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腰椎
共找到
388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療.兒科
半夜驚醒!她怕「這病」不只奪走孩子身高,甚至呼吸、行走能力…
「好怕這疾病不只影響孩子身高,還奪走孩子呼吸、行走的能力。」孩子出生便患有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父母的憂慮、不捨,外人無法體會。「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幼時容易出現發睡眠呼吸中止、水腦等併發症,可能因此奪去患者的行走能力,許多父母晚上頻頻驚醒,確認孩子有無呼吸,看到孩子一直跌倒、內心焦慮揮之不去。「剛開始,有點無法接受,看到其他孩子的小腳腳或聽到大家開心討論育兒心得,就很想哭!」May的孩子今年十歲,懷孕後期發現孩子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May只能接受命運。孩子出生,開始學走路,由於身材比例不平衡,常會跌倒,且雙腳肌肉容易痠痛、不舒服,抗拒接受肌力訓練與早療,此時更讓May心力交瘁。出現併發症更棘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平說,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致病原因,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FGFR-3)」基因出現缺陷,導致長骨骨骼發育受抑制,除了身材矮小,病患四肢多半偏短,也常出現腰椎前突或O型腿。蔡立平分析,以幼齡病童來說,軟骨發育不全症常見併發症為「枕骨大孔狹小」,枕骨大孔為連結腦幹、脊椎重要孔洞,過於狹小,就會壓迫中樞神經、影響呼吸,這也是造成周歲內嬰幼兒猝死主因,死亡風險約2%到7.5% ,比普通人增加6倍。此外,枕骨大孔太小也會引發水腦,當顱內多餘液體排不出去,大腦發育空間便受到限制,嚴重時病童眼球會往下墜,形成「落日眼」;病患成年後,則易產生腰椎管狹窄,下肢神經易受壓迫,影響行走能力。蔡立平提醒患者,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完善,應積極配合醫囑定期回診檢查,並接受必要治療,有效降低風險發生。新療法有機會變高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僅能針對併發症預防或治療,但先天性身材比例不平衡、枕骨大孔過小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近來隨著基因科技發展,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已有可調節相關基因活性的治療問世,除了身高,也有機會改善併發症,為病患家庭帶來曙光,但需要自費,病患用藥需考量經濟負擔。應定期回診、追蹤May認為,透過新藥運用,若孩子身高可以多十公分,身材比例改變或併發症風險可減少,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蔡立平也呼籲,在等待新藥上市的同時,家長須定期帶孩子回診、追蹤,除了幫助預防併發症, 未來若有機會使用新藥,預先做好追蹤紀錄,治療程序也會較快、較流暢。
-
2024-11-13 醫療.中醫
腳麻要怎麼走?5方法自我緩解 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
腳麻的原因,包含神經、肌肉、血管等問題,在診間常見的以「神經」為主,不論腳麻的部位是在臀部、大腿後側或外側、小腿後側或外側、腳底及腳趾,各式各樣的病人類型皆會在診間遇見,這些都和「坐骨神經」脫離不了關係。而腳麻的問題在中醫屬於「痹症」,所謂痹症為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無力及屈伸不利等症狀。中醫針藥並用治療腳麻中醫治療腳麻的方法可透過針灸搭配中藥使用,常選用穴道為腎俞、大腸俞、八髎、環跳、秩邊,以及下肢局部的筋結點。1.腎俞穴:第二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腰薦神經痛、腰腿痛、腎臟發炎、夜尿2.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彎腰困難、腰痛腹脹、腸脹氣腹瀉3.八髎穴:包含上髎、次髎、中髎及下髎分別位於薦椎4個薦骨孔中,主治坐骨神經痛、腰部疼痛、下肢痛、大小便困難、痛經4.環跳穴:大腿側邊凸起骨頭處與尾骶骨連線的中點,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5.秩邊穴:第四薦椎旁4個指幅,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中藥主要依照病人的體質與病情緩急,給予適合的藥物:.風寒濕型:疼痛腳麻因雨天加重,舌苔白厚膩,宜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可用防風、地龍、天南星、羌活、當歸、川烏。.濕熱型:肢體麻木伴隨關節處熱甚腫痛,發熱、口渴甚,舌紅苔黃燥,宜清熱通絡,可用黃芩、苦參、茵陳蒿、知母、石膏。.氣滯血瘀型:症狀持續多年,腳麻疼痛如刀割、燒灼感,舌頭暗紫有瘀點,宜活血化瘀,可用三七、懷牛膝、赤芍、桃仁、紅花。.肝腎虛型:症狀持續多年,疲累時症狀加劇,易抽筋,嚴重者肌肉萎縮,宜滋養肝腎,可用獨活、桑寄生、芍藥、熟地、何首烏。5方法自我緩解腳麻1.久坐不超過30分鐘、改掉翹腳壞習慣。2.避免長期保持身體彎曲向前。3.選擇適合的床墊及建立良好的睡姿,側睡時可在膝蓋中間放置枕頭。4.每天熱敷腰部及下肢15-20分鐘,每天1-3次,溫度適宜不超過45度。5.每天按摩「腎俞穴」、「大腸俞穴」、「八髎穴」、「環跳穴」、「秩邊穴」5-10分鐘,能助於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身體血液循環。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1.麥肯基氏伸展運動(McKenzie exercise)趴著面對床面,雙手放在肩膀兩側,雙手慢慢伸直,將上半身撐起,腰部要貼在床面並且放鬆不用力,停留撐起姿勢維持2-3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3-5回合2.伸展大腿後側肌肉及坐骨神經雙手抱膝,緩慢伸直膝關節至大腿後側肌肉有緊繃感,以不出現疼痛為主,維持10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做3-5回合若您有腳麻的問題可透過上述方式在家自我緩解,如症狀反覆發作,建議尋求專業的醫師為您診斷及治療。
-
2024-11-03 名人.劉秀枝
感染力比打哈欠還強 劉秀枝分享開懷大笑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我參加了一個向心力超強的英文KTV課,能幹的班長安排大家排練一首歌的快閃活動。那晚出席15位,分為4組,每組唱一小段,中間穿插了幾段合唱,輪到唱歌的同學要快速從低矮的長沙發站起來,唱完立刻坐下,有時還得全體一起站起來。動過腰椎手術的我永遠慢半拍,現場像是此起彼落的「蘿蔔蹲」,變成運動訓練了,因為畫面太好笑,我一笑不可收拾。看到我笑得涕淚橫流,很多同學也跟著笑起來。後來班長改變策略,輪到唱歌的那組往舞台走,之後再從舞台走下來,有同學說好像是阿公阿嬤的「頭七禮數」,童言無忌,大家笑得更厲害了。每個人的笑相不一,包括捧腹大笑、眉開眼笑、以雙手或以歌譜遮臉大笑等,笑聲洋溢整個教室。當晚,我一路笑著走回家,笑著入睡。笑是世界通用的溝通工具,不僅有親和力,且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增加團體的凝聚力。笑的感染力比打哈欠還強,可能來自於人類的模仿力。不僅是看到,聽到別人的笑聲也可能跟著笑,所以有些節目會使用「罐頭笑聲」來誘發觀眾的情緒。六個星期大的嬰兒就會微笑,老一輩的人說是「床母在逗他笑」,四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與人互動地笑,惹人疼愛。如果看到有人對你微笑走來,你也會不自主地揚起嘴角相應。即使在疫情期間,人人都戴口罩,也可看出對方瞇著眼裡的笑意。笑,不僅有益人際關係,大笑時幾乎全身都在動,包括臉部、喉腔、胸腔與腹部肌肉,可以增加肺活量。醫學文獻報導,笑時腦中釋放出腦內啡以增進幸福感,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濃度約三成而能放鬆、減低壓力,並且與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呈負相關,可見有保護作用。腦部功能性影像研究顯示,人類笑時,除了大腦額葉的前扣帶皮質區與運動輔助區被活化,還動用了許多其他腦區的神經細胞,並經由腦幹的神經傳導,傳到臉部等肌肉。所以有些腦幹的病變如中風,病人有時會出現「病理性笑聲」,即毫無理由的突然笑或哭出來,但其心裡並不覺得歡樂或悲哀。還有一種少見的「發笑性癲癇」,出現無法控制的短暫性笑聲,大多是腦部的下視丘或顳葉的病變所引起的一種癲癇。我很欣賞「淡然一笑置之」,但更喜歡自我解嘲而引起眾人大笑,化被動為主動,幽默地引領大家一起歡笑。例如百歲醫師麥加莉在她的《人間值得》,提及她還是學生時上台自我介紹,因為太緊張,跌了一跤,裙子裂開。這時,趁著所有人還在驚嚇中,她站起來,拋下尷尬說道:演講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聽眾的注意,希望你們喜歡這個表演!笑是會感染的,帶來欣悅、放鬆、快樂與健康,讓我們互相傳播吧。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仰睡比側睡好、左睡增心臟負擔?醫師說明各種睡姿優缺點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仰睡優於側睡」,但專家表示,醫學上比較鼓勵「側睡」大於「仰睡」,因為仰睡易因舌根塌陷阻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吵醒。但專家表示,有些人甚至覺得有白噪音比較好睡,睡眠時環境中的「背景音」要多少才剛好,端視個人喜好,傳言說法錯誤。網傳「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影片,片中提到「仰睡」優於「側睡」、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老人往往比較敏感,不要在太安靜的地方睡、以免容易被微小聲音吵醒。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但專家表示,對於有心臟病的人,左睡可能造成壓迫不適,但對於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來說,左睡有助於防止胃酸逆流,所以「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的敘述雖然沒錯,但也還要視每個人身體狀況、疾病需求去調整,睡眠是非常個人化的,傳言說法不夠完整、傳言說法易誤導。 網傳睡覺姿勢影響身體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再這麼睡覺,你的心臟就廢了!提醒:老年人睡覺要牢記「3不做」 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宜側睡 避免仰睡阻塞呼吸道 傳言提到「仰睡的比那些側臥、俯臥的人,顯示心臟更健康」。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醫學界比較鼓勵的其實是「側睡」,但是也沒有說「仰睡」一定不好,主要還是視個人習慣而定,但有些例外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 仰睡的時候舌根塌陷、壓迫或堵塞上呼吸道,而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症有關聯性,所以醫學界會鼓勵這類的病人「側睡」,基本上就是希望能夠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傳言說法卻說「仰睡比側睡好」、傳言說法錯誤。 胃食道逆流宜左睡 胃袋低於賁門位置 傳言還提到「左邊側臥,雖然有助防止打鼾、緩解胃食道逆流,但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指出,過去曾有包括荷蘭在內的幾個研究,認為左側側躺時,胃的水平位置會低於位於胃和食道的「賁門」的位置,可以降低胃酸逆流,但柳朋馳指出,改善胃食道逆流不能只靠左睡,主要預防之道是不吃宵夜、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刺激性的食物等等,吃完東西不要馬上躺下、枕頭稍微墊高一點、左睡等,都只是間接改善、而不是針對疾病的本身去作為。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心臟科較建議右睡 左睡易使心尖有壓迫感 傳言說「左睡會增加心臟負擔」。柳朋馳也表示,心臟科醫師通常比較會建議「右睡』,因為人體心臟是中間偏左、左心室的心尖(cardiac apex)部位還會往前翹一點,有些比較敏感的病人,會覺得左睡時心尖會有頂到心壁的感覺,甚至有心悸感、胸悶感,這種情況就比較適合「右睡」。傳言說法符合學理。 但是柳朋馳強調,就像上述仰睡、側睡一樣,左睡、右睡的問題也是一樣,假如民眾本身左睡沒有任何不舒服,左、右隨便都很好睡,就根本毋需刻意計較哪一側。 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不建議趴睡 高齡、幼齡易悶口鼻猝死 柳朋馳呼籲民眾,「趴睡』是醫學界最不建議的睡覺姿勢, 除非特定的疾病,像是腰椎有椎間盤問題的病人,在急性期的時候為了減緩椎間盤壓迫才會趴睡,但其實趴睡並不符合人體工學,趴睡時胸口、心臟都會有壓迫感,甚至腸胃也會被壓迫,反而容易睡不好,而事實上各國相關的研究也顯示習慣趴睡的人是最少的,大約只有 5% 到 10% 左右而已,此外年紀太大、年紀太小的人,趴睡還有悶住口鼻、增加猝死的風險。 傳言說的研究未提出處 統合分析難證因果 傳言提到「40 萬人、5 年研究」、多國多機構等,未提供明確出處,MyGoPen查詢 PubMed 資料庫並無相關資料,醫師也表示查無符合的研究。柳朋馳指出,如果真的有相關研究,也必須客觀討論研究本身的嚴謹度,從傳言所說的 40 萬人、多國家等敘述,應可推論是一項統合分析的研究,包括收案的範圍、納入樣本的條件等等,條件訂得太緊會沒有相符的樣本可供統計、比較,放得太寬會變得沒有意義、干擾因素太多,且統合性分析只是觀察性的研究、往往難以證明因果關係,所以這些研究在結論的欄位都會說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等,這也是很多坊間傳言引用統合分析型的論文時,往往忽略掉的重點。睡眠習慣極度個人化 背景音多小難以定論 傳言提到「老人敏感,不要在完全的靜默中入睡」、「以免因微小聲音而醒來」。柳朋馳表示,世界上沒有一個零分貝的地方,錄音間、聽力檢測室都還有極低音量的空調送風的聲音,空間中都還是會有背景音、基本的分貝數,太安靜反而睡不著的人通常是患有耳鳴的人,太安靜的會使耳鳴放大而干擾睡眠,醫學上對於睡眠環境到底要多安靜、或是什麼程度的背景分貝數最好,並沒有特別的定論,例如有些人睡覺反而需要「白噪音」輔助入睡,但有人會覺得白噪音很吵;有人睡覺要香氛、有人覺得有香味反而噁心;有人睡覺喜歡硬床,覺得軟床沒支撐、睡起來腰痠背痛,但習慣軟床的人反而覺得硬床太硬、才真的是讓人腰痠背痛,由上述各種例子可知,睡眠是極度個人化的喜好,各種研究的統計通常很難有定論,而且就算統計有意義、對個人也不一定有意義,因為個人的情況就不是統計的那樣,所以民眾面對這樣的研究或傳言時,其實只要確定自己哪樣睡、睡得最好即可,別人的情況僅供參考、不必強求。傳言說法錯誤。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並未提供該研究的出處,傳言提到「仰睡比側睡好」,而「左睡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等說法,專家表示,醫學上通常比較會建議「側睡」、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說「老人不要在完全靜默中入睡」、「以免被微小聲音吵醒」,但環境中本來就會有背景音,背景音分貝多大、多小最適合睡眠,其實難有定論,每個人差異極大,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衛福部 - 夜夜好眠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 (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leep.html)
-
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表示,中樞神經感染是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而導致的發炎現象。正常來說,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若因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感染。隱球菌腦膜炎誤認中風陳珮昀說明,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導致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腦中風初期症狀;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以上述清潔工為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左眼球視野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等症狀。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生理檢查排除重症肌無力,最後在他的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立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清醒。醫師為病人安排住院經引流管、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以控制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病人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並出院返家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隱球菌腦膜炎好發這類人陳珮昀指出,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糞尿陳珮昀建議,預防隱球菌感染的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陳珮昀提醒,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8.html】
-
2024-09-30 醫療.骨科.復健
什麼睡姿比較不會引起腰酸背痛?喜歡趴睡當心落枕,1疾病尤其注意
採取什麼睡姿,才不會引起腰酸背痛?事實上,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但要注意睡眠中應盡量使脊椎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 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以仰臥來說,最佳的睡姿就是在平躺後,身體脊椎仍能維持前述提及的從側面看為類S形曲線,做法上除了頭部用枕頭略為墊高外,膝蓋(膝關節炎患者如不適,也可置於小腿)下方也應放置一個硬枕,讓下腰部輕鬆置於床墊上,以協助釋放下背部承受的壓力,並使腰椎可以呈現微幅向前彎曲的角度。 若是偏好側臥,則可以採取雙腳微彎、一前一後的姿勢,並在兩腳間夾一個抱枕,以提高舒適度。由於人體心臟位於左胸部,故一般側睡多建議向右側睡,以相對減輕心臟負擔;不過,有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在發作期間,則建議可以朝正常側側睡,也就是讓痠痛明顯的那隻腳處於高位(跨在正常腳上方,中間隔一個抱枕),如此可降低患側肌肉強直,減輕疼痛。 較不推薦趴睡趴睡的人也不少,但趴睡時頭部往往要90度向左或向右偏,固定姿勢太久,很容易造成落枕現象,一般較不推薦。尤其是頸椎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固定頸椎擺位太久,關節循環不佳,尤其不宜。但對某些椎間盤突出的年輕患者,在急性發作期為免脊椎週邊的神經在睡眠中承受身體太大壓力,可以暫時採取趴睡姿勢,緩解軟骨壓力,待急性期過後再改為仰睡或側睡。 年輕患者的坐骨神經痛多起因於椎間盤突出。這類患者要改善疼痛症狀,除接受復健治療,改善不良姿勢與腰部牽引治療外,也可在於急性期進行後仰式下背運動,即採趴睡姿勢,讓腹部平貼床面,用雙肘(情況更好時改雙手)撐起上半身,只要未加重疼痛,可每小時內執行5分鐘。這個復健動作適合在急性期中天天進行,有助於椎間軟骨往前方(即椎間)回推,減少對神經的壓迫症狀,使下背部肌肉放鬆,緩解疼痛症狀。 延伸閱讀: ·每晚躺床「秒睡」小心是身體警訊! 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 ·失眠、睡不好!專家激推「5種食物」提高睡眠品質 尤其這1水果要睡前吃
-
2024-09-2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劉秀枝: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獨老!有病治療無病健身,享受孤獨不寂寞
每個人都會變老,過去祝壽常說長命百歲,近年愈來愈強調長壽以外還要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超過八成以上的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且國人平均臥床時間約七至八年,似乎健康變老並非易事?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權威劉秀枝說,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她上了年紀後參加同學會,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她以自己為例,七十歲是體力衰退的分水嶺,以前走路很快現在沒辦法了,經歷過乳癌治療,動過白內障及頸椎、腰椎手術,作為醫師,變老後跟大家一樣狀況不少,「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都跟朋友開玩笑說,因為七十歲之後沒有能力去踰矩了。」她腳步輕盈走著紅樹林生態步道,一頭白髮剪得很短卻有型,面對鏡頭愉悅自在,難怪很多人說將來老了要跟她一樣。採訪到一半,一名年輕女性認出她來,原來是家中長輩身體不好,病中閱讀劉秀枝的文章很受到鼓舞,因此特地過來致謝。長輩即教材 身心狀態積極過去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她認為還要加上兩個字,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但也不用過度擔憂,接受變老是一個自然過程,提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身邊長輩就是我們變老的教材,例如經歷過父母或家中長輩生病,就要提醒自己提早預防,好比她的外甥,在父親心肌梗塞過世後開始運動,「所以,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積極一點」。變老後,身邊親友一個個離開,剛開始接到朋友生病過世的消息當然難過,但慢慢的心情就淡然了,因為那只是有人先去另一個地方等大家罷了,積極的作法是多交新朋友,一次演講時,一名中老年男士提問「年老後,該如何交新朋友?」她建議可參加社區大學,找一個看來很友善的同學,加入他的同學群就會認識更多新朋友,當然前提是自己也要好相處。安排行程 周末不打擾他人退休後她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為自己安排社區大學課程,登山健行、打球、唱歌班、寫作班等,但晚上和假日大多是獨處時間,尤其周末絕對不打擾他人,因為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劉秀枝說,自己從小就選擇要獨自生活,「我一直是孤獨的,但從來不覺得寂寞,我還怕有人打擾我的獨處時間」。一個人生活可以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她許多時間花在看書和寫作上,以前工作忙碌,退休後才有時間好好閱讀,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醫學期刊文獻,擔任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曾經一篇文章花費兩周、閱讀三十多篇醫學期刊後才完成。如果覺得寂寞就找人聊天,也可以拿一本書,邊讀邊跟作者對話,或是去菜市場,逛一圈就可以跟不少人交談。她的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的獨老》寫到如何做好準備快樂獨老,最後一項就是「心態決定一切」,如果覺得老年不恐怖,就會過得很好,反之一直害怕變老,就會覺得很難過。美國外科醫師許爾文.努蘭出版的《死亡的臉》中提到,不要把晚年美化,但也不要覺得會很悽慘。她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好好過每一天。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五十九歲時退休,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出版多本老後生活及預防失智症相關著作,並開設Podcast頻道,生活上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七十六歲的劉秀枝說,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數位版看這裡 看達人科技養老退休後有人老得快、有人卻活力滿滿?專家教你科技養老台灣社會愈來愈老,科技卻與我們的生活連結愈來愈深,上餐廳點菜需要掃QRcode,結帳時店員問有沒有載具,朋友想轉帳時問有沒有LINE Pay,曾幾何時連搭高鐵大家都改用App訂位,似乎不懂科技愈來愈寸步難行,但這些都難不倒今年已經七十六歲的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進數位版看看她如何聰明運用科技過好老年生活。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打噴嚏腰背痛?小心椎間盤突出!醫建議多做一動作可預防疼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常發生腰痠背痛,現代上班族因久坐久站,有時也會出現下背痛、臀部疼痛,甚至一路往下延伸痛到大腿、小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這些惱人的疼痛問題,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惹的禍,若壓迫到神經,還會引發坐骨神經痛。坐姿不正確 痛感延伸大腿「長期姿勢不良」是椎間盤突出的最大主因,武俊傑強調,民眾上班沒有正確靠著椅背、下班回家躺臥在沙發上,這些錯誤的動作累積會造成腰椎傷害。他以診間一名57歲中年男子為例,該患者身體兩邊的大腿外側、接近臀部上方位置疼痛了數個月,狀況時好時壞,嚴重時連睡覺都會被痛醒。患者陸續求診神經外科、骨科、神經內科,也做過徒手治療,有時候站久一點或打噴嚏,又引起腰部及背部的疼痛,無法徹底改善。經X光檢查,顯示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間隙狹窄,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經過復健治療三個月後,疼痛症狀明顯改善,武俊傑鼓勵患者持續復健。誤以為拉傷 拖到下背麻木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武俊傑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受外力撞擊,均有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當這些壓力持續累積對腰椎造成負擔時,會慢慢出現局部不適感,民眾常忽略腰背疼痛,以為是疲勞或拉傷所致,直到下背部麻木、無力、肢體僵硬以及經常性的疼痛,才發現事情大條了。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常因疼痛而坐立難安、夜不成眠、不良於行;有些人症狀反反覆覆數年,也有人瞬間發作就非常嚴重。武俊傑表示,當神經被壓迫嚴重,會從腰部、臀部、一直到腿部出現痠、痛、麻、無力,即造成坐骨神經痛,可能會感覺到尖銳的刺痛,令人非常難受。椎間盤突出 多做伸展動作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武俊傑強調,要多注意工作型態及日常生活習慣,避開對腰椎負荷過大的NG行為。尤其要多「運動」,包括伸展動作、強化背部和核心肌肉的運動,讓肢體更有力。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經問診、理學及影像檢查,都可以診斷出來。武俊傑指出,經確診後,一定要針對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徹底改善,可利用腰椎牽引治療加強復健,再配合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以及強化核心肌群運動,可以改善腰部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熱敷或泡澡 放鬆緊繃肌肉痠痛藥布或藥膏含有消炎止痛藥的成分,對輕微的腰痠背痛或肩頸痠痛有減緩症狀效果,但治療效果有限。平常自我保健,武俊傑建議,可使用熱敷或泡澡等方式,放鬆緊繃的肌肉;另外,中醫針灸治療對疼痛的改善亦有幫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抱持樂觀的態度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美女,好久不見!你特地來看我喔」 L先生馬上認出剛走進病房的我,此時此刻他剛做完腰椎穿刺沒多久,還在病床上進行嚴格的「平躺4小時」,但難以忍受的腰痛讓他無法克制地扭動身體,即使L媽媽阻止了100萬遍,他仍然淘氣的討價還價。L先生今年才40歲,在菜市場工作,身體健壯,一顆看來無害、藏在左腳底的黑痣不動聲色的在他體內移轉、侵蝕,等這個駭人聽聞的黑色素瘤(melanoma)在今年四月被他查覺到時,已經在鼠蹊部淋巴結長成肉眼可見的一顆球,不久後也在肝臟發現轉移,他在短短的幾週內被宣判為第四期黑色素癌病人。五月底,我剛開始新一個月的外科課程。還記得第一天認識他那天是5/27號,理應是門診日,卻在早上得知當天有急診刀。L先生原本預計要在週三開刀,卻沒想到他左鼠蹊轉移的淋巴結在一個月內增大得又快又猛,上面覆蓋的皮膚已非常薄,同時可能在裡面化膿,導致他發燒了兩天。那個下午令人震撼,老師除了將原發的腳底腫瘤拿掉、再做植皮外,也把那個快爆開的化膿淋巴結拿掉、同時放引流管。他不可能做完全的左鼠蹊淋巴結廓清,因為早已多處轉移,多拿對他並沒有幫助、甚至造成併發症,在當初確定診斷時已註定是姑息性手術(paliative surgery)。手術中看到的淋巴結已經變成可怕的黑,在刀房的那幾個小時,忍不住地想「還那麼年輕阿…」,大概每個人看到L先生的狀況都會出現這個沉重又難過的感嘆。看到在手術台上奮戰的老師,頓感臨床醫師的不容易,行醫過程中常常要面對疾病的沉重、有時甚至是無奈,但同時要保持堅強、和病人一起並肩作戰,而這當中最辛苦、最不容易的是病人本人。L先生術後住在四樓的外北病房,每天晨會前自己先訪視病人時因為順路,都第一個找他,問他今天好不好、腳痛不痛、吃睡如何……他術後恢復良好,把大腿黑色的巨大化膿淋巴結拿掉後舒服多了、也沒有再發燒。老師早上查房都會帶著我在床邊幫他看傷口、換藥,起初我連拆彈繃都拆得七零八落,常常慌慌張張、忘記推換藥車,但L先生和L媽媽很包容我的笨手笨腳,不時鼓勵我、或是在換完藥抬起頭時收到他比的「讚」。我和他們在這個每天7點的「你今天好不好」來回互動中漸漸變得熟悉,他們有任何問題或狀況不吝於向我分享或詢問,我總是怕說錯話、常常附加「我還是學生、講的話不太可靠」,L媽媽會用台語混著國語跟我說「沒關係啦、大家一開始都這樣,實習要好好跟老師學」。一個禮拜五下午,我去病房看他們,L媽媽跟我聊起了她的家鄉台南、她的姊妹、還有她獨自養大三兄弟的心路歷程,剛睡完午覺、在床上滑手機的L先生也加入話題,不知何時就聊到了他們家附近有名的臭豆腐和麻油雞,還搜尋了圖片跟教我怎麼點菜,就這樣我們三個東聊西聊,從麻油雞聊到他在菜市場的工作,突然之間,他以很輕鬆的語氣問: 「我這個病是不是很難啊,已經轉移了,有辦法到過年嗎? 」這個問題讓我的大腦在一瞬間如五雷轟頂,慌張地無法思考,「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學生,但我知道好像是很難……」後續講的細節我也忘了,只記得我們聊了一下後,我提到了以前跟診時看到的病人,乳癌轉移骨頭,到現在追蹤十多年;卵巢癌末期的奶奶,手術化療到現在六年沒有復發等等。我真是犯了大錯,這些都是不同的癌症,疾病的治療和預後都有極大的不同,但我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毫無脈絡的向他描述。不能給病人無根據的、沒有evidence的「希望」,那反而是傷害,是一種鄉愿,而且醫學、生命的廣袤難以測量,謙卑和謹慎是絕對必要的。後來的醫學人文討論,我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和大家討論,最重要的學習是:學生不能在沒有主治醫師在場時向病人病解、告知病情。我們還不是醫師,還沒完成訓練也還沒有執照,而在臨床現場都是真實的病人,很多的approach必須要有監督,因為病人安全永遠是第一。老師隔天便帶我去L先生病房,先在門外教我一遍後,再讓我去bedside向L先生重新說明、老師再及時修正我:客觀地傳達事實,像是實證醫學目前的研究結果,同時分享一些老師自己病人的故事鼓勵病人,因為的確有超越EBM的miracle,即使千萬分之一,也不知道他會不會是那一個,但要記得是親眼見證的例子。L先生住院兩個禮拜,傷口恢復得很好,除了左腿的傷口、引流管、還有為了保護腳底傷口打的石膏之外,其實看不出來他是個病人,還會跑去門口抽太難戒的菸,他後來就出院了,而我兩週後也結束了外科實習。一個多月過去,我已經從外科轉到內科,但我偶而還是會點進去L先生的病歷看他最近在接受什麼治療。7月某天,看到他已經入院了幾天,入院病摘和病程紀錄詳實記載了他的情況,一個月不見,L先生已被發現骨頭轉移,疼痛開始侵蝕他,一次次升級的止痛藥將他承受的痛推到我無法想像的光譜範圍。去探望L先生的念頭馬上被點起,但L先生已在腫瘤內科治療,不是在教學病房,也不是我的主要照顧對象,要向主責主治醫師詢問目前情況是否適合去看這位病人。就這樣,我查到那位主治醫師email、寫好一封郵件,但那封郵件躺在我的電子信箱裡,裡面的稱謂和措辭都被我修改許多遍,幾天過去我仍遲遲沒有寄出;我也在食堂看到那位主治醫師兩次,但也遲遲沒有向他詢問,每次都想:「老師在吃飯,好像不太適合打擾……」在遠處一番天人交戰後就默默飄走。並不是那位老師長得很兇(老師看起來人很好)、也不是email壞掉,只是我太害怕了,生命的脆弱、癌症的兇猛、還有伴隨的痛苦光透過病歷看起來都那麼真實了,而那個很年輕、講話有點台灣國語、熟起來很好聊的L先生就在樓下的病房經歷這些。已經大五了,但我還是止不住地想:一個月前人還很好……怎麼變化那麼快……我就這樣拖呀拖,有一個下午看見那位老師,急忙上前(不給自己糾結的時間)向老師說明我是誰、想去看望L先生,老師欣然同意,整個過程花不到1分鐘,卻被我拖了一百年!同時也從老師口中得知他這幾天出院了,要等下次入院。又過了一兩週,某次早上跟查房,我看到L媽媽經過,原來L先生那天又住院了。那個週五下班後,我吸了好幾口氣,敲敲門走進他的病房,於是就有了開頭的對話。他看起來更不好了,左半臉顏面神經麻痺,講話有點不清楚,還放著導尿管,因為無法解尿,而手邊是自控式的止痛,病況進展的速度之快,我完全被嚇到了。L先生跟我聊了他這次入院前發生的事情:下計程車時雙腿無力、跌到在地,後來回家要爬樓梯也走不動,更不用說那個失控的疼痛。「你看,又長出來了。」他指了指左大腿,漂亮癒合的手術疤痕上端,又冒出一大顆黑色的腫瘤,已長在表皮外,而疤痕下緣有許多隆起,看起來也是蓄勢待發的腫瘤。「大哥出頭,現在小弟也要跟上了」,L先生還是維持一貫的風格開著玩笑。他像我述說著這個月經歷了各種不適、疼痛,而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想說什麼又說不出來,因為說什麼好像都不對,只能看著他,不時的應和,偶而輕拍他的肩膀。我們東聊西聊,他和L媽媽跟我聊到了颱風,關心我的家鄉是不是還好、聊到了病房的冰箱最近壞掉了、聊到他最近吞嚥也出現困難,需要用增稠劑喝水,好多的update。突然,L先生說起他很痛很痛的時候,脾氣很不好,會痛到想打人,他拉著L媽媽的手,說他生病以來很對不起也很感謝,第一次看到一直以來都說自己看很開的L先生哽咽,我也忍不住眼淚,但不想被發現,只好轉頭趕快擦掉。我很害怕我的來訪會是打擾或是暗示了任何訊息。在L先生病房的半小時,我一直忍不住跟他們說對不起,「對不起上次你住院沒去看你」、「對不起我幫不上什麼忙」,「不會啦、大家都很忙的,謝謝你來看我」我還是想一直說對不起,但很感謝L先生這麼跟我說。道別前,L先生說我在外科照顧他的時候很幹練、很棒,大概是第一次有人這麼形容笨拙的我,L先生和L媽媽就像我的第二位、第三位老師,讓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甚至收到鼓勵。我和他約了有空再來找他聊天,然後互道加油、擊拳。Hope for the best.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9 癌症.其他癌症
腰酸背痛竟是癌細胞作怪 補骨針打擊骨轉移改善生活品質
千萬不要小覷下背痛,可能是癌細胞在作怪!一名85歲的老先生去年因為下背痛、骨盆疼痛,痛到整天躺在床上,後來去推拿了好幾個月,症狀遲遲未改善,直到去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已是晚期肺癌,而且已有多達20、30處的骨轉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癌細胞。他在接受標靶藥物等治療及打補骨針,一年多後,癌細胞獲得控制,生活品質改善許多。乳癌、肺癌等最易發生骨轉移 全身骨頭都可能發生很多癌症都會發生骨轉移,最常見的有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等。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何景良醫師解釋,人體的骨骼有蝕骨細胞和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老化的骨頭,造骨細胞負責骨質的新生。一般來說,這兩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讓骨骼可以正常代謝。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造成骨頭結構的破壞、骨質流失,引發疼痛、病理性骨折、壓迫性骨折等。骨轉移的部位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人體的中軸骨,例如頭蓋骨、上臂骨、肋骨、脊椎、骨盆、大腿骨等。骨轉移骨頭壓迫神經嚴重會癱瘓 置放支架預防塌陷骨轉移的症狀根據轉移的部位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若是轉移到脊椎時會造成壓迫性骨折,神經被壓迫後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手腳麻痛,甚至癱瘓等。如果轉移到上臂,會發生病理性骨折,也就是沒有撞擊到就發生自發性骨折。骨轉移的症狀對病人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何景良指出,骨轉移的治療要先控制原發性的腫瘤,譬如肺癌轉移到骨頭,要進行化療、免疫、標靶藥物等全身性的治療,控制肺部腫瘤,然後再視狀況評估骨轉移的治療方法。假使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尚未壓迫脊柱時,可動手術置放支架固定,預防脊椎繼續塌陷,降低骨折、壓迫神經等風險。打補骨針控制症狀 單株抗體效果好另外,還可以打補骨針來緩解骨轉移的症狀。目前補骨針有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兩種藥物。由於蝕骨細胞會分泌一種刺激物(RANK的Ligand),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加速對骨頭的破壞,單株抗體可以抑制RANK訊息傳遞,避免蝕骨細胞過度活化,是局部控制骨轉移最好的藥物,每個月打一針,皮下注射即可。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抑制蝕骨細胞的產生,保護骨骼,是以靜脈注射,過去要打4個小時的點滴,現在的藥物15分鐘就可滴注完成。避免下顎骨壞死副作用 補骨針前先檢查牙齒何景良說,補骨針最大的副作用是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治療前要先接受牙齒檢查,如果牙齦有問題要先處理,否則打補骨針後會加速惡化。打補骨針期間不能植牙、避免拔牙,政府也有補助每三個月會做一次氟化物治療來保護牙齒。還有,補骨針會造成骨質疏鬆,必須多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期追蹤等。目前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發生骨轉移,補骨針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其他的癌症,像是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出現骨轉移,沒有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最後,何景良說,很多人腰酸背痛都去推拿,直到未改善就醫時才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轉移到骨頭,因此提醒,若是復健一段時間或服用止痛藥一、兩週,症狀未改善,尤其是晚上比較痛,再加上走路或是移動特別疼痛,可能是骨轉移的疼痛,應儘快到大醫院檢查。
-
2024-08-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老夫帶老妻練壺鈴 執子之手健康到老
「帶太太來運動,就是希望她陪我一起健康到老。」73歲錢睿煌帶著太太張麗莉一起參加壺鈴課程,不僅是為了彼此健康,更深知太太平日照顧老母親,缺乏足夠的運動,而壺鈴的基本訓練動作能幫助年長者建立正確的體態,預防腰椎受傷。「只要每天運動,就會愈活愈年輕。」更讓錢睿煌感到安心的是,課程環境輕鬆有趣,適合初學者。老師在上課前會根據每個人健康狀況,與運動習慣調整壺鈴重量,確保大家能安全地享受運動樂趣。恩愛夫妻 互助完成動作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開辦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初階班,吸引不少熱愛健身的年長者參加,其中有兩對攜手同行的夫妻,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的互動充滿溫馨與甜蜜,不時相互協助完成各種伸展動作、散發出的恩愛氣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73歲錢睿煌與70歲張麗莉更是課堂中的焦點。張麗莉提到,上課的第一天,錢睿煌還很神祕,不願透露要帶她去哪裡,直到上車後,才知道先生為了她的健康著想,報名上壺鈴課。錢睿煌透露,因為張麗莉一個人不願意去運動,健身無疑是他能送出最好的禮物,「帶太太來運動,不僅能增進她的健康,對我們未來也有很大幫助」。學習正確運動 保護自己錢睿煌退休後熱心公益,先在台北市生命線擔任義工,目前則是幫助國小生進行心理輔導。他提到,年長者需要注意正確的運動姿勢,尤其是提菜籃或重物,壺鈴課程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減少運動或生活中的意外傷害。69歲王先生和55歲太太是聯合報課程的老學員,曾參加拳擊課,這次參加壺鈴課程。王先生表示,肌力訓練和反應能力對年長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他退休後,擔心如果不定期運動,可能會變得怠惰。太太也提到,參加這樣的課程,不僅能增加活動量,還能結交新朋友,「我們兩個一起來上課,就是為了互相糾察。」壺鈴運動不僅能訓練下半身的力量,還有助於保持身體的穩定性,這對年長者行動力至關重要。保持肌力 85歲嬤來上課課堂中還有位85歲的孫奶奶,她是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繪畫和電影的長輩。她來上課就是為了保持肌力,防止衰退。她相信,適度的運動和伸展對年長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常動腦,就不怕失智。」對她來說,身體的健康和大腦的活躍同樣重要。隨著初階課程即將結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計畫在9月4日推出進階版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進階課程將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學員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體能,在課程中嘗試不同的動作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挑戰性動作,不僅能帶來體能上的突破,還充滿趣味性,適合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壺鈴課進階班:●周三課程:日期:9/4、9/11、9/18、9/25、10/2、10/9時間:下午3時至4時30分●周四課程:日期:9/5、9/12、9/19、9/26、10/3、10/10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線上報名:網址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7-31 醫療.骨科.復健
五月天石頭無法站立,竟是「這裡」滑脫! 骨科醫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
五月天7月31日將於大陸山西太原,舉辦4場「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演,但相信音樂昨天發布公告,宣布吉他手石頭因傷告假,考量他的身體狀況將無法參與演出。公告指出,石頭的身體因之前運動受傷累積的不適,經醫生初期診斷為「腰椎滑脫」,需要停止舞台活動進行治療、靜養,短期之內無法負重和長時間的站立。「腰椎滑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滑脫常發生在第4腰椎、第5腰椎間及第5腰椎第一薦椎間,滑脫原因為退化性及解離性;退化性顧名思義,好發族群為高齡長者,而解離性則為脊椎椎弓結構斷裂所致,常發生於年輕族群,但兩類患者可能互相參雜。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腰椎滑脫患者人數確實持續增加,而為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也成為骨科主要手術之一。腰椎滑脫致病原因,除腰椎隨著年齡退化外,脊椎椎弓結構斷裂也是原因之一,此多為長期累積的慢性疾病。陳文鈐指出,腰椎滑脫好發對象,多為物流業者、搬家工人,因工作關係須時常搬運重物,而有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長期下來,將導致慢性傷害,或是跳遠運動選手也有類似的傷害,造成腰椎滑脫。陳文鈐說,腰椎滑脫輕微時,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情持續惡化,一旦滑脫部位壓迫神經,恐造成劇烈腰痛,甚至是無法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一般來說,腰椎滑脫症狀輕微時,可以採用復健、休息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果症狀嚴重需經手術治療,無法經由推拿、整脊、整骨等方式根治問題,目前坊間有許多業者宣稱,透過整脊、整骨可以治療腰椎滑脫,千萬不要相信。「1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而目前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大,此手術僅需要4個小洞,每一個小洞約1公分,幾乎不會流血,將腰椎復位及減壓,緩解症狀。陳文鈐說,為避免腰椎滑脫持續惡化,提醒平時應強化肌肉及韌帶,分擔腰部所承受的壓力,讓脊椎可以保持穩定,年輕人可以從事核心肌群的訓練,年長族群則以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為主,若長者已出現腰椎滑脫,或有骨鬆、骨折時,不建議進行核心肌群運動,而從事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時,也應多加注意。陳文鈐提醒,為遠離腰椎滑脫,平時應盡量避免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且若出現劇烈腰痛、下背痛、下肢麻木,甚至是無法行走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20 醫療.骨科.復健
深蹲「5姿勢沒做對」超虐膝、腰椎!醫嚴厲警告,不少人常習慣憋氣
前陣子很紅的16蹲,你挑戰過了嗎?這個動作雖然很帥,但如果平時沒有良好的訓練,建議不要輕易嘗試,短時間內多次起立蹲下,會讓各處關節承受巨大壓力,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避免傷膝蓋 掌握5大深蹲技巧如果你還是很想要挑戰看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帥一波,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建議,不妨先把最基本的深蹲練好,才能更好地避免膝蓋受傷。同時也分享正確深蹲的五大重點:1、雙腳與肩同寬微外八:首先,在深蹲前的預備動作,雙腳膝蓋朝前對其腳尖,打開約與肩同寬,可稍微呈現外八(一點點就好,不要直接變成45度角),站穩後的開始動作,可以將屁股慢慢往後推,膝蓋隨著雙腳的方向下蹲。2、抬頭挺胸不彎腰:有些人在下蹲時,為了平衡重心,會呈現駝背或圓背的狀態,這會使腰椎承受過多的壓力,進而造成下背疼痛!深蹲時應保持抬頭挺胸,慢慢將胸口往前推,肩胛骨稍微夾緊,這時可以使核心肌群收緊,有效穩定腰椎避免受傷。3、重心平均放於腳底板:如果你在深蹲時,會感覺身體一直前傾,甚至腳跟已經離地,那就要特別小心!雖然有些訓練方法會加上「踮腳」的動作來加強,但如果本身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就會受傷。建議初學者先學會將重心放在腳掌中間,穩穩的踩在地面上,讓身體保持平衡即可。4、維持呼吸不憋氣:很多人在訓練用力時會習慣憋氣,建議改掉這個習慣!當深蹲起身時憋氣,會使腹內壓升高,增加對脊柱和腰椎的壓力,進而影響肌肉穩定性,此外也可能無法保持良好呼吸節奏,而造成訓練成效不佳。原則上可以盡量保持蹲下時吸氣,起身時吐氣的呼吸方式。5、循序漸進增加深度:深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而非一昧的追求要一下就蹲到很深!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半蹲開始,慢慢把肌耐力訓練起來,有了良好的穩定度及正確姿勢後,再慢慢嘗試更深的深蹲,會是最安全的訓練方式。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老母膽結石開刀 王宏育公差帶團赴日度日如年
「12年前,媽媽膽結石手術當天,基於責任感,我仍帶著醫師公會會員到日本旅遊,沒有陪在她身邊,在日本5天,可說是度日如年。」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當時每天早、中、晚都打電話回家,關心媽媽狀況,所幸,媽媽術後病情穩定,他也終於順利返國。母高齡94歲 骨鬆腰椎曾手術「高齡94歲的媽媽還有骨質疏鬆問題,60、70歲時,骨質疏鬆就十分嚴重。」王宏育說,媽媽骨密度檢測數值為負4.3,須使用針劑藥物治療,但此藥容易引發過敏,她又是過敏體質,令他很擔心,經深入了解此藥後,只要先吃緩解畏寒、過敏的藥物,即可接受針劑藥物治療,一年打一針,媽媽打了4年,骨鬆才逐漸好轉。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王宏育強調,必須注意她不可跌倒,以降低骨折的風險。然而,7年前,媽媽背痛得厲害,就醫檢查發現,竟是骨質疏鬆症造成腰椎3至5節共三節已經中空,並壓迫神經,經手術於腰椎打入骨粉改善,未料,4年前她卻不慎跌倒,再次進行腰椎手術治療。最令王宏育難忘的是,媽媽82歲時,有一段時間反覆發生肚子痛,吃胃藥就能緩解,但有一天真的痛到受不了,就醫檢查發現是膽結石作怪,必須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但當時他是高雄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兼公關福利委員會召集人,就在媽媽手術當天要帶會員到日本旅遊,這讓他陷入兩難。最後基於身為召集人的責任,他選擇帶團至日本。年長者時常腹痛 可能膽結石王宏育出發前,即便一切安排妥當,但在日本5天期間,他仍放心不下。所幸術後狀況不錯,「僅有一顆結石剛好卡在肝臟裡,沒有拿乾淨。」沒想到,手術後半年,這顆膽結石掉落在肝臟與12指腸的通道中,造成媽媽再次腹痛,「痛到在地上打滾」,這次需要進行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經過胃、食道到達12指腸、肝臟夾出膽結石,手術8分鐘,之後就沒有再復發。歷經這次經驗,王宏育有深刻體悟,臨床上,若是B肝、C肝帶原者,出現肝功能異常、腹痛時,因擔心是肝癌,必定會進行超音波檢查;但若不是B肝、C肝帶原者,即便有腹痛,也不會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因此提醒若門診發現,年長者因腹痛就醫,且吃藥可緩解,卻時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建議補助骨密檢測 及早治療平時看診忙碌的王宏育,每次媽媽住院時,他都搞得焦頭爛額,必須下診後,前往醫院探視媽媽,還好太太、妹妹、妹婿有時會代替他去,減輕他的負擔,互相照顧、幫忙。王宏育說,媽媽多年來飽受骨質疏鬆症的困擾,而骨鬆對年長者健康是一大威脅,明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建議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避免增加醫療支出。王宏育觀察,媽媽歷經多次住院,有許多事情要透過護理師向醫師轉達,但近年發現,醫院護理師工作量愈來愈大,但人力卻是愈來愈少,如果沒有護理師,醫師真的是無用武之地,呼籲衛福部應重視醫護人力問題。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診所院長●照顧對象:媽媽●罹患疾病:骨鬆、膽結石●發病時間:2012年82歲時罹患膽結石●症狀:反覆肚子痛,吃了緩解胃痛的藥就會好●治療:第一次手術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第二次手術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夾出膽結石●陪病心得:若發現年長者出現腹痛症狀,吃藥可以緩解,卻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到大醫院詳細檢查。骨鬆對年長者的威脅不可輕忽,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全面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
-
2024-06-08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70才開始!卸照顧重擔,黃慧如重拾畫筆改寫照顧者人生劇本
快樂老太太黃慧如七十六歲,生命是典型的「人生七十才開始」。七十歲之前的十年,黃慧如是全職照顧者,照顧生病的先生。她和先生感情好,覺得照顧任務捨我其誰。獨力照顧讓她無法睡覺、疼痛到不能走路,身心俱疲,她有陣子誤吃先生的藥,發覺後驚慌想著:「我也失智了嗎?我失智的話誰來照顧?」醫生跟她說:「你沒有失智,你只是心力交瘁。」走過低潮 與學生分享生活十年照顧任務結束,先生過世後,黃慧如又老又病,肋骨斷裂、腰椎滑脫,必須開刀。但她沒有房沒有錢,不僅沒錢開刀,術後也沒錢請人照顧她。她只好繞道自力救濟,去社區大學學習經絡,身體改善後,進而取得經絡教學證照,這幾年,她在社區關懷據點教授經絡,年輕時是美術老師的她也教纏繞畫,其他時間則是當家庭照顧者的志工,陪伴照顧者度過艱難時光。她的學生總是一上課就成「鐵粉」,因為黃慧如不只敲打經絡,也分享生活,她最愛說關於「說好話」的故事,鼓勵大家,多說好話自然好事會來。有學生跟她說,每次上完課回家看到媳婦比較順眼,不乖的兒子也覺得可愛了,家庭關係就改善了。她七十歲從照顧者身分畢業後,完成了許多新任務,除了取得經絡教學證照,同時也有生命繪本、銀髮族肌耐力師資資格。而且,她也重拾畫筆。開心圓夢 努力為自己而活幾年前,大學同學辦了畢業五十年同學會暨回顧展,在台師大美術系藝廊辦聯展,「我一張作品都沒有,好嘔喔。」在那之前,她忙於照顧先生無暇畫畫,經濟能力也不允許她購買繪畫材料,她回憶那天的心情,「只是覺得,不知道我的餘生還有多少年?我應該對得起自己吧!」那個月她一領到講師費就拿去買顏料,一次兩次三次,分了三批把顏料買齊,接著買畫紙畫布、買木板訂作了兩塊畫板,開始畫畫。黃慧如說自己畫畫的狀態是「哇,好嗨喔;哇,怎麼這麼棒!」她喜歡畫畫,對她來說,有沒有開畫展不重要,終於開始畫,圓了多年心願,她享受這個過程,非常快樂。愛的循環 行有餘力也助人許多人都認為,要有幸福的老後,還是需要錢,「對對對,我唯一缺的就是錢。」黃慧如哈哈大笑說,她的人生美好只缺錢了,因此只能過著花費極少的生活─吃獨居老人便當、搭免費的公車捷運、屋內家具生活用品幾乎都是「恩典牌」,沙發是人家不要的,衣服鞋子都是朋友給的,冬天有外套夏天有裙子,「我每天都美得不得了。」她說自己一無所有,但卻一無所缺,總是有貴人將她所需送到眼前,她很感恩,希望行有餘力也能幫助別人。經歷十年辛苦照顧,黃慧如怎麼安排自己的晚年照顧?她說,「我現在求的就是,把自己活得健康,老得慢、病得輕、走得快,不要拖累親友。」女性解脫照顧束縛A女卅歲未婚、和父母同住,在爸媽相繼生病後,她換了工作、搬出家裡,想要擺脫「理所當然照顧者」的角色,換取和手足公平分攤照顧責任的空間;B女五十歲時提離婚,因為退休的公婆每天在家等待她侍奉煮三餐;C女在六十歲心甘情願為所愛成為照顧者,但她撐不下去,一度想要和先生一起走上絕路,還好後來撐過來了。不同世代的女性對於身為照顧者有不同的回應方式,過去卅年,有三成女性退出照顧現場,她們為何這樣選擇?照顧工作又被誰取代了?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曾撐不下去想了結生命!照顧者經驗談:找到幫助資源,更要愛自己.人生下半場2個重要換屋時機!陳景寧:生命後期會為自己選機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1 醫療.精神.身心
94歲阿嬤不想連累家人,差點想不開!精神科醫師用「這招」翻轉阿嬤心情
「醫師,我不想連累家人,還是離開算了!」台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曾遇到一名高齡94歲阿嬤家境優渥,在三次跌倒後就不太敢行走、心情沮喪,後來甚至長期臥床、包尿布,還因不想連累家人而想離開人世,所幸經蔡尚穎與家人有智慧地回應、引導、陪伴,情況才終於改善。94歲阿嬤差點想不開上述阿嬤原本與家人同住,生活愜意,雖有心臟病,但常去公園、社區唱歌,直到2024年2月因骨質疏鬆症腰椎微痛而注射某種藥物,結果全身無力導致在家跌倒三次,即使各項檢查都顯示沒有異常,她還是持續感覺腰痛、不敢行走,且常包尿布、多臥床,心情鬱悶到極點,因擔心連累家人,常有想不開念頭,除了入睡困難、食慾下降,體重也減輕四公斤,即使醫師開藥,她也不願服用,家人都非常擔心。當這位阿嬤有輕生念頭,蔡尚穎並不會否定這位阿嬤的想法,也不會說「不要想那麼多…」之類,相反地,他告訴這位阿嬤:「如果要走,記得要和老伴說聲再見再走,至少要說一下再見…」當阿嬤聽到蔡尚穎這麼說,馬上轉換念頭,很快回應道:「我如果走了,誰要照顧那男人,我才不要比他早走!」輕生念頭暫時打消。面對長輩有憂鬱症,必須有智慧處理蔡尚穎在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行的「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中,以上述阿嬤為例,提醒面對長輩出現憂鬱、想輕生念頭,盡量不要否定長輩想法,可以表達「有這樣的想法沒關係!」讓長輩放鬆吐露心情,白天可邀長輩到公園看別人運動、唱歌,在家可陪伴長輩看些老照片,由於擔心體重持續下降,他也建議阿嬤喝甜甜的發酵乳,以補充能量。另外,針對臥床問題,可嘗試請阿嬤將臥床時間控制在八小時,腰痛時盡量請阿嬤躺在沙發發亮位置,也就是多接觸亮光,主要原則在於「可改的再改,好改的先改」,重點在「吃得好、睡得好」,不要強求一次有太多、太大變化,透過醫師、家人的努力,這位阿嬤才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動力,情緒也才逐漸穩定下來。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帕金森氏症類似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李龍騰指出,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相比,憂鬱症也會引起難以專心、記憶力變差、動作變慢、說話變慢等症狀,因此許多人將憂鬱症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混淆,及早發現、鑑別診斷,便顯得十分重要。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老年憂鬱症難以及早察覺的原因包括不少人將憂鬱症症狀當成正常老化現象,或者憂鬱症疾病受汙名化,加上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有些年長者在未治療的情況下便演變成失智症,導致疾病察覺、診斷更為困難。長輩服用抗憂鬱藥,效果好嗎?當年長者出現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是否就能讓症狀好轉?對此,蔡尚穎解釋,抗憂鬱藥物對中度以上憂鬱症才能發揮效果,若是輕度病患,效果並不好,因此建議透過會談技巧等,避免憂鬱症惡化,若等到失能、嚴重階段才展開治療、介入,就會更棘手。與會專家不約而同表示,病患用藥前一定要先排除其他生理因素,像失智、中風後所產生的憂鬱情緒,或像酗酒等濫用物質所引起的憂鬱症狀,便不是靠抗憂鬱藥可解決,需要先排除這些因素,治療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效果。蔡尚穎建議,若要幫助患憂鬱症長輩,可先從促進睡眠品質做起,每次改善行動,都必須要有具體目標,先從睡得好、吃得好做起,較為理想,當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其他生理因素也予以排除,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可考慮使用抗憂鬱藥,選擇抗憂鬱藥時,則要選較不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品項,且也要從最低劑量開始,才不會讓長輩服用過多藥物、造成意想不到狀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0 醫療.骨科.復健
患骨質疏鬆症卻愛踩律動機 她震出腰椎骨折連吃止痛藥都還痛
使用律動機要注意!94歲張阿嬤身體硬朗,平時在市場幫忙賣自家種的小番茄,近期卻背痛到無法下床而就醫。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說,經檢查發現阿嬤有嚴重骨質疏鬆症而不自知,推測可能是她在家喜歡腳踩律動機,間接造成第2腰椎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治療,她終於不再背痛,可以一夜好眠。謝博欽指出,張阿嬤近期無外傷病史,經理學檢查、X光、MRI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第2腰椎骨鬆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阿嬤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因為阿嬤有嚴重骨鬆問題,但發現她在家喜愛踩律動機,在長期使用震動之下,身體的重量恐會應力集中在某一椎節,會壓裂椎體,造成後續骨折無法癒合,導致椎體的骨缺血性壞死。由於阿嬤吃最強的止痛藥也無法減輕疼痛,需要手術治療,但高齡阿嬤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經評估採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最為合適,傷口約1公分,可以矯正駝背、撐高椎體、復位骨折,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幾乎不流血,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謝博欽說,手術時特別安排一名專屬護理師全程陪張阿嬤聊天鼓勵,轉移手術的緊張感,阿嬤也非常勇敢配合,經過約50分鐘的手術時間,成功將塌陷的脊椎體撐高復位.矯正局部的駝背變形,並灌入高濃稠低溫骨水泥固定椎體,減少併發症。阿嬤術後第2天即可起身慢慢走路,並順利出院,現在阿嬤已經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謝博欽也建議她不可使用律動機,接下來補骨治療是最大重點,使用造骨促進劑可以快速提升骨質密度,以預防鄰近節段再發生骨折。
-
2024-05-25 醫療.骨科.復健
快坐好!骨科醫點名「4種坐姿」超傷膝蓋和脊椎 盤腿坐還恐害椎間盤突出
一回到家就想窩在沙發裡,配上一條暖呼呼的毛毯,追個劇放鬆一下實在太幸福!久坐易對關節產生負影響 當心愈坐愈累不過,先等等!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提醒,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久坐會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而有些坐姿看似很舒適,不僅越坐越累,更可能不小心就讓頸部和脊椎受傷的。 這4種坐姿 最容易傷膝蓋和脊椎陳鈺泓指出4種常見的NG姿勢:1、翹二郎腿:翹腳的動作會讓一隻腳長時間承受壓力,使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近而導致神經壓迫。不僅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長期下來更會導致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甚至影響血液循環等問題。2、斜躺坐:有些人喜歡側身半躺並把腳放到沙發上,這樣的姿勢會使腰椎與頸椎懸空,或是不正常的彎曲凹陷,將全身力量都放在脖子和臀部上,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過度壓力,導致肌肉韌帶受傷或椎間盤突出的情況。3、趴躺姿勢:誰也是喜歡趴在床上滑手機呢?趴躺的姿勢主要是使用頸椎及背部肌肉出力,並且將全身力量都壓在脊椎上,長期下來手麻手痛、脖子僵硬及肩頸僵硬的問題也就會一一浮現。4、盤腿坐:最後就是大家一定都有做過的「盤腿坐」!由於盤腿坐時往往會讓上身處於前傾、駝背的姿勢,對髖關節與膝蓋軟骨產生壓迫,同時將全身壓力集中在下背及腰椎,長時間下來就會出現雙腳麻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延伸閱讀:.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5 養生.運動健身
影片/「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有助減少跌倒及膝關節受傷風險
以中國武術八卦掌為基礎的「八卦導引」,獨特步法配合類似太極的用意行氣,強調協調全身力量以及訓練身體肌群,可以調整身形、調控呼吸、調養身心。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張育愷表示,每天只要花5分鐘做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動作,加上正念靜坐與呼吸放鬆,能改善久坐久站的腰痛問題。馬步強化下肢「獅子張口」口訣是「獅子張口展腎肝」,是八卦導引的招牌動作,同時進行肌力、平衡、柔軟度練習,在轉換重心的過程中,帶入軀幹水平面的扭轉,以手指引導意念,伸掌纏手,專注於精細調整手掌的動作,使思緒專注於當下,感受胸背延展、意念隨手掌動作延伸。張育愷說,八卦導引的馬步基本功,可鍛鍊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舉凡走路、跑步、跳躍、爬樓梯都會用到這塊重要肌群,強化下肢力量,有助於減少跌倒、減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一式:「猛虎出山」5動作要訣,脊椎伸展鍛鍊下肢肌力】練核心可護腰蹲馬步拉開全身脊椎,可舒緩腰背痛,練核心是最好的護腰方式,透過簡易的八卦導引來鍛鍊腹部和背部,可強化下背肌的肌力。獅子張口的動作,以腰椎為轉軸,在下半身穩固的狀態下,讓上半身延展,輪流進行兩側擰背轉腰、伸筋拔骨,感受肌肉伸展,同時擰疏經絡,舒展肝經及膽經,讓氣血正常運行,肢體強調放鬆、緩慢、細柔,非常考驗靜態平衡的能力,可矯正平時久坐駝背的體態。【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二式:「大鵬展翅」訓練全身協調及重心平衡】第三式:獅子張口1. 預備姿勢,雙腳分開呈馬步,兩手自然垂下。2.伸掌,左手五指大張。3. 纏手,做一個擰旋的動作,手放到腰後面命門穴(腎臟的位置)。4.右手起身做擰旋,擰背轉腰、伸掌,右手朝上,感受右側肌肉延展。5. 落上手,手掌用力,接著換邊擰旋到腰間;擰背轉腰,左手起。6.身體回正,蹲膝落胯,十字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2 養生.抗老養生
下肢肥胖無力恐讓肌少症上身!健身教練圖解4招,1張椅子就能練股四頭肌
70歲的黃奶奶平常以從事家事勞動、走路作為運動,但近來感覺雙手較無力,難單手轉開寶特瓶、上下樓梯也稍嫌吃力,懷疑自己為肌少症而前往就診。醫師評估黃奶奶手握力為16公斤,小於女性標準18公斤,站起坐下5次時間為13秒,大於標準12秒;再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均未達標,判斷黃奶奶已符合肌少症診斷標準。台灣在明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人中有1人是長者,然而有高達60%以上成人僅達低度活動量,顯示大多數人身體活動強度不足,因應高齡化浪潮來臨,醫師建議應採取更多元有效的運動預防肌少症,延緩老化衰弱。若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來看,國人運動時間顯現不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不論是成年人或老年人,尚需增加每週2天中等強度以上,主要肌群的肌力強化訓練;老年人更建議每週3天以上具中等強度運動,並強調功能平衡與肌力的多元性運動訓練,以增強生活功能、預防跌倒。肌少症評估3大面向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運動健康管理科主任陳盈勳表示,肌少症主要是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組成改變,造成脂肪組織堆積增加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的評估包含3大面向:●肌肉質量(四肢骨骼肌質量)●肌肉力量(手部握力)●體能表現(站起坐下5次時間)此外,若患者本身養分攝取不足,會加速肌少症的情況,若再加上運動量不足,基礎代謝率變差,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肥胖型肌少症因而產生。肌少症目前尚未有明顯療效的藥物,但經評估後提供患者個別化的居家運動處方,搭配蛋白質的攝取,對肌少症會有改善的作用。台北市信義運動中心教練歐李僅翔指出,接到運動處方後第1步會先評估個案病史、運動史及用藥等狀況,確保個案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訓練;第2步會進行靜態和動態的關節活動度評估,確認是否能達到正常的活動度;第3步則以活動度和穩定度為訓練主軸。股四頭肌訓練「圖解4招」歐李僅翔表示,肌力訓練規劃也將因個案狀況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強化股四頭肌為例,在健身房會以坐姿腿伸機、腿部推舉器械進行訓練;也可以選擇在居家運動,最常採用的方式是深蹲練習,也可運用水瓶、椅子、階梯及彈力帶等隨手可得的物品,增加重量及阻力提昇強度。該如何訓練股四頭肌?歐李僅翔提供下列「4招居家訓練動作」:1.站姿訓練、傳統深蹲2.站姿訓練,保加利亞分腿蹲3.坐姿訓練4.臥躺姿勢訓練歐李僅翔提醒,對於膝關節退化、腰椎退化,或是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等長者,除了在運動前應取得醫師許可外,建議運動訓練要在專業教練的個別化評估、擬定訓練計畫與現場指導下執行。【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184.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騎過「淺坑」 5旬骨鬆婦不耐輕震 釀壓迫性骨折
「痛呀!」50多歲的阿香(化名)日前騎車外出買菜,前方馬路有個淺淺的坑洞,她一如往常直接加速騎過,沒想到經過時的震動,下背突然一陣疼痛,返家時疼痛感已蔓延全身,痛到難以忍受,即前往急診室就醫,當下照X光卻無異狀,她只好返家休息,二周後,阿香的第一節腰椎已扁掉在X光上僅剩一半的高度,確診為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壓迫性骨折八成與骨鬆有關 骨折後才得知自己骨鬆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辛明泰,壓迫性骨折發生原因八成與骨質疏鬆有關,其餘二成源自外傷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屬於一種隱性疾病,發生時毫無症狀常被疏忽,多數患者往往在出現壓迫性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辛明泰指出,骨質從30-35歲起隨著年齡開始流失,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骨鬆盛行率將大幅提高,其餘引發骨鬆的原因包含,更年期女性、具骨鬆家族史、鈣質或維生素缺乏者、患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缺乏運動者。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雖會引起疼痛不適,不過不少長輩「很能忍」,辛明泰表示,曾有長輩早就因為骨鬆出現壓迫性骨折,卻一直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忍痛忍了一到二個月,最後受不了才來就醫,脊椎從原本骨裂,已經「扁到」僅剩0.2釐米,正常一節脊椎高度為2公分。辛明泰指出,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出現壓迫性骨折,例如打噴嚏、突然轉身或運動等。由於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方式千奇百怪,也讓患者難以第一時間反應已經骨折了,多數會誤以為坐太久或是拉傷,呼籲若突然感受到下背痛或胸口不明原因疼痛,應立即就醫,由醫師協助判別。壓迫性骨折重新撐開脊椎 灌骨水泥維持功能過去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只能收治患者住院,採取「臥床」的方式,讓裂掉的骨頭「自己長出來」,而臥床三週到三個月的期間會給予止痛藥物舒緩不適,但是對於年紀大的患者而言,長時間臥床帶來的副作用太大,如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壓瘡、中風或肺栓塞等,也可能因為沒有運動,加速骨質流失。目前不太可能再採取傳統的治療方式。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現在多以「微創脊椎手術」協助治療,從脊椎開兩個洞,找出被壓扁的脊椎,透過放置氣球或是醫療級千斤頂,將被壓扁的脊椎柱撐開,再放置骨水泥固定。不過,有些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屬於嚴重骨鬆患者,若使用千斤頂及骨水泥撐住原本壓迫的脊椎柱,卻反而因為「太硬」,後續造成鄰近上下兩節脊椎柱壓扁。壓迫性骨折手術治療後,仍須先檢測患者的骨密度,若骨質密度低於-2.5合併一節脊椎骨骨折,或是骨質密度介於-1.0到-2.5間,合併兩節脊椎骨骨折,可使用健保給付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也需補充鈣片,這樣可以避免術後反而造成其他脊椎椎體更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如果壓迫到神經或脊髓,需要立即手術,延誤時間恐導致癱瘓,為避免嚴重骨鬆影響手術,呼籲國人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如更年期女性等,建議停經後可檢測骨密度,或有家族史者,可自費做骨密度檢測,並依照醫師醫囑,調整生活作息,或是服用藥物改善骨質疏鬆。辛明泰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學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資深主治醫師美國UCLA神經外科腦瘤脊椎手術臨床研究醫師員林基督教醫院前神經外科主任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專科醫師台灣加護重症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骨質疏鬆醫學會會員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台灣腦下垂體學會教育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下垂體腫瘤臨床研究醫師專長:微創脊椎經皮骨釘內固定融合手術、經皮椎體成型術(灌骨水泥)、脊椎腫瘤手術、腦內視鏡手術、下背痛、腦下垂體內視鏡手術、腦內動脈瘤手術、腦內動靜脈畸形手術、顱內腫瘤手術、頭部外傷腦出血手術、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水腦症、腕隧道症候群
-
2024-04-09 失智.新手照顧
照護輔具大問哉!「1原則」用護腰避免長輩再度拉傷
Q1:請問護肩與駝背矯正帶是否皆可矯正圓肩?護腰又是甚麼功能呢?護肩顧名思義「保護肩膀」為主要功能,並依據不同彈性的材質,使肩膀有不定程度的固定效果,提供給肩關節穩定度不佳的患者身上,以保護二次傷害,而常見有中風患者、長期做投擲動作的運動選手,在控制肩膀動作的肌群尚未恢復時,提供保護效果;相較於護肩大面積包覆單側肩膀,駝背矯正帶則是藉由2條或多條帶子作為動作引導方向,提醒肩膀及上胸部提直,減少駝背動作發生,且通常是兩側同時一起穿戴。護腰,除了是最常見,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甚至是醫生建議的輔具,最主要目的當然是保護我們的腰椎,藉由緊貼並固定腰椎,讓軀幹可維持一定的腹內壓,增加脊椎的穩定,甚至有些加入鐵條,限制身體前彎的動作,避免再度拉傷。雖然大家都很害怕再次拉傷或是擔心疼痛狀況,但不論是護肩、護腰甚至是駝背矯正帶都只是短期使用,而並非長時間使用,當我們因突然不適時,可藉由輔具來提供穩定減緩疼痛發生,或是短時間搬運、背抱,藉由護腰束縛,避免突然較大的力量,造成拉傷,但畢竟身體的穩定還是來自於本身肌肉控制,若一直透過外在力量保護自己的關節,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疼痛及拉傷問題喔!Q2:年輕人有輔具需求的時候,和老年人使用的款式和方式一樣嗎?!輔具設計原則主要是依照動作功能作為區別,分別是是否可行走與站立、軀幹及手腳的肌力及穩定程度,甚至有時候還考慮到敏捷反應力...等,因此,無論是年紀多大,只要確定目前能力到哪,再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即可喔!至於如何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則可以向縣市的輔具中心做簡單的諮詢,即可快速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選擇輔具喔! Q3:居服員常使用的輔具有哪些?依照照服員提供服務,有協助如廁、沐浴、更衣、口腔清潔、進食、服藥、翻身、拍背、上下床、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沐浴以沐浴需求來說,如果長輩的狀況是無法自行行走或是需要人攙扶,為安全起見,建議可備有「帶輪便盆椅」,以利居服員可安全推行,若可以行走的長輩,考慮洗澡安全,也是建議使用「沐浴椅凳」,讓長輩可以坐著洗澡喔!日常照顧再來協助進食、翻身及拍背等照顧服務,有以上需求的長輩多為無法自行翻身坐起,因此,建議可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透過調整床頭高低,避免灌食後因躺姿而有溢奶或嗆咳問題,或是可以將長者抱至「高背輪椅」上,在半坐臥姿勢下提供進食服務;而翻身、拍背等服務,主要考慮市售的床面高度不利於一般人在旁邊站姿協助,通常需要彎腰執行,因此也建議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避免主照者長時間協助後,發生下背痛問題。轉位移至於大家所在意的轉移位問題,就必須知道長輩目前的能力在哪裡,給予正確的轉移位方式,再決定是否需要移位腰帶、滑墊或移位機等「移位輔具」,或是可準備簡便的「一字帶」,增加轉位安全,最重要的還是,功能評估、家中現有環境以及操作技巧,才可以達到有效又省力的轉移位喔!
-
2024-03-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
高雄1名78歲婦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已20年,有一次在家摔倒後腰椎骨折,就診後仍背痛難耐。免疫風溼科醫師鄭添財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或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加速骨質流失,要特別注意。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該婦人到中正脊椎骨科接受骨水泥注射後,症狀才獲得改善。鄭添財說,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早年多半接受長期的類固醇治療。除了體內因發炎致骨質流失,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致使骨質加速流失,因行動不便也增加跌倒造成的骨折。做好3件事控制病情鄭添財建議,患者要控制好病情,避免或減少使用類固醇,口服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並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可訓練平衡感、訓練肌肉力量,「負重」運動更對骨質密度有幫助。持續使用類固醇者要補充「雙磷酸鹽類藥物」,可增加骨質密預防骨折。他提醒,不只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友都應關注骨質健康,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此外,年齡大,停經後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都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因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檢報告7項紅字,健康亮紅燈!調整作息補鈣多睡多運動,盼延緩骨質流失
收到健康檢查報告:「腹部輕度脂肪肝、腰椎骨質疏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看到報告中出現了六、七項紅字,著實受到不小驚嚇,身形瘦高的我,隨著年歲增長,總以為「能吃是福」,對吃不忌口。年初因下樓沒留意,竟像溜滑梯直接滑坐在地面,當下起身無大礙,但隔天起床卻感受到下背疼痛。憶起家醫科醫師依據健康報告曾提醒我,平常務必要緩步,腰椎骨質密度為-3.1,屬於嚴重骨質疏鬆,跌倒或意外造成骨折的機率相當高,不可不慎,這次我竟然大意滑跤,實在危險。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證實為腰部扭挫傷,骨科醫師建議我要好好休息一周。新的一年,我規畫在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都能有正確認知以及持續的執行力。首先,每天要攝取充足鈣質及維生素D,像黃豆製品、黑芝麻、綠色蔬菜等富含鈣質食物;其次,要貫徹每周至少二次的瑜伽伸展;研究指出,每晚睡眠低於5小時的婦女,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高,因此我每晚的睡眠時間應達7小時,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有健康的骨骼支撐身體,才能夠自如地活動,展望新的一年,我能透過鈣質食物的攝取、維持固定肌肉強化的運動習慣,以及良好且充足睡眠,以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保持身心平衡。
-
2024-02-28 醫療.骨科.復健
常看3C引起肩頸痠痛,小心引起「這問題」?3招教你改善,避免日後駝背!
「行得正,坐得端」是指做事正直,姿勢上要抬頭挺胸,才能展現光明磊落的氣質。然而,隨著科技與資訊發達,現代人花很多時間低頭看電腦或手機螢幕,久了肩頸就緊繃疼痛,形成「圓肩與駝背」。什麼是圓肩?與駝背有關嗎?圓肩就是肩膀看起來圓圓的,原本應該在背後的肩胛骨,沿胸廓向前向外滑動,使雙肩看起來就像環抱一顆球(圖1)。研究顯示,在20至50歲的健康成年人中,73%的人右肩有圓肩、66%的人左肩有圓肩,可見圓肩現象很常見。當肩膀形成圓肩姿勢往前延伸,因為胸椎和肩膀是連動關聯性高的兩個關節,如果手向前伸展時,胸椎就會呈現駝背姿勢。研究指出,一天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的人肩膀姿勢較差。這些不良姿勢可能引起肌肉與軟組織的不適,也因為肌肉被迫處在一個過長或過短的長度時,增加負擔,長期下來,這樣低效率的工作模式會導致胸前與背部痠痛及緊繃感。圓肩與駝背也會影響頸椎。例如:在打電腦時,為使手部在前下方操作,肩關節和胸椎必須前伸彎曲,但頭卻必須仰起才能看見螢幕,使得頸椎必須做更多伸直,導致聳肩緊繃、頭部前移,這對頸椎和肩頸肌肉都有影響,輕微的肩頸痠痛是最常見警訊,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等問題。在不良的姿勢下可能導致組織承受過大的力量,加速結構耗損,容易引起五十肩;肩關節和胸椎處在不佳的姿勢下,則妨礙手臂活動,增加肩夾擠風險;緊繃的胸前肌肉也可能導致神經壓迫,提高胸廓出口症候群的風險。所以,不管是局部或相鄰關節、短期或長期,圓肩與駝背都對身體有嚴重影響。要改善圓肩與駝背對軟組織的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其道而行,讓原本緊繃的前側肌肉放鬆,並訓練被拉長而無力的後背肌肉,還要改變日常生活姿勢才能一勞永逸。如果出現有圓肩或駝背姿勢時,可以做以下幾個動作來改善:一、前側肌肉伸展(胸大肌、胸小肌)(圖2)1.面向牆角,腳呈弓箭步。2.肩膀抬高至90度,手肘彎曲90度。3.將前臂貼在兩側牆壁上。4.後腳輕輕向前推,胸口貼近牆角。5.感受胸前肌肉被拉開緊緊的感覺。6.維持姿勢20秒後放鬆5秒,續做3次,一天做3回。提醒:動作時別聳肩,保持腰椎骨盆平穩。二、後側肌肉訓練(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圖3)1.站姿,上半身挺直,縮小腹。2.將肩膀後收,肩胛骨往中間夾,感受背部肌肉用力。3.維持15秒後放鬆5秒,續做3次,一天做3回。提醒:動作時維持上手臂垂直地面,出力的肌肉為背部而非手臂後側。三、電腦使用姿勢調整(圖4)1.調整桌椅高度至手肘高度與桌面或鍵盤等高,膝關節彎曲90度雙腳自然平放於地面。2.調整桌椅間距,讓鍵盤位置處在上半身直立、肩胛骨後收,手肘彎曲90度雙手可置於鍵盤上的姿勢,勿聳肩。3.調整螢幕高度至其上緣與眼睛同高。4.螢幕與眼睛距離調整至視力可及的範圍,切勿求影像清楚而駝背或將頸部前伸。5.記得適時起身活動。如果已出現嚴重疼痛,或做完以上運動仍無法改善的話,建議到醫療院所或物理治療所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