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名人.許金川
搜尋
睡覺
共找到
1571
筆 文章
-
-
2023-12-26 養生.健康瘦身
如何健康吃聖誕大餐?營養師提醒健康小撇步,飲酒同樂要留意5原則!
今天就是聖誕節,民眾喜歡聚餐共度佳節,尤其聚餐少不了炸雞、披薩,攝取過多高熱量美食,身體恐怕吃不消,與朋友狂歡飲酒,沒節制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如果聖誕節聚餐在晚上,早餐、午餐可多吃地瓜、燕麥等「優質澱粉」,晚上大餐就避開澱粉,以蔬菜、蛋白質攝取為主,就能吃得開心也能吃得健康。聖誕大餐營養師提醒飲食小細節,就能健康吃美食聖誕節與朋友享用聖誕大餐,不少人都會在社群網路上打卡分享,其中少不了炸雞、披薩、汽水等高熱量食物,一不小心就會攝取太多油脂,膳食纖維攝取量也容易不足。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朋友間相約吃大餐,若吃美式、義式等料理,容易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如果前菜有沙拉多少可以補充,或是點現榨蔬果汁並請店家「不要濾渣」,才能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外食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怎麼辦?國健署教一招可達標聚餐難免口味較重,除非有意識的選擇健康餐,恐怕攝取過多鹽分。劉怡里建議,可自行搭配一些「高鉀水果」,像是小番茄、草莓、奇異果,都能夠幫助人體協助代謝「鈉」,準備這些水果帶到朋友聚餐處或與朋友共享,不僅體貼朋友也讓飲食更健康。有時民眾為了「等大餐」一整天不吃東西,來減輕身體負擔,其實可用「分配」的方式來避免吃入過多熱量。劉怡里指出,一餐的時間如果吃進太多澱粉,血糖容易快速飆高,此時可以透過分配早餐、午餐多吃「優質澱粉」,像是地瓜、燕麥、糙米等等,晚上則吃蔬菜、蛋白質類,整天的營養達到了,也比較不會發胖。「聚餐約早一點也是辦法。」劉怡里說,朋友聚餐約在周末或休息日,不一定都要約晚餐,中午吃大餐,到晚餐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散步、走路運動一下,如果吃晚餐可能回家洗澡後就睡覺了;餐廳的選擇也可以「鍋類」為主,選擇昆布、蔬菜、藥膳、豆漿鍋都相當好,也可以自行選擇優質蛋白質,像是魚肉、雞肉,通常也都有很多蔬菜可以選擇。朋友聚會難免飲酒同樂,劉怡里也提醒5大原則:(一)不要空腹喝,容易胃食道逆流,選擇紅酒為佳。(二)男性一天不超過300c.c、女性不超過150c.c。(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不宜飲酒,容易造成低血糖甚至昏迷。(四)高血壓患者喝酒後不宜到戶外抽菸,酒精加上溫差容易使血管收縮過猛。(五)喝啤酒等烈酒可配水飲用,加快身體代謝,避免痛風急性發作。延伸閱讀>>酒後脫序是因酒精中毒?宿醉要怎麼解酒?關於喝酒的8大迷思,專業醫師解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5 焦點.健康知識+
「這族群」最常半夜突然腳抽筋!6大抽筋原因先釐清再預防才有效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抽筋的經驗吧!抽筋在醫學上又稱為「肌肉痙攣」,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如電解質不均就是常見的原因之一,這可能導致肌肉突然變得緊繃甚至疼痛難耐。我們本次針對「抽筋原因」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還有哪些可能造成抽筋的因素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網友熱議的「抽筋原因」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抽筋原因排行。肌力不足使年長者成易抽筋族群 觀察近一年網友針對「抽筋原因」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年齡」最受到網友熱議。隨著年紀的增加,肌肉組織、身體機能等都會逐漸退化、變得脆弱,因此容易發生抽筋。就有網友發文提及,「家母年事已高已屆80歲⋯⋯近年因坐骨神經及尾椎問題,常會久坐難起腳麻、半夜腳抽筋、尾椎痠痛」,詢問網友有何治療的建議。針對抽筋問題,不少網友建議「每天做適當的伸展拉筋運動」、「散步一小時」、「居家坐或躺熱敷墊」、「可試試看筋膜運動按摩」等,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加強肌耐力,搭配適當的拉筋、熱敷或按摩,幫助放鬆肌肉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緩解抽筋問題很有用。孕媽咪做好保暖而「懷孕」是另一個備受網友討論的抽筋因素。懷孕抽筋的成因眾多,如「賀爾蒙改變」、「保暖沒做好」、「肌肉緊繃或疲勞」等都有可能。就有網友問道,「懷孕時遇到最不舒服的症狀是什麼?」,引來孕媽咪們紛紛留言回覆,不少人直喊「腳抽筋到哭」、「後期躺怎樣都睡不好,睡眠品質差,被抽筋痛哭醒來」等,表示「孕抽筋真的是誇張的痛,跟平常抽筋差很多」。針對這令人崩潰的疼痛,有網友分享經驗,提出「多散步、多按摩拉筋、睡前也有自己泡熱水、穿襪子睡覺」、「孕期鈣吃好吃滿」等都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天氣過熱或過冷」也是常見的原因。若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可能導致體液、水分、電解質等過度流失;而若是天氣寒冷,卻沒有做好適當的禦寒措施,則恐造成血液循環變差、肌肉過度收縮等狀況,進而抽筋。建議在酷熱的天氣下,要特別留意水分與鹽分的補充;天冷時則應做好保暖,對於改善抽筋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放鬆肌肉助緩解抽筋突如其來的抽筋,總會讓身體不適好一陣子,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肌肉拉傷,影響到活動,並且需要長時間才能復原。因此為了預防抽筋一再發生,不妨參考以上提及的抽筋原因,釐清可能的致因後予以改善。也提醒若抽筋情況嚴重、疼痛持續發生,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喔!(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4 養生.人生智慧
探病有什麼禁忌?要準備什麼?醫提醒送水果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當同事或親友住院,該不該去探病?什麼時候去比較恰當?帶什麼探病禮才不失禮?面對重病的親友,該怎麼說才能有鼓勵安慰的效果?病中的人特別脆弱,需要休養也需要溫暖,做好探病禮儀的功課,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暖心的誠意。Q:親友住院,該去探病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資深志工陳鶯鶯表示,對老一輩的華人來說,親友生病住院沒去探病,心裡會覺得過意不去;但現代年輕人想法比較不一樣,會視自己的時間和對方的需求,該不該去探病,就看每個人的觀念跟想法。現在通訊軟體發達,可以藉著電話、即時通訊軟體先關心一下,未必要親臨現場。如果有需要探病,一般原則是依醫院規定時間及人數,待適合時間再去。若是重大疾病和手術後,病人送加護病房,則有規定的時間,以大林慈濟為例,規定每天一次半小時,若親友要訪視就會占用家屬時間,建議事先溝通好較佳。Q:什麼時候是理想的探病時機?如果患者接受手術,術後第三天再探病會較適合。陳鶯鶯指出,因為術後第一天患者一定是很累的,從麻醉中清醒可能感到不適,加上使用術後疼痛減緩裝置,會讓病人想睡覺,足夠的睡眠能減輕疼痛、加速復原。此時不宜探病把病人叫起來接待客人,光是睜開眼睛就可能頭暈想吐。她也提醒,探病前一定要先打個電話,看看病人的意願,如果對方說待出院返家再探病,要尊重對方的意願。Q:一天之中理想的探病時段?建議盡量避免早上9點到11點間探病,這是治療及醫師查房的時間;再來是吃午飯及睡午覺時間不要去打擾。一般來說,下午3點以後去探病比較好,但很多人因為白天上班,會利用晚上去探病,只要探病者沒有太陽下山後不可探病禁忌就沒問題。Q:單獨探病還是結伴好?最好不要超過幾個人?若病人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可以到病房外、會客區談話,就比較沒有嚴格人數限制。陳鶯鶯表示,如果是進病房探視,不要超過3人為宜,以大林慈濟醫院為例,規定一次訪視者1至2名,特殊狀況較緊急或疾病末期,則會讓大家輪流進去。會這樣規定,一來是避免干擾其他患者,二來人多感染率增加。陳鶯鶯說,疾病期間,患者抵抗力是較弱的,所以這都是院方要考量的部分。Q:探病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多久?除非病人是非常熟悉的親友,願意讓你長時間陪伴,否則一般探病大概以20分鐘內是最好的。陳鶯鶯提醒,探病不要「車輪戰」,一個接著一個來,會讓病人很累。尤其是末期的病人,千萬不要一直叫他、搖他,問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是誰。她說,車輪戰對病人跟家屬來講都很累,家屬也需要休息。Q:傳統探病禁忌要不要遵守?陳鶯鶯表示,病房是沒有說「bye-bye」的禁忌;一般則建議家裡有喪事者,暫時不宜去探病;另老人家都有太陽下山後就不會去探病的傳統,但是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沒有這些禁忌。而農曆七月,多數患者是怕住院,現在觀念想法也漸開明,也有人說七月是吉祥月、慈悲月,比較沒禁沒忌,但還是有老一輩得知要七月去探病,要在身上戴艾草、不要摸病人,怕病人的病氣會過給自己。陳鶯鶯說,有些關念較傳統的志工,會覺得幫病人按摩,病氣會過給自己,而不想接觸患者。她認為,幫助是一種回饋與迴向 ,自己輸給病人正向能量,對方當然也會同樣回給你好的能量。Q:不適合去探病時,建議如何表達心意?現今通訊軟體及視訊都很方便,可以先用電話關心。陳鶯鶯建議,也可以合寫一大張卡片,寫些鼓勵祝福的話,病人有時間就可以一個個慢慢看,內心也比較不孤單,會從內容獲知被很多人關心,愛的力量也蠻大的。平常也可從LINE傳送祝福,或傳一些能使病人開心的影片,因為開心的時候,細胞也會開心,笑的時候細胞也會笑,身體自然越來越好。也可以用語音錄一段,讓照顧者放給病人聽,用語音就更有溫度,又可以重複播放。陳鶯鶯提到,曾經有一名嚴重失智的阿公,會對著平板內阿嬤照片說我愛你,聊天講情話,家屬可以在平板電腦放照片,讓病人看,甚至跟志工們分享。至於臨終的病人,可以在他耳邊輕聲說說話,也能讓照顧者感到心安,有盡一份心的感覺。台灣人到醫院探病習慣帶著禮品,舉凡鮮花、水果、補品都是常見項目。但多人不知道探病送禮其實有不少「眉角」,萬一送錯禮,不只攸關病人病情,嚴重者加重症狀、影響復原,更讓送禮者的心意大打折扣。針對過敏、腎臟病、糖尿病、剛開刀的病人,其實探病禮各有禁忌,讓醫師、營養師告訴你。探病送花?先搞清楚患者是否有相關過敏原,或怕強烈花香。「贈送鮮花花籃、花盆最能顯示大器,但有個前提!」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梁正隆說,有些病人平時人緣好,病房內會放滿各式鮮花,但不少病人對花粉過敏,有人會選擇把花丟掉,但也有人會將花堆放在病房外走道,造成醫護人員或其他病人的困擾,建議送禮前先詢問病人是否有過敏原。探病送偏方、符咒?護身符無妨,需「進食」的都不宜。除了食物、鮮花外,在台灣探病也能見到民眾拿偏方或民俗信仰物品送禮。梁正隆說,原則上醫院不讓病人接觸這類禮品,但若是廟宇求得的符咒送給病人,醫師不會阻止,但若要進食的食物就會避免,「這禮物能讓病人心理獲得安慰或平靜,在信仰上感覺被保佑,醫師通常不會有意見。」也有人會送病人各種偏方,站在醫學角度都不建議。探病送養生補品?住院急性期不建議任何「含中藥」的補品。1.人參講到補品,不得不提常見的人參、燕窩、雞精等,梁正隆說關鍵在於是否添加太多中藥材,例如人參會影響凝血功能,若病人有出血性疾病或產後女性就要避免。他認為,「住院急性期時,建議不要送任何含中藥材的補品」,畢竟市售補品可能含多種藥材,建議等病症緩和才送中藥補品。2.雞湯、雞精廖偉呈說,許多人會送雞湯,湯若呈現乳白色,代表油脂量高,不建議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病患喝;燉煮若加酒或中藥,也會影響病情恢復和傷口癒合。雞精、滴雞精屬低熱量的胺基酸補充食品,適用補充體力、改善疲勞,對病情沒有實質幫助,且含普林、鈉鉀磷,高血壓、腎臟病人也需注意。探病送水果?消化道病人不宜、糖尿病患最怕甜蜜。梁正隆說,探病常見的禮物是水果,看似安全牌,但也有其禁忌,「有些消化道病人就是不能進食,送再高貴的水果也沒辦法吃。」往往變成是照顧病人的親友吃這些水果,雖然仍是個心意,但還是建議送禮要符合病人的需求。1.糖尿病患尤其糖尿病患者需避免高糖分的水果,如鳳梨、哈蜜瓜。梁正隆說,糖尿病人因疾病造成傷口復原力較差,再進食過甜的水果,會讓術後恢復時程拉長。2.腎臟病患梁正隆特別提醒腎臟病人也要避免高鈣、磷、鉀太高的水果,例如高鉀的楊桃,高磷的葡萄等,「少量進食雖然無妨,但送禮還是希望能更切合對方的病況。」3.消化道手術病患藥師廖偉呈說,送水果時要注意若病人開刀不能進食或咀嚼不佳,水果變成「看得到卻不能吃」,甚至有可能長果蠅。若病人做完腸道手術,必須搭配低渣飲食,此時收到高級水梨禮盒這類纖維含量高的水果,對病人是一大負擔。另外,當季水果通常又香又甜,對血糖不穩定的病人來說更是大忌。4.避免影響他人的水果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護理師黃亭瑋分享難忘案例,一名病人家屬偷偷帶整顆榴槤到病房探病,整層樓洋溢著榴槤味道,護理師發現連忙制止。沒想到事後病人出院,還郵寄榴槤到醫院向醫護致謝,讓他們哭笑不得。黃亭瑋說,探病送禮除了能讓病人感到窩心,避免影響其他人也是禮節之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醫療.百病漫談
每天都越睡越累,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如何與一般疲勞區別,主要症狀有哪些?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近日發佈了一則消息: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人將近330萬人,約佔美國人口1.3%。「罹病人口比之前預估的還要多」美國衛生官員說道。這份報告的共同撰稿者伊莉莎白‧昂格(Elizabeth Unger)對媒體強調:「這報告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罕見。」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疾病,會影響身體許多功能。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通常無法順利進行日常活動,甚至會讓他們無法下床。當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嘗試進行一些他們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之後,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過去許多醫師的診斷,往往容易把慢性疲勞症候群跟許多心理疾病混淆。現年26歲、後來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漢娜‧鮑威爾(Hannah Powell)說:「醫師一直認為我是罹患憂鬱症,但我不覺得我有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症狀有哪些?主要症狀●至少六個月的嚴重疲勞,即便是睡好睡滿也無濟於事。●莫名的疼痛。●腦霧:記憶力與專注力減退。●站立時容易感覺不適。其他症狀●頸部或腋下淋巴結容易感到壓痛。●常發生喉嚨疼痛。●消化道常有問題,如:腸躁症。●發冷和盜汗。●對食物、氣味、化學物質、光或噪音過敏或敏感。●肌肉無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同場加映:一直很累、永遠睡不飽卻檢查不出異常?你恐罹「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跟一般疲勞有什麼差別?一般疲勞是因為過度工作、勞動或運動的結果,所以經過休息後就可得到緩解。但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一樣,會比一般疲勞嚴重,而且是不動也會覺得疲勞,睡覺都無法緩解。長新冠跟慢性疲勞有什麼關連?美國CDC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激增,可能跟新冠肺炎有關。猶他州鹽湖城的貝特曼霍恩中心研究員布雷登‧耶爾曼(Brayden Yellman)認為,長新冠跟慢性疲勞症候群兩者狀況類似,應該是同樣的疾病。同場加映: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可能有哪些? 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找到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也沒有特定的檢查可以直接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所以,醫師需要詳細地掌握一個人的症狀和病史,才能深入地評估、確認病患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有哪些?■常見於 40 至 60 歲的人,但對也會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兒童、青少年。■在成人中,女性比男性略高一點。如何診斷並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想要診斷出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需要排除相關可能疾病,包括:★排除睡眠問題:失眠也會導致疲勞,所以需要排除長期失眠造成的疲勞。★排除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也會導致疲勞,像是:糖尿病患、心肺功能不佳等。★排除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跟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很類似。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上,並沒有什麼特效藥,目前主要的治療模式,都是透過症狀治療。也就是病患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就針對這個症狀做治療,並且透過中醫、冥想、太極拳、營養補充等輔助治療。同場加映:陳潮宗/慢性疲勞無解藥 你的人生過勞了!參考資料:美國CDC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not rare, says new CDC survey. It affects 3.3 million U.S. adults.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2 焦點.元氣新聞
失眠讓血糖也失控?除了安眠藥,哪些方法能助一夜好眠?
有糖尿病的70歲顏奶奶睡眠變差,導致血糖跟著失控。精神科醫師細心問診發現,她因懷疑先生不忠,焦慮地睡不好覺,連帶影響控糖。幸經藥物治療,同時與先生解開心結,她睡得好了,血糖也回穩了,生活品質終於改善許多。從顏奶奶的案例可知,「睡眠」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彰濱秀傳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維均指出,睡眠可減緩細胞活動、保存能量,進而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之外,並有助內分泌系統調節,清除大腦內沒有用的資訊、強化記憶力。多數人認為睡覺至少要6到8小時才足夠,但其實每人的睡眠差異很大。「有人睡4小時就能夠精神奕奕,不過也有人得睡10小時才能睡飽,」陳維均說。然而,當出現三種情形,很可能代表睡眠出了狀況。第一是入睡困難,躺上床半小時到1小時還無法入睡。第二是睡眠頻繁中斷,而且難以在半小時內繼續入睡。第三則是比過去提早1~2小時睡醒,且無法再度入眠。假如睡眠問題持續,而且影響了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等,在臨床定義上就屬於「失眠」了。失眠常見4大原因 安眠藥是最後手段什麼原因會造成失眠?常見原因大致可歸四大類。第一類和生理疾病有關,例如頭痛、胃痛、呼吸喘、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可能讓人睡不好。第二類則是身心疾病,失眠約五成是生活壓力、焦慮、憂鬱等問題所致。第三類為藥物或食物,例如某些類固醇藥物、咖啡因及酒精等。第四類則是睡眠衛生習慣不佳,例如房間太亮、睡眠環境太熱或太冷、睡前使用3C產品、或作息不固定等。當失眠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擾,就應到醫院檢查,約八成以上能找到失眠原因。「有人會尋求偏方,嘗試讓自己睡更好,但沒找出真正原因,可能花錢卻解決不了問題,」陳維均說。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就醫治療失眠,就是吃安眠藥,事實上並非如此。醫師會依診斷出的原因再給予適當治療。他舉例,約一半的失眠原因和身心疾病有關,例如患者有憂鬱症,就會開抗憂鬱劑。另因呼吸中止症而失眠的人也不少,通常則會建議患者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接受手術等。此外,非藥物的「失眠認知治療」也會優先於安眠藥,也就是教病人如何打造好的睡眠環境,例如房間溫度和濕度適當、盡量減少光線、作息定時、減少3C產品干擾睡眠等。「通常失眠認知治療沒有效果時,醫師才會考慮開安眠藥。」安眠藥不宜長期使用 醫提預防失眠方式假如必須得靠安眠藥治療,目前常見的藥物成分有苯二氮平類和非苯二氮平類。然而,這些安眠藥物的副作用包括:隔天會嗜睡、肌肉無力、呼吸抑制、或有依賴性和耐受性問題,還可能影響注意力及記憶力,甚至有夢遊等現象。陳維均提醒,病人吃完安眠藥後,應盡快於半小時內躺床,盡量別做其他事。假如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到自身安全或造成困擾,則可考慮和醫師討論換藥。此外,安眠藥也不宜長期使用,但也不宜直接斷藥,否則容易有戒斷症狀。通常建議病人用藥6到8周後,回診和醫師討論減藥的藥量和時程,慢慢減藥,才有機會順利停藥。以個案顏奶奶為例,她除了使用抗憂鬱劑調整情緒以外,也有使用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陳維均說,由於他幫顏奶奶開的安眠藥劑量輕、才0.5毫克,加上血糖很快就控制住,用藥2到3個月就能慢慢減藥、進而停藥。其實排除疾病造成的睡眠障礙,失眠是能預防的,例如培養規律生活作息、打造合適的睡眠環境、晚餐避免吃太飽、每天適度運動、有機會應多曬太陽等,都有助一夜好眠。「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一定做得到罷了,」陳維均說道。陳維均醫師小檔案● 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草屯分院兼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兼任輔導老師、陽光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矯正署培德醫院兼任醫師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成人及老人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躁鬱、恐慌、思覺失調、失智、身心症狀等)、各種睡眠疾患、社區復健治療、美沙冬及酒藥癮治療、司法鑑定。
-
2023-12-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長途飛行坐哪最舒適?資深空服員揭最愛座位:能夠睡得更舒服
搭飛機出國旅行讓人嚮往,但搭飛機有時候是種折磨,尤其長途飛行令人恐懼。你應該優先考慮睡覺還是吃飯?你應該嘗試脫鞋嗎?長途航班哪個座位比較舒適?以下為在天空度過數小時的秘訣和技巧。你應該在夜間飛行之前或飛行期間進食?擁有24年經驗的英國空服員Kris Major告訴《CNN》,如果你搭乘夜間航班並且希望在機上充分睡眠,他建議你在登機前進食。如果航班屬於長途航班相對較短的航程,例如從紐約飛往倫敦,這一點尤其重要,你可能最多只能睡五到六個小時,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息時間。至於什麼時候該在飛機上吃飯?當你跨越多個時區時,飛行過程可能不只為你提供一餐。應該採取的策略是只要給你食物,你就應該吃飯嗎?或者如果你不餓或不想睡覺,應該減少用餐嗎?Major建議,乘客應該採取適合其旅行安排的任何措施。假如你已精疲力盡,最好是睡覺,而不是強迫自己在凌晨3點吃晚飯。再者,大多數航空公司並沒有特別為乘客和時區的跨越而規畫航班的飲食服務。那麼,你應該自備食物和零食嗎?由於在你登機後,至少在前一個小時內你不會吃到東西。Major表示,如果你患有糖尿病等健康問題,自備食物尤其重要。如果你在長途飛行中睡不著怎麼辦?許多人發現在長途飛行中難以入睡,無論是由於不熟悉的噪音,還是由於較便宜的座位、有限的腿部空間和直立座位。你應該堅持並繼續嘗試,還是放棄並看電影?Major表示,強迫睡眠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如果你的生理時鐘認為現在是中午,而且你根本不累。Major提醒,記住你在降落地點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假如你需要開車或直接去開會,你應該盡可能多休息。在飛機上休息過後還是昏昏沉沉?Major的建議是去刷牙,他說清潔牙齒最能讓人煥然一新。你應該在長途飛行中脫鞋嗎?長途飛行中連續幾個小時以相同的直立姿勢坐著會很不舒服,但站起來伸展身體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Major強調,即使只是坐在座位上扭動腳趾也是值得的。他建議一定要在座位上動一動幫助血液循環,例如在座位上稍微扭動腳趾或者是移動雙腿。另一個幫助血液循環的動作是脫掉鞋子。Major鼓勵所有乘坐長途航班的人脫掉鞋子以保持舒適,並且幫助血液循環。他強調若你要搭乘長途航班,這是正確做法。假如你擔心脫掉鞋子有腳臭疑慮,Major建議去洗手間清潔一下是有禮貌的做法。他補充,空服人員並不介意你脫鞋,反而更擔心乘客將腳伸到走道上,這可能絆倒他們。長途航班預訂哪個座位最好?如果你擔心亂流,Major建議嘗試坐在飛機前半部附近。他補充,你可能在前面一點感受都沒有,但在後面的人可能會被搖晃得東倒西歪。假如你身材高大,Major則建議預訂緊急出口座位以獲得額外的腿部空間可能是值得的。航空公司有時也會對有腿部空間的座位收取額外費用。Major分享自身偏好是靠窗的座位,因為可以靠在艙壁上睡覺,如果選走道或中間座位,就沒有這項福利。所以他認為,額外支付費用換取靠走道或靠窗的座位絕對是值得的,特別是你需要在飛機上睡覺時更是如此。【資料來源】.A flight attendant’s secrets to surviving long-haul flights
-
2023-12-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冬季用電整理包/電暖器放床邊危險、除濕機2時機避用…居家5電器安全使用守則
入冬首波寒流報到,低溫可能跌破7℃,許多民眾開始使用電暖器、電暖爐。不過電器專家、中華民國電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全平提醒,民眾使用電暖器、電暖爐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留意插座部分是否緊實,如果插座已經鬆脫,一定要趕快找水電師傅來修,並盡快更新,才不會引發火災、造成危險。電暖器插頭不要插在延長線上廖全平也提醒,電暖器、電暖爐是高耗電產品,使用電暖器、電暖爐的時候,插頭千萬不要插在延長線,主要是因為延長線的品質良莠不齊,民眾可能不清楚延長線所能耐受的電力瓦數上限,一旦電暖器、電暖爐的電力瓦數超過延長線耐受上限,很容易就產生電線走火。電器不用時用塑膠袋隔絕灰塵 使用前用濕布擦乾淨「平常不用的時候,許多民眾習慣將電暖器、電暖爐放在陽台、儲藏室,又沒有包塑膠套,所以常積滿灰塵、棉渣…」廖全平觀察到,當電暖器、電暖爐放在陽台,不僅容易引起灰塵堆積,在風吹雨淋、日曬的狀況下,電線外層塑膠絕緣體也容易硬化、脆化,貿然使用,即可能引起火花、火災。「電暖器、電暖爐平常不用的時候,建議放室內,且要包塑膠套保護,才不會引起灰塵堆積。」建議民眾使用電暖器、電暖爐前,一定要用濕布把裡外灰塵、棉渣擦乾淨,然後讓水氣散去或用乾布抹去水氣後再使用。而雖然一般電暖器、電暖爐可使用約四、五年,但如果平常都放在陽台,且沒有套塑膠套保護,則建議兩、三年就要更新,或建議換成變頻冷暖氣機,用吹風方式傳播熱氣,室內熱氣散播比較均勻,也相對比較安全,較不會產生起火意外。也有些人認為,使用電暖器、電暖爐時,空氣會比較乾燥。對此,廖全平解釋,如果使用葉片式電暖器,主要用油加熱,空氣較不會乾燥,如果是石英管電暖器,較容易產生空氣乾燥問題,這時,可以在床頭放杯水,讓空氣可以濕潤一點,不過真正解決的方法,也是建議更換成變頻冷暖氣機,這樣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冬季居家常用5電器使用注意事項而除了電暖器,冬季常用的電器還有除濕機、電磁爐/電陶爐、熱水瓶等,各種電器又都插在延長線上,《台電電力粉絲團》臉書粉絲專頁在臉書發文提醒大家,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這些電器消耗的電功率較大,應使用單獨插座,以免用電量過大引起火災。元氣網為您整理冬天各種用電該注意的細節。一、電暖器許多人會將電暖器放床邊,要注意電暖器、電暖爐開啟時,一定要離棉被、易燃物一公尺以上,尤其睡覺時一定不能讓電暖器面向床邊棉被,以避免棉被接觸到電暖器而起火。使用電暖器注意1.應使用專用插座,避免與其他電器共用同一插座組。2.應適時清潔電暖器,避免灰塵影響散熱,以及棉絮引燃起火。3.寢具、衣物、沙發、窗簾等易燃物,都要跟電暖器保持1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二、除濕機使用除濕機注意有2個時機應避免使用除濕機:晚上睡覺時、沒人在家無人看管時,應將除濕機電源關閉,並拔除插頭。除濕機使用6重點1、定期清洗濾網,尤其使用前一定要清潔。2、除濕時要關窗,減少室外濕氣入內。3、除濕機不要貼牆放,使用時要與周圍牆壁及窗簾等保持適當空間。4、搭配電風扇/循環扇,加速空氣循環對流,除濕效率更好。5、移動除濕機前記得要把水箱的水倒掉、收納電源線並避免過度彎折,利用機身把手來移動除濕機才安全。6、室內晾衣不可將衣物直接覆蓋在除濕機上,也避免將衣物晾在除濕機的正上方。三、熱水瓶使用熱水瓶注意1.單一插座較安全2.不要放在密閉櫥櫃中,注意散熱。3.新熱水瓶第一次煮的水別喝4.到給水位置再加水四、電磁爐/電陶爐使用電磁爐/電陶爐注意冬天在家煮火鍋很常使用電磁爐,現在還有一種電陶爐。電陶爐是利用紅外線熱輻射原理,透過紅外線鹵素燈,先加熱玻璃面板後,再讓熱度導至鍋具,所以爐面及周圍溫度會非常高。加上現在許多電陶爐多採用平面觸控式設計,一觸碰到開關就會開始加熱,由於開始加熱後爐面溫度升高,這時若接觸到易燃物就可能起火釀災。所以如果家中有毛小孩或幼童,一定要特別小心別誤觸。1.無人在家時,寵物應限制活動區域,避免寵物誤觸打開電源。2.爐面應淨空,周圍勿放可燃物。3.電陶爐是高功率家電,請使用獨立插座。未使用時就關閉電源並拔插頭。4.等降溫後再清潔爐面,避免燙傷意外。五、延長線使用延長線注意居家火災,很多是由延長線引起。《台電電力粉絲團》臉書粉絲專頁指出,尤其舊式延長線如果沒有「自動斷電保護」,而且還將線材綑綁使用的話,當用電超過負載時,溫度可能會飆升到150度,使得電線冒煙短路燃燒,非常危險。延長線選用3秘訣1.獨立電源開關2.過載保護裝置3.商品安全標章使用延長線注意5重點1.不要插好插滿,注意額定容量 2.不要延長又延長3.不要使用高功率家電4.不要綑綁使用5.要定期汰舊換新【資料來源】.《台電電力粉絲團》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9 醫療.腦部.神經
大腦可能永保年輕?「15個小習慣」讓大腦維持在年輕好狀態!
年齡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加,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一些小習慣,就能有效地讓大腦維持在年輕狀態。根據WebMD的整理、經過醫學博士Zilpah Sheikh確認的《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一文指出,只要能夠保持這15個好的小習慣,就能讓保持大腦年輕。聽音樂可以鍛鍊大腦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當人們聽喜歡的音樂時,可以讓大腦更加活躍,不只讓你反應更快,還可以增加你的記憶力,並且讓你心情愉悅。為什麼會讓大腦變年輕?因為大腦需要理解音符間的關聯(特別是第一次聽到),而這會讓腦袋反應更加靈敏。結交新朋友好的社交狀態是除了跟老朋友在一起外,還需要持續結交新朋友。因為新的朋友可以讓你的大腦接受新的刺激,啟動你的執行功能,就像是玩填字遊戲一樣,可以增加你的短期記憶力,還能保持你的專注力。那麼,該如何友善地對待新朋友呢?建議是傾聽對方,設身處地去思考,有助於幫助你轉換新思維。多笑有益身心壓力會讓我們釋放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幫助我們對抗壓力,但皮質醇會讓我們的思考品質下降,也會讓學習與記憶力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懷大笑,目前的研究發現,真正的開懷大笑可以讓皮質醇濃度下降,讓大腦更年輕。多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會讓人平靜,讓人自然而然地紓緩壓力,就算只是隔著一扇窗看著自然環境,也有類似的效果。當人們身處大自然時,會不自覺地放鬆下來,從日常的工作績效、家庭煩惱中脫離出來,大腦自然可以得到休息,並且重新啟動專注力、創造力,能幫助人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嘗試一下新事物每天吃同樣的早餐、重複同樣的上班路線,是人們為了節省腦力的結果,所以在日常中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習慣的生物。但是,如果想要讓你的大腦變年輕,就需要新的刺激,包括嘗試新的事物、新的資訊、新的食物等,甚至是混合舊事物來創造新事物等,都能有助於大腦的活化。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當我們學新知識、新技能時,大腦的神經細胞就會被活化,增加更多的連結途徑,也就會讓大腦更加年輕。建議可以定期讓自己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或是新的興趣,包括:動手寫作、彈吉他、攝影、繪畫等,可以讓自己大腦更加活躍。順帶一提,如果挑戰難度越高,對大腦就越好。訓練專注力我們處於一個多工的社會,經常會同時做很多事情。但這樣的狀況對大腦並不好,因為當大腦受到眾多訊息交匯,就需要快速運算篩選,會讓大腦更難專注,也會讓記憶力下降。所以,經常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讓自己全神貫注地在一件事上,可以幫助大腦休息。冥想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冥想可以輔助人們的血壓、膽固醇下降(如果是慢性病患,還是需要定期服藥),提升你的注意力、記憶力與提升語彙能力,還能幫助我們快速地轉換思考模式。所以,每天花一點時間,讓自己專注在呼吸上,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除了讓自己放鬆外,還能讓大腦休息。運動運動是一項對身體與大腦都有幫助的活動。不只可以增加你的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還能保持大腦的敏銳度。這是因為運動時,流向大腦的血液會更加快速,可以有助於大腦活化。所以,台灣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好好睡覺睡眠時間是大腦重組的時候,如果睡眠不足,就算是簡單的工作,會花費更多腦力,也會讓注意力不集中。所以,為了讓自己保持精力,每天至少要睡滿7小時。同場加映:好好睡一覺為什麼這麼難?降低熱量攝取人體需要熱量,但是超過需求的熱量,就會增加大腦的負擔,也會讓記憶力下降。研究發現,如果中年人BMI過高,晚年的大腦就會相對不健康。所以減醣、減油不只是對身體好,也對大腦健康有幫助。同場加映:BMI該如何計算?吃對大腦與身體好的食物蔬菜、水果、豆類、魚類、好脂肪(例如:橄欖油、亞麻油、芥菜籽油等)都對大腦與身體有益;茶與咖啡也能幫助大腦「開機」。但是加工食品,特別是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會影響血糖穩定,也會讓大腦不健康。同場加映:芥菜籽油是健康油嗎?戒菸香菸中含有很多有毒化學物質,像是尼古丁、焦油等,不但對肺部有害,也有可能造成智力衰退,嚴重可能會導致失智。而且不只是吸菸者,吸入二手菸也會有這些問題,所以為了家人好,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維護心血管健康心血管疾病不只是沉沒的生命殺手,也可能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的關係,讓血管變狹窄,減少流到大腦的血液,增加腦中風風險。所以,如果有高血壓的人,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尋求專業的心理協助當人們處於憂鬱的狀態下,可能會讓大腦出現問題,導致智力下降;還會因為失去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出現「腦霧」的狀態,無法保持在專注狀態,而讓思考力、記憶力下降。所以,當你出現憂鬱狀態,甚至是憂鬱症時,請一定要就醫。參考資料:WebMD:Keep Your Mind Young and Sharp國民健康署:生活化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9 醫療.泌尿腎臟
選擇腹膜透析自由度高,省時、不綁住家人,腎友趴趴走還能奉獻族人
居住在偏遠的屏東縣來義鄉,不管去哪都依賴姐姐接送的洪小姐,是13年的資深腎友,血液透析8年期間,每週三次的洗腎通勤,不僅消耗自己的時間,也直接綁住了姊姊的生活。面臨二度洗腎人生的她,希望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多想一點,尋找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生活的治療方式。「若在家用腹膜透析洗腎,不僅省下通勤時間,還能減少姐姐負擔,自己的時間更多,還能到果園幫忙姊姊工作,如果真的需要再次洗腎,我想嘗試腹膜透析。」洪小姐的主治醫師、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李文欽表示,像洪小姐這樣主動思考評估自己生活,提出需求的患者不多,原因是大眾對洗腎常存在害怕或誤解,一聽到洗腎,不免先抗拒、徬徨了起來。但其實,洗腎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不是生活中「只有洗腎這一件事」。健保署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中,在針對處在慢性腎臟病5不同期別的腎友進行各項照護衛教。李文欽分享,在末期腎衰竭患者腎臟替代療法的選擇議題,其實沒有限定在何時啟動討論,但一般約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的時候開始。李文欽說,或許這些治療模式的介紹可以藉由多元的衛教方式,讓腎友更早就開始了解。因為在沒有急迫壓力下進行衛教,除了降低緊急時刻腎友和家屬六神無主的情況,也可以讓雙方在醫病共享決策(SDM)時的知識更對等。他也建議腎友或家屬,可以從腎友本人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生活面向多思考,如現行生活改變(食衣住行)、維持工作、未來疾病治療認識、自身原有疾病現況等,多方考量後可以做出對腎友最適合的選擇。李文欽說,洪小姐主動表明想採取腹膜透析,但多年前曾因剖腹產擔心腹膜沾黏,被當時的醫師拒絕過,面臨二度洗腎,她從居住環境、交通等因素思考,更不想增加家人負擔,再次跟醫師表達,希望使用腹膜透析。後來在長庚腹膜透析團隊的協助下,已順利腹膜透析2年多了。在專業護理師的指導下,不僅在家自行換液順暢,透析效果穩定,每月回診一次,比起過去每週三次到醫院洗血液透析,開始腹膜透析後除了省下往返時間外,每月只需回診一次,相較過去血液透析每月至少需到透析診所12次,還能享受自在的家庭生活,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熱情的洪小姐還主動跟李文欽說到,她的家鄉還有村民需要幫助,要不要到她家走走,也因此,高雄長庚腎臟科今年在院方的支持下展開公益計畫,走進偏鄉部落照顧民眾。洪小姐受邀上台分享自身經驗,還擔任族人的翻譯人員,協助醫療人員衛教宣導。她開心地說「我那一村的老人家生病,都是我在開導的啦!洗腎哪有這麼可怕,我還會去小琉球喝喜酒,搭飛機去澎湖玩呢」。現在的她,不只是部落的超級翻譯機,協助族人與醫療團隊溝通,還過著不只是洗腎的生活。李文欽笑著說:「洪小姐才是促成這個計畫的女主角。」不僅如此,在實際走訪山區之後,李文欽也呼籲像腹膜透析這樣的居家醫療,確實能夠讓偏鄉腎友不再因天災路斷,颱風暴雨而中斷治療。這個計畫明年還會繼續努力,為偏鄉的民眾和腎病患者帶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什麼是腹膜透析(PD)?腹膜透析是在腹部放入一條細細的導管,將透析液經由導管注入腹部,利用血液和透析液濃度差的原理,藉由腹腔微血管進行交換。最後再將「髒的透析液」引流出肚子,換上新一袋透析液至腹腔,循環以清除體內的毒素和水分。腹膜透析分成兩種,一是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另一種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者都可以由腎友或家屬自行操作,也由於腹膜透析可自行操作,地點彈性,患者也不用一直跑醫院,生活、上班、出遊較不受影響。偏鄉腎友也不至於因一時天災暴雨受困而中斷治療。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由機器進行自動換液,利用晚上睡覺時間洗腎,白天可照常工作、生活、外出,不受影響。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每日手動換液三至四次,讓藥水在體內停留四到六小時後,再引流出來。延伸閱讀:雲端+醫護即時監測 在家洗腎也好安心!延伸閱讀:腎友真心話 居家透析更能自我健康管理
-
2023-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手麻可能是警訊!分辨慢性或急性麻感為關鍵:這種可能是中風、血栓前兆
手麻原因百百種,有些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手麻;較嚴重的,可能腦部出現問題的急性中風,或是多發性神經炎等。若發生手麻狀況,盡早就醫,讓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狀況,了解病因才能改善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說,手麻的成因複雜,可能因脊椎退化病變、手腕神經受擠壓,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也可能因患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造成。若是急性手腳麻木,也不排除是腦中風、血栓的前兆。感覺針在刺、螞蟻在爬,每個人對麻的感受不同。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麻」其實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形容詞,是一種感覺上的異常抱怨,有的人認為痠、痛,或是感覺有針在刺、螞蟻在爬,都是麻的感覺。所以依症狀學來看,病人的描述就會包含很多意思,通常會先問患者手麻的狀況是自發性或是摸東西感覺怪怪的,從部位、疼痛程度、何時發生、做哪些動作容易發生來判斷,因為可能身體其他部位也有麻的情形,只是相對輕微,病患自己並未發現。林志隆說,手麻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壓迫到神經造成,也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引起,但一般都屬神經傳導的問題。他形容,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哪一段堵塞了,就會影響到以下的神經病變造成麻的現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神經壓迫造成,就像有人騎機車長時間握手把,因手上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手掌麻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低頭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初期常出現上肢麻痺。他舉例,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因頸椎椎間盤及關節面退化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會衍生骨刺形成、肌肉痠痛,以及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此病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只是肩頸肌肉及韌帶發炎。但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症狀加劇,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林志隆提醒,3C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承受壓力變大,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可能源於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分辨是慢性或急性的麻感,進一步釐清原因。除了神經狀況外,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陳右緯指出,血液循環不好會有手腳冰冷、冬天洗手沖冰水會發紫等現象,若以腦部來說,就要進一步檢查腦幹及頸椎周邊神經有無異常,再看看是不是有合併肌肉血管的問題。神經學檢查會利用扣診槌來檢查神經反射是否出現異常;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問題,也會檢查是否因周邊韌帶肥厚形成壓迫。陳右緯表示,第一時間病人告知手麻後,會先了解症狀為何,進一步釐清原因,再做其他相關檢查,必要時會同其他科醫師一同了解。大部分來看診民眾,通常都是已經有狀況一陣子,不過並未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或是自行去外面推拿、熱敷等,無法解決才來就診。但還是建議若真的有發現不適情形,盡快就醫了解病根復原狀況最好。陳右緯說,除了慢性問題,有些麻的狀況可能是急性的,像是急診室常見的,通常是中風的狀況,或是原本手麻只侷限在手指,但很迅速地蔓延到下臂、上臂,範圍一直擴大,這些情形也務必要注意。避免手麻先改善姿勢,五成民眾肩頸痠痛多與姿勢不良有關。誠信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信瑋說,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約五成的民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原因都和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等姿勢不良有關,並因頭部前傾,變成烏龜頸、駝背、圓肩。要改善這些情況,除了改善工作環境,也可以做收下巴、擴胸和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負擔變小,肌肉得以放鬆,改善肩頸不適,也能避免因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壓迫而造成的手麻不適。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電腦打字姿勢是否讓手腕能釋放壓力,或是長期低頭、睡覺時頸椎是否有足夠支撐,若發現異常盡速就醫能愈快得到緩解。手麻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腕隧道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慣性屈曲引起痠痛麻木。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或姿勢,像打電腦、使用滑鼠、拉小提琴、加工廠作業員等,因為手腕上的正中神經不斷摩擦,而周邊韌帶又肥厚,就容易壓迫到神經。徐瑋璟說,民眾若是慣用手過度操勞,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發作,有患者就診時苦惱地訴說,只要使用右手腕工作,就會有一股麻刺感,握鍋鏟、騎機車時症狀更是嚴重,不僅影響到工作,就連晚上也會因為疼痛而睡不好,讓她相當困擾。他說,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藥物、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多可緩解,改善姿勢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若症狀輕微,徐瑋璟說,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便會建議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睡覺也能一夜好眠。陳右緯指出,通常及早發現並治療,都能大大改善,但常常需要提醒病患,就算疼痛緩解,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避免不斷復發。使用電腦可在手腕下墊東西,讓手臂一同分擔壓力,不會只集中在手腕或肩膀。而電腦螢幕也可放置在雙眼平視的位置,避免一直低頭造成頸椎壓力,衍生出其他問題。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麻木感,三高患者須提高警覺。除了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周邊動脈阻塞也會引起手麻、感覺異常。一名婦人因罹患三高,需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後來每當休息時,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雙手膚色漸漸發黑、變得冰冷,且疼痛頻率增高,才趕緊赴醫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也就是「周邊動脈阻塞」,建議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打通狹窄和阻塞的血管,大幅改善疼痛感,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他提醒抽菸、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不可不慎。改善手麻 可補充維生素B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建議,維生素B群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等優點,對周邊神經病變如脊椎神經根壓迫、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等造成的痠痛具有改善效果。除了從保健食品攝取外,也可由穀類、奶、蛋及深綠色蔬菜、堅果中攝取B群,有助減少手麻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容易半夜腳抽筋?盤點抽筋5大原因、緩解方式及如何預防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抽筋好發原因多,上班族最常受久坐影響。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原因共有5大類:抽筋好發五大類原因1. 長期久坐、久站、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細胞興奮性上升、肌肉過度緊繃,好發族群為上班族,時常久坐,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2. 疾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引發抽筋,如患有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病者,甚至是器官衰竭患者。3. 體內鎂、鈣等電解質不平衡:包括孕婦常伴隨孕吐,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洗腎、服用利尿劑等患者,容易引起抽筋。4. 溫度變化大:如天冷、深夜時,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布滿血管的肌肉更緊繃,增加抽筋機會,應多注意保暖。5. 神經傳導受損:包括中風、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也容易抽筋。年輕人多因運動過度,年長者因疾病或身體退化影響。塗雅雯說,抽筋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年齡層而不同。年輕人抽筋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肌肉損傷、疲勞,或運動時未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增加抽筋風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胸肌等處肌肉群,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不能活動,有時還會伴隨疼痛。年長者抽筋則有三大原因1. 肌肉流失、品質不佳:長者常見肌少症,也會增加抽筋機會。2. 受慢性疾病影響:包括肺阻塞(COPD)、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影響周邊血液循環,電解質無法平衡,此類抽筋多發在晚上睡覺時。3. 受身體退化影響:可能因腰椎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也會增加腿部抽筋的機會,患者多抱怨,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痛醒。陳亭安說,年長者抽筋的原因,常為多種原因交互影響,包括慢性病、肌少症、靜脈曲張、甚至吞嚥功能不佳,一喝水就嗆到而不敢喝水,出現長期脫水問題等,均會增加抽筋機率。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抽筋。另外,抽筋問題也受到藥物影響,陳亭安說,如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或治療骨鬆等多種藥物,都可能引發抽筋。若服用某種藥物後,反覆出現抽筋問題,應回診詢問醫師,若發現真的是藥物所引起,可以更換藥物,或搭配其他方式緩解抽筋問題。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全身肌肉緊繃,常出現抽筋問題,抽筋往往來得又快又猛,十分疼痛。大家最想知道,抽筋時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紓解疼痛,恢復活動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等處肌肉,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疼痛,不能活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進行不同的伸展、緩解動作,解除肌肉緊繃、疼痛。以下是常抽筋的五個部位,及其緩解方式:1.小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彎曲,以利伸展小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2.大腿前側抽筋如右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等肌肉抽筋,可以用左腳單腳站立,並將右小腿往身體後方伸展,用右手抓住右腳腳踝,讓右腳膝蓋彎曲,盡量讓右腳跟碰到右側臀部,達到伸展大腿前側肌肉的效果。每次伸展同樣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3.大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進行彎曲,再配合身體往前彎,用手去扳腳板,以利伸展大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4.肩膀抽筋如右側肩膀抽筋,先將右手臂往前伸直,並往左側肩膀移動,這時左手上手臂,在右手手肘外側施加壓力,讓右手手臂更靠近左胸口,做出類似「大象鼻」的動作。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緩解右側肩膀抽筋。反之亦然。5.上背部抽筋可以做出類似在古代跪拜皇帝的姿勢,首先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雙腳的腳跟上,這時上半身往前伸展,將雙手手掌放在地板上,並盡量往前延伸,肩膀往下壓,讓背部肌肉感覺到伸展、紓解壓力。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六大預防抽筋方法1.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塗雅雯說,每種姿勢固定20分鐘,應變換姿勢,搭配四肢活動、伸展。2.控制慢性病:若有心、肝、腎等慢性病患者,或是有中風、腰椎神經壓迫等,務必按時服藥、復健,控制病情。3.運動前充分熱身: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熱身時間至少10分鐘4.運動時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運動後伸展、注意保暖:運動過程中,休息時也要做好保暖,運動結束應做好10分鐘的收操動作。一旦運動過程有抽筋現象,應立即暫停不要勉強,避免症狀持續惡化。6.睡前做緩和伸展運動:陳亭安說,若要避免最擾人的半夜抽筋,睡前可以進行緩和運動及伸展運動,動作可參考上述抽筋後緩解不適的運動。建議每天做,或至少每周2至3次,注意不要運動過量。也可將容易抽筋的腳墊高,促進血液循環。Q:抽筋頻率過高時,是否需要就醫?塗雅雯說,抽筋頻率因人而異,目前並沒有一個衡量的基準及明確的定義,但以臨床經驗觀察,若一周抽筋一次以上,就應特別注意,應檢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陳亭安表示,如果抽筋情形已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比如走路時常抽筋,或睡眠中頻繁抽筋,就應就醫治療,找出抽筋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有可能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必須加以治療。Q:服用特定營養素,是否可以避免抽筋?塗雅雯指出,抽筋與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因此應補充鎂、鉀、鈉、鈣等。運動時應補充電解質,平時可服用維生素B群,達到穩定神經傳導、降低抽筋的效果。陳亭安說,目前無研究證實多吃哪一類食物有助減少抽筋,但平時可多補充富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小魚乾、香蕉等。他也提醒,香蕉為高鉀、高糖分水果,抽筋時食用有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但對於糖尿病、腎臟病的抽筋患者來說,就要多加留意。Q:重量訓練時,胸肌抽筋怎麼辦?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小腿、上背部等處肌肉容易抽筋外,許多人會從事胸肌重量訓練,如果運動過度、訓練過重,也容易增加胸肌抽筋的機會,而胸肌的抽筋,常與肩膀的旋轉肌有關,一旦合併有錯誤姿勢時,就容易發生。胸肌抽筋時,應立即進行按摩,並藉由反方向的伸展,拉長肌肉緩解抽筋,尤其伸展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以過度用力,以防肌纖維拉扯受到二次傷害。Q:游泳時發生抽筋應如何處理?陳亭安說,游泳抽筋常見部位是小腿或腳趾,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緊急呼叫救生員或一旁陪游的朋友,立即上岸,避免發生危險;若身旁沒人,一時無法上岸,應馬上在水中做水母漂的動作,以利旁人早一些發現異常狀態。陳亭安指出,保持水母漂姿勢,會做出彎曲腳趾的動作,可以緩解腳趾抽筋,同時也可順勢用手按摩抽筋的小腿,加速緩解肌肉緊繃。如果抽筋症狀緩解後,可以慢慢向岸邊移動,但切記在水中換氣,應採快呼、快吸的方式,降低抽筋所致的溺斃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焦點.健康知識+
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熬夜6大壞處不可不知
隨著生活節奏的改變,現代人逐漸養成了熬夜的習慣,一直到凌晨1、2點才上床睡覺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不少研究指出,晚睡不只容易對精神狀態帶來影響,長期下來還可能引起許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我們本次針對「熬夜壞處」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經常晚睡究竟會對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壞處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熬夜壞處排行。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影響精神狀態」最受到網友熱議。許多網友就表示自己時常熬夜,「一到公司注意力渙散、想睡覺。早上進公司,中午就沒體力了」、「總是覺得整個人很累沒什麼精神,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針對這樣精神不濟的狀況,有網友建議「喝咖啡或者B群發泡錠來維持體力,再不行就趁休息時間吃點蛋白質,例如茶葉蛋或雞肉之類」、「可以睡個午覺,不然運動運動應該會恢復」,提出中午小睡一下、多起身動動、喝咖啡或B群等,都有助於驅趕睡意,維持精神。晚睡恐讓皮膚蠟黃、暗沉、冒痘痘而「皮膚老化」是另一個許多網友在意的熬夜壞處,如「粉刺」、「痘痘」、「暗沉」等都是常見的影響。就有網友無奈說道,「因為最近熬夜追劇,結果皮膚變好暗沉」,詢問該怎麼辦,引起網友熱議。許多人建議「還是要早點睡啦!然後要多吃維他命C和喝水,搭配修護乳,保濕度夠了,臉色看起來就不會那麼蠟黃」、「最快方式就是恢復作息、多喝水、運動,不然其他保濕美白或是點滴只是輔助,治標不治本」,指出增加睡眠時間,保持正常作息,再搭配適當的補給品與保養,才是恢復好膚質的不二法門。熬夜也很傷眼 補充維生素A、B、葉黃素助延緩眼睛老化另外,「眼睛疾病」也是備受網友討論的危害之一。不論是熬夜讀書、用3C產品,在該睡時沒睡,都可能損害到眼睛。由於到了深夜還不能闔眼休息,在眼睛長時間疲勞的狀態下,可能造成視力快速減退、眼睛乾澀,甚至導致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症狀。有醫師建議,可以透過「每用眼1小時就閉眼休息10~15分鐘」或「輕輕按摩眼周」的方式放鬆,平時多補充維生素A、B,或葉黃素等營養,也能幫助延緩眼睛老化。你是夜貓族嗎?若你也有晚睡的習慣,不妨參考以上提及的熬夜壞處,檢視身體是否有這些異狀,可以透過慢慢增加睡眠時間並搭配規律運動、適當營養攝取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改善作息,一起降低熬夜對身體的損害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2-14 醫療.皮膚
4招保養告別腳跟龜裂!死皮別任意修剪、撕去,泡溫熱水有助去除
時序入冬,天氣逐漸變冷,愈來愈多人有足部龜裂問題。如果腳後跟死皮太多、龜裂不適,除了與平時保養有關外,也與身體缺乏營養素,尤其是水分、好油、維生素A、維生素E不足有關。如何告別足跟增厚龜裂,不讓粗糙死皮找上門?不可不知4大保養守則。1.喝足水分腳跟龜裂主因是水分不足。腳後跟附近的皮脂腺比較少,若季節交替,特別是冬天,氣溫下降,人體皮脂腺分泌會漸漸減少,腳後跟的鎖水能力會不足,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水分攝取量約每公斤體重乘以30㏄,且喝溫水,以免傷脾胃;若大量運動、流汗時,可以增加水分的攝取。2.補充維生素A與E維生素A能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如果缺乏,容易導致皮膚粗糙、角質化;維生素E可以增加肌膚的保濕效果,使皮膚柔軟、光滑有彈性。臨床發現深受皮膚乾燥、脫皮困擾的人,通常體內的維生素A與E比較不足。建議可以多吃紅蘿蔔、南瓜、玉米、紅椒、菠菜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平時也要多補充好油,可以隨每餐輪流補充5㏄的冷壓初榨椰子油、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等。3.少穿高跟鞋角質厚化與腳跟不當摩擦、暴露有關。雙腳扮演支撐全身力量的角色,若體重過重、站立過久、過度使力、常赤腳、常穿高跟鞋、穿鞋不穿襪,或穿著尺寸不合或太硬的鞋子等,都會使腳跟過度承重,建議應該改掉這些穿鞋習慣,穿上適合的鞋襪,減少腳跟厚化的機率。4.去除腳跟死皮有腳跟乾裂問題的人,可透過5個保養步驟,有助改善:1)雙腳浸泡溫熱水約半小時:建議洗澡時,先用清水清潔雙腳,同時讓角質軟化,後續去除厚皮更加容易。2)用磨腳石等工具去除角質:角質軟化後,厚皮變得容易刮除,可使用磨腳石或是磨腳棒輕輕的磨掉多餘的厚皮,大概每周一次,但要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免腳皮太薄,反而讓腳皮失去保護作用。3)擦乳液及凡士林:趁著腳跟濕潤時,肌膚鎖水能力最好,可以趕緊塗上厚厚的一層乳液,接著再敷上凡士林,達到鎖水的效果。4)套上襪子睡覺:類似敷足膜的概念,塗完凡士林後,接著套上襪子,讓雙腳的保濕效果更完整,就可直接入眠,隔天醒來,再次擦上乳液保濕。5)持之以恆保養:完成上述步驟後,記得每天早晚腳跟都要塗上乳液,避免腳後跟再次龜裂。●特別注意,腳後跟的角質切記不要任意修剪、撕去龜裂的外皮,以免形成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寬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想看本文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想看本文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我四十五年前到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當住院醫師,學習兒童和家庭精神醫學。報到之後立即開始全部的住院醫師工作,自己的英語聽和講都不好,尤其英式英語、蘇格蘭腔、紐西蘭腔、南非腔,更增加我的困難。除了語言之外,文化和社會運作的內容和方式,和當時的台灣有極大差異,因此「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是我最先體驗到的,其中對不同需要的人(尤其兒童少年)的態度,在專業工作和個人生活上影響我一輩子。在卑詩大學醫院病房工作不久,接了一個患了精神病的少女。有一天在早上巡房時,她問我能不能請假回家拿震動器,我不知道震動器是做什麼用的,只能回答她,等我和督導教授討論之後告訴她。我和督導討論,才知道震動器是自慰用的,對我的問題,教授說:「為什麼不可以?」接著我們討論溫哥華和台灣性教育的差異:在台灣課本裡性教育那一課通常老師不教、學生自己看,家裡和學校都不准談性,更別說自慰,精神科病房也沒看過自慰。這和當時的加拿大有極大的不同。這個經驗讓我學到:對自己的身體和性的態度,要尊重各文化社會的差異。這使得我回到台灣執行醫療業務時,和兒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都能開放地討論自慰、性遊戲、兩性關係、同性戀、裝扮異性等性認同、性角色的議題。隨著社會觀念變遷,世界衛生組織去年開始施行的新版診斷分類ICD-11,其精神科診斷名詞,已經沒有性別認同障礙的診斷,而且我國的法律,不只同婚法律已經通過,變性的法律也可能修改。 在溫哥華總醫院兒童病房工作學習時,有一天半夜接到護理長的電話,請我去病房處理和一個小朋友的僵局。這個5歲小女孩是東歐裔父母的獨生女,父母經營團體家園(group home),收了四、五個學齡前和學齡的兒童。這位小女孩在住家可以和父母及住在家園的兒童互動且溝通順暢,但白天在幼稚園不和任何人說話。住院的診斷是:選擇性不語症(或譯為緘默症)。發生事情那天早上,住院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要去餐廳時,她和大家一起講了一句「吃飯了」。帶領活動的護理長聽到了,很高興,鼓勵她,吃完午餐要講「Excuse me」才可以下桌。結果這個女孩吃完了午餐,坐在那裡沒有講話,也沒下桌,護理長陪著她,一直坐在那裡,到半夜,才叫我去把她帶下桌,喝點牛奶吃個三明治,上床睡覺。使用行為治療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行為,是處理兒童行為常用有效的方法,可是碰到這個小女生,她就是不能講出那兩個字。這個經驗影響我對治療策略的態度:鼓勵比處罰更能培養適當行為,配合個人特質順勢而為,比強加在兒童少年身上,成功的機會較大。就選擇性不語症而言,回到台灣後,在三十年前,我和丘彥南醫師以三年時間在台灣深入北、中和東部,在學校訪談四百位選擇性不語症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發現和遺傳、個性、少數族群、環境都有密切關係,發現不逼他們講話,鼓勵他們順勢表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孩子的壓力較小,沒有壓力可能使孩子有較多的發揮,到國高中大多有改善。在卑詩大學醫院門診接了一個家庭,主要問題是八歲的智障兒子,拒絕母親接送他上下校車。他們的家是個深宅大院,從家門口到等校車的地方約一百五十公尺,從家裡看不到等校事的地方,媽媽不放心,小一開始,媽媽一定陪他上校車才回家,下課時一定先出去等,接他下車帶他回家。他三年級時,車上有同學問他:「你媽媽為什麼要送你上車、接你回家?我們都不必人帶,自己上學,自己回家。」被問了幾次之後,媽媽陪他上車時,他一出門就自己跑去等車的地方,下課時,不理在路邊等他的媽媽,自己跑回家。後來,直接要媽媽不要送他和接他,可是母親不放心,怕智障的兒子走失,怕有人欺負兒子,所以來門診求助。當時指導我的老師,是極少數可以使用手語診療聽障兒童的兒童精神科教授。督導時,聽了我的報告,隨手從書架抽出有關尊重兒童的探索和學習、特殊兒童有尊嚴地學習的三本書。我一面讀書思考「兒童有尊嚴地在輕度冒險中學習」,一面和老師仔細討論那些是兒童真正的危險,如何幫助兒童在可接受的危險範圍,有機會去探索、學習、成長。讀者看到這裡,一定知道我是協助媽媽了解,孩子需要有機會學習才能成長,幫助媽媽減少自己的不安,維持愛的親子關係,逐步開放智障兒子在生活中學習的機會,兒子也逐漸在生活中不依賴母親,學習獨立生活。回到台灣之後,我一直以這樣的心態和父母討論孩子的教養態度,鼓勵父母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學習的機會,即使是智障的孩子,也能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只是在安排學習的內容時,要配合孩子的能力,仔細設計下一步學習目標和執行方法,用愛和鼓勵的態度,持之以恆地執行。(參見2020年10月14日 智能障礙也能學習)回到台灣後,我負責台大醫院精神科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第一個研究是追蹤過去在日間留院部治療過的青少年,追蹤了54個自閉症和22個智障的青少年,發現這些自閉症者有一半關在家裡,需要完全照顧才能活下去,顯示當時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科技研究系統都未能提供自閉症者及其家庭的需要,因此集合有志替自閉症者倡儀的家長及各界人士,經三年的努力,在全台灣宣導自閉症並公開募款,在1988年1月24日成立自閉症基金會,積極扮演宣導的工作。而自閉症也成為我後來四十年主要的服務、教學和研究的重點,而其基本精神,是在卑詩大學訓練時建立的,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關心。(詳見2022年4月11日 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我在追蹤自閉症青少年和籌備自閉症基金會的時候,積極充實自己在自閉症方面的知識和資訊,追蹤1965年成立的美國自閉症協會的運作,發現他們在1980年代積極替自閉症者正名為「有自閉症的人」 (person with autism),不用「自閉症者」(autistic person),強調他們和大家一樣都是「人」。那時,他們也改組理事會,把好幾位自閉症研究者踢出去,以有自閉症的人的父母代之,即協會由與自閉症福利政策有直接相關的人來主導。基於這個尊重自閉症者的趨勢,我在自閉症基金會董事會章程訂定,15名董事中自閉症者和家人至少佔8名,超過一半,即由自閉症者和家人主導基金會服務和倡導的方向。在基金會和後來家長組成的協會,及一些熱心專業人士和公益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將自閉症納入特殊教育法、殘障福利法(2007年改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健保法的重大傷病。在醫療保健服務方面,政府也努力推展身心發展評估,及對發展遲緩兒量施行早期療育,但早期療育的品質和服務量,一直難以符合需求。因此,我在2016年,受邀參加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自閉症之聲」推廣的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aregiver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簡稱CST),來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至今已經推展到全台灣17個直轄市和縣市,滿足部分照顧者的需要,提升他們照顧孩子的技能和信心,而促進他們發展遲緩的孩子的社交和溝通能力進步。近二十年來,不少高功能自閉症者在專業上有所成就,有些高功能者建立聯絡的平台,彼此互相支持,甚至召開國際會議,爭取自閉者的權益和社會對他們應有的平等的態度。他們認為自閉者只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只是在人際互動的需求和方式上有他們的方式,因此拒絕自閉症的診斷,主張「有關自閉症的任何討論都要有自閉者的參與」,他們也呼籲花大錢又對他們沒有實質助益的生物科技研究應該大幅減少,而對他們需要的社會需求和解決,應立即大幅加強研究,以達成自閉者和一般人平等共存的目標。我支持這種態度。(參見2022年3月18日 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綜合上面的報告,我從傳統「小孩子有耳無嘴」被動接受父母和師長教導的態度,轉變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即使是有殘障診斷的特殊兒童也是主動學習者,只是每個兒童有個別差異,或成長的社會文化對兒童有不同的期待,因此,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延伸閱讀:12/4 走出同溫層12/6 追求成為仁心仁術的醫療人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6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攝護腺組織增生機率也隨之上升,50-60歲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之現象;80歲攝護腺肥大比例達75%;90歲約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肥大前兆有哪些?手術有哪些種類?飲食禁忌為何?一文看懂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改善辦法。攝護腺是什麼?攝護腺肥大5原因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正下方直腸的正前方,下面接著尿道,為男性才有的器官,又稱為前列腺,是下尿路必經通道,與分泌腺體、生殖功能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產生良性增生變化,當組織逐漸增生則會造成攝護腺肥大,進而引起排尿障礙。根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簡宏祐表示,良性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症狀,俗稱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包括:.年紀: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刺激造成組織增生.生活習慣:抽煙、喝酒、肥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其他: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攝護腺肥大7症狀、3階段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如下:.尿流細小、無力.小便須等待一陣子才能解出來.餘尿感,老是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剛上完小便1-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解尿要用力、解完後滴滴答答.來不及解尿,有時一尿急會來不及上廁所.夜尿次數增加,晚上睡覺需起身小便數次攝護腺肥大3階段症狀依上述提及之症狀又可劃分為3階段。根據臺安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攝護腺肥大症狀有早期、中期及晚期3階段,症狀分別如下:1.早期:尿道因壓迫而產生阻力,膀胱仍可有力收縮及排尿;夜尿次數增加,出現不舒服排尿症狀但尚未出現殘尿。2.中期:膀胱無力出現殘尿,假使惡化甚至會有血尿。3.晚期:排尿需花費長時間會造成阻塞性腎功能障礙,甚至無法順利排尿(尿滯留),若不治療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攝護腺肥大需要治療與否,可依症狀輕重來評估,症狀輕度者觀察追蹤即可、中度症狀以上的者才需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整理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問卷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攝護腺肥大治療分2種:藥物、手術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前,泌尿科醫師常會先以肛門指診 ,了解攝護腺體積並經由觸診篩檢攝護腺癌,會經直腸或腹部超音波客觀測量攝護腺體積,並瞭解是否有攝護腺中葉肥大或攝護腺癌之可能,排除癌症可能性後,再依患者症狀對症下藥。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3種: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減少尿流阻塞,有助改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5a還原酶抑制劑,抑制男性荷爾蒙轉化為攝護腺可利用之形態,避免攝護腺持續增生並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mL,同時患有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之患者;PDE5抑制劑,可改善性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目前僅Tadalafil(5mg,每日錠)獲歐洲泌尿醫學會治療指引許可,可用於治療男性下泌尿道症狀。若患者已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反覆血尿等攝護腺肥大引起之嚴重症狀,則應接受手術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副作用太大也可考慮。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包括單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80ml且合併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雙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相較於前者有較高安全性;開放式攝護腺切除手術主要用於80ml且有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因微創技術進步,逐漸攝護腺雷射手術取代,已較少使用;攝護腺雷射手術安全性及止血效果優於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之病患均適用。攝護腺肥大如何改善?7大飲食禁忌、保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關鍵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若已有排尿症狀者,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等。生活調整包含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避免久坐、久蹲、久站使骨盆腔充血,惡化小便症狀;避免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之藥物,以免加重排尿症狀。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指出,攝護腺肥大飲食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避免憋尿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一下喝太大量液體或利尿飲品,如:酒、濃茶、咖啡,會使膀胱快速膨脹而影響收縮功能,以及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避免刺激攝護腺而影響排尿。.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攝取過多脂肪會刺激荷爾蒙過量分泌導致攝護腺癌生成,減少紅肉(如豬、牛、羊)、富含油脂魚類(如鱒魚、鯰魚、人工飼養鮭魚)食用量,多吃雞肉、火雞肉、鱈魚、旗魚、鮪魚、大比目魚等白肉,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多吃含鋅食物:鋅在精蟲及攝護腺保健上有益處,可多食含鋅食物,如:牡蠣、海鮮、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大豆、南瓜子、花椰菜、花生、紅蘿蔔等。尤其南瓜子含有抗氧化劑、維生素E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會干擾前列腺素代謝,有助改善括約肌機能、調節尿液排泄並增進膀胱肌肉彈性,進而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並預防攝護腺癌。.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相關疾病並減少發生率,其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及s-胡蘿蔔素一同對抗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蕃茄、紅色西瓜、葡萄柚、木瓜、紅柿、葡萄、櫻桃、紅甜椒、芭樂等都是良好攝取茄紅素的天然食物。.微量元素硒(Selenium):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參與前列腺素的新陳代謝作用,可預防抑制惡性腫瘤,尤其是攝護腺。含硒食物包括啤酒酵母粉、大蒜、洋蔥、鮪魚、鯡魚、綠花椰菜、小麥胚芽、全穀物、芝麻、紅葡萄、蛋黃、香菇等。.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食物:生鮮蔬菜水果、黃豆、黃豆製品及豆漿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可與女性荷爾蒙競爭接受體,進而減少女性荷爾蒙結合到細胞外,也可作為抗氧化劑清除游離基,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6 名人.好食課
吃錯早餐會讓你昏昏欲睡!一圖看懂NG早餐搭配:3關鍵助改善
近期氣溫涼爽舒適,坐在辦公室一沒注意就開始陷入度估模式,但你知道早餐吃錯也會導致你上班昏昏欲睡嗎?好食課邀請蘇意芳營養師解析早餐店常見NG搭配及該怎麼吃幫助我們遠離瞌睡蟲!早餐店常見NG搭配最常見的就是油條配含糖豆漿、一早就單吃饅頭或一大份鐵板麵,飲料又配大冰奶,不僅高油脂容易讓人發胖外,吃太飽、缺乏蛋白質、過多的澱粉及糖都容易使我們血糖上升快,身體為了使血糖恆定而分泌大量胰島素鎮壓,也就讓我們有疲憊、想睡覺的感覺。NG早餐建議改良處1.控制份量,避免一早就吃下過多食物,過去因為要務農的關係,所以早餐吃得飽才有力氣下田工作,但現在幾乎是靜態工作,早餐可吃七八分飽就好!另外建議減少油炸食物或是過度油煎的食品攝取,如:避開油條、薯餅、培根、蔥油餅、薯條、咔拉雞等高油脂食物,改吃漢堡、三明治或御飯糰等食物。2.增添點蛋白質,蛋白質及高纖維食物可延緩血糖的上升,也就使你不會工作沒多久就想睡覺,如果點得是果醬吐司、饅頭等餐點,建議搭配水煮蛋、蔥蛋或搭配無糖豆漿、鮮奶來增蛋白質攝取,或是於一開始便是點三明治、漢堡、蛋餅,建議夾里肌肉或燻雞、鮪魚、起司等。3.選無糖茶飲搭配:可選擇無糖豆漿及鮮乳補充蛋白質,其次才選擇無糖茶或咖啡等選項。【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NG早餐搭配!吃錯反而讓你昏昏欲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5 醫療.新陳代謝
常常吃飽想睡?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徵兆!營養師簡單3調整,防飽睏、心血管疾病
一般民眾吃飽飯後常見「飽睏」的現象,雖說常見,不過也可能增加糖尿病、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這現象其實也可能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徵兆。改善飯後想睡覺、預防糖尿病,嫚嫚營養師建議可簡單的調整飲食,對於生活和健康也都更有幫助。 為什麼常吃飽飯就想睡覺?營養師指2大可能原因! 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飯、吃太飽想睡覺的原因,目前學界普遍支持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和血糖有關,其次是和自律神經有關。 血糖大幅波動:關於血糖,當人在吃完飯、尤其是吃太飽、或是升醣指數較高的時候,血糖波動會急遽升高,身體就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讓血糖快速下降,並將轉換的葡萄醣分配到各細胞當中。在這血糖波動明顯的過程當中,人體就會感覺到疲倦,甚至有些昏迷、想睡覺。 自律神經切換:至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可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而言前者像是油門,後者像是剎車。當人在尋找食物時,交感神經就會較為亢奮,而當吃完、吃飽之後就會切換到副交感神經進行運作,也就會較為放鬆,甚至是想睡覺。 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像是環境溫度,較冷的環境也可能使人想睡覺或更想睡覺,例如像是冬天吃完火鍋或熱湯,這當中的可能因素就包括環境溫度、心理的滿足放鬆程度、血糖波動,當然也包括食物本身的影響。 留易飽睏可能增心血管風險,也可能是糖尿病/初期徵兆! 若是血糖波動大,易增糖尿病風險。民眾在吃飽飯後常有想睡覺的情況,可多觀察自己的飲食狀態。嫚嫚營養師提醒,像前述這種因血糖波動大而想睡覺的情況,長期下來容易提高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高血糖、糖尿病、以及各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初期也易飽睏,且更嚴重。糖尿病或糖尿病初期患者,也常見會有吃飽想睡的情況,且比一般人更明顯、睡意更重。原因在於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將血糖壓下,細胞也難補充足夠的能量,因此也會感覺到疲倦。和一般人因血糖波動大而使「身體疲倦」相比,此情況較像是「能量不足」,因此昏迷、沉睡也會相較明顯,例如較難叫醒,會需要他人搖醒。 防血糖波動引飽睏、糖尿病,營養師簡單3調整更助健康! 改善因血糖波動而飯後想睡覺,避免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也維持生活工作等效率,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從飲食份量、順序、內容進行簡單的調整。 飲食份量:飲食份量建議吃八分飽就好,因為在吃太飽的情況下就是會出現血糖波動而想睡,也增慢性疾病風險。吃八分飽也是各種長壽方法常見的秘訣之一。 飲食順序:順序上建議以菜、肉、飯的方式進行,讓纖維先墊胃,有助胃排空時間延長、也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如果有湯品,清湯可擺在菜的前面增加飽足感;若是玉米濃湯、南瓜湯等為澱粉類的湯品則在飯後;勾芡類例如酸辣湯,也安排在飯後為佳,但避免為佳。不過若是消化不佳的族群,包括年長者,就不宜延長胃排空時間,在飲食順序上就建議以原本的方式進行即可,緩和血糖波動可用另兩種方式進行。 飲食內容:至於飲食內容,建議挑選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澱粉酌量、避免單一。精緻類食物大多都有高升醣的特性,建議選擇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則如各蔬菜、全穀雜糧類等。像是白米雖然也有它的營養,但與糙米相比精製程度比較高、又是澱粉,就會建議酌量。而許多人正餐會只吃顆饅頭、吐司,或是叫一碗麵,沒有其他的蔬菜或蛋白質等營養,這樣單一的吃法其實大多就只吃到澱粉,尤其吃麵常會讓人忽略其他營養。 其他小撇步:嫚嫚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飯後走動走動,約走個10分鐘也可以避免血糖波動大,並培養運動習慣。若有午睡習慣可睡個20分鐘,可讓身體稍作休息,但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擾亂作息,或是進入深沉睡眠後又得醒來反而更累。而在午睡之前,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也可以先喝個咖啡,讓咖啡在身體午睡這段期間發揮作用,咖啡發揮作用也正好約20分鐘左右,如此可讓下午更有精神。 《延伸閱讀》 .抗性澱粉助減重、控血糖!冷藏方式對了,白飯也能變抗性澱粉。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2-02 醫療.心臟血管
三高族群當心!秋冬腦中風機率較高注意保暖,4原則辨識中風
正值秋末冬初時節,早晚涼意漸增,對腦中風高危險族群形成威脅。台灣每年有超過萬人因腦血管疾病奪走生命,提醒「三高」族群應做好生活、飲食控制,並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縮而引發中風。家人也要留意中風的徵兆,爭取送醫急救的時間,合力度過冬季的考驗。三高患者腦中風機率較高冬季常見腦中風個案。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誘發腦中風的原因,除三高及抽菸等危險因子,還有先天性不可避免的年紀、性別,以及本身心臟瓣膜不全曾開過刀或置換瓣膜、沒有按時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不明的心律不整,容易產生血管內的血栓,造成心臟或腸子栓塞,甚至腦部血管的中風,且可能同時引發癲癇發作。腦中風分為缺血、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有三類,分別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類型的中風,還有其他血管病變。血管遇到天冷時容易產生收縮,使血液不易通過血管壁上已有很多粥狀物質的血管,血管狹窄加上供血不足而形成缺血性的現象,產生中風,相對應的神經學症狀就會出現。如果對應到手腳,行動會半邊乏力;對應到感覺區塊,會覺得麻木且持續存在;對應到大腦(通常在左側)語言區,會出現語言功能異常,有人說得好但聽不懂,有的聽得懂但說不出來,最嚴重是聽不懂也說不出,通常會伴隨著慣用側偏癱無力。腦中風的發生,以缺血性腦中風最多約占70%,可在症狀發生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來治療,自10月1日起,增加3至4.5小時溶栓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大血管阻塞,動脈取栓術是臨床上極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自11月1日起,增加8至24小時取栓治療也納入健保給付,對病人送急診後的治療及預後都有更好的幫助。預防腦中風,首要注意的是,不論是晚上睡覺、白天外出時,都要特別做好保暖工作;更要做好三高飲食的控制,少吃油炸、澱粉類、精緻麵粉製作的食品,過度糜爛的食物、湯汁要減少攝取,建議採多菜少肉的地中海飲食方式。在家量測血壓時,若收縮壓出現160以上或100以下毫米汞柱明顯異常值時,可保持相同的姿勢下休息,間隔15分鐘再追蹤測量,以避免測量不準確而造成過度治療,且需特別注意追蹤。辨識中風F.A.S.T.4原則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多留意長輩的情況,並牢記辨識中風的「F.A.S.T.」4原則來判斷:1 Face,請他微笑,觀察是否嘴角歪斜臉部不對稱。2 Arms,請他舉起雙臂,觀察是否無力下垂。3 Speech,請他說句話,觀察是否說得清楚、聽懂你的意思?4 Time,當有前述3原則其中任何一個情況時,打119急救電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
為了推廣衛教時,更具說服力,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總要求自已時刻挺胸、不能駝背,但在AI姿勢測試系統的檢測下,卻是原形畢露,原來自己早有烏龜頸,頸椎前傾達15度,而這也種下腰椎骨刺、經常腿痠的病因。穿戴裝置 把運動變更有趣也更事半功倍林頌凱表示,從運動醫學來看「退休五力」,健康力實屬重要,在新科技輔助下,可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改善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如能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運動手表、手環),除了把運動變更有趣,並可更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林頌凱使用運動手表多年, 他認為好處多多,首先記錄每天走路步數,每天睡覺前打開程式,看看一整天走了多少步,理想為日行萬步,八千步則為低標。此外,穿戴裝置可掌握心跳速率、血氧濃度等生理跡象,達到更有效率的運動,只要多次嘗試,就可知道自己從事哪些有氧運動可讓心跳速率維持在有效區間,並持續十分鐘以上。運動手表等穿戴裝置也可用來監測睡眠品質,睡覺時戴在手腕,偵測身體動作、心率變化,藉以計算出睡眠時間,以及熟睡期占比,即使準確度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但也可作為參考用。林頌凱建議,為人子女者幫長輩挑選運動手表、手環,調大螢幕字體,並讓長者學會操作,最重要的是,能與自己的手機連線,一旦老人家心跳急遽加速,或發生意外,可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AI姿勢測試系統 更精確掌握身體異常程度除了智慧型穿戴裝置,最近國內陸續引進先進檢測儀器,林頌凱表示,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從前後左右各拍一張照片,配合兩個簡單動作,就清楚解析頸椎、腰椎、骨盆、膝蓋,以及筋膜、肌肉群等身體各部位結構,透過數字、顏色,掌握異常程度。林頌凱說,身為復健科醫師,總時刻提醒自己,必須挺胸,不管坐著、站著,應姿勢正確,在儀器檢測後,才知一直以來的挺胸均為假象,實際上腹部跑了出來,且頸部往前傾斜十五度,屬於典型烏龜頸,頸椎、腰椎也歪斜,正是造成骨刺主因。因長期姿勢錯誤,頸椎、脊椎、腰椎等不正,連帶骨盆腔也受影響,核心肌群施力失當,在代償作用下,大腿肌肉錯誤發力,以致腿痠,難以久站。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林頌凱表示,有了烏龜頸,如持續放任頸椎傾斜,時間一久,可能全身「壞了了」,相當可怕。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除了病因,也提供好幾組正確居家運動,另委請物理治療師調整及放鬆頸部、腰部及大腿等多處過度緊繃的筋膜及肌肉群,痠痛症狀獲得大幅改善。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30 焦點.元氣新聞
異膚患者邊睡邊抓難入眠? 當心陷免疫惡性循環
紅疹、搔癢、抓不停,讓異膚患者「抓狂」。早有研究顯示,異膚患者不只受皮膚症狀困擾,連晚上睡覺也不得安寧,成大醫院皮膚科教授王德華說,充足、優質的睡眠對免疫系統有益,但異膚患者夜深人靜更容易感覺皮膚癢,往往睡不安穩,邊睡邊抓、體無完膚。應盡快學會正確照護,穩定治療、止癢,以免身體陷反覆發炎的惡性循環。王德華說,搔癢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造成莫大困擾,癢了忍不住要抓,但抓又會增加皮膚的過敏反應,小朋友甚至會用痛來解決癢,抓破皮膚、流血流湯。晚上睡覺時因為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更容易感受皮膚如針刺的癢,病童睡不安穩,家長眼看小孩痛苦,又不能幫忙分擔,心情焦慮也難以入眠,全家人的生活都被打亂。皮膚菌叢失衡 壞菌入侵釀嚴重發炎反應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與體質有關,也與皮膚表面菌叢有關。王德華解釋,人體皮膚表面會有很多菌叢,健康的人皮膚菌叢均衡,好壞菌相互制衡;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菌叢多樣性會降低,壞菌多於好菌。尤其異膚患者容易搔抓,壞菌會從傷口入侵,最常見的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會讓發炎反應更嚴重,加劇異膚症狀。當異膚發作時,不快點止癢,就會落入癢、搔、抓的惡性循環。王德華說,異膚急性發作時,必須盡快用藥物壓制皮膚狀況,通常會給予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但因異膚治療急不得,體質並非一朝一夕可改,一般建議至少治療3個月。而類固醇藥膏又不建議用太長時間,因此在皮膚症狀比較穩定後,可改用不含類固醇的藥膏維持治療,如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PDE4-inhibitor)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有助維持膚況、降低敏感搔癢,且長期使用也不用擔心副作用。此外,台灣多數異膚患者都是輕症病人,通常只要治療一段時間、學會照顧皮膚,很多病人都可以控制得很好。避開過敏源 依症狀、季節慎選保濕劑基礎治療是異膚階梯式治療的基石,包含保濕、避免過敏源與刺激。王德華說,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風險因子包含食物(如牛奶、蛋、海鮮)、塵蟎、貓狗毛屑、溫度、汗水、壓力等刺激物。異膚患者應盡量避開過敏源,還要學會基礎保養,適度使用保濕劑增加皮膚水分,幫助皮膚構築防禦長城。異膚患者常不知道該買乳液還是乳霜;王德華說,皮膚嚴重乾燥時要選保濕效果佳的產品,不要一罐一整年用到底,應該因症狀、季節不同有所轉換。乳液質地比較清爽,適用於皮膚不太乾燥的夏季;如果使用保濕產品時感覺一天得擦很多次才有效果,建議選用霜狀產品。王德華也說,台灣有一部份異膚患者症狀較為嚴重,尤其有些青少年課業壓力大,異膚症狀難控制,可能因外觀改變、社交退縮、影響人際互動,甚至有年輕人長年都只穿長袖遮掩病灶。現在異膚治療已經有很多新武器,嚴重的異膚患者也不要輕言放棄,可多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23-11-28 養生.運動健身
躺著睡覺也能狂瘦 揭密後燃效應:運動後的神奇瘦身法
不用吃藥、不用節食,甚至躺著也能瘦?這看似不切實際的瘦身法,其實就是所謂的「後燃效應」。即便我們停止運動,身體依然能夠持續消耗熱量,而這一項神奇的效果到底有多少可行性呢?讓我們來聽聽「好邱醫師」的解說,了解後燃效應的正確觀念。編輯推薦2024熱門台劇開拍!《我們與惡的距離2》5大看點,周渝民、薛仕凌雙視帝比拚演技!Netflix《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值得追嗎?5大亮點一次看,揭露超殘酷人性黑暗面!隨著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流行,不僅能夠減脂,還有增基的效果,還具有運動後一整天提升代謝的優點。然而並非所有運動都能產生後燃效應。研究發現,要達到有意義的後燃效應,運動強度至少需達一定的水準,並伴隨一定的時間,強度越高,所需時間越短,還能在運動後持續數小時至24小時間產生後燃效應。「好邱醫師」結合了研究結果並提出三大總結,也讓大家省思:我們真的需要這個效應嗎?雖然後燃效應看似是一種在不運動時增加脂肪燃燒的奇妙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他也建議,尋找適合自己且喜歡的運動,持之以恆地進行,才是真正有效的瘦身之道。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夢幻腿型不再遙不可及!小紅書爆紅瘦腿操 3分鐘5個動作輕鬆擁有纖細美腿2024熱門台劇開拍!《我們與惡的距離2》5大看點,周渝民、薛仕凌雙視帝比拚演技!「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5 醫療.骨科.復健
有五十肩怎麼辦?會自己好?醫師:「這檢查」可找出關節沾黏部位,積極治療不用忍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高的關節之一,可以使我們順利進行功能性的任務。但如果發生「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往往使患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不只疼痛會造成睡眠或生活的困擾,關節不順也使患者在活動上「心有餘而力不足」。三階段症狀 表現五花八門五十肩是一種關節囊發炎造成沾黏的疾病,起初發炎時會造成疼痛,逐漸地慢慢產生關節活動限制,因此同樣一個疾病,患者不同時期的表現就會五花八門。五十肩的初期屬「疼痛期」,主要症狀是疼痛,常見患者晚上睡覺側身壓到肩膀就會痛、晾衣服高舉手時疼痛、開車伸手拿後方東西時疼痛、揮拍或丟球展臂時會痛,或解內衣的動作做不出來。早期關節沾黏比率較少時,活動角度幾乎看不出受限,但是疼痛總是在關節活動到底時迅速增加,因此早期五十肩與其他肌腱或肌肉疾病不易區分;不少患者心想「我只是動作做過頭會不舒服,那就不要做這麼大幅度的動作就好」,所以常常疼痛一拖再拖,直到關節沾黏愈趨明顯才就醫。中期的五十肩屬於「沾黏期」,除了疼痛外,關節的沾黏跟受限會更明顯,可以自我簡單檢測,以雙手舉高,看出雙手高舉後兩邊高度的差異。可以注意到,由於肩關節的沾粘,患者要刻意做出與健側手相同高度時,會用聳肩來代償沾粘住的肩關節,因此五十肩患者常會抱怨脖子附近肌肉緊繃造成痠痛。後期的五十肩屬於「緩解期」,輕度的沾粘可能會自行緩解,但研究發現,其病程可能好幾年,並且多數人都會留存殘餘的沾粘而無法完全解決,因此臨床上常看到肩膀痛好幾年的患者。超音波檢查 多管齊下治療五十肩如此多樣跟多變表現,結局各自不同,有些經過治療可輕鬆解決,有些卻要反覆與之糾纏。其實現在利用超音波檢查,可以找到關節囊增厚或沾黏的部位,利用關節內外同時治療解決五十肩的問題。關節內治療,是以關節擴張鬆解術由內部分開沾黏的關節囊;關節外治療,則是利用徒手筋膜治療及關節鬆動,改善緊繃的肌肉跟不協調的肩關節活動,並搭配居家的拉筋跟伸展,如此鉗形攻勢進行數個療程,可以解決多年的苦痛。五十肩並不是一個慢性病,需要的是積極面對這個小關卡。五十肩3階段症狀疼痛期●肩膀漸進性疼痛●痛點模糊,按不到明確痛點●疼痛往肩膀向下延伸到上臂外側●日常活動時或睡眠會疼痛沾黏期●疼痛逐漸緩解,但是肩膀活動明顯受限,特別是肩膀外旋的動作緩解期●關節活動改善,殘餘局部活動受限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5 焦點.杏林.診間
媽媽左眼白內障惡化!吳國治醫師細心手術,重啟媽媽的靈魂之窗
母親生前喜愛看閩南語電視節目,遇到精彩的情節便拍手叫好。有次她老人家抱怨:眼睛乾澀、視力模糊不清,本以為是老花眼鏡出問題,經檢查發現是左眼白內障惡化所致。母親朋友介紹她到新竹市吳國治眼科開刀治療。吳醫師診療細膩、視病如親,母親從手術前身體綜合評估與眼睛檢查、上手術台、手術後回診等療程都密切配合,一個月後傷口癒合,視力恢復,沒有任何後遺症,屋內又不時傳來母親的歡笑聲。四年前暑假退休後,我的悠閒時刻多了,透過電腦螢幕從事閱讀、寫作、追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但兩年前漸感眼睛乾澀、視茫茫,跟母親昔日的症狀如出一轍。彼時我求助的便是吳國治醫師,檢查結果也是左眼白內障惡化,必須即刻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在個把月的療程中,吳醫師再三囑咐我睡覺時戴眼罩、按時點眼藥水,有次回診傷口出現血絲,他更犧牲休診的假日幫我治療,此事讓我銘感於心。因吳國治醫師的照護,母親與我得以重啟靈魂之窗,飽覽生活美景。感謝吳醫師,有您真好。
-
2023-11-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打鼾會死人?」
古人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表示自古以來,睡覺打鼾就已存在。相傳三國時代,張飛睡覺時呼聲如雷,眾人皆知,有一次手下要謀害他,潛入他臥室見他兩眼睜開以為他還沒睡,但又聽他鼾聲如雷確定他是睡著了,所以下刀將他殺了。這也許是稗官野史,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但睡覺會打鼾的人,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是容易讓人短命的。睡覺會有聲音是因為睡覺時空氣經過狹窄的呼吸道而產生聲音,好像吹樂器會產生聲音一樣,而會產生鼾聲有很多原因。有人先天下巴較短,睡覺時舌頭往後移堵住了氣道,有些人是扁桃腺肥大引起,有些人年紀大了,喉部肌肉鬆弛,脂肪組織增加了;有些人鼻中膈彎曲,或鼻子長了鼻息肉,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由於空氣不容易經過氣道進入肺部交換氣體,人體氧氣不足,腦部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因此不少人早上一起來就覺得睡不飽,或白天一直打瞌睡,嚴重者甚至開車都會打瞌睡,甚為危險。由於腦部長期缺氧,長此以往容易發生記憶力減退,甚至發生失智的現象,此外也會引起血壓高,或心律不整或冠狀動脈疾病。打鼾者大都為體型肥胖、中年以上居多,但也有瘦子因上述喉部結構原因而導致的病例。在以前醫學上不重視睡覺打鼾,因為古代就有,但近一、二十年,睡眠醫學的發達,慢慢發覺這是一個嚴重的慢性疾病,因為有不少打鼾者會有所謂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上述併發症的候選人。要如何確切診斷有沒有上述的呼吸中止症,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大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個晚上,睡覺時身上連上各種監視訊號,包括心跳、血壓、血氧、腦波等等。醫師再根據各項檢查的數據來判斷您的嚴重度,再根據原因加以處置。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及壽命延長,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愈來愈多,但各大醫院睡眠中心的病床皆一床難求,是國內及全世界共同的現象。當然也有簡便的居家型自我檢測的方式,只是準確性較低而已。近年利用超音波檢查,在人清醒時模擬睡覺時呼吸道的變化,稱為智慧型呼吸中止檢測儀已被開發出來,檢查約10到15分鐘左右,準確度可達90%以上,如果必要再去睡眠中心睡一晚再做進一步的確定,可說是病人一大福音。總之,睡眠看似平常事,但睡得好不好,呼吸通暢否,睡起來精神好不好,會影響人壽命與健康,不可等閒視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1-17 焦點.健康知識+
飯後想睡是腦部血流不足?交叉擊掌有用嗎?中醫師教正確一動作醒腦
你可以先知道: (1)餐後嗜睡的機轉包括胰島素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全身血量分配的問題各有說法,傳言只講腦部血流不足,卻不提更明確的其他二項機轉,有誤導之嫌。 (2)手掌交握擊掌的動作用來刺激手掌下緣的穴位,認為全身臟腑在手部都有反射點,但至少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類似的相關說法,專家認為,只要走動、活動都有避免想睡的效果,影片推薦特定的動作易誤導民眾。網傳「血管堵塞 每天一個動作簡單易學」影片,片中示範雙手交叉互握,擊掌 50 次並強調這樣對飯後想睡,以及造成想睡的原因(腦部血流不足、血脂太高)有用。但專家表示,餐後想睡與胰島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關,即使餐後消化道血流量較大、但也不影響全身血量分配;而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論點無非就是手部有全身臟腑的反射點,但包括耳部、腳部也都有人這樣說,其實只要起身走動、活動都能有類似效果,並非示影片中所做的特定動作、姿勢才有效。交叉擊掌治飯後倦怠? 原始謠傳版本: 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回血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 致電諮詢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她表示醫學上有所謂「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的專有名詞,也稱為「食物昏迷」(Food coma),這樣的症狀有幾個常見的機轉: 血糖、副交感有關係 血量說法各有不同 (1)胰島素的作用:飯後因為血糖快速上升,身體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造成血糖急遽下降,而產生疲憊、想睡覺的感覺。 (2)消化道血流量較大:飯後因為消化器官必須發揮作用、處理大量的食物,身體會讓更多的血液流向胃腸道、而減少大腦的供血量,因此讓人有倦怠、疲勞感。但張家蓓指出,其實人體的血量並沒有那麼少、這麼不夠分工使用,人體的血量大約是體重的 8%,也就是說成人的血液量大約有 4000 到 5000 毫升這麼多,即使餐後消化道需要比較多的血液循環,但也並不影響腦部的血流量。 (3)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人體的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是戰鬥和逃跑,副交感神經就是休息、和緩,吃飽了以後副交感神經會發揮作用,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張家蓓強調,由上述三個機轉就能知道,飯後沒精神其來有自,並非只有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問題。MyGoPen 查詢國際學術期刊,根據美國位於加州的醫學中心及史丹佛大學放射學系於 2004 年共同發表的研究,認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運動中的人腦部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並沒有下降,該文並引述當時利用超音波檢查頸總動脈的其他研究,結果發現飯後的腦部血流量增加,可見餐後嗜睡的腦部缺血說法科學證據並不充分。 高血脂沒有特異症狀 刺激手掌穴位無特殊性 傳言還提到「那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張家蓓強調,高血脂和餐後嗜睡「完全沒有關係」,上述三大機轉有胰島素因素、血量因素、副交感神經因素,就是沒有提到血脂問題。MyGoPen 查詢據代表性的公開資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於 2017 年發表的衛教資料「認識高血脂症」,其中提到高血脂症的臨床症狀是「通常無特殊症狀,若有症狀也只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頭暈、頸部僵硬等,一般多是因其他疾病,或例行血液生化檢查時發現」,可見高血脂症和餐後嗜睡並無關係。 張家蓓強調,該影片所示範的動作其實很像多年前流行的「七巧手」養生功,利用擊掌的方式刺激手掌下方邊緣的穴位,這種養生功認為所有臟腑都在手部上有反射點,但其實相關的理論並不只是手部而已,包括耳朵、腳部也有對應各個臟腑的說法,在耳朵、腳部都有對應不同臟腑的反射點,以中醫師的觀點而言,她認為影片中雙手交叉擊掌的原理,其實就和拍手,或是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就比較不會想睡覺的道理一樣,並不是特定的手部運動或姿勢才有的效果。 結論 傳言提到「吃了飯就想睡覺的人是因為你的腦部血流不足,血管裡面的脂肪堆積太多引起的」,但專家表示,餐後身體供應消化道較多血量、導致腦部血流量減少的說法,近年已有更多的新研究挑戰這項古典醫學的論點,相較於更明確的其他機轉,例如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等,傳言卻未提及,傳言只說血量、易生誤導。 傳言提到「飯後跟我做這個動作,雙手交叉、擊掌,做 50 次就可以了」,但專家表示,刺激手掌下緣穴位的作法類似養生功「七巧手」,認為手部穴位對應全身臟腑的論點,但其實耳部、腳部也有同樣的說法,傳言示範的這個動作,類似餐後起身走動或是活動一下、比較不會想睡覺而已。資料來源: .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es) 揭穿迷思:餐後嗜睡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中樞的神經激素和迷走神經調節,而非血流的重新分配.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 - 「認識高血脂症」 諮詢專家: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hand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4 醫療.心臟血管
「能躺就別坐」是真的!研究揭站立或睡覺比坐著有利心臟健康
有句話說,「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要站著」,不過對心臟健康而言,這可能只說對一半,一項新研究發現,站立和睡覺都比久坐的行為更好。根據雪梨大學和倫敦大學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新研究表明,每天進行幾分鐘的適度運動來代替久坐,可以明顯改善心臟健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六項研究的數據,涉及來自五個國家共計一萬五千多名參與者。每位參與者都接受了心臟健康評估,並使用大腿上的穿戴式裝置追蹤他們一天24小時的活動量。研究人員發現,與久坐行為的負面影響相比,只要進行中度至高強度活動五分鐘,即可對心臟健康產生顯著好處,其次分別是輕度活動、站立及睡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倫敦大學的Jo Blodgett博士表示,「我們研究的重要結論是,儘管運動方式的微小改變對心臟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但運動的強度也很重要。我們觀察到最有益的改變是以中度到高強度的活動取代久坐,這可能是跑步、快步走或爬樓梯等任何能讓你的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的活動,即使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花時間進行高強度活動是改善心臟健康的最快方法,不過任何人都可以從各種活動強度中受益,只是活動強度越低,看到實際好處所需的時間就越長。例如每天使用站立式辦公桌幾個小時而不是坐式辦公桌,就是一種相對較長的改變,但也相當容易地能融入日常工作中。至於睡眠比久坐更有益的原因,Blodgett告訴《歐洲新聞台》(Euronews),「我們認為,睡眠比坐著對心臟健康的好處主要是由於坐著對肥胖產生的負面影響,而其他間接因素會導致體重增加,例如看電視時吃零食。」研究還發現,那些最不活躍的人從久坐行為轉變為更活躍的行為中獲得的好處最大。雖然該項研究並未證明活動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它為越來越多的將身體活動與改善心血管健康聯繫起來的研究提供了補充。為什麼心血管健康至關重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估計每年奪走約1790萬人的生命。心血管疾病是一組心臟和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和其他疾病。超過五分之四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造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下的人群中。心臟病和中風最重要的行為危險因子是不健康的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吸菸和有害使用酒精。前述風險因素對個體的影響可能表現為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這些數值都可以在一般醫療機構中進行測量,並表明未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心臟衰竭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是否增加。戒菸、減少飲食中的鹽分、多吃水果和蔬菜、定期體能活動和避免有害飲酒已被證明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資料來源】.Any activity is better for your heart than sitting.Any activity is better for your heart than sitting - even sleeping.WH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Stand Up, Don't Sit, for a Healthy Heart.Just standing or sleeping are better for your heart health than sitting down, new study finds
-
2023-11-13 養生.健康瘦身
在睡前吃一匙蜂蜜有助瘦身?教授告訴你「夜蜜減肥法」的真相
讀者L-S Chang在2023-10-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2023/10/11早安健康網站發佈的文章大力推崇所謂『夜蜜減肥法』。想請教您此『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在此先感謝您。」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醫師每天這時間吃蜂蜜竟狂瘦25kg!親曝減重成功7大關鍵》,而內容重點是:『日本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田井祐爾成功靠「夜蜜減肥法」減重25kg,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田井祐爾醫師解釋,夜蜜減肥法是在睡前攝取一大匙蜂蜜的瘦身法,…之所以睡前吃蜂蜜能幫助減肥,是因為蜂蜜能改善睡眠品質,並避免讓人暴飲暴食的關係。……當民眾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進而促進脂肪燃燒,』首先,不管是「田井醫科診所院長減重25kg」,還是「更有實踐者在一個月內就瘦下4.3kg」,都只是嘴巴說說,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再來,所有的健康聲稱,包括「改善睡眠品質」、「避免讓人暴飲暴食」、「能讓生長激素充分分泌」、「促進脂肪燃燒」,也一樣都是令人生疑。我發表過14篇跟蜂蜜有關的文章,其中兩篇是:2017年:蜂蜜的神奇保健力?:我引用多篇論文駁斥江守山醫師對蜂蜜種種健康功效的誇大聲稱。2020年:蜂蜜比糖健康嗎:我引用哈佛大學的Harvey Simon醫生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Evans Whitaker醫生,指出「就成分而言,蜂蜜是具有一些小優勢,但這是否就代表比較健康,實在是很難說」。我用honey(蜂蜜)、sleep(睡眠)、weight loss(減重)做谷歌搜索,搜到很多資訊教人家用蜂蜜減肥,而繼續追查的結果,我發現這個減肥法的源頭是一個叫做Mike McInnes的人。網上的資訊顯示他是在蘇格蘭的Heriot-Watt學院念藥學(pharmacy),但後來漸漸轉化成自許的營養專家。他從未發表過任何科學論文,但卻發表了三本書:2007年:The Hibernation Diet(冬眠飲食)。內容簡介:吃蜂蜜等富含果糖的食物有助於燃燒脂肪並增加耐力。 他還發現燃燒脂肪的最佳時間是睡覺時。 睡前吃蜂蜜可以激活身體的自然恢復生物學,這是透過燃燒脂肪來促進的。2014年The Honey Diet(蜂蜜飲食)。內容簡介:只需每天晚上睡覺前喝一湯匙蜂蜜即可為您的身體提供所需的正確類型和數量的食物,以在夜間燃燒掉多餘的體重; 減少白天對其他「壞」糖的渴望; 提供黃金般的睡眠,深度持久、充滿夢想的睡眠,幫助您快樂地醒來,神清氣爽; 並幫助恢復您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自然平衡。2023年:Honey Sapiens: Human Cognition and Sugars – The Ugly, the Bad and the Good(蜂蜜智人:人類認知和糖-醜的、壞的和好的)。這個標題裡的Honey Sapiens是Homo sapiens的變異詞(雙關語)。Homo sapiens是分類學給予「人類」的命名,而sapiens的英文意思是「智人」。所以,「Honey Sapiens」是在暗示吃蜂蜜可以讓人聰明、有智慧。而果不其然,內容簡介的結尾就是:「蜂蜜及其所含的生物類黃酮可以長期支持大腦功能並保護其免受精製糖降解」。從這三本書可以看出,所謂的「田井醫科診所院長的夜蜜減肥法」也只不過是一位醫生模仿一位僅有藥學學歷的人。今年7月有一篇相關的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Honey on Human Health(蜂蜜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全面綜述)。它的文摘裡完全沒有提起減肥或減重,而內容裡有提起三項減肥或減重的臨床研究,而它們的結果都是「蜂蜜沒有減肥或減重的功效」。從這篇論文可以看出,「夜蜜減肥法」是百分之百的偽科學。原文:「夜蜜減肥法」是偽科學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3 養生.抗老養生
天氣轉涼口乾舌燥,喝了水還是口渴?中醫建議「1類水果」解燥
隨著天氣開始轉涼,空氣中的濕氣降低,人體容易因缺水而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這就是所謂的「秋燥」。醫師表示,皮膚乾燥的情況可以喝百合枸杞菊花茶緩解,或者攝取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保水;若口乾舌燥就要多喝水,或吃點微酸水果,才能減少秋燥帶來的不適感。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說明,「乾燥傷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身體缺水乾燥的情況出現在秋天,中醫稱為「秋燥」,此時口乾舌燥、皮膚乾癢、便祕、乾咳、甚至流鼻血等情況就紛紛出現,而中醫所說的「津液」,指的是身體內的水分。 延伸閱讀: 體內「無名火」怎麼滅? 中醫教「4招」降火氣:試著泡澡搭配1飲品 皮膚乾癢飲用菊花茶 一名56歲患者為案例之一,患者表示抓傷處又癢又痛,旁人還以為被貓抓傷,其實是睡覺時自己抓傷的。該患者因為很癢,半夢半醒之間為了止癢只能拚命抓,導致身上出現傷口而就醫。 張煒東指出,這類患者好發於秋燥時節,若主要症狀表現在皮膚上,可以採用清熱潤燥的方式,百合枸杞菊花茶就可以輕微緩解;若症狀嚴重的話,建議可以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例如木耳、蘆薈、雞腳、魚豬皮等,這類食物可以保水,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口渴舌燥食用微酸水果 張煒東說明,若感到口乾舌燥只要喝水可以解渴者,只需要多喝些水即可;如果喝水無法改善,建議使用能增加唾液,帶點微酸性的食物水果,像是檸檬、金桔、金棗、柑橘、酸梅等微酸性的食物,但記得微酸解燥即可,千萬別吃太多。「秋燥」哪些東西要少吃?張煒東進一步指出,因為乾燥的原因,所以食物中屬性偏乾燥或會刺激的食物都要小心食用,像是餅乾、太乾的麵包、方便脆麵等這類乾燥的食物;此外油炸類、胡椒、辣椒等會加重刺激的食物也盡量別吃。 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隨著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現在氣候的變化形態比以往更加多樣。張煒東表示,「秋燥」的情況依然存在,只是秋末的白天依然炎熱,早晚的溫差更大了,若沒有小心對待,換來的可能是外感風寒的一般性感冒。 他也呼籲,一般人容易在日夜溫差大時著涼,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因應,睡眠時將冷氣定時或調高溫度,電扇則不直接朝身體吹,才不會讓身體著涼。【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04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