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8 癌症.胃癌
搜尋
胃癌
共找到
440
筆 文章
-
-
2020-01-07 癌症.抗癌新知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癌症腹膜轉移患者的新選擇
國人十大死因已由惡性腫瘤蟬聯多年首位,而在第四期癌症患者中,以腹內癌症患者腹膜轉移的治療最為棘手,其平均存活僅剩約1-2年。成大醫院指出,目前對於腹膜轉移的治療出現新的方式,以「腫瘤減積手術」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其治療結果獲得提升。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此一療法是以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高溫可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直接進入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最好效果。經過「腫瘤減積手術(CRS)」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的患者,目前平均存活率時間可以達到2-3年,比起過去單純化療進步許多。但詹仁豪也指出,這類型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對較高,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瘻管、傷口癒合不良、肋膜積水、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以及化療藥物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5%。所以要相當的小心。詹仁豪指出,傳統化學治療是將藥物注射進血管,再經由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穿透到腹膜的濃度相當低,腹膜轉移患者很難達到良好的治療成效;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又會帶來巨大的藥物毒性及副作用。所以傳統上治療腹膜轉移的第四期患者常常陷入兩難。而且腹膜轉移第四期患者因腹膜上有癌細胞,常有腹水狀況,嚴重者癌細胞附著在腸道表面,也影響腸道蠕動的功能,患者因此常有消化或吸收不良的狀況,體力也日漸虛弱不堪負荷標準的化學治療。這類病人又對靜脈注射化療的反應不佳,被認為接受手術也無益預後,以往多只能接受緩和治療。詹仁豪說,新療法是先以「腫瘤減積手術」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在廓清後,施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的「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以達治療的目的與效果。目前建議新療法用在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胃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癌,且腹膜癌症指數(PCI)最好在15分以下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而在手術後仍需要持續的化學治療,配合溫熱療法合併其他治療方式,有助於提升對於腫瘤細胞的治療結果。
-
2019-12-31 新聞.健康知識+
減緩經痛、治百病…喝熱水的「神奇功效」是否為真?
在民間,熱水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無處不在,但……又彷佛只是個笑話。相信姑娘們碰到「喝熱水」這個問題,也可能會疑惑喝熱水到底有什麼神奇功效。下面,我來談談一個醫務工作者的看法。1、關於熱水的傳說講真,密探兄雖然喜歡歷史,但沒有歷史學家的考證精神,真心不知道為啥會流傳出這麼多關於熱水的神話。思前想後,也就找到這麼一種解釋:在舊時代,大家衛生狀況比較差,從河裡、井裡、陰溝裡舀起水就喝,比較容易感染一些病毒、細菌、寄生蟲之類的微生物,從而影響身體健康。那麼,把水燒一燒再喝,這些微生物絕大多數都被殺死了,就不容易出現胃腸道的感染。但是,換個角度再想想,人類說到底不還是動物的一種麼,為啥別的動物不喝開水也沒見總上吐下瀉、胃腸道感染呢?反倒是乾淨慣了的我們,如今接觸些不潔食物就很容易得病。只能說,燒水這種行為,減少了少數致命的感染,同時有可能使我們變得「嬌氣」,從而免疫力沒那麼強,一旦不注意反而更容易生病。2、喝熱水究竟有啥用?對於處於經期的姑娘來說,熱水的確可以促進盆腹腔的血液循環,進而帶走更多的前列腺素、血管加壓素等,從而緩解痛經的情況……但是,對,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在但是之後的,但是,熱水對痛經的作用僅限於此了,它並不能減少這些物質的產生,療效並不好,痛經嚴重時根本不好使。所以,除了安慰和水本身的作用,密探兄還真是想不出熱水有啥其他特殊功效。當然,好像也沒見哪位學者去做個隨機對照研究,嚴肅地證明這個問題。問題是,貌似在這個星球上,除了華人,基本就沒有哪國人喝熱水。在默認我們不是特殊體質民族的大前提下,這相當於在做一個隊列研究了:華人喝熱水,外國人喝涼水,看看結局有啥差別。顯然,一來人家也沒多得什麼病,二來平均壽命還比我們長呢。3、喝錯熱水會致癌?中國食道癌是發病率排行第三、死亡率排行第四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胃癌和肝癌。還真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可怕的惡魔竟然與我們和藹可親、包治百病的「熱水」大兄弟扯上了關係。沒錯,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2A類致癌物,意味著其很可能增加食管癌的發病風險。為啥呢?首先,腫瘤的發生機制非常複雜,至今也沒有完全搞明白。一般將致癌原因分為「先天」和「後天」兩大塊,也就是指先天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的環境、飲食等因素。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一個基因強大的人,他可能後天再怎麼抽煙也不會得肺癌,然而一個先天易患肺癌的人(基因不好的人)也跟著抽煙,那多半逃不掉肺癌的魔爪。那麼,對於食道癌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基因這玩意兒是先天注定的,誰也改變不了,變數就在於後天因素,包括:煙、酒、醃製品、高溫食物等。4、為啥不能喝超過65℃的水?許多腫瘤的發生與機體損傷再修復過程中的基因突變有關。有些人覺得喝熱水連胃裡都熱乎乎的。然而,過燙的食物經過食道,與嬌嫩的食管黏膜接觸時,會燙傷食管黏膜上皮細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機體會非常負責、主動地去修復這些損傷。因此,對於愛吃燙食的人而言,其食管黏膜幾乎每天都處於損傷、修復、損傷、修復……的輪迴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雖說我們機體修復能力很強,精確度也很高,但是難免偶爾出錯。有時候這種「錯」就是——突變成癌細胞,再經過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發展至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癌,進展期惡性腫瘤。5、如何預防食道癌?首先,盡量避免高危因素,包括:食用真菌污染的、醃製的、高溫的食物,吸煙,飲酒,口腔衛生條件差等。其次,一定要定期體檢。這裡所說的體檢,主要指在常規體檢的基礎上進行防癌體檢。比如,大家知道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腫瘤,那麼對於40歲以上的人而言,可以每年做一次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對於發病率第二、第三的腫瘤——胃癌和食管癌,則可以在45歲後每一兩年做一次無痛胃鏡,一旦有問題,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讓喝慣熱水的我們再去喝涼水,常常出現各種症狀,這又進一步鞏固了熱水的神奇地位。為什麼出生在國外的亞裔的血統,從小喝著國外的涼水,也並沒有任何不適,更不會產生所謂的「寒氣」?說到底,還是習慣問題。況且,無論是喝涼水還是喝熱水,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喝了沒有不舒服,愛喝啥就喝啥,前提是別太熱,別超過65℃。本文摘自「第十一診室」公眾號
-
2019-12-21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一名70歲的老翁,因為血尿問題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求診,醫師使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有腫瘤,經由切片診斷確定為膀胱癌,爾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發現腫瘤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刮除乾淨,臨床期別為第四期。醫師建議老翁接受化療,但因其腎功能不佳且擔心化療副作用,所以接受了六次的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之後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掃,切下來的檢體僅有殘存的膀胱原位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尚無復發跡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膀胱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九名,症狀以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為主,通常血尿是斷斷續續的且重複發生,分布的年齡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約55:45。 早期的膀胱癌(非肌肉侵犯型)治療的方式,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加上術後膀胱化學灌藥為主,局部晚期膀胱癌(肌肉侵犯型)則是全身性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根除性膀胱全切除手術為主;轉移性膀胱癌(淋巴轉移、臟器轉移或是骨頭轉移)便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 在過去的30年間,晚期的病人一旦化學治療無效,往往病人就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但自從2013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才對這類的膀胱癌病人有一線治療生機,簡單來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就是喚醒身體的T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所以如果病人本身的T細胞缺乏或是T細胞功能不好,那麼他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就不好。 衛福部健保署於2019年2月21日公布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含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等3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納入治療8種癌症,適用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肝癌、胃癌,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的泌尿道上皮癌、腎細胞癌等8種癌症。 依照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結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多半只有大約20%∼30%左右,多數人仍是無效的,但若是有效,效果通常很明顯。劉建良指出,晚期膀胱癌在目前的手術、化學、放射線、藥物等治療下五年存活率只有20-30%,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化療已經無效的形況下,再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6-10個月;希望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幫助下,可以幫這些晚期病人減輕癌症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延長整體存活率。 延伸閱讀: 頻尿不見得是膀胱過動! 「這裡」堵住也會時不時就想往廁所跑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蔥、薑、蒜,吃哪個對身體最好?營養師揭各自功效
生薑、大蒜、大蔥,都是廚房中常見的調味品。有的人對其中某一樣或者是多樣情有獨鍾,每天都會食用。可這3種調味品,吃哪個對身體健康最好呢?大蔥有哪些營養?在民間有對大蔥的描述,其中說到“一根大蔥三味藥”。在《傷寒雜病論》中還有大蔥相關的配方,蔥白加上甘草等成分,有助於手腳冰涼、寒氣入侵的人群。除了蔥白以外,蔥須、蔥葉也都可以食用。從大蔥的營養成分上來看,每百克大蔥裡面,有2.4g的蛋白質、1.3g的膳食纖維、53mg的磷、329mg的鉀成分等等。冬天適量吃點,還有祛風散寒、提昇陽氣等好處。大家在做湯、炒菜、燉肉、吃火鍋等美食時都可以放上一點,有利於冬天的養生。大蒜有哪些營養?很多人可能認為大蒜要比大蔥營養價值高,從營養成分上比較來看,每百克新鮮的大蒜中,有4.5g的蛋白質、1.1g的膳食纖維、117mg的磷、302mg的鉀成分。由此看出,它們各有各的優勢,並非大蔥全佔優勢。大家在日常食用的時候,大蔥跟大蒜可以一起放。另外,關於大蒜可以致癌的說法,很多人也聽說大蒜被傳言為“保健品”,甚至可以達到治百病的目。也有的研究上發現,吃大蒜可以預防胃癌,降低胃癌的死亡危險。但這些都是沒有得到驗證的實驗,而它本身就是一種調味品而已。除了起到補充營養的目的, 剩下比較大的作用,則是其中的含硫化合物、揮發性成分,有去腥調味的好處。在食用的量上,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天食用2g~5g的大蒜為宜,不適合過量食用。生薑有哪些營養?生薑跟大蒜、大蔥都有去腥的作用,日常燉肉、燉魚少不了它。跟他們相比,生薑有一個好處,在之前的一項人體研究上發現,在吃完生薑提取物之後,有部分女性痛經的情況改善了。如果你有這種情況,就不妨試試吃生薑。但如果你用生薑泡腳的話,要想起到預防腳氣、感冒、呼吸系統疾病等等,那麼要想生薑中的成分發揮有效的作用, 生薑是不管用的。所以,對於以上的食物,大家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至於特殊的功效,如抗癌、降血脂、降血壓等等,都沒有這樣的作用。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16 科別.消化系統
愛喝氣泡飲也有事?當心這三種胃病纏上你
細看台灣十大癌症死因,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這些消化器官的癌症都明列榜上,其中胃部是人體重要消化器官,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難免都有胃部疾病。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特約主任吳文傑指出,良好飲食習慣,少喝含糖氣泡飲料,並且早期診斷治療幽門桿菌,都可以降低胃病風險。這些飲食壞習慣 胃病找上身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近三年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病人從61.6萬成長至76.6萬人次,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服用胃藥的藥量也非常驚人,胃病已是現代人文病病之一。吳文傑表示,胃病高風險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餓死鬼型」,飲食習慣不好,沒有細嚼慢嚥就急忙將食物吞下肚,或者進食還沒消化完全,就馬上運動,這類壞習慣都容易加重胃的負擔,讓消化功能變差,容易使腸胃道不舒服、脹氣、腹痛,或者飽足感消失快。第二種是幽門桿菌感染,台灣將近有一半民眾都有幽門桿菌感染,但是感染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加上目前藥物使用氾濫,可能造成胃部傷害,使被幽門桿菌感染的胃提早發炎,增加提前胃潰瘍、胃炎,甚至胃癌的風險。第三種則是愛喝氣泡含糖飲料的族群,因為氣泡容易使胃部短期間膨脹,很多胃病、胃酸逆流都是不當引用這類飲料而引起。吳文傑建議,從改變上述飲食習慣、少喝含糖氣泡飲料,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幽門桿菌,都可以降低胃病風險。胃鏡檢查 及早診斷治療另外,針對胃病的檢查,目前台灣常鼓勵患者做胃鏡檢查,但有病人會有異物感、嘔吐、疼痛的情形;若選擇以自費無痛全身麻醉方式,則有刮傷腸胃壁的可能,吳文傑提到,目前還有微創檢查,避免上述不舒服,提醒患者可以早期篩檢及早治療,避免拖到疾病晚期需開刀,增加患者存活率。
-
2019-12-13 科別.消化系統
胃病的產生除了飲食 醫:「不運動」也是原因
胃是人身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是負責消化,引起胃病的主要因素和飲食相關,但也很容易受到傷害,人體每天所需要的任何一種營養物質都是通過胃來傳遞的,飲食種類和周邊環境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對胃造成影響。那麼,胃病是如何產生的呢?眾所周知,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分泌胃液,所有進入胃裡的東西都要消化,胃分泌的液體的主要成分是胃酸,即鹽酸,其PH值低的時候大約為0.9,正常情況下保持在1.5 ~2左右。如果胃的PH達不到3.5及以上,胃就呈無酸狀態,裡面的食物就消化不了。正因為鹽酸在胃裡,就需要適當的事物來緩解,如果沒有食物進來,就會消化胃體本身,進而破壞胃黏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表示。另外一個導致胃病的原因是運動因素。人體如果長時間不運動就會影響胃的供血,當它不蠕動的時候,其供血量就會下降,這樣也容易導致胃部疾病出現,令狐恩強指出。有些人平時感覺到腹脹、飽脹、反酸、燒心等,這些症狀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早期胃癌就像一顆小樹一樣從小長大,癌變最早的時候發生在胃的粘膜層,現在通過胃鏡檢查的方式是可以被發現的。但是,早期腫瘤是沒有症狀的,當腫瘤長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有症狀,所以,普通症狀不舒服時就應該及時檢查,建議高危人群到固定年齡段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令狐恩強說。如果胃癌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這種疾病的五年生存率能達到90%多,所以大家應該多加關注自己的胃健康情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如果有問題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本文摘自科普中國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換生物相似藥 問清楚保權益
「醫師,換成這個藥,會比較好嗎?」眾多生物相似藥劑陸續問世,因價格低於原廠生物製劑,最近一年多來,許多癌友面臨換藥困境。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建議,醫師在換藥時,務必告知詳細訊息,才能避免醫療糾紛。對生物相似藥進入台灣市場,張金堅抱持樂觀其成態度。他說,基於市場商業機制、良性競爭,生物相似藥一旦進入市場,原廠生物製劑藥費就跟著下降,病人用藥也多了一種選擇。不過,台灣在生物製劑藥物交換使用上,迄今仍無明確規範,甚至擴大、外推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與歐美先進國家作法背道而馳。張金堅舉例,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從乳癌擴至胃癌,「能否確保癌友用藥權益,似乎打一個大問號。」張金堅說,如果使用原廠生物製劑一段時間,因醫院更換藥物或其他原因,病人必須換用生物相似藥,「這是相當危險的事」,因為換藥之後,很難預料療效及安全性。張金堅以美國為例,如果要將原廠生物製劑換成生物相似藥,必須重複更換三次;在原廠生物製劑使用兩個療程後,換成生物相似藥兩個療程,再使用兩療程的原廠生物製劑,此時再換成生物相似藥,作法相當繁複,目的在觀察病人換藥後的療效與安全性。此外,生物製劑結構複雜,一般可區分為第一級至第四級。張金堅比喻,第一級就像一根小螺絲丁,但進化至第四級,就成了一台巨大的噴射機,生產過程極為複雜。此外,蛋白質為生物製劑主要成分,打入人體後,最怕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在癌症治療上,常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張金堅擔心,如果換成生物相似藥,有可能引起更強的免疫反應。張金堅表示,生物相似藥價格約原廠生物製劑的七八折,許多醫院為求營運績效,換藥恐為必然趨勢。但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與病友詳細說明換藥後可能面臨的狀況,由患者自行決定。
-
2019-12-11 癌症.胃癌
排便出血當痔瘡 婦胃長4顆息肉竟全癌變
81歲張婦因暴瘦20公斤身體虛弱,就醫檢查出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的一半;但是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部不同位置共長4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認是惡性腫瘤,還好並未擴散轉移,手術切除胃後,檢體再送病理化驗,4顆息肉全部癌變。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表示,「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過去經驗胃部息肉以良性為主,一般人並不會太過在意。」胃癌發生通常屬單一性,胃癌腫瘤如果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張婦病情很特別,包括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且4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還沒擴散轉移。台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胃癌的形態學表現,9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占1成,大部份情形是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分開的息肉又都是胃癌,機會很低,台中慈濟醫院也是第一次發現。張婦平時排便出血都當痔瘡,因嚴重貧血才查出罹癌。高國堯醫師考量病人高齡以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正常。高國堯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自己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換用生物相似藥好嗎? 名醫籲充分評估和告知
「醫師,換成這個藥,會比較好嗎?」眾多生物相似藥劑陸續問世,因價格低於原廠生物製劑,最近一年多來,許多癌友面臨換藥困境,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建議,醫師在換藥時,務必告知詳細訊息,才能避免醫療糾紛。對於生物相似藥進入台灣市場,張金堅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他說,基於市場商業機制,良性競爭,生物相似藥一旦進入市場,原廠生物製劑藥費就跟著下降,而病人用藥也多了一種選擇。不過,台灣在生物製劑藥物交換使用上,迄今仍無明確規範,甚至擴大、外推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這與歐美先進國家作法背道而馳。張金堅舉例,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從乳癌擴至胃癌,「能否確保癌友用藥權益,似乎打了一個大問號。」張金堅說,如果使用原廠生物製劑一段時間,因為醫院更換藥物,或其他原因,使得病人必須換用生物相似藥,「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換藥之後,很難預料療效及安全性。張金堅以美國為例,如果要將原廠生物製劑換成生物相似藥,必須重複更換三次,在原廠生物製劑使用兩個療程後,換成生物相似藥兩個療程,再使用兩療程的原廠生物製劑,此時再換成生物相似藥,作法相當繁複,目的在於觀察病人換藥之後的療效與安全性。此外,生物製劑結構複雜,一般可區分為第一級至第四級,張金堅比喻,第一級就像一根小螺絲丁,但進化至第四級,就成了一台巨大的噴射機,顯示生產過程極為複雜。此外,蛋白質為生物製劑主要成分,打入人體後,最怕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在癌症治療上,常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張金堅擔心,如果換成生物相似藥,有可能引起更強的免疫反應。張金堅表示,生物相似藥價格約原廠生物製劑的七八折,許多醫院為求營運績效,換藥恐為必然趨勢,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與病友詳細說明換藥後可能面臨的狀況,由患者自行決定。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2-10 癌症.胃癌
35歲男歌手不菸不酒、作息養生卻驚傳罹晚期胃癌
如果聽說35歲不到的年齡就患了晚期癌症,許多人都會難以置信,但現實總是那麼殘酷。近日,中國大陸網路原創青年男歌手吾恩就在微博上透露,自己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自稱沒有癌症家族史,作息健康,每日健身又注意養生,不明白為何癌症會找上他?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年齡才35歲不到,平時作息規律,不沾菸酒,但近期因為上腹痛體檢查胃鏡,確診為胃癌,而且還是最凶險的印戒細胞癌。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我們就來探討為何年輕人,不沾菸酒,作息規律也會得胃癌?哪些因素可以導致胃癌與胃癌發病相關的高危因素可歸納為飲食生活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和環境因素4大類,下面逐一介紹。1.飲食生活因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16g/d),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熱,常吃油炸、燒烤、醃製類食品、經常熬夜等生活飲食習慣可導致胃黏膜損傷頻率增加,長期反復作用更會導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這是引發癌變的重要因素。另外吸煙酗酒也進一步增加了胃癌的發病率,而相反水果與蔬菜的攝入可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根據一項系統綜述結果顯示,進食水果蔬菜對胃癌發生有保護作用。2.遺傳因素既往有消化系統疾病史以及惡性腫瘤家族史是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已毋容置疑,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某個遺傳基因的突變也在胃癌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3.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胃癌的首要因素,WHO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胃癌的I類致癌原。雖然僅有少部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會發生胃癌,但我們不能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參與,如前面提到的飲食生活及遺傳等因素。無論如何,發現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定情況下是需要進行根除治療的。4.環境因素有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生與地域也存在一定的關係,科學家認為這與植物和微生物富集的土壤微量元素、被掩埋的動植物遺骸,在長達數百萬年的時代中產生有機和無機致癌物質,污染水質有關。通過這些危險因素分析,我們看到,胃癌的發生除了飲食生活因素,還和遺傳、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因素等等有關。如何預防胃癌發生?首先肯定是遠離高危因素,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合併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時應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陽性應及時根除治療。另外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晚期胃癌往往與自身不重視,導致疾病進展有密切關係。所以公眾需要提高對胃癌防治知識的認知度,特別是對早期胃癌的篩查,我國推薦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應進行胃癌篩查,篩查方法主要有血清胃蛋白酶檢測和內鏡檢查兩種。綜上所述,胃癌其實是可以防治的,如果早期發現還可以進行根治治療,關鍵還是自身需要高度重視,遠離高危因素,定期檢查,及早發現。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2-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基金會:盼免疫療法讓更多人受惠
癌症免疫療法可有效延長部分患者存活期,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有條件給付八種癌症接受治療,但礙於財源截至目前僅給付約1300人。台灣癌症基金會認為應研議放寬生物標記檢測互換的可行性,同時檢討健保部分負擔制度,以讓更多病人受惠。台灣癌症基金會上周六舉辦「癌症治療新曙光:了解免疫治療下一步」講座,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說,免疫療法目前通過的適應症有肺癌、晚期肝癌、胃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頭頸癌、泌尿道上皮細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癌、乳癌等。依健保8月公布給付個案的數據,晚期肺癌用藥反應率為三成多。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三奇說,晚期肝癌用藥反應率約兩成,多數用藥有效者存活期可超過一到兩年。台北榮總收治超過150名患者,超過二成患者用藥後腫瘤縮小,且將近一成患者腫瘤消失。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哲銓說,晚期腎細胞癌使用標靶治療,作為第二或三線全身治療的反應率約5%,而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則有二成五。若提早選用雙免疫療法或免疫加標靶治療,反應率能再提升。講座現場有人提問,免疫治療並非人人有效,該如何評估是否適用。醫師建議,除了檢測生物標記的表現量外,臨床上可先治療四次、約二到三個月後再評估療效,有效的病人才持續使用。「癌症如果變成有錢人才能治的病,這現象很不好」。賴基銘說,我國應研議生物標記檢測互換的可行性,另也應檢討調整健保部分負擔制度,讓病患面對治療時有更多選擇,嘉惠更多病友。
-
2019-12-05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報告有看沒懂?這樣看懂你的糞便檢查報告寫什麼
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糞便檢查報告LIST一、外觀(APPEARANCE):正常『硬』正常糞便的形狀為完整條狀,若出現稀水樣、粘液膿血、鮮血樣、柏油樣、淘米水樣、白陶土樣糞便,可能表示消化道出現疾病二、顏色(COLOR):正常棕色(黃棕色)正常的糞便呈黃棕色,食物、藥物、出血或消化道疾病都會影響糞便顏色。三、寄生蟲(PARASITE):正常無正常情況下應為無檢出;以顯微鏡可觀察糞便中的寄生蟲及食物消化情形,若國人常到未開發國家旅遊,歸來時應注意。四、白血球(WBC):正常值0-3/HPF若糞便出現白血球,可能與腸壁受到侵害有關,例如急性細菌性痢疾、腸炎、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症、痢疾、阿米巴感染、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潰瘍性腸疾等。五、紅血球(WBC):正常值0/HPF正常情況下,糞便中應無檢出紅血球,出現異常的可能原因包括:腸炎、結腸炎、肛門損傷、結腸癌、阿米巴感染、痔瘡出血、大腸直腸腫瘤、急性細菌性痢疾、月經期間等。六、糞膽元(STOOL UROBILINOGEN):正常數值陰性(-)此物質正常會出現於糞便中,若發生膽道完全閉塞,將不存在於糞便中。七、膿細胞(PUS CELL):正常無正常情況下應無檢出,若發生腸道發炎性損傷時將會出現膿細胞。八、潛血(OCCULT BLOOD):正常數值陰性(-)導致檢驗出現異常的可能情況包括:消化性潰瘍、腸炎、肛門損傷、胃癌、消化道腫瘤、腸道鉤蟲感染、腸道寄生蟲病、炎症性腸病、大腸癌等。九、阿米巴原虫(AMOEBA):正常無正常情況應無發現,但遭受阿米巴原虫感染時恐出現異常。十、顯微鏡檢查—脂肪球(MICROSCOPY -FAT):正常值(0)~( )顯示脂肪消化能力,若出現異常的可能原因包括:脂肪性腹瀉。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手術常用藥缺貨 食藥署緊急核准專案進口
本報今天報導青光眼患者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10月起大缺貨,可能影響手術成功率。食藥署今表示,11月20日已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絲裂黴素C,適應症主要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但因為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以幫助傷口癒合。由於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2021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若用回舊藥,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對於青光眼用藥「絲裂黴素C」缺貨的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10月24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並於11月20日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待原持許可證的廠商可恢復供貨,將以許可證廠商優先進行供貨。張連成表示,該藥健保使用量每年為6萬劑,目前也有其他家廠商正在申請。核准的廠商資訊食藥署已公開於藥品供應平台(https://dsms.fda.gov.tw/),各醫療院所可向廠商申請,然而目前尚未有醫療院所申請。據查,食藥署11月29日才將相關訊息公告上網,適逢假日恐未收到訊息。呂大文便表示,對於食藥署已核准專案進口「絲裂黴素C」一事,學會並未接獲相關訊息,也不知道已經可以向廠商訂購。目前該藥在眼科的使用上每年約3000劑,若確認可進口3萬劑,應足夠救急。
-
2019-12-02 科別.消化系統
纖維不是隨便吃就有效!營養師教你認識纖維3種功用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腹脹是身體的警訊》,作者塔瑪拉.杜克.費蔓】纖維可能是受到最多誤會的營養素了。大多數來我辦公室的患者對纖維都只有一個看法,那就是它會協助人們排便,引起人們腹脹。事實卻是,纖維要比想像的複雜許多。對被脹氣所困的患者來說,各式細微差異的纖維可能是各種不同的武器,讓你吃得最健康,並且完控腹脹。到底什麼是纖維?為什麼要吃纖維?纖維是一組源自植物的碳水化合物。與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區別在於,人體沒有相應的消化酶來消化吸收他們。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首先,照定義來說,纖維是不可被消化的。他們會出現在排便當中,高纖的淺色纖維食物更容易被看到。比方玉米粒、番茄或辣椒的皮、奇異果的籽、亞麻籽、藍莓的皮、皺巴巴的菜葉、堅果碎片、藜麥纖維等。如果在排便中發現著這些,不用緊張。這不表示你的腸胃對這類食物不耐,也不表示你的身體沒有吸收他們的營養。這只表示纖維正在做他們該做的事。在不成形的鬆軟糞便中,更容易發現纖維,因為內容物更容易暴露出來。• 其次,纖維提供了非常少量的卡路里。如果食物無法被小腸中的消化酶消化,就意味著身體無法獲得它儲存的能量,也就是卡路里。雖然當纖維進入大腸時,腸道中的細菌可能可以發酵某些纖維,釋放非常少量的卡路里。但由於纖維在胃部佔據了空間,而這個空間是無法提供熱量的,因此可以提供熱量的胃部空間相對變小,進而幫忙控制身體吸收的卡路里。要記得的是:根據定義,纖維是來自於植物,所有源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雞蛋、肉類、雞、魚、起司)都不包含任何纖維,所有的脂肪類比方說食用油或者奶油也都沒有纖維。另一方面植物類的蛋白質,豆類、堅果、種籽除了包含可消化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少量澱粉之外,則都含有纖維。從不同食物中攝取纖維素對健康的幫助非常大。高纖飲食的人體重通常不會過重,也較少機會感染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對於已經罹患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說,高纖飲食可以更好控制他們的血糖;而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纖飲食也可以幫忙控制他們的膽固醇。而且高纖飲食還可以預防數種癌症,特別是像消化系統的大腸癌、食道癌和胃癌。換句話說,高纖食物帶來了諸多益處。我的患者常常問,到底一天該吃多少纖維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人身體對纖維的需求量和耐受力都是不同的。從客觀的健康角度來說,女性每天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 公克,男性則是38 公克。美國人平均每天的攝取量在11 ∼ 14 公克之間。此數據供參考,如果讀者有興趣想紀錄每天攝入的纖維量,可以使用食物日記的應用程式,比方說:MyFitnessPal 或者FatSecret,只要輸入吃了什麼食物,就會自動計算出纖維量來。但是如果消化道出現了問題,就沒有一個教科書上的公式可以用來計算出標準的纖維量。我有一位慢性便祕的女性患者,一天超過40 公克的纖維外加鎂補充劑,依然只能讓她3 天解一次大號;另一個極端是,我的另一位患者,哪怕一天只吃10 公克的纖維,而且是以水果冰沙或者蔬菜濃湯的方式攝取,也會遭受非常嚴重的脹氣。合適的纖維攝取量,就是不會引發消化道不適的最高纖維攝取量。纖維的各種功用所有來自植物、不能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通稱為纖維,因此纖維其實也有不同種類,而不同纖維在消化道裡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來說說纖維的主要功用。• 首先是具備保濕潛力:纖維的差異之一是他們是否具有保濕的潛力,這與他們能不能溶解於水有關。可溶性纖維溶解在水中之後,可以形成黏稠的凝膠狀,可以保持排便的濕度,讓糞便成形卻又柔軟,易於在消化道通行。可以把它們想像成糞便中的膠水,把碎片的排泄物變成一長條,一次排出體外。而不可溶的纖維對排便的作用是讓它比較大塊,但又不會太粘。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把即溶麥片倒入水中發生的情形,麥片像海綿一樣吸收了水分,變得厚實黏稠,這就是可溶性纖維在消化道內發生的變化。另一個圖景是,把一片生菜浸入水中,儘管它變濕了,但它依然是一片生菜。這就是非可溶性纖維進入消化道的情景,它讓大便很大,但不會幫忙保濕。以不可溶纖維為主的飲食,可能會導致排便變得更多,更碎片,而不是一整條的形狀。如果小腸排出物在大腸停留的時間正常,這些碎片化的排便可能是柔軟蓬鬆的。如果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那些碎片就會變得乾硬的小球,好像兔寶寶的排泄物。對容易便祕的人來說,最好兩種纖維的攝取是比較均衡的:不可溶纖維的飽實感可以刺激大腸的蠕動,而可溶性纖維可以維持排便的濕度以及外型,使其順利排出體外。• 其次是影響食物在消化道裡的時間:不可溶性纖維因為體積大以及無法保留水份的關係,會加速食物以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的時間,對因為腸胃蠕動過慢型便祕有改善的作用;相對的,可溶性纖維厚重黏稠的特質,可以拉長食物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對腹瀉、排便過頻過急的患者有幫助。同時,後者因為可以讓廢棄物在大腸內吸收更多的水份,免得排便散開,讓它更有「型」,讓頻於進出廁所的人,可以一次OK。• 纖維也會影響腹脹:有些類型的纖維,也就是我們前頭介紹過的高腹鳴食物的,容易被大腸內的細菌發酵,生成大量氣體。另一種類型的纖維,也稱為低腹鳴食物,不容易被大腸內細菌發酵,也產生較少氣體。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關鍵藥大缺貨 手術成功率剩5成
全台約有卅八萬名青光眼患者,每年約二千到三千名患者需執行青光眼手術,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是作為抗傷口癒合藥物,能幫助手術進行,但從十月起大缺貨,十一月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二○二一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手術只能用回舊藥,使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抗癌藥「協和排多癌注射劑十公絲」,主成分為絲裂黴素C,其適應症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自被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後,也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為了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眼壓,必須要劃開鞏膜(即眼白)與結膜交界處,引流睫狀體分泌過多的房水(即眼球內液體),過程中傷口不能快速癒合,絲裂黴素C就成了最好的幫手。過去未發現絲裂黴素C可幫助青光眼手術前,皆使用同是抗癌藥的5-FU作為抗傷口癒合的藥物,但效果比絲裂黴素C差,也使手術成功率僅有五成,而使用絲裂黴素C者成功率可達九成。呂大文說,缺藥期間,對於頑固型青光眼需手術的患者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是傷口癒合相對快的族群,初步先延後這類患者的手術時間,若無法延後則會說明使用舊藥的手術成功率,再讓患者決定。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北榮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說,學會曾主動委託美國廠商供貨,但美國出貨量不大,無法供貨至台灣,因此各醫院現階段,皆只能用回5-FU,直到等待藥品恢復正常供貨。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藥廠十月通報將會短缺時,十月廿四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目前已經核准一家藥廠從韓國進口絲裂黴素C,只要廠商完成申請健保價格,就能正常供貨。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1-27 癌症.抗癌新知
皮膚癢可能是癌症徵兆?反覆癢不要抓一抓當沒事
可能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皮膚瘙癢都是皮膚病或者過敏性疾病引起的,但將皮膚瘙癢與癌症聯繫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前陣子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反覆皮膚瘙癢6個月,看遍了各大醫院皮膚科,各種抗過敏止癢的藥物內服外塗遍了,直到最近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癌。癌症病人為何會皮膚瘙癢?有些頑固的全身性瘙癢,可能是癌症發展過程中在皮膚上的一種非特異性表現。研究表明,癌細胞會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細胞因子,作用在皮膚表面的神經末梢上,引起皮膚的免疫反應。不同的癌症類型,不同的癌症患者,由於個體差異,表現各不相同,疾病早期或疾病控制不佳時,瘙癢比較明顯。因此,若出現長期慢性的、頑固性的瘙癢,找不到原發疾病,且用了各種止癢藥無效的情況下,應警惕潛在內臟惡性腫瘤。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可表現為兩類: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主要是原發性的皮膚癌或者其他癌症的皮膚轉移,間接效應又稱為副腫瘤性皮膚病。癌症引起皮膚瘙癢主要是腫瘤組織可產生包括組胺、酶、抗原以及癌胚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刺激身體感覺神經末梢引起,同時腫瘤也會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產生類似皮膚過敏的效應,導致皮膚瘙癢。哪些癌症可引起皮膚瘙癢?許多癌症都可引起皮膚瘙癢,根據現有的資料報導,胃癌、肝癌、胰腺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直腸癌、淋巴瘤等都可有皮膚瘙癢。雖然以皮膚瘙癢為首發症狀的癌症並不常見,但癌症引起皮膚瘙癢還是有一些特點的,如全身皮膚突然奇癢難忍,持續時間較長,但皮膚表面並不任何變化,皮膚瘙癢與天氣變化無關,對症治療效果較差的慢性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持續時間超過6週),就需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了,應儘早去醫院診治,不要以為是皮膚病而已,撓撓就算了。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24 養生.營養食譜
青花椰 餐桌上的小樹 怎麼煮都美
家裡的電視常常鎖定與健康有關的頻道,尤其以醫師現身說法談營養、保健、防癌者為最。我不論什麼時候看這些節目,都會聽到「花椰菜」,甚至斗大的標題就下「花椰菜的抗癌祕密」。關於花椰菜的優點,我大致歸類如下:花椰菜含有維生素C,吃半杯就能滿足一天所需;花椰菜具有高抗氧化力的「蘿蔔硫素」,有抗癌效果;花椰菜為高纖食物,可促進腸胃蠕動,預防大腸直腸癌、胃癌、結腸癌……更有醫師說,花椰菜是「超級蔬菜」、「抗癌明星」。耳濡目染之下,家人不論誰去市場買菜,都會不知不覺帶幾顆花椰菜回來。花椰菜又稱青花菜,的確好吃,清炒或汆燙就好吃,幾乎是零失敗料理。綠色的花椰菜放在白色的盤上,若搭配蝦泥塑成圓球或裝飾,不僅造型美觀,當宴客菜也很搶眼喔!青花蝦球食材:花椰菜1顆、蝦4隻、絞肉(瘦肥6:4)半碗調味料:薑末1小匙、鹽1小匙、白胡椒粉4分之1小匙、蛋白少許、太白粉1小匙作法:1.花椰菜去粗皮,修剪成若干朵,洗淨後瀝乾備用。2.蝦子剝殼去腸泥,洗淨拍碎剁泥。絞肉放在砧板上剁幾下,以增加黏性。兩者混和,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視為內餡。3.花椰菜的梗沾太白粉,裹上作法2的內餡,揉成小球,放到盤上。4.鍋內煮滾水,中央放架子,水滾後放上作法3的盤子,蒸5分鐘即可。說明:這道也可以捨蒸改煮。但有一次我用水煮,餡在煮的過程不小心散了,我才覺得蒸比煮保險些。雞肉燴花椰菜食材:花椰菜1顆、去骨雞腿肉1支調味料:糖1小匙、醬油1大匙、酒1大匙、太白粉1大匙作法:1.去骨雞腿肉切小塊,調味料醃1小時備用。2.花椰菜去粗皮,切若干朵,以滾水汆燙備用。3.取一熱鍋,加入1小匙沙拉油,放1小匙蒜末爆香,加入作法2的花椰菜,拌炒後起鍋,一朵朵擺在白色盤中,圍成一圈。4.鍋子洗淨擦乾,放2大匙沙拉油,放作法1的去骨雞腿肉,以半煎半炸方式(油若太多可倒出)至八分熟,再加1大匙醬油、1大匙水、1根大辣椒切片拌炒至熟,盛到盤中即可。蔬菜餅食材:花椰菜半顆、蝦子6隻、絞肉(瘦肥6:4)半碗、胡蘿蔔丁半碗調味料:薑末1小匙、鹽1小匙、白胡椒粉半小匙作法:1.蝦子剝殼、去腸泥、洗淨,以餐巾紙擦乾並拍碎。2.花椰菜汆燙後放到冷水中待涼,瀝乾水分,切碎。3.絞肉放在砧板上剁一剁,以增加黏性。4.以上食材與胡蘿蔔丁混和,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視為「內餡」。5.將內餡放入冰箱冷藏半小時,以方便塑型。6.半小時後從冰箱取出內餡,加入2大匙玉米粉,再次攪和均勻。7.熱平底鍋,加入1大匙油,舀2大匙內餡,用手整成扁圓形。8.依序放入平底鍋內,兩面以中小火各煎3分鐘即可。說明:●花椰菜也可以改為香菜或芹菜,綠色食材可自由取代。●內餡塑型時,可以手沾水操作,比較不會黏手。●每一樣食材可多買,多寡視用餐人數而定。今日主廚╱陳芸英文字工作者,兼職於淡江大學視障資源中心。曾獲文學獎;2015年以〈讓我做你的眼睛〉一文入選為翰林出版社國小五年級教課書課文。考取中餐技術士證照,同時在負責的視障電子報開闢烹飪專欄。因為料理,生活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