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肺部
共找到
1317
筆 文章
-
-
2021-05-23 名人.黃軒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什麼COVID-19容易猝死在家中?台灣,連續3天報導多例死在家中的COVID-19 確診病例 : 1.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佈時間 2021-05-21 21:312.70歲染疫婦「拒絕就醫」死在家中!失聯3日今確診 發佈時間 2021-05-20 15:44 3.女友上班確診 男友(58歲)被發現猝死家中 發佈時間 2021-05-22 16:25記者問我「為何COVID19 患者,容易猝死在家中?」我說這些早在去年就發生在國外了,國外媒體給它取個美幻的名稱叫「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這是我們重症患者會常出現,呼吸衰竭前的症狀之一。我在門診也遇過,打開門診的門,我62歲病人還微笑對著我,緩緩坐下來,慢慢説他過去一周的症狀,說著説著忽然語詞斷斷續續、嘴唇變黑,額頭冒冷汗⋯⋯我即刻要護理人員迅速使用上氧氣,因為在重症醫療的訓練,我知道這叫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狀態了。一切來不及了太多研究指出COVID-19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建議是鼓勵COVID-19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可以待在家裡(Stay Home),但到醫院要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因為大家多已經死在家中了。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他們的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我的重症患者有些血氧濃度已經很低了,臨床上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這些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地發生,有時很快,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了,這使一般人是難以察覺,所以也就被稱為「隱形殺手」。「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氣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這些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 由於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地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COVID-19患者的情況與飛行員有幾分類似,【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當COVID-19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可能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已經在進行,而病情也已經變得相當危急。這些隱形缺氧,是怎麽發生?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一般來說,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才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白話文就是,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肺都是健康的,人也是不會死的。有時候,有些人只是正在「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而這一切只是死神的慣用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快要死了,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呢。猝死在家,也就常常引起很多遺憾。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且一點都不會使人快樂啊!奇怪,為什麼又美化叫成 「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確診者的寵物該如何照護?農委會提出2建議
全台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若新冠肺炎確診者的寵物該如何照護?農委會表示,最近疫情嚴峻,確診者人數日漸上升,由於許多人家中都有飼養寵物,擔心如果自己確診的話,寵物照護是個問題。農委會表示,根據規定,主人確診後寵物也不得外出,可以請家中的親友協助照顧,並在照護寵物前後用肥皂及清水勤洗手保持衛生安全,若真的無人可以協助照護,則可聯絡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尋求建議。農委會說,若寵物出現呼吸道症狀,先由平時就診的獸醫師以視訊或通訊方式了解並協助,如有懷疑是COVID-19病例,再請通報給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協助。獸醫師公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動物醫院最麻煩擔心的,即使這小動物有呼吸道症狀,不僅只是新冠肺炎,包括肺部、氣管、心臟等疾病,也都有呼吸道症狀,用視訊或通訊聯繫,不僅無法採檢,要確診究竟寵物是什麼疾病,這對臨床獸醫師比較困難。他也說,官方希望送到家畜衛生試驗所,用視訊、通訊方式聯繫,也是為了保護臨床獸醫師得安全;但臨床上寵物染病檢體採不到是困擾,獸醫師就會不知道動物究竟怎麼了,若飼主是新冠肺炎確診者,也無法把動物送到防疫所去採集;各地防治所的人員不多,以台北市來說,新冠肺炎確診者就有上百例,若有十分之一的確診者有養寵物,防治所人員也不可能一個一個跑去採檢,這會是個麻煩。
-
2021-05-19 養生.聰明飲食
屯糧別光搶泡麵!營養師教居家防疫採買6大類食物
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除了戴口罩、多洗手,提升自身免疫力更為重要。居家防疫期間,該採買哪6大類食物?吃對哪些食物,有助提升免疫力?1、優質蛋白質:合成足夠抗體人在維持免疫功能的過程中,抗體是不可缺乏的武器,蛋白質正是抗體生成的基礎原料。換言之,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就是免疫力提升的首要任務。建議買: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豆腐、豆漿;動物性蛋白質,如魚肉、雞肉、海鮮、奶類、蛋等。如何吃:每餐至少吃1至2份的蛋白質,1份為1顆雞蛋、1杯240㏄牛奶、半個手掌(不含手指)的肉類、2格板豆腐、半盒嫩豆腐。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盡量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動物性蛋白質選擇低脂的雞肉及魚肉。2、主食類:提供身體足夠能量一旦缺乏主食,體內眾多生化反應都難以進行,特別是減重者,刻意不吃主食,長期下來,身體會轉而消耗蛋白質來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反而會減弱免疫功能。建議買:未精緻的全穀根莖類,如糙米、五穀雜糧、紅豆、綠豆、南瓜、地瓜、芋頭等。未精緻的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礦物質,與人體抗體的製造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吃:每餐至少1/4碗,至多2碗的量。視個人活動量及血糖狀況而定。3、蔬果類:補充抗氧化物質蔬果富含維生素C及植化素,能活化免疫機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尤其是顏色偏紅黃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保護黏膜的健康。腸道黏膜是免疫軍團的家,口腔及肺部黏膜則是病毒細菌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顧好黏膜功能,免疫力自然能提升。建議買:當季不同種類及顏色蔬果,紅色的茄紅素,如紅蘿蔔、番茄、西瓜、葡萄柚等;綠色的多酚類,如綠色蔬菜、綠茶等;藍紫色的花青素,如茄子、藍莓、蔓越莓、紫地瓜等;紅綠色的葉黃素,如萵苣、菠菜、南瓜等;白色吲哚類,如高麗菜、芥藍菜、花椰菜等。如何吃:建議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果,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每餐最好吃不一樣顏色的蔬果;其中,茄紅素及葉黃素是脂溶性維生素,需與食用油等油脂一起烹調,才有助人體吸收。4、菇蕈類:調節免疫力研究證實,菇蕈類有來自真菌細胞壁的多醣體,有調節免疫功能。建議買:袖珍菇、杏鮑菇、香菇、洋菇、猴頭菇、木耳等真菌類食物中,都可攝取到此類多醣體。如何吃:每天至少吃半碗的量。5、Omega-3脂肪酸: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深海魚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發炎、平衡免疫功能。建議買: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堅果如核桃、奇亞籽、亞麻仁等。如何吃:深海魚建議每周至少吃三次,每次約2份量;至於堅果,建議每天攝取拳頭握緊的一小把量,但要買低溫烘焙、沒有調味的堅果,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6、辛香料:抗病毒、抗細菌辛香類食物除了能增加料理的味道,還具有殺菌、抗菌、防腐、抗病毒、輔助免疫系統的作用。建議買:生薑、大蒜、洋蔥、辣椒、韭菜、胡椒、薑黃、肉桂等。如何吃:辛香料不論生吃或熟食皆宜。量視個人而定。
-
2021-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營養師盼降低醫療量能超載
本土病例昨確診量暴增至333例,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恐持續增加,未來醫療量能可能無法負載所有病患,必須將醫療留給重症者。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今天提出,「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希望幫助患者康復,並降低醫療量能超載。陳韻婷表示,新冠肺炎常見臨床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增加,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也應該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才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目前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都屬於輕症或無症狀,陳韻婷說,未來如果赴集中檢疫所或在家隔離,營養照顧可依循指引,將有助於身體的康復,並維持醫療量能不致於崩潰。●給確診者的五大飲食指引一、飲食攝取原則及注意事項(1.)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會增加體內壓力,陳韻婷建議,這時不該過度限制熱量,應多飲食高營養密度的食物、飲品,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對抗體內的能量耗損。★每日熱量攝取:體重X25至35大卡+200至250大卡。(如:60公斤成人平時每日的熱量攝取約1500至2000大卡,因熱量需求增加,需比平時提高200至250大卡/天);另外,可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等提高熱量攝取。★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體重X1.2至1.5公克(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75至100公克);可攝取280-400公克的各種肉或魚類食物等獲得足夠蛋白質需要量,良好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高蛋白奶昔2.5杯量/約600ml(每杯可提供200大卡熱量及12公克蛋白質)*全脂優格:3/4杯(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全脂牛奶:1杯(若希望質地濃稠點可自行加量)*花生醬:1大匙*新鮮水果:如香蕉、芒果、莓類等 (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水果增加風味)(2.)少量多餐這個時期食慾可能會變差,就算沒有明顯飢餓感,也應每隔2至3小時進食一次,6餐/天,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3.)使用營養補充品陳韻婷建議,將口服營養補充品納入日常飲食一部份,增加餐間營養攝取。尤其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無法吃到足夠需要量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可選擇每瓶250至300ml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的飲品,並可冷藏取代一般冷飲,選擇不同口味/風味產品,以避免味覺疲乏。二、液體補充原則及注意事項(1)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隨時注意是否有脫水的情況陳韻婷指出,脫水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發燒、尿液量減少、濃或呈深色、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等,當身體處於脫水時,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會變得較為濃稠,難以從肺部排出,當肺部無法清除這些分泌物時,就可能導致肺炎,為避免脫水,需增加液體攝取量。★每日液體攝取量:體重x40至45毫升(如: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需至少2400至2700毫升的液體補充),最佳的補充液為具熱量及蛋白質的清流質飲品、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或運動飲料,可補足身體必需的電解質及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評估液體補充是否足夠,則為觀察尿液顏色(每3至4小時解尿顏色應呈淡黃色)。(2)如何預防脫水1.每小時都要補充,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無法一次喝大量液體者,建議少量且每隔數分鐘就喝一次。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確保半夜醒來能夠補充。4.若有嘔吐或腹瀉情形,除喝水外,也應該要補充口服電解質液,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可以居家自製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鹽(1/2至3/4茶匙)+果汁(蘋果、橘子、葡萄、蔓越莓)1杯+水(3.5杯)。三、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怎麼做1.將食物放冷或放至室溫下,可能會比熱食嚐起來更佳。2.若食物嚐起來有金屬味,建議使用塑膠餐具盛裝及進食。3.避免過於甜膩的食物。4.若飲品喝起來有酸味或苦味,可加入適量的糖分調整。5.無味的食物中可加入天然辛香料,增加風味。四、維持體重陳韻婷說,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持續的液體、脂肪、肌肉量的減少。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影響下床、走路或日常活動的行為表現,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極為重要,應每天量體重,並維持目前的體重為佳。五、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患者逐漸復原後,陳韻婷建議,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並搭配運動,能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提醒民眾,若患者本身為慢性疾病者,營養需求則需依個別情況調整。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5 新聞.健康知識+
網傳發燒不能吃這些? 專家糾正:問題根本放錯重點!
發燒時不能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這是真的嗎?現在疫情吃緊,網路流傳,在發燒時,如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對此,食藥署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有發燒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食藥署表示,發燒是一種症狀,並非病因,應該找出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再者,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吃了哪些食物,就會讓病情惡化。如果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務必緊急就醫。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均衡攝取6大類飲食,維持作息正常,就能提升免疫力。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在6大類食物中,如能補充足夠蛋白質,就能有效提升體力及免疫力。劉怡里說,蛋白質可分為植物性、動物性,建議多多攝取豆腐、豆乾、豆漿等豆製品,以及於魚肉,只要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修復細胞組織。另外,建議多吃,燕麥、紅豆、綠豆等全穀類雜糧,代替米飯等主時,劉怡里表示,雜糧含有豐富的B群,而其中的B6與蛋白質製造有關,可以修復免疫細胞。此外,顏色鮮豔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胡蘿蔔素,劉怡里建議,多吃黃椒、南瓜、深綠色蔬菜,以及芭樂、小番茄、奇異果等水果,有助於保養肺部組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4 癌症.肺癌
28歲女子沒抽菸又無家族史 健檢竟揪出肺部長腫瘤
28歲游姓女子在員工健檢時,胸部X光發現兩側肺部有異常腫瘤,到童綜合醫院看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肺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左肺上葉也有兩顆不到1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先切除2公分腫瘤,1年後再切除及冷凍治療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狀結節,術後恢復良好,須定期回診追蹤。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游女沒抽菸,也無家族史,是多發性肺腫瘤患者,切除過多的肺部組織,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過多損傷,因此左肺兩顆結節才分別使用部分切除與冷凍治療。童詠偉表示,因為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病兆都靠近中間縱膈位置,直接切除兩顆恐傷害太多的細胞,影響肺功能運作,因此左肺上葉上面一結節使用螢光定位後,進行胸腔鏡微創肺部節狀切除併淋巴結廓清手術;左肺下面一結節則使用冷凍微針消融手術治療,讓結節細胞直接壞死,切片檢查確認左肺上葉為原位癌。童詠偉呼籲,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病兆才被檢查出來的通常已經是中晚期,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外,50歲以上有抽菸或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接受低劑量肺癌篩檢,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5-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重度瓣膜逆流致心臟衰竭 花蓮婦人送門諾醫治救回一命
花蓮55歲陳姓女子今年初因急性心臟衰竭緊急送醫,住院期間突然昏倒在廁所,失去呼吸心跳,花蓮門諾醫院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緊急救回一命,但陳女心臟受損嚴重,一度放置葉克膜等維生系統,一周後逐漸恢復。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黃振銘指出,陳姓患者去年底被診斷出重度二尖瓣膜、三尖瓣逆流合併心臟衰竭,醫師當時就建議她接受心臟手術,但患者及家人擔心手術風險而猶豫。確診相隔不久,陳姓女子因急性心臟衰竭被家人緊急送醫,住院期間昏倒在廁所裡,護理人員發現時整個人發黑發紺、沒有呼吸心跳,經多次搶救恢復生命跡象。黃振銘指出,陳女轉到加護病房後,仍因惡性心律不整一度失去生命徵象,當時以CPR和電擊器救回,由於心臟受損嚴重,立即幫她放置葉克膜和主動脈氣球幫浦爭取時間。陳姓女子經一周的維生系統後,狀況穩定,再進行二尖瓣膜置換和三尖瓣修補手術,同時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術後恢復良好,在住院觀察10多天後出院返家。她和丈夫都很感謝醫師及團隊用心,將她從鬼門關前救回。黃振銘說,二尖瓣膜逆流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時,二尖瓣需要閉合才能讓血液前進,但如果二尖瓣無法緊閉,血液就會逆流回心房,若逆流嚴重,肺部的血液回流就會受到影響,造成肺水腫。輕症者可以靠藥物治療,重則導致心臟衰竭,同時引起心律不整、中風,甚至是猝死。醫師表示,引起二尖瓣逆流常見原因是瓣膜退化和感染,一旦診斷有瓣膜逆流,必須減少重度勞動、控制水分,避免增加心臟負擔。一般而言,輕中度的二尖瓣逆流建議一天水分不要超過2000cc,重度逆流的病人一天的水分要少於1500cc,並建議每半年追蹤心臟超音波,若瓣膜逆流惡化達到重度就應該盡早接受手術。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別讓樓梯成為行動障礙!上樓身體前傾 下樓握緊扶手 按摩6穴位更輕鬆
●許多年長者無法上下樓梯,生活自理功能容易喪失●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上下樓梯時易產生疼痛●藉由輔具幫助年長者上下樓梯樓梯是許多家庭必備的上下樓工具,雖然多數新建大樓有電梯,但是較為低矮的公寓房子仍以樓梯為主要的行走通道。因此,如何讓年長者或行動不便患者保有上下樓梯的力量至關重要,無法上下樓梯也是不少患者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初步表現。上下樓梯需要強健的腿部力量與穩定且靈活的關節,對於上下樓梯有問題的長者或患者,中醫會整體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與運動功能,包括軀幹、大腿、小腿、腳部的力量與活動度。同時進一步評估他們的心肺功能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可以負擔上下樓梯的挑戰,並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能力,以協助他們與照護者找到最好的保養方式。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者或患者在上下樓梯時會有疼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不敢走路,這些症狀與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有關,建議可以按壓大腿內側的「箕門穴」和「陰包穴」,強化股內側肌與內收肌的力量,幫助膝關節穩定。臀部的肌肉力量對於上下樓梯也非常重要,能夠幫助髖關節完全伸展,走路更加有力,也能減少大腿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建議可以按摩臀部的「秩邊穴」和「承扶穴」。耳穴敷貼按壓針對大腿前側肌肉無力的情形,可以在上下樓梯前後,按壓耳朵上對應的「股四頭肌點」與「腰肌點」,能改善因為肌肉力量造成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藥食同源醒腦若是精神不濟,在上下樓梯時就容易絆倒或摔傷,對於長時間有大腦昏沉感覺的人,建議可以適當利用薄荷和羅勒葉加入菜餚中,具有芳香醒腦的效果,可以讓人的思緒清晰、反應變快,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有些人因為長期肺部功能低落,氧氣交換功能差,導致稍微爬幾層樓梯就氣喘吁吁,甚至要坐下來休息,建議可以將藥食同源中藥百合加入飲食中,百合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效果,可以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掌握正確姿勢上樓梯時,可以將身體稍微往前傾,讓髖關節保持稍微彎曲的姿勢,盡可能把腳尖往前伸到抵住樓梯,讓整個腳掌平貼在樓梯面上,避免只踩一半的情形,以減少滑落風險和減輕膝蓋的負擔。在下樓梯時,務必要握緊扶手,先將重心前移並伸直前腳,踩穩後再將彎曲後腳移下階梯,如此可以減少膝關節的負擔,並且讓下樓梯過程更加穩固。目前已有許多輔助設施與器具可以幫助長者或患者上下樓梯,例如撐竿式或履帶式的爬梯機等,建議可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以及掌握正確的上下樓梯方法,減輕長者或患者與照護者的負擔。
-
2021-05-10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研發用噴的疫苗 遏阻黑色素腫瘤癌肺轉移
黑色素瘤是最惡性的皮膚癌,早期就非常容易轉移至肺部。國衛院研發一款「用噴的疫苗」鼻腔噴霧,助黏膜辨識疫苗抗原,產生免疫反應,小鼠實驗證實可遏阻黑色素腫瘤癌肺轉移。皮膚癌在台灣10大癌症中排名第8,黑色素瘤因為非常容易轉移,所以死亡率高。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分享,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明熙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安全且有效的「角鯊烯奈米乳液」做為疫苗遞送系統,幫助鼻黏膜免疫系統辨識疫苗抗原,有效產生免疫反應。黃明熙表示,經過動物實驗測試證實,奈米乳液具有提升抗原免疫誘導效果與黏膜免疫功能,可以同時使用在預防型疫苗與治療型疫苗發展。此研究已於去年10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Cancer,並申請獲得台灣專利證TW I719263。黃明熙說明,黏膜是病原侵入人體的第一道防禦,增強黏膜組織病原辨識力,能有效將病原阻絕於境外,在癌症免疫治療中,也可抑制癌細胞生成或轉移。直接針對黏膜部位給予疫苗免疫刺激,增強黏膜部位免疫反應,可同時具有降低注射的不適感並提升免疫效力的優點。但過去沒有一套安全且有效的佐劑或遞送系統,可以幫助黏膜辨識疫苗抗原,黃明熙選擇利用現在廣泛使用在醫學美容保養品以及針劑疫苗佐劑當中,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天然抗氧化劑角鯊烯(squalene)做為佐劑,其來源可從鯊魚肝臟或從橄欖油提煉。黃明熙表示,角鯊烯不僅在動物實驗中證實,乳液經由奈米化後,其生物活性顯著提升,且能夠幫助模擬抗原穿透鼻黏膜上皮組織進入淋巴系統,有效地誘發黏膜部位免疫反應、活化抗原專一性殺手T細胞,並調節輔助者T細胞。黃明熙更提到,若將角鯊烯佐劑可以包裝多種抗原,一起送入體內,「角鯊烯就像公車,可以載運高矮胖瘦的人」,角鯊烯佐劑針劑最多可包裝3種不同抗原,未來面對多變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株,疫苗是必須要一針包含多價抗原,角鯊烯佐劑有望成為關鍵。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廖經倫說,目前這項可治療癌症的鼻腔噴霧仍在動物實驗階段,距離上市還需一段時間,將持續進行疫苗配方效能優化,探討對於免疫調節作用機制與安全性質影響,有助於銜接實驗室等級與試量產規模研發參數,加速推動新劑型疫苗臨床試驗。
-
2021-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搬重物也會害你靜脈曲張 心外醫曝應盡速就醫警訊
許多人都知道小腿浮出青筋的靜脈曲張,是久站久坐族需要注意的疾病;但是,你知道搬重物的勞動族群也有可能患有靜脈曲張嗎?22歲的阿傑在工地工作,每到傍晚小腿便開始腫痛,到了晚上睡覺時更會抽筋,就醫後確診為靜脈曲張,且醫師建議要進行手術治療。亞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除了長期固定特定姿勢者像是久站久坐的上班型態需要特別注意之外,另外,像是長時間搬重物的勞動族群也不能疏忽!靜脈血液回流靠肌肉收縮 久站久坐難循環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構造,心臟將血液打出動脈,再流向靜脈經過肺部,回到心臟。但靜脈中的血液不是由心臟推動,而是利用走動時肌肉收縮的壓力擠回心臟,因要對抗地心引力,靜脈中有許多瓣膜,如同閥門防止血液逆流。醫美抗老診所負責人潘天健醫師解釋,當固定姿勢太久,肌肉無法順利收縮,或是腹腔壓力太大,例如搬重物勞動者、孕婦、腹水患者等,都因為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淤留在下肢靜脈中。靜脈曲張1-2級較無感 可穿彈性襪、抬腿助血液回流當血液淤留在下肢靜脈中,同時人體的血液循環仍持續經過靜脈,但靜脈空間不足而使其內的瓣膜逐漸受損,小腿上便會出現類似藍色蜘蛛絲,甚至浮凸冒青筋的靜脈。潘天健醫師表示,靜脈曲張的症狀分為6個等級,1-2級時並不會有特別感覺,許多民眾都屬於這等級,可能會覺得不夠美觀;到了第3級時可能會經常水腫,症狀輕微建議先透過藥物和飲食生活來控制危險因子,或藉由彈性襪幫助腿部肌肉收縮。而長時間勞動、走動時,血液會大量往下肢移動,產生脹痛感,休息時應將雙腿平放或抬高,讓血液回流。也可輕微按摩舒緩,但若摸到硬塊、發紅時則不建議,有可能為血塊,應盡速就醫。4-6級嚴重時恐皮膚潰瘍 甚至產生血栓4-6級則較嚴重,開始皮膚癢、腿部腫脹、痠痛、沉重感、夜間抽筋等症狀,且因血液循環不良,會發生色素沉澱,甚至鬱積性潰瘍。劉殷佐主任表示,嚴重時靜脈壁可能會產生血塊發炎,表皮疼痛之外,徒手即可摸到硬塊,若血塊掉落成為血栓,隨血流回到肺臟,則可能產生致命的肺栓塞,不可不慎。前期預防提早治療 每小時都應調整變換姿勢除了有症狀接受治療外,潘天健醫師提醒,0-2級症狀輕微的患者,或是久坐、久站、勞動者、孕婦等高風險者也都應特別注意,建議每小時都應調整變換姿勢,或起身活動3分鐘,也能促進血液循環。以預防醫學角度來看,前期預防、治療都比後期容易,可透過抽血檢查,了解心血管健康程度,提供體外反搏儀器等血管保養服務,呼籲民眾注重血管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
-
2021-05-0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20名年輕女性有1人抽菸 增20種罹癌風險
愛美的女性別吸菸!研究顯示,吸菸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以及粗糙乾燥,甚至難以受孕,嚴重者還會增加近20種罹癌風險。國健署呼籲,吸菸傷身、傷荷包,以每天吸一包菸100元計算,戒菸一年約可省下3.6萬元。國健署在民國107年針對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吸菸率,自18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漸上升,26到30歲達到最高5%,等於約每20名女性有1人吸菸。女性吸菸壞處多,除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還包括生殖損傷、生育能力降低和受孕困難,影響女性健康甚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女性吸菸除對肺部影響,增加乳癌、卵巢癌,以及子宮頸癌等,約20種罹癌風險。此外,也對外表產生傷害,包括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與粗糙乾燥,還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折,加快更年期發生。為鼓勵女性戒菸,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有設定戒菸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兩成,母親節將至,為了自己健康亮麗的人生,呼籲女性可以選在母親節這個有意義的日子開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護心肝寶貝 定期做腹超
旅客到阿拉伯遊玩,到了清真寺。旅客問導遊:「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膜拜?又看不到阿拉在哪裡?」導遊:「阿拉無所不在!」有些東西是人眼看不見的,例如不可見光;有些東西是人耳聽不到的,例如超音波。人體很多器官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例如手、腳、眼睛、耳朵;有些是看不到但感覺得到的,例如我們會感覺心臟的跳動,會感覺肺部幫我們呼吸,會感覺尿道幫我們尿尿,大腸幫我們排便。但有些內臟器官深藏人體裡,看不到、摸不到、感覺不到,只有當它生病的時候,才發覺它的重要性。這其中,肝臟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它平常摸不到,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小便像茶葉色,眼睛黃了,或肚子大了起來,才發現原來是心「肝」寶貝出了問題。肝臟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它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器官,肝不好,會水腫,會有腹水,因為肝臟合成的蛋白不成。它也會合成凝血因子,肝不好,這些凝血所需的因子缺乏,因此肝硬化厲害或猛爆性肝炎,容易瘀青、易出血。肝也是人體解毒的器官,肝不好,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毒素無法排除,此時,蛋白質代謝的廢物淤積在血液內,流到腦部,造成肝昏迷,甚至死亡。肝這個器官也是B、C肝炎病毒愛好攻擊的標的,人體一旦感染B、C肝,輕則纖維化,重則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逼人於死,人癌雙亡。面對感覺不到它存在的阿拉也好,肝臟也好,知道如何培養智慧,讓它可以為我們保平安是很重要的,對肝臟而言,最重要的是養成定期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的習慣,才能擁有好心肝,也才能到中東地區旅遊,拜見阿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醫: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易淋巴轉移!
沒有大脖子 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杜青玲醫師說明,一般人若是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並透過細針抽吸抽出結節細胞,進一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一般說來,貝賽斯達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category) IV以上的甲狀腺結節,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杜青玲醫師表示,良性甲狀腺結節的定義,是惡性機率小於3%,所以不能全盤忽略惡性的可能性。再加上部份病人甲狀腺結節數量眾多,每顆結節良惡性不同,其中一顆結節是良性,不代表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 無論惡性良性 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後都要吃藥? 一旦細胞學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是第一線標準治療。杜青玲醫師說明,甲狀腺主管人體新陳代謝,因甲狀腺癌而切除甲狀腺的病人,術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若未適當補充,病人可能會發生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嚴重者可能心臟衰竭及昏迷。 杜青玲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病人補充高量荷爾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狀腺荷爾蒙可以抑制腦部分泌的甲促素,因為一旦甲促素過度分泌,很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的復發。因此必須壓抑甲促素分泌,降低甲狀腺癌復發的風險。 因良性結節造成壓迫症狀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術後需追蹤甲狀腺功能,若追蹤過程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必須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唯不用過度壓抑甲促素。 醫師提醒,補充甲狀腺荷爾蒙,要注意空腹單獨服用,通常建議一起床就吃藥,間隔1小時後再吃早餐,避免與其他藥物、食物共同食用。因甲狀腺癌而接受甲促素抑制療法的患者因接受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易有骨質疏鬆,需適時補充維他命D與鈣片,需要時可接受骨質密度掃描檢查。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恐易淋巴遠端轉移 甲狀腺結節無論是惡性或良性,一般人較難從外觀與觸感判斷,必須透過甲狀腺超音波來確定。杜青玲醫師指出,近年有20多歲發現甲狀腺癌的病人,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卻因為自身年輕不以為意,拖延3、4年後才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與放射碘治療。 杜青玲醫師提醒,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有時更具侵犯性、細胞型態更兇,也容易有頸部淋巴結、肺部、骨頭轉移等狀況。提醒年輕人不可掉以輕心,忽略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風險。倘若摸到頸部偏下方甲狀腺部位有腫塊,建議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6 新聞.健康知識+
初期感冒可食療 營養師教3類型感冒自療法
●感冒多由流鼻水和喉嚨痛開始●受寒感冒初期,吃蔥白粥或喝薑茶可緩解●喉嚨痛又咳嗽的感冒,喝熱金桔或檸檬水能改善李先生因糖尿病前期來掛營養門診,他的黑眼圈很深、鼻音很重,因穿太少著涼感冒了,剛開始流鼻水、喉嚨痛,幾天後演變成咳嗽,痰變成黃色,半夜咳到難以入眠。絕大多數人感冒都由流鼻水跟喉嚨痛開始,這是因為鼻腔跟喉嚨是人體接觸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這時如果沒有趕緊將病毒消滅,以及做好保暖的動作,病毒會悄悄入侵我們的支氣管跟肺部引起咳嗽,感冒會拖得更久。其實,感冒不用急著看醫師,可以經由食療減輕症狀。我建議李先生一天三餐可擠金桔或檸檬汁,連皮一起加熱水熱熱的喝,喝了3天後,他的喉嚨痛跟流鼻水症狀就好轉,半夜也比較不咳,能一覺到天亮。3類型感冒自療方法1、受寒型如果是不小心受寒而感冒,像是穿太少、吹冷氣、淋雨、運動或泡澡後沒有立即擦乾吹到冷風等狀況,容易引起發燒,出現畏寒、無力、虛弱,別緊張,這是身體自動的排寒反應,只要讓身體出汗,就能自動退燒了。建議可吃蔥白粥或喝薑茶,讓身體發熱;也可以用老薑粉混熱水,泡個腳,蓋上厚厚的被子休息,讓身體出汗,逼出寒氣,燒才退得完全,就能痊癒了。2、喉嚨痛型喉嚨痛是身體發炎的感冒症狀,因為喉嚨鼻腔發炎,吞口水會刺痛,吸到冷風會不適,建議喝熱金桔或檸檬水,因為金桔或檸檬的皮,富含類黃酮,可以幫助消滅病毒及細菌,且類黃酮在熱水裡,釋放的有效成分會更多,所以,出現喉嚨痛時,可以照三餐喝金桔熱水,要帶皮喝,趁此時把病毒消滅,不要擴散到支氣管。此外,平時戴口罩(睡覺時也戴)、圍上圍巾、吹風機吹喉嚨等方法,能讓喉嚨保持暖和,很快就能改善喉嚨痛症狀。3、咳嗽症狀型如果出現咳嗽,代表病毒已經入侵到支氣管或肺部了,肺腔感覺緊緊的,有時伴隨胸悶,深吸一口氣更會想咳嗽,還會有膿痰現象,尤其清晨四、五點時咳得特別厲害。建議喝熱金桔或檸檬水,也可以緩解咳嗽。還可以拍打肺經,直接拍打胸腔跟鄰接肩膀的凹陷處,通常有咳嗽症狀的人,拍打此處會咳得更厲害,因為咳嗽是人體排出寒氣、病毒的自然管道,多拍多咳,將痰排出,搭配喝熱金桔或檸檬水,很快能改善。
-
2021-05-05 癌症.其他癌症
男腹部隆起如懷胎 開刀取出竟是4公斤巨瘤
33歲陳姓男子因胃部不適四處就醫,今年3月下旬確診胃與胰臟中間長一顆20餘公分的腫瘤,但因腫瘤太大,醫師認為無法手術切除,希望先化療縮小腫瘤。陳男轉來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門診詢問第二意見,經比較病歷與檢查,發現短短10多天,壓迫男子胃部的腫瘤已致腹部隆起,宛如將臨盆的孕婦,決定切除重達4公斤的腫瘤。陳男術後1周出院,直說感覺「撿回一條命!」余政展表示,陳男的腫瘤可能會隨時破裂導致出血,甚至有擴散風險,且腫瘤已經壓迫肺部與腸胃,造成呼吸費力、舉步維艱、胃口不佳並日漸消瘦,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陳男年輕,還有兩名幼兒在牙牙學語,儘管動刀難免有高風險,後續照顧也須更用心,但若能切除腫瘤,符合病人最大利益,願意與病人共同面對。陳男太太回憶,家人面對惡疾求神問卜決定日期,余主任擔心拖到時間,會有災難性的後果,雙方在手術時間拉鋸,看得出來余主任比病人還要急,要爭取一線生機。余政展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合作花了3個多小時,合併切除部份胰臟跟一段大腸,順利切下近30公分、重達4公斤的腫瘤。陳男太太看見切除的腫瘤,雙腳忍不住發抖,她說「腫瘤厚度、重量等同老公也生了一個小孩,來勢洶洶的病情,想來都覺得太誇張。」余政展表示,陳男曾於2016年3月罹患少見且惡性度高的「軟組織肉瘤」惡性腫瘤,經切除並接受放射治療,這種腫瘤1年遇不到1個,也不知道會轉移到那裡,追蹤過程中,2017、2018連續兩年發現肺部小腫瘤都馬上切除。由於罹病機轉複雜,除此次腫瘤原發部位須再藉病理報告確認,還要將檢體送美國做基因檢測,真正分析病因再用藥治療,希望幫助病人「除病務盡」。
-
2021-04-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短效吸入劑只治標,錯誤用藥死亡風險高!氣喘日常保健6法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有可能休克●國人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時,恐危及生命風險。最新「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指出,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死亡風險高出9成。短效吸入劑 愈用愈沒效一名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次氣喘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當下覺得氣管舒張、呼吸順暢,一年下來竟使用3支以上,直到嚴重感冒引起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送醫急救插管治療後,才發現已錯誤用藥多時。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用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愈用愈沒效。反覆使用 恐致氣喘惡化 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率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患自費購買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臨床觀察,每10位患者中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僅能暫時緩解緊縮的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並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恐導致氣喘惡化。吸入式類固醇 相對安全鄭世隆指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而短效急救吸入劑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因此很多人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氣喘標準治療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吸1年的劑量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減少接觸塵蟎、寵物貓狗除規則用藥,鄭世隆提醒,氣喘患者預防急性發作,應減少接觸過敏原,如塵蟎、寵物貓狗,當面臨空汙、溫差大時,應避免外出;運動還能提升免疫力,但「不可以為有運動就不用藥」,小心氣管發炎反應不降反升。
-
2021-04-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氣喘錯誤用藥險休克 醫:短效急救吸入劑無法根本治療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恐因急性發作,救治不及逝世,亞洲歌姬鄧麗君便是如此。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每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一吸便覺氣管舒張、呼吸順暢,沒想到一年下來竟使用超過3支,直到嚴重感冒引發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才緊急送醫插管治療,發現自己長期未正確治療氣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過度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導致氣管發炎反應更嚴重,吸入型類固醇的類固醇含量低,且能實際解決氣管發炎問題,通常穩定用藥1個月後,病況漸穩定,可降低治療劑量。我國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越用越沒效」。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探討「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王鶴健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例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人自費購買短效急救吸入劑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鄭世隆表示,臨床門診觀察,轉診患者中,每10位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患者因為覺得一吸就有效,而不使用類固醇,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只能短時間緩解氣管緊縮、打開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因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增加氣管收縮,加劇發炎,導致氣喘惡化。為何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而不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表示,短效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吸入型類固醇則相對昂貴,且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說明,氣喘治療所使用的類固醇是吸入式的,吸1年的劑量才會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以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
-
2021-04-25 養生.運動天地
伸展身體內部肌肉!專家教你如何善用橫膈膜呼吸
善用橫膈膜呼吸,伸展身體內部肌肉肌肉伸展不能單靠伸展動作本身,還得搭配正確的呼吸。在我的健身房裡,常有學員因為過度專注動作而忘了呼吸,這會使伸展的效果大打折扣。還請大家不要忘記配合呼吸進行伸展。在操作本書介紹的各式伸展操時,請採用橫膈膜呼吸法。簡單來說,橫膈膜就是打嗝時會大幅活動的部位,又因為橫膈膜是肌肉,所以只要透過刻意的呼吸,就能達到從身體內部進行伸展運動的效果;後續要做出更大幅度的動作時也會更容易。大家一開始可能很難感覺到橫膈膜的活動。此時,可透過打嗝或大口呼吸將橫膈膜往上提,藉此確認其位置。接著,請想像一下蹲廁所時憋足氣、緊縮腹部,用力解便的情況;伴隨著糞便「噗通」一聲排出體外,那種通體舒暢的感覺,就是橫膈膜下降的狀態。吸氣六秒,吐氣四秒,效果最顯著確實掌握活動橫膈膜的感覺之後,大家就可以一邊透過橫膈膜呼吸,一邊展開各項伸展活動了。就像訓練其他的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透過「對抗阻力」的方式強化橫膈膜的力量。請試著以吸氣六秒、吐氣四秒的呼吸,在伸展過程中持續活動橫膈膜,使其更容易施力。相較於此,力量太弱的橫膈膜比較不容易收縮,對胸腔產生的壓力較小、如此一來,進到肺部的空氣也會跟著變少。而為了獲得相同的氧氣,你的呼吸就會變得又短又淺。若繼續放任橫膈膜變弱下去,長久下來腹部就容易堆積許多贅肉,背脊難以挺直、關節也會跟著緊縮。此外,以橫膈膜呼吸時,可刻意放鬆身體的末稍(即四肢),讓該部位像柳葉般自然垂下,效果會更顯著。這是因為當身體末梢垂下,內壓(人體內部的壓力)隨著呼吸而升高時,你會更清楚地感受到從身體內部伸展的感覺。適合運動時搭配使用的呼吸法有許多種類,本書介紹的橫膈膜呼吸相當適合初學者,還請大家務必嘗試看看。以下是橫隔膜呼吸的操作步驟:1.吐氣四秒鐘,盡可能吐光肺部的空氣。2.吐氣結束後,收縮腹部肌肉,充分感覺力道。3.把右手食指放到肚臍下方,左手食指放到肚臍上方。4.慢慢吸氣六秒鐘,手指保持不動,讓肚臍下方的腹部持續收縮。5.慢慢吐氣,持續四秒,讓肚臍上方的腹部慢慢膨脹。※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
-
2021-04-24 新聞.科普好健康
呼吸困難要當心! 醫:4類疾病為常見症狀,重則有生命威脅
呼吸是重要的生理功能,藉由呼吸,人體可以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維持人體功能的恆定。當有呼吸功能障礙時,輕則胸部不適,影響日常活動,重則有生命威脅,必須謹慎因應,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不可輕忽。呼吸困難是4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發生呼吸困難時,應該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診斷及治療。呼吸道疾病:氣喘、肺阻塞呼吸道疾病包括氣喘、肺阻塞及支氣管擴張等,常伴隨咳嗽,特別是氣喘,好發於夜間及清晨,影響睡眠。台灣氣喘的盛行率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很多慢性咳嗽或常感冒的病人,經詳細問診及檢查,才知道過去一直困擾的症狀是來自氣喘。目前氣喘的藥物治療進步,以吸入型的藥物為主,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少;嚴重氣喘患者,也有許多生物製劑可以選擇,除有效減少急性發作、改善症狀,大部分嚴重氣喘的病人可以避免或減少口服類固醇的使用及其伴隨的副作用。肺阻塞(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因為吸菸所造成的疾病,建議40歲以上,曾每天抽菸一包超過10年以上的病人,如果有慢性咳嗽、有痰或會喘的現象,應找專業醫師,給予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同樣是以吸入型藥物治療為主,方便且療效良好。這類呼吸道疾病的診斷,除病史外,都需要肺功能檢查加以確認,並作為未來監測診療的重要工具。肺纖維化: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一個診斷困難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主要症狀包含咳嗽與呼吸困難,部分病人會有體重降低的現象。造成肺纖維化的原因很複雜,包括藥物、環境因素及自體免疫疾病等,需從病史、身體、影像及肺功能檢查等綜合評估,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接受切片檢查以確診。這當中有一部分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菜瓜布肺」,病人在臨床及高解析度斷層掃描影像上有特殊的表現,但沒有明確的誘發因素,通常預後不好。近年來抗纖維化的藥物有長足的進步,可以改善肺部纖維化的病程,協助病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其他肺病:肺炎、肺結核肺炎及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常以咳嗽有痰為主要的臨床表現,但也會造成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可輕忽。此外,罕見疾病如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及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也多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都需要專業醫師給予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心臟及其他疾病心臟衰竭病人也會出現呼吸困難狀況,常會有肺水腫,必須仔細調控水分的攝取。這部分則需仰賴心臟科專家協助診療。此外,精神焦慮也常造成換氣過度,因呼吸困難到門診或急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1-04-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嗎?胸腔科醫破解迷思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選用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可防飛沫、阻擋病菌與粉塵●對抗PM2.5,N95口罩最有力,有效阻擋達95%以上最近空汙頻拉警報,為了防疫,加上對抗細懸浮微粒PM2.5侵襲,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還是大家常戴的「醫療級」口罩。紙口罩、布口罩 只能防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有六種,分別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分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說,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防禦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碳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醫療級口罩 相對適合「CP值最高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可阻擋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同步提升。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標榜防霾 未取得認證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防霾口罩檢測標準」,可讓民眾視空氣汙染狀況選擇佩戴的口罩,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取得認證,選購上務必要當心。林孟志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至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說,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選用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買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的口罩,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
-
2021-04-19 癌症.抗癌新知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城裡最重要的比賽限制性生酮飲食為各種療法備戰的能力不可小覷。它能達到獨特的雙重療效,一方面使正常細胞抵抗氧化攻擊,同時又使癌細胞更容易受到氧化攻擊。實際上,從治療的角度來看,自由基和抗氧化劑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城裡最重要的比賽。華生當然已經相信了,他在二○一二年的宣言〈氧化劑、抗氧化劑和目前轉移性癌症的無法治癒性〉中,將此研究稱為「自雙螺旋以來最重要的研究」,文章標題凸顯了他認為這個新發現在這場決鬥的重要性。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釐清自由基與癌細胞的關係,包括治療法和抗氧化劑,華生表示,它們之間的重要性被大大地低估了。這種關係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殺死癌細胞最重要途徑是透過細胞凋亡,細胞凋亡看起來在許多情況下是利用自由基的快速爆發而觸發的。第二,當前許多癌症療法之所以有效,都是藉著誘導自由基爆發,從而觸發細胞凋亡。自由基稱為「活性氧物種」(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研究顯示癌細胞有異常大量的ROS。多數ROS是粒線體代謝的副產物,因此癌細胞中受損的粒線體可能會「漏出」更多的ROS,從而使癌細胞處於氧化混亂的不穩定狀態。華生認為,比起之前,目前有更多治癌方法是讓癌細胞的ROS超負荷,刺激癌細胞超過氧化邊界。他認為,各種各類的化學治療藥物極有可能是因為刺激產生多到無法忍受的ROS才有作用,從而殺死癌細胞。生技製藥公司Synta Pharmaceuticals 開發出市場首見,所謂「first in class」的創新粒線體藥物「elesclomol」,作用就在促進ROS的產生進而殺死癌細胞。這種機制很容易獲得證明,只要誘使癌細胞產生更多的抗氧化劑穀胱甘肽,就可以停止藥物「優先殺死癌細胞」,華生寫道。對於華生來說,這個頓悟是他發現DNA以來最重要的發現:「所有看似無關的事實都可以在一個假設下具有說服力,那就是假設游離輻射不僅會透過ROS讓細胞凋亡,也是當今最有效的抗癌化學藥劑。」但是華生的頓悟帶有一個悖論:如果他是對的,那些健康專家說會讓我們健康的抗氧化劑就會使大多數的化療藥物無效。華生指出,事實上,抗氧化劑甚至在一開始還有助引發癌症。這個悖論刺激他寫道:「有鑑於最近的研究數據強烈暗示,晚期癌症之所以無法治癒,可能是因為身上有過多的抗氧化劑造成的,現在是時候認真探究抗氧化劑是否更可能促發癌症而不在預防癌症。」難道公認是營養救星的抗氧化劑真的促發癌症嗎?有證據支持華生的說法。至少,研究人員可以信心滿滿地說,就癌症而言,當醫生用各種療法殺死癌細胞時,抗氧化劑具有救回癌細胞的潛力。悖論的重要性與癌症代謝療法無縫接軌,送ROS給癌細胞就是判了癌細胞死刑,這與賽弗瑞限制性生酮飲食的生化機制相吻合,既有理論且有證據的支持,這表示我們也可以魚與熊掌兼得。與其讓抗氧化劑經過血液擴散到癌細胞而阻礙細胞凋亡需要的ROC,倒不如用限制性生酮飲食做相反的事。讓限制性生酮飲食切斷癌細胞製造主力抗氧化劑穀胱甘肽的能力,使癌細胞無法抵抗大多數治癌療法。此外,由於限制性生酮飲食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影響不同,生酮飲食會迫使健康細胞製造更多的穀胱甘肽,當促使ROS生成的治癌療法對健康組織造成衝擊時,健康細胞就可做好準備,對抗藥物帶來的侵害。限制性生酮飲食法似乎是一個夢想:它使癌細胞對ROS敏感,逼它們棲身在懸崖邊;也促使身體其他部分做好準備,讓它們可以應付促發ROS生成的治癌法,以最大程度減少治療的副作用。有兩個問題需要實驗證據來證明生酮飲食的雙重益處。首先,在準備正常細胞以應付ROS方面,限制性生酮飲食是否減輕了副作用,增強ROS生成療法的耐受性?其次,限制性生酮飲食法是否有助增強ROS生成療法(例如放射線治療)的作用?實驗證據強烈表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瓦特.隆戈(Valter Longo)是出身義大利的科學家,目前在南加大做研究,他對飲食如何影響癌症和衰老的議題非常感興趣。他是衰老研究領域正在竄起的新星,和賽弗瑞一樣,他的研究也導引他踏上癌症研究的領域。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隆戈試圖說服腫瘤學家讓他們的癌症患者(無論得到什麼癌)在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後進行斷食。斷食與限制性生酮飲食基本相同,它是最快達到酮症的途徑。對於酮症帶來的治療雙重效應,隆戈想出了專有名詞:「細胞抗壓差」(Differential Stress Resistance,簡稱DSR)。大家都知道化療會有副作用,隆戈想探討斷食是否可以抑制化療副作用,但他在召募患者時遇到挫折。即使他向腫瘤專家解釋說,斷食會產生DSR,應該會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並減輕副作用,但他們還是懷疑。隆戈寫道:「我們的假設是,癌症不只可以透過『魔法子彈』來改善,還可以藉著『不是那麼魔法的DSR 防護罩』來改善癌症。但不出所料,許多臨床醫生對我們的假說表示懷疑。」這種懷疑論被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腫瘤科醫生倫納德.薩茲(Leonard Saltz)強調而受到矚目。當薩茲醫生被問道是否要讓病患加入隆戈的斷食試驗時,薩茲回答:「問我是否熱衷讓我的患者加入一個要他們兩天半不吃的實驗,我的回答是:不。」最終隆戈說服了十位腫瘤科醫生,讓他們的患者在化療前後進行斷食。受試者包括第二期乳癌、第四期食道癌、前列腺癌和肺部惡性腫瘤的患者,在他們接受化療前的四十八到一百四十個小時做清水斷食,在化療後的五到五十六個小時內也做清水斷食。全面而言,斷食的患者在十四種不同類別的化療副作用中反應都較輕。據報告,主觀的副作用如疲倦、噁心、頭痛、虛弱、記憶力減退、手腳麻木、感覺遲鈍和刺痛的嚴重程度都下降,狀況均不如嘔吐、脫髮、腹瀉和口瘡等可測量的副作用嚴重。這個試驗提供了經驗證據,表示斷食讓正常細胞準備好承受化學療法的攻擊。第二個問題:斷食或限制性生酮飲食是否會使癌細胞敏感,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產生ROS的化學療法所影響?有幾條證據說明答案是肯定的。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家安卓莉亞.薛克(Adrienne Scheck)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單獨使用限制性生酮飲食可以減緩小鼠腫瘤的生長,但是當與放射治療結合使用時,結果從好轉為出色,許多小鼠都達到完全治癒。這也暗示瑪麗安.祖克利結合飲食法與放射線治療有出色反應的原因。賽弗瑞的研究顯示,限制性生酮飲食與一種藥物「二脫氧D葡萄糖」(2-deoxy Dglucose,又稱2DG)間有協同作用。這個藥物看起來像葡萄糖,但無法進一步代謝,有效地阻止發酵。單獨使用限制性生酮飲食或這個藥都能減緩腫瘤生長,但是兩者合用時,賽弗瑞發現結果有更深遠的協同作用。隆戈研究顯示,患有腦癌的小鼠在服用「替莫唑胺」(Temodar)和做放射療法前做斷食,牠們的生存期延長。似乎在各種情況下,酮症狀態都可增強其他療法,同時還能防止有毒彈藥損壞健康組織。調節飲食看起來可以減緩癌症的生長,但這似乎也不是限制性生酮飲食法的強項。它調養治療狀態的方法才是它的獨到之處,就像是畫家用的底漆或園丁施的肥料。它調節癌症存在的環境,增強其他療法,同時減輕副作用。※ 本文摘自《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譯者:潘昱均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書封。圖/奇光出版提供
-
2021-04-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氣品質亮紅燈 醫提醒少出門外也要關緊門窗
沙塵暴來襲!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截至今天上午9時,有20測站空氣品質達紅色警示等級,主要集中在新竹以北及澎湖、金門,提醒民眾減少外出。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比起戶外,室內的空氣品質更需要被注意,以免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空氣品質的指標主要是計算空氣中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等濃度,並換算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周百謙表示,當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以及其他汙染物濃度高時,會對肺部、呼吸道造成傷害,包括慢性咳嗽、氣喘、肺氣腫,甚至長期可能引發肺癌。而聽到空氣品質不佳,許多人的第一念頭就是盡量減少外出。周百謙說,霧霾隨著風向、汙染物排放地點、溫度等,而有須豫的差異,出門前可以先利用手機、電腦等查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查詢離自己住家最近的監測站數值,並考量自己要從事的活動,選擇適合出門的時機並配戴口罩。他說,以戶外跑步來說,因為跑步時多以嘴巴呼吸取代鼻子呼吸,空氣進出流量太大,口罩的遮擋效果有效,因此最好改在室內跑跑步機,或在戶外從事其他較靜態活動。但周百謙表示,空氣品質差時,比起盡量少到戶外,更要注意室內的落塵,因此一定要記得關窗。若是沒有關窗,懸浮微粒和其他氣體汙染物進到室內變成落塵,可能掉在窗簾、地板、床單上。當民眾以為自己在戶外只有一、兩個小時,躲在室內卻可能有八個小時都一直呼吸這些懸浮微粒,甚至睡覺時都與懸浮微粒同在。除了關窗外,周百謙說,也可以開啟冷氣的送風或空氣清淨機,過濾這些分子較小的汙染物。而且可盡量空氣清淨機盡靠近睡眠或活動範圍附近,以達到最大效果。如果發現自己有持續咳嗽、有痰、鼻塞以及呼吸喘的狀況,則最好前往就醫,避免出現呼吸道慢性發炎的情況,甚至可能有癌化的風險。
-
2021-04-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不管是清醒或睡眠狀態,我們的身體一直都會保持呼吸,這也表示肺臟始終全年無休地維持呼吸功能。雖然肺臟基本上都是持續不間斷地運轉,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肺臟的工作量還是有超出負荷的時候。也因此,有些人的肺臟在使用年份上「容易超出本人的實際年齡」。眾所皆知,人類的健康狀態會受到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影響,肺臟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肺臟會直接吸入外界的空氣,也就特別容易受到生活環境、習慣的影響。現在請按照左邊所列出的各種項目,一一檢視自己的肺臟疲勞度。自我檢測□ 1.爬距離較長的樓梯時,會喘不過氣嗎? □ 2.和同年齡者相比,自己走路的速度較慢,或容易喘不過氣來嗎?□ 3.從年輕開始,就容易在冬天早上咳嗽或喉嚨有痰。□ 4.上半身向前傾時,會有心悸或喘不過氣的感受。□ 5.痰經常卡在喉嚨,無法一次咳出。□ 6.有二十年以上或曾有過吸菸習慣。□ 7.天氣寒冷、下雨時,會不停咳嗽。□ 8.咳嗽症狀持續三周以上。□ 9.說話時有哮喘聲。□ 10.身在安靜的場所時會忽然乾咳。□ 11.用餐時會被口水噎到。□ 12.吞嚥食物的力量變弱。打勾數量_______個上面所提到的項目,全都是人體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病癥。肺臟是負責呼吸的器官,只要有六成以上的機能受損,我們的身體一定會覺得不舒服。因此當呼吸、喉嚨、聲音出現問題時,就可能代表肺臟開始發出警訊。簡單地說,每個項目只要符合你的身體狀況,就代表肺臟的健康狀態亮起紅燈。四十歲的人有三個以上,五十歲的人有五個項目以上的項目打勾,就代表呼吸系統正處於疲勞的狀態。尤其在符合1到6項的症狀時,更有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的可能性,因此建議大家前往醫院接受呼吸器官的專業檢測。至於在7和8的項目打勾的人,可能已經患有氣喘,建議最好馬上前往醫療單位接受診斷。而五十歲以上的人,若在9到12的項目上打勾,就有患上誤嚥性肺炎的危險。用一秒率診斷肺年齡我們要介紹另一種能檢視肺年齡的方法。首先請準備一張面紙,再揉成圓球。現在這個紙球,將會成為檢視肺年齡的工具。請用單手將紙球捧在掌中,並且放到嘴邊的高度。此時手掌和嘴巴的間距大約為20公分,接著再一口氣吹出去。經過這麼一吹後,現在請檢視這個紙球,大約飛了多少距離?如果飛了2公尺以上,代表你的肺年齡為30歲到40歲。大約1公尺左右則是60歲。至於50公分以內的人,建議前往醫院檢查肺臟機能。這是以「一秒率」(FEV1/FVC)診斷你的肺年齡。這所謂的「一秒率」就是根據一秒量(呼吸時在一秒內可以吐出多少空氣)作為判斷標準。基本上,肺臟的機能只要喪失過一次,就無法完全復原。但只要能訓練位於肺臟周圍的呼吸肌,就有機會讓呼吸功能獲得提升。那麼這種方法又是透過什麼理論來改善呼吸的呢?簡單地說,雖然肺臟本身沒有肌肉可以鍛鍊,但是人體從肩膀到腹部的位置卻有二十種以上的呼吸肌,只要善加利用,我們的呼吸就可以變得更加順暢。呼吸輔助肌訓練腹直肌擁有保護內臟、輔助呼吸的功能,而且會因為長期的蜷曲姿勢而變得僵硬。想要放鬆你的腹直肌,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與軀幹方向相反的伸展動作。1.身體俯臥在地面30秒╳1組動作說明:身體俯臥,雙肘靠著地面。2.以雙肘支撐身體,將上半身抬起說明:此時請將肚臍的部位貼著地面,不要隨著抬起。加碼挑戰:如果腰部沒有病痛,可以再挑戰這個動作。請維持1的姿勢,雙臂撐起整個上半身,讓上半身大幅往反方向伸展。注意!背部和腰部有病痛的人,請先諮詢專業醫師,確認身體是否適合進行這個訓練。
-
2021-04-18 該看哪科.皮膚
為什麼有「老人味」?皮膚科醫師揭3大臭味來源
「加齡臭」源自於日文,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一種體味,就是「老人味」。主要是皮膚表面分泌油脂、老廢角質與汗水,和空氣接觸氧化後所產生的氣味,成了加齡臭的主要原因。臭味來源1油脂氧化、被細菌分解,加上老廢角質堆積。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皮膚科主任潘企岳醫師指出,人的皮脂腺會分泌油脂,尤其是臉部、頭皮和胸口,更容易分泌大量皮脂,和空氣接觸久了,經過氧化作用再被細菌與微生物分解,人的身上就會冒出油耗味。除了油脂,老廢角質也是加齡臭的氣味來源之一,潘企岳說,皮膚會不斷新陳代謝,身上有皮屑,要定期清洗,把老廢角質層洗掉,否則這些角質久了也會有氣味,如果再混雜油耗味、汗臭味,那體味就會相當難聞。臭味來源2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或有呼吸道疾病。另外,有些老年人口腔衛生不佳,牙周病纏身,口腔會有異味;而呼吸道疾病也是身體異味的元凶,從肺部呼出來的氣體,無論是鼻腔或口腔,也會散出加齡臭。老人味的狀況,在臨床經驗中,男性通常多於女性,潘企岳表示,男性的皮脂量本來就比女生多,容易出油,有加齡臭的機率就會高一點;而40歲以上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分泌降低,男性荷爾蒙反而開始活化,也會使皮脂增加,而出現加齡臭。但說也奇怪,明明同樣會產生油脂,為什麼年輕人沒有油耗味?潘企岳說,人類體內抗氧化物質會防止細胞氧化,年紀大後,會讓皮脂氧化增強,會進一步增加老人味程度。臭味來源3與飲食相關,肉食主義者體味較重。在飲食部分,不直接影響油耗味,而是和汗味有關。潘企岳表示,肉食主義者因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使體內的氨含量提升,氨透過汗腺排出體外,就會讓汗味濃度提高,可能產生狐臭或汗臭、汗酸味。至於「加齡臭」的出現,到底是不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潘企岳坦言,臨床經驗沒有碰到相關的案例,過去也沒有課程內容是教學生以氣味判斷疾病,目前尚無相關研究,但基本上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洗腎的患者體味會比較重,因為身體氨濃度高,所以分泌的油脂、汗水氣味會特別重。解決方案1.找出異味來源,解決根本問題。無論如何,要防止加齡臭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個人清潔衛生。潘企岳說,如果異味是源自口腔,那就得做好口腔清潔、治療牙周病,氣味就會漸漸消失。2.慎選清潔用品,不能只用清水洗。有些長輩認為清潔用品有化學物,習慣以清水洗淨身體,潘企岳提醒,別以為這樣就能做好清潔,光用清水是沒有辦法去除多餘的油脂、老廢角質和汗垢的,長期下來身體就會累積一股怪味,所以一定要使用適合自己膚質的清潔用品。3.經常更換衣物、床單。貼身的衣物、枕頭、床單、棉被等,一定會沾附皮屑、油脂、汗水,要經常清洗更換,才不會讓寢具和衣物充滿異味。4.若皮膚不乾燥,一天可清潔兩次。一天要清潔幾次比較適合?潘企岳說,至少兩次才夠,視油膩程度增減,只要洗完皮膚不會太乾燥,能把多餘的油脂清洗掉,身體就不會有老人味。潘企岳認為,只要注重個人衛生,不管年紀再大,都不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噴香水除臭 小心氣味更驚人當身體已經有濃厚的體味,無論是老人味或是年輕人的汗臭味,都不建議噴香水或除臭劑,因為臭味加上香味會更可怕、更難聞。「車子也是要洗乾淨才能打蠟。」潘企岳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清潔,再噴香水。至於止汗劑則是適合容易流汗的人,可以把汗孔堵住,減少汗臭味產生。
-
2021-04-16 癌症.肺癌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走路經常喘不過氣,61歲的李先生就醫後確診晚期肺癌,並已併發肺部轉移及肋膜積水。他積極接受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癌關鍵EGFR基因突變後,採取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克服了抗藥性基因,持續治療7年多,腫瘤穩定控制。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會中癌症病友亦分享抗癌經歷。罹患肺癌的李先生至今穩定治療,只要定期回診拿藥、接受檢查,與一般人無異,直呼不敢相信。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李先生罹患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當初擬定治療策略時率先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並預想之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克服藥物失效問題,希望能接續用藥,在第一線治療時便使用了第二代標靶藥物,之後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王金洲說,晚期肺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中,EGFR基因突變約占六成,在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在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患最常出現的是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此基因突變的出現,提供了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契機,能延長每一段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讓晚期治療走向慢性病化」。王金洲說,肺癌治療策略的擬定,要看病患對治療能忍受的幅度而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鼓勵病患維持正向態度,根據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2021-04-14 新聞.元氣新聞
空汙肺病有解!科技部發表藥用菌株
台灣團隊發現,腸道將影響肺部的慢性發炎,並能透過口服研究發現的「戈氏副擬桿菌(Pg MTS01)」,治療與預防因吸煙與PM2.5空汙造成的肺部慢性發炎,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說,Pg MTS01將朝藥用菌種發展,但因台灣目前沒有相關法規,正式上市恐怕還要一兩年。腸道影響全身腸道環境中的菌健康與否,會影響人的全身健康與心理,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說,以往的「腸腦軸線」關聯使得微生物菌相對於宿主健康及疾病發展的影響備受關注。腸道環境菌種失衡將影響免疫力,並與心臟、腸胃、腦部慢性發炎有密切關係,賴信志說,此為全球首次發現腸道菌相可影響肺部,且研究發現的次世代益生菌株「戈氏副擬桿菌」是專為藥用而開發的菌種,且其中的活性成分抗發炎脂多醣,可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空汙相關慢性病有解COPD起因於抽菸或空氣污染,是種肺部長期性的慢性發炎的病症,全球患病率相當高,並被WHO推估為2020年單一疾病致死率第3大死因,目前的藥物只能緩解症狀。賴信志說,COPD患者的肺因微小支氣管阻塞,會變得像「失去彈力的橡皮筋一樣」,導致二氧化碳堆積及呼吸困難。研究發現,腸道中的Pg MTS01與COPD嚴重度有著負相關。因此,輔仁大學呼吸治療學系主任陸嘉真說,Pg MTS01可透過口服藥物增加,達到抗發炎及調節細胞活性的效果,但目前台灣尚無第二代益生菌的相關法律規範。此外,Pg MTS01亦能改善飲食引起的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未來希望優先運用新藥開發上,並進一步預防及治療慢性發炎症狀。賴信志也提到,靈芝及冬蟲夏草等中藥有助於增加腸道內的PG MTS01。【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