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紅腫
共找到
724
筆 文章
-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約起來! 元氣網整理10大QA一次搞懂
Q1:誰能打到BNT疫苗?A: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BNT疫苗到貨後,將提供120萬劑讓12到18歲學生接種,若有剩下劑量,就會從第一到第十類對象往下開放。Q2:12到18歲學生學生要如何安排接種?A:目前規畫直接到國中、高中校園打疫苗,比照流感簽署家長同意書,透過班級分批施打,教育部也會提供防疫假,讓接種學生在施打當天及隔一天請假。Q3:何時可以登記BNT疫苗?A:1922疫苗預約平台將新增BNT選項,8月28日下午2時重新開放意願登記。Q4:何時開放接種BNT疫苗?A:目前疫苗尚未抵台,未公布確切開放接種時間。Q5:若增加勾選BNT疫苗,是不是會影響到其他疫苗的排序?A:指揮中心表示,只要不調整原本勾選的選項,直接加選BNT疫苗,排序就不受影響,民眾若一開始勾選AZ、莫德納疫苗,後來即便再加選高端、BNT疫苗,只要不取消之前已勾選疫苗,排序就不受影響。Q6:BNT疫苗來後,第一劑接種AZ疫苗的民眾可否混打?A:指揮中心開放AZ疫苗可混打mRNA疫苗(莫德納、BNT),但目前國內僅開放第一線醫事人員可混打,至於民眾是否可混打,尚未規畫。Q7:第一劑打莫德納疫苗的民眾,第二劑可否打BNT疫苗?A:尚無莫德納混打BNT疫苗的規畫。Q8:BNT疫苗接種對象、劑量為何?A:BNT是mRNA疫苗,疫苗仿單上的適用接種年齡為12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3 mL,接種劑次為2劑,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Q9:BNT疫苗接種對象二劑接種間隔?A:建議接種間隔為21天以上,國內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 天。Q10:BNT疫苗常見副作用是什麼?A:疫苗仿單註明,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參考,並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高端2天過世 桃市府:個案有糖尿病史
桃園一名溫姓男子今天上班時突然休克,送醫搶救不治,由於他前天曾接種防範新冠肺炎的高端疫苗,是否與疫苗不良反應有關,市府衛生局正在了解狀況。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接種高端疫苗後可能有接種部位紅腫疼痛、全身無力、頭痛噁心、肌肉痛和發燒等副作用,雖然也有皮疹、心悸、顏面神經麻痺或眼壓過高等不良反應,但不常見,甚至罕見。。桃園市政府初步掌握溫男(45歲)有糖尿病史,本月23日接種第1劑高端疫苗,在現場休息觀察時無不適症狀,返家後也無不適症狀,為何會突然休克昏倒,還要進一步釐清;由於溫男可能服用或施用慢性病藥物,藥物是否有可能與疫苗衝突。對此,衛生局表示會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做調查。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桃園總共打了101萬劑疫苗,有52名接種者在7天內死亡。針對死亡個案,桃園市政府每人發10萬元慰問金,扣除1名個案無家屬受領,目前已發放510萬元。市長鄭文燦表示,相關接種不良事件個案,市府會尊重家屬意願,衛生局、民眾局和社會局也會持續提供協助。
-
2021-08-25 該看哪科.皮膚
婦穿短袖爬山皮膚腫全身不適 醫師籲登高注意防曬
台中市張姓婦人日前穿短袖登山,回家後手臂紅腫,全身不適而就醫,醫師提醒,多數人以為山上很涼、太陽不大,但高山紫外線比平地強烈,外出應注意防曬,降低皮膚癌風險。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緩,民眾開始外出踏青,張姓婦人日前號召同好攀登合歡東峰,她僅穿著短袖上衣就隨隊攻頂,攀登2個多小時後下山,返家後卻發現雙手及肩頸曬傷,讓她徹夜難眠,隔天還因不適而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表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但其實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海拔3千公尺高山紫外線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造成傷害。方心禹指出,「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對於攀登高山建議,方心禹說,建議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並非指數越高越好),若不慎曬傷,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牙膏、美白乳液等錯誤用法,以免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
-
2021-08-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少碰光敏感性食物 營養師教你提升皮膚免疫力
● 夏日豔陽高照,皮膚問題叢生● 預防皮膚問題,應飲食均衡,多吃蔬果● 富含維生素C蔬果,有助提升「皮膚的免疫力」天氣炎熱,很容易曬黑,皺紋會變多,專家建議,除了塗抹防曬油外,不妨多吃蔬果,由內而外來養顏美容一番,如此能讓皮膚變得更水噹噹,並吃出健康好氣色。大熱天 少碰光敏感性食物多吃蔬果可以吃出好氣色,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說,夏天應避免吃芹菜、九層塔、橘子等光敏感性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又抗氧化的芭樂、奇異果、櫻桃等水果,能幫助皮膚變得白皙、亮麗,增加皮膚的防護力。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層。表皮層的表皮細胞會不斷更新與脫落,所需的營養和抗體等都是由真皮層滲透而來,皮下組織則有淋巴、神經及脂肪等。若想預防夏季皮膚問題,應飲食均衡,多吃蔬果,攝取蛋白質、脂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素。想保濕 多補充維生素A許多人常反映夏日皮膚乾燥,除每日喝水2000㏄以上,補充維生素A更有助於製造角質層,促進皮膚保濕、防止皺紋生成。陳煌其表示,維生素A的前身是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延緩老化、清除自由基,南瓜、地瓜、芒果等食物,便是很好的攝取來源。防曬黑 芭樂、番茄效果好預防曬黑、美白皮膚,更是許多女性夏季皮膚保養的第一守則,皮膚較敏感者曝曬於陽光中5至10分鐘,就可能皮膚紅腫。陳煌其說,這時要提升「皮膚的免疫力」,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芭樂、奇異果、櫻桃等水果,具有抗氧化、美白以及形成膠原蛋白作用,其中芭樂更是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番茄富含茄紅素,可減少黑色素生成的機會,陳煌其指出,番茄加熱後能獲得較多的營養價值、效果更佳,如番茄炒蛋、番茄燉牛肉等料理;多食用富含植化素的綠花椰菜,可以抵禦紫外線的照射,增加對陽光的抵抗力,並緩解皮膚因光敏感度產生的不適症狀。維生素E可協助皮下組織層留住脂肪、抗氧化,增強皮膚的彈性,陳煌其表示,平日炒菜時使用的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油等,以及堅果、全穀類如糙米、麥片與燕麥,都可以攝取到維生素E。深海魚油含有蛋白質與油脂,每周可補充2次。但陳煌其提醒,乳製品、魚肉類、動物肝臟(如豬肝、雞肝)等,脂肪含量較高,每周最多吃2至3次,每次吃3至4片,不宜攝取過量。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腕痛一直沒有好怎麼辦?醫曝:三角軟骨受傷了
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華隊的熱門奪牌運動其實多數都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高風險族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握球拍或棍棒的運動,以及那些會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例如羽球、網球、桌球、體操、舉重、柔道及籃球等。此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握力降低、手腕扭轉時會疼痛或出現聲響、手腕活動度下降、手腕尺側局部壓痛等問題。疼痛會大幅降低特定的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便。那麼究竟要如何改善上述症狀呢?讓我們來看看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的詳盡圖文說明吧。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三角纖維軟骨的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位於手腕的尺側 (靠小指側),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括遠端橈尺骨韌帶、眾多尺腕骨韌帶、尺側伸腕肌腱腱鞘與三角纖維軟骨等 (圖1),合稱為「複合體」。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範圍不大,就在前臂與手腕交接的尺側一小塊,但卻很重要。它負責維持遠端手腕關節的穩定性與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讓手腕在運動時能同時保持穩定度又能活動順暢。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的原因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手腕反覆旋轉尺屈的動作容易造成尺骨反覆壓縮使三角纖維軟骨過度負荷而損傷。常見於運動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的羽球、網球、桌球與需要手腕負重的健身、舉重、體操,某些手腕使用密集工作例如理髮美容及餐飲業都是高危險群。再者就是外傷,像是跌倒時手掌撐地或手腕突然急速扭轉 (例如籃球、柔道等運動、車禍外傷、搬重物拉扯)。因此,在球拍運動的握拍姿勢就十分重要,以羽毛球握拍為例,正確的握拍方式 (圖2)就像我們要握手或握菜刀一樣,虎口和球拍框的內側成一直線,手掌小魚際肌在準備揮拍時靠在球拍握把,揮拍時可用小肌肉群吸震,而不是直接讓球拍握把撞擊手腕中間的腕骨。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和中指微微分開,大拇指的內側和食指貼在球拍握把上的寬面上將球拍握住。而錯誤的握拍姿勢 (圖3)往往會發生在手腕過度彎曲或使用錯誤的力學姿勢擊球進一步造成手腕損傷。如何檢測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在理學檢查部分,可運用以下幾項簡易的檢查來測試:三角纖維軟骨擠壓測試 (TFCC compression test,圖4): 檢查姿勢為將手腕呈過度伸張以及尺側偏移姿勢,將手腕往前臂尺骨方向擠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陽性測試會引發尺側手腕疼痛和摩擦音。尺側中央窩現象 (fovea sign,圖5): 直接用手在尺骨中央窩按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會有疼痛點。在影像學檢查方面,起初可藉由X光檢查來排除其他結構性疾病,而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 (圖6)或核磁共振顯影(MRI) 則可進一步找出破裂或受損的部位,然而關節鏡檢查仍是診斷的黃金標準,醫師在必要的時候會安排此檢查。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治療方法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後,一般會建議給予完全的休息與保護4~6週,在急性期應暫停手腕活動,特别是手腕旋轉活動,合併使用尺側手腕副木或肌貼貼紮 (圖7)固定。急性期若有嚴重紅腫發炎等症狀,則可使用口服止痛消炎藥改善發炎腫痛。待紅腫減少後,可使用復健儀器治療包括石蠟浴、治療用超音波、電療、低能量雷射等,加速受傷組織修復與緩解疼痛。另外,復健科醫師會運用超音波檢查進行精準的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對受傷處直接進行注射可幫助受傷組織加快修復,一般會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進行增生治療,能對患者的疼痛症狀、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都有明顯的改善。不過,如果以上非手術性治療經過3-6個月都還未痊癒,並合併有關節不穩和手腕無力等情形,則須由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安排腕關節鏡手術。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復健運動在急性期過後,則可開始進行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需注意所有運動過程都不應伴隨任何疼痛,適當的動作調整,可避免不良的動作產生導致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繼續受傷。手腕伸展運動伸展運動是把目標肌肉及肌腱拉長,讓肌肉內的肌肉纖維伸展、利用牽張反射放鬆肌肉。它能減低肌肉繃緊所引致的疼痛與增加肌腱及關節的柔軟度及活動幅度,手腕靜態伸展能安全且有效地伸展肌肉肌腱。・手腕伸肌伸展運動(圖8) 手腕屈肌伸展運動(圖9)將患側手手肘伸直,掌心朝下或朝上,另一手將患側手腕往下彎曲,維持10秒鐘,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等長收縮訓練在傷後6~8週,可運用彈力繩幫助訓練前臂旋前肌群及手腕伸肌肌群。等長收縮的運動是指在關節靜止的狀態下收縮肌肉,避免活動到尚未痊癒的手腕關節但又能使關節附近的肌群獲得少量的肌力訓練。・旋前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圖10)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掌心朝下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伸肌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圖11)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往上翹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自由重量訓練傷後約8~10週,當等長收縮訓練持續數日且無疼痛後,可進行自由重量訓練。・伸肌訓練 (圖12)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下,將手腕往上翹起,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屈肌訓練 (圖13)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上,將手腕往上屈曲,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手腕放鬆時,不要過度往下,回到水平位置即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旋前旋後肌群訓練 (圖14)利用摺疊傘,上臂夾緊,前臂做旋後→正中→旋前緩慢來回運動,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因槓桿原理,摺疊傘拉的越長,重量越重,可依手的恢復狀況做調整喔!・抓握力訓練 (圖15)可利用橡膠球或握力器,將手握緊,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本文作者: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受傷後手腕痛怎麼都沒有好?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預約高端疫苗前必知!哪些人不適合接種高端疫苗?
第六輪公費疫苗今起開放預約,預計提供60萬劑高端疫苗於8月23日開打,預約登記自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日前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預約高端疫苗前該注意哪些事項?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元氣網為你綜合整理如下:▍高端新冠肺炎疫苗 (MVC COVID-19 Vaccine)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 COVID-19。該疫苗已通過我國核准專案製造,適用於 20 歲以上,接種 2 劑,間隔 28 天。該疫苗不含可複製之 SARS-CoV-2 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該疫苗而罹患 COVID-19。另依據該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此外,依臨床試驗結果分析顯示,高端疫苗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AZ 疫苗 3.4 倍,大於標準要求 0.67 倍。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95.5%,大於標準要求 50%。免疫生成性與恢復者血清中和抗體效價與已獲專案核准輸入產品相當。▍疫苗接種禁忌與接種前注意事項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注意事項:1.先前接種該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應避免接種。2.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3.該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 COVID-19 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4.該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 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 14 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5.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6.目前缺乏孕婦接種 COVID-19 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 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 COVID-19 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7.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 如醫事人員 ),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 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接種後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之反應1.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 15 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 15 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 30 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 2 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該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 ( 如下表 ) 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 7 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 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 COVID-19 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 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仿單所列之不良反應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預約高端了嗎? 接種前後注意事項一次蒐集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六輪開放預約高端疫苗,有意願接種者有113萬1233人。預約登記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此輪預期開放60萬至80萬劑高端疫苗供接種,但現階段僅有35萬劑高端疫苗完成檢驗封緘放行。本報記者整理衛福部提供的高端疫苗QA,如下:1.高端新冠肺炎疫苗是什麼?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COVID-19。2. 幾歲能施打?要打幾劑?適用於20歲以上,接種2劑,間隔28天。3. 有無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4. 接種前6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COVID-19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3.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4.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5.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6.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後4注意事項1. 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至30分鐘。2. 接種後接種部位可能有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緩解或消失。3. 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濕疹、毛囊炎總是治不好?醫:多因一問題未改善
濕疹發炎性皮膚疾病都可稱濕疹,包含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等。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濕疹、毛囊炎為國民最常見皮膚疾病。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皮膚問題除了外在因素,也會因個人體質等內在因素影響,若出現紅腫、搔癢症狀,除了就醫針對症狀治療外,改變作息、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內外夾攻」方能免於疾病纏身。排名皮膚疾病首位的濕疹,屬於發炎性疾病,鄭惠文表示,只要皮膚發炎,皆可稱為濕疹,當中包含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等。濕疹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若出現皮膚乾燥是「警訊」,等到紅癢、脫皮等徵兆時,代表「皮膚生病了」。引發濕疹原因,除了內在體質、抵抗力不足,外在風險因子也不容小覷,包括過度曝曬、空汙塵蟎、蚊蟲叮咬、溫度變化大等,刺激皮膚都可能引發濕疹。慢性濕疹症狀是脫皮、增厚,藥物只能治標,容易復發。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指出,別光看「濕疹」二字,就認為症狀是「濕的」,有些急性濕疹會流湯、滲水,不過有些慢性濕疹症狀則是脫皮、增厚,且該部位乾燥。濕疹引發搔癢不適,若病患按捺不住「狂抓」,可能會破皮流血,導致感染風險。唐豪悅表示,濕疹很難根治,有時治好了,卻又因為壓力大、睡眠品質不好、天氣不穩定等再度發作,且台灣過敏原很多,塵蟎、潮濕環境等,都有可能再復發。鄭惠文認為,民眾罹患濕疹,常會落入「癢抓循環」,要消「炎」得想辦法「滅火」,常使用外用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若太嚴重會給予口服類固醇藥物;止癢則以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藥物為主,民眾也可用蘆薈凝膠、甘草萃取物來做居家保養,輔助止癢。毛囊炎常被誤為青春痘,別吃炸物、甜食,減少久坐、熬夜。毛囊炎位居皮膚疾病第二名,也是民眾常見皮膚疾病。鄭惠文表示,毛囊炎顧名思義就是毛囊發炎,常見有細菌性毛囊炎、黴菌性毛囊炎。在台灣夏季潮濕炎熱,衣物濕悶、戴安全帽悶熱、腹股溝流汗等,都可能刺激毛囊孳生細菌。唐豪悅表示,毛囊炎多半好發於前胸、後背、屁股等部位,若常吃炸物、高糖分甜食或熬夜、個人清潔習慣不佳,恐讓症狀更嚴重。由於毛囊炎常被誤認為青春痘,唐豪悅表示,有些年輕人出現輕微症狀,不見得會立刻就醫,可能會先購買市面上抗痘產品使用,但他提醒,若超過三周以上症狀仍未好轉,建議及早就醫治療,避免情況惡化。鄭惠文表示,細菌性毛囊炎會以抗生素治療,至於黴菌性毛囊炎則以抗黴菌藥物為主。應避免穿過於緊身的衣物,改穿排汗較佳的材質,並減少久坐時間,或調節溫度、減少出汗。治不好頻換醫師 多因生活習慣未改善「症狀會好,但病不會斷根。」鄭惠文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外層屏障,耐受性相對高,有時內在抵抗力不夠,外在刺激就引起皮膚發炎,但病人常不自覺,總認為是醫師沒治好,頻頻換醫師。她曾收治一名脂漏性皮膚炎的病人,換了好多位醫師,總認為醫師沒把他治好,濕疹才會反覆發作。但其實每位醫師開的藥皆有改善,卻因病人未長期治療,生活習慣養成易生病體質,出現惡性循環。鄭惠文認為,有些病人因為內在體質,的確容易引發疾病,但不要因此氣餒,除了就醫治療外,內外可同步調理,透過好的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養成正向行為回饋,也可以預防疾病再生。
-
2021-08-15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找對醫師很重要
東京奧運落幕,中華健兒以二金四銀六銅拿下歷屆最佳成績,其中幾場高潮迭起的賽事更牽動台灣每一個人的心。每一位站上奧運殿堂的運動員一定歷經過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卻仍然有機會得到獎牌。東京奧運熱潮勢必帶領一股運動風,這也代表,接下來也有更多的人會遇到運動傷害。大約八成以上的運動傷害只要在受傷的急性期處理得當,適度休息避免二度受傷,幾天到幾個星期內都可以完全痊癒。那些無法痊癒的運動傷害,可能是傷勢太重,也可能是受傷當下處理不當,也有更多是延誤就醫,或是就醫順序不對。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受傷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出現暈眩感●痛到無力●外觀變形●關節無法活動●關節活動有奇怪聲響●有麻木感或感覺喪失●無法正常走路●腫脹越來越嚴重●同一個部位反覆受傷如果出現上面任何一種狀況,都代表傷害不單純,可能是骨折、脫臼、出血、肌肉或韌帶撕裂傷、神經損傷、或是關節鬆弛。這時候想都不要想,盡快找運動醫學醫師確診和治療,任何延誤都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產生永久的後遺症。很多人習慣先去國術館喬一喬,因為小時候爸爸媽媽或教練都是這樣做,看來也沒什麼不好。這樣的處理方式最大風險就是忽略潛在傷害,甚至造成進一步損傷。舉最常見的腳踝扭傷來說,在我個人執醫生涯中,就看過好幾位腳踝扭傷後因不當推拿導致手術的案例。這些人腳踝扭傷時已有骨裂,但因沒有明顯變形,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確認傷勢,結果推拿後骨裂演變成骨折移位,最後要手術才能解決。也有很多人運動傷害後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或有過不好經驗,例如醫師一聽到運動受傷,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再打球或跑步。但這對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裡提供實用的指引,協助你運動傷害時找對醫師。找信任的醫師:治療運動傷害有西醫的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科醫師,也有傳統醫學的中醫師。找原本認識且信任的醫師治療是最安全的開始,因為彼此了解,只要雙方配合,就可以達到理想效果。請球友╱跑友介紹醫師:不同運動的傷害不盡相同,即使是相同的運動,不同程度的運動員受傷的位置也不一樣。如果是初次受傷又沒有信任的醫師,建議可以向球友╱跑友,或在運動社群上請求推薦醫師,他們的就醫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遇雷的機會比較低。找運動醫學專長醫師:指的是他個人有在運動,或是長期照顧運動選手,除了有經驗,也比較了解運動愛好者的心理。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不會只提供症狀治療,還會從運動受傷的機制開始評估,同時也會告訴你如何訓練和預防。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提供積極恢復的處方,協助傷者更早回去運動。找運動醫學團隊:嚴格來說,運動傷害的發生是結果,背後導致的原因很多,多重原因累積才會造成受傷,這其中包含:訓練方式、姿勢與動作、舊傷,也有可能是營養、心理或是睡眠問題。如果運動傷害是屬於多面向,可以尋求運動醫學團隊協助,透過團隊資源互相轉介,提供可行方案及治療計畫,讓傷者得到全面及根本性的治療。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你中招了嗎?夏季常見8種皮膚疾病讓人癢到受不了
夏季常見八種皮膚疾病分別為濕疹、毛囊炎、足癬、體癬、股癬、變色糠疹(汗斑)、熱汗疹、足蹠蠹蝕症。根據健保數據統計,黴菌類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年長者,香港腳雖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仍以50歲以上為大宗,與免疫系統好壞有關;因多汗引起的汗斑、熱汗疹等則以青少年、小孩為大宗。濕疹症狀癢到受不了,就醫人數最大宗。根據健保署統計,濕疹去年就診人數達152萬2,012人,件數達到320萬6,828件,平均一位患者去年就診2.1次,與前年平均一人就診2次,稍微增加。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是各種發炎性皮膚疾病統稱,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等,這類疾病患者有各種不同原因會觸發濕疹,也導致濕疹的就診人數最多,皮膚科最常診斷的皮膚疾病也是濕疹。濕疹症狀會令人「癢到受不了」,因此即使去年是疫情期間,濕疹就診人數一樣多,甚至有比前年增加的情形。毛囊炎皮脂腺分泌異常,青壯年族群最常出現。健保署統計,毛囊炎去年就診件數僅次於濕疹,男多於女,集中在30到49歲間。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表示,當皮脂腺分泌異常堵塞毛囊,極可能導致毛囊炎,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癌症治療,或是免疫力低下遭皮屑芽孢菌、痤瘡桿菌感染也會導致。他分析,30到49歲之間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出現作息不正常、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形,加上西式食物吃得多,也是導致罹病的原因。足癬30歲後患者大增,應與免疫力有關,男女發生率相當。足癬俗稱為香港腳,去年就診人數達26萬8,290人,就診件數為49萬1,259件,集中在50到69歲。黃毓惠分析,香港腳雖然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發生的情況仍與免疫力有些關係。臨床上常見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容易有香港腳;數據顯示,從30歲以後,患者開始大幅增加,應該也與免疫力有關。至於數據顯示男性略大於女性,她認為,男女發生率應該相當,只是女性較不願意就醫,反而先尋求成藥改善,常等到灰指甲出現影響外觀才願意就醫。股癬與體癬近年體癬患者增多,年輕族群多與養寵物有關。股癬患者集中在60到69歲之間,黃毓惠表示,股癬的發生與「包尿布」有一定的關係,不少長輩因疾病需要尿布協助。其餘年齡層患者,多數與穿著有關,如牛仔褲、內褲材質不透氣導致。體癬去年就診人數比股癬還多,羅陽表示,臨床上這幾年體癬患者確實愈來愈多,年輕族群的患者都有個共通點「養寵物」,動物身上的黴菌,因為接觸傳染給飼主,初期在身體上形成小圈圈,一直抓愈來愈嚴重,許多患者都抓破皮才就診。熱汗疹長痱子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熱汗疹、汗斑患者以年輕族群為主。黃毓惠表示,熱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數據顯示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剛出生的孩子汗腺發展不成熟,排汗功能受阻,孩子易出現紅腫癢的症狀;開始上學後,也因為排汗多,沒有立即擦拭,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同樣也會引發痱子。汗斑患者多年輕人,常長到很嚴重才就診。汗斑同樣發生在年輕族群,健保資料庫統計,患者集中在20到39歲。汗斑指流汗後沒有立即擦拭,汗水不斷刺激皮膚,皮膚上的共生黴菌侵襲皮膚而出現斑斑點點。羅陽表示,青少年和剛出社會的男性,以及從事戶外勞動的民眾最容易發生汗斑。夏季則會讓汗斑患者暴增,他說,幾乎沒有患者「初期就就診」,常常是長了一整片的汗斑後,認為不好看才就醫。最常見的部位是後背、前胸、手臂,必須治療多次才有可能淡化斑點。足蹠蠹蝕症患者多免疫差,常被誤為香港腳,臭味驚人。足蹠蠹蝕症常被誤以為香港腳,但患者相對少。黃毓惠表示,它是一種細菌感染,症狀與香港腳類似,又臭又癢,臭的程度更勝香港腳,類似腐爛垃圾味。與香港腳最大的不同,是腳底會出現如海蝕洞的坑坑疤疤情形,這類患者通常免疫力不佳,容易流汗,鞋子不透風,不過投以抗生素等藥物,以及改變生活型態,都能立即改善。
-
2021-08-12 該看哪科.皮膚
赤腳清髒水 好癢!小心接觸性皮膚炎
連日下雨積水,小心雙腳浸泡在汙水裡,香港腳會更為惡化,還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甚至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一名28歲的男子,患有輕微香港腳,連日下大雨後,需要處理積水問題,因為怕鞋子沾濕,便赤腳處理淤積,雙腳浸泡在汙水中半小時,許久未乾。這個無心舉動,讓他好幾天腳部奇癢難耐,忍無可忍之下求助醫師。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當時他的雙腳已有臭味,十根腳趾縫已出現「白白爛爛」糜爛狀態,大拇趾又紅又腫,罹患甲溝炎。中南部先前因盧碧颱風,帶來狂風暴雨,部分低窪地區已淹水好幾天,趙昭明提醒,不論是還在降雨,或是水退的掃除清潔,皮膚浸泡在汙水中,皆會有感染風險。浸泡在汙水當中,許多民眾會感到腳癢,趙昭明說,這是一般的接觸性皮膚炎,常見皮膚紅腫癢、脫皮、脫屑等表淺性的症狀;由於汙水的成分不明,還會引發深層感染,像是細菌、黴菌等感染,尤其若腳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大量黴菌孳生,容易引發香港腳。趙昭明指出,肝腎功能差、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傷口的人更要注意,如果雙腳長時間浸泡在汙水裡,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嚴重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大雨過後清掃家園時,趙昭明呼籲,腳一定要穿上雨鞋不可赤腳,手也要戴上手套保護。若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症狀,以清水及肥皂仔細清洗患處,多半可舒緩。若是持續性的癢、紅腫、熱痛,年輕人可觀察一至兩天,老年人最好不要等,應盡速就醫。
-
2021-08-11 該看哪科.皮膚
28歲男赤腳泡汙水30分清淤 雙腳惡臭、腳趾縫糜爛
下雨積水讓香港腳惡化!一名28歲的北部男子,本身患有輕微香港腳,連日降雨之下,需要處理積水問題,因為怕鞋子沾濕,便赤腳處理淤積,雙腳浸泡在汙水中整整半小時,許久未乾。這個無心舉動,讓他好幾天腳部奇癢難耐,忍無可忍之下求助醫師。收治該男的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轉述,當時他的雙腳已有臭味,尤其十根腳趾指縫,已出現「白白爛爛」糜爛狀態,大拇指甚至又紅又腫,得到甲溝炎。北部水災情形相對趨緩,中南部先前因盧碧颱風,帶來狂風暴雨,部分低區已淹水好幾天,趙昭明提醒,不論是還在降雨,或是水退的掃除清潔,皮膚浸泡在汙水中,皆會有感染風險。浸泡在汙水當中,許多民眾會感到腳癢,趙昭明說,這是一般的接觸性皮膚炎,屬於表淺性的症狀,常見有皮膚紅腫癢、脫皮、脫屑;另外汙水不知名成分,還會引發深層感染,像是細菌、黴菌等,以黴菌而言最常見的就是,腳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大量黴菌滋生引發的香港腳。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與有傷口的民眾更要注意,趙昭明說,浸泡汙水若引起細菌感染,嚴重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甚至有死亡風險。大雨過後清掃家園,趙呼籲,腳上一定要穿雨鞋不可赤腳,手也要戴上手套保護。若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症狀,以清水+肥皂等盥洗用品,仔細清洗多半可舒緩;持續性的癢、紅腫、熱痛,年輕人可觀察一至兩天,老年人最好不要等,盡量盡速就醫。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變大食怪?醫曝5種「很少人知道卻很常見」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不少人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最多,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另外提出5種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皮膚搔癢、注射處腫塊,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還有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有網友坦言「打完疫苗變大食怪2天」。小兒科醫師徐嘉賢6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容易被忽略、但常見的新冠疫苗副作用」,他表示,「最近陸續遇到打完新冠疫苗有一些小副作用的民眾,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為大宗」。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這三類副作用比例不少,而且是大部分當天或隔天就會出現。如果本身腸胃道比較不好的民眾,還會持續一、兩周。還有皮膚搔癢,部分民眾施打部位紅腫和搔癢,這個比較少見,冰敷會稍微緩解。有少數比較明顯的,需要局部藥膏才會緩解下來。另一種比較奇特的副作用為「注射處腫塊」,有些民眾一個禮拜之後就自己消失,有些民眾則兩、三個禮拜都還沒變小,但是大部分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其他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等等。不過徐嘉賢表示,千萬不要被這些小小的副作用嚇到,就不敢打疫苗了。跟得到新冠肺炎來相比較之下,這些都算是相對輕微的事情。徐嘉賢表示,「任何副作用的發生,都一定很不舒服,我自己本身打了之後,手痛了三天,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也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又發燒,但是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比壞處大,所以欣然接受,不能因噎廢食」。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打完莫德納一個星期多,注射的地方,有一點點感到搔癢」、「打完AZ第12天M因為我本身治療乾燥症,藥物副作用也會有些腹痛,所以我以為是藥物副作用。但最近這幾天腹瀉愈來愈明顯…昨天還突然頭暈眼睛看東西突然炫光」。還有人留言「打完變大食怪整整兩天」、「打完AZ隔天開始全身肌肉輪流抽筋...像被電到」、「打完之後還竊喜不痠不痛不發燒,隔天開始類似蕁麻疹症狀快一週,又癢又睡不好,吃某些食物還更加重」。
-
2021-08-09 新聞.健康知識+
食物過敏常見誤解/驗血可找出過敏食物?半數以上出現偽陽性
因為飲食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如皮膚搔癢、紅腫、起麻疹或嘔吐、腹瀉、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世衛組織估計,世界人口有20%患有過敏性疾病。民眾對食物過敏常有許多的誤解,舉例來說:1.驗血是檢驗食物過敏的最好方法?事實上這種方法有50%到64%假陽性。2.食物過敏僅僅是在兒童期而已?其實因體質和食物而有不同,根據一項對4萬4000個食物過敏者所做的研究,發現一半的人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減輕過敏反應。一般來說,兒童對牛奶、雞蛋、大豆和小麥的過敏反應可能隨年齡而減輕;但對花生、堅果、魚和貝類的過敏反應往往是終生的。3.為了避免食物過敏,孩子出生後就應該避免接觸常常引起過敏的食物?事實上美國的小兒科、過敏科,和免疫學會都建議,在孩子斷奶時吃一些日後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可以激活腸道免疫系統,觸發健康反應,減低敏感性。
-
2021-08-04 癌症.乳癌
女子乳房傷口未治療成乳癌 手術切除同時完成重建
南投縣60歲吳姓婦女右側乳房出現傷口,她卻沒有治療,經過1年皮膚紅腫潰爛就醫,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經手術切除乳房,同時採用自體組織重建乳房,恢復乳房外觀,讓女病患更有信心持續抗癌。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說,女性乳癌是發生率第一位癌症,患者除了生病打擊,還有切除乳房的失落感。乳房重建可以降低身心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其實不論年齡,乳癌患者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來保有身體的完整性。當乳房外科醫師切除乳癌的同時,整形外科立即重建乳房,一次性手術疤痕較小,而且採取自體組織重建術,外觀自然。自體組織重建術是採取患者身上其他部位的組織來重建乳房,可從背部、腹部、臀部等處取得。還有植入物重建手術等不同乳房重建方式,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呂明川醫師為吳婦採用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將自體皮瓣組織轉移至胸部。重建後傷口恢復良好,接著安排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現在乳癌治療效果佳,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醫療團隊也依可據患者細胞受體、腫瘤大小、有沒有轉移等狀況,擬定適合治療計畫。醫師提醒民眾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平時也應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當發現乳房腫塊、凹陷、異樣分泌物、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124例接種疫苗死亡 86例有慢性病
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釐清死因,指揮中心今公布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有86例本身有慢性病。此外今新增1名施打莫德納疫苗死亡個案,該個案為66歲男性,接種疫苗後8日死亡。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1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6例待釐清。8月2日新增25例(16女9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6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敏反應(誘發氣喘急性發作、蕁麻疹、下肢水腫合併皮膚紅疹)、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抽蓄與意識改變、持續數日發燒、複視、肝指數偏高、經血過多、手麻、左側肢體無力等等。同期間新增8例(6女2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 20 歲至 79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6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顏面神經麻痺、心律不整、肺栓塞、注射部位紅腫熱痛,及診斷未明之胸痛、呼吸喘與四肢麻木、左側肢體無力等等。累計目前已有548例(255女293男)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5例為接種AZ,有83例為接種莫德納。累計548例中,有4例(1例接種AZ,3例接種莫德納)為原通報非死亡之嚴重不良事件追蹤後轉死亡。
-
2021-07-29 新聞.元氣新聞
【寵物保健徵文示範作】小賴/我家跩貓過度舔毛竟是因為一個鈴鐺?
寵物名:妮妮品種:米克斯年齡:9歲文/小賴我家養了一隻跩貓,從小就領養過來,剛帶回家的時候常常踩到他或被他絆倒,而且家裡還有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想說有鈴鐺比較不會被暗算。第一次養貓不懂嘛,買來的項圈上面都有鈴鐺,獸醫也沒提醒,所以就沒特別在意。不知道為什麼,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突然有過度舔毛的狀況。由於禿毛的位置在兩側大腿,對稱而且沒有紅腫,所以我推測應該是心理壓力因素。但家裡環境並沒什麼特別改變,所以也找不到病因是什麼。中間試過各種方法,包含看醫生打針吃止癢藥、多陪他玩、換無穀飼料、買插電式的費洛蒙噴霧、用貓草噴霧、抽血檢查有無過敏原等等,但都無效。就這樣持續一兩年,所幸跩貓除了喜歡舔毛外身體都很健康。後來有一天靈光一現,想說會不會是項圈上的鈴鐺聲音讓他有壓力,就把鈴鐺拆了,然後大腿上的毛很神奇的就都長回來了,直到現在過了好幾年都沒有再發生禿毛狀況。直到現在都還覺得很神奇,因為其實他從小到大都戴有鈴鐺的項圈,沒想到這個居然會是原因,只能說貓咪真的很難懂。⭐️「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你買疫苗險了嗎?疫苗「救濟」、疫苗「險」比一比,教你不用多花錢就有疫苗險!
文/洪素卿 自從疫苗預約平台啟動、18歲以上都能預約疫苗接種後,民眾間最夯的熱話題就是--「你預約疫苗了嗎?」 而且,很多人預約疫苗的同時,也會順便買個「疫苗險」、保平安。 但究竟該怎麼買疫苗險?疫苗險的保障有哪些?差別在哪裡?不少人其實搞不清楚。 常見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究竟打疫苗有哪些風險呢?以目前台灣施打的莫德納疫苗、AZ疫苗來說,比較常見副作用主要是施打部位紅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頭痛、噁心、畏寒等,通常接種完幾天就會好轉。這些副作用雖然被少數人形容成「像是被卡車撞到一樣」,但忍忍也就過去了! 一般人比較擔心的是,莫德納可能出現「心肌炎」、以及AZ可能造成的「靜脈血栓」。這兩者的發生率雖然都很低、約莫十萬分之一。但是一但發生,不只要可能住院多日、治療的費用不低,還有致命風險。先前桃園一個民眾光是住院就花了七十多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兩種重大不良反應,雖然醫療住院費用可能很高,但其實若不幸真的發生,就算不買疫苗險,政府還是會提供「疫苗受害救濟」! 疫苗不良「反應」 政府提供「疫苗受害救濟」 只要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嚴重不適,經審議評估確實是與疫苗有因果關係的不良反應,造成死亡或是導致身體遺留輕、中、重度障礙,或是導致嚴重疾病需要檢查或是相關醫療費用。其中確定因為疫苗導致死亡最有六百萬元補償金。因疫苗造成疾病需要檢查或相關醫療費用,最高也有20萬醫療補助。 疫苗不良「事件」。 疫苗險提供住院保險金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疫苗救濟」必須是疫苗「不良反應」,也就是要與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但有些疫苗接種後發生的「不良事件」,卻不一定能證實就是疫苗造成的結果,這時候政府民間的疫苗險、還是有機會理賠的。 不過,這可不表示在疫苗施打後的任何不良事件都會賠喔!!只有施打後一定天數內發生的不良事件(28-90天、不同保險有不同規範)才算數之外;有些保單還會有除外條款,有些甚至規定必須是衛生主管機關公告的不良反應才理賠!!所以說,買的時候還是要多看幾眼。 確診、居家隔離。 「防疫險」有補貼 現在坊間已經累計有超過七家公司推出疫苗險商品,價格都不高,網路投保多半兩百元有找。 一般單純疫苗險,多半就給付2000-3000元日額住院保險金、或是一次住院賠償金,或是在住院時間比較長的情況下提供較高額的一次性慰問金。部分另有喪葬補助費。 若是加上「防疫險」就會再給付居家隔離補償,針對意外接觸到確診者而需要居家隔離,每次會有定額補償。不過,多數「防疫險」需另購、可能需要再加錢。 想要保額高一點的、也有保費高一點的方案。可依自己的財力與需求選擇。 不用多花錢、如何能有「疫苗險」加上「防疫險」? 不過,如果不想多花錢買疫苗險,還有一些方法可以省錢。除了部分銀行有推出刷卡買疫苗險現金回饋活動、也有些銀行對VIP提供相關服務之外,最近LINE Bank有跟富邦推出一個「安心防疫」專案。 不需要是VIP也可享保障! 這個專案是「疫苗險」加上「防疫險」,不只針對新冠疫苗,只要是任何合格疫苗施打後因疫苗不良事件而住院,保期內最高理賠十萬,若是打了法傳疫苗還確診而住院也會有最高十五萬理賠金。同時還針對因接觸確診者而被匡列居家隔離者,還有一次理賠2000元,若萬一法定傳染病確診,也還有一萬元理賠。 只要在LINE Bank開戶、使用「快點卡」支付安心防疫專案保費220元,同步也會回饋LINE POINTS 220點(LINE POINTS 1點=1元)。 對於平常有在使用LINE POINTS 的消費者來說、等於是沒有多花錢就獲得了保障 (既有客戶也可同享此優惠方案)。活動至7/31截止,詳情可參考活動網站:連結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苗假怎麼請最適當?疫苗副作用出現時間是關鍵!經驗分享建議你請這天
指揮中心於5月宣布實施疫苗接種假,不過並未強制雇主應給付請假期間之薪資,得由勞雇雙方自行協商約定。因此有些公司有給疫苗假,有些沒給,給的天數也不定。近期愈來愈多人去施打,年齡層也逐漸往下覆蓋,一些仍在工作的上班族關心,珍貴的疫苗假該如何請才能發揮最大的CP值?重點在於你的副作用出現時間落在何時。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日前(6/4)就曾在其臉書分享打疫苗的經驗,她是在6/1下午施打,6/2凌晨開始出現畏寒、發燒、眼睛腫等症狀,6/3所有症狀才漸消退。而營養師莊昕悅日前(5/31)也分享打完疫苗在家燒了48小時,她表示在注射完的8-12小時才會開始有症狀出現。中醫師鄒瑋倫則是在6/3晚上8點40打針,打完隔天早上還精神很好的前去診所為病患看診,怎知上午9點多就開始覺得不對勁,「摸到那就痛那,骨盆後背肩胛,身體低熱又冷的要死」。而不管你是打AZ、莫德納還是其他,疫苗副作用完全視個人身體狀況及免疫系統而定,有的人打了沒感覺,有的人反應卻很激烈,而且副作用出現的時間也不太一定,若有出現的,根據許多打過的人表示副作用約在半天之後開始出現,2天內消失。因此如果你總共只有二天疫苗假(每人間隔需施打二劑),最建議是施打的隔天請,也或者當天請特休假、隔天請疫苗假。再次強調所有狀況皆視個人而異,多數人的經驗亦僅供參考。疾管署的疫苗施打衛教指引指出,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疫苗接種假Q&AQ:勞工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接種後擔心有不適反應,可否請「疫苗接種假」?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0年5月5日宣布,自該日起實施疫苗接種假。勞工前往接種疫苗,以及為避免接種發生不良反應,自接種之日起至接種次日24時止,得申請疫苗接種假。Q:勞工向雇主申請「疫苗接種假」要不要附證明?A:檢具疫苗接種紀錄卡即可,無需就診或其他證明。Q:勞工請「疫苗接種假」之權益保障為何?會不會被扣全勤獎金?A:(1)符合請疫苗接種假規定者,雇主應予准假,且不得視為曠工、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假別處理,亦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解僱或予不利之處分。(2)另因接種疫苗不可歸責於雇主,並未強制雇主應給付請假期間之薪資,得由勞雇雙方自行協商約定。(3)雇主如扣發全勤獎金,將依違反勞基法第22條工資未全額給付處罰;如強制勞工一定要請特別休假、普通傷病假或事假,將依違反勞基法第38條或第43條規定處罰,處罰金額都是2萬元至100萬元。Q:超過可請疫苗接種假期限後如持續不適,如何請假?A:(1)接種後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指示通報。(2)超過可請疫苗接種假期限後,如因不適症狀就醫及休養期間,可請普通傷病假。(QA資訊來源/勞動部網站)
-
2021-07-22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淋雨濕身加這動作恐「又癢又腫」 醫:千萬別做
烟花颱風逼近台灣,可能帶來致災性豪大雨,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颱準備,也須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措施,像是雨水噴到眼睛,千萬別用手揉眼睛,以免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而雨水中多半含有細菌,若不小心飲用被汙染的水、或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也可能出現腹瀉,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影響自身健康。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門診曾遇過患者在豪雨中出門,雨水噴到眼睛後揉眼睛,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眼睛又癢又紅腫。他指出,空氣中多少髒汙的懸浮顆粒,揉眼睛會使髒汙的雨水或細菌進入眼睛,容易過敏或是有配戴隱形眼鏡者,應洗臉或是以乾淨的毛巾、衛生紙將雨水拭去。王司宏指出,下雨時盡量別淋雨,若眼睛不小心被雨水噴到,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眼睛,戴隱形眼鏡可到目的地後再戴上,降低感染風險。引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就醫後依照醫師指示用藥,約3天可恢復。此外,機車族在風雨中騎車,若戴半罩式安全帽,雨水直接打在臉上,灰塵、髒汙的雨水容易進入眼睛,建議要帶護目鏡保護眼睛,戴全罩式安全帽可阻擋雨水直接噴到眼睛,但容易產生霧氣,可將面罩留醫點空隙,保持空氣流通。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提醒,颱風來襲可能出現淹水或停電等災情,若民眾誤喝被汙染的水,或吃到冰箱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或泡過汙水的食物,可能出現腹痛、腹瀉、噁心感,部分伴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若發生在孩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症狀可能較嚴重,多數成年人在3到5天內可改善,建議注意水分、電解質補充,以免脫水。王志堂說,預防急性腸胃炎,要注意飲水、食物是否受到汙染,飲用水需先煮沸或是使用瓶裝水,食物食用前確認有煮熟,有泡過水或解凍過久請勿食用,並注意個人衛生,隨時洗手,倘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07-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超實用整理包/接種疫苗前後哪些禁忌飲食 副作用該如何緩解?
收到簡訊了嗎?動身前往疫苗接種站前,關於出門前要帶什麼?施打前後有哪些禁忌?若是發燒如何處理?《聯合新聞網》關心您的健康,歸納整理出在施打疫苗前後,你該知道的事。Q:打疫苗該準備的證件?1.通知單或預約成功畫面:新冠疫苗接種目前以持有接種通知單或有預約成功畫面截圖,作為國民的施打資格證明。2.身分證、健保卡雙證件:必須證明通知單上的身分是本人,雙證件務必帶齊。3.口罩:必須戴口罩。也請勤洗手,與現場其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打疫苗前的注意事項?1.施打前喝溫開水250cc。2.不建議劇烈運動。3.若有感冒症狀,建議暫緩施打。4.上班族可預先請2天左右的疫苗假,讓身體好好休息。5.若長者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有人陪同。6.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要把吃藥和打疫苗的時間錯開。7.正在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不用停藥可以直接打。Q:打疫苗前不能吃的食物?1.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2.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3.不鼓勵飲酒。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前,喝多少酒會干擾免疫功能。Q: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很痛,該怎麼辦?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請盡量放鬆手臂並保持活動,以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也務必記得,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打施針處,揉打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Q:打完疫苗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接種後2天內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Q:接種疫苗後該注意什麼?1.打完疫苗後需在接種處所停留觀察30分鐘,若出現嚴重過敏休克、劇烈頭痛、嚴重胸痛、呼吸困難、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等症狀,請盡速就醫。2.若身體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大面積的過敏搔癢、頭暈喘不過氣等明顯症狀時請盡速就醫。3.不熬夜,一日需睡滿7-9小時。Q:打完疫苗後的飲食注意事項:1.5樣食物可多吃,讓身體強健並減少發炎情形:a.溫開水,一天建議喝2千cc。b.雞湯、魚湯:內含豐富胺基酸、精胺酸,能強健人體細胞和腸胃道。c.鮭魚、綠茶、薑黃、莓果:為Omegs-3、多酚類,有助降低發炎情形。d.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油菜):抑制自由基,保護細胞。e.新鮮水果(芭樂、柑橘類、奇異果、蘋果等):內含植化素及維生素,可幫助抗氧化。2.不飲酒。過量酒精會削弱免疫系統。3.不抽菸。抽菸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4.避免易發炎、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忌油炸重鹹、及垃圾食物。Q:施打疫苗若出現副作用,會傳染給家人嗎?若身體出現副作用,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相關症狀並不會傳染,請不必擔心。Q:打完疫苗後,身體多久會有免疫力?打完第二劑的疫苗在兩周後才會有較完整的保護力,建議打第一劑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Q:女性生理期來,仍可照常依約施打疫苗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打疫苗與生理期衝突,可放心施打。Q:AZ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疲倦(25%);發燒約佔3.0%。常見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Q:Moderna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Moderna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7%、65歲以上57%)、發燒有35.6%,18-49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
-
2021-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來1個月台灣300萬人全打AZ 醫列「亞洲人9大副作用」
全國886萬5539人完成第三輪公費疫苗意願登記,約有170萬人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這一輪可接種的為AZ疫苗。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指出,接下來一個月,台灣300萬人全打AZ疫苗,他以韓國論文、亞洲人體質為主,列出9大副作用;針對害怕AZ疫苗副作用的民眾,潘建志說,「不舒服時可以這麼想,我們忍受副作用是為了保護不能打疫苗的兒童、幼兒,打完疫苗仍須個人防護,但心,能定的下來」。潘建志表示,網路上雖有許多打完AZ疫苗後恐出現的副作用表格,但資料來源大多是歐美人體臨床試驗,最近他發現一篇韓國的論文,內容探討15000位醫護人員施打第一劑AZ疫苗後的副作用報告,數字較為細膩,感覺上更接近台灣人的反應,因此整理成圖表,提供民眾參考。從圖表中可見,AZ疫苗的副作用都出現在第一劑,第二劑基本沒感覺,但注射部位紅腫痛是一定的;半天到1天之內可能會出現持續1至2天的9大副作用,包含注射局部反應、局部壓痛、局部紅腫、局部水腫、全身反應、肌肉疼痛、發熱感、發冷、疲倦等,均為身體免應反應表現,「越年輕效果越明顯」,許多人需要吃顆退燒藥來緩解,少部分約9%人需要就醫,但副作用還在可忍受的程度,約有8成的人願意施打第二劑AZ疫苗。針對民眾擔憂發生血栓副作用部分,潘建志分析,「全世界統計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的機率為百萬分之十三,主要出現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且會在接種後4至28天發生,若民眾接種後出現嚴重頭痛、胸腹痛、四肢痛、皮膚紅疹、出血斑情況,就需盡快就醫。「接下來的一個月,全部打AZ,台灣300萬人」,潘建志表示,自己已打過兩劑AZ,感覺與韓國論文相近,但他朋友中仍有2位出現強烈副作用,必須掛急診,韓國約有5%接種後送急診。但接種後不舒服時,可以這麼想,「兒童、幼兒不能打疫苗,還有些人因種種原因不想打,我們忍受副作用是為了保護他們,勇敢、勇敢。打完疫苗,還是需要個人防護,但接觸別人的時候比較不會胡思亂想,心,能定的下來」。
-
2021-07-1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三伏貼攻略」冬病夏治,有效減緩過敏性鼻炎、氣喘疾病 中醫師告訴你使用前的注意事項
患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疾病的人,每到冬天就是最難熬的時刻,中醫說:「冬病夏治」,即在夏季時使用三伏貼,補充人體陽氣,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三伏天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是指一年之內最熱的那三天,包含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 「初伏」:110年07月21日(三)~110年07月30日(五) 「中伏」:110年07月31日(六)~110年08月09日(一) 「末伏」:110年08月10日(二)~110年08月20日(五) 「三伏貼」則是指在三伏天時,由中醫師進行藥灸敷貼的療法,而冬病是指冬天容易發作的症狀,例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這類疾患通常在冬天遇冷後更加嚴重,若在夏季接受三伏貼治療,可以達到改善體質、減緩症狀等功效。中醫認為人體會順應時令而變化,在夏季時,因為皮膚汗孔散熱開張,陽氣、精氣易外泄,人體氣血趨向體表,而陽氣、精氣外洩之後,到了天氣寒冷的冬季,陽氣虛弱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導致氣喘、過敏性鼻炎這類疾患病況加重。因此中醫針對此問題,會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作為敷貼,例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等,敷貼在特定穴位(例如:肺俞、定喘、風門、大椎等)。由於夏季時皮膚汗孔散熱開張,藥物敷貼有助於讓藥氣經過皮膚毛孔,進入人體中補充陽氣,藉此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具有減緩虛寒的過敏性症狀發作頻率與發作症狀的功效,此療法經由國內外研究證實,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特定的穴位敷貼是具有療效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蕭坤元表示:因三伏貼療法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因此具有下列情況的人,不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 1. 體質屬於熱證者 2. 感冒、急性感染、皮膚過敏等病人,為避免體質上火,更加重火熱症狀(例如:紅熱腫痛) 3. 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其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因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因此當日回家後建議不要洗冷水澡,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辛辣、油膩等食物,因為易造成火熱症狀出現,例如:發炎反應。敷貼過程中,有些人的皮膚會對中藥敷貼藥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等情況,此時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依照醫師指示,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若症狀未消減,應進行返診治療。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莫德納疫苗「新冠手臂」腫一大包 台大醫師:3至4天後消退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網傳疫苗要打在右手,可避免心肌炎副作用。指揮中心今天表示,應是無稽之談,發生罕見的心肌炎副作用,與接種哪隻手無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人數持續增加,但疫苗謠言不斷。先前有人稱手臂接種部位能吸附湯匙,懷疑打疫苗後身體出現磁力;近期更流傳疫苗要打在右手,因為距離心臟較遠,可避免心肌炎副作用發生。針對疫苗打右手防心肌炎的傳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應屬無稽之談,少數人接種莫德納(Moderna)等mRNA疫苗可能發生心肌炎副作用,國外觀察以年輕男性居多。莊人祥強調,心肌炎屬非常罕見的副作用,但COVID-19疫苗是肌肉注射,心肌炎罕見副作用的發生,與接種哪隻手臂無關。台大醫院今天在臉書(Facebook)專頁發文,邀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兼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說明接種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盛傳打完疫苗後手臂竟能吸附湯匙或其他金屬,朱家瑜解釋,人體皮膚本來就可吸附湯匙或金屬物品,多年來陸續有報導,有科學家研究證實,這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吸附現象,只要皮膚塗抹滑石粉,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朱家瑜指出,最近2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廣傳,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此外,朱家瑜也解釋接種COVID-19疫苗後的「新冠手臂」(COVID arm)現象,手臂接種處可能腫一大包,又熱又痛,可能有點癢,類似蜂窩性組織炎症狀。朱家瑜說,這是接種後的「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以莫德納疫苗的臨床試驗觀察,受試者中有0.8%的人會出現此現象。朱家瑜表示,「新冠手臂」一般會在3至4天後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建議可局部冰敷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上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朱家瑜提到,即便打第1劑出現「新冠手臂」,仍可打第2劑疫苗,通常第2劑施打同廠牌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症狀反而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約半數的人未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出現「新冠手臂」怎麼辦?「萬磁王」手臂吸湯匙又是真是假?台大醫解惑
日前台大醫院宣布開設新冠肺炎專區(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以解答目前大眾所關注的有關新冠肺炎防疫與疫苗等相關問題,台大醫院今(13日)再於臉書發文指出,越來越多人在媒體上或社群網路上描述一些各式各樣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因此特別請皮膚部朱家瑜教授跟大家分享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其中包括最近許多人在討論施打莫德納後變「萬磁王」的奇特現象,指出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科學研究也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台大醫院PO文:Q1: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A1: 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註1) 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 (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1.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俗稱「新冠手臂」)2. 局部注射處反應 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3. 蕁麻疹反應 urticarial eruptions 4. 全身性過敏疹 (麻疹樣藥物疹) morbilliform eruptions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Q2: 什麼是「新冠手臂 (COVID arm)」?A2: 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註2)。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 (註3),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Q3: 最近網路與新聞盛傳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手臂竟然能夠吸住湯匙或其他金屬物的照片,請問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嗎?A3: 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Q4: 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A3: 雖然在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註1: 本研究是在世界皮膚科醫學會聯盟 (ILDS) 與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合作進行的世界各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皮膚不良反應登錄系統中,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三個月期間,收集到的414例通報個案進行分析,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JAAD) 2021年7月號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5:46-55)。註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1年2月號 (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註3: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病例報告 (JAAD Case Reports) 2021年4月號 (JAAD Case Reports 2021;10:92-5)。目前疫苗施打的範圍已經愈來愈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公費新冠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vas/)今天(13日)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民眾都可前往平台意願登記,不過上午因為人流過大,許多人還沒有成功登記。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預約前3周都打AZ 莫德納要等
公費疫苗登記預約平台開放後,反應熱烈,截至昨晚,近三百萬名第九、十類接種對象登記施打意願,如果勾選莫德納疫苗,可得多等一段時間,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因為台灣AZ疫苗數量足夠,預計前三周均施打AZ疫苗,勾選莫德納者則要等到第四周,如果想早一點打到疫苗,建議上網換選AZ疫苗。疫苗擴大開打,許多民眾仍搞不清楚第九類對象的認定標準,指揮官陳時中重申,第九類標準是以去年一月一日起到今年五月三十一日健保資料為準,換句話說,必須在這段時間內有過就醫紀錄,才能完成登記。唐鳳昨表示,這波預約年齡以五十歲以上為主,也有看到超過百歲人瑞登記。平台首輪登記在今(十二日)下午五時截止,勾選AZ疫苗者將在十三至十五日收到簡訊預約資格,屆時可上網預約接種,最快十六日就能打到疫苗。只要在下午五時之前上網更改,不要堅持打莫德納,就有機會在十三日後收到簡訊。中央推出預約平台,但部分地方政府也設置專屬預約系統,是否能重複登記或合併?唐鳳表示,從十六日後就順利換軌,以中央系統為主。發言人莊人祥昨比較兩疫苗副作用,莫德納第一劑副作用確實比AZ少一些,接種AZ第一劑時,容易局部紅腫、發燒,發燒機率高達百分之廿六,而莫德納僅約百分之三,但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要比第一劑還高。至於外媒報導,馬來西亞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出現「磁力」,可以吸附鐵釘、金屬湯匙等鐵器。陳時中昨聽聞此事,笑著說:「那找個人來吸看看。」莊人祥則表示,目前還無法解釋此現象。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完疫苗有磁力手臂? 專家:疫苗可能激發身體潛能
打完疫苗,手臂竟然變得有磁力?儘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開澄清,認為與疫苗無關,但新北、南投都紛傳民眾打完疫苗後手臂可以吸鐵湯匙,讓人驚奇。哈佛免疫學博士、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奇璋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是一支很強大的病毒,疫苗必須引發很強的免疫反應,才能產生保護力;如果要說疫苗會產生「磁力手臂」,應該是這種對身體的強大刺激,也許會激發身體的某種潛能。謝奇璋表示,如果莫德納疫苗會引發「莫德納手臂」,也就是注射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造成手臂紅腫,但是沒有聽說過會產生磁力,「不可能啦!如果有這種研究會被笑的」但他表示,疫苗原本就是刺激身體發炎,啟動身體的自然免疫反應,再進一步的啟動特異的免疫反應,達到保護效果,特別是新冠肺炎病毒狡猾而強大,需要啟動很強的自然免疫反應,過程中有少數人發炎的情況會很嚴重,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難以承受,就有死亡的風險,特別是那些原本就衰弱的人。而疫苗又有特殊的副作用,像是AZ疫苗有血栓風險、莫德納有心肌炎的風險,謝奇璋表示,但這個比率很低,大約百萬分之4,發生機率極低,目前看到疫苗注射後死亡的個案,可能多數與特殊副作用無關,而是免疫反應造成。他表示,這種強大的免疫反應,是有可能激發身體的潛力,但是否因此造成「磁力手臂」,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