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31
筆 文章
-
-
2020-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未被列優先開放國與無普篩有關?專家:沒幾國能普篩
各國陸續解封,但日本、希臘等國的解封名單卻都沒有台灣,被質疑是台灣是「被動式篩檢」,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不能說台灣沒有主動篩檢,普篩跟主動篩檢不一樣,普篩有幾個國家真的可以做到?他聽到的大概也只有武漢而已。李秉穎表示,普篩是即使沒有症狀一律採檢,但此舉到底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得到?最近僅聽到武漢要普篩,其餘國家幾乎也沒辦法做到普篩;至於醫護人員發現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就會被篩檢,該案還沒被通報就篩檢,屬於「主動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委員陽光耀表示,基本上,某些國家解除境外旅遊沒包括台灣不只是對台灣有無潛伏性個案。目前台灣感染率全球最低,我們要不要做普篩?目前有效抗體檢驗敏感度無法到達百分百,如果普篩,很多時候為陽性比例高過感染率,結果只能作研究參考、不能作為防疫策略。陽光耀表示,若未來,國內外發展適當疫苗,我國有了抗體就沒有普篩問題,以專家學者角度來看,不贊成檢測抗體,但敦睦艦隊那是封閉團體可以做,可藉此找出漏網魚,但對於大眾沒有需要。
-
2020-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這麼嚴重?年紀輕輕上班族罹大腸癌 醫師這麼說
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
2020-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因應第二波疫情,陳建仁:重點是快篩、抗病毒藥及疫苗
已連辦24年的靜宜與東海大學聯合祈禱會,今在靜宜大學「主顧聖母堂」舉行,前副總統陳建仁伉儷、靜宜校長唐傳義、東海校長王茂駿與兩校教職員生,共同為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社會和諧及兩校發展祈禱;陳建仁強調,因應第二波疫情來襲,「快速篩檢、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整備」是當務之急。「靜宜與東海聯合祈禱會」由靜宜校牧楊安仁神父主禮、陳建仁證道,共同為兩校防疫工作、為防疫的醫療人員、政府官員及在疫情中過世的靈魂祈禱。唐傳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恐慌與悲傷蔓延全世界,造成的傷害不亞於戰爭,面對疫情也看到愛無所不在,愛和互助才是解方。陳建仁在證道中指出,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然歷程,瘟疫、戰爭、饑饉、死亡,也一直在人類歷史重演。他以英國「伊姆村」為例,1665年夏天裁縫師助手因「黑死病」離世,家人也相繼染病身亡,村民擔心疫情蔓延選擇「實行隔離」。牧師同時採取其他防疫措施伊姆村民的故事被後人記述,成為拯救更多人性命的義舉。陳建仁也分享印度修女德蕾莎以健康照護及愛與和平為志業;荷蘭神父達米盎效法耶穌基督的無限大愛,為照顧痲瘋病人捨棄生命的故事。因應第二波COVID-19侵襲的整備,陳建仁指出,「快速篩檢、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是當務之急;要密切監控國際及國內疫情、加強邊境檢疫、強化TOCC填報正確性,並落實病例隔離治療、醫院感染管控。民眾要誠實接受疫調,並落實居家隔離、檢疫、自主健康管理。養成量體溫、勤洗手、必要時戴口罩的良好習慣。機關公司需規劃分地分時上班,及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活動等。「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與超前部署,是台灣面對疫情贏得各國掌聲的重要原因!」陳建仁說,台灣有完善的防疫措施與調度,加上政府與相關產業齊心合力,並發揮資訊科技軟實力、口罩製造硬實力,及疫調、口罩實名制配發等政策,成功在防疫扮演關鍵角色。
-
2020-06-05 癌症.抗癌新知
顏清標四兄弟皆罹癌!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一家四兄弟都罹癌!大甲鎮瀾宮的董事長顏清標才因肝癌及肝硬化,5月13日到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由他的二兒子捐贈三分之二的肝臟,今(6/5)今天提早出院返家休養. 還未出院就傳出其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同住醫院治療,而換肝權威陳肇隆今天也證實正在為顏清山診治中。而後又傳出顏清標的三弟顏清山也因肝癌住進高雄長庚醫院檢查,陳肇隆表示他罹患的是肝腫瘤,對於是否也會肝臟活體移植的手術還不確定。而除了顏清標及三弟顏清山罹肝癌,其大弟顏清通及二弟顏清金也分別罹患喉癌及口腔癌,一家四個兄弟竟都患有癌症!顏家的親友表示,顏家兄弟為人海派且應酬多,年輕時又常喝酒吃檳榔,可能是因此傷害了身體健康,不過他們罹癌後都戒酒戒檳榔了,術後也都恢復良好。這樣的案例也不禁讓人省思,雖然四人年輕時的生活習慣不佳導致罹癌機率增加,但一家四兄弟皆患有癌症,這跟基因遺傳到底有沒有關係?癌症會遺傳嗎?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遺傳諮詢中心的資料,癌症不一定是遺傳產生的,但會經由生殖細胞上基因的突變遺傳到下一代,讓子女發生癌症的機率增加。例如乳癌,如果媽媽患有乳癌,那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因此家族病史無疑是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定義這種癌症為「遺傳性癌症」,是單基因發生致癌性突變,會讓下一代有高罹癌風險,尤其三等親內有2人罹患同一種或相關聯的癌症。最常見的遺傳性癌症是大腸癌、直腸癌、乳癌、卵巢癌、肺腺癌、攝護腺癌,有這些家族病史的人就要特別注意!雖然癌症可以經由遺傳基因傳給下一代,但大多數的癌症遺傳病例所佔的比例都不高,反而是後天體細胞基因變異跟環境的雙重影響才是引發癌症的主因。儘管如此仍不能忽視這一小群遺傳性癌症的病患,因為他們還是有很高的罹癌風險!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遺傳性癌症的高危險族群呢?其實可以觀察自己家族成員的病史等,並進行基因檢測,若不幸有基因異常的現象,應配合醫師及早開始做預防措施,如此罹癌導致的死亡率也可以大幅下降。高風險族群在罹癌前就應進行遺傳基因的檢測,看看有沒有癌症相關基因的異常,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治療。不過目前這類篩檢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百分之百精準檢出。有人基因沒有變異但仍罹癌,而有些人基因異常卻不一定會爆發癌症,反而容易造成過度恐慌。【參考資料】高醫醫訊月刊、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衛教百科、HEHO健康
-
2020-06-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 營養師提醒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
癌症威脅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5852人,雙雙創下紀錄。面對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想要防癌、抗癌,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民眾應從平常養成飲食好習慣,建議可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提早做好防癌準備。 據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內前十大癌症罹患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大腸癌,已蟬聯12年榜首,後九名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及食道癌。 葉嘉豐說,十大癌症發生率經年齡標準化後,整體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305.4人罹癌,和前一年相比增加8.7人;其中,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兩大癌症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但據國健署分析資料顯示,新增罹癌人數多為早期(0期或1期),可見民眾近年健康意識抬頭,願接受癌症篩檢意願提高。 葉嘉豐說,對於適齡民眾,國健署有補助大腸癌等四癌篩檢外,他也提醒,想預防癌症或是正在對抗癌症的人,良好的飲食習慣絕不可少。建議攝取豐富蔬果、增加全穀類攝取,提高纖維量、並少吃加工肉品與避免精緻糖食物。蔬果部分,他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5至7種顏色蔬果,補充各式各樣的植化素,如葡萄皮有花青素,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抗發炎能力,降低罹癌風險。而在米飯選擇上,可以高纖維的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如糙米、紫米等,不僅纖維夠,還能補充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維持身體所需營養。而在少吃加工食品上,葉嘉豐說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肉品,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亞硝酸鹽,會增加罹癌風險,且加工肉品的飽和脂肪含量也較高。另外,糖果、麵包、手搖飲都添加不少精緻糖,長期攝取會導致肥胖、身體發炎反應,增加三高、癌症等疾病風險。故應減少攝取外,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或以自打蔬果汁等方式來取代飲料,兼顧營養攝取。
-
2020-06-04 癌症.肝癌
顏清標三弟也罹肝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
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因肝癌、肝硬化,至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與二兒子顏仁賢配對成功後,捐了3分之2的肝臟救父,換肝手術也十分順利。不到1個月,又傳出顏清標三弟顏清山同樣因為肝癌而住院,正在評估換肝手術的可能性。多年來,肝炎被喻為國病,感染人數達2、300萬人,國健署提醒,年滿45至54歲民眾、40至60歲原住民均有1次肝炎篩檢公費補助,務必接受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如有肝硬化,則每20人,1人會併發肝癌。 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13,000多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而肝癌持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王英偉說,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因此延誤就醫,以肝癌為例,不少人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 在肝炎治療上,我國早已實施B肝試辦計畫,由健保給付B肝藥物或針劑治療。106年則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1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 王英偉提醒,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治療,就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讓自己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致命3部曲。 至於預防上,我國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108年6月1日起,先行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1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40至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肝功能GPT、GOT等檢查。 王英偉說,如果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未來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擴大篩檢對象的可行性。 至於顏清標兄弟相繼罹癌,外界認為,與年輕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因素有關,王英偉建議,勿過度飲酒,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罹B肝又貪杯! 中年男超慘下場出爐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很重要!但也別忘了這件事
這幾個月以來,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每天下午總要聽聽阿中部長報告,今天有沒有「+0」,或是肺炎治療有沒有新的進展;但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新發生癌症人口持續攀升,一年比一年多,當然可能是因為篩檢政策的關係,讓許多前期的癌症被發現。在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喔!癌症的發生不像病毒一樣是傳染而來,很可能是因為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其實,有3~5成的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因為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以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以及提高存活率。 舉例來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發現,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2年1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而糞便潛血檢查則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能降低26%死亡風險。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防癌新生活要從預防及篩檢做起,可以把握健康生活的5個原則,包括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定期篩檢,並且把這些行為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預防癌症。王英偉再次提醒,四項癌症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的重要性,才能把握黃金的就醫時刻。而在這個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要保護、預先要準備、緊急要就醫三點,來掌握重獲健康的契機。1.自我要保護:病友就醫時務必戴口罩,配合網路查詢看診進度,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盡量請親友開(騎)車協助就醫,減少進出人多場所,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戶外1公尺、室內1.5公尺)。2.預先要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若不知道可聯絡誰,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www.crm.org.tw/ 。3.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延伸閱讀: 最新!癌症發生人數年年增加,尤其這是這2種癌症 健檢癌症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  
-
2020-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低檢疫染疫風險 「防疫方舟」桃園敏盛醫院亮相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趨緩,但防疫仍不能鬆懈,由勤益科大教授翁國亮研發的「全外氣防疫正負壓醫護安全健康環境自然空調作業系統」,在科技部價創計畫指導下,作為行動檢疫站運用,繼台中秀傳醫院率先採用後,桃園敏盛醫院也成為示範醫院,副市長李憲明等人今天訪視這套建置在急診室門口的「防疫方舟」,肯定設備能保護第一線醫療人員,免除暴露於被感染的風險之中。這套作業系統簡稱為「防疫方舟」,概念為以大量新鮮空氣產生正壓分離的作用,讓受檢疫者端的氣流無法流向醫護人員,降低病毒於空氣中交叉感染風險,確保醫護與受檢雙方所處的環境安全、潔淨,在產官學攜手合作下,陸續有醫院建置使用。菁鏈科技公司副董事長呂昌橖說,疫情期間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健康風險很高,在接觸檢疫隔離過程中稍有閃失,極可能遭致感染,這套防疫方舟,可以提供一線的醫護人員安全無虞的工作環境,除捐贈桃園市政府2座防疫正壓安全掛號亭給敏盛醫院經國院區的急診室門口,還協助院方把原本的發燒篩檢站改建成正壓安全檢疫處,共斥資約200萬元,讓醫護人員在辛勤之餘,也免於感染新冠肺炎的恐懼。敏盛醫院院長劉宜廉說,疫情爆發以來,全力配合中央及地方的防疫政策,院內同仁各項措施均超前部署,杜絶院內感染的機會。感謝菁鏈科技捐贈正負壓檢疫設備,讓戶外發燒篩檢站如虎添翼,提供安全無虞的就醫環境,同時保護一線醫療人員。選定敏盛醫院作為示範醫院,是桃園市政府肯定院方防疫努力的最佳證明。李憲明今天在科技部產學鏈結中心執行長楊涵淳、市府衛生局長王文彥、環保局長呂理德、環境清潔稽查大隊長羅文林等人陪同下訪視,李也親自進入防疫方舟內了解運作方式,親自體驗系統創造出來的正負壓防疫環境,並表示感謝企業率先捐贈醫院安全、舒適的防疫設備,先以敏盛醫院協助推行,未來成果不錯,會大力推廣運用。
-
2020-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義大利醫稱新型冠狀病毒減弱 世衛專家駁斥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今天表示,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新冠肺炎病毒毒性已經減弱的說法。路透報導,位於義大利倫巴底大區(Lombardy)的聖拉斐爾醫院(San Raffaele Hospital)加護病房主任桑格里洛(Alberto Zangrillo)昨天告訴義大利國家電視台(RAI),新型冠狀病毒「從臨床上來看,已經不存在(於義大利)」。倫巴底大區是義國疫情重災區。桑格里洛說:「相較於1、2個月前,過去10天所取篩檢拭子的病毒量,絕對是微乎其微。」桑格里洛身為義國前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的私人醫師,在義大利頗享盛名。然而世衛流行病學家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與其他病毒和傳染病專家表示,桑格里洛的言論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專家表示,沒有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有顯著改變。科霍芙告訴記者:「就病毒傳播能力來看,沒有改變;就嚴重程度來看,也沒有改變。」英國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新興傳染病專家希柏德(Martin Hibberd)表示,檢視新冠肺炎病毒基因變化的幾項重要研究,並不支持病毒毒性減弱的說法。中央社引述法新社報導,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流行病學家萊恩(Michael Ryan)表示,要是相信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性已經減弱,是很危險的。他解釋:「新病毒在人類群體中有兩種可能性:它們會演化,然後變得比較不具致病性,抑或有時變得更具致病性。」萊恩表示,殺死每個宿主並不符合病毒的利益,繼續在人類之間傳播能讓病毒更容易存活下來。但他說:「我們不能輕忽:這仍然是殺手級的病毒。」
-
2020-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長期抗疫 新光醫院篩檢站改用快拆組合屋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未歇,為了防疫需求,台灣各大醫院都在院外用帳篷作為發燒篩檢站,但近來氣候炎熱多變,高溫或大雨讓民眾跟醫護人員都吃不消。為此,新光醫院將篩檢站改用快拆式的組合屋,藉此抵擋酷熱溫度與降雨氣候,希望提升舒適度,來因應台灣的後疫情時代。因應新冠肺炎,不少醫院在急診室外搭設帳篷做發燒篩檢站,來落實醫院感控作為。但依二月時偏冷,帳棚內雖擺了照暖燈或烤燈,發燒的病患和第一線醫護人員仍冷到發抖;而面對目前夏天,帳棚雖可遮陰,但仍讓人感到悶熱,加上醫護人員還要穿著隔離衣,更是汗流浹背。有鑑於此,在營造業者的捐助下,新光醫院改以約25坪的快拆式組合屋來取代帳篷。貨櫃屋改裝的篩檢站佔地比帳篷小,不過空間使用率比帳篷高,裡面區分為檢傷站、看診區、候診區、X光區和負壓採樣室,裝設抽風機形成簡易的負壓環境。新光醫院護理長劉玉香表示,之前篩檢站在帳棚區時,天氣忽冷忽熱,讓同仁常汗流浹背,而現在組合屋做好了,環境變好設備也更齊全,同仁的安全性與舒適度也顧到了。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感謝企業支持,他表示臨時性的帳篷無法遮風遮雨,現在改為組合屋,不僅可以改善環境也能配置負壓空間,還可讓民眾分艙分流,更符合未來防疫需求,也讓醫護同仁與病患都更舒適。
-
2020-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工研院開發正壓式檢疫亭 醫護人員採檢不必全副武裝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仍有採檢需求,為提高醫護人員採檢的安全性與便利性,工研院與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合作,找出現行採檢的缺點,開發具有安全設計、採檢量高、節能舒適、獨立潔淨、組裝迅速五大特色的「正壓式檢疫亭」,盼協助國內外醫護防堵疫情。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檢疫亭運用專利正壓設計,空氣只能由內往外送,受污染空氣進不去檢疫亭,醫護採檢零風險,只需戴口罩,無須全副武裝;且檢疫亭雙面設計,一小時至少可採12名,一天最多採檢數可達240名,效率高過韓國平均70人次。檢疫亭內還裝設冷暖氣機,24小時恆溫恆濕維持亭內舒適溫濕度,運用智慧節能科技,1天電費不超過60元;檢疫亭潔淨度也優於醫院外科手術室,類似電話亭獨立設計可減少相互感染疑慮;且檢疫亭組裝僅需兩天,利於快速佈建。檢疫亭目前已進駐臺大新竹生醫分院、新竹馬偕醫院,可替代原來的臨時檢疫所。臺大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說,正壓式檢疫亭能夠有效杜絕醫護人員與病患交叉感染風險,而且也不需再穿著全套式防護衣,省下耗時耗力的穿脫時間,讓醫護人員可以放心將手伸進病人口中取得咽喉檢體,甚至可近距離與患者進行問診等動作,大大提高醫療院所的篩檢能量。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依現行邊境入境篩檢流程,未來搭配工研院的疫開罐達成採檢及檢測一條龍的模式,全程僅需1小時10分鐘,減少受測者等待與檢測時間,也讓醫療人員採檢更安全。彭裕民進也指出,建置一座正壓式檢疫亭需有跨領域的關鍵六大系統組件,大部分都來自臺灣製造的供應鏈,若其他國家有需求,也會將工研院跨領域整合的防疫科技攜手產業輸出海外,發揮「Taiwan Helps, ITRI Helps」的精神。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衛福部國健署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二○一七年癌症時鐘快轉十六秒,每四分四十二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十一萬一千六百多人,較二○一六年增加近六千人,雙雙創下紀錄。專家預估,在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下,我國新增罹癌人數將持續上升。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之首,二○一七年新增一萬六千四百零八名大腸癌患者,其次為肺癌(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二人)、乳癌(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五人)、肝癌(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五人),這四種癌症年增患者均超過萬人。二○一七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順位大致與二○一六年排名相同,唯一差別是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癌症時鐘愈走愈快,二○一四年每五分六秒新增一人罹癌。二○一五年快了六秒,為每五分鐘一人罹癌,二○一六年僅快了兩秒,癌症時鐘來到四分五十八秒,到了二○一七年,竟快轉十六秒,與前一年相較,新增確診人數達五八五二人,為前一年的八倍,女性乳癌、大腸癌是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二○一七年每十萬人中,三○五.四人罹癌,較二○一六年增加八.七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呈增加趨勢。二○一七年確診罹癌者比前一年增加近六千人,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說,「確實增加比較多」,不過,發生人數變多,不一定是壞事,進一步分析確診者期別,早期確診比率上升,原因為成人四癌篩檢數提升;因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因此,發生率增加,但癌症死亡率卻連七年下降。二○一七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二○一六年同為六十三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其中以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五十歲,其次為乳癌五十五歲、口腔癌五十七歲、食道癌五十八歲。此外,在罹癌類別上,男女有別,其中以食道癌比率最為懸殊,男性為女性的十四點二倍半,其次為口腔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十點零七倍,原因在於男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比率遠高於女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這在預料之中」,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抽菸、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勢必增加罹癌風險。
-
2020-06-0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國健署昨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原因,應與國內女性大都晚婚晚孕,甚至不孕、不想生育等因素有關。國健署資料分析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發現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新增人數為一千二百多人、大腸癌增加一千多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女性乳癌發生率卻逐漸升高,王英偉說,透過乳癌篩檢,得以找出早期乳癌患者,這是原因之一,此外,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也會提高乳癌風險。王英偉說,女性哺育寶寶,被證實為有效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眾多,但哺育媽媽年齡偏大,許多人晚婚,在卅歲後才生第一胎,以致保護力不佳。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明顯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說,「這一點都不意外」,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改變,致癌人口將持續上升。他建議成年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國健署提供四十五至六十九歲女性、或有一親等二親等乳癌家族史等四十歲以上女性,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篩檢率目前僅四成九。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受疫情影響,今年一至五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一二五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減少二成,國健署為此擬從下半年起,把篩檢站搬進千人規模大企業,強化篩檢率。另規畫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推廣糞便潛血檢查。
-
2020-06-0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癌症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我國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三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和女性乳癌,其中大腸癌和乳癌也是106年統計以來癌症發生人數增長最多的二種癌症。此外,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宣導男性應盡快戒菸、檳榔與酒,以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並建議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乳癌、大腸癌可篩檢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篩檢乳癌、大腸癌個案數較前一年各增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大腸癌個案數則較前一年增約800多人及200多人,可及早就醫。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中,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4.2倍和10.7倍,與男性嚼食檳榔、吸菸、飲酒人數遠高於女性有關,國健署建議透過戒菸、檳榔、酒來降低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定期篩檢也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死亡率;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約41%死亡率;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約35%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因此建議定期接受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等四癌篩檢。防癌從預防篩檢做起癌症的發生更可能因為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衛組織指出,定期篩檢可避免3-5成癌症的發生,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國健署長王英偉鼓勵全民一同實踐防癌生活,把握生活健康五原則:「戒菸檳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和「定期篩檢」。另外,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國健署今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癌症發生人數11萬1684人,較前一年10萬5832人,新增5852人、上升6%。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奪冠,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為1293人,大腸癌增加1034人,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每十萬人口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今年女性乳癌發生率卻奪冠,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除與乳癌篩檢使早期發現者增加,不可否認人口老化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另外,女性餵食寶寶母乳是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多,但多為30歲後才生第一胎,可能保護力不佳。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增加並不意外,他表示一方面此兩癌發生數長年冠軍,另一方面則是接受四癌篩檢的人數逐年上升,故今年找出不少早期癌症患者。不過賴基銘也表示,上述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據他了解,目前台灣乳癌篩檢包含45至69歲女性、或有一等二等親乳癌家族史等40至44歲女性,都可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即便如此,篩檢率目前僅約49%,仍未破五成。賴基銘說,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而大腸直腸癌方面,雖民眾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目前有破五成,但也是同樣情形。他建議,癌症發生高峰無論男女多為35至55歲青壯年時期,但此年齡層的篩檢率偏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呼籲除了定期健檢外,符合四癌篩檢的男女性,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員工定期受檢。
-
2020-06-02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近半年,不僅影響經濟、生活層面,連帶使民眾擔憂感染新冠疑慮,近期就醫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發現,今年一到五月的四癌篩檢率,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外,篩檢陽性個案的回診追蹤率,以大腸癌掉近1成5最多。國健署表示,下半年擬將篩檢站搬進千人以上大企業,來強化篩檢率。國健署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2017年共有11萬168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5852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已連續12年居冠,癌症時鐘快轉16秒,平均每4分42秒有1人罹癌,較2016年提前16秒;而在增加人數最多的癌症方面,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分別比2016年增加1293、1034人。而今年面臨新冠肺炎影響,也使癌症篩檢受到衝擊。林莉茹說,據統計,今年1至5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125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2成;另外,在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上,回診率也明顯降低,尤以大腸癌掉最多,林莉茹說,以往確診陽性個案都有約8成回診追蹤率,但疫情期間降了近1成5,其餘三癌篩檢也都有略降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也表示,受新冠肺炎影響,今年上半年民眾就醫人數大減。他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周急診來了兩名患者,分別出現無法解便、肚痛、呼吸喘等情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晚期大腸癌與肺癌,尤其該大腸癌患者更是忍痛已久才就醫,腸子受腫瘤壓迫而破裂。因此他呼籲民眾,別因擔憂新冠肺炎而不就醫、不按醫囑,反使自己身陷危險。林莉茹表示,癌症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最好,但愈晚確診、接受治療,效果當然愈差。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當中,平均有一半會因大腸息肉而呈現陽性的結果,每22名陽性個案中,就有1人是大腸癌,若能在早期(0到1期)發現並切除,5年存活率高達9成。林莉茹說,為追回上半年癌症篩檢率偏低情形,目前下半年已規劃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糞便潛血檢查,但因檢體有保存等問題,仍在規劃當中;另外,也將強化和大企業合作,直接到職場替民眾篩檢或強化社區篩檢站、提高癌症篩檢率,初步規劃為千人以上大企業為溝通對象,避免民眾因新冠肺炎不敢到醫院,錯失篩檢時機。國健署長王英偉也表示,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而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且國健署都有補助,呼籲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男性前三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國健署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署長王英偉提醒,這四項是CP值最高的癌篩,目前國健署都有補助,符合年齡資格及高風險的族群,別忘了定期篩檢、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以把握黃金就醫機會。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前一年增加5852人。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最多的是女性乳癌及大腸癌,但增加比率以早期發現者居多,國健署推估應為癌篩奏效。2017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6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7年每10萬人中有305.4人罹癌,較105年增加8.7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肝癌、口腔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7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9297人,2017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5.7人,較2016年增加5.7人,10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2387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1人,較2016年增加11.9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6年相比較,皮膚癌和子宮頸癌順序互換,2017年皮膚癌居第8名及子宮頸癌居第9名,其餘序位與2016年相同。2017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5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與2016年相比較除其中口腔癌老1歲,其餘與2016年相同。癌症死亡率連七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06-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邊境解封擬分四類風險 無居留證陸配團聚由陸委會定奪
民進黨立委何志偉今舉行座談會,建議跨部會組成專案小組,未來與其他國家組成「國際聯盟」。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也研議依疫情風險分四類,但還要依照疫情規模、檢驗量能、疫情透明、雙邊互惠等四大原則去進行洽談,他也強調「一切都尚未定案」。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也有一個類似「解封指數」的判斷標準,包括四大原則。首先,要看該國國內疫情規模,每天增加多少人數或每百萬的確診病例數,當作該國的發生率。第二點是考慮該國的監測和檢驗量能,就像我國雖然只有400多病例,但已執行7萬多的檢驗,因此以我國的檢驗能量是排名前幾名。第三點是該國的疫情透明度,主要會透過該國主管機關是否有每天更新疫情數字來看。第四點是雙邊互惠的原則,即如果我方開放,對方對於我們的國民,也應該有類似開放,另外雙方對於疫情的檢測和採檢,也必須要是有互相認證的機制,這樣才可以雙方互惠的方式來開放。莊人祥說,在所有的架構下,針對全世界的國家做一些研判,大致可分四類風險。例如第一類是紐西蘭、帛琉,病例發生數較少,可以考慮是不是入境後自主健康管理就好。第二類是例如越南、汶萊,雖然有發生病例但較少,但檢疫14天對商務往來較不利,因此有考量是否可以等五天、篩檢後陰性就可以放寬。第三類像泰國,就是更嚴格一點,最後第四類就是其他風險更高者。莊人祥強調,上述都未定案,開放時機還牽涉到和他國之間的洽談。目前仍以國內旅遊鬆綁為優先方向。希望國內旅遊可先做到一些認證機制,未來開放邊境時,也能比照相關認證機制,有更多一些保證,在發生疫情時也利於追蹤。莊人祥於例行記者會會後表示,目前都還需要與各國建立一些原則,才能定案,另外也有看是否其他國家或聯盟已經有建制了方案,我們也可以加入。至於有哪些國家已經來找台灣談?莊人祥表示,這要由外交部來說比較適合。另外有媒體關切領有團聚證但非居留證配偶,是否開放來台團聚?指揮官陳時中說,「中港澳的部分都尊重陸委會決定。」陳時中表示,邊境上的開放,不管是發生率、是檢驗能不能把病人找出來、還有能否互惠,還有人道、經貿、產業,這些都是我們要不要開放的考量,也會考量長期或是短期來台,最後就可能有通案或個案的處理,關鍵都是要在防護下進行往來都列入我們重要考慮裡面。
-
2020-05-31 癌症.卵巢.子宮
三防線防子宮頸癌 國健署籲女性勿因疫情而忽略定檢
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雖趨緩,但仍有部分民眾擔心感染疑慮而減少就醫。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頸癌雖屬於慢性且早期徵狀不明顯疾病,但仍可以安全性行為、接種HPV疫苗、子宮頸抹片檢查等三道防線防來預防並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並呼籲3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1500人,死亡個案則約650人,為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女性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雖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部分人會持續感染,發生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子宮頸是連接子宮及陰道的地方,子宮頸癌即指此部位產生的癌變。因子宮頸癌前病變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或疼痛,故需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來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如經診斷為癌前病變,只需簡單門診手術即可治癒;即使經切片證實為癌症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率也很高。林莉茹說,依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而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更高達9成以上,不過若到第4期才發現,存活率則降至僅2成。國健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每年平均約有210萬人參加,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女性,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透過「健康存摺」、「健保快易通」APP檢視就醫提醒,勿因疫情期間而忽略定期檢查。
-
2020-05-31 養生.健康瘦身
瘦了肝指數仍超標? 這5種食物通通不能吃
體重逼近破百的19歲小陳,在參加兵役體檢時,意外發現肝指數超標,起初醫師診斷為脂肪肝,建議他開始減重,一年後雖然瘦身有成,肝指數卻仍居高不下,轉而追蹤發現尿液中的銅離子異常飆高,確診為威爾森氏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林佑達表示,威爾森氏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異常的基因使銅離子代謝出現問題,導致過量的銅在肝、腦、眼角膜等處沉澱,進而造成該器官的功能異常,這些症狀常發生於青少年晚期,常以肝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為主,有些人的眼睛甚至會因為銅離子堆積而有典型的棕綠色環。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患者,肝臟是唯一受影響的器官,在罹病初期常見肝指數輕微高於正常值,隨著肝炎持續進展惡化,會出現黃疸、肝脾腫大及腹水等症狀。此外,過量的銅也會累積在腦部而損傷神經,患者會逐漸出現不正常的神經學表現,如顫抖、不自主運動、口齒不清、步伐不穩,或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症、人格改變,甚至自殺行為;若未治療,病人的肝臟和腦部會持續受損,並提早死亡。林佑達提到,關於威爾森氏症,發病時間愈久,對身體器官損傷也愈大,故治療計畫應盡早執行,最常見的藥物是銅螫合劑,可以結合血清中的銅,並促其排出,達到減少銅在全身各組織堆積,而其他的輔助藥物還有醋酸鋅鹽,此類藥物可阻止小腸對食物中銅的吸收。威爾森氏症是一種基因異常疾病,故患者應終身服藥,林佑達提醒,一旦停藥,相關症狀恐捲土重來,至於平日飲食上,含銅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核果、動物肝臟、有殼類海鮮、菇類等,應盡量避免食用,由於患者的兄弟姊妹亦有罹病機率,無論是否有症狀產生,建議皆須接受篩檢。 延伸閱讀: 小小年紀就罹脂肪肝! 罪魁禍首非油炸物而是「它」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境外移入 重點要攔得住
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穿上客家衫大逛桃園新屋的永安漁港,桃園市長鄭文燦做陪,一起學做手工魚丸,還大啖客家鵝肉、豆瓣紅狗鯊、仙草茶等在地美食。陳時中直誇台灣有很多很棒的地方和美食,由於這期間出國不方便,希望大家把出國玩的精神放在台灣玩。陳時中接著轉往新屋啟翔輕金屬科技公司,感謝企業捐贈組合式防疫篩檢站。由於昨天新增一例境外移入個案,媒體提問是否考慮後延商務人士入境時間?陳回應,全世界近六百萬人確診,「沒有境外移入病例才奇怪」,重點是能不能攔得住、攔住後是否做好居家檢疫或隔離,不會因為國外病例,就改變管理方式,但仍會嚴陣以待。陳時中近來成為台灣振興經濟、推銷農產品的「最佳代言人」。桃園市政府昨天力邀他在企業捐贈儀式之前,先到永安漁港行銷觀光美食,果然吸引人潮爭睹、媒體搶拍,漁港瞬間人聲鼎沸,在市府安排下,陳時中與鄭文燦體驗手作魚丸。媒體問陳時中是否最近成了導遊?陳時中笑說「這是不務正業啦」,但大家盛情難卻,他也希望大家可以多留在台灣走走。陳時中今明兩天到台南,台南市長黃偉哲說,為讓部長感受南台灣的熱情,準備了黑琵印花襯衫,及具台南元素的伴手禮送給「防疫五月天」,盼讓他們更了解台南。
-
2020-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出席捐贈儀式 讚產業界團結為社會奉獻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下午離開永安漁港後,由桃園市長鄭文燦陪同,前往啟翔輕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防疫篩檢站捐贈儀式,感謝民間企業捐贈防疫篩檢站產官齊心義同抗疫。陳時中受訪時讚台灣產業界非常利害,看到社會需要,馬上就可以連結起來,做出很好的整合式的負壓的篩檢站跟病房,讓醫護人員能夠更安心,最主要這是組合式的,能夠應映疫情變化,隨時提供最好的保護,非常謝謝產業界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努力。今天新增1例境外移入病案,是否考慮將商務人士入境時辰往後延?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病例本來就是一定有,重要的是能不能攔得住,攔住後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能不能做好,至於醫療方面,自己非常有信心,並不會因為國外病例進來,就改變未來的管理方式,因為這本來就在預期之內,國外 世界上有將近6百萬人確診,沒有境外移入病例才奇怪,但會嚴陣以待。而被問到昨天去了新竹今年來桃園明天去南部,行程滿檔會不會太勞累,陳時中笑著說不會,也表示今天鄭文燦帶他遊永安漁港時,品嘗魚丸跟紅狗鯊都非常棒。鄭文燦表示,防疫國家隊桃園有很多產業都參與,包括口罩、布織布、防護衣及今天捐增的負壓篩檢站跟隔離病房,這是台灣防疫帶動民間很重要的一步,陳部長今天走訪桃園,看到桃園在防疫產業能夠做為防疫的後盾。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防疫考慮採快篩?陳時中:不會為了搶快放棄精準度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我國自3月下旬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目前連續47天未出現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來多次表示正評估逐漸開放國境、讓商務人士來台等,同時強調會嚴格評估邊境防疫措施,篩檢上也不會為了搶時間而使用較不精準、風險較高的方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召開例行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指揮中心不斷與專家共同評估如何開放國境、是否可以縮短入境者居家檢疫的時間,現階段優先聚焦必須返台者、必須來台者的防疫機制,這群人包括遠洋漁船員工、經濟活動者、離岸風電業者等。政府將致力於讓他們入境篩檢、檢疫流程走得順,不造成疫病破口。陳時中表示,現在陸續出現許多新冠肺炎快篩方法,但政府不會貿然以風險較高的方法取代現行最精準的核酸檢驗方法。快篩試劑的精準度得經過專家認可,否則貿然採用快篩後續形成的問題更大,因此目前在邊境的檢驗仍舊採用核酸檢測方法。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沒有新冠肺炎病毒」 專家信心喊話我無普篩必要
台灣已連續47天零本土,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表示,「台灣沒有新冠肺炎病毒」,國內不需要普篩,所謂普篩是對於社區病毒流行情形不太了解,而需要普遍性檢查。我國應積極防堵境外病毒可能來源,而不是尋找本地根本不存在的病毒。李秉穎說,主張普篩經常舉韓國為例子,韓國大規模用「得來速」作法廣泛篩檢控制疫情,但到目前為止,南韓社區感染控制情形不如台灣,「我們控制得住是因為我們掌握所有接觸者、詳細調查,沒有讓病毒洩露到社區。」李秉穎說,雖然我國有十個本土個案以找不到感染源結案,但也都沒有造成後續感染散布情形。韓國當初是因為教會大規模傳染,才不得已採取普篩,台灣沒有這個現象。李秉穎說,普篩目的是找到沒有被找到的感染者,所以台灣擴大篩檢對象、醫護人員有症狀或民眾有高風險(司機、旅館從業人員等)篩檢。李秉穎以自身所待的台大醫院為例,所有住院病人有呼吸道症狀就核酸檢驗,但是幾千醫護人員檢驗都沒有病毒。李秉穎認為,「可以說我們已經再作普篩,但對象是有風險因素或是醫護人員有症狀」,醫院至少做了以萬計不符合通報定義者,就沒有找到病例。因此,再花心力進行核酸檢驗,臨床上根本沒有意義。李秉穎更指出,普篩不適合以核酸檢驗執行,「因為比較貴比較費時。」所有檢驗方法都有缺點,抗原抗體則有準確性缺點,抗體抗原檢驗特異性如能達到九成五就覺得試劑可靠,所謂特異性九成五是5%會被驗出抗原或抗體陽性。李秉穎表示,在社區並沒有大規模感染時,找1000人來檢測,其中50人是陽性,就會造成困擾,因為要做所有接觸者追蹤調查、核酸檢驗、隔離、職業被歧視等,但可能最後是偽陽性。因此從學理與實際狀況,台灣不需要普篩。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47天0本土 新冠肺炎自費檢驗全面放寬
我國連47天無新冠肺炎本土確診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全面放寬新冠肺炎自費篩檢條件,即使沒有要出國工作、求學,指揮中心也擴大允許,其他因素須檢驗民眾也全面開放申請自費採檢,每人三個月內申請一次為限,指定自費檢驗醫院有37家,費用約在4000到1萬元之間。我國4月開放國人因公或旅外親友重病等有探病緊急需求者,赴東南亞、中國大陸等特定國家及地區可自費篩檢,指揮中心5月23日鬆綁自費採檢規定,適用對象增列因工作或求學需出境者、外國或陸港澳需出境人士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由於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趨穩定且檢驗量能日益提升,考量民眾因緊急情況、工作及出國求學等因素,而有自費檢驗新冠肺炎需求,指揮中心再度放寬適用對象,有檢驗需求民眾,可至指定院所進行自費檢驗。即日起,可至指定院所進行自費檢驗對象包含,居家隔離/檢疫者,因二親等內親屬身故或重病等社會緊急需求,需外出奔喪或探視;因旅外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入境他國家/地區之民眾。因工作求學出國民眾、外國或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人士出境、相關出境適用對象眷屬及因其他因素須檢驗民眾,都可申請自費採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目前國際疫情仍嚴峻,依據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全球現況皆為第三級警告(Warning),即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指揮中心也呼籲,民眾於出境前確實評估所赴國家/地區相關風險及是否有出境之必要,以避免因前往國家/地區實施相關邊境封鎖等管制措施,致無法返臺。另提醒自國外返台的民眾,須配合居家檢疫等相關防疫措施,以降低可能傳播風險,保障自己、親友及周遭人員的健康。
-
2020-05-29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會要命? 顧骨從這1招開始!
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但因檢測不便,導致發生率高,篩檢率卻偏低;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誰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另因長期用藥(如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化療藥物等),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要趁年輕存骨本」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之後以每年平均0.3~0.5%速率減少,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3%。黃榮泰強調,台灣屬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民眾應及早補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治骨折要先防骨鬆!「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黃榮泰及張書豪皆強調,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應配合復健、營養補充,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可能就此臥床不起,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根據臨床經驗,骨鬆性骨折病人中,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忽略骨鬆問題,往往1、2年內就再度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黃榮泰表示:「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只用藥不補鈣,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而治療效果不好,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放棄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張書豪建議,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若已有骨質流失、疏鬆現象,就應開始補鈣。聰明顧骨要選對鈣坊間鈣片選擇多,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吸收好、副作用少,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另外,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高鈣飲食或補充鈣片,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黃榮泰也特別提醒愛喝茶的台灣人,要與高鈣飲食錯開時間,以免茶鹼影響鈣質吸收。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補鈣強建骨質,越早開始越好!★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 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專家傳授提升免疫力的最佳方案 講話燒聲愛注意,恐是罹患此癌!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27 科別.消化系統
瘦身後肝指數仍高 醫追出罹罕病威爾森氏症
一名體重近百公斤的19歲男生參加兵役體檢時,意外發現肝指數超標,起初醫師診斷為脂肪肝,建議他開始減重,不料一年後雖然瘦身有成,肝指數卻仍居高不下,轉而追蹤發現尿液中的銅離子異常飆高,確診為威爾森氏症,透過藥物治療並搭配低銅飲食後,才阻止肝炎繼續惡化,並避免衍生損傷神經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佑達指出,威爾森氏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異常的基因使銅離子代謝出現問題,導致過量的銅在肝、腦、眼角膜等處沉澱,進而造成該器官的功能異常,上述症狀常發生於青少年晚期,常以肝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為主,有些病人的眼睛甚至會因為銅離子堆積而有典型的棕綠色環。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患者,肝臟是唯一受影響的器官,在罹病初期常見肝指數輕微高於正常值,隨著肝炎持續進展惡化,會出現黃疸、肝脾腫大及腹水等症狀。此外,過量的銅也會累積在腦部而損傷神經,患者會逐漸出現不正常的神經學表現,如顫抖、不自主運動、口齒不清、步伐不穩,或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症、人格改變,甚至自殺行為。若未治療,病人的肝臟和腦部會持續受損,並提早死亡。他說,威爾森氏症的患者除了表現出肝臟及神經相關症狀,也可在血液生化檢查中發現異常的血銅結合蛋白下降、血清銅下降,及24小時尿銅過量。另外,針對肝臟切片檢體,若能特別計算乾燥標本的含銅量,可看到超出標準的沉積,而專屬的基因檢測,也可以提供診斷的支持。林佑達說,威爾森氏症發病時間愈久,對身體器官損傷也愈大,所以應及早治療;最常見的藥物是銅螫合劑,可以結合血清中的銅,並促其排出,達到減少銅在全身各組織堆積,而其他的輔助藥物還有醋酸鋅鹽,此類藥物可阻止小腸對食物中銅的吸收。他提醒,威爾森氏症是一種基因異常疾病,患者應終身服藥;一旦停藥,相關症狀恐捲土重來,至於平日飲食上,含銅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核果、動物肝臟、有殼類海鮮、菇類等,應盡量避免食用,由於患者的兄弟姊妹亦有罹病機率,無論是否有症狀產生,建議皆須接受篩檢。
-
2020-05-26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
如果你還記得,前一陣子搶購消毒酒精、甚至連酒精棉片都在目標之列,不過那是糖尿病患者必須醫療用品,他們每天都需要打的胰島素針。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胰島素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身體內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因為這個不管是缺乏或是太多,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管道可以一次了解的!這次營養師就要特別為了所有朋友,從頭到尾徹底解說這個在身體中不容忽視的東西。首先當然是要了解胰島素吧!其實說白這是一種蛋白質激素,主要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出來,在肝臟、肌肉、脂肪組織都會發現這激素的蹤影,正確來說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由飲食中得到的物質,必須經由身體自行分泌。什麼是胰島素,對於身體的影響是?這個激素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負責調節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的任務,讓血液內醣分得到平衡、儲存,提供身體活動時能量來源與補充體力之用。甚至肝臟、骨骼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樣看下來對於身體的作用來說,胰島素絕對是不可缺少的要角。簡單來說有三個作用:●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換進入細胞,控制進入肌肉與脂肪組織的數量。●通過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吸收達到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透過蛋白質的變構作用,比方說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後,結構產生變化後適應變化,這過程又稱別構作用。營養師肯定有一大群朋友有聽沒有懂,想了想於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好了!不然大家捧著頭就在痛了!●胰島素可以促進肝臟與肌肉細胞的葡萄糖轉化過程,假使胰島素過低就會導致過多醣原留在血液,控制血糖濃度就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脂肪酸的合成,促進血液中脂肪酸轉換為三酸甘油酯。●能夠降低蛋白、脂肪降解,減低葡萄糖合成速度。由這些就可以知道,胰島素其實是我們身體各部位血糖濃度控制的重要關鍵,沒有或是失衡的話,就會有一連串的身體問題產生。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又有哪些症狀?也許有些朋友聽過胰島素阻抗,但是這個醫學專有名詞實在太難理解了?你不認為嗎?營養師找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給你看看:這個起因是由於「不適合與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造成體內血糖大幅攀升,逼得為了讓血液平衡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送往全身,才能保證血糖值穩定,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當細胞糖分已經飽和,就會出現這個情況。說起來很複雜對吧!營養師以大家一定搭乘過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是捷運、公車、火車、高鐵都一樣,當前面說到血液中的數值過高,大家都知道會對身體有所危害,胰臟也知道,所以就會分泌胰島素企圖達成平衡,但是細胞就像是車廂,葡萄糖與胰島素都是乘客,但由於車廂早已被葡萄糖佔滿、不管是座位還是站位,都是滿滿為患,即使胰臟分泌再多,也沒辦法進入細胞車廂,不僅葡萄糖數值降不下來,胰島素也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平衡,我們日常會稱之為車廂過於擁擠無法乘車,在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就是「胰島素阻抗」。過去醫學總認為這個情況是源於胰島素損壞,使得細胞無法張開細胞膜接收,使得糖分滯留在細胞中。不過最近的醫學報告顯示,並非是胰島素受損,而是細胞內早早就充滿葡萄糖,毫無空間容納胰島素進來作平衡,因此在身體檢測報告中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狀況,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前夕。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正題「胰島素阻抗」,會有這樣情況醫學界可說是莫衷一是,遺傳、體脂肪、甚至不運動的生活習慣,都被認為是發病原因,沒有一個能夠給出有力而正確的答案。胰島素阻抗判定不是抽血就能搞定通常發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幾個明顯症狀:●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上述狀況。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被統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體重過重的人,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敏感,甚至遲鈍,根據研究,相較於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於胰島素阻抗的抵抗能力更大。根據一項相關醫學報告指出,高血糖只是胰島素抗阻的病徵之一,有九成的病患其實並沒有高血糖病徵,但是在Joseph Kraft的統計數據中,幾乎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都有著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存在。有項胰島抗阻計算公式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就好,畢竟這是醫學專家的領域:HOMA-IR = 空腹胰島素(μU/mL)r空腹血糖值(mmol/L)/22.5,關於這點,營養師查了許多文獻,發現更多是應用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的監控上。胰島素公式的價值在哪?主要是藉由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島素、及C-peptide三種數據的應用,提供醫學上臨床有價值參考數據,能夠有效即時篩檢、預測出胰島素阻抗的受試者,病理上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以低醣、低脂飲食方式控制,配合有效減重措施的執行,降低代謝性綜合徵候群及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如何預防或是減輕胰島素阻抗?既然我們知道肥胖是胰島素阻抗的一個明顯症狀,想要逆轉就得從自己做起,以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上身。這點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下面就是營養師跟教練給你的好建議喔!1. 要建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首先就是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久坐型態,在生活中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比方說一週三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因為前三十分鐘是無法消耗身體熱量的),藉著運動除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阻抗問題後才能有效降低血糖過高情況。第二是要有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戒除晚睡晚起的惡習,早睡早起並擁有好品質的6-8小時睡眠,避免不正常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情況發生!假使您已經是胰島素阻抗,而且肥胖症狀已經出現在你身上,這時候該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先從減輕體重著手,這點SuperFIT的教練都能夠針對不同的學員情況,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圖幫助達到目標。2. 丟掉不良飲食習慣,重建健康飲食首先應該是現代人最難以達到的均衡飲食與三餐定時定量。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朋友三餐都是在外,想要營養均衡就得自己想辦法,例如額外吃幾份水果、少吃不營養的油炸類食物,避免因為生活習慣不正常導致三餐時間紊亂,這會讓身體不容易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知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以後是多醣類,分解到最後就會變成單醣類的葡萄糖,假使攝取過量,想要改變胰島素阻抗也是不太現實的幻想。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三餐之中,讓身體有餘裕去代謝掉多餘的血糖。盡可能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像是少澱粉的蔬菜、水果,或是沒有經過精製的全榖類食品,都是能夠延緩或是減少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些飲食方式由我們專業的SuperFIT營養師團隊針對你的情況來做建議!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