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發脾氣
共找到
107
筆 文章
-
-
2020-04-06 橘世代.愛吃橘
外婆的紅米肉鬆飯糰: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
當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有食物永遠會站在你這一邊。只要還吃的下去,沒有過不去的難關。讓食物療癒你,陪你笑看那些生活裡的鳥事情。【因為愛,每個外婆,都是食神】左璐對食物的美好記憶,正是從外婆做的飯菜開始的。每每想家的時候,首先鑽進左璐腦海的總是外婆端菜上桌的情景:有加了番茄、肉末、香蔥的升級版至尊蛋炒飯;有用米湯煮軟馬鈴薯、再炒出的美味馬鈴薯泥;以及配料比例恰到好處的糖醋排骨……一家人聚餐的時候,家裡人會挑剔外婆做飯的動作太慢了,她就笑眯眯地說:「慢工才能出細活,這樣我家璐璐才愛吃啊!」因為愛,每個外婆,都是食神!在左璐去北京上學的前一天,外婆的表現很失常。她翻看了好幾次日曆,又前前後後檢查了好幾遍行李,然後一遍遍地問左璐:「是明天走吧?」左璐最初回答得很認真,後來就顯得不耐煩了:「是明天走,你都問了快10遍啦!」外婆聽出了她的不耐煩,破天荒地不耐煩地罵了回去:「去去去,把門前地上落的樹葉掃乾凈了再走!」左璐照辦了。外婆又說:「去去去,把你書桌上的東西收一收再走!」左璐又照辦了。等外婆屋前屋後地轉了幾遍, 實在挑不出什麼問題了,又湊到左璐面前,輕聲問:「是明天走吧?你的東西全都拿好了嗎?」左璐這才明白,外婆是捨不得她。在她對遠方的大都市滿心期待、蠢蠢欲動的時候,外婆擔心的是幾千公里之外的異地他鄉,自己的外孫女能不能好好生活。到北京之後,左璐不是忙讀書,就是忙考試,一個學期下來,跟外婆通電話的次數少得可憐。通話的內容也很雷同,無非是吃了什麼,去哪裡玩了,新認識了幾個有趣的人。左璐一次次地提及當初的那個承諾:「等我混好了,就帶你來玩,來吃好吃的,你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外婆聽了依然是咯咯地笑,末了會補充兩句:「你過得好就好,不要掛念我。」就這樣一個不小心,左璐的大學4年就過去了。4年間,每次離開外婆家,左璐都要和外婆展開一場行李箱「爭奪戰」,而戰敗的總是左璐。她拗不過外婆,只好任由她塞滿各種各樣的吃的:臘魚、臘肉、自製鹹菜,以及做好了可以隨時吃的紅米肉鬆飯糰……這些平常的食物,總能給離家在外的左璐帶來莫大的慰藉。左璐最愛的當屬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每次回家和離開家,外婆都會給左璐準備好幾個盒子。它既是解饞果腹的美食,更是外婆的巧手智慧和長輩對晚輩的心意。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就像一個記號,讓左璐隔著時空,在成長的迷霧裡能感受得到家的存在, 就可以篤定地堅持下去。就像一個熟睡中的嬰兒在晨曦未明的早晨睜開了矇矓的眼睛, 看見媽媽還在身邊,就可以安心地再睡過去。然而, 左璐留在北京工作的第2年,外婆就被查出了食道癌晚期。醫生直截了當地告訴家裡人:「就剩3個月的生命了。」家裡人想瞞著外婆,但外婆從大家的表情裡猜了個大概,她態度強烈地拒絕了治療,要求回自己的小閣樓裡靜養。等左璐飛機轉火車、火車轉汽車回到外婆家的時候,外婆已經瘦得沒了人形。她在門口聽見外婆跟探望她的人說:「活多久不是活,可我活得有意義啊,我們家左璐可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這個命運嘛,其實就是個不耐煩的考官,它總是催我早點交卷,可我不,我會死皮賴臉地撐到最後一刻。因為我家璐璐還要帶我去北京呢!」左璐「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 【少年的時間就是晃。用大把的時間彷徨逐夢,只用幾個瞬間來突然成長。】等送走了來看望外婆的人,左璐對外婆說:「吃了你20多年的飯,今天我給你做次飯吧。」就在她準備說出要做什麼的時候,外婆像個小孩兒似的搶著答:「紅米肉鬆飯糰!」左璐用力地點了點頭。可當左璐走進廚房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空有熱情,其實根本就不會。她本想找人幫忙,又或者求助於網路,但她放棄了。她走到外婆面前,輕輕地說:「外婆,你教我啊!」隨後,外婆像回到了20年前,像教她唱歌、教她買菜一樣耐心地教她做飯糰。「淘洗紅米和糯米要認真一點兒,還要加點玉米、青豆,這樣營養和顏色更豐富。」「煮米之前,要在水裡加點兒鹽和橄欖油,這樣口感更好。」「包肉鬆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弄得到處都是,你這麼懶的傢伙。」「捏成飯糰之後,再在飯糰下面墊上一張紫菜,飯糰的味道會比較鮮,飯糰上面再放幾粒火腿。」「火腿要耐心切, 擺放的時候也要耐心。好吃的東西,都要耐心。」當左璐把做好的飯糰端到外婆面前時,外婆卻只能笑著看看,因為她已經無法進食了。左璐的眼淚又禁不住地往下淌。少年的時間就是晃。用大把的時間彷徨逐夢,只用幾個瞬間來突然成長。外婆安慰說:「別哭別哭,我們家璐璐長大了,都會做飯了!以後外婆也不用擔心你了!」在外婆心裡,會做飯與高分、高薪一樣重要。因為她知道,她終將是要離開左璐,而左璐終將要獨自去生活,如果照顧不好身體,又拿什麼去和生活正面交鋒?【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會痛的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直到外婆去世之前,左璐在外婆的指點下學會了很多菜。可外婆始終沒法親自品嚐一下。再後來,每每看著牆上掛著的、露著微笑表情的外婆照片,以及電腦存放的影片裡對外婆的承諾,左璐就會哭得泣不成聲。原來, 每說一聲再見, 就是死去一點點。原來,睹物思人的下半句,永遠是物是人非。原來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原來會痛的總是讓人措手不及。回到北京之後, 左璐吃東西越來越規律,對待人情世故越來越寬容, 不亂發脾氣,慢慢地有了一顆穩固而強大的內心。每逢周末,她就會獨自穿行在大都市的菜市場裡,並且覺得腳步輕盈、歡喜四溢;當她看到了漂亮的杯盤碗盞、新鮮的青豆和飽滿的米粒時,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買回家。累了乏了,不開心了,就做一頓好吃的紅米肉鬆飯糰或者香噴噴的醬排骨,就不再懼怕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她現在唯一害怕的,是聽到任何與病痛有關的事。她最大的心願變成了全家人身體健康。相比幾年前迫不及待要去遠方看看,她現在更希望花足夠的時間在溫柔燈光下陪家人吃完一餐飯。【對食物由心出發的感謝】 在日本,人們打開便當盒,拿起筷子時會說「itadakimasu」。這句話一般譯成「我開動了」。有人開玩笑地說:「這是在提醒食物,我要準備吃你了。」而實際上,其原意是「我從您那裡領受『生命』了,十分感激」。而你呢,最缺的也是對那些給予你生命的人的感激吧?缺少什麼就想得到什麼,擁有什麼就不懂珍惜什麼,等失去之後才明白什麼最重要,但已經晚了。於是, 很多的故事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很多的人還沒有好好去,就成了過客。於是,很多人一生只做了「等有時間了再說」與「要是當時做了就好了」兩件事,合起來叫「來不及」。年少的時候, 總覺得要離家遠遠的才好, 等真的到了異鄉才明白: 離得越遠,心中就越是牽掛。人在的時候,總以為來日方長,什麼都有機會,後來才懂得:人生其實是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是的, 來日並不方長,太多的轉瞬之間,都變成了人走茶涼。時光偷走的,永遠是眼皮底下看不見的珍貴。【外婆的紅米肉鬆飯糰食譜】食材:紅米、糯米、肉鬆、火腿、玉米、青豆、紫菜、橄欖油、薄荷、鹽作法:1 將紅米、糯米、玉米、青豆洗凈後放入電鍋中。2 加入適量的橄欖油、食鹽。3 紅米飯煮熟之後攪拌均勻。4 先鋪一層米飯,再蓋一層肉鬆,捏製成飯糰。5 飯糰放置在紫菜上,再在飯糰之上擺放火腿,最後加薄荷裝飾即可。作者介紹:喵個不停,作家,6隻貓的貓奴。相信世界上90%以上的煩惱,都可以透過吃来解决,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吃到了讓自己「哇哦」一聲的食物。(本文摘自《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幸福文化 2020/04/01 出版、記者柯意如整理)【精選延伸/吃出「好滋味」↘↘↘】。有食譜也熬不出的好味道 最難忘的媽媽菜。無可替代 平淡中愛的滋味。懶人必學!三步驟鍋燒料理一吃就上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9大原則陪伴特殊兒童 遠離疫情不安感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今年二月初開始到現在,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越來越大。對兒童來說,延後二星期開學,開學後要戴口罩,常洗手,有些活動不能做或改變活動地點或方式,不能摸、拍、擁抱别人要保持距離,有的家人要隔離,最近有學校停課、有班級停課、改用網路教學,如果再嚴重一點,像歐美不少地方封城,居民不准外出,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影響。這些變動會影響兒童日常生活的穏定和安全感,會威脅兒童,打亂日常生活習慣,還要適應隨時變動的新的生活習慣。雖然大部分兒童經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但是也常見相關的情緒行為問題,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像自閉症兒童。自閉症兒童常有固定不易改變的特性,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他們受到上述疫情引起的環境變化的影響比一般兒童更明顯。以在醫院接受早期療育的學齡前兒童為例,為了防疫,許多醫院採用分流路線,封閉部分出入口,要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有的兒童不肯走新的入口和出口,在以前每天走的出入口大哭大鬧。有的兒童經過治療已經學會看嘴形模仿語言溝通,為了防疫,兒童和治療師都戴口罩之後,看不到治療師的嘴形和表情,變得只模仿治療師的動作、沒有聲音,甚至連拿下口罩吃飯也不會吃,治療師要重新設計療育的策略和方法,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適應。有語言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也不是沒有問題,以戴口罩為例,有人變得對戴口罩非常敏感,若誰沒戴口罩,他一定去糾正並報告老師,讓同學和老師受不了。也有人對醫師的口罩每四小時要換一個非常敏感,碰到醫師一定問「你的口罩是什麼時候換的?」醫師若四小時沒換口罩,他會拒絕醫師。在家裡也一樣,可能拒絕媽媽抱他、碰他,糾正家人沒帶口罩、沒洗手等行為,增加父母在家的壓力。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沒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呢?我建議下列幾個原則:一、要用兒童能了解的方式提供資訊和說明,學齡前兒童可能用圖片漫畫錄影帶幫助說明,年幼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常要父母示範來幫助了解,說明和示範不是一次就可以,可能要反覆好多次兒童才能學會。二、父母要瞭解兒童反應的個別差異,不能期待每個兒童的反應都一樣,對反應比較慢的,要用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協助。三、要提供安全的物理環境避免危險,和安全的情緒環境來促進適應。父母要有敏感的心,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安全需要,時常給孩子肯定的支持和安慰;自己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在各防疫情境建立新的日常生活習慣,並稱讚鼓勵孩子;並在孩子有困難時,透過說明和示範,教導孩子學習調節情緒和行為的方法,減少發脾氣、焦慮不安、不快樂等情緒行為反應。四、盡量讓兒童有事做,讓孩子上學、在學校參加安排的課程活動,在家裡學習照顧自己、洗手、有固定學習/運動的時段、幫助家事等,建立在校和在家的日常生活習慣。五、幫助兒童發揮個人的長處,建立健全的正向的自我,發展有韌性的適應力。六、父母要有時間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顧及家人和工作。七、如果有困難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先上網查詢自己可以採取的措施,必要時找專業協助。八、對疫情的未來發展抱持正向的態度,以減少兒童的壓力。九、現在打開電視,內容充滿世界各地的疫情報導,常常是負面的消息比較多,對認知和情緒發展都尚未成熟的兒童少年而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瞭解和判斷所閱聽的訊息,容易誘發害怕、焦慮、或憂鬱的反應。因此,我不贊成讓兒童少年單獨閱聽這些訊息,而要有父母陪同閱聽,用兒少能懂的語言和輔助資料,在安全的支持的環境下,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得到必要的正確的訊息,又避免負面的影響。我希望上述的原則,有助於兒童調適對既有日常生活習慣的破壞,建立面對疫情必要的新的日常生活習慣,繼續學習和成長,渡過這次疫情,沒有創傷!
-
2020-03-23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需要喘息 不必一肩扛
母親失智,淑芬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看著媽媽日漸衰老,口裡念著舊時記憶,經常吵著要回家,開始不認得她,疲累的淑芬滿腹哀傷,卻無從述說。世華與美真結縭30年,長久以來,世華專心工作,美真則照顧家庭、孩子。後來,美真罹患癌症,開始住院治療,世華奔波於工作、醫院與家庭,生活一團亂,他心中說不出的哀傷,只能強自壓抑。面對上述情境,照顧者常產生許多複雜又矛盾的情感,如悲傷、難過、懊悔、罪惡、憤怒等。想要扛起照顧的責任,有時又想逃得遠遠的,裝作一切都沒發生;想找人訴說心情,往往又不知從何說起,最後乾脆閉口不談。照顧者該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陪病時刻?有以下兩點建議:1、接納自己的複雜情緒,同時也尊重、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負面矛盾的情感不是帶走力量的惡魔,「反抗」這些情緒,才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能量。有人習慣躲起來哭一哭,有人習慣找人聊天分享。找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即便是十分鐘、一小時都好,讓自己能好好感受心情,並以自己習慣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心情,或許是外出購物喘口氣,或是找朋友聊聊,抑或放空一陣子。遇到家人生病,家中每個成員的心情、感受、行為都不同,這些情緒反應無所謂對或錯,例如:悲傷幫忙才是在乎家人,逃避不管事、繼續過自己生活的就是不負責,未必如此。尊重、理解每個人在家人生病時都有自己的失落歷程,才能互相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而非互相責怪與怨懟。2、重新規畫家庭角色與分工,向外尋求協助。照顧者不需要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肩上,與其他家庭成員一同坐下來討論未來家庭事務分工,如誰倒垃圾、買菜做飯、打掃環境、接送小孩、照護方式(家人排班、請外籍看護等)都很重要。這對不習慣溝通與求助的華人家庭而言,是個不容易的過程,許多人都會擔心產生誤解衝突,因而心生放棄念頭。照護病人是長期抗戰,壓力負荷會影響照顧者與病人的相處,例如,因為太累就對病人發脾氣。所以,照顧者要記得關愛自己,了解自己力量有限,即便向外尋求親友與社會資源協助很麻煩,但引進外援,能使自己在照顧病人與維持原有生活中,取得較佳的平衡點,進而持續穩定地提供照護。在照顧生病家屬的路上,若發現自己不知如何與家人溝通協調、找不到人可以討論、食欲明顯改變、睡眠困難、無法放鬆、容易生氣厭煩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自己在沉重的照顧負荷上喘口氣,找回生活的平衡點,才能更有力量去支持生病的家屬,達到雙贏局面。
-
2020-03-12 科別.耳鼻喉
過動?7歲童鼾聲如雷睡不飽 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台中市一名7歲男童將在暑假過後就讀小學,但身高明顯比同儕矮,晚上睡覺常發出劇烈打鼾聲,每天起床都抱怨睡不飽,甚至為尿床發脾氣,加上學習表現比同齡孩子差,讓家人十分擔憂,就醫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手術切除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後,症狀大幅改善,也對上學恢復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哲綸表示,男童身材較同齡略顯瘦小,始終張口呼吸,齒列咬合不正,睡覺時除了打鼾聲外,常常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導致白天在校學習狀況不佳,如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過動現象,家長先帶男童到診所看診,轉診至醫院。醫師許哲綸經理學檢查發現,患者顎扁桃體肥大貼近中線,顱顏側面X光及鼻咽內視鏡顯示,鼻孔最後面的鼻咽部幾乎被腺樣體佔據;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方面,證實男童有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據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指引,第一線的治療方式為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經治療後,小明整體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擔心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許哲綸介紹,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四歲到九歲孩童,常見症狀包括打鼾、鼻塞、張口呼吸、夜尿、生長遲緩等,因肥大的顎扁桃體及腺樣體,大幅佔據正常的呼吸通道,導致睡眠過程中出現停止呼吸,或呼吸低下等狀況,故近年研究發現此症更與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有關。許哲綸指出,耳鼻喉科或小兒科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並安排顱顏側面X光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如有必要,會再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如每小時有大於等於一次以上的睡眠中止或是睡眠低下的情形,即可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許哲綸說,目前經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建議,治療首選為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如合併過敏可同時治療,如不考慮開刀,除了接受抗組織胺及短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外,亦可於睡覺時配戴陽壓呼吸器,但因孩童的順應性不佳,故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孩子顱顏骨頭發育異常。許哲綸提醒,對於三歲以上孩童,切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並不會造成抵抗力低下,罹患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錯過七歲前的手術黃金時間,未來可能影響聽力、長相、智力發育等,不可不慎。
-
2020-03-11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平台/是否該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身為一位剛進臨床不到三個月的實習醫學生,在之前學醫的道路上,常常聽老醫生或學長姐無意間回憶起他們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病人死亡時,充滿複雜的情緒和難過的心情,「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而我正巧也剛經歷過,那位曾被我照顧過的阿嬤,離去後在我心中留下震驚、難過、反思,種種心情反覆交錯。阿嬤是一位七十二歲的國中退休老師,老伴是高中退休校長,平日有空便和老伴到處遊玩,享受退休生活,底下育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關於疾病,阿嬤來到和信急診室準備辦理住院的前一個月,她除了感到全身無力外,並沒有出現其他的症狀。而從我第一眼在急診室見到阿嬤,到她離開人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九天。生命的無常讓我感到震驚,阿嬤的死亡令我感到難過。想想阿嬤和她老伴打拼了大半輩子,一塊磚一片瓦的建立起一個幸福恩愛的家,阿嬤已不必再為生計奔波,為養育子女煩惱; 可是卻在這時候,第四期膽道癌驟然而至,醫療團隊用盡努力,查不出原因,找不到解藥。死亡前我最後看到阿嬤時,她四肢浮腫,肚子因大量腹水高高凸起,眼神呆滯,滿臉蒼白病容,口中喃喃低語,似乎在用她最後的生命,掙扎地告訴我,她很不甘心,過去她辛苦耕耘,努力建立的幸福,只需短短三十九天,轉眼成空。反思醫學體系的教育,大多會強調,當病人的疾病來到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安寧緩和對病人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在阿嬤的例子上,我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我還記得阿嬤在為數不多、意識清楚的時候,她抓緊我的手,說道:「很不甘心得到這個疾病,希望能接受治療,很想很想活下去。」當時醫療體系人員把主要的心思放在如何說服病人,接受醫學教育裡認為對末期病人最好的安排——安寧緩和,結果造成醫療決定遲遲沒有達到共識,決議一改再改,在標靶治療與安寧緩和之間不斷拔河,最終錯過了可能延長生命的希望,也在家屬和醫療團隊間形成無法抹去的芥蒂和鴻溝。我想如果我是阿嬤,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怎能夠放棄接受治療、怎能放棄掉和老伴共享退休生活的日子、怎能放棄掉親眼見證兒子成家立業、怎麼接受得了安寧緩和的建議。如果時間能再倒回來一次,是否該建議治療或安寧緩和,我沒有答案;但我會選擇回歸病人的意志,或許明知不可為,仍陪著阿嬤朝她想走的路走下去。阿嬤辭世數月後, 在偶然機會下和一位資深的醫師老師提到阿嬤的情況,老師聽後有感的提點我:「在學醫過程中,要銘記在心的是,不僅僅要勤於學習『知識』與『技術』,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因為有了學識經驗、得到自信,卻遺忘了學生時代對病人、家屬的初心,所謂『同理心』。」老師當下的指引和勉勵,在我的心中泛起了漣漪。我意識到,未來努力精進醫術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最初關懷病人的赤子之心;因為醫學生長時間在醫院學習照顧病人、提升醫學技能、逐而累積更多未來行醫的能量,卻也逐漸視生老病死猶如四季循環、理所應當,不自覺的認為病人不應該對死亡做痛苦掙扎、不應該強求延續無意義的生命,甚至覺得病人寄望醫療奇蹟為非理性的行為。在陪伴阿嬤最後生命的經歷和老師的話語下,使我更加成熟;照顧病人、習得醫術,不應有志得意滿或倨傲的心態,應仍永保初衷,視病如親,不僅能醫病,也能懂得病人的心。結語阿嬤,謝謝你!我對您有說不完的感謝。您最後生命的餘光,是我一堂寶貴的課,永遠記得您在病床上發脾氣的神情,那是您最有活力的樣子。獻上最誠摯的祝福,願您在天上一路好走。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
作家吳若權在企管顧問、心理諮商師、咖啡烘焙師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個身分─單身臨終助念團成員。助念團成員不多,就6個人,彼此承諾互相應援長輩和自己的生死大事。人過中年,看過生命中太多不可控的事,57歲的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如何迎接65歲的老後生活?吳若權說,兼顧財務、健康與人際關係,才能無後顧之憂。吳若權為了照顧中風母親,34歲淡出工作舞台。長達20多年的照顧期間,母親罹癌、父親猝逝,雖然母親病情穩定控制,仍讓他對人生無常有更深的體悟,並從中學習以愛相伴與敬畏生死。讓愛內化 就能順應父母何謂以愛相伴?吳若權說,華人認為孝順是報恩也是還債,甚至囿於「孝順」字眼,認為應順從父母心意,有時反而讓孝順成了負擔。一名瑞士作家曾指出,還債或報恩都有數字,「還完債、報完恩之後呢?」對父母應回到最簡單的原始點:愛。吳若權認同這個觀點,「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他舉例,跟母親去加拿大旅行,替母親買了件高檔大衣,回台後母親捨不得穿,為此他再去選購便宜的外套,掏錢時,母親發覺又要花錢,決定穿上原本的大衣就好。吳若權並未因為母親的反覆而不開心,「有些子女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脾氣」。他認為,父母輩多半節儉,基於簡單的愛,把愛內化就能自然順著父母個性,以理性和尊重角度溝通,讓親子雙方喜悅接受。吳若權也回憶,母親中風之初,他和父親是主要的照顧者。他自認在照顧工作上出力最多,但當一向健朗的父親突然病倒,住院4個月後就過世,他才意識到80多歲的父親,照顧伴侶的負荷不比他少。看淡生死 揪友臨終助念面臨父親的生死大事之後,吳若權突然領悟:人的一生追求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但生命結束後的身心安頓,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放下執念,敬畏生死,並從中學習靈性課題。過程中,吳若權找了5名親近好友組「臨終助念團」,誰家長輩逝世,就到對方家中誦經,因為他發現助念能讓亡者安心離開肉軀、回歸平靜。巧的是6人都單身,於是也將彼此的臨終助念互相託付,也因這樣的信賴感,讓他們更珍惜可以相聚的時間,比起朋友更像一家人。另一方面,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他時刻反思,跨越65歲法定老年門檻後,一定要比父母輩更有活力。財務和健康沒有後顧之憂,生活起居自由無礙,不被人際情感羈絆。迎接熟齡 接納怕老的自己吳若權坦言,他因照顧而脫離工作,但從不後悔,反而因為找回初心覺得幸運。然而,財務規畫一定要做。他認為,中年後的工作目的不應只為賺錢,而是為了興趣,學有意義的事能讓自己更開心。他在照顧母親期間,跑去考了1張心理諮商師證照、7張咖啡師證照,還因此出版《療心咖啡館》這本書。他強調,「齒搖髮禿」每人都怕,沒有人能夠預定自己的老後。但若接納「怕老」的事實,就能拿出勇氣「進位」,幫助生命更安心自在,好好活下去。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生命最後一站「臨終」↘↘↘】。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S1Amwz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被羞辱,會生氣?你正走在更瞭解自己的捷徑上
讓你受傷的事,都會讓你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一個瘋子對你謾罵,你有何反應?你不會理會,因為你知道他是瘋子。但當有人批評你、責罵你,你就會被刺激、被惹火。有人說你無知,你很氣;說你無能,你更火,憤怒成了唯一的反應。你是否曾靜下來想過,自己為何如此生氣?有人說你是酒鬼,如果你不喝酒,你會生氣嗎?當然不會,你會懷疑這個人,「他在胡說什麼?」然而如果你很愛喝酒,甚至視酒如命,那麼當有人這麼說,你就覺得憤怒。因為戳到你的痛處,對嗎?例如,你認為自己的長相不好看,當有人數落你說,「你也不去照照鏡子!」他的話讓你以意識到自己的長相,你就覺得受傷與憤怒。或者你一直對自己沒自信,當有人批評,「你真沒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會受到打擊或加以反擊。我們總認為傷痛是別人造成的,尤其是當你覺得自己受到批判時。然而如果它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模式,如果有一個傷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那它肯定是自己的問題。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情緒是指出內在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過去的傷痕,這個人的傷可能來自失敗挫折,那個人的傷可能是覺得自己沒用、不值得被愛,或者其他無法釋懷的痛苦記憶。一個曾被狗咬的人,只要一看到狗走過來就會恐懼不安;一個被羞侮過的人,只要再聽到同樣的話,憤怒的情緒一下子就升起;一個受過傷的人,會變得很敏感,無論是一個刺激、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際互動都可能引爆。被傷的越厲害,就越敏感越容易情緒化。因此,當別人的話語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悲傷與憤怒,別急著反擊,也別太防衛或解釋,要去檢視它們,「這傷痛是怎麼引發的?為什麼我會如此受傷?」開始向內看:「我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自己是否如對方所說?是否自己過於敏感?還是自信不夠?或是這個情境勾起我的過去傷痛?」人不是不能發脾氣,而是要了解自己到底在氣什麼?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如果情緒出了問題,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情緒是幫我們指出內在的問題。那個人只是按下那顆「按鈕」,讓你的舊傷復發任何別人讓我們受傷的事,都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奧修說:「如果某人侮辱你,你要感謝他,因為他給你一個機會去發覺你深處的創傷。那個創傷或許是你一生中所遭受到很多侮辱所形成的,它並不是所有這些痛苦的肇因,它只啟動了那個開關。」要知道,你受到什麼傷害並非對方造成,那個人只是按下那顆「按鈕」,讓你的舊傷復發。如果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你就是在逃避面對自己內在的傷痛,這情緒將一直纏擾著你。同樣,當有人對你發火時,也試著去理解,很可能是你啟動了那個開關。別人所作所為,也是來自他們的過往經驗與際遇,當我們用這個角度看待,就會釋懷。想起年少時,曾在路上見到一隻狗被車撞倒,我向前想把牠拉到路邊,沒料,牠竟向我咆哮,還想咬人,「真是好心沒好報」。後來我才明白,動物受了驚嚇常會有這種反應,牠們並不是想傷人,而是怕自己再受到傷害。當有人攻擊你,對你惡言相向,往往也是因為他們曾在某處受到打擊、羞辱、或受到傷害。所以,當有人的言辭傷害你,請保持鎮定,這些話是出自於他們心中受傷的心。如果他們表現粗暴無禮,也請你按奈下來,用心感知他們內在的傷痛。當理解之後,譴責便消失,寬恕諒解就容易多了。本文摘自《把壞日子過成好日子:觀照五種內在本質,找回生活中的滿足感》,高寶出版社 2019/01/30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
最近你是不是有著以下煩惱「症狀」:明明自己一直很努力,但對未來生活感到焦慮、夫妻或伴侶感情變得平淡,彼此失去愛的感覺、找不到對任何事的樂趣、與朋友關係疏遠,有心事時連個談話對象都沒有....。《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作者姜善英是一位心理諮商師,針對中年面臨困惑迷惘的40歲(含以後),認為是進入了人生「第二次青春期」,而既然是美好且躁動的青春期,會像青少年時一樣,人們面臨的不只是生理上有所改變,心理上也會有各種重大轉變。姜善英心理師說,人生百歲時代以來臨,40歲不再強調不惑,對年齡增長,人們偶爾會感到焦慮、失落、打擊都是非常自然的,重要的是擁有坦然檢視自己現況與面對過去傷口的勇氣。人生上半場或許還有許多遺憾,重拾擅長但未完成的夢,但無論多少歲,橘世代的每個人都還有機會重新來過,進入下半場發光發熱。40歲,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 40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是身體上的轉變,而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不要抗拒心中的困惑,迷惘並不丟臉,步入中年後,如果對一切事情「無感」,才是最危險的。在《歡悅的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尼采曾說過:「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迫使我們大徹大悟。」有人會不斷檢視內心的問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也有人習慣逃避負面情緒,試圖壓抑內心感受。然而,越是刻意壓抑不敢面對,就越無法提升心智成長。年齡增加並不代表心智會跟著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心智卻還是一樣不成熟,舉動傲慢無禮,或是沒由來的情緒失控。其實,他們心裡也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正視過內心的傷痛,才會藉由發脾氣或責怪別人的方式來轉移。不過,如果總是以這種方式逃避,最後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不願意勇敢面對內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逃避不去面對,痛苦就會消失。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永遠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在。如果沒有好好正視過去的傷痛,那些傷痛會不斷地折磨著我們。人們在安慰別人時,總會說:「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吧!」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並不會就此消失。即使時間會淡化,但傷痛還是存在,倘若放任不管,很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與其勸別人快點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倒不如換個說法:「痛苦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勇敢地去面對吧!」治療心傷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檢視傷口如果沒有好好治癒傷痛,時間久了,像堆積已久的灰塵一樣,反而更難處理。甚至成為讓人生重摔一跤的苔蘚,或是誘發如經常性反覆頭痛等生理上的病症,帶著這些後遺症,會讓人生無法自在而活。因此,刻意遺忘絕對不是一種好方法。療癒內心傷痛的方式,就是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那些讓心糾結和隱隱作痛的問題來源,並逐一移除掉。這可以說是一項耗時漫長且艱難的心理創傷手術。那些過去未曾被正視的傷痛記憶,無意識地儲存在心裡越積越多。無關乎年紀,都必須好好檢視。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都過去那麼久了,現在回頭看這些有什麼用?年紀都這麼大了,不也都這樣走過來……」但就算到了八、九十歲,無論年紀多大,都需要這麼做。四十歲的我們,人生還有許多時間,此時是最美的年紀,很多事才正要開始。【更加美麗的人生下半場】。第二次青春期 四十歲後更加美麗而耀眼。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鄭丞傑、王麗容人生下半場 開心擺第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5 橘世代.健康橘
夫妻情感不合最大元兇?專家:彼此過多期待和幻想
成為彼此的療癒者 兩個相愛的人,為了獲得完整的愛,彼此都必須努力。然而,如果對方完全沒有改變,就必須懂得適時放手。因為光靠一個人努力,很難去改變對方。不過,在最後決定放手前,我認為相愛的兩個人,也必須努力成為彼此的療癒者。原本互不相識的兩個人,成為這輩子最親密的伴侶,要好好珍惜這段奇蹟般的緣分,互相扶攜照顧。以真誠又不失同理心的方式,說出心中的問題、彼此的缺點,圓滿一段成熟的愛。無論是戀人或夫妻,都很幸運能擁有療癒彼此的夥伴,在互相扶持的過程中,自己和對方也都會獲得成長。或許有讀者會認為,這樣的建議太過老套且不合時宜。在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觀中,不管哪種戀愛方式或婚姻生活,都需要被尊重。然而,追求愛和自由的價值觀所依循的真理,並不會因為時間或流行趨勢而改變。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如果這麼做能讓我們獲得療癒和幸福,即便落於俗套或許也是有必要的。我曾遇過某對夫妻,先生和太太帶著各自需要被療癒的問題,踏進諮商室。「我老公常常發脾氣,很容易不耐煩,只要稍微不順他的意,就會立刻發飆。每次出門不管去哪,都一定會吵架,小孩也跟著有樣學樣,動不動就生氣……這樣的生活,快把我逼瘋了。」「我實在不懂為什麼我老婆這麼常對小孩生氣,動不動就大吼大叫,也經常對我發飆,而且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許多大人,不管年紀多長,心智年齡依然跟孩子一樣。即使上了年紀、結婚再久,還是有夫妻會因為心智不成熟,而互相傷害。只要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像年幼的孩子一樣,對另一半生氣發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結婚之前,思考還不夠成熟。遇到某個人陷入熱戀,決定結婚時,通常是因為內在需求。當我們和某人相識相戀時,會無意識地對另一半有所期待,希望對方能幫助自己療癒兒時創傷,或是填補內心的缺口。雖然在意識層面來說,幾乎察覺不到,但在心裡會無意識抱著期待和幻想,希望對方擁有超人般的能力,解決自己內心尚未解決的問題。然而,這樣的期待和幻想,或許就是造成婚姻生活不幸的元兇。不過,如果婚後兩個人都能意識到這點,慢慢了解對方的期待,在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彼此也都能獲得療癒,因而進一步成長。兩個人之所以能相識相戀,是神的禮物,也是祝福。本文摘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采實文化 2020/01/22 出版
-
2020-02-05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引恐慌?診所垃圾被禁丟 遭嗆「護士的手有多髒」
武漢肺炎造成人心恐慌,更因此讓人體察人性。新北市樹林區北大柚子小兒科醫師陳木榮今凌晨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診所所在的社區,告知他們不能再將診所使用過的衛生紙及紙杯丟到大樓垃圾場,被認定會造成社區群聚感染,但一直以來診所都將醫療廢棄物交由專業廠商處理,他因不滿一般事業與生活廢棄物不能當垃圾丟棄,一度還與社區總幹事發生言語衝突。陳木榮說,溝通過程中,最令他心寒的一句話是,「你知道你們護士的手有多髒嗎?」此事讓他輾轉難眠,醫護人員一起面對不斷而來的各種流行疾病,在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醫生跟護理師甚至做好心理準備,願意為了救人倒在疾病的面前,結果橫在醫護人員面前消磨慈悲救人心的,卻是猜忌懷疑自私的人性。陳木榮醫師貼文如下:●一雙天使的手今天下著小雨,我忍著眼眶中的眼淚不要滴下來,我不想讓陪同我的律師看到我的脆弱。昨天晚上我在如果兒童劇團直播,直播之前接到護理師來電告訴我:「北大柚子小兒科診所的社區總幹事到診所來,告訴護理師:你們診所的衛生紙及紙杯不能丟到大樓的垃圾場。」一整個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想著:幾年來診所的垃圾一直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叫做醫療廢棄物,一向都是由診所長期合作的醫療廢棄物廠商處理,另外一部分是不具危險性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及生活廢棄物,原本就可以進入垃圾焚化廠或者用衛生掩埋處理,為什麼社區總幹事會特別在這個時候告知診所倒垃圾的規定?理由並不難猜:是因為害怕新型冠狀病毒,也就是武漢肺炎。我不知道總幹事的這個決定是誰指示他的,我決定去跟總幹事談談,我希望能夠告訴總幹事:醫療廢棄物跟無害的一般事業廢棄物是不一樣的。我也希望總幹事能夠明白:新型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進入一般人群中,完全不需要害怕醫療院所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不過我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我花錢請了一位律師陪我一起去,我希望律師幫我告訴總幹事:不讓區權人進社區大樓倒垃圾是違反法律的。整個協調的過程,有溝通也有爭執,我不斷說我的醫療廢棄物已經委托專人處理,你沒道理阻止我丟棄飲料罐、寶特瓶、影印紙、衛生紙、紙杯這些生活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總幹事卻嚷著說要打1922、1999,說:「這些垃圾會造成社區群聚感染」,要找環保局來看我的垃圾,整個過程中真的無法溝通時,我甚至氣到告訴總幹事:你現在就打!溝通過程中,最令我心寒的一句話:「你知道你們護士的手有多髒嗎?」這句話真的讓我氣瘋了,但是我現場忍下來,我不願意發脾氣破壞溝通的過程!護理師的手有多髒?是護理師的手,協助接生了每一個孩子是護理師的手,幫忙醫生傳遞手術器械救人救命是護理師的手,幫孩子打預防針又拿著貼紙安慰孩子別哭別哭是護理師的手,幫忙受傷的你擦藥換藥是護理師的手,幫你量體溫量血壓驗血糖是護理師的手,幫躺在加護病房的你翻身擦澡如果世界上有天使,任勞任怨照顧病人的護理師絕對當之無愧,為了照顧每一個人,護理師每天洗多少次手,無怨無悔地洗到手癢手粗。你生病的時候需要護理師照顧你,你沒生病的時候,護理師協助大環境對抗傳染疾病,努力洗手防範疾病傳播,你卻嫌護理師的手髒?你認為護理師的手髒?我認為全天下最美的手就是護理師的手;你認為醫療院所的垃圾不乾淨?我認為感染管制分類做的最好的,就是醫療院所的垃圾。我非常難過!現在快要凌晨兩點,我真的睡不著!多年來醫生跟護理師一起面對不斷而來的各種流行疾病,在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醫生跟護理師甚至做好心理準備,願意為了救人倒在疾病的面前,結果橫在醫護人員面前消磨慈悲救人心的……卻是猜忌懷疑自私的人性。
-
2020-01-14 科別.精神.身心
大選落幕激動哥姊增2成 除了冷靜醫師教3步驟
台中市62歲陳先生大選落幕後,因支持候選人敗選,心情從選前亢奮到選後失落、難過,情緒失控、失眠,甚至血壓飆高掛病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俊德說,選後因心情低落、失眠等困擾等選舉症候群患者求診患者約增2成,建議先要遠「離」,不要接觸選後新聞、政論節目等,其次是放「空」,找健康、適合方法抒發情緒放空,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旅遊、跳舞或做5到10分鐘腹式呼吸、靜坐、閱讀等,第三要「轉」正向轉念,用理性、同理心、尊重觀點看待。台中市中醫師蔡惠君說,選後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盡量少看政論節目、談政治,要多到戶外走走或運動紓壓,出現失眠的民眾不妨睡前聽聽輕音樂、泡澡舒壓,午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料,睡前飢餓可以吃些蛋、牛奶等富含鈣質跟蛋白質食物以助眠。也可以泡安神茶,成分有茯神,浮小麥、百合、生甘草跟酸棗仁,可以寧心安神,幫助情緒和緩及助眠。李俊德說,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選舉每天花很多時間看政論節目,造成晚上睡眠困擾,心情緊繃。選舉結果揭曉後,他支持的對象沒有選上,難過與失落,無法入睡,情緒失控,常發脾氣。陳先生因選舉過程造成明顯的選舉壓力症候群,建議陳先生要做到遠「離」、放「空」、「轉」正向轉念,回歸正常生活作息,多增加散步、運動、到郊外散心、活動等,讓自己放鬆。李俊德指出,選舉後造成的睡眠障礙,以維持就寢與起床規律的時間,是經營良好睡眠的第一準則,白天維持有適當的活動量與運動量,避免睡前思考難題、及談論不愉快話題,睡前有放鬆的行為,等待有睡意才上床,若上床超過20分鐘仍然無睡意,建議下床等待有睡意再上床。
-
2020-01-13 養生.家庭婚姻
選後避免衝突 親子間別挑釁
今年選舉明顯出現世代對立,四年級、五年級生的政治立場與六、七年級生明顯出現差異,也容易出現世代衝突,諮商心理師建議,選後千萬不要「相互挑釁」,如果心情沉重,晚上睡不好,連續超過二星期,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協助。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今年選民情緒異常高昂,投票日之前,許多人處於「集體焦慮」,世代之間的焦慮各自不同,年輕世代擔心現在擁有的,或已經爭取多年的認同感被剝奪,長輩希望能透過支持的政黨爭取屬於自己世代的福利。林萃芬說,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家人之間千萬不要相互挑釁,像是「你看吧!沒人想支持你們的候選人啦」或是譏笑對方支持的候選人輸了,或是不滿對方支持的候選人贏了,而大發脾氣。面對親友之間的挑釁情緒,林萃芬建議,被挑釁也建議先別回嘴,先讓自己處於平靜,把原本想嗆回去的話先忍住,本身個性若是火爆分子的人,可以即時採「腹式呼吸法」,深呼吸後,先把「不滿」先吐掉,不要受到他人的挑釁,因而起紛爭。不會使用腹式呼吸法的民眾,在面對挑釁以及衝突時,可以先告訴自己「情緒先穩定」、「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管別人怎麼做」,拾回理性,避免衝突。林萃芬說,親友支持的候選人若是輸了,也不要出言不遜,需有同理心,不要刻意講些酸言酸語,即使立場不同,也不要因此起紛爭,畢竟日子還是要過。若家庭關係因此崩壞,將連帶影響社會和諧。
-
2020-01-12 科別.精神.身心
今年選舉明顯「世代對立」親子間千萬別相互挑釁
2020總統大選,民眾情緒激昂,選前之夜各地造勢,人潮洶湧,但諮商心理師觀察,今年選舉明顯出現世代對立,四年級、五年級生的政治立場與六、七年級生明顯出現差異,也容易出現世代衝突,建議今天選後,千萬不要「相互挑釁」,降低焦慮感親子間可以做以下這些事,避免衝突發生。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今年選舉民眾的情緒異常高昂,早在投票日之前,國人就處於「集體焦慮」,世代之間的焦慮各自不同,年輕世代擔心現行擁有的,或是已經爭取多年的認同感被剝奪,長輩多是希望能透過支持的政黨爭取屬於自己世代的福利。林萃芬表示,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家人之間千萬不要相互挑釁,像是「你看吧!沒人想支持你們的候選人啦」或是譏笑對方支持的候選人輸了,或是不滿對方支持的候選人贏了而大發脾氣。面對親友之間的挑釁情緒,林萃芬建議,被挑釁建議先別回嘴,先讓自己處於平靜,把原本想嗆回去的話先忍住,本身個性若是火爆分子者,可以即時採「腹式呼吸法」,深呼吸後,先把不滿先吐掉,不要受到他人的挑釁而起紛爭。不會使用腹式呼吸法的民眾,在面對挑釁以及衝突時,可以先告訴自己的內心「情緒得先穩定」、「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管別人怎麼做」,同樣能拾回一些理性,避免衝突。林萃芬說,親友支持的候選人若是輸了,也不要出言不遜,需要有相對應的同理心,因為無論是任何人,支持的團體或是候選人等最後結果不盡理想,內心一定會有失落感,不要刻意講些酸言酸語,即使立場不同,也不要因此起紛爭,畢竟日子還是要過。林萃芬說,面對焦慮感多數人會選擇「借酒澆愁」,她說這是最不建議的方法,因為酒醉後,將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反而更容易出現衝突,建議內心的不開心或是不滿,可以與立場相同的朋友傾訴。每次選舉後,各陣營都會在競選總部,舉辦選後之夜,林萃芬說,候選人無論勝選或是敗選,都建議一定要「安撫人心」,特別今年世代對立的狀況嚴重,一定要盡可能讓爭執降到最低,畢竟社會最小的結構是家庭,若家庭的關係因此崩壞,也會連帶影響社會的和諧。林萃芬說,透過向親友傾訴、腹式呼吸法都沒辦法紓壓,且晚上也睡不好等情形,連續超過2星期,建議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求助,改善因應心理影響生理的問題。
-
2019-12-30 科別.精神.身心
影/過勞睡不好恐變笨 醫提7招預防與改善過勞法
新竹一個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近期要決定數十億的投資案,壓力大到一整個月都沒辦法好好睡覺,導致白天精神差、亂發脾氣,工作上易忘東忘西,該名主管擔心患有失智症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就醫,經過藥物飲食與生活作息調整後,睡眠改善,大腦也恢復清醒了。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過勞會影響腦力通常有幾種原因:一. 過勞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大腦無法獲得充分休息,影響白天專注力。二、由於工時長,大腦長時間固定單調缺乏刺激,反應變遲鈍;三、不良的生活習慣。由於壓力大,使用菸酒等物質幫助紓壓或是睡眠,對大腦造成的不良影響;四、長期壓力會使身體產生壓力皮質素,導致大腦萎縮。周伯翰引用自己過去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關於「過勞對腦功能影響」的研究,該研究總共收了68位勞工,利用「近紅外光腦光譜儀, fNIRS」測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功能,結果顯示,過勞指數越高的人,測驗時大腦反應越慢、注意力與記憶力越差。也因此過勞的人容易出現記性差、憂鬱、焦慮、暴躁、失控行為等情況。周伯翰也補充說明,大腦前額葉是大腦的司令官,在大腦發展過程中最晚成熟,卻也最容易最先受壓力影響而退化。周伯翰表示,過勞常發生在長工時、高壓的工作,此外完美主義、急性子與使命必達的人都是工作過勞的高危險群。新年新希望把握七守則讓自己變聰明,如何預防與改善過勞呢?周伯翰分享7大原則:輕微的工作過勞可以透過生活與飲食調整。1.提升身體的抗壓性:有氧運動333、多吃富含色胺酸的抗壓飲食。2.學習放鬆方法:多練習腹式呼吸、工作時適度休息、可以練太極或瑜珈等。3.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避免工作超出負荷。4.在工作之餘培養讓自己快樂的興趣,增加大腦的多巴胺。5.培養社交關係:朋友之間彼此互相加油打氣不當邊緣人。6.適當調整工作環境/職務內容。7.減少對工作過度不合宜的期待。
-
2019-12-25 新聞.生命智慧
經歷中年失業、女兒燒傷…68歲任爸:人上了年紀要有「五老」
今年68歲的任爸,在54歲以星爸身分「出道」。他妙語如珠、談吐間不忘幽默,也總是展現和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採訪前一週,任爸才跟任媽去歐洲玩了一趟萊茵河遊輪,「趁著還有體力的時候,和太太一起到處走走看看,心情好了、精神也就好了。」過去經常在螢光幕前侃侃而談的任爸,現在上通告的時間少了,選擇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有如自帶陽光的任爸,實則經歷過中年失業、女兒Selina燒傷等種種人生波折,但他仍然時時刻刻把「感恩」掛在嘴邊作口頭禪。他說:「沒有人的人生是沒有痛苦的,唯有不斷調適、克服,心態決定一切。」不甘40歲被認老,起床第一件事先運動說話宏亮,總是「人未到聲先到」的任爸,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這歸功於他多年勤於運動保養,今年還和Selina合體代言營養飲品。任爸回憶自己「動起來」的契機,其實是因為路人的一句話。「有次我在街上跟路人因為停車問題吵了起來,對方氣呼呼烙了句:『要不是看你年紀大,我早就喔……』,那時候我才40出頭而已!我心裡一驚:在別人眼中我是看起來多老?」「我後來還有公開在節目上感謝那個人,是他那句話刺激了我,不然我可能會繼續當一個老態臃腫的中年阿北。」任爸笑說。現在任爸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門運動。除了爬山、上健身房之外,還練合氣道,連出國旅行都會帶著伏地挺身器隨時運動。「運動的好處除了讓身體健康,它還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讓你感覺快樂。」 離開安逸公務員人生,卻遭遇中年失業總是笑容可掬的任爸,其實出身在嚴格的軍人家庭,「從小家裡管得非常嚴,而他們對我的期望就是去考公務員,過安穩日子。」他大二就考取公務員資格,畢業退伍後進入國營事業上班,「每天只要工作6個小時,後面打3個小時的乒乓球,薪水還比一般上班族多。」「後來是我岳父看不下去,跟我說:『你這樣是在糟蹋你的人生。你還年輕,應該要去外面闖盪一下。』本來心裡就已經有感覺,這樣的生活太安逸了,老丈人的話,可以說是推了我一把。」但私人公司與公家機關環境截然不同,「薪水只有一半,但工作時間是2倍」。他也曾經因為工廠交不出客戶要的樣品,被對方直接怒丟東西在臉上,「對我來說是折磨、但也是磨練。」曾歷經外商貿易公司、傳產,做了上班族20幾年的任爸,沒想到自己竟會在50歲時被公司資遣,「我想說以自己的工作經歷,失業再找就好,沒想到半年都找不到工作。」難過時就去爬山,把低潮交給大自然其間他自覺體格不錯,還曾豁出去應徵大賣場的搬運工,都決定錄取了,不料登記身分資料時,對方一臉抱歉地說:「任先生不好意思,這個職缺我們只能錄用40歲以下的人。」那段難熬的日子,任爸排遣的方式是:走出戶外,在大自然裡釋放情緒。「我家住天母,我就去爬水管路,1千700多階,早前有些路段沒有圍欄,不騙人,有些時候真的想跳下去。」登上山頂後,他就對著山下大喊:「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我任明廷一定會成功!」但回到家裡,他盯著客廳的白色牆壁,那鬱悶的感覺又來了。「有時我一天還去爬2次,讓自己累到什麼都想不了。」直到半年後,任爸才因為昔日人脈的介紹重回職場。「俗語都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實後半段還有: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我是中年才體悟到,朋友對人一生的影響真的非常大。」他也保持著閱讀跟留意時下流行、新知識的習慣,講話時信手捻來就是各種名言金句,「腦袋裡一直有新的資訊、新的觀念進來,思考就不會僵化。」不做爸媽,要當兒女的朋友工作事業遭遇挫折的日子,老婆和2個寶貝女兒,無疑是任爸最大的心靈支柱。但他自承過去對大女兒Selina求好心切,經常用打罵方式管教,「我就是把我爸的那一套軍事化管理,又複製在孩子的身上。」任爸回想起Selina還在念高中時,某回大發脾氣之下用皮尺痛打了她一頓。任媽進房間安慰女兒之後,出來告訴任爸:「你女兒說『爸爸很久沒有抱我了。』」任爸一聽到這句話就後悔了,馬上跑進房間3人抱在一起痛哭,從此他再也沒打過女兒一次。若覺得有些話在孩子面前說不出口,任爸也建議不妨用「留字條」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有時候面對面講話容易有情緒、失去重點變成單純發洩,文字可以冷靜表達、不被情緒牽著走,說愛時也不尷尬。」現在他時不時在家族群組故意和任媽放閃,女兒們會好氣又好笑地說:「拜託這裡是公共空間好嗎?」大家笑笑鬧鬧,愈虧愈有好感情。 任爸也說到,和兒女相處時要「開心」而非「關心」:「關心會讓你變成一個囉嗦的家長,抽離父母的身分,用朋友的立場去和他相處,跟你在一起沒有壓力,孩子才會願意跟你分享自己的事情。」 選擇原諒,是讓自己更好過我們正猶豫該如何提起當年Selina遭受火傷的意外,任爸倒是自然不避諱地提起這段往事:「其實當時這事發生,我雖然在大眾前都是樂觀、不怨天尤人的態度,但我骨子裡其實是個悲觀的人。所謂悲觀,是說我遇到事情,都會先作最壞的打算。」在意外當下,他第一時間不是哭或崩潰,而是冷靜地詢問傷勢嚴重到什麼程度、會如何做處理。「為什麼我一直說感恩、選擇原諒?因為意外已經發生了,責怪對事情沒有幫助,後來一個朋友告訴我:『上帝選擇讓你承受磨難,是因為你有能力面對。』」「那時候我跟我太太說:不管怎樣心痛,要哭回家再盡情哭,在女兒面前難過,會讓她有罪惡感,那比自己身體的痛苦更難熬。」「感恩」的另一層意義,是因為社會關注之下,任爸感受到許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那時候我走到哪裡,都有路人來跟我說:『任爸加油!希望你女兒早日康復。』我是真的很感謝那時候大家給我們的鼓勵。」任爸說,從意外發生到2年多的漫長復健過程中,他沒掉過眼淚。「我第一次哭,是看她在節目中把壓力衣脫掉、不遮掩地露出那些疤痕。那哭是高興的哭,因為那代表她終於可以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現在她已經進步到可以去泡溫泉、游泳,不那麼在意別人眼光了,這是最讓我高興的事。」平淡生活,健康快樂就是福即使已是公眾人物,任爸仍然維持著平實的生活習慣,平時吃飯幾十塊的便當、鍋貼就解決,他除了幾套「工作用」的衣服,平時仍然穿著樸素的T恤吊嘎,到哪都背著母校「雄中」的紀念小書包。「我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能想得到下半輩子這麼充實、有這麼多收穫,所以我真的是很感恩。」熟悉的口頭禪再度出現。最後任爸說,人上了年紀要有「五老」:老妻、老友、老本、老嗜好和老運動。「現在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健康、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太早讓小孩幫我們推輪椅。」原文:永遠感恩的68歲任爸:不求人生順遂,重要的是有毅力面對
-
2019-12-17 性愛.愛情診療室
夫妻間有「四層談話」大多數人到第2層就下不去了
一名心理諮商師(心岸姐姐)道出一件有趣的事實,當有人來找她尋求感情諮商,向她傾訴各種煩惱:老公出軌了、愛人對我冷暴力、老婆愛亂發脾氣、另一伴性冷感…而他們找不出根本原因在哪裡。當諮商師問,「你們以前感情好嗎?」對方回答:「我們以前感情一直很好!」再接著問怎麼樣感情好?聽到多數人的回答,諮商師眉頭一皺,似乎找到問題源頭——因為大多數個案認為的感情好,僅止於表面上的感情好罷了。諮商師也遇過那種長得很漂亮、家境背景良好的妻子,百思不解地問,為什麼我老公要在外面有小三?小三沒我漂亮,沒很年輕,條件也沒我好,就是個普通女人。細問一下他們日常的夫妻生活,的確跟上述那些表面夫妻一樣,上班、下班、帶小孩,日復一日的吃喝拉撒睡,但真的有比較內心的談話或交流?也許有吧?已經回想不起來了。「工作就夠累的了,結婚都10幾年了,還有什麼內心話好講?」 人是群居動物,不是只有生理上的,心理上也是很容易感到孤獨的生物,一個人的個性再堅強、再獨立,還是會渴望一個相知、相惜的人陪在一旁。夫妻長期沒有心靈交流,躺在同一張床上久了,做著都是不一樣的夢,也不知道對方的腦袋瓜裡在想什麼。心理師歸納出一般夫妻到親密夫妻的「四層談話」,如果永遠都只停留在第一層,頂多到第二層就窒礙難行,那可以試著往下一層發展了,對經營婚姻來說有益無害。第一層:你們像熟悉的陌生人夫妻兩人交談內容只淺薄的聊一下天氣、吃飯、時事新聞、工作上的業務。第二層:你們是朋友般的夫妻夫妻倆交談涉及興趣、愛好、人生觀、價值觀,能對一些事物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就像跟比較好的友人相處,大部分的夫妻都處在這一層。第三層:你們是知己愛人夫妻兩人能分享心情,彼此說得出心裡話,坦率的表達自己 ,相互理解信任。到了第三層,就是真的深入對話的親密夫妻。第四層:可遇不可求的心靈伴侶夫妻之間無話不談,幾乎沒什麼隱私,無論喜怒哀樂都可以放鬆地說給對方聽,除了信任之外,還能理解對方、接納彼此的所有,同時,夫妻擁有共同的理想、目標與三觀。 諮商師認為,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可以談風花雪月,講心事。但是婚後,交談就只停留於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再等到孩子長大,夫妻雙雙退休,有了多餘的兩人時光,卻早已經回不去心靈交流的那個階段。為什麼我們跟每天共同生活的愛人,反而落得無話可說的窘境?這絕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例如夫妻雙方很忙,這周的約會取消了、下周的約會又延期了,久而久之,兩人就當起標準室友了。諮商師認為,除了已經習慣把對方當成家人之外,也跟伴侶的個性有關,如果他本來就不擅言詞,不傾向打開心扉,也不一定要逼著深度對談,每對夫妻都有自己最適合的相處方式。 所以,四層交談只是針對普羅大眾的狀況,提供一個參考方式。把對方放在心上,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可以表達,舉一個演藝圈放閃夫妻的例子,藝人陳意涵去年8月與導演許富翔結婚,今年二月生下一個兒子,兩人性格完全互補,怎麼維持深度感情交流?許富翔簡潔有力地說:「她是熱,我是冷,我就把溫度調到溫。」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