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肌力訓練
共找到
473
筆 文章
-
-
2024-12-25 醫療.骨科.復健
跑步膝蓋痛檢查卻沒異常?姿勢正確比跑多遠重要…練跑前必知4大觀念
在骨科門診中,因為跑步、運動後,膝蓋不舒服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而大家常聽到與膝蓋有關的運動傷害包含:跑者膝、鵝掌肌腱、大轉子疼痛綜合症等等。然而,有部分患者,其實關節韌帶並沒有明顯異常,只是單純的肌腱發炎,但總是在跑步一段時間後,膝蓋就出現不適。其實,這可能與平時的跑步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跑步前一定要知道的4重要觀念1.姿勢比距離重要:很多人練跑都會執著於,一定要跑得夠遠才算有訓練到,但其實「正確姿勢」更是重要!長期在錯誤的跑姿下訓練,很容易造成膝蓋、腳踝及髖關節的負擔,進而造成磨損退化。建議跑步時保持自然平視前方,肩膀放鬆、雙手自然擺動,同時維持適中步伐。2.肌力訓練要兼具:強化下肢和核心肌群的肌力,能夠提供膝關節更好的支撐和穩定性。因此,除了跑步外,建議加入肌力訓練,如深蹲、弓箭步、臀橋等,強化大腿前後肌群、臀部和核心肌肉群,這樣能降低膝蓋受傷的風險,提升跑步表現。3.伸展放鬆不能少:有些人認為跑步屬於輕度運動,不需要特別做放鬆,但無論跑前或跑後的伸展都非常重要!熱身運動可以提高肌肉溫度和關節靈活性,降低受傷風險;跑後伸展則能放鬆緊繃的肌肉,促進恢復。4.給身體足夠休息:過度訓練不僅無法提升跑步能力,還可能導致疲勞累積和受傷。身體需要足夠的時間來修復和恢復,因此每週應安排休息日,或者進行低強度的交叉訓練,如游泳、瑜伽等,讓肌肉得到休息,同時增進其他體能。(本文出自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4-12-25 養生.健康瘦身
內臟脂肪怎麼消除?專家揭首重1習慣:4個小技巧助你更有效率
腹部脂肪不只和肥胖有關,對你的健康更是影響深遠。腹部脂肪也可以稱為內臟脂肪,是一種位於腹壁深處並圍繞器官的體內脂肪。適量的內臟脂肪對健康是有益的,並且有助於保護器官。然而,過多的內臟脂肪對健康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所幸,你的生活習慣對內臟脂肪的量有很大影響。如果你想減少腹部脂肪並改善健康,以下為減少內臟脂肪的首要習慣:內臟脂肪過多有哪些跡象?腹部逐漸隆起是內臟脂肪最明顯徵兆,但這也可能表示是皮下脂肪。有些研究顯示,如果你有啤酒肚,或是比起梨形更像蘋果形身材,那麼你可能擁有更多的內臟脂肪。減少內臟脂肪需要改變的首要習慣久坐是你必須立刻改掉的習慣,才能減少內臟脂肪,因為多數人坐著的時間太多,並且未達成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活動的運動指引建議。此外,有研究顯示增加身體活動可能是阻止由過多體脂引發的疾病進展的最佳方法之一。運動還能促進脂肪代謝並調節胰島素濃度,幫助身體更有效地燃燒儲存的脂肪。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有何不同?皮下脂肪是儲存在皮膚下方的脂肪,這類脂肪是你可以用手指捏起來的。內臟脂肪則不同,內臟脂肪位於你的腹部肌肉後方,圍繞著你的胃、肝臟、腸道和其他器官。哪些方式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由於內臟脂肪深埋在體內深處,因此燃燒內臟脂肪需要針對性的運動策略。1.從小處著手你不需要跑馬拉松才能減少內臟脂肪,若你是剛開始進行規律運動的人,可以從喜歡的活動開始,像是散步、跳舞或瑜伽,每次10到15分鐘。或者,在一天之中以不同方式讓運動融入生活,例如選擇走樓梯而不是搭電梯、停車停遠一點,這樣能增加你一天的步數。2.找同伴一起專家表示,養成習慣的最佳方式是每天重複,直到它變得像刷牙一樣正常。因此,和朋友一起合作,可以讓運動習慣更容易堅持下去。3.設定計時器設置提醒,每30到60分鐘起身伸展或走動幾分鐘,這樣可以打斷長時間的坐著,並幫助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活動。4.肌力訓練和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是抵抗內臟脂肪最佳方式之一,目標是每週進行一到兩次肌力訓練,專注於主要肌群,以增強力量。不過,肌力訓練並不是燃燒內臟脂肪的唯一方法。有研究發現,每週三次有氧運動或間歇運動也能有效減少腹部脂肪。【延伸閱讀:腹部脂肪難消除?新研究指定期做一件事可以讓這些脂肪更健康】【資料來源】.The #1 Habit to Break to Reduce Visceral Fat, According to Dietitians.Cleveland Clinic: Visceral Fat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骨鬆骨折發生率亞洲第一 骨科醫師籲提前檢查盡早治療存骨本
骨質疏鬆是僅次於心血管的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50年亞洲地區因骨質疏鬆導致髖關節骨折人數將高達325萬人,目前台灣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發生率居亞洲第一。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主講「保骨補鈣防鬆動,骨本升級無煩憂」 元氣講座,呼籲國人應重視骨質疏鬆慢性病,提早檢查、盡早治療,搭配均衡飲食、攝取鈣與維生素D、適當負重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日曬15分鐘太陽,製造可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就像一對鴛鴦大盜,骨質疏鬆讓骨質不堪一擊,肌少症則會提高跌倒風險,一旦跌倒骨折,輕則行動不便、重則失能,不僅失去行動自由,更耗損財富、拖累家人。」嚴可倫醫師表示,骨質疏鬆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在發生跌倒骨折後,才在醫師要求下做骨密度檢查,進而發現疾病,通常病情都已相當棘手。 ◎沉默健康殺手 每30分鐘就有1人骨折骨質疏鬆又被稱為「無聲的流行病」與「沉默健康殺手」,根據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有一名患者因髖部骨折送醫,婦女罹患骨質疏鬆比例高達近4成,男性則是23.9%。嚴可倫醫師提醒,骨質疏鬆非老年人專利,35歲以後骨質開始流失,之後一路走下坡,經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T值在-1~-2.5之間屬於骨質缺乏,若低於-2.5則是骨質疏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雌激素下降會加快骨質流失速度,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症,除了藉由DXA做精準測量外,民眾也可參酌三三二骨鬆自我檢測原則,當發現身高突然比過去矮逾3公分、後頸與牆之間的距離大於3公分,肋骨最下緣與骨盆間的距離小於2公分就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長期足量補鈣 吸收率與利用率成關鍵由於骨質疏鬆的防治重點在於及早儲備「骨本」,飲食方面,牛奶、起司等乳製品是最佳鈣質來源,偏偏東方飲食文化較少乳製品,導致國人普遍存在鈣質攝取不足情況。據統計,正常飲食情況下,國人從食物中攝取的鈣質只占5成,特別銀髮族的飲食量本來就比一般人少,醫師多會建議額外補充鈣,成為超前佈署保骨的重點。嚴可倫醫師表示,吸收率與利用率是決定鈣質發揮作用的關鍵,目前市售鈣片主要分為傳統結晶鈣與非晶鈣兩大類,前者以碳酸鈣、檸檬酸鈣最為常見,鈣含量雖高卻不易被人體吸收,碳酸鈣又容易產生二氧化碳導致脹氣,腸胃不佳患者較不建議攝取;非結晶鈣分子大小只有傳統結晶鈣的1/150,具高溶解、高吸收與高利用三大特色,不少骨科醫師從臨床經驗發現,長期且足量補充非晶鈣,可顯著提高骨密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嚴可倫醫師說明,非晶鈣是目前唯一具「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鈣,能促進成骨細胞強化骨質,若用蓋房子來比喻,等同買原料送工人,成骨細胞會把原料鈣帶入骨骼中,有效促進骨骼生長。 非晶鈣的潛力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相中,做為太空人骨質改善計畫的良方。在外太空無重力環境,太空人的骨質流失速度是地球的十倍,平均每月流失1~2%骨密度,在眾多鈣補充劑中,非晶鈣可在太空環境下,有效增加骨質生成,透過雷蒙基金會提案,獲選參與NASA太空人骨質改善計畫合作。非晶鈣的問世,不僅是醫學科技的躍進,更是人類對抗骨質疏鬆的一大利器。嚴可倫醫師強調,健康是投資而非成本,及早投資自己的健康,從年輕開始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或實證有效的鈣質補充方案來照顧與維護骨本,才能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65歲要能做10下!以伏地挺身當健康指標準確嗎?專家說話了
梅約國際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專家說,伏地挺身是測量肌力和耐力很好的方法,可以當各年齡層的健康指標。你能做幾下?這個健身院的基本功,不必驗血,不必全身攝影或掃描,甚至不勞你動到全身肌肉,只動到雙腿、腹肌、兩肩、兩臂和背部,馬友診所根據年齡和性別,從25歲起算,說男性能夠一口氣做到28下,女性20下,就是「體能很好。」年紀越大,次數越減。根據梅約診所的標準,25到35歲的女性,若能做19下伏地挺身,男性21下,就算體能良好。到了45歲,女性做14下,男性16下,也仍在體能狀況佳的行列。再往上算到55歲,能做10下伏地挺身的女性,和能做12下的男性,健康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到了65歲,男女的健康標準都是10下伏地挺身。有些健身專家不以為然。紐約的健身教練艾列瑟艷科(Natalya Alexeyenko )認為,影響體力和體能的因素很多,很難根據做多少下伏地挺身,嚴格定出某一年齡層是否健康的標準。她說,「鍛鍊史、受傷或手術紀錄、目前的生活型態、營養、壓力的大小、姿態端正否、關節運動能力、睡眠品質、康復的情況,都能夠影響一個人能做幾下伏地挺身。」2019年一份針對男性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夠做完前述標準伏地挺身的成年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做不到的人,低了96%,幾乎一倍。經常運動,好處多多,包括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減少29%,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減少31%,失智的機率減少35%,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8%,得糖尿病的風險也減低42%。運動的好處不論年齡,疾病防治中心進一步指出,對「年長者,還有額外的好處--跌倒的風險較低,延長獨立生活的壽命,改善腦部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即使做不到梅約診所建議的伏地挺身標準,多運動也是很好的補救之方,甚至更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9 醫療.兒科
半夜驚醒!她怕「這病」不只奪走孩子身高,甚至呼吸、行走能力…
「好怕這疾病不只影響孩子身高,還奪走孩子呼吸、行走的能力。」孩子出生便患有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父母的憂慮、不捨,外人無法體會。「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幼時容易出現發睡眠呼吸中止、水腦等併發症,可能因此奪去患者的行走能力,許多父母晚上頻頻驚醒,確認孩子有無呼吸,看到孩子一直跌倒、內心焦慮揮之不去。「剛開始,有點無法接受,看到其他孩子的小腳腳或聽到大家開心討論育兒心得,就很想哭!」May的孩子今年十歲,懷孕後期發現孩子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May只能接受命運。孩子出生,開始學走路,由於身材比例不平衡,常會跌倒,且雙腳肌肉容易痠痛、不舒服,抗拒接受肌力訓練與早療,此時更讓May心力交瘁。出現併發症更棘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平說,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致病原因,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FGFR-3)」基因出現缺陷,導致長骨骨骼發育受抑制,除了身材矮小,病患四肢多半偏短,也常出現腰椎前突或O型腿。蔡立平分析,以幼齡病童來說,軟骨發育不全症常見併發症為「枕骨大孔狹小」,枕骨大孔為連結腦幹、脊椎重要孔洞,過於狹小,就會壓迫中樞神經、影響呼吸,這也是造成周歲內嬰幼兒猝死主因,死亡風險約2%到7.5% ,比普通人增加6倍。此外,枕骨大孔太小也會引發水腦,當顱內多餘液體排不出去,大腦發育空間便受到限制,嚴重時病童眼球會往下墜,形成「落日眼」;病患成年後,則易產生腰椎管狹窄,下肢神經易受壓迫,影響行走能力。蔡立平提醒患者,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完善,應積極配合醫囑定期回診檢查,並接受必要治療,有效降低風險發生。新療法有機會變高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僅能針對併發症預防或治療,但先天性身材比例不平衡、枕骨大孔過小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近來隨著基因科技發展,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已有可調節相關基因活性的治療問世,除了身高,也有機會改善併發症,為病患家庭帶來曙光,但需要自費,病患用藥需考量經濟負擔。應定期回診、追蹤May認為,透過新藥運用,若孩子身高可以多十公分,身材比例改變或併發症風險可減少,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蔡立平也呼籲,在等待新藥上市的同時,家長須定期帶孩子回診、追蹤,除了幫助預防併發症, 未來若有機會使用新藥,預先做好追蹤紀錄,治療程序也會較快、較流暢。
-
2024-11-16 養生.運動健身
4秒運動抵銷久坐傷害?你以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省時有效 其實沒這麼美好
現代人生活忙碌,有時撥不出太多時間運動,因此開始有人倡導短時間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像是7分鐘HIIT,聽起來就很好達成。甚至現在還出現「4秒運動」,號稱每天重複幾次4秒的運動就能抵銷久坐傷害,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些落差。何謂4秒運動?2020年發表在《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原本久坐一整天的受試者被要求每1小時起來5次,並在健身單車上用盡全力踏踩4秒鐘,從靜止狀態踩到最快轉速,接著就下來繼續久坐。在一天工作八小時中每小時反覆執行,該研究結果表明,在隔天餐後的抽血報告發現,4秒運動能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達43%,同時餐後三酸甘油酯也降低了31%。醫師指出4秒運動可以逆轉久坐帶來的傷害,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還能降低餐後血脂。關鍵不在於運動時間很多人認為只要運動時間夠短,就能無痛納入每日繁忙的行程表中,但事實上要移動身軀去運動和所需的時間長短無關。當然和運動90分鐘比,30分鐘聽起來比較容易,但如果把20分鐘和30分鐘的運動拿來比較,20分鐘看起來並沒有比較容易跨越心理障礙門檻;那如果跟20分鐘比,10分鐘的運動(還包括要換衣和熱身等)感覺就沒什麼不同了。研究和現實有落差 高強度運動沒想像中美好如果要縮短運動時間達到效果,這個運動的本質會產生巨大變化。在很多關於運動的研究中,除非研究人員對受試者進行嚴格管控監督,否則受試者不會按照既定實驗程序進行運動;換言之,如果人們在日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通常無法達到實驗預期的水準,這也代表實驗研究和日常鍛鍊的先決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像是Tabata訓練(2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10秒)和 Wingate測試(3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4分鐘)設計為使用自行車型測力計進行,設備由研究人員操作,並且全程陪同受試者進行鍛鍊;至於4秒運動也是在特定的訓練自行車上進行。如果是一般人在自家客廳做波比跳,或是在健身房踩自行車使用「增加阻力」按鈕,也達不到實驗室超短時間運動的運動強度。所以當HIIT蔚為流行,即使人們認為自己在很短時間進行一項超級有效的訓練,實際強度也遠低於預期水準。而這些短時間運動都是由多種類型(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組成,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半途而廢,都可能無法達到它原本有效的水準。就拿4秒運動來說,這些運動需要重複多次進行,當完成所有回數並加上兩次之間的休息時間,整體花費的時間可能和15分鐘的運動時間相差無幾,所以這些運動並不如表面上看的有多省時。如果想要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需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兼具,有些運動指南建議每週要進行至少150分鐘的輕度運動、75分鐘的劇烈運動,每個人可以將時間分配給自己中意的運動,例如步行150分鐘和慢跑75分鐘。兩類人適合超短時間運動超短時間運動也並非一無是處,對以下兩種族群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平常完全不運動第一種人開始進行超短時間運動,就是成功踏出動起來的第一步,即使只是用雙腳走過一個街區也比一直躺在沙發上好;同樣地做10個深蹲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對這種人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運動量,無論多少都是好事。2.已進行充分有氧和重訓、想從艱困的鍛鍊中暫時喘息這個族群多半指的是專業運動員,很多一流運動員在幾個月裡將訓練減少到最低限度,藉此贏得獎牌和打破個人紀錄,他們具備堅實的運動能力基礎,進行超短時間運動能從最少的訓練中獲益,例如比平時更好的恢復以及提高某項能力。超短時間運動的Know-How要進行超短時間運動之前必須先捫心自問,考量自己平常的運動類型和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使不屬於上述兩種族群也不是不能做,最好是把它「添加」到自己日常的活動中,例如如果平常只做有氧運動,那就可穿插一些高強度間歇訓練。如果你只是在追求時間短於20分鐘的運動,應該先問問自己期待運動能達到什麼效果,是不是專注於追求時間而忽略其他更有效的運動方式?或只是想逃避運動的痛苦?例如在大多數情況下,30分鐘正常強度的有氧運動比起10分鐘讓你感到噁心的劇烈間歇運動,結果可能更令人感到滿意。相較於1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但實際效果也許只是輕度有氧等級),30分鐘的踏實有氧運動肯定更有效。透過運動達成健美體態或健康目標,努力和堅持不懈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想要走得長久,必須以安全永續的方式進行鍛鍊,如果只想投機找藉口減少運動量或時間,那就永遠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資料來源/LIFEHACKER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1 醫療.骨科.復健
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 醫揭年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死亡率達36%
骨質疏鬆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預估2050年時,有50%以上髖部骨折會發生在亞洲,目前台灣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髖部骨折,後續可能導致病人臥床、行動受限、肌力萎縮,甚至引起反覆感染相關併發症,死亡率極高,骨鬆可謂是年長者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達14%到36%。人體骨骼肌肉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當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痛等症狀時,骨質疏鬆可能已悄悄上身。骨質含量(骨本)是未來年長骨折風險的關鍵,一般人骨質密度在20至30歲會達到高峰,35歲後便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經婦女骨質密度流失速度會更快。如果骨本不足,仍有機會可以彌補到接近正常水準。年輕時,應注重「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可建立較佳的骨密度,降低未來十年骨折風險。飲食以「均衡」為基礎,運動可從事如水中行走、自由車等「阻力運動」和「肌力訓練」,能增加骨質生成,加上適當日曬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強化腸道對鈣的吸收,加速骨骼再造。骨質疏鬆可視為一種慢性病來維護保養及預防,並盡可能減低風險、長期共存。「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提前更年期的女性,或體重過輕、曾經骨折、服用高骨鬆風險藥物如類固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慢性腸胃道疾病、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等,可考慮接受骨密度檢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應定期每半年到一年接受骨密度檢查追蹤,且應在飲食與運動、西醫治療上妥適的配合,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折及後續併發症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
運動對健康有益無庸置疑,但怎麼運動最能達到健身的成果?例如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兩者之間孰先孰後?專家指出,這兩種運動對於全面的健身都非常重要,但它們同樣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所幸,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的益處,並幫助達成你的目標。有氧運動在重量訓練前還是後比較好?根據美國運動委員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ACE)的指南,你可以依據自己的目標決定最適合自己的健身順序。以下為ACE的建議:.若你的主要目標是耐力(例如長跑),優先進行有氧運動。.若你的主要目標是減肥,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的主要目標是變得更強壯並增強肌肉,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專注於上半身力量訓練,優先進行有氧運動或舉重。.若你專注於下半身力量訓練,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的健身目標比較籠統,沒有力量或耐力目標,優先選擇你喜歡的順序。專家指出,從整體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些目標通常歸結為增強力量或提升耐力,而選擇先做有氧運動還是重量訓練,則取決於個人的目標、態度或心態。因此,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增強耐力,那麼你應該在重量訓練之前,先專注於有氧運動。反之,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力量和肌肉,那麼應該先進行舉重,然後進行有氧運動。專家甚至建議在理想情況下,應該將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安排在不同的日子進行,以有效地最大化力量或耐力。【延伸閱讀: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重量訓練先於有氧運動的好處?專家指出,藉由先進行重量訓練,你可以更專注於培養更強壯的肌肉,並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正確的動作,從而避免受傷。另外,重量訓練後進行輕度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促進血液循環,這可能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什麼是重量訓練?在重量訓練中,你透過對特定動作加入阻力來超負荷鍛煉肌肉,這樣可以讓肌肉更努力地工作並變得更強壯。當你舉重並增加肌肉時,其實是在你體內的肌纖維中造成微小的撕裂,這也是為什麼在劇烈運動後會感到肌肉痠痛的原因。有氧運動先於重量訓練的好處?專家指出,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是為更高強度的運動或力量訓練做好熱身的好方法。換言之,先做有氧運動可以讓你的肌肉不易受傷,並幫助你的身體為困難且複雜的運動做好準備。然而,如果你計畫進行高強度的重量訓練,先做有氧運動可能會讓你處於不利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舉重之前進行過多的有氧運動,可能會影響你在重量訓練中的表現,甚至更容易受傷。什麼是有氧運動?若運動能夠透過有意識且協調的身體動作,讓你的心跳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加快,這項運動通常就被視為有氧運動。一個好的有氧運動會讓你的呼吸速度比休息時更快,此時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氣,供你的心臟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資料來源】.Should You Do Cardio Before or After Lifting Weights? Trainers Explain.The (Many) Benefits of a Cardio Workout.Want To Lose Weight? Build Muscle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0-31 養生.健康瘦身
身形和年齡同時增長?做好4件事避免中年肥胖及保持健康體重
你有這種困擾嗎?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型越來越難以控制,尤其從30歲到40歲開始,你可能會發現減肥和運動更具挑戰性,並且你所做的練習可能不會達到以前的效果。不過,這並不一定表示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為何體重隨年齡增加?實際上,中年體重增加是老化的自然結果。專家指出,年齡越大你的代謝速度往往會減慢,但你的食慾和食物攝取量並不會減少,從而導致體重逐步增加。大部分的體重增加是以脂肪組織的形式出現。你體內脂肪的分布也會改變,例如皮下脂肪變少,而內臟周圍的脂肪則增多。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開始失去肌肉。許多人在年齡增長時,其活動量也會減少,尤其是他們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這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脂肪增加和肌肉流失。那些多出來的體重不僅會影響你的身形。許多因年齡而上升的慢性疾病風險,例如糖尿病、心臟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過多的體重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些風險。如何面對中年後的肥胖?幸運的是,面對和年齡同時增長的身形,你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保持健康的體重。1.選擇富含纖維的天然食物增加富含纖維的蔬菜、豆類、堅果、全穀物和水果的攝取量,這些食物在胃中佔據更多空間、提供較少熱量,並減少速食、添加糖和其他加工食品的攝取。2.減少食物份量學習調整飲食以適應較低的熱量需求,專家建議你可以從每天減少100到200的卡路里開始,然後根據需要進行調整。3.保持充足的水分有時候人們很容易將口渴感與飢餓感搞混。此外,有研究顯示喝水保持水分,可能有助加快新陳代謝,增加脂肪的分解。4.鍛鍊你的肌肉對於肌肉流失最直接的方式,即是透過在日常鍛鍊中加入肌力訓練來應對。有了更多的肌肉,就能更有效地燃燒卡路里,並且你會更加活躍。【延伸閱讀: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資料來源】.Stopping Middle-Age Spread.5 Reasons It’s Harder to Lose Weight With Age
-
2024-10-30 養生.運動健身
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
對於年紀超過60歲的人來說,重量訓練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概念,並且感覺自己必須達到一定的體形或年齡才能開始舉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更重要的是,重量訓練可以在不需大量時間犧牲的情況下,迅速而顯著地改善你的健康。60歲後舉重有哪些好處?你可以透過鍛鍊肌肉變得更強壯,其益處包括更好地控制血糖、減少跌倒造成傷害的機會、更強健的骨骼和改善心理健康。專家指出,如果沒有某種形式的阻力訓練,多數人將會失去40至50%的肌肉質量,但重量訓練可以停止甚至逆轉這種損失。假如你已經失去了40至50%的肌肉,重量訓練並不會讓你完全恢復,但你可以獲得顯著的力量增長。肌肉質量的變化雖然較小,但確實存在。這種肌肉損失通常發生在50至80歲之間,並伴隨著力量下降、功能障礙以及整體能力減弱。除此之外,還會失去快速收縮的肌纖維,這種肌纖維能夠為快速運動產生力量,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滑倒或絆倒,反應和調整的能力會減弱。不過,我們的骨骼會對所施加的壓力做出反應,當經歷重量訓練的負重時變得更強壯。專家表示,舉重對於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有效,骨密度會對這項運動有所反應。它也有助心臟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和充血性心臟衰竭的預防和治療,以及糖尿病和腎臟疾病,同時還能改善大腦健康。60歲以上只會越來越虛弱?隨著年齡增長,虛弱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一般而言,60歲以上的人會練習瑜伽和散步,而不是探索舉重這類基於爆發力的運動。專家指出,我們其實不必接受「除了走下坡路之外,沒有其他發展方向」的想法。相反的,你越虛弱,重量訓練就越重要。即便基礎力量或肌肉質量較低,只要藉由每週三次,每次進行三到四組、每組重複八到十二次的的肌力訓練,年長群體的力量和肌肉增長都能得到顯著改善。【資料來源】.How to start weight-training when you’re over 60
-
2024-10-15 退休力.活躍好學
壺鈴運動鍛鍊全身 73歲逆齡有成
隨著銀髮族人口增長,如何延緩衰老、保持健康成為許多人的課題。在聯合報推出的退休5力課程「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中,除了鍛鍊體力,更提供實際生活應用技巧。許多學員表示,壺鈴課最實用就是學會正確發力,並增強核心穩定性,對於日常生活中搬重物、上下樓梯等都非常有幫助。73歲的陳大哥對於壺鈴課程帶來的好處,讚不絕口。他自豪地說:「我現在走路比同年齡的人更穩健,也能輕鬆爬樓梯,拿重物也不怕閃到腰。」壺鈴最吸引他的,在於全身的鍛鍊效果:「以前去健身房需要用很多器材來鍛鍊,但壺鈴只是一個小小的工具,卻能做到全方位訓練,這讓我非常驚喜。」49歲莊小姐多次報名壺鈴課程,「以前覺得壺鈴只是運動工具,沒想到它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上完課後,能明顯感受體態的改善,甚至腰痠背痛也減少。」她強調,課程中教練的指導讓她學會正確發力,避免運動傷害,課程不僅幫助自己,也影響家人。「老公看到我上課後的變化,也開始對運動產生興趣,現在我們偶爾會一起在家運動。」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壺鈴課適合各種體能程度的人,可依據每個人的能力調整重量和動作範圍,新一期初階及進階課程已開放報名,歡迎報名參加。課程將透過壺鈴進行全身肌力訓練,並提升心肺功能與核心穩定,讓學員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輕鬆自如地應對各種挑戰。退休5力課程 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周三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3、10/30、11/06、11/13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0、11/27、12/04、12/11、12/18、12/25 共6堂課˙共兩個上課時段,上午班 10:40~12:10、下午班 15:00~16:30,請擇一時段上課周四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4、10/31、11/07、11/14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1、11/28、12/05、12/12、12/19、12/26 共6堂課˙固定周四下午 14:30~16:00上課,14:10報到地點: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四樓舞蹈教室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血壓並減少中風風險 對心臟健康最好的3類運動一次看
你可能會在爬坡時感覺到你的心臟在努力工作:你的心跳加速,可能會喘不過氣,但你也許並不完全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任何能夠鍛鍊你的心臟和肺部的運動都能增強心臟肌肉,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可能堵塞動脈的「壞」膽固醇,這些都對你的健康壽命非常有益,並且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雖然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跑步,對心臟健康都是有益的,但為了獲得最佳的心臟效益,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才能提供全面的益處。運動對心臟健康的好處有哪些?專家指出,當你的心臟健康運作時,它能更好地與其他器官系統相互作用。你的整個身體都能從心臟輸送的含氧血液中受益,這些血液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臟,而運動有助於改善整個過程。1.降低心臟病風險讓身體活動起來對心臟健康有許多好處,直接影響心臟的工作方式,包括降低血壓、膽固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且有助體重管理及改善心肺健康。2.減少內臟脂肪過高的內臟脂肪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害影響,並增加全身性炎症。運動可以幫助燃燒脂肪,並增加全身的肌肉比例。3.提高新陳代謝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獲得更多的肌肉,從而透過肌肉提高新陳代謝率來幫助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4.改善心理健康運動會釋放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壓力。心理健康對於保持心臟健康有著重要作用。3種促進心臟健康的運動類型專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對心臟健康最重要。雖然靈活性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但它仍然很重要,因為它為更有效地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和心率。此外,它還可以提高你的整體耐力,並有助於你的心臟輸出量,也就是心臟泵血狀況。專家建議,理想情況下,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5天。相關的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網球和跳繩等。2.阻力訓練對於內臟脂肪較多的人,它可以幫助減少脂肪並提高肌肉質量。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相結合,可能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專家建議,每周至少非連續兩天的阻力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相關的運動包括使用自由重量器材(例如手舉啞鈴或槓鈴)、舉重器材、阻力帶或身體阻力練習(例如伏地挺身、深蹲和引體向上)等。3.靈活度訓練靈活度訓練像是伸展運動,並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它們的作用是有益肌肉骨骼健康,使你能夠保持靈活性,免受關節疼痛、抽筋和其他肌肉問題的困擾,是維持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關鍵。專家建議,靈活度訓練每天都可以做,以及在其他運動之前和之後進行。【資料來源】.The five best exercises for heart health.Why Exercise Matters for Your Heart Health.3 Kinds of Exercise That Boost Heart Health
-
2024-10-08 養生.運動健身
肌力訓練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 專家教你4動作有效增強雙腿力量
一般說到肌力訓練時,大多傾向談論鍛鍊胸部、手臂和肩膀等較明顯的肌肉群,腿部訓練則經常被忽視。然而,腿部訓練不僅對於塑造強壯有力的大腿和臀部至關重要,而且對於促進新陳代謝、強化骨骼和改善姿勢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專家指出,透過交替進行大重量訓練和中等重量訓練,你可以有效地增強力量,並鍛鍊出既外觀好看又能提升日常生活和運動表現的功能性肌肉。大重量訓練和中等重量訓練有何差異?大重量訓練專注在較低的重複次數範圍內(例如每組10至12次),以較重的負荷來建立力量和強度。相比之下,中等重量的訓練則以較高的重複次數(例如每組20至25次),旨在提高肌肉耐力、增加持久力和促進新陳代謝。為了優化腿部訓練,你可以每週訓練腿部2到4次,像是其中一天進行大重量訓練,另一天則專注於中等重量訓練。以下4個的腿部練習,可以鍛鍊你的股四頭肌、腿後肌、臀肌和小腿肌。1.側弓箭步側弓箭步可以鍛鍊臀肌、股四頭肌和大腿內側,同時還能提升臀部的活動能力。首先站直,雙腳分開並與肩同寬,交叉雙臂,也可手持啞鈴以增加難度。然後走向一側,彎曲膝蓋並降低成弓箭步,同時保持另一條腿伸直。用腿將身體推回起始位置並在另一側重複動作。側弓箭步可增強側向力量和穩定性,對於涉及橫向移動的活動至關重要。2.高腳杯深蹲高腳杯深蹲主要訓練股四頭肌、腿後肌和臀肌,同時改善平衡和協調性。從弓箭步位置開始,一隻腳在前,另一隻腳在後,將啞鈴垂放在胸前。降低臀部,直到後膝蓋幾乎接觸地板,保持前膝蓋與腳對齊。推動前腳跟恢復站立狀態,完成一側的重複次數後換腿進行。高腳杯深蹲有助增強上半身和核心力量,同時有效地鍛鍊腿部肌肉。3.保加利亞分腿蹲保加利亞分腿蹲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變化動作,可以分別鍛鍊兩條腿,同時增加平衡的元素。站在長凳前的位置,一隻腳放在長凳上。雙手各別握住啞鈴放在身側,或將壺鈴放在肩上。降低身體,對於站立的腿進行蹲下,保持上半身直立,然後用前腳跟推地回到站立姿勢。保加利亞分腿蹲適合增強股四頭肌和臀肌的力量,並改善平衡和協調性。4.臀推臀推是針對臀肌和腿後肌的最有效練習之一,同時也能改善核心穩定和下背部力量。坐在地上,將上背部靠在長凳上,通過擠壓臀部將臀部向上推,可以在髖部上方放杠鈴以增加阻力。如果使用杠鈴,藉由臀部力量將其抬起,直到你的身體從肩膀到膝蓋形成一條直線,然後降低回到起始位置,並重複動作。臀推可訓練出強而有力的臀肌,對於運動表現和預防受傷非常有幫助。除了透過運動鍛鍊肌肉之外,如何保持腿部肌肉的健康?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為了避免腿部肌肉出現問題,你應該留意以下4件事:1.維持健康體重超重的人更有可能拉傷肌肉。體重過重會對你的雙腿造成壓力,使你面臨更高的受傷風險,例如拉傷。2.保持水分喝大量的水和其他液體可以減少腿部抽筋的機會。3.運動前伸展和熱身在進行體育活動之前,務必進行熱身,以拉伸腿部肌肉並提高靈活性。在運動時,應逐步增加強度。4.注意藥物使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腿部抽筋。【資料來源】.Five easy exercises for building strong legs.Cleveland Clinic: Leg Muscles
-
2024-10-07 養生.運動健身
真正的青春之泉!年紀大更該進行阻力訓練:對身體提出高要求
生理學家巴曼(Marcas Bamman)對衰老議題研究了數十年,正全力宣揚抗老的阻力訓練 (weight-resistance);他認為,阻力訓練是真正的青春之泉,建議屆滿60歲的人上健身房找教練訓練。巴曼在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Florida College of Medicine)取得博士學位,他說,年紀大了,力量、靈活度和耐力都下降,主要是因為對身體的要求太少。巴曼建議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確保沒有任何健康問題妨礙接受訓練,之後就可開始找適合的健身房,找專業教練教導正確動作是上上策。巴曼坦承,教練認證制度不夠嚴格,有時上網付50美元就可輕易獲得認證,導致教練良莠不齊,找到好教練不容易。巴曼建議每周進行兩次阻力訓練,最好是隔天進行;而且要有10種鍛鍊動作,每個動作重複10次;每重複10次是一回合,總共三回合,三回合過後繼續下一個動作。一般人重複第十次就會覺得到達極限,但如果能再做10次,就需要增加阻力。巴曼建議搭配啞鈴等自由重量器材,提高效益。進行阻力訓練前先暖身5至1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巴曼說,有些人坐在設備上訓練一回合,然而滑手機三、四分鐘,應該要不斷地動。阻力訓練可對抗骨質疏鬆症,女性可能比男性受益更大。巴曼說,肌力訓練對男女都非常重要,反應能力無性別差異,經訓練後都會有所改善。巴曼說,身體需要工作,不用就會失去;他警告人們不要自我縱容。人體依需求來運作,長期對身體只有低需求,身體便適應低需求,隨之失去肌肉力量、變得更虛弱;相對地,如果對人體提出高要求,身體就必須想辦法滿足這些高要求,骨骼更強大、肌肉更壯,阻力訓練就是對身體提出高要求。巴曼以太空飛行或長期臥床為例來說明人體會迅速失去體力、衰老;他看到阻力訓練對70多歲和80多歲的人、甚至90多歲的人產生積極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養生.抗老養生
為了讓自己更健康!美97歲曾祖母持續上健身房2年 直呼「感覺太棒了」
美國俄亥俄州一位高齡97歲的曾祖母證明,上健身房運動,沒有太老這回事,她說「感覺太棒了」,並鼓勵「年輕人」一起加入運動行列。梅斯·赫爾希(Merce Hershey)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八個孩子的祖母和14個孩子的曾祖母,她告訴「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她是在兩年前95歲的時候,開始去俄亥俄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Starting Strength Cincinnati健身房運動,目的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改善脊椎側彎和背部骨折等問題所引起的挑戰。「我就只希望能變更強壯,」97歲的梅斯阿嬤說,「我一點也不害怕,我就直接來了。」健身房業主施羅德(Luke Schroeder)告訴「早安美國」,當身高僅4呎10吋的梅斯第一次踏入健身房時,她可以做到11磅的槓上硬拉(Rack Pull)和5磅的肩推(overhead press)。現在,她每周接受教練訓練兩次,可以做到92磅的槓上硬拉和35磅的肩推。梅斯說,她和她的醫師都注意到了她的進步。「我的骨質密度改善了,這很棒。我還是得用助行器走路,但我很滿意,」她說。「我的健康狀況非常好,是真的。醫生說,『太棒了』。」而梅斯的進步,不只為她自己帶來好處。施羅德表示,這位97歲的銀髮族是健身房最年長的會員,她不僅激勵了自己,也激勵了許多其他來運動的人。施羅德指出:「當她來運動的時候,如果也剛好在這裡,看到她跟其他人一樣努力,取得進步,真的很鼓舞人心。除了她能對來運動做出承諾外,真正很鼓舞人的是她的恆心。她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是一個很棒的例子,證明強壯更好且每個人都能變強壯。」梅斯則表示,她覺得去健身房很有趣,並希望有更多人能去健身房運動。「有時我會想『喔,我不想去』但我還是來了,且感覺好多了,」她補充到,「我認為只要想做,每個人幾乎都可以做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 醫:骨骼肌肉衰退警訊
骨骼肌肉衰退是無感退化,日常生活小困擾可能是警訊。醫師提醒,45歲以上的民眾若出現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等情形,恐與肌肉流失有關,呼籲「聰明吃、健康動」為行動力儲值。台灣從明年起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年級勞動參與率持續上升,中壯族群若不提前儲值行動力,將拖累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骨骼與肌肉是組成行動力的關鍵,預估台灣約有76萬名50歲以上民眾須留意骨骼健康。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在約30歲左右達顛峰後就會逐年流失,尤其45歲以上停經後婦女流失會更加劇烈;肌肉量則是40歲開始下滑,每10年肌肉會流失8%至10%,慢性疾病、久坐及營養不均都會導致肌肉加速流失,不論是骨質量或肌肉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化。雖然骨骼肌肉衰退很無感,但並非毫無徵兆。陳崇桓提醒45歲以上中壯年族群留意5項日常生活小困擾,包含過馬路常常來不及、逛街出遊時常需要坐下休息、搭捷運沒握扶手會站不穩、穿鞋時需要扶東西或坐著、使用蹲式廁所站起來費力等,看似無害的小困擾,其實是行動力警訊。陳崇桓說明,如民眾過馬路常常來不及、出遊常需要坐下休息,意味著體力及活動量正在減少,活動量降低恐造成肌肉加速流失;當民眾搭捷運站不穩、穿鞋需要扶東西、使用蹲式廁所費力,可能是身體核心肌群與平衡感需要強化,行動力不足與生活飲食、運動息息相關。「聰明吃、健康動」是行動力儲值原則,陳崇桓建議攝取足夠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可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早晚1杯奶製品;除了有氧運動外,每天也要進行適當肌力訓練,如在家利用水瓶、彈力帶,強化上肢與下肢肌群。「行動力會直接影響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陳崇桓提到曾收治1名60歲職業婦女,家有年邁長輩需要照顧,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疏忽營養攝取,更沒有運動習慣,在公司使用蹲式廁所起身雙腿無力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才驚覺骨密度不足,漫長復健路影響家庭與工作。
-
2024-09-19 醫療.骨科.復健
「粗茶淡飯」是迷思 預防肌少症2方法延緩失能效果
明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5動5健康」活動,教導民眾利用5個輕鬆的動作,讓長輩在日常舉手抬腳間,就能增強四肢的肌力及耐力,改善肌少症與衰弱風險,達到延緩失能效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肌肉跟骨骼一樣,會隨著年齡流失,尤其年過40歲之後,就要注意身體機能老化,雖然這是必然過程,但可以藉由飲食、運動減緩流失速度,避免太快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有檢視及診斷的標準,康宏銘說,民眾在家可以自我測量,包括觀察手部握力、步行速度、坐著站立、小腿圍、體重減輕等徵兆。以坐著站立來說,可利用一張椅子,連續起立、坐下,如果12秒內達不到5次,建議就醫評估,或是留意是否有關節功能退化問題。康宏銘強調,老人容易陷入「粗茶淡飯」的迷思,結果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另外,長期不運動或是因運動傷害無法活動,肌肉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流失3成。建議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前,請專業教練指導,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國健署特別推廣「5動5健康」的肌力推廣活動,5個輕鬆的動作,包括往上伸懶腰、左右彎個腰、原地踏步、轉體抬個腿、雙手梳梳頭。動作簡單易學,不需任何器材或道具,非常適合全家一起動起來。今年國健署配合長者活躍老化競賽,「阿公阿嬤活力SHOW總決賽」首度加入5動5健康招式,來自全台各縣市優勝隊伍晉級分區競賽,將角逐全國總決賽的門票。鼓勵長輩藉由比賽走出社區、加強肌力,遠離肌少症及其伴隨的衰弱風險。預防肌少症2方法1.營養要維持一定肌肉量,均衡飲食是重點,飲食順序優先吃蛋白質,搭配深綠色蔬菜,幫助肌肉生長。2.運動可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透過動作難度、訓練頻率等,也有助於增加肌肉力量與協調性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9 失智.大腦健康
我會失智嗎?台大醫師曾文毅:腦齡老5歲以上就要警覺
衛福部統計,2031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將逾47萬人,2041年接近68萬人,失智人口持續攀升,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最愛問」影音節目邀請台大醫師曾文毅、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談大腦年齡檢測與失智症的關聯,並教導大家讓大腦逆齡回春,有效預防失智症。大腦受損無法正常對話巫奉約曾在23歲時發生嚴重車禍,大腦受傷導致短暫失智,他當時無法理解旁人說的話,「例如有人問我剛剛吃過什麼,我無法理解剛剛是指多久之前的剛剛,大腦思惟變得跟以前不同,每個人跟我講話,我都要想很久才能回答,乾脆就不跟人說話。」因此,巫奉約特別能夠體會失智症者的狀態。失智症跟年齡有正相關,但並不是所有的高齡者都會罹患失智症,他目前在萬芳醫院幫助失智症者進行認知促進實驗,發現若長期持續良好的生活作息,就可以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但不能夠每天行程一成不變,關鍵是大腦需要新的刺激。大腦年齡≠實際年齡失智症是大腦經歷了過多的風險因素,導致大腦不夠健康,再加上相關毒性蛋白侵害,造成認知功能受損而形成失智症。我們都不想失智,但是,目前醫療科技可以預知失智嗎?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曾文毅提出「大腦神經年齡檢測」,原理是將人工智慧結合MRI,用大量MRI磁振造影的腦部影像資料,經過人工智慧的訓練,建立一個數學模組,可根據個人的腦影像推測大腦年齡。何謂腦齡,就像身體其他器官也有所謂年齡,常聽到像是血管年齡、皮膚年齡等,器官年齡可判斷該器官的功能或結構是否健康,如果跟實際年齡相仿,表示該器官是健康狀態,但如果比實際年齡老五歲以上,就要提高警覺。曾文毅說,如果大腦比實際年齡老十歲以上,表示腦部過度老化,未來五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會非常高。他建議中年就可以做腦齡檢測,或本身有危險因子也可以來做,才有可能提前預防失智症。「腦齡過高並不是世界末日。」曾文毅建議,大家可把腦齡當成腦健康指標,腦齡檢測主要是提醒大家注意大腦健康,就像健檢有紅字就要積極治療,把紅字降下至正常。腦齡過高,可透過改變生活型態以及做健腦活動來改善。曾文毅以自己為例,他第一次檢測腦齡時,其中一個網絡的腦齡老了八歲以上,於是他加強運動量,進行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改善飲食習慣,一年半以後追蹤,腦齡整體年輕四至五歲,成功讓大腦逆轉回春。功能型桌遊、全齡樂遊課程鍛鍊大腦巫奉約說,很多人說打麻將不會失智,但再次提醒「大腦需要新刺激」,如果都從事同樣的活動,等於一直進行同樣的刺激,對大腦來說只是在做很簡單的事,並沒有辦法健腦。他跟長庚科技大學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設計六十多種完全不同的桌遊,透過專業帶領,跟長輩一起玩,可幫助腦齡逆轉,另外也有全齡樂遊課程,快樂遊戲可幫助心情轉變,促進大腦及身體的健康,當然同時也要維持良好的飲食、睡眠與運動,多管齊下。台灣將於明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儘管失智症對我們造成壓力,但隨著醫療科技的研究,也看到新希望。本集「元氣最愛問」透過專家認識腦齡以及大腦逆齡回春秘訣,幫助自己健康長壽。●腦專家曾文毅腦齡逆轉做法1.增加運動量:有氧運動、肌力訓練。2.改善飲食:吃七分飽,多吃五顏六色的蔬菜,蛋白質以白肉、雞蛋、植物性蛋白質為主。3.充足睡眠:一天睡滿七小時。
-
2024-09-1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培養新習慣很難?專家教你把2件事「堆疊」在一起減輕壓力
琳賽.基(Lindsay Kee)從一年前開始,每次在出門帶狗散步前,都會先做點簡單的伸展,回到家後馬上做一些深蹲或開合跳;慢慢的,她的日常鍛鍊就這樣不斷地增加。做想做的事 並減輕壓力「把想做的事加到我已經在做的事情中,減輕了不少壓力,」來自俄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的琳賽表示,「我發現這很有效的幫助我,堅持去做我想做的事。」琳賽所用的方法,稱之為「習慣堆疊法」(habit stacking);「習慣堆疊法」出自於S.J.史考特於201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重點在於把你想要做的事情或習慣,加疊在你每天已經習慣進行的事情上,來幫助養成新習慣。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刷完牙後使用牙線;這做法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許多方面;琳賽就會將維他命放在咖啡機旁邊,幫助提醒她每天早上服用。增加運動時間 也有幫助健身專家也指出,若你想要增加運動時間,習慣堆疊的做法也有幫助;曾訓練過50個專業運動團隊的行動力專家桑塔斯 (Dana Santas)指出,她會在用電動牙刷刷牙的時候,順便做深蹲或弓箭步,或單腳站立來練習平衡;另外,她還會在洗澡前,加上一組22下的伏地挺身。專家表示,雖然這種兩分鐘的運動並不能讓你瘦身,但任何一點運動,都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活動,像是慢跑,再加上兩天的肌力訓練。習慣堆疊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且多數人在培養新習慣上,都會有困難。不過「烏托邦的日常」(Better Than Before: Mastering the Habits of Our Everyday Lives)一書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表示,習慣堆疊是開始和維持新習慣的最佳方法之一。因為這可以移除決定何時或是否做某事的障礙。魯賓說,「決策疲勞是習慣形成的敵人。」她並建議,將新行為與你必須做或非常想做的事情堆疊在一起,這樣你就必須在進行你較固定的習慣前,先進行還不穩定的新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7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5.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可以預測發病年紀、提早預防嗎?博恩爸爸、台大醫師曾文毅的大腦逆齡研究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經常接收到來自子女的發問,擔心自己會跟爸爸或媽媽一樣罹患失智症,親子之間的大腦疾病是否有遺傳關聯?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曾文毅說,失智症確實有先天因素,但不會百分之百決定我們的人生,「其實遺傳的影響只占一半,我們可以靠後天的努力來改善,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調查,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到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儘管失智症對高齡化社會造成壓力,但隨著醫療科技的研究,也看到新希望。「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主持人陳韻如邀請腦專家曾文毅上節目,談最新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如何預防失智症。良好生活型態可抵抗毒性蛋白曾文毅表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常見的失智症為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是毒性蛋白所造成,「毒性蛋白在發病前二三十年可能就形成,它會慢慢累積,就像冰山,看不見的海面下愈來愈大塊,浮出海面的只是一小塊。」但毒蛋白只占失智症原因的百分之五十,另外一半因素是個人生活型態例如運動、飲食、睡眠、社交、大腦活動等造成,假設從小建立良好生活型態,便可維持大腦健康,就能夠抵抗毒性蛋白造成的損壞。但我們該如何檢測大腦狀態?目前臨床診斷失智常見使用各種問卷,只能評估當下受測者的心智狀態或認知功能退化程度,不能提前預測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曾文毅提出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是將MRI腦部影像運用人工智慧預測大腦年齡,假設腦齡比實際年齡年輕,表示大腦目前很健康,若腦齡比實際年齡老10歲以上,就表示五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非常高,應提高警覺,開始改變生活型態,或是進行健腦活動,有機會幫助大腦逆齡回春。建議35歲以上就可以檢測,不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才做。爸媽失智,我該如何逆轉勝?曾文毅還有一個身分,他是知名的單口喜劇創業家曾博恩的爸爸,父子倆展現出來的專業及特質截然不同,讓人格外好奇親子間的大腦是否有遺傳關聯。曾文毅表示,肯定會有遺傳因子,但不用因此而太過擔憂,遺傳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只占一半,並不是爸媽失智,孩子就一定會遺傳失智症,主要還是看自己後天有沒有努力改善。他曾在自己出版的《養腦不養老》一書提出777腦力健康法,每天走七千步以上、每餐吃七分飽、每晚睡足七小時,就是最簡單幫助腦齡逆轉的方法。他分享自己的實踐方式,平時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外出盡量走路或騎腳踏車,做肌力訓練,爬樓梯取代搭電梯,飲食方面每天吃兩餐,中間相隔12小時,以此減少食量,另外每晚大約十點半就寢,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很多人可能認為等到上了年紀再來注意養生,但別忘了毒性蛋白會經年累月累積起來損害大腦,最終可能導致腦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因此生活習慣應該是從年輕開始建立。曾文毅表示,他退休後創辦的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就提供腦齡檢測專業服務,目前已與很多健診診所合作,也可直接致電上頂詢問。進行MRI大約半小時,而且沒有輻射線,百分之百安全,只要檢測後發現腦齡比實際年齡老五歲,就要開始改變生活型態,除了777腦力健康法,持續維持社交生活,多動腦學習新知都很重要,此外也可以參加健腦活動,他近期也會跟專業人士開發相關健腦課程,幫助腦齡過高的人透過專業協助逆轉回春。失智症預防是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我們,刻不容緩的議題,收聽完整節目內容,維持大腦健康從認識腦齡開始。本集重點✎原來失智症發病前可提前預測✎超過35歲建議做「腦齡」檢測✎曾文毅醫師的777腦力健康法✎失智症與遺傳因子的關聯性✎腦齡過高的因應方式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5dRYzM🎧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jyrLom🎧KKBOX: https://reurl.cc/GpNWOv🎧Spotify:https://reurl.cc/NlxV9e⭐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9-13 養生.健康瘦身
腹部脂肪難消除?新研究指定期做一件事可以讓這些脂肪更健康
一般認為,腹部脂肪可能為健康帶來危害,不過有沒有運動習慣或許是關鍵。近期刊登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的小型研究顯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長期定期運動的超重或肥胖者可能擁有更健康的腹部脂肪。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肥胖成年人,其中16名參與者每星期至少運動4次,並且持續至少2年,而另16名則從未定期進行體能活動,藉此探討多年定期運動對脂肪組織的影響。 研究人員在採集了兩組受試者的腹部脂肪組織樣本後,發現了不同的結構和生物學特徵。例如鍛鍊者的組織儲存脂肪的能力更強,並且該組織的功能與非鍛鍊者的組織不同。運動組的組織樣本往往含有較多的血管和有益的蛋白質,這種差異意味著發炎的可能性較低,甘擾新陳代謝的膠原蛋白也較少。為什麼這樣的差異很重要?因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位置會對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與身體更深層(例如器官周圍甚至內部,或稱內臟脂肪)儲存脂肪的情況相比,儲存在皮膚下(即所謂的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肪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較小。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有何不同?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都是腹部脂肪的種類。皮下脂肪是儲存在皮膚下方的脂肪,是可以用手指捏住的類型,內臟脂肪則不同。內臟脂肪位於腹部肌肉後面,肉眼看不見。它包圍著你的胃、肝臟、腸道和其他器官。該研究的作者之一、Jeffrey Horowitz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作為消耗卡路里的一種手段之外,幾個月到幾年的定期運動似乎還能改變你的脂肪組織,讓你在體重確實增加時更健康地儲存身體脂肪。」要注意的是,增加儲存脂肪的能力並不等於增加脂肪,後者需要的是暴飲暴食,也就是攝取的卡路里超過你所消耗的。在後續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將檢查運動者和非運動者生長的脂肪組織其功能是否不同,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與健康相關的差異。內臟脂肪過多會如何?內臟脂肪的累積容易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或肥胖的人患這種疾病的風險較高。過多的脂肪會在肝臟中積聚,並可能導致肝硬化或癌症等疾病。減少內臟脂肪的最佳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據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你可以透過與減肥和降低全身脂肪相同的飲食和運動計畫來降低內臟脂肪指數。減少內臟脂肪的具體方法包括運動、健康飲食、增加睡眠、減輕壓力和限制飲酒。1.運動你應該嘗試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項目可以包括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2.健康飲食健康飲食包括瘦肉蛋白、全穀類、低脂乳製品、水果和蔬菜。盡量限制反式脂肪、精製糖、鈉和加工食品的攝取。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內臟脂肪增加的風險,你應該嘗試每晚至少睡7個小時。4.減輕壓力壓力會活化體內一種稱為皮質醇的賀爾蒙,更多的皮質醇會激活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從而引發更多內臟脂肪的儲存。5.限制酒精攝取量飲酒過多可能會增加身體儲存的內臟脂肪量。【資料來源】.Long-term exercisers have ‘healthier’ belly fat.Regular Exercise Can Lead to ‘Healthier’ Belly Fat.Exercise May Result in Healthier Types of Belly Fat.Cleveland Clinic: Visceral Fat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吳子鈞: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訓練肌力吃七分飽養生
77歲的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是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在1972年創立台中宏恩醫院,如今已邁入第52個年頭。之後因應社會需求,陸續創設龍安分院(精神專科醫院)、2家護理之家、2家康復之家,員工數300多人。醫院順著政策走,落實醫療分級,重視「生活化醫學」。吳子鈞是彰化鹿港人,兒時搬到台中,因父親飽受胃穿孔接受3次切胃手術的病痛折磨,因此立志要當醫師,也順利考取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進入台中澄清醫院服務,主攻神經外科專科。當年吳子鈞看診接觸的多為中低階層病患,感受到窮人貧病難以負擔醫藥費的痛苦,立志要蓋窮人醫院協助弱勢,於是在1972年創設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一半患者為中低收入戶或申請補助個案。為精神病患設分院2002年因為高中同學、時任台中市衛生局長林瑞欣的一句話,「中部缺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患者只能遠送東部,仍一床難求。」吳子鈞思考當時社會氛圍,民眾不願與精神專科醫院為鄰、少有醫院願意投入,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創設龍安分院為精神專科醫院,並於2004年營運,總床數184床。吳子鈞指出,某年除夕夜,他和妻子林豐麗探視龍安分院留守的醫護人員,發現一名40歲男病友沒回家圍爐,患者說「家裡的床早就被家人丟掉了!」夫婦倆聽了很心酸,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精神病患者有個「家」,於是在彰化芳苑購買一甲地捐給宏恩基金會,並募集善款興建150床的慢性療養機構「喜願家園」,於2018年4月營運。養生秘訣/訓練肌力吃七分飽吳子鈞一輩子省吃儉用,西裝褲、外套縫縫補補十年同一件,開的是平價的汽車。為了防跌,他每周固定抽出1小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因每日工作時間長,在醫院時會盡量爬樓梯或快走運動;飲食清淡,平時二菜一湯,吃七分飽,偏好吃魚、水果,喝白開水或靈芝茶,讓他活力滿滿。閒暇時,吳子鈞喜歡閱讀醫學、管理、勵志、財經等文章或報導,欣賞畫展,聽老歌及古典音樂,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奇異恩典等;也喜歡旅遊,看沿途風景、建築、招牌,還想學攝影及唱歌,但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每天除了睡眠外,都在看診,時間都給病人了,難有休閒時間。家庭醫師著重衛教醫院經營首要落實醫療分級,吳子鈞說,宏恩醫院屬於地區醫院,應扮演好「家庭醫師」角色,協助重症患者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治療輕症患者,並著重「生活化醫學」,很多疾病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透過衛教,讓民眾從生活中進行保健。吳子鈞指出,宏恩醫院肩負預防醫學責任,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舉辦健康講座,也添購高階健康檢查設備,例如肺癌篩檢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癌最新式篩檢的NBI290型內視鏡等。提供員工醫療資源醫院管理方面,吳子鈞充分授權,他認為,重點是把員工當成家人,多鼓勵員工,「員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員工要進修、小孩升學、眷屬遇到的困難等,他都會盡力協助,並享有宏恩醫療體系看病免掛號費、住院費用優惠,讓同仁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行善設置喜願家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是吳子鈞的座右銘,「行醫助人是興趣也是工作」,他樂此不疲。執業至今,他以醫院為家,24小時待命,就為了方便看診,時間都留給病人。多年前夫妻倆投身公益,也因兒女都是醫師,經家庭會議取得共識,將全部資產投入慈善事業,不留給兒女,設置宏恩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吳子鈞小檔案●年齡:77歲●現職: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大農學院「植物工廠應用技術研習班」第一屆畢業●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中央健保署中區分局醫審專家(審核委員)●專長:神經外科、高階健檢、醫美、減重、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4 養生.運動健身
50歲後想鍛鍊肌肉該怎麼做?專家揭6重點有助達成增肌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鍛鍊肌肉可能會更加困難,因為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下降。不過,若你在年齡增長時增加更多肌肉質量,你會變得更具韌性,尤其對50歲以上的人而言,更可以從中獲得健康收益。專家指出,鍛鍊肌肉還可以保護骨骼,降低骨質疏鬆症和行動不便問題的風險。此外,擁有肌肉對身體穩定度、健康體重、預防傷害和新陳代謝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你該如何具體實踐?50歲以後如何增肌?1.自重運動自重運動透過自身的重量使你變得更強壯。專家建議,伏地挺身、深蹲、弓箭步和引體向上等自重練習將有助於維持和發展堅實的肌肉,並在此基礎上添加其他類型的練習。2.不要害怕大重量負重肌力訓練有助於50歲後增強肌肉。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使用大重量,但要格外小心且使用正確的技術。專家建議,用中等到大重量訓練全身,進行2到3組,每組8到15次,每週這樣做2到3次。3.建立肌肉恢復期你可能不需要每天進行肌力訓練,以便給身體更多的恢復時間,特別是恢復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慢。專家建議,交替進行肌力訓練的時間,或是每次訓練時專注於不同的肌群,以避免受傷風險。4.優先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對於肌肉修復、生長和維持至關重要,因此為值得關注的重要營養素。專家建議,運動後幾個小時內應攝取約20至40克蛋白質,幫助增強肌肉和修復組織。【延伸閱讀:運動前該吃蛋白質還是碳水化合物?運動後這樣吃恢復快】5.搭配不同運動肌力訓練不一定意味只有舉重。進行負重訓練的同時可嘗試多種不同類型的運動,例如騎自行車和游泳。雖然負重練習對於增強肌肉和骨骼很重要,但騎自行車和游泳對關節的傷害往往較小。6.充足睡眠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大多數成年人每晚睡眠7到9小時。專家表示,睡眠不僅可以重置和恢復白天消耗的能量,還可以修復你在鍛煉中受損的肌肉組織。若不給身體恢復的時間,你的運動還可能會適得其反。【資料來源】.What You Need for Building Muscle After 50, According to Trainers
-
2024-08-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老夫帶老妻練壺鈴 執子之手健康到老
「帶太太來運動,就是希望她陪我一起健康到老。」73歲錢睿煌帶著太太張麗莉一起參加壺鈴課程,不僅是為了彼此健康,更深知太太平日照顧老母親,缺乏足夠的運動,而壺鈴的基本訓練動作能幫助年長者建立正確的體態,預防腰椎受傷。「只要每天運動,就會愈活愈年輕。」更讓錢睿煌感到安心的是,課程環境輕鬆有趣,適合初學者。老師在上課前會根據每個人健康狀況,與運動習慣調整壺鈴重量,確保大家能安全地享受運動樂趣。恩愛夫妻 互助完成動作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開辦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初階班,吸引不少熱愛健身的年長者參加,其中有兩對攜手同行的夫妻,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的互動充滿溫馨與甜蜜,不時相互協助完成各種伸展動作、散發出的恩愛氣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73歲錢睿煌與70歲張麗莉更是課堂中的焦點。張麗莉提到,上課的第一天,錢睿煌還很神祕,不願透露要帶她去哪裡,直到上車後,才知道先生為了她的健康著想,報名上壺鈴課。錢睿煌透露,因為張麗莉一個人不願意去運動,健身無疑是他能送出最好的禮物,「帶太太來運動,不僅能增進她的健康,對我們未來也有很大幫助」。學習正確運動 保護自己錢睿煌退休後熱心公益,先在台北市生命線擔任義工,目前則是幫助國小生進行心理輔導。他提到,年長者需要注意正確的運動姿勢,尤其是提菜籃或重物,壺鈴課程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減少運動或生活中的意外傷害。69歲王先生和55歲太太是聯合報課程的老學員,曾參加拳擊課,這次參加壺鈴課程。王先生表示,肌力訓練和反應能力對年長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他退休後,擔心如果不定期運動,可能會變得怠惰。太太也提到,參加這樣的課程,不僅能增加活動量,還能結交新朋友,「我們兩個一起來上課,就是為了互相糾察。」壺鈴運動不僅能訓練下半身的力量,還有助於保持身體的穩定性,這對年長者行動力至關重要。保持肌力 85歲嬤來上課課堂中還有位85歲的孫奶奶,她是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繪畫和電影的長輩。她來上課就是為了保持肌力,防止衰退。她相信,適度的運動和伸展對年長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常動腦,就不怕失智。」對她來說,身體的健康和大腦的活躍同樣重要。隨著初階課程即將結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計畫在9月4日推出進階版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進階課程將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學員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體能,在課程中嘗試不同的動作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挑戰性動作,不僅能帶來體能上的突破,還充滿趣味性,適合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壺鈴課進階班:●周三課程:日期:9/4、9/11、9/18、9/25、10/2、10/9時間:下午3時至4時30分●周四課程:日期:9/5、9/12、9/19、9/26、10/3、10/10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線上報名:網址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