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社交互動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4-08-14 養生.運動健身
沒空去運動?不用花大錢、不需太多時間,5種在家就能做的有氧運動練心肺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很多人也想運動,但可能根本找不到時間特地去健身房做運動。有氧運動是保持心肺和心血管健康的最佳方法之一。如果有一些可以在家做的項目,就算晚下班,回到家也可以加減動一下,不失為平衡工作與健康的好方法。《Heatlh Day》整理了5個在家就可進行的有氧運動,不用花大錢買器材、不需要太多時間,甚至可以讓你順便完成一些家務。5種在家就能做的有氧運動1、跳繩跳繩是一種高效率的有氧運動,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熱量消耗,有助燃燒脂肪和塑造腰部線條,讓全身肌肉動起來,特別是核心肌群、腰部肌肉。根據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底下的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HLBI)的數據,跳繩15 鐘就被認為是中等強度的鍛鍊。另根據克利夫蘭診所指出,跳繩可以健身及改善健康,尤其是心臟和肺部健康。2.爬樓梯你家是有電梯的新式大樓,還是只有樓梯的老公寓。不用羨慕別人家的電梯,因為爬樓梯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行走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可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如臀部和股四頭肌;並且還能改善平衡能力,因為你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如果你想再進階訓練,不妨嘗試拿一些重物,例如沙袋,以加強肌耐力訓練。3.有氧瑜伽很多人都會自己在家做瑜伽,但並非所有形式的瑜伽都可以進行有氧鍛煉。能量瑜伽(Power Yoga)和流瑜伽(Vinyasa yoga)等強度較高的瑜伽形式,被視為中等強度的活動。根據 《家庭醫學和初級保健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瑜伽還可以增強肌肉,在降低血壓方面比傳統的有氧運動和尊巴舞(Zumba)更有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科主任洪惠風也曾援引2022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撰文指出,持之以恆的運動能維持心臟健康,建議每周5-7次至少30分鐘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瑜伽、太極、冥想都有幫助。4. 打掃上班族經常沒時間運動,也沒時間打掃,家裡可能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掃一次。不妨趁周末沒活動時,在家打掃順便運。根據 NHLBI 的說法,清洗窗戶或地板45-60分鐘即可提供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此外,《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 發現,每天至少運動四個小時,包括做飯和其他家務勞動的年長女性,心臟病的風險降低43%,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0%。5.做園藝如果你的住所有塊小小的地方可以種種花草植物,千萬不要因為忙而荒廢了,你可以找機會整理花草兼運動。美國心臟協會認為園藝是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挖土、拔草、耙地等工作,都可以提高心率並有助排汗,此外,還能接觸陽光,讓身心都很舒適。【參考資料】.《Heatlh Day》5 Great Cardio Workouts You Can Do at Hom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31 退休力.社會連結
芬蘭老人高齡長壽的秘密!長期去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促健康
芬蘭西部城市瓦薩的公立圖書館一樓討論室,下午一點陸續有老人聚集。最年輕的也七十五歲了,還有些拄著拐杖來,他們參加每月兩次的健腦活動。北歐圖書館除以國民數,向來是世界最普及地區之一。瓦薩圖書館是全芬蘭最早開始辦借書的圖書館,1792年。這種重視知識服務的機制遇見超高齡社會,除了行動與借閱發展高齡友善,還開放會議室,與地方紅十字會志工合作,開始長期的老人健腦活動,民眾與協會都不用額外付錢。這種活動不需要醫護、職能治療、心理治療等醫事人員直接指導,而是由老人志工來帶領。年齡相近,生活記憶與共同成長經驗有交集。使用素材很豐富專業有趣,引用自健腦相關網路資源。根據神經學原理,包含記憶、用著色維持運動技能、冥想、維持與提高專注力、創造與發展、自我表達。另有安養機構合力開發的記憶公園。志工按照在圖書館進行活動的需求與多樣性來選擇適合的素材。也就是說,這種活動不是開發某種活動的業者透過管道硬要老人接受,而是老人自己選。活動程序通常志工一開始會分享一點新知,這天分享的是芬蘭國家衛生研究院推廣的finger toimintamalli,這是一個健康促進預防延緩失能的模式。研究60-77歲1200位老人,從年齡、教育程度、血壓、性別、總膽固醇、運動、身體組成等項目後發展的評量失智風險。然後有對應的多重介入防治方式,包含營養訓練、記憶訓練、運動訓練和血管疾病因子控管。希望改善生活方式得以長期維持智能。另外民間還有各種年齡心理健康服務。近來推廣異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健康之手」,這是一種健康素養推廣。用手為圖像,手腕上是你價值選擇(你的日常生活價值觀是什麼?你按照價值觀生活?你的生活看重什麼,認為是重要的?你白天做哪些積極的事?)。五個手指頭上有吃、睡、聊天、運動、放鬆。外圍分別有五大項:一、飲食營養(你白天吃飯嗎?記得常吃飯嗎?你和誰吃飯?)二、人際關係和情感(你停下來聽朋友說話嗎?什麼事情讓你高興或難過?你與誰共度時光?你白天心情如何?你有告訴別人,你的感受嗎?)三、自由時間與創造(你今天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什麼事令你發笑?什麼活動讓你忘記時間?網路找到什麼有趣的?對你來說,什麼是美麗的?)四、睡眠休息(你醒來是否感覺神清氣爽?你容易入睡嗎?你什麼時候關閉電腦設備?你還在社群媒體?)五、鍛鍊和傾聽身體的聲音(你白天運動嗎?智慧型手機對你運動有影響?什麼運動帶來好的感覺?身體放鬆的感覺如何?)。以上新知有些解說討論,這可以看到健康促進行銷貫徹,希望在非醫院診所的場所能有效觸達相關對象。然後有幾種健腦活動,包含是非題、選擇題,涵蓋各種芬蘭自然界知識。是非題例如喜鵲是黑白的、梭子魚是一種魚、所有的玫瑰都是芬芳的、熊正在冬眠、蕁麻蝴蝶不是綠色的、夏天過後春天來臨、西葫蘆是根、狐狸在城市裡可以過得很好、貓不會喵喵叫、雲杉球果比松果大、狗發出咕嚕聲、夜晚比白天涼爽、羽扇豆瀕臨絕種、向日葵在春天開花、櫻桃並不比李子大、麻雀成群結隊地生活、蒼蠅是素食主義者、黃蜂在秋天是小氣的、三葉草比莎草開花早、蜂蜜比糖甜。選擇題例如芬蘭最高點、最大的樹、最長的沙灘、最長的河流、最高的瀑布、最長的洞穴、最大的壺穴、最大的交通樞紐。每一輪公布答案後都有從題目來的生活心得交換。然後有鼓勵表達的活動,例如拿到一個提示卡片,要能不說話而用手勢比喻來猜。筆者旁觀也受邀一起活動,雖然聽不懂幾句芬蘭語。拿到一張表達格子(RISTIKKO)的字卡,筆者不斷指著天花板上的格子型日光燈。另一輪拿到的卡片是「在我看來,屬於秋天的動物是」?來參加活動的長者Rasku Rauli退休前在國際企業工作,曾周遊七十五國,並在各地潛水。他說,大家希望住在家裡到老。還能住在家裡的時候,就近有些健腦活動很方便,不需要參加其他活動動用到政府資源,為了給更需要的人使用的活動資源。尤其許多人在家寂寞,來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不但有趣而且很自然安全的有社交互動,這對老人太重要。另一位退休前在瓦薩市從事市場行銷的長者Hazze Wazeen與太太一起來,就他所知,這圖書館至少有兩班這種活動團體,交錯每兩周一次。他有兩位全盲的孫子,七十多歲,繼續研究開發專門給全盲者玩的火車和軌道,還有盲人專屬的各種觸覺健腦器具。來這裡,對他來說,有社交,也可以找靈感。他甚至用自己的行銷生產知識經驗,對如何大量生產去幫助各地盲人還有願景期待,「說不定,生產成本比芬蘭低的台灣可以合作」?另一位長者分享,參加這種健腦活動,事前不需要準備什麼,沒有壓力。來之前也不知道志工今天要給什麼。這不會慌張,而感覺是一種驚奇,看看有什麼新的。事實上因為來圖書館,老人遇見的不只老人,還有小朋友、青少年、友善熱情有學問的圖書館服務人員。圖書館是老人最容易感覺仍是社會一份子而不疏離的場所,且十分安全,能平等的參加許多內部與外展活動,甚至幫助一些年輕人。來了除健腦班,在芬蘭圖書館甚至還有數位縫衣機、三D列印設計等各種先進的知識藝術創造設備,供大眾使用。目前台灣的圖書館外觀越蓋越漂亮,分別屬於文健會、教育單位、地方政府文化局等,各有上司。若干圖書館開始辦失智演講,或收藏若干銀髮相關書籍。客觀來看,許多老人到圖書館以往習慣看報。但台灣實體報紙不斷減少,圖書館服務對老人還有無限空間回應社會需要,曾有部分官員認為國內老人數位識能不足,所以難以用APP等線上資源推動健促。但芬蘭的觀念是平等為先,所以思維不是認為老人數位能力不足,而是發展的數位認知活動,必須符合所有老人容易使用!本文所列的芬蘭健腦網址有多樣性與圖樣引導,可看一下,需要多少數位素養才能上手。曾有一位失智日照中心老人親口說「這裡的健腦器材玩一次就無聊了,為什麼要我一直玩呢」?如果衛政與教育和其他單位能統合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對策,或能更有效由下而上匯集各地看法,其實還有非常多現有且近便性高、成本很低的場所,可以促成多樣預防延緩失能的心智活動。而這些場合同步可以快速廣泛的傳達最新的健康識能,總比醫院診所看診的電視牆更積極前衛達到健康老化期待。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12 失智.失智專題
培育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里程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資料,全球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5500萬。當這個疾病無法治癒,失智者又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而急速增加時,在我們的周遭,自己的家庭、親朋好友與工作同仁或是他們的家人或者鄰居,都有可能已經走在照顧失智者的路上。但是並不見得大家對這個疾病都有覺察,甚至於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尤其是網路平台上充斥太多對失智症是是而非或負面的評斷,讓失智者和其照顧者背負著疾病和社會排斥的壓力而辛苦的生活著。今年4月下旬的國際失智症大會,就有英國和加拿大,分享了他們在大學專業教育的多年培訓歷程。另外,澳洲則推動一項讓失智者和照顧者放鬆和學習的喘息計畫。英國的「關注失智症」關注失智症 (Time for Dementia) 是英國失智症協會針對大學生所推動的一項教育計劃(https://www.alzheimers.org.uk/get-involved/time-dementia-programme),目的在培養新一代醫療保健人員對失智症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從2014 年起,針對上述的專業的大學生先進行知識、態度和同理心培訓,然後啟動「失智時光」計畫。訪問和關注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的家人,關鍵主題強調了關係學習、洞察力和理解、挑戰態度和恥辱。這些訪問是臨床環境之外的非正式互動和個人聯繫的結合,每次持續 90 分鐘,每三到四個月一次。在12個月-24個月之間,拜訪3-6次,它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失智者日常現實生活的機會。另一方面,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可以教導學生關於失智者的生活、醫療保健經驗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在失智中過上有品質的生活。自從2014 年起,該計畫已融入 10 所大學中,從醫學、護理到物理治療和營養學的一系列醫療保健課程,幫助 8,000 多名學生深入了解失智症。至今,英格蘭南部有2,250個家庭參與該計劃,讓他們增進社交互動,而且感到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和貢獻。這是一個成功的模式,讓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及專業學生之間,彼此互惠互利。加拿大的失智症教育計畫麥基爾大學的失智症教育計畫在2017 創立,提供全面的免費資源、模擬教育及領先的教學和學習技術,給失智症患者、家人和非正式的照護合作夥伴、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醫學生和廣大民眾。其中包括 12 種不同語言版本的失智症配套指南、100 多個教育網路研討會和播客、失智症活動手冊和 14 個雙語視訊膠囊,展示了多元吸引人們參與的活動。而且,對於年輕護理人員在內的護理合作夥伴,也提供虛擬支持小組以及線上教育軟體。自 2020 年起,計畫發起人克萊爾韋伯斯特女士 (Claire Webster),也是一位前失智症照顧者和大學的正式講師。她的講座「失智症的照顧歷程指引」( https://www.mcgill.ca/dementia/channels/event/understanding-and-navigating-journey-dementia-351238),已經成為所有一年級醫學生的必修課程,也開放給老人學、神經學、精神科、營養、護理、社工、職能及物理治療,甚至於牙醫等相關專業的共同學習。麥吉爾大學失智症教育計畫啟動僅 5 年,即獲得國際認可。證明當大學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時,可以在他們的機構內,將失智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納入醫學院的課程。並且在學術界和社區之間架起橋樑,以多面向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的經驗,制定社區服務和外展計劃。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畫各國政府近年逐漸關注失智症診斷後的復能,而這些支持可以使失智者及其家人,能夠了解情況、維持或促進體能、減緩疾病的進展速度和提高日常活動的功能。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康復 2030」就倡議加強復健復能服務的重要性。澳洲的診斷後靜修計劃“Rementia Together ”,由研究人員和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設計,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住宿度假活動,由澳洲團屋之家 (www.grouphomes.com.au)執行。經費資助來自澳洲衛生和老年護理部。每天的學習活動自上午9點至下午3點,總共設計的課程包括:了解失智症;好好生活的工具和措施;創造認知區域;人性需求和如何受失智症影響;順暢的溝通;性和親密關係;自我照顧;尋找目的和意義;睡眠、飲食、情緒和運動;你的環境;社區支持;規劃未來;音樂、行動和冥想等內容。團屋的工作人員Krebs太太說:失智者可以選擇參加或不參加其中的主題,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放鬆、社交或散步。3年中他們總共舉辦33次活動,每次支持5對失智者和其照顧者。他們都要經過事前的評選,活動結束後的6周和6個月,會以電話訪談主要照顧者,共2次。它解決了失智症及其支持夥伴的即時需求,賦予他們未來的能量。並為他們提供先進的、基於證據的認知復健方法和失智症患者良好生活的樣態。隨著失智症患者和照護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在生涯的某個階段與失智者及其照顧夥伴相遇。不論是透過失智症協會或大學,讓專業人員及早接受周延的培育,或者是由政府贊助,委託照顧機構辦理,讓民眾在確定診斷後和家人及早面對、學習和找到資源,都是通往優質失智症照顧的重要里程。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02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照護中的溫暖陪伴 如何透過懷舊活動重拾失智者的記憶
一百個失智長者有一百種失智照護方式,失智照護不需管理,只需要專注地陪伴及守護記憶,透過貼心的觀察與信任互動,以及細緻的理解與同理才能做到,陪伴長者開心度過每一天!在筆者照顧過 200 多位失智長者的臨床實務經驗中,有些長者 4∼5 年間認知退化緩慢,每天都生活得很開心;有些長者生理合併認知快速退化,但不變的是遺失的記憶。生命的回顧是很多長者生活中一部分,常可聽到老人家說「想當年⋯⋯ 」。對於失智長者來說,他們的記憶力因疾病而受損,但長期記憶相對較遲受到影響,因此他們大多記不得現在發生的事,但能記得許多過去的事。透過懷舊活動(回想),可以讓人覺得溫暖熟悉;藉由傾聽長者故事來安定他們的心情,加強他們與週遭人們社交互動,藉以維持腦部認知活動及表達能力以減緩退化,更重要的是增進愉悅之情緒。懷舊活動不但可以了解過去生活,帶領活動者可將長者定位為「老師」,更可以從長者之經驗學習到許多人生與生活智慧,這符合帶領失智長者活動或生活安排原則—「有意義的活動」。懷舊活動即希望帶給長者活動意義性,以提升長者之自尊及增進參與之意願。總而言之,失智長者的生活照顧及懷舊活動帶領原則:「人」是活的,「心」是動的!真心期望在失智照顧中鼓勵帶領非藥物活動的同時,也能了解到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需要花時間培訓有意願、有能力以及能正確執行辦理非藥物活動的帶領活動者(包含家屬、照服員、居服員及長照人員),每一步都有其專業養成,唯有培養這樣的專業,才能正確及有效益的辦理懷舊療法,這也是國家長照及失智照護水準提升重要的指標,而這樣的目標就是本章撰寫的重要目的。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Podcast】EP6.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
-
2024-04-06 養生.抗老養生
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大健康習慣,「其中1點」你一定很難做到
布特納(Dan Buettner)跑遍世界,研究長壽之道20年,發明「藍區」(blue zones) 一詞,說明為何住在這些地區的人,比其他人長壽又健康,他自己也據以培養出5大健康習慣。63歲的布特納告訴CNBC頻道,「我的醫生說,我的健康排名在同齡人當中的前1%。」哪五大習慣,讓布特納健康、快樂,有助長壽?一、住到可以走路的城市,善用四周環境他說,有些人很長壽,並不是因為每天從事的職業,而是因為很會創造環境,要不然就是因為天生的環境不好,迫使他們搬家,搬到最好的地方。此一發現,鼓舞布特納搬到邁阿密海灘的最南端,「很方便走路的地方」,離海又近,他可常去游泳,要去哪裡,騎腳踏車也容易到。這樣,「我不用特別計畫,就可多多活動過日子。」二、基本上吃素布特納不吃肉,飲食98%是植物,盡量在10到12小時內完成進食。「我通常一天只吃兩餐,一餐在近午時分,另一餐在晚上」,差不多早上11點和晚上7點。他吃很多豆類,因為每天吃一杯豆子的人,比不吃豆子的人多活4歲。他也很喜歡波菜、烤馬鈴薯、豆腐和鷹嘴豆。三、多社交研究指出,社交比什麼藥都補,人際關係良好比吃藥更有助長壽。布特納很感謝住處附近隨時碰得到人,雖然白天都在寫作,但夜晚是他的社交時間,「社交互動多在夜間達成。」他也很喜歡在家作東,「我刻意多花點錢買了可以請客作東的房子。目前我家就有三個客人。」四、下午五點後絕不工作布特納有一大避諱:下午五點後,絕不再工作,因為「諸多快樂研究告訴我,下午五點後繼續工作即使可以賺更多錢,也不會讓我更快樂。」因此,要他傍晚五點後還上班,「除非上帝下令。」過時絕不上工,也是他舒壓的辦法,「五點到囉,該運動、社交去了。」五、每天必運動布特納每天都會運動,但他不喜歡太激烈的有氧運動,他的運動包括立式槳板運動(stand-up paddle surfing)、騎單車、匹克球(pickleball)、「社交瑜伽」、和朋友一起上健身房。運動又社交了一晚,他每天睡眠八小時,「晚上睡得好,白天壓力小、精神也棒。」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多運動一定多健康?芬蘭研究提醒:運動過多小心會加速老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詹鼎正/長者常常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嗎?
前陣子好萊塢動作影星布魯斯威利傳出「額顳葉失智症」(FTD)惡化,令人心疼。根據統計,台灣失智症患者也不斷增加,大約每30分鐘就新增1名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愈高,65歲以上老人中,每13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老人中,每5人就有1位患者。失智症對社會的衝擊不容小覷,及早預防十分重要。如何區別失智症與正常老化?首先,了解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很重要。年長者大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功能可能減退,神經元數量雖未顯著減少,但神經元間通訊減弱,導致反應時間變長,若是突然忘記某件事,或突然想不起某人的名字,但事後會再想起來,這是正常的老化。如果記憶力或是認知功能的變化開始影響生活,例如完全忘記既定行程、無法執行熟悉的動作、自理生活能力下降、判斷力異常,甚至出現妄想或性情大變,這就可能是非正常老化現象,需要透過評估、診斷,來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10項失智症警訊,如果出現時,需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診斷。門診檢查常使用「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作為評估工具,有30道題目來評估患者對人事時地物的認知、注意力、計算能力、記憶力、語言及空間建構能力,作答無時間限制,滿分是30分,分數愈高代表認知愈好。失智是腦功能慢性的損壞,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而是藉由家人察覺不對勁求診。但也不乏有正常長者會因為老化產生的健忘或反應慢,而憂心忡忡以為自己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種類有哪些?有方法可減低日後失智的風險?失智症主要分退化性和血管性兩種,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屬於退化性失智。除了遺傳因素外,心血管危險因子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常見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頭部外傷、菸酒、憂鬱、聽力損失、肥胖、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空氣汙染等,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對於避免失智症很重要,不僅要關注先天基因影響,也要注意後天身體健康及環境條件。失智症絕大多數是不可逆的,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但經常運動、愛動腦,例如閱讀、玩牌、玩數獨,以及喜歡社交互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失智症,而增加健腦訓練,也在失智症發生初期有幫助。研究顯示,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50分鐘以上的老人,比起沒運動的老人更不容易得到失智症。儘管失智症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可以延緩惡化速度。對於失智症患者及照護者,適時地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保持樂觀態度,將能減輕彼此身心負擔。●10項失智症警訊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出現困難。6. 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5 養生.心理學解密
MBTI是什麼?16型人格有哪些?一次看懂相關指標和定義解釋
你是否曾聽過有人將自己描述為INTJ或ESTP類型,並且好奇這些聽起來神秘的字母可能意味著什麼?這些四個字母的代碼是由一系列問題進行性格評估的可能結果,該評估稱為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這是一種已經存在超過75年的心理工具。因此,這些人是基於MBTI來描述他們的性格類型。什麼是MBTI測驗?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是一份自我報告的問卷,此測驗幫助人們使用四種特定的二分法或量表來評估他們的性格:內向-外向、感知-直覺、思考-感覺和判斷-感知。MBTI最初由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基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心理類型理論,於20世紀40年代所提出,。根據邁爾斯和布里格斯基金會的說法,該測試的目的是讓榮格描述的心理類型理論易於理解並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換句話說,MTBI旨在以實用的方式明確和理解一個人的性格類型。根據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人們被識別為具有16種性格類型之一。MBTI的目標是讓受訪者進一步探索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包括喜歡、不喜歡、優點、缺點、可能的職業偏好以及與他人的兼容性。沒有一種性格類型比另一種性格類型「最好」或「更好」。它不是一個旨在尋找功能障礙或異常的工具。相反的,它的目標只是幫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MBTI測試如何進行?MBTI測驗是一種自我報告的性格評估。在測驗期間,個人回答大約90道上下不等的問題,評估對四種不同二分法的偏好:內向-外向、感知-直覺、思考-感覺和判斷-感知。根據他們的回答,MBTI根據個人自我報告的偏好和行為將其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之一。.外向-內向用E或I表示.感覺-直覺用S或N表示.思考-感受用T或F表示.判斷-感知用J或P表示外向(E)–內向(I)這個量表以此來描述人們如何與周圍的世界做出反應和互動。外向的人往往以行動為導向,享受更頻繁的社交互動,並在與他人共度時光後感到精力充沛。內向的人傾向於以思想為導向,享受深入而有意義的社交互動,並在獨處後感到精力充沛。我們對外向或內向影響的偏好:.一天結束後我們如何充電。.我們的會議方式。.我們喜歡的工作環境。.當我們開始執行一項任務時。.我們的興趣和嗜好。感覺(S)–直覺 (N)這個量表涉及觀察人們如何從周圍的世界收集資訊。喜歡感知的人往往會非常關注現實,特別是他們可以從自己的感官中學到什麼。他們傾向於關注事實和細節,並喜歡獲得實務經驗。那些喜歡直覺的人更注重模式和印象之類的東西。他們喜歡思考可能性、想像未來和抽象理論。我們對感覺或直覺影響的偏好:.我們如何看待事物。.我們喜歡什麼樣的指令。.我們學習新事物的方法。.購買前我們需要的訊息。.我們對改變的反應。思考(T)–感受(F)此量表重點在於人們如何根據從感知或直覺功能收集的資訊做出決策。喜歡思考的人更注重事實和客觀數據。在權衡決定時,他們往往保持一致、合乎邏輯且不帶個人色彩。那些喜歡感覺的人在得出結論時更有可能考慮人和情感。我們對思考或感覺影響的偏好:.我們的決策過程-我們首先考慮的是什麼,其次考慮的等等。.我們的幫助風格。.我們如何向人們提供回饋。.我們處理不同觀點的方法。.我們如何希望被認可或讚賞。判斷(J)–感知 (P)此量表涉及人們傾向於如何與外界打交道。那些傾向於判斷的人更喜歡結構和堅定的決策。傾向於感知的人比較開放、靈活、適應性強。這兩種傾向與其他尺度相互作用。我們對判斷或感知影響的偏好:我們如何處理複雜的任務。當我們即將結束時。我們如何處理最後期限。我們如何看待工作和娛樂。我們如何企劃活動。MBTI性格類型有哪些?根據邁爾斯和布里格斯基金會的說法,當每個偏好的字母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形成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其中包含該類型獨有的不同特徵。以下為每種人格類型的特徵:ISTJ:內向、感知、思考、判斷.往往更加安靜和嚴肅。.求真務實、負責、務實。.透過可靠和徹底贏得成功。.享受秩序和組織。ISFJ:內向、感知、感覺、判斷.安靜、認真。.致力於履行義務。.友善、忠誠並考慮他人感受。.重視家庭與工作環境的秩序與和諧。INFJ:內向、直覺、感覺、判斷.關心服務公共利益。.有洞察力並渴望了解他人的動機。.傾向於在關係和想法中尋求意義和聯繫。.致力於他們的價值觀。INTJ:內向、直覺、思考、判斷.有原創想法的人有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識別事件模式以確定解釋視角。.持懷疑態度且獨立。.對自己和他人保持高標準。ISTP:內向、感知、思考、感知.安靜、敏感、善良。.致力於他們的價值觀和對他們重要的人。.喜歡獨處並按照自己的步調工作。.厭惡衝突。ISFP:內向、感覺、感覺、感知.寬容、靈活、邏輯性強。.快速找到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案。.對因果關係有興趣。.重視效率。INFP:內向、直覺、感覺、感知.理想主義、好奇心和適應力強。.忠於他們的價值觀和對他們重要的人。.渴望了解他人並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力。.尋求符合他們價值觀的生活。INTP:內向、直覺、思考、感知.理論、分析與懷疑。.有興趣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供邏輯解釋。.重視創意而非社交互動。.問題解決者。ESTP:外向性、感知、思考、感知.自發,活在當下。.解決問題時喜歡採取行動而不是理論解釋。.享受美觀和材料舒適。.邊做邊學。ESFP:外向性、感知、思考、感知.喜歡與他人合作。.自發且容易適應新的人與環境。.現實、外向、接受。.與其他人一起嘗試新技能時學得最好。ENFP:外向性、直覺、感覺、感知.熱情、熱情、富有想像力。.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渴望提供讚賞和支持。.自發、靈活、能夠即興發揮。ENTP:外向性、直覺、思考、感知.聰明、直言不諱、激勵人心。.解決問題時足智多謀。.善於讀懂別人。.覺得例行公事很無聊,常常尋找新的做事方式。ESTJ:外向、感知、思考、判斷.務實、果斷、有組織。.價值觀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成果。.快速有力地執行計劃和決策。.為自己和他人保持清晰且合乎邏輯的標準。ESFJ:外向性、感知、感覺、判斷.合作、認真、善良。.重視環境的和諧。.希望感謝他們的貢獻。.喜歡與他人合作,有效率、準確地完成任務。ENFJ:外向性、直覺、感覺、判斷.有同理心、負責任、忠誠。.適應他人的情緒、需求和動機。.通常作為個人和社區成長的催化劑。.積極響應讚美和批評。ENTJ:外向性、直覺、思考、判斷.喜歡長期規劃和目標設定。.通常消息靈通、博覽群書並渴望與他人分享知識。.熟練的問題解決者。.樂於發揮領導作用,有力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何找出你的MBTI性格類型?要確定你的MBTI性格類型,你需要填寫MBTI問卷,你可以造訪MBTIonline.com提供的官方測驗,不過在該網站上測驗是需要收費的。然而,你也可以在其他非官方的MBTI測驗中進行,例如英國公司NERIS Analytics Limited提供的Free Personality Test免費測驗,完成數道選擇題後便能得出屬於自己的MBTI測驗結果。【資料來源】.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The Preferences: E-I, S-N, T-F, J-P.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A Beginner’s Guide.How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Works
-
2024-01-03 焦點.健康知識+
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6面向調整降慢病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很多人退休後生活作息大亂,藥是愈吃愈多,病情失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認為,慢性病仍有機會逆轉,藥也不一定會愈吃愈多,關鍵在生活型態要調整,才能實踐健康人生。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一位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吃到10多顆藥還是難以控制。蔡岡廷說,患者直到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下,他的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全球每年超過4千萬人因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等長期累積成慢性病死亡。蔡岡廷指出,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菸酒等危害物質、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可以降低風險。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 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但很多人忽略了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年紀大或退休以後就孤獨生活。美國醫界研究顯示,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卻經常被忽略。蔡岡廷提醒,民眾要多留意自己或親友,感覺有需要時,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學」相關高齡科或老人醫學科協助,確認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生活型態醫學指的是,基於醫學證據,就飲食、生活、睡眠等生活方式介入預防或治療。衛福部正擴大推動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治療建議與「藥物整合減量」協助,並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目標。蔡岡廷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
2023-12-09 寵物.照顧指南
毛小孩也會憂鬱症?搬家、生病...4原因導致情緒出問題,出現5症狀是警訊
現代人不養小孩,喜歡養寵物,雖然寵物不能像人類一樣,能夠明確表達情感,但它們確實可能經歷一些行為或生理上的變化,這與人類憂鬱症的一些症狀相似,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寵物憂鬱症」或「寵物情緒問題」。4原因導致寵物情緒出問題1.生活變化:例如家庭成員的離開、搬家,或是新寵物的引入,或是其他環境變化等,都可能對寵物產生負面影響。2.主人的情緒:寵物通常能夠感受到主人的情緒,如果主人感到沮喪或焦慮,寵物也可能受到影響。3.生病或疼痛:寵物可能因生病、疼痛或其他身體不適等狀況,而表現出行為上的改變。4.社交隔離:如果寵物長時間處於孤立狀態,缺乏足夠的社交互動,也可能導致情緒問題。 5症狀是寵物憂鬱警訊1.食慾減退或增加2.疲倦或活動量降低3.社交退縮,不願與人或其他寵物互動4.失眠或睡眠過多5.顯露焦慮行為,如過度舔毛或啃咬物品如果你觀察到寵物出現上述症狀,建議趕緊諮詢獸醫師,獸醫師可以透過檢查和評估來確定寵物的健康狀況,並提供相應的建議或治療方案。在某些情況下,改變生活環境、增加互動和提供適當的醫療照護,可能有助於緩解寵物的情緒問題。延伸閱讀:.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方法有效改善愛咬人行為.貓咪亂尿尿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科技主管拚過頭失智被迫離職! 透過「職務再設計」重返職場找回人生價值
「失智也能重回職場!」雲林縣52歲陳姓男子曾是意氣風發的科技主管,手下多名員工由他指揮,工作拚得有聲有色,是大家眼中前途無量的科技男,不料去年出現失憶併發重度憂鬱,被迫離開20多年職場,今年初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1年多,最近在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下重回職場,從高科技變成毛巾廠的操作員,「我要守住老公的價值!」妻子一句話讓他眼眶泛紅,化為重新出發的動力。52歲陳姓男子罹年輕型失智症 休養後重返職場去年還是知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的陳男,投入科技業20多年,原準備迎接美好退休生活,不料,去年卻出現記憶減退併發重度憂鬱,被迫提早離職,今年3月更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後,今年9月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他到毛巾工廠上班,重返職場。「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我一定要守護他的價值」,他的太太不忍老公從原本的高階工作,轉換成現今揮汗的基層工作,但她堅持把老公回推回職場,就是希望藉由工作減緩智力退化,老婆一番話,在旁的他聽了不忍眼眶泛淚。「加油!我也會陪你走下去」,好心老闆一句話,讓他笑開懷,老闆說,比剛來時進步很多,甚至下了班還能跟太太一起去夾娃娃。陳的主治醫師說,上班工作對失智症而言有如兩面刃,過度工作或壓力太大,或者不上班缺乏社交互動,兩者都可能造成加速病情惡化,所以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對失智者變得相對重要。因此,虎尾就業中心與其家人、雇主多次溝通、評估後,運用「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及「僱用獎助措施」,幫他安排毛巾打包整理工作;新環境和新工作起先也曾讓他焦慮,但經過2個多月學習適應,如今已駕輕就熟,問他累不累,「還好啦!肖年頭家對我很好!」他抹去汗珠慶幸自己遇到好老闆。「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虎尾就業中心說,陳的工作雖單純但難免偶而出現健忘,為讓他適應,就業中心延長了職場學習時間並引入「職務再設計」資源,透過「工作清單」與「圖像卡」協助他完成任務;尤其老闆經常從旁鼓勵,讓他安心且愈加進步。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表示,醫學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國內失智人口也有增加之勢,衛福部資料顯示,失智症人口中年輕型失智(65歲前)約占9%,有時因未退休即失智造成家庭衝擊,因此,勞動部推動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劉邦棟說,大家普遍認為失智就無法再工作,其實輕度失智只要經過認知功能治療或訓練,還是可重回職場,適當的工作也有助於延緩病況;勞動部希望透過多方合作破除企業對失智者的刻板印象,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職業,相關資訊洽詢虎尾就業中心(05)6330422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5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知道自己有肌少症?醫師教自我檢測法,5種相關疾病的預防策略
老年人肌少症,又稱為老年性肌肉減少症或老年性肌肉流失症,是指隨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和功能逐漸下降的現象。年紀達30歲過後,平均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60歲之後,減少的速度增快,尤其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更加明顯。老年人肌少症的特點.肌肉質量減少:肌肉截面積減少進而使脂肪和結締組織浸潤,尤其以第二型肌纖維減少更多。這不僅影響到體型,還進而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下降。.力量和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和功能減弱,這導致日常活動變得困難,影響其獨立性和生活品質。.代謝率降低:肌肉在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其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的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積累脂肪,增加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骨質疏鬆風險增加:肌少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風險增加,進而可能增加骨折和其他骨骼相關問題的可能性。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共識會議,提出亞洲人的標準以小腿圍以及SARC-F問卷作為篩檢.小腿圍量測指標: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的SARC-F問卷,總分達4分以上符合以上其一,可進一步檢測以下二點 .手部握力:切點為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體能表現:五次椅子站立測試(從椅子坐著起身)超過12秒,或六公尺步行速度小於1.0 m/s若又符合上述其一,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或雙能量 X 射線吸收儀檢測,若中軸肌肉量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則確診為肌少症。肌少症5種相關疾病+預防應對策略1.骨折風險增加:老年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與骨骼變得脆弱,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骨折,尤其是髖部和脊椎骨折。骨折不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還可能導致長期的康復過程和功能障礙。預防和應對策略.鈣和維生素D攝取:鈣和維生素D對於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可以通過飲食或補充劑獲得。.骨密度測試:定期進行骨密度測試可以幫助早期檢測骨骼健康問題,及早採取預防措施。2.代謝疾病:肌肉質量的減少使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會增加胰島素組抗性,這增加了老年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預防和應對策略.均衡飲食:適當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血糖水平穩定。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和高GI(血糖指數)食物的攝取,增加蔬菜、全穀物和蛋白質的攝取。.定期檢查:國健署推動65歲以上每年一次老人健檢,定期檢查血糖相關檢驗數值,以及其他與代謝健康相關的指標。3.心血管疾病:脂肪組織的比率上升,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進而導致心血管健康惡化,這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定期監測:老年人應該定期測量血壓和膽固醇,確保其在正常範圍內。.健康飲食:減少飽和脂肪和鈉的攝取,適當增加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健康脂肪和抗氧化劑。4.認知功能下降:肌少症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對其生活和獨立性造成嚴重影響。預防和應對策略.認知訓練:參加認知訓練活動,如解謎、遊戲和學習新技能,可以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躍。.保持社交互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可以刺激大腦,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下降。5.抑鬱和焦慮:肌少症導致老年人活動能力下降,社交互動減少,進而引發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應對策略.心理健康支持: 與家人、朋友和專業心理健康專家保持聯繫,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議。.保持活躍: 適度的運動和社交活動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適合肌少症老年人的運動模式包括輕度抗阻力訓練、有氧運動、日常步行和伸展運動。老年人肌少症引發的相關疾病範圍廣泛,可以通過適當的預防措施和健康管理來減少這些疾病的風險。保持適當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定期運動、心理健康支持和定期健康檢查,將有助於老年人維持健康、積極的生活。同時,也鼓勵家人和社區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助於老年人健康的環境。延伸閱讀:.40歲肌肉開始流失,增加肌少症的風險:4穴位按出好胃口.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肌少症也可能提高失智風險!長輩開罐沒力、易跌倒 當心是肌少症警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7 活動.精彩回顧
【線上課程】幫助失智長輩體驗五感 文旦寶寶DIY增強認知
失智長輩容易陷入負面情緒、肢體功能明顯退化、或是不擅長社交互動,你知道可以透過園藝治療改善嗎?透過文旦的手作娃娃教學,針對不同的感官體驗,來刺激長輩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延緩失智失能,提高生活品質。 |哪些人適合報名?|🔎 家有失智症的照顧者🔎 尚未有失智個案的照服員🔎 已有照顧失智個案的照服員 |上課畫重點|▲上課道具:文旦一顆、有顏色的毛根、剪刀、塑膠繩一綑。(以上材料文具店皆有販售)📚 Part1:利用文旦的季節性,讓失智長輩聯想到中秋節已經來臨,透過跟文旦的第一接觸,使長者意識到時間和季節性的存在與變化,增進現實導向的機會。📚 Part2:讓長輩去碰觸文旦,刺激觸覺、嗅覺、視覺等感官,並融合失智者的興趣及過去經驗,創造出愉悅的感受。📚 Part3:讓長輩用文旦做出一個娃娃,透過手作的過程讓他們更加放鬆,當自己完成的作品在被旁人稱讚的當下,失智長輩臉上的笑容就是最真實的回饋!📝在課程開始前,歡迎各位於「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臉書粉絲團留言告訴我們,您對課程主題有什麼想了解與好奇的地方?我們在最後會有Q&A的環節,希望大家都能踴躍發言。 |講師資訊|大家好🥰🥰我是台灣多元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秘書長何佳樺,同時也是一名園藝治療師。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見證了許多人透過園藝治療找回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心,並且改善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園藝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它可以透過觀察植物的過程,幫助人們減輕壓力、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問題。而在園藝治療活動中,手作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手作部分可以讓參與者更加投入到活動中,並且透過手作的過程,讓他們更加放鬆和專注,並且成為他們回憶治療過程的一個重要紀念。立刻看課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臉書粉絲團
-
2023-08-16 焦點.長期照護
優照護 /探討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之需求
隨著台灣社會持續邁向高齡化,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的需求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對於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所組成的高齡家庭,也帶來了全新的需求,同時意味著照護與金融領域,需積極轉型以因應未來的趨勢。然而,高齡照護並非僅限於長期照護,而是全方位的提升生活品質,高齡金融的發展也成為金融的新興市場。本文將探討台灣高齡社會趨勢、戰後嬰兒潮高齡家庭的需求、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的關係,以及如何從產業化角度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台灣高齡社會趨勢台灣社會正面臨全球第一的老化速度,從2020年開始,高齡人口(65歲以上)已佔總人口的16%,而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0%的超高齡社會,2050年高齡人口比例將達到37.5%。「在地老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的趨勢,因為戰後嬰兒潮人口眾多且經濟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他們希望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老化,原因是在家鄉或社區中有更多的社交網絡和情感連結。國科會在2016年的委託研究中強調,應從高齡者需求出發,延伸各行各業的服務,共同推動銀髮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財訊》報導也指出,2022年遺贈稅收創新高,估計約有6,000億元以上的資產移轉,這顯示台灣正在經歷近代最大規模的財富世代移轉潮。這一趨勢對高齡社會產生著重大影響,特別是在遺產規劃和財務規劃方面,需要針對高齡人口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戰後嬰兒潮高齡家庭的需求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進入高齡後的核心需求,包括:足夠的健康、足夠的錢以及足夠的社交。由於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享受晚年生活至關重要。同時,經濟安全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希望在老化過程中,有足夠的財富支撐日常開支與享受生活。他們的需求不僅僅是自身得到照護,同時也需要考慮未來的財富移轉給下一代。他們希望確保經濟資產得到有效的轉移,以便為子女留下家族財富,相應地,第二代子女的需求包含照護父母,確保長輩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並接受來自父母的財富移轉。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可以扮演關鍵角色,提供第三方金融服務協助戰後嬰兒潮進行財富移轉,同時,「優照護」這類的平台也可以提供第三方服務,協助子女照顧他們的父母。有了這些第三方的服務,高齡家庭將可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照護是生活品質的提升,而長照並不等於高齡照護在高齡社會中,照護的使命是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QOL),讓他們能過著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照護所關注的重點包含了:身心健康、社交互動、情感需求等多方面,並讓高齡者保持自主性和生活能力。相對地,醫療的使命則是集中在急重難症的緩解,專注於治療疾病和緊急狀況。關於「長照」,長期照顧服務法已明確定義:長照者是指其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的人,而且長照服務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與此不同的是,高齡照護所指的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所需要的照護服務,並不限定失能程度嚴重者。高齡照護是提供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相關產業化服務,而不僅僅是長照法所指的社會福利。《新孝道》是一個應對現代高齡者照顧問題的新觀念,以支援長者自立生活為核心,提倡亞健康或衰弱狀態的父母親長輩,可以利用短期照護服務或科技,協助恢復健康,並運用外部專業照顧知識等方式,減少家庭成員照顧壓力,取代以往7天24小時的照顧模式。這種觀念的照護方式讓高齡者保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讓家庭成員有更多空間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透過《新孝道》的實踐,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均能得到提升。再者,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高達68%的照顧者認為照顧長者是具有壓力的。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情緒問題、需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金錢與經濟方面,約有2/3的受訪者都表示有這些困擾。面對這樣的壓力,多數照顧者期待能夠得到協助以減輕負擔。尋求專業照服員的協助確實能夠緩解照顧負擔,並更有效地處理照顧長者的情緒問題。然而,照顧長輩所需的照顧相關費用仍然是家庭難以避免的負擔,這對於照顧者而言仍是一大挑戰。高齡金融規劃合適的時間點應在長者進入長照狀態之前隨著高齡化趨勢的興起,高齡金融規劃已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區隔,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自從109年起,金管會積極推動信託2.0計畫,其中包括「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的專業能力認證。這項認證計畫通過系統性的培訓課程,旨在培養那些瞭解高齡者需求並能與他們溝通的專業服務人員,協助他們進行財產與安養計劃的適切安排。隨著高齡人口逐漸增加,這些專業顧問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成為未來金融市場上嶄露頭角的新興領域。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資產傳承相關講座中,特別以「安養信託」主題最能吸引填答者,佔比高達60.9%。這顯示家庭對於了解安養信託的相關資訊有很高的需求。安養信託主要目標在於為高齡者的長期照護和養老計劃提供財務支持,能夠連結到「金錢/經濟壓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此外,房地產、不動產等主題也吸引了約四成的填答者的興趣,而保單傳承也吸引了類似比例的填答者。高齡金融規劃的時間點也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面臨身體機能下降、失智、失能等狀況的可能性增加。若在這些情況出現之後才進行金融規劃,可能因為無法充分掌握資訊、法律限制、表達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規劃不周或不符合實際需求,甚至引發家庭內部的衝突。因此,高齡金融規劃的時間點應該設定在長者進入長照狀態之前的「衰弱或亞健康」狀態,讓長者有更充裕的時間做準備,同時保有自主與選擇權,有助於實現其個人的長期目標,保障資產傳承,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提升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做法也體現了《新孝道》的價值觀,鼓勵長者為自己做出決定,而家庭則從旁給予支持,共同面對高齡所帶來的挑戰。產業化角度以滿足不同高齡家庭的需求從產業角度來看,高齡家庭在照護及金融的需求市場區隔,應該從經濟狀態及健康狀態兩個軸來分析,而不僅僅是健康狀態軸。首先,針對經濟狀態較為穩健的高齡族群,他們更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需求的滿足,而非完全依賴社會福利。其次,從健康狀態角度來考量,高齡金融規劃的對象族群應該放眼於衰弱狀態或亞健康的長者,甚至更早的階段。金融業者應避免使用「長照」一詞來做市場區隔或說明以免造成誤解,而是從產業化的角度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根據高齡者的經濟狀態和健康狀態來做市場區隔,提供多樣化、個人化的金融產品服務,著重在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並結合適時的金融規劃。總之,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必須更適切地因應時代需求。高齡照護不再侷限於以往的長照範疇,放眼生活品質的全方位提升,從《新孝道》出發,協助恢復高齡者的健康與自主性,並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高齡金融亦應協助戰後嬰兒潮,在衰弱或亞健康時期之前規劃財富轉移,依照健康與經濟能力,提供個人化、多元化服務。兩者雙管齊下,將能提供高齡社會下的家庭,一個更完善的生活福祉。(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4 名人.精華區
閻雲/被社會孤立者 可能會更早死亡
「孤獨會殺人!」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天天上演、真實存在的日常。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感到孤獨或與社會孤立,早逝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很多,研究2023年6月19日刊登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類行為學)」期刊。孤獨已成流行病 衍生全球課題在此之前,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公共衛生服務局長Vivek Murthy於5月2日發布一份81頁、名為「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報告,指大約一半以上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曾感受到孤獨,顯示孤獨在美國已成為一種流行病,亟須勇敢面對並解決。不到50天,接連兩篇報告和研究論文都直指孤獨與社會孤立對個人健康,乃至於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不難看出這種孤絕的性格或人際關係,更已成為全球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課題。事實上,有關孤獨、社會孤立和早逝風險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全球於1986年至2022年間發表的90項關於社會孤立、孤獨和死亡率的世代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和分析;納入研究的參與者達220萬5199名,研究人員再從而深入分析社會孤立、孤獨和早逝之間的關係。經歷孤立的人 死亡風險高32%他們把社會孤立定義為發生在某人客觀上缺乏與他人的接觸,包括有限度的網路活動或獨自生活;孤獨則是指,在實際擁有的社會關係品質以及他們想要的社會關係品質之間一旦出現落差,就感到的主觀痛苦。結果發現,與沒有社會孤立的人相比,經歷過社會孤立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32%,因癌症死亡風險高出24%;孤獨與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14%,因癌症死亡風險增加9%;至於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乳癌的人,社會孤立導致因任何原因死亡及癌症特異性死亡的比率,也都會更高。此外,有心臟病的人如果又社會孤立,他們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增加28%,死於乳癌風險增加51%。乳癌患者如果又與社會孤立,他們因癌症相關原因死亡的風險,則增加33%。發表「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首席科學家、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表示,研究讓我們了解,社會孤立和孤獨是過早死亡的重要獨立因素,這項研究彰顯出社會孤立的風險,無論他們孤獨與否。維持社交 別自我囚禁一方天地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心理學系綜合神經科教授Turhan Canli解釋,當孤獨持續存在時,就有可能讓身體產生壓力荷爾蒙,不利健康。如何減少社會孤立和孤獨感?社會應採取全面、多管齊下策略,我們也應鼓勵身旁親友多參與社交互動,;在常規健康檢查中,納入社會健康評估,及早伸出援手。人助,也要自助。研究團隊建議經歷過社會隔離和孤獨的人,不要再把自己囚禁在一方天地裡,而應該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妨把維持社交網絡視為健康促進活動的一部分,定期運動,健康飲食,並照顧好自己。.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3 醫療.骨科.復健
孩子說話太快聽不懂?醫解析何為「迅吃」以及與口吃的差别
五歲的小希很早就會說話、叫爸爸媽媽,但是隨著小希的話越說越多,小希的爸媽發覺常常會聽不懂小希說的話,有時語速太快、有時語調很怪讓人聽不懂。小希的爸媽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幼兒園老師說小希在學校不太喜歡跟小朋友互動,不知道是不是跟他說話狀況有關,小希爸媽於是決定帶小希到復健科評估。醫師評估過後跟小希爸媽說,小希應該是「迅吃」,而且可能合併有自閉特質。什麼是「迅吃ㄐㄧˊ」?迅吃(cluttering)是一種言語(speech)流暢度的障礙,特徵包括:●說話速度有時太快、有時不規則●語句在不適當的地方停頓、停頓使用不佳●語句中有不當的重複、刪去或重複音節●言語不流暢以非口吃式的不流暢為主 (註: 迅吃與口吃的比較詳見下文)●構音不精確●合併注意力及專注力問題●合併敘事及思考組織問題●對於自身言語問題覺察度相較口吃者較差例如,「我等一下要去看電影」這句話可能會變成「我等一 (停頓)下要去要去電影」。儘管聽起來好像是正常的,但會讓人聽不懂要表達什麼。相較於口吃,迅吃的孩子說話感覺像是清楚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若不處理,孩子可能不會意會到溝通不順的原因,不去修正的話可能影響社交互動及學習表現。為什麼孩子會迅吃?據統計,每100個學齡的孩子就有1個有迅吃。相較於口吃,迅吃被發現的時間一般較晚,平均要到8歲才被診斷治療,主要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社交及學業需求更高,問題才更明顯。此外,如果要求迅吃的孩子把語速降低並且留意,迅吃的狀況會暫時改善,然而也就因為會暫時改善,就更容易被忽略。迅吃背後的明確生理機制尚未明朗,然而迅吃常會伴隨部分疾患,包括:●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學習障礙●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語言組織困難(Language organization difficulties)迅吃跟口吃一樣嗎?語言病理學認為口吃與迅吃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流暢度障礙,口吃的特色是語句會有許多非自主的打斷,例如重複音節、聲音拉長等,明顯感覺語句不流暢且有失去控制的感覺,因此也容易被發現。迅吃則是說話感覺像是清楚的,因此較易被忽略。然而研究發現,孩子常常會同時有口吃與迅吃,也因而增加診斷的難度。如何知道孩子有沒有迅吃?若孩子說話的語速忽快忽慢,加上說話時的停頓點不適當,容易讓人聽不懂,就需要評估孩子是否有迅吃。值得一提的是,迅吃的孩子常合併構音、注意力及專注力及敘事完整性等問題,及早處理方能避免孩子衍生後續的學習障礙。擔心孩子有迅吃怎麼辦?若擔心孩子有迅吃,建議儘早至復健科門診評估,一則評估孩子是否是真的迅吃或是口吃,更重要的是評估孩子是否除了迅吃之後,還合併其他疾患,例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完成完整評估後,視孩子狀況安排後續的復健團隊療育訓練,才能讓孩子最快回到成長的軌道。迅吃的治療方法迅吃的治療方法相當多元,順序原則是先增進自我覺察,然後教導適當的語速技巧,再促進自我監控。其他技巧包括:●透過觀察聆聽者的反應,增加對於溝通停頓的認知●強調多音節字詞●強化自我控制語速及清晰度迅吃的治療需要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與家人朋友及學校的合作,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治療方式、頻率及強度。結語相較於口吃,迅吃的孩子常在學齡才被診斷,然而越早診斷、越早接受治療,對孩子的成長越好。如果您的孩子有上述症狀,請不要擔心,讓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團隊為孩子評估及治療。(本文作者: 陳渝仁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感謝仁生復健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郭庭瑜提供專業諮詢(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孩子說話太快聽不懂?「迅吃ㄐㄧˊ」全解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9 養生.抗老養生
三花棉業創辦人施純鎰病逝/持續運動、學習不輟 施純鎰靠 「5位女友」讓他年輕
【2023/6/9編註】三花棉業證實,創辦人施純鎰因病於112年6月8日安詳辭世,兒孫都陪伴在身旁,享壽88歲。三花棉業為台灣在地經營老牌子,本業主要經營毛巾、襪子及平口褲、內衣等,施純鎰任董事長時曾親自上陣拍廣告,「我把關,你品管。」「你們需要的,三花都知道。」都是觀眾很熟悉的廣告台詞。根據維基百科介紹,三花棉業目前已轉為集團式經營,以三花集團為整合統稱,關係企業包含有:三花生活館、三花樂齡館、三花加油站、三花日式料理,另有主掌公益活動的:三花基金會、闡述襪業歷史的三花博覽館。施純鎰先生多年來的經營理念及人生觀相當豐富,過去也曾為《元氣網》撰寫專欄,讓大家一窺其企業經營堂奧。》回顧專欄三花老董施純鎰 「5位女友」讓他年輕【聯合報/記者江慧珺報導】(以下報導刊登於2016/08/07聯合報)「我這樣試穿襪子已經45年了,襪子的好壞我最知道!」三花棉業董事長施純鎰「襪子大王」的廣告台詞深植人心,親自上陣推廣自家產品,充滿活力的模樣絲毫看不出他已高齡80歲,飲食控制、持續運動與學習不輟,正是他養生的獨到祕訣。曾因打拚暴瘦 又把健康贏回來年輕時努力打拚事業的施純鎰,過去成天在外奔波忽略飲食,一度瘦到只剩43公斤,罹患嚴重便祕,每周只解一次便,還有胃潰瘍。事業站穩腳步後,逐漸意識到健康的重要,靠著吃木瓜等水果及大量喝水,改善便祕。如今他維持清淡飲食,多海鮮少肉類,維持健康體態。幼時家貧,施純鎰自8歲就分擔家計,犧牲上學時間,如今的他格外珍惜進修機會,從閱讀、看電影中吸收新知,例如看了電影「鐵娘子」後就學著喝咖啡,講究的他還直接購買咖啡豆,親手研磨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味道。笑擁五位女友 向年輕人學習施純鎰也常笑說自己擁有「五位女友」,其實是與他一同打球、看電影、學英文、演講及理財的老師們,保持開闊心胸向年輕人學習,常常動腦吸收新知也能防失智,日前更與朋友揪團欣賞瑪丹娜演唱會。規律運動更是施純鎰的健康祕訣。熱愛高爾夫球的他,球齡長達45年,每天早上3點起床,戴著頭燈摸黑到球場享受揮桿樂,打到7點才換裝前往公司上班,多年來風雨無阻、始終如一。依場合穿襪 一整天舒適有禮身為襪子大王的施純鎰認為,依據場合選擇適當的襪子很重要。他以自己為例,每天早上前往球場時會穿著輕薄透氣的休閒襪;打球則換成略有厚度且吸汗的運動襪;打完球上班則換上較長的紳士襪。他深信,唯有親自試穿才能確認品質,才能推出最引以為傲的產品。施純鎰小檔案曾任:台灣三花棉業董事長出生:民國25年興趣:經營事業、打高爾夫球、釣魚、看書座右銘:「100%的投入,不斷創新」養生哲學:清淡飲食、持續運動、交朋友學習新知醫師叮嚀與年輕人為友 腦袋會更靈活維持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清晨溫度偏低,中老年人若要出外晨運,保暖工作可要做足。建議可戴口罩保暖口鼻,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造成血管收縮,而高血壓患者出門前也要量血壓。此外,激烈運動可能造成心臟負擔,即便是看似較緩和的高爾夫球,仍有人揮桿到一半就倒下,就是因為沒有留意到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有胸悶、易喘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或者隨身攜帶舌下含片,以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而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不二法門,除了看書、看電影、玩遊戲、打麻將之外,增加社交互動也是好方式。年長者的同齡好友多半背景相似,聊天的話題較為固定,但若與年輕人做朋友,新潮的想法、談話用語與肢體語言,對大腦都是新的刺激。除了聊天增加新知外,年長者若願意敞開心胸,與年輕人學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不僅可以促進世代交流,還能夠學習新知。飲食清淡雖好 也要顧及營養此外,高齡長者的飲食需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補充,不少老人家口味清淡且胃口小,有時吃稀飯配醬菜就是一餐,長期飲食不均衡,很可能罹患肌少症;此外,年長者消化不好,不妨選擇魚肉、雞肉、豆類等較好消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別怕跑廁所 水分一定要夠若有便祕困擾,多吃各類蔬果以及水分補充很重要。有些長者嫌一直跑廁所麻煩,水就喝得少,可能導致體內毒素無法排出,建議每日飲水量應以體重的30倍計算,例如50公斤的成人,每天必須喝1500cc的水才足夠。(諮詢/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整理/記者江慧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台灣三花棉製業
-
2023-05-04 寵物.照顧指南
還在吸貓?專業寵物迷分享,吸「這個」竟比吸貓還香!
什麼,鳥類的屁股居然是香的?屁股不是應該都會很臭嗎?以下由7歲鸚鵡主人、資深鳥奴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養鳥15件事!1.會咬你,見血掉皮的那種。鸚鵡會咬人,沒有牙齒但尖銳鳥喙和咬合力會讓人破皮流血,甚至瘀青,有些品種的鸚鵡如小鸚有領域性,即使是主人,把手伸進鳥籠讓牠感受到領域被侵犯,照樣會被鳥喙伺候。有些鸚鵡不喜歡被碰,試圖伸手摸牠也會被攻擊,甚至只是在身上穿戴鸚鵡不喜歡的東西,如金屬項鍊耳環等,鸚鵡在攻擊這些東西時可能會傷到主人。2.很吵,超級吵,而且你阻止不了,很大機率被鄰居抗議。鸚鵡叫人尖穿透力很高,隔音不好的門、非水泥隔間都擋不住,鄰居會崩潰,而且是不可能教他安靜的,鳥天性就是很會叫,且有些鳥寶希望主人配合作息,會在假日清早叫主人起床,讓人無法補眠。也有安靜不愛吵的鳥寶,或是天生比較安靜的品種,例如橫斑,但無法保證你家的一定安靜,要是小時候很安靜都假的,長大就露出真面目,讓鳥寶不安的環境或不恰當的飼養方式也會讓牠們焦慮而時常大叫。3.放出來會到處大便鳥寶站你肩上很可愛,也順便大便在你身上,還包括桌上螢幕上衣櫃上床上等,只要鳥寶到得了的地方都有可能被便便,這點會讓有潔癖的人崩潰。除非特別訓練過,但不見得能訓練成功,就算訓練再好也不能保證完全不亂便便,因為鳥沒有括約肌本來就不太能忍便,便便在你身上不是故意的,但會故意的鳥寶也很多,可能是在主人身上比較放鬆的關係。教一招比較容易達成的訓練方式,鳥寶在出籠玩前為了要減輕飛行重量,常會先排便,利用這點在接鳥寶出籠時用固定的指令讓牠先排便,在牠排便後稱讚牠並接出籠,讓鳥寶養成先排便再出籠的習慣,放風時間長時也可以中途將鳥寶放回籠,觀察鳥寶是否有排便,有則稱讚牠並接出籠,有些鳥寶就能養成回家上廁所的習慣。4.冬天要開保暖燈,不開寒流來就死了,夏天要開冷氣,不然太熱會中暑。鳥寶心臟很小,所以受不了短時間溫度變化太大,成鳥差不多19度以下就要依鳥寶狀況開保暖燈,以免突然變很冷鳥寶冷死,幼鳥羽毛尚未長齊,更是24小時都要保暖。鳥寶身上羽毛很多,其實夏天會很熱,差不多30度以上,或鳥寶張開翅膀散熱、張口喘氣就要給牠降溫,但鳥寶不能直吹電扇會感冒,冰枕降溫上班族沒辦法一直換,只能花錢給他們開冷氣。5.你的書和家具都會被破壞小型鳥會咬紙咬書,中大型會啃家具,而且無法阻止牠,咬東西也是鳥的天性,而且鳥寶通常喜歡咬得壞的,咬不壞的牠們才沒興趣,提供玩具只能擋一時無法擋一世,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重要物品藏好,幫家具邊角做好保護或換成鳥寶無法啃咬的材質。6.喜歡社交互動性很高鸚鵡是社交動物,在野外都是成群結隊,社交需求很高,需要主人長時間陪伴,喜歡跟主人互動說話,尤其對主人說話聲非常有反應,甚至會在人講電話時發生叫聲要求加入,很適合也有高互動需求的主人。但牠覺得你陪不夠或自己在家無聊可能會憂鬱,開始拔自己的毛,嚴重一點會咬自己肉,這對主人來說會很辛苦,還是長期抗戰,因為是心理問題沒有藥醫,醫生開藥只能舒緩鳥寶情緒,也不一定有效。7.放風容易抓不回籠鳥寶通常不愛關籠,沒養過的人放出來要抓回去累死你,鳥寶也會因此討厭你,更難親近你,不懂帶鳥回籠的技巧也有可能在抓的過程弄傷鳥寶。帶鳥寶回籠不能硬抓,要用牠喜歡的零食或玩具引誘,趁牠吃零食或被玩具吸引時放在手上帶回籠,但鳥寶很精明,幾次後可能看穿主人的手段拒絕上鉤,就很考驗主人的智慧和與鳥寶間的默契了,另一個方法是讓室內變暗,鳥寶在暗處視線不佳,會願意讓主人帶回籠。8.看鳥的醫院很少,你家巷口的獸醫通常沒辦法。就算在台北看鳥的醫院也就那些,沒有剛好住附近就要跑一段距離,非台北地區就更少,萬一有緊急狀況可能找不到醫生看,或是路途太遠鳥寶撐不到醫院。有鳥寶看診的獸醫院》https://www.ptt.cc/bbs/Aves/M.1342283508.A.C97.html9.很容易養死會有各種你想不到的意外,一起睡壓死悶死、走在地上踩死、咬破電線電死、自己卡在籠子卡死、被自己咬破的布窩線勒死、幼鳥餵奶嗉囊燙傷死等。幼鳥的夭折率比小貓小狗高很多,尤其是沒養過不會看鳥寶狀況的,因為鸚鵡天敵多,會盡可能隱藏身體不適,避免成為優先狩獵目標,讓沒經驗的主人看不出來鳥寶不舒服,等到很明顯了都已經很嚴重可能來不及救。有些人貓狗不舒服會想說再觀察幾天看看,鳥寶沒辦法,再觀察可能就直接死了。基本的觀察方是看羽毛,如果並非天氣冷或興奮的膨毛,時間持續很久,加上食慾不振活動力降低,甚至羽毛凌亂,可能就是生病造成無力整理羽毛,最好立刻就醫,避免病況變嚴重來不及救。10.開門開窗都要注意,飛出去比貓難找回來。鳥會飛所以一跑出來很難找回,可能飛到很高的地方,如樹頂、別人家的陽台,讓主人無法到達,鸚鵡很聰明還會自己開籠門落跑,或是小朋友手賤放出去的例子也很多。鳥籠最好不要放在陌生人可接觸的開放空間,避免有人放走鳥,也要在籠門加上扣環,平時多注意鸚鵡是否會試圖打開扣環,大型鸚鵡智商高可能自己開扣環,可能會需要用鑰匙才開啟的鎖頭。11.蚊香、殺蟲劑、拜拜的香、香氛用品、有人工香味的東西通通不能用。鳥寶呼吸道系統很脆弱,聞到這些味道有可能會傷害呼吸道致死,尤其是蚊香殺蟲劑,樟腦油也不行,有案例是住二三樓,結果一樓水溝蓋噴殺蟲劑消毒味道飄上來鳥寶就死了。不能使用殺蟲劑和蚊香除蟲會讓人很困擾,可以改用稀釋的天然香茅油或柑橘類的果皮驅蟲,使用蟑螂屋擺在鳥寶接觸不到的家具縫隙。12.不是所有鸚鵡都會講話鸚鵡會講話的前提是腦袋夠大、鸚鵡本身有興趣、主人有教,體型小的腦袋相對也小當然沒那麼聰明,也不是天生就會講,要人類教或是常常跟他說話,和尚、吸蜜等中型以上鸚鵡比較容易學會講話,小型的小鸚虎皮等不是沒機會但比較難,也只能說單字無法完整句子,灰鸚巴丹等大型鸚鵡才超會講話。13.鸚鵡不會臭?香香的秘密?不臭是因為主人有定期清理鳥籠,鳥店環境沒有常清理也是臭的,鸚鵡排泄物相對沒有貓狗的那麼臭,但不代表不清不會臭。而鳥類的屁股有尾脂線,會分泌油脂,鳥寶會做出摳屁股的動作去沾取尾脂線油脂來理毛,就是鳥寶身上味道來源,而直接吸鳥屁股會有讓人上癮的濃郁香味,會吸鳥屁股是專業鳥奴的證明。14.不需要幫鸚鵡洗澡鳥寶平時花很多時間整理羽毛,加上有油脂保護,不容易弄髒,不需要特別幫牠們洗澡,更不需要讓牠們使用清潔用品,只要準備一盆淺水,讓鳥寶自行洗澡,或準備噴霧瓶在牠們洗澡時幫忙弄濕鳥寶自己潑不到水的背部,然後鳥寶會自己弄乾羽毛,完全不用主人操心。但不要提供鳥寶熱水,會洗掉牠們羽毛上的油脂。15.不一定會親人看怎麼養和鳥寶個性,從小養通常會親人,但也不是一定,通常鳥親人親鳥只會選一邊,如果有同伴他就有可能不親人,很親人的可能沒辦法跟同類相處。如果是親鳥餵大的高機率不親人,關籠都沒跟人類互動的也會不親,不親的程度是一看你手伸進籠就縮角落或是殺個你鮮血淋漓,放出來躲在最高處鳥都不鳥你。用對的方式跟鳥寶相處久了通常會親人,但也有不少從頭到尾都不親的例子,這就有點看運氣。要跟鳥寶親近要先讓牠習慣你的存在,常常在鳥籠前跟他說話,用零食和玩具跟牠互動,不要急著一開始就要鳥寶站上手或是抓牠,讓牠先習慣你的手靠近,當鳥寶看到手不會躲開或咬人,再讓牠嘗試站上你的手做更多互動,鳥寶抗拒時不要強迫牠,不願意出籠時也給牠獨處的空間,才會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主動親近你。就算運氣好鳥寶很親人,但親到你在家就一定要看到你,放出來一定要黏在你身上,吃飯洗澡上廁所都要跟在身邊,不然就瘋狂大叫,激烈的還會拔毛咬自己給你看,你受得了這種24小時情勒嗎?鸚鵡畢竟是高社交需求的動物,很難讓親人的鳥寶獨立自主不要整天黏著主人,但可以轉移牠的分離焦慮,像是提供牠喜歡的玩具,可以啃咬發洩精力,或是把零食藏在籠內稍微需要尋找的地方,讓牠花時間覓食,養一隻以上的鸚鵡讓牠們在主人出門時互相陪伴,也可以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降低牠們的焦躁情緒,固定的放風互動時間也能讓他們知道時間一到就能跟主人相處,較有安全感。
-
2023-05-01 醫療.精神.身心
身體疼痛查不出病因 原來是老年憂鬱!注意8大警訊,一表助檢測
● 老年憂鬱常誤認為老化,是難察覺的心病● 不及時治療,老年憂鬱易失能、失智● 適當生理、心理治療,憂鬱病況可改善年逾七旬的張媽媽,幾個月前一直抱怨這裡痛、那邊痛,晚上睡不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連愛吃的食物也興趣缺缺,食欲明顯下降,體重掉了好幾公斤。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的老化現象」,直到張媽媽脾氣變得暴躁、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退化,就醫診斷為老年憂鬱,透過藥物、心理治療,才慢慢減輕低潮的情緒。拒看身心科 易錯過治療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退休後若無妥善安排生活,或慢病纏身、伴侶離世、家庭疏離、失去社會連結,常會感到自身無存在價值。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憂鬱情緒,容易與老化、初期失智搞混,加上患者病識感低,認為只是身體不舒服而抗拒看身心科,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從輕度惡化成中重度,甚至有輕生念頭。憂鬱症最常見失眠及食欲不振症狀,伴隨悲觀、失落、不安、妄想,老年憂鬱則常抱怨身體不適,家屬疲累奔波醫院各科陪伴看病,卻檢查不出任何異常,最後下結論:「應該是自然老化吧!」謝嘉娟提醒,可從8個面向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憂鬱症,或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自我檢測,若超過標準,建議及早就醫診斷,視憂鬱程度給予藥物、非藥物治療。注意8大老年憂鬱警訊1.失眠:出現入睡困難、淺眠、整晚睡眠斷斷續續。2.妄想:疑神疑鬼,常說出「大家都討厭我」言論。3.胃口變差:食欲減退導致體重明顯減輕,容易便祕。4.興趣缺缺:本來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做什麼都嫌煩。5.身體不適:頻繁喊身體痠痛不舒服,檢查卻無大礙。6.不想說話:對親友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反應遲鈍。7.情緒暴怒:常心情不好,表現出煩躁、生氣。8.記憶衰退:因為注意力散漫,常被誤解為失智。傾聽陪伴 老年憂鬱可逆轉老年憂鬱很多臨床表現跟失智相似,又稱為「假性失智」,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人際支持等,有助於預防及逆轉。謝嘉娟表示,老年憂鬱症主要危險因子是身體疾病,尤其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互相影響,久病容易對生命感到絕望與無助;其次是伴侶離世深陷抑鬱,以及親友相繼過世的哀傷,缺乏社交互動,漸漸地會自我封閉。謝嘉娟強調,一旦發現家中長輩有憂鬱傾向,應多傾聽與陪伴,鼓勵走出戶外運動、曬太陽,日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B、葉酸放鬆心情。除了日常抽空陪伴長輩聊天,可善用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含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提早揪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以便轉介至身心科、老年醫學科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焦點.長期照護
每天8顆藥變4顆!「長者量六力」調整生活改善健康,情緒營養也重視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國內超過65歲以上人口逾408萬人,佔全人口17.6%,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有17.5%有衰弱風險。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策略,設計「長者量六力」功能評估模式,一名80多歲老太太,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共病,長期每天服藥8顆,經「六力」評估,調整生活型態,藥量直接砍半剩4顆,心情也轉變更開朗。「長者量六力評估」 預防延緩失能失能長者死亡率相較未失能者更高,但過去身體健康檢查,主要以「發現疾病」為目標,較缺乏完整功能性系統評估,「長者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六大面向,透過評估工具,可以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及早介入運動、營養飲食及社交互動等活動,預防延緩失能。65歲以上長者 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國內目前超過400家醫療機構,提供長者功能評估服務。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根據統計111年醫療院所服務超過8萬名65歲以上長者,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常者佔16%,會由醫療人員提供保健資訊,或轉介至社區據點接受運動、營養等課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純瑩表示,長者較無預防疾病概念,因此為推行長者六力評估,在門診時針對有慢性疾病、同時65歲以上長者,在候診時邀請長者做檢查,檢查若有異常,看診時也能與之討論。若沒有醫師事前衛教,長者大多會拒絕,她都會特別解釋,增加長輩接受檢查意願。李純瑩說,過去在臨床上,大多監測病人的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為主,較難會去觀察病人的行動、營養或憂鬱情緒等。去年起執行「長者量六力」評估,受檢測長者中有16%有1 項功能異常,她認為,數據會因受檢者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像是在醫療院所內執行評估的長者,大多可能有2至3種疾病而前來就醫,異常率可能偏高;而在社區健康促進活動中受檢的長者,大多是健康長輩,異常率則較低。「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 自行在家篩檢國健署也開發「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民眾或家屬可以自行在家篩檢,李純瑩表示,初評時間約5至10分鐘可,若篩檢發現異常,需進一步評估。例如認知異常,可能需要轉介做失智症檢查、認知功能檢查,以及營養不良、走路平衡速度異常等。她表示,六力雖然不同面向,但可能互相影響,像是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影響走路平衡、穩定度,或是因藥物關係,血糖太低影響精神狀態等,都需要綜合評估。一名80多歲老太太,先生早逝也沒有子女,平時僅外籍看護陪伴,生活沒有重心,因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憂鬱症、失眠等長期就醫,每天得吃8 顆藥,為了減少藥量,老太太至整合門診,同時評估長者六力,陸續發現行動、營養及憂鬱等問題,醫院建議透過非藥物調整,老太太到據點參與活動、增加肌力訓練,也不再是自己吃飯,不僅晚上更好眠,頭暈等不適症狀也消失,經過3個月調整,藥量更減少到4顆。國健署建議,家種有長輩的民眾,可以加入「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 官方帳號,透過LINE ID 搜尋「@hpaicope」,加入好友並註冊後,即可進行每六個月自我檢測或由家人協助檢測,如發現異常,可直接點閱「健康資訊」了解相關訊息,也可點選「資源地圖」查詢所在行政區(地區)長輩服務據點,逕行聯繫與利用;操作影片與衛教資訊之連結網址如下:.加入長者量六力 讓健康不退流行: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8.長者量六力LINE@操作教學: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9.六大能力之健康資訊: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content/1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全職顧父至過世,50歲小姑沒工作被嫂轟「要我老公養一輩子?」辭職照顧前思考4個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一旦家中長輩生病需要照料,許多孝順的晚輩都會考慮辭職回家照顧。但選擇離開職場,還回得去嗎?中間沒有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又能撐多久?如果兄弟姐妹願意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的另一半又能否體諒呢?近來網路論壇Dcard出現一篇的發文,引發兩方不同意見,起因正是原PO小姑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多年沒有工作,但公公過世後,小姑仍未到外謀職,年近50歲仍由哥哥支付生活開銷,讓原PO怒喊:「老公要養他妹妹一輩子?」 這位人妻在Dcard上表示,自己跟老公相差13歲,對方是二婚,兩人交往6年終於步入婚姻殿堂,但婚後卻無法理解為何小姑不出去工作。她說,當初是公公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小姑便自願負責照料、操持家務,並希望哥哥能提供經濟支援。 只是公公過世多年後,小姑還是不願出去工作,花著原PO老公賺的辛苦錢去網購、買包、買衣服…「整天只想怎麼拗我老公額外付錢吃大餐什麼的,然後常常挑我毛病找架吵。」 原PO說,老公只是小小公務員,家裡也不是有錢到可以不用擔心開銷,而他一份收入卻要負擔家裡全部開銷,還要額外拿錢給妹妹花用。雖然老公告訴原PO,她自己的薪水留下自用,家裡開銷不用她負擔,但原PO仍看不下去:「一個已經要50歲的小姑,好手好腳卻不出去工作!」 貼文一出,有網友表示原PO「婚前沒發現這個大坑,只能說妳失算大了」。也有人推測原PO應該是覺得公公過世後,小姑就會出去找工作,「明擺著的問題,是原PO自己避重就輕」,不肯面對。 不過原PO上網討拍,卻有更多網友選擇力挺小姑,「之前妹妹確實有照顧老父親,耗掉自己的青春年華,說起來也是犧牲很大。另外台灣職場的年齡歧視很嚴重,50歲以上非常難找工作。原PO老公如果利用妹妹照顧老父,然後再把妹妹一腳踢開,那才真的無情無義」、「人家兄妹這樣好好的幾十年了,妳一個外人之前交往的時候可以接受,一結婚就要指手畫腳,是覺得共同財產變少了在不爽?」 根據勞動部推估統計,台灣每年有逾13萬人因為照顧雙親而離職,但不少專家都認為這是「下下策」。諮商心理師陳乃綾說,姑且不論辭職照顧是不是最好的決定,選擇辭職至少可能有4個風險: 1、失去固定薪水 一旦失去每月固定的收入,只能靠積蓄度日,即使手足願意在經濟上支援,當伸手牌的心情也不好受,生活品質一定會受影響。何況這筆照顧費用也可能因種種因素中斷或減少,讓生活因此陷入窘境。 2、難以重回職場 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約為8年,長照時間或短或長,卻都可能造成照顧者與就業市場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因為與職場脫節許久而打退堂鼓,或因年紀面臨生涯職業的轉換,更難重新開始。 3、失去人際社交 除了薪資之外,工作也提供自信心與穩定的人際社交互動,若保有工作,照顧上遭遇的難題與煩惱,仍可藉由朋友同事間的關心、打氣及資源連結,找到走下去的力量,不至於坐困愁城。 4、照顧技能不足 照顧是一門專業技能,不管是中風如何復健、如何從床上移位到輪椅上、如何拍痰或護理褥瘡等,若處理不當,反而可能讓長輩病情更嚴重,也可能導致自己受傷。 同樣有過照顧經驗的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曾形容,「就像搭飛機,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安全帶扣好,再去扣孩子的;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身邊的老人。」 她說,世上沒有最好的照顧,「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是你深思熟慮做的最好決定,千萬不要後悔,或覺得早知道就怎樣…。」現在已有不同的長照資源與居服員可以分攤照護負擔,「先把自己穩定好,有穩定的情緒、穩定的經濟,才能好好照顧家人。」●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姐妹多達5個人都沒互動!母70多歲我也沒小孩,想把遺產只給對方、留做公益.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5 醫療.牙科
刷牙不是有刷就好!牙醫師曝國人常見NG行為「漱太乾淨也不行」
【本文重點】口腔健康與整體健康息息相關,建議每次飲食後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以預防蛀牙。2023年世界口腔健康日主題為「以口腔健康自豪」,民眾應落實「檢、刷、線、嚼」四大口腔健康守則,並避免刷牙不用牙膏和刷完牙用力漱口等不良習慣。刷牙時,不宜用力過大,可以使用減量漱口觀念來保持口腔健康。--by ChatGPT牙齒健康攸關整體健康狀態,過去常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不過牙醫師提醒,若只用水漱口或用清水刷牙,只是將食物殘渣除掉,但無法清除口中細菌,建議每次飲食後,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且不要刷太用力、太乾淨,應讓氟化物留存在牙齒上,預防蛀牙,若民眾出門在外不方便飯後刷牙,可使用嚼食無糖口香糖、漱口水替代。口腔疾病是常見疾病的第一名依據2019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35 億人罹患口腔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口腔疾病為「恆牙未治療齲齒」,約有20 億(佔57.1%),其次為「嚴重牙周疾病」(牙周囊袋>6mm),約有10億(佔28.5%),第三為「乳牙未治療齲齒」,約有5.1 億(佔14.6%),第四為「全口缺牙」,約有3.1 億(佔8.8%)。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於300 多種常見疾病中,口腔疾病相較神經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疾病、呼吸道感染、皮膚疾病等,是常見疾病的第一名。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強調,口腔疾病除了產生疼痛、造成功能喪失,也會影響自信心、孤僻、恐懼,影響社交互動、生產力降低等,甚至增加醫療處置時間與費用。每年3 月20 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傳遞「健康成人32顆牙齒0蛀牙」以及「兒童乳牙20顆」、「老年人至少20顆牙齒」等意涵,世界衛生大會(WHA)2021 年5 月發布「全球口腔健康狀況報告書」,督促各會員國評估各國口腔健康狀況,及應將口腔健康納入全民健康政策,2022 年5 月正式通過「全球口腔健康政策指引」。2023 年世界口腔健康日主題「BE PROUD OF YOUR MOUTH」(以口腔健康自豪),黃耀慧說,若人牙齒會痛會呈現緊皺眉、緊閉雙唇,但若能露出「燦爛笑容」,代表健康狀態極佳,連帶提升自信心、人際關係等。隨著口罩令解封,民眾也應落實「愛牙四守則」維持口腔健康,謹記「檢、刷、線、嚼」,包括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使用牙線,飲食後嚼無糖口香糖或用含氟漱口水。牙醫師曝常見民眾2大NG刷牙行為黃耀慧說,過去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其實是錯誤觀念,應該改為「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若不方便刷牙,才改為用漱口水或口香糖替代。常見民眾2大NG刷牙行為,包括「刷牙不用牙膏」以及「刷完牙用力漱口」,他表示,若只用清水漱口或刷牙,無法將細菌清除,刷牙必須要用含氟牙膏,才能達到保護效果。黃耀慧表示,刷牙力道不宜過大,而早在10 年前歐洲已建議,刷牙後只需把泡泡吐掉,讓氟化物停留在口腔中,無需以大量水漱口,國外文獻也建議,刷牙只需使用100c.c 水,刷牙前先漱口,刷牙後吐掉泡泡,再用剩下一點水漱口即可。現在於國小推行「減量漱口」觀念,不過難以推廣至大眾,主要是各國民情差異有關。若不方便刷牙可改嚼食無糖口香糖、漱口水清潔。黃耀慧說,飯後建議嚼食2 片口香糖20 分鐘,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能中和掉口中牙菌斑產生的酸性物質,降低牙菌斑、致齲菌數量,保護牙齒健康。而漱口水則含有抗菌成分,幫助牙齒修復。他也認為,政府應積極宣導,也要教育民眾遠離菸、檳榔等有害物質,努力符合世衛口腔健康政策指引目標。延伸閱讀:.刷牙不乾淨導致牙周病!口腔最常見刷不乾淨的位置是這裡.牙醫師認證「6類含氟美食」多吃可防蛀牙!但吃完少一動作也沒用.牙醫授訣竅:刷牙後少量水漱口 保留部分含氟牙膏更能防蛀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2 醫療.腦部.神經
邊緣人注意! 外國研究:「孤獨」傷腦又傷心,長期會導致大腦的4種影響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需要透過與他人互動來滿足各種生活所需。像是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渴望一個安心的擁抱,或者在漫長的一天之後找人傾訴。若長期孤獨的生活,可能會為我們帶來痛苦的感受,國外專家研究指出,孤獨會導致大腦變化的4種情況,而這些變化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感知和幸福感。孤獨會影響健康嗎?綜觀人類歷史,我們不得不依賴他人才能生存,無論是為了免受人身威脅,還是我們需要一種社區意識。美國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博士解釋說,當我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時,我們已經適應了感覺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感覺。根據美國心理學會 (APA) 的定義,孤獨是當我們對親密和陪伴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感到的情緒困擾,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不適或不安感。在過去時,短暫的孤獨是一種我們在某個時刻遇到的感覺,但當孤獨是慢性或嚴重時,長期下來可能對健康非常不利。Holt-Lunstad博士表示,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大腦會時刻保持警覺,我們處於一種身體受到威脅的狀態,這會干擾我們的思維和感知。孤獨導致大腦變化的4種影響以下是孤獨導致大腦變化的四種主要影響,這些變化會影響思維、感知和幸福感。1.孤獨會導致對陪伴的渴望,像飢餓或口渴一樣強烈研究表明,孤獨會觸發大腦中的神經反應,類似於人們在飢餓和想要食物時看到的活動。在2021年1月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神經科學家讓40名健康參與者隔離10小時,然後禁食10小時。在每個10小時的區塊後,神經科學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來測量大腦活動,並將其與參與者的基線fMRI掃描進行比較。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Livia Tomova博士表示,「一個飢餓的人看著食物,一個孤立的人感到孤獨——他們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共享相同的神經特徵」。其他研究表明,當我們感到孤獨和被拒絕時,與不確定、沉思和壓力感相關的大腦區域會亮起。2.孤獨使我們更加敵對和悲觀感到孤獨可能會使我們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某種情況下的消極方面。專家表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因為孤獨的人通常沒有人照顧他們,所以最終會對潛在的威脅保持高度警惕,而這種想法會變成惡性循環。根據2020 年 3 月發表在《心理學與衰老》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回答調查問題的7,500名老年人樣本中,該數據顯示,孤獨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所愛之人的傷害或辛苦,退出他們的關係,甚至表現「憤世嫉俗的敵意」。雖然研究人員認為敵意是孤獨的人使用的一種防禦機制,因為他們害怕進一步拒絕,但它仍然會導致人們(以及他們渴望的陪伴)離得更遠。在2017年發表在《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稱這是一個“自我強化循環”,參與者感到孤獨,批評他們的友誼,並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3.感到孤獨會降低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孤獨的人對周圍的潛在威脅更加警覺,這可能導致對他人的不信任程度更高。發表在2021年11月Advanced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招募了42名沒有被診斷出患有嚴重心理健康狀況,且患有嚴重、持續性孤獨症的人,以及一個人數相同的對照組。對於一項任務,參與者會得到假想的錢,並被問及他們是想全部保留還是與其他參與者分享。如果他們分享現金,貨幣價值將增加三倍,與他們分享的人可以返還部分資金;參與者可以在實驗中賺取更多現金,但前提是他們有機會信任其他玩家。與不孤獨的參與者相比,孤獨的參與者與他人分享的更少。功能性磁共振掃描顯示,孤獨的參與者大腦中與信任形成相關的部分活動也較少。麻省總醫院精神病學顧問、醫學博士Jacqueline Olds說,這是孤獨感中更令人擔憂的跡象之一:當你偏執地認為你甚至不認識的人都在找你的麻煩,而這是您獨處時間過長的跡象。4.孤獨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 Livia Tomova 博士表示,我們還需要社交以保持大腦活躍,社交互動本身就是對群居動物的主要獎勵,它激活大腦獎賞機制,進而刺激多巴胺分泌,讓我們有愉快的感覺。研究指出,當人們應對高於平均水平的孤獨感時,大腦會發生變化。2019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追蹤了在南極洲孤獨生活了14個月的九名極地探險者的健康軌跡。研究人員發現,極地探險者大腦的一部分——齒狀回——縮小了約7%(齒狀回負責將信息輸入海馬體以幫助學習和記憶)。極地探險者甚至降低了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蛋白質的血液水平,這種蛋白質在壓力調節和記憶中發揮作用;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減少與齒狀回體積的減少顯著相關。總體而言,極地探險者在記憶和空間處理測試中表現較差。人們不需要在南極與世隔絕也能體驗到這種效果,在2019年發表在《老年學雜誌》上的一項對 11,000 多人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高度社會孤立的人在記憶回憶測試中的認知功能下降。參考資料:How Does Loneliness Affect the Brain?
-
2022-11-10 退休力.社會連結
裝修婚房想省錢,找自家人卻成最後悔的事!「人情債」最貴: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千萬不要欠人情
很多時候,人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因為你不具備一雙可以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天眼」,所以總是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當你能夠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事情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能看到背後的真相,突破很多束縛。對於社交這件事,也完全一樣。 為什麼很多人處理不好社交問題呢?為什麼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有很多問題呢?社交能力不足反映出的是他們對社交這件事缺乏足夠的認知。想把一件事做好,卻又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結果必然不會如願。 任何的付出,都有回贈的期待前段時間,我妻子從網上買了一張雙層床放在老家,快遞到了之後,因為包裹比較大,當時我又不在家,她自己沒辦法搬到家裡,就打電話給我的一個叔叔。叔叔借了別人的車幫忙把這張床運了回去。 事後,妻子跟我說起這件事。我先認同她的行為,「妳一個人在家帶著小孩,還把這件事給辦了,辛苦妳了。」然後我又跟她說以後這種事不用麻煩叔叔,也不用找其他親戚朋友,花點錢找搬家公司可能會更好一點。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其實這是有深意的,你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再去感受一下。林女士是一位單親媽媽,三年前老公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林女士一邊照顧兒子,一邊拚命工作,日子過得特別辛苦。公司另一位女同事聽說了林女士的情況,就說:「我也要接孩子,接一個也是接,接兩個也是接,這樣吧,我替妳把孩子給順道接了。」當時林女士想推託,但是這位同事特別熱情。林女士想到工作已經讓自己分身乏術,所以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了。 從那以後,女同事在接孩子的時候就會順便把林女士的孩子也接了,林女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最終因為表現突出,她很快升了職,還被長官當眾表揚,發了獎金。她特別開心,也很感激這個女同事,於是送給她一個貴重的包,並表示以後還要繼續報答這位同事,她不能讓好心人心涼。 可是林女士沒想到的是,這個「報恩」的機會很快就來了。有一天,女同事拿著一些發票去找林女士,讓林女士利用職務之便給她報銷。林女士接過發票一看,發現都不符合公司報銷的標準,而且金額還不小。那一刻,林女士很糾結:如果幫她報銷,這是違反公司規定的;如果不給報銷,又怕同事不開心,說自己忘恩負義。 她回家後翻來覆去睡不著,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最終她還是決定不報銷,如果被發現了,這種做法不僅會危害同事,也會牽連自己,最終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第二天,林女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事,沒想到同事聽完之後瞬間發飆:「妳這人怎麼這樣呢?我又不是跟妳拿錢,是跟公司拿錢,妳這麼較真幹嗎?妳給我報了不就完了,妳怎麼這麼忘恩負義,我幫妳接孩子這麼久,白接了!」 林女士聽完之後非常不開心,也很痛苦。一方面,她認為這幾張發票真的不能報銷;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小人,受冤枉了。 林女士為什麼解決不好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委屈和煩惱?因為她對社交和人情這兩個概念缺乏認知。 社交的核心是什麼?是等價交換古代人為什麼崇尚禮尚往來?原因也是等價交換。很多人在付出和給予時,即便不提回報,也會有被回贈的期待,於是他們在付出時只會表現出含蓄的期待,以此彰顯自己的高尚。在禮尚往來這件事上,沒有人不對回贈產生期待,除非他付出和給予的初衷就是為了公益、慈善,為了回報社會。 「等價交換」這一社交核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結婚時,朋友給你包了八千八的禮金,那麼等對方結婚的時候,你只包三千元,對方或許再也不跟你聯繫了,甚至和你絕交。這就是因為你們在關係交換上,出現了價值不對等。 「人情」是要還的人情,很多時候是人們用來模糊等價交換,以達到占便宜的目的的一個工具。為什麼這麼說呢?人情的計量單位是「個」,這個單位很有意思,可大可小,可貴可便宜,沒有一個標準的價值衡量。它不像去超市買一包泡麵,我們可以直接看出它的價格,因為它是明碼標價的。但是人情沒有辦法直接衡量出價值。我幫你一個忙,你能界定我提供的幫助值多少錢嗎?所以它就成了人們用於價值交換的工具,他們會給你一份人情,然後通過這份人情,以小博大向你換取更大的利益。 案例中林女士的同事就是利用幫助林女士接孩子的這份人情,企圖讓林女士替她報銷那些不合規定的發票。接孩子這件事是無法衡量出金錢價值的,即使林女士送給她一個包包,但她並不滿足,還要找林女士報銷發票。如果說林女士因為內心過意不去而同意了,那正好中了她的下懷。 很多職場人士也是一樣的,他們喜歡通過送禮來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回報,就是想通過人情來模糊掉等價交換,去換取更大的利益,這本質上就是不對等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怎麼做呢?直接退回禮物不合適,他會跟對方說:「你先不要走,我桌子上那兩盒剛到的茶葉特別好,你帶回去喝。你要是不帶的話,這個禮物我也不收了。」這就是高明之處:他不欠這份人情,通過送你茶葉來跟你的禮物做一個抵消,這就避免了你用這份人情來向他求助。 熟人成本: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不要動用人情小林交了一個女朋友,兩個人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於是小林就買了房,並且準備在結婚前把新房裝修好。可是找誰裝修呢?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舅舅。舅舅是做裝修的,做了十幾年,小林覺得找自己舅舅來裝修肯定能省點錢,他也會更用心一點。可是沒想到,這個決定反而讓他後悔不已。 事情是這樣的。對於新房的裝修,小林和女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是每次跟舅舅說的時候,舅舅總是會給一堆建議。他們想反駁,又拉不下臉,只能不情願地聽從舅舅的建議。在裝修過程中,兩人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指出來。 經過前前後後兩個多月的時間,新房終於裝修好了。可是當結算費用的時候,小林有點傻眼了,費用不僅沒有比預想的低,反而貴了不少。可是對方是自己的舅舅,自己又沒辦法砍價或者問責。最終的結果就是,小林和女友花了更多的錢,卻裝修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風格,最後還要感謝舅舅的用心付出。 這種事,你有沒有遇到過?其實原本花一點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他們卻偏偏要用人情,習慣找朋友或熟人來幫忙,在金錢上能省則省。在他們看來,這樣做無疑是最有利的方式,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有這種行為風格的人,還是對關係的本質理解得不夠透徹。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他們都善於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簡單說,就是能花點錢解決的事,從不隨便動用關係。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最簡單。因為市場規則的核心是交易,而不是感情。在你來我往中,需要的是價值交換,不會摻雜任何感情成分。從做事的角度來看,它是良性的,是結果導向的,因而風險更低。 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請人做事,實質上是一種價值交易,別人為你做事,你為別人的價值付酬勞,以實現這次交易的成立。如果別人為你做了事,你沒有支付報酬,那麼就需要用其他方式來換取對方的價值,以實現交易的平衡。 所以用人情辦事的人,很多時候只是在表面上占到了便宜。如果你用人情來換取對方的付出,那麼這份人情不還,關係就會失衡;這份人情要還,卻沒有明確的價值衡量標準,這就麻煩了。而且很多時候,當你用人情去撬動對方的資源時,或許你最終需要付出的更多。就像小林原本以為找自己舅舅來裝修新房,是一件相對有利的事,不僅品質能夠得到保障,而且還可能比市場價更便宜。但事與願違,他不僅花費了更多的錢,對結果也不滿意,過程中也礙於對方長輩的身分無法暢所欲言,自己苦惱不已。 儘管小林覺得苦不堪言,但從舅舅的角度出發,他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是出力幫助了小林,對小林是施予了人情的。那麼當自己需要小林幫忙時,小林應該竭盡所能地幫自己。而如果小林有難言之隱,想推辭,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用人情來做事,不僅不划算,還欠了人情。對於小林來說,如果他當初直接花錢請一個專業裝修團隊,通過市場行情去解決裝修問題,反而簡單。裝修師傅拿錢幹活,小林出錢雇用對方,不管過程中出現怎樣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提出並解決。在純粹的交易關係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才是絕對自由的。沒有了感情因素的牽絆,事情的結果反而更容易得到保障。 一個成年人真正的成熟,首先體現在他習慣用市場思維解決問題。在馮侖的書《扛住就是本事》中,他講到了一個概念:熟人成本。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動用身邊的熟人來幫忙是最有利的,但是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馮侖認為,在市場經濟下,用熟人辦事實際上並不總是省錢,往往還更費錢。這就是熟人成本。 市場關係:雖冷酷無情,卻良性共贏最具正向迴圈和最少事後負擔的就是市場關係,市場往往最殘酷,但也最具善意。 純粹的交易關係,看起來似乎冷血殘酷,但是正因為雙方的合作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只談事,不談感情。因此雙方有什麼意見、想法,都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絲毫不用顧及感情,這反而能夠得到彼此想要的結果。另外,交易結束後,關係也就結束了,不會有後續七零八落的人情世故需要去維護,因此對個人來說更輕鬆。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不是說好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嗎?你這麼說不會相互矛盾嗎?其實不然,這兩個觀點是基於不同的背景和前提。麻煩別人的目的和前提是建立關係。也就是說,當你遇到一個人,想要跟他建立關係,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適當地去麻煩他,這樣做的本質是創造更多的接觸機會,讓你們的工作、生活產生更多的交集和聯繫。那麼隨著打交道日漸頻繁,自然能快速建立起關係。 但是我們現在分析的是如何與熟人之間更簡單地相處。如果你想要跟熟人之間維持簡單的、界限分明的關係,就要儘量減少麻煩對方的機會,能用市場思維和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隨意動用人情。因為人情的價值是無法直觀衡量和界定的。 當然,假如必須要麻煩熟人解決一件事,那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提前商量好報酬,比如請對方幫忙前就告訴對方:「這個東西你收著,如果你不收下,那這件事我就不麻煩你了。」這就像你去老長官家送禮,高明的長官一定會在你臨走前,也讓你帶幾盒茶葉回去,一樣的道理。 社交核心和人情本質的三點覺悟那麼深層次地瞭解了社交的核心和人情的本質後,我們需要有怎樣的覺悟呢?有三點特別重要:1.對於別人的付出,我們要心存感激,並即時給予積極回應 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所以當別人幫助自己,為自己付出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回報。因為不管對方是否是在考量你的價值後才選擇幫你,客觀事實是對方確確實實幫你了,你也確確實實受益了。這個時候,你能夠給予對方積極的回應,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價值的平衡,讓對方覺得幫你是值得的。對方也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往後他也會願意為你做更多,那麼自然也能更大程度地促進關係的良性迴圈。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有一個關鍵點:感激不要停留在心裡,回應最好是即時的。你對對方心存感激遠遠不夠,不能心裡默念一千遍「你真好」,你還要把這些表達給對方,讓對方真實地收到你的感恩。同時,不管你做哪種回應,最好都是在對方付出後沒多久就行動,時間不要拖得太長。 2.付出時不要有很高的期待,否則受傷的可能是自己很多人容易在關係中受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付出的時候產生了期待。首先,能不能獲得所期待的,本身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這充滿了不確定性。其次,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能客觀地衡量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對方的付出,然後就盲目地產生過高的期待。這都導致我們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會落空,而一旦落空後,就會內心不甘、委屈,甚至會因為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報,最終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攻擊對方,讓對方意識到自己錯了。這於己於人,都沒好處。 所以我們在關係中一定要修煉一種境界,就是在付出的同時,慢慢放下對回報的期待。我此刻想要愛,便愛了,我此刻想要為你付出,便付出了,至於你怎麼回應我,那是你的事。如果你付出的時候是在過分壓抑自己內心的渴望,你的內心並不舒服,而且對對方有很高的期待,那麼你還不如一開始不去付出。只有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有這樣一種情緒覺知,你才能更好地維持關係。 3.要體驗感情的美好,但同時具備市場思維 人活一世,重在體驗,而感情無疑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種體驗了。我們的人生因有感情的連結才變得充滿了意義,豐富多彩。但是,我們在享受感情美好的同時,也要具備市場思維,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幫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市場思維指的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通過買賣、花錢這樣的方式解決一些問題,不過多地摻雜感情,學會做好利益和感情的區隔。 感情彌足珍貴,但同時也是很多煩惱和痛苦的來源。我們已經提過,人情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背後所承納的價值很難衡量,一旦一方覺得另一方欠了人情,而過分去索取,或者一方因為欠了人情,過分地被索取,都會因為價值不對等而內心失衡,最終破壞關係。 而市場思維的好處就在於通過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心裡有什麼訴求、想法,都可以毫無顧忌地說明,雖然要花點錢,但是沒那麼多麻煩。我們要體會感情的美好,同時也要學會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最合適的方式,不偏執、不極端。本文節錄:《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掌握人類行為的底層邏輯,到哪都吃得開!》一書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2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旅人守護者/許淑華助醫療端整合 及早揪出失智確診黑數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2022年1月底,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20%。伴隨而來的,是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高齡共伴產生的失智症。台北市議員許淑華長期關注高齡議題,2015起,開始呼籲推動醫院設置指紋系統,從前端就能統計失智人口數,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行為問題、失能等,都可能成為家人的照顧負擔,家屬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失智家人走失,每一個失蹤協尋個案的背後,都是無盡的焦慮擔心。許淑華經常走訪社區據點、公園,注意失能、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的需求,她觀察到長輩身旁的照顧者大多是外籍移工,受限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無法真正貼近失智症患者。回到照顧面,「居家照顧品質」更顯重要,政府應該增加長照預算,以及建置好的照護機構,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改善照服員待遇提升投入能量許淑華說,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台照護壓力也隨之遽增,政府應協助民眾減輕居家照護費用,但是這筆預算怎麼來?「年金制度改革」就是解方之一,其中300多億退休俸經過妥善資院分配,用來增加老人和小孩福利措施。為了提升照顧能量,許淑華認為應改善照服員的待遇,照顧人力愈來愈難找,要吸引或留住更多人投入居家服務,首重提升照服員的薪資水準。另外,應優化照顧服務員制度,除了薪資保障,也要增加獎勵措施、發展升遷機制,持續注入長照活水。助失智老人應從醫療端整合失智問題令人擔憂,許多人對這種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不了解,仍停留在「老人痴呆」的錯誤觀念,甚至發現初期徵兆時,也不願意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許淑華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後續完善照顧,關係著病程惡化速度,當醫院端發現個案時,應立即資料建檔、持續追蹤管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名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將近四分之一,而每2名失蹤長者就有一人可能患有失智症。家屬最常使用走失手鍊(愛心手鍊),但怕被貼上標籤惹來異樣眼光,或長輩會自行脫掉;衛星定位器(GPS)是另一種選擇,但也會有手機遺失、沒帶或沒電的狀況。一判定失智就應建檔預防黑數許淑華說,為防止失智長輩走失,2015年即開始呼籲醫院設置指紋系統,讓失智者在醫院確診時,馬上建檔統計失智人口,不用再多跑一趟警局捺印指紋。2019年,警察局才動支預備金採購指紋捺印設備;2020年移撥至衛生局配發至醫院,但光是為了完善指紋捺印系統,家屬還得跑到警察局建檔。指紋捺印設備放置於北市的7處醫院(市聯醫5院區、三總、馬偕),目前累計990人次捺印,而警察局的行動辦公室執行77場次、累計1065人次捺印,迄今總共僅累計2055人次。許淑華認為成果不彰,主要是捺印指紋容易聯想到「犯罪者」,是嫌犯才會做的事,除了透過全民衛教,從第一線的醫療端著手可加快建檔速度。 增加更多據點促進人際互動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已經陸續步入退休生活,許淑華觀察,退休族群若沒有及早做好生活規劃,很容易突然斷鏈,包括人際社交互動、社會參與等,相對的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失智照顧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台北市的安養機構缺乏,應全面檢視國土計畫、增加社福用地,避免老老照護的悲劇。衛福部訂定2020年應達到「失智友善555」(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知識),許淑華說,台北市有做到但沒有做好,要找出黑數,一定要串聯醫院、12區的衛生所、當地里長,點線面整合創造友善失智環境,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