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禽流感
共找到
66
筆 文章
-
-
2024-05-16 焦點.食安拉警報
全球首見乳牛染禽流感已傳人!喝牛奶、吃美牛有風險嗎?關鍵8問解析
美國出現全球首起乳牛感染禽流感,連貓、羊都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另有一例人類輕症有結膜炎症狀。乳牛禽流感會傳染給人嗎?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部份,《元氣網》整理禽流感重要問題,讓大家了解及防範。Q1:乳牛也會染禽流感?會傳染給人嗎?美國於德州等九個州的46間乳牛場,今年3月起陸續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迄今累計報告42起疫情。受感染動物除乳牛外,也包含貓、羊等,其中貓隻病情較嚴重,至少10例死亡,野鳥至少5件。至於人類病例,累計監測260餘例,檢測33例,於4月1日報告出現一例人類病例,屬輕症,出現結膜炎症狀,經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已痊癒。Q2:美乳牛染禽流感,病毒從何而來?經調查研究發現,本次傳播疫情的病毒是經由野鳥傳染給乳牛後,再於牛群中傳播。至於最初乳牛感染H5N1現象為何會發生?美國科學家以現有證據推測,可能是乳牛攝入「被感染H5N1病毒野鳥糞便污染的牧草」所導致,而乳牛之間,則可能是由機械傳播,如擠乳器、或清潔步驟器械的接觸,造成傳播。Q3:H5N1病毒造成其他動物疫情的風險?研究顯示,乳牛的乳腺細胞廣布人與禽的流感受體,可能為牛乳中病毒量高的原因,研判乳牛可能為流感病毒的中間宿媒。牛隻中已發現無症狀傳播,並回傳至野禽及其他動物,當局已針對其他暴露物種,例如豬隻,加強檢測。美國已開始對病毒於人與牛的呼吸道、乳腺細胞的繁殖情形,展開研究,並進行雪貂試驗。Q4:美國目前採取那些防疫措施?現在藥物和疫苗有效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正與美國農業部密切合作,監測野生鳥類和家禽、乳牛中的禽流感感染狀況,並且加強監測與衛教宣導。並針對疫情傳播風險進一步分析,確保食品安全,並著手進行疫苗等相關整備。美國於四月廿九日起,限制乳牛須檢測陰性,方能跨州轉運,核酸與血清學檢出陽性者,也必須強制通報。在抗病毒藥物方面,已確認目前病毒仍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PA核酸內切酶抑制劑敏感,其餘藥物測試中。候選疫苗株中,已知2支能對此病毒提供保護,已針對2家公司的H5N1疫苗產品進行安全及有效性檢測,並針對曾接種疫苗人類的血清進行測試,確認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效力。美國疾管中心( CDC)也表示,正在向FDA申請開放使用眼睛拭子進行H5N1檢測,並已開始透過廢水監測IAV病毒(A型流感病毒)。Q5:喝牛奶有染疫風險嗎?病牛未經消毒的生乳中可檢出大量病毒,美國官方表示,美國肉品屠宰場有官方獸醫師,牛隻有染病疑慮就不會進入食物鏈,目前確認部分市售乳製品中雖檢出病毒殘粒,但均無致病活性。疾管署表示,美國針對297項市售乳品樣本(含乾酪與優格)進行雞蛋培養,均顯示無活性病毒,判斷現行巴氏殺菌方式仍有效;已再針對消毒前之混合生乳進行病毒量檢測,以確認殺菌方法效力。嬰幼兒配方奶粉PCR檢驗皆為陰性。另外,美國也針對牛乳衍生產品汙染情形、病毒於生乳中存活時間、人類口服病毒感染風險、零售牛乳病毒活性、巴氏殺菌對該病毒之有效溫度時間組合等展開研究。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說,台灣市售鮮乳都有經過高溫殺菌,所以才會規定牛乳不可以生飲,至於病毒殘粒問題,代表是病毒屍體,病毒已死亡,不會傳染給人而致病。Q6:進口美國牛肉還能吃嗎?至於食用美國牛肉的風險,疾管署評估,乳牛占美國牛肉產量6.8%,目前認為病毒不會在牛隻全身傳播,美國抽檢流行區市售卅 樣絞肉樣本,均為陰性。當局已將繼續對生絞肉、乳牛肌肉取樣,進行病毒檢測,並對不同熱處理程度的牛肉進行病毒殘餘實驗。不過,哥倫比亞已暫停美國特定州別的牛肉進口。Q7:病毒傳播會導致大流行嗎?新冠疫情難道又要捲土重來? 目前病毒極可能透過候鳥持續擴散,WHO評估,此波疫情對一般大眾風險仍低,但對「易接觸感染動物及汙染環境者」風險較高,建議各國加強監測、通報並共享資訊,提高警覺,並因應準備。感染症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說,H5N1為舊的禽流感型別,但原本僅是感染人類與禽鳥,一旦發生跨物種感染,必須看致病力及嚴重程度。跨物種感染出現時,過去不曾被感染過的新物種,因為免疫系統不認識該病毒,免疫反應會比較強,嚴重程度會比較高,但傳染力低;但若出現病毒突變或基因交換,導致傳染力變強時,就可能導致大流行。Q8:我國疾管署與各部會採取那些措施? 疾管署於5月13日舉行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會議,由傳染病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張上淳主持,邀集農業部、食藥署及相關專家與會,針對防治工作進行盤點與討論。建議目前國內雖無出現此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食藥署表示,國內市售鮮乳皆有殺菌製程。農業部獸醫研究所說明,依據國際基因庫,針對近期美國乳牛H5N1禽流感其核酸序列進行比對,美國乳牛中H5N1病毒的PB2、PB1、NP與NS等,四段基因均源自北美病毒株,與台灣禽鳥檢出的H5N1為不同病毒群。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若發現牛隻H5N1疫情,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讓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疾管署已預先規畫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時,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造成衝擊。專家建議:感染症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立民:禽流感H5N1病毒毒性強,在台灣以往H5N1病毒多經由接觸候鳥,或由其排泄物中的病毒傳染給雞、鴨等禽類,但美國出現全球首次乳牛感染禽流感,並出現首例牛傳人個案,由此可見H5N1傳染範圍廣,可以傳染給牛隻或任何哺乳類動物,研判傳染原因為酪農場占地廣,乳牛的飼料、乳腺遭到候鳥排泄物中H5N1病毒感染所致。目前為乳牛感染H5N1病毒,不能排除未來可能肉牛也會被感染,同樣的被感染的牛肉也不要吃,等待牛隻痊癒後,牠的奶、肉才能吃。「台灣位在候鳥遷徙路徑上,酪農場應做好防護。」黃立民說,乳牛體積大且感染後病情多較輕微,不會如受感染的雞、鴨直接撲殺,因此,酪農場防護措施更顯重要,呼籲農業部應針對全國酪農場制定嚴格的防護措施,避免乳牛遭到候鳥的排泄物或接觸而感染,在酪農場的工作人員也應穿好隔離衣等,並不要接觸遭感染的牛隻,降低引發H5N1病毒傳人的機會。公衛專家何美鄉:約兩周前注意到美國傳出相關疫情,美國目前相關資料也不多,當地認為病毒已經在乳牛間傳播一陣子了,但目前尚未有資訊顯示病毒變異趨近適合感染人,也就是說並未顯示病毒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播。「(禽流感)在乳牛身上是滿特別的」,何美鄉說,乳牛感染的病況,目前看來沒有很嚴重,主要為產乳量減少,而人感染的症狀也相對輕微,目前有通報的個案,是接觸乳牛後感染結膜炎的患者,現階段就是持續觀察病毒變異狀況,看會不會演變為重症,需要再仔細觀察。感染症學會秘書長黃建賢:疾管署建議勿喝生乳,但傳出美國有人搶購,到底可不可喝生乳?美國生乳銷售量暴增,源於部分民眾認為飲用未經殺菌、含有H5N1病毒的生乳,可以得到免疫力。這類作法背後的想法類似於接種疫苗,但是疫苗是在身體中注入死的病毒,直接引用生乳仍有機會攝入有活性的病毒,因此並不建議。 參考資料:.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2 醫療.感染科
全球首例禽流感H10N5混流感致死!目前打的流感疫苗可防護嗎?專家解答
大陸國家疾控局卅一日通報,境內出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禽源性H10N5流感病例,並罕見混合感染H3N2流感致死的個案;患者為六十三歲婦人,發病約半個月後死亡。大陸疾管局表示,此次H10N5疫情是一次「偶發的」禽傳人跨種屬傳播,病毒感染人的風險低,且未發生人傳人情況。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10N5 現行流感疫苗無法防護我國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是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10N5病例報告,屬於禽傳人,且為罕見混合感染季節性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致死個案,為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對安徽、浙江的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二級「警示」。此外,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表示,現行接種的流感疫苗無法防護H10N5禽流感,僅能從個人防護做起並避免至疫區;目前只有一名個案,傳染力不高,無需過度緊張。根據大陸通報,這名婦人為安徽宣城人,過往有多種基礎性疾病,去年十一月卅日出現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症狀;十二月二日因病情加重轉入當地醫療機構救治,七日轉至浙江省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因病情嚴重,於十六日死亡,發病到死亡經十七天。浙江省衛生部門從個案檢體中分離出季節性流感H3N2和禽源性H10N5流感病毒,經大陸疾控中心複驗確定。這意味著大陸出現全球首個人類感染H10N5病例,也是罕見的混合感染季節性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致死個案。通報表示,浙江、安徽兩省已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均未發現異常情況,且核酸篩查陰性;通過回溯監測後,均未發現其他可疑病例。兩省也按照相關預案方案開展防控,並組織專家評估風險。H10N5的傳播風險尚待評估「尚待世界衛生組織評估H10N5的傳播風險及疾病嚴重度高低。」羅一鈞表示,每年於人類間流行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以H1N1及H3N2為主,偶發出現禽傳人、動物傳人(豬傳人)的跨物種傳播;這些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雞等禽鳥類或豬等哺乳類動物,屬於A型流感病毒,一旦感染人類統稱為「新型A型流感」病例。從文獻回顧,全球曾經出現多起「新型A型流感」疫情,其中以H5N1、H5N6、H7N7、H7N9、H10N3、H10N8等流感病毒嚴重度較高。中國大陸近年陸續傳出H5N6、H10N3、H9N2、H3N8等人類染疫病例,安徽這起死亡個案則是全球首例H10N5禽傳人案例。首例H10N5亡 醫:未早期阻絕 恐釀災難【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中國大陸出現新型A型流感(H10N5)人類感染病例,為全球首例,且罕見同時感染季節性流感H3N2。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表示,若沒有早期隔絕,恐變成一場災難。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認為,不需要特別擔心,但在大陸工作者務必提高警覺。黃建賢說,人類流感常見H1N1、H2N2、H3N2,至於動物流感,如豬流感、禽流感、馬流感,因物種不同,通常不會傳染給人類。台灣禽畜養場所眾多,較常見H7、H9、H10等禽流感。黃建賢指出,動物流感病毒在剛突變時,傳染力不高,但感染者死亡率高,易引發恐慌。一旦出現基因交換或再度突變,就可能拉高傳染力,且死亡率也不低,若無早期隔絕處理,恐釀成災難。目前不需緊張,但應密切關切變化。黃高彬表示,H10N5為禽流感,不容易傳染給人類,目前時序冬天不用擔心候鳥南下,夾帶病毒。國人不必擔心,惟在大陸工作者或過年返鄉的台胞應特別注意自身防疫措施。黃建賢說,目前季節性流感疫苗對H10N5禽流感保護效果有限,想要預防,需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至疫區。針對新型A型流感,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已與國光生技簽訂預採購合約,一旦爆發流行,廠商將啟動疫苗製造準備作為。目前已針對H5N1等變異株進行臨床試驗,看是否通過三期,以及病毒流行程度跟傳播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桃園山海美食之旅
這幾年機場捷運通車之後,桃園成了大台北生活圈很多首次購屋族的新天地,也成就了一片美食新生地。鵝肉、鵝湯、鵝油,幻化出多種滋味。很多行家都知道到專程到桃園新屋「建業鵝場」吃鵝肉料理,這次託曾銹銀、曾秀緞兩位新屋在地姐姐帶路,吃到在地人大推的「鵝肉大餐」。只靠鍋爐內大火集中逼出鵝肉蛋白質的精華,再利用冷空氣冷熱交織,鎖住鮮甜鵝肉質感,彈嫩不老,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鹽水(白切)鵝肉」連皮帶肉噴香四溢,搭配客家文化的傳統味「九層塔黃豆醬蘸醬」,鹹鮮夠味、去油解膩。這裡的招牌客家鹹湯圓,用儲存一年的陳米手做湯圓,吃起來相當有口感,連湯頭都是用大量的全鵝熬煮出即鮮滋味,喝來特別有底蘊。廚子的湯,唱戲的腔,就是這個道理。用鵝油紅蔥炒出來的炒麵跟炒米苔目,鑊氣十足。米苔目Q彈,米香十足,用香菇肉絲開陽等爆香處理,都很澎湃具誠意;鵝油更是關鍵,法國人最推崇備至的油不是橄欖油,用鵝油做出來的油封鴨腿,也是米其林主廚的不傳之祕。新屋40年養鵝專家,產地直接端上餐桌。鵝肉要好吃,養殖技術很重要,鵝肉需要花長達一年的時間,養殖到至少九台斤才能出產;但鴨肉只需約四個月,養到三台斤就可以販賣了。養殖時間及成本差異大,如果再加上禽流感等外在因素影響,價格很可能相差兩倍以上。負責人陳燭梅先生是神農獎得主,也是新屋養鵝產業的龍頭,這個近四十年的養鵝家族,原爲供應知名餐廳指定的肥鵝產地溯源;後來因為主人日理萬鵝、交友廣闊,索性轉型結合食農教育,直接從產地就近端上餐桌,並提供親子廣場放鬆遊憩。大園百年石滬捕魚智慧,看夕陽啖海鮮。大園位在國際機場附近,特別的是這裡保留百年歷史的石滬文化,當地人隨著潮汐補獲的野生海產,成了餐桌上的頂級佳餚,隨著時間出現的魚汛,當然再新鮮不過。位在蚵間里福興宮旁的「綠色隧道海鮮餐廳」,是許多地方民眾吃海鮮的口袋名單。向晚時分,來這裡看夕陽落海順道晚餐,是慢生活品質的好選擇。餐廳最早是沒有登記品牌的小店,在地人都叫「大陸妹子的店」,負責人李志成從對岸娶得嬌妻後,才斜槓轉行投入餐飲業,現流海鮮貨真價實,光靠口碑行銷,生意興隆。水產原味呈現,搭配家常料理,下酒又下飯。除了當天半夜在大園石滬捕獲的海鮮,李老闆也不時前往基隆崁仔頂魚市補充更多漁貨,才足夠供應。午仔、黃帝、紅甘、硬尾、象魚、成仔魚、軟絲、小卷、花蛤海瓜子、水針、雙鬚鯊等一般煮炒店難得一見的新鮮時魚,通常建議二到三吃,老闆擅長用烤或乾煎、煮湯呈現水產原味,魚貨新鮮,用紅燒最可惜。推薦乾式蚵仔煎、炒花枝等家常料理,菜色份量足、鑊氣夠,下酒又下飯。不過生鮮的時價不一,建議不要一時興奮過頭,要問清楚再點餐。店內服務走自然親切半自助方式,白飯不用錢,要吃多少自己評量。連附近的警備總司令部新屋反恐基地訓練中心,各個精英有料漢草魁梧的優質型男,都會在特訓後一起聚餐。作家楊絳說過:「所謂見過世面,不是去某個高級餐廳吃個飯,也不是到世界各地旅行了一圈,而是當人性在你面前徐徐展開的時候,你的那份寧靜坦然。」台灣美食如林,走到哪、吃到哪,認識在地的人與事,那才真是過癮。
-
2023-09-18 名人.好食課
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溫體雞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破解5大雞肉迷思
好食課營養師發現網路上還是有許多消費者對於肉品有著許多迷思,像是生長激素、抗生素等問題,這次好食課整理了常見的5個雞肉迷思,一次破解給大家知道!迷思一⟫雞肉有打生長激素不需要用、不能用、也用不起的生長激素2015年的市場調查指出,消費者最擔心的肉品安全議題中,第一名是使用生長賀爾蒙!消費者的想法是,台灣到處都是雞排攤,每天雞肉需求這麼大,台灣那麼小哪可能養這麼多隻雞,所以一定是使用生長激素讓雞隻快快長大!答案是!絕對沒有!白肉雞的品種、育種與飼料注定使雞隻快速成長台灣的肉雞品種為「愛拔益加」、「樂斯」和「科寶」,本來就是很容易長肉的品種,且經過數十年的育種技術,再加上良好的飼養環境與飼糧調配,大幅提高肉雞的生長速度。讓肉雞的飼料換肉率,從原本的2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進步成只要1.5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想想人類要吃多少食物才換得一公斤),所以完全不需要用什麼生長激素就可以達到養肉的目的!除此之外,生長激素非常的昂貴,以白肉雞的批發價不到百元,根本用不起生長激素!再加上生長激素是蛋白質,加在飼料中會有被消化破壞問題。若用注射的,想想整個養雞場上千隻到數萬隻的雞,要打生長激素可不是打一劑就有效,那要找多少人工才能打得完?所以,打生長激素完完全全的不符合經濟效益!不會打也不需要打,也不值得打!迷思二⟫吃雞肉會性早熟不是雞肉導致性早熟,是烹調與飲食太多油脂提高了風險由於生長激素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再加上近年來零星的兒童性早熟新聞,導致媒體甚至是非畜牧專業的醫事人員,在節目上言之鑿鑿指出導致性早熟的兇手就是施打生長激素的雞肉,另外也衍生出雞翅尖和雞脖子是打生長激素的部位,叫消費者不要吃的謠言。可是前文已經說明雞隻是絕對不會打生長激素,那為什麼近年來會有性早熟的問題呢?首先,疾病的歸因沒辦法歸咎到單一因子,飲食高油化也可能是性賀爾蒙變多的原因之一。此外,過去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在台灣已經數十年之久,研究也發現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會干擾我們的性激素導致性早熟問題。所以要歸咎原因的話,塑化劑和高油飲食反而更是主因。迷思三⟫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抗生素是讓雞隻不要受到細菌的感染,因此在雞隻養成期作為「預防性投藥」之用,但養雞業者須配合政府規定的停藥期規範,讓雞隻在電宰前可以代謝在飼養前期使用的抗生素,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安全的!若是擔心的話,也可以購買標榜飼養全程沒有使用抗生素的雞肉品牌,讓自己更安心!另外,網路影片指出幼雞在出生時會打針,這就是打生長激素或抗生素的證明!錯!抗生素不是用打針的,而是計算好給予量後添加於飼料中,讓雞隻攝取時可同步攝入。影片中雞隻施打的其實是新城雞瘟等疫苗,就像我們在出生時會打的卡介苗一樣,是激發幼雞的免疫反應以避免罹病,和抗生素一點關係也沒有!迷思四⟫溫體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許多消費者總覺得溫體的最新鮮、最好吃!早年在市場還有現宰雞肉,將雞脖子劃一刀後丟到橘色大桶子中讓雞一直掙扎後死去,這樣一點也不人道,且屠體在死亡前的掙扎會耗盡肝醣,反而造成肉品僵硬問題!台灣在2008年為了防治禽流感,因此頒布了禁止現宰政策,現在在菜市場已經看不到這種不人道的屠宰方式!目前傳統市場還是有溫體雞肉、豬肉等肉品,若是有食安意識或經過輔導的市場,可能在運送、販賣過程都有控制溫度,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細菌孳生的問題,不僅降低了食物腐敗的狀況,也防止食品安全的問題!不過,傳統市場還是有很多未控制溫度的攤商,試想這些攤商都是什麼時候批貨?什麼時候分切?到消費者購買回家時已經過了多久?再加上許多傳統市場的衛生堪慮,就讓肉品成為細菌的溫床!根據先前的研究,在室溫下販售肉品的細菌含量是冷藏冷凍肉的百倍,甚至千倍之多!因此溫體肉並不一定比冷藏冷凍肉新鮮!如果還是喜歡買傳統市場的「溫體肉」,可以挑選運輸與販賣環境有溫控的攤商,才是更加保障食安!迷思五⟫保存期限前的即期肉品就是不好?消費者對保存期限的迷思,不只限於肉品而是存在於所有食品中!保存期限的意義,是規範業者要保證在該日期前,「未開封」的狀態下不得腐敗或有食安問題。民眾常有的問題是開封後於保存期限前腐敗,就認為是業者的問題。但開封後就會有環境污染、人員污染等等因素,像是沒洗手就拿取肉塊,那這樣導致腐敗是業者的問題還是消費者本身問題?另外,未開封的即期品也常被認為是不新鮮的商品而不敢購買,這就間接地導致食物浪費。只要是在保存期限內可以食用完畢的,無論是即期還是剛出廠的,都會是安全無虞、品質優良的商品,消費者不用過度的在乎保存的「期限」!結語⟫現在的網路流通太過快速,許多錯誤的資訊也因此無遠弗屆的繼續傳遞中,因此建議大家要慎選資訊來源,或是主動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親朋好友,才能遏止錯誤的訊息一直傳散!【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解析⟫白肉雞有打生長激素?會性早熟?5大雞肉迷思一次破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9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為何愈來愈多?哪些疾病屬此傳染病?5大QA一次看
從COVID-19、猴痘、伊波拉病毒、禽流感到愛滋病毒,近年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幾乎呈倍數增長,引發人們對新興流行病的擔憂。法新社彙整5大常見QA,究竟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有哪些類型、可能涉及哪些動物一次看懂。● 什麼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一種由脊椎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或感染症,也可能由人類傳染給脊椎動物,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都是可能的病原體。這些疾病可能在動物接觸人的時候直接傳染,也可能間接透過食物或像是昆蟲、蜘蛛、蟎蟲等病媒來傳播,有些疾病最終會演變成人類獨有的疾病,好比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出,人類傳染病當中有60%屬於人畜共通疾病。● 哪些疾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個統稱,其中包括許多疾病。有些會影響消化系統,譬如沙門氏菌感染症;有些會影響呼吸道系統,像是禽流感、豬流感以及COVID-19,另像狂犬病則會影響神經系統。● 哪些動物是疾病的潛在宿主?在許多會影響人類的病毒當中,蝙蝠都是主要宿主。有些早在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像是狂犬病病毒,但也有許多是在近幾十年間才出現,例如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導致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以及1998年曾現蹤亞洲的立百病毒感染症(Nipah)。獾、雪貂、水貂和鼬通常與病毒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有關,而其他哺乳動物,如牛、豬、狗、狐狸、駱駝及囓齒類動物等,也常扮演中間宿主的角色。● 人畜共通傳染病出現頻率為何愈來愈高?人畜共通傳染病現蹤已經數千年,卻在過去20到30年內成倍地增加,國際旅行增加使得疾病傳播更加快速。另像是人類破壞生態系統、產業化養殖增加動物間病原體傳播、野生動物交易使人類更易接觸到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以及森林砍伐使野生動物更易接觸到家養動物和人類等,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未來是否可能出現另一次大流行?頂尖國際科學雜誌「自然」(Nature)2022年曾發表一項研究警告,氣候變遷將促使許多動物逃離原有生態系統,尋找更宜居的地方。在更多的接觸之下,各物種間傳播病毒的機會大增,促使可能傳人的新疾病出現。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專家小組(UN Biodiversity ExpertGroup)2020年10月警告:「如果沒有預防策略,流行病將更頻繁出現、傳染得更快、殺死更多人,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破壞性。」根據2018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估計,哺乳動物及鳥類體內有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54萬至85萬種具備傳染給人類的能力。延伸閱讀:.懶人包/猴痘疫苗開放預約施打!全台詳細施打時間及預約流程.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的14個注意事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缺蛋聲量越滾越大、限購字眼引人恐慌!當心落入缺蛋下的心理陷阱!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受禽流感影響,雞蛋產銷供不應求之下導致蛋價上漲、民眾搶購,同時也因產銷調度出現蛋商待價而沽,造成暫時缺貨,缺蛋聲量不斷傳播、放大蛋荒現象,讓消費者陷入不理性的「交易效用偏誤」現象,導致搶購與囤貨,市場資源將更加不均。全球缺蛋警示不斷,台灣專案進口的澳洲雞蛋也在2023年2月下旬公告3月底將進口更多雞蛋每週接力送抵台灣,補足國內雞蛋供不應求的市場缺口。然而超市賣場貨架上的雞蛋,仍然經常提前售罄,都會區域消費者不易買到生鮮雞蛋;即使餐飲業者有配合的蛋商固定配送,仍對3月蛋價每台斤調漲5至10元也大喊吃不消。缺蛋話題愈滾愈大 搶購囤蛋造成市場資源不均市場缺蛋反映出消費者因害怕買不到蛋的集體恐慌。美國喬治亞大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博士、清邁⼤學兼任教授黃萬傳形容賣場缺蛋情形,就像新冠疫情初期口罩缺貨,「但是雞蛋是生鮮食品,運送到超市之前,已由大運輸商或中小盤商集中存放1至2週以上,若消費者搶購囤貨,不只影響風味,也容易放到壞掉,也造成部份消費者一直買不到蛋。」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工商組教授高登第受訪表示,蛋荒情形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為經濟學供給需求理論。由於禽流感、飼料成本高,再加上近期農委會提出禽舍重建升級計畫,蛋農面對外部因素導致成本不斷升高情況下,一時難以處理,使之降低生產意願、甚至棄養,供給量就會下降,而即使是需求穩定情況下,價格也會上升。第二層面為消費心理學。任何產業、產品出現限購狀況,只有特價和數量不夠的時候,而消費者原本不需要這麼多的雞蛋,在各種新聞資訊不斷播送、討論,再加上賣場中開始張貼「限購」雞蛋公告,都會強化消費者對於缺蛋的認知,造成搶購,也哄抬出需求量,價格就會不斷攀升。限購產生「交易效用偏誤」心理陷阱 形成「非常不理性」的囤貨行為「當雞蛋數量不夠,出現像搶購衛生紙、口罩等民生必須品情況,就會反映出『從眾效應』與『交易效用偏誤』的現象。」高登第以消費決策常見的心理陷阱,說明當消費者不管有沒有需要,就買來囤著,生鮮雞蛋囤貨太多太久也會腐壞,限購數量更無法避免民眾集結親友同時採購、囤貨的狀況,陷入非常不理性的行為決策。業者也可能會囤蛋、待價而沽「雞蛋和其他農產必需品一樣,需求價格彈性低。當供給量只要減少1%,價格就會開始上漲,此時消費者對價格的需求彈性就下降為-0.1。」黃萬傳解釋雞蛋產業的淺碟經濟狀況,因基礎薄弱,導致需求稍有變化,也容易引起價格的暴跌暴漲。「當產量有短缺,台灣雞蛋產業獨有的『包銷制度』就會失靈。」黃萬傳說,由於負責運送、調度各地雞蛋的盤商們集中雞蛋分配,當市場需求高、價格就會上漲,因此也會出現蛋商待價而沽,市場中的雞蛋就會出現暫時缺貨。蛋農、消費者各自找解方 改善生產方式、自產自銷收益更好黃萬傳說,雖然超市貨架上缺蛋,但也有出現消費者或小型零售商直接到產地向蛋農買蛋,因此出現有些據點仍然能供蛋、民眾反應無缺蛋的消息。鼎巨畜產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張守忠則表示,由於傳統包銷制度,在早期能即時協助各地蛋農運銷問題,後續卻出現因蛋價掌握在蛋價委員會手上,蛋農只好密集出貨,蛋商好壞全收。張守忠建議,當消費者開始找上蛋農,農民可以考慮自產自銷,價格有保障、獲益毛利較高,也會願意投入環境改良、增加生產效益。重視創造多元生態環境的養殖動植物的社會學博士、青農李法憲受訪表示,消費者能直接認識農民,不僅能提高農民信心,也有監督效果,「農民就會更加細心出產,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他們也會願意回購支持。」由於台灣已受禽流感影響多年,過年前後缺蛋話題輪番上陣,當市場出現民眾搶購、中間商集貨狀況與定價參考難以追溯的情況,也反映雞蛋產業經年未解的產銷結構失衡問題。當消費者難以在市場找到雞蛋、直接找上產地蛋農,較有機會吸引蛋農提升生產管理技術意願,也能以自產自銷方式創造較好收益。延伸閱讀▶英國也缺蛋?溫室養殖能源成本上升、禽流感夾擊 雞蛋產量近9年來最低!▶【投書】蛋荒為何遲遲未解?短期補助僅能救急 改善長年失衡的農政制度才是解方▶雞蛋價格每台斤42元創新高、頻頻鬧蛋荒 農委會打算怎麼做?(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9 養生.聰明飲食
用進口雞蛋救蛋荒,補貼差額由全民買單!蛋價凍漲趕得上愈滾愈大的需求缺口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行政院農委會啟動進口雞蛋專案計畫,於2023年3月10日開始陸續以每週進口500萬顆雞蛋、每盒10顆65元的凍漲政策,以平抑市場缺蛋及蛋價問題。然而目前因雞蛋產量每日有200萬缺口,進口量不只無法有效解決,農委會為補貼因進口與國產蛋價差額,仍是由全民買單。為讓人人儘早有蛋吃、不再受到缺蛋影響,同時平穩蛋價,行政院農委會宣布於2023年3月10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實施蛋品專案進口,預計將進口共8個國家雞蛋,以滿足市場需求。而台灣也是首次批准進口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雞蛋。進口雞蛋欲補足缺口、穩定蛋價 補貼凍漲仍是全民買單台灣專案進口澳洲首批36萬顆雞蛋先於2023年2月下旬開始每週接力送抵台灣,農委會聲明3月1日先調度分配給加工業者使用,而原本供給加工業者的國產雞蛋,會釋出到超市銷售,4月初則將生鮮進口雞蛋提供給蛋商直接進入超市販售,一盒10顆預計售價65元,進口後的各項處理費用由農委會吸收。鼎巨畜產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張守忠表示,原本國內1斤雞蛋定價約4.5元,若加上運輸、洗選和分級等後約為7元左右,而首波進口的澳洲雞蛋先行提供給加工業者做為調理食品或甜點食材使用,1顆進價約台幣11元,而目前專案進口計畫以產地價格補貼給業者,等同全民補貼每顆雞蛋4元。追趕不上愈滾愈大的需求缺口 進口雞蛋無法有效解決台灣人愛吃蛋,在2020年雞蛋需求量已突破80億顆,平均年人均吃下350顆蛋;而透過農委會雞蛋產銷數據平台顯示,2023年3月平均日產蛋量約11.1萬箱、2200萬顆蛋,而高峰產蛋時期為2022年12月,平均日產蛋量約12.2萬箱、約2400萬顆蛋,產能下降約200萬顆蛋。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工商組教授高登第表示,因國內近期缺蛋,導致供給減少,消費者恐慌消費導致需求量上升情況下,即使未來平均每週進口500萬顆蛋,每日200萬顆蛋的缺口,仍無法有效處理實際問題。「不只台灣受到禽流感和極端氣候的影響,歐美國家也因禽流感而鬧蛋荒,國際市場都在協調與調度雞蛋,迫不得已才會買最遠國家。」張守忠認為,若因雞蛋讓出口額增加,導致他國國內蛋價上漲,恐有國際物價飆升的隱憂,進口雞蛋雖能短期救急、暫時安定民心,卻非長久之計。干預市場價格於事無補 缺蛋、漲價樣樣來20世紀知名經濟史學家卡爾.博蘭尼( Karl Polanyi)曾提出,當政府展現家長式的慈愛干涉市場運作,則可能會阻礙商業進取的精神。因此當政府一手進口雞蛋減少缺蛋現象,另一手又必須填補進口費用差額,試圖保全蛋荒同時抑制物價上漲,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難止脫序的產銷情況。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表示,2023年3月初便不斷接到消費者打電話表示蛋價高得離譜,一斤高達150元,甚至連跑5、6處都買不到一顆雞蛋,也提醒政府切勿為進口雞蛋而放寬檢疫標準,影響食安。大廠與政府必須放手箝制與抑價心態 才有機會解除蛋荒交易公平委員會於3月中也公告,為掌握雞蛋產銷市況,防止業者藉機從事聯合哄抬價格,已進行稽查包括盤商、通路商及相關公協會等,瞭解雞蛋產銷上、中、下游供應鏈蛋價波動原因。雞蛋產銷價格是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共同研討而訂定全台蛋價,雖然日後也訂定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優化產銷,美國喬治亞大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博士、清邁⼤學兼任教授黃萬傳說明,在2017年左右出現的合議制定價模式,很容易出現寡占市場,「台灣的稻米價格受到政府干預,而雞蛋價格則是受到定價委員會控制。唯有先鬆綁寡占心態,才有機會進一步處理產銷層層難題,缺蛋問題才有解。」改變包裝與微調價格調節產銷 資源分散提高民眾買到蛋機率張守忠也認為,應該讓雞蛋產業進入自由經濟市場。雖然價格上漲,需求就會下降,暫時先緩和因搶購而缺蛋的現象後,生產端同時也改進生產狀況,供給慢慢恢復,仍需要消費市場,價格不會無限上綱地飆漲。「而現在通路不斷缺貨,在保持雞蛋良好品質前提下,可將原本10顆裝的雞蛋改為6顆裝,從10粒120元微調到6粒99元,減少40%的包裝蛋量,每顆蛋雖然調漲4.5元,能提供另外40%的消費者能買到雞蛋的機會。」張守忠則以市場資源分配觀點提出暫時緩解的方案,原本100人購買,因為包裝改變,價格貴一點,因此可能讓140人能買到蛋,美國和以往墨西哥也因蛋荒以價制量,平緩在缺蛋期間過度購買的窘境。選擇替代性蛋白質食品 善用蛋製調理食品的應用高登第也說明因為價格上漲,消費行為就會有所影響,原本一天吃1顆蛋,可能改為2天左右才吃一顆,同時攝取其他蛋白質來源,其他蛋類、蔬菜、豆類或魚肉類等替代。除了日常家庭用蛋,黃萬傳舉例店鋪數多的速食餐飲業者、調理食品業者有龐大用蛋需求,就能使用蛋白粉及蛋黃粉調製,也是缺蛋之下可思索的食品應用。為緩解市場缺蛋情況,政府進口雞蛋提供加工業者、蛋商,立意良善卻僅能短暫救急,當雞蛋因生產、調度之間周轉不易,以及價格紊亂、品質未知情況下,除了選擇其他蛋白質來源或改變包裝、增加人均購買機率,讓雞蛋產業從抑價者手中鬆脫,進入自由經濟市場,才有機會直搗產業核心議題與發展。延伸閱讀▶缺蛋聲量越滾越大、限購字眼引人恐慌!當心落入缺蛋下的心理陷阱!▶進口雞蛋救蛋荒更要嚴謹把關!消基會呼籲政府應公開進口雞蛋檢驗資訊▶蛋荒缺蛋不驚慌!想補充蛋白質還有這些食材可替代(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7 醫聲.Podcast
🎧|ChatGPT來襲年輕世代憂失業 高醫教授:應學習思辨、培養斜槓專長
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ChatGPT掀起討論熱潮,部分論者認為,將帶來新一波的科技革命。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日前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自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展就逐漸影響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科技演化速度也不斷加快,尤其是從1990年代資訊化開啟時代新頁以來,更形明顯,製藥產業也出現資通訊科技取代人工的情況。李志恒說,面對「資訊與機器取代人力」的時代,教育改革也是重點,學生因資訊取得容易,知識廣度容易達成,但卻常成為「淺碟式」的認知,思考專精度不足,所以重點應轉為讓學生習得思辨能力,分辨資訊真假。李志恒也鼓勵年輕世代培養斜槓專長;同時支持年長的「資深公民」退而不休,繼續學習新知,貢獻社會。🎧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資訊取得方式轉變 高教應重視博雅教育「在我們的世代,以及我們之前的千百年,知識的取得都必須透過紙本。」李志恒說,過去人類的智慧結晶,集結在圖書館中,透過老師的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得以認識世界、養成價值觀。1990年代,全球從工業化社會正式進入資訊化時代,李志恒說,資訊取得變得快速而容易,只要有電腦、有手機,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與知識連結」,傳統教育「傳承知識」的本質已經被改變。李志恒表示,西方教育中很重要的思維,是希臘羅馬時代的邏輯思考、辯證法,雖在國內大學以通識教育的樣貌呈現,長久以來卻未受到重視,「我們常把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當作營養學分。」他指出,隨著時代改變,尤其步入數位時代,年輕世代應該從老師身上學習的是「分辨知識真與假」的能力,「學生在離校前學好邏輯辯證的能力,未來的人生中才能自己終身學習。」科技加速演進 導致例行性工作流失李志恒年初出版新書「一身兩世: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他透露出書動機,除了希望為自己所屬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留下紀錄,也期待不同世代間,能夠以包容、理解取代對立。李志恒說,若以世代觀點來看,年輕世代生活在資訊、機械大量取代人力的時代,面對「努力未必有成果」的窘境。「綜觀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科技的演化是加速進行的。」李志恒說,18世紀蒸汽的使用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輕工業興起,造成一部分的人失業,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帶來重工業發展,人類生活雖然改善,卻有更多人失業。他指出,時至今日,歷史再次重演,電腦、人工智慧取代人們的工作。李志恒以製藥產業為例,1970年代的藥廠製造錠劑,生產線從原料混和、製粒、打錠、裝瓶、包裝和品質化驗,都需要人力;到了工業4.0時代,有了機器、電腦進行製程管控,原先每條生產線需要20人的藥廠,只需要2、3人就可以維運,主要的人力資源剩下藥品研發的高端人才,「這告訴我們,新世代的專長如果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的工作可能終有一天會消失。」「例行性工作機會流失是科技演化的必然結果。」李志恒建議年輕世代,要具備不同專長,發展「斜槓」能力,並且不同專業都要有一定的專精程度,才能在這個世代存活。他舉例,以藥廠來說,如果員工在藥學知識以外,同時具有資訊專長,萬一面臨裁員時,比較不會首當其衝。人類壽命延長 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只年輕世代在資訊時代面臨挑戰,隨著醫藥科技進展,人類壽命延長,高齡長者屆齡離開原本工作崗位後,也要適應與社會共存。李志恒指出,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為工人設計了70歲請領退休金的制度,但是當時德國平均壽命只有45歲;20世紀中葉,美國建立社會安全制度,規定65歲可以請領養老金,但以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來看,不少人60多歲就已過世,真正能享受退休生活的人非常少。他說,65歲退休制度後來延用流傳全球,但如今民眾就算活到80歲,體力雖有下降,「但可能都還蠻健康。」李志恒說,這群「資深公民」還有智慧可以貢獻社會,若退休在家,對年輕人不僅沒有幫助,還會增加年輕世代心中的掛慮。李志恒建議,應將高齡人力適當運用,讓資深公民退而不休,不論是兼職投入基層能力,在百貨公司、大賣場工作,與年輕世代互相幫補,或繼續學習新知、運用過去的專業貢獻社會,均為可行方向。他分享,2006年他在公務人員任內,曾奉派以色列商議禽流感防治事宜,當時該國的衛生部長,正是一位高齡長者。李志恒解釋,當時以色列高齡長者自認在其國內權益不受重視,於是組成「老年年金黨」,並推派候選人投入國會議員選舉,成功選上數個席次。他指出,由於國會組成聯合政府,故該黨獲得2席部長席次,其中一位正好就是衛生部長,「我建議資深長者如果覺得自己還能貢獻社會,可以透過不同方式,持續增加社會參與度。」李志恒小檔案現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亞洲毒理學會理事長學歷:紐約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院藥學系學士經歷:台灣藥學會理事長衛生署管制藥物管理局局長高雄醫學大學毒理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周佩怡
-
2023-03-01 醫療.感染科
猴痘出現2本土個案!發燒、頭痛可能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感染猴痘注意6大項症狀
疾管署今(3/1)公布一例高雄市猴痘確診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高雄市衛生局經疫調並無出國旅遊史,研判可能為本土個案。累計國內新增兩例本土個案,分別為北部40多歲和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至今已累計7例個案。而因應本土出現猴痘個案,疾管署除持續進行疫調之外,明天也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暴露前預防疫苗的接種對象。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猴痘於去年6月23日公告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潛伏期約5到21天,主要是透過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等親密接觸傳染,或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等,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表示,猴痘雖與禽流感同樣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但自從開始出現人傳人後,其傳染力較禽流感更好,在台灣主要透過親密接觸、粘膜、呼吸道等傳播,較少因為接觸感染物或是接觸動物而感染。詹珮君指出,感染猴痘要注意六大項症狀,包括皮疹水泡、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痛和極度倦怠等,其中以臉部、四肢和生殖器出現皮疹、膿皰、結痂等疹子症狀最為明顯,因此民眾如果有這些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再就醫。高市衛生局也提醒,如果曾到猴痘流行的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都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關於猴痘Q&AQ: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A: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A:一、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二、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三、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A: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第二分支(II)猴痘病毒株,也就是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其致死率為1%;但第一分支(I)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懷孕或發生性行為,是否仍有傳染風險?A:女性個案若於痊癒後再懷孕,胎兒並無感染風險。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因此美國CDC與WHO建議,痊癒後一段時間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是確保性伴侶安全之高規格做法。我國根據上述指引,建議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Q:猴痘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應注意事項?A:確診個案於解除隔離後,可正常生活,因研究資料指出,男性個案痊癒後精液中之病毒,是否具有傳染力目前仍未知,故建議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若出現持續或新的症狀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更多QA問題請見疾管署
-
2023-02-24 焦點.元氣新聞
缺蛋是誰的錯?資深記者帶你從「洗選蛋」看更多問題
我買蛋的原則,講過很多遍了,不是含靈芝,不是加葉黃素,也不是紅殼或宣稱動物福利,而是「洗選」。為什麼要買「洗選蛋」?為什麼要洗?因為母雞下蛋,雞蛋經過瀉殖腔,沾滿了雞屎、體液、雞血等雜質,細菌、疫病就靠著手的觸摸沾染,到處傳播,增加禽流感、沙門氏菌的風險;兒子小時候曾因為沙門氏菌感染拉血便,住院一周,從此我再也不買這款。這就是傳統市場看得到的「箱蛋」,一整箱,自己挑要買幾顆;也因為產業樣態是算「一箱」,雖「號稱」一箱有200顆,實際上因為雞蛋沒有規格分級,所以180-220顆都有,現在老母雞占大半,甚至一箱可能只有160顆。一天生產幾顆?台灣市場難精算那到底一天生產幾顆?官方本周數字現在一天生產11.2萬「箱」,實際上根本無法掌握生產數量,國際上,先進國家誰算雞蛋是算「箱」的,人家精準得很,生產幾「顆」就幾「顆」,光用這點,就可知道我國蛋雞產業的落後。很多年前,農委會在推雞蛋一次性包材失敗,當初就是要推全面洗選,精準生產的數量,才有助於調節生產及防疫;現在則是要求超市上架的蛋要洗和噴印,就是朝著這個現代化的方向邁進。雞蛋經過洗選機器,逐顆雷射噴印,不僅可以把蛋殼外的髒東西洗乾淨,保存期限也一目了然,不會有傳統箱蛋換蛋問題,而且上機器的蛋,有一定的水準與品質,蛋的大小有限制,老雞產的殼太薄上不了,機器洗、容易破,增加耗損,所以洗選蛋當然比較貴,成本增加了呀。小農盒裝蛋 「手擦」非「洗選」有些宣稱動福、小農、農會產的盒裝蛋或紙箱裝的蛋也沒洗,是雞農用一塊布「手擦的」,所以消費者買回家,看起來蛋也很乾淨啊!但細菌不是肉眼可以看出來的。我也曾經看過動福、宣稱自然農法的雞蛋,標榜雞隻在地上奔跑,宣傳在「地上」生蛋撿蛋;母雞24-25小時就下一顆蛋,且有孵蛋習性,當沒有下蛋巢箱,到處下蛋,雞農發現「地上」是一窩蛋時,第一天和第五天的蛋如何分辨?有差嗎?當然有,消費者收到的蛋,就比較容易出現變質的,這現象較多在單一傳統賣蛋小農身上。買不買得到蛋,與消費習慣大相關另外解釋一下,為什麼有人買得到,有人買不到,只能說區域和消費習慣、去的時間不一樣、選擇的蛋不同而已。北部都會區消費型態較多是賣場超市,超市盒裝蛋缺得嚴重,不用拿南部產地到處買得到、或市場箱蛋來嘴,也不是「缺便宜蛋」這麼簡單,是對產業有多不熟,才能講出這樣充滿惡意的話。天龍國也是人,也不見得都能買得起一盒135、175的相對高貴的蛋,不然,放到中南部賣賣看,中南部好野人超級多,看看會不會好賣,是消費型態與習慣不同,買不到想要的,就少吃點、吃別的而已,沒什麼好批評的。而超市所謂62元的平價蛋,說實話,品質不怎樣,蛋殼有夠薄,但就是個人選擇要不要買,能不能接受(市場箱蛋無從討論品質)。缺蛋問題 產業及消費者都有責任缺蛋是事實,產業落後、北部難買也都是事實,代表供應不足,以及現階段沒有這麼多夠質量的雞蛋可以洗選,否則,為何需要調度和長期進口?喔,對了,北部箱蛋調蛋價格達1100/箱,也不容易調喔!今年全世界都缺蛋,不是只有台灣,沒錯啊!可是,全世界都缺,還有人可以飄洋過海來賣你,且當全世界都不缺時,台灣還是缺,難道我們真的沒有需要精進的地方?21世紀了,買什麼蛋是個人的選擇,但若有得選,最基礎的條件是衛生安全,現在的狀況,沒有蛋只是結果,重點是沒有雞。查看稿庫,2018年就開始缺蛋了,我大概寫過數十篇,產業提升講了五百遍,消費者的觀念也要改,只有消費者支持真正合乎現代安全衛生標準的雞蛋,才能讓過時的產業,脫胎換骨往前走。【作者介紹】彭宣雅/主跑農委會記者,兩個孩子的媽媽。本文來源,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11 焦點.元氣新聞
鬆獅蜥、鴨子、黃金鼠也是寵物,養後讓我提早體會父母照顧小孩的辛苦
養寵物是目前正持續成長的趨勢,許多人會透過領養或購買來將寵物帶回家。《聯合報健康版》十一月徵文主題「我的寵物小孩」,徵稿你是如何寵愛自家毛小孩?徵文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養寵物的點滴故事,根據讀者的來稿,多數人養的寵物是貓跟狗,也有人養黃金鼠、小兔子、白文鳥、鴨子、鬆獅蜥。而除了分享自己養的寵物種類,很多讀者也分享領養的心路歷程、自己與寵物的生活點滴、如何寵溺照顧寵物小孩、寵物的疾病的對抗與照護....,以下摘錄其他可愛寵物,黃金鼠、小兔子、白文鳥、鴨子、鬆獅蜥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也會這樣寵愛你的「寵物小孩」嗎?延伸閱讀: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除了貓跟狗,許多人也會飼養黃金鼠、小兔子、白文鳥、鴨子、鬆獅蜥...來當作寵物陪伴自己,來看看以下讀者分享跟寵物的成長故事。1.鬆獅蜥.當年小兒子從學校畢業,帶回一隻「鬆獅蜥」,屬兩棲爬蟲類,飼養並不困難,只要一個大小適中的飼育箱,裡頭布置一些底材和流木,冬天箱底加裝加熱墊,箱子上端裝設紫外線燈和太陽燈即可。不同階段的鬆獅蜥要餵食不一樣的飼料,大抵而言,以小昆蟲和蔬菜為大宗。後來兒子工作後,照料工作就落在我身上,因退休後邁入空巢期,加上朝夕相處,慢慢體會到「寵物家人」的感覺。不幸的是,不知道是我照料不周,還是其他因素,我接手飼養一段時間後某一天,鬆獅蜥竟然無預警辭世,與家人商議後,決定將鬆獅蜥製成標本,外貌就跟活著時一模一樣,感覺還是跟我們住在一起,少了生離死別的哀傷情緒。2.黃金鼠.「短腿」是隻黃金鼠,我們家的第一隻寵物。黃金鼠是夜行性動物,所以女兒白天上學時幾乎不用費心,等女兒回到家用完晚餐,也剛好是短腿開始活躍的時刻。我們最喜歡看她用小小雙手梳理臉頰或是身體,以及牠把食物塞進自己頰囊時那胖嘟嘟的臉部表情,更是討人歡喜。女兒每天會把短腿的萌樣拍照後,傳給遠在高雄娘家的媽媽欣賞。母女倆還能用電話聊上許久,主題除了大學生活外,當然更少不了短腿。女兒從幼稚園開始到高中畢業,都跟著老婆在高雄生活,今年因為考上大學才搬回台北的家,和爸爸的我一同生活。本來還擔心她會不適應,但因為短腿的加入,讓一家人之間增加了更多的話題和樂趣。3.白文鳥.我曾養過一黑一白兩隻文鳥。每天早上我會到陽台為牠們換上最新鮮的食物,那時候可愛的鳥兒是我生活的點綴。後來發現白文鳥一直蹲在窩裡,偶爾才出來吃飼料,一陣子後,從窩裡傳出細微的聲音,原來是有了愛情的結晶。一隻隻羽翼未豐的「小朋友」跑出來了,四隻有黑有白,樣子真是可愛。小小的鳥窩裡瞬間熱鬧起來,每天吱吱喳喳,像菜市場一樣充滿了活力。後來發現白文鳥一直蹲在窩裡,偶爾才出來吃飼料,一陣子後,從窩裡傳出細微的聲音,原來是有了愛情的結晶。一隻隻羽翼未豐的「小朋友」跑出來了,四隻有黑有白,樣子真是可愛。小小的鳥窩裡瞬間熱鬧起來,每天吱吱喳喳,像菜市場一樣充滿了活力。4.小兔子.三年前從高雄愛兔協會領養一隻流浪兔開始,便成了照顧上無微不至的全職保母。所有關於飼養的食物、器具與寵物籠、背包,都以動物福祉為出發點精挑細選,連尿盆都換過好幾個,就是希望有充足的活動空間與舒適性,平時除了飼料、專用牧草、新鮮蔬果外,並搭配酵素納豆菌來幫助消化,每年還帶去醫院做健康檢查,這流浪母兔真好命,遇到好心主人後,活像一隻養尊處優的皇家貴族。.那年,兩個女兒吵著要養寵物,一次到夜市逛了一趟後,家裡就多了兩隻小兔子。小姊妹把牠們養在主臥室的陽台外,當激情過後,我這個媽媽自然成了照顧的老媽子,還好每天打開落地窗就能看見小可愛們自在玩耍,心情隨之愉悅,也甘之如飴。一次放飼料時發現黃白混色兔子身上的毛被扯下,散落四處,以為牠受到霸凌,於是立即將另一隻關回籠裡,算是給牠的懲罰。第二天早上,我在角落看見一大坨聚集的兔毛,翻開一看,竟有六個粉紅色蠕動的小肉丸,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喜出望外,與新生命相逢的機緣,讓母性噴發的我,瞬間感到責任重大。當時我的心情和毫無經驗的新手兔媽媽一樣,驚喜又錯愕,還好用手機搜尋找到附近一家寵物店,詢問照顧方式,也購買「媽媽補品」幫兔媽媽補補身子,又把牠的籠子蓋上布毯,以免吹風感冒,擔心會無聊,還會播放清音樂穩定牠的心情。5.鴨子.我擁有一個很快樂的童年。因為我家養了一對鴨子。黃茸茸的小小身軀,扁嘴鑽動模樣真可愛。以切碎的青菜或搗碎的蝸牛餵食,教牠們飲水,感到責任重大。牠們的羽毛逐漸從稀軟的黃毛轉為灰黑參雜,體型愈漸壯碩,長大為全黑成鴨,可愛的醜小鴨終於蛻變成美麗的天鵝,我們小小的心靈中很有成就感,也讓我提早體會父母照顧小孩的辛苦,更願意主動幫忙家務。.我退伍後做志工,將學校垃圾場附近荒地開墾成菜園,供學生課餘休憩,後來買塊農地自耕自食。剛好碰到飼料大漲,禽流感盛行,農民不堪負荷下棄養鴨子,我就領養幾隻放在農地自由活動,吃無農藥的菜,想不到換毛後竟然會飛。飛天鴨飛來飛去,野狗來襲就是飛,聽到主人摩托車聲音,就成群跑到路邊,麻袋剛卸下,憑嗅覺找到喜歡吃的大陸妹,咬破麻袋嘴巴鑽進去吃;農婦坐小板凳整理鴨食,飛天鴨臨空突襲,驚喜鴨子飛飛飛。用飛天鴨療癒退休身心,促使努力奮鬥健康的動力,每天跟著鴨子走,滿好的。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新冠疫情還未結束,猴痘又在世界各地傳播。法新社報導,這類「人畜共通傳染病」已存在千年,但在最近數十年變得更常見,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人類引發動物世界劇變,包括大面積砍伐森林、大規模飼養牲畜和氣候變遷等。猴痘一個月逾千例 世衛示警其他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愛滋病、伊波拉病毒感染、茲卡病毒感染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與腺鼠疫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九日說,仍在調查新冠疫情起源,不過「最強的證據仍是關於人畜共通傳染」。過去一個月全球各地通報一千多個猴痘病例,世衛警告,這種疾病在數十國傳播開來的風險「確實存在」。世衛首席緊急情況專家萊恩說,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方式變得不穩定,「人畜共通疾病傳給人類的次數增加,接著,我們增強這種疾病和讓疾病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增加了」。猴痘並非最近才從動物傳給人。人類首例猴痘於一九七○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從此在中非和西非傳播。七成五新興傳染病 人畜共通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人類所有已知傳染病中,約六成是人畜共通疾病,而在新興傳染病中有七成五是人畜共通疾病。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家雷斯提夫說,最近幾十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體和疫情增加,是因為「人口成長、牲畜增加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被侵占,野生動物為了因應人類活動大幅改變自己的行為,搬離愈來愈小的棲息地。免疫力變差的動物在人類和家畜附近徘徊,當然會促進病原體傳播」。法國發展研究院人畜共通傳染病專家霍許說,大規模砍伐森林的結果是,大自然中調節病毒的動物不見了,以致病毒更易傳播。病原體網絡改變 威脅人類更糟的是,今年稍早發表的一分大規模研究顯示,氣候變遷使傳染病大流行發生的風險提高。研究寫道,動物因為棲息地氣溫升高而逃離之後,將首次遇到其他物種,可能把據說大多在熱帶森林野生哺乳動物之間「悄悄傳播」的一萬種人畜共通疾病病毒,部分傳染給其他物種。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喬治城大學疾病生態學者艾伯里說:「宿主—病原體網絡將大為改變。我們必須加強監視都市和野生動物,以便找出病原體是在何時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如果被病原體侵入的宿主是都市動物,或活動範圍接近人類,我們就該提高警覺。」加強偏鄉醫療 能及早防疫英國利物浦大學和肯亞國際家畜研究所傳染病專家費弗說,「可能會有一系列危險傳染病出現,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包括關注偏遠地區居民公共衛生,以及加強研究這類區域的生態,以理解不同物種如何互動。雷斯提夫說,這個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最保險的方法是盡可能降低風險。我們必須投入鉅資,在世界各地貧困區加強醫療和檢測能力,以便及早偵測、辨認和控制疫情」。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我們無法像消滅天花那樣 靠疫苗根除流感和新冠病毒?
▍流感和COVID-19:大流行的威脅我們能不能藉由專門的疫苗接種計畫,根除流感大流行的威脅,就像根除天花那樣?儘管疫苗可能證實愈來愈具有預防作用,新的抗病毒藥物也可能改善流感的療法,但恐怕我們不太可能澈底根除流感。天花能被根除,是因為人類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傳染窩― 但人類並不是流感病毒唯一的天然傳染窩。全世界的水鳥都是流感的天然傳染窩。野鴨、其他水禽,已經窩藏了約十四種不同的H抗原。恐怕這就代表這個天然基因庫已經有潛力產生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這些不同的流感病毒都會在野禽的消化道中複製,然後再被這些鳥類排泄到牠們棲息的水生生態系統中。例如,當科學家在冬季從加拿大廣大的湖泊中採樣時,發現不同種群流感病毒的廣泛汙染。然後呢,沒錯,這裡再度出現如同發生在其他病毒與天然宿主關係中的情形:當科學家檢視被流感病毒當成天然宿主的鳥類時,發現流感病毒並未引起明顯的疾病。幾年前,我拜會了亞特蘭大CDC當時的流感部門主任南希.考克斯,討論未來流感大流行的風險。考克斯的說法是:「在人口缺乏免疫力、毒性強大的流行病毒株蠢蠢欲動的情況下,我們觀察到的發展情形相當戲劇性。」考克斯博士辦公室的牆上貼著世界地圖,上面裝飾著四散的輪廓線和各種彩色圖釘。她就像全球其他流感專家一樣,試圖預測何時、何地可能會出現新的流感大流行。她相信過去的行為可能會有蛛絲馬跡,讓她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因應大流行流感病毒株的專家,多數時間都會像這樣檢視病毒株的行為,追蹤病毒的演化。她的牆壁下半部是一張中國地圖,有六個不同的地點被圈了起來。這些地點都有觀察員密切注意,希望在新病毒株一出現就發現牠們。但中國並不是唯一可能出現病毒的地方,觀察員也在密切注意全球其他地點的情況。二○一七年,H7N9禽流感捲土重來,創下自二○一三年首度出現以來最致命的紀錄,在中國造成七百一十四人重病,死亡率據報超過三分之一。一有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出現,就是一場戲劇性競賽的開端,目標是盡快將新病毒的適當抗原納入預防性疫苗中。這種大流行病毒株一問世,我們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能搶在病毒以噴射客機的速度橫掃全球之前,準備、分配足夠的新疫苗。速度和預測的準確性將成為攸關全球人命的關鍵。二○○二年,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為SARS的全新病毒威脅在中國廣東省出現。SARS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在SARS流行之前,世人已知冠狀病毒會感染動物和鳥類,導致類似感冒的疾病。SARS冠狀病毒讓我們對這類病毒完全改觀:牠引起類似流感的疫情爆發,在三十七個國家感染約八千零九十八名患者,其中約七百七十四人死亡,然後才被嚴厲的公衛干預策略控制。自二○○四年以來,SARS銷聲匿跡,世界各地都沒有疫情回報。但是這種令人安慰的統計數字,隨著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在武漢爆發,一路發展成當前的大流行而瓦解。那麼,我們對冠狀病毒整體、尤其是對 COVID-19 的了解有多少?冠狀病毒這一科的組成病毒與流感不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具有由RNA編碼的基因組,其他統統不一樣。流感病毒的基因組或遺傳資訊很小、相對簡單,但冠狀病毒的基因組,是所有以RNA為基礎的病毒中最大、最複雜的,意思就是冠狀病毒的生物、遺傳機制也更加複雜。讀者已經見識過,當兩種不同的病毒株在同一宿主身上重組時,會產生能釀成大流行的流感,意思就是個體被感染時,體內的免疫防禦系統面對的基本上是一種新的病毒。因為冠狀病毒具有更複雜的基因組,演化出非凡的重組潛力,這是牠們基因的一部分。兩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可能和流感一樣重組成新病毒株之外,還能重組表面抗原,不需要將兩種不同的病毒混合成一種。這種能進行演化的內建變化潛能十分驚人,加上極高的傳染性,讓 COVID-19有成為「超級病毒」的潛力,與流感疫情旗鼓相當。冠狀病毒藉由患者咳嗽時噴出含有數十億病毒的飛沫狀液滴,讓附近的人因為吸入飛沫而被感染,造成人際傳播。吸入飛沫後,病毒會直接接觸呼吸道內壁細胞,突棘會與細胞壁上的關鍵受體結合,使病毒能將基因組釋放到細胞內部。病毒在這裡挾持核糖體,就是充斥在細胞內的迷你蛋白質工廠,指示核糖體製造以病毒編碼的蛋白質。受到病毒指示製造出來的第一批蛋白質,是名為RNA聚合酶的關鍵酶。讀者可能還記得著名的PCR,全名為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能大幅強化犯罪現場留下的DNA痕跡,在鑑識科學界掀起革命。病毒聚合酶對病毒基因組RNA的作用相同,也是在受感染的人類細胞內產生數十億子代病毒的第一步。子代病毒身披病毒殼體和包膜蛋白,包括為傳染性突棘編碼的蛋白,讓大量新病毒穿過細胞膜、釋放到宿主氣管中,然後被咳到周圍空氣裡,形成具高度傳染性的飛沫。COVID-19 的傳染與流感非常相似,在人群匯集的地方特別容易發生,例如地鐵、汽車、公車、飛機、遊輪、辦公室、學校、酒吧、咖啡館、劇院、大眾娛樂性音樂會、體育場館,還有,唉,家庭住宅。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 COVID-19 還有第二種極其有效的途徑傳播―感染者咳嗽時用手摀嘴,然後將手上的病毒轉移到周圍的表面,如門把、交通工具上的拉桿和圍欄、電腦鍵盤、手機和無數其他表面。相關研究顯示,COVID-19 在飛沫中可存活並具有傳染性長達三小時,在紙板上長達二十四小時,在塑膠和不銹鋼上長達七十二小時。第二種傳染途徑是病毒接觸嘴脣、嘴巴、鼻子、眼睛之後,從這些身體部位設法進入氣管和肺部。不幸中的大幸是,大流行等級的新興病毒非常罕見,但牠們仍為全球政府和國家衛生當局帶來最具挑戰性的困境。那麼,這種威脅性十足的新病毒是哪裡來的呢?在首篇有關COVID-19 的公開科學論文中,中國醫生透露,約百分之七十的個案曾去過湖北省武漢市的海鮮市場―非法交易「現殺野味」在這裡是家常便飯,就是捕獲野生動物後把動物運到市場,在市場當場宰殺取其鮮肉。讀者可以想像一下,驚慌失措的動物(多數是哺乳類)被運到市場,與其他動物和人類密切接觸― 這種危險的親密關係,在野外絕不會發生。後面兩章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造成的風險,就是病毒可能會與這些動物自然地共同演化,從而跨越物種並感染人類。我已經從漢他無名病毒的行為中學到相關知識,並將這種演化現象稱為「侵略性共生」,表現出這種行為的病毒則稱為「侵略性共生體」。以 COVID-19 而言,即使是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的人,也能將病毒傳播給身邊其他人。患者會經歷長達十四天的潛伏期,有時甚至更久。但病毒不是一路長驅直入。從病毒入侵開始,人類免疫反應的回擊就愈來愈明顯。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顫抖、不舒服、疲勞、頭痛、四肢和背部疼痛。在輕微的個案身上,病症的發展可能不會超出這些前期症狀太多,與流感的症狀發展相似。但與流感不同的是,COVID-19 似乎在兒童身上不會造成太嚴重的疾病,卻對老人較具威脅性。在較嚴重的個案身上,患者體溫會飆升至攝氏三十九度左右,導致大量出汗。更險惡、令人不安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可能代表病毒性肺炎即將開始。到這個階段,患者會因為毒血症(血液中有毒素)而一病不起。在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個案身上,病毒性肺炎預示著疾病將危及患者性命,因為這種肺炎能抵擋抗生素,對大多數已知的抗病毒藥物可能都具有抗藥性。諷刺的是,這些表示感染已發生的症狀、體徵中,有一部分並不是病毒感染呼吸細胞的直接影響,而是由我們自身奮勇抵抗的免疫反應引起的。病毒入侵會引起白血球(又稱為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球匯集到受感染的組織,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和趨化激素(chemokine)的化學物質來發出警報,召喚增援部隊,包括被稱為「士兵細胞」的T淋巴細胞,與病毒戰鬥。「戰鬥」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關鍵字,這些士兵會殺死我們自身被感染的細胞,導致殺戮區嚴重發炎,湧出大量黏液,堵住氣管、引起咳嗽。雖然病毒通常被限制在氣管中,但同樣的化學警告成分會進入血液,引發高燒、頭痛、懨懨無生氣的疲勞感、不舒服的肌肉痠痛。雖然自身的士兵會殺死自己的細胞著實讓人困惑,但T細胞功能下降這樣在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會發生的情形,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遲遲無法康復,或導致少數病患罹患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兩種都可能危及生命。令人欣慰的是,與季節性流感一樣,大多數 COVID-19 患者只會發展出較輕微的症狀,無需住院即可完全康復。但我們不應低估少數患者可能發展出的嚴重病症;這些患者可能是任何年齡層的人,甚至包括一般的健康人士。不幸的是,這種病毒性疾病已經證實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危險。這類患者住院風險明顯較高,死亡風險也很大。如貫串本書的說明,傳染病流行、尤其是大流行,基本上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強烈的演化交互作用驅動的。COVID-19 正是因為事先已演化出這種演化的必要條件,因此牠在人類身上出現後才短短幾個月,就從湖北省開始一路感染了近十萬人;這些相同的必要條件現在正驅使病毒擴展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傳播模式變得更全球化。現代世界被恰如其分地形容為是「地球村」,就算是最孤立、遙遠的人群,也可以藉由飛機、鐵路、輪船、機動交通工具而接觸到彼此。到二○二○年三月,由於中國政府嚴厲的圍堵措施,包括湖北省強制封城,有效控制病毒傳播;但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方正開始目睹感染個案節節上漲。許多國家的衛生當局對似乎勢不可擋的統計數字益發感到震驚。這些數字中的感染人數,根據驚悚的數學可預測性,似乎約每三天就會翻一倍。一如預期,較大的市鎮和城市是必然的感染源,因為大量人口在這些地方親密無間地生活、往來、工作。同樣一如預期,人類的天性就是一開始會不相信當下發生的事情,公共與政府部門的回應就會發生各種誤解、延遲、混亂,難以因應一九一八年流感大爆發以降最嚴峻的公衛威脅。※ 本文摘自《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作者:法蘭克‧萊恩譯者:范明瑛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4/09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政院漏夜開會決議:長照機構「普快篩」陽性即給藥
本土疫情嚴峻,長照機構也爆發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證實已有近600家機構發生群聚,超過4000人確診,其中2/3是重症高風險住民,消息一出,社會瀰漫擔憂氣氛,也震動政院。據了解,行政院高層、指揮中心、衛生福利部昨晚漏夜開會直到今天凌晨,已討論出因應方案,將針對長照機構增加「普快篩」頻率和次數,快篩陽性就隔離、給藥,力圖減少中重症傷亡。「及早給藥,成功防疫」在近20年前,其實是台灣領先世界。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2003年底到2004年初的流感季,長照機構同時面臨流感與禽流感的威脅。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用抗病毒口服藥「克流感」做防疫,當時的疾管局局長蘇益仁仍準備超量的「克流感」並發到人口密集機構作為預防性投藥。結果成效極佳,世界衛生組織亞太相關會議都邀請蘇益仁去演講。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超出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是計算疫情期間直接或間接死於疫情的人數,作為防疫成功的指標;如能讓超出死亡率下降,代表防疫成功。蘇益仁指出,台灣每年流感季超出死亡率都比非流感季多4000至5000人,2003到2004年流感季卻下降至800多人,是因當時善用預防性投藥策略。台灣後來因此受邀到頂尖全球專家會議分享成功經驗,進而影響全球各國在2005年搶購克流感作為防疫物資。「當時只要機構住民有一個人得流感,跟他同寢室的人全部給克流感」,蘇益仁表示,克流感幾乎沒有什麼藥物副作用,同寢被傳染機率又高,引此這樣做不單是「預防性投藥」,也是「早期投藥」。疫情威脅長照機構可能釀成重災,蘇益仁呼籲中央必須要有系統性、有策略地強化機構的標準作業流程,積極找出病人、即早給藥,才能挽救生命,建議「機構住民應該要每2到3天快篩一次,快篩陽性就給藥。」施文儀表示,據他了解,指揮中心昨天忙了一整夜,開會到今天凌晨,做出的因應方案就是「『普快篩』頻次增加、快篩陽就隔離、快篩陽就給藥。」對於中央這次動作明快、正面回應專家意見,施文儀感到相當欣慰,但仍要提醒,「現在也要準備好可承接的醫療單位,應考慮增設專責醫院」。因機構長者勢必有一定比例會轉中、重症, 住民有高比例失智、失能,一般醫院不一定有辦法照顧。
-
2022-05-01 新聞.元氣新聞
全球首例「H3N8流感」於大陸現蹤 我國提升旅遊警戒
中國大陸一名4歲男童4月初感染H3N8流感,為全球首例,男童發病前曾接觸家禽。我國疾管署今宣布自4月27日起,提升河南省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另中國大陸(含港澳)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三級警告(Warning)。根據中國大陸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資料,大陸河南省駐馬店市4歲男童,4月5日發病,4月10日病重住院;個案發病前曾接觸家禽,鄰近地區有野鴨活動,其密切接觸者觀察期間無異常狀況。該名男童是全球首例H3N8流感確定病例。疾管署表示,H3N8流感病毒仍屬禽源性,過去多於馬、狗、禽類等動物間檢出,目前尚無有效人傳人能力,疾管署將密切監測此病毒。中國大陸近期陸續出現有H5N6及H9N2流感等新型A型流感病例,該署已將中國大陸河南省、山西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四川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江蘇省、山東省、湖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安徽省新型A型流感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其他省市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指出,此次個案應屬偶發性人類感染,發生大規模傳播流行風險為低,但仍存有風險,加上國際禽類禽流感疫情不斷,於大陸仍有H5N6及H9N2流感疫情,顯示人類感染新型A型流感威脅不減。提醒醫師如發現自大陸回台之可疑病例,應加強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並迅速通報衛生機關。疾管署提醒,國人前往中國大陸各省市時,應落實「5要6不」原則,5要:禽肉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禽畜養殖場或市場/展銷場。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無法完全對抗傳染病,阻斷密閉空間傳染才是關鍵!專家提7點建立抗病毒環境
面對西方國家新冠病毒第五波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只能說疫情險峻,然而大傳播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被忽略。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的大傳播,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這次病毒是空氣傳播,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空氣傳染及環境的傳播,才是這次新冠病毒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最近很多國家已經改變防制策略,嘗試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何防堵病毒。如果我們只想以傳統的疫苗來對抗傳染病,而忽略環境傳播,控制病毒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這次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應該是疫苗打得最早而且打得最完整的國家,但仍然繼續發生第五或六波的大傳播,而且現在新增的確診案例,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突破性傳染。這個事實指出,密閉空間中的空氣傳染仍然是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已有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一再地證實氣膠的空氣傳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應針對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讓病毒不在密閉空間逗留或生存,才有辦法控制疫情。環境的傳播因素主要有哪些:1.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目前學界不僅發現COVID-19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SARS-CoV-2的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持續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多起出現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餐廳、合唱團等地的感染事件,元兇均直指為空氣傳播。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也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2. 空氣汙染: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COVID-19的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標,都呈現正相關。病毒可能隨PM2.5粒子在高空進行長程傳播,在禽流感病毒已經得到證實。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過「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氣汙染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再者,空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讓未感染者COVID-19感染機率增加、讓罹患COVID-19者病情更嚴重。因此,防制空汙也有助於遏止COVID-19傳播,而空汙較嚴重區域則可考慮列為高度警戒疫情爆發和再爆發的地區。3. 廁所及下水道: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的同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因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的SARS大傳染,就已經證實與汙水共管的傳播方式有關。所以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 物體表面:現代社會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充斥過多人造物。研究顯示,COVID-19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5. 氣候因素:研究顯示,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疫情的傳播。然而,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到熱帶/亞熱帶氣候與中緯度國家夏季溫濕度的差異,不同研究也還有不一致的發現,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建構抗病毒環境了解了環境的傳播因素,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對抗病毒?如何建構一個抗病毒的環境?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是將有新鮮的空氣引入、汙濁的空氣排出的過程。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將空氣從乾淨之處引到不乾淨之處。打開房間兩側的門窗,可以讓空氣有進有出,但仍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此外,建議可藉由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去評估房間內通風排氣的狀況是否符合防疫標準。2. 室內環境必須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灰塵,讓病毒不在室內逗留:減少室內懸浮微粒(例如PM2.5等),減少生物性氣膠(含有病毒)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抗病毒室內清潔法則。3. 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因為塑膠及不鏽鋼的固體表面,病毒可以存活最久。建構室內環境成為防疫且抑制病毒細菌的建材,例如含有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例如柳杉、台灣杉及杉木、香杉,以及檜木、肖楠等樹種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而且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以從空氣防疫的思考,用天然木材的芬多精讓病毒細菌無法在室內環境生存。4. 種植可以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阻擋病毒在環境生存。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可以抑制病毒的植物;室內盆栽則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 善用空氣清淨機,尤其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 多攝取含有抗病毒成分的食物,包括含有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另外許多唇形科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等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植物。7. 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日本學者發現3天2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2020年義大利南部的一項有趣研究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COVID-19死亡率低,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今年同樣的研究團隊發現,義大利南部半島臨海的地中海沿岸COVID-19死亡率特別低,很可能的解釋主要是氣候溫和、沿海地區、地中海飲食、以及充滿常綠喬木,屬於可以釋放免疫調節及抗病毒化合物的不落葉地中海植物環境。對抗COVID-19病毒傳播上,實際上的應用是:1. 建議從事森林浴。2. 設計由鼻吸入含有植物芬多精物質。3. 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4. 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總之,減少室內密閉空間中的病毒傳播,建構一個抗病毒的室內環境,建構每個居家及個人獨立的水、汙水,及空氣交換系統,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建造一個防疫健康宅的基本設計,讓病毒在我們工作以及居住的環境當中,都不易和人們接觸。充分的環境防疫,建構防疫健康宅及社區及大樓,人類才有辦法與病毒和平共存。 飲食也必須要注意,多攝食抗病毒食物,健康的運動習慣,生活起居正常,提升免疫力。從生物個體的內在以及外在環境,都能夠做到防疫以及促進健康,那麼加上疫苗注射,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與病毒共存。(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醫學組教授)
-
2022-02-19 新聞.元氣新聞
肉鴨染疫!屏東萬丹肉鴨場確診新型H5N2亞型禽流感
屏東縣萬丹鄉肉鴨場確診新型H5N2亞型(b分支)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依標準作業程序,屏東縣動物防疫所執行該場47日齡肉鴨(土番鴨)計889隻撲殺銷毀作業,並督導業者完成場區清潔及消毒工作,而這場是因為民眾檢舉通報,檢驗後才曝光。農委會防檢局表示,111年至今,確診及撲殺禽流感禽場案例計12例,其中包括陸禽9場(雞)、鴨1場、鵝2場。近期鴨肉短缺,除了種鴨汰多換外,畜牧業界推估和蛋雞一樣,與氣候、疫病有關,近期商家頻找產地調肉鴨,產業團體證實鴨肉大減,且也有不少鴨農回報鴨隻死亡,原因為何,卻低調不願多談,更不願與防疫單位扯上關係。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鴨源確實有比較少,現在肉鴨也不好養,也曾派防檢局分局去執行秋冬專案加驗180場,目前已抽150場,並沒有檢驗到禽流感病毒,且化製場也沒有異常,如果有異常大量死亡,化製場數字也能看出來;而屏東這肉鴨場有異常死亡(民眾檢舉),因此派人去查。中華民國養鴨協會秘書長李鴻忠表示,現在市場供應量,比往常供應量少很多,原本肉鴨要養到75日齡才屠宰,但現在不到70日齡就屠宰,甚至有烤鴨店的業者打電話來協會,問說,為什麼鴨子越送越年輕,越來越少?李鴻忠說,養鴨人家從彰化以南到屏東都有,平常鴨子死亡率不超過5%,現在只能說死亡率很高,死到養鴨業者「會痛」,站在協會立場,只能安排取病材送檢,看到底鴨子發生甚麼事。某中部養鴨業者表示,國內養鴨業者,沒有牧場登記者占一半以上,所以養鴨業者總數究竟有幾戶,也無法確切統計;國內鴨子大多都是開放式養殖,一但染疫,業者也不敢說,因為全場撲殺等於判了死刑,法律規定要改為非開放式養殖(至少飼料桶必須圍網在室內),業者復養遙遙無期,甚至會被取消牧場登記。他表示,現在新設的畜牧場,新的地方自治法要求,牧場要離住家一定的距離,新設牧場機會幾乎零,基層鴨農為了要求自保,有狀況不可能通報防檢疫單位,「如果是你,你會去報嗎?」
-
2022-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什麼莫德納疫苗在研發成功前不被看好?專家曝冠狀病毒疫苗難研發原因
不應該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美國人這時候可能還把冠狀病毒視為別人家的事,就好像聽到南美洲的一場土石流,或非洲下撒哈拉的一場饑荒。只是一場悲慘的、孤立的事件,它的急迫性甚至比不上日常發生的瑣事─送小孩上學、完成老闆要求做的會議報告。公共衛生界的成員甚至表示,媒體報導的冠狀病毒疫情太過誇大。它們比較像是反覆播放的聳動災難片,反而讓人們忽略了全球衛生的真正挑戰。在二月二日,中國公布疫情的最新統計數字,總共有三百六十一人死亡和一萬七千二百零五個確診病例,推特上有人描述這個情勢為「可怕」。前疾管中心流行病學家喬爾‧塞拉尼基奧(Joel Selanikio)反駁說:「我無法了解『可怕』這個說法,想想本季光在美國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死於流感,在中國人數可能還更多。」他寫道:「對中國每年二十五萬人死於交通意外和一百五十萬與菸草有關的死亡,要用什麼詞來形容?」二月三日天還沒亮就到辦公室工作的科貝特回應了塞拉尼基奧有欠思慮的推文說:「我的天……聚光燈一離開流感生物學家,他們就開始鬧脾氣。」她反脣相譏說:「這就像大家都認為『所有生命都重要』,除了病毒學家以外。是的,親愛的……所有呼吸道病毒都重要,所以冠狀病毒重要。」科貝特和葛拉漢知道,科學界還有一些人更具體地表達出對冠狀病毒疫苗展望的懷疑。例如,冠狀病毒可能演化以逃避免疫,或對刺突蛋白的中和抗體可能不足以預防嚴重的感染。畢竟,約一五%的普通感冒是由冠狀病毒造成,但現在還沒有預防它們的疫苗。人們可能反覆感染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因為免疫減退或病毒變異所致。小兒麻痺或麻疹的情況並非如此,自然感染這兩種病毒可提供數十年的免疫力。人體對付一種熟悉的病原體方法應該像這樣:一旦病毒侵入後,身體製造稱作漿細胞的特殊細胞。它們是抗體工廠,可以每秒產生多達兩千個抵抗疾病的分子。但這個過程在新陳代謝中的成本高昂,因此在感染消退後,漿細胞逐漸減少,循環的抗體也是如此。漿細胞通常生存幾天,最多幾個月。不過,這些細胞有一些仍存留於骨骸中數年,分泌少量的保護性抗體進入血液以防萬一。然後另一類免疫細胞是記憶B細胞(memory B cell),進入扁桃腺和淋巴結等地方,它們像守夜者那樣等候。記憶B細胞不分泌中和抗體,而是像小探針那樣附著在細胞膜外面。如果這些老記憶細胞再度偵測到病毒,它們就會再度活躍並製造另一波漿細胞。疫苗的成功取決於那些記憶細胞,但碰到冠狀病毒,一些人擔心我們的身體有失憶症。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曾染患SARS病毒者的記憶細胞在六年後暴露於相同的病毒下卻未能重新啟動。如果確實如此,這表示身體必須從頭開始由彈藥庫裡無數的抗體中選擇最佳抗體的程序。而冠狀病毒將永遠有機會避開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並進入細胞。這時候身體唯一阻止它的方法,是透過更複雜、更警戒的殺手T細胞(killer T cell)來爆破自己的細胞。懷疑者說,想快速又簡單地製造出冠狀病毒疫苗只是白日夢,疫苗可能只有一些效果,幾個月後免疫力就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從頭來過。葛拉漢真心認為獲得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已指日可待,藉助疫苗可能比自然免疫來得好。和呼吸道融合病毒一樣,早期對冠狀病毒的憂慮之一,是人的身體還沒有能力對自然感染產生中和抗體的反應。刺突易受影響的區域─鎖撬─只暴露很短的時間,然後刺突就轉變成融合後構造,這個工具似乎混淆了身體的防衛。但葛拉漢相信當刺突成功地被固定在融合前的結構時,人體可以學習如何長時間擊退病毒。證據正要出現,至少是其中一些證據。二月四日星期二,科貝特再三更新莫德納寄給她的包裹追蹤號碼─它的第一批疫苗,稱作mRNA 1273。不過,當它抵達時,快遞員一直等到科貝特下樓來出示她的身分證才願意把它卸到裝卸區。接下來,她召集數個同事,他們匆忙進入有一群獸醫和助理負責照管老鼠的地下室動物照顧室。科貝特和團隊抽取血液樣本,然後把不同劑量的疫苗注射到三組各十隻的老鼠身上,第四組則注射鹽水安慰劑,像科貝特這樣的老手可以一分鐘為一隻老鼠施打疫苗。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證明疫苗可以刺激抗體的製造,這一步必須發生他們才能展開人體安全研究。完成這件事後,團隊將繼續試驗老鼠和猴子,以蒐集更強力的有效性證據,然後才能擴大人體研究和投入更多自願者和金錢。雖然今日藥物和疫苗在人體試驗前應該先做動物試驗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是出人意料相當晚近的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要求公司在產品上市前必須先提出安全資料,但即使在當時該局仍未明確規範公司必須進行哪些試驗,而且對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規範。在一九五八年的國會聽證中,一位名叫路易斯‧拉薩尼亞(LouisLasagna)的醫生抱怨食藥局鬆散的規範。「只因為省略對實驗動物做毒性試驗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而把人當作最先做毒性試驗的動物,這是應該被譴責的。」他如此表示。五年後,食藥局終於更新它的規範,建立公司和組織對人進行新產品試驗的一套正式程序。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前,研究的贊助者必須提出試驗用新藥(IND)申請,提出基本動物毒性資料,證明藥物或疫苗用於人體可能安全,或者至少短期使用是安全的。試驗用新藥也包括公司製造程序的資訊、首次人體安全研究計畫書,以及為什麼公司認為產品有理由發揮效用。莫德納已把動物毒性試驗發包給合約實驗室,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處理免疫性研究。二月十九日約中午,為科貝特工作的三名學生開始測試施打疫苗老鼠的刺突抗體。他們把血液樣本放進離心分離機以分離較濃的紅血球細胞和較輕的含抗體血清,然後準備有數十個孔的塑膠盤,每個孔的表面黏了刺突蛋白。他們把每隻老鼠的血清加入孔中,以人體的溫度培養約一個小時後把血清清洗掉。如果之前的血清裡含有刺突抗體,那些抗體現在將附著在還黏在盤子的刺突蛋白。為了確定這個程序是否發生,他們把一種特製的偵測抗體加入盤中。這種偵測抗體會附著在其他抗體上,並帶著一種會改變顏色的酶。團隊成員再次清洗盤子,沖掉任何未附著的抗體。最後他們加入一種觸發酶變色的化學劑,黃色愈鮮豔,就表示老鼠產生的附著在刺突的抗體愈多,這個在免疫實驗室的標準測試被稱作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其中一位名叫辛西婭‧齊瓦沃(Cynthia Ziwawo)的學生回憶看到第一個盤子幾乎立即變黃,疫苗已促使老鼠製造出附著在刺突蛋白的抗體。沒有人知道這些抗體能不能中和病毒。要確定這一點必須把含抗體的血清放進裝了活細胞的培養皿,看它是否能阻止病毒感染。他們必須在未來幾個月在所有針對老鼠、猴子以及最終的人體上,進行數百次這種中和試驗。科貝特和她的團隊沒有在程序繁雜的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裡進行所有這些活冠狀病毒試驗,而是決定做一些聽起來極其複雜、但在病毒學界已變得相當日常的事:創造一個假病毒。假病毒有一組包裝在蛋白外套裡的基因指令,蛋白外套上則覆蓋著冠狀病毒刺突。和真的冠狀病毒一樣,假病毒以它的一個刺突接合一個細胞,然後注入它的基因,但那些基因不會告訴細胞複製假病毒,而是告訴細胞製造螢光素酶,也就是讓水母發出綠光的酶。當研究人員後來把細胞切開並添加一種化學藥劑時,被感染的細胞就會亮起來。如果細胞沒有發出亮光,科貝特將知道假病毒沒有進入細胞,意味他們的老鼠已製造夠多的寶貴中和抗體,足以避免感染。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打算等大約一個月來讓假病毒中和化試驗完成,才要求食品藥物管理局准許展開人體試驗。食藥局只需要相信疫苗有希望,而且由莫德納自己做的研究有充分的資料顯示它沒有強烈毒性。葛拉漢在辦公室等待以便在當天晚上儘快看到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結果。在第二天二月二十日與莫德納的電話連絡中,他告訴團隊好消息:一切準備就緒。莫德納當天就向食藥局提出試驗用新藥申請。四天後,一輛卡車在黎明前從位於麻薩諸塞州諾伍德的公司工廠開出來,往西南穿過紐約市和費城,載著首批人體級mRNA 1273疫苗奔往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在這批寶貴貨物上的是一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追蹤器,和每隔幾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的資料記錄器。和Novavax的疫苗只需要冷藏不同,mRNA疫苗如此脆弱以至於沒有保持冷凍就會開始腐壞,特別是在運送時更是如此。如果在路上任何時候車內的溫度升高超過莫德納的規格,該公司就必須放棄這批疫苗,蒙受巨大損失並從頭來過。班塞爾為整趟八小時的旅程忐忑不安。這是因為有前車之鑑:回顧二○一五年,莫德納正在準備它歷來第一次疫苗試驗,那是一支禽流感疫苗,而裝莫德納疫苗的盒子正好放置在卡車最熱的部分上方。等疫苗抵達邁阿密時,它已經烤壞了,莫德納不得不重製疫苗並再度出貨。第二批疫苗雖熬過旅程,但臨床試驗地點的冷凍櫃無法保持夠低的溫度。邁阿密的大挫敗讓這家新創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損失數十萬美元。這一次沒有出現差池。當天晚上,疫苗抵達國家衛生研究院,從卡車卸下後移入一個冷凍室保存。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等候食藥局批准進行第一次人體試驗之際,科貝特和葛拉漢加緊進行距離完成還很遙遠的動物試驗。※ 本文摘自《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疫苗戰爭:全球危機下Covid-19疫苗研發揭密,一場由科學家、企業、政府官員交織而成的權力遊戲與英雄史詩》作者:布蘭登・波瑞爾 譯者:吳國卿, 王惟芬, 高霈芬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2
-
2021-11-22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關於抗新冠口服藥 你需要知道的4件事
在全球新冠疫情籠罩之下,台灣自不例外,歷經部桃院內感染、諾富特事件,今年五月本土爆發,也是一波一波洶湧而來,現在疫情趨緩,但疫情很難完全止住,後續仍然需要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個人的防疫措施也不能鬆懈,當然疫情的監測,仍然需要持續進行,醫療量能隨時都要保持足夠,以因應秋冬以來,除了新冠疫情外,流感及禽流感的威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新冠疫苗的接種已陸續開打以外,全世界各大藥廠亦聚焦在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的研發,到目前為止已有二個口服新藥研發完成(包括默克藥廠研發口服病毒藥物molnupiravir,又叫Legevrio,另一是由輝瑞藥廠研發Paxlovi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住院率及死亡率,茲分述如下,供讀者參考。(一)Molnupiravir(莫奈拉韋-Legevrio)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學實證:此口服新藥是由默克藥廠研發,根據Malone的報告指出,透過此藥使用後,會給予病毒不對的原料,使病毒無法複製,在Fischer及Mahase(第三期)的臨床試驗,證實可降低新冠肺炎50%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已取得英、美緊急受權,將可提供高風險確診者服用,每日口服二次、服藥五天,可使症狀減輕,減低死亡風險,減輕醫療負擔。(二)Paxlovid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療實證:根據美國輝瑞公司的報告指出,此口服新藥是新型蛋白酶抑制劑(PF-07321332)合併若億亞(ritonavir,反轉錄病毒治療藥),此藥亦是每天口服二次,服藥5天,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症狀出現3天內,服用可降低89%住院/死亡風險,症狀出現5天內服用可降85%住院/死亡風險,此藥對變異病毒株亦有效,目前美國緊急授權(EUA)申請中,至於副作用與安慰組並無差異,且無嚴重不良反應。(三)兩大藥廠宣稱將對高所得與中低所得國家有不同的販價使每個人負擔的起:到目前為止,兩家藥廠都同樣宣稱將根據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調整訂價,高所得國家每一人每一次療程為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則降為20美元。而且默克將生產Legevrio 300萬份製劑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1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萬份製劑;而輝瑞今年預計生產18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1百萬份製劑,並與90個國家簽訂合約,此乃新冠肺炎患者一大福音。(四)老藥無鬱寧(Fluvoxamine)新用,亦有醫學佐證:無鬱寧(Fluvoxamine)本來治療憂鬱症用藥,但此藥證實對新冠肺炎產生的激素風暴有效。根據巴西TOGETHER從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之隨機分派試驗,使用無鬱寧組別可顯著降低因COVID-19住院/轉院風險達32%,有80%之病患接受完整藥物治療療程之病患其效益可達66%。不失為臨床上可以使用的藥物。結語目前疫苗施打覆蓋率已漸漸提高,加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斷研發成功,而且具有臨床療效實證,相信與病毒共存是可以期待,不再一昧思考清零政策,而是在「疫苗」、「藥物」、「檢疫」三管齊下,尋求平衡,相信在不久將來,大家一定可以「安心」、「放心」過正常生活。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3傳染病臨門 教授金傳春籲行政院:速開全國專家會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近期自美返台,隔離中受訪表示,台灣應思考二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幾成可開始鬆綁防疫、與病毒共存,但恐得長期與口罩相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並不樂觀,因為完整接種率超過八成的以色列和新加坡,每日病例還是很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同不能鎖國,但至今看不到指揮中心提出長遠防疫規劃,秋冬又面臨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這三大傳染病,呼籲行政院儘速針對Delta變異株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虛心學習各國優秀防疫策略。金傳春表示,台灣不能一直鎖國,但也還沒有條件期待與病毒共存,因為現在接種率還太低,而且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最大的不同,是只要發生群聚,就能很快就篩選出新的優勢病毒,就算完整接種疫苗還是有突破感染,只能預防重症死亡。金傳春憂心忡忡,眼看Delta已經登陸,必須為本土疫情做好最壞的打算的指揮中心,雖然每天開記者會,卻至今都沒提出任何有系統的、長遠的科學防疫計畫。「現在已經九月了,今年冬天得同時考慮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三大傳染病,」金傳春呼籲,十月以前必須在行政院層級,針對Delta病毒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廣納專精於病毒、免疫、防疫的專家意見,謙虛互相學習,「學法律的手要放開來。」支持科學研究趕快進行,學者各就各位支援政府,提供防疫規劃所需的基礎。金傳春舉例說,2015年登革熱大流行的時候,當時的衛福部部長蔣丙煌就開了這樣的會議,後來疫情就控制得很好;2003年SARS疫情時,當時研究量能比現在好很多,大家合作推動冠狀病毒研究,金傳春當時也被派去萬華做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反觀現今,金傳春說,這次雖然大家還是分頭努力,但是整合效果很差,相對於病毒和疫情的變化,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只是一直在追趕,不夠及時,也沒有超前。雙北五月疫情高該趕快做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卻沒做,許多未知的事情現在更難再找答案。金傳春表示,台灣防疫確實有自己的優點,最要感謝民眾對於戴口罩、勤洗手的接受度很高,公共場所設置酒精洗手設備的比例很高,這些公共衛生防疫措施還是很有用的。但別忘了,世界各國的資料也都出來了,有些國家防疫策略比台灣好太多,我們也要虛心去學習。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醫療人員?疫苗序位獸醫仍「被消失」 公會喊太誇張
台灣目前到貨的採購疫苗加上美、日捐贈的疫苗至今已超過700萬劑,但至今「獸醫」仍不被認為是第一線醫療人員,被排除在疫苗施打名單之外;獸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在國外獸醫為第一類施打對象,等同於一般接觸病患高風險的醫療人員,但國內卻是疫苗局外人,大喊「太誇張」。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初步造冊統計,國內獸醫師約4800人;在美國,醫療人員列為第一類疫苗施打對象,並括號含獸醫,在國外已有犬貓染疫情況,飼主帶小孩看診,因為病毒是會變的,而獸醫與飼主在動物診療過程中,密閉空間相處至少30至60分鐘,國外認為獸醫高風險,但在台灣卻不被認為是醫療人員,透過各種方式提醒、爭取仍未果,覺得「太誇張」。譚大倫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獸醫也協助接受安置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的毛小孩,卻沒有因此被當作醫療人員,且至今,沒有得到政府各種防護設備的幫忙,比如防護衣、護目鏡、手套等等,頂多獸醫師看診僅有口罩,有些醫師會穿手術的無菌衣,但這是穿安心的,並無法阻絕病毒,但在國外,疫情當下,獸醫師看診時的防護,和一般醫療人員一樣,是全套穿好的。黃姓基層獸醫師日前也在臉書發文,新冠肺炎凸顯了獸醫師的悲哀,獸醫師在美國在歐洲在很多國家,都被納入「必要醫護人員」,甚至到最後還被要求,協助加入抬人類屍體、幫忙加入施打人類疫苗,但台灣獸醫師在施打疫苗序位完全「被消失」,竟然連排驗光師後面、到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都沒資格,「是在哈囉?」他表示,全球有近1000種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冠肺炎中間宿主保毒者是蝙蝠、穿山甲及蛇 。所有邊境、國內任何有動物場域,畜牧場、肉品市場、動物醫院,以及國人食用肉品奶品蛋品安全、野生動物救傷保育第一線等,獸醫師都扮演重要相關人畜共通傳染病疾病監測前哨站,獸醫師不是必要醫護防疫人員是什麼?獸醫師不是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是什麼?他說,確診者的犬貓生病要看小動物醫師,是誰要來照顧誰要來承擔染疫風險;經濟動物獸醫師要不要去牧場診斷看病?民眾以為上班開會桌上那個便當菜裡面、餐桌上吃下肚的安全的雞鴨豬牛羊魚蝦肉是哪裡來的?喝的被獸醫把關過的牛奶、羊奶,與每天吃的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是哪裡來的? 在台灣,這一切都被認為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這名獸醫也說,口蹄疫、非洲豬瘟、狂犬病、禽流感、牛結節疹發生的時候,獸醫就是醫護防疫人員,但新冠肺炎發生時,獸醫就被消失了,獸醫在台灣長期以來,就是被滿滿的忽視、漠視與歧視,全世界就台灣沒把獸醫師排到第一類,是國際笑話一則。
-
2021-06-02 新聞.元氣新聞
中國出現H10N3禽流感傳人 農委會:盼科學證實
中國1日出現H10N3禽流感禽傳人。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今天表示,國際沒有H10N3對人致病的紀錄,盼有進一步研究證實,而台灣每3、4年野鳥監測會發現一次,未對禽產業造成危害。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日通報,江蘇省發現1人感染H10N3禽流感,同時也是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10N3禽流感的病例,其官網公布此案例為江蘇省鎮江的41歲男性,4月23日出現發燒等症狀,4月28日因病情加重而送醫,患者目前病情穩定。黃金城指出,H10是弱毒株、低病原性,國際上科學研究報告沒有過對人致病案例發布,新聞報導的當事人是剛好驗出H10N3,或是H10N3使他致病,希望看到進一步科學分析報告,例如研究病毒特徵,是否在八段基因中發現哪一段是偏向人類、會感染人類,且應是高病原性的病毒。他也說,政府每年的野鳥監測,約隔3、4年會發現一次H10N3的病毒,都是低病原性,迄今沒有對台灣的禽產業造成危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邱垂章說明,H10N3亞型禽流感病毒既往的監測資料,同一亞型的病毒曾在2003年冬、2006年冬、2009年、2015年等4個年度自野鳥排遺分離到病毒,從2016年迄今未發現相同亞型的分離株;但是中國未公布此病毒株的基因序列,所以也無從比對是否一樣。
-
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讓人聞之色變! 你一定要知道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
自去年十二月中國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昨天已傳出跨省跨國感染,大家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聞之色變,以下為大家整理「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見疑問,為大家解惑。Q: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原?A: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Q: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地區?A:中國武漢。起初患者多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經營及採購人員,故以「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稱之,後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已傳出或有疑似病例國家八國。中國、台灣、泰國、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越南。並已造成中國三人死亡。Q: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關聯性A:經病毒基因定序發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相似度近80%,但並非同一株病毒。Q: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性A:冠狀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兩者都是RNA病毒,特性為突變速度非常快速。多數冠狀病毒在動物中傳播,宿主傳到中間宿主,再到人身上,當病毒突變時,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Q: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途徑A:動物傳人。當出現兩起家庭群聚時,WHO起初認為是「有限度人傳人」,病毒在一公尺內近距離接觸、接觸時間長、或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等較可能傳染。但因個案快速增加,專家認為應已超越「有限度人傳人」範圍。致死率目前尚無法判定。可能症狀發燒、咳嗽、少痰,部分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炎呈雙肺浸潤等症狀。Q:民眾如何自保A:留意身邊發燒患者,避免去人多擁擠處;若至中國甚至武漢當地,請配戴外科或N95口罩,並避免接觸生禽。若有相關症狀,應儘快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接觸史。資料來源/疾管署、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整理製表/記者簡浩正 聯合報
-
2021-04-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無須擔心AZ疫苗施打 接種前諮詢醫師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到台南參加「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他以「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為題做專題講演。陳建仁分享他學習、工作的經驗,從求學、研究、抗SARS到新冠肺炎防疫,強調團結的重要,並以堅持、謙虛、好奇心、有毅力及批判的思考勉勵師生。也請大家放心施打疫苗。陳建仁簡單說明為何要改課綱,以及新課綱強調的素養是什麼?他說,因知識更新速度快,課程必須跟上,因此要改課綱;而素養也就是新課綱的基因,以前是學知識,現在是學素養,正如達爾文所說「最終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陳建仁強調,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很重要,因此總統蔡英文以2030年雙語國家為願景,藉由厚植英語能力,提升國家競爭力。他說,在母校勝利國小的攤位闖關時,老師都說英語,已看到未來願景。他說,2017年到2025年是台灣發展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年代,要大力培養跨域數位人才。他以年輕科學家推翻知名科學家的研究為例,勉勵師生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也說出老師常有的迷思,要老師「不要害怕孩子挑戰老師」。他也以自己成為台大最年輕教授,父親寫信給他,指「越結實的稻穗,越低頭」,要他學習謙虛為例,勉勵師生除謙虛,更要堅持,並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鼓勵師生要有好奇心及批判的思考。陳建仁以台灣對烏腳病、B型肝炎的研究,進而讓聯合國把飲用水的砷含量標準,從50PPM改為10PPM,以及1百多個國家都打B肝疫苗,預防肝癌為例,強調「立足台灣、放眼天下」。陳建仁強調,「成功不是學習結束,而是學習開始。」他以台灣應有抗SARS的成功經驗,而革新防疫體系,以致後來的禽流感、H1N1防疫也成功,這也是齊心協力所成,教育要成功亦如此。演講後,許多師生提問雙語教育、新冠肺炎防疫等問題,其中有老師詢問如何去除對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的不確定性疑慮,陳建仁表示,AZ疫苗有引起血栓的副作用,但這就如1萬人會有1人有毛病一樣,無須擔心,建議打針前先諮詢醫師再決定是否接踵。
-
2021-01-27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影/談抗SARS 陳建仁: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
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責任近期引起討論,時任衛生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26日說,當時中央和地方開會後,決定封院,但要分艙分流、循序漸進,但台北市政府時間一到就拉起封鎖線,並沒有好好規劃、造成大家驚慌,他直言「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陳建仁26日晚參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直播節目「昶昶直播」時表示,因為當年和平醫院封院一發不可收拾,他被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立刻建立院內感染管控,4、500間醫院管控都做得很好,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失敗經驗,這次桃園醫院感染就有學到當年經驗,有計劃的進行,但有人拿以前的狀況來比較,他認為沒必要,而且應該要從失敗中找更好的處理方法,怎麼會把失敗經驗拿出來講,他覺得有點不太了解;他常跟國外媒體說,台灣的防疫如此成功是因為把SARS的失敗當作踏腳石越做越好,而非跌倒後爬不起來。陳建仁指出,包括傳染病防治法修訂等,都是在SARS疫情後建立,而台灣人民經過H5N1禽流感、H1N1等挑戰,學習到很多,也能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台灣人民的公共衛生與防疫知識在全世界的表現相當好。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大研發鼻噴劑取代注射流感疫苗 將應用新冠病毒防疫
清華大學醫學科學系教授吳夙欽領導研究團隊,嘗試研發出適用所有類型病毒的廣效型流感疫苗抗原,並研發用鼻噴劑吸入取代注射的流感疫苗劑型,目前在預防雞禽流感已證實有效。清大今天指出,團隊計畫將廣效與鼻噴等疫苗設計概念應用於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提升疫苗的保護力及阻絕病毒傳播力。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不一樣,疫苗配製得用猜的,吳夙欽解釋,流感病毒的抗原,也就是血凝素蛋白常改變,「只要一變臉,免疫細胞就不認得,無法產生相對應的抗體。」清大指出,血凝素分子由球狀的頭部與軀幹組成,球狀部就像抗原的「臉」,各型病毒株長相都不同,吳夙欽團隊利用基因工程讓抗原的球狀頭部長出一層醣,用醣遮蔽的方式為抗原的臉蒙上面紗,來「騙」過免疫細胞,「只要看到流感病毒通殺不誤。」吳夙欽團隊還將抗原的軀幹去醣化,讓產生抗體的免疫細胞更能看清楚目標攻擊,吳夙欽說,經過去醣化的血凝素可誘導產生更多軀幹部抗體,對抗高度變異的不同抗原型流感病毒,就能開發出廣效的流感疫苗。清大指出,流感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傳染,吳夙欽將研發出來的新型佐劑製作為禽流感疫苗,在學術機構的雞場進行小規模動物實驗,證實所有的雞吸入黏膜疫苗後,血清中都產生禽流感中和抗體,已取得台灣及美國專利,這項實驗結果令研究團隊信心大增,下一步將應用於研發新冠病毒的鼻噴型吸入式呼吸道黏膜疫苗。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11 科別.感染科
日、韓禽流感來襲 彰化出動到芳苑禽場消毒
禽流感病毒好發於秋冬季節,嘉義縣鰲鼓濕地尖尾鴨寺日前檢出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高雄市茄定濕地候鳥(鴨科)排遺檢出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彰化縣為降低風險,縣府動物防疫所今天上午派遣消毒防疫車到芳苑鄉漢寶濕地及附近禽場加強消毒。彰化動物防疫所表示,這次檢出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與日本、韓國近期發生禽流感疫情的病毒有99%高度相似,目前已造成韓國48個禽場案例,撲殺家禽1490萬隻,及日本34個禽場案例,撲殺家禽數達500萬隻。彰化縣有陸禽1325場,水禽1132場,彰化動防所提高警覺今天出動前往禽場加強消毒,並向養禽戶宣導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強化消毒措施,以降低環境中病原量,減少禽流感發生風險。 彰化動防所長董孟治說,禽流感病毒容易隨著候鳥遷移,而攜帶病毒至台灣地區,漢寶濕地常有候鳥出現,彰化西南角也是禽場密度最高的區域,因此加強各項消毒,並提醒養禽農民加強各項生物安全防疫工作,禽戶應每日自主觀察家禽健康情形,若家禽有異常或不明原因死亡,或是飲水、攝食、產蛋率有異常下降情形,應立即通報。養禽業者務必依「H5、H7亞型家禽流行性感冒防治措施」落實各項生物安全防疫工作,如未落實「H5、H7亞型禽流感防治措施」中各項軟、硬體生物安全作為,將依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規定處以3萬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其防疫設施。
-
2021-01-09 新聞.元氣新聞
西岸濕地驗出H5N8禽流感病毒 高市動保處籲小心
農委會防病檢疫局8日發布台灣西岸沿海濕地,鴨科候鳥的排遺驗出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與日本近期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度高達99%,高雄市動物保護處提醒轄區養禽業者提高警覺,並會持續對養殖場周邊環境消毒。高市動保處表示,這次檢出的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經比對HA基因的部分序列,與今年1月在歐洲蛋雞發現的病毒及去年11月在日本鹿兒島鴨科排遺所發現的H5N8病毒高度相似,並已造成韓國48個禽場及日本34個禽場染疫案例,累計撲殺家禽1990萬隻。動保處表示,為防堵禽流感病毒傳播,入冬以來已多次派員到沿海濕地及周邊養禽場消毒及訪視,高雄迄今尚未傳出相關疫情。不過仍請業者加強禽場消毒及架設防鳥網等生物安全防護工作,並適時補充家禽營養以提升免疫力因應環境變化。動保處已持續派員針對半徑5公里內的禽場疫情進行訪視,並加強邊環境消毒工作,並採樣候鳥排遺監測,清除生產環境中潛存禽流感病毒。動保處長葉坤松提醒,如發現場內家禽有精神沉鬱、食慾不振、產蛋率下降等症狀或異常死亡情形者,應主動通報防疫機關,並按「H5、H7亞型家禽流行性感冒防治措施」落實防疫,未配合者依規定可裁處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