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肌少症
共找到
452
筆 文章
-
-
2021-06-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吃得簡單又不運動 居家防疫3招預防肌少症
●30歲後每10年流失5%肌肉量,長者易肌少症上身●長者應著重優質蛋白質攝取,適量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增加肌肉量,做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許多人居家防疫,吃得很簡單,飲食可能不均衡,久坐又沒運動,如此的生活作息時間一久,不僅人會發胖,年長者還容易「肌少症」上身。人一過30歲,每10年會流失5%的肌肉量,超過60歲流失會更快,加上食欲與吸收率變差,若沒有積極維持肌肉量,65歲以後,很容易罹患「肌少症」。長輩們每天應攝取每公斤體重25至30大卡的熱量,若以60公斤的長者來看,每天飲食約吃1500至1800大卡才夠。如果每天吃2至3碗飯、5至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3指手指大小)、3份蔬菜(1份蔬菜約半碗熟菜量)、2份水果(1份水果為一個拳頭大小),加上烹調用油,就能滿足一天足夠的熱量。但若是熱量攝取不夠,就容易讓身體分解體內的肌肉及脂肪,加速肌肉的流失。可吃豆製品、蛋、魚及肉類年長者飲食應著重優質蛋白質攝取,例如豆製品、魚肉、雞肉、豬肉、牛肉、蛋等,每天要吃每公斤體重1至1.2克的蛋白質,才能有效阻止肌肉快速流失,而有肌少症風險的長者,更要提高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克。以60公斤的長者而言,每天至少要吃3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才能攝取足夠的量,但要避免集中在某一餐,若能均勻分配在三餐,其肌肉合成作用會更好。如果長者牙口不佳,可以選擇像蒸蛋、絞肉、蒸魚、豆腐、豆漿等比較好入口的蛋白質來源。想要擁有強度的肌力,必定要有強健的骨骼,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不可少。建議長者每天要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豆干或板豆腐、黑白芝麻、紫菜、小魚乾、蝦米、深綠色蔬菜、海帶等。曬太陽可攝取維生素D而鈣的吸收需要活性維生素D的幫忙,血液中維生素D偏低,其肌肉質量、肌肉強度表現也較差,發展為肌少症的風險高。曬太陽即可攝取維生素D,可於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日照較強的時段,在未塗抹防曬下,日曬10至15分鐘,每周進行3、4次。在飲食上,可多吃含有少量的維生素D的蛋黃、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或是蕈類如香菇、木耳,蛋黃等,必要時搭配補充劑。訓練心肺功能做阻力運動研究證實,肌肉隨著年紀增加慢慢減少,要增加肌肉量,只有做「阻力運動」才有效。長者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也應搭配在家可以做的阻力訓練,像是深蹲、抬腿、抬臀等訓練,譬如用寶特瓶裝水當啞鈴練習舉重,或利用彈力帶針對肩膀、肘、大腿、膝蓋等部位進行肌力訓練。
-
2021-06-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能單腳穿襪子嗎?避免肌少症,快用一張表檢測你的下半身肌力
編按:「肌少症」指的是肌肉量減少、肌力流失、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有些人是因為中風、心臟病等需要長時間休養的疾病而導致肌肉大量萎縮,有些人則是因為日常生活的活動量不足,久而久之造成肌肉系統功能退化。日本醫學博士中村幸男表示,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人一旦超過50歲,首先要增加下半身的肌肉人只要肌力一衰退,便會影響到日常的動作。我們先來看看肌肉是如何運作的。.使身體中的組織與器官活動,擔任引導的工作.具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具有維持姿勢的功能.具有產生熱量的功能(產生熱源,消耗熱量)肌肉的主要功能有四個。鍛鍊肌肉的動機因人而異,有的人是為了提高其功效而運動,有的人是想減重,為了鍛鍊出易瘦的體型。然而,人一旦年過50歲,不得不注重健康。這是因為人在30歲時肌肉達到巔峰,然後開始減少,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要是從部位來看,無論男女,比起上肢或軀幹的部分,下肢的肌肉量更是大幅減少。行動變得不靈活,主因是年齡增長而肌肉減少為什麼下半身的肌肉量會比上半身的肌肉量更容易減少呢?肌肉減少的機制目前仍有許多是人類未知的部分,但依據研究報告,股四頭肌(大腿外側,主掌走路、跑步等日常基本動作)等這類為了對抗地球地心引力而工作的下半身肌肉,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蛋白質合成能力低下,因而出現容易減少的情形。膝蓋彎曲幅度變小、走路時步伐變小等,與上半身相比,下半身的活動力減少,與肌肉的減少不無關聯。構成肌肉的肌肉細胞(也稱為肌纖維)分成持久力佳、即使鍛鍊也不易變粗的慢肌纖維,以及能夠產生瞬間爆發力、鍛鍊後易變粗的快肌纖維。顯而易見地,快肌纖維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因此年紀增長而行動力減退的主因,就是快肌纖維的減少。15項生活習慣,檢視自己的肌力有沒有流失。柔性深蹲能平均地鍛鍊下半身對於超過50歲、體力上無法應付「激烈運動和肌力訓練」的人,我推薦做柔性深蹲。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會逐年遞減。無論活到幾歲,肌肉量都可以增加,若你覺得「已經來不及了」而放棄的話,那就太可惜了!或許許多人一聽到深蹲,就會聯想到像運動員做的那樣,身體蹲低到臀部與膝蓋同高, 非常正統的深蹲, 然而, 我介紹的深蹲加了「柔性」兩字,因此膝蓋不需要彎那麼多,再加上基本型柔性深蹲還搭配了椅子,即使你對自己的肌力不夠有信心也完全沒問題。基本型柔性深蹲只要能站立的人都做得到。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箇中祕密就是蹲下這個動作。蹲下的動作乍看之下很單純,其實能平均鍛鍊到臀大肌、大腿內收肌、股四頭肌和腿後腱等許多肌肉,比實際看起來還能確實鍛鍊到下半身的肌肉。 速度也是一個重點, 花四秒鐘蹲下, 再花四秒鐘恢復原來的姿勢,比較不會帶給腰與膝蓋負擔,而且一定能夠意識到自己所運用的肌肉。還有,做靠牆柔性深蹲(中級程度)與手往前伸的二分之一柔性深蹲(高級程度)時, 因為也會運用到腹直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肌肉,所以能夠很有效率地鍛鍊到全身的肌肉。柔性深蹲做法:1.雙手抓住椅背,兩腳張開比肩略寬(也可以用桌子代替椅子)2.花四秒鐘邊吐氣邊讓身體慢慢往下沉,再花四秒鐘邊吸氣邊慢慢恢復原本的姿勢。(「腰下沉—﹥回復原位」是一次。許多人背挺直時腰會痛,所以駝背也沒關係。)柔性深蹲,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書籍介紹書名:5分鐘柔性深蹲×腳跟著地:有效強化隨年齡流失的肌肉和骨質(樂齡大字版)作者:中村幸男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中村幸男醫學博士。日本長野縣出生,自治醫科大學畢業後,二○○六年至二○○九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部擔任講師,後擔任信州大學醫學部骨科講師。專長於骨頭、關節、骨質疏鬆症,曾榮獲許多日本與國際骨科研究相關獎項。為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專門醫師、日本風溼學會專門醫師(JCR)、指導醫師、評議員、日本骨代謝學會評議員。為了推廣延長健康壽命的觀念,活躍於長野縣內外並大力推動防止骨頭、運動障礙症候群(LCOMO)的活動。二○一五年起製作「骨質疏鬆症手冊」在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骨科分送給治療中的病人,致力於骨頭保養照顧工作。曾上朝日電視台「全民家庭醫學」等節目向大眾宣導健康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1-05-25 名人.余儀呈
久坐久躺當心肌少症!防疫掌握5原則 健康不退化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頻增,逐漸傳出死亡案例,醫師提醒,老人是高風險族群,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以日本疫情期間為例,提醒衰弱老人要留意幾件事,其中包括老人家要保有活動空間,只要不群聚、做好防疫,居家附近的公園還是可以去;別緊閉門窗等。久坐久躺 當心肌少症蔡岡廷指出,老人家長期宅在家不活動、缺乏社交很容易愈來愈衰弱,尤其是久坐、久躺,距離肌少症就不遠了。而老人家身體機能衰退常會出現:行動力下降、興趣缺缺、老年症候群如走路不穩、記憶力欠佳、尿失禁甚至出現譫妄等情緒問題,總體呈現全身性的機能衰退。他說,日本新冠肺炎大爆發的經驗在前,因此綜合整理疫情期間,調適衰弱長輩健康不退化的原則:1. 透過遠距、視訊通話維持親友接觸,獲得鼓勵、打氣,正向思考。2. 環境通風、陽光充足對老人身體好,千萬別緊閉門窗認為可以杜絕病毒。3. 確保老人有活動空間,住家之外,只要防疫做足,可以到居家公園、空曠處走走。4. 飲食注意均衡營養,若有外食習慣者,改成外帶。5. 減少出入醫療院所,可改用居家醫療,可向平常就醫的醫療診所詢問。擔心疫情 慎防得焦慮症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提醒,疫情升溫心慌慌,小心沒染疫,先得焦慮症。例如最近很多人擔心到賣場會不會感染新冠肺炎?會不會變成重症、留下後遺症?疫情不知何時結束?自己會不會受害染疫或傳染別人?「不確定性」是焦慮的源頭,而來看診的病患多半是會反映「身體到處不舒服」。焦慮會出現頭皮發麻、頭昏、胸悶、冒冷汗、呼吸氣促、腹瀉等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余儀呈指出,若突然遇到快又急的意外,身體來不及因應而會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但焦慮也有正向的一面,那就是教我們提前準備。3招自我判斷 靜坐舒緩想要避免自律神經失調,余儀呈說,不要把擔憂放在未來或過去,而是專注在當下。他最推薦靜坐,可以3招自我判斷焦慮是否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一、鬆開每個部位的肌肉:5至10分鐘內,閉上眼睛,從頭皮、臉、脖、肩胸腹、骨盆、大腿、小腿、腳趾、腳板,輪流鬆開每個區塊的肌肉,還不熟悉放鬆肌肉的人,可以先繃緊肌肉再放鬆,專注在每個部位上。二、緩慢呼吸:一吸一吐慢慢呼吸,並且逐漸拉長吸和吐的間隔時間。持續5至10分鐘便可緩和焦慮,讓身體找回原有的節奏。三、用感恩心看待疫情期間的大小事。專家線上支援 即時互動為讓民眾抗疫從保護自己、了解疫情衛教開始,聯合報、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即日起推出「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專家線上支援系列,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專家與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互動。今天中午部桃院長徐永年還將在線上開講「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26日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談「疫情上升讓你胸口悶痛嗎? 掌握要點分辨心臟疾病」、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兼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解惑「該如何保護老人?該不該打疫苗?」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水腫非水喝多,恐是心肝腎警訊!單雙側原因各不同,醫教4招預防
許多人認為水腫是因為水喝太多,要改善水腫就不能喝太多水。事實上,多喝水可增加血容積幫助血液循環,真正的水腫原因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水腫不是水喝太多,醫:是身體發出警訊!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鬧水災的關鍵不是因為水太多,而是在於地勢太過低漥、排水不良、疏散出問題等原因所造成。同樣的道理,水腫的問題往往因為器官、血管等出現問題,導致水循環運送異常、局部堆積,應找出原因並改善。 心臟問題:王威傑醫師說明,像心臟是負責血流的重要器官,透過血流將血液、水份等運送到身體各處。從動脈至微血管,再從微血管到靜脈然後回收,如同抽水馬達一般。過程中若心臟這顆抽水馬達出現問題,如心臟衰竭,便難以從周邊抽水回來,也就容易堆積在身體周邊,造成雙腿水腫。 血管問題:若是身體有靜脈曲張、局部發炎等循環不良情況,如同水管堵塞一般,不僅水份容易在某處堆積,也容易在中途出現小規模的外洩、滲透、滯留,出現水腫的情況。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過程中也會有壓力差,需透過瓣膜等協助降低,當中若出現問題也容易出現水腫,如久站或遺傳引起的靜脈瓣膜受損等。 肌肉問題:前述提到的,降低微血管進入靜脈過程的壓力差,也需要肌肉協助,當肌力不足也可能出現水腫,例如肌少症、老年族群因活動少,導致肌肉量減少。 淋巴問題:淋巴主要功能,在於將溢流出的水份抽回血管,使水份能順利回到心臟,因此淋巴出現異常也會出現水腫,例如需切除淋巴的癌症患者。 肝、腎問題、營養不良:血液中的白蛋白不足,也會使得滲透壓過低,讓血液中的水份外流至周邊組織形成水腫。常見出現肝硬化等肝功能不佳者,因為白蛋白是由肝臟所分泌。另外營養不良也是風險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腎功能不佳者也容易引起蛋白尿,使得血中白蛋白流失。而腎臟也是過濾、排除水份和雜質的主要關卡,若腎臟出現腎衰竭等問題,也會影響排水,出現水腫的情況。 常見良性原因:不過身體出現水腫也有部分原因屬於良性,例如懷孕或是部分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像是血壓藥、血糖藥、荷爾蒙藥物都有可能。雖絕大多數屬於良性,但若情況太嚴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更換藥物或停藥,不可擅自停藥。 按壓脛骨兩側檢查水腫,單、雙側原因各不相同! 水腫和肥胖相似,要自行初步評估是否有水腫,可用食指按壓小腿脛骨兩側,在按壓5~10秒後觀察恢復的情況。若是有輕微凹陷約0.5公分但隨即恢復,屬於輕微的水腫;凹陷若約為1公分,10秒內恢復則為中度;凹陷約1.5公分通常則需要10~20秒內才有辦法恢復,為重度水腫;凹陷若為2公分,往往則會超過20秒,此為極重度水腫。 不過即便知道水腫的嚴重程度,也無法得知原因,若想初步了解可能原因,可兩腳脛骨都做按壓測試。若雙側皆有出現水腫的情況,往往是全身性的問題,如心臟功能不佳影響全身;而單側則通常為局部問題,如局部淋巴水腫等。 醫教4招防水腫,盡早檢查為上策! 預防水腫出現,建議民眾日常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了多喝水,避免血液濃度過高影響血液循環。平常也應培養運動習慣,除了再更進一步提升血液循環,也可避免肌肉退化導致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出現問題。日常營養也應留意均衡,避免因營養不良出現白蛋白不足的情況。而平躺時也可以將腳墊高於心臟,有助於血液回流。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如前述水腫原因繁多,這些方式雖都有助於改預防水腫,但未必能針對水腫問題進行改善,例如因為肌少症、肌力不足導致血液從微血管進入靜脈時出現異常,光靠喝水並無法改善,需透過醫療用彈性襪才行。水腫不單僅是影響外觀、固定部位水腫也容易因長期摩擦,進而出現反覆破皮、感染的情況,且更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若有出現水腫應盡早就醫檢查才是上策。 《延伸閱讀》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依時段喝水更有利健康!排毒又防癌,全天喝水攻略大公開!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鍛鍊退休力/儲備獨立老的能力 學習當個心肌人
兒孫滿堂、含飴弄孫是傳統觀念中理想的老年生活,但如今受到很大挑戰。內政部去年統計,全台老人獨住戶高達58萬戶,台北市每100戶住宅中,就有9.5戶只有老人居住,高居全台之冠。台灣超高齡社會來勢洶洶,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獨自面對人生下半場,甚至一個人走至生命盡頭。不管是否養兒育女,都要面臨「獨立老」。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指出,「養兒不能防老」觀念已進入社會,現在認為不管有無生兒育女,都要開始儲備獨立養老的能力。政大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獨立是種習慣,若初老後就靠自己,習慣一旦建立就會持續,獨立生活、與自己相處需要訓練和培養,愈早愈好。比台灣更早面臨老化的日本,早已開始「獨立老」。職場作家、斜槓教練洪雪珍主張,變老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只有接受它,想辦法和平共處,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有意識、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在病痛與衰老中、在折磨與不便中,找到小確幸、找到存在感,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老前準備三件事:有錢、有健康、懂生活。洪雪珍認為,「一個人老去」將是普遍現象,要做的不是找另一個人來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到最後一天。有錢、有健康,而且懂得生活,是每個人老去一定要準備好的三件事。年長者獨自生活常被稱作「獨居老人」,在長照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李汶軒說,一個人獨立的老去,如果只是放在孤單層面上,會有比較多的失落,應該追尋獨處而不孤單。「獨立老」儼然成為時下趨勢,李汶軒建議,學習當一個「心肌人」。心是指維持心智活動,可藉由簡單的遊戲,例如數獨來運轉大腦;肌則是訓練肌耐力,超過40歲以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肌少症已成老年失能的凶手,長者應適時訓練肌力;人的部分是要保持與他人互動,讓獨老生活更正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及早「預立醫療」,生命盡頭自己決定。適應獨居生活後,隨年紀增長最終必須得面對生命盡頭。李汶軒說,2019年起,我國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開始尊重病人的自主,保障患者知曉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接受拒絕醫療的權力,甚至在意識昏迷之前,可以參與醫療決策。上述法源衍生「預立醫療」決定,李汶軒解釋,預立醫療諮商從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以及個案與其家人,三方溝通死亡前的善終意願,透過醫療討論引導,臨終前可能遇到的狀況,並取得家庭共識。「討論死亡並不可怕。」李汶軒說,許多個案是在身體無恙的狀態下進行諮商,與至少一名二親等家人或醫療代理人討論,傾聽彼此對於死亡議題的看法,模擬個案在無法救治時該如何被對待,闡述各自擔心之處是什麼;且預定醫療決定在特定條件下,患者可不施加維生治療,更有尊嚴的離世。【調查分析】「自在獨立」得分高 87.2%能獨立照顧自己自在獨立在退休五力中是得分最高的項目,平均75.1分。自在獨立分為「自我探尋」與「獨立能力」,自在安老需要學習,具備獨立而不依賴他人的能力,對於退休、老後生活心靈層面準備度較佳。在自我探尋方面,「不管年紀多大,我還是會規畫我的人生,讓生活充實有意義」者占68.4%;「 我樂觀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難」者有73%;「我覺得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有72.6%;「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變故(突發狀況),我會想辦法解決」者有百分之77.1%;「我有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者,有69.5%。在「獨立能力」方面,「有自己專注想做的事情,可獨立完成」者有77%;「不需要家人在金錢或照顧上給予協助」者有70%;「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有87.2%;「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者,有75%;「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80.7%。但各項獨立能力在65歲之後有下降趨勢,年過75歲降至50%。兩性在自在獨立各項分數相當,但女性在金錢及照顧較需要家人協助。【2021-05-16/聯合報/P06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
2021-05-13 失智.非藥物治療
化粧療法/惠生大藥局 翻轉藥局玩出長照創意新風格
台北 (2021年4月27日) 全台第一家「予防醫學專門店-惠生大藥局」由宇勝生物科技,偕總公司日本AFC集團、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林寬道、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弟子-佐野健太操刀,與「彰基遠距照護團隊」、東海大學潘人豪教授所領軍的「WACARE-我的健康社群」合作,在雲林虎尾建立長照典範「樂齡健身房」和「樂齡教室」,改造並給予傳統藥局新形象和使命。宇勝生物科技董事長廖俊吉表示:「我們很榮幸可以成為這個產業的領路者和平台,惠生大藥局拋磚引玉這一年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拋去悲情以創意玩出新風格,集結力量提前布局銀髮照護,也希望藉此能夠邀請到更多優質品牌和產業共襄盛舉,一同為銀髮長輩們的健康努力、盡一份心力。」惠生大藥局成功完成的五大事項,其中包括:(一)、翻轉藥局,持續不間斷地協助其他單位改造轉型;(二)、於樂齡學堂導入資生堂的「化粧療法」課程;(三)、與雀巢合作,為樂齡健身房增添銀髮族專屬「Shake!立飲吧」。( 四 )、結合並串聯英業達集團英華達公司之「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並肩打造新型態之社區藥局照護。( 五 )、與預防失智訓練指標點睛樂齡智造合作並系統串聯,推行社區預防失智訓練菜單,使用AI技術延緩長者失智有活力。翻轉藥局惠生大藥局的翻轉藥局改造計畫馬不停蹄,目前除了第二家分店彰化北斗店改造完畢,還有許多服務單位也積極聯繫願加入提升行列,其中包括:高雄洋洋藥局、中台科技大學 「謙和賀」日間照顧中心運動服務導入、莿桐農會 543綠色俱樂部運動教室改造(預計4月底完工)、台中健康領域複合式診所藥局(預計於2021年6月完工);產學合作則有大葉大學建築系加入,將所學落實、與產業專才共同研究並協助銀髮專屬的空間規劃與利用。惠生大藥局x資生堂 樂齡學堂導入「化粧療法」長期研究發現化妝除了美容效果之外,更具備延緩老化的全新價值,台灣資生堂為延續對高齡社會的關懷,提倡化粧療法,舉辦元氣滿滿的關懷美容講座行之有年,惠生大藥局的「樂齡學堂」將化粧療法加入課表中。療法從心:藉由化妝,讓長輩情緒更穩定、開朗;從口腔:化妝影響唾液分泌與促進吞嚥功能有關;從腦:化妝對腦部的認知功能產生正向的刺激;從身體:透過持續的化妝行為有助於手部握力提昇。透過美容彩妝的力量,讓高齡長者也能擁有美麗健康的生活!惠生大藥局x雀巢健康科學 樂齡健身房的「Shake!立飲吧」隨著年齡的老化會引起:血糖、血壓、血脂異常的三高慢性病,還有更重要的肌少症也是常見問題,飲食和運動是最有效的對策,雀巢提出在惠生大藥局的「樂齡健身房」旁增設「Shake! 立飲吧」,由雀巢健康科學營養師團隊設計菜單,針對四大常見症狀:沒胃口、吸收不好、行動緩慢走不動、呼吸沒力常氣喘吁吁,以「立攝適」蛋白質+D3飲為基底,首創個人化營養規劃,由惠生大藥局現場藥師評估,為運動完的長者們現場製作如:「均康雙益」香草蘋果奶昔、「均康優纖肌黃金」奶蓋、美祿、泰國奶茶、咖啡拿鐵等,營養與美味並行。惠生大藥局x 全家寶 社區藥局導入「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根據調查,國人高血壓之盛行率逾20%,高血糖之盛行率約10%,心房顫動比率約5%,社區民眾至惠生藥局透過全家寶設備進行五種生理數據之量測(血壓、血糖、總膽固醇、尿酸及心電圖),並自動將生理數據即時傳送至健康管理平台,讓社區藥局透過管理平台即時掌握個案生理數據與生活狀況,同時家屬亦能透過全家寶App隨時遠距掌握個案的狀況,以打造新型態之社區藥局照護模式。惠生大藥局 x 樂齡智造 善用AI科技,化身失智訓練專家樂齡智造為全球首創利用AI科技,結合IoT與專業職能治療師,提供長者居家與社區的失智預防解決方案,其中包含「AI-Exercise居家失智預防服務」與「樂齡智造社區健身房」兩種不同場域的失智預防服務,針對長者提供長期的認知訓練與肌力訓練系統,並用來記錄、追踪和分析老年人的訓練進度和與效率。與惠生大藥局合作讓失智訓練貼近社區,幫助在地長者延緩認知能力退化、建立大腦活化、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以維持或改善生活質量。
-
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退休媽媽空巢期放下操煩 找回遺忘的自己
從職場退休的媽媽多數面對職場、家庭皆空的空巢期,如何健康地享受退休生活?心靈處方安撫自己的焦慮,建立新的生活習慣,試著找興趣。全職媽媽從職場退下來,時間變多了,以前忙於工作無暇「操煩」的事項又湧上心頭,面對不用上班打卡的日子,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童綜合醫院心理諮商師劉若筠提供心靈層面的五個處方。1.安撫自己的焦慮有些母親難免擔憂孩子獨自出門在外,偶遇突發事故無人能協助。這時可以從客觀層面去思考跟理解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想好偶發事件發生時的支持系統,並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處理大部分的突發事故。母親的安定,會是孩子心中重要的避風港與支持。2.建立新的生活習慣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習慣沒有孩子也沒有工作的生活。並培養新的生活習慣,建立新的生活重心、拓展人際交友圈並與人連結。例如:不定期找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聚、重回伴侶的兩人世界。3.依附層面有時候母親沒辦法放手,並不是孩子真的需要母親,而是母親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覺。這時身為母親需要穩定自己的心情,認知到孩子獨立並不代表自己不再重要或是被孩子拋棄跟遺忘,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歷程。4.找回價值感與成就感退休與孩子離家,都會讓母親在短時間內失去人生中兩個很重要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尋找其他可以讓妳有成就感的興趣去發揮,能舒緩空巢期的失落。5.找回被埋藏的自己放下「媽媽」這個角色之後,重新思考,妳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渴望和興趣?找回被遺忘許久的自我,重新幫自己規畫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營養處方補充天然雌激素,富含B群的全穀類助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多數屆齡從職場退休的媽媽,身體邁入老化,健康也開始出問題。可透過以下幾個飲食小技巧獲得改善。1.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此階段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少,可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減輕更年期不適,也能防止骨質流失及血管硬化。黃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豆包等,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天攝取2到3份。2.膠原蛋白改善皮膚乾澀攝取低脂肉類、魚類、海鮮、雞蛋、豆製品,搭配如柑橘、芭樂、奇異果、深色蔬菜等具豐富維生素C食物,提高膠原蛋白吸收。3.預防骨質疏鬆症退休媽媽的鈣及維生素D補充很重要,可吃小魚乾、豆乾、牛奶、黑芝麻補充鈣,而維生素D則可促進鈣吸收,可選擇鮭魚、蛋黃、菇類等食材。加上每天適度日曬約15到20分鐘,減少骨質流失。4.腸道通暢維持好心情每日吃足4份蔬菜、3份水果,選顏色豐富之食材補充各種營養素,攝取全榖雜糧且避免過多精製澱粉,適當補充水分並增加身體活動,預防便祕。5.吃出好眠50歲以上婦女易失眠,可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全榖雜糧類(如燕麥、糙米等),或從堅果類補充鎂。也可補充牛奶、香蕉獲得鈣及色胺酸,幫助安定精神好入眠。運動處方預防肌少症,依自身體能從事肌耐力運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孟學說,退休媽媽會面臨肌少症,全身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長期下來可能連爬樓梯都無力,出門玩卻走不動,增加失能、臥床、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蔡孟學指出,預防肌少症的良方就是運動,理想的運動次數為每周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並可依照個人肌耐力程度調整。可透過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及肌耐力;從事太極拳、徒手操、瑜伽等,增進身體彈性及平衡感,若體能狀況允許,更可以透過啞鈴、彈力帶等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有效維持或增加骨質密度,達到訓練肌力之效。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王秀文建議,可以藉由高強度間歇性的運動模式,訓練上下肢及軀幹的肌力,而低強度持續性的運動模式增強上下肢及軀幹的耐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負重,例如使用沙包、啞鈴、彈力帶等阻力,同時配合動作訓練可有效增強肌耐力。常見的上肢肌耐力訓練為手舉高至耳朵旁及手肘彎曲;常見的下肢肌耐力訓練為蹲馬步及上下階梯、騎腳踏車等。光運動還不夠蛋白質、維生素D 養肌兩重點預防肌少症,除了運動,蔡孟學說,配合養「肌」飲食也很重要。尤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為重,蛋白質方面如豆漿、豆腐、雞蛋、海鮮等,若要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可多攝取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並搭配每天日照10到15分鐘,讓皮膚有效轉化,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28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肌少症】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肌少症年輕化!生活四原則擊退它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來臨,高齡者常面臨的老年病症候群「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且現代人因久坐不運動、飲食不均衡,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預防肌少症,維持良好肌肉量及增強肌力?延伸閱讀: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https://reurl.cc/0DqNd6原則一:足夠熱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熱量,避免營養不良導致體重及免疫力下降、肌肉量流失。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選擇當季在地新鮮食材,增加飲食的變化,也是重要的預防原則。簡易算法如下:(依個別狀況及疾病需求有所調整):原則二: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1. 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重要的來源,能修補組織、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由於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所以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類、家禽、家畜。蛋白質建議量為每餐1掌心(約1.5~2份的蛋白質);且應避免油炸及加工製品的食用。2. 乳品類含有優質蛋白質及鈣質,能保持骨質健康,因此建議每天早晚各喝1杯鮮乳(240毫升)或無糖優格、優酪乳,也可以將乳製品入菜(如:起士烤鮮蔬或牛奶蒸蛋)。原則三: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預防骨鈣合成不足導致骨質疏鬆,對肌肉收縮及功能也具影響力。維生素D可從食物中的菇類、多脂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及強化維生素D的乳品中獲取;但菇類在栽培過程中,需經過紫外線照射(UVB)才會有較高的維生素D,且烹調時則須搭配油脂一起食用,才易被人體吸收。另外,皮膚經陽光日曬後,也可合成維生素D,因此建議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原則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而彈力帶、握力球、啞鈴等阻力運動,則能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量。因此,若合併兩者訓練,將可以同時有兩種訓練的好處,建議1周3-5次超過30分鐘以上的有氧或阻力運動。飲食和運動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關鍵,雙管齊下,才能增加肌肉質量,增強肌力,遠離肌少症,一起健康老化。營養師-陳怡婷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https://reurl.cc/3NngZM【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現代人一項吃飯習慣 小心吃到肌肉流失!醫師教你預防肌少症
很多現代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有很好的保健觀念,不過你知道嗎?人體的行動力除了依賴強健的骨骼之外, 還必須擁有良好的肌力,才能夠帶動骨頭與關節之間的活動,一旦脂肪的量增加,肌肉量就會相對減少,很可能就會面臨肌少症(Sarcopenia)上身而不自覺。肌少症 肌肉及相對應肌力減少或流失復健科醫師林政宜指出,肌少症就是指肌肉及相對應肌力(功能)的減少或流失,可根據嚴重程度來區分,通常輕度的肌少症,肌肉的質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弱,但還未造成肌耐力的降低,當開始出現肌耐力下降時,就符合真正肌少症的定義;而嚴重的肌少症,通常肌耐力已下降至沒有辦法負擔正常生活功能所需。所謂「肌肉的量減少」是指真正具有運動功能的肌肉組織,也就是瘦肉組織變少;而「肌肉的力量降低」,則是指手的握力、腳從坐到站等與動作姿勢有關肌肉力量的減退。至於「肌耐力的降低」是由於肌肉量(具功能性組織)的減少,以及肌力(肌肉力量)的減弱,進而導致肌耐力的降低,例如從坐到站或行走的困難度會增加,長久下來,容易加重骨頭、關節的負擔,因而造成莫名的腰痠背痛。肌少症4大危險因子1、年齡老化年齡的變化會造成肌肉組織下降,根據 統計數字顯示,從30歲~70歲,每10 年肌肉的質量會下降6%;40歲以後下降速度會變得更快;60歲以後,每年以 1.4%~2.5%的速度降低。此外,針對長期臥床對肌肉的影響方面,年輕人躺1個 月,身體瘦肉組織約少0.5公斤;30~40 歲以上的成年人躺10天,瘦肉組織少1公斤;但對老年人而言,躺3天就減少1公斤。2、營養不良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過度飲酒等,都容易有肌少症的危機。過度飲酒會 造成營養不良,這是因為飲酒過量,身體在取得很多熱量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想再去攝取其他食物,但酒精中並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僅僅只有熱量而已,就會間接造成營養不良3、活動量不足活動量太低、長時間臥床等,都是加速肌少症變化的因素。4、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的變化,也都會間接造成肌少症的形成。慢性病會造成肌少症的原因,可歸納出幾個因素,包括體內重要荷爾蒙合成量的降低;而糖尿病、腎臟病等,則是會造成身體神經肌肉方面的改變,身體代謝也會出問題。蛋白質可防肌肉流失 三餐要平均攝取林政宜指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早餐吃得比較少、隨便吃,中餐吃便當解決一 餐,晚上則是會吃得比較多,但其實這樣的飲食型態對蛋白質的攝取是不利的。根據美國營養學會提出建議,三餐中的蛋白質要平均攝取,建議量為每公斤每天的攝取標準要達到1.2~1.5克,換算成每餐的攝取量大約為25~30克,不過,依個人體重及有無腎臟疾病的不同,還是會有個別的差異,可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計算精確建議值。因為當身體攝取了足夠的蛋白質後,才能夠被有效的利用,當蛋白質攝取量不足 時,活動時除了需要燃燒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之外,就得消耗體內的蛋白質做為身體代謝的需求。慎選優良蛋白 植物性與動物性最好1比1 營養師劉怡里提及,除了減少飲食中精緻糖的攝取之外,在澱粉的選擇上,最好選擇全穀類的澱粉,像是糙米、紫米、蕎麥、燕麥、糙薏仁(帶皮的薏仁)等優質的澱粉,不但含有維生素B群,也含有具飽足感的膳食纖維。蛋白質的攝取方面,除了三餐平均攝取足夠的量之外,質的方面也很重要。劉怡里提醒,不要吃加工食品,比如吃魚就要吃新鮮的魚肉,不要吃魚丸,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攝取到優質蛋白質,也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肉類的選擇上,建議以白肉為主,減少紅肉的攝取,因為紅肉的脂肪含量比較多。此外,也可以選擇豆類的蛋白質攝取,像是毛豆、黃豆、黑豆等,都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至於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搭配,則建議採取1比1 的原則。鈣質補充不可缺少 曬太陽有助鈣吸收另外,骨骼和肌肉是屬於同一套系統,當骨質發生疏鬆的情形,骨骼的架構變得不穩定時,肌肉同時也會相對變得沒有力氣,也就是說,骨骼和肌肉是唇齒相依的,因此,在預防肌少症的同時,也要加強鈣質的補充。在鈣質的補充方面,劉怡里建議,可以從乳製品中攝取,也可以在豆漿中加入一 些黑芝麻或堅果。而蔬菜當中的芥蘭菜是鈣含量最高的,其他如小白菜、川七、紅 鳳菜、綠豆芽等,也都含有豐富的鈣質,而日常飲食中,小豆干、凍豆腐、傳統豆腐、小魚干、蝦米等,也都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值得一提的是,透過曬太陽可以補充維生素D,對於體內鈣質的吸收也很有幫助,除了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最新的研究也發現,能夠有效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延伸閱讀: ·1動作做不了,小心就是肌少症! 肌力不足一旦跌倒要求救都困難 ·肌肉量會隨年齡一起流失! 4個助長失能飲食習慣...你中了嗎?
-
2021-04-24 醫療.耳鼻喉
打鼾者有7種常見症狀,睡覺前做這4事可改善
打鼾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常見。傳統上很多人都認為打鼾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隨著睡眠醫學的發展,發現很多打鼾的人,有著一種更嚴重、對身體健康有明顯威脅的問題,那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也發展出很多治療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方法,才讓一般人開始慢慢重視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 現代醫學認為睡覺打鼾是起因於上呼吸道管腔狹窄,引發快速用力呼吸,而導致口咽部的軟組織(主要是懸壅垂及舌根)快速震動所發出的聲響。絕大部分睡覺時發出如雷鼾聲者,都是張開嘴巴呼吸,這也是大家對於睡覺打鼾很普遍的印象,只要您搜尋與睡覺打鼾相關的圖片,都會看到打鼾者張開嘴巴,發出鼾聲。睡眠呼吸中止則是當睡覺時,因為呼吸道塌陷、堵塞得相當嚴重,以致於空氣完全無法進出,而呈現呼吸中止的狀態,因為這個呼吸中止是發生在睡覺的時候,所以稱作睡眠呼吸中止。絕大部分的睡眠呼吸中止發生之前都會出現打鼾,因此睡眠呼吸中止也可說是比較嚴重的打鼾族群。臨床觀察發現有兩大現象絕大部分鼾聲如雷及睡眠呼吸中止的人睡覺時,都可以觀察到下述兩個現象:1. 張開嘴巴呼吸:如果枕邊人陪同打鼾患者一起來就診,我經常都會問他的枕邊人,打鼾者晚上睡覺時,嘴巴是張開或是閉起來?答案幾乎都是嘴巴張開睡覺。有些枕邊人還會說,她曾嚐試用手將老公的嘴巴閉起來,此時鼾聲會減小甚至消失,但是手一放開,嘴巴又張開打鼾。 2. 呼吸很用力:用力呼吸可說是鼾聲如雷的先決條件,如果呼吸很輕柔緩慢,很難發出如雷鼾聲。這就好像吹哨子一樣,如果要發出響亮的哨音,大家都知道要很快速用力的吹氣。睡覺打呼也是一樣,當發出如雷鼾聲時,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打鼾者是很用力快速的在呼吸。 另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根據我在止鼾課程,以及平常門診對於鼾聲如雷者所作的隨機調查,發生率至少七成以上,那就是很多睡覺發出如雷鼾聲者,經常躺下去睡覺不到三分鐘,立刻發出如雷鼾聲。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打鼾者都不認為自己的睡眠品質不好,因為他們常說:「我很好入睡,一躺下去,不到三分鐘就睡著了。」但是對於枕邊人而言,可就慘了,因為枕邊人尚未睡著,就聽到身旁鼾聲大作,而難以入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打鼾者最後會被迫與另一半分房、分床睡覺的原因,因為另一半長期處於失眠的情形,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也進一步影響到夫妻的感情。 常見的臨床症狀打鼾/睡眠呼吸中止常見的臨床症狀有下列這些:1. 擾人清夢的鼾聲:打鼾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睡覺會打鼾,也不知道鼾聲是否很大聲,甚至已經干擾到別人的睡眠,通常都是枕邊人先發現或是同一房間一起睡覺的人抱怨後,才知道自己會打鼾。打鼾者通常不會感受到鼾聲的困擾,因為鼾聲都是發生在打鼾者睡著後,所以很多打鼾者的枕邊人剛開始在抱怨時,打鼾者通常都會否認,因為他們自己根本就沒聽到鼾聲或感受到鼾聲帶來的困擾。很多打鼾者都是在另一半持續抱怨,甚至要求分房睡覺時,才會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有些人則是因為與同事、朋友住在同一間旅館,或者學生住在同一間宿舍,被同事、朋友、同學等抱怨,才知道並正視睡覺打鼾的問題。所以在睡覺時因為如雷鼾聲干擾到另一半、家人、朋友等而前來求診,是打鼾者尋求醫療專業協助最常見的原因。 2. 暫時停止呼吸:有些枕邊人會注意到,當鼾聲停止時,打鼾者雖然沒有發出如雷鼾聲,而且胸部、腹部似乎仍然在用力作呼吸的動作,用手一摸打鼾者的口鼻,卻嚇了一大跳,怎麼沒有呼吸了?而且停止呼吸的時間有時竟然長達一分鐘之久,才看到他重新恢復呼吸,但此時鼾聲又起。這個在睡眠時突然暫時停止呼吸的情形讓很多打鼾者的另一半緊張不已,深怕打鼾者會突然猝死,而要求打鼾者盡快尋求醫療協助。 3. 半夜醒來或早晨起床時,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喉嚨痛:在平日的門診,碰到患者主訴早上起床就感覺喉嚨痛,吃完早餐後感覺好些,到中午就比較不痛的話,很可能睡覺時也會有打呼的問題,因為這兩種症狀都是起因於晚上睡覺時張開嘴巴來呼吸。要預防這種半夜或清晨的喉嚨乾痛,最好的方法就是閉上嘴巴經鼻腔呼吸。 4. 半夜起床上廁所:對於一位中、老年男性出現半夜要起床上廁所的現象時,您會想到是什麼原因呢?相信很多人的直接反應就是攝護腺肥大,建議去看看泌尿外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其實半夜起床上廁所與睡眠品質有很大的關聯,這也說明為何女性沒有攝護腺的構造,但是很多年長女性半夜也會起床上廁所。 因為睡覺打鼾前來求診的患者,我也注意到很多年輕男性晚上睡覺時也有夜尿的現象,這些3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理論上應該也還沒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為什麼也會有夜尿的困擾呢?我們人體的尿液是血液在腎臟過濾轉化而成,目前的醫學研究發現,當睡眠品質不好時,尿液在腎臟的生成速度會增加,也因此睡覺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者容易發生夜尿的情形,而當睡眠品質改善後,夜尿也會隨之改善。 5. 早晨起床後感覺頭痛、頭暈:有一位中年男性,在參加我的止鼾課程大約兩個月後,跟我分享他的心得時,很興奮地感謝我說,他除了晚上睡覺不再打呼外,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困擾他多年的頭痛竟然不藥而癒。 他原本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會感覺頭痛,看過很多醫師都查不出原因,只能靠止痛藥來緩解,上完止鼾課後,每天按照我所教的方法練習,持續兩個月後早上起床都沒再感覺頭痛,也不需要吃止痛藥。的確,因為打鼾或者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有些人在早上剛起床時會感覺頭痛或者頭暈,如果睡覺打鼾改善,晨起的頭痛就會跟著改善。 6. 白天精神不濟、頭暈、容易打瞌睡:如果您坐著看書報雜誌或者開車時,容易有打瞌睡的現象,一定要先注意睡眠的問題,如果睡眠的時間足夠七到八小時,那就更要注意是否有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睡眠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時,很難進入深層的睡眠而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因此即使睡眠時間足夠,白天仍然容易有打瞌睡的現象。如果在開車或者操作精密儀器時打瞌睡,即使時間很短都可能發生意外,導致嚴重車禍或者手指被機器截斷等事故,難怪有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的人開車比酒駕更危險。 7. 中風:根據研究統計,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者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是常人的三到五倍。我們如果從呼吸生理的角度來看,因為晚上睡覺時張大嘴巴呼吸,再加上晚上頻頻起床夜尿,兩者相加一個晚上可能會較正常人多消耗掉六百到一千毫升的水分,這些水分是從哪兒來的呢? 完全是從您的血液來的,因此血液會變得很濃稠,大家都很清楚,濃稠的血液正是發生中風、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為什麼醫療衛生單位一再呼籲大家早上起床後要趕快先喝一大杯的開水來緩解血液的濃稠度,以預防中風的發生,官方的說法是因為睡覺時長時間沒喝水導致血液變濃稠,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張嘴呼吸及夜尿導致的水分消耗太多,如果睡覺時不會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水分消耗很少,早上清醒時血液其實是不會很濃稠的。 打鼾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快速用力呼吸 打鼾真正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快速用力呼吸導致口咽部軟組織(主要是懸壅垂及舌根)的快速震動,如果空氣的流動是緩慢的,口咽部的軟組織不會快速震動,就很難發出如雷鼾聲。 事實上,諸如蟲鳴鳥叫、蟬鳴、吹哨子等,都是因為空氣的快速流動才會發出聲音。在指揮交通時使用的吹哨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在吹哨子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先深吸一口氣,鼾聲然後快速用力地對哨子吹氣,不是嗎?如果您深吸一口氣後,輕輕慢慢地對哨子吹氣,哨子就不會發出聲響,即使有聲音也是很小聲,對吧?既然打鼾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快速用力呼吸,想要改善打鼾、預防睡覺時發出如雷鼾聲,最關鍵、重要的,就是睡覺時不會快速用力的呼吸。 四步止鼾 先前我們詳細解釋過,睡覺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最重要關鍵為第一:快速用力呼吸、第二:口咽部管腔狹窄、第三:張嘴呼吸。那麼我們反向來處理,首先要養成閉嘴呼吸的習慣,其次是讓口咽部管腔暢通(鍛鍊舌頭肌肉力量,讓舌頭擺放在正確的休息位置),剩下少數已經習慣大量呼吸的人,建議練習放鬆減量呼吸訓練,借助輕柔緩慢呼吸,來達到終結睡覺打鼾的困擾。下述就是我們精心研究,簡單又有效的止鼾四步: 第一步:閉上嘴巴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以及醫學研究報告,九成以上鼾聲如雷者睡覺時幾乎都是張開嘴巴,所以只要您睡覺時將嘴巴閉上,經鼻腔呼吸,打鼾至少可以改善五成以上。打鼾程度較輕者,只要睡覺時閉上嘴巴,晚上睡覺幾乎就不會再發出惱人的鼾聲,較嚴重鼾聲的發生頻率以及音量也會大幅降低。所謂張開嘴巴是指上、下嘴唇沒有密合接觸,即使嘴唇分開不到半公分,也算是張嘴呼吸。 第二步:止鼾運動晚上睡覺前只需要短短的十分鐘,連續作五次的止鼾運動,鍛鍊舌頭力量,讓舌頭能輕鬆擺放在正確位置,再搭配止鼾第一步的閉上嘴巴,八成以上的如雷鼾聲很快就能獲得改善,讓您的枕邊人滿意,改善婚姻關係。但請務必記住,第二步成功的前提在於確實做到第一步:閉上嘴巴,若仍然張開嘴巴睡覺,舌頭必定掉到口腔底部,絕對無法放在正確位置,第二步的功能就無法發揮。 第三步:脈動洗鼻如果您因為長期鼻塞、鼻涕倒流而無法順暢經鼻腔呼吸,建議您每天使用脈動式洗鼻器清洗鼻腔,清除鼻腔以及鼻咽部的分泌物,讓鼻腔得以順暢呼吸,而能閉上嘴巴,發揮止鼾第一步的功效。 第四步:輕柔呼吸請注意鼾聲如雷者睡覺時的兩大特點:張開嘴巴、用力呼吸。您絕對找不到一位鼾聲如雷者是輕柔呼吸的。如果您能習慣緩慢輕柔的呼吸,即使呼吸道稍微狹窄,睡覺時也不會打鼾。對於同時合併有鼻塞困擾的打鼾族群,強烈建議您同時練習放鬆減量呼吸,不需要藥物或手術,大部分患者在短短一、兩個月就可以重新恢復鼻腔順暢呼吸。書籍介紹書名:從此不打呼:耳鼻喉科醫師親傳,免開刀、免呼吸器自療秘笈大公開作者: 曾鴻鉦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1/02/01作者簡介/曾鴻鉦陽明醫學院畢業後,於台中榮總接受耳鼻喉科專業訓練,1992年於台中市開設世鴻耳鼻喉科診所執業至今。2000年起追隨美國葛羅森醫師學習脈動式鼻腔溫鹽水療法,開啟了另一扇窗,也就是跳脫傳統症狀治療方式,改從基礎生理學角度來看問題,追查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2010年起開始研究菩提格呼吸訓練,2013年於加拿大完成講師訓練後,回台灣推廣AirwayFit放鬆減量呼吸訓練,期望能讓眾多氣喘、打鼾、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擺脫終身與藥物、機器為伍的歲月。學經歷陽明醫學院畢業、前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菩提格呼吸訓練講師、台中市世鴻耳鼻喉科診所、世鴻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AirwayFit呼吸訓練)、善維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Sanvic脈動式洗鼻器、洗耳器)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4-21 新聞.健康知識+
就醫不可不知潛規則!蒼藍鴿醫師:診間沒主動提這13點,恐變「流水式看病」
相信「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五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的經驗。許多人會因此而抱怨,卻很少人會再進一步想:如果一個人看五分鐘,我都要等半小時了;那一個人看十五分鐘,豈不就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像牙醫治療病患一樣,每個人二十分鐘起跳,那恐怕連診都要走向全面預約制度,屆時身體不適而臨時想加掛都有困難。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生態:病患如何自保?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相對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 不確實的分級醫療制度、再加上看病喜歡「貨比三家」的民眾,造成醫院及部分診所的門診流量非常的高。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的診,病患數量動輒二十至三十人以上。簡單的算術就可以得知:一診三十人,每位病患五分鐘,就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也就是快三小時的看診時間。如果一位病患看十分鐘,看診時間就會超過五個小時, 也因此早上的診常看到下午,下午的診常看到晚上。患者等到不耐 煩,醫師更是身心俱疲!當然會有人問,既然時間有限,為何不限制病患掛號人次,以保障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呢?各位也別忘了,現在的醫療越來越「財團化」,大部分醫師都是受雇在醫院體系或診所體系下,是財團的「搖錢樹」之一。既然是受雇者的角色,自然就會被高層要求績效,有些醫院甚至會訂出績效未達多少就扣薪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醫師也是左右為難。既想要多花一點時間回答患者的問題,卻又受制於高層對於績效的規定。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會給這樣的建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第一,長期固定看相同的醫師,醫師會對這位病患的身體狀況有較佳的掌握度。第二,由於建立起信任關係,雙方會有比較好的互動,對於患者的疑問也比較會詳細解釋。第三,有些疾病一開始並不容易診斷出來,例如初期的闌尾炎,肚子痛的症狀會跟腸胃炎類似,並不容易準確判斷。因此若患者吃了幾次的藥沒有好轉而回診,原本的醫師就會升起警戒心,往其他症狀相似的鑑別診斷思索,因此正確診斷的機會便大大提升。但如果對第一位醫師不信任, 而改找其他醫師的話,第二位醫師因為不了解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及治療反應,變成一切又要重新檢查,對病患未必是較好的選擇。與醫師對話的重點:這些資訊務必讓醫師知道!在美國,一位醫師可以花上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診察病患。數年前在美國實習的時候,我曾跟過一位資深神經科醫師的門診,第一次 見習國外醫師門診的所見所聞令我大感不可思議。首先,診間的護理師會先請病患前往診間等候,診間裡是沒有醫師的。醫師一到約定時間,會從辦公室前往診間診治病患。見到病患後首先是美國式的噓寒問暖,接著醫師並不會直接切入問診,而是跟患者聊聊最近的狀況如何,工作還好嗎?家庭關係是否和睦?會不會感到龐大的壓力之類?接著才會開始詢問患者有什麼不舒服,之前的服藥情形以及過去病史等等。事後我與主治醫師閒聊的過程中,才驚覺這些看似普通的「閒話家常」其實是大有意義。醫師可以從閒聊中,旁敲側擊得知病患的生活型態是否健康,是否都有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最近是否有其他因素(例如壓力)會讓患者的病情惡化等等。而在悠閒聊天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拉近醫病關係與信任感。但在台灣的醫療體制下,這樣冗長的「聊天式問診」自然不適用。然後在時間極有限的情況下,又必須要蒐集足夠的資訊以利正確的診斷,因此常會造就醫師對於患者沒有重點的「流水式表達」感到不耐煩。以下就是「流水式表達」的例子:門診時對不上的頻率。「醫師阿,我大概一個月前吃了生魚片,我懷疑那個生魚片不太乾淨啦,吃完肚子不太舒服,不過隔天就好了。接著是一個禮拜前啦,我朋友說他得了腸胃性感冒,上吐下瀉的,她說她吃了藥之後有比較好了,現在開始能吃一些正常的東西。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朋友傳染耶,最近幾天也覺得肚子不太舒服,是沒有到拉肚子,可是大便就稀稀的,醫生啊!我是不是被傳染到腸胃型感冒了?」這段落落長的流水式描述,其實醫生想要聽的重點就只有:「肚子不舒服合併稀水便,持續_天(患者沒提到精確數字),疑似有接觸史。」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醫學訓練的邏輯,醫師又沒有足夠時間與患者百般閒聊,因此常發生病患說話說到一半被醫師打斷的情景(這又是一個常見的「沒醫德」事發現場)。久而久之醫病關係逐漸緊張,也是可預期的事了。那麼看診時,到底該提供那些資訊,才會最對醫師的頻率,進而協助醫師做出最迅速正確的判斷呢?請參考下列的問診資料清單:問診資料清單參考每位醫師問診都有不同的方式與風格,但基本上都是為了要獲取以下重要資訊: 主要症狀:例如上腹絞痛 持續時間:已經持續三天了(資訊越清楚越佳) 期間變化:這三天來越來越痛 誘發因子:疑似被他人傳染 加重因子:飯後會更痛 緩解因子:少吃東西就會改善 伴隨症狀:噁心、嘔吐、拉肚子關於主要症狀的部分,醫師常會詢問相關的資訊,例如疼痛位置、疼痛頻率、疼痛強度、疼痛性質、疼痛轉移等等。而除了這次疾病本身,有以下資訊也務必讓醫師知道: 重要家族史 重要過去病史、住院史 目前用藥 藥物過敏史 菸、酒、檳榔使用習慣 近三個月特殊旅遊史、疾病接觸史貼心提醒:這個表格並是不要讀者記起來,而是傳達「醫師到底想要聽什麼」的概念,在就診前只要稍微整理相關資訊,再順著醫師的提問給予相應的回覆即可達到醫病良好的溝通。書籍介紹書名: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作者:吳其穎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07/16作者簡介/吳其穎現任:台大醫院兒科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蒼藍鴿綽號的由來:作者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ID暱稱是「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為「滄瀾哥」,而「蒼藍鴿」就是這三個字轉變而來。)大七在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而決定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學經歷:國立台中一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醫師國考合格醫師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新竹新民社區 失智症衛教講師新竹橫山衛生所 糖尿病衛教講師107年度健康旅遊防疫交流會 旅遊傳染病衛教講師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相關著作:《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4-13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是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 還是肌少症潛在危險群
肥胖代表身體正處於異常狀態中,絕不可輕忽我喜歡利用冰山的圖片來說明健康的狀態。冰山的體積大部分都在沉在海裡,露出海面的只是整體的一部分而已。這就像我們看到了高血壓這座冰山,但在這座冰山底下其實存在著遠大於露出部分數倍的體內異狀,而血壓上升只是其中顯露出來的部分而已。在海面下的一大部分,是人們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缺乏營養的飲食生活、狂吃使用添加物和防腐劑的加工食品、整天久坐不到戶外活動筋骨、沒有充足的睡眠來修復身體。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因的不斷積累,才會讓海面下的冰山持續擴大。血壓上升只是剛好露出海面,被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而其他人可能出現的是血糖值上升、膽固醇、中性脂肪值上升,或是骨頭脆化導致骨折等不同的狀況。冰山一角的症狀或許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形成海中冰山的原因,卻幾乎都和個人混亂的生活型態脫離不了關係。我們能看到的異常狀況,真的只是整體發生變異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中「肥胖」正是冰山露出水面,能被我們觀察到的部分。肥胖是身體健康出問題時會出現其中一種的症狀,指的是脂肪組織內部累積了超過需要的脂肪。尤其是當體內連接胃和大腸之間形成連續狀的大網(內臟脂肪),以及腸道周圍的腸繫膜、腹膜後側的後腹膜等處,累積了大量脂肪,就會面臨許多與健康有關的風險。脂肪會使身體缺氧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脂肪組織其實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既是儲存脂肪的倉庫,還能分泌具有特殊作用蛋白質的脂肪細胞素(adipokine)。脂肪細胞素中含有能控制食慾、誘導血管、刺激能夠分泌胰島素的瘦蛋白(leptin),以及能夠提高胰島素的感受性,具有抑制發炎作用的脂聯素(adiponectin)。當脂肪細胞中的脂肪不斷囤積時,就會發生「缺氧」的狀況。這就好像我們擠進一節塞滿乘客的車廂,那種喘不過氣的感覺。一旦脂肪組織內發生缺氧的狀況,脂肪細胞素會持續分泌引起發炎的物質,造成血壓容易升高,並誘發血液裡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的數值上升。我希望大家要知道,脂肪囤積就是身體內重大的內分泌異常狀態。出現大肚腩,老後請看護女性的內臟脂肪較少,比較不容易有「啤酒肚」;男性大約在三十多歲以後會開始明顯有啤酒肚,也就是「小腹突出」,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內臟脂肪過多的情形。一旦有啤酒肚,同時還會伴隨腹直肌和腹斜肌兩種腹部肌肉的萎縮。因為肌肉萎縮,小腹當然也就跟著鬆垮。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情形就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也會使得步行和運動能力等身體機能日漸低下。為了延緩高齡者請看護照料的時間,只要出現肌少症的情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不過,這些問題並不是上了年紀之後才會出現,而是早在出現狀況的十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伏筆了。因此,想要解決肌少症的問題,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肥胖者可以說是肌少症的潛在危險群,因為身體其實已經明顯出現肌力下降的情況。想斷食,就是現在!如果靠著大骨湯斷食,過著極端的斷醣生活,卻在斷食結束後又恢復到原來的飲食習慣,那麼一切努力就付諸流水了。因此,重要的是在斷食結束後,要採取什麼樣的飲食生活。實際上就算不是連續進行斷食,也可以改善激素異常的狀況。採取間歇性斷食法,就可以不用勉強自己,而能持續進行斷食。實行間歇性斷食法很簡單,就是單純把一天分成「吃東西的時間」和「不吃東西的時間」而已。在不吃東西的時間裡,拒絕一切醣類;在吃東西的時間裡,則是有節制地攝取醣類,或者也可以不做任何限制。一般來說,把吃東西的時間設定在八小時以內,就可以稱為間歇性斷食。這麼做會覺得自己每天多少都有在斷食的感覺。吃東西的八個小時想要設定在哪一個時段都沒有問題,例如: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或是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八點,可以自行選擇。越是縮短吃東西的時間(減少為六個小時、四個小時、二個小時),則越能提高改善激素異常的效果。若是兩個小時以下,基本上已經算是一日一食的狀態了。在不吃東西的時間裡,要記得確實補充水分,也可以飲用咖啡、茶或花草茶。在吃東西的時間裡,我們要有意識地攝取人體所需的養分,例如:蛋白質、脂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所以如果選擇吃便利商店裡的食物或加工食品的話,就無法攝取所需的營養,也會失去斷食所帶來的健康效果。因此,基本上是要在家裡吃自己準備的食物。因為有限制進食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在期間內確實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才行。※ 本文摘自《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作者:石黑成治 譯者: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3/23《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4-07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Johnny游:天氣冷身體冷吱吱 暖身行為前停、看、聽
天氣冷颼颼,身體可不能冷冰冰。氣溫驟降的天氣,我們都很希望洗個熱水澡、窩在棉被裡、抱著電暖爐,但這些暖身行為,可不能想做就做,小心中風找上你! 每年連續低溫都讓猝死案例暴增,大多都是心血管、中風導致,年齡層從老年到青壯年都有,建議大家在做這些事情前「停、看、聽」。 延伸閱讀: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 洗澡前、離開被窩前、出門前,停!劇烈快速的氣溫變化,容易讓體內血流異常。洗澡時,記得水溫別太高,先讓身體先適應,再逐步調整溫度,且切勿低頭過久,避免造成暈眩、跌倒。浴室溼滑的環境容易滑倒,而凌晨起床離開被窩也別衝太快,離開床的溫度差加上速度,非常容易讓血管產生不適應的漲縮。掀開棉被後,可稍作停留,並做些許伸展動作,讓身體稍微適應後再起床! 健康檢查、家族病史,看!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小中風(TIA)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健康檢查報告出來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血壓異常、血脂過高、BMI過高、抽菸等,都是警訊要小心。若有「突然失去意識」的現象,像是坐在沙發、躺椅上,突然睡著或突然「斷線」,幾分鐘之後醒來等狀況,不見得是太累「睡著」,有可能是小中風(短暫腦部缺血)導致瞬間斷線、說話不清、昏厥過去。若有上述類似症狀,就須盡快到醫院檢查。 身體的不正常狀況,留意仔細聽!天氣冷,室內門窗通常緊閉,空氣不流通問題造成的溫差現象,也容易讓身體出問題。這時,除了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外,也須注意聆聽身體的狀況,一旦有頭暈、呼吸困難、暈眩,或聽到呼吸開始變得急促,甚至感受到心跳加速、心悸等狀況,就需要進行更加一步的檢查。天氣冷、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小中風預防及早發現不是難事,更可維持健康的生活!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 -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04-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今日是清明連假的開工日,部分上班族哀聲連連,備感壓力,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提早上班,已連續2天忘記密碼,加上平時工作高壓、工時長,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指出,若罹患年輕型失智症,不會只忘記一件事情,而會是大腦全面遺忘,還會合併其他身體功能退化,如情緒不穩、行為控制、運動協調能力下降,甚至「吃東西嗆到,拿東西拿不好」。失智症常發生在65歲以上年長者內湖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失智症通常是發生在65歲以上年長者,若要釐清年輕族群是否罹患年輕型失智症,需要了解腦部功能是否全面性退化,「記憶力」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症狀,且健忘不會只忘記密碼,還會遺忘其他事情,另外,失智還會合併其他人體功能降低,如情緒、行為控制不佳、運動協調能力下降,如吃東西嗆到,拿東西拿不穩,容易不小心滑落等。健忘6因素 「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嚴重」導致「健忘」的因素很多,葉啟斌表示,可能原因為「壓力大,事情多」,其二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思維跳躍」,其三是「有憂鬱、焦慮、憂鬱症」等,其四是「減肥不當、肌少症」,其五是「酒精攝取過量」影響記憶力、思考力,最後,「服用藥物」也可能導致健忘,葉提醒,服用一般感冒藥,如果有感覺昏昏沉沉,可能也會暫時忘東忘西,屬於正常現象。葉啟斌進一步指出,連續2天忘記工作帳號的密碼不代表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呼籲「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嚴重」,反而可以藉此機會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人際關係等,看看是否需要做階段性調整。對於一般容易健忘的民眾,葉啟斌建議,除了要睡得好,營養均衡外,也可適當減少撲面而來的種種壓力,拒絕有壓力的要求,緩解自身壓力之餘,更要活在當下,發覺生活的所有細節。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
-
2021-04-02 養生.營養食譜
下班運動完,想增肌減脂要怎麼吃?營養師教3道「速成食譜」
如何聰明攝取蛋白質食物近年來拜運動風氣盛行所賜,大家開始重視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取,市面上不僅出現許多即食雞胸肉,也有很多線上、線下的料理內容跟大家分享如何製備高蛋白質的食譜。事實上,不僅是運動族群,全年齡層皆有蛋白質的需求,除了慢性腎臟病的病人需要依照不同病程限制蛋白質攝取量之外,成長、孕哺及年長者更需要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食物來提供生長與避免衰弱、肌少症的發生。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如下:・19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1公克的蛋白質・71歲以上的年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運動族則可針對運動目標將每日的蛋白質攝取提高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公克不等以營養學的定義來說,每一份的蛋白質食物可以提供約7公克的蛋白質,再依照食物各自含有的脂肪含量而分為低脂、中脂、高脂甚至是超高脂的蛋白質食物;乳品是少數可以提供人體三大巨量營養素的食物,每一份的乳品類可以提供8公克的蛋白質。如果你不喜歡吃肉或是茹素者,可以選擇黃豆來替代,黃豆含有完整的胺基酸種類,加工後的質地比動物性蛋白質軟嫩、好入口,不只是蔬食界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蛋白質食物,更是一般家庭也能經常選擇的好食材。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建議,每一餐都要吃到一掌心的豆魚蛋肉類;有足量的蛋白質才能讓身體不消耗肌肉當作能量,維持更好的代謝!如果有在運動,運動後盡快補充大約1/2~3/4手掌的蛋白質類食物,也能讓肌肉快速吸收,提升增肌減脂效率。蛋白質攝取量固然重要,但建議要在三餐平均分配蛋白質的份量,每餐「一個掌心以上」是最能幫助增肌減脂的份量;如果午餐沒吃肉,晚餐吃兩倍回來,其實身體短時間內能吸收、利用的蛋白質有限,一次吃太多功效是會打折的!所以別忘了每一餐都要補充豆魚蛋肉類喔!最後,想知道一天吃了多少蛋白質嗎?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用手掌計算!女生一個手掌大小、厚度的豆魚蛋肉類大約含有21克蛋白質;男生一個手掌大約是28克蛋白質。我們一天中大約有7~8成的蛋白質是來自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類,其他的2~3成是全穀雜糧與蔬菜提供的少量蛋白質;只要計算平常吃的豆魚蛋肉類,最後再除以0.8,就可以簡單地估算一天蛋白質量到底有沒有吃夠囉!註:想要查詢食物中更準確的蛋白質含量,可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告的「食物代換表」網站查詢Q.肉吃太多是造成腎功能不佳的主凶?A.根據世代研究統計,正常腎功能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與腎功能衰退無關。健康成人短期攝取高蛋白飲食(2.0公克/公斤體重/天)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是牛肉、豬肉等紅肉攝取過量,就可能會提高乳癌、大腸直腸癌的罹病風險。Q.豆類吃多會痛風?A.痛風是因為血液中尿酸過高引起的,而尿酸代謝的前身是普林,因此屬於高普林類的黃豆經常被民眾誤解!事實上,經過加工的豆漿、豆干已是中普林含量的食物了。以前痛風被稱為是「皇帝病」,是因為經常大魚大肉或者是飲酒後引起的富貴病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痛風罹患的風險與豆類攝取量呈現負相關!近年來更發現,啤酒、含糖飲料等反而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危險因子。Q.低脂奶看起來比較稀、比較沒營養?A.台灣的鮮乳其實都是有經過國家標準(CNS3056)規範,其原料皆是以生乳為主,再依據乳脂肪比例,回填乳脂肪後經過殺菌製成的。而從營養素比例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全脂奶、低脂奶一樣營養,以乳品主要提供的3種營養素來看,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的含量幾乎是一致的。全脂鮮奶與低脂鮮奶成分比較(以240cc/杯為例)如何聰明攝取好油脂動物性脂肪的香,讓人無法抵抗!但是為了健康,大家開始懂得取捨,開始轉向選擇植物性油脂,甚至進一步了解油脂結構,選擇不飽和脂肪,而依照雙鍵位置差異又可以分成Omega-3、Omega-6、Omega-9三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ω3跟ω9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反應的能力!每餐需攝取堅果種子一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節大小的杏仁果2粒、榛果2粒或核桃仁1粒。運動後,營養師教你如何補充蛋白質.南瓜薏仁漿 Pumpkin & Job's Tears熱量288kcal、蛋白質15g、碳水化合物37g、脂肪11g材料/1人份:蒸熟的南瓜50g、薏仁粉30g、堅果1大匙、豆漿250cc作法:將事先蒸熟的南瓜、薏仁粉、堅果放入果汁機,加入豆漿,打成滑順口感即可飲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薏:仁粉屬於全穀雜糧類食材,粉狀相較於完整顆粒的薏仁更好消化,運動後可以更快速吸收入體內提供身體能量,幫助體力恢復!.洋蔥雞肉蓋飯Onion & Chicken熱量742kcal、蛋白質40g、碳水化合物90g、脂肪22g材料/1人份:糙米飯1碗、去骨雞腿肉1隻、洋蔥半顆、雞蛋1顆、蔥花1大匙、醬汁、日式醬油2大匙、味醂1大匙、清酒1大匙、開水60cc作法:1.將去骨雞腿肉切成適口大小的塊狀、洋蔥切絲、雞蛋稍微打散。2.以中小火熱鍋後,讓去骨雞腿肉的雞皮朝下,煸出油脂後煎至上色,加入洋蔥絲一起拌炒出香氣。3.淋上醬汁煮滾後,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約3分鐘,開蓋後淋上蛋汁馬上熄火,蓋上鍋蓋再燜1分鐘,讓蛋汁稍微凝固。4.開蓋後,將煮好的洋蔥雞肉連同醬汁一起倒入已裝有糙米飯的碗中,撒上蔥花即可享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2~4:1是最佳補給比例,蓋飯可以說是最佳選項之一,一碗輕鬆達標,還能添加更多洋蔥、喜歡的蔬菜,變成均衡、美味的一餐!.蒜香辣味蝦Shrimp熱量148cal、蛋白質24g、碳水化合物1g、脂肪5g材料/4人份:鮮蝦12尾、蒜頭5瓣、辣椒1根、蔥1根、橄欖油1大匙、米酒1大匙調味料(白胡椒粉2小匙、黑胡椒粉2小匙、鹽1小匙)作法:1.將蒜頭切成蒜末、辣椒切碎、青蔥切成蔥白和蔥綠;剪去蝦鬚、蝦腳,開蝦背去除腸泥,用少許鹽及米酒(份量外)稍微醃漬去腥。2.開中火起油鍋,鮮蝦下鍋香煎至上色後推至鍋邊,蒜末、蔥白及辣椒下鍋爆香。3.加入調味料拌炒均勻,從鍋邊嗆入1大匙米酒,撒上蔥綠即可起鍋。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不到200大卡的料理提供將近25克的蛋白質,愛運動的你如果正在減脂,想要控制好熱量選它就沒錯!書籍介紹書名: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Amyの私人廚房X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超省時美味健身餐!作者:Amyの私人廚房, 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2/16作者簡介/Amyの私人廚房Amy來自於客家傳統大家庭,從小就愛煮、愛美食,擅長道地客家菜。結婚後更從婆家習得閩南台式料理,加上居住的社區有許多駐台的外籍人士家庭,讓她也接觸了世界各國的料理方式,從此開啟了餐桌上的異國風景……。2016年起,Amy在FB上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拍攝成2分鐘快速料理影音食譜,因為無私分享和處處為閱覽者著想的細心,讓粉絲頁「Amyの私人廚房」累積至120萬以上的追蹤者,以及超過85萬粉絲按讚,影音食譜瀏覽人數最高超過3百萬人次,單篇食譜更曾超過10萬人次分享的佳績。FB:「Amyの私人廚房」著作:《Amyの私人廚房,下班後快速料理》(幸福文化)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最接地氣的營養師團隊、最有影響力與最被信賴的健康飲食行銷公司。我們是超過4000位營養師/營養系學生學習交流平台版主,開設多項營養師專業課程,培訓近千位營養師超過百篇營養知識專欄位於Google搜尋首頁。<經歷>營養師高考榜首糖尿病與腎臟病衛教師中華職棒營養顧問美國ACE-CPT私人教練美國AFAA有氧體適能指導教練多間健身房營養顧問各大媒體專欄作者各大院校講師FB:「好食課」官網:好食課 食健康,每天學一點著作:《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掌握增肌減脂營養關鍵x主廚特製運動餐,吃好吃飽才能瘦,打造理想體態不求人》(幸福文化)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1-03-31 養生.健康瘦身
鄭文燦曝體重只有79網不信!健身教練點出關鍵問題:體脂高很危險
桃園市長鄭文燦日前被啦啦隊員們高高舉起,畫面震驚網路鄉民們,他自曝體重只有79.8公斤,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胖!不過看著市長圓潤的身形,肌力與體能教練同時也是營養師的吳皓宇便說,市長應該是體脂高、肌肉量低,推測是日常飲食較精緻、又沒有運動習慣所導致,若是體脂很高但又同時看起來四肢纖細,就會被稱為泡芙人。這類型的人通常也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的候選人,提醒體重不重但身形不苗條的人要注意自身健康。體脂率儀器測量才精準 精緻飲食、少動變泡芙人鄭文燦臉型較圓,同時搭配中廣啤酒肚,看起來像是有90-100公斤,沒想到他24日晚間公布一段量體重的影片,證實自己體重只有79.8公斤。吳皓宇表示,人的體脂率需要靠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數字,雖然無法得知市長的真實體脂率,但依照他多年的經驗,現代的確有許多人因為精緻飲食、少運動、久坐等,造成肌肉流失,脂肪堆積。值得注意的是,網路流傳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體積相差3倍,其實是誤傳,吳皓宇表示,相同重量的肌肉與脂肪,脂肪的體脂其實只多出15%-20%左右。但因為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且鬆垮,肌肉則是分佈全身且緊實,視覺效果的確還是有差異。健康腰圍八九十 腹部容易堆積脂肪尤其過了40歲之後,人的肌肉更是每年會流失將近2公斤,但中年人卻漸漸發福,因此許多人會體重沒什麼變動,但身形卻不再苗條。根據WHO定義,19歲以上成人中,男性體脂肪≧25%,女性體脂肪≧30%便為肥胖,而最容易累積脂肪的部位為腹部,也就是腰圍。健康的腰圍男性應為90公分內,女性80公分內。腰圍能反應腹部脂肪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因為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體脂太高應先檢視身體狀況 有可能是肌肉量太低若要擺脫泡芙人,除了減少體脂肪之外,應該要提升肌肉量,吳皓宇指出,有許多女性測量發現自己體脂30%,便非常慌張想要減重,但其實並非脂肪過高,而是因為飲食與運動的不正確,造成肌肉量太低,反而顯現脂肪比例過高。他建議,若腰圍超標者,可先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多喝水,並少吃甜食、零食等;若腰圍正常、BMI正常,但體脂率高者,應多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以增加肌肉。吳皓宇提醒,體脂率是個指標,不是絕對值,一定要參照自身身體狀況,或由專業人士判斷,再來進行後續的飲食控制與運動,才不會方向錯誤,傷害健康。
-
2021-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有無肌少症,用自己雙手測量小腿圍可知!增肌2招必知
● 小心罹患肌少症,可用雙手測試小腿圍初判● 小腿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跌倒、骨折風險高● 增強肌力,每天深蹲運動、補充足量蛋白質小腿太細的長輩,小心「肌少症」上身!專家建議,以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量測小腿圍,如果可以完全圍住,即可能罹患肌少症,身體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進而容易跌倒、骨折等,影響日常生活。肌力夠才能支撐站立小腿肌肉是長者肌肉消耗最明顯的部位之一,可以判斷身體肌肉量是否不足,也是判斷罹患「肌少症」的重要指標之一。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長輩咀嚼、夾菜、行走都需要肌肉,肌肉量足夠才能支撐骨骼並站立,若長輩雙腿太細,肌肉量不足,最怕跌倒、骨折,容易併發其他病症。想知道是否有肌少症,花蓮縣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欣婷指出,可以用雙手簡易測試小腿圍,先坐下,再以自身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套在小腿肚上,若可完全扣住,便是「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提醒,每個人的手指與小腿的比例不同,切勿用他人的雙手測量,若要用皮尺測量,也須以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的長度為基準。訓練肌力從運動著手李欣婷指出,很多長者怕有三高、慢性疾病,一改年輕時的飲食習慣,認為要「少吃肉類,多吃飯菜」,但不吃肉反而容易餓,吃下更多的飯,導致蛋白質攝取量相對變少,易罹患肌少症,長者常會感覺身體無力、精神不濟,影響日常生活。若想增加肌肉量,可以從運動方面著手改善,劉燦宏強調,阻力型運動可以訓練肌肉,長者應常常做,建議每天可以深蹲30下,可先從10下做起,可分段累積做,不需一口氣做30下;不覺得費力後,可以增加每日訓練量,每次調升幅度以10下為單位,如一日深蹲40下,再慢慢調整為一日50下,以此類推。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肌飲食部分,劉燦宏表示,長者蛋白質吸收率較差,消耗率卻更高,需要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建議可多吃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豆類、蛋及牛奶等食物。男性建議一日攝取蛋白質10份,女性則為8份,例如1顆蛋約1份,手掌大小的肉約6份。深蹲該怎麼做?基本的深蹲,是採取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要朝向前方,蹲下去時,要保持背部的挺直,也就是上半身往前傾、將臀部往後坐,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不過,因為每個人的體能不同,身體的軟硬度也不一樣,適時調整角度、循序漸進的往下蹲,記得雙腳跟一定要踩穩,不能離開地面。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讓膝關節內夾角成為90度,雙手同時往前伸直平舉,讓重心放在後腳跟而不是前腳。此時,大腿與地面是平行的,且上半身的背部仍然保持打直。
-
2021-03-1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運動卻不長肌肉,問題出在哪?專家曝3大原因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1.想到才運動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33.6%。從年齡層來看,65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率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30歲至65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50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36.1%)。3.運動偏食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55.2%),其次是慢跑(21.6%),排名第三的是爬山(13.2%);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有人說,自己運動的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師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吃蛋白質增肌 運動後24小時很重要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蛋白質攝取量如果超過總熱量的35%至40%,或每次攝取超過20克至25克蛋白質,便超過了肝臟能夠處理的胺基酸上限,蛋白質合成效率亦會開始減速鈍化。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運動完吃點心,但接下來的三餐依舊要特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蛋白質不只量要足夠,質也重要。在增肌效果上,動物性蛋白質效率較高,如蛋、牛奶、優格、雞肉等會比豆漿、豆腐好。但如果運動後並不餓,這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天氣下運動。但即使吃得少,也比沒吃的好。例如喝杯冰的巧克力牛奶,或去果汁攤喝杯果汁配顆茶葉蛋。過去都認為,運動後要馬上吃,否則合成窗口會關閉,一切白做工。馬上吃還是需要,不過現在也發現黃金合成窗口其實大大敞開,除了運動後的那一餐吃夠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接下來的24小時都要認真補充蛋白質,依舊能幫助你長肌肉。哪一種運動真能對抗肌少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於中老年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推薦閱讀: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1、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1、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 2、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 3、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 4、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養功能肌力》) ● 肌力測試做做看 ● 平衡測試做做看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3-05 養生.健康瘦身
瘦身不要吃白飯?營養師:澱粉有助脂肪燃燒,改吃這個更健康
許多想要減肥的民眾,都會特別避免特定食物,像是不吃白飯、不吃澱粉、不吃含油脂的食物,吃什麼都要過水、去油,甚至只吃沙拉、燙青菜。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對瘦身一點幫助都沒有!適量油脂不便祕吃全穀飯助燃脂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減重時期要做的,應該是減少吃油炸食物、肥肉、內臟、動物皮,而不是所有的油脂類食物都不要吃,否則很有可能便祕。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 減重過程中,很多人最難抵擋的就是宵夜的誘惑,建議可以喝一杯240cc的牛奶取代,既有飽足感,又有安眠、鎮靜效果,減少身體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澱粉」其實是脂肪燃燒的助燃器,很多人瘦身期間不吃澱粉、不吃飯,其實是錯誤的方式。不過,建議把白飯改成全穀飯,攝取適量澱粉的同時,又能吃進更多的維生素、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 1周減重1公斤不易復胖更有效 此外,許多民眾都會設定,必須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甚至更多,不但不容易做到,即使順利瘦下來了,也很容易復胖。 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是每星期減0.5~1公斤左右,快速減肥的復胖機率非常高,瘦身必須循序漸進,才能降低復胖機會。●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營養師教你擬定「減糖4計畫」,讓瘦身更給力!.比起健美線條,中年後更需著重「功能肌力」訓練!對抗肌少症,4種居家運動最有效.57歲小三難忍7年地下情,想爆料逼情夫給錢分手!當激情變調,小心反被咬一口
-
2021-03-04 養生.無退休時代
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理財教母林奇芬48歲漸進式退休:學會「4要」,老後才輕鬆
「人生勝利組」對你而言是什麼?出色的學經歷、令人稱羨的財富,三子具足(房子、車子、孩子)?或是有另一個答案:不僅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還靠此累積富足的財富、提升人生的格局,又能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本性!而「活出自己」的代表,就是理財教母林奇芬。 她48歲那年開始漸進式退休,過著自由自在的筆耕生活,而且永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向每個人推廣理財知識,讓每個人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勝利組」。 將焦點放回自己,擁有好日子 「離開職場後,我每星期固定3天運動,像是TRX、氣功、游泳;1天學插花,其他時間就寫稿、錄影、演講。這樣10年以來,每個人看到我後,都跟我說,『你的氣色變得很好耶,比以前看起來更年輕,人也看起來好放鬆。』因為我在這10年來,不斷告訴自己,我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從工作中釋放出來,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從光鮮亮麗的理財媒體社長退休後,林奇芬轉為自由的專欄作家,生活多采多姿,不僅讀了政大EMBA,屢行她不間斷學習的人生原則;也能用理財專業、撰寫文章累積收入,堅持做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能在第二人生活得更加自在愜意,林奇芬說,要感謝48歲前的自己。 「我覺得人要持續工作,才不會跟社會脫節。我現在走『個人經濟』,自由撰稿是我很喜歡的工作,我開始擁有更多的『自我』,但要不要工作,選擇權操之在我;過去我有儲蓄資產,才能接受現在的不穩定收入。女人要有錢,未來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 被稱為理財教母的她,看過高樓起、看過樓塌了,股市的「12682」傳奇數字到跌到只有2000多點,台股的興起、勃發、震盪與低谷,林奇芬全都經歷過,要說她是台灣股票基金投資的「第一代」,一點也不為過。 「我是比較積極的職業婦女,從年輕時就很有理財觀念,認為經濟上不需要靠老公,很早就決定我要有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上非常賣力。我第一次跨入職場時,台灣只有4家基金公司,我就展開了第一波採訪;當時出版的環境很好,我們還出版了第一本理財專刊、第一本基金總覽。」 林奇芬用自己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分享給大家,雖說投資雖然愈早愈好,但無論何時開始都不嫌遲;最重要的是要自己主動吸取理財資訊、內化後成為理財知識,再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千萬不要聽信明牌,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 「如果跟著別人買、聽理專買,到時候連自己怎麼賠錢都不知道,所以買股票的人,80%會賠錢;不敢投資的人,把錢放銀行,最後,財富總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中年後投資心法:選能降低風險的 林奇芬說:「我建議學習投資,可以的話,愈早開始好,因為當你年紀愈來愈大,就會較難承擔風險,甚至很難願意賠錢學功課。」 主動積極的林奇芬,透過長期的市場分析與投資眼光,讓自己漸進式退休之路,每天過得豐盛又愉悅,對於跟她一樣的漸進式退休族群,她也有簡單又有效的投資方法。 「我一再分享給大家的投資方法,就是買定期定額股票基金。」 「可是有個前提是,不要聽理專的行銷話術。如果你已經是退休族,你需要有現金流,就是要思考,你需要單利還是要複利?可以挑選台股、美股、亞洲股,長期追蹤績效,真的沒時間,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 「隨著年齡改變 你可以加一點債券。中年債券就可以增加到3成,退休後增加到7成;因為債券波動小,它會還本,屬於防禦性理財;但若想要資產成長,就要用股票長線,因為大部分股市,每過幾年就會創新高,長線是成長的。」 人生最重要5件事,立下目標往前走 林奇芬在熱情、專業、職志、使命,找到人生美好的交會點,不只擁有老伴,也格外珍惜老朋友,與讀EMBA的「學姊社」好朋友們一起陪伴彼此,旅遊、爬山、辦活動,也持續推動理財知識普及化。 「人生最重要5件事:事業、財富、人際關係、健康、生活,我都已經擁有,下一個10年,我也是一樣延續,再往下走。」 立下目標便勇往直前的她,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能成為標竿。投資理財無關性別,而是關於對自己人生責任有多在乎,在喜愛的事情上努力不懈、絕不讓步,就是她愛自己的方法。 林奇芬的中年「4要」投資學:1、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不要聽信明牌。2、學習投資、要自己學會思考,自己挑選基金。3、沒時間研究,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4、年齡越長,投資要加點債券,中年時比重3成,退休後增至7成。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營養師教你擬定「減糖4計畫」,讓瘦身更給力!.比起健美線條,中年後更需著重「功能肌力」訓練!對抗肌少症,4種居家運動最有效.57歲小三難忍7年地下情,想爆料逼情夫給錢分手!當激情變調,小心反被咬一口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2-21 失智.新手照顧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失智症與癌症被視為兩大疾病挑戰,其中失智症除了病患本身的疾病問題,還涉及照護以及照顧人力的分工與協調等家庭問題。也因失智症的病程長達8~10年,許多人形容照護之路就像行走在隧道,需要財力、人力共同支撐。失智症照護最挑戰家屬的究竟有哪些問題?如何向照顧者伸出援手?為了陪伴失智症家屬,點亮照護之路,聯合報系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攜手打造udnxWaCare失智症線上照護服務,邀請15個跨領域的專家提供從即時團體課程、影片等,讓照顧者在短短15分鐘解決一個照顧上的問題。udn×WaCare針對參加線上課程的百位失智症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四成的失智症者需要四打一,也就是由四位以上照顧者輪流照護;33%需要一打三,21%則是一對一照顧。顯見一位失智症者的照護人力比需求超過一比一。而他們所照顧的對象則以中度失智症者最多,約近46%,其次為重度,約24%,照顧輕度失智症者則約18%。超過半數的照顧資歷多在三年內。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WaCare執行長潘人豪強調,調查顯示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是最令失智症家屬頭痛的時期,也是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的關鍵期。他表示,新手照顧期間,照顧者可能面臨失智症行動自如、外出遊走問題;日夜顛倒情緒變化大;重複問問題,就像跳針般;總是重複購買,冰箱大爆炸等生活問題。以上的照顧難題,需要跨領域專家例如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一一給予具體技巧,一一化解,甚至透過訓練,延緩病程。四大技巧當誘因,照顧者陪失智者一起運動。以肌力提升為例,WaCare邀請愛迪樂創辦人鍾孟修進行肌力訓練課程,幫助失智症者之餘,鼓勵照顧者陪伴運動,也顧及自己的健康。鍾孟修在即時課程指出,運動成本低,可以幫助大腦健康與心情愉悅,而肌少症與失智症有相關聯性,若肌肉流失,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變高,建議可以進行功能性運動,提升肌力,包括在安全的環境之下,可以加速走路;用椅子坐、站,重複進行來取代深蹲效果;利用穩固的桌椅、輔具輔助做弓步蹲的動作;手部引導協助軀幹運動,想像一下撿東西的動作,可作向地面或上面、側面轉身延伸撿拾東西狀;搬東西走動時加點重量;單、雙腳練習踮腳尖等。他建議照顧者若要增加失智症者的運動誘因,有四大技巧:適當的引導、鼓勵;陪伴練習很重要;簡化重複執行,每次做點小變化;增加器材或轉移到室外環境;建立生活習慣。照顧路上不孤單,經驗交流可穩定情緒。潘人豪表示,失智症照顧者除了透過線上課程資源,改善照顧困境,還需要資深照顧者等的經驗交流和心理支持。他分享最近在討論區上的幾則照顧者留言,格外能觸動照顧者的心,例如一位照顧者提問:「是否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有其他照顧者提出建議:「若是家人,會坐下來好好談,分配照顧工作,成員做不來也不勉強,起碼知道別人會承擔,自己也會認知有所收斂。」也有照顧者面對失智長者脫口三字經辱罵,分享處理經驗,「自我要求做到該做的事情,例如準時接送長者到日照中心,若長者依然失控,照顧者自我設定事不過三,超過三次就換手照顧,兼顧自己的情緒安定。照顧路上不孤單,潘人豪表示,udn×WaCare除了在七大系列主題深化課程,還會持續擴大專家群以及關注的面向,未來將推出失智症不可不知的通識課程、財產信託、安寧照護、法律等。給照顧者的實用密技營養師張文馨:睡不好會提升失智風險或加重症狀,簡單的飲食調整可助眠,且減少晚間情緒躁動。助眠飲食的原則有四項:補充足量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色胺酸、鈣鎂鉀、維生素B群。今晚睡前就來一杯香蕉牛奶加蜂蜜,簡單又助眠。張文馨影音課程睡眠飲食息息相關 失智者專屬助眠菜單https://bit.ly/3sahzit個管師簡均穎:失智長者不喜歡洗澡怎麼辦?先找到不洗澡的原因,可能是退化到不會洗澡、不會用熱水器或自認不需要?其次是給予協助而不是幫他做到好,例如提醒長者內衣物在哪?陪他選擇想穿的衣服等。最後是要保有失智者的隱私。簡均穎影音課程失智症患者不洗澡怎麼辦?護理師實戰經驗傳授https://bit.ly/37lsYUD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挑選簡單的遊戲可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即使失敗,照顧者也可為其歡呼。不是所有長輩都喜歡玩遊戲,玩遊戲前,建議照顧者以「陪我玩、對大腦有幫助」等理由促成,別用強迫手段。鍾孟修影音課程失智者日常生活沒梗?簡易認知訓練DIYhttps://bit.ly/3blrOti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健身房學重訓趨勢漸起 揮別弱殘形象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銀髮族最近不去醫院拿藥串門子,改去健身房報到學重訓;年輕人追求肌肥大、8塊肌,長輩則盼藉重量訓練,改善身體疼痛、揮別弱殘形象,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0年人口更首度負成長,出生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加速老化。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2025年將提早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預見人口老化趨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從2018年就試辦健康促進班,去年起更試辦1年的「銀髮健身俱樂部」,收治50歲以上健康、亞健康及衰弱民眾,在特定的公園由專業人員進行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訓練。雖然運動醫學與社群媒體傳遞衛教知識,許多銀髮族或中年人早已動身找尋教練學習重訓知識。健身房業者程之川投入這項產業10餘年,過去曾在大型連鎖健身房擔任教練,近年則在古亭開設小型場館「就是肌力體能訓練中心」。程之川觀察,以前的觀念是認為人老了需要休息,健身房過去客源以年輕人為主;近年運動醫學和老人健身風氣逐漸興起,許多教練也開始有「高年級訓練者」。以他經營的健身房為例,經統計場館每月來客數約有一半是老年人,有時同一時間學員剛好都是長輩,4個學員的歲數相加逼近300歲。程之川分析,地緣關係也會帶動健身風氣,例如他經營健身房座落在文教區,住戶多是退休的公教人員,不僅重視身體健康,也願意接納新事物;經營期間,除了有子女帶著爸媽來,也有不少銀髮族是路過好奇並主動詢問健身課程。隱身在南京東路大樓的「練健康」也有不少長輩運動,店家統計,50歲以上學員約占3成;近年醫界、運動界重視肌少症,店家在櫃檯備有衛教文宣,讓運動民眾免費索取,可帶回家陪同長輩自我檢查有無潛在病症。榮星二樓健身房教練黃奕盛曾先後教導20餘名老人健身,最高齡者達92歲。他表示,教導老年人健身時,除了先確認身心狀態、慢性病外,也會採用台語,或是較幽默有趣的口吻教學,勾起長輩學習動機。由於許多長輩有身體疼痛,或是一輩子沒走進健身房,起初可能有「運動反抗期」。黃奕盛說,他會先讓學員採平時生活中用到的姿勢,再循序漸進;當訓練表現變好、生活品質也都改善後,長輩也能在健身中找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