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禽流感
共找到
66
筆 文章
-
-
2020-1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談台灣防疫關鍵 專家意見獲陳時中採納
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提出的重要防疫建議,包括入境隔離14天、強制戴口罩等,全獲衛福部長陳時中採用。朝日新聞網站今天刊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專訪。報導指出,台灣從4月起到12月22日,超過250天以上沒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病例,今年經濟成長率維持正成長,防疫成功有其背景。張上淳在專訪中指出,台灣早期就能控制住疫情的主因,是徹底進行入境管制,讓病毒進不來。台灣政府去年12月得知中國發生詳情不明的新型肺炎,認為有必要提高警戒,立刻對搭乘直飛武漢航班的旅客強化檢疫,之後觀察疫情狀況,強化檢疫對象逐步擴及中國全境。張上淳說,台灣實施入境管制的地區範圍、時期等,是由專家小組決定,政府方面也採用。張上淳表示,他在今年1月2日接到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電話,委託他成立專家小組,一開始召集傳染病專家6、7人,於1月5日召開首次會議。當時考量武漢肺炎有人傳人的可能性,在中國政府同意下,疾管署人員1月12日前往中國了解疫情。他透露,這名疾管署人員回報,當時中國當局表面上說武漢肺炎「不會人傳人」,但透過別的管道從中國方面得知會「有限的人傳人」。張上淳指出,台灣早在出現首例確診病例之前,就提早採取防疫行動,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的教訓,因此進行相關修法,允許在緊急時刻成立擁有強力權限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讓專家可提供建議,並成立疾管署等。此外,台灣與中國往來非常密切,包括SARS、2009年的H7N9型禽流感都是從中國傳入,因此台灣平常就對中國的傳染病保持高度警戒。在專家小組與政府之間的運作方面,張上淳說,最終的政策都是由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來做決定,不過從疫情爆發至今,專家小組的重要建議都獲得採用,包括入境台灣者隔離檢疫14天、搭乘大眾運輸強制戴口罩等,這些都是專家小組的建議。對於防疫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張上淳說,台灣政府當然也有考量經濟,但是防疫優先的原則從未改變,因為只要能控制疫情,就能實施有效的經濟振興措施,例如振興國旅方案,是在疫情趨緩後的7月實施。他表示,雖然防疫期間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但他認為要徹底防疫後,再力圖振興經濟才是正確方法。張上淳也說,台灣人願意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跟政府徹底公布疫情資訊有關,到6月為止,疫情中心每天都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與防疫措施,建立民眾的信任感。至今有40多萬人入境後被強制隔離檢疫,但違規者僅約1000人左右。最後,張上淳表示,疫情一旦擴大,就非常難控制,重要的是盡早發現確診者並進行隔離,為了不要發生漏網之魚,必須徹底進行疫調;此外,戴口罩雖然無法100%避免傳染,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遏止病毒散播。
-
2020-12-03 養生.聰明飲食
如果明天沒了雞?為何雞肉是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食材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雞冠天下》,作者安德魯・勞勒】隨著人類開始種植並食用榖物,家雞也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大部分像玉米之類的榖物都缺乏重要營養素,特別是離胺酸和蘇胺酸等胺基酸,但是雞肉和雞蛋卻富含這類必需胺基酸。「母雞下蛋時能夠在蛋裡產下人體無法合成的胺基酸,雞的這種代謝特徵在人跟雞的演化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兩名學者曾如此寫道,「只要在餐點裡偶爾加個蛋,一頓不起眼的飯就可能脫胎換骨成為營養滿點的好料。」如果人類在二十一世紀要繼續吃肉,那麼選擇工業化飼養的雞肉要比豬肉或牛肉都來得好些,雞對於土地、水與能源投入的需求比起豬或牛都少。生產一公斤雞肉只需不到兩公斤的飼料,其他動物若要長出同樣多的肉,所需的飼料可是要多更多了,雞的飼料換肉率只有養殖的鮭魚比得過。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氣的溫室氣體中,肉類生產過程所製造的佔了近兩成;農業活動所生產的溫室氣體則有超過八成是來自肉類生產活動。以相同的重量來比較,雞肉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僅有漢堡牛肉餅等紅肉的十分之一而已。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兩個世紀前警告道,人口不停增長將會超過人類生產糧食的能力。但他絕對無法預料到亞洲家禽的引進、遺傳學的進展、廉價能源和大型企業的崛起,這些都把他那個時代骨瘦如柴的雞隻轉變為大規模生產的便宜商品。每年跨國流通的雞高達十億隻,總重超過一千兩百萬噸。產自荷蘭的雞肉在科威特王公的銀盤上滋滋作響;安哥拉的部落居民在當地市場上以物易物換購阿肯色州來的雞;巴西養的雞可以在北京的超大型賣場內買到。從二○○八年到二○一三年,全球家禽出口量增加了四分之一,其中絕大部份都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地區。在二○一二年,迦納就進口超過二十萬噸冷凍雞肉,這進口量是十年前的三倍。美國人對雞肉的需求持續增長,而且其需求量超過其他所有主要國家,美國消費者吃掉的雞肉是全球平均的四倍。墨西哥則是消費最多雞蛋的國家,每人每年吃掉超過四百顆蛋,幾乎是全球平均的三倍。在中國,每人每年消耗的雞肉約十公斤,這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但這數字每年都在上升,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雞肉進口市場。二○一二年時,中國消費的雞肉量首度超越美國。跟韓建林小時候相比,這樣的變化相當驚人,當時的中國幾乎沒什麼家禽產業。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傅光明是名億萬富翁,該公司在其垂直整合的肉雞業務就聘了一萬名員工。泰森食品打算未來幾年內在中國設立九十座養雞廠,每座養雞場可同時飼養超過三十萬隻雞,以便在中國這個當今最大的雞肉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不止泰森,像是嘉吉等其他美國公司也都忙著興建自己的養雞場跟屠宰加工場。難怪韓建林的老家現在都看不到雞了。二○一四年時,中國政府宣布將在二○二○年之前將一億的農村人口都市化,屆時全國人口將有六成是都市人口。馬爾薩斯也沒有預料到由於人類跟家雞之間的全新關係,我們竟會面臨環境、勞工、健康、動物福利等令人生畏的議題。今天的家禽產業,就跟巨型都市的擴張以及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一樣,無論從規模或範圍來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實驗。在這項充滿活力的國際貿易中,仍籠罩著水道被污染、工人身處危險環境、食安問題以及駭人聽聞的動物福利議題等陰影。主導該產業的幾家公司往往規模龐大,政治上也深具影響力,有能力擋掉那些可能會增加成本的政府法規,或降低其衝擊。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不想再吃雞肉。歐洲和美國的市場上陸續出現替代品,比如雞肉風味的豆腐或菇類,這類食品吃起來就像工業化雞肉一樣,平淡無味。「超越肉類」這間加州公司的老闆對外承諾,可以透過加熱、冷卻、擠壓植物性蛋白質來製造一種擺脫抗生素、砷和禽流感的人造雞肉,到時就能製作出便宜的墨西哥辣醬玉米餅肉餡。超越肉類公司所生產的「無雞肉雞柳條」,現在在全食連鎖超市裡就能買到。另一家加州新創公司漢普頓庫里克則希望用純素原料來取代雞蛋,這個點子要實現,得感謝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投資。該公司推出的第一項產品是無蛋美乃滋,叫「Just Mayo」,現已上市。雖然這些替代品有許多嚐起來跟它們想取代的食物一樣平淡無味,但它們都已準備在歐美市場打下江山。不過,隨著巨型都市(比如河內跟奈洛比)的成長、印度及南美洲的中產階級不斷增加,以及鄉村土雞養殖的凋零,在未來幾十年內,雞肉似乎仍會繼續成為速食店的主食以及城市的必需品。雞曾是皇室的寵物,是太陽的神聖象徵和復活的使者,雞替我們洗滌罪惡,並作為我們崇尚英勇和自我犧牲的榜樣,如今卻迅速轉變成至關重要的食材。比方說,雞在中國長期以來被視為文、武、勇、仁、信兼備的五德之禽,但在現今,雞的主要功能就是餵養中國一百五十個人口破百萬的城市──這城市數量到二○三○年可能還會加倍。若能在培育雞隻品種、產業各項環節、設定雞隻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更加人性化,便能減輕我們對這些同伴動物最為惡劣的虐待,而且這樣一來,雞隻提供城市廉價動物性蛋白質的流程也不會被過分干擾。比如裝蛋的紙盒上,可用簡單的圖像明確指出蛋雞的生活條件。就我在布雷斯堡所見,法國相關法規要求蛋盒上要根據這批蛋雞所處的飼養環境予以清楚標示。雞糞肥可以被好好利用,施加在地力衰竭的土壤上,正如復活節島民幾個世紀前所做的那樣。勞權運動者可以仿效孟加拉和中國等國針對紡織業和電子業的作法,揭露諸多家禽業工人所承受的惡劣工作條件,並要求改善。大廚們可以堅持使用更美味的雞肉來代替工業化雞肉,即便這樣可能會略微提高成本。此外,針對抗生素使用、飼料安全、沙門氏菌和其他細菌威脅所訂定的種種國際參照準則,也能確保消費者在購買任何產地的便宜工業化雞肉時,都不會像是拿健康當賭注一樣。工業化雞肉也許是人類未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重塑我們飼養、對待和屠宰這些雞隻的方式,同時也讓我們在餐廳和超市有更多元的選擇。
-
2020-11-28 新聞.元氣新聞
比利時爆禽流感 活禽鳥及種蛋禁輸台
農委會防檢局今天表示,比利時一處肉雞場發生H5亞型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疫情,將公告比利時從非疫區名單移除,活禽鳥及其種蛋即日起禁止輸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指出,依據比利時聯邦食品鏈安全局(AFSCA)訊息,該國西弗蘭德省(West Flanders)一處肉雞場發生H5亞型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疫情。為了防範疫情入侵,農委會公告比利時從非疫區名單移除,該國活禽鳥及其種蛋自今天裝船(機)起運者禁止輸台,禽肉產品因尚未獲核准,不會輸台。防檢局表示,受比利時疫情影響較大者為輸入活禽鳥,經統計從107年迄今,台灣從比利時輸入活禽鳥1萬6642隻。防檢局呼籲,秋冬是禽流感好發季節,近日國際疫情頻傳,除比利時外,波蘭、法國、韓國、英國、荷蘭、德國、丹麥、愛爾蘭、瑞典、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等國也陸續傳出家禽或野鳥的禽流感疫情。此外,日本的禽流感疫情近兩週從香川縣擴散至兵庫縣及福岡縣,案例也增加至10例,顯示疫情來勢洶洶,此時正值候鳥來台度冬之際,國內養禽業者更要提高警覺,加強場內各項軟硬體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以防堵疫情入侵。
-
2020-11-11 科別.感染科
國際禽流感疫情告急 冬候鳥過境來台提醒注意防疫
國際禽流感疫情告急,台南市動保處呼籲禽場落實防疫,目前已進入冬季氣候型態,東北季風吹起,候鳥陸續來臺度冬,也是禽流感好發季節,韓國於野鳥檢體檢出H5N8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日本、英國及荷蘭家禽場也相繼發生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我國與韓國及日本位處同一候鳥遷徒路徑,候鳥來臺渡冬及日夜溫差變化大,增加禽流感疫病傳染風險,養禽業者應加強各項生物安全防疫措施,防範禽流感發生。農業局長謝耀清表示,國際禽流感疫情頻傳,養禽業者不可掉以輕心,應做好禽舍防鳥設施架設及確實維護,避免讓家禽以外的生物進入禽場,並且加強人員徹底換衣鞋及清潔後才能進入禽舍,同時落實禽場內外環境消毒,確實做好各項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入侵機會,阻絕禽流感發生。農業局動保處持續於冬季實施強化禽場家禽流行性感冒監測措施,從109年10月1日至110年3月31日止,針對臺南市禽流感高風險地區,包括後壁區、學甲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加強監測陸禽場、鴨場及鵝場,將抽樣監測52場,以早期發現案例,及時處置,降低禽流感發生及傳播風險。冬颱接續形成,氣溫驟降且可能帶來降雨,農業局動保處再次呼籲,低溫及禽舍濕度高易造成家禽免疫力降低,養禽業者應提高警覺,注意禽舍保溫及防止賊風進入,並加強人車管制及落實場內各項軟硬體生物安全措施,防堵疫情入侵,同時應早晚檢視禽隻健康狀況,若有異常死亡情形,應立即向動物防疫保護處通報處理,以免疫情蔓延。
-
2020-11-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野味是人類感染新冠源頭嗎?專家:中藥材或許是關鍵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不尋常的基因序列其實人類要直接從蝙蝠身上感染病毒很難。雲南的蝙蝠洞附近住了兩百一十八人,只有六個因為感染過蝙蝠冠狀病毒而產生抗體,即使他們常在住家附近看見蝙蝠。同樣的,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的蝙蝠也有MERS 病毒,但人類至今都是經由駱駝染病,這些駱駝的體內雖然有蝙蝠病毒卻沒生病。前面提過,幾內亞美良度村的小男孩艾彌兒從蝙蝠身上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病故,二○一四年在西非引發伊波拉疫情。但野生動物病毒學家萊恩德茲表示,同村的小孩經常捕捉蝙蝠烤來吃也沒事。當年他帶領考察隊前往美良度調查伊波拉疫情,卻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艾彌兒特別倒楣。澳洲科廷大學 (Curtin University)的約翰.麥肯齊 (John Mackenzie)教授告訴我,澳洲沒有人直接從蝙蝠感染亨德拉病毒,而是經由馬匹,而馬匹可能是吃了蝙蝠吐出的水果纖維或蝙蝠窩裡的產後剝落物而感染病毒。感染立百病毒要經由豬 (中間宿主),或喝到果蝠吃過的棕櫚樹液。澳洲野生動物保育者常照顧受傷的蝙蝠,但麥肯齊說只有兩名保育者曾經感染澳洲的蝙蝠麗沙病毒 (lyssavirus),這是一種東半球蝙蝠身上有的病毒,跟狂犬病密切相關。兩人不幸都病故。現今所有的蝙蝠保育員都會接種疫苗。暫且不論沒搞清楚狀況的搖滾明星,美洲確實有人因為接觸蝙蝠而得到狂犬病。但現今認為狂犬病在英國和澳洲已經絕跡,即使那裡的蝙蝠帶有麗沙病毒。蝙蝠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像其他會引起狂犬病的動物那麼高,例如狗或浣熊。我認識一位女士,她住在英格蘭風景如畫的科茲窩鎮 (Cotswolds)。她房裡擺滿收留生病蝙蝠的籠子和簍筐,英國所有蝙蝠品種幾乎都有,有些還瀕臨絕種。她毫無顧忌地觸摸、餵養蝙蝠和替牠們包紮。我去參觀時她要我放心,其中只有一個英國品種的水鼠耳蝠 (Daubenton’s bat)據知會傳染狂犬病,她邊說還邊熟練地從簍裡抓出一隻。蝙蝠是可愛的小東西,褐色毛皮軟得不可思議。我相信她的判斷,但還是覺得由專家來移動牠們就好。那麼SARS 病毒和新冠病毒是怎麼侵入人體的?要怪就要怪野生動物交易,尤其兩次疫情都在冬天爆發,也就是農業社會獵殺動物的季節,理所當然也是享用野味的季節,中國傳統觀念就認為野味有益健康。二○二○年四月,聯合國生態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祕書要求中國關閉販賣野生動物的市場,例如跟新冠肺炎有關的武漢市場。「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不好好照顧大自然,就會換大自然來『照顧』我們。」坦尚尼亞籍的伊莉莎白.瑪瑞瑪 (Elizabeth Maruma Mrema)如此說道。然而市場究竟在新冠疫情中扮演什麼角色,目前看法仍然眾說紛紜。中國最初在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通報的病例,有三分之二跟市場有關,三分之一無關。至今我還會聽到有人質疑:若病毒來自市場販售的動物,為什麼三分之一的病例與市場無關? 可能早期很多人都是被其他人感染,而非環境因素,之後病毒剛好很快傳到市場,畢竟市場是人跟人頻繁接觸的地方。「我強烈相信在武漢發現的病毒跟蝙蝠病毒相差無幾,只是病毒剛好具備了人傳人的所有條件,」朗堡表示。「我認為市場的病例只是群聚感染的一部分。這不表示市場就是病毒的來源。」但疫情跟市場的關係仍然引起矚目,或許是因為大家聯想到市場跟SARS 的關係。而且一月時,只有跟市場或其他病例有關的人可以做病毒篩檢,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跟市場無關的病例。當初科學家發現果子狸最可能是SARS 的源頭,而如今穿山甲和新冠肺炎似乎也受到如此臆測。穿山甲是全球非法交易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已經瀕臨絕種,類似病毒很早就在這些長鱗片的動物身上發現。中國科學家也認為,穿山甲是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結果穿山甲只是煙霧彈,」朗堡說。蝙蝠身上的病毒甚至比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類SARS 病毒更像新冠病毒。蝙蝠身上的RaTG13 病毒基因雖然很像新冠病毒,但並非一模一樣。「我們推論它們是四十到七十年前從同一個源頭分別演化而來的,」朗堡表示。但病毒的其他特徵又顯示,「產生新冠病毒的譜系幾乎一直都存在蝙蝠體內。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找到中間宿主才能解釋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特徵。」新冠病毒中有兩種不尋常的基因序列,截至二○二○年五月為止,在目前已知的蝙蝠病毒中都尚未發現。其中一種確實在穿山甲的病毒中出現。「兩種序列都可能以某些組合存在於蝙蝠病毒中,」朗堡說。蝙蝠體內的病毒很多樣,科學家不屈不撓花了十四年取樣,才找到完全吻合二○○三年SARS 病毒的基因序列。而目前還沒找到與新冠病毒一模一樣的也不令人訝異。但SARS 的相關報導幾乎都肯定地說,果子狸就是病毒的中間宿主,即使沒有證據證明病毒需要中間宿主才能傳人。如今新冠病毒和穿山甲的傳說也甚囂塵上,輕易就被接受。假如這讓原本就因為是傳統中藥材而岌岌可危的穿山甲進一步受害,那將是一大悲劇。倘若病毒源自蝙蝠,但人類又很難直接從蝙蝠那裡感染病毒,那我們究竟是怎麼被感染的?如果病毒確實是在市場上才第一次傳給人類,就有希望能阻止這種事再度發生。中國在二月底關閉全國各地販售野生動物的市場,環保人士希望能從此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這本來是SARS 之後就該做到的事。然而,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資料,廣東在二○○三年四月底禁止販售野味,卻在八月中SARS 消失之後就解禁了五十四種豢養動物。商業活動一如往常很快恢復。同樣的事可能再度上演。二○二○年三月底,中國的新冠病例在封城幾週後逐漸減少,大家認為疫情過去了,據說野味市場又重新開放。 無論如何,蝙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休士頓大學市中心分校的李堅強 (PeterLi)提到,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吃珍奇野味的習慣。他表示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大動盪之後,中國農家為了吃飽和營生才開始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此後這種產業隨之興起壯大,專門賣珍奇的肉品給都市裡的許多有錢人。「說什麼消費需求都是假的,」李堅強說。「需求是商人和餐廳老闆創造出來的,他們說野味能延年益壽、促進性功能和活化大腦。」這麼說來要翻轉風氣並非不可能,而且據說中國的年輕世代較不流行吃野味了。但不只是流行的問題。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地本來就有吃蝙蝠的習慣,甚至非洲也是。煙燻蝙蝠在迦納很普遍。萊恩德茲表示,大型動物愈來愈稀少,所以蝙蝠就成了非洲各地常見的野味。不過一般人習慣吃體型大、肉又多的果蝠,而非體型小的食蟲蝙蝠,例如帶有類SARS 冠狀病毒的菊頭蝠。然而,把蝙蝠想成食物或許是錯誤的切入點。菊頭蝠被用來製成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中藥材。世衛組織在二○二○年二月的報告中說,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中藥材被大量運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中藥裡的夜明砂就是乾掉磨成粉的蝙蝠糞便,要取得並不難。在搜尋引擎輸入「夜明砂」,就會出現很多筆商品。其中一筆每一百克要價十二點三八美元,並標明來源為菊頭蝠。商品說明列出療效:「活血化積,明目止痛︙︙治瘧疾、小兒驚風、排尿刺痛、陰道分泌物、瘰癧、腫痛。」二月時有個滿意的顧客留下評語:「已經開始服用。」不過夜明珠主要還是用來治療眼疾。《中藥材臨床手冊》說它:「清熱明目,夜視有精光 (因為維他命A含量高)。」 一個中藥網站上解釋,「蝙蝠目盲,夜間飛行」,因此排泄物有益「視力,尤其是夜間」。 (其實蝙蝠視力很好的原因跟其他鳥類一樣:牠們需要飛行。)在雲南的蝙蝠取樣中,科學家在菊頭蝠的新鮮排泄物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在野地裡曬乾的蝙蝠糞便或許能殺掉病毒,但可能不會每次都把病毒殺光光,如果把它磨成的粉末塗在毫無保護的身體部位上更危險:眼睛有ACE2 接受器,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特別會附著在眼部, 所以眼睛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徑。我透過網路詢問中醫師,他們都建議把夜明砂萃取液直接塗抹在眼部。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收集的資訊,菊頭蝠乾屍也是一種治咳嗽的民間偏方。諷刺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咳嗽。但最大的風險或許不是來自偏方本身,而是捕獵蝙蝠或收集新鮮蝙蝠糞便的窮人,這些人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用來當作肥料的蝙蝠糞便多半已經堆放一段時日,可能風險較低。而收集蝙蝠糞便的人若是感染病毒就可能傳給別人,或許是在運送蝙蝠產品到市場販售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目前仍神祕未知的零號病人,或許就是這樣感染的。湖北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菊頭蝠的蹤跡。因此可以合理推論,中國若能整頓傳統市場,就能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無論新冠病毒是否來自市場。我們已經確定有些令人擔心的禽流感病毒確實來自市場。達薩克表示,最起碼提高市場的生物安全性是有意義的作法。目前在傳統市場裡販賣的動物都是關在一個疊一個的籠子裡,體液和伴隨的病毒 (包括蝙蝠病毒)就這樣傳來傳去。改善衛生或許能減少這種情形。
-
2020-10-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結束於疫苗問世之時?一個狀況讓新冠病毒更致命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全球大流行可能會變得多可怕?首先,一個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病原,究竟可以害人到什麼地步?這個問題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一般以為,當一個病毒學會人傳人之後,它的致命性就會降低。許多人相信致命性和傳染力之間是一種平衡關係,此強則彼弱。我們都知道,為了存活,病原體必須在宿主死亡前或免疫系統消滅它之前,就跳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所以它不會馬上就殺死宿主,因為它需要宿主幫它傳宗接代;如果是呼吸性病毒,便是利用宿主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結果是,在演化適應人類宿主時,致病性低的病原可能會勝過致病性強的病原。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概括成一個更廣為人知的主張:新病原一開始都比較致命,因為它們還不太了解我們,但是如果它們能存活下來且廣為傳播,一定會演化得較為溫和,這樣我們才能活著繼續散布它們。這是一個廣為接受的想法。二○○五年,時值全球大流行應變準備極受重視之際,在一個地位非常高的英國智庫以此為主題的會議中,我與一位「英國內閣緊急應變小組」(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 A)的前成員談論到H5N1 禽流感;這個小組是英國政府遇到緊急情況時召集的最高諮詢委員會。我問對方,如果 H5N1 蔓延全球,在已知它會造成六成感染者喪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做好因應準備?他直視我的雙眼,態度認真地說:「不用擔心,如果它釀成全球大流行,死亡率將會下降。這些疾病永遠會變得愈來愈輕微。」什麼,就這樣而已?二○一八年英國流感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顯示,上述這個假設有多麼根深柢固。該計畫的設計是根據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五的流感(如同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的致死率),以此作為「合理的最糟情況」。他們承認H5N1 禽流感的死亡率達六成,但是只表示如果H5N1 病毒變得能夠人傳人,致死率就會大幅下降。他們認為雖然「不能排除」致死率超過百分之二點五的可能性,但H5N1 全球大流行的致死率「預期應該」大約是百分之二點五。此外,他們告訴地方當局以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訂定計畫,因為不可能有更致命的病毒攻擊那麼多人。近年來的歷史紀錄不太支持這種動物疾病演化適應人類並傳播後致病力會降低的說法。想想愛滋病毒,它在感染者出現病徵之前就具有傳染力,所以如果感染者過了幾年因為缺乏治療藥物而必死無疑,對於病毒的存續來說並不成問題。如我們所見,愛滋病毒在二十世紀初襲擊人類,後來又蔓延全球,整個期間裡它的致病力並沒有降低的跡象。或者看看禽流感病毒。它在水鴨腸道裡是個無害的病毒,因為它必須讓宿主能夠四處游水,然後透過排泄物把它拉出來,才能傳到另一隻宿主身上。可是一旦到了養雞場,它常常就突變成具高度傳染性的致命病毒,因為那裡不愁沒有雞隻,而且只要一個簡單突變,它就變成「高病原性」病毒,能夠爆炸性地複製繁衍,搶在其他病毒之前就進入下一隻雞隻。讓雞隻死亡對這個病毒來說無關緊要。事實上,至少短期來說,這種突變對禽流感病毒是有利的,當任何鴨流感病毒(不只是H5N1 病毒)出現在養雞場裡,經常會發生這種突變。以此例而言,至少在雞隻身上,變得更致命對這個病毒來說是有用的。如我們在第五章所見,最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突變使得H5N1 病毒能夠在不同哺乳動物之間傳染,而且似乎不減其致命性。在傳染力和致病力(致病嚴重程度)之間似乎沒有所謂的此強彼弱。這實在令人害怕,因為另一個具有三成死亡率的禽流感病毒H7N9,已經有五個所需突變中的三個,偶爾會在人類之間傳播,而且具有「高病原性」突變的病毒能夠在雪貂身上傳播並殺死牠們,就算只是吸入病毒。這裡顯然也沒有所謂此強彼弱的平衡。此時此刻,這種現象並未發生於新冠病毒。英國的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是將科學家們的評論傳送給記者的新聞平臺。二○二○年四月,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病毒學家伊恩.瓊斯(Ian Jones)在該平臺上發表觀察,表示新冠病毒沒有遭遇任何特定的演化壓力。他說:「在我們付出的代價之下,這個病毒在人類族群裡殖民得相當成功,我看不出任何使它在近期內變得更致命的動力。」另一方面,這些病毒持續發生隨機突變,如果其中一個突變使某個病毒的人類傳染力變得更好,它可能會在病毒族群裡變得更多,或者以演化的說法,它是被擇汰了,因為能夠散播對病毒最為有利。在我撰寫本書之際,新冠病毒正累積著突變,在它感染四百萬人之後這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們尚且不知是否有任何突變正實際改變新冠病毒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而且突變也影響致病力,那麼由此而生的病毒可能變得更致命或更不致命,視哪種對它最有利。讓我們來打破迷思:病原體的演化並不必然表示它會變得愈來愈弱,或者致病嚴重性和傳染力之間永遠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令人憂心的是,有些參與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的人並非病原演化專家,卻深信這樣的迷思。要記得,新冠病毒和人類的華爾滋才剛開始。此外,問題不只是病毒本身的表現,有些疫苗會提升它的致病力。賓州州立大學的安德魯.瑞德(Andrew Read)對幾種疾病進行過研究,包括馬立克病(Marek’s disease,一種養雞場常見的雞瘟),看看疫苖如何影響病毒的演化。他發現如果疫苖能使病毒宿主不發病,但病毒還是存活並散播著,如同中國 H5N1 家禽疫苖的作用,可能會篩選出致病力更強的病毒。事實上,病毒致命性太強的話將無法散播:致命性只能到某個程度,如果過頭了會太快殺死所有宿主,最後連自己也死光光。偶爾可能出現這樣的病毒,但是它活不了多久。然而「漏洞」(Leaky)疫苗會引發宿主的免疫反應,使病毒維持於低量,所以感染者不會死,但是病毒也不會全部被消滅。這樣的情況可能會使病毒變得特別致命,因為它們不用擔心宿主喪命的問題,而且致命性增強後的一些變化,例如能更快複製或更快入侵宿主細胞,可能有助病毒存在於接種過疫苗的宿主體內,讓它即使在宿主免疫反應下也能夠繼續存活,散播得更好一點。而假如這個病毒進入未接種疫苗的宿主體內,會比平常更為致命。接種馬立克疫苖的雞隻就發生這種情況。如果新冠疫苗有「漏洞」,那就很令人憂心了。「漏洞疫苗當然有可能會讓新冠病毒變得更致命,」瑞德告訴我,「我也看到事態發展的不同走向。」這完全取決於什麼對病毒有利。如果我們開發出有漏洞的新冠疫苗,造成一些病毒株變得更致命,結果會很麻煩。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接種疫苗,就算消滅天花的疫苗也不是人人都有接種。倘若具致命突變的新冠病毒在接種族群裡悄悄傳播,然後傳到了未接種的人身上,情況可能很慘。開發新冠疫苗時,必須把這一點謹記在心。這個病毒可能會在各地持續傳播,直到我們有了疫苖並且廣泛接種。這代表各國必須持續進行檢測、打斷傳播鏈以圍堵病毒擴散,否則將爆發更多大規模疫情,從而我們得繼續實施保持社交距離的策略。兩者的代價都很高,所以無論開發出什麼看來有效的疫苖,都面臨廣泛接種的壓力。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專家:哈薩克「不明肺炎」新冠可能性大
中共駐哈薩克大使館9日發布警訊,指稱哈薩克爆發「不明肺炎」,周五遭哈薩克衛生部否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10日接受央視訪問時也指出,從報告統計數字來看,從流行病學考慮,哈薩克所謂「不明肺炎」應該是新冠肺炎可能性比較大。中共駐哈薩克大使館9日發布一份公告,標題為「提醒在哈中國公民注意防範不明肺炎」,指今年上半年,哈薩克不明肺炎已導致1,772人死亡,僅6月就有628人死亡,其中也包括中國公民,並稱該病致死率遠高於新冠肺炎。這項消息10日引起廣泛關注,但哈薩克衛生部隨即否認相關傳言,指這一說法「與現實不符」。中共駐哈薩克大使館10日隨後修改這則公告,將標題中「不明」兩個字,以及內文中「該病致死率遠高於新冠肺炎」等表述拿掉。中共駐哈薩克大使張霄10日也與哈薩克衛生部長阿列克謝·崔通電話。中共使館發布的新聞稿稱,「雙方高度評價中哈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崔感謝中方對哈抗疫工作大力支持」,但對「不明肺炎」一事卻隻字未提。針對此事,吳尊友10日晚間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第一,如果是新的呼吸道傳染病,發生在夏季的可能性比較小。即使是新冠肺炎,最早也發生在冬季。SARS最早也是發生在冬季,包括流感、禽流感都是如此。第二,從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情況來看,哈薩克也是受影響很大的國家,病人數和死亡數對該國影響很大。第三,從病死率來看,也在新冠肺炎範疇內,同時考慮到哈薩克的醫療能力和檢驗檢測能力。他個人認為,當地所謂「不明肺炎」是新冠肺炎可能性更大。吳尊友並提到,也不排除病人增多,包括感冒病人,使得醫療資源、診斷能力跟不上,不能及時給予診斷。哈薩克人口約1,800萬,但據統計,截至7月9日10時,哈薩克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經達到5萬3,021例。中共駐哈薩克大使館稱,目前當地疫情正進入新一波高峰,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呼籲在哈薩克全體中國公民應繼續減少人員流動,切實加強個人防護。
-
2020-06-24 科別.感染科
獨/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坦布蘇病毒 台灣首度由蚊驗出
台灣研究團隊首度在台灣北部、中部的蚊子身上,發現人畜共通新興傳染病坦布蘇病毒(Tembusu Virus,TMUV),並完成基因定序;台灣成為繼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泰國之後,第四個發現此病毒的國家,研究結果已刊登在今年5月國際期刊「病毒(Viruses)」上。由於坦布蘇病毒在家禽身上的症狀類似禽流感,並不容易分辨,且會對雞鴨等畜禽產業造成危害,提醒畜牧業者需多留意。計畫主持人、衛福部疾管署病媒病毒及立克次體實驗室博士研究員舒佩芸表示,疾管署從2005年開始執行病媒蚊監測計畫,主要是監測日本腦炎、登革熱等疾病。舒佩芸說,但去年6月在台灣北中南東等地的豬舍、濕地、公園進行病媒蚊監測時,在13個採集地點中,於北部溼地的環紋家蚊及中部豬舍附近的三斑家蚊身上,發現了坦布蘇病毒,這也是台灣首度監測出坦布蘇病毒。舒佩芸表示,坦布蘇病毒與登革病毒、茲卡病毒及日本腦炎病毒都一樣屬於黃病毒屬;目前坦布蘇病毒有超過30種以上的病毒株,台灣發現的是新型病毒株,目前僅台灣有,與之前其他國家發現的坦布蘇病毒不同。但舒佩芸說,經過分析比對,與馬來西亞感染雞隻的坦布蘇病毒比較相似。此病毒傳播途徑與日本腦炎相類似,可透過蚊蟲叮咬感染家禽,也可能經接觸被感染的家禽及汙染的環境傳播病毒,感染其他的家禽。舒佩芸說,坦布蘇病毒雖然是人畜共通的新興疾病,但在發現台灣的坦布蘇病毒後,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採集地點附近的野鳥、雞鴨鵝等家禽,並沒有發現異常。此外,檢驗了100多個居住於豬舍及溼地附近的疑似日本腦炎通報病例檢體,也沒有發現感染坦布蘇病毒的個案,因此台灣發現的新型坦布蘇病毒是否會感染人,現階段並沒有科學證據。她說,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曾有報告顯示,在人身上可測到有坦布蘇病毒的抗體。在中國大陸山東省,也有報導,抽驗養鴨場工人血清及口腔拭子檢測發現有坦布蘇病毒,也發現抗體,雖然感染病毒的人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但顯示病毒可能由家禽傳播給人。在坦布蘇病毒中,是否有毒性高、可以感染人,且引起嚴重疾病的病毒株,仍有待觀察。舒佩芸表示,根據文獻顯示,中國大陸很多年前就出現鴨的疾病、被鴨坦布蘇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感染的鴨子會出現發燒及神經症狀,走路不穩、東倒西歪、無法進食外;鴨子生長緩慢,產蛋率下降,病毒會侵襲鴨的卵巢,不產蛋,也可能產下來的是軟殼蛋;解剖時臟器出血,卵巢、心、肝、脾、胰臟、腦部都有問題;被鴨坦布蘇病毒感染的發病率達九成以上,死亡率有5%到40%,提醒畜牧業者需多加留意。舒佩芸表示,雖然這是台灣首次監測到坦布蘇病毒,但不代表現在才出現在台灣,去年監測13處,就有2個地方監測到,因監測地點有限,也可能早就已經存在於台灣,只是過去沒有發現。台灣是否還有其他高致病性的坦布蘇病毒株,也有待持續的監測研究,才能及早防治。她表示,研究團隊推估坦布蘇病毒可能藉由候鳥的遷徙在亞洲及澳洲間傳播。泰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及台灣都在候鳥遷徙的相同路徑上,所以「台灣有坦布蘇病毒並不意外」。在東亞及東南亞,有很多人畜共通的病毒,除坦布蘇病毒外,如日本腦炎及禽流感等,都可能經由候鳥的遷徙而傳播,也提醒畜牧業者多留意。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卸任後首露面 再轟WHO失職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
前副總統陳建仁卸任後擔任中研院院士首次在生技場合露面,他再次批評世界衛生組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過度相信中國,相較於2009年H1N1疫情才剛從美加延燒就宣布全球緊急事件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台灣這次雖守住疫情,卻也埋下隱憂,國人大多沒有抗體,下階段生技產業必須要盡速研發疫苗、抗病毒藥物、快篩,才有辦法持續保護國人健康。陳建仁今出席今「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臺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談到我國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他感謝第一時間嗅到危機就啟動防範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以及衛福部長陳時中,特別是陳時中在面對疫情時,承接過去台灣對抗SARS的精神,以科學為基礎,一板一眼的解決問題,他也點出,台灣的防疫成果令人稱羨取決於「審慎對應、迅速反應、超前部署」。台灣經過SARS後,建立了傳染病防治法,進行組織改造,過去的衛生署改制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改為疾病管制署,2003年之後SARS的苦難帶來復活。他回憶2003年後,2005年台灣又面對到禽流感,隔年他剛好是國科會的主委,政府當時要求啟動對禽流感的的防治工作,研發出快速診斷、抗病毒藥物、疫苗,後續再面對到H1N1,剛從墨西哥傳播到美加時,世界衛生組織馬上宣布H1N1為全球緊急事件,反觀這一次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卻沒有這樣做,直到全球病例暴增時才實際宣布,造成新冠肺炎全球性爆發。從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病例來看,重症少、輕症或無症狀者多,各國能把持住重症,卻無法全面掌握輕症或無症狀者,導致疫情嚴重擴散。不過他也提到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隱憂,陳建仁說,台灣成功守住這一次疫情,也因此台灣人大多沒有抗體,因此下一步生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台灣必須要有快篩、抗病毒藥物、疫苗,相信我國的生技產業在產官學研的合作下,成立生技國家隊,未來台灣將會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表示,4月的今天新冠肺炎全球個案才100多萬人,經歷短短一個月確診個案已經突破600萬人,新冠肺炎被視為第三世界大戰,台灣防疫成果令世界稱羨,下一步他認為台灣有健保大數據還有各種國家隊,相信下一步生物科技也能被國際依賴。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庚團隊找到新冠肺炎關鍵抗體!抑制病毒力達9成
林口長庚醫院今天宣布,經過團隊不斷測試不同來源的病毒株後,終於找到能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單株抗體,成效更高達9成。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蘇輝成表示,目前公開向全球廠商徵求技轉,希望趕緊研發出藥物,盡快讓全球脫離病毒威脅。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研究團隊從3位病人的B細胞內找到25株抗體,並從中篩選出具備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能避免病毒在人體內繼續繁殖的全人源單株抗體。該抗體為最主要的作用是阻斷病毒進入細胞內,相較於被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韋,則是讓藥物進入細胞再抑制,兩者在治療方法上不太一樣。黃冠穎說,抗體藥物有兩大作用,一是在人體未感染前先給藥預防;二為讓已感染者施打藥劑後緩解症狀。他指出,台灣在研究單株抗體方面,腸病毒單株抗體已約10年,去年新型流感H1N1病毒、2014年也有對禽流感H7N9病毒都有研究,更已有建立一套人類單株抗體庫。他還說,從人體內找出的單株抗體,研發抗體藥物具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抑制,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蘇輝成表示,這次最特別的是,他們還針對不同來源新冠肺炎病毒株,包含武漢株、美國株、歐洲株、埃及株進行測試,結果抑制病毒能力達90至98%,實驗結果已達到開發治療藥物的條件,希望快找到國際大廠合作、研發藥物,趕緊進入人體試驗。
-
2020-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病毒啟示/科技愈發達,站在病毒面前的我們,更安全了嗎?
在科技更加發達的今天,站在病毒面前的我們,更安全了嗎?答案可能恰恰相反。2018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健康與安全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報告─《應對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的技術》。報告的作者之一、該中心傳染病學專家阿米什‧阿達加說,人類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事件頻發的時期。這個判斷不斷被印證。2019年9月,由世界銀行和世衛組織共同召集建立的全球防範工作監測委員會發布《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全球突發衛生事件防範工作年度報告》(下稱《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1年至2018年,世衛組織在172個國家和地區追蹤了1483次傳染病事件,包括「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伊波拉、茲卡病毒等。「這些疾病預示著高影響力、潛在快速傳播疾病的新時代的來臨。這類疾病更加頻繁地暴發並且越來越難以控制。」《年度報告》認為,世界正處於地區或全球災難性傳染病及大流行病暴發的高危之中,如果暴發,不僅會造成生命損失,還可能顛覆經濟秩序,造成社會混亂。作為高風險病原,病毒尤其值得關注。如果說病毒的進化就像在積攢火藥,需要導火線才能引爆,那麼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人口增長、環境惡化,還是人口頻繁流動、技術濫用風險增高…導火線變得越來越多。更快、更擠、更危險800萬年前,非洲,一隻黑猩猩由於捕食紅頂白眉猴和大白鼻長尾猴,感染了猴子身上的一種病毒,很快,病毒開始在黑猩猩之間傳播。幾個世紀以來,喀麥隆的獵人捕食黑猩猩,也不時會被這種病毒感染。但在20世紀以前,這些獵人遠離人群,病毒沒能感染更多人。20世紀初,非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部原本疏落的聚居地迅速發展成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們從村莊大批遷移到城鎮,同時帶去的還有病毒。在人口稠密的貧民窟,它們迅速傳播。20世紀中葉,這種致命病毒已經走出喀麥隆,降臨剛果。隨後,被感染者沿河流和鐵路向非洲中部其他城市遷移,到1960年,病毒的腳步已經橫貫整個非洲大陸。隨著剛果獨立,在剛果工作的海地人重返祖國,病毒也傳播到海地。到20世紀70年代,海地移民和美國遊客把這位「殺手」帶到了美國。當科學家終於在1981年發現這種病毒時,它已潛伏於全球,繼續感染了6000萬人,並讓其中一半人失去生命。這就是造成愛滋病的HIV病毒。在全球化起步階段,愛滋病病毒從喀麥隆傳遍全球歷經了半個世紀。而在全球化、城鎮化加速的今天,病毒的擴散、感染隨時都有可能發生。20世紀末,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共識:傳染病造成的危險,是單個國家無法應對的。美國公共衛生問題專家勞里‧加勒特在《逼近的瘟疫》一書中寫道,「非典」疫情預示著一個新時期─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全球流行時期的到來。如今的世界,人口更密集,交通更迅捷,也可能更不安全。地球上的人口在過去的50年間翻了一倍,人口密集的城鎮大量湧現,汙水、垃圾…汙染滋生著病菌。一旦發生傳染病,將有更多人被迅速傳染。地理隔離曾是防止傳染病擴散最古老、有效的方法,也一度在傳染病出現的早期賦予了人類寶貴的「寬限期」,可以及時防堵。但從波音747飛機打破洲際隔離開始,地理隔離逐漸因為高速交通系統的發展被打破。人流高效轉移的同時,病毒也在迅速傳播。「非典」暴發的2003年,中國春運期間的全國旅客運量為18.19億人次。隨著「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逐步完善、「村村通」硬化路的大量修建,2019年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達29.9億人次。研究者認為,更龐大的春運客流和更稠密的交通網絡,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使新冠肺炎疫情比「非典」更容易滲透到全國。曾被山海阻隔在世界另一端的新興病毒,如今離我們只有一班飛機的距離。上萬機場和每年46億人次的全球航空客運量,讓病毒可以降落到世界任何一角,且最長不超過36小時。2017年,安哥拉和巴西黃熱病流行,黃熱病毒被一名從安哥拉回國的工人帶入中國;幾乎同時,裂谷熱病毒被另一名歸國人員帶入中國…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人類越來越難預料下一次新發和再發傳染性疾病的暴發,以及病原的身分種類、出現的時間和地點。150萬種風險來自黑猩猩的愛滋病病毒、來自禽類的禽流感病毒、蝙蝠帶來的冠狀病毒,無一不在提醒我們,大多數惡性病毒傳染病都是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跨界」傳染給人類的。《自然》雜誌曾在2008年做過統計,新出現的傳染病中,有60%是人畜共患,其中72%又是以動物為宿主的病原體引起的。隨著野生動物棲息地被人類不斷侵占,人類與帶病毒動物間的物理距離正在縮小,病毒從動物到人的「溢出效應」正在加速。曾在委內瑞拉西北部暴發的出血熱,原宿主就是當地叢林中的棉鼠和藤鼠。由於當地居民大規模開發農田,牠們失去棲息地,被迫在新建的農村社區中與人類接觸,很快將隨身攜帶的沙粒病毒傳染給人類。在馬來西亞,人類的活動範圍加速擴張,當地人把養豬場建在了蝙蝠的棲息地旁。蝙蝠吃水果,水果被蝙蝠攜帶的尼帕病毒汙染後掉到豬圈,豬吃後染病,最終把病毒傳染給了人。據研究者估算,大約還有150萬種未被發現的病毒在野生動物中流行傳播。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血疫》一書寫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與對自然的大規模開發,我們似乎闖入了一個神祕黑暗的禁地,那些原本與人類相安無事的病毒,由於其原本的動物宿主被消滅,或者被當作人類維繫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物資源,因此,選擇了人類作為新的宿主。警惕「殺手」復活2017年,加拿大亞伯達省的一家實驗室中,一個科學團隊將重疊性DNA片段拚接在一起,人工合成了一種病毒,隨後發表論文對製作方法進行了介紹。沒想到,這引起了軒然大波。被合成的馬痘病毒,與在1980年宣布已被根除的致命性天花病毒存在親緣關係。一種擔憂縈繞人心,科研人員製造這種病毒並附帶「說明書」的行為,是否可能降低其他人製造天花病毒的門檻,讓「殺手」復活?高風險傳染病的病原體,並非一定來自自然。《年度報告》認為,隨著科技特別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在實驗室中被研發和製造出來。例如「功能獲得性研究」,就是通過在實驗室中人為增加病原體的毒力、易傳播性或宿主範圍,以研究病毒特性或評估新興傳染病。這類「雙刃劍」研究,一直伴隨著科學倫理和風險的爭論。甚至一些病毒並不需要被特意製造。就在20世紀世衛組織宣布人類已消滅天花的同時,多個實驗室裡仍儲備著用以研究的天花病毒,一旦有人將病毒釋放,局面會再次反轉。特別是,人們現在已經不再接種天花疫苗,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正在減弱。此後,世衛組織要求所有天花病毒都要送到其批准的兩所實驗室中。但就在2014年,並非上述兩所實驗室的美國馬里蘭州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在打包一間實驗室的物品時,發現了6只20世紀50年代遺留的小瓶子,裡面竟裝著天花病毒。在世衛組織的天花清掃中,它們被忽視了。人們意識到,病毒失控甚至可能不需要複雜的過程。《年度報告》認為,傳染性微生物有可能偶然泄漏,其後果等同於自然流行病暴發,甚至更嚴重。而微生物被故意釋放則將使疫情防範工作複雜化。「新發或再發傳染性疾病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背景下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小理等人撰文指出。社會和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等因素使我們離病毒越來越近,而國家安全、公共政策設計等問題,也帶來類似風險。例如,2019年,日本政府以加強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生物安保、開發診斷試劑為由,首次引入伊波拉病毒和其他4種致命病毒。世界做好準備了嗎「面對快速變化的致命的呼吸道病原體大流行病,世界並沒有做好準備。」《年度報告》說。2019年10月,來自2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撰寫了一份題為《全球健康安全指數》的報告(下稱《指數報告》)。《指數報告》根據預防、疾病監測和報告、快速反應、醫療系統、國際規則承諾、環境危險度6個類別,評估了195個國家預防、發現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66.7分以上即被認定具有較強危機應對能力的標準下,這195個國家的平均得分僅為40.2分,其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分也只有51.9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為重大傳染病或流行病的暴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指數報告》寫道,各國預防、發現和應對這類重大疾病暴發的能力存在嚴重缺陷。在這個全新的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失守,都可能帶來世界範圍的連鎖反應。從資金支援來看,《指數報告》顯示,儘管86%的國家將地方財政或捐助資金投入健康安全建設,但少有國家從國家預算中撥款,用於整體評估、解決健康安全漏洞並制訂行動計畫。從生物安全來看,《指數報告》指出,至少75%的國家在應對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相關指標上得分較低,最薄弱的地方之一是,忽視對可能增加知識但也可能損害公眾健康和安全的「雙刃劍」研究的監督。從技術水平來看,「目前國際社會尚不具備在數月內研製針對新型病原體的疫苗與藥物的能力。此外,以微生物法醫學的發展現狀,尚難以可靠地將傳染病大流行回溯和歸因,這表明了當前防範性質的科技發展的滯後性。」王小理指出。從政治、經濟方面來看,王小理等人認為,圍繞先進生物技術的國家間地緣經濟競爭,加劇了建立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的國際準則的挑戰。例如,自《遺傳資源的獲取與公平公正地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議定書》實施以來,對疾病的監測和應對至關重要的生物樣本的國際分享系統卻在弱化。從防範體系來看,《年度報告》指出,國家和地方疫情防範計畫工作往往缺乏有效的「全政府」和「全社會」方針;疫情防範工作中社區參與嚴重不足;國家衛生應急預案協調機制尚不完善,應急機制應擴大到衛生系統以外的部門,但197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口單位中,只有4個設在衛生部以外…《年度報告》寫道:「長期以來,在大流行病方面,我們任由恐慌和忽視循環往復─當存在嚴重威脅時,我們加大努力;當威脅減弱時,我們很快將其拋諸腦後。早就該採取行動了。」(本文摘錄自2020年出版《讀者》五月號)
-
2020-05-19 醫聲.數位健康
病患需求.困境/台大公衛學院:未來防疫 恐臨8隱憂4不足
台灣防疫有成,一個多月沒有本土病例,不過,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可別高興地太早,新冠病毒耐高溫,預計「持續傳播」,台灣仍面臨八大隱憂、四大不足之處,須做好準備,才能面對秋冬季節的另一次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昨舉行說明會,金傳春以「下一波流行的防疫整體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認為同為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的MERS,可以存活在沙漠五十度高溫環境中,新冠病毒恐「持續傳播」,特別是高人口密度的國家與地區。台灣雖是防疫模範生,金傳春認為,仍有些環節較弱,包括長照機構感染控制,以及負責採檢和通報及核查作業的專責人員仍未全部到位;另在,慢性病領藥方式、遠距醫療等部分,均可再加強注意。金傳春指出,台灣防疫仍有八大隱憂,分別為,未感染的易感染者人數眾多、中國大陸疫情變數大,至今檢測量能仍然不足,以及台灣尚無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正預測值高的快篩法;因確診者人數較少,以致臨床與診療經驗有限,再者,秋冬可能仍無國產疫苗,進入冬季後,恐面臨人、禽流感與新冠病毒三挑戰、台灣科技研發起步晚、與未由「全球傳染病」整體觀協助他國齊心防疫。對未來防疫,金傳春建議,境外移入者採兩採檢且用不同法檢測。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感控評鑑須加強、各縣市宜有防疫諮委會且須以「區」單位社區防疫力,並盡速擬定未來施打疫苗優先順序,才能打贏這場全球疫仗。立法院厚生會昨也舉行「新冠肺炎政策對談」討論會,學者除呼籲盡快擴大檢驗能量,掌握疫情情況,以有效決定國家解封時機點,也強調國家防疫政策未來要有一致性。另外,外媒報導,我國將與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共同合作一項國外旅客檢疫和檢測計畫,提供重啟國際旅遊新規章。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有這計畫。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的防疫未來 台大公衛學者說有8隱憂、4處待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超過4個月,台大公衛學院今召開說明會,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依過去流行病學研究,MERS在沙漠50度的高溫都能存活,她認為新冠病毒未來恐「持續傳播」,特別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與地區。另外,雖台灣防疫有成,金傳春認為仍存在「八個隱憂」、「四個待努力處」需要改善,否則在秋冬季時恐面臨疫情再度挑戰。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趨緩,如何使用精準防疫原則來防止人群免於受病毒的攻擊是重要關鍵;其中,檢測、足跡追蹤與放寬現行社交距離的限制等措施,得非常小心。接續講述新冠病毒全球「下一波流行的防疫整體戰」議題的金傳春說,新興病毒傳染的整合偵測包含病例、病毒、血清抗體與環境偵測。而此次新冠肺炎的「全球戰疫」中,有幾件事很重要,首先是疫情資訊應「公開透明、誠實為上策」,這對中國大陸來說仍是挑戰;另外疫情治理上,「自下而上」優於「自上而下」;還有疫情在初期防控,是最為重要。至於疫情失控的常因,她認為包括圍堵過晚、偵測系統失靈或低報、如英國般的佛系防疫、未重視戴口罩、醫院感染控制未到位等。而台灣雖然是「防疫模範生」,金傳春仍認為有一些較弱的環節,包括長照機構的感染控制、資源設備、人力訓練、負責採檢和通報及核查作業的專責人員必須到位;慢性病領藥的方式是否已改進?病人求醫可否遠距討論等,都需要注意。她也指出台灣仍有八個隱憂,包括累積未感染的易感染者過大、中國大陸疫情變數大,至今檢測量能仍然不足、台灣尚無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正預測值高的快篩法、臨床與診療的經驗有限、秋冬可能仍無國產疫苗、冬季恐面臨人、禽流感與新冠病毒三挑戰、台灣科技研發起步晚、與未由「全球傳染病」整體觀協助他國齊心防疫。對於疫情未來,台灣的待努力處,金傳春則建議四點,包括境外移入者採兩採檢,且用不同法檢測、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感控評鑑須加強、各縣市宜有防疫諮委會且須以「區」單位社區防疫力、並討論未來施打疫苗的優先順序,來打贏這場全球疫仗。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大研究:眼睛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徑
香港大學醫學院今日公布,其研究團隊近期發現,新冠病毒遠比SARS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且眼睛可能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徑。據新華社報導,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及其研究團隊在三級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利用人類上呼吸道和眼部組織,對比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以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情況。此項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上發表。團隊發現,新冠病毒遠比SARS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觀察到的相似。綜上所述,這解釋了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較SARS病毒高。陳志偉表示,這項研究亦顯示,眼睛可能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研究團隊早前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在光滑的表面,例如不銹鋼、玻璃和塑料上存活數天。此次研究發現進一步顯示,若人類觸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後擦拭眼睛,傳染性病毒就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因此,人們在公共場所要避免用手接觸眼睛,要定期清潔雙手,以防止新冠病毒從受污染表面意外傳播到眼睛和鼻子。
-
2020-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已攻陷11省!中國再爆神秘病毒 日媒:不排除突變傳人
正當新冠肺炎仍在肆虐全球之際,大陸境內又傳出一種神秘病毒,雖然這株病毒目前主要感染蝦、螃蟹等甲殼類動物,尚不會傳染人類,但日媒表示不排除病毒變異,進而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根據日本「周刊郵報」報導,這種目前主要傳染甲殼類動物的病毒名為「十足目彩虹病毒」,《中國漁業年鑑》紀載,十足目彩虹病毒最早於2014年12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員在浙江省一處養殖場發現,目前大陸太平洋沿岸的11省市都傳出疫情。由於尚無特效藥能治療,部分蝦類一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死亡率高達8成,而根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的養殖白蝦因十足目彩虹病毒肆虐緣故,近年產量更因此減少五分之一。專家指出,當蝦感染十足目彩虹病毒後,身體顏色會開始變紅、殼變軟並沉入水中,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將無法解決,且會迅速擴散到整個養殖水池。因此一旦發現有蝦子染病死亡,必須將附近的養殖池一併清除、抽乾,否則依照病毒傳播速度恐會全數遭殃。儘管十足目彩虹病毒早在6年前就被發現,但目前科學家對於該病毒從何而來、傳播途徑為何仍沒有答案,加上缺乏防治手段,目前蝦農只能靠著禁止外人接近養殖池避免疫情。雖然目前十足目彩虹病毒還不會感染人類,但難保不會像禽流感病毒一樣發生突變,產生傳染人類的可能性。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化武器?關鍵的9篇研究論文揭真相
我在2020-4-11發表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駁斥網路傳言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兩天後有一位讀者在回應欄裡詢問我對一個視頻的看法。該視頻是2020-4-11發表在YouTube的《解密中共病毒的起源》(Tracking Down the Origin of the Wuhan Coronavirus)中文字幕版,而它的原始英文版則是發表於2020-4-7。今天,這個中文字幕版的視頻已被下架。但是,另一個以台灣觀眾為對象的中文字幕版則又出現。這個視頻是由Epoch Times(大紀元)製作的,而它在插播裡說Epoch Times報導是基於事實和不偏袒的(Epoch Times的網站也是這麼說)。可是,我曾經好幾次發現大紀元的報導是錯誤,甚至故意誤導,例如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更重要的是,大紀元自己有明白宣示,希望看到中共政權消滅。所以,不偏袒,有可能嗎?關於這個視頻,中文版的大紀元在2020-4-11發表【首播】中共病毒溯源 獨家紀錄片揭真相。它說:「在影片裡,英文大紀元調查記者喬舒華·菲利普(Joshua Philipp)回顧了今年1月至4月初疫情的發展情況,結合資料和專家訪談,剖析了表象背後的疑點——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到P4病毒實驗室,從神祕的基因序列到相關科學論證和推測,再到中共的超限戰手法,這其中存在哪些關聯和祕密?」這個視頻的一開始就說中共是邪惡的,所以它當然就是以這個前提來報導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而它所安排的人物,以及所採用的資料,當然也就是以滿足這個前提為目標。這樣的製作,以一個紀錄片而言,是無可厚非(畢竟紀錄片是介乎娛樂和新聞報導)。但是,以科學探討而言,它當然就大有問題。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爭論,我總共已經發表了8篇文章,而其中會被視為《幫中的》有4篇,而會被視為《反中的》,也有4篇。所以,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我唯一在乎的是科學證據。在今年2月19日,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柳葉刀)刊出一份來自八個國家的27位科學家的聯署聲明(翻譯):支持中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員抗擊COVID-19的聲明:「…此疫情的快速,開放和透明的數據共享現正受到有關其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 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COVID-19不是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並了導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的基因組,他們壓倒性地得出結論,這種冠狀病毒與許多其他新興病原體一樣,是起源於野生動物。…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之外,別無它用。」這個聲明裡所說的「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指的是9篇研究論文,而其中的6篇是出自中國的研究團隊。所以,為了避免會有《受中國影響》的嫌疑,我只將出自非中國的那3篇論文列舉如下:1.希臘團隊發表的Full-genom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 (2019-nCoV) rejects the hypothesis of emergence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recombination event【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全基因組進化分析拒絕了由於最近的重組事件而出現的假說】。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不是最近的重組事件》。2.意大利和巴西團隊發表的The 2019‐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Evidence for virus evolution(2019新冠病毒流行:病毒進化的證據)。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是自然演化而來的》。3.美國、英國和澳洲團隊發表的的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近端起源)。這篇論文的最重要結論是《新冠病毒並非人造的》。另外,在2020-4-2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由3位美國科學家所撰寫的《前瞻論述》(Perspective):Escaping Pandora’s Box — Another Novel Coronavirus(逃出潘多拉魔盒-又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它的第四段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擁有78億人口的擁擠世界裡,由於人類行為改變,環境變化以及全球公共衛生機制不足的綜合因素,現在很容易將隱晦的動物病毒轉變為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我們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由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從而為動物病毒(尤其是容易突變的RNA病毒)的出現和宿主轉換提供了遊樂場所…。 人類的基因組花了800萬年才進化1%。 許多動物RNA病毒在幾天之內就可以進化超過1%。 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畜共患病毒。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是由於全人類的行為,才會造就了動物病毒傳染給人的機會。事實上,早在2017-2-27我就在禽流感:抹不去的夢魘裡說:「流感之所以會流行,完全是因為人類密集居住以及發展畜牧的結果。」不管是流感或是冠狀病毒,我們現在所應做的事是尋求全球合作,製定一個有望徹底解決動物性病毒的方案,而不是把這些病毒說成是敵人製造的生化武器。原文:新冠病毒:「生化武器陰謀論」無濟於事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球大封鎖 蘇格蘭作家15年前小說神預言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數億人經歷不同程度的禁足令,各大知名景點冷清,繁華都市變成鬼城,軍隊在街上巡邏,這原本只是一名小說家所寫的書中場景,沒想到竟在15年後成真。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去年底爆發以來,官方確認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萬例。全球總計超過26億人受鎖國、封城和禁足等防疫措施影響。從劇作家轉行的蘇格蘭作家梅伊(Peter May)2005年完成驚悚小說「封鎖」(Lockdown,暫譯),內容是禽流感大爆發,各大都市封鎖,全部人被迫待在家中。梅伊的小說當時因為「太不實際、太不合理」而被出版商打回票,殊不知15年後,他的「幻想」竟然成真,小說也得以在2日出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其實梅伊的小說並非無所本,當時他參考了英國與美國政府自2002年起公布的傳染病對策,讓小說內容盡可能寫實。他受訪表示:「當我寫書的時候,科學家預測下次發生的全球性傳染病可能是禽流感。恐怖的是這很可能會成真,因此我做了許多研究,思考如果這發生在倫敦會怎樣?如果一個這樣的城市全面封鎖,情況會如何?」他表示,儘管當初他做了許多研究,花費許多文筆描述封城後的反烏托邦場景,但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但現在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了」。梅伊的小說場景設定在倫敦,男主角是一名警官,他的個人生活一團糟,事業陷入谷底、婚姻破裂,家人感染病毒。而在當局蓋臨時醫院(令人聯想現實中剛啟用的南丁格爾醫院)的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具無名兒童屍骨,隨著警官深入追查,他發現了黑暗真相,也讓他被惡勢力追殺,企圖逼他封口。小說中描繪許多封鎖後的人性現實面,像是一個尚未出現感染者的地區,是如何抗拒外人進入,以及民眾在傳染病爆發後,被迫停止握手等社交禮儀,正如全世界目前正在經歷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梅伊說,這本小說多年前被出版商拒絕後,就被他塵封箱底,幾乎忘了曾經寫過這本書,直到最近有粉絲在推特上要求他寫一本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小說,「我想了幾分鐘,才發現其實我已經寫過了」。梅伊告訴出版商這個消息,他的編緝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連夜讀完小說後,隔天上午馬上拍板說,「這太棒了,我們必須立刻出版」。現年68歲的梅伊差不多要進入英國當局宣布的武漢肺炎危險族群。英國當局上個月宣布70歲以上族群都應該自我隔離,禁足12週不准外出。他表示,對於著作神預言現在發生的事情,「我嚇壞了」。「我寫完書後第一次重新讀它,被裡頭的精準度嚇到了。裡面描述的封鎖後日常生活、封鎖的方式,還有民眾被禁止外出等等,驚人地準確。」雖然小說中設定的禽流感和新型冠狀病毒不同,但封鎖場景卻與現實十分貼近。梅伊的發行商希望這種「熟悉感」可以成為小說賣點,吸引更多讀者。不過,這本小說或許也會因為太過寫實,而讓部分讀者卻步。出版商表示,他們在IG發布調查,結果60%讀者表示想看這本書,40%不想看。「封鎖」目前僅在英國亞馬遜(Amazon UK)以Kindle電子書的形式販售,預計於30日發行紙本小說與有聲書。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團隊研究 中藥連花清瘟可抑制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擴大,大陸提倡用中藥對抗病毒。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最新研究宣稱,中藥「連花清瘟」有抑制新冠病毒細胞複製的作用。據澎湃新聞報導,學術期刊「藥理學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 5.572)近日在網上刊出鍾南山等撰寫「連花清瘟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連花清瘟能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在細胞中的複製,從而發揮抗新冠病毒活性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連花清瘟體外實驗能顯著地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影響病毒形態,發揮抗炎作用。此前,鍾南山院士團隊曾在廣州的廣東疫情防控發布會上表示,研究證實連花清瘟在體外有顯著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細胞病變效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和誘導的TNF-α、IL-6等炎性因子過度表達有抑製作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連花清瘟膠囊先後被大陸廿餘個省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推薦,在火神山、雷神山及方艙醫院等醫療機構廣泛使用。報導稱,連花清瘟膠囊先後十七次被列入中共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相關診療方案的用藥推薦。二○一五年十二月,連花清瘟膠囊獲准進入美國食藥監局(FDA)二期臨床研究,成為全球首個進入FDA臨床研究的治感冒抗流感中藥。中共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指出,在大陸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七萬四千多人使用中藥,占百分之九十一點五。在第六版、第七版官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都出現了「清肺一號方」等中藥療法。共同作者楊子峰表示,大陸有一些已上市的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的抗病毒和抗炎中藥,臨床應用廣泛,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帶來了一些希望,特別是對輕症、中度的臨床病例。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走過死蔭幽谷活下來 他揭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哪些事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在新冠肺炎防疫上,台灣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黑雲總是鑲金邊」,台灣曾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台灣知道怎麼走過來,也願意幫助大家。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的經驗,受到多個國家肯定。身為流行病學專家的陳副總統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台灣防疫工作是從慘痛經驗學習,特別是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期間,當時台灣沒有準備好因應新興傳染病疫情,包括政府與民間的努力都相當缺乏。2003年發生SARS,台灣受創嚴重,陳建仁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衛生福利部前身),帶領台灣抗疫。他說,SARS之後,政府發現台灣防疫工作需要全面改變,所以,這次新冠肺炎防疫工作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陳副總統說,SARS結束後,台灣做了幾件重要工作,包括加強防疫組織架構,修改當時的衛生署組織法,增加長照處,對老年人照護機關有比較好的管理,並設置國際合作組,強化收集相關國際疫情,公開透明交換。他說,其次是加強疾病管制局(現在的疾病管制署)組織再造,讓人員任用更有彈性,除了公務人員,包括技術人員、醫事人員、教育人員都可任用,並設立感染症醫師制度;此外,成立國家健康指揮中心也就是現在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架構,向民眾說明疫情。陳副總統表示,台灣建立傳染病的醫療體系,有應變醫院,而且知道什麼樣的疾病應該怎麼做;除了組織架構面,另外很重要的是法制面,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對於民眾不遵守防疫規定、散布假消息、防疫物資徵收等等都有規定。他提到,人員的訓練更重要,包括建立醫院院內感染管控系統、傳染病的通報體系;這些系統建立起來,台灣在SARS之後碰到禽流感、H1N1新型流感,包括這次的新冠肺炎都不斷地在訓練、精進、改進傳染病防疫體系;物資方面,包括需要有足夠口罩儲備、防護衣等。陳副總統說,台灣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防治任何新興傳染病,很重要的部分是國際疫情收集,但台灣不是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在國際疫情收集上有捉襟見肘的情況,雖然台灣和理念相同國家有很多公開合作,可以從那邊得到相關資料,但還是要再積極加強。他指出,這也是為何台灣需要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員,除了能夠促進全球的健康衛生、對傳染病防治有所貢獻以外,台灣也可得到第一手病毒資料,讓防疫做得更好。陳副總統強調,防疫無國界,需要大家心連心、手牽手,台灣一直希望扮演好世界公民角色,與各國一起把防疫工作做到最好;台灣從嚴峻挑戰、痛苦教訓中學習到很多經驗,最近不少國家一直在講為什麼台灣有些東西值得學習效法,「黑雲總是鑲金邊,我們曾經走過死蔭的幽谷、曾被黑雲籠罩著,但是,我們知道怎麼走過來,我們也願意幫助大家。」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曼谷巴士站眾人排隊等待「全身消毒」 醫生直呼危險:皮膚炎上身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各國開始實施嚴謹的防疫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大眾運輸工具、管制口罩數量等,而近日有網友在網上PO出一段影片,只見在泰國曼谷的巴士站前,有位阿伯拿著消毒液開始對著乘客進行全身消毒,臉部、手臂和腳全部都被噴灑一遍,對此有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拿消毒液噴灑全身的行為並不適當,可能會使皮膚敏感的人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等症狀。近日有網友在臉書社團「大馬亞洲爆料公社」發文,表示曼谷勝利紀念碑附近的巴士站出現一位志工阿伯,幫等車的乘客們一一進行全身消毒,而有不少人排隊等候,只見影片中阿伯手拿消毒液,將乘客的臉部、手腳、背部全部噴灑了一遍,而據悉阿伯的消毒的行為已持續數天,並說該消毒液可預防SARS和禽流感,不過該行為並未獲政府同意,阿伯的消毒行動事後已遭制止。而這種全身消毒的行為在醫生看來仍有危害身體的風險,根據「TVBS新聞」報導,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若是皮膚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等發炎反應,消毒液直接噴臉,也會導致部分消毒液進入呼吸道裡,引發咳嗽、胸悶,甚至氣喘發作等症狀。而桃園龍潭某國小前陣子也因為採用里長設計的「次氯酸水」噴霧通道,對學童進行全身消毒,而引來醫生的批評,表示其可能會使學童吸入鼻腔、口腔粘膜或接觸到眼睛,進而引發皮膚和氣管的過敏,而後來校方也因此緊急將通道撤除。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見人咳嗽就驚嚇?專家教你「心理防疫」遠離焦慮漩渦
新冠肺炎還在燒,流感死亡創新高,連禽流感都來擾。民眾每天在防範病毒和瘋搶物資間,上演著諜對諜般的生存戰。卻不知在恐慌焦慮的情緒下,抵抗力悄悄降低了,一旦任何病毒上身,更失去抵禦能力。你知道嗎?光是保持心情愉快平靜,就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比吃各種補品還有效。今天專家要教你如何對抗鋪天蓋地而來的恐慌,在亂世保有臨危不亂的心,度過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多個國家爆出社區感染,民眾擔憂病毒侵害,上演瘋搶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之亂」,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另外,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的人數也不斷增加,這些隔離者和家人可能因被隔離和被貼標籤而感到孤立、沮喪不安。面對疫情變化,該如何保持臨危不亂,是「心理防疫」重要的課題。害怕被傳染 也怕被孤立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針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匿名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3610份。研究發現,七成民眾對疫情感到緊張,但近五成民眾表示對疫情還是能面對、工作不受影響。但若遇到自己被要求隔離檢疫時,近三成民眾會擔心會失去親友、被社會孤立。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張玨表示,2003年SARS期間編纂的「安心手冊」適用於被隔離者、醫護人員、一般民眾等,時至今日還是可以作為參考使用。了解官方訊息 不要以訛傳訛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則表示,面對疫情的不確定,焦慮是人類正常的情緒。而民眾可能對資訊掌握不足而產生莫名恐慌,且正確訊息不應由親友間傳遞給予,建議透過官方管道,例如疾管署的APP「疾管家」、指揮中心新聞稿等,了解正確訊息。袁瑋說,一般人不是在做研究,只需要知道最即時、正確的訊息即可,太多訊息反而讓人焦慮,因此建議固定時間看相關疫情訊息即可。對此,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也認為,吸收資訊「剛剛好就好」,並且建議「看新聞、不要看政論節目」,因為新聞對疫情報導較為持平,而政論節目多表達觀點,並用誇大的表情敘述,觀眾容易陷入焦慮的漩渦。提升心理素質 平時就該練習楊俐容也表示,一個人原來的心理健康素質,也會影響他面對疫情時,變成重災或是災損降低。因此在疫情剛開始時,就應該配合預防教育提升心理素質,例如全球開始積極倡導的「社會/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SEL)。平時就應該提升五大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明智抉擇,並練習身心放鬆的方法,才能提升對身體緊繃程度的覺察。5訣竅 因應疫情變化隨著疫情爆發,開學有許多新措施、有些人需要被隔離,或是當民眾知道社區裡有人感染,不論對大人、小孩都造成生活變化,楊俐容也提出面對疫情「調、鬆、樂、轉、好」五字訣來因應。調楊俐容認為民眾一定要先「主動」調整作息,因為不要讓自己處於「被動」的狀態,就是在心理健康上一個更重要的關鍵。鬆固定做放鬆身心的練習,包括練習數數調息、在肚子放上喜歡的玩偶練習深呼吸、撥出時間做放鬆練習,更能專注情緒的自我覺察。樂當面臨隔離時,可以將想做的事情列出,找出樂趣;或是利用社群軟體,尋求朋友支持、陪伴,讓心理不孤立。轉楊俐容表示研究顯示,若是常有「完蛋、糟糕、沒希望」的口語出現,則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可以利用日記方式記錄自己冒出來的念頭,並且處理時常冒出的非理性想法,以安頓自己的情緒。好楊俐容說,把自己照顧好的同時,存著「我好你也好」的心態,社會才會好,例如前一陣子社群發起的「我OK,你先領」便是很好的呼籲。歌曲 詩歌心靈處方《水調歌頭》╱蘇軾《人生按個讚》╱費玉清《隱形的翅膀》╱張韶涵音樂推薦╱陳書梅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黃瑽寧6個重點解析新冠肺炎
上周(2/16)在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針對目前已在全球迅速傳播開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出對於新冠狀病毒的一些重要觀察,《元氣網》特別整理節錄以下重點,讓大家多認識新冠狀病毒,及了解如何防範。一、新冠肺炎可無症狀傳染?學理上來說,無症狀傳染是可以的,但理論上傳染力會比較差。之前德國有個案例,一開始說是無症狀傳染者,後來發現不是,他其實有症狀,還吃了藥,其實他已經覺得肌肉痠痛不舒服,但他還是去開了會,開會之後就傳給其他人,所以他不算是一個無症狀的傳染者,算是輕症患者。此外,我們知道 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想說跟禽流感一樣,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是還是有 5% 的病人說我有流鼻涕、鼻子之類的症狀。最近有一篇研究也發現,其實鼻腔裡也是有ACE2受體的。目前醫療共識是,一開始輕症狀況就是咳嗽,然後肌肉酸痛,再嚴重一點就發燒,開始喘。根據WHO的估計,82% 的人是輕症,15% 是會喘,3% 會進入到嚴重的症狀。二、會否糞口傳染?前陣子有新聞報導這個病毒也可以糞口傳染,這我要打個超級大問號。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一個病毒在糞便中找到 RNA,跟糞口傳染還有距離,要有活的病毒從大便出來才可以證明有糞口傳染。三、為何重症多抽菸男性?ACE2(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可以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門」,ACE2在人體很多地方都有,包含在腸胃道的平滑肌,還有血管內皮細胞都有。如果ACE2 在我們細胞表現越多的話,可能這個病毒就找到更多機會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ACE2 的表現或許可以跟我們的嚴重度成正比。而根據研究指出,抽菸者的ACE2比非抽菸者還要來的高,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抽菸者重症機率高,因為他進去門檻比較低。而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 48%,也就是兩個男性就有一個抽煙,而女性抽菸比例可能只有3% 左右,或許就一個機轉可以解釋兩個答案,就是為什麼男性在重症多,還有就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會是重症的危險因子。四、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很多人說:「沒關係,到了夏天這個病毒就不見了」,你可以看到過去冠狀病毒的季節特性,在緯度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但是那是北半球、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但如果看到跟我們比較相近緯度的廣州,經過這三年,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季節性,到夏天這個病毒是不會消失的,它跟流感一樣,流感也只有在緯度高的地方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台灣甚至是更熱的地方,它是一整年都有的。所以,「不用期待這個病毒在夏天自己會自殺,其實還是會留下來的。」五、新冠狀病毒能否控制住?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病毒限制住?就像當年的 SARS 把它關起來呢?根據數學模組,一隻病毒只要有10% 的無症狀感染者,這名無症狀者就算他才剛傳給一個人,就是他傳染力還不到一般能傳播的 1%,對防疫者而言,就很難百分百掌握所有的接觸者。如果傳染力可能已經出去了 15% 到 30%,那麼你要在爆發前控制就更困難了。新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高達八成,所以這個病毒要像 SARS 一樣完全消失,我是採比較悲觀的態度,但是如果有疫苗事情就可以改觀了。六、如何面對存在的病毒?很多的研究講到冠狀病毒放在無生物上面到底可以活多久?只要條件良好,它要活 5 天 10 天都有可能,只是病毒量還剩多少不曉得。其實在無生物表面上面的接觸傳染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抗冠狀病毒,最重要還是洗手。等藥物的臨床實驗也沒這麼快,疫苗沒那麼快上市,因此一般民眾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洗手的工作,還有飛沫傳染的預防。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西藏是大陸新冠肺炎「輕災區」只因多吃牛羊肉?
新型冠狀病毒牽連著中國14億人的心,相信很多人每天早上一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全國新增病例數據。從數據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全中國只有西藏受其影響最小,其他地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這時就有人猜測了,是不是西藏內蒙古並沒有從武漢出去或者曾經來到武漢的人群,才讓西藏免受其災。其實並不是。在1月20號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烏蘭木齊演出隊在武漢進行演出,所有隊員在演出後回到西藏就被隔離,但在隔離期結束後並沒有一人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正是因為如此,在2月7號有微博帳號發布主題為“鐘南山稱讚吃牛羊肉的蒙古同胞身體好,在疫情期間赴武漢演出,並沒有一人出現感染”。該微博的內容大概意思是在今年的1月20號,內蒙古演出隊在疫情期間到武漢演出,在演出結束後回到家鄉被隔離,在隔離期結束後並無人感染,而對此鐘南山院士提倡全國人民應該向蒙古同胞學習,多吃天然奶製品以及羊牛肉。該微博博文發出後,點擊瀏覽量一路上升,甚至在次日有公眾號引用上述微博內容來做宣傳,使得這一消息被進一步擴散。但在經過查證後,微博文中關於西藏演出隊赴武漢演出沒人感染的描述和事實相符,但鍾南山稱讚吃牛羊肉的蒙古族同胞身體好卻是屬於子虛烏有。而且在2月8號,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日報蒙文報公眾號針對此事也進行闢謠,宣布該微博賬號所發布的內容是屬於謠言,也明確表示鐘南山院士並沒有說出這樣的話。在肺炎進入白熱化階段,很多商家會趁著這個時機賺取國難錢,有些商家會推出一些藥品宣傳可以預防新型冠狀肺炎,有些商家卻會曾熱點來炒作食物,譬如上面的微博。鍾老沒有說過,但西藏疫情影響較小到底是不是和吃牛羊肉有關呢?其實並沒多大關聯。牛羊肉是比較常見的食物,這兩種食物所含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在日常適當吃一些是可以幫助我們人體提高身體免疫力以及補充身體營養元素。如牛肉可以補鐵,羊肉可以溫補,但想要將這些食物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牽扯到一起,未免有點牽強。關於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的藥物或食物,目前還真沒有,所以大家不要妄自相信一些商家打出來的噱頭,這其中無非就是利益驅動,倘若真有效,這麼嚴峻的形勢,你認為國家還不公告嗎?當然小康醫生也清楚,大家之所以慌不擇路,看到什麼就搶購什麼也是因為心中的不安,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但是抗擊疫情不適全憑一兜銀子就可以搞定的,況且混亂之時,總有些無良知的人在中攪屎。擺好心態,正確看待病毒新病毒問世不是第一次,2003年的SARS,2013年的禽流感,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些足以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和病毒的進化相輔相成,病毒和人類同在,同時進化。而人類對進化較快的病毒該如何應對,不用多說,起初靠的全是一身正氣,也就是免疫系統,抵抗力夠強就會扛過去,抵抗力弱後果不堪設想。除此之外,就是人類通過智慧來研發藥物對抗,但不得不說,這需要時間成本。最後小康醫生希望大家對國家充滿信心,對在這場戰役中付出的所有人表示敬畏,全國人齊心協力,早日打贏疫戰。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20-02-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商家送「次氯酸水」搶翻天 教授解析其消毒效果
我日前發表《精油抗武漢病毒,讀者回應》。在結尾我有說:「無可爭議的事實是,絕對沒有任何人體或動物試驗的證據顯示用鼻子嗅精油就可以抗流感,抗武漢肺炎。至於用精油來殺空氣中的病毒,我建議您還不如用次氯酸水噴霧就好,既便宜又有效(我猜它的效果應該是會比精油好)」。所以,有幾位讀者就立刻來問我關於次氯酸水是否安全,濃度應當是多少等等。有關次氯酸水,我曾在去年10月發表的水神霧化機裡說:「次氯酸水(hypochlorous acid-containing water)是一種氯化水(chlorinated water)。漂白水也是一種氯化水,但它通常是含有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只要不是吃進肚子,氯化水一般來說是安全的。畢竟,游泳池裡的水就是氯化水。只不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氯化水還是會有安全的疑慮,例如下面這三篇論文。還有,也許大家有聽過《過度衛生的環境可能不利於小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與成熟》。所以,是否有必要在家裡用次氯酸水來消滅微生物,是讀者自己需要思考和選擇的」。也就是說,我對於一般家庭使用次氯酸水的必要性,是持保留的態度。但是,由於現在武漢病毒搞得人心惶惶,所以我才會說可以考慮用次氯酸水來殺空氣中的病毒。果不其然,我文章發表的隔天就有這麼一則報導:「一起防疫!85度C免費送「次氯酸水」,幫大家一起維護環境安全」。 市面上有許多次氯酸水產品,包括一些較昂貴的霧化機。但由於我沒有使用過這些產品的經驗,也不知道相關產品資訊的可信度,所以無法給建議。至於有關次氯酸水的有效濃度,我請大家參考Evaluation of sprayed hypochlorous acid solutions for their virucidal activity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virus through in vitro experiments(通過體外實驗評估噴霧的次氯酸溶液對禽流感病毒的殺病毒活性)。我把這篇論文摘要裡的重點翻譯如下:將次氯酸溶液直接噴在人造絲片上的病毒上10秒鐘時,100和200ppm的溶液可以在噴灑後立即滅活禽流感病毒,而50 ppm的溶液至少需要3分鐘的接觸時間。 在間接噴霧形式下,200ppm溶液在接觸後10分鐘內滅活了禽流感病毒,而50ppm和100 ppm則不能將其滅活。也就是說,所謂的有效濃度是視情況而定。但一般來說,100ppm是較常用的。85度C送的就是100ppm。原文:武漢病毒恐慌,次氯酸水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稱武漢肺炎有歧視 叫肺炎不精準…COVID-19到底該叫啥
WHO日前宣布,為了避免某些地區被汙名化,因此將武漢肺炎正名為「COVID-19」,意思是2019年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當媒體開始配合WHO將它改稱為「新冠肺炎」時,衛福部卻以怕民眾聽不懂或分不清「新冠肺炎」與「武漢肺炎」的區別,決定一律仍簡稱「武漢肺炎」,而媒體提問說「世界衛生組織稱『武漢肺炎』此名稱恐害特定區域汙名化」,衛福部長陳時中竟說,「那叫做『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令人傻眼。這種對於汙名化一個地區毫不介意的心態毫不可取,過去日本腦炎的命名有歷史背景,但犯過的錯不應再犯。症狀不只肺炎 WHO命名用disease就在2月8日,中共的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通知,將這個疾病暫時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但WHO的命名卻有著更深意涵,其中CO代表「冠狀」,VI爲「病毒」,D爲「疾病」,但為什麼是D而不是中共衛健委用的P呢?因為,科學家發現WHO在1月30日命名為2019-nCoV的這隻病毒,並非僅只於誘發肺炎而已,所以不用pneumonia(肺炎)稱呼它,而用涵蓋更廣的disease(疾病)為名稱,所以,就算要叫它「武漢」,但後頭加上「肺炎」是一個不精準的稱法。日本腦炎、德國麻疹 命名皆因學者貢獻有人為「武漢肺炎」的稱呼辯護說,如果「武漢肺炎」是歧視,那日本腦炎、德國麻疹、西班牙流感與香港腳怎麼說,難道也是歧視?歧視與不歧視,要看被稱呼的那個地域的人怎麼感覺而定,就像性騷擾成立與否,也以被騷擾者的主觀感受為準。日本腦炎的真正名稱其實是「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經由蚊子傳播,人類與畜類都會罹患的疾病,它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造成急性腦膜或腦炎。但因1924年它在日本爆發大流行,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被發現,1935年由日本學者最早分離出來,而作出此一命名。而德國麻疹更是在18世紀中葉即1740年就由德國的弗里德里希.霍夫曼最早描述其病徵,再由德卑爾根( de Bergen)於 1752年及奧羅(Orlow)於1758年確證。到了18世紀初的 1814年,喬治馬東(George de Maton)首次建議它應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疾病。這些人都是德國的醫學專家,因此稱為「德國痲疹」。簡言之,日本腦炎與德國麻疹的名稱,都與兩國學者的貢獻有關,而不一定是以疾病發源於此命名。香港腳跟英國殖民有關 若SARS被叫香港症候群…香港腳不是香港人得的,是殖民香港的英國人得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而英國派出軍隊佔領香港,其軍人習慣了氣候較為乾燥的歐洲,到了位處熱帶的香港,卻又穿著沉厚不透氣的軍靴,很多軍人都得了皮膚病,長了許多的水泡,癢得不得了,但歐洲醫生從未見過這種病,認為它跟香港有關,於是就命名為香港腳(Hong Kong foot)。這個應為「足癬」的皮膚病,被叫香港腳,作為被殖民者的香港中國人亦很無奈,但由於被殖民的角色,並不能更改這個名稱,即使結束150餘年的殖民命運之後,它已成了根深蒂固的名稱,更改不了。2003年爆發的SARS,是其全稱的英文縮略字,由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4個英文字的字首組成,在香港就簡稱為「沙士」。它的頭3個字母剛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的縮略字,香港當年又是中國大陸之外最多確診病例(1755)與死亡人數(299)的地方,如果人家稱它為「香港肺炎」,香港人絕對跳腳!中東國家抗議 MERS命名有歧視以發生地命名疾病被認為有歧視意味,是2012年發生的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中東」命名,當時中東國家認爲這個命名存在地域歧視,影響了當地的貿易、旅遊,一度向WHO提出抗議。其實,WHO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2003年就沒有將SARS命名為「中國肺炎」,而是中性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而在沙烏地阿沙伯發生這個新冠狀病毒的傳染時,WHO命名就不以沙烏地阿拉伯或其港口吉達港命名,而是更廣泛的「中東」,因為有確診病例的國家還包括卡達、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雖然英國也有3例,但卻有沙烏地阿拉伯的旅遊史。當時專家以為,「中東」這個名稱已無汙名化(stigmatizing)的問題,不料仍遭到反彈。愛滋病最早被稱「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如果用起源地命名沒有歧視問題,那用起源的群體命名是否一樣沒有歧視?大家所知的愛滋病(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最早卻被稱為「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1981 年夏天,美國疾病管制署發表了史上第一篇關於愛滋病的報告,敘述了5名年輕人得了罕見的肺部疾病,這5人都是同性戀,研究者便將這個怪病,推測是透過同性戀間的行為所傳播。這一年的冬天,愛滋病驚人的致死率震撼了美國,當時有 270 人染上愛滋病,其中的 121 名患者死亡,死亡率高達 45%。而大名鼎鼎的「紐約時報」就是用「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乏症候群」(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稱呼它並縮略為GRID,這有無歧視呢?如無歧視為什麼要改稱為愛滋病?連豬流感都饒過豬 改名甲型H1N12009年在美國造成至少近2萬人死亡H1N1流感,當時被稱為豬流感(swine flu),由於其橫掃千軍的威力,讓豬跟著遭殃,「豬流感」的名字讓很多國家談豬色變,不只是限制北美豬肉貿易,像埃及政府還下令欲屠宰國內約20萬生豬,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宣布暫停從疫區進口豬肉。但這一新型的豬流感病毒只是豬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混合體,並沒有證據證明病毒可以在豬與豬、或豬與人之間傳播,為了避免豬也遭到莫名的恐懼與歧視,WHO宣布棄用「豬流感」一詞,更名為甲型或A型H1N1流感。這個流感還傳播全球,學者依據模型推估,它甚至被估計在全球造成10萬5700到39萬5600 人因呼吸症候死亡,另有4萬6000到17萬9900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照這邏輯 烏腳病其實要叫「台灣腳」?資深的台灣人都知道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它的學名為壞疽或脫疽,台語俗稱烏乾蛇,1950年代,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許多人都得了這個末梢血管阻塞的疾病,患者雙腳發黑,最普遍的案例發生在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四個濱海鄉鎮。這個病跟台灣沿海居民鑿井喝入含砷的井水有關,而全球對此病的研究是台大組成的團隊做了巨大貢獻,如果以其病的主要發源地稱呼,烏腳病也可稱為「台灣腳」,但如果當年真的這樣命名,台灣人又作何感想?陸「我不是病毒」行動藝術 贏得歐洲人擁抱最近一幕令人動容的畫面開始流傳,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廣場上,蒙住雙眼並戴上口罩,但在身旁放著一塊立牌,用中文、英文及義大利文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一開始人們只是佇足,其後有人上前擁抱,最後有人將他的眼罩撤掉,並為他摘下口罩。這個行為藝術想要傳達的就是,人們可以恐懼病毒,但不應將病毒與某一個群體的人結合起來,然後以此歧視他們。武漢只是此次傳染病的發生地,用「武漢肺炎」表述這個疾病,不是歧視,難道還有別的可能嗎?
-
2020-02-1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狀病毒恐流感化 陳建仁分析SARS、H1N1、武漢肺炎三者差異
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續增加,本身也是公衛專家的副總統陳建仁昨天表示,新冠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可能漸漸演變成類似流感的病毒。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出現,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演變成如同229E及OC43這兩種冠狀病毒。這兩種病毒在人類間廣為流行,雖會引起普通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但症狀輕微。陳建仁昨天在臉書發文,他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有「高傳染、低致死、流感化」的特點,冠狀病毒逐漸從低傳染、高致死的SARS病毒,逐漸演變成為高傳染、低致死的新冠肺炎病毒。它可能漸漸演變成為流感一樣的病毒,成為持續存在、周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應新冠病毒流感化,應加強新冠肺炎防治藥物的研發與量產,包括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以及疫苗等。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領銜的一份新冠病毒研究指,不排除有超級傳播者,個別潛伏期可長達廿四天。不過,消息一出後,鍾南山團隊出面澄清說「仍是個案」。據香港大公文匯報導,由鍾南山領銜的「中國二○一九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九日發表論文(未經同行評審)。論文中,對來自大陸卅一個省市自治區的總計一○九九宗(截至一月廿九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中位潛伏期為三天,最長可達廿四天。鍾南山團隊指出,新冠肺炎的病死率約為百分之二點七,且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病死率雖然比普通流感強,但遠比SARS、伊波拉病毒或H7N9流感病毒低。國內專家表示,在一些剛跨越宿主感染人類的的病毒,因為還在學習適應人類的階段,潛伏期會比較長,過去在禽流感就有發現類似狀況;但從目前國內病例狀況看來,潛伏期平均是三到七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中國觀察到潛伏期逾十四天案例,應該只是極少數,大部分不會這麼長,由於新冠病毒相近的SARS和MERS,潛伏期推估十四天也是合理的。公衛學者呼籲 發燒標準降為37.4度台大公衛學院昨天召開疫情說明會,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新發燒定義,比照國際及中國大陸標準,從大眾認知的攝氏卅八度調降為卅七點四度,嚴防疫情擴散。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昨說,官方應加嚴發燒標準,台灣一般大眾認知發燒為卅八度,「已是上個世紀的標準」。目前美國最新論文指出,卅七點四度已算發燒;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也有約二成體溫不滿卅八度,因而已改以卅七點四度以上作為發燒隔離條件。
-
2020-02-10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抗生素就快失效…抗新冠肺炎 人類還有很多仗要打
人類和微生物的演化競賽持續多年,人類不斷開發藥物對抗病菌,病菌也藉著突變或發展出抗藥性繼續生存。除了SARS、MERS和武漢新冠肺炎等威脅浮上檯面之外,舊的傳染病如霍亂、鼠疫和黃熱病也時常爆發。更糟的是,細菌抗藥性提升讓抗生素逐漸失效,病毒的演進也層出不窮,隨時可能引發嚴重疫情。彭博社報導,在人類和微生物的演化競賽中,微生物正捲土重來。我們固然征服了天花和小兒麻痺等疾病,全球傳染病死亡人數也正在下降,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自1970年來,已發現超過1500種新病原體,「21世紀的疫情傳播更快、更遠,先前只限於某些地區的疫情,現在可以非常快速地變成全球疫情」。一地防疫漏洞 全球門戶洞開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2002年出現了名為SARS的空氣傳播疾病,隨後迅速蔓延至海外,奪走包含亞洲和加拿大等國774條生命。新型流感病毒H1N1於2009年在9周內傳到全球各地,估計導致多達57萬5000人死亡。引發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病毒近親,在約5星期內傳到4個洲。除了新疾病浮上檯面之外,還有霍亂、鼠疫和黃熱病等舊的傳染病經常爆發。更糟的是,由於傳染病的病菌抗藥性提升,尤其是結核菌,上世紀徹底革新醫療保健的抗生素逐漸失去效用。挪威奧斯陸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執行長海契特表示:「我們已建立一個相互聯繫和不斷變化的世界,提供微生物無數傳播機會。如果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防疫漏洞,整個世界都門戶洞開。」全球沒覺悟 抗疫難持久事實上,隨著更大程度的資訊共享和改良的基因測序技術,世界確實有所進步。世界缺乏的是長期關注。每次新疫情爆發,都會引發全球抗疫的決心,但疫情趨緩之後,人們就開始懈怠。人類還沒為真正的疾病大流行做好準備,比方說,假如致命的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更容易人傳人。微軟共同創辦人蓋茲的基金會花費大量資金開發疫苗和藥物,對抗新型病毒,並承諾提供高達1億美元(約台幣30億元)對抗武漢新冠肺炎。他在2018年的演說中警告:「世界需要像備戰一樣,為流行病做好準備。」野味市場 病原體最佳溫床專家建議野味市場必須關閉,傳統市場也應加強管理,在不少國家,這種市場裡活體動物、剛屠宰的動物和未包裝的肉品混雜在一起,大批消費者在其間穿梭。這類市場在大陸和東南亞很常見,不衛生且充滿病菌,成為致命病原體理想的繁殖地。過去50年發現的病原體有70%來自動物。在大陸引起嚴重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和主要感染蝙蝠等物種的病毒密切相關。新型冠狀病毒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接著在人與人間傳播。許多武漢新冠肺炎病例與武漢當地銷售野味的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主管瑪莉保羅.基尼說:「我認為當局應該將野味市場全部關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防止新興傳染病發生,但我們必須減少威脅。」控管牲畜抗生素 改善落後區衛生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較落後地區的牲畜必須有效管理,尤其是印度。2016年彭博新聞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家禽生產商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抗藥性細菌大增。另外,全球約20億人沒有廁所可用,衛生欠佳是熱帶疾病的主要因素,每年導致43萬2000人死於腹瀉。流行病疫苗利潤不高 廠商沒興趣研發疫苗也很重要。英國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疫苗部醫學長布洛爾說,基本上,大型跨國公司沒有動機去研發流行病的疫苗。藥廠多半專注生產高利潤產品,像是抗癌藥物。布洛爾表示:「這方面的長期投資不能完全由我們這樣的公司承擔。」過去幾年因SARS和伊波拉疫情,開發新疾病藥物和疫苗的美國聯邦資金有所增加。有潛力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已經準備好進行試驗,其中一個是美國公司開發的實驗藥物,曾在伊波拉病毒人體試驗中失敗,不過美國首例武漢肺炎確診病患在華盛頓州於病情惡化後使用此藥,注射後一天好轉。該公司表示,已出口足夠的藥物到大陸,治療500名病患,如果對大陸有幫助,他們會加緊生產。國際資訊共享 SARS後有改善令人鼓舞的是,資訊共享自SARS疫情以來有所改善。法國巴黎巴斯特研究所全球健康醫學中心主任豐塔內特說,這有助於研究人員研究病毒,並收集資訊研發藥物。儘管取得這些成就,世界各國對抗疾病的措施仍有巨大弱點。199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多赫提表示:「防疫是永遠無法打贏的戰爭。有機體都會發生變異,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警覺和不斷研究。」
-
2020-02-07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爆發一個月 11個SARS時期的錯誤歷史重演
前兩天,看到人們排隊搶雙黃連時,書單君只有一個反應:2003年搶的鹽吃完了嗎?非典已經過去了17年,但當年的悲劇還在發生,而且不止一件。也許時間讓我們遺忘了一些東西,但網路是有記憶的。今天書單君就帶大家梳理一下,抗疫一個多月以來,我們重複掉過的“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記住這些教訓,歷史才不會重演。一、2002年 吃野味/2019年 接著吃野味非典疫情爆發後,科學家調查發現最早的11個病例,大多和野生動物有接觸歷史。隨後,科學家在廣東野生動物市場中的果子狸體內,分離和檢測到了SARS樣病毒。一時之間,果子狸成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罪魁禍首”。廣東關閉了所有野生動物市場,並且對養殖銷售的野生動物採取滅殺行動。然而,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直接傳染源。直到2017年,經過13年的追蹤,我們才最終確定了SARS病毒的源頭——菊頭蝠。這次新型肺炎爆發後,專家很快就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出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冠狀病毒的直接傳染源,又是野生動物。這個原因,一點都不2020。而且這次病毒的源頭,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確定。二、2003年 開演唱會/2020年看聯歡會2002年12月10日,廣州軍區總醫院上報了第一例非典患者。二十多天后,2003年1月2日,河源市將有關情況報告廣東省衛生廳。不久,中山市同時出現了幾起醫護人員受到感染的病例。2003年2月,因為媒體報導非典疫情影響不大,廣州按計劃舉辦了兩次大規模集會。12日,中國足球隊和巴西足球隊的友誼賽正常進行,現場球迷超過5萬人。偌大的觀眾席上,只有零星幾個人帶了口罩。18日,“2003羅大佑廣州演唱會”在天河體育場如期舉行。17年後,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政府公告稱,共發現27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這兩個“未發現”,在1月11日更新的通報中依然存在,臨近年底,武漢各種大規模集會照常舉辦。1月18日,武漢百步亭社區舉行了第二十屆“萬家宴”,共4萬人參加。2020年1月20日,鐘南山院士明確表示,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當天,武漢派發了景區的免費旅遊券,湖北省應急管理廳舉辦了春節聯歡會。三、2003年不戴口罩/2020年依然不戴口罩非典是由飛沫及分泌物傳染的,所以口罩是一種有效的預防屏障,尤其是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地方,口罩更是必需品。但瀋陽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時瀋陽北站候車大廳的通道上,所有賣食品的售貨員中只有一位佩戴了口罩。負責人王經理跟記者說,“戴口罩對非典根本起不到預防作用,只能給人帶來許多不適。”17年後,那個面對王經理的記者,變成了面對長輩的年輕人。長輩的回答也很簡單,跟我們不想穿秋褲時說的一樣——“沒事”。四、2003年 口罩有假的/2020年 口罩依然有假的現在哭著說自己買不起口罩的人,17年前也買不起。不但買不起口罩,也買不起消毒液。不但買不起消毒液,還買不起金銀花。就算僥倖買到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2003年5月,央視記者暗訪了山東的一個口罩村,熟練工一天能生產4000個低質口罩,每天收入超過萬元。這些口罩根本沒有經過消毒,更談不上防範非典。2020年,假口罩捲土重來。無論是線下的藥店,還是線上的網店,都有很多人買到了假口罩。更過分的是,很多好心人通過中間商訂購捐贈給醫院的口罩,也是不合格的。接受捐贈的醫生說:“這批口罩連民用標準也達不到。相當於一個塑料紙碗上加了兩根橡皮繩,外包裝上也沒有相關標識。”五、2003年逃離北京/2020年逃離武漢2003年5月2日,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的張某,因為交不起5000元診療費,從醫院出走,帶著女友坐火車從北京回到瀋陽,並搭計程車回到村裡。2020年,武漢成為新型肺炎的重災區,相信不用舉具體的例子,我們很多人身邊都發生了“隱瞞武漢旅行史”,甚至出現發熱等症狀後,依舊否認的情況。疫情當前,誰都不希望自己被感染,但如果不幸中招,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自我隔離,及時就醫。因為人可以撒謊,但病毒不會。六、2003年 歧視廣東人/2020年 歧視湖北人武漢封城後,短短兩三天之內,湖北人、武漢人在一些人的眼中,變成了病毒喪屍,經歷了歧視、拒絕、驅趕、信息洩露、網絡暴力。有人被酒店拒絕入住,面對露宿街頭的窘境;有人電話、住址、車牌等個人信息被洩露,在微信群裡傳來傳去……很多人似乎已經忘了,就在兩個月前,自己曾唱過“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也忘了17年前,同樣被當作過街老鼠的廣東人和北京人。2003年4月,非典在全國各地肆虐,當時外地的廣東遊客和湖北人一樣,被酒店拒之門外,甚至不能踏進商店和超市,也搭不到車。和現在的網路暴力一樣,那時的論壇上有很多過火的言論。有人說,建國幾十年,北京人終於嚐到被人歧視的味道了。幸好那時網路還不發達,也沒有微信,不然他們的信息,大概也會被掛在各個群裡。七、2003年 挖斷國道/2020年 硬核封路前一陣子,網上天天都能刷到某地硬核封村封路的圖片和影片。這路是怎麼封的呢,要麼開輛大挖土機在路上挖出條溝,要麼堆一大車渣土,把路堵死,要麼乾脆用磚在路上砌堵牆。可是這種封路方式,只能攔住車,不能攔住人。結果救護車無法通行,居民去趟醫院也回不了家了,物流也因為封路停運了……直到28日,公安部發布消息,未經批准擅自斷路將依法處置,基層幹部和群眾們才終於沒那麼“硬”也沒那麼“核”了。“硬核封路”一點兒都不稀奇,算是非典的“傳統項目”之一。2003年4月為防止北京人進入,北京至塘沽國道被神秘挖斷。輝縣市峪河鎮某村民委員會為防治“非典”,將村中道路挖斷,村民宋某騎摩托車途經該路段時,不慎跌入坑中受傷。廊坊居民為不讓北京車外出,在路上挖出巨大深坑。沒想到17年後,依然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八、2003年 打狗隊棄貓潮/2020年 摔貓砸狗,埋貓1月20日,鐘南山院士確認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的當天,微博大v @獸醫張旭發過一條微博,希望不要出現非典時遺棄寵物的情況。有些人的確沒有遺棄寵物,他們只是把自家的貓狗從高樓上扔下去。有些人沒有寵物,但他們會把別人的貓活埋進土裡。非典時,全國各地都成立過打狗隊。一個貴州的朋友說,他們小區的打狗隊每次出動都會引起一陣騷動,即便家養的狗也會被他們帶走。很多朋友就是在那時,失去了心愛的寵物。可是貴州至今沒有發現一例非典病例。除了打狗隊,非典還掀起了一陣棄貓潮,好在世界上還是有好心人的,一些小貓被收養了。17年前,人們打死了那麼多狗,卻沒有一隻狗被發現攜帶SARS病毒,更不用說傳染給人了,香港的學者雖然在疫區的貓咪身上發現過SARS,但沒有發現貓傳人的證據。17年後,世衛組織說沒有證據顯示寵物會感染,但人們還是選擇了讓動物來承擔人的錯誤。九、2003年 排隊買板藍根/2020年 搶購雙黃連在中國,有一種安慰劑叫板藍根,說到它就不得不提到17年前,那場板藍根封神之戰。非典初期,全民陷入恐慌,中藥管理局和防治非典指揮部,給出了以板藍根為配方的預防方,並稱對治療非典有效。群眾們紛紛到藥店排隊買板藍根,更有人因為害怕感染非典,服藥過量,中毒搶救。誰能想到,2020年,板藍根竟走下了神壇,被雙黃連所取代。1月31日,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發布了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後,雙黃連口服液一瓶難求,連雞喝的藥都被人買下架了。好不容易被勸住待在家裡的父母,轉眼跑全到藥房門口排起長隊。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板藍根陪伴著中國人走過了A肝、SARS、A流、禽流感,整整32年,而雙黃連上位的時間卻只有一天。不免讓人好奇,下一副安慰劑會是什麼呢,書單君覺得金銀花挺有潛力的。十、2003年 傳言像蝗蟲群鋪天蓋地襲來/2020年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一個新聞或事件剛發生時,由於人們沒有了解到全面的信息和細節,傳達出現偏差,不算是造謠。但那些未經確認,就不負責任的傳播,甚至是故意編織的信息,一定是不可原諒的謠言。距離1月20日,才過去兩週,丁香醫生的謠言榜上已經有95條與疫情相關的謠言被闢謠。什麼抽煙喝酒能預防新冠肺炎,洗攝氏56度的熱水澡能對抗病毒,用微波爐加熱口罩可以消毒,不敢想像如果有人信以為真,會造成怎樣嚴重的後果。非典時期,很多謠言都是通過短信傳播的,內容也是千奇百怪,除了前面提到的熏醋,那時還有傳言說喝綠豆湯、放鞭炮能預防“非典”。一名到福建務工的農民林某,故意轉發有關非典謠言的短信息,被南安市公安局處以15天的行政拘留。他轉發的這條短信看著挺眼熟:中國衛生部告知:北京非典型肺炎患者突破100例,五一節放假一天,你把此消息轉發給10位用戶,您的賬戶將加上188元話費,我剛才試過是真的,快轉。回顧一下家庭群裡長輩們分享的信息,有內味兒了。還有一批唯恐不亂的陰謀論者,非典的時候說SARS是當時美國為了打伊拉克,怕中國趁機採取其他行動,所以對中國使用之“生物心理武器”。這次的新冠肺炎,又有人說,是美帝的生化武器。唉,這麼多年了,劇本都沒改。這個世界總是不缺造謠者和傳謠者,但謠言止於智者,多讀書是好的。十一、2003年 小區讓外地人三日離京/2020年 在北京租房住,太難了前幾天,新聞報導了一件尷尬又心酸的事,一些返京工作的租客,被小區的工作人員攔在大門外,要求在外自行隔離14天后,帶著健康證明才能入住。後來,北京市民政局強調:只要沒有確認是肺炎病例的,或無明顯發燒、咳嗽,應當讓返京人員自由地進入小區。不過,在17年前,類似的事情就發生過。2003年的4月24日,芍藥居小區10號、11號兩棟樓內,近三十戶外地住戶被勒令必須三日內離京,否則“公安部門將強制執行”。25日,太陽宮鄉已責令芍藥居居委會撕掉該通告,只要求“三無”人員離京。在非典肆虐的北京,這些人只能硬著頭皮搬家。在這種時候,會格外體會到北漂的真正含義吧。 相比17年前的非典,我們在這次疫情中難道沒有進步的地方嗎?當然不是。在病原的認定速度上,我們比2003年快了近3個月。還可以隨時查看疫情發展情況。不過,在那些一犯再犯的錯誤之下,都有不變的深層根源。不是“某些人不戴口罩”,而是很多人缺乏基本的衛生知識和防護意識。只有深入解決了這些背後的問題,才不會一次又一次踩坑。非典結束後,鐘南山院士說過一段話:我們用意志和智慧、鮮血和生命取得了抗擊SARS的重大勝利。當硝煙漸漸消退,我們仍在反思、叩問:為何SARS幽靈會突如其來?我們的星球怎麼啦?我們的社會機體還缺少些什麼?我們如何完善自身、實現自我超越?不僅人在總結教訓,病毒也在進化,這次的冠狀病毒僅僅用了一個多月,就讓確診人數達到了非典的三倍。我們進步的速度,至少要超過病毒吧,你說呢?本文摘自穀粒傳媒公眾號《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