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 ESG.ESG學堂
搜尋
胡瑞玲
共找到
402
筆 文章
-
-
2024-02-16 性愛.性愛後遺症
廢棄情趣用品該如何處理?充氣娃娃要回收嗎?專家警告處理不當「小心爆炸」
不管單身或有伴侶者,都有機會購買情趣產品,因相關產品推陳出新,卻鮮少民眾知道處理廢棄情趣用品的流程,專家提醒民眾不該任意丟棄含有電子產品的情趣用品,反而更需分類,甚至環境友善的產品,才能既滿足身、心靈需求外,也保護環境。廢棄電動情趣用品該如何處理? 專家:小心爆炸擔任研究護理師的「茉莉」,近年設立「茉莉小學堂」,在社群平台分享與傳遞正確性知識,她表示隨環保意識抬頭,民眾不該以一般垃圾處理情趣用品,如果直接丟棄情趣用品,用品內的電池於擠壓過程中可能因而燃燒或爆炸,且電池中可能含有鉛與其他有毒物質,將導致汙染土壤和水源。茉莉建議民眾處理情趣用品原則:●矽膠、TPE製成的飛機杯、假陰莖、電動按摩棒/跳蛋、矽膠娃娃等塑膠外層,可以塑膠分類,如果產品內部有不易拆卸的零件,就直接作為廢棄電子電器回收。●矽膠娃娃體積龐大較不易處理,建議民眾請專業人員回收,自行拆卸則需將內外層分離。購買情趣用品之際,也要注意如何減塑,茉莉建議民眾不購買廉價情趣用品,避免因品質太差,反增加情趣用品廢棄物數量;其次,應選擇環境友善材質的情趣用品。近年情趣玩具推陳出新,部分消費者抱持收集心態購買,茉莉建議可購買多合一產品,以減少浪費。環境部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表示,情趣用品的處理可依各地方環保單位規定處理,如果有電池零件,可以像處理筋膜槍等以一般廢棄電子產品處理。與充氣娃娃分手 也能環保減碳部分民眾也會購買矽膠充氣娃娃,使用後不知往往如何處理,就將之隨意棄置在路旁或河邊,導致民眾誤認為「浮屍」,引發虛驚。情趣用品業者建議,在淨零減碳年代,廢棄的矽膠娃娃也須資源回收,環境部則建議民眾可先取出鋰電池,其餘部分再依地方環保單位分別回收。情趣用品業者指出:購買矽膠充氣娃娃的消費者,不限單身者,部分消費者認為結交伴侶需花費時間及金錢,還要噓寒問暖及注意對方情緒,因為覺得麻煩,索性購買矽膠娃娃,以滿足平時生、心理需求,也透過矽膠娃娃舒緩心情。多數購買矽膠娃娃的消費者,一旦面臨搬家、擁有伴侶或娃娃受損,需與矽膠娃娃分離時,多不曉得如何處理。業者指出,曾有民眾以為矽膠娃娃可整尊回收,直接扛著矽膠娃娃,交給資源回收車的清潔人員,部分民眾更因矽膠娃娃屬於情趣用品、是較敏感的物品,甚至將娃娃裝進大垃圾袋,丟進垃圾車,深怕其他人發現。以往更因矽膠娃娃體積大、處理不易,被民眾堆放在街區轉角或棄置於河邊,使夜歸行人行經時,被垃圾堆中的矽膠娃娃嚇到,也有民眾誤以為河中出現浮屍,報警後才發現為烏龍一場。情趣用品業者指出,部分業者會協助消費者回收處理,購買或需丟棄時可以詢問店家,處理矽膠娃娃的方式,並不如想像中複雜及困難。業者說,民眾可用美工刀,將欲丟棄的矽膠娃娃身體剖半,手腳部分也從中間切開,較易拆除外層材料,拿掉眼珠、拆除骨架及衣服後,只要剁碎其餘矽膠零組件,無法看出身形即可,後續再按照可回收及一般垃圾丟棄,不僅環保,丟垃圾時也不怕其他人的眼光。環境部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表示,由於矽膠娃娃並非數量眾多的大型廢棄物,目前不像處理手機,與3C店家合作,於店面設置回收處;因此建議可先取出矽膠娃娃體內的電池等電器類物品,剩餘部分再以一般垃圾處理。他說,部分民眾認為情趣用品有個人衛生問題,建議在丟棄前可先清潔,後續再依各地方環保單位的規定處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5 焦點.元氣新聞
恐致癌、精子數減少、肝指數異常! 台灣7食材包裝含PFAS 環團籲禁用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因其穩定性高且難以分解、具生物累積性等特性,恐危害人體健康。環團呼籲政府應比照歐盟提案,在2025年前將所有PFAS全面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等非必要用途。PFAS食品包材使用氾濫 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環團說,PFAS是成員超過1萬2000種的含氟化學物質大家族,從上世紀起就被廣泛用在各種消費性產品,如食品包材(裝薯條等油炸物的紙袋與紙盒)、紡織品、化妝品、醫療用品、消防泡沫、電子及半導體製程、塑膠製程等工業用途。多個環團今召開記者會,公布全球性環保組織「國際汙染物消除網絡」(IPEN)於2022年針對食品包材PFAS含量的跨國調查計畫,總共檢測17個國家、119個食品包材的樣本,有64個品項驗出PFAS,測出率高達54%,植纖餐盒測出濃度最高、微波爆米花內裝紙袋最有可能測出PFAS、防油紙袋則有43%測出含PFAS。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說,協會採樣送至IPEN的品項有17個,最後有8個品項受驗,7個品項檢測出PFAS。其中5件的TEOF超出用來判斷是否刻意添加PFAS的丹麥標準(20ppm),突顯含PFAS的食品包材使用氾濫、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他表示,絕非要咎責遭點名的商家,因為其多非為包裝容器的生產者,但因上述商家規模龐大、食品供應量驚人,希望能善盡社會責任,拒用含PFAS包材。PFAS會產生多種健康影響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指出,至今已出現上萬種PFAS,但僅有其中少數幾種泛用者有被研究,並顯示會產生多種健康影響,包含新陳代謝異常、膽固醇增加、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症、造成幼兒對某些疫苗的抗體反應降低、胎兒暴露於母體高濃度PFAS,成年後精子數目減少活動力較差、甲狀腺疾病、肝指數異常、腎癌與睪丸癌等,恐提高人們在極凍天候下猝死機率,以及在新冠病毒侵襲下感染重症機率。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說,根據經濟部工業產銷存調查統計,各種紙袋1年內銷量大約6.4億個,各種紙容器則1年約92億個,這些塗布PFAS的食品包材,恐隨著廢紙回收,汙染再生紙品與水體,進而影響地球上的生命;目前市面上已有完全不含PFAS且無塑膠淋膜的防油紙盒與紙袋,盼政府就「已有替代品」原則,比照歐盟立法精神,全面禁用含PFAS食品包材。看守台灣協會謝和霖說,政府應基於預警原則,以環境生態健康與未來世代為念,盡速在2025年前將所有PFAS全面公告列管為毒性化學物質,並禁用於食品包材、化妝品、紡織品、消防泡沫等非必要用途;食品包材部分,衛福部應同步修訂「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安全衛生標準」,比照丹麥制定總有機氟含量限值,避免有不明PFAS成為漏網之魚,繼續危害社會。環境部化學署綜合規畫組蕭寶桂表示,PFAS家族種類太多,很難一次性全面列管,近年各國都採逐步禁用,台灣已跟進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逐步納入法規擴大對PFAS的禁用範圍;去年也進行「PFAS管理行動計畫草案」,將透過跨部會合作,擴大管理,後續會綜整各部會及環團意見。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6 醫聲.健保改革
搶救健保點值 上半年須補40億
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就醫大幅增加,各醫療院所健保點值下滑,期望政府補貼點值,初估上半年須補上40億元才讓點值高於0.9元。為此,衛福部健保會昨召開會議,歷經四個多小時,對於如何撥補經費以及預算來源等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最後仍須衛福部長薛瑞元拍板決定。石崇良表示,今年第二季就診人次明顯上升,直到8月才下降,10月人數又上升,而就診人數增多,就會稀釋健保點值;在健保總額中包含「非預期風險跟政策改變」款項,用來調節健保總額超出預估失準的部分,以免服務量變大,讓點值變低,但今年「非預期風險跟政策改變」僅編列8億元,不敷使用。因補足點值所需金額遠超過今年編列款項,昨天健保會討論是否先挪用安全準備金,補足缺額,或用行政院今年撥補健保基金240億元。石崇良會後表示,委員們對於補貼點值方式跟預算來源仍有不同意見,將提交會議重點,由薛瑞元拍板最後內容。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安全準備金具有周轉功能,屬於保命金,須謹慎使用;疫後就醫人數暴增,這是可預知的趨勢,如欲動支安全準備金,政府應提出做了哪些配套,再檢視額度是否合理、能否動用。醫界期盼健保點值來到1.1元,薛瑞元表示,「這幾乎不可能」,總額預算的量及點值是互相連動,就醫人數增加,總點數變高,健保點值就會下降,這是總額預算制度一定會有的狀況。
-
2023-08-24 焦點.食安拉警報
整理包/福島核汙水排海 港專家呼籲3類海鮮以後少吃!會影響台灣嗎?6大QA一次解惑
日本於台北時間24日12時開始排放核汙水,香港政府決定於同日起,禁止源自東京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香港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則建議香港市民,以後三種海產最好少吃為妙。據香港商業電台報導,梁美儀批評,日本政府將核汙水排海的做法不恰當,是要其他國家跟著做「人類大實驗」。他指出,日本所有相關報告都只強調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符合標準,但未提及其他高劑量輻射的核元素,這樣是在誤導大眾。日方難以完全經稀釋程序消除所有核元素,排放入海的汙水對自然和人類仍然有害。梁美儀建議香港市民,即日起應少吃大型魚類,如黑鮪魚,每年最多吃一、兩次即可。他解釋,這類魚屬食物鏈高的生物,會吸入不同汙染物,或對人體有害。此外,海床泥土易有汙染物沉澱,且汙染濃度較高,因此他也建議,要少吃比目魚等底棲性魚類,以及貝或蚌類等會過濾水中有機物的水產。3種海產少吃為妙.大型魚類,如黑鮪魚.比目魚等底棲性魚類.貝或蚌類等會過濾水中有機物的水產日本將排放核廢水的消息,已經影響香港民眾吃日本料理的意願。有香港日式餐廳負責人無奈表示,自日方宣布24日啟動排海後,有過半數已預約的客人要求取消訂位。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董、日式餐廳負責人陳強說,餐廳生意自日本宣布排放核汙水後已下跌10至20%,最近跌幅擴大至40至50%,訂位人數所剩無幾。香港商業電台指出,甚至連香港民眾前往日本旅遊的意願都因此受到影響。香港東瀛遊執行董事禤國全則稱,任何負面消息傳出都會出現「陣痛」,23日「報團前往日本的旅客數字,較過去一段時間平均減少約20%,預料情況仍會持續兩至三周」。另,香港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則關注到,香港目前的禁令僅涉及供應商及商業層面的進口產品,並未禁止旅客攜帶這類紀念品入境,擔心有人會利用灰色地帶,大量購入受禁的水產品返港。她認為,港府應更新規管食物標籤的法例,要求同時列明水產品的捕撈地點,以免有漏網之魚。整理包/日本爭議核汙水今天排放入海!氚是什麼?會影響台灣嗎?6大QA一次解惑【聯合報/ 記者胡瑞玲、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日本將於今天排放含氚的核汙水。聯合新聞網整理民眾可能會有的疑問供參考。問1:日本什麼時候排放含氚的核汙水入海?排放多少?會排放多久?答:日本政府宣布,福島第一核電廠預計於當地時間24日下午1時(台灣時間中午12時)啟動含氚的核汙水排放作業。預估第一波排放量約7800噸,計畫17天完成排放入海;直到2024年3月底前的2023年度排放量,粗估約3萬1200噸,相當於30座儲存槽。根據計畫,日本至少需要花30年時間排放約134萬噸處理過的核汙水。問2:氚是什麼?答:氫的同類;廣泛存在於雨水、海水、自來水、我們的身體以及大自然環境中。它所發出的輻射非常微弱,進體內不會積聚,並隨水一同排出。 氚的特性與氫相似,光去除氚是非常困難的。問3:會影響台灣嗎?答:廢水主要會隨著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廢水會順著強勁海流兩側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著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台灣周遭的海域。我政府相信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降至非常低。問4:我們政府有什麼作為?答:為確保我國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由原能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取樣檢測。至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並將監測結果與日本排放前建立的背景資料庫進行比對分析,據以滾動調整監測計畫。食藥署說,針對日本水產品,展開為期4年的監測計畫,去年檢驗25件,今年已檢驗27件,將以收集的52件日本水產品氚含量為基準值,待日本排放氚水後,預計再抽驗73件進行比較,今、明兩年預計採檢逾200件。若檢測結果異常,就會把抽驗件數往上調,若發現氚汙染風險增加,將與專家討論,啟動因應措施。問5:我想要查詢排放進展,可以在哪查詢?答:原能會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https://tworis.aec.gov.tw/),參照國際安全標準監測,將海水監測與擴散預報等科學專業數據,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燈號。問6:日本排放核汙水,市面上的魚可以放心吃嗎?答:漁業署說,根據原能會的資料,若單純以海流來說,到台灣非常少量;今年開始檢測能量提高到每年3000件,從9月9月起也安排水試所的試驗船到北太平洋區域採集魚體和水,水產品到上市前經過完整檢驗,可讓消費者放心,目前未規畫逐批檢驗。國人大多食用的是沿近海魚種,北太平洋主要是秋刀魚,會加強秋刀魚的檢測,過去檢測50件以下,接下來會增加到80件。【資料來源】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中央氣象局、原能會、衛福部食藥署、漁業署【延伸閱讀】維基百科/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體重改變恐是身體病變警訊!陳修聖養生靠爬山慢跑紓壓、每周量體重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2019年接任院長,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北市聯醫的泌尿中心及第一台達文西機器手臂,都在忠孝院區,當時在仁愛院區服務的他,經常前往動手術,因此對忠孝院區不陌生,也了解醫院的特色,期盼發展成東區門戶最受信賴的社區型醫院。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是位處南港的社區型醫院,陳修聖表示,儘管周邊有不少醫學中心如三軍總醫院,但醫院的設備及資源都不錯,希望透過不同的經營方式,深入社區,得到民眾的信賴。陳修聖養生祕訣/爬山慢跑紓壓 每周量體重年輕時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不曾想過要運動,每天都忙碌於看診、開刀,到了一定年紀後,他才驚覺不好好保養不行。看到來門診的病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警惕,甚至有病患對他說,「醫師,你看起來老了很多耶。」他因此決定要好好運動。現在的陳修聖,常會利用下班或休閒時間去慢跑或爬山,舒緩壓力,每周大約慢跑1到2次,每次跑5至6公里,但他笑說,「我只是休閒玩家,所以沒想過參加馬拉松。」他的爬山地點,則是選擇象山、四獸山等一日可完成的地方。在飲食方面,陳修聖表示,他不挑食,沒有特別的養生,盡量均衡飲食。過去當主治醫師時,經常無法吃中餐,開刀時更沒辦法正常吃,現在當了院長後,反而可以維持三餐正常飲食。平時除了會多注意心跳、血壓外,陳修聖會每周量一次體重。他強調,其實量體重很重要,若發現變重了,就應適時調整飲食,但如果突然體重變輕了,很有可能是身體有病變的警訊,尤其是長者更要多注意。很多人壓力大,會狂喝酒、抽菸,陳修聖認為,這樣的習慣很不好,他沒有抽菸,聚餐時也只會小酌,「所有事情適量就好」。協助病患 藥物整合陳修聖說,很多長輩尤其是獨居老人都有居家醫療的需求,他是泌尿科醫師,有很多長者病患求診,但都需要親友協助拿藥,也有住在沒有電梯的獨居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外出就醫,有居家醫療介入可直接到病患家中協助打針、抽血、看診,同時可檢視其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協助病患藥物整合。「很多病患一次就吃20多顆藥,這很恐怖。」陳修聖指出,病患到處就醫,拿到的藥就一起吃,但很多藥效重複,因此協助藥物整合可以替病患省下很多費用,也不讓身體因吃下太多藥物造成負擔。早診早治 逆轉癌症陳修聖說, 過去曾遇到一名剛考上大學第一志願的男生,陪同看診的媽媽說孩子的左側睪丸腫大,其實該男生在準備考試時就發現了,但因為不痛不癢,加上大考在即,就拖延看診。經觸診發現是睪丸癌,再經電腦斷層檢測及切片後證實是睪丸惡性腫瘤第三期,媽媽和男孩都不敢置信,這麼年輕就睪丸癌。陳修聖指出,他只能安慰家屬及病患,建議經濟允許的話,可先把精子存到精子銀行。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加上化療,目前持續追蹤,男孩也順利結婚生子,生育能力完全沒問題。另一名70多歲長者,平時身體無大礙,健檢抽血檢驗發現,該長者的PSA超標懷疑是攝護腺癌,但長者不願意接受切片手術,認為自己吃藥就好,經勸導後、切片確認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長者一聽嚇傻,所幸經荷爾蒙療法,如今90多歲身體仍十分健康。陳修聖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真得很重要,對於癌症的療效也會比較有效。陳修聖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 EMBA、政大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經歷:台北榮總外科部泌尿科住院及總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外科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專長:微創泌尿腫瘤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 前列腺肥大、泌尿系統結石、排尿功能障礙 男性不孕、婦女泌尿疾病 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直腸超音波 男性結紮及重建給病人的一句話清楚了解自身病情、積極溝通、一起努力對抗病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血液透析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照顧南台灣腎臟 獲慢性腎臟病疾病認證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洗腎人數排名,高雄長庚1,622人,位居醫學中心第一。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副教授吳建興表示,該院成立以來,已有36年的治療經驗,院內腎臟科有28名主治醫師、160名專業透析治療師,備有190台透析機,服務量能巨大。也致力幫助腎臟病患者減少危險因子及延緩疾病惡化,肩負南台灣腎臟照護重任。吳建興指出,高雄長庚醫院有一千多名病人接受住院及常規血液透析治療,以一般患者每周需進行至少3次血液透析,高雄長庚醫院含鳳山長庚院區每月約服務超過1萬4,000治療人次,為全台單一醫學中心最大的服務量。吳建興說,每個腎臟約由100萬個腎元組成,且無法再生,一旦失去功效就會成為末期腎病。為延緩疾病,醫院會積極找出危險因子,藉專科醫師、營養師、藥師及衛教師,讓病人認識疾病也給予正確治療觀念。在高雄長庚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中,若患者維持血液透析的瘻管失去功用,能立即由血液透析治療團隊啟動,由心臟內外科及放射科團隊執行血管手術來打通,完整醫療服務,都能在單一院區進行。院方創新治療、臨床研究及照護品質持續提升,去年更獲醫策會「慢性腎臟病疾病認證」的肯定。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腎臟病難發現 及早檢查避免洗腎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110年洗腎人數827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指出,洗腎僅是替代腎臟功能,並非治療腎臟疾病,無法讓腎功能恢復,建議民眾及早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愈好治療控制。一旦洗腎就是一輩子的事?陳永泰說,是否需要長期透析仍須視病患腎臟功能有無恢復,若腎臟因慢性疾病導致腎功能慢慢衰退,就不會恢復;但臨床上仍有部分急性腎損傷病患,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腎功能慢慢恢復,就有機會脫離透析。飲食方面,陳永泰指出,透析患者雖可靠洗腎清除毒素,但無法把所有毒素都洗乾淨,因此病患仍須忌口,包含鈣、磷以及電解質如鉀離子也需控制。至於洗腎過程有無風險,陳永泰說,目前透析相對安全,但光靠透析也只能提供正常腎臟功能的10%至15%,病患仍會有尿毒問題及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台灣約有四至五成洗腎病患的共病症為糖尿病,因此建議病患若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積極控制。目前新的藥物已有研究證實可減緩、延緩腎功能衰退,因此積極服藥也很重要。地區醫院No.1員林基督教醫院/腎臟、心臟科共同照護 電子化洗腎 品質更穩定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洗腎人數,是110年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該院腎臟科主任江明哲說,洗腎病人中以糖尿病患最多,高血壓、心血管病患也是慢性腎臟病主要族群,員基的洗腎病人是由腎臟科和心臟科等團隊合作照護,以提升治療照護品質。江明哲說,有不少病人洗一、二十年,仍能讓身體維持很不錯的狀況。早期洗腎病人都是憑醫師經驗來設定洗腎儀器,現在員基的洗腎室都已電子化,利用BCM身體檢查儀器能更準確掌病人身體狀況,洗腎透析器的設定更精確,會讓洗腎更穩定,減少病人不適感。員基還有營養師支援,協助飲食控制衛教,腎發炎時,尿蛋白會多、膽固醇高,得配合低蛋白飲食、藥物治療,以避免尿毒高,會產生噁心、嘔吐、吃不下,甚至發生尿毒性腦病變。因為洗腎需要好的血管通路,才能提高毒素清除率,因此血管也要維護好,而員基有很強的心臟科醫療團隊支援照護。有些病人想兼顧工作、旅遊,讓生活自由度更多,而選擇在家自行用腹膜透析洗腎。員基洗腎病人中,腹膜透析佔十分之一,病人一天換四次藥水,或是睡覺時用機器做腹膜透析,不用每周三次到醫院,也不用插針血液透析。基層診所No.1新竹安慎診所/洗腎品質牽涉軟硬體 就近醫療 診所角色重要健保數據統計,110年洗腎人數,新竹安慎診所是基層診所第一名。安慎診所院長鄭集鴻指出,洗腎屬經常性治療,一般而言,患者每周要洗三次、每次四小時是洗腎的最低要求。一般患者平均洗腎時間為10年,甚至有人洗腎20至30年,因此,診所型的洗腎醫療院所較符合在地需求。鄭集鴻表示,安慎診所是全國唯一得到洗腎國家醫療品質獎的診所。據統計,診所的患者總人數約300人,每人每月須洗腎13次,一年洗腎約4萬5千人次。鄭集鴻分析,洗腎療程要做得好,牽涉到硬體、軟體兩層面。硬體指的是設備、耗材,機器與水的處理設備至關重要,安慎診所使用的機器設備採用世界最高等級且為瑞典進口。另外,洗腎透析治療使用的RO逆滲透水,多數的醫療院所都是使用一道RO機器,可過濾90%水中雜質,但安慎診所會使用兩道RO機器,讓過濾效率達到99%純水,提升透析品質。鄭集鴻說,不同機器設備進行洗腎會有差異,比如有的病患洗腎出來膚色較黑,有的則看不出來在洗腎。軟體部分則指醫護人員素質,鄭集鴻表示,安慎診所的醫師大部分來自長庚醫院醫學中心,也嚴格訓練診所內的護理人員,每個月都有考核要求。
-
2022-10-06 焦點.元氣新聞
院長同意就能出國 醫護怒嗆:誰知道會不會影響考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兩階段鬆綁邊境管制,並研議醫護入境「0+7」期間,每1至2天快篩陰即可上班,但醫院表示按照中央規定,醫護出國需經總院長同意才能放行,但醫護怒批,請假有無形壓力,「誰知道會不會影響考績」;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這樣的政策根本就是剝奪勞工權益。北市聯醫回應,一切都是按照中央規定,並無3周前申請限制。根據行政院於109年3月17日規定,自即日起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散之日止,平日、假日出國均應明確填報或使機關知悉所前往國家、地區(含轉機),出國假單需經首長或其授權者核准,以利機關進行後續人員健康管理及人力管控等防疫作為,未來也會配合中央滾動式修正,並加強內部溝通。「這根本就是醫護悲歌」,一名不具名醫護人員怒吼,現在一堆人在外面蓋牌吃喝玩樂,但他們請假卻有無形壓力,檯面上說可以請假,只要總院長或其授權者核准就好,「但誰知道會不會影響績效」,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另有醫護指出院方要求醫療人員出國要通知醫院,只是為了讓他們申報比較方便,怕醫院申報錯誤被罰錢。醫護質疑,國境解封「0+7」後,院方根本沒有資格管控。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指出,現行作法並無完全違背主管機關規定,畢竟醫護出國仍須經過主管同意及審查,但他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政策,醫護人員從完全不能出國,但出國須經總院長同意,這樣的做法確實可以讓醫院更彈性靈活安排人力,但也會出現很多漏洞。陳亮甫舉例,受到主管喜愛的員工申請出國很順利,不被主管喜愛的員工就會被用各種理由阻擋;醫護人員申請出國,長官先柔性勸導,但醫護堅持出國,後來發現自己考績變差;又或者主管同意幫忙送請假出國文件,但要求先幫忙做特定事務等。陳說,現在政府雙手一攤說沒有擋,醫院也說可以出國,但就是會出現各種不公平情況,也都是間接剝奪勞工權益。疫情前醫護請假也沒說很自由,但至少不用跟醫院交代要去哪、做什麼,現在國內染疫風險比出國旅遊高,還拿什麼理由要求醫護請假除需協調排班,還要讓醫院知道去處、取得同意後才能放行。
-
2022-09-12 焦點.長期照護
中秋晚會跳艷舞乳貼阿公 醫曝「能增加免疫力」
桃園榮民之家為紓解長輩過節孤獨感,相隔2年舉辦中秋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舞者在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乳貼阿公跳艷舞,影片傳出引發各界爭議,桃園榮家事後解釋是因應長輩需求舉辦,舞者引發輿論將檢討;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長照本身不該被限制想像,若是能刺激長者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也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姜冠宇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是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比體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今天只是功能差一點、經濟背景差的,就要被認為他們沒這權利嗎?姜冠宇表示,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平時去機構訪視或遠距視訊,這些長者不理就是不理,反應一天天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懶得動,甚至懶得吞嚥,還有憂鬱交加、身心惡行循環等狀況,護理師講什麼溫暖化都跟屁話一樣。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驗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姜冠宇表示,就當作是一個創意,曲終人散,如此而已,機構是阿公阿嬤的,要走夜店風也是他們的喜好,最後推薦「老人Z」這部老到不行的先知動畫,看那個年代對於長者科技的恐懼,然而現在新創早就滿天飛,就會知道其實都是大家給予自己的限制罷了。
-
2022-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秋連假明登場 醫師:烤肉注意3點降低傳染風險
中秋連假明登場,儘管雙北市政府禁止河濱烤肉,但不少民眾仍會相約烤肉過節,考量國內BA.5疫情升溫,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烤肉前應先做3件事情,包含確定快篩陰性、吃完要交談就戴口罩、選擇通風寬闊環境等,就能降低被傳染幅度。台北巿長柯文哲預估9月26日前是疫情洪峰,屆時北市每天恐有6000人染疫,因此宣布防疫「微管制」,包含禁止封街、萬人烤肉,河濱公有場地不開放,防疫不升級,家中烤肉不管制,但不鼓勵群聚烤肉。醫師姜冠宇也在臉書發文表示,他不主張「中秋節不要去烤肉」,因為若到現在都還這樣,實在不近人情,要烤肉,除了脆弱族群盡快接種疫苗外,也提醒3件事情。第一,自己先確定快篩陰性,再前去相聚烤肉;第二,做得到的話,吃歸吃,一交談就戴上口罩(美國確實有人做到這樣,撐到上月才被感染);第三,選擇通風廣闊環境,包含廁所不壅擠且通風等,姜冠宇指出,這樣被傳染的幅度又能再降低一些。北市衛生局表示,中秋連假落實微管制防疫措施,包含各機關、機構、學校疫苗接種情形,加速提升疫苗接種涵蓋率;嚴格禁止逐桌敬茶敬酒,市府本周起加強執行20桌以上宴席餐廳及外燴活動防疫稽查,違規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處3000元至1萬5000元罰鍰。落實唱歌戴口罩,北市商業處及警察局持續加強KTV查察,違規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處3000元至1萬5,000元罰鍰;500床以上醫院開設專責病房10至15%;今年9月9日開設三德加強型防疫旅館,屆時北市檢疫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總房數為510間。另外,衛生局提醒,中秋連假期間,河濱公園維持不開放烤肉區,北市水利處將會派員加強巡邏,若發現民眾違規烤肉、野炊行為,經巡查人員勸導驅離仍未停止違規行為者,則會依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按違規次數及情節開罰,每次處1200元至6000元,民眾若發現違規烤肉或野炊情況,可撥打1999市民熱線反映檢舉。
-
2022-08-25 醫療.皮膚
全身出現大片疹子奇癢無比 醫師4建議擺脫症狀
每年4月底至8月禽蟎案例發生頻繁,又以5月為最高峰,病患常因全身疹子奇癢無比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大片紅疹密集分布在腹部、腰部、大腿內側及肩頸等處,近一步詢問得知,病患生活環境常有鳥類出沒或飼養雞隻,醫師提出4點建議,包含民眾應防止鳥類於屋外築巢,也盡量避免戶外曬衣物,保持家中乾燥,才能加速禽蟎死亡。一名50多歲女性,因全身疹子奇癢無比就醫,經檢查後發現大片紅疹密集分布於腹部、腰部、大腿內側及肩頸等處,類似情況發生過2次,詢問病史後得知,民眾固定在後院曬衣,曬一處長有八哥出沒;一名平時有飼養雞隻的60多歲男性也有同樣症狀;另一例60多歲女性則是家中陽台有珠頸斑鳩築巢及哺育幼鳥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禽蟎臨床案例每年4月底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8月,又以5月為高峰。這樣的時間分布符合鳥類繁殖期,這時候求偶、築巢、覓食活動最為頻繁。禽蟎因環境而有不同種類,台灣見到的叫「熱帶禽蟎」,寄生於各種鳥類及雞隻的皮膚表面吸血為食,也可闖進屋內吸食人血。潘企岳表示,蟲體肉眼可見,體長約0.7毫米、8隻腳,吸飽血會變紅棕色,爬行速度和螞蟻差不多,就算沒繼續吸血也可存活至少1周,禽蟎從孵化至成蟲約一周,期間必須吸食禽鳥雞隻的血液才能完成生命周期,白天躲藏,晚上出來活動及吸血。禽蟎叮咬的疹子是丘疹樣蕁麻疹,通常成群地出現,也可能散在出現,最常出現在腹、腰、肩頸、手臂、腋下及大腿內側,叮咬的軌跡會停在衣褲、胸罩、肩帶的邊緣為一大特徵。診斷禽蟎叮咬,除臨床特徵,也跟鳥禽類蹤跡相關,例如窗外、冷氣旁、陽台是否有鳥巢、建築物是否常有鳥類出沒停留、是否於戶外晾衣、是否養雞。不少民眾會將禽蟎叮咬經常和跳蚤、臭蟲叮咬及疥瘡混淆,潘企岳說明,跳蚤、臭蟲叮咬反應也是丘疹樣蕁麻疹,但疹子較大,且不會像禽蟎叮咬這麼密集。病史詢問對鑑別診斷也很重要,如家中有老鼠出沒,可能是跳蚤叮咬;樣似蟑螂的小蟲則可能是臭蟲叮咬;疥瘡疹子相對小很多而非丘疹樣蕁麻疹,可能產生棕色節結,加上好犯的典型部位,與禽蟎叮咬分辨並不困難。至於要如何擺脫及防範禽蟎的危害,潘企岳說,第一,要防止鳥類於房子外棲息築巢,尤其是窗外、冷氣旁、陽台等,若發現鳥巢可等小鳥成長離巢後盡速清除;第二,暫時離開已入侵的房間或空間並使用殺蟲劑來清除禽蟎;第三,儘量避免於戶外晾曬衣物,尤其是有鳥類出沒的處所;第四,家中保持乾燥,使用空調及除濕機可加速禽蟎的死亡。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防空汙、可變美…戴口罩措施放寬 民眾決定繼續戴原因五花八門
新任指揮官王必勝宣布,即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措施,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免戴口罩,外界質疑口罩拿下後忘記戴回的情況將變多,北市衛生局表示,靠民眾自主管理,不會加強稽查;不少民眾表示,戴口罩可防空汙、防曬。衛生局專委紀玉秋表示,中央宣布防疫政策,希望市民能秉持「防疫人人有責」的態度,像是先前規定自主防疫,需快篩陰性才能出門,但其實是部分抽查而已,還是要靠民眾自主管理。紀玉秋表示,不會加強稽查,防疫人力也不會做這些工作,但若有人檢舉,需要出示相關事證、照片等,經查證屬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6條同法70條規定,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北市警察局表示,新制實施不會特別加強人力稽查,現在沒戴口罩的人幾乎沒有了,但警員看到也不會忽視,會適當提醒,但屢勸不聽者還是會依法處置。針對騎車不用戴口罩新制,不少民眾表示,自己仍會繼續戴口罩。北市柯姓民眾說,她本來騎車就會戴口罩,畢竟空汙太嚴重,戴著防汙也防曬;陳姓民眾說,騎車最怕前面吐痰、口沫,而且戴上口罩人人都是帥哥美女,自己還是會繼續戴。李女表示,乖乖戴著比較好,雖大多數人都已確診,但病毒還在,誰知道哪天自己身邊出現超級病毒帶原者;但也有人開心表示,之前環島熱得要命,戴著口罩差點中暑,現在鬆綁不用被悶住,而且全罩式安全帽很難維持口罩完整性。
-
2022-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BA.4、BA.5疫情 擴大接種第4劑?評估中
新冠BA.4、BA.5變異株在不少國家再掀疫情,近日南韓擴大第四劑施打對象,包括五十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慢性病患者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確實考慮擴大第四劑接種至五十歲以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本周就會擬定建議。但專家認為,無需急著擴大接種對象。國內上周已首見BA.5社區感染本土個案。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說,國外研究發現,在BA.1、BA.2疫情過後三至四個月,將出現另一波BA.4、BA.5疫情,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再現疫情高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BA.5已成美國主要流行病毒株,日韓也有類似趨勢,不少人還二度感染,國外研究顯示最快再次感染時間為首次感染的廿天後。此外,五月底首見於印度的BA.2.75,已成當地主要感染病毒株,傳染力似乎勝過BA.5和BA.2,恐再添疫情變數。但國內目前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ACIP將討論評估是否擴大接種對象。不過,黃高彬說,目前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差強人意,因此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持相同意見,他說,以現有疫苗供打第四劑,「花一堆錢、一堆人力,但幫助不大。」除了等待較能預防BA.4、BA.5的次世代疫苗外,現在能做的其實不多。莫德納和BNT等次世代疫苗預計十月問世,黃立民說,屆時可依據疫苗保護力來調整接種對象,但即使順利於十月到貨,也不能馬上開打,至少得花一、兩個月才能打完,根本來不及。
-
2022-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社區感染 醫師:最快20天後再感染、3事項需注意
國內16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BA.5不僅在美國成主要流行株,日韓也有此趨勢,已在亞洲打敲門鐘,印度等地則有BA.2.75開始異軍突起;根據國外研究,「再感染的時間,最快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剛退燒的台灣除需準備3件事,建議高齡者打追加劑第4劑。姜冠宇表示,從「Your Local Epidemiologist」摘錄連續3篇的整理指出,第ㄧ重複感染情況在下一波預計會有更多案例,要有心理準備;第二,服用抗病毒藥物可能反彈復陽,仍需採取措施;第三,BA.2.75要注意,它可能是伏筆。姜冠宇說,對於Omicron病毒株再感染的速度,再感染最快的紀錄,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光BA.1就有可能再感染BA.1,平均再感染的速度是26天,甚至比BA.1再感染BA.2的36天更短。但未來是否有所謂的「再感染節奏」(每隔多久再感染一次),這些預測會受限於時間、病毒變異極是否繼續推出加強針。再感染的症狀是否較嚴重?姜表示,說法分歧,很多早期研究認為不會變嚴重,但那是Delta之前,Omicron後諸多風向仍未明,包含後遺症,但由些預印本(Preprint)研究顯示,「二次再感染症狀較為嚴重」,有可能是這些族群原本就比較脆弱。姜冠宇指出,像是華盛頓大學退伍軍人研究的預印本指出,研究中平均62歲,有25%是吸煙者、80至90%是未接種者、30至40%患有糖尿病、19至26%患有心臟病,對於高風險族群,再感染機率確實較高,當BA.4、BA.5病例激增時,就應該要當心,這也是為何面對BA.5,高齡者建議打追加第4劑的原因。反彈復陽部分,姜說,美國當初發現有2%患者在服用Paxlovid後,大約在治療後第10至14天會復陽,現在正式認為Paxlovid估計有5至10%的人會反彈復陽,對於服用抗病毒藥物卻又成為陽性的人,應假設自己再次具有傳染性,要採去隔離措施直到轉陰為止。至於BA.2.75,姜冠宇表示,BA.2.75於5月底首次在印度被發現後,迅速占據主導地位,現在占病例的25%大多樣本來自孟買。盡管印度的測試數據還不夠大量,但BA2.75似乎勝過BA.5和BA.2,意味著BA.2.75可能引起一波浪潮。姜冠宇表示,與BA.2相比,BA.2.75在刺突蛋白上攜帶了8個額外的突變,其中有2個突變特別值得關注,就是G446S和R493Q,其中G446S是最有效的抗體逃逸位點之一。但現階段瘋狂追逐子變體變異未必是有效益的,因為變太快,目前應是從最低可及成本下追就最大保護,才是次世代疫苗的切入點。姜冠宇最後表示,相信台灣至少還是可以度過寧靜的7月至8月中,基本上我國已經取消登機前48小時內的PCR陰性證明,另境外移入也僅是3+4,別國有什麼狀況,還是會反映到台灣來,很多該調整的上一波就已調整過,應該不會再有什麼滾動式調整,把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就可以把代價降到最低。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最新病況 醫院:右腦大出血 未來1周是關鍵期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晚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突然倒下,柯文哲表示一眼就看出是中風,緊急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到院後確定為出血性腦中風後即刻開刀。北市聯醫今說明最新病況,昨晚到院檢查發現右腦大片出血,緊急開刀,手術長達1.5小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是關鍵期。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昨晚7時49分時,蔡炳坤經由119送至仁愛院區急診就醫,到院時評估意識不清、血壓偏高,即刻做腦部電腦斷層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大片出血併中線偏移。隨後緊急做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及腦室引流,並且植入腦壓監測器,手術時間達1.5小時,術後送入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目前院方已組成醫療小組積極照護,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為關鍵觀察期」。主治醫師林文雄補充,蔡炳坤為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目前持續鎮靜治療中,控制腦壓、血壓,鎮靜治療下處於深度昏迷狀況,但昏迷指數並不重要,主要是看顱內壓,誘發主因為高血壓,血壓未有很好控制,天氣、情緒也會有影響,腦壓、血壓是未來觀察重點。針對蔡炳坤未來復健狀況及過去是否有三高病史,林志陵則以病人隱私為由未回答。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疑腦中風開刀! 柯文哲急赴醫院明早10點說明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與台北市長柯文哲聚餐時,吃到一半倒下,柯文哲即刻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檢查,據了解疑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大樂觀。柯文哲及副市長黃珊珊今晚緊急趕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了解情況。柯文哲了解完蔡炳坤目前狀況,受訪時表示,今天台中議會來台北考察,晚上在飯店有一個餐敘,因為蔡炳坤是從台中來的,跟台中議員都很熟,所以蔡炳坤就想盡地主之誼,還坐他的車一起去飯店。柯文哲說,吃飯的時候,他坐在我旁邊,突然就倒下來了,我是醫生,第一時間就知道這是中風,所以就聯絡救護車,程序上沒有延遲,送醫後電腦斷層看了就送去開刀,大致上就是這樣,病患的隱私權也要顧及。目前等蔡炳坤太太到醫院後,再看可以講到什麼程度,原則上就是這樣,等院方明天早上10點,因為開完刀後還要觀察一個晚上,明早也許10點再由醫療小組說明病況,當然這要家屬同意才能講。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蔡炳坤做了電腦斷層後,有手術需求,隨後做完相關檢查後就隨即送開刀房手術,之後的事情就如剛市長所說的,必須要做觀察 再向各位報告。
-
2022-06-26 醫療.感染科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台灣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猴痘患者除長皮疹,還會出現肛門周圍及陰莖潰瘍、直腸疼痛等症狀,其中,直腸疼痛會痛到無法肛門指診、坐下,甚至連排便、睡覺都有問題,建議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姜冠宇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15日發表最新一篇猴痘患者診治經過的病例報告指出,一名美國麻州31歲有梅毒病史的男性,因伴侶關係持續有HIV預防治療,住院前9天出現「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惡臭分泌物、直腸疼痛及皮疹」,其中直腸疼痛,是痛到無法坐下,也影響睡眠排便。姜冠宇表示,一開始在診所盤尼西林G和valcyclovir治療並沒有效果,隨後出現發燒、畏寒、發汗,四肢也長出散發性水皰病變,充滿透明液體且周圍有紅斑,男子最終受不了去大型醫院感染科門診就醫。該個案住院隔離治療後,第9天病灶結痂脫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而出院,病程約為18天。姜冠宇說,針對猴痘確診診,醫療人員的防護建議為,穿戴長袍、手套、護目鏡和N95口罩、病人為單人病房、確診者應保持隔離,直到所有皮膚損傷消失並長出新的皮膚層,包含粘膜。感染猴痘病毒者被認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接觸體液或猴痘病灶)或間接接觸(接觸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汙染物)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另該病毒也可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流行區及非流行區都紀錄了家庭傳播,醫院內傳播則為少見。姜冠宇表示,在持續約7至14天的潛伏期內,猴痘病毒最初會在感染部位大量複製,隨後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引起病毒血症,之後會出現以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前驅疾病;淋巴結病的存在可以區分猴痘和天花,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報告有發燒」。姜冠宇指出,除了PCR外,血清也可以驗出猴痘IgM,猴痘病毒有兩個不同的分支,剛果盆地進化支在中非流行,與高達11%的病死率有關,西非分支相對不太嚴重,病死率< 3%。猴痘確診後,治療選擇有2款抗病毒藥,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病人在住院後第9天,病灶全部結痂脫落,上皮再生充分。姜冠宇說,任何接觸者在接觸後21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預防接種、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共兩款選擇其一進行暴露後預防」,對於中等風險的接觸者也可以考慮。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入境3+4」後四天自主防疫 若沒回防疫旅館最高罰15萬
邊境檢疫措施「三加四」昨上路,共計四千五百名旅客入境,因檢疫新制規定模糊,引起不少爭議;例如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住在防疫旅館,由誰把守門禁,若是徹夜不歸,有無罰則?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說,旅館業者需負起通報責任,經查屬實,外出未歸者最高罰十五萬元。指揮中心規定,三天居家檢疫及四天自主防疫以同一地點為原則,遭批無所適從。羅一鈞表示,如果自主防疫與居家檢疫為不同地點,檢疫者應向自主防疫所在地地方政府提出申請,經同意後簽具異動聲明書,始得變更地點,且地點更換以一次為限;至於申請單位依地方政府分工。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新制對地方政府造成很大困擾,尤其自主防疫沒有所謂管理問題,呼籲中央能給明確規範。新北市長侯友宜要求觀旅局協調制定相關辦法,有些細微末節若不是很明確,建議中央說清楚。福泰飯店集團副總經理薛志民說,新制上路後,防疫旅館內可能同時有第四天快篩陰就能外出的人,但也有不能外出的學生、移工、漁工,在房間分配上或許要調整樓層;對於可外出者,旅館沒有管轄權,營運管理會增加麻煩,且若客人從外面感染後回到旅館,也潛藏危機。旅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鄭生昌表示,中央說後面的四天只要兩天快篩陰可以外出,但旅館不可能有這種能力,也不該負責確認,政策不明,造成民眾、業者、政府三輸的局面,還不如「七加零」來得乾脆。也有防疫旅館業者表示,目前想到之後的管理方式是深夜時段勸導住客不要外出,入住時也要簽切結書。對於四天自主防疫期間「門禁時間」,羅一鈞表示,入住防疫旅宿自主防疫期間,如發生外出未歸情事,將請防疫旅宿業者協助通報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調查確認民眾有無違規,如有違反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條進行裁處,最高罰鍰十五萬元。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將侵台 醫揭3件應知事情:早確診早治療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與BA.5今年4月首部於南非被發現,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針對新變種病毒,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除了分享3點應知道的事情,也表示台灣境管可適度放鬆,但仍須加強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監測,「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潘建志在臉書發文表示,針對新變種病毒應知道的3件事,第一,全球疫情平緩,位於波谷,南非第5波未爆發,英國、美國僅小幅波動,可以先鬆一口氣。第二,Omicron變異株BA.1和BA.1.1已消失,目前全球感染比率最高的是BA.2,達33%;第三,強勢崛起的新病毒株BA.2.12.1,在過去45天內感染人口增加2倍,占17%、BA.4增加4倍,占8%、BA.5則增加4.3倍,占13%,需保持關注。潘說,由於全球才經歷過Omicron變異株BA.2大流行,群體平均中和抗體較高,因此新病毒株尚未有指數型成長,也未見到住院及死亡人數大量增加。潘建志總結,全球疫情趨緩,島內病毒比島外多,境管可適度放鬆,增加防疫韌性,但台灣仍須加強對境外、境內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密切監測,提高疫苗及抗病毒口服藥物覆蓋率、建立高風險病患及幼兒系統係造冊、進行追蹤和衛教,以及供給可靠的免費快篩試劑,「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超慘後遺症 20歲餐飲員「聞什麼都是大便味」
國內本土疫情經歷2年肆虐,確診者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患者有「長新冠」(Long COVID)現象,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病例,有年輕餐飲人員染疫後,儘管是輕症,但卻嗅味覺異常,「吃什麼、聞什麼都是大便味」。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含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甚至有人出現嗅覺及味覺異常情況。蘇一峰舉例,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案例,一名20多歲的年輕餐飲人員不幸確診,染疫第一天出現高燒症狀,雖然只是輕症,嗅覺、味覺出現異常,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臭味,隨後味覺也喪失,變成吃東西長不出味道,而現在吃東西也只有濃濃大便味。蘇一峰感概,該年輕人本身在廚房做餐飲,結果聞不到食物香味,只能聞到大便臭味;除了嗅味覺異常後,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等症狀,儘管是輕症,但如今「食而無味、味如嚐糞」。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在食物調理方面,陳如瑩指出,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如胸痛、超過12周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台北目前有14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相關資訊可至台北市政府官網,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中央健保署(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掛號就醫。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體經歷長時間發炎 醫師教你飲食6大重點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適
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陳如瑩指出,在食物調理方面,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1.補充發炎時消耗的熱量陳如瑩說,發炎時會消耗許多熱量,因此須根據個人不同運動量攝取不同範圍的熱量。2.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取病患在染疫期間有發燒、食欲不振、味覺喪失等狀況,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量下降,甚至有肌少症的問題,所以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同時要搭配適當的運動。但有肝腎功能問題的民眾,須限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增加肝腎負擔,需要與醫師討論後,針對個人情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3.不飽和脂肪酸對抗發炎不飽和脂肪酸有抗發炎及降低三高的作用,可多攝取如鮭魚、鯖魚、核桃、花椰菜、牛奶製品等。4.維生素C、D、E抗氧化陳如瑩表示,目前對於長新冠的治療及調理方式需要更多資料,但維生素C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原則上仍可減少確診病患身體發炎反應。文獻指出,住院病患普遍缺乏維生素C、D,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海鮮、大蒜等,簡言之就是要均衡飲食,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多曬太陽獲取。5.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由於確診症狀多為發燒、呼吸道症狀,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痊癒後仍要注重適量的水分攝取。6.均衡飲食增加腸道菌叢腸道系統部分,感染後,腸道菌叢也會改變,需要均衡飲食以維持菌叢的多樣性。孩童避免含糖飲食,肥胖會增加染疫併發症風險。至於確診兒童在康復後如何避免留下後遺症?陳如瑩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不要被感染,強烈呼籲成人要完整接種疫苗,符合施打資格的兒童也鼓勵盡量接種,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長者及幼童。小朋友的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參考衛福部「我的餐盤」建議。陳如瑩指出,孩童還在成長階段,建議早晚一杯牛奶,補充成長所需的鈣質及營養,研究指出,台灣的孩童在學齡階段,奶類、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仍不夠多。另也呼籲少吃含添加物食物、避免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台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胖問題,造成併發症的機率較高。另外,兒童確診病患要多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症狀在確診後二至六周會發生,症狀較類似學齡前的川崎氏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症狀包含持續高燒、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膚紅疹等。漸進恢復運動痊癒後七天無症狀 先從走路開始暖身不管是輕症、中重症的成人或是兒童,就算痊癒後,仍要循序漸進做運動,但陳如瑩提醒,不能一下子就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合併病毒性的心肌炎,肺部有肺炎或曾插管,要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後再運動。陳如瑩建議痊癒後七天內,若都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恢復基本活動,但先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在平地上行走500至600公尺、爬樓梯等,不會感覺太累的話,再恢復運動。成人可搭配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孩童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陳如瑩提醒,在恢復運動的期間,還是要密切與醫師聯繫、回診,評估身體狀況。若心肺功能有受影響者,需在醫療院所接受相關檢查評估,如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確認回到正常狀況,再來運動,一旦感到不舒服,就要馬上回診。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只是沒有明寫」陳時中改口:24小時火化不算錯
新冠確診者死亡後廿四小時內火化爭議不斷,指揮官陳時中上周拋出「沒有規定要在廿四小時內火化」說法引發各界批評、更被認為是甩鍋責任,陳時中昨說法大轉彎,稱有些人誤解廿四小時內要快速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沒有明寫」。等於說廿四小時內火化,是正確作法。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表示,「實務運作就是廿四小時內火化」,陳時中說沒這樣的規定,聽了覺得「怎麼會這樣」,期待中央對往生者跟家屬有所交代。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中央應盡速訂定全國一致的殯葬指引,以安民心。侯友宜說,他到第一線火化場去看了幾次,人生最後那一段路沒有家屬的陪伴,更沒有人祝禱,匆忙間無法讓往生者走得平安,都是家屬一輩子的痛。中央總要說清楚講明白未來怎麼做。柯文哲昨面對議員質詢時指出,全台灣都以為廿四小時內要火化,陳時中的講法,好像把大家都當白癡。北市自五月起平均每天火化的確診死亡者超過卅人,研議未來使用透明屍袋,方便家屬瞻仰遺容。副市長黃珊珊說,中央在遺體處理上有兩項指引,包含在醫院、車子上入殮,及盡速火化。柯文哲說,按照SOP走就是廿四小時內火化,因為根本沒存放的地方。陳時中稱指揮中心僅要求「盡速」火化,沒規定要廿四小時內,被批把責任甩鍋給醫院及殯葬業者。有殯葬業者拿出衛福部公文,上面寫著「建議於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陳時中表示,一開始規定就是「火化或經報准地方政府可深埋」,為安全避免染疫風險,要求快速火化,但有人誤解要在廿四小時內火化,「也不是說這樣做是錯的,只是我們沒有明寫,但沒有說這樣是錯的」。陳時中表示,地方政府處理遺體時,考量火化場量能,都以廿四小時為原則,但法律沒有規定廿四小時內,只要求「盡速」。他指出,因擔心有洩漏、感控疑慮,確診死亡盡量不進入冰櫃,愈快火化愈好。雖然這樣讓家屬無法瞻仰遺容,有所遺憾,但有傳染風險,就請大家盡速火化。至於家屬可以瞻仰遺容?陳時中話說得模糊,他表示,應避免打開雙層屍袋,產生公共衛生及感染疑慮。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數仍在高峰 醫師: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
國內確診人數逐漸下降,中重症及死亡人數卻仍在高峰,有醫師比較台灣與香港、南韓確診及死亡人數,雖憂心台灣老年人口接種率偏低,但認為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指出,台灣防疫走到一半,現在的成效,介於災難的香港及大意的南韓之間。根據數據顯示,台灣、香港、南韓在確診人數於35天時,3個地區是交會的,說明病毒擴散速度差不多,但南韓確診數持續的時間較久,推測與南韓較早開放邊境的政策有關。潘建志表示,南韓邊境提早解封,境外移入變種病毒株比較多元、傳播鏈較多,要達成後天免疫,需比較久的時間。儘管南韓接種率較高,但太過急著要共存開放邊境,最後人口感染及死亡率比新加玻、紐西蘭多出一倍,造成醫療緊繃,而台灣最後的確診人口比率,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在死亡人數上,南韓與香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原因出在「老年人口接種2劑比率」,南韓6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高達94%,但香港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僅38%,死亡人口集中在長者,造成死亡人數比率上升。而台灣老人接種覆蓋率則介於兩者之間,死亡人數曲線上升速度接近南韓,現在則比南韓高一點。對於台灣疫情波段時間是否比南韓久,潘建志認為,目前看起來並不會,因為雙北確診人數已明顯下降,只是台灣長者接種率不如南韓,這點比較讓人擔心;台灣的優勢是爆發時間較晚,有各國考古題可參考,還有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大量供應,情況沒有香港那麼惡劣,希望最後結果也能比南韓好。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小時內火化引爭議 施文儀:應將「盡速」火化改明確時間
確診死亡者於廿四小時內火化引發爭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應將「盡速」改為明確時間,再訂定可打開屍袋瞻仰遺容的流程指引,另以同理態度安撫民怨,指揮官出面道歉,或於疫情趨緩時舉辦追思會。施文儀表示,大部分確診死亡個案都在死後三到十二小時火化,因為「盡速火化」語焉不詳,殯葬業者和醫院可能以「政府規定」為由催促家屬,慌亂的家屬只能被迫接受,建議指揮中心明定例如七十二小時、五天或七天內。「屍袋拉鍊拉上之後就不能再打開,這比廿四小時內火化更嚴重。」施文儀說,死者不會咳嗽、打噴嚏,只在一定防護下應可容許家屬瞻仰遺容,讓家屬無法看死者最後一面也不符合「人性」,建議指揮中心訂定指引,照顧生者對亡者的思念等心情解除民怨。法令遭誤解造成遺憾,生者心裡一定有許多難過。施文儀建議政府出面道歉,表達同理和善意,在疫情平緩之後,舉辦一場追思會,安撫家屬悲傷心情,「這不是科學或防疫,而是人性該做的。」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空氣、氣溶膠傳染為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戴口罩參加親友的葬禮,染疫機率還比去KTV唱歌低很多,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處理流程。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者24小時內火化 醫師:葬禮染疫機率比KTV唱歌低
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過往遺體需24小時內火化,讓不少家屬留下遺憾,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空氣/氣溶膠傳染為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戴口罩參加親友的葬禮,染疫機率比去KTV唱歌低很多,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處理流程。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過去從沒要求確診死者需在24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部分第5類法定傳染病規定在24小時內火化,但新型流感、新冠肺炎未限定24小時,「規定24小時內要通報,不是24小時內要火化」,外界好像一直都誤解。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很多家屬哭著問,為何爸爸、阿公突然就走了,睡眠不足、腦袋打結的他想不出安慰的話,面對昨晚10時過世的病人的空病床,凌晨5時又有其他縣市轉來的新病人,醫護人員只能打起精神面對疫情下的生活。蘇一峰表示,人生的生老病死、老與病的過程,讓人能接受死亡的到來,也來得及對親人道別、道歉及道謝,但感染症把過程縮短成幾天,讓家屬與死者措手不及的離別,心中會留下無限遺憾,此時法規如果又剝奪死後弔念的過程,只是徒增一輩子的傷痛遺憾。潘建志指出,過去2年來有許多新研究指出,空氣/氣溶膠傳染才是病毒傳播主要方式,接觸帶有病毒的表面感染,機率微乎其微,不到萬分之一。在適當的個人防護及良好通風的情況下,「沒有呼吸的大體,不會產生氣溶膠,傳染力很低很低」。潘說,多給時間,讓親友能有機會戴著口罩參加確診者的葬禮,染疫的機率,比去KTV唱歌要低得多,裝入雙層屍袋後絕不能打開,連短短時間的見上一面都不允許,是過度嚴苛、沒有必要的規定,反而對家屬心理健康有危害,英國就已修改了為確診死者舉辦葬禮的指南。潘建志表示,台灣染疫死亡數近3000人,許多家庭是家人同時確診,死者在24小時內火化,家人(病患)又尚未解除隔離,無法參加告別式,才分開幾天,原本慈祥的奶奶、疼愛的幼子,再見到時,已是冰冷的骨灰罈,何其傷痛。親人葬禮在文化及心理上有重要意義,染疫死亡者的倖存家屬,有很高的比率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潘建志說,焦慮症及憂鬱症在他的門診中看到不少的個案,而傳統的宗教儀式,有安撫心靈的重要效果。潘建志表示,「見不到最後一面」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要開放解封恢復正常生活,誠心建議衛福部檢討確診死者的處理流程,照顧到家屬的心裡需求,給死者尊嚴,也保障殯葬業者的安全,提出一份時間上較寬鬆、更合乎人性的告別式方案。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敵星星失效!醫師揭再感染保護力 呼籲快做1件事
國內本土疫情爆發,確診人數已逾234萬例,不少人認為只要感染後就等於吃了「無敵星星」,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直言,超級免疫、無敵星星論,在Omicron時代恐不適用,這還只是BA.1,BA.2之後會更不客氣,建議確診過、痊癒後仍要打完第三劑。針對再感染、重複感染,「陽過變重陽人」,姜冠宇表示,根據丹麥6月3日一個全國性的追蹤,研究人群包含接種與未接種者的報告指出,Alpha時期(2021年2月20日至6月15日)之前或期間感染的人數為20萬9814人;Dlta時期(2021年7月4日至11月20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9萬2978人;Omicron時期(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1月31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4萬5530人。初期完整接種(大多為BNT、莫德納)後對再感染的保護力,在Alpha病毒的104天及之後達到85%(信賴區間 37-97%); 在Delta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88%(信賴區間 81至92%); 在Omicron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 60%(信賴區間 58至62%)。這個研究觀察到,在Omicron時間,免疫力衰弱情況最為明顯,雖然民眾在接種疫苗後的14至43天達到60%,但在164至193天內下降至14%,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縮寫VE)在284至313天後(第9個月後)無統計學意義;另VE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與Delta相比,Omicron的衰減速度更快。姜冠宇說,儘管這份研究是屬於丹麥全國性研究,以民眾註冊的診斷碼所抓,因此研究定義為「90天以上再次被感染」,排除90天內可能潛在的重複感染;「限定追蹤打完兩劑14天後」,因此看不到第三劑對於防Omicron的效果,再感染、追加劑、死亡率都是追蹤的終點;另此研究無法估計VE對住院及死亡的影響。姜冠宇指出,Alpha最初的低VE,在接種疫苗後的104天上升,這可能是由於在此期間接種的人群(年齡較大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的免疫反應較慢,因此該研究的作者針對再感染保護力,訂定最多9個月,但所幸這是兩劑的研究,之後還需看第三劑及高齡族群的第四劑效果。姜冠宇提醒,在Omicron時代,若還沒完整打完三劑疫苗,真的會有再感染的風險,而且這還只是BA.1而已,BA.2之後當然會更不客氣,因此呼籲即便確診過的民眾,還是要趕快把追加劑給打完。
-
2022-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自豪的健保制度 醫師:一場疫情就打出原形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肆虐2年多,國內也隨著疫情變化不斷調整防疫政策,但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卻指出,2狀況將台灣一向自豪的健保醫療打出原形,認為醫療省錢思維使得部署落後;但也有醫師認為,健保制度問題非短時間可解決,疫情只是個照妖鏡。蘇一峰今在臉書表示,「一場疫情把台灣自豪的健保醫療打出原形來」,包含健保制度下,醫療人員長期維持高檔運作,剩餘的醫療量能不足;醫療血汗壓榨思維下,快篩抗病毒藥物等第一時間不敢大量購買。蘇說,醫療人員不斷被壓榨,醫療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導致人才流失、量能不足。另蘇一峰表示,COVID大時代來臨,一病毒大,占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住院病人,許多民眾平常慢性病不處理,結果被新冠肺炎影響變嚴重而住院,但現在政策為陽性確診住院優先、陰性報告住院有限。但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表示,其實指揮中心也是蠻可憐,健保制度問題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情。有些儀器耗材需要用基金會名義捐贈,是因健保給付太差、經費不足、採購流程繁複、後續維護費用有限,最後醫療院所還很有可能會虧錢。陳昶宇指出,老實說哪個政黨上台都會遇到一樣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疫情只是個照妖鏡而已。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護直言無法負荷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起基層反彈。北市聯醫工會憂心病患死亡率會提高,醫護也過勞;醫師姜冠宇也說會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新北聯醫副院長王祖琪說,已有醫護忙到沒吃飯昏倒,再放寬將無法負荷。北市聯醫工會分析,現行護病比為一比六至十,國際是一比五至六,護師每多照顧一人,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百分之七。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百分之三十,醫護人力不足,又漠視護病比激增,護病比最高一比十五,平均病患被照顧時間僅廿九分鐘,死亡率將增高至百分之六十三。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專責病房給藥、緊急處置等作業更慢,更別提一間二十床的專責病房,約二、三名病危病人及五、六名病況隨時可能變差的病患,「縮減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來不及處理的。」姜冠宇說,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愈來愈大,連護理長都要親自接病人,尤其愈來愈多同事確診,一晚上可能要顧三個專責病房,壓力不斷增加下,最後人力就流失;去年疫情,一票急診護理師投離職單離開。王祖琪也說,確診病患急速上升,醫護也因確診、居隔,約百分之十至十五人員陸續被隔離或請防疫假,長久恐難負荷。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央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師警告恐出現3危險後果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發基層醫護反彈,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放寬護病比表示同間病房同時段配置更少護理師的意思,恐導致機動性更低,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長遠下來對醫療體系不是好事;北市聯醫工會則呼籲要重視護理環境改善問題。姜冠宇分析,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給藥、緊急處置速度更慢,因專責病房給藥、處置等作業,護理師需做三級防護,比一般病房需多耗更多時間,更別提一間20床的專責病房,大致有2至3個病危的病人,以及5至6個病患隨時狀況可能變差。「如果真的縮減整體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處理來不及的」,姜冠宇直言,別以為專責病房只是讓病人度過病毒急性病程,病人在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越來越大,增加入住及出院程序,光這一點就需耗費更多力氣,連護理長都要親自下海接每個病人。第二,感控、病安管理會更差,帶來更多院內感染。姜說,專責病房本質就是「關」,但很多長者關不住一直要衝出去,先前就曾有人力少情況,還真讓長者跑出去不少次,只要這種心情不穩定的病患有一個,醫護就要花更多人力去壓制,而且不會有保全來幫忙,因此對病房的感染控制及病人安全都會變差。第三,醫護配置的減少也會加速人力持續流失。姜冠宇坦言,心理傷害不是用錢可以彌補回來,去年疫情,一票急診的護理師就全投離職單離開,就算給錢讓護理師撐住,短暫停留後,也會集體離職,因為挫折感太大,就不可能留住,而補貼僅只是讓護理師離職後去旅遊散心而已,長遠來看對醫療體系就不是好事。姜冠宇直言,現在不只護理師,就連他自己是醫師,也需與長官搭擋輪班,因越來越多同事確診陣亡,一個晚上也可能要顧3個專責病房;他知道病人有如狂潮、安養院都被投了深水炸彈般,一切都很困難,發出「醫療降載」命令更是丟面子,但有些原則仍要把持住,「不然台灣怎麼可以被稱為亞洲具有最高醫療的國家?」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現行護病比,平均1位護理師要照顧6至10位病患,照顧期間須翻身、拍背、給藥、換藥(有壓瘡)、換尿布、餵(灌)食及其他治療,還有許多行政工作、護理紀錄及突發狀況要處理,若有插管或病危病人也要緊急處理。北市聯醫工會表示,國際護病比是1:5-6,等於每位護理師要照顧5至6位病人,每多照顧1人,病人相對死亡風險恐提升7%,如今疫情攀升,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30%,醫護人力不足下更漠視護病比激增,最高可至1:15,平均一位病患被照顧時間僅29分鐘、病患死亡率增高至63%,更讓各地專責病房護理師面臨護病比過高及過勞問題。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數下降 醫感謝「神秘防疫力量」:1招減少醫療負擔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但自5月19日突破9萬大關後,確診數已連三天下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認為,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處模式,快篩陽在家休息人數變多,此舉有助降低醫療負擔,「台灣民眾成為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數下降,不一定是疫情過高峰,很有可能是台灣民眾發展出一套疫情相關模式,在家快篩出陽性,不想就醫人擠人PCR,決定在家自行服藥休息的人變多了,確診數就會下降,另也認為「快篩足夠可改善醫療量能」。「台灣民眾一直是神秘的防疫力量」,蘇一峰指出,目前疫情下台灣人民自救,輕症就在家吃藥休息,不去擠醫院給醫護人員造成負擔;蘇感謝說,「不指責說民眾買藥自救,因為民眾不想增加醫護的負擔,醫療負擔才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