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2487
筆 文章
-
-
2021-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10月1日起開放特殊病房探視 須持篩檢陰性證明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10月1日起,醫院特殊病房開放特定時段,持篩檢陰性證明探視。至於,之前的Delta病毒社區感染事件,板橋某社區B棟將於10月1日接種疫苗。新北市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說明直播下午舉行。市長侯友宜表示,今天新增三重區1例本土病例案16326,為印尼籍女性看護,因轉換雇主,9月28至醫院採檢,呈現核酸檢測(PCR)陽性,Ct值33.9,感染源疫調中。侯友宜說,個案之前採檢過12次,有11次為陰性,依據Ct值顯示,不具有傳染力,但仍匡列雇主、雇主家人等6人居家隔離。隔離者立即採檢,都是PCR陰性。衛生局公布案16326的公共足跡,9月20日、22日、24日、27日,下午6時在三重區下竹圍街統一超商下竹圍門市;26日上午8時至10時,在三重區三和路四段三重幸福市場。侯友宜說,新北目前130人居家隔離,疫情相對穩定。Delta病毒感染社區事件,今天自主健康管理結束,板橋某社區B棟大樓住戶,將於10月1日分2個時段接種疫苗。Delta病毒疫情,從9月6日至今告一段落,算是已經結束。他在說明會中也宣布,中央與地方對防疫管制朝鬆綁開放,新北10月1日起長期照顧機構放寬每次最多3人探視,每次30分鐘。至於醫院的加護、安寧、呼吸照顧、精神科、兒童等病房,及有身心障礙與病況危急者,開放固定時段探視,每次2人。不過,與長照機構一樣,探視者都必須持3天內的快篩或PCR陰性證明。衛生局說,接獲通報,淡水區81歲男性,8月27日接種高端疫苗後作息正常;9月14日心臟痛、心跳加速及呼吸喘,送醫治療並返家,於19日昏迷送醫不治。三峽區通報62歲男性,8月11日接種莫德納(Moderna)疫苗後身體不適、心跳加速、發燒及影響睡眠;8月14日至9月23日多次出現心臟不適,24日症狀加劇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心肌梗塞,搶救後不幸死亡。三芝區通報91歲男性,有慢性病史,接種疫苗前曾有過心臟衰竭與免疫系統低下,6月15日接種AZ疫苗都作息正常;9月22日出現食慾不振與嚴重腹瀉,緊急就醫,24日上午意識模糊,下午送醫不治。所有3例個案都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審議死亡案件是否與疫苗有關。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徵兆如感冒 孩童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1名8歲的陳小妹因發燒腹痛,合併全身冒冷汗送往急診,問診時突發痙攣發作後昏厥,當下失去呼吸心跳,在急救後仍無生命跡象,最後在葉克膜緊急放置下,終於恢復穩定心跳呼吸,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後繼續治療,最後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然而造成如此可怕的病程,就是兒科急診醫師人人聞風色變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最棘手 最怕引發其他器官損傷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巫韻安醫師說,每位兒科醫師,尤其兒童急診醫師,或許都會祈禱自己永遠不要遇到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我曾經聽過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對家長說,猛爆性心肌炎,一來就兵敗如山倒,病人非死即傷。起初陳小妹在家發燒和腹痛2天,原以為是腸胃炎,但這天清晨腹痛特別難耐,而且合併全身冒冷汗,媽媽覺得不放心,趕緊帶她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兒科急診求診。正當醫師在問診時,坐在椅子上的陳小妹突然臉色蒼白站立起來,隨即「碰」的一聲,在醫師和媽媽面前倒地不起,疑似一陣痙攣發作後突然癱軟不動,當下失去呼吸和心跳。醫師馬上抱起陳小妹衝往急救室,立即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流程。在陳小妹經過插管、壓胸和心臟電擊,心跳卻一直沒有回來,她的心臟宛如持續罷工,仍舊無法恢復心跳,眼見如此下去,陳小妹恐再也急救不回來,兒科急救團隊當機立斷,馬上照會心臟外科,在10分鐘內完成緊急葉克膜放置,讓陳小妹能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在葉克膜運轉之下,陳小妹的生命徵象終於穩定下來,跟家屬討論後,陳小妹被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接受後續葉克膜治療。所幸經過重症團隊的努力照顧,陳小妹的心臟終於慢慢好轉,最後得以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也因為一開始的急救得宜,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並無因為心臟罷工而導致缺氧損傷。猛爆性心肌炎常見於病毒感染 單純感冒症狀也可能是發病徵兆巫韻安醫師說明,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之所以稱為猛爆性,是因為病程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急速惡化,原本前一個小時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為心臟停止而倒下。而且猛爆性心肌炎的致死率非常高,根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僅約50%至70%,有的孩子即使存活,也會因為一開始來不及急救,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是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心臟移植。猛爆性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在孩童身上,病毒感染會因為病毒種類而造成不同症狀,像是呼吸道症狀的咳嗽、流鼻水;或是腸胃症狀的腹瀉、嘔吐和腹痛;或是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而這些一開始單純以感冒症狀表現的病毒感染,因為病毒導致心臟肌肉發炎,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就是心肌炎。到底是哪一種病毒在哪一個病人身上會導致心臟發炎,往往在一開始無法預測,家屬也常常無助及不解:「一開始只是小感冒(病毒感染)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也因此,猛爆性心肌炎常會造成許多家庭與醫師的遺憾。胸痛並非第1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應增加警覺巫韻安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人以為猛爆性心肌炎的第1個症狀一定是胸痛。事實上,根據統計,最常見一開始的症狀反而是腹痛和嘔吐,另外慢慢伴隨出現胸痛、胸悶、精神活力變差、四肢冰冷、冒冷汗及排尿減少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現。若一開始只有單純腹痛、嘔吐,像是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陳小妹,和腸胃炎的症狀表現相似,就會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若有懷疑,可施以抽血檢查、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而葉克膜的角色在於幫病人爭取時間,在病人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巫韻安醫師提醒家長,若兒童出現精神狀況不佳、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或是某些症狀持續存在沒有改善,像是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疫苗防打錯 不能只靠打氣
國內爆出首起施打未稀釋過BNT原液的烏龍案件,事實上,國外先前早已傳出類似事件,但指揮中心坐等民間捐購的BNT抵台,卻毫無警覺與準備,直到事件爆發後,才急著上傳「BNT疫苗接種SOP」等指引影片。採購疫苗作為已經不及格,沒想到連規畫疫苗接種都慢半拍。日本養老院員工、南韓養護機構、德國醫護人員,以及美國監獄囚犯等,都曾因接種未稀釋過的BNT原液,導致手臂痠痛、發燒。為此,早在BNT疫苗開打之前,已有記者提問:「國內將同時施打多款疫苗,是否會有塞車或誤打事件?」但當時指揮官陳時中信誓旦旦說,「國內醫護同仁皆有施打經驗,不至於出錯,只是醫護同仁要辛苦一些,要給他們加油打氣。」疫苗接種攸關人命及安全,理應透過系統性的評估,降低可能誤打的風險。指揮中心卻總是輕忽以對,僅以口號式地「加油打氣」帶過,在每天定時舉行的記者會上,也鮮少提及醫院及醫護人員應注意事項。未來幾個月國內將有四款新冠疫苗接種,加上十月一日起,開打流感疫苗,各有不同接種劑量及方式,流感疫苗又必須與新冠疫苗間隔七天,如果醫護人員稍有不慎,恐又出錯。台灣在力拚疫苗覆蓋率前,難道不該把人民性命擺第一?指揮中心不要只講「加油打氣」的空話,應該正視疫苗施打的防呆機制,才能將出錯機率降至最低。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施打超複雜 須經15關卡
BNT疫苗被稱為史上「接種程序」最複雜的疫苗,多達十五道注意事項,需要先稀釋才能施打,為目前唯一可能稀釋錯誤的新冠疫苗,包括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均出現過接種未稀釋原液的烏龍事件。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近期新冠疫苗接種品牌眾多,且流感疫苗即將開打,容易導致前線醫護「錯亂」,建議某團隊小組固定施打某廠牌疫苗,避免再出錯。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在立法院被問及是否對恩主公醫院懲處,他表示,「當然會」。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除對恩主公醫院作出停打一周懲處,也要求醫院落實人員精進訓練與施打疫苗SOP演練,如改善不夠,就延長停打時間,若無改善,最重可中止疫苗施打合約處分,同時通知各醫療院所強化接種流程確認機制,徹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新北衛生局前晚緊急與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及多位專家學者討論相關應變作為,也派員到恩主公醫院調查事件發生經過。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說,BNT疫苗施打程序複雜,共十五道手續,被喻為最複雜的疫苗,其中最易發生的錯誤有二,一為稀釋比例不對,造成粉末結晶殘留,易造成施打部位發炎、肌肉受損。二則是施打原液或倍量的疫苗,引發免疫過激反應,嚴重時可能導致免疫休克。日本兵庫縣尼崎市今年六月爆發同樣錯打事件,六名養老院員工接種BNT疫苗原液,事發後,兵庫縣密切觀察六人一周時間,確認健康無虞,才接種第二劑。南韓八月有十人接種BNT疫苗原液,部分人出現發燒頭痛等輕微症狀。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今年二月因接種流程出錯,一名工作人員被注射五倍劑量,所幸後續身體狀況良好。美國安全醫療作業協會(ISMP)曾提及四起BNT疫苗稀釋錯誤事件,均屬劑量過量,部分接種者出現類流感症狀,住院觀察。BNT藥廠在疫苗臨床試驗期間,曾幫受試者注射高達一百微克劑量,遠高於推薦劑量卅微克,部分出現輕度至中度、短暫的局部反應和類流感症狀,並無嚴重不良反應。美國疾控中心建議,若未稀釋導致劑量過高,應告知接受者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第二劑仍可如期接種。施文儀建議,大型醫院最好安排固定團隊接種特定品牌疫苗,針對小型診所,則安排某些診所專責某些疫苗,可讓流程更純熟,也能避免轉換廠牌時的失誤機率。此外,接種前,醫護人員應該遵守「三讀五對」,三讀為拿藥、給藥、歸藥時須確認,五對則是核對患者姓名、藥物、服藥時間、給藥劑量與給藥途徑是否正確。團隊間須彼此確認、互相監督對方的動作。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5人打5倍劑量BNT憂心肌炎?心臟專家:72小時內注意過敏反應
國內第九輪BNT疫苗開放成人施打,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負責的永福接種站因作業疏失,將未經稀釋過的BNT疫苗原液施打在25位民眾身上,等於1人施打6人份劑量。接種BNT等mRNA疫苗可能引發心肌炎等副作用,憂心超打劑量增加心肌炎機率,對此,心臟專家表示,這25位民眾後續須密切追蹤,須留意48至72小時內,是否發生過敏反應或疫苗急性症狀,也須幾周時間觀察是否併發心肌炎。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施打新冠疫苗原理,是要誘發身體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對抗新冠病毒。不管是AZ、莫德納、BNT或高端等不同廠牌,包括腺病毒載體或是mRNA、次蛋白疫苗等,第一劑疫苗是要「建立身體免疫記憶」,引發免疫機制,不過施打第一劑時身體不熟悉,引發免疫反應有限,到施打第二劑時就會喚醒身體記憶,製造更高抗體對付病毒,不管什麼廠牌疫苗,都要打好打滿。對於恩主公誤幫民眾「打太滿」,侯嘉殷認為,超過劑量施打,醫師要觀察民眾是否有延遲過敏反應,通常疫苗或新藥上市前,都會經過動物實驗,會有疫苗劑量安全範圍,多半不會用最高劑量作為仿單建議施打劑量,要看回去看BNT上市前,所提報的安全劑量報告中,看臨床試驗中最高劑量為多少,因此不代表現在打了5倍超過劑量,就會引發過敏反應。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施打疫苗發生急性症狀,通常在48至72小時內產生免疫反應症狀,後期產生心臟不舒服、胸痛或喘、呼吸痛等症狀,就要擔心是否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等併發症,若比較厲害的心肌炎,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會出現疲勞、容易喘等現象,大部分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屬於局限性,大多會自行恢復,但後續需要密切觀察。侯嘉殷表示,打疫苗引發急性過敏反應,通常在施打後12至24小時發作,這要排除暈針、施打部位疼痛、發燒或全身酸痛等常見施打疫苗症狀。對於這25位特殊個案,後續門診須定期抽血追蹤、觀察期抗體數據。莫德納、BNT等疫苗在年輕族群容易引發心肌炎,且施打第二劑更容易出現,侯嘉殷表示,產生心肌炎與疫苗劑量高低是否有關係,目前沒有證據實證,不代表打劑量高就容易心肌炎,且疫苗產生抗體是對抗病毒,不是攻擊自己的器官組織,不過後續要特別追蹤,定期驗是否有發炎指數。侯嘉殷強調,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高的統計,依照不同國家有不同數據,且歐洲數據與亞洲數據也不一定相同。他舉例,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西方人需要更高劑量,相對亞洲族群不用這麼高劑量,就可以達到效果,代表不同族群、遺傳背景,藥物反應也有不同。
-
2021-09-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專家預估新冠肺炎「感冒化」 疫苗未來可能要這樣打
針對英國研發AZ疫苗的吉爾伯特女爵認為未來新冠肺炎病毒會「感冒化」,引發重症的機率變小,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最近受訪時表示「終於有人跟我的意見一樣」,未來應該是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但在前2、3年的陣痛期,民眾可能必須要像每年打流感疫苗一樣,每年加打一劑新冠肺炎疫苗,增加抗體,但之後應該只有新生兒要注意,其他人會沒問題。而針對目前學校開打BNT疫苗,許多學生出現胸悶、手腳發麻等不適症狀,甚至有醫學生出現心肌炎的症狀而住進加護病房,李秉穎表示,mRNA疫苗一般說來第一劑的症狀是比較輕微的,第二劑輕微不良反應的比率可能更高,但這些都只是輕微的不適,第一劑不太舒服的人還是要打第二劑。被稱為「AZ女王」的吉爾伯特女爵最近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未來會隨著演化而逐漸毒性降低,致命性減少,走向感冒化,對此,李秉穎表示,從疫情一開始自己就是抱持這種看法,像是目前會引發人類感冒的4種冠狀病毒一樣,也是經過不斷的突變,逐漸感冒化,像現在就不必再去特別預防它,新冠肺炎病毒的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李秉穎最近接受電視「年代向錢看」節目訪問時表示,新冠病毒未來不是流感化而是感冒化,引起重症的比率會降低,但在前兩、3年的急性陣痛期,因為病毒第一次與人體見面,重症還是會比較高,前面幾年可能要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劑,所以國內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已採購明年數千萬劑的疫苗。而針對校園開打疫苗許多學生出現不適,李秉穎表示,出現在第一天的胸悶、呼吸急促與手腳發麻等,通常都是暈針造成,而BNT疫苗的輕微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發燒、酸痛等,應該是第二劑的比率會更高一些,如果第一劑有暈針情況,會建議第二劑可以去診所打,避免大家一起排隊的恐懼心理。而最重要的是30歲以下民眾注射mRNA疫苗時,會有心肌炎風險,愈年輕比率愈高,男性發生機率與女性相比是10比1,通常發生在注射後2到4天的一周內,但4周內都有零星發生機率,要特別注意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及運動功能受限等狀況。
-
2021-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第二劑明後天配送 指揮中心:地方造冊無須上網登記
我國疫苗接種政策原以提高第一劑覆蓋率為優先考量,現已轉為滿足第二劑。指揮中心表示,九月廿八日將配送一○八萬劑莫德納疫苗,廿九日起配發一百卅萬劑AZ疫苗,均作為第二劑接種,由地方政府造冊及通知,符合資格者無須上網至平台登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斯洛伐克捐贈十六萬劑AZ疫苗昨晨抵台,加上前天日本第五批五十萬劑AZ疫苗及先前到貨的自購六十四萬劑AZ,全數優先提供第二劑接種;接種對象為「七月廿日前以接種第一劑且已滿十周之五十二歲以上民眾」,再視接種情況,按年齡往下開放。九月十七日到貨的一○八萬劑莫德納,廿八日配發至各地方政府,施打對象為「曾打過第一劑莫德納,已超過十周的七十歲以上或六十歲以上原住民」,大約一○五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一波AZ、莫德納疫苗第二劑接種,均由地方造冊,地方政府可自行規畫通知及接種方式,「地方很有經驗,會有智慧做好。」台中一名二十四歲男子打了AZ疫苗隔天出現發燒、胸悶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臟衰竭,收縮率僅剩三十,為正常值六十的一半,且合併低血壓、休克,一度病危,住進加護病房,所幸施打五天強心針後逐漸復原出院。莊人祥表示,目前累計十七例接種後心肌炎個案,六例接種AZ、十一例接種莫德納,年齡介於廿一到八十五歲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BNT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接種後發生心肌炎的機率高於AZ,好發於年輕男性。專家委員將分析討論台中個案才能研判是否與疫苗有關。
-
2021-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少見!台中打AZ引起心肌炎案 連打5天強心針才救回
台中市日前出現少見打了AZ疫苗,卻發生心肌炎副作用的案例,且患者還一度因心臟衰竭,收縮率僅剩30(一般正常為60)而病危住進加護病房,所幸在連續打了5天的強心針後,患者才逐漸復原,收縮率回到40多,並在中秋節前出院院家團圓。台中榮總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傅雲慶指出,目前的新冠疫苗會引起心肌炎副作用的比例都算罕見,僅BNT疫苗在30歲以下男性達萬分之1,而這個案例的男患者僅24歲,卻是打AZ疫苗引起,的確非常罕見,也是該院第1例。他說,患者9日打了疫苗後隔天即出現發燒、胸悶和體力下降、會喘等症狀,曾到他院住院治療,11日因症狀未改善而轉院至台中榮總治療。檢查發現,他的心肌酵素升高,代表有發炎現象,且因心臟衰竭,收縮率僅剩30,立即收治進加護病房治療。傅雲慶說,一般若是病毒引起的心肌炎,致死率達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但因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多因過強的免疫反應引起,幾乎治療後都可以痊癒。所以在醫師施以強心劑等一般性治療後,終於在中秋節前出院。他說,心肌炎會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昏厥、呼吸急促等症狀,若打了疫苗有這些症狀,因為需要做心電圖和驗血才能確定病情,患者最好直接到大醫院就診;一般在等免疫反應逐漸消退後,就會漸漸康復。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的確尚未聽到有打了AZ疫苗,卻發生心肌炎副作用的案例,至於一些藥害救劑的案例則還等中央進一步確認才知。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校園BNT施打3萬6千人 近500人出現不適
台北市校園22日開始施打BNT疫苗,由專業團隊進入校園替學生注射,北市衛生局今表示,目前在3天內完成3萬6895人接種,450人出現輕微症狀、4人呼吸不順、1人心律不整。衛生局指出,接種3天內,已經有少部分學生出現副作用,包括450人出現輕微症狀,經過休息後緩解;4人出現頭暈、胸悶、呼吸不順和起疹子,由家人送醫後無大礙;1人出現心律不整,目前仍住院觀察。衛生局提醒,BNT疫苗接種後,常見副作用接種像是部位疼痛、紅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高等,若發燒超過38度,會在2天之內會緩解,如果沒有緩解要儘速就醫。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 4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各縣市中秋節後展開BNT校園接種作業,陸續傳出學生接種後不適的零星個案,大多學生在休息後已無大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NT不良事件通報,一名13歲男學生9月23日接種後出現皮疹及嘔吐。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聯合新聞網整理如下:●接種後該注意什麼:‧接種後以坐姿休息15至30分鐘。‧接種後的副作用症狀於數天後消失。‧若持續有不適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常見反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顯示,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發燒反應: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依據BNT162b2疫苗臨床試驗,發燒比率平均約24.2%,第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依據美國CDC V-safe資料12-15歲第一劑約10%,第二劑約30%)。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接種BNT162b2疫苗後,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周至4周間),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BNT162b2疫苗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端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3-aXlTBq4ggn5Hg2dveHBg )。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粉絲專頁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4萬學生今打BNT疫苗 5人送醫
各校園學生陸續施打BNT疫苗,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今天施打疫苗學校有共32校、40578人。今日施打疫苗學生送醫人數5人,目前狀況穩定,醫生初診為暈針,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目前施打疫苗過程順利,希望讓學生快速施打疫苗,得到保護力。侯友宜表示,昨天總計有28所學校學生接種疫苗,原本預計施打人數是27158人,實際施打人數為26796人,施打率96%。施打後有身體不適症狀的佔了2成,有5369人,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冷、關節痛。發燒超過38度有179人,有呼吸困難、眩暈、心跳加速等不良反應有251人,昨日就醫人數6人,因手臂無力、頭痛、手麻、胸痛等原因送醫,目前已無大礙都返家休息,昨天線上教學有27360人,請疫苗假人數1227人,到課率95.7%,請假比例4.3%,到課率還是很高。侯友宜表示,目前施打疫苗過程順利,希望讓學生快速施打疫苗,得到保護力,明天是周末,沒有線上教學,會隨時跟家長聯繫掌握學生狀況,密切關切學生,打了疫苗在家好好休息。教育局長張明文說明,今天施打疫苗學校有共32校、40578人。今日施打疫苗學生送醫人數5人,症狀手腳無力、關節痛、胸悶、乾嘔。經醫生初步診斷為暈針,目前有2位學生已出院返家,另外3位狀況穩定,也準備出院返家。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愛的抱抱防暈針 花蓮門諾、玉里醫院入校園貼心接種
國高中生BNT疫苗全面開打,繼昨天慈濟醫院到四維高中施打後,花蓮門諾醫院、玉里醫院今起進駐校園為學生接種,為了減少學生們焦慮不安和暈針,門諾醫院現場播放流行歌曲,還改變以往宇美町式打法,以布簾隔開;衛福部玉里醫院也到玉里國中為全校400多位學生接種。門諾醫院承接縣內6校近3600名學生的BNT接種工作,今天起陸續前往花蓮女中、花蓮高中、花蓮高工、私立波士頓中學、吉安國中及美崙國中提供服務。花蓮女中考量學生注射疫苗後身體若有不適,可在周末休息,不影響課業,因此爭取今天接種,安排在演藝廳和階梯教室,分成3組施打。門諾醫院和校方細心規畫,為避免學生們集體接種、反覆看打針造成暈針效應,一改以往宇美町式的大型接種方式,在接種區設置布簾遮蔽,現場播放流行歌曲,讓年輕學子們聽著熟悉弦律放鬆心情,忘記緊張,還有護理人員看到學生很緊張,給予「愛的抱抱」支持,或扮鬼臉紓緩不安情緒,都很有幫助。花蓮女中一年級廖姓學生說,打疫苗前確實有點緊張,這幾天都準時上床睡覺,多吃蔬果。二年級林同學原本就怕打針,接種前相當緊張,布簾發揮效果,加上護理人員的溫暖,讓她心情放鬆不少。玉里醫院今天由副院長劉駿熒帶領家庭醫學科醫護、醫務及行政團隊,到玉里國中為400多位學生接種。劉駿熒和門諾醫院家醫科主任黃煒霖都提醒學生,接種疫苗後幾天,盡量減少運動,多喝水、多休息,也要注意身體是否有局部疼痛、紅腫或發燒等症狀,若身體出現明顯且持續的不適感,應盡快就醫讓醫師評估。醫師也呼籲學生在接種前一晚不要熬夜,睡飽睡滿,接種當天要吃早、午餐,不要空腹,可以以減少暈針的發生。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BNT注意5症狀 出現這項異常須防心肌炎
●打BNT若出現胸痛、心悸等症狀,盡速就醫●打疫苗前先量測脈搏記錄●心肌炎、心包膜炎,可從心跳異常判斷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指出,年輕族群施打BNT疫苗恐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副作用,若接種後28天內出現5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和暈厥,應盡速就醫。記錄打疫苗前心跳狀況什麼是心悸?北醫附醫胸腔科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心悸包含心跳頻率不規則或速度加快,施打疫苗前可先在家量測脈搏,記錄施打前心跳狀況,比對異常則應就醫。周百謙表示,心悸可以是主觀的感覺,也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症狀。上台緊張、比賽興奮都可能感受到心跳加快、喘不過氣,正常的心跳加速,不會影響心跳頻率,因此心跳頻率異常時,所感受到的心悸,就可能是異常狀況引起。正常心跳1分鐘60到100下周百謙表示,正常心跳為一分鐘60下到100下之間,可多次量測確認心跳速度是否規律。量測方式可直接用食指與中指,輕壓大拇指下方手腕處,計時一分鐘測量。建議可以在休息狀態,以及運動過後約30分鐘測量。運動過後的心跳上限可以用(220─年齡)×0.8作為計算,以20歲計算,運動後每分鐘心跳上限為160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除了透過最傳統的方式量測,不少軟體也能幫助量測心跳,如iPhone的免費軟體Cardiio,可以作為簡單監測記錄方式。心跳加快也可能發燒引起洪惠風表示,接種疫苗之後,心跳加快也可能是發燒引起,發燒至攝氏38度,每分鐘心跳大約是110下、攝氏39度可以達到每分鐘心跳120下左右。因此量測心跳時,需注意的不是心跳跳幾下,而是心跳頻率是否一致。從臨床的經驗及文獻中發現,心包膜炎的患者,醫師聽心音時會有很特殊的「摩擦音」,心跳頻率也可能會有變化。至於心肌炎因為讓心臟功能變差,一般心跳聲音是穩定的發出「1、2、1、2」,像是阿兵哥踏步很整齊的聲音,但心肌炎的患者,第一心音會比較弱,第二心音會比較強,很多經驗老道的醫師,可直接從心音判定是否罹病。第一劑有症狀通常7天內周百謙表示,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的機率極低,如果會發生通常是接種7天內發生。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時,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的機率遠高於接種第一劑時,通常會在接種後第7到14天發生。若出現5大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大生打兩劑莫德納「心臟爆痛」驚醒 患心肌炎急送加護病房
為對抗新冠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除努力提升疫苗覆蓋率外,也盡力讓需要者能接種第二劑。但有一名醫大生在施打完兩劑莫德納疫苗後,得到心肌炎送入加護病房治療,他痊癒後發文寫下此段經歷供想打mRNA疫苗者參考,提醒「如果發現真的有不適,請儘速去急診」。該醫大生聲明自己沒有任何藥物過敏史與心臟問題,因暑假實習與參加國考分別打到第一劑、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約間隔1個月。他表示施打第一劑時,僅接種處疼痛便無其他症狀,施打第二劑後,不到一天就出現發燒症狀,但尚未有心肌炎特有的胸悶或喘不過氣。第二天他到實習單位實習時還有些低燒,體溫約37度,此時開始出現心肌炎最常見的「胸悶」,且在蹲下或站起時心臟也有抽痛感,他當天共吞了8顆止痛藥,已吃到一天最大劑量卻完全沒有改善。醫生聽完心音、量了血壓後,也僅說「應該是疫苗副作用」,認為過幾天就會好。由於醫大生持續有胸悶症狀,回家休息又因「胸部劇痛」痛到驚醒,他上網查到的資料都指出是心肌炎症狀,便請家人送急診。經過急診檢查發現「發現心肌酵素高於正常值很多」,後又經醫生評估,他最後被送進「內科加護病房裡的負壓隔離病房」進行治療。他表示自己的心肌炎不算嚴重,所以是透過支持性治療及一些降低心臟負荷的藥物,等待心臟自行修復,痊癒後血球含氧量比正常人略低,「算是輕微的後遺症吧」。對於住院經過,他也說,由於是疫苗引起的心肌炎,期間不止主治醫生過來問診,還有許多醫生前來關心,連護理師都建議他去簽威力彩。他也提醒即將打疫苗的人,接種前要注意保持身體狀況良好,作息正常、壓力不要太大,若接種mRNA疫苗的人有出現胸悶或心臟痛之類的,一定要去醫院或能抽血的地方檢查,「因為一般診所單純聽心音或是量血壓,幾乎不能診斷出心肌炎,這樣只會延誤治療,可能會讓病情更嚴重」。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2高中打BNT 16生發燒噁心暈針、1人送醫
桃園市大園國際高中、觀音高中今天第一波加入BNT疫苗施打,至今天下午兩校共2251名學生全部施打完畢,其中大園高中16名學生出現暈針、發燒、噁心等身體不適症狀,更有100名學生請疫苗假返家,觀音高中學生吃完午餐和休息後施打,身體狀況良好,未傳出不適症狀個案。大園高中學生1427人、觀音高中學生824人,分別在家長同意接種意願下,分別自上、下午進行BNT疫苗施打,大園高中臨時出現多名學生身體不適症狀,校長朱元隆表示,打完BNT疫苗後,總共16名學生身體不適,或出現發燒、噁心或暈針症狀,1人暈針送醫評估無大礙,其他不適學生安排至準備休息床位躺下休息,狀況恢復良好。大園高中打完疫苗之後,今天下午100名學生向校方請疫苗假一天,朱元隆表示,校方與家長聯繫後,由家長接送或學生自行搭車回家,校方也提醒學生在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多休息,若持續不適狀況要趕快就醫。觀音高中校長徐振清表示,該校學生824人接種、40人因個人或疾病因素未接種處苗,由於該校學生吃完午餐、休息之後,進行疫苗施打,學生未出現暈針或身體不適症狀,放學前,也沒有學生請疫苗假,校方還是要求學生回家好子休息,注意接種後身體反應。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設籍台北也能打疫苗?柯文哲:只能把這筆錢吃下來
台北市12歲至17歲青少年今天起在校園施打BNT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今赴議會備詢,議員陳重文除關心學生施打情況及請疫苗架人數外,也指出先前北市不分籍按照年齡施打,現在優先讓設籍北市長者施打疫苗,認為應讓已打第一劑的民眾盡快施打疫苗,柯文哲也認同並說,就算不在籍也應該趕快打疫苗,「台北也只能把這筆錢吃下來」。針對校園BNT施打及請疫苗假的情況,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表示,今天總計有7個學生暈針、1名學生起疹子,今上午總計施打2181名學生,施打率95%,目前有235個學生請疫苗假,約1成學生請假。柯文哲說,1成太多了,要發燒也是今晚的事情,不是現在,應該是學生想趁機放假。陳重文再問,高中學生設籍台北的比例,相較於國中學生設籍在北市的比例,多了近3萬人,之前北市不分戶籍,按照年紀施打,現在設籍北市優先接種,但學生若不設籍北市也能施打疫苗嗎?柯文哲回應,只要是學生都要打,不可能不讓新北來台北就讀的學生打疫苗,北市只能把這筆錢吃下來,大學非設籍北市的情況更嚴重,還是要乖乖打疫苗,要跟其他縣市討錢太難,不會跟其他縣市要這筆錢。另外,北市約有3成非設籍北市的長者,台北還是要多付點錢去支付其接種疫苗費用。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視察板橋高中施打疫苗 今總計2校3400人打BNT
新北市16萬國高中生今天開打BNT疫苗,將於30日前為全市125所國高中職學生完成第1劑接種。市長侯友宜今日到板橋高中關心BNT疫苗接種作業,侯友宜提醒師生須留意接種後健康情形,並請老師調整教學型態及減少激烈教學活動,因應學生可能因施打疫苗產生身體不適的狀況,保護學生健康與安全。侯友宜表示,今天總計板橋高中及光復高中含國中部兩所學校施打疫苗,總計約3400人,到30日完成16萬學生施打疫苗,意願高達95%,幾乎每位學生都要打疫苗,也提醒施打完要注意身體狀況,不要讓教學中斷,老師要注意學生身體狀況,不要激烈運動,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另國小有滿12歲的學生,會安排至就近的診所施打疫苗,會事先做好相關準備。就讀三年級的湯姓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頭暈等不舒服的狀況,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動線滿順暢的,現場不會很亂,打到疫苗很開心,很想趕快接種疫苗有保護力,其它同學都非常期待,雖然有點緊張但互相關心不要緊張;教育局表示,家長如在家中發現孩子有不良反應,新北市也有提供醫療諮詢的醫療院所及衛生所窗口,隨時提供洽詢服務。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表示,學校此次接受疫苗接種學生2153人,佔學生總數97%。學生都非常期待,明後兩天都是線上課程,比較輕鬆,在明後兩天早上8點點名,如果沒有上線就會連絡家長是什麼狀況。教育局表示,學生施打完疫苗,依規定在休息區休息15分鐘後,再回到教室休息15分鐘,老師仍按照表訂課程上課,至於因故無法在校施打的學生,會由學校發送補接種單,學生後續擇日至當地醫療院所(含衛生所)進行補接種。疫苗接種後2日新北市各國高中職實施線上教學,提供學生居家學習,並於每堂課持續關心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學生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就醫釐清病因。另外,倘發生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悸,務必立即就醫。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疑疫苗猝死增至114例!首例92歲AZ第二劑打後死亡
台中驚傳疑似打完第二劑AZ疫苗後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截至今天上午10時,台中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14人,其中一名92歲長者9月16日打完第二劑AZ疫苗後,當晚出現發燒、抽搐症狀緊急送醫,經搶救後仍在隔天不治,為台中首例接種第二劑AZ疫苗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截至今天上午10時,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551案,其中含住院中14案、及死亡案92案(含第2劑1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20案,其中含住院中13案,及死亡案21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28案,其中含住院中1案,及死亡案1案。衛生局說明,對於因接種後而死亡,且有疑慮者,衛生局除持續協助家屬提出藥害救濟申請,也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若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獲得救濟金600萬元。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縣市率先開打學生BNT! 接種須知、不適反應一次看
全國129萬名的國、高中生今天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今天就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開打。有兒童感染科醫師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若有身體不適,學生從接種日起的三天可請疫苗假,不列入出席紀錄。教育部統計,全國129萬8861名國高中生願接種BNT,占93.1%,另有近10萬人拒絕施打。按縣市分,桃園市願施打率達96.95%最多,彰化縣95.41%居次;台東縣77.62%最低;接種方式分為校園集中接種、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教育部提到,在校集中接種時間建議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中午過後,原則上家長不必陪同;若未於學校接種疫苗的學生,可至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登記和預約,並持意願書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在校接種前,請導師帶學生閱讀接種須知,提早說明接種程序,並提醒學生有充足睡眠,學生也可事先上網觀看BNT疫苗接種前須知、接種後須知的宣導影片;接種當天應攜帶健保卡,多喝水、避免空腹、放鬆心情,如身體有不適,應暫緩接種,接種完也應避免劇烈運動。教育部也提醒,學生接種疫苗後,也要觀察是否出現暈針或身體不適,暈針多是因為心理壓力或恐懼感,導致眩暈或噁心等症狀,但不會造成健康後遺症,也與疫苗安全性無關,建議學校可於接種場地播放音樂或影片,讓學生放鬆心情,如發生暈針,可先至休息區休息,並通知醫護人員,如暈針現象持續則應送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玉成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施打第一劑約10%會發燒,第二劑約30%,但很少高燒超過48小時。黃玉成說,接種後還可能發生心肌炎,但機率不到萬分之一,通常在接種後14天發生,就算出現相關症狀,如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律,通常也都能恢復正常。最後,接種後還是可能突破性感染新冠肺炎,仍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好習慣。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也提醒,施打後若不舒服可請至多三天疫苗假,由家長或學生提出請假申請。請疫苗假應避免單獨在家,請班導確認是否有人陪伴及照顧。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第二劑」注意事項看這邊! 2大族群可接種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接種對象為: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一、70歲(含)以上長者(即195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二、有原住民身分者為60歲以上(即1961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符合以上資格者,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第二劑5點注意事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等反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38C)一般約48小緩解。(其他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若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請速就醫。(嚴重過敏反應包含:呼吸困難、氣喘、眩量、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接種後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歲以上打莫德納第二劑 28日配發地方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陳時中表示,這批符合接種資格者包括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滿10周以上的70歲以上長者(1951年12月31日前出生者),以及60歲以上的原住民身份者(1961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全身紅疹,應儘速就醫。接種後也要留觀15分鐘,若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但有民眾反映家中長輩75歲戶籍地在雲林但住在新北,沒人通知預約第二劑時間。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第一劑部分,地方政府都是用戶籍地通知,剩下後續會安排,還沒在戶籍登記,各縣市都有各自作法。另外,第九期接種BNT和高端,可預約到明天中午,目前BNT符合預約資格者有90萬6086人,已預約75萬2092人;高端符合資格者65萬2833人,已預約45萬8272人。
-
2021-09-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聰明看病 腸胃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降低許多民眾就醫篩檢和檢查意願,有些癌症患者被確診的時間晚了,或是症狀很嚴重才被送到急診就醫,這些人變成了新冠疫情下的犧牲者。A小姐剛滿50歲,因為排便不順、血便問題有數月之久,就醫後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但因5月疫情爆發,她害怕到醫院決定暫緩檢查。8月時因腹痛到診所接受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肝臟有數顆陰影,趕緊轉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最後診斷為大腸癌第四期且合併有肝轉移。B先生70多歲,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因糞便潛血陽性被轉診到醫院,他也怕到醫院會染疫,但在家人要求下到醫院看診,經大腸鏡和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接受微創手術,恢復良好出院。雖然無法明確知道在疫情爆發前,A小姐是否就有肝轉移,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愈早進入治療愈有助於病情的控制。「疫情期間,到底該不該做腸胃鏡檢查呢?」從目前全球疫情仍然不斷反彈來看,沒有疫情的日子,似乎不會太快來到,尤其大腸息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因此,疫情期間聰明看病,才不會讓自己變成了疫情之下的犧牲者。●若出現4大症狀,應及早就醫1.急性腹痛2.腸胃道出血,解黑便或血便的狀況持續3.有腸胃慢性症狀一段時間且情況變差4.有腸胃症狀,但不曾做過檢查●4種狀況可在疫情緩和時,接受腸胃鏡檢查1.胃食道逆流的追蹤2.腸胃道息肉追蹤3.巴瑞特食道的追蹤4.半年內因類似症狀做過腸胃鏡檢查●若出現3種問題,腸胃鏡檢查要延期1.呼吸道感染2.咳嗽或發燒3.有相關接觸史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打起來!一篇文看懂疫苗混打、副作用,8大QA完整解答
Q1:誰可以打到BNT疫苗?A: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BNT疫苗到貨後,提供120萬劑給12至18歲的學生施打,如果有殘餘劑量,會從第一到第十類對象,逐次往下開放。Q2:12至18歲的學生,要怎麼樣安排接種疫苗呢?A:必須由家長簽署同意書,直接在國中、高中校園施打疫苗,教育部也提供學生防疫假,讓接種學生在施打當天及隔一天請假。Q3:什麼時候可以登記BNT疫苗?A:1922疫苗預約平台可供登記,8月28日下午2點重新開放意願登記。Q4:BNT疫苗來台後,第一劑接種AZ疫苗或莫德納的民眾能夠混打嗎?A:指揮中心開放AZ疫苗混打mRNA疫苗(莫德納、BNT),但目前只開放第一線醫事人員混打。指揮中心目前還沒有莫德納混打BNT疫苗的決策。Q5:如果增加勾選BNT疫苗,會不會影響接種其他疫苗的排序?A:指揮中心表示,只要不調整原本勾選的選項,直接加選BNT疫苗,排序不會受影響,民眾若一開始勾選AZ、莫德納疫苗,後來即使再加選高端、BNT疫苗,只要不取消之前已經勾選的疫苗,排序就不會再受到影響。Q6:BNT疫苗的接種對象是誰、劑量多少?A:BNT是mRNA類疫苗,疫苗仿單上的適用接種年齡為12歲以上,接種劑量0.3 mL,接種劑次2劑、肌肉注射。Q7:接種BNT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時間多少?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間隔時間至少28天。Q8:BNT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是什麼?A:疫苗仿單註明,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多數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不要揉、抓接種部位。也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症狀能緩解。其它症狀包含頭痛、倦怠、畏寒、關節或肌肉疼痛。這些症狀通常輕微,數天內會消失。如果接種部位紅腫、產生膿瘍,或接種者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產生氣喘、暈眩、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全身紅疹等症狀,應該尋求醫師幫助,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讓醫師診斷評估,會否通報疾管署或衛生局。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接種BNT注意!心臟病、心律不整「施打有前提」
國內即將於9月23日開放BNT疫苗於校園接種,對象為12-17歲青少年,目前家長同意學童施打比例達九成多,但其副作用之一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讓不少本身患有心臟疾病等學童也擔心是否有接種必要。台大兒童醫院教授、台灣兒童醫學會副秘書長邱舜南指出,多數心臟疾病者只要在病情穩定狀態下經醫師評估可以接種,但若病情不穩,建議先透過治療待穩定後再行接種。邱舜南指出,大部分心臟病使患者都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如冠狀動脈、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病衰竭、風溼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川崎氏症,天生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但打完疫苗前幾天容易有相關症狀,如果病人發燒劑容易心率不整或心臟衰竭加重,要控制發燒情況。特別要注意的是,有發炎性心臟即便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如果過去體內抗體有發生,會不會施打疫苗又再度發生不一定,所以要特別注意,此外像急性風溼熱、擴張性心肌病變者病情不穩,需要注射強心劑,或者患有複雜跟嚴重先天性心臟病且病況不穩,急性代償性心衰竭、心臟移植者,如果情況穩定可以施打,不穩定就先穩定再做施打。校園接種站也曾傳出是否要設立心電圖等,在以評估是否該讓學生進行施打。他則指出,不建議在疫苗施打前進行心電圖是否施打,大部分心律不整患者也能施打,反而可以在接種後可以進行心電圖等檢查進行觀測,現在很難從病理切片得知是感染性或接種型心肌炎。指揮中心也提醒民眾若有五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心跳不規則、運動耐受性不良、暈厥和呼吸急促,一但有症狀需要盡快就醫。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目前針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也已規劃好後相關監測及後續醫院的後送及轉診。
-
2021-09-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沒發燒 不代表身體沒問題
年輕時,另一半半夜量體溫,有時是為了避孕,有時是為了懷孕,因女性排卵後,體溫會比排卵前稍高。在那個年代,量體溫是許多年輕夫妻的常態。在近一、兩年,疫情之後,量體溫變成了常態,出入超商、速食店、公共場所,幾乎處處要你量體溫。人體的大腦有一個控制溫度的中樞,將體溫維持在恆溫,人體的新陳代謝才可以正常維持。低等動物例如蛇,在冬眠將體溫降低,減少新陳代謝的速率,以度過寒冬,高等動物則失去這個機轉。溫度太低,人會凍死,因為身體機能會下降,甚至無法維持各組織細胞的功能;溫度太高,同樣也不適合人體的運作,夏天太熱中暑,就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體溫也是人體生病的一個徵兆,例如傷風感冒、細菌感染,體溫都會升高,但如果高燒不退超過三星期以上,問題就大了,可能嚴重細菌感染,或身體的防衛系統出了問題,例如得了白血病或淋巴癌等,此時體內的白血球無法消滅入侵的外來病菌,細菌產生發熱物質讓體溫升高。目前國人大都知道有發燒,可能不對了,在疫情流行之際要想到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在幾年前可能要想是不是得了感冒等。拔牙後會發燒、喉嚨發炎也會發燒,手術後、病人拔管第二天也會發燒,這是本來體內廢物可以經由引流管排到外面,管子之路不通,留在體內的廢物或病菌無處可洩,因此引起發燒,醫學上稱為「拔管熱」。此外,體內各種癌症長得很大了也會發燒,例如肝癌10公分以上,有時長得太快,自己會壞死,產生致熱物質,刺激體內防衛系統也會發燒。有發燒固然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求診,但沒有發燒、人好好的,也不代表肉身沒問題,尤其肝臟這個沉默的器官,等到發燒、體重減輕、吃不下東西,那時再求醫就太慢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9-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秋處理烤肉食材小心魚蝦刺手! 急診醫曝「危及3大症狀」:恐致命
秋節將至,與家人團聚時,可能會以烤肉方式來度過中秋節。雖然目前許多縣市中秋節不開放非家人間聯歡烤肉,但若與同住家人烤肉時,海鮮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並清洗乾淨,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食材不慎被刺傷,也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 生熟食要分開 感染創傷弧菌症狀要警覺 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表示,溫暖(約攝氏20度)及中低鹽度海域的環境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接觸受該菌污染的海產,如生蠔等食物、既有傷口被海水污染,或遭海生魚貝類、魚具刺傷等,都可能是創傷弧菌進入人體的致病途徑,其症狀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必須儘快就醫;另外,食材要烤熟、生熟食要分開,避免感染各式病毒和細菌而造成腹瀉,千萬別輕忽。  (推薦閱讀: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高風險族群須當心 致死率高達50% 根據文獻顯示,台灣創傷弧菌的盛行率每年大約數十位病患,但此感染並非法定傳染病,實際案例應該更多。因台灣海域的溫度通常大於18℃,因此大部分的症狀都出現在4到10月,尤其6到8月夏天的時候為疾病高峰期。 的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表示,健康者受到感染,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但是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便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百分之五十。 日常9大注意事項 避免創傷弧菌找上門 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提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潛在肝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創傷弧菌感染: 1、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2、徹底煮熟貝類(牡蠣、蛤、貽貝)3、不要吃那些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4、將牡蠣去殼煮至少3分鐘。5、 避免將煮熟的海鮮和其他食物與生海鮮和生海鮮汁交叉污染。 (推薦閱讀:吃魚為什麼會「組織胺」中毒? 專家曝「2NG行為」風險飆) 6、烹飪後應立即食用貝類。7、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8、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防護服器具(例如手套)。9、去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有被海鮮刺傷或有傷口接觸海水,隨後出現如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小心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9-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台灣近日新冠疫情獲得控制,但還尚未止息,最近也即將進入流感、肺炎鏈球菌高峰期,流感疫苗等也即將開打,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在拚新冠疫苗覆蓋率之餘,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 小心新冠疫情+流感季 染上一種都對後續不利。 黃軒醫師指出,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三者,雖傷害程度不同,但皆對人體呼吸道有害,症狀也非常相似,皆可能出現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等症狀,也都有可能進入重症及死亡,且若不幸感染一種以上,對健康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提醒民眾在防範新冠疫情之下,也得慎防另外兩者。 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另外,進入流感季,也可能出現患者輕忽的問題,雖然現在民眾普遍防疫意識相當高,若有不適症狀都會有所警覺,不過若症狀並無大礙,往往容易讓人心想「沒這麼倒楣吧?」。因此黃軒醫師也提醒,在目前全球仍然是大流行,現階段若有可疑呼吸症狀出現,都建議先篩檢是否為新冠病毒應對為佳,以免誤判造成更大流行的可能。醫療院所也皆會以此方向做防範。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 3種疫苗都打提升保護力! 現階段新冠疫苗覆蓋率已超過4成以上,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可繼續施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三種疫苗皆對防範三種病菌的重症皆有所幫助。 已有不少研究發現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病毒的重症、死亡率,而美國也進一步研究發現,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感染新冠病毒,其重症、死亡率明顯下降了3成左右。 黃軒醫師形容,如同派守不同的軍隊駐守保護呼吸道,不論是否已經接種新冠疫苗,都鼓勵施打原來每年依計劃排好的流感疫苗,再加上肺炎鏈球菌疫苗,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三種軍隊」,一起來支援保護著我們的肺部。 哪些族群建議新冠加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黃軒醫師建議,像是年長者、慢性病、肥胖、有慢性咳嗽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孕婦、幼童等高風險族群,更是建議盡早追加這兩種疫苗。且現階段如果因新冠疫苗資源有限,而尚未輪到有慢性疾病的年幼孩童,亦可透過這兩種疫苗先取得一定免重症的保護。 如有意願施打流感或肺炎鏈球菌疫苗者,除了之前對疫苗過敏者應避免,一般民眾建議可先評估時程,不論何種疫苗,皆建議前後間隔2~4周,視個人情況不同,可先與醫師討論,盡早加強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