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698
筆 文章
-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BA.5佔比約2% 羅一鈞:BA.5沒有神秘黑力量
國內今天新增兩例BA.5社區感染個案,兩名個案皆有家人或是職場接觸者檢驗陽性,但仍待病毒基因定序確認群聚規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估計國內BA.5的佔比約2%,隨境外個案增加預期會慢慢提升。羅一鈞表示,上周檢驗148例本土個案,定序出四例BA.5個案,其中兩例為上周公布船廠員工的家人,兩例為今天公布的北部個案。其中一位北部30多歲女性雖快篩陰性,但因發燒等症狀持續而採檢PCR陽性確診。羅一鈞說,個案本身有慢性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到醫院檢查時考量住院需求而進行PCR採檢,因這家醫院也是合約實驗室,加強監測計畫Ct偏低,因此抽樣選取送定序;這也反應社區中有小比例BA.5感染的情況存在。羅一鈞表示,國內專家預測八月中下旬BA.5會增加占比,伴隨疫情攀升指揮中心會積極偵測及早掌握,主要是透過個案分析BA.5的佔比變化,掌握傳播方式是否與預期不同。目前看到四起社區感染事件都是以家庭感染為主,尚未看到社區外擴情形。而對於有專家預估下週一後疫情會因BA.5而回升,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根據指揮中心估計,下周疫情應該是稍微下降或持平。至於貨倉取消消毒都是經過專家評估過風險,任何措施都有風險,會照現況調整。針對有網紅醫師表示BA.5有「黑力量」,澳洲即便確診數沒有激增,但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卻一直都在增加。羅一鈞則駁斥,這位醫師用這個比較特別新穎的詞彙表達澳洲病例趨勢,但國際重症率偏高可能是分母通報有低估情形。他表示,很多國家都進入共存時期,無症狀、輕症不會去篩檢,所以輕症無症狀會有很多低報情形,這不是病毒株本身有什麼暗黑力量,這會讓沒看文章的人誤以為病毒有什麼嚴重的特性,「但沒有」。黑數會偏多。而國內目前快篩陽性就可以確診,預期黑數情況在國內不會像澳洲這多。
-
2022-07-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最新研究證明無法預防骨折!專家:應停止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今天(2022-7-28)發表兩篇關於維他命D補充劑的論文。研究論文:Supplemental Vitamin D and Incident Fractures in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中年和老年人的補充維他命 D 和骨折事件)編輯評論:VITAL Findings — A Decisive Verdict o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至關重要的發現——對維他命 D 補充劑的決定性判決)。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eryl Susan LeBoff醫生。她是哈佛大學教授,也是骨質疏鬆中心的主任。另外的12位作者裡面還有幾位也是重量級的,例如哈佛大學預防醫學中心主任JoAnn Manson。研究動機:維他命 D 補充劑被廣泛推薦給普通人群,作為促進骨骼健康的一種手段。1999 年至 2012 年間,美國成年人使用維他命 D 補充劑的比例從 5.1% 增加到 19%。然而,關於這些補充劑是否能預防骨折的數據相互矛盾。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提出了關於補充維他命 D 是否對骨折一級預防有益的問題。2021 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發現補充維他命 D 對 25-羥基維他命 D 水平低的社區成人的骨折發生率沒有影響。醫學研究所發現,在 25-羥基維他命 D 水平低和高的情況下,骨折風險增加,並強調需要從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更多研究。為了解決這些知識空白,我們在一項大型維他命 D 和 Omega-3 試驗 (VITAL) 的輔助研究中調查了補充維他命 D3 是否會比安慰劑降低總體健康的美國成年人發生骨折的風險。研究對象:從全美國招募來的25,871 名參與者,男女約各半,男的年紀在50歲以上,女的年紀在55歲以上。他們被隨機分配成兩組,試驗組有12,927人,而對照組則有12,944人。試驗組的人每天吃2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而對照組的人則每天吃安慰劑。共吃了約5年又4個月。研究結果:1.總骨折:試驗組有769人,對照組有782人2.非脊椎骨折:試驗組有721人,對照組有744人3.髖部骨折:試驗組有57人,對照組有56人結論:與安慰劑相比,補充維他命 D3 並未顯著降低骨折風險。那篇編輯評論有兩位作者。Steven Cummings醫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教授,骨質疏鬆症專家。Clifford Rosen醫生是緬因州醫學中心臨床與轉化研究中心主任,維他命 D專家。他們共同撰寫的這篇評論的最後一段是:「維他命 D 對骨折沒有影響這一事實應該可以打消任何關於單獨使用維他命 D 來預防骨折的觀念。這些發現,加上以前的VITAL 臨床試驗,以及其他幾項臨床試驗,都顯示應該停止篩查 25-羥基維他命 D 水平或推薦維他命 D 補充劑。人們應停止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來預防嚴重疾病或延長壽命。」相關文章:補充維他命D和鈣?骨質疏鬆學會的建議能信嗎?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維他命D治新冠:不同疾病,相同答案維他命D 會變成水溶性?中毒要非常努力?史上最大宗分析:維他命D無用維他命D真相,新書出版原文:決定性判決:停止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
-
2022-07-3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也有更年期?醫:身體出現3大症狀恐是「男性更年期」惹的禍,一表自我評估是否有男性荷爾蒙低下!
什麼是男性更年期常聽到女性更年期,男性也有更年期,發生的時間較女性不固定,但到了大約四十歲以後,睪固酮的分泌會逐漸減少,血中雄性激素的會逐漸下降,體內睪固酮分泌不足會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又稱晚發性男性荷爾蒙低下症,俗稱的「男性更年期」。女性的更年期症狀比較明顯,可以用停經來分辨,男性更年期症狀除了不明顯以外,也會被認為只是單純生活習慣不佳或老化導致的生理及心理變化,導致容易被輕忽,再加上男性對更年期導致的性方面問題求診卻步,都會延後診斷及後續的治療時間。男性更年期的症狀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是由於人體內睪固酮濃度的低下造成,主要有以下症狀:1.生理症狀:體重增加、腹部肥胖、肌肉力量下降、身高下降(骨質疏鬆)、熱潮紅、心悸、引發代謝症候群2.心理及精神層面:情緒起伏不定、抑鬱、憂慮、沮喪、缺乏活力、失眠、注意力不佳3.性功能及泌尿問題: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勃起困難或早洩)若身體出現以上多項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何診斷由於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以上症狀,臨床上需進一步了解是否真的有睪固酮濃度過低的問題。首先可請病人填寫「男性荷爾蒙低下自我評估量表」,針對症狀進行初步的篩檢及評估。男性荷爾蒙低下自我評估量表1.您是否有性慾(性衝動)降低的現象? □是 □否2.您是否覺得比較沒有元氣(活力)? □是 □否3.您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的現象? □是 □否4.您的身高是否有變矮? □是 □否5.您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樂趣? □是 □否6.您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 □是 □否7.您的勃起功能是否較不堅挺? □是 □否8.您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 □是 □否9.您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 □是 □否10.您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 □是 □否以上問題中,如果在第1或7題回答「是」,或是其他八題有任三題回答「是」者,就會懷疑可能有睪固酮低下的問題,需進一步抽血量測血中睪固酮濃度是否低於標準值。在抽取血中濃度時,需於早上10點前空腹採檢,若總睪固酮濃度正常,會繼續觀察追蹤,並確認是否有其他可能導致以上症狀的原因,若濃度偏低則會再進行一次採檢以進行確認。經過兩次抽血總睪固酮濃度皆偏低或接近臨界值,即視為睪固酮過低,有性腺功能低下症也就是男性更年期。治療方式在治療時通常會考慮病人的症狀、病人期望、對生活品質影響與其共病症以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治療方式分為以下兩點。調整生活型態:第一線治療,優先考慮改善生活習慣。包含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增加身體活動與控制體重)、充分睡眠、戒菸少飲酒、釋放壓力。補充睪固酮:第二線治療,可透過補充睪固酮讓血中總睪固酮濃度提升至正常範圍,目的為改善更年期的上述症狀。目前台灣治療上以口服、針劑以及新型的皮膚凝膠及鼻凝膠為主。◎口服:優點為方便服用,缺點為藥效短,一般來說一天要服用兩次◎注射:優點為藥效長,缺點為要到醫院進行施打,較不方便◎凝膠:優點為方便使用,藥效穩定,安全性較高,目前為全球最常被使用的治療方式,缺點為少數人可能對藥物有皮膚或鼻子的敏感不適反應。另外需注意,睪固酮的治療不適用於以下患者:‧罹患前列腺癌者‧男性乳癌患者‧嚴重下泌尿道症狀者‧考慮生育者‧懷疑有攝護腺癌症者‧未經治療與妥善控制的攝護腺癌症狀病人‧有嚴重因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病人最後,由於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例如: 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呼吸中止的風險,須經過醫師評估後再行決定是否使用。治療後續評估開始以睪固酮治療或在劑量調整後二至三個月,應回診以監測睪固酮之血中濃度、各項生理指數,並觀察是否有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更年期相關症狀是否獲得改善,待使用藥物劑量穩定後,回診監測頻率可延長至六至十二個月一次。
-
2022-07-29 醫療.感染科
猴痘病例激增!舊金山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舊金山官員28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該市不斷增加的猴痘(Monkeypox)病例和全國疫苗短缺的情況。衛報報導,緊急狀態將使地方當局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和人員來應對猴痘並加快應急計劃。根據舊金山公共衛生局的數據,到目前為止該市已記錄261例感染、全美也已出現約4600例。舊金山衛生官員菲利浦(Susan Philip)指出「舊金山是這個國家的中心,加州30%的(猴痘)病例發生在舊金山,我發布這份聲明是為了重申對這些社區福祉的承諾,並讓我們能夠更快地獲取和分配資源並幫助那些受到不成比例影響的人」。由於猴痘主要通過非常密切的皮膚接觸傳播,因此沒有計劃實施緊急限制,但舊金山當地的衛生組織一直在倡導更容易、更廣泛地獲得篩檢和更多疫苗劑量,這些呼籲得到其他主要城市領導人的響應,流行病學家也警告說「最初推遲推出篩檢意味著實際病例數很可能超過確診病例數」。
-
2022-07-29 醫聲.肝病清除
嬤定期追蹤 C肝家族首位治癒者
70多歲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她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為避免觸及傷痛,也罹患肝炎的她對疾病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人員登門拜訪,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篩檢和藥物治療,阿嬤深受感動,耐心吃藥、定期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翻轉命運,成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苑裡鎮、台中后里區、雲林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五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長張蕊仙表示,靠山的十個里有六里C肝盛行率逾20%,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C肝。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過去三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苑裡衛生所主任劉星照指出,2019年到今年三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包括這名阿嬤。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有生之年,要把C肝對鄉親的損害降到最低。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苑裡鎮十個里篩檢涵蓋率約五到六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台灣目標2025年40萬名C肝人口80%完成治療,目前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六月,已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後遺症很多?黃英和當一般感冒保養:「不用再把確診者當妖魔鬼怪」
衛福部嘉義醫院內科主任黃英和算是院內較早確診的醫護人員,在五月間妻子先染疫,他居家隔離期間也感到喉嚨卡卡的,一篩檢即是陽性,幸好症狀輕微,還提前被召回照顧專責病房。他打趣稱,「即便都是醫護,多少會保持距離」,經歷過這一次染疫,他更認同新冠肺炎最終要朝一般傳染疾病處理,「不用再把確診者當成妖魔鬼怪」。症狀輕微 用一般感冒保養黃英和的妻子5月11日出現症狀確診,他因此「3+4」居家隔離,起初快篩陰性,但第三天(5月14日)準備隔一天要回去上班,卻突然覺得喉嚨不適,做PCR篩檢果然陽性,症狀很輕微,有點咳嗽、流鼻水,就像一般感冒,由於沒有小孩,夫妻兩人跟一隻貓在家居隔,狀況相對單純。黃英和染疫後的活動力、體力沒有太大影響,服用清冠一號外,就用一般感冒的保養方式,多喝水、睡眠時間稍微拉長等緩解症狀。他笑說,飲食其實沒刻意控制,「還是會叫外送」,不過不吃太重口味食物,症狀維持四、五天,比較像時間較長的流感。醫護多數家人感染 他提前返院顧專責病房由於黃英和的症狀沒有很不舒服,確診後他依然居家辦公、處理行政事務,確診第六天快篩陰性,當時因醫院醫療量能緊繃,他因此被召回上班,照顧確診者專責病房,但不接觸一般的病人,他也沒忘記確診隔離身分,在院內隨時口罩戴緊緊。黃英和是這波本土疫情大爆發,院內比較早染疫者,接獲不少同事的關心,但要回醫院上班時,感覺到同事多少會保持距離。不過,醫院防疫措施嚴謹,醫護人員基本口罩、清消不會少,若染疫大多不在院內,反而多數是因家人先染疫,無法不接觸而被感染。死亡率低 應調降高規格防護台灣五、六月確診人數激增,不時傳出醫療量能不足,黃英和有感,目前病人到急診等相關就醫,只要驗到陽性,就必須到專責病房,像有一位18歲年輕人出車禍,需要開刀,結果採檢陽性,便要用高規格隔離病房進行處置,此情況導致中、小型醫院原本能處理的疾病患者,只好送往更大型的醫院看病,相對地壓縮更嚴重病患的治療量能。黃英和說,今年初全世界有一波Omicron感染,傳染性非常強,很難有效防護,後來死亡率降至0.2%,國內一開始每天確診破萬例,民眾不免都有恐慌心態,但現在政府準備的清冠一號、Paxlovid等處方藥充足,建議該思考新冠肺炎朝向一般疾病處理。黃英和指出,廣泛的社區、機構感染進到專責病房,如果一直用高規格去照顧病患,壓縮其他疾病量能外,醫護必須長時間穿著全身防護裝,壓力實在不小,指揮中心現持續慢慢放寬管制,此方向是正確的,應視疫情的變化來拿捏時間。對於確診者的後遺症傳言甚多,黃英和認為,其實比例很低,他痊癒後並沒有特殊後遺症,周遭確診的友人康復情況也不錯,大家別太在意,反而建議疫苗要趕快施打,增強整體防護力。醫師小檔案/黃英和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內科主任確診時間:5月14日如何感染:妻子先染疫,居隔期間轉陽性症狀: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服用清冠一號給確診者一句話:不要太擔心後遺症,還沒確診的人快去打疫苗,全民整體的防護力很重要
-
2022-07-29 醫療.精神.身心
我的大腦生病了嗎? 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
女星賈靜雯在電影「瀑布」中,居家隔離期間與女兒一次次爭吵、情感撕裂,時常出現幻覺、聽覺,追根究底才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其實思覺失調症起源是「大腦生病」,專家表示,掌握發病前5年黃金治療期,搭配健保給付長效針劑等藥物,能穩定大腦功能;亦可透過15道題目,1分鐘測驗自己是否有思覺失調症前驅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有14萬人,盛行率約0.6%,如果未能及早且持續的治療,反覆的急性發作,將使大腦功能持續惡化,不僅失序的行為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病友提前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至3倍。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病友「提前死亡」較高原因,包括一、因病出現幻聽、幻想,而跑到路邊發生意外;二、未能及時發現身體異狀,例如腫瘤、癌症,延誤治療將自己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導致死亡,或酒精、藥物濫用致死;三、自殺或與他人起衝突遭遇他殺等。蔡長哲表示,臨床上最常發現,病患及家屬對於思覺失調症「缺乏病識感」,病患不認為自己需要吃藥,導致耽誤治療;即便接受藥物治療,健保署資料顯示,仍有高達6成的病友服藥不規律,隨著中斷用藥時間越長,疾病復發、再住院比例也會越高。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如果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陳亮妤提到一名擔任保全的個案,過去因思覺失調症住院,出院後2到3年持續使用口服藥,病況穩定,但某次回診時,她發現個案神情不太對勁,個案告訴她「有聲音在干擾我」,原來是應徵保全工作時,個案不敢讓主管知道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主管近期任意安排班表,讓他作息混亂、沒有穩定用口服藥。經過和醫師討論,個案決定施打長效針劑,後續幻聽症狀減少,目前每個月穩定回診一次,也持續在職場工作。施打長效針劑有無副作用?蔡長哲表示,長效針劑第一代、第二代對於每個人情況不同,部分患者施打後完全無礙,而第一代長效針劑常見副作用包括椎體外症候群,有點類似巴金森氏症狀,包括走路小碎步、手抖、比較面無表情等;第二代長效針劑副作用則是代謝症候群,但症狀出現時間較晚,且並非每位患者使用後都會出現。目前我國使用長效針劑,有每兩周、每四周或每三個月施打一次等不同劑型,目前無論針劑還是口服藥健保皆有給付。國外如美國則有六個月施打一次的劑型。不適合使用長效針劑族群?陳亮妤說,亞洲人對於服藥觀念,比較偏愛吃藥,總認為吃藥較主動性,反而不愛打針,會認為「做壞事被處罰、才要打針」;不過思覺失調症不像糖尿病、高血壓或氣喘等,發作時即刻給藥可以緩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時,會產生幻聽、幻覺,產生「不想回醫院」「別人要害我」等念頭,醫療介入難度越高,希望大眾提升對於思覺失調的認識,穩定用藥避免症狀復發。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責強化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建構三級預防策略、設立疑似個案篩檢表初篩且轉介制度,充實社區關懷訪視與個案管理人力、廣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司法精神醫院與司法精神病房,進行《精神衛生法》修法等。健保署也接軌國際治療趨勢,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另外也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增列預算6000萬元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都有助於思覺失調症病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分享「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透過以下15個問題,幫自己或親友做評估,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
-
2022-07-29 醫療.消化系統
雲林「除C肝」祭多項補助 找出潛藏因子
肝癌是雲林縣民癌症死亡第一名,C型肝炎盛行率7.8%,遠超出全國平均4%,國際扶輪今藉「728世界肝炎日」與雲林縣診所協會等單位合作推動根除C肝卓越計畫,串接基層診所提供篩檢,並轉介專科醫師追蹤治療,衛生局也媒合引進手持式超音波提升量能。雲林縣偏鄉沿海民眾長者常因就醫距離遠、交通不便或務農繁忙等,忽略要定期到醫院做檢查的重要性,雲林縣診所協會理事長林嘉祈說,C肝要透過檢查才有機會被找出,不過部分診所無專科醫師、超音波設備,無法提供篩檢服務,都是影響民眾篩檢意願成因。國際扶輪今天捐贈攜帶式超音波儀予雲林縣診所協會,加上日前企業捐贈10部手持式超音波,串接190家基層診所搭配專科醫師行動駐診,方便醫師進入鄉里檢查,解決距離、交通時間等問題。雲林縣診所協會說,篩檢陽性者由診所協助跨科平行轉診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目前縣內有65家提供治療的醫療院所,除低收入戶補助掛號費及病患藥費部分負擔,陽性患者補助交通津貼、腸胃科醫師出診輔導行政費等,盼提高病患診療比率及治療成功率。衛生局表示,設籍雲林縣的就醫當事人或家屬,持接受治療個案相關證明文件,可向各居住地衛生所申請醫療交通費補助,依住家至就醫地距離計算,補助300、600、1000元,每人至多3次,補助條件及各項相關申請資訊可洽詢05-7001327。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肝病家族七旬阿嬤翻轉命運 苗栗苑裡目標「C肝微根除」
70多歲的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前後數百公尺內都沒有其他人家。阿嬤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她自知有肝炎,為避免觸及傷痛,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登門拜訪,傾聽她的經歷、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的篩檢和藥物治療。面對難得的關心,感動終於勝過抗拒,阿嬤耐心吃完藥、定期搭專車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確認自己已翻轉命運,成為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縣苑裡鎮、台中市后里區、雲林縣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5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局長張蕊仙表示,尤其是靠山的內區,10個里就有6個里C肝盛行率超過20%,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C型肝炎。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肝基會)過去3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加班無數小時打電話、走遍家家戶戶苦口婆心宣導,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苗栗苑裡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在此服務43年,得知苑裡是全台灣五個C肝重災區的第一名,他就下定決心,有生之年要全力以赴,把C肝對於鄉親的損害降低到最低。苑裡衛生所主任、醫事檢驗師劉星照表示,每問10個人,大約只有6、7個人會願意篩檢,剩下4成多數是早已適應醫療資源缺乏,全然不在意健康相關問題。2019年到今年3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就包括這名阿嬤。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經過這些年努力,苑裡鎮10個里的篩檢涵蓋率大約在5到6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國家訂下的目標,是2025年全國40萬名C肝人口要有80%已接受治療,扣除健保給付C肝新藥前就完成治療的8萬人,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6月,已經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表示,面對醫療機構難以配合、民眾不願主動出來治療等重重關卡,肝基會不會放棄,將繼續設法了解民眾不願出門的原因、持續募款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治療病人、提供偏鄉民眾醫療補助、交通費補助,盼能提升C肝民眾的就醫率與治療率。楊培銘也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2025年根除C肝推篩檢 找11萬隱形患者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肝基會發表「苑裡鎮石鎮里、蕉埔里C肝微根除計畫」成果指出,尚未接受治療者多半不自知有C肝,估約11萬隱形患者須靠篩檢找出,以達2025年根除C肝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倡議2030年根除C肝,台灣隨即宣示提前於2025年根除C肝,並成立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C肝辦公室根據7項指標,估算全國368個市區鄉鎮C肝風險潛勢等級,第7級為最高風險地區,共有5鄉鎮,苗栗縣苑裡鎮是其中之一。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張蕊仙致詞指出,苑裡鎮被列為高風險地區,換算每5人中就有1名C肝患者,縣府在2010年執行3年肝炎篩檢計畫,發現苑裡鎮6個里C肝盛行率達超過20%,且集中在交通不便及醫療缺乏的地區(在地人所稱內區),C肝病人9成以上年齡大於50歲。苗栗縣府從2019年開始結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源,在苑裡鎮內區辦理肝炎篩檢活動。苑裡鎮衛生所主任劉星照分享經驗時苦笑說,免費篩檢加上免費藥物,不少民眾懷疑是詐騙,用盡各種行銷手法。參與計畫的苖栗苑裡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本身是在地人。他說,聽到苑裡被列為重災區第一名,就立志要為家鄉撲滅C肝;偏鄉不能打空戰,很多民眾不會用網路,必須挨家挨戶發傳單去拜託和說服,不少同仁都曾被狗追,甚至差點被咬,但看到鄉親治癒,再辛苦都值得。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簡報指出,肝基會和苗栗縣府共同推動「苑裡鎮(C肝7級)石鎮里、蕉埔里C肝微根除計畫」,篩檢對象為45歲至79歲尚未進行B、C型肝炎篩檢的民眾,結合在地醫療進行後續追蹤與治療。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已篩檢6629人,C肝陽性824人(陽性率12.43%),其中發現369人具有病毒量,334人加入治療(治療率90.51%)。楊培銘指出,根據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估算,2025年前必須治療25萬名C肝病人,衛生福利部爭取特別預算來給付C肝口服新藥的治療,自2017年至今,已完成14萬198名C肝病人的治療,仍有約11萬人缺口。楊培銘強調,肝病是沉默殺手,沒有症狀,自知是C肝的病人大部分都已接受治療,其餘尚未接受治療者,多半不自知是C肝病人,必須靠篩檢才能找出,但台灣全國B、C肝篩檢涵蓋率僅50%,盼以苑裡鎮為示範,籲政府要有更全面作為,達成2025年根除C肝目標。
-
2022-07-28 失智.新手照顧
長輩不可忽視的肌少症危機,在家檢測有方法
隨著年紀增長,肌少症跟失智症一樣,是老年長輩很容易面臨到的疾病現象,「失智症」是指腦部的疾病,主要特徵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而「肌少症」是指持續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進而影響失能、活動力與生活品質下降,也會增加慢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死亡等風險。人們年過40歲後,肌肉量流失的速度以每10年減少8%,70歲過後則加速為每10年15%的速度。長輩家人若沒有於初期早點發現徵兆,給予適當的醫療,容易因為肌肉沒力氣而增加跌倒機率,嚴重的話則可能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以下肌少症徵兆,進行居家檢測。觀察五大徵兆,居家檢測肌少症一、沒有刻意減重,卻體重下降肌肉是人體比較重的組成成分,如果開始流失,雖然整體身型看起來沒有顯著改變,卻會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因此若您的長輩家人於6個月內體重下降5%,就要非常小心是否有肌少症狀。二、平面地面走路緩慢如果長輩於一般室內的平地行走感到困難與緩慢,走路每秒速度不到0.8公尺,就有過慢的情況出現,也需要家人及時注意到,提早就醫檢查。三、行動不便與吃力從走路緩慢演變成連起身都倍感困難,因為長輩的大腿肌肉無法支撐起全身的重量了,開始必須依賴別人攙扶,或是撐握扶手才能起來,而且會無法自行上下樓梯,因為單腳無法支撐,又或許爬兩三階樓梯就需要休息。四、手部握力下降肌肉的流失除了下半身沒有力氣外,也會有上肢無力的狀況發生,開始出現拿東西的時候變得困難,例如像是無法提起水壺來倒水、扭轉罐頭打不開、無法擰乾抹布等等。五、反覆性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連走平地路面都會跌倒,頻率為1年內連續跌倒2次以上,到了此階段,已是較嚴重的肌少症,更需要注意照顧與復健。如何遠離肌少症可多吃重要的營養素-優質蛋白質來預防肌少症和關節退化,建議每天可吃6~8份,且以原型食物為佳。記得多運動可以增加肌力,如有氧運動或阻力型運動,例如使用真茂科技推出的物聯網精準握力計,結合量測與訓練,以藍芽連接手機並透過「握力寶貝機APP」互動體驗,給予視覺化的目標設定,按壓握力計以擊破氣球的遊戲化方式來檢測手部機能,篩檢衰弱風險,結合健康科技成為握力訓練神器,增強手部活動力、增進肌肉力量、訓練前臂肌群!而隨著科技的應用發展於銀髮照護領域,也讓照顧者能夠減輕許多壓力,例如配戴myAngel御守錶,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配戴長者的位置,並可分享給多位親友共同守護,myAngel御守錶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透過App地圖足跡與電子圍籬主動通知,利用科技讓長輩照護更安心順利。
-
2022-07-27 醫療.懷孕育兒
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
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和實驗室的管控品質有密不可分關係,此外,在我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醫師/胚胎師/諮詢師是療程中的鐵三角。實驗室是胚胎師和醫師每天必須嚴密監控的秘密基地。首先,實驗室的設備必須完善且控管嚴格,有固定的 SOP,我們的實驗室有幾項硬體設施,優於業界,其中一項是全台獨一的「RI Witness」防精卵出錯的設施。【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防精卵出錯的 RI Witness我的高中同學─東京大學電機博士李文豪,畢業於台大電機系,2018 年華育成立之初,承蒙他的鼎力相助,在當時得以建立號稱台積電規格的高品質實驗室。也由於在他的領導之下,2018 年華育就引進全台灣唯一一套經過歐盟認證的 RI Witness─防精卵出錯偵測系統。有了這套電腦系統可以避免人為疏失,避免誤植胚胎,讓客戶安心的將他們寶貴的精、卵、胚胎儲存在我們的實驗室裡。2021 年底美國一則新聞報導,一對不孕症夫妻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後,順利生下一名女嬰,但是發現女嬰黑髮深色皮膚,一點也不像父母,經過 DNA 檢測,赫然發現非親生,經過追蹤後,才從另一對人工受孕的夫婦找到自己的女兒。 這種胚胎錯植的狀況,2004 年在美國加州也曾發生過,錯植胚胎等於是幫別人當了代理孕母,發現後找回真相算是幸運的,也許還也一些黑數,外人不得而知。植錯胚胎?誤把馮京當馬涼?這在華育生殖中心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嬰兒試管的成功率與否,跟實驗室息息相關,不同環境冷凍卵子的品質也不相同,卵子相當嬌貴,冷凍、解凍皆要有良好的控管,胚胎師們的細膩度、技術、時間掌握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再權威的醫生,更需有好的實驗室,這才是完美的致勝演繹!Time Lapse 縮時攝影有別傳統的三氣態胚胎培養箱的培養胚胎及觀察方式,胚胎影像即時監控系統(Time-Lapse),可在不將胚胎取出培養箱的情況下進行紀錄觀察,減少胚胎受到的外部干擾的影響,維持胚胎在培養過程中的環境穩定性。而且能 24 小時不中斷的紀錄胚胎動態生長狀況。這種遠端即時並連續式的觀察方式能讓醫師、胚胎師,不管身在哪裡都可用行動裝置關心胚胎的狀況,讓胚胎無時無刻都在專業人員的關注之下,協助醫師選出優良、健康的胚胎植入,因此可提高療程的成功率。【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試管嬰兒的鐵三角之一‧諮詢師不孕症的療程相當專業及繁瑣,患者要跟醫師充分配合之外,在進入療程之前,需有專業的諮詢師的前導,經過詳細諮詢患者的身、心、靈狀況,以及對未來療程的期許,詳實記錄他們的生理現狀,這些資訊可以協助醫師迅速進入狀況,縮短醫師和患者之間的距離,所以,好的專業的諮詢師跟醫師是鐵三角之一。另外一個鐵三角是─諮詢師華育生殖中心多位諮詢師,都是經過專業生殖醫療機構訓練,並且獲得國健署的認證,不只親切專業、耐心、愛心,一個患者可能會諮詢一小時以上,是很常見的。因為有國際客戶的關係,我們的諮詢師還必須國際化,備有精通多國語言—廣東話/日文/英文的諮詢師,他們跟外籍患者耐心,專注的諮詢,詳細記錄病歷,頗獲外籍客戶的讚賞,尤其是日籍客人很重視服務態度,黏著度也很高,他們口碑相傳,幫公司做了很好的行銷。我的好夥伴諮詢師們,除了要面對客人一對一的諮詢之外,每天花在官方 line 帳號線上諮詢的時間也很長,他們總是盡可能快速的時間裡回覆焦急的客人們各種大小不一的問題。在看診中,除了有護理師,諮詢師會依客人狀況一起跟診,有時要兼口譯,協助客人跟醫師、護理人員溝通,在旁關心,安撫術前的緊張情緒、衛教術後照護的注意事項、與關心術後的狀態。試管嬰兒的鐵三角之二‧胚胎師胚胎師是寶寶在體外的保母,不孕夫妻採用試管嬰兒方式生育者,逐漸增加中,培育試管嬰兒的胚胎師成了新時代的新行業。胚胎師是試管嬰兒實驗室裡最關鍵角色,試管嬰兒是一連串精密的醫學工程,中間包括醫生用藥、取卵、取精,然後進入實驗室,接下來就由胚胎師接手培育養育的責任,如何保存、培養、受精、植入,處理的環節和狀況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到 100 分,最後才會有 100 分的效果,如果過程中只做到 90 分,一直打折到最後就是零分。胚胎師每天在顯微鏡底下尋找優秀的精卵,將他培育成胚胎,並且負責著床前的基因篩檢/診斷,跟醫師配合找到最合適的植入時機,是成功的關鍵人物之一。胚胎師必須有愛心、耐心、負責,把客戶的小生命捧在手掌心呵護,惜之如命。胚胎師的養成,受國健署規範:胚胎師養成不易,目前生殖醫學機構聘用的大多是醫護相關科系畢業,必須在主管機關認定的生殖醫療機構接受一年以上,人類的卵精、胚胎之操作培養以及冷凍,受精過程及胚胎品質判讀訓練,且訓練期間施行 20 人次以上體外授精操作,另外每三年必須接受 18 小時以上經主管機關認定之不孕症、人工生殖技術、生殖內分泌、心理、倫理及法律課程之繼續教育,且心理倫理及法律課程不得少於三小時,是經過時間淬鍊的訓練養成的,並非一蹴可幾,在複雜的療程中絕對禁得起考驗!國健署每三年對生殖醫療機構考核,項目除了基本的人員配置、儀器、環境……胚胎師也在考核之中,所以想要做人工生殖的夫妻,只要細心選擇合法合規的醫療機構,盡可放心的大膽地去執行,實踐自己專屬的求子之路。助孕神隊友,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成功要素無論是多麼高科技的醫技,還有一項成功因素常被忽略,卻很重要─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尤其是另一半。我的臨床病人中,有一位先生看到太太在打針,心疼她的辛苦之餘,除了口頭的支持與安慰,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愛意,當他太太打針時,他也同時自己打下生理食鹽水,讓太太知道求子之路不孤單,感情更增溫,這位貼心的先生是不是令人感動?當然他們也達成願望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6 癌症.抗癌新知
怕染疫 成人癌篩年減120萬人次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連公費癌症篩檢也受到影響,110年公費四癌症篩檢人次比疫情前一年(108年)減少119萬人次,國健署推估,至少5400名癌前病變、1100名癌症病患未被發現,署長吳昭軍提醒,符合公費癌症篩檢者務必受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威脅。「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該做的癌篩都要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說,這一兩年許多人並未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人「腫瘤被養得更大」。研究顯示,即便沒腸癌家族史,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報告如為陽性,就有5%機率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體積較大的大腸息肉如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風險高出兩倍。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可發現早期乳癌鈣化點,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但許多女性都看到「名人女歌手罹癌」,才想到要篩檢。建議中年女性一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做乳房超音波,接替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腫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如為早期,只需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要是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常需裝上尿袋,使用軟便劑或灌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每年推廣成人癌症公費篩檢,至少可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花1元賺5元,非常划算的投資。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一旦到了晚期,只剩不到2、3成。建議民眾上網查詢「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就近至相關醫療院所接受檢查。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環境‧長照‧食安 高齡社會的幸福關鍵字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健康不再是「顧好自己」就能維護,決定權在「環境」。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社與環境汙染等問題,在地深耕超過38年的台灣房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社會趨勢,推動植樹造林、友善農場;因應超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秉持兼顧「環境、長照、食安」三大面向,重新打造幸福三部曲,創造幸福的全新定義。打造富齡新生活,從幸福三部曲開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幸福並不只是幫助客戶買到一間屬意的房子,或買到一片有增值機會的土地,幸福應該是以更寬廣的格局,善待環境、推動食安、提供高齡者住在舒適的居住空間中,時間堆疊帶來的是各種富有,讓國人能「富齡」也是台灣房屋努力打造幸福的目標,「利他共贏」四個字更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彭培業表示,台灣房仲產業已臻成熟,法令完備,實價登錄制度也提供消費者公開透明資訊。房仲業已不能僅停留在「訊息產業」,需回饋大眾,且ESG也不該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社會面臨各種變化,包含氣候暖化導致的環境危機、高齡化帶來的老年照顧問題,兩者交會的關鍵字即是「健康」。台灣房屋提出的幸福三部曲,分別為「植樹造林計畫」、「善待員工回饋社會」、「樂齡建築園區」。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 都市綠化面積應達整體10%,才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彭培業表示,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初期起心動念是因「2010年國道三號崩塌事故」而起,20餘萬噸的土石崩落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三車四人不幸罹難。這起走山意外令人震撼,也讓他萌生「植樹造林」的使命。彭培業發現,依照都市計畫法,都市綠化面積應達到整體的10%,才能有效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台北市為例,即使有計畫地規畫綠地,如大安森林公園等,整體綠化面積也只占5%。但令他驚訝的是,新加坡綠化面積竟達60%,且做到城市綠化的極致,不僅讓植物攀上垂直牆面、佔據大樓屋頂,並充分實踐了垂直綠化及摩天綠化,因而有「花園城市」美譽。● 啟動十年種樹計畫,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彭培業認為,既然新加坡有辦法做到,台灣一定也可以,企業不能只自顧解決眼前問題,也得提出跨世代的解決方案,他深信「植樹」是最可以維護生態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很難達成,就讓企業來做」。因此,台灣房屋於2015年啟動「十年種樹」計畫,於占地25公頃的苗栗大湖林場種植一萬棵樹,多年來細心養護、補種樹苗,每五年還得再疏伐五百棵樹。除了在苗栗大湖,後續更陸續在新北市瑞芳、桃園市中壢、新竹縣關西等開闢林場,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每年可以為台灣減少二千五百公噸的二氧化碳量。同時,台灣房屋在新竹沙湖壢成立一處「漣漪書屋」,創造二手書更大的價值,今年書屋舉辦「綠化森活」植樹活動,一周內發出三千株小樹苗給民眾,盼能在民眾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形成漣漪,形成良善的循環。二部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 「解憂隨身聽」服務,分擔員工的煩惱。彭培業表示,房仲業挫折多、壓力大,若員工不健康,企業就無法運轉,台灣房屋不僅在乎他們的身體健康,更在乎他們的心理健康。2021年,台灣房屋推出「解憂隨身聽」服務,當員工出現人際、工作、情感等煩惱,可以透過LINE與心理諮商師諮商,理解自身心理不適,協助找尋改善方法。於台灣房屋的職涯中,提供各式訓練課程,且台灣房屋斥資一億打造「智慧型訓練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實境擴充互動訓練,讓新進員工可以身歷其境,學習檢測屋況或是面對客戶等情境等,強化員工能力。台灣房屋亦是業界中的「幸福企業」,像是疫情期間,全員普篩檢測,給予公衛知識教育訓練、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隔離檢疫給予雙倍薪資,注射一劑新冠疫苗即享有一萬元的注射津貼。同仁即使離職,台灣房屋設有「離職復職服務中心」,免費輔導轉職、法律諮商,若希望復職,也能透過服務中心安排,為業界首創。三部曲▼建立「樂齡建築園區」● 養老之前先養生,整合銀髮族舒適生活所需。彭培業觀察,全球都邁向高齡化時代,長照也成了全球社會的趨勢,但因應戰後嬰兒潮,台灣人老得太快,導致政策福利跟不上老化速度,台灣雖然醫療品質良好,但「不健康餘命」卻長達7.6年。他認為,最好的長照應該是「沒有長照」,養老之前一定要先養生。彭培業表示,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台灣的選擇有限。台灣雖然有許多護理之家、長照中心,但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在這需求中應運而生,整合土地開發、營造工程、休閒娛樂、醫療護理等產業,打造台灣首座「環境、溫泉、餐飲、醫學、護理」五合一的頂級渡假式莊園。● 離塵不離城,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共生。從2011年起,彭培業便走訪日本、加拿大、歐美各國,向當地的照護機構取經。他發現,銀髮族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生活」,溫暖日照、新鮮空氣、健康餐飲、智慧醫療,遠比在鬧區裡逛街購物更重要。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座落於新竹關西,而不是繁華的台北。彭培業表示,關西氣候宜人、陽光充足、空氣品質良好,園區周圍坐擁山巒疊翠,園區闢有頂級純淨的碳酸氫鈉溫泉,住在此處「離塵、不離城」,每天沐浴在森林中,盡情與大自然共生,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彭培業表示,園區除了有飯店等級的居住空間,園區全面綠化,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人均綠地可高達六坪以上,且園區內全時段播放音樂,提供溫暖的溫泉設施,舒緩壓力、活絡筋骨、預防疾病,幫助延緩失智失能。● 注重營養、智慧醫療,過有尊嚴的老後生活。「環境健康,人就會健康。」彭培業如此說。園區未來亦整合資源,將中壢的二十座溫室植栽蔬果,每天由專屬營養師調配時令菜單,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專業門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也有護理團隊負責照顧及復健,讓長者安心養病,享受有尊嚴的老後生活。彭培業表示,「把服務做到極致,就是一種藝術。」他不只是一位房仲業經營者,更是一位充滿善念、幹勁十足的創意家,為客戶服務、為員工著想,更關注社會脈動,期望與環境結下善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彭培業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追求幸福的信念,你我都能成為一顆顆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遞幸福,讓更多人溫暖相愛、共同成長,在永續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2022-07-23 癌症.乳癌
襯衫爆扣罩杯D升F 輕熟女「自摸」揪出壘球大乳癌腫瘤
40歲知名歌手朱俐靜7月3日乳癌病逝,震驚眾人,喚起大家對乳癌的重視。同樣是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發現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經過7至8個月遲遲不願就醫,直到右乳從D罩杯長大至F罩杯,甚至撐爆襯衫鈕扣,但左右乳房已明顯大小不一,才在朋友鼓勵下就醫檢查,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的腫瘤,所幸經化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病況穩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但也不乏有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患者。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也就是說,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陳小姐經檢查確診為二期「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此乳癌為「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有無腋下淋巴結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目前治療為先做免疫藥物治療約6個月後,縮小腫瘤後,再經手術切除腫瘤,如此可以減少乳房切除範圍,有助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同時預測術後藥物有無療效,或是有無需要增加有效治療的藥物。曾令民說,一般人認為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因此,許多人將三陰性乳癌汙名化,但其實只有部分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但近年醫藥進步,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如此治療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陳訓徹表示,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高,但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乎不見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特別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陳訓徹說,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先期性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一旦達成目標,有助後續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以林口長庚臨床351位病友統計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夠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小紅莓類與紫杉醇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陳小姐說,當她發現右乳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且自行上網查詢乳癌資訊後,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且對乳癌切片檢查的粗針尺寸與宛如釘書機的「咖咖聲」心生恐懼,遲遲不願就醫,當就醫確診後,整整哭了2天,所幸一年來經治療預後良好,上月也才剛做完切除手術,一路走來發現三陰性乳癌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呼籲罹患乳癌的女性,勿過度聽信網路資料,應相信醫師遵從醫囑,勇敢接受治療。從事房仲業的30歲張小姐,兩年前同樣是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腋下淋巴結多顆轉移,確診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令她錯愕不已。經積極治療,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在幾乎看不到癌細胞後,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免疫療法,目前病況穩定。「別再自己嚇自己。」曾令民與陳訓徹都說,依門診經驗,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沮喪地想放棄治療,但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進步,癌友應不要灰心,積極配合醫囑治療。陳訓徹說,門診發現有些三陰性乳癌病友於45歲前確診,病友相對年輕,但政府目前僅針對40至45歲有乳癌家族病史、45至70歲女性予以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年輕女性朋友主動養成定期做乳房檢查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5公斤孕婦要剖腹卻確診!居隔遇陣痛 幸母女均安
嘉義地區1名125公斤孕婦原本預計上周剖腹生產,於衛福部立嘉義醫院篩檢竟然陽性,只好先回家等待,不料第4天就開始陣痛,部嘉醫院院長黃元德啟動團隊進行手術,前天順利生下女兒、重3600公克;因夫妻雙雙確診,小孩幸好採檢陰性,夫妻直言,想趕快抱抱女兒。黃元德回想手術過程,他說,「穿著防護衣開刀簡直是人肉蒸籠」,再戴上N95口罩及面罩,眼鏡的霧氣讓對面護理師也有如仙女般飄逸,整個過程伴隨著大量汗水,直到一聲娃娃初啼,一切辛苦都值回票價,「嘉義醫院做到了!」黃元德也說,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十分緊張,一直擔心會將病毒傳染給寶寶,但團隊不斷給予關懷、安撫情緒,讓產婦順利產下,而寶寶目前連採檢2次皆為陰性,讓雙親鬆口氣;醫護同仁也著防護衣至負壓隔離病房,協助產後照護、嬰兒照護衛教,產婦不斷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部嘉醫院轉述,夫妻最希望趕快解隔離,可以抱抱寶寶,丈夫更說,「未來不管要不要再生,都要陪著妻子減重保健康」;黃元德提醒,肥胖不僅會造成排卵異常、賀爾蒙異常、不易懷孕外,也容易引起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危險因子,建議懷孕前的BMI最好低於24,以避免風險,否則體重過重想要懷孕生子,可能是大問題。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恐疫拒醫 台灣超額死亡嚴重
近幾月,單月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但指揮中心避談疫情期間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台灣超額死亡率從五月的一成八上升到六月的四成三,而六月超額死亡人數中,僅六成三與新冠有關,其餘三成七是受疫情影響間接死亡,主要為癌友及慢性病患者未能持續回診,接受治療。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疫情爆發的前五年,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就醫人數逐年上升,但疫情爆發後,就診人數持續下滑,比預期減少一成。高雄醫學大學公衛學者今年發表一項相關研究,顯示與疫情前一年同期相較,疫情後期子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篩檢量平均下降一成五到四成,而口腔癌篩查量更是下降五成之多。嚴明芳提醒,兩年半來許多民眾暫緩癌篩,加上醫療可近性降低,以致提高癌症病人死亡風險。以大腸癌篩檢為例,排程延誤半年到兩年,晚期癌症風險可增加二到四成,死亡率增加至三成,「延遲愈久,風險愈高。」「台灣正面臨超額死亡的嚴重問題。」陳秀熙說,疫情延燒時間超過預期,耽誤年長癌症患者和慢性病友的照護,如果持續醫療緊縮、人力短缺、民眾就醫恐懼,超額死亡將居高不下。指揮官王必勝說,各國疫情時間不同,尖峰或盛行率較高時,死亡相對數字較高,例如台灣最近一個月死亡人數當然較高,建議要看長期;至於醫療量能緊縮,前陣子確診人數較高,醫療利用率較高,指揮中心謹慎調控,現在疫情趨緩,希望醫療服務逐漸回到原來狀況。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超額死亡有證據!癌症就醫篩檢縮水、在家死亡增加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僅憑猜測,就將去年的超額死亡數歸因於低溫和老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持續以《經濟學人》推估的超額死亡數,強調大多仍為新冠直接致死。無論衛福部或指揮中心,都未曾好好面對過疫情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今被媒體媒體斥為「人禍」。疫情導致的間接死亡真不存在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鍥而不捨,連續第四周透過直播分析實證,呼籲重視。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兩年已消失,反而一降再降,已縮水近1,另有研究發現四癌篩檢量縮水15%到50%。大腸癌篩檢延遲0.5到2年,死亡率就會增加3成,拖愈久、風險愈高。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嚴明芳提醒,根據過去2021年發表的本土研究,如果「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排程延遲0.5至2年,會使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5至39%,大腸癌死亡率也會增加26至30%,延遲篩檢時間越長,晚期大腸癌及大腸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記者另找到一篇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學者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台灣引以為傲的「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四癌篩檢,相較於疫情前一年同期,2020年1到4月疫情期間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篩查平均下降了15%到40%,口腔癌篩查更是下降50%。在家死亡的癌症病人增加,也是疫情下超額死亡的特徵。嚴明芳指出,秘魯研究顯示,在2020年封城期間,癌症死亡個案中有高達58%是在家中病故,若以2017至2019年計算癌症個案的背景死亡率,2020年疫情造成癌症超額死亡達17%。嚴明芳提醒,各項防疫措施都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秘魯的經驗顯示,要有配套措施減少醫療利用限制對癌症患者的衝擊,政府也應積極定期監測「晚期癌症」的「發生」及「死亡」,才能提醒決策者及時調整防疫措施。「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
2022-07-18 癌症.攝護腺癌
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沒想到竟是攝護腺癌!健檢醫師:3個飲食習慣提高罹癌風險
一位67歲的父親,這幾個月來感覺肚子脹痛,食慾也變差,近半年瘦了5公斤,全家人都十分擔心,就帶父親到醫院檢查。沒想到腹部X光沒發現異狀,做了腸胃鏡檢查也無異常,但是爸爸仍然吃不下飯,於是來到我們醫院安排了全腹部磁振造影(MRI),進一步詳細檢查腹腔及骨盆腔,希望能為父親的不適找到答案。 令人難過的是,清晰的磁振造影(MRI)影像立刻看到消瘦的身軀,下腹部的淋巴結竟腫大成10幾公分像成串葡萄,骨盆腔內的攝護腺明顯有彌漫性的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家人才驚覺,原來父親這幾個月的腹脹不適,是因為攝護腺癌轉移至腹部淋巴結所導致,堅毅且愛家的父親,竟是攝護腺癌四期…。 67歲男性攝護腺癌合併鄰近構造蔓延(圈處)與骨頭轉移(箭頭)67歲男性攝護腺癌腹腔淋巴結轉移(超過20公分) 之前藝人余天向媒體透露去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確診已第三期卻毫無身體異狀!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其實並不少見,因為攝護腺位處於膀胱下方、骨盆最深處,除非腫瘤影響了尿道或膀胱而造成排尿異常或血尿的症狀,否則實在不易察覺。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後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越高,有不少案例指出因中風、慢性病老去的病人,離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患有攝護腺癌。台灣因為許多民眾偏好油炸或高脂食物,飲食也逐漸西化,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逐漸提高,50歲後的男性都必須注意攝護腺的問題。 攝護腺癌雖然有些長得慢,並不代表不會致命,2017年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攝護腺癌排名第7位,相較於其他癌症,雖然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有些人在晚年得到攝護腺癌,可能終生都沒有發現,但仍有許多攝護腺癌因侵犯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健康的危害,是目前泌尿科癌症的第一殺手。 50歲男性的正常超音波攝護腺影像50歲男性正常MRI攝護腺影像 攝護腺位在膀胱下方,大小形狀就像顆栗子。攝護腺可大致分為(1)中央腺體區及(2)周邊區,就像雞蛋的蛋黃與蛋白,2大區的特性也不相同,攝護腺肥大增生是發生在蛋黃區(中央腺體區),而蛋白區(周邊區)則好發攝護腺癌。由於尿道從攝護腺的中央穿過,因此當中央腺體區的攝護腺肥大時,便會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暢等症狀。蛋黃區出現的攝護腺癌也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 然而,大部分(約7、8成)的攝護腺癌是發生在蛋白區(周邊區),往往是沒有症狀幾乎無法察覺,若真有症狀出現,可能是已侵犯到鄰近構造或有轉移的第3期或第四期癌症,如同上面這位67歲父親的狀況。因此,建議50歲後的男性要定期健檢,才能夠及早發現攝護腺的異常。 常見的篩檢方式,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做為第一關卡,PSA可做為攝護腺癌的腫瘤指標,正常值小於4 ng/ml,若PSA界於4到10 ng/ml,約有1/4至1/3可能患有攝護腺癌,若PSA大於10 ng/ml,則有一半甚至2/3以上可能有攝護腺癌。 雖然PSA數值升高不代表一定患有攝護腺癌,但濃度若升高,必須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安排切片或磁振造影(MRI)檢查進一步確認PSA上升的原因和攝護腺的狀況。 攝護腺常見的重要問題,包括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就需定期追蹤攝護腺的狀況,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應提早至45歲開始。檢查方式包括:檢測血液的PSA濃度、肛門指診(醫師觸診攝護腺)、攝護腺超音波(初步影像)、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進階影像)等,才能掌握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先機。 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7-18 癌症.肺癌
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2高風險族群2年1次免費篩檢
40歲林小姐身體狀況良好,卻特別到門診要求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一問才知,她的媽媽剛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因為擔心自己也有狀況,所以就醫要求做肺癌篩檢。檢查結果發現,一處毛玻璃狀病變,大小約1.1公分。經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林小姐決定接受胸腔鏡手術,切除小於0.5公分實質病變,確診為早期肺癌,不須術後治療,只要定期追蹤。不論全球或台灣,肺癌都是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一旦被診斷為晚期肺癌,死亡似乎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性。美國一項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前台大校長)發現,與歐美相較,台灣肺癌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台灣女性肺腺癌病人90%以上無抽菸習慣;後來一系列研究證實,台灣女性肺癌與家族史及油煙暴露有關。也因為台灣肺癌的特殊性,再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大規模的肺癌篩檢,發現找到肺癌的機會更高。肺癌篩檢找出的病人,95%以上都是屬於第零期或是第一期,這些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都在九成以上,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不須接受全身性的治療,生活品質不打折。但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高危險族群,如抽菸、肺癌家族史、暴露在二手菸環境、煮食油煙長期暴露或有慢性肺疾病的人,適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於篩檢結果如是正常,需隔多久再篩檢?目前並無定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篩檢時機。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用來作為肺癌篩檢非健保給付項目,需自費。衛福部國健署從7月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兩大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國家。肺癌篩檢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若屬於肺癌高危險群,建議在一定年紀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為健康做最佳決策。但肺癌篩檢並不能預防肺癌的發生,肺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吸菸,因此戒菸才能有效遠離肺癌,找回自身的健康。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兒童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年人還高?連比爾.蓋茲都搞錯原因
▌孩童的新冠感染率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在我剛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時,每年約有1,0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這個死亡人數本身就已經很嚇人了,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兒童的真正死因……有些人拒絕接種疫苗,甚至暗指疫苗是邪惡的。在我剛開始汲取全球衛生相關知識時,我發現導致貧窮國家孩童死亡的疾病,有很多從未發生在富裕國家的孩童身上,主要原因是富裕國家的孩童接種了特定疫苗,而貧窮國家的孩童沒有疫苗可接種。我的確知道這是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疫苗風險的包容度很低。這種審慎的態度合情合理:畢竟是讓健康的人接種疫苗,如果接種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就失去意義了。但這次疫情,確實讓我們看到疫苗也可以是拯救性命的一大利器。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間,還有個議題的爭議性不下於疫苗,亦即是否該讓學校停課。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間,世界各國幾乎都曾因新冠疫情延燒關閉學校。2020年4月是疫情高峰,全球有幾乎95%的學校停課。到了隔年6月,也只有10%的學校部分開放。學校停課的理由充足。孩童在學校裡互動頻繁,原本就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溫床,換成其他病原怎會不同?而對於學校教職員來說,他們的職務並不包括冒著喪命風險工作。要求年長教師在疫情期間親自教學,而且是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等於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工作。但也因為大規模停課,在疫情早期有些數據誤導了我們。早期兒童確診案例較少,一項挪威的研究也發現學校發生的傳染案例較低,讓許多人(包括我)認為,孩童不像成人那麼容易被感染。然而,實情卻非如此。在美國,截至2021年3月,孩童受感染的機率與18至49歲的成人相似,甚至還比50歲以上的成人還高。最初以為孩童比較不易被感染的論點,很可能是受到許多學校停課的影響,但其實孩童不是比較不容易被感染,而是當時較少機會被感染。而當他們真的被感染了,通常比較不會出現症狀,或病情嚴重到讓父母想到要幫他們做篩檢,這個問題可透過大規模篩檢改善。一旦疫苗問世,教師應該要能優先施打。尤其像新冠肺炎這種對年長者威脅較大的疾病,可能需要將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或與老人同住的教師區隔開來。這麼一來,許多學校就能在採取多層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下繼續開放。一項研究顯示,德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並沒有增加,但美國重啟學校後,確診數卻增加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德國為了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比美國更有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侵台專家籲改地方流行監測 羅一鈞:再討論
變異株BA.4、BA.5已出現四例本土病例,外界擔心是否再掀一波流行疫情。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型變異株BA.4、BA.5不至於造成大流行而會走向地方流行,因此應採取地方流行監測。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還需要觀察變異株在本土入侵和後續的影響後,再討論監測方式是否需要調整。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不會放寬口罩政策。羅一鈞表示,地方疾病的監測是針對重點族群進行,而非大規模篩檢或普篩、廣篩,如此一來被偵測的人數會減少,確診黑數會增加。但傳播流行趨勢還是需要掌握,因此需要觀察變異株在本土入侵和後續的影響後,再討論監測方式是否需要調整,以免因為調整監測方式而無法及時監測到。而醫療降載部分,指揮中心也每周都在調整專責併床開設數,希望住院容納更多其他病人,目前也沒有要求降載,門診住院都可以如常提供。莊人祥則表示,各國BA.4、BA.5的疫情趨勢主要是原本BA.1、BA.2往下降時會有一個小波上來,但死亡數沒有增加甚至更低,而且國內追加劑多在最近半年內接種,和其他已接種過很久的國家不同。加上國內疫情從四月開始到七月都還在流行,都是對台灣防範BA.4、BA.5比較有利的部分。莊人祥說,根據研究,BA.4、BA.5至少要超過三成本土病例,才會有開始再往上流行,台灣有開始本土但量還沒有偵測出來,因此可能八月甚至九月時才會有一波流行,且對台灣影響不會太大。另外口罩政策也沒有打算要放鬆,就是希望透過這些口罩、洗手、社交距離、打疫苗等方式繼續面對後續變異株可能的疫情。而死亡個案持續下降,已連續兩天降至百例以下。對此,莊人祥表示,6月死亡個案曾增至兩百多例,可觀察到從六月底那周以來已降到百例左右,這周又到了60以下。雖然報告數字也牽涉到每個區域縣市提供資料的速度,或是需要司法相驗等情形而有波折,但可以看到死亡已經趨緩,且死亡通常會落後於個案數兩三周,確診降低下死亡也有降低趨勢。莊人祥也表示,這一波疫情致死率目前為萬分之17,和日本萬分之16差不多。其他國家則為韓國萬分之10、馬來西亞萬分之23、泰國萬分之39、新加坡萬分之5。
-
2022-07-13 醫療.骨科.復健
別延誤骨鬆治療時機 醫揭為何髖關節骨折是最危險骨折
自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在西元2000年,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以來,台灣社會還沒有對骨鬆具備充分的認知。其實骨質疏鬆症的特徵很明確,包含骨強度變差與骨折風險提高;而骨強度由骨質密度與骨品質所決定。但是臨床診斷上,沒有辦法測定骨品質,而是根據骨質密度來判定是否確診。經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我們用白種女性的骨量與骨折風險相關性作為平均值,訂定了一套相對性的診斷標準,即T值=(骨密度測量值—平均值)/標準差。依照低劑量X光測出來的數值,與標準相差多少,即可得知量測對象目前的骨質密度是否在正常範圍內。・正常:T=+-1・骨量偏少:T=-1~-2.5・骨質疏鬆症:>-2.5骨質健康惡化的前期,身體並不會有顯著的症狀,只能依靠定期篩檢才能看出差異、並及早治療。平時多運動,適量補充保健食品,如鈣片與維生素D,就是預防骨鬆的不二法則。長者的骨骼健康尤其隨著年歲增長,無分男女,骨骼健康便跟著惡化,長者由於活動力下降,加上多半有慢性病纏身,免疫系統通常比較虛弱,因此務必要謹慎以待。因骨質疏鬆引發的骨折隨著年紀,部位會有所不同。在統計上,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1/3女性、 1/5 男性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關節的骨折。婦女從50歲開始,容易出現停經性的骨鬆,這是第一個危險期。容易因爲施力方式不對,在提重物時,或是滑倒或絆倒時以手撐地,造成手腕的骨折。手腕的傷口範圍小、影響小、恢復快,但不可不慎,因為這是骨質密度已不如過往的警訊,這時應該開始使用鈣補充劑,或是在醫師處方之下,使用防治骨鬆或骨折的藥物。而60歲以上的長者則容易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它的表現方式不若外部創傷造成的骨折那麼明顯,而是會從身高變矮、駝背,還有背部劇痛等方式悄悄上身。這是因為脊椎體的壓迫性骨折原理,為脊椎體長期受到壓迫,導致脊椎骨之間空隙縮小、軟骨破裂造成的傷害。因此發現以上症狀,請積極求診,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的檢查與X光診斷,盡快開始補充鈣質,以防範骨質密度的持續惡化。到了70歲則要特別注意:不論男女都可能發生「髖關節骨折」其中髖關節骨折最為危險!髖關節位於骨盆腔,是支撐身體站立、步行、各種日常活動的重要關節,可以支撐超過體重好幾倍的重量,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因此一旦發生髖關節的骨折,通常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並且需要長期的臥床照顧才能恢復。在這段期間很容易因為長期臥床而使整體健康狀況惡化,增加後續的死亡風險。平均來說,髖關節骨折患者中有1/5離世、3/5失能,只有1/5病患維持良好餘命。結語上面講了這麼多骨折的可怕後遺症,並不是為了嚇唬民眾,而是台灣人太少去注意骨質疏鬆,常誤以為年紀大了就駝背、身高倒縮是正常的,因此延誤了骨質疏鬆最佳的控制與治療時機,希望本篇文章能夠促進民眾對骨質疏鬆的認識。而防治骨鬆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年輕開始存骨本。人類骨質密度最高的時間大概是30~35歲,之後以1%~3%/年的速率自然下降。在骨質開始流失之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且每天補充鈣質1200毫克、維生素D800單位,這樣就能維持骨強度與肌肉量,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參考資料:2018 美國國衛院2017 台大醫院電子報吉安醫院衛教【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鄭崇佑醫師】人生最後一次的骨折!? 認識髖關節骨折】
-
2022-07-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新冠疫情再起?譚德塞警告「感染和死亡人數上升」
隨著新一波感染在歐洲和美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敦促各國政府和醫療保健系統採取措施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彭博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簡報會上表示Omicron的子變體正在增加確診數並導致更多死亡,他還建議各國恢復戴口罩等措施以阻止病毒傳播,譚德塞強調「新一波病毒表明新冠疫情遠未結束」,並補充說「對死亡人數上升的趨勢感到擔憂」。根據英國統計的數據,該國在6月的最後一周估計有210萬人、即每25人中就有1人篩檢呈陽性,即使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們也可能二度感染,但疫苗接種確實有助於預防嚴重疾病。世衛擔心即使病例再次上升,對病毒和新潛在變種的監測也在下降。譚德塞重申新冠疫情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2022-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降溫指揮中心降級有規畫?莊人祥:時機未到
全台疫情持續走緩,今本土新增3萬115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連日以來疫情降溫的態勢明顯,是否指揮中心有規劃降級?對此,莊人祥則說,世界衛生組織仍把新冠肺炎定為「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間「還沒到」。莊人祥昨表示,每周一的確診人數都會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但與上周一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今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3萬1152例,莊人祥則說,今日與上周二本土3萬5914例相比,降低13.4%,有整體趨勢下降,但幅度比較緩和一點。疫情持續緩降中,各界都相當關心指揮中心是否有降級相關的規畫?對此,莊人祥表示,過去指揮中心在每日0病例時也都維持一級開設,何況目前WHO仍把新冠肺炎視作「緊急公衛事件」,因此降級時機「目前還沒到」。莊人祥說明,台灣致死率在萬分之17,要到千分之一以下才是所謂的「流感化」,因此還需要再努力,未來若有疫苗次世代,指揮中心也都會提供給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流感化的路途仍然遙遠,同時面對即將來臨BA.4、BA.5變異株疫情,是否將導致台灣致死率再度攀升?莊人祥則說,從其他國家來看,致死率並未因BA.4、BA.5疫情而升高,可能只會增加2、3萬例,但死亡不會像先前這麼多,指揮中心會進行快速診斷、積極治療給民眾,避免疫情增加到萬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