,這種成癮性使人難以控制攝入量,並影響健康。另外,超加工食品經常大量添加澱粉、糖和飽和脂肪,熱量密度極高,同樣重量下,熱量遠高於低度加工或未加工食品,歐洲跨國研究以NOVA食品分類分析日常飲食,發現民眾攝取NOVA第1類食物重量占71.5%,熱量佔35.9%,而第4類超加工食品重量僅13.7%,熱量卻已高達32%。因此,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可能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研究提到,超加工食品缺乏膳食纖維,並含有大量化學添加物,這些物質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造成腸道健康問題,引發慢性發炎,腸道菌叢的不良變化會影響整體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引發腸漏症,使得有害物質更容易進入血液,導致更多健康問題。研究顯示,60歲以下的消費者,若超加工食品消費超過19.9%,整體認知下降加速28%、執行功能下降加速25%,雖然60歲以上的消費者對超加工食品的消費比率並無特別影響,但也預示提早預防、減少攝取超加工食品的必要性,此外時常攝取過多的糖及甜烘焙品等超加工食品,也對幼童的認知功能會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研究也指出,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空熱量,空熱量即為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蛋白質等營養素,熱量來源主要為添加糖及不健康脂肪,營養價值低,也具低膳食纖維、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鹽、高飽和脂肪的特性,並可能添加有害添加劑及汙染物,因此可能具致癌性。鄭乃源借鑒他國經驗,提供民眾避免超加工食品攝取過量的方法,包括優先選擇新鮮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天然肉類,這些食物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其次是避免即食、微波加熱、預熱、顏色鮮豔、香味濃郁、口味厚重、可以經久保存的食品,儘管這些食品方便、好吃,但其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特性,會增加健康風險。鄭乃源進一步提到,民眾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仔細查看食品標籤,避免選擇含有大量添加劑的產品,如人工香料、色素、增味劑、增稠劑等。選擇成分簡單、添加物少的食品更為健康,再者控制食材的質量和調味料的使用,並盡可能減少外食,避免過度繁複的烹飪方式。
-
2024-08-30 醫療.消化系統
我便祕了嗎?幾天大一次便才正常?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傳授「這樣做」腸保健康
腸道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部位,我們從外部攝取的營養,便是由腸道這個臟器負責吸收,再來,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且與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腸神經循環與系統,都和腸道相互連結,因此說「腸道是第二大腦」其實也不為過。腸道與外界食物接觸甚密,也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二個皮膚。就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蔣鋒帆科主任來告訴您關於腸道的秘密!腸道健康與失智症有關?腸道不只消化吃進去的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問題都與「腸道發炎」有正向的關係,因此不可忽視腸道的健康,建議遵守「均衡飲食」「食用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原則很重要。 說到養腸,一般人或許會想到補充益生菌,但其實不是一吃就能見效,建議每天吃、至少吃兩個月以上,攝取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改善生活作息及補充「益菌生或益生元」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什麼是腸漏症?但有時候我們生活作息或飲食,難免會使腸道黏膜受損、發炎,造成「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黏膜出現多孔性、發炎的滲漏現象,會讓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穿過腸細胞間的縫隙,滲進血液流竄全身,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反應,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引發各種病症。 「腸漏症」是近年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腸漏與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除了一般人外,新手媽媽或更年期婦女都會面對荷爾蒙轉變,造成身體、腸道的發炎反應。怎樣才算便祕?腸胃問題的最大宗、最常見的問題可能就屬「便祕」莫屬了。但不是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便祕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 若真有便秘問題,而且醫師同時也會幫您檢查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大腸無力症」、「出口阻塞症候群」、「內套疊(常見於小朋友)」等問題。 大腸無力症患者可能整條大腸都不會動,出口阻塞症候群則可能出現糞便都集中在直腸出口處,導致大塞車。 腸道狀況其實可能是身體其他器官在抗議,因此若有此類困擾,建議諮詢大腸直腸科。 2大腸道迷思解密Q1.吃素能預防大腸癌? 雖然素食相較肉品較好保存,且也能幫助腸道健康,但並非就能完全預防大腸癌。 Q2.有家族病史才會有大腸癌? 錯。家族內都有大腸癌,可能也與家族內的飲食、生活習慣一致有關。但其實大腸癌有許多致癌可能性,如遺傳、基因、飲食模式,甚至是個性。 延伸閱讀:.發生腹瀉怎麼辦?怎麼吃?中醫:分3階段,按3穴位助改善.有便祕宿便怎麼辦?營養師激推「10大順暢食物」助排便順暢.「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出現!醫盤點7症狀提早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4 醫療.消化系統
男童長期便秘竟是腸黏膜沒修好引起「腸漏症」!補充「3營養素」可改善!
7歲的陳小弟弟長期便秘,排便常常排出一顆顆硬硬圓圓的「羊仔便」,儘管已做過兒童健檢,透過過敏原報告盡量避開可能過敏原,腸胃不適的症狀卻始終沒改善緩解,甚至第二次複檢224項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項時,出現較前一次更多的過敏原。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醫師提醒:兒童腸黏膜沒有確實修復,腸漏症的情況沒有改善,因此過敏反應才無法緩解。腸漏症怎麼辦?2招合併才能有效改善腸漏症人體腸道除消化、吸收食物營養,其中腸道黏膜更是身體重要的屏障,能避免細菌、有害物質從腸道縫隙滲透到血液中。蘇聖傑解釋,陳小弟弟的情況,就是因為腸黏膜受損,才形成「腸漏症」,所以無法阻止過敏原、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質滲透進血液中。因此,不管如何小心謹慎避開過敏原,患者還是有便秘、腹部不適的原因,甚至因為腸道黏膜的屏障大開,導致體內過敏原越來越多。不少人想到腸漏症,都以為是因為有特定過敏原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才會造成便秘、腹瀉、皮膚癢等問題。其實腸漏正的疾病源頭:也可能是因為壓力、藥物、酒精、放射線等其他因素,導致腸黏膜的修復速度趕不上破損速度,就會導致腸漏症。如果食物未被完全分解,當中的蛋白分子就有可能會從縫隙進入血液,引發全身性的過敏反應。這也解釋為何陳小弟弟回診時,過敏原不減反增?因為吃什麼食物都會穿透腸道黏膜,自然會使身體產生抗體、發生發炎反應。如果患者有腸漏症時,並非僅要避免吃入過敏原就好,更應該要積極修復腸黏膜,使腸道屏障完整,也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修復腸黏膜需要多種營養素的合作,有效促進腸道健康想要修復腸黏膜,最重要的是想辦法增加腸黏膜的修復能力。從不同面向提供腸道支援,例如:補充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品,如麩醯胺酸、益生質、益生菌等,來支持黏膜細胞的修復。就如同燙傷時會使用人工皮覆蓋傷口、避免傷口暴露感染,腸黏膜同樣也需要有營養素的支援,以利生成、穩定腸道黏膜。修復腸黏膜的三種營養素:1. 益生菌:增加腸道內好菌數目、減少致病壞菌數,協助修補腸漏,調節腸黏膜淋巴組織,降低過敏反應。2. 益生質:簡單來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協助益生菌快速生長,發揮益生菌的生理作用。3. 麩醯胺酸:協助修復腸道黏膜細胞的破損,改善腸漏症。蘇聖傑也提醒,除修復腸黏膜外,更重要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預防腸道黏膜受傷,建議飲食上減少攝取過多的精緻加工食品、注意三餐營養均衡,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並做好壓力管理,才能有效顧好「腸」健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9 醫療.消化系統
體重突然狂掉10公斤 原來是體內「這裡」受傷了!
46歲翁女士體重突然狂掉10公斤,加上頻頻出現脹氣、胃食道逆流等腸胃不適症狀,就醫接受腸胃功能醫學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腸黏膜受損,導致能吸收養分的表面積銳減,身體吸收營養能力大打折,所以體重才會快速下降。 一旦「腸漏」代誌大條人體消化系統分上下消化道,食物進入體內後會先經過由食道、胃、十二指腸組成的上消化道,在經過充分的絞碎並與胰臟酵素混合後,來到下消化道,被小腸和大腸有效率的吸收,是腸道吸收營養的要角。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表示,腸胃健康的狀態下,腸道黏膜可以有效率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身體重要的屏障,可避免有害物質從腸道縫隙滲透到血液,但當腸黏膜受傷,不只影響體內營養吸收效率,屏障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大小腸黏膜受損的症狀並不相同,小腸黏膜受損會導致體重下降,大腸黏膜受損則會出現脹氣、排便變化等症狀。若未消化完的大分子食物、細菌、毒性物質從腸壁細胞之間的縫隙闖入體內、滲透到血管中,會發生「腸漏症」,可能造成慢性發炎,使肝臟機能出現變化,更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導致嚴重的心血管病症。 有害因子破壞腸黏膜更新腸黏膜有很多的指狀突起,又稱為腸絨毛。蘇聖傑指出,這些絨毛由一層半滲透細胞薄膜組成,更新速度快,若是身體機能正常,約 5 至 7 天就會全部換新一輪,以維持腸道機能的穩定。但日常生活中,由於我們易接觸到不少有害因子,包括環境毒素(塑化劑、防腐劑、色素或動物肉施打的促進生長荷爾蒙)、酒精、壓力等,會造成腸黏膜被破壞,甚至導致它的更新能力出問題,所以可能進一步形成各種腸胃道問題。 腸不好易致慢性病腸漏症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進一步導致其他病症。蘇聖傑提醒,看似與腸胃道無關的慢性病,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也有可能與腸道黏膜受損有關。想要完整評估腸道健康與否,大腸鏡與功能醫學檢測都很重要,大腸鏡是巨觀檢查腸道結構,功能醫學檢測則是從功能面判斷腸道健康與否。拉肚子是腸道警訊 找出原因維持機能穩定翁女士在經由檢測找出問題後,後續依照蘇聖傑建議,進行無麩飲食,同步攝取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品,如益生質、益生菌,2至3個月後,體重開始增加,脹氣及胃食道逆流狀況也獲得改善。蘇聖傑強調,修復腸道黏膜很重要,當腸道不再發生「腸漏」的問題,才能抵禦有害物質的侵襲,有效吸收營養素。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維持穩定的腸道健康狀態,因此平時盡量不要吃過度加工的食品、每日三餐必須營養均衡,也應學習適度排解壓力,如此才是「腸」壽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你減肌又增脂,全麥麵包會導致肌少症?教授揭真相這麼說
讀者李先生在2023-6-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小麥胚芽凝集素(WGA)會造成肌少症,不曉得這個說法正確否?很想聽聽您專家的意見。附上這篇短文,謝謝您。」他附上的文章是2023-6-13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肌少症傷腦又奪命 醫點名「1健康食物」竟害減肌增脂。我把有關小麥胚芽凝集素的部分拷貝如下:「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其臉書表示,……另一個使肌少症惡化的兇手就是小麥胚芽凝集素(WGA)。李思賢表示,它是種非常小的蛋白質,即使人沒有腸漏症也會滲入身體內部。WGA使肌肉無法得到應有的葡萄糖,而讓葡萄糖轉變為脂肪貯存,因此會害人減肌增脂。他並表示,WGA不存在於白麵包中,只存在於全麥麵包的麥糠裡面,所以如果為了健康去吃全麥麵包,可能會得到反效果。」我到李思賢醫師的臉書查看,看到他這篇「小麥胚芽凝集素會導致肌少症」的文章有467個贊,43個留言,以及59個分享。其中有一個留言是「請問燕麥也會有嗎」,而李思賢醫師的答覆是「是的」。(註:有關網路上對燕麥的刻意抹黑,請看我上個月發表的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肌少症的英文是sarcopenia,而小麥胚芽凝集素的英文是wheat germ agglutinin。所以我就用這兩個關鍵詞在谷歌和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而結果是零。我有看到克里夫蘭診所發表的有關肌少症的文章,而裡面完全沒有提起全麥麵包或小麥胚芽凝集素會造成肌少症。我又閱讀了兩篇今年才剛發表的有關肌少症的綜述論文,而它們也完全沒有提起全麥麵包或小麥胚芽凝集素會造成肌少症。請看Epidemiology of sarcopenia: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肌少症的流行病學:患病率、危險因素和後果)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 Nutritional and Drug Approach in 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肌少症發病機制、營養和藥物方法的見解:系統評價)有關小麥胚芽凝集素是否對健康有害,我搜到2014年發表的綜述論文Health effects of wheat lectins: A review(小麥凝集素對健康的影響:綜述)。它在文摘裡說:「小麥胚芽中存在的一部分蛋白質被表徵為小麥胚芽凝集素(WGA)。有些流行營養計劃作者提出了這種小麥凝集素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嚴格審查了關於小麥凝集素對肥胖、自身免疫疾病和乳糜瀉等健康因素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結果。我們的結論是,存在許多未經證實的假設。 目前有關膳食凝集素對健康影響的數據並不支持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正好相反,食用含有 WGA 的食物,如穀物和全穀物產品,已被證明可以顯著降低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癌症的風險,並可以改善長期體重管理。」我也搜到一篇去年發表的綜述論文Bioactive Components in Whole Grai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unction(全穀物中調節骨骼肌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有這麼一段話:「已經很明顯,全穀物和全穀物產品具有巨大的營養和促進健康的特性,因為胚芽和麩皮部分含有獨特的生物活性成分(膳食纖維、β-葡聚醣、酚類、類胡蘿蔔素和生育三烯酚)。 」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發表的Whole grains: Hearty options for a healthy diet(全穀物:健康飲食的豐盛選擇)在一開頭就說:「全穀食品是營養飲食的不錯選擇。全穀物提供纖維、維他命、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全穀食品有助於控制膽固醇水平、體重和血壓。這些食物還有助於降低患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美國政府發表的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020-2025(美國人膳食指南2020-2025 )在第23頁有這麼一段話:「與積極健康結果相關的飲食模式的共同特徵包括相對較高的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華人社區健康資源中心發表的全穀類食物,有這麼一段話:「進食全穀類食物的好處:全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B 群, 礦物質, 和纖維素。它們屬於天然低脂食品。進食全穀類食物可能會降低患上某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 糖尿病, 和某些癌症。」所以,您是要相信這些醫學論文以及有信譽的健康資訊,還是李思賢醫師沒有科學證據的臉書文章?原文: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2-1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腸道健康 人也跟著健康
我們進食後,食物經過消化與吸收,再進入大腸進行發酵。這個發酵過程對健康很重要,一方面分解食物殘渣作為腸道微生物的營養來源,並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B群、維他命K等營養素。同時,腸粘膜是相當重要的免疫組織,隨時分泌抗菌蛋白調控腸道內的環境。這個發酵過程,搭配腸粘膜附近豐富的免疫細胞,也成為身體防禦的一部分。很多人都知道要補充腸道好菌,卻忽略了要讓攝入的好菌在腸道落地生根、在我們身體裡活得快快樂樂,並不是光靠補充就夠,還需要體內環境的配合。怎麼配合?第一步,從飲食開始。盡量少吃精製糖和澱粉、改用地瓜芋頭這類含有抗性澱粉的飲食。因為精製糖、精製澱粉消化後的單糖正是壞菌偏愛的飲食,會排擠好菌的生存。光是減少糖類和精製澱粉的攝取,就已經在幫助腸道排除壞菌。減少促進壞菌生長的因子,在補充腸道菌時也要同時補充育菌素(prebiotics)。就像在土壤下肥,給花果樹好的生長環境一樣。飲食裡的新鮮蔬菜,就是能促進好菌生長的食物。特別是含豐富纖維的葉菜類,含有豐富胺基酸的蘆筍,有菊糖(inulin)成分的菊芋,青花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都能帶來天然育菌素。不光要多吃蔬菜,還要盡量吃多樣化的新鮮蔬菜。我過去也用「彩虹飲食」的比喻鼓勵大家吃各種顏色的蔬菜,讓餐盤如同彩虹一般鮮艷活潑,用五顏六色的多酚類來餵食腸道的菌種。20年前我剛回到台灣,發現一般人並不像美國人會過度吃肉,甚至許多朋友因為宗教或護生的理由而吃素。可惜的是,這些吃素的朋友往往以過度加工食品和精製澱粉為主食。不光錯過新鮮植物帶來的植化素、維他命和礦物質,時間長了容易血糖不穩,甚至進入三高的代謝症候群。精製澱粉主食留給腸道微生物的營養不足,回過頭來也影響微生物和腸道黏膜組織的互動,包括干擾腸黏膜的正常汰換而影響腸道的通透性。這就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讓本來不會進入血液的腸道內容物突破腸道防線,引發免疫細胞的反應,造成身體慢性的發炎。我觀察到飲食不耐受的現象愈來愈普遍。有些人飯後易脹氣、消化不良或瀉肚子,皮膚有各種難以治癒的疹子,這其實離不開腸道受傷的問題。當腸道環境不利於好菌生長時,壞菌自然會接管腸道,而這些壞菌的代謝需求也會影響我們對飲食和環境的偏好。一方面可說腸道微生物是透過不良的生活習慣才生存下來,另一方面我們不健康的作息與習氣,像菸、酒、壓力、負面情緒……也離不開腸道生態的影響。我當時引進地中海飲食的觀念,示範怎麼少吃澱粉類主食,改用大量新鮮生菜、豐富橄欖油、堅果拌成的沙拉,為自己帶來一天的熱量和營養。當然這樣的飲食,也讓腸道微生物得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和多酚,而能建立多元而健康的微生態系。今年,我透過《療癒的飲食與斷食》鼓勵大家採用以大量蔬菜為主的低醣高脂飲食吃好吃飽,接著將進食頻率自然降下來,讓腸道有更多時間可以休息修復。腸道恢復健康,身體慢性發炎跟著緩解,讓人感覺清爽起來,也自然更樂意透過運動、呼吸、情緒的管理來調整體質。就這樣,不知不覺,健康與快樂也都回來了。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
▌增加多巴胺就是增加行動力除了血清素之外,另一個能讓身心感覺舒暢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多巴胺主要負責人體的行動力以及強化我們的動機與積極度,如果體內缺乏這個訊息傳導物質就容易導致憂鬱症和成癮症。我們可以透過天然的方式提高體內的多巴胺合成率,你可以親身感受前後差異,當多巴胺提升之後,你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樂趣!請捨棄令人成癮的任何物質:舉凡酒精、其他毒品與碳水化合物之所以讓你欲罷不能,主因就是它們能快速提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這也是為什麼當人體內的多巴胺指數下降時,就越想要攝取這些成癮性物質,因為此時它們對你的身體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長期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多巴胺的行為不啻是飲鴆止渴,因為藥效最強的毒品通常能夠一舉將多巴胺提升至最高濃度,這當然就是它讓人成癮的原因之一。除了毒品以外,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樣會使多巴胺短暫飆高,因此產生成癮的症狀。每次飆高的多巴胺反應會大幅減少人體的多巴胺接收器,導致腦細胞對接收到的訊息沒什麼反應。若要再次達到同樣興奮的程度,就必須攝取更多同類型的成癮物質,才能有相同的刺激效果使細胞釋放出相同數量的多巴胺。因此,你所需求的糖分、碳水化合物、酒精或是毒品的數量就越來越多。飲食: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腦神經元會製造多少多巴胺。更確切地說:是你攝取了多少好的蛋白質,也就是高品質的肉類、魚類、雞蛋、乳製品與乳清蛋白。除了高品質的蛋白質之外,身體也同時需要幾項重要的輔助元素,這些元素能幫助身體將蛋白質轉換成多巴胺。人體的胃會將所有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的蛋白質,但只有胃酸濃度正常時才會發生。這個分解步驟還需要足夠的鋅、維他命B1與B,蛋白質藉此便能以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這樣的獨立分子存於人體中,苯丙胺酸於是能輕鬆地從腸道隨著血液循環一起進入細胞中。而苯丙胺酸最終會在細胞內被轉換為酪氨酸,這個轉換過程中需要輔助的營養元素有葉酸、鎂、錳、鐵、銅、鋅與維他命C。再經過兩個步驟之後,酪氨酸就會被重組為多巴,隨後轉換為多巴胺。要完成這最後兩個步驟,需要維他命B才能成功。但是當胃酸過低時,(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些經常被開立的胃酸抑制劑處方籤,那會讓胃酸過低的人完全無法分解自己攝入的蛋白質。)當然後續的產品苯丙胺酸與酪氨酸的數量也就跟著降低。腸漏症的患者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除了缺乏上述兩者胺基酸會影響最終產品多巴胺之外,人體內是否具有足夠的輔助營養元素也是決定能否產出足夠多巴胺的原因之一。研究結果顯示,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們,絕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平均統計,百分之五十八的女性身體經常缺乏鐵質,男性缺乏鐵質的情況稍微少一點,數據顯示多數缺乏鐵元素的男性都是運動員與年長者。此外,不分性別,平均有三分之二的人體內葉酸含量過低。缺乏鐵與葉酸都會降低多巴胺的生產率。最後,碳水化合物經證實會迅速降低體內多巴胺的濃度。的確,在剛開始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它能讓血液裡的多巴胺急速升高,但隨後卻會快速將多巴胺分解導致消失,因此人在攝取完大量碳水化合物過後,只會感到空虛。保持正常體重:人體脂肪組織內的細胞會不停製造荷爾蒙瘦蛋白出來。瘦蛋白雖然會抑制食欲,但也會抑制多巴胺的功效,使人的行動力與積極度完全跌到谷底,那可是讓人類想要起而行、邁開步伐跑的行動力。相反地,若是人體維持在正常體重,脂肪組織便不會釋出過多的瘦蛋白,體內存在的多巴胺得以完全釋放功效。人因此感到更有積極行動的渴望,生命才會變得更有樂趣。消除壓力:多巴胺形成後,還有更多的轉換程序會接續發生。首先,多巴胺會轉變為正腎上腺素,接著再轉變為腎上腺素,亦即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只要形成越多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濃度就越低。但是你可以透過放鬆自己的情緒與身體,以降低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形成。如果眼前的壓力一時半刻無法解除,那麼請你攝取大量的蛋白質以及製造多巴胺所需要的礦物質和維他命,好讓身體能增加多巴胺的產量。記憶力訓練:透過認知訓練即智力訓練,你可以提高多巴胺接受器的密集度!【自我診斷】我的多巴胺足夠嗎?做完上面的自我診斷,如果你勾選「是」的次數越多,代表你體內缺乏多巴胺的可能性越高。是否缺乏多巴胺比較難以抽血檢驗的方式做出診斷,因此若你相當可能有多巴胺不足的情形時,請立刻參照書中的建議,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2-02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魚或肉的蛋白質 醫師告訴你帶骨肉和帶骨魚煮湯有哪些健康效果
大骨湯養顏美容,更能維持健康!香港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地區,香港人之所以長壽,全是因為他們經常喝雞湯。在中醫觀念裡,花時間慢慢燉煮的雞湯十分滋養。其實不只是雞湯,利用帶骨肉和帶骨魚熬煮成的湯稱為「大骨湯」(bone broth), 許多美國的運動選手和女明星都愛喝,可以養顏美容、維持健康。不瞞各位, 我從兩三年前就在喝加入帶骨食材與蔬菜,用料豐富的大骨湯。這款抗病蔬菜湯富含魚或肉的蛋白質、蔬菜的食物纖維,還有水溶性成分等,都是現代人缺乏的重要營養素。骨頭內釋出的明膠也具有調理腸黏膜的功效。明膠內含的膠原蛋白可以強健骨骼與肌腱,維持年輕的肌膚與髮質,還能改善皺紋和鬆弛,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營養湯品。食材鮮味完全溶入大骨湯中,作法簡單又美味。一起來喝對身體最好的抗病蔬菜湯吧!棒棒腿雞肉富含蛋白質、維他命A 等營養素,可溫暖身體,是很好消化吸收的食材之一。將雞中翅切成兩半,方便食用。排骨豬肉內的蛋白質,其胺基酸比例佳,不妨有效利用。排骨富含維他命B1,能迅速將醣類轉換成熱量,對消除疲勞也有效。名人也愛喝的美容湯!什麼是大骨湯?減肥期間也適合飲用喝大骨湯不會攝取過多熱量,還能喝到維持健康必需的營養素,即使正在執行減醣計畫,或需要瘦身的朋友,也能安心飲用。一碗就能喝到各種營養素可以喝到平常飲食不容易攝取的鉀、磷、鈣、鎂等各種維他命和礦物質,讓人不容易感到疲倦。還能改善「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屏障出現空隙的疾病,大骨湯有助於改善腸漏症。湯中富含膠原蛋白打造美麗肌膚大骨會釋放出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美容養顏、強化髮質。大骨湯是家喻戶曉的傳統湯品,指的是將帶骨肉和蔬菜一起燉煮的湯。原理和香港的雞湯相同,此外,日本人自古習慣將切除魚肉後剩下的魚骨和碎肉煮成「魚骨湯」,同樣含有豐富營養價值。魚骨[鯛魚、紅金眼鯛、鰤魚等]鯛魚、紅金眼鯛、鰤魚等都是很適合煮魚骨湯的食材,切除魚身的魚肉後,將魚骨和碎肉部分下鍋燉煮,可充分釋出魚骨的養分和鮮味。魚骨很便宜,各位不妨多喝。青背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竹筴魚]最大特色是除了可攝取骨頭裡的有效成分之外,還富含DHA、EPA 等不飽和脂肪酸。DHA 有助於減少膽固醇與中性脂肪;EPA則能淨化血液。※ 本文摘自《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免疫權威醫師每天都喝的抗病蔬菜湯:5種食材就能做!每天一碗,喝出最強免疫力》作者:藤田紘一郎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1-11-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
睡覺打呼好危險,竟會睡到沒呼吸?許多成年人都有睡眠障礙,其中又屬中高年齡層的失眠情況最為嚴重,不僅如此,還會有各種病痛輪番找上門,甚至造成肥胖。「發福不是因為一直喝酒、吃宵夜造成的嗎?」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應酬太多,而是長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呼……。」陳先生一邊擦著汗,一邊走進診間,即便診所開了冷氣,對陳先生來說還是不夠。陳先生本身除了高血壓的病史,也有肥胖方面的問題。「這幾年我一直睡不好,白天常常打瞌睡,家人都不敢讓我開車上路。」這幾年發現睡眠品質不太好,即便睡滿了八小時,起床後依然覺得睡不飽,除了白天精神不濟,經常打哈欠之外,甚至體力也受到了影響。不只如此,還因為睡覺打呼太大聲,導致睡在旁邊的妻子也跟著睡不好,後來,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將陳先生帶到了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夜晚睡不好,甚至嚴重到晚上得佩戴呼吸器,才能夠好好入睡。在陳先生的身上,許多疾病造成他睡眠品質差,其根源可以說是因為「肥胖」,因此,醫院的醫生告誡他:「想要睡個好覺,你就該減肥了。」減重真的是一道相當大的課題,萬病以「肥胖」為首,不論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與肥胖有關係。減重並不是吃藥、打針、抽脂,就能夠輕鬆解決的問題,病患必須配合醫師做好全方位的體重管理,才能避免復胖。事實上,肥胖牽扯到許多層面,例如代謝問題,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還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荷爾蒙問題、腸胃道問題,以及生活習慣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代謝、腸胃道出問題,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幾個月,陳先生的體重只增不減,在減肥這條路上處處碰壁的陳先生,已經考慮做切胃手術了,但在我看見他所做的問卷之後,發現不只是肥胖危機,連身體內的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他的食量並沒有很大,因此我猜想可能是代謝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再進一步檢查器官功能,發現腸胃道功能並不是非常好,導致影響到營養素的吸收,才造成代謝出現問題。接著,我發現他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症狀,當男性荷爾蒙不足時,身體的胰島素就會產生抗性,造成糖尿病。在過去的一些檢查報告中,可以看見膽固醇、血糖的數值都是紅字,並不是在及格的標準之內。經由完整的身體檢查後,確定陳先生在代謝、腸胃道出現了問題。代謝方面,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都出現了偏差、男性荷爾蒙數值偏低,而基本的營養素像是微量元素、抗氧化維生素都不足;腸胃道方面,腸道菌叢失衡、腸漏症、腸道發炎等症狀,造成體內慢性發炎,讓體內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造成肥胖。既然已經知道導致肥胖的源頭,就是逐一破解的時刻!我先改善陳先生體內的代謝開始,接著改善男性荷爾蒙、調整腸胃道,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加上運動與飲食互相搭配同時進行,在短短的一年內,協助他成功瘦身,擺脫呼吸器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糾纏,迎接人生更美好的未來。常見小症頭,竟會讓人睡夢中離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指的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氣道還會完全被堵塞,使人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以男性、肥胖、酗酒,以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有較大機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症狀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打呼、打鼾」,這些常見的「小症頭」就可能會影響心血管、腦血管等重要的循環系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睡眠呼吸中止症還被稱為是「沉默的殺手」,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狹窄,或造成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也有人是因為先天下巴較小或後縮、扁桃腺或懸壅垂過大或先天顱顏缺陷,造成氣道狹小所致。案例中的陳先生是因肥胖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讓他的頸部過粗,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呼吸不到空氣就會醒過來,由於睡眠斷斷續續進行,使陳先生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導致白天常常打瞌睡、精神不濟、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有些病患會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有效代謝,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發生機率提高三倍,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的危險!【睡睡平安.好眠有方】◎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一般來說,輕度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療,整理如下:◆ 減重: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體重減輕百分之十,也能減少呼吸中止的發生頻率,減重為治療呼吸中止的首要之務。◆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物:睡前不可飲用酒類飲料,並避免在睡前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在睡眠期間塌陷,並延長呼吸中止的時間。◆ 側睡:仰躺睡覺時,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側躺睡覺時,發生機率則會下降,因此可以使用特殊枕頭,或是輔助側睡的道具。◆ 減輕鼻塞藥物:有鼻竇問題或鼻塞的人,應該使用鼻腔噴霧劑、呼吸貼,或是鼻塞藥物來減少打鼾,並改善氣流,使夜間呼吸更舒適。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正壓呼吸器、口腔牙套矯正器、進行手術,整理如下:◆ 使用正壓呼吸器:睡覺時,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這是目前針對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口咽整形手術:包含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等,針對打鼾有較明顯的效果。◆ 口腔牙套矯正器:可以減少打鼾及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程度,少部分的患者則可以消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肥胖,也可能是肥胖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以如果平時食量不大,也不是每天都吃高熱量食物,體重卻一直直線上升,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結果。總而言之,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陳先生是因為營養素代謝失調、腸胃道菌叢失衡,才造成他的肥胖,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終影響到了睡眠,這些都是環環相扣,若疏忽了其中一項,都不能脫離疾病的糾纏。因此,確定自己是什麼狀況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找回健康的身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罹患高血壓風險高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讓我們沒有睡飽,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許多研究證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慢性病控制不良,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這是因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讓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吸不到空氣,在不斷清醒的過程中,促成交感神經活動,引發末梢血管的收縮,導致血壓在每一次呼吸之間反覆飆高。長期下來,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嚴重者更可能中風猝死!睡眠障礙並不是等到年老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才開始回頭尋求解決方式,而是應該在年輕時就要引以為戒,注意平時睡眠的時間、睡眠效率,遠離失眠才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營養助眠對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想要調節膽固醇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血栓生成的話,就要攝取含有紅麴、魚油、輔酵素Q10、瓜胺酸等營養素的食品,才能維護血管內皮功能與彈性,不再像是隨身帶著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引爆。•建議攝取營養素:◊紅麴:含有降脂活性物質MVA(Mevinolinic acid)及有降血壓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活性物質GABA(Gamma- aminobutyric acid)。◊魚油:可以降低血管發炎反應,預防血管血栓形成,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凝血反應,避免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在血管中過度凝集,形成血栓造成阻塞,讓循環功能可以順暢進行,還可以調節血脂肪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酯。因此,補充足夠的EPA及DHA,或是其他Omega-3 脂肪酸,對於調節正常的血脂蛋白及促進健康的膽固醇代謝,至關重要。◊輔酵素Q10:Q10是目前最強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之一,能防禦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包括脂質,蛋白質和DNA,保護組織細胞不受自由基攻擊損傷,包括心肌、神經系統與細胞蛋白質。◊瓜胺酸:可在人體轉化成精胺酸和一氧化氮,有助於血管內皮放鬆,改善血管彈性。◊法國香瓜萃取物:專利法國香瓜萃取物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之一,能促心血管健康、減少脂質氧化,並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維持血管內皮功能健康,有助於血管放鬆。同時,SOD的抗氧化能力亦能減少發炎反應。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03 養生.聰明飲食
腸漏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小心5大飲食惡習
32歲的林小姐一直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檢查項目也在正常範圍。在與營養師進行諮詢時,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週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進行諮詢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這項不良飲食習慣讓林小姐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進而出現腸漏症狀。難怪她明明很瘦,卻有個大肚子,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感覺脹氣不適。「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什麼是「腸漏症」呢?從名稱看來,感覺是腸子破了個洞;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讓細菌、病毒、未消化完全食物大分子、有毒物質等有機可趁,會從縫隙滲入血液、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IgG)的慢性過敏反應,只好派出抗體到全身各處去追捕、消滅這些入侵者,從而導致體內各處有慢性發炎的情形。潘富子進一步說明,患者就會出現如皮膚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甲狀腺功能減退、便秘、腹瀉、水腫、食物不耐症等問題。潘富子特別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大家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就不節制、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近年來,想減肥的人認為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因此,用餐時只吃菜不吃飯,這是錯誤的觀念。潘富子說,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潘富子提到,常見誘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花生、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
-
2020-05-21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5種飲食惡習趕快改掉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腸漏症」從名稱上看來,感覺上就是腸子破了一個洞一樣,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受到了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等,就會從這些縫隙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有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其實,日常生活中這5種飲食惡習都是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愛吃的就不節制,造成容易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的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的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可能會引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延伸閱讀: 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5-11 橘世代.健康橘
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
許多老人家或兒童都會喝鮮奶,認為有助補充鈣質,金門福慧中醫診所院長洪金烈提醒,臨床中發現有些人出現飲食失衡、腹痛、易感冒等症狀,疾患歸類為「消化不良症候群」、「激躁性大腸症候群」、「過敏性鼻炎」等,而這些症候群與飲食密切相關,所以他不鼓勵盲目多喝鮮乳,認為還是要看自身體質。一般人總認為食物內有什麼營養,人類就能吸收多少,其實是一種誤解。洪金烈以牛為例,他說牛以草為主食,卻能長成充實的紅肉,人類若吃草,恐怕是面黃肌瘦。同樣的,蛋白質豐富的肉若給牛吃,不只不長肉,可能一命嗚呼。所以,決定營養的因素,不只是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還有生物體內有無與相應的酵素或消化液,可以幫忙吸收營養。洪金烈認為,東西方民族不同,不只在膚色、身高、疾病趨向,而是表現在體內酵素的差異。因為基因的表現差異,使每個種族或區域的人們有獨特的酵素系統,適合西方人的食物不一定適合東方人,且不會因為你一直食用而改變適應性。洪金烈引述研究中發現,乳糖不耐這種現象在世界佔很高比率的,但是不同地域人群,有很大的差別,在東亞區域大概有90%成年人都有乳糖不耐的情況,而在巴爾幹半島這個比率是55%,但在德國和英國這個比率卻低於15%,北歐則只有10%。而過去東亞區域的人們,飲食中卻絕少牛奶製品,奶製品至今也總是許多過敏疾病的第一過敏原,洪金烈說,現在的家庭,食用牛奶的比例增加,但鈣質仍不足,主因是乳糖不耐的緣故,讓我們對牛奶中鈣與蛋白質的吸收率遠低於歐美人。如果真有乳糖不耐的狀況,說明乳糖酶的基因已經關閉。他解釋,體內缺乏乳糖酶,攝入的乳糖無法被分解,就會聚在腸道裡,並吸收水分、滋生細菌,引起滲透性腹瀉和腹脹,甚至乳糖可能透過受損的腸道壁黏膜或細胞間隙,不斷滲漏到血液、淋巴液裡,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最後可能加重了「腸漏症」。因此要喝鮮奶前要搞清楚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更多「骨質健康」大小事↘↘↘】。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醫點靈/喝鮮乳看體質 乳糖不耐應忌口
許多老人家或兒童都會喝鮮奶,認為有助補充鈣質,金門福慧中醫診所院長洪金烈說,臨床發現有人出現飲食失衡、腹痛、易感冒等症狀,疾患歸類為「消化不良症候群」、「激躁性大腸症候群」、「過敏性鼻炎」等,症候群與飲食密切相關,所以他不鼓勵盲目多喝鮮乳,還是要看體質。一般人總認為食物有什麼營養,吃下肚就能吸收多少,其實都是誤解。以牛為例,牛吃草卻能長肉,人類只吃草恐怕會面黃肌瘦;蛋白質豐富的肉若給牛吃,不只不長肉,還可能一命嗚呼。所以洪金烈說,決定營養不只是食物中的成分,還有生物體內有無與相應的酵素或消化液,才能幫忙吸收。洪金烈認為,東西方民族不同,不只在膚色、身高和疾病趨向,而且表現在體內酵素差異。基因表現差異使每個種族或區域的人們有獨特的酵素系統,適合西方人的食物不一定適合東方人,也不會因為一直吃而改變適應性。研究報告中發現乳糖不耐現象在世界占很高比率,但不同地域人群也有差別,東亞約90%成年人都有乳糖不耐症狀,巴爾幹半島只有是55%,德國和英國卻低於15%,北歐則只有10%。過去東亞人飲食中少有牛奶製品,奶製品至今也總是許多過敏疾病的第一過敏原。洪金烈說,現在的家庭喝牛奶比率增加,但鈣質仍不足,主因是乳糖不耐的緣故,對牛奶中鈣與蛋白質的吸收率遠低於歐美人。如果真有乳糖不耐症狀,顯示乳糖酶基因已關閉。他說,體內缺乏乳糖酶就無法分解攝取的乳糖,會聚在腸道吸收水分、孳生細菌,引起滲透性腹瀉和腹脹,甚至乳糖可能透過受損的腸道壁黏膜或細胞間隙滲漏到血液、淋巴液,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最後可能加重「腸漏症」。因此要喝鮮奶前要搞清楚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
-
2020-05-10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