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腰椎
共找到
384
筆 文章
-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如果長輩不常出門活動,不妨趁此機會帶他們來個國內小旅行,當天來回或是三天兩夜都好,若要讓長輩們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以下這些事項能妥善地準備好,是很重要的。一、地點選擇:1. 避免階梯多的地點。2. 慢性病患出遊有禁忌,例如:有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的長輩,不宜到寒冷潮濕的地方。心肺功能較差者,不宜到高山供氣稀薄地區。脊椎、腰椎相關疾病者不宜走山路。3. 年長者常有頻尿狀況,宜選有廁所的景點,且進出方便者,最好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尤其有些地方的女廁較少,長輩要大排長龍等待,是很大的折磨。另外,長輩上廁所時宜陪同在旁,以防地面濕滑導致摔倒,或是其他意外發生。二、行程安排:1. 停留時間宜鬆不宜緊,一定要考慮行動慢的長輩,並且讓他們充分休息。2. 若有住宿過夜,要考慮長輩的生活習慣,例如,出門及就寢時間不應與平時相差太多。3. 如果有參觀或需要排隊的行程,也要考慮長輩是否能久站。三、健康評估:行前最好請醫師評估長輩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最好能把旅遊地點、方式、食宿安排等狀況告知醫師,尤其是慢性病患或較虛弱的長輩,相關的安排較多,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四、飲食安排:雖然各地常有特色餐飲,也要考慮長輩的口味以及健康問題,宜清淡多蔬果,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刺激。此外,旅途中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保溫水壺是必備物。五、柺杖或健行杖:不只是行動不便者需要,也能減輕一般長輩行走的負擔。六、防滑鞋:平常穿習慣的最好,除了防滑之外,可選寬楦頭、免綁鞋帶、鞋後跟硬度較佳的鞋型。七、其他攜帶物備忘:保暖衣物、慢性病藥、暈車藥、防蚊液、遮陽帽、雨傘、可折疊小椅子。八、陪同心情:跟長輩一起出遊,除了面對步調較慢的旅程要有耐心,也要順應長輩的各種需求與情緒,以免發生衝突壞了旅遊的興致。九、臨時照顧人員:有的長輩行動不便,或較需要旁人協助,若要減輕家人照顧負擔,讓每個人都玩得開心,也可考慮找臨時的照顧人員,像在「優照護」平台上,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以時計費的照服員,且具經驗豐富及愛心耐心。本文摘自《優照護》【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2 科別.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疼痛 內視鏡配備磨鑽終結惱人骨刺
許多人受骨刺之苦,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最近運用一種微創的脊椎內視鏡手術,以微雕藝術的技法清除骨刺,並表示關鍵是內視鏡搭配了一顆纖細的「磨鑽」,能直接粉碎骨刺並排出體外,輕鬆終結不少人的麻痛人生。骨科醫師黃全敬指出,一位65歲的退休男性,在職場拚命工作存錢,為的是想享受退休人生,在一次從事園藝活動時彎腰搬花盆,感覺閃到腰,除了下背痛外,沒幾天竟從腰部痛到右臀再往下麻痛到右小腿,不論躺臥、坐姿或行走都疼痛難耐,有時整夜都輾轉難眠,總以為只是閃到腰,吃吃止痛藥和多休息就會好,沒想到一直疼痛了好幾周,才求醫治療。該患者過去並無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病史,臨床檢查發現右側直抬腿試驗呈現右腳抽痛、右腳踝無力,以及右小腿感覺麻木,高度懷疑是腰椎神經根受壓迫造成的。經X光檢查,發現第四、五腰椎節段有退化情形,再做核磁共振造影,確認在第四、第五腰椎有骨刺增生,合併椎間盤突出,導致右側椎間孔狹窄,造成神經壓迫。如果以疼痛嚴重度10分來區分,經過藥物和保守復健治療,該患者的疼痛程度仍然達到8分,效果不佳。黃全敬說,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是透過約一公分的單孔小傷口,利用內視鏡的清晰放大視野,再用動力小磨鑽將骨刺磨除,其碎屑即隨著清洗液排出體外。這名男患者還再以磨鑽替狹窄的椎間孔「整形」,把椎間孔擴大,達到脊椎神經減壓成效。最後再用抓鉗把膨出的椎間盤組織挾除,徹底解決神經壓迫問題。這項手術不用再置入椎體間支架與鋼釘,且患者術後住院兩天就出院;原來的腰、大腿、小腿的麻痛已消失。
-
2020-06-2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新型冠狀病毒重創產業、影響生計,一般民眾不能出國、不聚會、少出門,有些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連志工活動也大多取消,一下子多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時間。當學生突然被告知老師生病不上課,或公司的會議因故臨時取消,這忽然多出來的一、兩個小時,不論是用來嬉戲、聊天、放鬆或趕進度,感覺都是賺到了。而這次的疫情長達四個多月,我們除了配合防疫政策、維持健康,是否無意中也成就了一些事情?廚藝精進:減少了外食。雖然叫外賣很方便,但吃多了,難免還是想吃家常菜。尤其平常難得聚在一起的家人都在家,家庭主婦想盡辦法,包括從網路搜尋,天天變出不同菜色,廚藝大為增進。最近疫情趨緩,我在一家生意很好、座位很擠的餐廳吃飯,無可避免地聽到鄰桌兩位熟年男士的對話,內容竟然是分享如何在家煮出一碗好吃的麵。體態豐潤:不能到處趴趴走,許多運動中心暫不營運,加上廚藝精進,體重不增也難。幾個月沒見的朋友怎麼臉圓了,肚子好像也多了一圈,想朋友看我也應如是吧。看見住家附近的美好:有些朋友反而體態輕盈、身子結實,原來是每天早晚都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堤岸、步道或街道健行約萬步,心跟著靜下來,才發現住家附近原來也有好風景。凝聚親情:一家子整天在一起,難免有摩擦,甚至有家暴的新聞出現,但此時也是凝聚親情的好機會。例如朋友住在國外的孩子回台,因班機取消回不去,除了與父母一起追劇、打麻將,還深度長談,化解了小小心結。修補身體: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醫療資源不匱乏,一般手術不受影響,甚至因就診病患減少而排程容易,有些人乘機就醫,處理皮膚小腫瘤或開疝氣,像我就動了腰椎手術,之後剛好在家休養。有位朋友則去美容除斑,因為大家都戴口罩,臉部紅腫看不到,只覺得疫情怎麼讓她變得更漂亮了。原來眼睛也會笑:有位朋友說本以為大家都戴口罩,只露出眼睛,不用化妝、不塗口紅,與人碰面時,臉上也不用有表情。沒想到原來笑時,眼睛會瞇起來,有時還成一條縫。所以儘管戴口罩,笑意、臉色還是藏不住,何況我們還有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呢。多看書,勤寫作,體驗視訊開會與遠距上課:這是我主要的活動,早上努力閱讀家中閒置許久的新書,並寫讀後感;下午靜下心來寫作,讓專欄文章提前交稿。許多會議因疫情而改為線上會議,我學習如何加入視訊會議,不要誤開麥克風或鏡頭,以免讓自己和家中亂象顯現於畫面中。另外,直播會議不僅省了交通往返,而且在家聽演講,一邊喝茶、削水果或做做伸展運動,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當我們慢慢走出對病毒的不安與焦慮,生活逐漸恢復到原本忙碌的常態,回想疫情期間的不便、沉潛、慢活與耐心,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經驗。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19 科別.骨科.復健
腰是總疼?原來是睡姿出了問題,這幾個睡姿都傷腰!
慢性腰痛目前已經成為困擾我們的主要病症之一,為此我們創造了很多的治療方法和康復鍛煉。但在平日的醫療工作中,發現患者不良的睡姿往往會成為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一晚錯誤姿態的睡眠,甚至可以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多數腰痛患者的睡姿,順便想想你前一晚是怎麼睡的?側臥、趴睡、美人臥,其實都「傷腰」1.首先來看號稱最舒服的姿勢——「側臥」 :在與患者交流中我們得知,這個姿勢是最常見的,甚至一些患者不採用這個姿勢就睡不著了。殊不知這樣會讓腰椎、脊柱長時間處於旋轉狀態。扭轉會導致椎間盤內相鄰的環狀膠原纖維之間產生壓力,椎間盤內壓力增大導致髓核向一定方向突出,從而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這個睡姿腰部肌肉並沒有得到放鬆,長時間的緊張導致疲勞,而深層的小肌肉也會失去彈性,導致腰椎結構上的變化,最終引發疼痛。同時這個睡姿骶髂關節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骶髂關節紊亂就出現了。而骶髂關節紊亂也是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2.再說說俯臥位睡姿,也就是「趴睡」,這個姿勢頭頸偏向一側,肌肉會很緊張,時常會引發頸椎病,而頸腰的肌肉有著密切的聯繫,間接引發腰部疼痛。3.最後,聊聊優雅的「美人臥」睡姿,身體側臥且斜靠在靠枕上,想想這時候的脊柱吧。沒錯了,脊柱保持在側曲的狀態。實際上的確有患者的脊柱因為這個姿勢出現不同程度的側彎,腰痛也就不奇怪了。這兩種睡姿最能讓身體放鬆,學起來正確的睡姿可以充分緩解身體的疲勞,使身體放鬆,更容易入睡。人的一生中,睡眠佔了近1/3的時間,它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係。目前,有兩個睡覺姿勢被公認可以做到全面放鬆。1.側臥時枕頭選擇合適的高度使頸部不發生側曲。雙腿夾一個枕頭,同時屈髖、屈膝130°左右,這樣脊柱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肌肉可以充分得到放鬆;2.仰臥時膝關節下方,膕窩處墊一個枕頭,頭部枕頭高低適中,頸部充分支撐。這樣骨盆不會過度前傾,腰背部肌肉得以放鬆休息。我們發現這兩個姿態的主要特點就是脊柱不發生扭曲。那麼習慣了側臥,且要一腿屈曲,一腿伸直的朋友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把手臂和屈曲的腿部墊高就好了。也許有人會關心,左側臥位是否會壓迫心臟?從解剖結構上分析,左側臥位不會使右側身體的重量壓在心臟上,普通人群左右側臥均可。只是建議嚴重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心衰患者,避免左側臥位,避免由於血流動力不穩定等原因造成症狀加重。睡著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睡姿控制不了怎麼辦?其實,睡眠中翻身主要是為了調整皮膚溫度,以及改變不良姿勢,緩解肌肉疲勞,防止脊柱歪曲。所以採用正確健康的睡姿可以使肌肉不易疲勞,翻身也會減少,而養成良好的睡姿,建立較好的肌肉記憶,即使翻身也會自然地保持比較健康的睡姿。並且睡前應避免攝入使神經興奮的飲料,如茶、咖啡等,否則不利於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增高翻身頻率,增加不良睡姿風險。枕頭的高低,取決於你的睡姿枕頭是我們睡覺的重要工具,枕頭選擇要因人而異。比如,習慣於側躺的,枕頭要稍微高一點,目的是讓脊柱、頭部、頸椎不出現側曲。在側臥的時候,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頸部側曲。可以請家人幫著看一看,自己在側臥的時候,枕頭的高低是否讓頭部、脊柱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這樣的高度是比較合適的。在平躺的時候,如果枕頭過高會使身體出現前屈,類似於低頭的狀態,這肯定是錯誤的。如果是正常人的話,建議在頸部有一個充分的支撐。此外,選用波浪形的枕頭,大的那側枕在頸部有好的支撐作用,頸部和頭部會處在一個相對後仰的狀態。具體到枕頭的材質,是選用矽膠的、乳膠的,還是蕎麥皮的,並沒有嚴格的標準。但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乳膠枕頭一般的形態是固定的,只適合平躺,特別不適合側臥的睡姿。而人們習慣用的蕎麥皮枕頭,需要定期清洗,不然會導致蟎蟲過敏等問題。(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辦公室運動 久坐族伸展筋骨
上班族經常久坐,但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易造成肩頸痠痛、肌力不足,腰圍與臀圍也易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推「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找專家開課,教導室內可進行的「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民眾減少去健身房或戶外運動頻率,但待在家中或辦公室時間變多,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健身團隊開課推動「辦公室運動」。其中「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斜方肌伸展」是一手勾著辦公椅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另再將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隨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以依個別狀況,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可以達一定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且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提醒,「防疫新生活」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維持適度運動、身心健康,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
-
2020-06-16 養生.運動健身
髖部太緊影響肌力及活動度 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拯救
「終於下班了!」莉香轉轉脖子,站起身,正要離開辦公桌,冷不防覺得髖部右側好像緊緊、痛痛的,站了一會兒才能邁開步伐離開公司。下背痛、膝蓋痛、與髖部疼痛可說是現代人身體的三大困境。而上班、讀書一整天,或是放假縮在沙發上追劇一整天,都是維持坐姿。久坐之後,髖部的肌肉群維持在緊繃縮短的狀態,且如果中途沒有起來活絡筋骨,肌肉持續緊繃,活動度降低,之後就會容易覺得髖部很緊,臀部也會無力、變形。 鍛鍊臀部肌肉可以訓練到髖關節,對肌力、活動度、與髖關節健康都有幫助我們之前已經討論過「臀部訓練菜單」與提供一些「臀腿訓練」的肌力練習,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不過,假使你是久坐之後髖部很緊、活動度降低,剛開始練習深蹲、弓步蹲等經典動作時,可能會因為髖關節太緊繃而有所限制。就連練習最基本的跑步動作,都可能因為髖部太緊而增加受傷機會。因此,我們今天來看看幾個能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的瑜珈動作。英雄一式兩腿前後展開,形成弓步,前腳膝蓋彎曲成九十度,後腿伸直。雙臂往上伸直,掌心相對,感覺髖部的伸展,停留約30秒。再換邊練習。低位弓步式可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前膝蓋彎曲,形成大跨步的弓步,左腳在後,膝蓋著地,小腿到腳背處也著地。也可以從像英雄一式這樣的高位弓步姿勢直接放下後腳。身體打直,雙手可放在前腳,也可以向上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蜥蜴式從下犬式開始,右腳往外大跨步,跨到右手外側,然後左腳(後腳)下降至膝蓋著地,降低身體高度並手肘彎曲,變成由雙手手肘撐地。如果無法由手肘支撐,就維持在雙手手臂打直、手掌撐地的狀況。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鴿式由下犬式開始,左腳往前,把腳掌放到右手掌的後方,彎曲,雙手繼續撐地,下降身體高度坐下。左小腿此時橫躺於前方,右腳(後腳)伸直於地墊上。腰椎頸椎打直,感覺脊椎和髖部的充分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反向鴿式有的人練習鴿式時會覺得後腳膝蓋著地很不舒服,這時可以練習反向鴿式。仰躺,雙膝彎曲雙腳踩地。左腳彎曲跨到右腳大腿上,抱住右腳大腿往自己身體方向,感覺左側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三角式雙臂平展,雙腳分開,讓手腕與腳踝落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左腳往左,右腳向前,往左下延展,直到左手碰觸到左腳腳踝,眼睛看向位於上方的右手,身體脊椎保持直線不要側彎。雙腳要打的夠開才能有適當的延展。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全蝗蟲式趴姿時身體呈一直線,手臂放在身體兩側,頭、頸、胸、腿、雙臂都離開地面,繼續保持直線,由髖部支撐於地面,臀部收緊。停留30秒。蹲坐式站姿打開雙腳,約1.5倍的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彎曲膝蓋向下蹲坐直到最低,雙手在胸前合掌,感覺脊椎向上延長與髖部的伸展。停留30秒。轉向側弓這個動作不僅可以伸展髖部,也可以伸展大腿後側的肌群。雙腳打開至三倍肩寬,兩腳腳趾微朝外,保持左腳伸直,右腳彎曲往右側蹲下,左腳伸直腳尖朝天花板方向,雙手於胸口合掌。停留30秒。再換邊練習。透過這些動作的練習,好好舒展緊繃的髖部吧。如果擔心自己動作不正確,可以先找瑜珈老師當面指導。原文:髖部好緊!你需要這九個瑜珈動作!搜尋附近的診所:家醫科、復建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6-16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坐骨神經痛 靠這招來解圍
45歲李先生從事快遞,需經常搬動重物,過去曾因為工作拉傷腰部,但當時仗著年輕並無積極治療。近年來,卻經常感到腰部、下背不適,發作時,甚至會痛到像蝦子一樣彎曲,服用止痛藥也無效。赴醫後,確診為坐骨神經痛。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達富表示,患者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坐骨神經痛。除了劇烈腰痛、下背痛外,嚴重時甚至出現腿部痛麻、無力等症狀。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五薦椎第一節的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神經。因不適症狀已對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讓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李先生苦不堪言,與醫師討論後,採「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症狀大幅緩解。羅達富指出,骨科門診裡,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而求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不過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薦髂關節失衡、梨狀肌發炎,或者是風濕性關節炎、腎結石等,必須逐一排除,才能確診。他進一步說明,多數患者只要經過適當的保守治療後,症狀都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或緩解,但如果症狀嚴重,壓迫至神經,就得透過手術才能改善。羅達富提到,椎間盤是位於兩個脊椎骨之間的軟骨構造,由中間的髓核和周圍的纖維環所構成,具有吸收及緩衝來自身體重量與壓力的功用。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可能因為長期磨損、退化等原因出現裂隙。當長時間彎腰工作、搬運重物,或曾受過運動傷害、發生過車禍者,就很容易造成腰薦椎的椎間盤因壓力過大而突出,進而壓迫到神經產生疼痛。必須採用脊椎手術解決神經壓迫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穩定脊椎的平衡。羅達富說,有別於傳統手術,透過「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刮屑與夾除突出的椎間盤,僅需局部麻醉,避免因全身麻醉誤傷神經的機率;且術中流血量少,術後傷口疼痛感較輕,住院時間短。他提醒,該手術能解決患者不適症狀,多半也不會有復發的問題。但要特別注意術後併發症,如新的神經症狀、傷口疼痛加劇、頭暈無法坐立等,術後務必多加休養。此外,進行幫助恢復活動功能的復建也非常重要,才能避免鄰近節段加速退化。羅達富呼籲,平時應避免姿勢不良,並勤做運動維持腰背肌力,才是避免需進廠維修的不二法門。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25歲胖胖女姿勢不良 椎間盤破裂右下肢麻急求醫
一名年僅25歲的年輕女子,因體型偏肥胖,且經常以彎腰姿勢工作,2年前就發現患有椎間盤突出毛病,但覺得還可忍受,選擇復健及藥物治療;今年春節後,她右下肢麻木疼痛感加劇,於是向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求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椎間盤突出更嚴重,還破了出來往上游移,卡住腰椎第4神經根。醫師評估後為她安排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術中除了移除原本中央突出的椎間盤,還將破裂的椎間盤順利移除,移除瞬間病人隨即表示右下肢的麻痛消失了,術後症狀幾乎完全改善,第2天就開心出院返家;術後3個月追蹤核磁共振發現病人的腰椎神經幾乎回到正常不受壓迫的狀態,而突出的椎間盤也幾乎消失。苗醫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疾病,大部分患者可透過藥物、復健、姿勢改善,甚至是神經阻斷術等治療獲得症狀控制;但如果椎間盤壓力太大,破裂出來卡在神經根旁邊,此時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取出破裂椎間盤。吳聖文指出,目前新式的脊椎內視鏡手術,安全性高,傷口小於1公分,出血量少,恢復快,通常住院1天即可返家,透過內視鏡清楚的解析度,可安全的夾除病灶,從側面進入的內視鏡手術採局部麻醉進行,病人與醫師在手術過程中隨時互動,大大提升安全性。另外,由於體型肥胖的病人,脂肪組織肥厚,會增加傳統手術的困難度,對醫師來說也是一項挑戰,但改採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幾乎不受體型影響,一樣可以在不到1公分的傷口下安全的移除病灶。他表示,脊椎手術方法很多,有傳統的大傷口,也有顯微鏡的小傷口,還有內視鏡的超微創傷口,有只做減壓手術的,也有需要加釘子做融合手術的,各有各的適應症,必須經過專科醫師評估後決定治療的方法;另外,預防勝於治療,平日應多注意脊椎和姿勢的保養,不要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搬重物低頭等,還有體重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子,維持正常的體重可降低脊椎的負擔,減低椎間盤突出發生的機率。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醫師告訴你那些部位較易骨折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你沒聽錯,肩膀也會骨鬆,只是比例比較少而已。肩膀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部位,卻是人們可能忽略的關鍵位置。一般而言,骨質會不會容易流失而疏鬆,通常取決於骨頭的結構和功能。骨頭結構分為兩層,外面硬的那層是皮質骨,又稱為緻密骨;比較深層的是髓質骨,也稱作海綿骨,由無數根的骨小樑所構成的。兩者比例影響著骨頭的強度。 如果說,你的皮質骨(緻密骨)比較厚,代表骨頭對抗壓力的能力比較好;反之,若是髓質骨(海綿骨)比例偏高,那麼就要特別留意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好比鴕鳥蛋和一般雞蛋,蛋殼越厚越細密,就越不容易敲破。身體各部位的骨頭,皮質骨和髓質骨構成比例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皮質骨比例高,有的地方髓質骨比例高。皮質骨越厚,越不易骨鬆?「唉唷,我的肩膀受傷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王太太,因為不小心在廁所滑了一跤,來不及用手掌阻擋跌倒,使得肩膀直接撞擊地面,造成上臂肱骨粉碎性骨折。透過X光檢查之後,發現肩膀早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這次跌倒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而已。從結構上來看,是否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骨頭的髓質骨比例,像是先天上髓質骨比例高的脊椎,外殼硬的皮質骨就比較薄弱,會大大提升骨折風險。再以功能上來看,儘管皮質骨和髓質骨的比例適中,某些骨頭也還是會因為跌倒後容易撞擊而受傷,就會把這些骨頭列入骨質疏鬆好發的位置。舉例來說,髖關節主要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當臀部跌坐在地板上時,就會造成髖骨的傷害;或是跌倒時直接用雙手撐地,也會造成手腕的骨折。髖關節、手腕等處的皮質骨比例高於脊椎,但為何仍容易發生骨折?主要因素就是跌倒後,這兩處的骨頭是容易受到撞擊的地方。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肩膀的髓質骨比例其實比手腕更高,理論上肩膀的抵抗力應該小於手腕,那麼為什麼手腕卻比較常發生骨折?就是因為手腕代替肩膀受罪。年輕人跌倒,通常會用手腕撐地,順勢跳起來就沒事了;但老人家就不同了,一旦跌倒時,手腕撐地,骨頭就會應聲斷裂。當然,若是老人家的肩膀直接撞擊地面,肩膀也會受傷骨折。只是就整體統計而言,手腕骨折比例還是高於肩膀,其中原因就是跟跌倒的姿勢有關。骨鬆引發骨折,排名前四名部位「石醫師,我爸爸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摔倒,就爬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在於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也就容易造成粉碎性或壓迫性骨折。隨著人口老化,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發生率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中,骨折正是骨質疏鬆相伴而來的「隱形殺手」,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只要跌了一跤之後,即便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從此再也就站不起來了,甚至為此跌掉了性命。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身體好發骨折的地方。●骨折好發第一名──胸腰椎胸腰椎交界處的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的地方,這四節最容易發生壓迫性骨折。除了骨頭組成有較高比例的髓質骨(結構問題)之外,也因容易跌倒時而受傷(意外撞擊),於是成為骨折好發率的第一名。●骨折好發第二名──髖關節髖關節是支撐身體的大關節,皮質骨與髓質骨的比例也很好,照理說來,應該不容易因骨質疏鬆症。然而,發生跌倒的當下,若是老人家手腕來不及反應撐地緩衝,造成臀部直接撞擊地面,可能就會使髖骨受傷骨折了。●骨折好發第三名──手腕五、六十歲的人發生跌倒的瞬間,大都會反射性的使用手腕用來撐地阻擋。肩關節、髖關節和腰椎,也就有了代罪羔羊的保護了。所以儘管手腕的骨頭組成比例不錯,可是當骨質開始流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一次強力的撞擊,仍會導致手腕骨折。●骨折好發第四名──肩膀肩膀的骨質結構類似脊椎,特別是皮質骨很薄、髓質骨比例又高,因此極其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因為肩膀比手腕較不易受傷,所以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肩膀的骨鬆問題,尤其是跌倒時,手腕或是臀部已經先著地,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相對地保護到肩膀免其受傷。根據統計,手腕骨折大多好發在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而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則好發在七、八十歲。這就說明了,七、八十歲老年人的上肢反應力已經很差了,所以一滑跤時,通常已經跌坐在地上了。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不像糖尿病會透過疲倦、口渴、多尿,或是體重減輕來示警,頂多感到些許的腰痠背痛。然而,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和老人家又不同。美國有份統計資料,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曾發生過腰痠背痛,因此很難用此評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除此之外,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就相對有意義許多,可能是脊椎發生變化或受傷,骨質有所流失,導致哪一節的脊椎骨受到壓迫或是塌陷的情形。可怕的「隱形殺手」,不會告訴你,它已經悄悄來到你的身邊,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候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原來自己已成骨鬆一族!(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8 橘世代.健康橘
大甲媽祖重新出發! 醫:行前準備「好鞋、手杖」缺一不可
大甲媽祖預計本周四晚上起駕,展開9天8夜的媽祖遶境活動,光田綜合醫院擔任大甲媽遶境醫護團隊數十年,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指出,民眾在防疫期間減少許多出門活動的機會,如果將跟隨媽祖遶境,尤其是長時間的久走,建議民眾要比往年多做更多準備,同時更要隨時留意身體狀況,避免途中受傷不適,有感冒症狀或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最好在家收看鎮瀾宮直播即可。嚴可倫表示,一雙好走的鞋子是遶境必備的,能完整支撐雙腳的鞋子有利分擔減輕脊椎和雙腳的負荷,可添加舒適的鞋墊或是氣墊鞋增添緩衝、避震效果是不錯的選擇。出門時,如果已經很久沒運動,可在走路時使用手杖(雨傘、拐杖),分散腰椎、髖骨和膝蓋負擔,另外多數民眾都會背背包放盥洗衣物等等,嚴可倫建議,往年已有信眾使用拖拉的行李箱或菜籃車,可學習採用,減少身上的荷重都有助於走路不受傷。嚴可倫說,信徒如果已經覺得疲累、雙腳痠痛、身體不適,切記不要硬撐,善用遶境接駁車休息,另外當腳、腰及身體痠痛或不便時,也要減少跪拜次數,雙手合十祈福即可,不僅有助個人健康,向媽祖祈求的誠心也不打折。如果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友,一定要視個人體力跟隨遶境,並遵守醫囑預防性在出發前先吃藥,避免關節炎發作疼痛難耐。如果雙腳起水泡,務必尋求遶境隨行光田綜合醫院救護團隊協助處理治療包紮,不要輕易擠破導致感染。信眾參與遶境活動要帶健保卡、備用藥品、防曬的帽子、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隨時補充水分且多攝取蔬果,避開中午大太陽時段行走,預防中暑。同時準備夜間保暖衣物、反光安全背心、手電筒等物品,有慢性疾病的病友務必準備好自己個人用藥,並遵循醫囑服藥。還有千萬別忘了防疫期間的口罩(記得要替換)、隨身消毒用品、自主健康管理每日量體溫、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和勤洗手。【延伸閱讀↘↘↘】。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可以靠保健食品改善嗎?。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8 科別.骨科.復健
天天躺沙發 小心背痛直不起腰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名56歲婦人鮮少出門在家當「沙發馬鈴薯」,卻引發下背痛,痛到直不起腰。經就醫接受復健及藥物治療後背痛幾近痊癒,然而過沒幾天又痛起來,再度就醫。原來她仍持續長時間躺在沙發上,才導致背痛捲土重來。以症狀來分類,該名婦人罹患了「非特異性下背痛」,也就是沒有明確病理組織變化且找不出明確病因的下背痛,在門診中超過八成的患者是因下背痛而就診。常見下背痛發生原因,則是扭傷或拉傷所導致。發生下背痛的危險因子,包括個人與生活因素,例如年齡、肥胖、抽菸、坐式生活、腰椎相關肌群效率不佳、過度運動、情緒壓力等造成;另一個則是病理因素,例如失能、椎間盤退化、脊椎病變、韌帶肥大等引起。若確診為下背痛後,在急性期可以輔以儀器復健,使用電療、熱療,搭配藥物治療,以減輕背痛不適。等到疼痛漸減,便是運動處方介入的時候。近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提倡「運動即良藥」的觀念。針對下背痛的患者,建議的運動為疼痛受到控制時,先從事低強度的活動,再漸增強度做訓練,且以正常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為目標,可選擇走路或游泳為運動項目,並根據適當的運動處方,做有氧及阻力運動。然而,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下,許多民眾待在家中少動,若再加上危險因子,就有可能引發下背痛,此時,居家的背部運動便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於腰椎和薦椎連接,薦椎和骨盆相連接,因此訓練要納入腰椎、骨盆附近的肌群。要改善下背痛,不妨可以做以下3種復健運動:撐體仰背–訓練背肌1.趴在地面上,雙手手肘彎曲放在胸旁。2.吸飽氣後,以嘴巴吐氣且同時撐起上半身,注意出力的肌肉專注在背肌上,而非手或肩膀,向上撐起至手肘微彎為終點,眼睛直視前方,維持2秒,再慢慢回原位。3.以10下一組,總共做3組。留意:過程中,腰部疼痛要停止動作。深蹲–訓練大腿前後側肌群及臀肌1.軀幹直立站立且脊椎維持在正中位,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彎,腳尖微朝外,雙手前舉與地面平行。2.髖膝開始彎曲,身體開始向下,整段過程維持吸氣,直至大腿平行地面為動作終點,維持2秒,再慢慢回到站立姿勢。3.以10下一組,總共做3組。捲腹運動–訓練腹肌1.平躺在地面,雙膝彎曲約90度,雙手抱胸,吸飽氣。2.捲起上半身且緩慢吐氣,注意出力的肌肉是腹肌,要專注在腹肌的縮短,並且不要讓頸部過度出力代償,直至腹肌有強烈收縮感為動作終點,維持2秒,再慢慢回到原位。3.以10下一組,總共做3組。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喜歡躺沙發滑手機? 小心成為脊椎側彎高危險群
你也是屬於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懶骨頭嗎?王咨翔醫師分享,門診最近來了一位38歲的李先生,表示下背痠痛,起身時還會有某根筋突然被拉到的痠麻感,仔細詢問才發現,原來李先生是標準的沙發馬鈴薯,不管是看電視還是滑手機,都是躺在沙發上。 如果坐沙發時沒有挺直身體,臀部容易越來越向前,壓力集中點就會從坐骨變成尾骶骨,腰椎也會往前凸,被壓迫後凸的「C字型」,久了就可能變成脊椎側彎。一般中醫在診斷時,會先請患者向前彎腰90度,兩手平肩下垂,醫師站在身後和側面觀察背部外觀,果不其然,李先生從胸椎下段到腰椎第一至四椎,左右高低不一、有明顯凸起,診斷為脊椎側彎。在治療上,王咨翔醫師先使用小針刀的縱行疏通法、加上針灸腰部的命門穴、足部的湧泉穴 ,最後再搭配整脊手法。經過3周後,李先生背部痠痛的部分已明顯改善,脊椎側彎的外觀也較不明顯了。 想要遠離脊椎側彎,除了不要躺在沙發外,平常也要避免彎腰駝背,像是站三七步、長期單側背重物等等。從現在起快一起過「端正人生」吧!來源出處:扶原中醫台中院區
-
2020-05-28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跛腳走 新式脊椎內視鏡讓她術後隔天照常洗腎
一位長年洗腎的六旬婦人並伴有多重慢性病,因下背痛痛到沒法正常走路,難以忍受,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經檢查診斷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所致。院長楊椒喬考量其特殊病史,範圍大的傳統手術,術中、後易讓她承受極高風險,建議她接受麻醉風險極小的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術後不僅很快感覺不痛了,隔天竟能照常洗腎,絲毫不因手術而影響生活。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患者因有末期腎臟病,須長期洗腎,同時還有高血壓、糖尿病,並因心臟問題裝有心臟支架。一直以來她亦持續為下背痛所苦,包括,右小腿和臀部疼痛、酸痛、麻木和無力,影響所及,讓她無法長時間行走,被迫用跛腳走路,無法保持良好正常的行走狀態。近來她的疼痛已越來越嚴重,痛到讓她難以忍受,坐立難安。院長楊椒喬進一步指出,經過診斷及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患者是腰椎第三、四節(L3-4)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神經,導致出現上述症狀,需要接受神經減壓手術,以免造成神經不可逆損傷。楊椒喬院長說,經詳細評估她的多重慢性病史,尤其考量腎功能缺損病患若接受麻醉開刀治療,一向有極高的風險,尤其是時間長、範圍大、流血多的傳統大手術,可能在術中、術後,造成急性肺水腫、心臟衰竭及嚴重體液離子不平衡等併發症,較一般人承受更高危險,因此建議她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楊椒喬院長表示,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的獨具特點,均非常適合有慢性病的患者,包括,採局部麻醉,相較於全身麻醉,麻醉風險極小;手術時間短,平均為1-2小時;微創小傷口只有約1公分,出血量極少;破壞組織少,恢復很快。尤其手術醫師使用專屬脊椎內視鏡系統,手術視野清晰,能精準地將突出的椎間盤加以移除,降低誤傷神經機率,有效改善病人的神經壓迫問題。術後患者感覺不痛且恢復很快,因此術後隔天已能照常洗腎。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肚子痛竟是血管出問題?醫師:身體這五種症狀該去看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有些“神秘”的地方。事實上,除了心與腦之外的全身血管問題,都有賴於血管外科醫生們的妙手。血管問題幾乎是每個人步入老年後都會面臨的問題,而對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來說可能早早就會遭遇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等疾病,但他們往往容易走錯門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嵐提醒,出現以下五種症狀,應及時去血管外科就診。腿麻、肚子痛 都可能是血管出問題人體內的血管如同縱橫交錯的河流,分佈在身體的每個角落,這條由血管交織而成的網,是一條“生命之河”。“河道”一旦出現阻塞,就會引發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疾病與靜脈疾病兩大類。動脈疾病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動脈瘤、頸動脈斑塊、下肢動脈斑塊等;而靜脈疾病則包括靜脈曲張與靜脈血栓。這些疾病在發病之初大都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很容易被當作其他臟器的疾病而誤診。就拿最常見的下肢動脈硬化來說,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走路覺得沒力氣、走不動,很多老年人很容易想到的是腰出了問題,比如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殊不知,這些症狀也很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張嵐主任建議,出現以下症狀,別忘了去血管外科查一查是否患有相關疾病:一、腿部發涼、麻木,行走一段距離後就覺得小腿酸脹疼痛,休息片刻後疼痛會緩解。這在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初期表現。二、行走距離逐漸縮短,即使在靜息狀態下也會出現足趾和腿部疼痛,足部的傷口經久不愈或形成潰瘍,整日屈膝扶足而坐,足趾發黑、壞疽。這些症狀表示下肢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已經較為嚴重,應該儘快就診。三、進食後經常覺得肚子痛,很多人都覺得是腸胃問題,在做過胃腸鏡之後如果沒有異常,那就有可能是消化道血管狹窄造成的。此時,應該儘快進行CT檢查確診,如果狹窄達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行微創介入治療。四、突如其來的胸背部疼痛,整個胸背部有撕裂感。這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需要立即送急診。主動脈夾層是動脈瘤中最為兇險的情況之一,主動脈內巨大的破口會使血流進入血管兩層之間,隨著血壓的波動隨時有破裂可能,會危及生命。主動脈夾層常常會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在中壯年身上,而急性胸痛、背部有撕裂感等症狀又很容易被誤診為心梗。五、腿部有“青筋”隆起,狀如“蚯蚓”,常伴有皮膚瘙癢、腿部酸脹、沉重,行走乏力等。這是靜脈曲張的典型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小腿皮膚色素沉著、脂質硬化、甚至皮膚潰爛,經久不愈,俗稱“老爛腳”。血管疾病大都悄無聲息有很多血管疾病在發病之初都悄無聲息,比如頸動脈斑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在高血壓病和心臟疾病患者中尤其多見,這種病目前也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頸動脈斑塊幾乎沒有症狀,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張嵐主任提醒,頸動脈斑塊早期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治療,但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70%以上,就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目前最常見的是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瘤也是一種悄無聲息的血管疾病,它可能會發生在全身的任意動脈,又以腹主動脈較為常見。由於動脈瘤並非實體腫瘤,而是血管的結構向外膨出,因此它不痛也不癢,可一旦突然破裂,也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很多病人都是無意中或在體檢時發現腹部的中央搏動性包塊,因此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吸煙者、有動脈硬化性疾病者應該定期進行主動脈及周圍動脈檢查,超聲檢查是最簡單,方便,經濟的檢查方法,有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愛護血管第一步:管住嘴張嵐主任提醒,愛護血管應從年輕時就開始:首先,要“管住嘴”,少吃不健康的食品。其次,要避免久坐或久站,養成定期運動的好習慣。此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三高”與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必須積極治療,長期控制。很多中年人對健康不夠重視,即使查出“三高”也沒有進行規範的治療,同時又存在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承受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很容易成為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的“後備軍”。(來源/轉載自《上觀》)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妙齡女脊椎嚴重側彎!術後拉高10公分人生都變美了
28歲女子從小長期腰酸背痛,查不出病因,以為是外傷造成,直到19歲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超過100度,不但外型身體兩側不對稱、肌肉萎縮,且無法提重物,運動時很喘,很自卑,經就醫才發現是嚴重脊椎畸形導致,經手術獲改善。女子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她因手術,脊椎拉直,整個人不但長高10公分,可以抬頭挺胸過活,如今她與正常人一樣運動、生活,每年都實現騎單車環日月潭的夢想。楊孟寅提醒家長,脊椎畸形好發於青少年族群,患者最常見就是腰酸背病,原因是因脊椎畸形,力量不平均,產生身體慢性疼痛、深度疼痛,找不出原因,無法久站、久坐,運動能力下降,有這樣的情況請盡速就醫檢查。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脊椎畸形成因以外觀來分主要有兩種,其中約80%為原發性脊椎畸形,又稱自發性脊椎畸形側彎,目前原因不明,好發在青少年族群,女比男多。楊孟寅指出,脊椎畸形透過彎腰測試評估脊椎是否有變形?有沒有維持直線?一旦發現,脊椎畸形盡速就醫追蹤或治療,若脊椎側彎角度大於40度,或畸形角度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矯正。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在過去十年中陸續完成約30例脊椎畸形矯正手術,病患術後心肺功能大幅提升,活動力增加。楊孟寅說,這名粉領族在2011年11月11日接受手術治療,也是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第一位脊椎側彎角度大於100度的案例,患者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到128度,經過評估,她的狀況屬於胸腰椎大角度C形側彎合併脊椎旋轉,這種手術困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醫療團隊採用脊椎後路槓桿矯正法,一次矯正。他指出,女患者在手術後,身高一下增加10公分,肩膀與骨盆的角度恢復平衡,心肺功能進步,外觀上也大幅改善,著裝後與正常人無異。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身高少4公分要注意 骨鬆患者當心易骨折「3部位」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年紀不同 易骨折部位大不同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身高少四公分以上 當心是骨質疏鬆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
2020-05-16 科別.消化系統
腰痛是腎虛? 三大保健穴位助緩解
腰痛就以為是「腎虛」所導致,拚命地吃各種補腎藥材,反而每況愈下。其實,臨床上許多腰痛都不是腎虛引起,也不是真正有腰椎結構性的損傷,而是身體受了寒濕。曾有一位大學男生,年紀輕輕卻受腰痛所苦,遍尋中西醫檢查都說正常,卻依然腰痛無法久站。中醫師問診後,發現這位大學生因為天熱,長期睡在地板上,又因租屋處嚴重西曬,甚至躲到房東儲存工具的地下室睡覺。平常更是冷飲冰水不離手,短短兩年,腰痛到站也站不直。 知名中醫師彭溫雅說明,這種腰痛,在中醫認為是「腎著」,意思就是與腎相對應的腰部,出現「濕重黏濁」現象。身體的濕邪停留在腰部,腰為腎之府,中醫的腎除了與人體水液代謝相關外,還主藏精、主骨、主司二便、主管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也就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它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繁殖後代的功能。彭醫師指出,先天之精不足,在成人則精少不孕,容易腰痠。先天之精的腎,必須依賴後天之精的脾不斷滋補得以充實。因此,「腎著」的腰痛,與其補腎,不如使用健脾化濕藥材,效果更佳! 保健食療:杜仲燉腰花 材料:腰花一百五十克、杜仲五克、薑少許、麻油少許。作法:以少許麻油爆香薑絲、加入腰花炒至表面略焦,加入杜仲粉略為拌炒,即可食用。功效:腰花富含維生素A、葉酸及鐵質,可提升人體造血功能;杜仲可強壯筋骨、健脾利濕,並幫助補益氣血,緩解腰痛。 三大保健穴位:緩解腰痛,活絡筋骨 按壓的穴道包括腎俞穴、腰腿點穴以及承山穴等。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疏通腰部相關經絡,若局部腰側不舒服則可以加強按摩力度以緩解症狀。1.腎俞穴位於人體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或者是正坐時,先吸氣摸到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線,交叉在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2.腰腿點穴位於手背腕橫紋前一寸、第二伸指肌腱橈側與第四伸指肌腱尺側處,對於扭傷、風濕、勞損等所致的急慢性腰腿疼痛均有緩解效果、特別是急性腰扭傷效果最佳,慢性腰病也有一定療效。3.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正中處,肌肉分成「人」字形的中間。顧名思義,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們的人體。人站著的時候,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個最直接的受力點。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陽氣,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樞紐,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防止腰背痠痛。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你可能是身體「太濕」了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
2020-05-10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近來我因腰椎第三、四、五節滑脫,導致脊椎管狹窄,出現間歇性跛行。經服用消炎止痛劑以及努力復健3個月後,症狀仍沒改善,每走6分鐘就腰痛、下肢麻木得都站不穩,需坐下休息幾分鐘才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於是決定尋求手術治療。專精腰椎神經減壓、鋼釘內固定、骨融合的微創手術的醫師很多,多方好友一致推薦其中一位醫師。經過這位醫師清楚扼要說明手術後,我有信心且安心,並問:「我一個人住,手術後是否需請人照顧?」醫師回答:「如果不需做粗重家事,可以不用。」於是敲定手術日期,並著手安排獨居老人應有的準備,包括術前、術中與術後。手術有一定的風險,也許以後無法繼續踏青或打高爾夫球,於是開刀前先向健行夥伴告假3個月,並自行到陽明山惜櫻、賞海芋,默默向美麗的大自然道謝。接著參加高爾夫球隊的中部之旅,珍惜每一次揮桿,並告知球友們自己將要進場維修,6個月後見。手術時,開刀房外最好有至親在予以應變。15年前我第一次開刀,是大我11歲的二姊在外等候,如今她重度失智;7年前則是兄嫂和堂姐陪伴守候,但兄嫂目前年齡逼近80,堂姐忙著顧孫。幸好,這次有壯年的外甥自願請假一天,讓我鬆了一口氣。手術順利成功,術後第一天醫師讓我戴上背架下床、先拿著助行器試走幾步,接著不用助行器也可走一小段。術後第四天出院時,走13分鐘腳也不麻,沒繼續嘗試是因為傷口還疼痛。有位護理師擔心我出院後無人照顧,三番兩次熱心地勸我我要早下決定,看是申請長照的居家服務、住親戚家或僱用短期看護與我同住?幾乎動搖我獨居在宅休養的信念。最後還是堅持原計畫,請好友開車帶我回家。回到家真好!有電腦可用、書本可讀,還有電視可追劇,熟悉的小窩,什麼東西都是觸手可及,洗手間也只離床邊幾步的距離,且鋪著新買的止滑墊,不怕跌倒,再說手機不離身,隨時可呼救。住院前因不能提重物,我像螞蟻搬家,每天買一點食物備用,把冰箱塞滿冷凍食品與水果。但始料未及的是手術後暫時不能彎腰,體力尚無法下蹲,而冷凍盒卻在冰箱的最底層,於是朋友立刻幫我把部份食物先拿到冷藏層,往後每隔3天幫我移動或補充食物,並幫我在下背部的傷口換藥。三位多年好友與我密切保持聯絡,她們熱心能幹、不慌不忙,都有照顧長輩的經驗,而且深知我的習性,一切安排都是我需要的、喜好的,而不是堅持她們認為對病人最好的。許多好友也都有共識地不打電話來問候,以免打擾我休息,而是紛紛以LINE或電郵表示關心,並告知需要時可以找她們,讓我非常窩心。這次手術,讓我領悟無論多麼獨立自主,生病時,還是需要朋友提供訊息,並適時幫忙,才能迅速恢復健康,感恩滿滿。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步伐跨對方法」500步,換來3000步的健康
如何將移動時間變成運動時間?答案是,「重要的不是步數,是走路的內容」。只要這麼走,「走五百步就能有三千步的效果」,還有「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重點如下:1.步幅加大一公分2.腳跟先著地3.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4.手肘向後拉步幅加大一公分這點我們之前也說過,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腳跟先著地「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手肘向後拉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我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十五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本文摘自《好好走路不會老》,聯經 2020/03/25出版【防疫健康動一動↘↘↘】。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圖解運動/1分鐘!舒緩睡醒痠痛,躺床就能做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雙通道內視鏡手術治脊椎病 小傷口降低高齡者手術風險
85歲陳姓患者近半年右下肢非常的酸麻無力導致行動不便,女兒陪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聖祺門診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發現右下肢多重神經根分佈的位置出現麻痛及無力的症狀,經核磁共振掃瞄顯示第二至第五腰椎有嚴重的脊椎神經管狹窄症及神經壓迫。患者年紀大,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服用抗凝血劑,傳統脊椎手術恐怕造成他身體的過度負擔及失血過多,醫師陳聖祺決定採取雙通道內視鏡進行第二至第五腰椎的減壓手術。成功完成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患者沒有感覺傷口特別疼痛,當天就可以坐起來進食,隔天下床行走也沒有太大的困難,術後第三天引流管拔除後因行動自如,出院返家休養。1個月後門診追蹤,患者復原良好且已出門散步走動,術前右下肢酸麻無力感完全改善,也沒發生因為腰椎手術而感到下背疼痛或無力情況。醫師陳聖祺表示,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比一般脊椎微創手術的傷口更小,處理單節脊椎問題僅需二個約1公分的傷口,多節脊椎問題則僅需多個1公分的傷口。相較於傳統脊椎手術需要切開肌肉,導致一些病人術後有慢性背痛的問題,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是由X光機精確定位後,器械穿越過肌肉群及軟組織直達病灶,而非廣泛性的切除,大大的降低對其之破壞而達到手術出血量少、疼痛及復原時間的降低。一般病人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甚至一至二成的病患術後因傷口沒有太大的疼痛而拒絕使用任何止痛劑。內視鏡脊椎手術由於影像可將其視野放大到數十倍,安全性也更優於一般傳統脊椎手術。脊椎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這些病人因常伴隨多重內科疾病而增加了脊椎手術的風險,童綜合醫院由國外引進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提供了不適合傳統手術的病人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
2020-05-03 養生.運動天地
這樣走500步就能有3000步的效果!專家:重要的不是步數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好好走路不會老》,作者安保雅博, 中山恭秀】將移動時間變成運動時間「重要的不是步數,是走路的內容」。在書封面也提到「走五百步就能有三千步的效果」,還有「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只要這麼走,不用特別做其他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重點如下:①步幅加大一公分②腳跟先著地③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④手肘向後拉讓我來一一說明。步幅加大一公分這點我們之前也說過,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腳跟先著地「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手肘向後拉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我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十五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腰酸背痛竟是骨鬆 早篩檢阻止走向骨折終站
一位張姓婦人因長期腰酸背痛就醫,接受「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檢查出骨質狀況有異,且經詳細問診發現她是停經後才出現不適,加上從未做過骨密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顯示她有嚴重骨鬆。楊椒喬院長特別提醒停經婦女,或50歲以上、不論男女,都能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避免骨質持續流失,最終出現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指出,依統計,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骨質疏鬆症患者。骨鬆的人往往只有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等情形,因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骨折,骨鬆因此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一旦出現骨折,可能連帶造成患者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等併發症,對病患及家人都是一大負擔。楊椒喬院長進一步指出,以這位婦人為例,她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骨質密度報告T值(T-score)為-3.4,依WHO的診斷標準,骨質密度正常或健康T值是在-1.0以上,因此已屬嚴重骨鬆,幸好及早發現,並轉介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及早防止骨鬆持續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放射科組長侯辰芳則指出,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以一次定位即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三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全身的骨密度之外,亦可獲得較高解析度之影像,其準確性、精密度高,對後續追蹤治療很有助益。此外,其優點還包括,檢測的輻射劑量低,整個檢查過程快速、輕鬆。楊椒喬院長指出,人體內骨量一旦流失,很難恢復到骨組織的正常結構,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他建議,除了停經婦女,大於50歲的民眾之外,曾經骨折過及抽菸喝酒人士等,都能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監測骨密度,判斷骨質疏鬆治療效果。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無聲無息的疾病!停經婦女若腰痠背痛 得小心骨質疏鬆
高雄一名張姓婦人長期腰痠背痛,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骨質疏鬆,再惡化下去稍有不慎就會骨折,醫師表示,骨鬆因為症狀不明顯,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骨量流失後就可能回不到正常骨組織結構,尤其婦女過50歲,每3個就有一個罹患,一旦出現骨折造成活動不便或臥床,對家庭是一大負擔,絕不能輕忽。收治婦人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說,這名婦人主訴停經後常腰痠背痛,研判她可能骨質出現狀況,由於婦人從未做過骨質密度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發現他的T值(T-score)為-3.4,超過WHO診斷標準-1.0以上,已是嚴重骨鬆。楊椒喬表示,5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鬆好發族群,每3人就有一個罹患。骨質質鬆的人通常會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但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最怕的是一旦骨折,造成行動不便或臥床,將是家庭的夢魘病患。「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放射科組長侯辰芳說,現在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定位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3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骨密度,影像解析度、準確性更高,檢測時輻射劑量低,有助後續治療。楊椒喬提醒,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50歲以上,曾經骨折及抽菸喝酒的人,最好都能定期監測骨密度。
-
2020-04-12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除了勤洗手及戴口罩,增加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復健科主任蔡建宗建議,增加免疫力的方法主要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紓壓;其中可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來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腹式呼吸及運動後的伸展則可抒發壓力、增進睡眠。蔡建宗分享五招居家防疫運動,涵蓋脊椎減壓、肌肉延展、心肺強化、穩定情緒四大面向,可讓民眾居家就能輕鬆運動。1.下巴後縮運動:身體坐直,邊吐氣邊用食指輕壓下巴,視線保持水 平,勿低頭或仰頭,感受頸部後側有擠壓感後,即可慢慢回復原位 ,同樣動作重複執行15-20次,可讓頭部保持最佳位置,釋放頸椎 壓力。2.肩胛繞圈運動:身體坐直,將雙手手部輕放於同側肩膀,手肘朝向 前方,接著以肩膀為軸心,緩慢的由前側往後側畫圈,以不產生疼 痛為原則,漸進式加大繞圈範圍,同樣動作重複執行20-30次。此動作可避免上肩頸緊繃,釋放肩胛與胸椎關節壓力。3.腹式呼吸運動:身體坐直,衣褲調鬆,雙手輕放於腹部,採用「鼻吸嘴吐」的方式,先將空氣用嘴巴緩緩吐盡,同時雙手會感受到腹 部持續內縮,接著用鼻子均勻且緩慢的吸氣吸到滿,此時雙手可感 覺到腹部持續鼓起,整個過程保持輕鬆並持續5-10分鐘,可幫助提 高身體含氧量、促進血液循環、舒緩壓力。4.肘膝互碰運動:身體站直,雙肘輕鬆彎曲,一側膝蓋往上抬過腰, 碰觸對側的手肘,另一側支撐腳保持身體穩定,然後回復站姿並換 另一邊動作。動作盡量迅速來提升有氧強度,但整體仍須保持穩定 平衡,每次運動30秒休息30秒,反覆執行8-12次,持續10分鐘。此 運動可促進心肺功能、強化腰臀肌力、釋放腰椎壓力。5.腰臀伸展運動:側坐於地板,雙手放置地面,臉朝前方,接著前腿 髖膝彎曲,後腿髖膝打直,身體重心落在軀幹正中間,雙手保持平行緩慢前伸,過程中軀幹保持挺胸,肚臍保持朝正下方,感受肌肉 伸展的緊繃感,維持30-45秒後換邊執行,可反覆執行3-4次。蔡建宗提醒民眾,運動後要適當補充水分,並記得有5-10分鐘的緩和或伸展運動,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何在家動一動↘↘↘】。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12節氣動一動 日日跟著做 限定貼圖免費載!。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