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維生素D
共找到
573
筆 文章
-
-
2021-03-09 科別.耳鼻喉
孩子長期鼻塞未癒、用口呼吸竟使臉部變形 醫師這樣說
孩童長期鼻塞未癒、呼吸不順,改用「口」呼吸,竟使臉部變形!一名男童兩眼無神、黑眼圈重、呼吸聲甚大,至小兒科門診看腸胃炎後,卻確診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治療3至6個月後,目前已能正常用鼻子呼吸、精神狀況也變佳。醫師指出,孩童罹患過敏性鼻炎不只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鼻塞引起的過敏性鼻炎恐使孩童改用「口」呼吸,影響面部發育及孩童健康。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罹患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的孩童,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孩童大多慢慢習慣、未覺呼吸辛苦或不適,改「由口呼吸」,除可能發生早發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呼吸中止症外,也會影響孩童面部、鼻竇發育,恐使面部上顎面積、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高拱形硬顎、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等。羅玉芳指出,有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可以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建議若有上述症狀應至醫療院所就醫。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如何形成?羅玉芳表示,腺樣體組織在孩童時期本就較大,但基因、環境及生活型態等因素恐使孩童腺樣體更加肥大。羅玉芳說明,除遺傳過敏基因外,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或是PM2.5、二手煙等刺激物,恐使黏膜慢性發炎及黏膜下腺體肥大;不愛運動、體重過重及飲食不均衡會使鋅、維他命A、維他命D、鐵質等營養素不足,引起免疫失衡。羅玉芳表示,治療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可使用藥物,有助於萎縮肥大腺體、控制環境過敏反應,再搭配環境及生活型態的調整,治療約2至3個月,孩童鼻子便能健康通暢,改回鼻腔呼吸,改善臉上發育。羅玉芳說明,孩童平時可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日常飲食可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將餐盤分為4等分,全穀雜糧、蛋白質各佔4分之1,蔬菜及水果共佔一半,但蔬菜量需大於水果,以提升免疫力,預防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羅玉芳解釋,蔬菜的纖維與腸道益生菌發酵,能產生短鏈脂肪酸,有修復身體、維持腸道健康、促進頭腦發育、降低脂肪累積及抗發炎的功效,沒吃蔬菜會降低益生菌的存活率,影響孩童免疫力。※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特徵:1.雙眼較無神的2.違和的黑眼圈3.平坦的中臉4.突出的門牙5.乾燥脫皮的嘴唇6.下巴後縮7.頭頸前傾8.看診聽見明顯呼吸聲、呼吸時胸廓擴張很淺。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2-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1天破千萬 教授曝維他命「暴利」故事
讀者林小姐大前天(2021-2-24)下午用臉書簡訊問我對一個叫做《太空人維他命》的意見。我跟她回覆:「你可以問他們,要他們拿出證據。我看就是綜合維他命。真正厲害的是行銷手段。保健品的洪害已經不是科學能阻擋得了的。」到了晚上,讀者Wendy 也用臉書簡訊來問我同樣的問題,所以我也就給她同樣的答覆。昨天(2021-2-26)讀者Ray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也來詢問這個產品。他說:「林教授您好,已拜讀多次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補充劑部分更是解答了我許多迷思,現在只要有朋友推薦我說吃什麼保健食品有感時,我都會上來您的網站搜尋相關資料,然後再複製連結給朋友,省了我很多錢,感謝!昨日友人又丟來保健食品的相關連結,我一看,哇喔~「太空人維他命」呢!再細看內容,哇喔~吃一瓶抵12瓶,也太神奇……重點是——名人醫師共同研發加持呢!再一看募資金額,才短短三、四天,已沖上相當可觀的金額了……我更深刻理解到為什麼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這驚人的暴利,誰敢得罪呢?又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呢?懇請林教授能撥空破除此募資的迷思,救救我朋友的荷包吧。謝謝您。《名人醫師共同研發加持》《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這驚人的暴利,誰敢得罪呢?又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呢?》有關這三點,其實我在我的網站和三本書裡已經討論過很多次,而每次我都會引用長庚大學張淑卿主任寫的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產業。我現在就再一次把它的最後一段拷貝如下:「不論你自己是否有吃維他命的習慣,這顆小藥丸的背後,不只是維他命這項科學知識的呈現。科學研究者利用它成就自己的研究,藥事人員與醫生藉它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廣告業者利用它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藥廠因此建立豐厚的產業,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在這些情況下,維他命的故事還會繼續下去,我們早餐後服下維他命丸之時,就是科學研究影響我們生活的寫照吧。」我在上禮拜發表的鋅,維他命C,D,能治療新冠肺炎嗎有引用一篇美國醫學會期刊的專家評論,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據估計,全球補充劑產業的價值約為3,000億美元。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它們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半數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服用1種維他命或補充劑。」我在2019年發表的世界最貴的尿也有引用兩位大咖醫生的言論。Donna Arnett醫生是美國心臟協會的主席,她說:「美國人每年花50億元購買維他命,但是這項研究顯示,只要你是均衡飲食,維他命並沒有什麼幫助」。Steve Nissen醫生是克里夫蘭診所心血管科的主任,他說:「這項研究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美國人攝取的營養已經超過他們的需要,所以再補充維他命的話,只是會排出很昂貴的尿」。我在2017年發表的補維他命?名醫認錯告白也有引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重量級大牌醫生Tim Spector,他說:「人們應該接受教育,應當被告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要曬太陽以及吃多元化的真正食物,就足以得到所有健康所需的維他命」。只不過,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保健品/維他命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就如張淑卿教授所說,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太空人維他命,還是火星人維他命,詐騙暴利的故事還是會繼續演下去。原文:太空人維他命
-
2021-02-24 養生.抗老養生
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但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一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 這些維生素D食物多攝取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一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不過,冬季天氣陰冷時,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建議,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同時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其中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進而調節免疫功能。此外,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抗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因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 延伸閱讀: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
2021-02-24 養生.聰明飲食
空汙不只傷呼吸道 營養師:多吃這些有助降低損害
不論是菸害、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家中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一直是人們需重視的課題,其容易造成呼吸道過敏、未抽菸罹患肺癌,也可能造成身體各處的不良反應,其與PM2.5有著非常大的相關性。 防範空汙對身體的傷害,除了出門配戴口罩外,平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營養,雖無治療效果,但可藉由這些營養的益處,平衡、降低空汙對身體的負面影響,降低身體受損的風險。 溫開水、大蒜:減緩喉嚨乾癢、咳嗽 空氣汙染最常見的影響之一就是刺激喉嚨,造成喉嚨乾癢、咳嗽等不適,建議可喝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除此之外,也可以從大蒜等富含大蒜素的食材中,補充天然的抗生素,以增強自身的保護力。 紅甜椒、小番茄:減緩眼部乾癢 空氣汙染也容易引起眼睛過敏、乾癢甚至乾眼症等情況,建議平常可補充富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維持淚液正持分泌、減少氧化傷害,如紅甜椒、小番茄等。 蔬果、納豆、無糖優格:減緩眼、鼻、皮膚過敏 人體的免疫細胞容易對空汙粒子產生過度的敏感反應,造成眼、鼻、皮膚過敏。建議平時可補充含有益生菌及益生質的食物調節免疫力,像是無糖優格、納豆、蔬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鮭魚、酪梨、堅果: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PM2.5容易引起慢性發炎反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建議民眾平常可補充富含Omega-3及維生素E的食物,有利降低氧化傷害,如鮭魚、酪梨、堅果等。 5蔬果、曬太陽:幫助預防癌症 PM2.5為一級致癌物,透過攝取足夠的質化素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攝取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維生素D的捨取來源主要為日曬,建議民眾每日至少攝取5種蔬果,並且在做好防曬為前提的情況下日曬15分鐘。 《延伸閱讀》 .沒抽菸卻得肺癌,哪些人最好提早篩檢? .防空汙、PM2.5口罩怎麼戴?醫:沒戴好都是做白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1 養生.聰明飲食
低碳減重出現落髮、抽筋副作用?專家直指2大原因
低碳飲食後 缺乏微量營養素低碳飲食進行了一陣子之後,體重雖然變輕了,但是開始落髮,晚上容易腳抽筋,白天頭暈昏沈?這可能是因為微量營養素和電解質攝取不夠而導致的。微量營養素缺乏,主要有兩個原因:1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後,身體的胰島素會下降,導致身體排出過量的電解質和水分2 .選擇以蛋白質為主的食物時,很多人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少,包括蔬菜和菇類,但是這些食物是微量營養素的重要來源。補充微量元素 這些東西不可少因為身體排除電解質和礦物質的平衡改變了,我們反而要刻意多攝取某些食物,而最優先需要補充的就是鉀、鋅,鎂、碘、鈣、硒。如何補充這些微量元素,減重醫師蕭捷健提供大家參考:1.鉀:缺鉀會造成便秘、皮膚變差、身體虛弱,可以多補充酪梨、香菇、紫菜、各種綠色蔬菜。2.鋅:能合成蛋白質、有助於傷口癒合、細胞增生,缺乏鋅元素的時候,免疫系統會下降,無力疲憊、#容易被病毒感染,甚至是落髮,可以多補充家禽類、魚類、蘑菇。3.鎂:這是低胰島素時身體會多排出的礦物質,神經與肌肉都需要鎂做鬆弛作用,缺鎂的話很容易抽筋、頭暈,而且會影響睡眠。可以通過攝取堅果、黑巧克力、牡蠣、南瓜籽與深綠色蔬菜來補充。4.碘:碘是特別重要的礦物質之一,因為它有助於調節甲狀腺激素水平,防止甲狀腺功能減退,促進新陳代謝,讓減重變得更加輕鬆。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海帶、紫菜、蝦米、鱈魚、墨魚等等,當然碘鹽是最方便的,如果你很常吃海鮮,就不用特別再去多吃。5.鈣:有助於我們的骨骼和牙齒形成,並調節血壓。杏仁、花椰菜、起司、沙丁魚等等食物中就含有大量的鈣。如果你骨量不足,最好補充一些鈣並且要多曬太陽,維生素D對鈣吸收也非常重要。6.硒:人體用於製造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的成分之一,這種酶能夠幫助人體對抗「自由基」,解毒、避免細胞膜破裂並 #活化免疫系統。可以很容易從堅果類中攝取到,尤其巴西堅果的含量是非常豐富的,牡蠣、鮪魚、木耳與大蒜都含有硒。這就是為什麼蕭捷健醫師鼓勵大家多攝取原型食物,尤其當我們少吃澱粉或碳水化合物時,要更注意多補充這些微量營養素。瘦也要瘦的健康,才不會變的面黃肌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 蕭捷健、文章出處/減重醫師 蕭捷健) 延伸閱讀: ·減肥吃素、不吃澱粉有用嗎? 醫揪「6個常犯行為」都不會瘦 ·年後胖出新高度!好難瘦? 告訴你「7個NG減重方式」問題出在哪
-
2021-02-19 養生.聰明飲食
萬惡消夜會造成肥胖!餓得受不了,深夜點心如何聰明吃?
累了一天回到家,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睡前短暫的放鬆時光,雖然大家都不免擔心深夜吃點心,沒多久就要睡覺會不會不好消化,其實關鍵在於選對食物並控制熱量。交由營養師把關,選對健康又助抒壓的點心,稍稍緩解深夜難受的飢餓感吧!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由同名漫畫改編的日本夯劇《深夜食堂》,除了溫暖動人的故事,劇中每一道深夜美食更是撫慰人心的關鍵,尤其是寧靜無壓的深夜放鬆時間,如果晚餐又吃得早,難免會嘴饞想吃點東西滿足口腹之慾,也能幫助穩定血糖,不至於因為飢餓而影響睡眠品質。 原則一:吃完一、兩小時再就寢深夜嘴饞或是餓了想吃些點心,該注意哪些原則較能兼顧健康?台中榮民總醫院營養師陳妍蒨說明,可掌握「進食時間」、「挑對食物」、「注意熱量」三原則,讓自己不必強忍飢餓感勉強上床睡覺,也比較不會因為消化問題造成負擔而影響健康。她表示,想要享受健康的深夜點心時光,除了慎選食物並提醒自己注意份量,進食時間最好控制在睡前一至兩小時會更好,不要吃完點心就立刻躺下睡覺,份量或熱量太多,都會造成消化道系統的負擔,反而妨礙睡眠,使得隔天早上起床精神差,白天就更容易感覺疲倦、情緒不佳而進入惡性循環,一不小心還可能落入暴飲暴食的抒壓陷阱。 原則二:吃對助眠又好消化的食物陳妍蒨建議,可選擇吃點有助睡眠的食物幫助製造褪黑激素,解饞之餘又能攝取天然營養素趕走睡不好的困擾,像是富含優良蛋白質、健康油脂、含色胺酸,以及適量維生素B群、鈣和鎂的天然原形食物,就是最好的選擇。 1.優良蛋白質:可提供飽足感供人體修補組織,尤其是白肉可釋放較少胰島素有助穩定血糖,幫助身體休息,比較不推薦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紅肉。2.健康油脂:堅果類是最佳代表,因為富含ω-3脂肪酸,是提供良好的抗氧化劑的來源,可幫助舒緩壓力、緩和情緒。 3.色胺酸:研究指出,睡前攝取含色胺酸食物有助安眠,因為色胺酸是腦部製造血清素的原料並轉化成褪黑激素,可減緩神經活動進而有助放鬆,且色胺酸無法由人體合成,必須從食物中適量攝取。 4.維生素B群:夜晚攝取「適量」維生素B2、B6、B12、葉酸及菸鹼酸,有助安撫神經和煩躁情緒、幫助製造血清,可安定舒緩身心幫助入睡,維生素B6有助合成褪黑激素,但也不能過量攝取,以免越吃精神越好。5.礦物質:鈣、鎂是天然肌肉鬆弛劑和鎮定劑,可讓肌肉放鬆;鐵、銅則是造血必需礦物質,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 原則三:熱量控制在200大卡以內可幫助睡眠又有助抒壓的食物固然適合當作深夜點心,但陳妍蒨提醒,若是沒有好好控制份量,睡前吃進過多熱量造成負擔,效果當然也就適得其反。她建議,深夜點心的熱量最好控制在200卡路里以內,只是,這些深夜點心該如何計算熱量呢?別擔心!參考營養師列出以下幾樣適合晚上解饞的食物,並附上建議攝取量,在有限的熱量範圍內隨喜好搭配組合,可使點心內容更具變化,又能避免吃進過多熱量。 1.優格:可選擇低脂或無脂、無糖或糖分較低的優格,主要原料就是牛奶跟乳酸菌種,含有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酪蛋白分子大分解速度慢,所以可長時間維持體內胺基酸濃度,睡前一小時吃可利用睡眠時間讓乳酸菌在腸道製造好菌,同時幫助肌肉修復與合成,是陳妍蒨推薦的深夜點心首選。尤其是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攝取好的膳食蛋白質,還可增加體內好菌、促進腸胃蠕動,同時又能延長飽足感。優格不只含有牛奶所有營養素,還有維生素A、B1、B2、B12和礦物質鈣、磷、鉀、鎂等,也可加點低GI的水果、堅果或燕麥穀片,增加膳食纖維又能解饞止餓,但要注意熱量也會隨之增加。深夜建議攝取量:無糖優酪乳240ml(約1飯碗)約136大卡 + 1份水果(約1個女性拳頭大或8分滿飯碗)約60大卡 = 總熱量約196大卡。2.白肉:如果深夜嘴饞想吃點肉類鹹食,營養師建議不妨吃點白肉,並注意烹調方式跟調味勿過於重口味,陳妍蒨特別建議可以用蒸的方式,例如蒜泥白肉的作法,避開油炸、煎或炒的白肉料理,不僅方便又能吃得更健康。深夜建議攝取量:1兩白肉(35g)約75大卡,建議可吃1掌心約2份共150大卡+燙青菜(青菜燙熟趁熱拌入些許鹽巴及蒜末,不加任何油脂,熱量較低)=總熱量200大卡以內。3.牛奶或豆漿:如果本身沒有胃食道逆流、乳糖耐受不全或過敏等問題,深夜喝點含有色胺酸的溫牛奶、低糖或無糖豆漿,可以轉換成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幫助安定神經。 深夜建議攝取量:240ml牛奶低脂約120大卡、全脂約150大卡;260ml豆漿75大卡,可考慮搭配無糖燕麥片或穀片、穀粉,每20公克(約3湯匙)約70大卡,增加飽足感。 4.堅果:嘴饞時吃點杏仁、葵花子、南瓜子或芝麻飲等堅果類點心,可以攝取ω-3脂肪酸,自然改善情緒幫助抒壓,又能吃進色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B群,雖然堅果好處不少,但是須留意不可吃過量。 深夜建議攝取量:堅果建議量是每天1湯匙=135大卡(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也可以把堅果磨成粉搭配一杯豆漿約260ml,或是半杯牛奶,這樣堅果不會過量亦可增加飽足感,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白天已經吃過堅果,則不建議晚上再吃。 5.蔬菜:可以攝取豐富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也是深夜想吃點鹹食的選項,可提供飽足感又能幫助腸胃蠕動,烹調跟調味也是該注意的重點,避免重口味攝取過多的鈉。蔬菜是熱量低又有飽足感的食物,種類除了葉菜類之外,其他像是菇類、木耳、洋蔥、蘿蔔、海帶都是不錯的選擇,亦可增加變化性。 深夜建議攝取量:半飯碗的蔬菜煮熟後約有25大卡,也就是無油青菜的熱量。 6.健康餅乾:若是想吃些餅乾,營養師提醒,可優先選擇低脂、低糖、低熱量,配料中有添加牛奶、堅果、雜糧或豆類的餅乾,或是一些有強化礦物質和維生素,常見有鈣、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D等,或是加入麥麩增加膳食纖維的餅乾,雖然營養價值較高,但還是要注意份量。 建議少吃高糖、高油、低蛋白質的餅乾,例如威化餅乾、曲奇餅乾、夾心餅乾等,另外,別再喝含糖類的飲料,包括蜂蜜水也是含糖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全麥餅乾,有時候為了口感會提高油脂量,而且越酥脆的餅乾可能含有越多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除了脂肪,還有更多的糖隱藏在其中,務必留意成分表,聰明挑選更健康的穀物餅乾。深夜建議攝取量:如果要當成睡前點心,營養師建議選擇蘇打餅乾,每3片有70大卡的熱量,建議可搭配牛奶或豆漿。睡前要避免的地雷食物陳妍蒨強調,舉凡像是高糖、高油、高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以及含有咖啡因的茶飲、酒類、巧克力等,或是可能造成胃酸逆流影響睡眠的地雷,包括甜食、油炸、燒烤、辛辣,以及高黏性不好消化的食物都應避免。此外,需要較長消化時間的紅肉、會刺激交感神經的高鈉食物、加工肉品和醃漬物等,入夜後也最好都忌口,才不會有礙睡眠和健康。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吳依桑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
-
2021-02-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用維他命或補充劑抗新冠有效嗎?頂尖期刊解答了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四天前(2021-2-12)發表兩篇有關用補充劑治療新冠肺炎的論文。一篇是臨床研究,另一篇是JAMA邀請的專家評論。那篇臨床研究論文的標題是Effect of High-Dose Zinc and Ascorbic Acid Supplementation vs Usual Care on Symptom Length and Reduction Among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SARS-CoV-2 Infection(大劑量鋅和抗壞血酸的補充相對於常規護理對新冠病毒感染時症狀長度和減輕的影響),而結論是,服用高劑量的鋅和抗壞血酸(也就是維他命C)對新冠肺炎患者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例如會引發噁心,腹瀉和胃痙攣。那篇專家評論的標題是Supplem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 COVID-19—Challenging Health Beliefs With Science From A to Z(治療輕度COVID-19的補充劑 – 從A到Z用科學挑戰健康信仰)。這個標題裡的A to Z是有特殊含義的。首先,由於A是英文字母順序的第一個,而Z是最後一個,所以A to Z是有《涵蓋一切》的意思。再來,由於維他命C也叫做Ascorbic Acid(抗壞血酸),而鋅的英文是Zinc,所以A to Z就有《涵蓋一切補充劑》的意思。也就是說,儘管那個臨床研究只是針對維他命C和鋅,但它所得到的結論卻是可以涵蓋所有的補充劑。總而言之,《從A到Z用科學挑戰健康信仰》的意思就是,用科學來挑戰《補充劑對健康有益》的信仰。撰寫這篇評論的兩位專家分別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Erin Michos醫生和休士頓心血管中心的Miguel Cainzos-Achirica醫生。他們說:「據估計,全球補充劑產業的價值約為3,000億美元。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它們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半數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服用1種維他命或補充劑。觀察性的研究往往是與高質量臨床研究的最終發現脫節,而使用補充劑來治療新冠肺炎就是一個例子。有人建議使用補充劑,例如鋅和維他命C,來增強免疫力,從而減少病毒感染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據報導,甚至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0年10月感染新冠病毒期間也接受鋅和維他命D的治療。在一些觀察性研究中,低維他命D水平與多種不良健康後果是有相關性,所以建議增加維他命D的攝取似乎令人信服。但是,隨後的維他命D補充劑臨床研究總是以失敗告終,即使是在維他命D基線水平較低的人中也是如此。過去報導的維他命D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可能是其他風險和健康因素引起的,而其他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也是如此。但是,觀察和試驗證據不一致,而補充劑使用者的其他尋求健康的行為特徵可能會混淆觀察性研究。」事實上,我在三個禮拜前發表的缺乏維他命D得新冠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較差?就有說,很多《血中維他命D濃度與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是由保健品業者或健檢業者資助的,所以都會得到類似《缺乏維他命D得新冠肺炎的機率會上升》這樣的結論。但是,隨後的《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與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卻都是得到類似《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不會降低得新冠肺炎的機率》這樣的結論。這就是為什麼這篇專家評論的標題會說《從A到Z用科學挑戰健康信仰》,而它的結論是:信仰是一回事,科學證據卻是另一回事。我還曾發表過十幾篇關於用鋅,維他命C,維他命D來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文章,例如:鋅錠劑能預防新冠病毒?「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抗武漢肺炎,大量吃維他命C?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原文:鋅,維他命C,D,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
冬天正是漁獲肥美的季節,喜愛吃海 鮮的老饕們無不食指大動。不過, 相對於蝦蟹類有高膽固醇的疑慮,此時吃 魚不僅美味,更多了份健康。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 營養價值高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吃魚好處確實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具有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改善憂鬱 心情等作用,其中的抗氧化的成分,甚至 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效。此外,和肉類相較,魚的纖維結構較短,對老人、小孩來說,會比肉類容易咬爛吞嚥, 較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也能較快供應給人體利用。宋明樺指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指的就是魚油中 的DHA 和EPA,其中DHA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這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吃魚會讓人變聰明的原因;這個成分有助於胎兒與嬰幼兒的腦部神經及視力發育,因此,許多奶粉中都有此成分,懷孕期間也需要多注重此成分的補充。此外,EPA還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 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僅如此,魚類還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是均衡營養素的來源。深海魚、淡水魚 均衡攝取才是王道吃魚好處這麼多,但究竟吃深海魚好還是吃淡水魚好呢?宋明樺強調,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D及多種微量元素,只是這些成分在深海魚類中普遍較高,因此,不少人會建議多吃深海魚。但深海魚富含的DHA和EPA的成分越高,代表油脂也高,吃太多容易造成腹瀉及消化不良;淡水魚雖較無此顧忌,但魚刺較細小,處理起來較費時費工,各有 利弊。宋明樺建議,不妨均衡攝取,一天吃深海魚、一天吃淡水魚,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不過,即使再營養的食物,攝取也不能過量,吃魚是否也有適當攝取的份量?宋明樺說,若是喜歡大魚大肉的人,更需要注重吃魚類的比例來降低肉類的攝取,較能避免吃過多肉類造成肥胖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至於在份量上,若以每週2~3次來說,每次食用的量大約1個手掌大(約3~4兩左右)。若是超過這個分量,而肉類等其他蛋白質食物攝取較少的話,則不會有蛋白質攝取過量的問題,但若是在吃魚的同時,其他肉、蛋等食物攝取也沒有減少,長期高蛋白攝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導致其他營養過少、失衡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式對魚的營養有絕對的影響,宋明樺提及,魚的蛋白質結 構較短,若將魚油炸,蛋白質容易被破壞變性,而DHA和EPA原本就是不穩定的成分,高溫烹煮也容易破壞成分,降低身體利用率。一般來說,生魚片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烤、蒸、煮的魚,最不佳的料理方式是油炸,炸越久,營養破壞率也就越大。吃小的深海魚 減少重金屬殘留雖說吃魚好處多,但重金屬殘留的問題,也讓很多人對吃魚有些卻步。宋明樺說明,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大多是生物自然反應,在深海魚身上較明顯,尤其以大型魚 種更為嚴重,因為是食物鏈上端,殘留的重金屬也更多。要改善魚類的重金屬殘留問題,宋明樺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並且不要超過建議食用的份量。若還是擔心的話,則單純吃魚肉就好,因為脂肪較多的地方大多重金屬含量較高,像是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宋明樺也建議,不妨多挑選體積較小的深海魚食用,一方面攝取到深海魚的營養,另一方面也減少重金屬殘留。挑選一尾好魚 這些細節不能忽略想從吃魚得到營養,首先得要挑選一尾健康美 味的魚。魚達人李嘉亮指出,大多數人知道挑魚 要看魚眼睛及魚鰓,不過,有些不肖商人會使用福馬林保持魚眼睛清亮、腮幫子鮮紅,因此,現在看魚是否新鮮得用其他的方式。首先,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越新鮮就越黏,若是加了福馬林,魚的表面就不會黏;其次,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大家也最好也不要碰;第三是用「聞」的,若魚肚子聞起來很臭,絕對就是不新鮮的魚。冷凍魚絕非不新鮮 正確解凍這樣做至於冷凍魚是否新鮮?李嘉亮提醒,冷凍魚絕非不新鮮,很多冷凍魚比現撈的魚更保險,漁船捕獲上船的魚貨,為了要加強保存時間,會直接將魚貨殺好,拿掉內臟,直接用真空包裝保存,這種真空包超低溫保存的魚不僅安全,且價格也不 至於太高,不過,還是要挑選有信譽的廠商選購。挑選冷凍魚時,要特別注意仔細看真空袋中,除了 魚片之外,其他部分是否有水或是冰,若有可能表示魚已經解凍過,新鮮度就打了折扣;若是真空袋已經有破損或是感覺好像沒有完全真空,保鮮程度 也可能受到影響,最好不要選購。冷凍魚的解凍方式,李嘉亮建議,最好是放在水龍頭底下,用水流來解凍,不建議放在冷藏中解 凍,以免影響口感,也可以在前一晚拿出來用味 增抹一抹,再滴一點酒放冷藏,此方式不僅讓魚 不接觸到空氣,並能讓魚的風味更佳。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
2021-02-08 養生.聰明飲食
爆米花跟油脂竟然都在列!醫師點名:「5種由黑翻紅的食物」其實超營養
從敵人變成朋友的食物過去覺得很危險的食物,其實可以多吃●最新研究指出,咖啡有許多的健康效益,包括降低肝硬化、減少心血管疾病、減少糖尿病、降低癌症風險、預防失智及阿茲海默症、減少憂鬱症狀並預防自殺,甚至降低死亡率。●原味爆米花的多酚含量高,遠高過大部分的水果,而且具有膳食纖維高而卡洛里低的優點。曾經被污名化的咖啡:降低肝硬化、減少心血管疾病人類使用咖啡的歷史據估計已經有三千年了。世界上,最早喝咖啡的人生活在今天非洲的衣索比亞一帶。嚴格來說,他們是「吃」咖啡,他們會把咖啡豆直接放在嘴巴嚼,或是分配給上戰場的士兵讓他們在戰場上保持清醒。至於飲用咖啡的習慣,則是隨著滿載奴隸的船隻,從非洲傳到了中東地區,並進而散播到全世界。而我們現在喝的摩卡咖啡,起源地其實就在現今葉門西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叫做摩卡港。但是當你正愉悅地享受手上那杯咖啡時,可能不知道咖啡曾經在1991年被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的致癌物(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而且這個可能致癌物的污名要到二十五年後的2016年才再次被IARC平反,把咖啡從屬於2B類的可能致癌物改列為第三類的無法分類(not classifiable as to carcinogenicity)要知道,IARC的這個分類系統是相當保守的,在我寫作此文的2020年,第四類沒有致癌風險的欄位裡還是空的呢。WHO在他們2016年發表的新聞稿還提到,喝咖啡致癌應該是人們喝了過燙的咖啡才導致食道癌,並不是咖啡本身。就在咖啡解除了致癌的疑慮後,大量的研究開始發現咖啡除了令人保持清醒,還有許多的健康效益,包括:降低肝硬化(每天越多杯咖啡降低越多)、減少心血管疾病、減少糖尿病、降低癌症風險、預防失智及阿茲海默症、減少憂鬱症狀並預防自殺,甚至降低死亡率。最後, 一篇發表於《美國內科學會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指出,就算你天生代謝咖啡因就比較慢,喝「過量」(每天大於八杯)的咖啡仍然可以減少死亡率。我想讀到這裡,你應該可以放心地繼續享受你的咖啡了。當然這裡的先決條件是,你喝的是不太燙也不過度調味的咖啡,並不是喝著有咖啡味的甜食。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咖啡愛好者,而我也曾經被咖啡的致癌疑慮困擾著。咖啡會在近十年來撥雲見日,逐漸受到科學資料的支持,的確是近代飲食史的一大奇蹟。其實,細心的你應該也曾在報章雜誌上注意到類似的事情,許多我們以為不太健康的食物,後來都逐漸被研究證實其實還不錯,值得多多攝取。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大家回顧這群由黑翻紅的飲食界新星。幾種近年來由黑翻紅的食物1.油脂:起因於對糖的反思油,大概是繼咖啡之後,在近年來最戲劇化的一種食物吧。隨著肥胖盛行率的提高,以及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飲食的流行,油脂在近年來簡直就像鍍上了金被吹捧著。曾經被各國政府以及醫學界視為健康大敵的油脂之所以會鹹魚翻身,一大部分是來自人們對於糖的反思。精製的糖以及精製碳水化合物對於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確切的,這讓脂肪成為一個非常鮮明的對照。此外,並不是所有油脂都是一樣的,如果可以多攝取好油(飽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對健康的好處是非常大的,剛獲選為2020年最佳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恰好就飽含這類脂肪。所以,比起糖跟精製碳水化合物,油脂類只要能慎選,倒是不必執著於低脂的食物,許多時候低脂的食品恰好就是用過多的糖跟其他添加物,去彌補脂肪不足帶來的口味不足。雖然這麼說,這並不代表你就該吃太多的「好油」甚至長期執行生酮飲食,因為這種飲食法對健康的長期風險跟好處還沒有百分之百確定喔。2.黑巧克力:改善認知功能、調節情緒別再把巧克力跟其他甜食視為同類了。巧克力是從可可果製造而來,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先把可可果內的可可豆發酵跟乾燥,接著研磨,並從可可豆提煉出可可脂(cocoa butter)。提煉出可可脂的可可豆研磨後就會變成可可粉,接著業者會再把可可脂(有時會混一些其他油脂)依不同比例加回去可可粉,接著添加糖跟其他添加物後製成巧克力。而所謂的黑巧克力百分比,指的就是這些可可粉跟可可脂最後所占的比例。我國政府對於黑巧克力有嚴格的規定,裡面總可可固形物必須至少占35%,其中的可可脂至少要占18%。由於可可果富含多酚(polyphenols)跟類黃酮(flavonoids),這讓黑巧克力多了不少健康效益,包括降血壓、減少血小板凝集,改善認知功能以及調節情緒等。最後有個小提醒,大部分關於黑巧克力的研究都強調這些健康效益是來自裡面的可可豆,而且可可豆所占的比例跟量都比你想像的大。舉例來說,你可能每天必須吃下超過一公斤的黑巧克力才可以讓血壓下降,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光靠巧克力就可以讓你健康喔。3.蝦子:熱量低、含優質蛋白質和豐富微量元素蝦子是全世界養殖漁業產值最高的海鮮,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食物。蝦子的熱量很低,而且其中90%來自優質的蛋白質,剩下的10%則是脂肪。也就是說,一份85公克的白蝦(約4至5隻吃自助餐廳常用的白蝦)含有約84卡的熱量,以及豐富的微量元素,包括硒、維生素B、鐵、磷、菸鹼酸、鋅跟鎂。其中硒已經可以滿足一半的一日所需(RDA),因此蝦子可以說是一種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傳統上對蝦子的負評,大多是來自蝦子含有過高的膽固醇,但這已經是個非常過時的觀念。一來,三十隻白蝦的膽固醇加起來才等於一顆雞蛋;二來,造成現代人膽固醇過高的原因,除了直接吃進去膽固醇以外,大多是跟其他的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所以,放心的享受蝦子的美味吧。4.雞蛋:營養密度高令人驚艷吃雞蛋到底會不會吃進過量膽固醇,或是增加其他健康疑慮呢?首先,人體還是需要適量的膽固醇來形成細胞膜,並且合成一些重要的荷爾蒙,例如性荷爾蒙、皮質醇、以及維生素D(也是一種荷爾蒙),過低的膽固醇會破壞這些重要的細胞結構並干擾重要的內分泌功能。此外,高膽固醇血症除了受直接吃進去的膽固醇影響外,最大的關鍵因子還是來自於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美國心臟醫學會也早在2013年,就屏棄了吃進去的膽固醇會直接影響血中膽固醇這個觀念;美國農業部出版的《2015至2020年美國人膳食指引》甚至取消了每日300毫克膽固醇攝取上限這個建議,這份指引即將更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其中對於膽固醇的建議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吧。除了蛋白質跟膽固醇,雞蛋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D、E、K、B、6 B,以及礦物質,可以說是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5.爆米花:多酚和膳食纖維都很高人類吃爆米花的歷史已經好幾千年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紀錄是在古代的印加帝國。現代普遍的爆米花作法是在特製的爆米花機中把玉米粒加熱至攝氏一百八十至二百三十度,先用玉米粒堅硬的外殼鎖住裡面的澱粉,讓澱粉因高溫開始焦化並向外產生高壓突破外殼,變成典型的爆米花。爆米花因為不油也不濕,是電影院最受歡迎的零食。但爆米花不僅僅是零食,沒調味或輕度調味的爆米花可是富含抗氧化物的好食物。一份美國斯克蘭頓大學於2019年發表的結果,檢驗了九種市售爆米花,發現每公克爆米花平均多酚(polyphenols)(編按:可抑制自由基氧化)含量高達六毫克,這樣的含量已經遠高過大部分的水果了。此外,爆米花所含有的膳食纖維也是一等一的高,卡洛里則不高(除非過度調味)。書籍介紹書名: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作者:張適恆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張適恆我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我的熱情,在於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延伸閱讀: 用電鍋蒸東西,千萬不能用自來水?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2-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有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為什麼維他命D對身體如此重要?江坤俊醫師表示,維他命D對人體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維生素之一,人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都受到維他命D調控,補充維他命D對身體而言可說是健康的最高投資。例如我們常聽到孩子若想長高就不能缺少維他命D;長輩若想防骨鬆也得補維他命D,除此之外,若想遠離過敏、癌症、老人失智的風險,維他命D也得至少補充到正常值。而也有不少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率和體內血液中的維他命D成反比;換句話說維生素D濃度越低,罹癌的機率也就偏高,且患者的預後也就越差。為什麼現代人普遍缺乏維他命D?大多數的人補充維他命D主要都是藉由日曬取得,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維他命D缺乏的原因之一,因為現代人大多都拚命的防曬。而雖然攝取途徑最大宗是日曬,但也還有其他的方法,也就是透過食物及補充劑攝取。不過腸胃道對於維他命D吸收並不好,因此主要還是以日曬為主。3種維他命D攝取來源在台灣若想靠日曬獲取維他命D,需要特別注意紫外線問題,尤其是在中南部一年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紫外線超標,若沒有做好防曬,曬個15~20分鐘左右便容易曬傷,長期下來反而提早老化並且增加皮膚癌的風險。但若想攝取維他命D,在日曬時也不宜擦防曬油,江坤俊醫師建議,若想在避免紫外線傷害及攝取維他命D間做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對的時間進行日曬,而一日當中最好的時間就是在11:00~13:00時,陽光直射穿越大氣層時最短距離的時段。每次以15~20分鐘即可不建議久曬,因為久曬並不會使維他命D的濃度身高,反而可能因為皮膚曬黑而阻擋陽光。在飲食上動物性的維生素D3作用比植物性的維生素D2強,而含有維他命D的食物最常見的就是魚類,例如像是鮭魚;其他像是牛奶、植物、藻類、木耳也都含有維他命D的存在。而值得注意的是,木耳100g就約有2000IU的維他命D,平時就可以多加攝取,不過若是想光靠單一食物還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食物雖然攝取得到但量非常少。若民眾想要以補充劑來攝取維他命D的話,最關心的莫過於有哪些選擇?如何挑選?江坤俊醫師表示,不論是錠劑、膠囊或是滴劑其效果因人而異,因此在挑選種類時可以多加觀察自己適合哪一種。那麼要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方法很簡單,在補充後觀察血中的維他命D濃度是否有增加,若有增加即代表該款維他命D對腸胃道的吸收是較好的。確診癌症更要開始補充維他命D江坤俊醫師也表示,任何的癌症都可以透過補充維他命D來預防,但因每種癌症各不相同,所需的維他命D濃度不同。而維生素D也早已被證實會增強很多化療藥物的效果,並且降低副作用。因此醫師建議如遇癌症確診,就開始補充維他命D,並且每天至少2000IU,在化療完畢之後也繼續補充以預防復發,將維他命D視為日常照護的一部份為佳。資訊來源:江坤俊醫師《每日好D【實踐版】江坤俊醫師的日日補D計畫》(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6類營養素超級比一比 專家教你吃這些食物調節免疫力!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1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曬足太陽、攝取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1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要提醒大家,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1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冬季天氣陰冷時,可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提醒,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當中也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攝取不足反而會使免疫功能受損。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食品營養中心說明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而葡萄、藍莓、覆盆子、桑葚等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能促進細胞的「自噬作用」,降低發炎性傷害,對於調節免疫功能相當有幫助。許惠玉提醒,香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降低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從飲食、戶外活動著手 保固自身抵抗力國際免疫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mmunonutrition, ISIN)於2020年發出聲明,建議飲食中要吃得多樣化、吃得均衡,特別是各色的蔬菜及水果,才能支持免疫功能。董氏基金會呼籲,防疫期間要特別注意攝取優質營養,應每天攝取足量的各式新鮮蔬果,以及適量高油脂魚類、肉類、雞蛋、乳品等蛋白質食物,再搭配大蒜、蔥、薑黃等辛香料一起烹調,幫助抵抗外來病原體。而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經常只能吃到特定營養素,不如天然食物中多元,建議還是從原態食物來做補充。最後提醒,想預防感染、抗疫,除了勤洗手、注意均衡飲食外,也要記得到戶外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身體活動並保持社交距離,顧好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5 科別.精神.身心
女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 檢查才知嚴重缺乏維生素D
新竹一名30歲女子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原先接受抗鬱劑治療一年多,更換數次抗鬱藥物治療效果皆不盡理想。直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建議抽血檢驗,發現該女嚴重缺乏維生素D,血中維生素D或者稱骨化二醇,濃度介於20ng/ml到30ng/mL被認為不足,理想值為30-80ng/mL,因此除原先的藥物治療,並協助女子搭配額外的維生素D營養品補充,讓女子的憂鬱症在藥物與營養品的雙重治療下大幅改善。鄭映芝曾在2020國際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發表「維生素 D補充劑用於憂鬱情緒的統合分析」,統合過往25個使用維他命d在治療憂鬱症狀的研究,共有7534名受試者,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幫助減少負向情緒,尤其針對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伴隨有憂鬱症的人來說,補充維他命D的效果與反應最佳。因此,有憂鬱症跡象的個案,可考慮先到門診檢驗維生素D濃度,瞭解維生素D高低,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強日曬或是需要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D。鄭映芝建議,一般人每天至少補充劑量應大於2000國際單位,若單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條件為不防曬,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建議日正當中(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躺下、身體大面積曝曬、約15-30分鐘。但在這種狀態下曝曬陽光,須注意紫外線A(占95%陽光紫外線)對人體產生皮膚癌的風險。因此適度從膳食,富含維生素D食物來源,如肝臟、魚肝油、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等)或是營養品補充可能會比加強日曬來的方便與安全。鄭映芝說,冬天濕冷的天氣,會造人部分民眾有所謂的季節性情緒失調,國外將這種病症俗稱為「冬季憂鬱症」,症狀包含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若是以上症狀,建議可跟醫師討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
2021-01-24 科別.皮膚
曬多久太陽才足夠補充維生素D?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建議讓人意外
陽光顯然既可傷人,也有療癒效果。在現代的討論中,這種雙重性質在大家對維生素D的困惑上最為明顯。雖然陽光會破壞皮膚,但我們對維生素D的大部分需求也有賴陽光提供,防曬可能導致維生素D不足。約旦是全球日照最充足的國家之一,但五分之四的當地婦女缺乏維生素D,因為伊斯蘭教的服裝遮住了許多婦女的皮膚。相較之下,僅不到五分之一的當地男性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在必需營養素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大多是透過皮膚取得,而不是飲食。更令人困惑的是,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實不是維生素,而是一種荷爾蒙。它在人體中對鈣、磷酸鹽、其他礦物質的調節,扮演重要的角色。缺乏維生素D所引起的疾病,證明了維生素D是支持骨礦化(bone mineralization)的關鍵:軟骨病(和佝僂病,亦即它的兒童形式)患者的骨頭會變軟,容易彎曲折斷,肌肉也會變弱。這種病的影響不限於骨骼與肌肉,人體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而且有新的證據顯示,這種激素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防癌,甚至心理健康。雖然避免維生素D不足很重要,但這種分子也不像一些人標榜的那樣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萬靈丹。維生素D補充劑對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療效的整體證據,目前看來很不一致。皮膚是維生素D的工廠,UVB在那裡透過兩階段的流程來製造維生素D(但UVB也是破壞DNA及致癌的光波)。首先,紫外線把皮膚中的前驅物分子(稱為「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分解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熱量立刻把它進一步分解為維生素D3。然後,這種分子會進入肝臟與腎臟,在那裡轉化為活性型維生素D,並在全身執行重要的功能。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取得。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油性魚類與強化乳製品,但是光從飲食難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想在不曬太陽下獲得足量的每日維生素D,幾乎一定得透過保健品補充。如果你曾經覺得,我們從雙重管道吸收這種維生素有點奇怪,寵物在這方面比我們更強。牠們也是透過皮膚與飲食來獲得陽光維生素,但方式不同。貓與狗都會把含有膽固醇的油從皮膚分泌到毛髮上。牠們曝曬陽光時,油中的膽固醇化合物會轉化為維生素D。但那種維生素D只能透過口腔進入動物體內,所以這是寵物不斷舔毛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這種看似迂迴的維生素D取得方式,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皮膚上有厚厚的皮毛,隔絕了陽光。世界各地有許多人維生素D不足,但是與此同時,全球皮膚癌的發生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為了在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和太陽對皮膚的傷害之間拿捏平衡,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接受多少陽光?在一年的多數時間,我們確實可以只透過皮膚取得必要的維生素D需求。這有一個好處是,維生素D不會有過量的問題,因為皮膚會移除過量的維生素D。對於住在北歐與美國北部各州的人來說,四月到九月之間,每週兩三次,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把前臂、手、腿暴露在太陽下十到三十分鐘(大約是皮膚變紅所需時間的一半),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不過,這個建議有兩個重要的但書。首先,這種機制要看許多變數而定,包括緯度、雲量、空氣汙染、皮膚色素沉著、衣著、防曬霜的使用,以及記憶力與紀律。第二,即使曝曬時間很短,也可能導致DNA損傷,日積月累下來也可能導致皮膚癌。就像前面提過的「這世上沒有健康的古銅色皮膚」,日曬也沒有公認的「安全」限度。美國皮膚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受到世界上許多醫療機構的支持,它建議大家「不要主動尋求陽光」。由於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及保健品獲得需要的維生素D,而且又沒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定期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一種合理的作法。美國醫學研究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兒每天補充400 IU的維生素D,一歲到七十歲之間每天補充600 IU的維生素D,七十歲以上每天補充800 IU的維生素D。同時,英國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ssion)也建議,全年從天然與強化食品以及保健品中每天攝入400 IU的維生素D。關於維生素D與陽光傷害這個難題,合理的答案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可以透過食物、保健品、有防護的陽光曝曬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我們每天應該花時間到戶外走走,以獲得快樂、休息與運動,但沒有必要主動去尋求陽光來「補充」維生素D。避免曬黑與曬傷極其重要,透過膳食來補充維生素D是安全的,也有益健康,尤其對許多缺乏維生素D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的皮膚就像伊卡洛斯的父親那樣,教導我們走中庸之道:不要離太陽太近,也不要離太陽太遠。※ 本文摘自《皮膚大解密》。《皮膚大解密》作者:蒙蒂・萊曼譯者:洪慧芳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07
-
2021-01-10 科別.骨科.復健
鍛鍊肌力讓膝關節勇健 簡文仁教你最有效的抗阻力運動
腳,是人的第二顆心臟,「走路」不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更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為健康帶來多項好處。然而,看似簡單的走路運動,對許多行動力正在退化的中老年人卻是困難重重,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保護關節,絕對不能缺肌力。減輕膝蓋負擔、穩定關節,先強化股四頭肌。所謂關節,就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連結,如同上了齒輪的機器,齒輪跟齒輪之間若不穩定,就容易脫軌無法前進。簡文仁指出,想要行動自如,關節一定要靈活,然而,人體的關節與肌肉是互相連動的,靈活之外,關節還要穩定,這時候,肌肉就扮演相當重要的支撐力。「例如拮抗肌,這是一條讓關節彎起來又直回去的肌肉,可放鬆並伸展,也是維持骨架的主要肌肉。」此外,位於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是人體下肢最大也最有力的肌肉之一,簡文仁說,顧名思義,股四頭肌是由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所組成的大肌群,只要把股四頭肌力練強,就像是天然的護膝,走、跑、跳時都可以提供膝蓋一個相對緩衝、吸收衝擊力的作用。事實上,人體的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步減少,40歲後,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8%,70歲一過更加速到每十年減少15%,簡文仁因此建議,關節保護要及早,才能有效減輕老後的膝蓋負擔。鍛鍊下肢肌力,抗阻力運動最有效果,在家就能做。「透過對的運動,就能幫助肌力的建立。」簡文仁表示,下肢肌力的建立,只要掌握「對抗地心引力」這原則,就能達到養肌效果,因為肌肉一經抵抗就會收縮,為了對抗阻力所產生的「力」,就是肌力的來源。簡文仁特別推薦微蹲、抬腿這幾種簡易運動,很適合行動力正常的長輩,每天只要在家做個十幾分鐘,慢慢也能累積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與肌耐力,預防膝關節退化。不過,簡文仁提醒,肌力好,可以保護關節,但肌力訓練的過程所產生的阻力一旦過大,也可能加重關節的負擔,倘若膝蓋已經不舒服、功能明顯退化,建議改採水中運動或平躺在床上進行抬腿,抵消一部份地心引力的同時,可以不傷膝蓋,又能完成肌耐力的訓練。血液循環、神經系統都會影響關節健康。「健康是全方位的,血液循環好不好?神經系統穩不穩?都會影響肌肉的協調性。」對簡文仁來說,所謂關節的保護,「保」是指運動,「養」是指滋養,除了飲食均衡,透過食用保健品給予關節必要的營養素,也是健康的一部份。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營養逐漸流失,簡文仁建議適時補充軟骨素、II型膠原蛋白等關節所需營養,以及有助於肌肉生長的維生素D,另外人體內的咪唑胜肽化合物,是一種存在鮪魚或鰹魚等洄游魚類長游的活力來源,現在就有日本研究出相關保健食品,對肌耐力也有幫助。拉把椅子在家練肌力動作提供/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微蹲假裝自己準備坐一張椅子,讓膝蓋微彎,雙腳張開至與肩同寬,接下來讓屁股保持水平、往後頂出去,開始定格停留5至10秒,反覆進行5至10次,除了訓練到股四頭肌,對臀肌與背肌也有幫助。微蹲╱肌力較差者如果平衡感沒那麼好,可選一把穩固、重量夠的椅子,這時候雙手抓好,再慢慢將屁股上、下移動,反覆進行10至15次,此一動作也適合肌耐力較差的人。抬腿坐在椅子上,先吸氣將左腿向上平舉、腳背向上內勾,維持10至15秒後慢慢放下,再換右腿,反覆進行5至10次。當腿部平舉,就有利大腿肌力的訓練,腳背內勾則有助於帶動小腿肌肉。
-
2020-12-28 養生.聰明飲食
中年缺鈣藏危機 南投營養師大推芝麻奶簡單補鈣
根據台師大研究顯示,國人骨質密度不合格比例,50歲以上女性達92%,男性達80%,中部地區更高達82%,缺鈣問題須正視改善,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和衛福部南投醫院積極宣導「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深入社區帶著長輩認識高鈣食物。南投醫院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2013至 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內65歲以上老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約0.4至0.7杯,遠遠不足建議量的1.5杯,導致缺鈣問題嚴重必須重視。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因此串聯南投醫院等醫療院所的營養師資源,陸續安排巡迴全縣13鄉鎮市,已赴名間弓鞋社區及集集八張社區推動辦理「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宣導活動,帶年長者認識高鈣食物,並DIY製作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鈣質進入人體需透過維生素D轉化才能被儲存吸收,因此除均衡飲食,並曬太陽才能協助涉入鈣,但年長者常因鈣質攝取不足、運動量減少、太少曬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質漸流失,跌倒骨折風險機率大增。而為協助長輩加強補充鈣質,南投醫院營養師團隊因此指導自製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營養師黃淑敏說,1湯匙約15克的黑芝麻、3湯匙麥片,再加入1杯約240cc牛奶,當早餐飲用,就能補充生活上需要的鈣質,簡單又營養。黃表示,因麥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易產生飽足感,可以當主食,而芝麻牛奶麥片就高達400毫克的鈣,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成,同時含有蛋白質及油脂,且芝麻味道很香,因此喝起來風味好、不會胖、會飽又很營養,很適合長輩。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鮮香菇、乾香菇哪種食材更營養? 營養師提醒3種人吃之前要當心
香菇的風味獨特,可清炒也可燉湯,葷食、素食皆宜,但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有何不同?哪種食材更營養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其實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差異不大,但乾香菇經過日曬處理,除了香氣更明顯之外,維生素D的含量也較高,有助於促進人體生理代謝、幫助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和牙齒健康。 網路流傳「乾香菇比鮮香菇更具營養價值」,真的是這樣嗎?從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資料來看,香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鈣、鐵、葉酸、維生素B、C等營養成分,而100g的乾香菇的營養的確較鮮香菇更高,但廖嘉音營養師指出,由於鮮香菇的水分含量高,因此相同重量之下,乾香菇的營養成分的確更為濃縮,若乾香菇泡發後,兩者的營養成分則是差異不大。 然而,廖嘉音營養師也補充,其實香菇與乾香菇最大的差異在於風味以及維生素D的含量。廖營養師解釋,乾香菇經過日曬之後會產生一種「香菇香精 (Lenthionine)」,也就是乾香菇的香氣來源,尤其在燉煮湯品時,香味會溶於水中而增添食物風味。此外,日曬後的乾香菇也會增加維生素D的營養成分含量,適量食用有助於人體鈣質的吸收、運用,有助強化牙齒及骨骼健康。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香菇雖然高纖、低熱量,但仍建議適量食用為佳,尤其若有尿酸過高、痛風患者或有腎臟疾病者最好先諮詢營養師的建議以瞭解合適的攝取量,方能兼顧口腹與健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5 科別.腦部.神經
天冷腳抽筋痛爆!除了伸展運動,常吃3種食物改善
一般人抽筋時通常是痛一下而已,大約幾秒鐘,但也有人長達15分鐘以上,如果剛好在游泳或是開車中,就會有生命危險,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有應付抽筋的常識。小腿抽筋應膝蓋打直拉長肌肉 游泳抽筋持水母漂扳起腳若是小腿抽筋,就把膝蓋打直,然後腳掌慢慢翹起來,來拉長肌肉,要注意速度保持緩慢,太快容易拉傷,老人紓緩抽筋的方法也是一樣,盡量把肌肉拉長;游泳時應付抽筋的方法,就是把身體保持在水母飄的狀態,讓身體浮起來,並且口中要有氣可以緩緩吐出,再慢慢把抽筋的那隻腳扳起來。預防抽筋疼痛感 日常3 類食物要常吃預防抽筋,除了是安全上的考量,發作時的疼痛感,更是很多人的噩夢。日常飲食中,建議多喝牛奶、吃堅果類和蔬果。牛奶可以補充鈣離子,但是要配合曬太陽,效果會比較好,因為有一種會幫助鈣離子吸收的維生素D,身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每天曬3~5分鐘太陽才會產生,而曬太陽的時間應在早上10點或下午4、5點左右,中午時段紫外線太強,反而容易曬傷皮膚。而堅果類和蔬果裡,富含維生素E,雖然目前尚未有很明確的科學研究證明,維生素E可預防抽筋,但醫師們的臨床經驗發現,其在病患的處方用藥中,發揮了不錯的功效。運動前暖身、泡澡也有幫助 運動前吃香蕉不會誘發抽筋此外,運動前要做好暖身,伸展全身的筋骨或晚上睡前泡個熱水澡,紓緩白天一整天的工作壓力,也都是預防抽筋的方式。不過,也有傳言吃香蕉會導致抽筋,所以運動前,能不能吃香蕉,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其實香蕉富含鉀離子,部分病患缺乏鉀離子的時候,反而會引起抽筋,但目前也沒有科學的文獻記載,吃香蕉引發抽筋。延伸閱讀: 腳抽筋是在長高? 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 小腿、大腿緊急處置各別這樣做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健腦長肌 專家建議你這樣吃
地中海飲食是公認對健腦有助的飲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地中海飲食有豐富的蔬果、全榖類澱粉、海鮮與魚、堅果與橄欖油等。充足蔬果證實能提升抗氧化能力,魚則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不需吃深海大型魚,一般白肉魚就可以。紅肉飽和脂肪多,增心血管疾病、大腸癌風險。想要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足夠的肌肉量是要件之一,為預防肌肉流失,應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方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吃蛋白質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平均分散在三餐,白天新陳代謝旺盛,效果比集中於晚餐好;運動後該馬上吃,比較容易修補和轉化成肌肉。許惠玉指出,像牛奶、蛋與雞肉是很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胺基酸組成比例佳、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若要預防肌萎性肥胖,應優先挑選脂肪較低、蛋白質較高的雞、魚等,但切勿過量,以免在體內轉化成脂肪。肉不只攝取量要剛好,也要選擇合適的肉類,許惠玉提醒,紅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培養「多白肉、少紅肉」的飲食習慣。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預防癌症,一周煮熟紅肉食用量不應超過350至500克;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每天攝取紅肉100克,大腸癌風險可能增加17%。銀髮族普遍遇到咀嚼、吞嚥等牙口能力退化問題,容易養成只吃脂肪較高的控肉、肉燥等。許惠玉建議,熟齡族除改變烹調方式,可選用肌肉纖維較短,較豬牛羊肉更容易咀嚼的雞肉。也可以改變食物質地,將雞腿切絲或將雞里肌變成絞肉來烹調,或可以加入豆腐、胡蘿蔔、洋蔥、雞蛋等軟質食物配著吃,每日攝取豆魚蛋肉類食物6份,平均分配在三餐中。每天兩碗燙青菜補B群,鯖魚、蛋黃增維生素D。素食者若想攝取足夠蛋白質,豆漿、豆腐是好選擇,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若可以吃蛋,效果會更好。不管吃葷或素,建議飲食多樣化,從不同食物攝取不同營養。除蛋白質,熟齡者應多加補充維生素B群,以協助合成蛋白質、維生素D、膳食纖維。劉怡里表示,每天可吃1碗半到2碗的燙青菜補充B群,建議長輩可多出外曬太陽,或吃鯖魚、秋刀魚、蛋黃等,補充維生素D。此外,許多長輩腸道蠕動慢,雖需補充膳食纖維,但切記同一餐不可攝取過多,不然可能導致脹氣。調查分析中壯年營養攝取佳 較有危機意識2020退休準備大調查顯示,30到59歲中壯年營養攝取行為優於年輕族群與年長者。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可能是中壯年負擔家庭主要責任,較有危機意識,加上要照顧孩子,所以注意營養攝取。至於年長者營養攝取行為優於年輕族群,就金錢與獲得食物的方便性來說,銀髮族較節省,但缺乏體力;年輕族群則是沒有經濟能力,也較為慵懶,兩者都較少出去購買食物。針對攝取蔬果、穀類主食等行為,60到64歲熟齡者比率高於其他年齡層,許惠玉認為,穀類方便取得,價格便宜,再加上老年人「吃軟不吃硬」,穀類攝取較多,且老年人重視養生,蔬果攝取量也較高。女性營養攝取行為優於男性,許惠玉會心一笑,女性確實較男性重視養生,男性頗有「不見棺材不掉淚」之感;實務上,舉辦健康講座都發現女性參加為多,少數男性參加多是被迫,或因至親好友患病,有切身感受而來吸取相關知識。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由於不同族群、地區有不同營養攝取行為,對營養認知也不盡相同,都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例如有些民眾不知山藥、地瓜及米飯皆屬於主食類,可能因此攝取過多澱粉。羅素英表示,國健署以「人」為中心,正在做不同族群的痛點分析,偏鄉地區若因食物不易取得而營養不足,計畫以行動菜車支援。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我們把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想得太大 醫: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
「江醫師,我爸媽都有糖尿病,我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會比較高嗎?」「江醫師,我家族中有幾個長輩患有肺癌,我需要特別安排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檢查嗎?」一直以來,許多人會用基因、家族史的角度來檢視與預測自身的健康表現,當罹病時也就順理成章推基因出來當作生病的罪魁禍首。不過,基因對健康的影響真有這麼大?我們把基因的影響力想得太大了點二○一三年五月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在文中她清楚表示自己有著BRCA1基因缺陷,他的醫生認為她有八十七%的乳癌風險以及五十%的卵巢癌風險。為此,她進行了雙乳切除手術,把乳癌風險降至五%。二○一五年三月她又再次接受了預防性手術,切除了輸卵管及卵巢。裘莉的舉動引起全球世人的關注與討論,反應兩極。有人認為這揭示了基因革命時代的來臨,面對癌症與疾病,人類擺脫相對被動的角色,終於可以主動出擊,並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雖然基因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的環境、飲食、運動、毒物等等對基因啟動或關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樣的預防手段顯得過度激烈。以「表觀基因學」的概念來說,基因並無法一手遮天,環境可以使基因表現或不表現;有許多科學家也透過實驗證實:基因的影響力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關鍵、那麼深遠。●鐵證:針對乳癌來說,基因引發只有四分之一;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占不到二%二○一五年《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英國外科雜誌)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為二千八百五十名乳癌患者,這些女性都是未滿四十一歲,有的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研究發現,有家族史的女性因乳癌死亡的機率與沒有這種家族病史的女性相同。首席研究員黛安娜埃克爾斯教授說:有沒有家族史對於治療後癌症復發率也沒有差異。另外,雜誌中也提及南安普頓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的進一步解說,那就是遺傳因素被認為貢獻了所有乳癌病例的四分之一,但它們對預後沒有任何影響。試想,如果基因這麼關鍵,那麼合理推測帶有基因的患者其復發率或者死亡率,應該明顯比沒有基因的患者來得高才對。但實驗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乳癌還是癌症中受基因影響較嚴重的,但對總體癌症來說,基因所引發的占不到二%。基因不是宿命,食物可以扭轉它的表現當然,基因對健康的影響力並非零,這也是事實;只不過科學家同時指出,我們不能控制自己遺傳了什麼基因,但我們可以控制基因的表現,只要透過飲食和環境的變化,就可以「覆蓋」增加癌症發生率的基因錯誤。換句話說,即便傳承了不好的基因,也不意味著被判刑。二○一三年《Nutrition and Cancer》(營養與癌症)指出.: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遺傳學被表觀遺傳學所打破,表觀遺傳學涉及可重寫DNA編碼的外部影響。儘管環境因素也起作用,但最重要的影響是飲食,特別是富含生物活性物質(如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的食物。另外,一個人自身的新陳代謝也影響著飲食和環境的影響。● 鐵證1:食物影響九十%的基因表現二○一六年《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刊登了劍橋大學馬庫斯‧拉瑟(Markus Ralser)發表的研究.,研究顯示基因固然可以影響我們代謝食物的方式,可是食物會影響到九十%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我們的生物網路(指細胞內各種分子如DNA、RNA、蛋白質等交互作用所組成的網路)。● 鐵證2:以大腸癌發生率來說,食物遠勝基因所造成的影響二○一七年《Science Report》(科學報告)登載了西班牙的研究.,研究者分析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大腸癌病患與二千七百四十四個正常人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結果發現其攝取的紅肉量以及蔬菜量,對大腸癌發生率造成的影響遠勝於基因所造成的影響。 總結來說,從表觀遺傳學的觀點以及各醫學研究,我們知道基因遺傳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但我們可以透過後天調控(特別是食物)來影響基因的表現,降低疾病發生率並維持健康狀態。誰說藥物才有療效,食物沒有食物不僅可以扭轉基因的表現,食物也具有療效,表現不比藥物差,甚至比藥物更好(無副作用衍伸的相關問題)。這絕對不是我隨口胡謅,許多研究可以證實並支撐這項說法。● 鐵證一:高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藥物只有十三%二○○二年肯‧思古瑞(Ken C Chui)等醫學博士即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中發表其研究.,研究顯示主要降血糖藥物Metformin只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十三%,而高的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以改善六十%胰島素敏感度。由此可見,營養素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效果比藥物還好。江醫師小講堂天然植物是生物活性的寶庫:所謂生物活性物質,指的是進入體內後,對機體會產生各種效應的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鹼、甙類……,我們常聽到多醣、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元素等都屬於生物活性物質。一般在天然植物中可發現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 鐵證二: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機率大幅降低一半二○○五年東京九萬人的研究,證實中年以上的人喝咖啡可以降低肝癌五十%(Inoue, 2005)。這是由東京國家癌病中心所進行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他們分別分析了過去十年間從不或幾乎不喝咖啡的人,與每天喝咖啡的人其罹患肝癌的比率。研究分析發現,每天喝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二百一十四‧六人;而幾乎不碰咖啡者罹患肝癌的比率為每十萬人中有五百四十七‧二人。研究結果發現每天飲用咖啡,罹患肝癌的機率大幅降低一半。另外,研究也告訴我們每天喝一.二杯咖啡,就能有保護作用。倘若每天喝四杯咖啡,保護作用則可達到七十五%。後來二○一○年二月,台灣大學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至於藥物效果,病毒性肝炎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使用八年約只可以降低肝硬化三十六%,肝癌五十%,遠不如四杯咖啡。● 鐵證三:每天吃一個蘋果,等於降血脂藥物救的生命數二○一三年世界級權威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英國醫學期刊)發表一篇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研究人員表示,使用數學模型模擬,在英國若超過五十歲的人口中,有七十%每天吃一個蘋果,每年可以減少八千五百人死於心臟病:如果服用他汀類藥物(降血脂藥物),則可以挽救九千四百人的生命。因此,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每天吃一個蘋果應該是五十歲以上每個人的必修課。因為與他汀類藥物相比,蘋果每年可以挽救相似數量的生命,並且沒有引發白內障、糖尿病和肌肉疾病的副作用。調整飲食等生活型態,才是治病的根本以上研究都是食物、營養素具有預防、降低罹病率強而有力的證明。接著我分享一個來自身邊的案例。我曾經有個得力助手,因為爸爸失智選擇暫時離開職場,回到家裡全心照顧這個行動力依舊自如,但腦袋瓜子退化中的老小孩。老小孩因為失智出現妄想,一天到晚懷疑有人要偷他的錢,甚至認為大家都想害他,因而對老伴暴力相向。後來我讓助手老爸吃薑黃,每天半碗,一個月後失智情況改善,他不僅不再打罵人,沒有妄想,甚至恢復到可以溝通的狀態。實際上,在美國醫師們很重視生活型態對疾病的影響,認為不正確的生活型態在致病因子中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三高等慢性病。當確診罹病後,醫師們會要求患者從生活型態調整起。然而,在台灣這觀念與做法至今未臻成熟,我著實感到遺憾。關於「藥物才能治病,食物沒有療效」的說法,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再多想想。(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老化徵兆,竟從「口水」看得出來!不想老後臥床,日本牙醫師:你一定要知道的「蛋白質公式」
我們將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身體的血肉,用來製造能量、活動身體。甚至連腦內傳導物質、荷爾蒙、酵素等在人體運作上舉足輕重的物質,也都能從食物當中製造生成。飲食絕對是左右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用更慎重的心態看待「吃」這件事,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該吃什麼、食物會如何被吸收」的問題。讓細胞機能大提升的關鍵營養素為什麼要補充營養呢?從營養療法的基本角度,就是為了讓身體能正常產生ATP。ATP被視為引起所有身體反應所需能量來源的物質。在產生ATP的反應作用中,必須要有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以及許多作為輔酶的礦物質,才能順利進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與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不如直接補充有助於提升ATP生成的牛磺酸。但從實際層面來看,牛磺酸其實無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身體吸收,還是必須從前驅物質的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來攝取。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多攝取血基質鐵。最早在生命誕生時,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低,當時,鐵質以二價鐵(Fe2+)的形式存在。生物雖然利用二價鐵進行演化,但不久後氧氣濃度變高,生物體內也開始增加不易吸收的三價鐵(Fe3+)。對人類來說,這便是缺乏鐵質的開端。爭奪鐵質的戰爭時常在我們的體內展開。一些與人類共生的細菌或酵母,會附著在三價鐵與高親和性的小分子上,透過發生鐵離子還原酶來吸收鐵質而生存,瓜分體內僅存的鐵含量。鐵質擔當著將肺部吸收的氧氣運送至全身的角色,為人體產生能量。我們吃進去的鐵質,會在十二指腸、迴腸被吸收,並轉化成鐵蛋白或血鐵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並在人體需要時會迅速轉換並釋放。成人需要的存鐵量為1,000mg,每1ng/ml的鐵蛋白會需要8mg的鐵質,所以理論上需要125ng/ml的鐵蛋白,但一般而言,只要達到100ng/ml就會被判斷為正常值。1997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處於缺乏鐵質的狀態。再回溯到1982年,在當時全世界50億人口中,至少有5億人有缺鐵問題。也就是說,缺鐵的情況,在短短15年內以驚人速度成長了4倍。但弔詭的是,即便缺少鐵質已經是世界共同的困境,還是鮮少有人重視相關議題。甚至在這個「全球性貧血」的狀況下,健康檢查時被診斷出「貧血」的人,依然被歸類為罕見症狀。之所以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鐵質參與太多的體內生理作用,導致缺鐵後出現的症狀過於龐雜且看似不相干,很難被聯想到是「缺鐵」的緣故。在解毒飲食法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是最重要的3大基本營養素。無法單靠食物補足的一日所需量,更需要仰賴保健食品補強。當我們習慣營養療法之後,就會漸漸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素,也能夠按照自身情況,攝取維生素D或EPA、鋅等來調節生理機能。營養素夠不夠,問身體就知道營養素左右了我們人體的運作,因此當缺乏某種物質時,便會以各種不同的症狀顯現出來,必須從各方角度去推敲,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舉例來說,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之一是法瑯質流失、牙本質外露。以前的治療方式,就是以樹脂等填充物填補磨耗的洞口。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因為患者的牙本質並非在一夕之間突然外露,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因為某個契機開始對冷的東西感到敏感痠痛,日漸磨損所致。而這個契機合理推測,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變化,也就是和營養素有關。營養素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必須從各個層面仔細推敲,即便同一個症狀,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發。例如,敏感性牙齒有可能是因為菸鹼酸不足,至於判斷是否為菸鹼酸不足,可以從患者是否有脂肪肝做初步判斷。反過來說,由於缺乏菸鹼酸的人,有可能會出現手腳麻痺、走路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看到患者走進診間的姿勢沒有異常,我就會推斷也許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敏感性牙齒,例如缺乏維生素D和蛋白質。維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僵硬、不自然的狀況,是在治療老化衰弱等症狀時備受注目的營養素。我們時常在幫走路一跛一跛的高齡者進行血液檢查時,發現他們的維生素D濃度低於30ng/ml。而且只要多服用維生素D之後,就變得能夠正常走路。之前有一個以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選手為對象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顯示,攝取維生素D的選手,遠比沒攝取的選手更不容易受傷。可以輕易從口腔環境中推斷出的營養素狀態,還有蛋白質蛋白質缺乏會反應在唾液量上。一般牙醫診療時,會讓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藉此來測定唾液量。但此時出現的是在咀嚼狀態、活動時分泌的唾液,對整體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的還是靜止狀態時分泌的唾液,此時的量與質都是為了維持口腔內恆常性的重要性存在。唾液就如同海綿,隨著咀嚼肌的動作擠出而產生唾液。自己在測試時的時候,可以將嘴唇翻起約1分鐘左右,看看分泌出多少唾液。如果分泌量很少,就有可能是因缺乏蛋白質造成身體脫水的情況。蛋白質缺乏會造成肌肉活動性下降,結果上,不僅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還可能發展成肌少症、老化、運動障礙症候群,最後導致臥床不起。若缺乏蛋白質,不僅會出現脫水現象,肌肉也會被分解。這是藉由分解肌肉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維持血糖值來保護大腦的機制。如果缺乏運動還是持續變瘦的話,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雖然現在運動的風氣越來越盛行,也經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勤勞上地區健康中心運動的光景。但其實,若運動前不先攝取蛋白質(氨基酸)的話,就無法長肌肉,再怎麼訓練也是白忙一場。再加上,運動需要比平常多消耗2倍左右的蛋白質,若在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運動,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氧化。如果帶著因缺乏蛋白質引發的肌肉痠痛去運動,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再加上流汗會造成鐵和鋅的流失,若是來不及補充,就會引發關節疼痛,變得更容易受傷。在缺乏蛋白質的狀態下,比起運動,先從輕鬆外出散步開始做起吧,還能一邊進行日光浴一邊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經常在沒有階梯的地方絆倒,或是手腳常常撞到桌子、椅子的人,有可能不只是注意力缺乏,而是脊髓小腦萎縮症,由小腦的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嚴重的情況,走路會如同酩酊大醉一般搖搖晃晃,說話口齒不清。每當遇到這樣的患者時,我都會在問診時聽到他們說:「我每天都吃麵包」、「我很喜歡吃義大利麵」等回答。麩質雖然也是蛋白質的一種,但攝取過量會阻礙大腦的神經傳導,也會對甲狀腺功能造成影響。有些人明明沒有運動習慣,卻會關節痠痛。關節痠痛大多是因為缺乏膠原蛋白或硫酸軟骨素等軟骨組織成分造成。這些物質都是由蛋白質與鐵質組成。而且缺乏硫酸軟骨素也會關係到視網膜的結合,因此有可能導致飛蚊症。我如果在問診的時候,發現患者有嘴巴合不起來或張開會痛等疑似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問題時,也會建議他們多攝取蛋白質和鐵質。我的母親也是,之前連站起來都很辛苦,但在攝取蛋白質與鐵質後短短2個月後,已經可以長時間跪坐。攝取構成人體6成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入口的「口腔」整理乾淨之後,接下來準備進入重頭戲,開始實踐解毒飲食法!說到營養療法,就不能不提到以下3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以合成ATP(三磷酸腺苷),使細胞發揮功能的提供在體內活動時所需的能量。而血基質鐵,則是在體內產生出能量,驅使細胞運作時必要的營養素。根據研究,如果把人體乾燥,將水分都排除之後,我們的身體有6成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蛋白質會形成細胞膜、細胞骨架,不僅可以製造骨骼、肌肉、皮膚,還能運輸氧氣、營養素至全身,成為酵素及激素的材料來調節代謝、成為抗體,起到人體防禦的效用。在正常的運作機制之外,若是體內有發炎症狀,也會因為蛋白質不斷被異化代謝,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肌肉疲勞造成的氧化也是,必須攝取更多蛋白質來應付異化作用。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eios(最重要的物質)」,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營養素。蛋白質攝取不足時,不僅容易造成骨頭或肌肉衰退,皮膚、毛髮、指甲也會變得粗糙,血管弱化、內臟功能下降引起代謝異常,還容易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過攝取營養素改善身體,最應該先嘗試的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的代謝回歸正常之後,體內就會產生ATP,使細胞發揮功能,所有體內組織獲得改善。蛋白質所需攝取量(g)/日體重(kg)1〜1.5倍(最大2倍)/日基本上建議每天攝取跟體重(kg)相當分量的蛋白質(g),但這是指一般標準的狀態。蛋白質沒有辦法在體內儲存起來,必須攝取足量才能發揮效用,但因為每個人的蛋白質所需量差異很大,相差1成到4成都有可能,尤其是處於成長期與懷孕哺乳期階段的人,或是高齡者,更是需要大量蛋白質。不過,雖然現在沒有數據顯示蛋白質過量會帶來負面影響,即使增量,還是控制在體重(kg)的1到1.5倍之內,最大不要超過2倍。蛋白質可以藉由肉類、魚類、雞蛋來攝取,分解成胺基酸後提供身體使用。但要小心有些人吃太多雞蛋會出現過敏症狀。此外還以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豆是植物性蛋白質,但有些胺基酸的種類只存在肉類、魚類之中,我們的體內常用的胺基酸有20種,它們要集合起來才能讓身體維持運作,因此還是建議多方攝取植物、動物性蛋白質,才能補足完善的營養素。書籍介紹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請看護、開刀,20萬瞬間消失...43歲女業務的長照心聲: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 就能更勇敢走過來
-
2020-12-07 科別.百病漫談
想要感冒快快好 試試7方法
感冒是最常見的小毛病,一般成人每年平均感冒兩到三次;嬰兒和兒童感冒的次數比成人要多。感冒是不分季節和時候的,一旦感染上,症狀通常在兩三天之後達到高峰,然後在14天之內開始好轉。根據美國肺科協會的研究,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症的人,患感冒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感冒的症狀讓人苦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眼淚汪汪,有時還會發燒,但是並不常見。如何加快感冒的恢復速度呢?● 根據《柳葉刀傳染病期刊》的研究,認為紫錐菊(echinacea)是一種草藥的補品,可將感冒時間縮短1.4天。●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每日6到8克的維生素C,可以縮短感冒的病程。● 維生素D缺乏的人,可以補充劑量而達到預防感冒的效益;但是不缺乏維生素D的人並不能從服用這種補充劑中獲得益處。● 清淡的雞湯可以幫助緩解感冒的症狀。● 感冒時喝牛奶,會加重流鼻涕和咳痰的症狀。根據英國的研究,感冒喝牛奶會導致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不能減緩病情。● 多喝水,若覺得喝白開水沒味道,可以加溫熱的紅茶、檸檬水,或吃稀飯等。● 吃大蒜,所有含硫化合物如青蔥、洋蔥和大蒜類的青菜,都可以減緩感冒症狀。另外還有益生菌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發作的次數,減少抗生素使用量。
-
2020-12-06 科別.百病漫談
很營養但別吃!專家揭感冒、發燒和喉嚨痛該吃與不該吃食材
感冒、頭痛、喉嚨痛、咳嗽時,我們常被告誡應避開某些食物,以免讓症狀加劇。即使是平常被列為「營養優等生」的食材,在此時也可能讓不適症狀更嚴重。以下是專家列出的該吃與不該吃。感冒、流感、發燒時避免吃 | 菠菜組織胺是體內一種化學物質,當它釋放會觸發過敏症狀,許多食物也有組織胺的存在。它們會觸發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加劇發炎反應,因而加重感冒與流感相關症狀。一般認為菠菜與草莓、番茄和柑橘類水果共食,可能釋放出組織胺。避免吃 | 堅果堅果含有協助人體抵抗感染的重要營養素,如鋅和維生素E。但要避免在疾病初期食用,尤其在胃不適和發燒的情況下。由於堅果富含健康脂肪,身體需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堅果也被認為會釋放組織胺,加重充血。避免吃 | 花椰菜儘管花椰菜含有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和C,但纖維含量也很高,身體在病弱狀態時可能很難消化。為避免刺激胃腸道,建議選擇纖維含量較低且易消化的食物,讓身體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抗感染上。建議吃 | 紅椒紅椒所含的槲皮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也具有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防止病毒自我複製,修復感染引起的組織損傷,並緩解發炎。它還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C,可縮短感冒病程。建議吃 | 蘑菇細胞激素是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小蛋白質,它們會調節免疫反應,在生病時發出警報,並在恢復健康時啟動睡眠模式。研究顯示蘑菇、靈芝和蟲草等,可以增加細胞激素,並幫免疫系統抵抗感染。建議吃 | 雞湯或肉湯研究顯示,雞湯含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是對抗感冒和流感的好食物。且肉湯中含有電解質礦物質,例如鉀和鈉,對保持身體水分很重要。咳嗽或喉嚨痛避免吃 | 生菜根據喉嚨痛的嚴重程度不同,粗糙的生菜可能更難吞嚥而引發不適,建議等症狀恢復後再吃。避免吃 | 柑橘類水果這是一個難題,雖然柑橘類水果能補充維生素C和鉀等電解質,有利緩解感冒病程,但水果的酸度可能會使喉嚨更不舒服,建議喉嚨痛時,用其他方式補充維生素C。建議吃 | 雞蛋雞蛋不僅容易吞嚥,還含有維生素D和鋅,可與免疫系統協同作用,對抗病毒和細菌。另外,雞蛋的蛋白質被分解為胺基酸,然後再被循環成抗體和其他蛋白質,提供免疫系統更多能量。建議吃 | 蜂蜜滑順的質地可緩解喉嚨疼痛、發癢,而且蜂蜜是一種天然止咳藥。也有研究顯示,蜂蜜具有抗菌特性,可幫助人體抵抗細菌。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12-04 新聞.健康知識+
養生方式對了嗎? 這些錯誤觀念你中幾項
都以為養生是老年人的話題,沒想到,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養生大軍,養生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養生年輕化的背後,是年輕一代對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視。但年輕人,你的養生方式對了嗎?下面這些保健錯誤觀念,你有中招嗎?補充維生素可以吃蔬菜乾?大多數果蔬,如果直接晾曬的話,可能會在其還沒有完全變乾之前,往往就先壞掉了。因此,我們現在能買到的果蔬乾,大多是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過的,而且這種果蔬乾吃起來的口感往往是既甜(尤其是果脯等)又鹹,而且一咬還脆脆的。了解其加工過程就會發現,在製作果蔬乾的過程中,一般都會將果蔬過油或者油炸。而且配料表中也會標註有麥芽糖、食用油等成分。此外,還要留意鈉的含量,如果是高糖、高油、高鈉的果蔬乾,就放棄吧,遠不如直接吃果蔬更健康。吃飽喝足就有利健康?俗話說“三分飢寒保平安”,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飽食終日又缺乏運動,則會造成能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八分飽才有利於健康。一日兩餐能減肥?有些女性為了身材苗條,每天只吃兩頓飯,認為這樣能減肥。其實,恰恰相反,一日兩餐的人更容量發胖。感冒了喝薑絲可樂?可樂是高糖飲料,喝多了容易導致齲齒、肥胖和高血糖等問題,甚至會引發骨質疏鬆,它的里邊並沒有可緩解感冒的營養物質。即使很多人感覺薑絲可樂確實對緩解感冒起作用,也是其中姜肉的功勞,因為姜屬於熱性,可以驅寒,對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作用。因此,與其喝薑絲可樂,還不如把薑去皮後,直接用水煮薑茶喝,對於風寒感冒還是有一些緩解作用的,若是風熱感冒,不僅不能緩解,或許還會加重,所以不能亂喝薑茶治感冒。喝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許多人不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覺得牛奶會使膽固醇增高,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發現,牛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不高,而且喝牛奶還有助於減少冠心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生。但是,不能空腹喝牛奶,因為空腹喝牛奶不利於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空腹狀態下胃酸過高,乳酸菌很難存活,降低了牛奶的保健作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是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飼養多年的老母雞含有過多的雞油,其肌肉彈力纖維減少,結締組織老化,雞肉粗韌,久煮難爛,不易胃腸消化吸收。飼養一年的雞,無論煮、燉皆宜,容易煮爛變酥,肉質鮮嫩可口。多吃醋有好處?醋不僅能增進食慾,還能保護蔬菜中的維生素C,有利於胃腸對維生素C的吸收,且在降血壓、預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於是有人認為吃醋有諸多好處而過量食醋,甚至乾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過量,會灼傷食道、腐蝕胃黏膜、還會軟化骨質,加重骨質疏鬆,導致骨折。口香糖能健齒?有些廣告說口香糖能健齒,所以許多人吃了口香糖就不漱口,結果口香糖的糖分就會在口腔中發酵產酸,腐蝕牙齒形成齲齒。另外,口香糖中含有硫化物、防老化劑、增塑劑等添加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體健康不利。阿司匹林能抗癌?有著100多年曆史的阿司匹林除了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外,還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某些心血管疾病。近年,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阿司匹林能預防癌症,一夜間這粒小藥片儼然成為不少人追捧的“神奇萬能藥”。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過量服用阿司匹林也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專家指出,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長期過量服用有可能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補鈣越多越管用?全民補鈣日漸成時尚,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異。特別是兒童,如果補鈣過量,可能導致身體浮腫、多汗、厭食、噁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維生素就是營養品?很多人把維生素當成保健營養品,殊不知服用維生素也要因人而異。如:感冒病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6,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以補充由於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可適當補充一些。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定量的,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三高就是老年病?很多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年多發病,與年輕人沒有關係。實際上,基於國內外的研究,高血壓與年齡無關,而與幾個主要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超重、肥胖、吸煙、飲酒以及家族遺傳等。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體力活動減少,合理膳食、健康生活的行為比例降低,促進了高血壓的低齡化。此外,生活快節奏、工作壓力、環境壓力等也與高血壓有一定關係。建議人們飲食清淡,主動進行體力活動和身心放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治療眩暈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減少耳石脫位復發 補充鈣及維生素D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就醫行為,林口長庚在許多疾病治療上,門診人數常位居第一,在眩暈治療也不例外。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認為,這應與分科精細有關,很少醫院將耳鼻喉部又細分為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腫瘤科等科系,耳科獨立出來,當然就更專業。健保大數據顯示,眩暈患者就診科別以家醫科、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為主,胡志宇說,近幾年門診收治眩暈患者時,問起為何掛耳科?答案幾乎一致:「在網路搜尋。」他指出,林口長庚將耳科獨立分科並成立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確實讓耳科更專業。許多眩暈患者至急診接受處置後,耳科醫師負責後續門診檢查及治療,給予適當衛教。 胡志宇表示,經詢問病史,是否耳鳴、聽力損失及偏頭痛,了解發作頻率及時間長短,加上患者對症狀描述,是否在床上翻身時眩暈,配合聽力及其他儀器檢查,可幫助病患釐清病因。但仍有一兩成眩暈患者找不到病因,必須轉介至心臟內科及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林口長庚研究也發現耳石脫位與骨質疏鬆發生率呈正相關,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減少復發機率。苗栗大千醫院老年人口多 天氣變化 患者更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眩暈藥物使用量最多。大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指出,眩暈幾乎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但其中以年長者占比較多,苗栗縣因老年人口多,眩暈就醫病患也相對提高,尤其天氣變化大時更明顯。發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急性前庭神經炎症最常見,急診就醫時醫師通常會給予止暈或止吐針劑,休息一晚後大多可恢復良好。建議病人隔天再至門診追蹤,確認是否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發炎眩暈,並鼓勵病人多活動、盡量看遠方。根據統計,發生過眩暈的病人,大部分還會再發生,因此要多留意。第二種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另外還有民眾最擔心的腦中風,雖然眩暈型的腦中風不一定會有明顯單側手腳不能動的問題,但會讓病人走路不穩,合併口齒不清、疊影、手腳麻或無力,是需要緊急判斷處理的。面對病人暈眩狀況,醫師會先排除內科問題,像貧血、腎毒素高、血糖不穩等,然後依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由於眩暈的藥物有口乾舌燥、腦部鎮靜的副作用,因此服藥後在工作或開車時要多加留意。台北馬偕醫院預防耳石脫落 好好睡覺最重要在治療眩暈領域上,台北馬偕醫院執行耳石復位術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這其來有自,因為現任馬偕聽語學系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正是台灣引進耳石復位術的第一人。林鴻清於1995年至1996年至英國鑽研耳疾及聽損,回台之後,積極推廣耳石復位術,迄今已有20多年,可說是徒孫滿天下。林鴻清說,耳石復位術屬門診處置,甚至還不算門診手術,每次僅約五至十分鐘,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與技巧,一旦耳石復位,患者症狀立即改善。曾有一名二十幾歲女患者多年飽受眩暈之苦,到處就醫始終無法改善,在馬偕接受耳石復位術之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她開心地說,以前眩暈纏身,持續用藥,總認為自己無法結婚生子,現在答應男友的求婚了。「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被治癒。」林鴻清說,眩暈有許多成因,耳石脫落約占四成,仍有超過一半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而天旋地轉。如何避免耳石脫落?林鴻清說,「睡好就是預防方法」,這類耳疾好發於老年人、內耳疾病患者,及頭部曾遭撞擊者。誘發因子則是熬夜、火氣大、睡不好,由於耳石脫落復發機率高達三成,「睡個好覺最重要。」台中慈濟醫院當藥物治療無效 嘗試前庭復健運動健保署統計,108年眩暈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次數,以台中慈濟醫院最多。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滋圃表示,目前台中慈濟醫院針對慢性頭暈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些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因此採取非藥物的「前庭復健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張滋圃說,醫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7%的人有慢性頭暈的症狀,推估全台灣大約400萬人有慢性頭暈的困擾。慢性頭暈的成因很多,其中有大半與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前庭復健運動」就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頭暈而設計的復健運動。由醫師評估病人頭暈的原因,再由專業前庭復健治療師設計一套前庭復健運動練習計畫。張滋圃表示,「前庭復健運動」所做的動作就像一般體操,操作起來簡單,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自己在家練習。但這個運動不像藥物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必須像復健一樣每天持之以恆,依照治療師設計的動作計畫重複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張滋圃從美國習得這套「前庭復健運動」回國後,10年來已幫助不少藥物無法治療的病人解除眩暈困擾,也持續推廣這個簡單、有效、沒有副作用的復健運動。他希望讓更多受眩暈困擾的病人,能夠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眩暈患者175萬人 女性為男性兩倍
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畫面扭曲,瞬間找不到平衡,嘔吐感隨之襲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多數眩暈雖然不會致命,發作起來卻讓人極度不適且困擾。「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本期探討眩暈的原因與民眾就醫狀況,讓您找對方法,即時解決天旋地轉的危機。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患者隨年紀增加,60~69歲最多。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眩暈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可粗分為兩種,最常見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如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或耳朵結構異常、梅尼爾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另一種為中樞型眩暈,如腦中風、腦瘤等因素引起。上述疾病多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罹病機率隨之增加,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在預料之中。不過有更多的眩暈是不明原因造成,藝人江蕙長期飽受眩暈所苦,據悉,每當壓力襲來,江蕙的眩暈症狀就會出現。李伯璋表示,從數據來看,女性被診斷眩暈的比率,遠高過於男性,多數的女性自我要求較高,較容易緊張、給予自身壓力,恐因此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增加眩暈出現的機率。容易反覆發作,嚴重時需立刻就醫。李伯璋表示,眩暈與一般的暈是截然不同的症狀,眩暈屬於「天旋地轉」的暈,瞬間出現可能讓人連站都站不穩,同時會出現耳鳴、惡心嘔吐、臉色發白等情況,每次發作可以是幾秒到幾天,嚴重的患者必須及時就醫,投以止暈藥等穩定症狀。一般的暈與眩暈最大的不同是,眩暈的患者即使發作時世界天旋地轉,意識仍舊清楚;一般的暈則會使意識模糊、昏沉想睡。造成一般頭暈的原因,如貧血、缺氧、低血糖、低血壓或女性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等。眩暈還有個特色是會「反覆發作」。民眾多選擇診所就醫,家醫、耳鼻喉科最大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眩暈門診件數,總計476萬多件,其中基層診所多達341萬多件,占整體的七成一,其次依序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學中心。李伯璋表示,眩暈的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但會非常不舒服,民眾多會選擇「就近就醫」,除非嚴重到嘔吐才可能到大醫院求診。進一步分析民眾就診科別,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診斷眩暈前10名就醫科別,以家醫科、耳鼻喉科為主,占比分別為21.8%、21.5%,再者為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李伯璋表示,民眾對於暈的認知大多是不確定的,有些民眾會以為是感冒或是發燒引起,尋求家醫科或耳鼻喉科的幫助,這方向都是正確的。李伯璋表示,眩暈在臨床的診斷上,未能像心血管疾病這麼精確,需經過耳鼻喉科或是神經科一一確認是周邊型或中樞型眩暈,若排除上述兩類眩暈,就得懷疑是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等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般的低血糖、低血壓引起。民眾要多留意,每次暈出現的情況、時間,才能逐步找出病因。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詳細記錄並就醫。眩暈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李伯璋表示,若是前庭神經發炎、嚴重暈到嘔吐才會使用藥物;耳石脫落等則是透過耳石復位術或平衡復健恢復症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主診斷符合眩暈適應症並使用眩暈相關口服錠劑為478萬粒,相對應於175萬人被診斷為眩暈的人數,藥物平均一到二次就會見效。李伯璋提醒,無論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他曾經與友人打球後,突然一陣暈,站不穩腳扭到,後續很留意症狀有沒有再出現。後來判斷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肌肉無力又有一點低血糖所致。李伯璋說,近期身邊有位同仁時常感到暈,常喊背部不舒服,進一步就診竟是骨癌,且還是肺癌轉移所致的疾病。他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暈的症狀,應記錄情況與時間,以及是否為暫時性或持續性。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35歲後小心缺鈣!要顧骨本中醫師這樣建議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飲食改變,有日趨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35歲後若常有腰背疼痛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也可透過儀器檢測,及時治療改善。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許益彰說,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及骨品質,其中骨密度可藉由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測定,當骨密度T值(T-score)介於-1.0到-2.5間,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許益彰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往往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盡速至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骨鬆,以補腎、補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部分補腎藥可有提高骨礦含量及骨密度,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及維生素D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修復與新生。另外,中醫還可使用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穴位,可緩解疼痛,還有助於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一定程度補腎作用,達到防治骨鬆。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對骨密度提升尤佳,但須注意運動強度適中即可。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要養成每日曬15分鐘太陽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