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癌症希望基金會
共找到
142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指引將出爐 盼補治療缺口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至七十歲,一年約新增七百病患,因容易骨折、骨痛,隱形照顧成本衝擊癌友家庭。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推出最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引,鼓勵病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接受完整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健保給付新藥將根據國內治療指引,與專家共同盤整治療缺口。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突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困境,邁向健康台灣新願景」專家會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血液性癌症在治療上與實體腫瘤不同,希望初期就使用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目前治療進展變化大,指引建議初診斷病患應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同步採用多重用藥策略。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為主,近年來,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等四合一處方問世,國際治療建議也出現變動,國內治療指引認為,移植前的引導治療採四合一處方會優於三合一。台灣三成五病患 無法撐到二線治療「在國際治療指引上,只要三缺一、四缺一,全部就無效。」柯博升直言,目前對第一次診斷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三合一療法可獲得健保給付,但對於含單株抗體的四合一治療組合,健保給付僅用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初診斷病患若要遵循治療指引,就必須自費使用。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根據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新藥須等待十四個月到廿個月不等,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等待期間,患者療程都受到限制,據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約三成五病患無法撐到二線治療、二成三患者無法撐至三線治療,病患必須和時間賽跑。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說,以日本為例,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約一個半月即可納健保,蔡承宏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枓主任滕傑林都認為,若可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等待時間,將減少病患「看得到卻吃不到藥」困境,還可協助患者回歸職場及自我照護,減輕家屬及醫護負擔。近年癌症醫療與藥費快速成長,造成健保沉重負擔,讓癌患「看得到用不到」。石崇良表示,健保將改變現行審核方式,持續盤點資源,且優先考慮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等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納入給付,若國內有治療指引,將與學會一起討論,盼補足治療缺口,讓更多病患受惠。十二月健保給付將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等七癌基因檢測,以利醫師後續治療有更客觀依據。四合一用於第一線 健保給付協商中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補充,健保給付四合一藥物用於第一線,已進入藥品價量協商過程中,若有合理藥價,協商過程勢必較為順暢,期待盡快達到共識,造福病患。為了落實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除了藥物審查希望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並減少國內指引的落差,健保署在擴充財源上也討論是否增加補充保費及第二層健保的可行性。嚴必文表示,病友團體也認同這樣的理念,癌症病患都想爭取延緩疾病復發,也希望生活不受影響,透過及早用藥,除了減少後續醫療耗用,也可維持生產力,在治療效益的排序上,希望可讓病患都獲得及時、適切的治療,以減少癌症家庭負擔。
-
2024-11-11 名人.精華區
羅盛典/健保、商保 如何共譜健康保障協奏曲?
病人被沉重自費壓力輾壓已非新聞,病友團體不斷為癌友爭取及時適切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自2016年起持續倡議「健保資源合理分配」、「癌症/創新藥品基金」、「商保補位健保」等,三箭齊發,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其中,「商保補位健保」在去年因保險理賠爭議引發討論,健保署在官網設置「健保協同商保」專區,內容主要提醒民眾「買對保單」,才能支援健保未給付範圍,並引導民眾前往特定幾間保險公司的保單介紹頁面。該作法引發外界產生圖利廠商的疑問,也讓HOPE深感憂心。不論「商保補位健保」或「健保協同商保」,HOPE期待由商業保險支應健保未給付範圍,並非全然放任市場機制,更沒有想要推銷保單的意圖,而是希望找到突破現行商業保險機制,納入更多政策精神與協助的新模式。商業保單 僅70%用於理賠HOPE於2022年調查,近五成癌友認為繳費多年的保險理賠不太夠用,也有四成多癌友反應,必須住院才能申請理賠。為何保險理賠不到位?商業保險公司設計保單有行政成本、安全加成的考量,粗估僅40至70%用於理賠,加上民眾可能有「還本」迷思,儲蓄型、投資型商品熱賣度遠高於純保障型保單。只是羊毛長在羊身上,民眾所繳保費若有部分被用於可歸還的本金及利息,理賠額度就更加有限。純保障商品 如何提高理賠所以,純保障型商品如何降低行政成本及安全加成占比,提高理賠或降低保費來磁吸民眾購買,是未來政策規畫新型態保險時的首要考量。在OECD國家中,私人商業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常見政府干預市場,用政策保護消費者,以達到促進公平、可負擔性、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共衛生目標。健保署於去年年底正式委託國衛院執行「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論壇,探討如何公私協力強化醫療保障,完善國人健康安全網的可行性方案,結案報告已於日前發表,提出「第二層健保政策險」的可行模式與政策建議,也預計2025年正式發表建言書。政策型保險 有賴政府出招台灣過去曾推動許多政策險,包括火災地震險、汽機車強制險、學生保險等,都是成功案列,雖然仍有待改善之處,但運用共保、維運基金等機制,確實突破僵局,有效大幅降低行政成本,例如擴大汽機車保戶群(還有不少民眾加購任意險)、大幅降低學生保險流標困境等,這有賴政府端出穩定的政策方針。健保是照顧民眾健康的基礎,台灣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雙重挑戰,不管健保費或稅收費基都可能不斷萎縮,健保收支面臨嚴苛考驗。健保總額長年捉襟見肘,許多具成本效益的新治療無法納入給付,這是所有病友最深沉的痛,再加上繳了多年保費的商業保險在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更讓病友們備感心酸。以「公私協力」推動「第二層健保政策險」,勢在必行,讓民眾及早投資健康,並緩解健保財源不足、商保派不上用場的窘境,期許政府單位起身領導,也期盼施行政策型健康補位險後,健保改革依然前行,才能真正照顧到最需要幫助的民眾,達到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篩、治療宜同步
癌篩推動多年,乳癌與大腸癌等早期篩檢人數逐步增加,但涵蓋率僅三成五到四成,成了最大盲點,也讓晚期病患不減反增。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有些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癌篩,須思考不同策略,而無論早、中、晚期,治療缺口也都要補足,才能真正翻轉情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觀察到,過去廿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但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到二○二一年的數據,乳癌發生率上升三點五倍,死亡率也增加一點五六倍,相較於美國穩定下降趨勢,台灣的發生率增長較快,原因有三,第一,美國自二○○○年便積極引進新藥,病患死亡率因而下降;第二,約百分之七的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公費篩檢,也不願就醫。第三,在台灣,約百分之十一的病患在第四期才診斷罹患乳癌,相較於美國百分之六,高出許多。曾令民進一步分析,在今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提到,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推動乳癌篩檢的貢獻度約兩成五,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藥物的治療與運用貢獻了四成七,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貢獻了兩成九,這代表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篩檢、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與第一到三期的乳癌治療」都是重點。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五年乳癌新藥有六成二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至於大腸癌八年來第四期患者從百分之十六成長到百分之廿一,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在治療上,台灣乳癌、腸癌等治療指標的認定、執行仍有進步的空間,國際上公認,為大腸癌病患進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需要切除十二顆以上淋巴結,病患預後比較好,但在執行上,醫療機構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應推動統一的高標準治療模式,對病患較有利。至於篩檢方面,應有更好的效益評估,曾令民提到要七十、八十歲女性乳癌篩檢有必要嗎?她們乳腺已逐漸萎縮,反而要強調觸摸,年輕女性則因乳房緻密,乳房攝影是否適合,都可以討論。張正雄也認為,要整體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先進治療的可近性,減少治療延誤及民眾健康意識外,必須尋求新的早期發現策略。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對於是否要用相同的篩檢工具會進行檢討,但癌症篩檢最大痛點是涵蓋率,乳癌篩檢一直沒有突破四成,大腸癌篩檢也沒有突破三成五,會持續努力;至於癌症篩檢陽性患者的計畫也將持續進行。
-
2024-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名人堂/醫療性凍卵補助將上路 盼政府提供癌友指引
自112年來,各縣市陸續推出凍卵補助措施,對於有意願生育但尚在準備中的女性,無疑是多一顆定心丸;有些縣市更進一步針對癌症病人提供凍卵專案,國健署長吳昭軍近日受訪表示,國健署自去年起持續討論補助「醫療性凍卵」的可能性,正徵詢專家意見、規畫方案細節、醫療院所指引等,也參考日本等地經驗,希望年底前公告上路。這對處於育齡且有凍卵需求的癌友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否則凍卵初估需要花費10萬元以上,對於需要接受後續治療的癌友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癌友生育能力保護 漸受重視衛福部最新癌登報告,111年新增約12萬癌友,其中約16%介於15至49歲,相當於每6位新診斷癌友,就有1位處於育齡階段。以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為例,15至49歲病友4840人,占所有病友31.3%。這些年輕癌友,在醫師評估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可以藉由凍卵、凍精、凍胚胎等方式,保留生育能力。國際上針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相關議題,已經有諸多討論,主要提倡醫病溝通不孕風險、生育能力保護方式,並納入診療常規,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提供關於癌症病人生育保存的綜合資源和指南。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則指出,癌症治療如化療和放療,可能對病人生育能力產生重大影響,為了減少這些影響,建議多種生育保存選項;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引也提到,癌症診斷時,應與正值育齡的存活者討論因治療引起的不孕症風險。在國內,多個重要醫學會,包含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台灣生殖醫學會等,也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年會、繼續教育課程及跨科討論,可見此議題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0年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希望協助癌友釐清對生育的想法,2022年則與乳房、血液、泌尿、生殖等五大醫學會合作推出各自科別的「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作為臨床參考指引。癌友生育諮詢 醫院制度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央即將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現今台灣並不是所有醫院都具備完善的癌友生育諮詢流程及跨科整合制度,恐無法幫助育齡階段癌友周延思考並做出決策。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重點,並非鼓勵生育,而是每一位處於生育年齡的癌友,對於癌症治療可能對於生育的影響,都應有「知」的權利,並在跨科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協助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盼望除了全國性的醫療性凍卵補助,政府能與醫學會攜手合作,將癌友生育能力保護議題納入醫療常規,建立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醫療指引,從告知治療對生育的影響、若癌友有意願則進行跨科協作、諮詢、評估是否進行生育保存等,期待醫療院所對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服務與流程一致,真正落實並保障癌友生育權益。
-
2024-10-1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後,性生活還要繼續!癌友求助困難 癌團盼設醫療指引
病友Claire罹患乳癌第二期,治療11年仍在與癌症奮鬥。罹癌初期因為年輕,治療副作用較大,容易盜汗、煩躁,與先生發生性關係時遇到阻礙。Claire說,自己猶豫再三,才向主治醫師開口求助,在醫師建議下,諮詢婦產科,也曾服用中藥,希望減少因治療引起的更年期症狀。在治療過程中,先生曾抱怨求愛遭到拒絕,後來在心理師建議下,Claire與先生坐下來討論性事。他們決定延長前戲,嘗試先聊聊天、喝點小酒、跳支舞放鬆,讓自己忘記病人身分,專注於性行為當下的享受,先生則會買好看但可以遮住手術後胸部的性感睡衣,讓自己提升自信、不再自卑。更感人的是,先生想到在浴室中邊淋浴邊進行性愛的做法,讓自己分不出身上的水是盜汗的汗水,還是淋浴的水。癌症平均存活時間延長,癌友關注重點,已從疾病治療,到罹癌後的生活品質。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癌友認為治療後的身心理變化,已讓親密關係受到影響,不少病友難向主治醫師啟齒,選擇至婦產科、泌尿科、身心科就診。但國內缺乏罹癌後性生活治療指引,其他科別醫師不具備腫瘤科治療副作用等專業,而腫瘤科醫師也不知如何處理性生活議題,必須查找資料才能想到解方,讓病友無法系統性獲得幫助。國內缺乏相關醫療指引,癌友羞於啟齒或輾轉各科求診。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所服務的癌友進行調查,發現64.2%病友認為自己因癌症治療,影響性生活與親密關係,且61.8%癌友缺乏性欲、60.5%陰道乾澀/搔癢,是性生活最大的兩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癌症病友在治療後面臨性欲低下、女性陰部乾燥、失眠等複雜問題,而國內多數癌症治療醫師是男性,女性病友羞於開口,癌症醫師沒有處理癌後性生活經驗,病友只能轉而至其他科別尋求協助。蘇連瓔表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訂出癌友生理、心理方面性生活指引,癌症希望基金會雖擬定「性福處方」相關手冊,提供性諮詢、輔具資訊、團體課程等協助,但癌友性生活協助不只有性玩具、潤滑液這麼簡單,也涉及「處方用藥處置」,希望由婦產科醫學會等各科別合作,訂出指引,才能保障病人權益與治療安全。各癌別治療方式不同,也牽涉伴侶默契、心理狀態。對此,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訂定指引並非不可行,但必須邀集專家、蒐集臨床實證等,需耗費較長時間,且癌症病友性生活面臨的問題相當複雜,各癌別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例如子宮頸癌患者可使用荷爾蒙藥物,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乳癌患者,則有使用荷爾蒙方面的禁忌,必須改以玻尿酸治療,或使用潤滑劑、陰道雷射等,改善乾澀問題。黃建霈說,性生活的問題不僅與器官功能有關,也涉及癌友與伴侶的默契、心理狀態等;由於癌症治療科別的醫師,未必理解性生活方面治療如何進行,建議女性癌友可找婦產科醫師、男性癌友找泌尿科醫師諮詢;不過,「醫師不是萬能」,並非每位婦產科醫師都對性學方面有足夠理解,但台灣就醫方便,建議癌友可多方嘗試。專家需有癌症基本知識,才能協助癌友處理性事。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說,癌症病人在性方面的身心治療,與一般民眾因老化導致性能力退化的狀況不同,協助癌症病友治療的醫師、心理師,必須對癌症治療有基本認識,才能知道如何協助病友。癌症從化學治療到免疫療法,進展非常快速,非腫瘤科別的醫師,必須時時更新資訊,才能找出病友困境,進而梳理治療對癌友造成的身心影響,如失眠、情緒起伏很大可能都是副作用造成的影響。外觀改變、身體像進入更年期,乳癌患者最常為性事所困。乳癌患者因乳房切除、荷爾蒙治療等,是最常遇到性生活困境的癌症類別。乳頭神經切除,也會影響性生活敏感度,加上患者心中的自卑、焦慮,導致不敢與伴侶發生性關係等情況。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社工師吳佳霖表示,除疾病引起的生理問題外,找回個人魅力、重建自信是恢復性生活的關鍵,且由服務過程中發現,皮膚的感知是恢復親密關係、性生活的一大關鍵。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表示,因治療過程中必須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乳癌患者最常遇到性生活問題,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反應,身體狀況像是進入更年期,即使癌症指數控制良好,但性欲下降、性生活品質也連帶下降,「忙於抗癌,性生活被放在後面,但性需求必須被好好處理,這也是國際趨勢。」而癌症患者身體形象因治療而改變,也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感,對性行為產生抗拒,尤其乳癌患者,此時便需要認知心理治療介入,或服用抗憂鬱、焦慮藥物,病友間的交流討論,也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
-
2024-08-10 癌症.血癌
兒童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頭痛 小心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因為症狀跟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很類似,再加上小朋友無法清楚表達,家長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醫師提醒, 如果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同時又合併不明原因瘀青、淋巴結腫大、骨頭疼痛等,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而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應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就可判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希哲曾收治一名三歲的小女童,她在一週內出現發燒不退、咳嗽、流鼻水、體力變差,臉及脖子的淋巴結腫大,症狀跟EB病毒感染很像,但是小腿有不明原因血斑,進一步檢查竟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 好發於2-5歲劉希哲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有五百至六百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白血病。95%的兒童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可再區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前者約占八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好發年齡是二至五歲。症狀包括發燒、貧血、疲倦、臉色蒼白、淋巴結腫大、瘀青、不明原因腹痛、腹脹及骨頭痛等。不同危險分群治療強度不同 提高治癒率並減少後遺症劉希哲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分期和一般癌症不同,主要是依據復發風險及治癒率來區分「危險分群」,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目前根據發病時的年齡、白血球數目、中樞神經是否侵犯、特殊染色體轉位、基因變異等進行「標準危險」、「高危險」或「極高危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危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及後遺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第一階段是引導期治療,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殺死最多血癌細胞達到疾病緩解,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治療以鞏固療效,最後是第三階段的維持期治療,目的是持續殺死癌細胞以維持疾病緩解,預防疾病復發。過去:疾病已緩解但治癒率卻不到八成 現在:MRD捕破網引導期化療結束後,會進行骨髓檢查,若淋巴芽細胞小於5%,就達到過去認定的「疾病緩解」的狀態,接續進行鞏固期、維持期治療,但是最後可能不到八成的病童可以治癒。表示我們沒有精準地評估治療反應,無法及早洞察「敵軍陣勢」,失去調兵遣將,克敵制勝的先機。劉希哲醫師指出,最新的策略是在抗癌治療初期就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精準地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監測時間跟著走 MRD陰性療效佳目前台灣兒童急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有三個MRD監測時間點,各有監測的標準及應對治療策略。第一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療程兩周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若能降至1%以下,就表示治療效果好,可以維持原來的治療計劃。相反的,就要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的治療強度。第二個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治療結束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介於0.01-1%之間的必須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療程。若標準危險分群及高危險分群的MRD大於1%者,就必須提高至極高危險分群。至於第三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先完成鞏固期療程,於維持期初期進行,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法於引導期結束後達到MRD陰性(小於0.01%)的高危險及極高危險分群者再做一次評估。若仍為MRD陽性,就必須調整治療強度,並評估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及異體幹細胞移植等的策略。MRD指引治療 治癒率提升至9成最後,劉希哲醫師說,導入MRD做為治療指引後,台灣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從八成提升到九成。不過,極高危險分群,尤其是嬰幼兒病童仍不到四成,有待繼續努力,希望讓更多病童可以成功治癒、健康長大!
-
2024-08-09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酒不吃檳榔也可能得口腔癌!非典型口腔癌4風險
過去認為抽菸、喝酒、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比率較高,但衛福部口腔司統計,不具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攀升,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此類稱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比率由民國99年至106年間的12.46%,成長到107年至110年的15.46%。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趨近1:1,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中。王正旭指出,現今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但也須提醒具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務必留意口腔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對徵兆意識不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不具菸酒、檳榔史,因此逾7成不曾意識到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是口腔癌症狀,確診時多是晚期。即便如此,非典型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典型口腔癌患者高。病友黃先生因夜間磨牙問題,自行購買矽膠牙套配戴,但因尺寸不合,睡覺時經常有摩擦感,之後發生潰瘍,擦了2個月口內膏未痊癒,至口腔外科切片,確診為舌癌第二期,建議病友如有磨牙問題,應至醫療院所訂製合乎尺寸的牙套,以免罹癌。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表示,近期收治多名女性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多具生活型態高壓、睡眠不足等情況,學界認為可能是壓力因素導致不良基因表現,但尚未找出致病的基因區段。非典型口腔癌4大風險情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李明志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有4大風險情境,包括:1.蛀牙或牙周病等口腔衛生不良者2.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者3.口腔反覆潰瘍者4.常吃太燙食物者呼籲風險族群應該主動就醫篩檢,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及牙科洗牙、塗氟等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精進口腔癌全人照護計畫,自宣導、教育、篩檢至後續整合照護。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癌藥基金衛福部承諾3年達百億 病團盼快增新藥給付
總統賴清德宣示二○三○年減少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為此先成立癌症新藥基金(簡稱癌藥基金)增加民眾用藥可近性,衛福部承諾三年內逐步達百億規模。對此,癌症病團認為,基金應成立專家委員審核監理,且應納入包括病友在內的各界聲音。政府也應該盤點健保新藥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落差,以癌藥基金協助,逐步趕上。蔡麗娟:七成癌友須自費用藥 衝擊家庭經濟癌友生命與時間賽跑,但平均卻得花兩年等待新藥納人健保給付,即使獲得給付也限縮給藥條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據調查僅三成癌友有藥可用,七成癌友必須自費用藥。癌症希望基金會則於二○二二年針對癌友調查,發現逾過二成癌友自費超過百萬元。嚴必文:健保署因財務縮減用藥對象,對病人不公這對家庭經濟造成的衝擊不言可喻,更存在醫療階級化的隱憂。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曾有肺癌病友家屬分享,母親接受基因檢測後,確定有符合使用某新藥的基因,經醫師建議自費用藥迄今三年多,腫瘤幾乎消失,但藥費已快要耗盡家產。嚴必文說,健保署設置的藥物給付條件,部分並非基於科學實證,純粹因財務衝擊過大,於是縮減用藥對象,節省健保開支,「這對病人十分不公平。」台灣癌症基金會自二○一九年起,提出癌症新藥基金構想,今年總統大選前,有十多個病友團體共同提出訴求,終成衛生政策,並參考英國制度,規畫以尚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為主,已上市藥物不在此限。蔡麗娟表示,癌藥基金可作為過渡型機制,但為確保基金永續運作,必須經過法制化流程,目前已有九十二位立委、十二項修法版本,包括癌症防治法修法、另設健全醫療發展條例等解方,且必須設置專家審議委員會監理,除藥物經濟學、倫理專家外,也應該納入病友團體角色,政府也應協助病團賦能,增加與專家交流。癌藥基金年底將公布作業要點,嚴必文表示,該作業要點應明確訂出納入藥品範疇,並確保財源穩定性,否則可能會重蹈英國第一代藥品基金,因財務規模不斷膨脹後破產的經驗,且新藥兩到三年後得評估是否回歸健保,因此,必須了解新藥所需預算後,適度增加新藥預算以確保藥品可以納入健保給付。 王正旭:朝野立委共識 先撥款再立法【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衛福部指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需時三年才逐步到位,與外界期待有落差。立法委員、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指出,基金愈快到位,愈能直接幫助癌友,雖牽涉癌症防治法修法,但因是民生法案,討論上不至於受影響;至於在健保總額內的新藥新科技預算,未來也期待可以寬列,讓更多民眾受惠。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難得讓朝野立委有共同目標,立法院厚生會還成立「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定期開會,更期待可以「先撥款再立法」,擔任法制研究組共同召集人的王正旭認為,修法是要符合財政紀律法要求,且必須尋覓適當財源才能讓基金永續。癌症患者已有對應的基金,其他疾病新藥也大幅進步,健保署今年在「新醫療科技」與「新藥暫時性支付」項下編列七十億元。王正旭表示,目前很多國際上已經屬於標準用藥,進到健保體制時的財務衝擊沒辦法順利銜接,期待未來寬列相關預算,讓更多民眾受惠。針對新藥政策走向,王正旭認為,百億基金的概念源於英國,台灣剛開始有這樣的基金的制度出現,期待未來穩定後,可將這個經驗逐步擴大或另立基金。石崇良:納創新藥物 下周討論要點【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行政院明年將編列公務預算五十億元,正式成立癌藥基金,計畫於後年達百億規模。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年底前將制定「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作業要點」,健保署已開始研議相關機制,目前規畫參與人員包括專家、病友及付費者代表等,下周邀請國外學者說明作業要點與病患參與,爲了健保永續經營,他對癌藥基金期待很深。癌藥基金針對具醫療迫切需求及治療潛力,但臨床效益、財務衝擊評估不確定的藥品或新適應症,討論是否暫時性支付。希望公正、客觀預估受惠人數,避免收載新藥後造成健保點值下降。石崇良說,並非每個國家都成立癌藥基金,例如南韓就並未設置,因為他們的健保收取高額部分負擔,且保費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成長。相較之下,我國健保部分負擔較低,藥費支出負擔重;新藥藥價昂貴,且要評估對病人的效益才能決定是否給付,設癌藥基金,希望解決這兩個問題,盡快引進新藥。「我了解癌症病人的心急及痛苦,如果藥物可延長生命,大家都希望得到機會。」石崇良指出,癌藥基金將納入有治療潛力的新藥,但藥物可能只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且藥費昂貴,若立即納入健保,恐衝擊健保財務,所以計畫先以癌藥基金支付。癌藥基金成立後,目前規畫收納藥物可得到三年給付,透過真實數據進行療效評估,如療效良好將直接納入健保給付;如經三年評估,認為療效不足或廠商不願降價,就「死了這條心」剔除該藥品,其他新藥才有機會納入。
-
2024-07-15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健保「保小不保大」 賴總統的「健康台灣」只是口號?
新上任的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在朝野協商「健保法第六十二條修正案」,商討如何保障健保點值時,公開表示,「為不增加民眾負擔,明年不調漲保費」,但承諾一年內讓各界滿意。在此同時,醫藥界在討論「癌症新藥基金」時,許多與會者突然間發現「百億新藥基金」,光肺癌一項就不夠支付。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現任立法委員)估計,肺癌所有新藥納入給付就需要七百億。而日前邱部長才表示「三年內」才可以達到「癌症新藥基金」百億的規模。新政府低估健保問題從這幾則新聞觀察,新政府完全低估了全民健保的問題所需要的財務規模。首先,根據衛福部估計,全民健保如果保障點值每點0.95元,每年需要七百億,保障每點一元則超過一千億,所以衛福部認為不可行。但邱部長公開說,他一年內保證點值會讓各界都滿意。所以,衛福部已經有錦囊妙計,在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讓點值可以至少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剛好前幾天,國內兩大公立醫院院長,台大吳明賢與台北榮總陳威明共同呼籲,雖然不贊成保障「每點一元」,但是至少也要有0.9元,最好能達到0.92或0.95元,這兩大龍頭醫院院長的意見通常上達天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救命新藥仍無法納保但是不論邱部長口袋裡有何妙招,且明年點值讓大家都滿意了,還是沒有解決台灣許多「不太新」的新藥,在國際間上市好幾年,療效也非常明確,甚至可以把癌症變成慢性病,或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變成可以治癒,前者如第三代肺癌標靶療法的泰格莎,自費一個月高達十二萬。但健保財源不足,兩年前開始限縮給付,只給付「轉移到腦部」的病患。如今,台灣的腫瘤科醫師看病時都要「私下了解」病人是否「付得起一個月十二萬的藥費」,如果很明確知道病人家庭環境是負擔不起的,那就「乾脆不要跟家屬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反正醫師說沒藥醫了,大家平平靜靜地跟病人說再見,家屬怎麼會知道「只要我付得起,我們的家人可以多活多少年?」另一個例子,是可以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Kerendia(可申達)、Forxiga(福適佳)和Jardiance(恩排醣),健保都因為財源不足而不納入給付。新醫療科技是大缺口但是我們不是說慢性腎臟病如果可以預防或延緩洗腎,不但病人的健康水準及生活品質更佳,還可以減少洗腎的費用,一舉兩得? 所以,比全民健保點值更大的財務缺口,是新藥與新醫療科技(其實很多已經不新)。所以,不論邱部長有什麼「魔法」,如果維持現在「所有國際間已經明確療效的藥品,我們全民健保還是限縮給付(根據癌症基金會的統計,癌症要平均只給付了30%)」,那麼我們的健保就繼續朝「保小不保大」前進;然後再本末倒置,希望用商業保險來補全民健保,試問:有哪種商業保險可以負擔全民健保這麼大的風險,而還可以用這麼低的保費?我們怎麼會認為廿幾年來增加了這麼多新藥,許多疾病,B肝、C肝、癌症都變成慢性病,而保費不需要漲?新政府如果還是這麼想,賴總統的「健康台灣」,應該只是口號而已。
-
2024-04-29 名人.精華區
羅盛典/第2層「補位健康險」 醫療更有保障
個人化精準治療已成癌症治療顯學,提升癌症病人存活希望,但伴隨令人詫異的高價,健保資源有限,近幾年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速度是一般新藥的一倍。根據立委陳昭姿今年3月最新統計,健保給付癌症新藥的中位數約為555天、平均數782天,即便苦等納入健保,也被限縮給付條件。三箭齊發促進癌症治療少子化、老齡化社會來臨,預期將來健保費基萎縮、醫療使用增加,健保財務不會太樂觀。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即不斷倡議,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必須三箭齊發,分別是「健保改革、資源合理分配」、「創設新(癌)藥基金」、「商保補位健保」,其中商保補位健保,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有些令人期待的展望。台灣商業保險蓬勃發展,但成本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台灣民眾並不缺乏以商業保險轉嫁醫療自費風險的概念,平均每人擁有健康險保單三到四張、保險滲透率長年位居世界前三名。健康險跟不上醫療發展但台灣商業保險多為長年期保單,常見須以壽險為主約,才能添購健康險附約,導致長年期保單理賠無法跟上醫療科技發展,又主、附約讓保費疊加、保障卻破碎。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中,有近一半的癌友認為商業保險轉嫁醫療自費風險的量能不足。商業保險在自由市場運作,與社會保險本質截然不同,有些商業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常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政策介入市場,以達到保護消費者、促進公平性、可負擔性、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共衛生目標。澳洲、香港,為了疏解公立醫院壅塞人潮,以政策鼓勵民眾購買商業保險來轉嫁私立醫院費用;新加坡在其健保(Medishield Life)的基礎上外推IP計畫(Integrated Shield Plans),民眾可額外選購私人綜合健保計畫,以覆蓋健保以外的範圍。商保補位健保政策可期商保補位健保年底政策經過癌症希望基金會七年多來的倡議,在各界響應、立委協助問政下,終促使健保署正式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動研究論壇,以「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展開為期一年研究,以期梳理出最適合台灣的商保補位健保模式,預定在2024年底發表政策建言書,說明相關政策建議。政策建言若發表後,如何執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即將於五二○上任的準金管會主委彭金隆,長期指導癌症希望基金會討論商保健保協作議題,期盼彭教授以其金融與保險的學識與經驗,帶領金管會積極與外部溝通。更期待行政院成立專責辦公室或委員,並責成衛福部健保署與金管會保險局進行跨部門協作,透過政策介入,加速規畫建置「第二層補位健康險」,讓商保補位健保不再只是理想口號,能夠具體實現。倘若該政策能夠付諸實現,相信能帶給台灣民眾更周全的醫療保障,朝「健康台灣」邁進。
-
2024-04-17 醫聲.醫聲要聞
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勾勒「第二層健保」藍圖,改善目前健保困境!
新任內閣人事發布,金管會主委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出任。55年次的彭金隆符合年輕內閣標準,對保險與金控、銀行、證券運作皆不陌生,近年他更關注健保,多次在相關論壇與專家會議中提出,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形下,應思考建立「第二層健保」,日後若真有機會加保,「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什麼是「第二層健保」,如何讓「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於4月13和14日舉辦2024癌症高峰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彭金隆即受邀提出對第二層健保的規畫。更早在去年四月,他也在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與本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說明相關建議。彭金隆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民眾所交的商業保險保費中,36%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層面等附加費用,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50%,但如學生保險等政策險,通常只有「純保費」,沒有「附加費用」,且多是公辦且強制,政府吸收了大部分附加費用,僅向民眾收取保費的「成本價」,這是商業保險無法做到。因此,第二層健保須藉由「公私協力」。彭金隆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健保署最能掌握國民健康,透過資料分析算出精準費率,提供不同方案,讓不同健康狀況的民眾自由選擇。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可以讓民眾獲得理賠保障、保險公司得到合理報酬,形成多贏局面;過去一年各界提出第二層健保,尋求共識,「希望讓話題形成議題、議題形成法案,讓第二層健保成為真實。」商業保險能補位健保?身為少見對健保議題了解的保險財經專家,彭金隆曾經撰文指出,自己雖非健保專家,最早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找他討論「商業保險補位健保」。他很清楚健保是社會保險,但與以營利為目的商業保險看似不相容,卻緊緊相依。長壽風險是台灣未來面臨最重大的風險之一,醫療風險又是重中之重,如果未來真有一天,健保署問我們是否要加保第二健保時,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彭金隆進一步說明,面對愈來愈多昂貴的自費新藥與治療法,如何讓健保與商保攜手,解決健保給付不足的難題,確實有很大的挑戰。台灣高齡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繳費的人未來一定越來越少,但用健保的人與頻率卻越來越高,消長之間,要維持現況永續經營,實是挑戰。全民健保VS商業保險●全民健保是典型的社會保險,全面承保但保障僅屬基本,強調社會公平,保費與風險無必然相關。●商業保險則在光譜的另一端,強調風險與保費對價,除基本滿足外可以客製化,但承保對象有限且長期必須營利。二者各有專擅優缺。如果能在兩端點間,建置可調和彼此長處的保障機制,說不定可有所突破,於是拋出「自費第二健保」的想法。彭金隆接掌金管會 病團:難得支持商保健保協作的學者去年有病友因健保署嚴查短期住院,無法請領商業醫療保險,引發商保改革討論。衛福部健保署持積極態度,要推動商保協同健保,但金管會態度較保守,導致改革討論牛步。新內閣將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將出任金管會主委。病友團體表示,彭金隆雖是金融保險專家,但熟悉商業醫療保險困境,樂見其上任後,有望促成金管會、衛福部溝通,推動公私協力的商保。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年初第一次拜會彭教授,請益商保健保協作可能性,對方在聽到健保財務困境、病友難題後,對於「商保補位健保」概念持開放態度,並表示雖然商保、健保二者是不同體制,但政府有必要介入協助,且隨醫療科技發展,未來光靠健保無法解決民眾醫療需求,一定要有額外財源,而商業醫療保險就是保障病人的重要機制。嚴必文表示,在商保健保協作的政策討論中,健保署一直持較為積極的態度,金管會則「比較卡」,雖能理解站在金融環境角度思考,需要考慮比較多事情,但商保健保協作必須跨部會討論,而金管會保險局、衛福部健保署是平行單位,必須要雙方均有意願才能啟動改革過程,期待彭金隆擔任金管會主委後,能夠開啟跨部門合作,落實商保補位健保理念,為台灣民眾建構第二層醫療保障,朝向健康台灣邁進。彭金隆提出的第二層健保,主要訴求「公私協力」,他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彭金隆是難得對商保與健保協作理念抱持開放、友善與支持態度的金融保險學者。」嚴必文說,第二層健保議題已正式進入國衛院論壇研究,預計年底會產出明確的建言書,站在基金會立場,第二層健保不是要「取代商保」,未來即使建立第二層健保,仍無法全面滿足所有病友需求,可藉由一般商業醫療保險補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治療多元化 健保署:給付NGS加速用藥
癌症連續逾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新興癌症治療快速發展,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從手術、放療到化療、標靶腫瘤治療,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專一性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司徒惠康說,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代表癌症的治療,除了醫療工具、提早預防,還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才能真正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病友壽命。「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由「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1萬、3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友善抗癌行動中,「建立無縫接軌的癌症照護網路」是重要關鍵,政府、醫療機構到民間組織的整合,透過完整的癌症照護系統,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提高癌友、癌友家人生活品質。從2003年癌症防治法的施行,台灣癌症防治就有很大的進展。王正旭表示,他於1990年擔任腫瘤專科醫師,對於癌症對家庭、個人的影響,有很深刻的了解、體會,後來進入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觀察到國衛院團隊努力提升較佳完整診療選項、實質落實癌症防治計畫,更是深深感覺到癌症防治、群策群力的重要性。當整合政府、醫療機構、民間組織資源,王正旭說,就可以建立系統性的合作與轉介網絡,並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系統。也希望透過媒體,可以推廣更多癌症相關教育、知識,並帶來更多正向抗癌力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陳建宗也提醒,台灣醫療支出占比不到GDP7%,鄰近的韓國是9%,日本及歐美更高,這都顯示台灣花在醫療上的費用是不夠的,政府提到癌症百億基金協助解決癌症治療困境,但實際上,財務來源如何籌措?是否獨立於健保,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談到癌症,癌症目前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聯合報已第六年與國衛院舉辦癌症論壇,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游美月也期待透過癌症論壇平台,將各方意見納入,從精準醫療、新科技運用,到身心靈解方、加速癌症新藥核准、第二層健保的施行可能性等,都可以納入討論,希望根據各方的探索、討論,找到解方、方向,並透過聯合報、元氣網帶給癌友、民眾更多協助,讓正向影響力持續擴展、壯大。
-
2024-03-14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症需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癌症險該買多少?聽最懂保險的醫師怎麼建議
林逸婷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被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帶著大家從醫療觀點看保險,並分享生活保險理財小知識。她最近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答案是100萬?200萬還是300萬?來看看她專業的建議。大家在規劃健康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癌症險。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癌症要花多少錢,概念很模糊。通常保險公司的DM,都會抓一些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例如達文西手術20萬,標靶藥物一個月十幾萬,免疫療法上百萬,質子放射治療幾十萬。然後保險業務員會跟保戶說:「你看!現在癌症醫療這麼貴!一定要買防癌險!!」自費有其必要性我必須很難過地說,這是事實,許多癌症的新藥已經貴到連醫師都覺得負擔不起的程度了。而且未來這個情況或許只會更嚴重,因為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的速度永遠不夠快。健保提供的就像陽春麵,讓你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藥物、更少的副作用、更精準的打擊病灶,肯定都有自費的選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所有的分期,都需要用到表單上「全部」的治療方式。罹癌這件事,本身就是個機率問題。有人就是很幸運,剛好沒有細胞突變。也有人很不幸,得到的癌症太特殊,連治療的藥物都還沒研發出來。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保額才夠,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二成癌友自費破百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2年統計,超過兩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三、四期的花費,普遍都比一和二期來得貴。我曾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以他們的經驗,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100萬?台下幾乎沒有人舉手。200萬?台下有七八成的醫師舉手了。300萬?剩下兩個醫師舉手。為什麼需要300萬?舉手醫師說,因為癌症不是單純只有醫藥花費那麼簡單,還需要完整照護,包括安心養病的費用。另外相當有說服力的一點是,這位醫師同時也曾經是乳癌患者。的確,如果每次都住單人房、買好的營養品、甚至住院看護費、休養期間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等,都要算進去,需要的費用恐怕就不只一兩百萬了。但這部份關於照護品質,比較因人而異,恐怕難以一起列入討論。甚至一些極端的情況,還真的需要賣房子做免疫治療,或需要持續使用標靶藥物,直到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為止。這些都是每月每月在燒錢,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卻可以為末期病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據我先生說,也有很多病人乾脆就選擇不要治療了,把這幾百萬留給子孫比較實際。但如果把這些人都算進去的話,癌末治療費用肯定會更多。癌症險究竟該買多少所以回歸題目,癌症險保額該買多少?我想綜合以上意見,「最最基本」會推薦癌症險200萬,或重大傷病加上癌症險共200萬的組合。一般來說這樣應該可以撐過第一年,但只有第一年。如果希望能保障更多風險的話,額度拉高到三五百萬元當然才比較夠用。只是要考量到四五十歲之後,保費會變得很貴。隨著醫學進步,未來癌症醫療價格只會更驚人,想用「住院」實支實付支付癌症療程,應該會愈來愈困難,也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因此癌症險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可運用存款不足一兩百萬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癌症險必改3缺點最近又快到一年一度員工健檢的日子!通常除了基本檢查,還會有些加購方案,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腸胃鏡等。以前覺得沒有必要,但漸漸邁入中年之後,就會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做完整的檢查。因為,其實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但在全身健檢之前,需要先做什麼呢?如果沒有體況問題,我覺得趕緊先保個癌症險,是個不錯的建議。別忘了還有等待期,需要及早規劃。前面提到,罹癌最少要有一次金200萬元的額度(其實這只是勉強夠用而已)除此之外,現行癌症險商品,還有哪些設計上能夠更好的地方呢?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未來可以朝這些方向改善。一、等待期太長以癌症險來說,為了避免帶病投保,最基本的等待期都要90天。也就是保險三個月內若出現問題,不會理賠。甚至某些公司還會額外規定,第一年罹癌,只能拿回少少的幾萬或保費的一兩倍。這相當於等待期長達一年。或許用意是希望平時就要做好規畫,而不是出現問題才來擔心。但這樣相當於第一年幾乎沒有保障,雖然買了保險,但仍然暴露在風險之下。投保時,一定要請問保險業務員有關等待期,免得客戶有錯誤的期待。二、輕度癌理賠不足在保險, 癌症是怎麼分嚴重程度?由金管會保險局決定。自108年1月之後,各家保險公司的癌症定義就都統一了,分成初期、輕度、重度,共三大類。大致來說,「初期」是原位癌跟一期類癌(Carcinoid, 跟cancer不同。),「輕度」則是第一期癌,第二期以後就算「重度」癌。大部份癌症險在初期跟輕度的理賠,與重度相比是少很多的。例如投保100萬元的癌症一次金,原位癌只有理賠十萬,第一期癌症二十萬,只有第二期以後的癌症才會真正拿到一百萬元。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期癌症固然絕大部份都是開完刀追蹤即可,但在很少數的情況,例如第一期乳癌中某種特殊的基因型,還是會需要用到標靶藥物。如此一來若健保沒有給付,也會造成不小的財務負擔。其實之前也有少數保單的輕度癌跟重度癌理賠金額是一樣的,若要考量這類的機率,或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購買重大傷病險,第一期癌症大多也會開重大傷病卡喔。三、新型態治療未完全納入如果去看早期一點的保單,「療程型」癌症險分成很多理賠項目。那些項目的細項,大概是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放療一日多少錢、住院一天賠多少錢,還有義肢、義齒的費用等。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實用」,不然就是已有健保給付。除了放療,因為放療有些需「少量多次」,連著照射好幾週。保險每天計價理賠,也可以領個好幾萬;義肢、義齒以機率來說,理賠比率好低啊,雖然列在上面,但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義乳可能還比較常見。現在治療癌症方式跟以前可說是大大不同了。住院天數愈縮愈短,有些醫院甚至化療也不給住院了。而標靶治療跟後線的免疫治療,反而成了顯學。各種新型態藥物推陳出新,很多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財務負擔的部分。因此真要選擇療程型保單的時候,是否納入新型態療法諸如標靶、免疫,會是我考慮的重點。當然,也可以癌症一次金保高一點就好。在青壯年得到癌症,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情況。通常這個階段都還在為工作衝刺,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此時罹患癌症,不但可能需要養病、工作停擺,也面臨養家糊口的壓力。而且癌症治療真的超貴的,不可能光靠健保。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投保,趁還沒有體況之前保。但是保費後期會變得非常貴,大概到50歲之前勉強還還能接受。之後肩上責任減輕,就可以考慮保費慢慢減額,風險自留。關於作者/林逸婷 林逸婷目前任職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以醫師眼光教大家保險規畫,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Eating醫師的保險箱
-
2024-03-13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報名】2024癌症論壇 LOVE&CARE 友善抗癌行動
|講座資訊|📍時間:DAY1:04月13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14日(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報名人數:共計300名/天。📍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我在術前和孩子約定,手握三下就是我愛你…」「我會勇敢面對,並做出改變!」即使面對癌細胞步步進逼,許多癌友的心中,依然有千絲萬縷的牽掛與盼望,每一份牽掛、每一個盼望,都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力量,也帶來更多前進的動力。當您為了抗癌而努力前行,我們一直是在一起的,聯合報團隊已連續六年舉行癌症論壇活動,每年皆引起廣大迴響,在癌友的治療權益爭取與防治政策的倡議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今年,我們持續與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以及全世界的抗癌組織並肩作戰。為了響應UICC(國際抗癌聯盟)「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倡議,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邀請多位重磅級專家、名人與病友團體攜手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發聲,台灣最大癌症論壇也將給予癌友與癌友家庭滿滿正能量!✅友善能量,帶來改變!4/13(六) 11:50 名人談癌/堅強筆下的背後故事!作家H的攝護腺癌治療之旅★ 一場艱困的攝護腺癌抗癌之旅,讓名作家H深深感受到醫護團隊的暖心、友善力量,面對癌細胞的無情,曾罹患重度憂鬱的他,沒有躱在角落,生命也因此出現改變…4/14(日) 13:35 名人談癌/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 朱芯儀的抗癌過程★ 「我的勇敢,是因為你們,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藝人朱芯儀所寫的「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書中,她娓娓道來抗癌的歷程、轉變,她的勇敢、堅強與最深層的省思、自我對話,都成為了生命美好的見證。✅友善抗癌,從「」出發… 經過一連串的抗癌治療,社區、醫療團隊與病友團體的用心支持、鼓勵,持續讓癌友的心理療癒力量與運動習慣的累積逐漸壯大,而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暖心守護,更讓友善抗癌的力量從「心」出發,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中壯年癌友常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經濟重擔,對於友善職場的接納、經濟能力的提升,更是迫切。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財務專家、學者將針對癌症病友回歸職場的支持與經濟力規劃等議題進行分享,這些資源、資訊都是抗癌重要後盾。✅友善防癌,科技協力! 癌症的篩檢、預防,可以盡早揪出癌細胞,建構縝密健康防護網,經由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民眾對於癌症篩檢的資源、健康利益,將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規劃,也會更有效率、方法。 全基因檢測與癌症的精準預防科技,為癌症防治帶來新的里程碑。台北榮總專家的演講,將引領民眾進入全基因檢測的世界,並帶來許多的深刻啟發。✅友善治療,點燃希望… 從精準治療到重粒子、質子治療,癌症治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僅點燃癌友更多存活希望,也讓癌友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林口長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多位專家的精彩說明下,目前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將帶來新一波創新展望。 過去,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與癌疲憊症等病友,常面臨許多治療上的挑戰,治療選項也非常多樣化,台大乳癌權威、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專家等,也將登場,透過最新觀念的分享,癌友就可以對治療有更多的掌握、自信。|議程資訊|*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參與講座活動時請與會者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以及配合體溫測量。(現場恕不提供口罩,請自行攜帶)。*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3-12-24 癌症.癌友故事
為何別對末期癌症患者說勵志的話?如何做到最理想的陪伴方式減少患者恐懼?
坐在診間裡,醫師不急不徐吐出「乳癌末期」這四個字,這診斷原先已在腦中思索過百次,但當醫師說出口時,眼淚仍舊止不住,後面的日子該怎麼辦?我會死嗎?治療會掉頭髮嗎?接下來醫師說的治療方向、該怎麼做,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光聽到診斷「我的心靈就已經難以承受」。醫護要告知,家屬想隱瞞,病情傳達需同理也需技巧。聽見末期的診斷結果,即使做足心理準備,多數人也無法馬上接受,如何向患者傳達「壞消息」,是醫護人員的難題。患者聽到壞消息的反應不一,各類情緒往往讓人無法預期,有些患者不願接受結果,反而批評醫師,或是親友不知所措,也曾發生過醫護人員被找麻煩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社工師葉幼珮說,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間病情集轉直下,多數醫師會希望明確告知病情,但親友擔心患者承受不住,反而希望醫療團隊先隱瞞。曾有一位70多歲癌症患者,治療狀況不佳,醫師建議親友,將患者轉入安寧病房,親友千交代萬交代,別告訴患者「轉入安寧病房」,他們會找機會跟患者說,擔心患者一時之間接受不了事實。但某天病房護理師接了電話,很直覺地就說了「安寧病房,您好」,原本協助隱瞞的事實,意外被揭露。葉幼珮說,醫療團隊面對「壞消息」說明這件事,得非常有技巧,也具有挑戰性。先探詢病患心情、想法,告知病情後同理陪伴。葉幼珮說,醫療團隊的立場一定會告知病情,但告知時,會先試探,等患者的精神狀態較好時,再多加說明。接著以同理的方式陪伴,進一步討論治療方針,如果不願意繼續治療,則會協助親友,如何陪伴患者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以上述癌症患者為例,她會先等患者精神狀態較好時試探對方,從當下的狀態以及行為先探詢,例如,阿伯你今天看起來有氣無力,你怎麼了嗎?又或是用,阿伯你最近心情看起來悶悶的,可以說看看發生什麼事了嗎?有些患者其實知道自己的病情,也知道家人都瞞著他,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面對和處理,也跟著演戲,只是這都不利於後續的治療,或是在最後一段路上,創造與珍視的人之間的回憶。對末期患者別說勵志的話,「聽來格外諷刺」。面對疾病這條路,患者本身是既害怕又孤單,他們常常因為害怕而生氣、不知所措,特別是已經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更容易陷入焦慮。葉幼珮說,台灣人面對分離或陪伴大多有障礙,在醫院內,很常聽到親友不知道怎麼安慰患者,常脫口而出「你要加油!」、「你一定要好起來」、「好好振作」、「你一定要勇敢」、「日子還是要過」等等。葉幼珮說,這類的話聽在患者耳裡格外諷刺,面對疾病他們已經很加油、很勇敢,最後仍得到疾病末期的結果,而「好起來」或是「振作」等等,這些就是「做不到」的事情,卻被頻頻提醒。替患者罵醫師、找偏方,都不是好的安慰方式。親友在陪伴的過程中,不用說這些勵志的話,可以多加一些同理的方式陪伴,最好的方法就是「肯定當下」。舉例來說,可以告訴對方,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是我,肯定不會像你一樣勇敢,你現在如果很難過,可以說給我聽,我會陪伴著你;也可以說,你現在在擔心什麼?可以幫你什麼?如果我做得到,你可以說看看,我們想想怎麼做。葉幼珮說,陪伴患者時「傾聽比說話還重要」,那些看似激勵,或是替患者罵醫師,或找尋偏方等方式,都不會是最好的安慰方式。如果不擅於言詞,也可以透過文字,把自己的關心與關懷傳遞給患者,也是很好的方式。癌症人口逐年增加,110年全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達12萬1762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520.9人。目前醫療雖可協助控制讓癌症成為一種「慢性病」,每年仍有約5萬多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罹病的過程,從發現、確診、治療、好轉,或復發、惡化到死亡等,每位患者經歷不同,近年醫界積極倡議,面對重大疾病,可找尋心理諮商的協助,不僅可幫助理解疾病,也能在罹病的這條路上獲得陪伴。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罹癌後合併憂鬱機率高。無論是罹患癌症,還是其他重大傷病,面對疾病時,患者大多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說,被宣判罹癌,初期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焦慮」,緊接而來的就是憂鬱。根據台北榮總過去的臨床研究調查,200名住院的癌症患者中,20%患有嚴重憂鬱症,因此罹病帶來的心理問題,是亟須被正視的。腫瘤心理諮商人力不足,可尋求相關機構協助。多年前,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癌症醫院認證」,其中包含「提供癌症治療服務的醫院,須聘僱一位專任的腫瘤心理諮商師」,當患者被宣判罹病時,即介入陪伴。不過,方俊凱說,礙於人事成本,多數醫院都是依照規定僅聘僱一人,導致即使有高度的腫瘤心理需求,人力也難以負荷。如果癌症治療已進入住院階段,健保會支付心理諮商的費用;如果尚未到住院階段,癌友有心理諮商需求時,可自費找尋心理諮商師協助。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國內四十多家醫院合作,可提供小額的補助,持自費單據可向基金會申請心理諮商補助。其餘像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也都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心理諮商介入,可避免患者尋求錯誤治療。生病後,每個人都難以預料自己的情緒發展,方俊凱說,有些患者治療過程一路都很順遂,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情緒崩潰,家中的支持系統又不好時,很容易尋求錯誤的治療方式,反而讓罹病這一條路走得崎嶇。方俊凱說,並非每一個心理諮商師都學習過腫瘤心理,加上心理系或是心理相關研究所內的課程中,腫瘤心理的占比相對少,目前癌症相關基金會提供課程,讓心理師可以額外學習。患者若需要找尋腫瘤心理師,除了可在醫院內洽詢,也可以詢問各癌症相關基金會,是否有推薦的心理師名單。陪伴、傾聽、認識疾病,能減少患者恐懼。腫瘤心理師提供的陪伴,可以從面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到協助患者及家屬認識腫瘤的發展,方俊凱說「愈認識疾病,愈能幫助減少恐懼」,患者也能從訴說面對疾病的種種不安或是擔心,找尋到面對疾病的方式,讓治療之路走得相對穩健,也有助於改善疾病。除了患者本身可接受腫瘤心理師的協助,部分醫院也會開立「癌症團體治療門診」,患者與家屬一同接受心理諮商。如果患者不幸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也能透過諮商,讓家人們能在最後這一段路上,創造共同的回憶。方俊凱表示,若患者不願意與他人訴說面對疾病的過程,親友也可以在旁陪伴,但陪伴的過程中,千萬別「說太多」,如給太多偏方等,好好傾聽才是最好的陪伴。而治療過程中,親友可幫忙多了解疾病,但不是對抗醫囑,而是與醫療團隊間找到最適合的醫療方針,才是最理想的方式。心理諮詢門診補助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提醒,病友可利用心理腫瘤專家在全國四十多家合約醫療院所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補助」,每年最高可申請7200元補助。有需要的病友或家屬可至「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官網的「癌友心理諮詢門診費用補助專區」了解更多資訊,或電洽02-2809-520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痛苦又虛弱,為什麼還要運動?詳解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
「我都已經得癌症,痛苦又虛弱,還要運什麼動啊?」許多癌友聽到「運動處方」,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需要嗎?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提供「運動處方」,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副教授朱奕華表示,目前主要針對「度過治療,處於穩定狀態」的癌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指出,希望建立指引,幫忙癌友生活復原。罹癌後且身體明顯虛弱時該運動嗎?癌症病患在經過治療後,身體明顯虛弱,連帶影響心理狀況,限制了病友活動的體能與意願。許多研究顯示,在經歷過細胞破壞的療程後,適當的運動可以增進癌友體能,也有助於紓壓。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可以增強肌力、訓練平衡感、減低疲憊感,還可以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及生活品質。癌友若缺乏運動,身體可能愈來愈虛弱,間接影響食欲、免疫力與情緒,甚至導致療程中斷,造成更負面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定期運動與癌症診斷後預期壽命的延長有關,在許多情況下是透過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來實現的。研究表明運動有助改善「癌疲憊」化療、放療和骨髓移植等癌症治療會造成身體虛弱的原因,在於抗癌藥物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攻擊健康細胞,包括紅血球。患者可能會出現貧血問題,導致他們感到疲勞。雖然癌疲憊通常在治療結束後減輕或停止,但這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研究表明,經常運動的癌症患者的疲勞程度減少了40%至50%。因此,雖然一開始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站起來並四處走動,但運動將提供減少癌疲憊的長期好處。治療結束後的癌友該如何運動?謝政毅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很好,癌友應如何開始?選擇什麼運動?HOPE展開癌友運動處方計畫,先以治療結束後的癌友為對象,在過往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十二周運動處方,希望建立指引,建議多樣化的運動選擇;未來也希望連結社區、社會等運動資源,進行推廣,幫助癌友持續運動。「HOPE癌友運動處方」先由職能治療師與營養師為癌友進行身體生理評估;接著是個人化的運動及營養介入,會設計成不同模組,分初、中、高階;然後由運動教練帶領,課程設計包括:核心伸展、肌力訓練等;並透過評估生理監測指標、營養指標等,評估效益。癌友運動處方應注意「初學者效應」謝政毅說,最初也想過,應該是運動處方?還是運動菜單?最後決定用「處方」,這表示依個人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建議。運動作為一個處方,需要嚴肅以待,針對癌友提供個人化建議,設定強度與次數,也就是要有「劑量」的概念。讓癌友持續、主動且愉快的參與,建立自覺,再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上了課程的癌友大多給予正向回饋,包括睡眠狀況改善、比較有活力、有精神等,但謝政毅也提醒注意「初學者效應」,初學者效應是指不管從事什麼事情,都會在最初行動的三個月內得到好處和成就,但這是「短暫的歡樂」,必須持續,設定目標,有毅力維持下去。不同癌別、期數有不同運動方式在身體方面,癌友接受治療一定會留下痕跡,例如乳癌病友可能動過乳房切除手術、大腸癌患者腹部有傷口、有人體內還裝設人工血管、接受電療後心肺功能較差,但這些並非運動的限制,而是應該依個人狀況考量運動方式和強度。在心理方面,治療後如同重生,癌友通常對人生更珍惜。謝政毅指出,病友其實都很脆弱,自信心也不足,例如有些乳癌病友術後因為接受輔助性療法、荷爾蒙治療,體型改變,連原來的衣服都穿不回去,看見鏡子裡的自己都傷心,需要鼓勵與建立自信。第四期的癌友可否運動?謝政毅說,「當然可以」,但此時癌症治療目標是控制病情,注意維持運動量,避免強度過高,避免體力不足,也因為可能出現骨頭轉移等,出現疼痛等狀況,必須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癌症治療期間要做什麼運動?一般運動指南建議,每週五天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其中三天包括至少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訓練,以及每週2到3次阻力訓練。然而,對正在接受治療且可能已有數年沒有運動的癌症患者來說,並不建議這樣做。朱奕華表示,癌友要開始運動,可以先由一天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30分鐘以上;原則上一周至少3次,運動的效果是累積的,一次完成一周所需的運動量,反而易肌肉痠痛或造成運動傷害,使運動計畫無法持之以恆。如果覺得以上還是很難做到,沒關係,到附近走走路,也是一個開始。病友的錯誤觀念是自我設限,覺得身體不行、做不到,乾脆不要開始了。這樣的觀念要改變,運動不是要做到多累才有效,只要放心踏出一小步,即使只是走個10到20分鐘,持之以恆,仍會看到改善。朱奕華表示,在癌友的運動課程中,最受歡迎的是核心肌力、瑜伽等課程,遇到的多是較年輕的病友。她想了解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癌友走出來接受運動處方的意願?初步看有些病友是因身體健康影響了自信心,也擔心運動導致更疲累。不同癌別的病友可以選擇不同的運動處方,像乳癌患者切除患側不一樣,有些上肢訓練不能做,會由教練評估後再給予安全指引。癌友理想的運動方案是什麼?對於那些正在考慮開始進一步運動的癌友,無論是步行、騎自行車還是瑜伽都是可行的。重點是循序漸進慢慢開始,並且以每週三天,每天10到15分鐘的頻率進行,這將非常有益。在運動持續兩週以後,可以考慮每週增加一天或每天增加運動的持續時間,然後考慮用騎自行車代替步行,或用阻力訓練代替步行來代替某一天或活動,並繼續混合運動的持續時間、形式和強度。如果你的目標是改善生活品質或緩解疲勞,伸展運動像是瑜珈和其他任何類型的運動對癌症患者都有益,因為治療對身體的影響通常包括肌肉和神經損傷,透過瑜珈來保持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是非常有益的。總的來說,盡可能嘗試進行身體活動。若你一天的體力活動達到日行萬步,並不代表你當天不需要運動。兩者帶來的生理益處非常不同,因此請嘗試兩者都做。【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hould You Exercise When You Have Cancer?.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How Exercise Can Help Treat and Prevent Cancer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5 癌症.癌友故事
病友訴求新藥審查公開透明 健保署認同將盡速開會研議
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病友聯盟、罕見疾病基金會今呼籲,新藥審查應「公開透明、可被追蹤監督」。衛福部健保署表示,對病友團體訴求表示認同,已規畫明年起推動健保數位轉型,藥品給付審查導入數位化管理,提供廠商可即時掌握案件審查進度及時程,提高審查效率及資訊透明度。至於審查案件進度開放民眾查詢,考量涉及各別廠商權益,目前將先函文、電子郵件方式蒐集廠商、團體代表意見,並盡速開會研議。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健保署致力加速審查新藥或擴增給付範圍申請案,今年已公告新給付新藥共31件,包括癌藥8件、罕藥10件及其他新藥13件;擴增給付則共24件,含癌藥11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2件。另有6件待公告生效,包括癌藥4件、罕藥1件及其他新藥1件。黃育文指出,今年新藥收載件數較去年成長82%,預計受惠約22萬人,整體藥費支出約113億元。以癌症新藥為例,約可替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351萬元。健保署規劃五點加速收載癌症新藥健保署為加速收載新藥,共規劃五點精進作為。黃育文說,首先,針對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但具臨床急迫性藥品,於今年針對已獲食藥署加速核准上市藥品,屬臨床迫切需求,實施「暫時性支付制度」收載,提升民眾用藥可近性。健保署目前已收載4項新藥及擴增2項,共計6項,含肺癌、膽管癌、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NTRK基因融合腫瘤及最新細胞治療產品CAR-T。其次,健保署於明年1月1日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辦公室」專責辦理醫療科技評估,計畫招募110人協助健保加速新藥收載審查,目前約已招募至80人;同時會與國際專責組織如英國NICE,建立交流合作,接軌國際臨床指引,深化我國醫療科技評估實力,未來朝向設立行政法人為目標,。第三,健保署將於明年1月起,推動「平行送審」新措施,廠商申請新藥查驗登記時,即可同時向健保署申請建議給付,縮短等待許可證審查及健保核准給付時間,預估藥品於取得許可證後6個月內公告生效。目前規畫適用五大藥品項目,包括經食藥署查驗登記審查認定優先審查、加速核准、小兒或少數嚴重疾病藥品或藥品突破性治療,以及在我國申請查驗登記時,尚未在國際上市的藥品,或是國際上市許可二年內在台製造新藥。另包含在我國申請查驗登記時,已在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五年,但屬在台研發製造的新成分新藥,及新科技比既有健保已收載品項相對療效佳且價格低的藥品。第四、健保署已爭取於明年健保總額「擴大編列新藥新科技」,含新藥、新特材、新增診療項目-NGS及暫時性支付預算,達70.93億元,相較於今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為116%。第五、未來健保署將參考明年健保基金使用狀況,爭取額外預算,規劃設立獨立於健保總額外的「新藥癌藥基金」。黃育文說,健保署關心病友醫療權益,持續傾聽病友心聲,但健保資源有限,健保署除積極爭取預算外,也努力與藥商協議,對新藥物、新療法如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加速積極納入給付,為病友及家屬爭取最大權益。
-
2023-11-19 癌症.肺癌
至親陸續罹肺癌,她從家屬變癌友!鍾沛君相信醫療團隊勇敢迎戰肺癌
坐在會議室裡,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談著她3年前發現肺癌的情形,嘻笑聲傳遍整個室內。問她,天性就這麼樂觀嗎?「應該算是吧!十幾年前經歷過媽媽、阿姨因肺癌過世,24歲時開始認知到自己是高危險者,因此,發現罹癌後,自己的信念就是相信醫療團隊,趕快回歸生活,加上家人給予的支持,讓自己能從低谷爬起來……」鍾沛君認真地說。媽媽、阿姨接連因肺癌過世,她心有準備卻仍難以接受。親人們接二連三罹患肺癌,讓鍾沛君警鈴大響,自從知道成為肺癌候選人後,就開始定期檢查。2019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時,發現肺部有一個0.5-0.6公分的結節。「當時醫師認為先進行追蹤,但一年後結節開始有了變化,心裡知道肺癌可能找上門,原以為自己做好準備了,但確診的那一刻還是崩潰了……」鍾沛君說,當天她開了好幾小時的車才從北投回到民生社區的家。發現異常到確診的一年,漫長不確定的等待,最是折磨。談到過程中讓她最煎熬的是什麼事?鍾沛君直說,就是2019年發現異常到2020年確診的那一年,漫長的等待真是折磨人,心情的起伏就隨著回診起起落落。「尤其醫師盯著電腦螢幕,看著影像畫面隨著滑鼠滾動不斷地變化,還沒給出答案前的那30秒,空氣瞬間凝結,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時至今日一年回診一次,這種心臟要爆開的感受還是偶爾存在。」鍾沛君學著醫師看診的模樣,又是哈哈大笑。相信醫療團隊能化解焦慮,心態改變讓自己好過一點。過往的經驗讓鍾沛君理解到,相信醫療團隊就是了,在擬定治療計畫後,也讓她靜心了。與肺癌這個疾病交手多次,讓她把經歷的過程化為黑色幽默劇本的一環。其實,鍾沛君對於等到結果的那一刻並沒有比較豁達,有的只是她的信念。鍾沛君認為,要化解這份焦慮的方式就是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那麼緊張,若有需要可以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比較知道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心態改變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若不幸確診為肺癌,鍾沛君認為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她進行微創手術6天就出院了,重點在早期發現,治癒的機會就相當高。心理調適報告異常別憂心 遵醫囑、配合追蹤最重要報告結果異常、等待的過程最煎熬,面對LDCT篩檢肺癌可能帶來的偽陽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經過統計,LDCT肺癌篩檢發現異常的陽性率約9%,其中確診為肺癌的比率約1.1%,這與國健署現行肺癌篩檢政策的1.6%差不多,這代表陽性率不等於偵測率,多數檢查異常的人都是正常的狀況。民眾可能認為拿到異常的報告,就代表自己是高風險者,憂心不已,有些人可能想說乾脆開刀算了,但若是正常,不就白挨一刀嗎?王正旭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聽醫師的話,需要定期追蹤者就要記得回診,隨時注意變化。王正旭建議,病友可以藉由科技幫自己的忙,癌症希望基金會利用APP、LINE推出實用「肺癌攻略」,對疾病的治療及照護有更多的介紹,還有「就醫問診單」,協助病友有條理的與醫師溝通;「希望照護」則是自己記錄治療的細節,隨身攜帶跨科別跨區域的與治療團隊溝通。至於癌後該如何保養?王正旭認為運動很重要,可以阻止復發的可能,減少疲憊感及更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癌症希望基金會近年在北中南推出癌友運動專班,結果有八成的癌友課程結束後仍可維持運動習慣,這不只能控制病情,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3-10-20 活動.活動最前線
《彩繪希望》盼用繪畫助癌友及家屬走過治療、邁向康復
癌症不代表絕症,但治療過程的辛苦及心理的恐懼,常常影響病友的治療意願與治療成效。自2006年參考國外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基金會在台灣開啟了「彩繪希望」比賽,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矚目,9屆以來共有1,333張參賽作品。基金會舉辦繪畫比賽多年,透過繪畫,帶給病友心理上的調適,在畫作中看到病友、陪伴家屬的希望,也透過畫筆,把他們這段歷程表達出來。第10屆「彩繪希望」邀請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拿起畫筆參賽,將您在抗癌路上的心情與感受,拿起畫筆用色彩表達,無論是黎明前的黑暗、負重登上的高峰、割捨不下的思念或是重新出發的步伐,都歡迎你用筆畫下來,用行動來鼓舞與「癌」奮鬥的您我,明天雖然晴雨未知,但我們已出發在希望的路上!《活動詳情》⏰收件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以郵戳為憑)👉參賽資格1.罹癌病友(需檢附相關證明文件)2.癌症病患親友3.醫療團隊(醫師、護士、社工、志工等醫療從業人員)※以上組別參賽者限台澎金馬地區居民🖌️繪畫主題以「揮灑生命畫筆的光與熱」為精神創作,內容不限,人物、景物、事物皆可,並附上作品名稱及100字內(含標點符號)的作品說明。🎨作品規格限定繪畫平面作品,需手繪創作,風格不限(如油畫、水墨、版畫、水彩、素描、粉蠟彩等),不得以多格漫畫、剪貼、裱框、電繪、攝影、平面雕塑等形式參賽,亦不接受立體作品,作品尺寸須小於60.5X50公分。📭收件方式線上填妥google報名表,並將參賽規則同意書、個人資料告知書、診斷證明(癌症病友組限定)等相關報名文件,連同實體作品寄至癌症希望基金會「第10屆彩繪希望收」(10058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46號3樓之2)🏆獎項分癌症病友、病患親友及醫療團隊三組,每組選取前三名及佳作五名。第一名:獎金20,000元、獎座。第二名:獎金10,000元、獎座。第三名:獎金5,000元、獎座。佳作:獎座。※凡未得獎之參賽者皆頒感謝狀乙式活動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oAirLSEaRXZmVy6bA更多活詳情請至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https://reurl.cc/XmRN4e或電洽:(02)3322-6287分機 122林先生
-
2023-10-17 醫聲.癌症防治
找癌症治療、飲食、輔具、就業資訊?可以找「這3個」管道!
癌症蟬聯41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但醫療科技進步,癌友存活率延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友自醫院返回社區,可透過「癌症資源中心」與104家合作醫療院所進行諮詢,也可藉「台灣癌症資源網」查詢相關治療、飲食、輔具及就業資訊,盼在資訊提供、心理支持、資源取得三大面向,讓癌友返家盡速恢復正常生活。2022年衛福部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人數約5.2萬人,占總體死亡人數25%,其中87%罹癌死亡者為55歲以上。不過,隨全球藥物及醫療科技的進步,罹癌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國罹癌者5年存活率從2005至2009年約50%,提高到2016年至2020年約62%。癌症患者存活率延長,也凸顯出如何協助癌友重返回家中及社區的議題。林莉茹表示,癌友及家屬可至台灣癌症資源網,依照個人的需求查找有關治療、副作用、假髮或補助的資訊。國健署也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共推癌症資源中心,現有104家醫療院所參與,每年有超過12萬癌友家庭使用服務。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友要能順利完成治療並返回社區,重點在於了解疾病、治療時間及副作用及如何照顧的「資訊提供面」、接受罹癌心理衝擊的「心理支持面」,以及適應經濟與生活改變的「資源取得面」。盼提供相關照護資源與服務,讓癌症患者可順利返回社區,提升生活品質。林莉茹也說,癌症患者及家屬可至合作的醫療單位詢問,希望能對癌友在治療或回歸社區上能有所幫助。癌症資源中心名單:https://pse.is/3lqz36 台灣癌症資源網:https://www.crm.org.tw/癌症希望基金會線上諮詢:https://pse.is/3lvaue
-
2023-10-0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治療選項少、病人自殺率高 健保署:免疫藥物納一線用藥可望12月生效
2022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頭頸癌中的口腔癌位居第6名。醫師表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藥物研發困難,治療選項本就缺乏,健保給付卻將免疫治療列為二線給付,不少病人來不及用藥就過世,呼籲將免疫藥物列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跟上國際指引。衛福部健保署則承諾,免疫藥物可望納為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若順利可望於12月生效。頭頸癌患者多為藍領階級 扛家中經濟重擔 自殺率第一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舉辦「頭頸癌治療指引專家會議」,該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台灣盛行率世界第一,六成診斷時已是晚期,局部區域復發和轉移是頭頸癌患者死亡主因,在頭頸癌的治療上,更應重視。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根據調查,頭頸癌病友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為從事基層工作的藍領階級,對治療較不了解,也不懂為自身權益發聲。他也說,頭頸癌是台灣前五大癌症之一,網路聲量卻大幅落後其他癌別,僅有3%。病人經開刀後面臨極大外觀、生理機能改變,包括臉部切除、沒有口水、無法正常說話等,導致自殺率在全癌別中排名第一,比一般人高出5.14倍,自己就有好幾個病人因病自殺。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坦言,頭頸癌家庭真的很弱勢,也很辛酸,協會曾協助過一名48歲、罹患舌癌的父親,三個小孩都還在念書,最小只有10歲,因無法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治療,只能用健保提供的傳統化療,但效果有限,受副作用所苦,體重一度掉到只剩45公斤,後來他鼓起勇氣向親友借錢希望能用自費治療一搏,無奈他的身體已撐不到使用免疫藥物就撒手人寰,留下三個小孩的悲劇。「十個頭頸癌病人,大概有九個負擔不起自費用藥,最後只能放棄治療,非常可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坦言,這些還在扛家計的藍領頭頸癌勞工,一天沒上工,家人就沒辦法溫飽,經濟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呼籲健保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給付、納為晚期頭頸癌第一線用藥,減少頭頸癌家庭的負擔和衝擊。頭頸癌治療有限 免疫藥物提高五年存活率三倍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教授林進清指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治療工具本就受限,不比肺癌、乳癌等癌別多樣,加上藥物研發緩慢,2008年才有第一個標靶藥物問世,超過10年後才有免疫藥物核准上市。林進清說,研究顯示,單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使用的患者,與使用傳統療法者相比,五年存活率均有優勢,高出約10%,是傳統治療的三倍。病人第一線先用免疫治療,復發後再換藥者,比第一線使用傳統治療者,可有效延緩惡化時間。另外,頭頸癌病人體力不佳,承受傳統化療毒性的能力較其他癌別患者差,晚期頭頸癌病人治療出現嚴重副作用者達8成。「多數頭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國內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婁培人說,以下咽癌為例,診斷時已是晚期者占75%。國內外臨床研究,針對轉移復發的病人,均建議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台灣健保卻列為二線給付,且設有嚴格限制,患者須經化療治療失敗後才能單用免疫藥物;此外,第一線用過健保給付的標靶治療者,第二線治療也不能使用免疫治療「這都不是以科學為導向的決策。」根據一份最新的「頭頸癌病友現況調查」顯示,超過6成頭頸癌病人月收入低於5萬元。婁強調,病人多為經濟弱勢,健保卻無法給予支持,近10年來頭頸癌藥物給付辦法只調整過4次,其他癌別調整次數則超過10次。這導致不少病人在用到免疫治療前就已過世,賣房子、借錢買藥者時有所聞,甚至有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後,嘴巴都已潰爛,為了養家竟插著鼻胃管就回到夜市擺攤賣米粉湯。呼籲健保制度應有社會救濟、人道關懷精神,關懷弱勢的頭頸癌病人。頭頸癌一線免疫藥物列高優先給付 最快12月生效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目前排隊申請納保或擴增適應症的新藥共計54項,其中只有一項是頭頸癌用藥,廠商申請用於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該署盤點目前的癌症治療缺口,經專家討論後有共識,已將晚期頭頸癌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列為高優先給付項目,本月將排入共擬會討論,若順利預計12月生效。。朱本元肯定健保署正視頭頸癌患者的治療需求,基於醫療平權的健保精神,讓這群弱勢癌友有機會及早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與會的醫界和病友團體代表,也一致感謝健保署的承諾,並期待在健保審查過程中,勿因財務考量而犧牲頭頸癌友的治療權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04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署將設「新藥基金」 病團樂見但有幾大提醒
受限健保財源有限,癌症新藥納健保給付速度緩慢,適應症條件又多加限縮,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將於明年元旦成立專屬辦公室,加速醫療科技評估(HTA)審查,同時與食藥署一同辦理新藥平行審查機制,期盼讓新藥審查至納入給付,時程可從現在的2年多,縮短至1年左右,且將研擬比照英國癌藥基金模式,籌設規模達100億元至120億元「新藥基金」,造福更多病患。癌藥基金規劃五大面向出爐 健保署朝試行5年滾動調整石崇良日前於「2023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提到「癌藥基金」規劃,將分為五大面向,納入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等癌症新藥,朝試行5年滾動調整。據了解,今年健保總額內給予新藥給付為20億元,癌藥基金初步編列40億元預算,健保署正安排向行政院報告積極爭取。若以每年40億元預算增加,約3年即可達到超過百億規模。健保署為照顧癌症病友著手規劃癌藥基金,最新規劃分為5個面向:1.適用藥品:針對「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或「其他經評估具治療潛力」但臨床效益、財務衝擊不確定的癌藥新藥或新適應症。2.暫行收載:原則為2年,最長不超過3年。3.預算額度:依新藥預算模式推估,編列於健保總額預算外。4.財務管控:超出當年預算的金額,由參與廠商依使用預算比率,分攤超支部分的藥費。5.效益評估:原則要求以1.5至2年時間蒐集進行中的臨床試驗資料及真實世界資料評估,必要時,要求建立登錄系統;若3年後療效評估未能完成,合約自動失效。病團批:基金、總額一把抓 評估、決議過程又缺病人代表 為讓「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財源穩定,病友團體期望透過修訂「癌症防治法」爭取預算編列,但立法曠日費時,恐無法短期內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且健保署規劃的「癌藥基金」與癌症病友團體倡議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在收納藥品條件有些許不同。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若不修癌症防治法,用健保署公務預算成立新藥基金,根本是健保大水庫、新藥基金小金庫都要一把抓,再加上專責辦公室組成看不到病友角色,基金要納入什麼藥物、支付期滿後是否常規納保,實務上都掌握在健保署手中。若要以此方式成立基金,不如把錢放到健保總額中,成立癌症新藥專款。他指出,既然健保署要參考英國「國家健康暨社會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成立專門辦公室成立「台版NICE」,就應比照英國模式,讓病人在醫療科技評估過程中,有正式代表席位。目前健保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進行醫療科技評估的過程中,並沒有病人代表角色;決定藥物給付與否的健保共擬會,病友也只是列席。「英國、歐洲、澳洲、加拿大等國,都已在醫療科技評估中納入『病人專家』。」劉桓睿表示,健保署要成立專辦執行醫療科技評估,病友團體會強力要求應納病人專家;新藥基金將有委員會決定哪些藥物要納入,評議過程務要凝聚共識,且委員會應做出制度建議,而非直接審議藥品。劉桓睿也說,國內醫療科技評估認為病人意見「不量化就無意義」,但國外多會納入病友經驗分享、質性訪談。健保署雖設有「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蒐集意見,但現行制度下病人多須自費用藥,新藥要價不菲,有使用經驗者本來就少,就算有病友分享意見,也難匯集成健保署認定「具統計意義」的意見。他強調,既然健保署要創建新制,一定要考量病友需求;醫療科技評估對藥品的價值判斷,不應只看財務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收入減損、國家勞動力損失等社會層面,也應被納入,「這才是真真切切在影響病人、社會的因素。」就連中國大陸復旦大學受託進行醫保之醫療科技評估時,都已把社會影響納入,衛福部卻從未關心藥物帶來的社會效益;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五大指標中,其中一大指標就是病人需求,包括生活品質優化、副作用的減少、照護成本等均納入考量,不會單以經濟因素評估藥物價值。兩癌團提建言 皆盼財源永續、給付期滿接軌健保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也於臉書表示,癌症家庭新藥自費已成常態,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病友協會、年輕病友協會、厚生基金會等13個癌症相關團體多年來持續倡議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希望參考英國做法,減輕癌症家庭負擔。1. 盡速通過癌症防治法修法工作,給予「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獨立於健保外運作的法制授權。2. 明定基金穩定的預算財源,提撥固定比例建立完善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制度。3. 確保收納藥品審查作業的獨立性,由腫瘤臨床醫師、藥物經濟學專家、癌症病友團體共同籌組審查委員會,直屬於衛福部。4. 調整健保預算項目,確保2年後通過基金暫時性給付的新藥能順利納入健保。5. 落實前瞻預算推估(Horizon scanning)透明化,健保新藥新科技預算編列充足,確保相對療效明確新藥納保。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英國癌藥基金(CDF)規劃,也是先從納入癌症新藥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創新新藥基金(IMF),台灣也可循此模式進行,政府應盡速說明癌藥基金、新藥基金的規劃時程,讓癌症患者治療能夠跟上新藥的腳步,感受到政府的美意,而不是陷入遙遙無期的等待心情。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基金會樂見健保署正面回應,爭取設計百億規模的「新藥基金」,納入癌症、其他特殊族群迫切需求的新藥,給予短期、暫時性的給付,讓病人即早用得到藥,但制度必須完善才能讓美意成真。她提出三大建言:1.明確規畫納入的藥品2.確保財源永續3.基金給付期滿後與健保給付接軌嚴必文說,納入藥物品項連動基金的財務規模,健保署專家應與病團甚至藥廠討論後,審慎評估,並明確畫定要納入的新藥項目;基金成立後,政府必須承諾財源穩定,永續經營,造福病人並帶動台灣醫療生技發展。基金財源必須獨立於健保總額,另尋財源撥款,否則將重蹈覆轍,導致侵蝕醫院點值等疑慮。此外,新藥基金係「暫行給付」,並在期間搜集病人用藥的「真實世界數據(RWD)」,以評估未來常規納保,或走入自費市場。嚴必文說,在新藥在基金給付2年後,應由專家根據真實世界數據評估成效,且過程要嚴謹、公開、透明,若經專家認定應常規納入健保給付,也要確保能夠接軌,不會因財務衝擊,再度被拒於健保大門之外,否則無助於緩解病人經濟壓力。嚴必文強調,好的政策,需搭配完善的制度與長遠規劃,才能真正落地執行,造福未來所有生病的民眾。石崇良:基金先考量未滿足醫療需求或突破性療法石崇良說,目前許多新藥適應正限縮的原因是健保考量「經濟效益」,有些藥就是「沒那麼值得。」未來納入基金的藥物,首先考量的會是有未滿足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或突破性療法等。前者例如三陰性乳癌,對荷爾蒙治療無效,但因特定基因突變(BRCA)已有標靶藥物能夠治療,後者則是例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基因療法,過去並無藥物能夠治癒,如今藉該治療,患者能夠痊癒。他也說,新藥給付緩慢,「評估」、「資源」是兩大關鍵,明年成立專責辦公室加速新藥、癌藥評估審查,專責行政人員將從現在的8人擴增至百人,並由統計學、健康經濟學等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任務是收集病人治療資料後,執行藥品醫療科技評估,同時輔導業者提交藥物經濟評估報告,以評估為暫時性收載或納入健保。專責辦公室長遠計畫會另立專法,於3至4年內成立行政法人專責單位。另期盼利用平行審查機制,與食藥署合作讓未滿足醫療需要的新藥納健保給付,可由過去平均2年以上,縮短至1年以內。(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01 癌症.癌友故事
為何我要坐火車到外縣市住院打標靶?得了三陽性乳癌才發現的慘痛事實
讀者投書/請給癌友求生的區間車【聯合報民意論壇/李晴/新聞傳播業(台北市)】日前聯合報「陽光行動」報導因「健保丟包、商保過時」,致癌友斷求生路,也讓健保身分住院與自費身分住院的爭議浮上檯面。很多人疑惑,台灣不是有全民健保嗎,怎麼會有自費住院這奇怪名詞出現?在健保的照顧下,不是有基本保障?自費項目不是屬於醫美或特殊高昂的醫療項目才會用上?去年之前,我也以為是這樣。我繳稅也繳健保費,以為健保會是我的基本依靠。這幾年健保署頻喊「商保補位健保」,商保我也有,應該不用擔心了吧?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健保署不但不保護我、不給我依靠,還聯手商保斷我生路。去年之前,我也不懂什麼是健保身分住院、什麼是自費身分住院;之後,我全都懂了,但我寧願一生都不懂。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我發現自己得了乳癌中的三陽,標準治療方式是六次化療加上十八次雙標靶,因為淋巴沒有感染,兩隻標靶藥健保都不給付,三個禮拜打一次雙標靶,兩隻標靶藥一支六萬多,一支三萬多,加起來破十萬元,打十八次接近兩百萬元。【註】三陽性乳癌:即ER、PR、Her2都陽性乳癌治療有多種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策略根據受體表現可分三類:.荷爾蒙受體陽性(ER+,PR+):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第二型表皮因子生長受體(HER2+):標靶治療、化學治療。.三陰性(ER-,PR-,HER2-):化學治療。看完整疾病百科》乳癌我的媽媽從小幫我們保了防癌險、醫療險;但即使有保險,我得到的保障遠遠不夠支付數百萬元的標靶藥費。我的婆婆跟爸爸都說要賣房為我付標靶藥費,但我能讓老人家為我賣房嗎?我的醫療險有實支實付,但條款規定要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獲得理賠。雖然我在一家大型教學醫院開刀治療,但醫師明白告訴我,無法讓我用健保身分住院打昂貴的標靶,必須用自費身分住院。我已自費負擔高昂的標靶藥了,健保署不給付我的藥費,連健保身分都不讓我用。在保險公司的認定裡,非健保身分住院就等於自費身分住院,亦等同非必要性住院,也就等於「不予理賠」。於是,為了能以健保身分住院,我必須每三周坐一個半小時的火車,到外縣市住院打標靶藥。謝謝這家大型教學醫院為我開刀的醫師,容許我跑到外縣市打標靶藥後再回到他這追蹤,也謝謝外縣市醫師接收了徬徨無依的我。在我每次獲得保險理賠來支付龐大的卡費時,我總是想,有保險的我已經如此辛苦,沒有保險的人,會有多無助呢?我不懂,得了小感冒的時可以拿著健保卡走進診所看診拿藥,得到健保補助,怎麼得了重大傷病,健保卻急著切割,要我只能用奇妙的自費身分就醫?我曾經以為,健保就像台鐵的區間車,人人可搭終會到達目的地,如果想求快速求舒適,就自費加價去搭普悠瑪;罹癌後我才知道,很多癌症治療並沒有區間車,只有普悠瑪。作為一個中華民國國民,我只卑微的希望能夠活下去。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聯合報/記者林琮恩、李青縈、李樹人/台北報導】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暫不盤查,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症希望基金會:保險局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癌友商保理賠引討論 壽險公會成立「專案小組」【經濟日報/ 記者戴玉翔/台北即時報導】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表示,由於新光和國泰兩業者在集團內有壽險和醫院,已請兩家先做協調,討論有無更好的做法,政府應該很快就會召開專案會議,在此之前,壽險公會率先成立專案小組因應。該小組成員包括商品精算、核保理賠專門人員,且要求前六大壽險公司一定要參加討論,其他有興趣的同業也歡迎參加,雖然還沒運作,但很希望癌友得到適當照顧之餘,保單設計也要合理,不要因為副本理賠太多,成為理財工具。陳慧遊提到,現在還沒有大致方向,具體時程尚未出爐,「但因為這個決定影響不是一時,而是很長遠」,所以要由精算、核保理賠專長的同仁研議比較好。現在各方講的都有道理,問題在於過去醫療險的保單設計,並不足以應付現在癌症患者不需住院即可接受治療的情況,站在保險業的立場還需要聽醫生的說法,以及健保署的意見,也許之後可以集結三方開一個論壇公開討論,找出共贏的做法。看更多》「商保補健保牛步專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病團批健保署禁令「要癌友等死」 拋3解方盼保障權益/健保、商保裂口3
衛福部健保署提倡「商保補位健保」多年,昨卻傳出健保署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癌症病友無法符合「實支實付」保單「要住院才能給付」的要求,被迫中斷治療。病友團體表示,症病人是被健保丟包,才需使用商業保險支應昂貴的救命藥,無法理解為何健保署要祭出禁令,建議提升癌症藥品給付涵蓋率,保單支付也應跟上時代,否則是變相懲罰癌症病人。封死癌友最後一條生路 病團:說好的商保補位呢?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隨醫療科技進展、癌症新藥突破,癌症病友看到一線生機,但不少救命用藥健保考量財務負擔並未給付,須由病人自費完成治療。如今,健保署不讓自費用藥的病人以健保身份住院,連帶導致商保認定為「非必要治療」不能給付,「這群癌友被健保丟包,商業保險也不給付,難道要病人等死?」劉桓睿表示,衛福部喊出「商保補位健保」,卻在明知若沒有商保支應,病友難以支應動輒要價數10萬的創新治療的前提下,嚴查癌友住院情況,不僅封死癌友求生的最後一條出路,質疑「說好的商保補位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也指出,少數病人繳交較高的保險費用,即使被要求不得入住健保病房,也能藉商保先入住自費病房,再獲得用藥給付;但多數病人仍受限必須住院才能給付的規定,每月動輒10多萬的標靶治療費用,若沒有商保一般民眾難以支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說,基金會一直有癌友保險諮詢服務,協助癌友於治療時可掌握保單給付範圍,有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其實在服務過程就常會聽到癌友各式的理賠爭議,其中不乏住院理賠的認定,不只影響抗癌心情,更可能因經濟因素中斷治療王正旭表示,醫師也為協助病友順利治療,做出非必要的住院安排,陷於道德風險中。劉桓睿也說表面上是罰醫院,實則是由醫師自行交錢,「醫師想要救人卻因此被處罰,這樣合理嗎?」癌症希望基金會:保單應與時俱進、催生健保補位險王正旭說,基金會多年前就關注到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並且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但官方多次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定期更新規劃」為由搪塞,抑或告知金管會早在民國99年起,已多次發文要求保險公司彈性理賠「高度替代性醫療」,但卻將認定「高度替代性醫療」的任務交由臨床醫師,「主管單位將責任歸咎民眾、甩鍋給醫生,未從根本解決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也沒有積極面對癌友申請理賠的困境。」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感染風險上升,金管會就曾出面協助,要保險公司通融,醫師得視患者病情需要,在診斷書中陳述「門診治療視同住院」時,也可申請商保給付。王正旭說,醫師為讓病友申請保險理賠而安排住院非長久之計,應由主管機關金管會出面,要求保險公司考量醫學進步,實支實付的給付也要與時俱進,不宜再強制要求病友住院。王正旭說,既然金管會已多次發文,又有新冠疫情的前車之鑑,應由衛福部、醫療端專家、金管會等,研擬合適的方式,讓病患能夠因時制宜的方式來申請理賠、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否則只是變相懲罰醫師及病人。 他表示,癌友為申請商保給付而要求住院實屬不得已,健保希望可以有效給付醫療需求也可諒解,但癌症治療未來恐怕會有愈來愈多「高度替代性醫療」被核定要理賠,如何透過政策解決理賠規範等問題才是根本之道。事實上,目前健康險保單提高保費或退出市場是正在進行式,意味著檢討現行保單和整個保險制度有重整的必要性,如何有效為健保、病患和商保三方尋求最佳協作方案亟待創新政策。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應盡速催生政策型第二醫療保險「健保補位險」,轉嫁自費醫療的風險,且政策險型的「健保補位險」必須具備以下4項目標:1.保費不能貴:必須讓民眾覺得保單低廉,有愈多人購買才能達到「大數法則」。2.產業不能賠:現存的政策險如學生保險、汽機車強制險都是以不虧本的前提經營,才能促使更多保險公司加入經營,願意共同承擔風險。3.風險要能控:必須讓保險公司掌握一定的風險資訊,才能夠精算出合理的保單商品,理賠內容才會到位。4.弱體不能排:以存活超過五年的癌症患者為例,不但已無重大傷病資格,且多比未罹癌者更重視健康維持,但仍被商業保險拒於門外。因此,政策性的健保補位險應儘量容納弱體。王正旭表示,「政策險」在台灣並非先例,如地震火災險、學生保險、汽車機強制險等都是可參考模式;成功推動政策險的關鍵在於啟動跨部會合作與公私協力,由政府指派合適單位主責如健保署,引領研討更細緻的執行細節,健保補位險才有問世的機會。發展健保補位險,對健保、保險業、民眾來說是「三贏」:健保署不需要負擔費用;自願的民眾每月額外掏出小錢來投資自己的健康;保險公司也能透過健保補位險獲取穩定收益。台灣癌症基金會:應提升健保給付涵蓋率馬吟津說,大家都知道癌友在健保用藥上的困境,不只等待時間長,給付還嚴格限縮,對部份癌友而言商保是一線希望。面對健保尚未給付的癌藥需高額自費,因此透過實支實付保險理賠來解決自費困境已成為癌症家庭常態。她表示,若要從源頭來根本解決,提升癌症藥品的給付涵蓋率才是關鍵,政府應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透過額外預算來減輕癌症家庭自費負擔,保障癌友權益。自費藥癌友住院恐排擠資源? 但馬吟津也說,健保資源有限,若是無住院必要而使用健保資源,也一定是造成資源相互排擠情形,因此健保要改革非必要性住院,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雖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最終受懲罰的還是癌友。王正旭表示,疫後護理人力缺工嚴重,許多醫院病床無法全開,病情不需住院的癌症病友為申請保單住院,恐造成真正需要病床的患者反而無法入院。劉桓睿說,病人可以入住,表示還有量能,根本不必核刪;若是因為財務考量,住院帶來的健保支出本就不高,「其實省不了多少錢。」協會經營的乳癌社群中,已有人在討論,受到健保署行政命令影響,自費使用的標靶藥物遭到「打折理賠」。(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丟包、商保規定不合時宜 癌友沒錢用藥中斷治療/健保、商保裂口1
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自費用藥要靠商保支付 非健保房不給付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貼出病友「求救」訊息,指健保盤查等同斷送唯一能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健保署也宣布「暫緩盤查」,但事件已凸顯健保困境及商保亂象。一位40多歲的乳癌患者,使用健保給付多種藥物後,宣布治療無效,經建議,自費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去年起透過每個月住院一天,申請私人醫療保險實支實付,以繳付每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費,但前天就醫時,醫師默默遞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分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分,無法使用健保。」她說,健保署的盤查,讓她無法符合商保的資格,該療程還剩下一年多,每個月6萬多元,如果沒有商保,後續90多萬的費用根本無力支付。全癌連秘書長齊秀惠說,健保署動作讓許多癌友跳腳,商業保險多規定須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若自費住院,與理賠規定相左,就不予理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批評,癌症用藥已經被健保「丟包」,商保也不給付「難道真的要病人等死」?嚴查短期住院卻「捅到癌症病人」 薛瑞元:意料之外衛福部健保署先前喊出「商保補位健保」 ,如今卻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否則要核刪醫院健保點數,導致病友無法獲得商業保險給付。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短時間住院是否真有必要,健保當然要查,沒想到意外「捅到癌症病人」。這群病人原本可以門診治療,但為申請商保必須住院,健保署一查之下喪失領取保費權利。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過往商業保險多用「住院天數」作為給付基準,但醫療進步,許多手術、癌症化療逐漸變成門診,若維持原來的狀態,等同浪費不必要的住院需求,保險公司又怕自費住院遭濫用,因此要求健保住院才給付。石崇良宣布「暫緩盤查」 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現階段暫時不會強制清查或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薛瑞元說,健保署會有折衷方案,但須改變保單設計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現行保單「一定要住院才能給付,不太合理。」現在的醫療取向是「能夠門診治療就不要住院,有些手術也能在門診進行,須有住院事實才能領取給付,與癌症治療趨勢並不符合。石崇良也說,民眾已經買了保險卻不好用,不需要住院者卻要透過住院來請領保險,商保補健保在這部分確實有些問題要處理。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至於為何這時間點開始積極查核,是否與醫護缺工導致醫院病床無法全開、保險公司反因防疫險導致虧損有關?薛瑞元表示,健保署加強查核與上述因素均無關聯。(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24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發生率全球居冠 治療落後國際 醫籲健保放寬給付/勞工搏命難1
台灣是世界上頭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但治療卻未與國際接軌,且癌友多數為弱勢的藍領階級,而頭頸癌是自殺風險最高的癌症。醫界與病團指出,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用於晚期頭頸癌二線治療,但國際治療指引在第一線即可使用,呼籲政府應放寬給付,挽救這群為國家拚經濟默默奉獻的藍領癌友。癌友徐先生2018年發現一期舌癌,在治療與定時追蹤期間,陸續發現其他二到三個癌症,甚至擴散到淋巴結。經歷一次次手術及放化療療程,癌症依然復發,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嘗試自費免疫藥物加化療,3個月後腫瘤竟成功消失,但龐大的醫療費用,卻讓徐先生開始憂慮。徐先生說,自己是上班族、也沒有保險去承擔這麼大筆的費用,希望健保署能夠對頭頸癌患者更加友善,不要讓患者原本可擁有的治療機會,卻因沒辦法負擔醫療費而被迫放棄生命。頭頸癌患多為家中經濟支柱 二線用藥錯失治療時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頭頸癌影響的是整個家庭,患者們不能繼續支撐家中經濟,還得需要家屬的照護,子女們看到父母對抗疾病的辛苦與無助,對孩子是長遠的影響。頭頸癌患者是台灣的特殊族群,在治療端上應該要與國際接軌,尤其台灣很多臨床醫師會參與全球最新的研究,這麼多好的研究成果,卻無法用在病人身上,除了覺得可惜外,也替病人喪失的治療權益感到不平。頭頸癌患者多為中壯年,是家中的經濟來源,也是生產力最旺盛的勞動朋友,時常因為需要維持生計而拖延治療,因此需要有更好的治療方式,才可以幫助家庭穩定,且許多癌友很容易發生二個、甚至以上的癌症,對癌患家庭來說更是苦不堪言。半數的頭頸癌患者都是晚期,其中又有一半的患者會轉移或復發,無法手術只能採取傳統的化放療,治療效果有限。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指出,頭頸癌治療選擇很少,雖然轉移復發頭頸癌患者使用免疫藥物可延長存活,但健保只給付第二線用藥,讓患者錯失最好的治療時機。台灣頭頸癌自殺發生率全球最高 蔡淑鈴:考慮免疫藥物提前到一線「健保用藥給付落後,對台灣在國際間的醫學聲譽也是硬傷!」婁培人坦言,曾有國外學者好奇:「頭頸癌明明有癌症免疫藥物可用,為什麼台灣仍用過時的治療?」 就像是我們開車有高速公路卻不用,還要刻意走省道;他說,頭頸癌患者的治療負擔很大,自殺率居高不下,需要政府更多支持。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臨床上近半患者使用免疫藥物會有好處,且有效控制病情,但台灣的給付條件僅有兩成患者適用,健保應該放寬轉移復發的患者為第一線治療,一年約幾百人符合治療,和現在族群差不多,但從一線開始使用,療效跟預後都會比現在好,也才是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相對合理的治療方式。針對醫師及病團的呼籲,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回應,頭頸癌治療的確是健保目前在癌藥給付上的缺口,目前已有幾款免疫藥物正在審議,因應頭頸癌治療需求,也會考慮將第二線用藥提前到第一線使用。
-
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圖/癌友福音次世代基因定序明年納健保 一張圖帶你看懂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展蓬勃,一次可執行多個基因檢測,加速確定癌症患者治療方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納保。專家表示,相當樂見健保將基因定序納入給付「給健保署按100個讚」,但提醒政府,我國已落後日韓四年,現在要急起直追;過度篩檢恐也會造成民眾恐慌,建議組成專家小組,決定檢驗的基因套組,避免過度篩檢。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形容,基因檢測就像是「先檢測你的血型,再給你輸血」,先確認自己的癌症基因型別後,再給予相對應藥物;相較於韓國2018年、日本2019年皆在政府支持下,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我國相較日韓「已經落後4年」,很高興健保署納入健保給付,但現在絕對要急起直追,一刻不能等。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現行部分癌症用藥有健保給付,但條件是病友須符合基因型別標的,過去病友得先「驗身」,先到醫院自費做基因檢測,確認符合癌症基因標的、取得檢驗報告後,才能申請健保給付;而人體基因數龐大,仍有許多未知型別,許多癌友為求一線生機,即使不清楚型別是否與藥物吻合,仍抱持「試試看」心情用藥,但以臨床觀點上,並不一定能達到治療效果。王正旭表示,過往癌症治療邏輯是依序檢查,先檢查常見的基因別,若無相符才會檢查第二、第三項,需歷經較久檢查時間,腫瘤細胞都可能再突變;且每一次檢測都會耗用檢體,用畢後得重新採檢,但每次採集檢體對病人都是風險。未來次世代基因定序若更加普及,一次檢驗能針對多項癌症基因做整合式檢查,有助於臨床端加速診斷,精準用藥。張文震說,現行檢測常見癌症基因型別約40、50種,包括肺癌、乳癌等,檢測費用約落在6萬元上下,健保署或許可考慮補助一人終生一次3萬元檢測費,檢測項目則由臨床醫師決定;當檢測人數增加,或許也能將檢測價格再壓低,連自費市場的價格也能更親民。 防過度篩檢釀恐慌 應組專家小組決定基因套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檢驗次世代基因定序基本款是50到60個基因起跳,最多一次可以檢驗324個基因,健保署給付定序的基因項目,必須要抓好輪廓,過度定序反而會引起恐慌。「精準醫療的精神,就是精準找到標的,並給予合適藥物。」王正旭表示,基因檢測依照疾病、部位不同,費用從數千至數十萬院皆有,健保署或許可以考量優先給付臨床上已找出明確癌症位點、以及後續有可使用藥物的項目,像是肺癌有數種明確基因型突變,透過基因定序可一次取得完整資訊,精準用藥達到最好效果,也讓醫療資源做最有效利用,省去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BRCA1及BRCA2,預防性切除乳房、卵巢。不過賴基銘提醒,有些基因即使已知突變會引發疾病,但並沒有相對應的藥物研發,患者得知基因變異也無法接受治療。賴基銘表示,健保署應成立專家小組,針對不同的癌種,規畫出「基本款」、「高配款」的基因檢測套組,價格能降低,讓健保經費可以花在刀口上。(責任編輯:周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