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醫療.指甲.足部
搜尋
痠痛
共找到
1456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療.兒科
半夜驚醒!她怕「這病」不只奪走孩子身高,甚至呼吸、行走能力…
「好怕這疾病不只影響孩子身高,還奪走孩子呼吸、行走的能力。」孩子出生便患有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父母的憂慮、不捨,外人無法體會。「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幼時容易出現發睡眠呼吸中止、水腦等併發症,可能因此奪去患者的行走能力,許多父母晚上頻頻驚醒,確認孩子有無呼吸,看到孩子一直跌倒、內心焦慮揮之不去。「剛開始,有點無法接受,看到其他孩子的小腳腳或聽到大家開心討論育兒心得,就很想哭!」May的孩子今年十歲,懷孕後期發現孩子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May只能接受命運。孩子出生,開始學走路,由於身材比例不平衡,常會跌倒,且雙腳肌肉容易痠痛、不舒服,抗拒接受肌力訓練與早療,此時更讓May心力交瘁。出現併發症更棘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平說,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致病原因,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FGFR-3)」基因出現缺陷,導致長骨骨骼發育受抑制,除了身材矮小,病患四肢多半偏短,也常出現腰椎前突或O型腿。蔡立平分析,以幼齡病童來說,軟骨發育不全症常見併發症為「枕骨大孔狹小」,枕骨大孔為連結腦幹、脊椎重要孔洞,過於狹小,就會壓迫中樞神經、影響呼吸,這也是造成周歲內嬰幼兒猝死主因,死亡風險約2%到7.5% ,比普通人增加6倍。此外,枕骨大孔太小也會引發水腦,當顱內多餘液體排不出去,大腦發育空間便受到限制,嚴重時病童眼球會往下墜,形成「落日眼」;病患成年後,則易產生腰椎管狹窄,下肢神經易受壓迫,影響行走能力。蔡立平提醒患者,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完善,應積極配合醫囑定期回診檢查,並接受必要治療,有效降低風險發生。新療法有機會變高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僅能針對併發症預防或治療,但先天性身材比例不平衡、枕骨大孔過小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近來隨著基因科技發展,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已有可調節相關基因活性的治療問世,除了身高,也有機會改善併發症,為病患家庭帶來曙光,但需要自費,病患用藥需考量經濟負擔。應定期回診、追蹤May認為,透過新藥運用,若孩子身高可以多十公分,身材比例改變或併發症風險可減少,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蔡立平也呼籲,在等待新藥上市的同時,家長須定期帶孩子回診、追蹤,除了幫助預防併發症, 未來若有機會使用新藥,預先做好追蹤紀錄,治療程序也會較快、較流暢。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重返職場 給癌友積極治療的力量
癌症疾病控制的好壞,不單只影響病人本身,也直接衝擊整個家庭。一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九年的六十餘歲病人,退休前是一邊工作一邊賺醫藥費,因為他從發病隔年開始,目前已自費治療八年,雖然花費甚鉅,但迄今穩定用藥,仍可以維持生活及工作上的自主。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這名病人除了穩定的薪資收入,在商業保險的支援下,多年來仍感受到龐大的經濟壓力,至今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依賴家人,沒有像其他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反覆復發而放棄人生,反而是努力樂觀的活著,這就是病人對新藥可以帶來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的最大期待,他們殷切期盼健保署可以重視新藥治療為病人帶來的價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舉例,一位六十多歲國小女老師確診罹患晚期多發性骨髓瘤,連走路都困難,原以為必須提早退休,但在醫療團隊支持下,自費接受較新的四合一治療,疾病穩定控制後,女老師也打消退休念頭,重返校園教書。多發性骨髓瘤進展到晚期,由於癌細胞侵蝕,病患除了骨頭痠痛,骨骼也特別脆弱,很容易骨折,不少多發性骨髓瘤病患為高齡長者,一旦突然跌倒骨折、行動受限,往往全家就陷入一片混亂,病患身心也容易陷入低潮,甚至放棄生存希望。獨立自主的生活是病人所期盼,嚴必文指出,基金會曾針對卅九位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收集意見,其中病人及家屬各占一半,調查中,病人最在意疼痛及虛弱無力,因為會導致無法行走及外出工作;家庭成員也得請假照顧及陪病,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都很大。要減少照護壓力,滕傑林認為,首次第一階段治療至為重要,以前不能治,現在是好好治,治療前後對病人的影響及生活改善很全面。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則指出,回到職場是治療正向往上的力量,疾病雖不斷進展,但治療不只有疾病本身,是整個病程,好的治療放第一線及最後線,照護壓力差很大,政策應重新評量。
-
2024-11-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老爸老媽 在家也好好玩
依父親的回憶,我們的祖先來台時帶著四個兒子,其中有一位是中醫師,他寫下一本草藥處方,只要是咳嗽、發燒感冒、拉肚子、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痠痛、皮膚炎等,按照處方到中藥房抓藥服用,必定能藥到病除,因此父親對中藥深信不疑。以前住在鄉下沒有醫院,因此隔壁鄰居與親朋好友,只要有任何身體不適,便會登門拜訪,拿著父親寫的處方到中藥房拿藥,父親當時有如免費看病之密醫。父親從年少到老,吃得口味很重,不幸年屆八十時,他罹患腎衰竭必須洗腎,當時母親也有點輕微失智。家裡雖有四十坪大、四個房間,但都住滿沒有多餘的房間,若要請外傭照顧,父親又堅決反對,因此一切照顧便由我來處理。我請教醫師並在其指導下,分享在家中照顧長者可以一起做的活動:1.做家事:在熟悉家裡充滿安全感,可準備三餐調料、打掃清潔以及收拾衣服。2.動動口:在做家事同時,開口聊聊往事,講笑話、唱老歌、朗讀書報,可以穩定溫和情緒。3.多運動:到家附近公園健步行走,有益身心健康。4.培養興趣:例如一起看電影、玩跳棋、下象棋、打麻將、益智遊戲等,可增進親情與感情。上述活動可用手機拍照或錄影,和親朋好友分享,讓長輩帶著快樂的心情入睡,有個愉快的晚年。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4 醫療.泌尿腎臟
重訓+高蛋白飲食=NG護腎運動!醫建議的最佳護腎運動是它
高油、高鹽飲食,加上作息不正常,都可能傷害腎臟健康。一名診斷為腎臟病第三期的男子,見到健檢報告紅字,開始積極運動養腎,但他只做重訓,且為了長肌肉採高蛋白飲食,醫師告知此為「NG運動」,高蛋白飲食加重腎臟負擔,重訓難達到全身血液循環,建議腎臟病患者應採取有氧運動,每天20分鐘可達護腎效果,延遲洗腎時機。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台灣洗腎人口破9萬人,位居全球前三名,且加上高齡化社會,未來腎臟疾病患者可預期會愈來愈多。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第一期為早期、第五期是腎功能耗損最嚴重者,進入洗腎皆為第五期患者。避免進入到洗腎階段,坊間很多「護腎心法」,最有效的方式僅有三個:藥物及飲食控制、規律作息、規律運動。護腎的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護腎最佳運動為「有氧運動」,顏宗海表示,肝臟與腎臟都是血管密集器官,血液循環能幫助器官代謝物質,有氧運動屬於全身性運動,大幅增加血液循環,不只對腎臟好,對於其他的身體功能也是利多。腎臟病友運動千萬要適量,不能「過量」,過度有氧運動,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極速損傷,讓肌肉的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過程中會代謝出具有腎毒性的物質,反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腎臟病友不建議重訓同理,腎臟病友也不建議重訓,重訓難以像有氧運動有全身血液循環效果,且容易過量運動,加上重訓者大多希望「增肌」,採取高蛋白飲食,高蛋白就對腎臟是負擔,如果腎功能已經不佳,恐適得其反。顏宗海表示,建議腎臟病友少吃高磷食物,如泡麵、餅乾、飲料,磷由腎臟代謝,腎功能不佳,磷會堆積在腎臟內,容易導致高血磷症,初期會有皮膚癢、骨頭痠痛等症狀,長期容易導致血管鈣化,增加中風機率。根據統計,最容易導致洗腎疾病,依序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多囊腎以及腎結石。顏宗海表示,高齡化社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會愈來愈多,也讓腎病候選人增加,呼籲國人對於飲食以及生活作息得多加關注,規律運動也應納入日常的習慣中。
-
2024-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
運動對健康有益無庸置疑,但怎麼運動最能達到健身的成果?例如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兩者之間孰先孰後?專家指出,這兩種運動對於全面的健身都非常重要,但它們同樣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所幸,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的益處,並幫助達成你的目標。有氧運動在重量訓練前還是後比較好?根據美國運動委員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ACE)的指南,你可以依據自己的目標決定最適合自己的健身順序。以下為ACE的建議:.若你的主要目標是耐力(例如長跑),優先進行有氧運動。.若你的主要目標是減肥,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的主要目標是變得更強壯並增強肌肉,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專注於上半身力量訓練,優先進行有氧運動或舉重。.若你專注於下半身力量訓練,優先進行肌力訓練。.若你的健身目標比較籠統,沒有力量或耐力目標,優先選擇你喜歡的順序。專家指出,從整體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些目標通常歸結為增強力量或提升耐力,而選擇先做有氧運動還是重量訓練,則取決於個人的目標、態度或心態。因此,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增強耐力,那麼你應該在重量訓練之前,先專注於有氧運動。反之,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力量和肌肉,那麼應該先進行舉重,然後進行有氧運動。專家甚至建議在理想情況下,應該將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安排在不同的日子進行,以有效地最大化力量或耐力。【延伸閱讀:年紀越大會越虛弱?專家告訴你60歲以上開始重量訓練有何好處】重量訓練先於有氧運動的好處?專家指出,藉由先進行重量訓練,你可以更專注於培養更強壯的肌肉,並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正確的動作,從而避免受傷。另外,重量訓練後進行輕度到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促進血液循環,這可能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什麼是重量訓練?在重量訓練中,你透過對特定動作加入阻力來超負荷鍛煉肌肉,這樣可以讓肌肉更努力地工作並變得更強壯。當你舉重並增加肌肉時,其實是在你體內的肌纖維中造成微小的撕裂,這也是為什麼在劇烈運動後會感到肌肉痠痛的原因。有氧運動先於重量訓練的好處?專家指出,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是為更高強度的運動或力量訓練做好熱身的好方法。換言之,先做有氧運動可以讓你的肌肉不易受傷,並幫助你的身體為困難且複雜的運動做好準備。然而,如果你計畫進行高強度的重量訓練,先做有氧運動可能會讓你處於不利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舉重之前進行過多的有氧運動,可能會影響你在重量訓練中的表現,甚至更容易受傷。什麼是有氧運動?若運動能夠透過有意識且協調的身體動作,讓你的心跳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加快,這項運動通常就被視為有氧運動。一個好的有氧運動會讓你的呼吸速度比休息時更快,此時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氣,供你的心臟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資料來源】.Should You Do Cardio Before or After Lifting Weights? Trainers Explain.The (Many) Benefits of a Cardio Workout.Want To Lose Weight? Build Muscle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0-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助眠、提神…B群什麼都能補?醫:忽略這一點=沒效
維生素B群扮演重要角色,參與能量轉換、維持正常代謝、補充體力並維持精神,少了它可不行。不過人體無法自行合成B群,加上飲食不均衡,許多人會額外補充。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提醒,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跟運動是根本,另要評估分析適合個人的B群維生素種類,補對才有效。維生素B群的功效強大,似乎什麼症狀都能解決,蘇聖傑表示,維生素B群是指含3種以上的維生素B,常見的有B1、B2、B6及B12等,每一種的功能大不相同。身體缺乏維生素B群,會出現疲勞、記憶力不集中、失眠、焦慮、腰酸背痛,補充B群有緩解上述不適的效果。B群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存在,負責參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的代謝。B群也參與粒線體的運作,粒線體就像是身體的引擎,B群則是確保燃料順利輸送和燃燒的關鍵要素之一。所以缺乏B群可能會造成傳導物質代謝異常,身體發出疲勞感的警告信號,提醒該休息了。蘇聖傑提醒,補充B群消除疲勞,對特定族群才有效,民眾應該找出疲憊感的來源、為什麼會這麼容易感到疲倦,並從根本改善,否則補充再多B群,並無消除疲勞的功效。素食者、高齡者、高壓族群最可能缺乏B群,民眾若想透過補充B群達到最佳效果,必須與其他營養素搭配,才能讓多種營養共同運作。最容易缺乏B群的族群素食者:缺乏動物性食物中的特定B群,例如如維生素B12,因而影響健康,這類人應特別注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高齡者:老年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導致神經傳導速度減緩與營養、代謝功能受阻,易身體痠痛、末梢發麻。高壓族群:當壓力大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而這抗壓荷爾蒙會消耗大量維他命B6。許多民眾選購B群時,總是會詢問:「哪一種比較好?」蘇聖傑說,可透過B群代謝評估分析,深入了解體內對這些維生素的需求與吸收狀況,並確定是否存在缺乏情況。而最根本之道,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建立均衡飲食和良好作息後,再補充適合自己的B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睡前服用適當劑量的維生素B群,反而有助於入眠,不過要注意單位劑量,最好先經過醫師或藥師評估比較安全,並非劑量愈高愈好。
-
2024-10-17 焦點.健康知識+
27歲男躺床上玩手機手滑「門牙狠斷神經暴露」他曬殘局照自嘲太蠢
一名年輕男子分享自身慘痛經驗籲「奉勸大家別再躺在床上玩手機了」,他表示前幾天躺在床上玩iPhone 15 Pro Max,不小心手滑,手機剛好砸到嘴巴上,把其中一顆上排門牙砸斷一半,牙神經都露出來了。他第二天一早就去就醫,並拍了X光,醫生說不用拔但要做根管治療,一星期後再去做烤瓷牙(又稱金屬陶瓷塗層牙冠)。在這過渡時期他在公司都不敢講話,要說話也得捂著嘴巴,回想整起事件都覺得自己實在太蠢。有些網友質疑是不是年紀太大,牙質已經不好才會受損這麼嚴重,男子澄清自己才27歲,牙口非常好,一顆蛀牙都沒有。他自嘲iPhone的鈦合金真是夠硬,手機本身一點傷痕都沒留下。躺床用手機除了砸壞牙齒 還有5個傷身壞處1.影響脊椎、頸椎健康躺著滑手機的姿勢可能導致脊椎歪斜,造成腰酸背痛,甚至是頭痛、胸痛等問題,還可能會影響頸椎健康。人體頭部占約體重的十分之一,躺著滑手機可能讓支撐頭部的頸椎負擔加重,容易造成肩頸痠痛僵硬等問題。2.傷害視力床上滑手機可能會讓我們用更近的距離觀看手機螢幕,造成斜視、近視等問題;還可能提高青光眼風險,因為躺著滑手機的姿勢可能會阻礙眼部的房水流動,使眼壓提升,長期下來易使視神經受到壓迫而逐漸受損。3.造成結膜炎長時間躺著玩手機,容易使血液流向眼睛,導致根部結膜血管的輕度充血。瞼結膜也容易發生輕度乳頭增生,形成濾泡。起初主要表現為眼角皮膚潮紅、濕潤、結痂等現象,如不注意,則會誘發結膜組織的慢性發炎病變,造成慢性結膜炎。4.影響睡眠品質許多人躺著滑手機的時間是睡前,手機藍光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讓生理時鐘更容易紊亂,使我們的睡眠品質大受影響。5.出現雀斑晚上11點半後,人體內會分泌抑制黑色素生成的蛋白酶,一直持續到凌晨四點。如果這段時間見光,身體就會停止分泌這種蛋白酶,隨後出現眼袋變黑、雀斑等黑色素沉著等相關表現。夜間長時間玩手機會使體內激素晝夜節律失調,導致激素分泌紊亂,更容易長痘痘。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跌倒後離世 醫分析常見跌倒7種原因:嚴重會腦出血導致死亡
名嘴張友驊日前走路時滑倒,頭部重創,昨(11)天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各界遺憾。跌倒是老年人常見死因,也是部分疾病的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謝向堯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常見有7類,包括虛弱、骨頭關節退化、腦缺血、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步態協調不穩、周邊血管病變,以及藥物。謝向堯在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網站以「足不可失 — 談銀髮族的跌倒」發表文章,他指出: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他也說,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以下是衛教文章全文: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常見跌倒原因會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同疾病,需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抽絲剝繭。以下為常見7大類原因:1. 虛弱:通常表現全身無力。常見於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代謝失調(如肝腎功能不佳、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罹患心肺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族群。另一類人是表面健康,但平日太少走動,或肌少症導致核心肌群和腿部肌力差。2. 骨頭關節退化:最常見是髖、膝關節退化,導致下肢無法受力且關節卡卡。這類人除了無力之外還會合併關節疼痛,常因支撐不住體重而跌倒。3. 頭暈、暈厥、或腦缺血:無論是內耳不平衡導致頭暈,或血管狹窄導致腦部暫時性缺血,會誘發四肢無力而跌倒。此類跌倒通常在突然改變姿勢時較易出現。4. 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洗腎、或做過化療等患者。因四肢末梢神經退化,或慢性肌肉發炎,導致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腿軟。5. 步態協調不穩:這類通常與神經科疾病相關,例如多次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候群、小腦退化、水腦症等。患者其實有力氣,但無法精確的控制肢體,容易因失去平衡而跌倒。例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常常身體重心向前,腳步跟不上而撲倒;小腦退化患者行走則像七爺八爺般搖晃,在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6. 周邊血管病變:常出現於慢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因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剛開始行走時正常,走一段路後會因血液供應不良、容易足部痠痛或不靈活而必須休息,又稱「間歇性跛行」。7. 藥物:許多藥物副作用為疲倦、頭暈。如:鎮定劑、感冒藥、過量的血壓藥及血糖藥等。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
-
2024-10-11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脂「無明顯症狀」比癌症更致命!醫揭「這類人」致命率最高
今年70歲的余先生,在56歲退休那年,接二連三遭遇家中變故,生活壓力倍增,長時間出現牙痛、肩背痠痛、呼吸不順、站起時暈眩等症狀,原以為是太疲累所導致,沒想到持續幾天後竟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緊急就醫裝心臟支架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醫師告訴他,是因低密度膽固醇(LDL)過高,而導致心肌梗塞。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2017年全球約有1,7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至今年增加至2,050萬,短短7年間就增加700萬人死亡,為全球最大死因。他強調,有75~9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可以預防的,呼籲民眾從生活習慣做起,從兒童時期就應避免體重過重,可減少成年後的肥胖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比癌症高三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三高相關疾病為國人最主要之健康負荷,僅次於癌症。根據2021年10大死因報告,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分別位居第2及第4位,死亡人數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中又以粥狀動脈硬化(ASCVD)疾病每年死亡8萬人最多,比癌症約5萬人還高。石崇良強調,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都是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不同於高血糖容易出現口渴飢餓頻尿症狀、血壓可以在家自行量測,高血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且病人若不抽血檢驗,就完全無法知道數值,容易讓自己暴露在致命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之中。非常高風險群,致命率逼近2成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表示,低密度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病友的致命風險高,其中以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與中風最要命,出院後1年累積死亡率逼近2成,高於一般粥狀動脈硬化疾病平均值12.9%。」想做好血脂管理,應從降低低密度膽固醇開始著手。然而,陳文鍾進一步指出,針對「非常高風險」粥狀動脈硬化的病友,LDL標準應控制在70毫克每公合以下,但根據統計,這類病友在急性發病後1年內,治療達成目標的比率不到4成。即使已經到達標準的「極高風險」病友,仍應持續朝目標值55毫克每公合積極治療,幫助清除粥狀斑塊、改善血管功能,才能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與復發。血脂管理新模式APP就能用石崇良說明,為幫助病友輕鬆同時做好個人以及家人的血脂管理,健保署串連國內國內9大學會,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中,新設置了「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專區」,針對不同風險者規劃ASCVD疾病預防、血脂照護模式,可檢視近3年內的血脂檢驗報告紀錄,並首度制訂與公佈「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石崇良提到,「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可幫助醫療人員以一致的標準治療準則,提供高血脂病人更好的照護,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對國人健康與醫療耗用大的衝擊,減少健保資源支出,從根本著手達到降低疾病死亡率的目標。【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7.html】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10-06 醫療.眼部
年過40歲後一定會老花?眼睛退化能治療逆轉?老花度數會增加嗎?
滑手機時,手機上的文字開始變得不清晰;購物時,看食品標示小字覺得吃力,近視族得把眼鏡摘下,才能看得清楚。以上視力變化大約出現在40歲前後,也就是老花眼上門的時候。無法避免的眼睛老化現象,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要不要配老花眼鏡?原本就戴眼鏡的近視族該怎麼配?是很多初老族的困擾與疑惑。年紀大一定會老花嗎?這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跟白頭髮、長皺紋一樣,年齡到了就會出現。主要原因是水晶體的彈性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變差,在看近處物品時,無法清楚對焦。水晶體、睫狀肌調節能力變差,年紀大一定會老花。「遲早都會遇到!」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表示,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面臨老花眼,這跟身體機能自然老化有關。老花眼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睫狀肌疲乏;在年輕的時候,水晶體柔軟富有彈性,不論看遠看近都有良好的調適能力。隨著年紀增長,水晶體會漸漸硬化,無法準確地將近的物品聚焦於視網膜上。另外,協助水晶體變厚變薄的睫狀肌也不再收縮自如,讓自動對焦的「調視力」變弱了。所以,看手機、閱讀書報會有一種「霧茫茫」的感覺,近視族要把眼鏡拿下來才看得清楚。40歲前後出現症狀,老花一旦出現不可逆。該怎麼知道自己有老花眼?黃楚軒說,視力正常的人大約40歲左右出現症狀,剛開始會感覺到眼睛容易乾澀、痠痛、視線難以聚焦等症狀,尤其看近物變得吃力,過一陣子又慢慢恢復正常。當有這種情形時,代表已經步入眼睛「初老」;而當視線轉移時聚焦緩慢、在光線昏暗處看不清楚,不要懷疑,趕快就醫諮詢矯正方式。老花眼的好發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一旦出現老花,其實已經不可逆,眼睛調節的能力將逐漸退化。黃楚軒指出,老花眼幾乎人人無法避免,而現代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老花眼有提早報到趨勢,不少人手機不離手,在40歲之前就有近視合併老花的問題。3C產品重度使用者、高度近視者,老花更早出現。有些人可能50歲才會開始有老花眼,「用眼習慣」是發生年齡的關鍵,3C產品重度使用者更是高危險群。當眼睛緊盯著近物,睫狀肌會收縮,長期下來,睫狀肌的彈性疲乏而無法好好對焦。再加上年紀增長,水晶體漸漸硬化、失去彈性,視力一去不復返。另外,高度近視者因調控水晶體曲度的睫狀肌彈性已經不佳,若仍然過度用眼、緊盯電腦,會讓睫狀肌更加過勞,導致高度近視之外,合併重度老花眼。黃楚軒提醒,本身有近視、遠視的民眾,有老花症狀一定要配戴老花眼鏡片,減輕眼睛負擔,否則眼睛常會脹痛或不舒服,生活受到影響。老花度數有極限,當調節能力完全喪失,300度是上限。老花眼的度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但進程較為規律並且有度數上限。一般來說,在沒有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形下,40歲的老花度數約在100度左右、50歲增至200度、60歲約300度。老花眼的度數到達300度時,就不會再增加,因為水晶體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完全喪失。老花眼雖然是正常老化現象,但仍需要矯正治療,否則除了看不清楚,還會有頭暈、想吐、眼球脹痛等不適。黃楚軒呼籲,不要排斥戴上老花眼鏡,有些人害怕眼鏡換來換去,洩露了年齡的祕密,但老花眼如果沒有矯正改善,反而會讓眼睛老化更快,也讓白內障跟著來。老花眼是眼睛老化的表徵,許多人都害怕把眼鏡拿掉、或拿得老遠才能看到小字的窘境,因為這些動作會洩漏自己「上了年紀」。但若堅持不戴眼鏡,有可能會加速老花眼進程,出現包括頭痛、眼痠脹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出現老花眼該怎麼辦?可以逆轉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老花眼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平均落在40歲左右,千萬不要覺得「老花眼是老人家的眼睛問題」,抗拒配戴老花眼鏡。當眼睛的調節能力逐漸變弱,要靠外力輔助聚焦或是採用手術矯正,依個人眼睛遠視、近視、閃光狀況,採用調整的策略也不同。老花眼無有效預防方式,避免過度用眼、延緩惡化。老花眼在年過40歲後開始發威,孫啟欽說,病人最常詢問:「要如何延緩老花出現的速度?」目前並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因為這是人體自然的老化,只能做好健康管理,包括適度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用眼、補充足量營養。一旦出現看近物視力模糊的現象,千萬不要忍耐,透過眼科醫師診治,才能恢復正常生活。民眾也好奇:老花眼可以靠「睫狀肌練習」逆轉嗎?「其實沒辦法!」孫啟欽以橡皮筋比喻,睫狀肌用久了會慢慢失去彈性,並沒有肌肉訓練可阻止或延緩眼睛老化,所謂的睫狀肌眼部運動可以放鬆眼部肌肉、舒緩疲勞,但老化仍會隨著時間逐步發生,失去遠近對焦功能,到最後連一個手臂以內的距離都看不清楚。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差在兩眼視差的融合。當眼睛調節能力愈來愈差,眼鏡拿上拿下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有些人會抱怨,「每次只要把眼鏡拿下來,就會被取笑。」如果想解決近視、老花眼鏡交替的麻煩,可以選擇接受老花雷射手術,孫啟欽提到,目前的手術為運用視差,另增加景深、提升影像融合度。坊間常見的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其差別性為「兩眼視差的融合」。雷射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朝個人化治療方向前進,孫啟欽分享,術前會仔細評估病人狀況,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老花雷射的療程設計是根據個人生活需求,在雷射切削角膜的手術過程中,將慣用眼矯正為零度,用來看遠;另一隻非慣用眼則保留100至150度的近視度數,負責看近。利用視差來補足遠、中、近距離的視野需求。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也須考量日後白內障問題。孫啟欽提醒,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而且要適應一眼看近、一眼看遠的分工,術前評估不可或缺,確認是否有任何眼睛疾病或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會影響眼睛病變、導致屈光度數異常。通常,術後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應,而且老花手術並非恢復水晶體的彈性,而是利用光學效應讓老花的感覺減輕。到了50至60歲左右,又有合併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置換問題,要一併考量。手術之後,務必遵照醫囑點眼藥水、定期回診,眼睛也要適時休息、做好防護及防曬工作。至於保護眼睛健康的營養素,孫啟欽認為,均衡飲食才是保健之道,尤其是富含抗氧化能力的深綠色蔬菜,別一味吃保健食品。老花眼常見問題Q&A老花眼眼藥水能延緩老花眼嗎?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核准,用來治療老花眼的眼藥水,其機制為「縮瞳」,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以相機作比喻,當瞳孔變小時,相當於景深增大,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也變大,能看清近距離的物體。但缺點是視野狹窄、可能造成頭痛等副作用,且只能維持6至10小時清晰視覺,只是暫時性改善,並非治療。老花眼跟近視的度數可以互相抵消嗎?不行,近視與老花是兩回事,年紀大了,近視度數不會改變,但老花度數會增加,有近視的人只是感覺老花的情況較不嚴重。初期老花眼有哪些症狀?1.看手機吃力,尤其是小字看不清楚。2.近距離的閱讀要超過40公分以上。3.閱讀時常感覺眼睛疲勞、痠痛、頭暈、視線難以聚焦。4.在光線昏暗處比較看不清楚,需要把光線調亮。5.眼睛在遠近交替時,要幾秒鐘才能看清物品。6.經常感覺眼眶會痛、有腫脹感。哪些人容易出現老花眼?1.40歲以上的人,年齡是重要因素。2.3C產品重度使用者。3.長時間、近距離的不良用眼習慣。4.高度近視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5 醫聲.Podcast
🎧|老花不戴老花眼鏡,眼科醫師說後果比你想得更嚴重
過了50歲若發現眼睛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那你真的有「老花」了,即使你不想面對,但老花也不可能逆轉,不戴老花眼鏡的後果,遠比你想得還嚴重,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不戴老花眼鏡時,眼睛為了看得更清楚,睫狀肌及眼輪匝肌會繃緊,連帶造成太陽穴附近的聶肌也崩緊,引起頭痛、肩頸痠痛等眼肩頸症候群。🎧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何謂老花眼,是指負責眼球調焦功能的水晶體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老化喪失彈性,實際上大約在40歲以後眼睛的對焦能力就開始下降,導致看近不清楚,必需將物體拿遠才行,最初老花度數可能不高影響不大,但隨著年紀漸長多數人在50歲之後,影響愈加明顯,到了65歲左右老花度數就固定。由於現代人都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多於桌上型電腦,用眼時會不自主低頭,就已經造成肩頸無法放鬆,因此,一旦發生老花後,眼睛對焦要更用力,無論眨眼、瞇眼都要想辦法看清楚,而對此動作下指令是「三叉神經」,它的管轄範圍從頸部、肩膀、側頭部,連結到眼睛周圍,讓人先感到眼睛疲勞之後,就開始出現頭痛,甚至會痛到後腦勺,連到肩頸一帶痠痛,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呂大文指出,有些年紀的人去打肉毒桿菌消除皺紋,會發現眼睛及肩頸痠痛也改善了,甚至認為老花也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肉毒桿菌可以放鬆肌肉,在減少皺紋的同時,痠痛也一併改善。為了避免老花帶來的困擾,呂大文認為,該要戴老花眼鏡就須要戴,至少可以減少眼睛過勞的情形,至於老花雷射矯正則須要看狀況,老花雷射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視差來矯正,再經過大腦自行融像,讓眼睛看遠看近都可以,被認為是「老花妥協式矯正」,但有些人對於調整視差難以適應,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是,要老花雷射前可以先戴老花隱型眼鏡適應,適合者再進行手術比較好。另外,因為老花一定會發生無法避免,不過,3C產品是助長老花提早發生的重要因子,呂大文表示,以前長輩都是從收音機獲取訊息,現在都被iPad或智慧型手機取代,機不離手也讓老花提高發生,40幾歲就有老花的人很多,有一名深度遠視的年輕人,在27歲時就發現早發性老花,因此,減少3C的使用,是護眼的第一步。至於補充葉黃素等營養素對老花是否有幫助,呂大文認為,葉黃素可提供黃斑部營養,它可抗藍光及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但並無法阻止及預防老花的發生,但目前有些葉黃素會加上魚油,會覺得好像老花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老花會讓人不斷眨眼,易有乾眼症,魚油則可以改善乾眼情形,就覺得眼睛比較舒服。呂大文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二十屆監事經歷:台灣顏面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青光眼醫學會理事長世界青光眼高峰會常務理事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畢業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30 醫療.骨科.復健
什麼睡姿比較不會引起腰酸背痛?喜歡趴睡當心落枕,1疾病尤其注意
採取什麼睡姿,才不會引起腰酸背痛?事實上,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但要注意睡眠中應盡量使脊椎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 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以仰臥來說,最佳的睡姿就是在平躺後,身體脊椎仍能維持前述提及的從側面看為類S形曲線,做法上除了頭部用枕頭略為墊高外,膝蓋(膝關節炎患者如不適,也可置於小腿)下方也應放置一個硬枕,讓下腰部輕鬆置於床墊上,以協助釋放下背部承受的壓力,並使腰椎可以呈現微幅向前彎曲的角度。 若是偏好側臥,則可以採取雙腳微彎、一前一後的姿勢,並在兩腳間夾一個抱枕,以提高舒適度。由於人體心臟位於左胸部,故一般側睡多建議向右側睡,以相對減輕心臟負擔;不過,有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在發作期間,則建議可以朝正常側側睡,也就是讓痠痛明顯的那隻腳處於高位(跨在正常腳上方,中間隔一個抱枕),如此可降低患側肌肉強直,減輕疼痛。 較不推薦趴睡趴睡的人也不少,但趴睡時頭部往往要90度向左或向右偏,固定姿勢太久,很容易造成落枕現象,一般較不推薦。尤其是頸椎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固定頸椎擺位太久,關節循環不佳,尤其不宜。但對某些椎間盤突出的年輕患者,在急性發作期為免脊椎週邊的神經在睡眠中承受身體太大壓力,可以暫時採取趴睡姿勢,緩解軟骨壓力,待急性期過後再改為仰睡或側睡。 年輕患者的坐骨神經痛多起因於椎間盤突出。這類患者要改善疼痛症狀,除接受復健治療,改善不良姿勢與腰部牽引治療外,也可在於急性期進行後仰式下背運動,即採趴睡姿勢,讓腹部平貼床面,用雙肘(情況更好時改雙手)撐起上半身,只要未加重疼痛,可每小時內執行5分鐘。這個復健動作適合在急性期中天天進行,有助於椎間軟骨往前方(即椎間)回推,減少對神經的壓迫症狀,使下背部肌肉放鬆,緩解疼痛症狀。 延伸閱讀: ·每晚躺床「秒睡」小心是身體警訊! 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 ·失眠、睡不好!專家激推「5種食物」提高睡眠品質 尤其這1水果要睡前吃
-
2024-09-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懶用牙線、漱口 蛀牙迅速找上門
幼時我愛吃糖果,因此飽受蛀牙之苦,又因騎腳踏車不慎撞斷左門牙,容顏受損、說話「漏風」外,堆積在門牙坑洞中的食物殘渣散發出腐朽味讓人敬而遠之,直到做牙橋補牙後,才揮別缺牙的夢魘。經一事長一智,從此護牙更為上心,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用牙線剔除牙縫的殘渣,飯後用鹽巴或茶葉漱口,牙齒有好長一段時間健康無恙。出社會後,因工作繁忙疏於保健,慢慢地三餐、冷熱飲時感覺牙齒痠痛,就醫得知上顎左右各有牙齒蛀蝕,最後抽神經治療,做牙套保護,牙齒痠痛才獲得舒緩。耳順後,牙齦加快萎縮,舊有的牙橋與牙套失去護牙功效,牙齒又痠痛了,只得花錢重做,將來再視牙齦萎縮程度調整換新。現在我遵照醫囑,每日輕輕刷牙以免牙齦受傷,每半年回診洗牙徹底洗淨牙結石,每三個月回診塗氟讓牙齒多一層保護膜,防止蛀牙、牙齦發炎腫痛。養成良好護牙習慣做好牙齒保健,可確保我們三餐正常進食,營養充分補充,生活幸福美滿,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打噴嚏腰背痛?小心椎間盤突出!醫建議多做一動作可預防疼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常發生腰痠背痛,現代上班族因久坐久站,有時也會出現下背痛、臀部疼痛,甚至一路往下延伸痛到大腿、小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這些惱人的疼痛問題,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惹的禍,若壓迫到神經,還會引發坐骨神經痛。坐姿不正確 痛感延伸大腿「長期姿勢不良」是椎間盤突出的最大主因,武俊傑強調,民眾上班沒有正確靠著椅背、下班回家躺臥在沙發上,這些錯誤的動作累積會造成腰椎傷害。他以診間一名57歲中年男子為例,該患者身體兩邊的大腿外側、接近臀部上方位置疼痛了數個月,狀況時好時壞,嚴重時連睡覺都會被痛醒。患者陸續求診神經外科、骨科、神經內科,也做過徒手治療,有時候站久一點或打噴嚏,又引起腰部及背部的疼痛,無法徹底改善。經X光檢查,顯示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間隙狹窄,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經過復健治療三個月後,疼痛症狀明顯改善,武俊傑鼓勵患者持續復健。誤以為拉傷 拖到下背麻木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武俊傑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受外力撞擊,均有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當這些壓力持續累積對腰椎造成負擔時,會慢慢出現局部不適感,民眾常忽略腰背疼痛,以為是疲勞或拉傷所致,直到下背部麻木、無力、肢體僵硬以及經常性的疼痛,才發現事情大條了。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常因疼痛而坐立難安、夜不成眠、不良於行;有些人症狀反反覆覆數年,也有人瞬間發作就非常嚴重。武俊傑表示,當神經被壓迫嚴重,會從腰部、臀部、一直到腿部出現痠、痛、麻、無力,即造成坐骨神經痛,可能會感覺到尖銳的刺痛,令人非常難受。椎間盤突出 多做伸展動作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武俊傑強調,要多注意工作型態及日常生活習慣,避開對腰椎負荷過大的NG行為。尤其要多「運動」,包括伸展動作、強化背部和核心肌肉的運動,讓肢體更有力。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經問診、理學及影像檢查,都可以診斷出來。武俊傑指出,經確診後,一定要針對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徹底改善,可利用腰椎牽引治療加強復健,再配合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以及強化核心肌群運動,可以改善腰部椎間盤突出的問題。熱敷或泡澡 放鬆緊繃肌肉痠痛藥布或藥膏含有消炎止痛藥的成分,對輕微的腰痠背痛或肩頸痠痛有減緩症狀效果,但治療效果有限。平常自我保健,武俊傑建議,可使用熱敷或泡澡等方式,放鬆緊繃的肌肉;另外,中醫針灸治療對疼痛的改善亦有幫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0 醫療.婦產科
女性固定做「1事」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分泌物、出血、疼痛都是警訊
就國外調查數據顯示,有固定做抹片的女性可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而3~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是每年都做抹片檢查者的2倍,若長達6年沒做抹片檢查則罹癌風險高出3倍,從來都沒做過抹片檢查則提高3.4倍。由此可見,透過抹片篩率可揪出逾8成鱗狀上皮癌的子宮頸抹片非常重要,只有少數位置較深處、好發於子宮頸管的腺癌,比較難以透過傳統抹片篩檢,可再加上深層子宮頸管抹片或子宮頸管搔刮術來補足。近年來婦女反而是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發生率相對提高,因為尚未有很好的常規篩檢,必須透過抽血或更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與卵巢外觀有無變化,這類病人往往都是因為出現症狀才發現,相較之下更無法早期發現。初期無症狀可循,務必定期做抹片婦產科醫師戴文堯曾有位年約40幾歲女性患者,已生育兩個小孩,因持續有水樣陰道分泌物類似小便狀長達兩、三年之久,看了很多醫生都查不出根本問題,而且她一年做兩、三次抹片檢查都正常,後來因爲困擾不已前來求診,才發現比較深處的子宮頸有異常增生物,抹片也難以檢查得到,後來確定是腺癌決定把子宮摘除。另一個案例則是年僅28歲的婦女,生過一個孩子,但從來沒做過抹片檢查,症狀除了異常分泌物,還有下腹疼痛,可能是因爲有分泌物、下腹痛和下背痛被診斷為發炎,在診所拿藥長達一年多,後來經由戴醫師內診發現已有五、六公分的子宮頸腫塊幾乎緊緊卡在在陰道最上方,一碰觸就會出血,手術切片結果也是腺癌,而且已經是第二期至第三期之間,所以無法開刀治療,目前只能施打化療同時接受放療。戴文堯提醒,等到有症狀才來檢查,往往在治療上就會比較棘手,這位20幾歲的年輕患者認為自己還沒進入中年應該危險性不高,但醫師建議只要有性行為的女性,就需要定期做抹片篩檢,可及早揪出病程尚處於無症狀初期的子宮頸癌「癌前期」。 分泌物、出血、疼痛、壓迫症狀都是警訊及早發現的子宮頸癌前期有幾個階段,最嚴重是0期,這類癌前期階段只需透過小手術例如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不僅可以有效治療並保留子宮,同時保有生育能力,即可成功避免後續惡化需要進行更大的手術;而第一期患者若無生育考量可以考慮摘除子宮與骨盆淋巴結摘除以根除疾病,而卵巢仍可保留,保有分泌賀爾蒙能力;化療、放療則屬於子宮頸癌第一期之後的治療方式,如第二期至第四期。戴文堯強調,這就是抹片的重要性,可以在0期之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且治癒率幾乎接近100%,並不需要進入放療、化療等後續階段。基本上,0期之前的子宮頸癌前期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也就是病人其實無法自覺有前期病變的病識感,大概進入第一期後子宮頸表面肉眼可看到病灶,最典型的症狀是性交後異常出血,也有少數會發生非經期或停經後出血,總而言之症狀皆為「異常出血」,屬於腫瘤已經大到肉眼可見,可能因碰撞而出血;當然也有少數人是長期有異常分泌物的現象,一般認爲異常分泌物可能只是子宮頸或陰道發炎,必須透過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罹癌。除了異常出血與分泌物,疼痛也是警訊,可能會肚子痛、下背或腰部痠痛,另外還會有壓迫症狀,包括壓到膀胱會頻尿、壓到大腸會自覺「裡急後重」,也就是一直想跑廁所卻又解不出來的壓迫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焦點.健康知識+
秋天養肺!中醫師教「簡單2動作」養陰潤燥:深呼吸強肺、放鬆心情
不知不覺夏天就過了,秋天到了,秋天是天氣逐漸轉涼、乾燥的季節,對人體的影響也相對明顯。中醫認為,秋天是屬於肺的季節,應注重養陰潤燥,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秋天養肺 養陰潤燥2健康操對此,中醫診所艾莉絲院長分享,中醫秋天的養生健康操:1、深呼吸與腹式呼吸深呼吸與腹式呼吸能有效幫助調節呼吸系統,增強肺部功能,並有助於放鬆心情。·操作方法: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雙手放在腹部。深吸一口氣,感覺腹部緩慢地向外擴張。慢慢地呼氣,感覺腹部逐漸回縮。重複此過程,每次進行5-10分鐘。2、擴胸運動擴胸運動可以促進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同時有助於舒展肩頸部位,減少肩頸痠痛。·操作方法:站立或坐著,雙腳與肩同寬。雙臂向前伸直,掌心相對。吸氣,雙臂慢慢向兩側打開,這時候你應該會有胸部擴張的感覺。呼氣,雙臂恢復原位,重複此動作10-15次。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這7種藥」別再吃柚子!血壓、血脂藥都中 營養師提醒:腸胃差、易手腳冰冷也少吃
 中秋將近,有沒有發現柚子又出來啦,ㄟ!稍等稍等!吃柚子的禁忌先來看看! 柚子飲食禁忌 這7種藥別跟柚子一起吃  1、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 :容易造成嘔吐、頭重腳輕、腹痛、腎毒性2、降血脂藥(statin類) :容易肌肉痠痛、肌肉病變3、降血壓藥(Amlodipine、felodipine、nifeddipine OROS、verapamil) :容易頭痛、臉紅、低血糖4、抗組織胺(astemizole、terfenadine) :會增加心臟不良反應5、抗心律不整藥(amiodarone):影響藥物控制心跳速率6、抗栓塞藥(cilostazol) :會增加藥物濃度(一半以上) 7、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會增加血液濃度,易造成不適 營養師高敏敏解釋,因為柚子、葡萄柚等都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這種成份會讓藥物分解速度減慢,像是服下過量藥物一樣產生副作用,建議在服用以上特定藥物期間儘量避免攝取柚子、葡萄柚,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食物交互作用。  這6種人吃柚子要注意 1、腎臟疾病患者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腎功能受損者較難代謝過多的鉀2、易胃食道逆流的人柚子會刺激胃酸分泌,易造成不適3、糖尿病、需控制血糖的人一顆柚子≥3份水果量,糖尿病友需注意份量,以免使血糖飆高 4、易手腳冰冷者柚子偏寒涼,建議手腳易冰冷的人注意攝取量5、消化道虛弱者吃太多柚子可能增加腹瀉機率 6、服藥中柚子的呋喃香豆素會抑制代謝酵素CYP3A4,導致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  高敏敏提醒,當身體不適或療效改變,必須立即就醫,並告訴醫師,同時攝取的食物為何。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摸柚子「忽略1事」小心皮膚大片變黑! 專家示警「這些情況」也會造成光敏感 ·不只吃柚子配藥會有交互作用! 1圖看「哪些食物不能和藥一起吃」:魚油、可樂都NG 
-
2024-09-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逃過拔牙痛 嵌牙後能啃硬芭樂
某天牙齒痠痛,趕緊到牙科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牙齒有蛀牙和裂痕,初步把蛀牙清理乾淨,再以補綴物填滿,因為發炎在牙齦深處,所以很難治癒,開立消炎止痛藥,叮嚀我不要咬硬物,萬一裂掉就要裝假牙了。裝假牙前要先做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大概三次,但我對抽神經有恐懼感,費時又耗精神,價錢也昂貴,詢問是否有替代法,醫師說因為破洞較大,以目前的技術,除了做假牙別無他法。正巧小女返家,提到有一種「嵌牙」技術,不用反覆的挖洞、填補,最重要的是不用拔牙,自然牙可以保留,顏色和真牙相仿,比補牙還堅固耐用,讓我燃起一絲希望。我找另一家牙科診所,醫師解釋是採用「陶瓷嵌體」,將一片注音符號ㄇ形狀的陶瓷片,鑲嵌在真牙兩側,精密貼切的結合,類似「架橋」的方式,不會輕易脫落,還可以幫助恢復牙齒強度,延長牙齒使用壽命。接著照X光,把補牙處清潔乾淨,拍照傳送齒模技師,預繳訂金,鑲嵌後交尾款,再經多次測試,直到舒適無礙,雖然價錢上萬元,卻比起植牙便宜多了,為了身體健康,這筆錢省不來的。缺牙攸關容貌,影響咬合、咀嚼功能,導致齒槽骨萎縮,無法享受美食,若有缺牙應該馬上處理。如今我飲食正常,連堅硬的芭樂都啃得動,令我十分滿意。
-
2024-09-11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抗氧化、助消化,怎挑才好吃?但配藥非常危險,尤其2種藥
中秋節將至,又到了吃柚子好時節。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柚子屬於高鉀水果,富含各種營養素,但一定要留意食用量,且不可跟藥物一起吃,避免產生交互作用,出現心跳過快、血壓不穩等反應。柚子有哪些營養成分?徐佳靖表示,柚子富含鉀、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蛋白質、維生素C、水溶性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等,不僅吃起來有飽足感,也補充水分。不過,柚子容易不小心吃過量,2瓣柚子約100公克,等於1份水果,熱量約38大卡,一旦吃多了熱量增加,也會吃進過多糖分。柚子的維生素C含量特別高,一整顆柚子高達186毫克,具抗氧化作用。徐佳靖說,吃柚子助消化、美白肌膚,但是腸胃不佳、慢性腎臟病患者需忌口,高纖維比較不容易消化,吃太多會造成腸胃道負擔。吃柚子或葡萄柚配藥危險柚子雖然是好食物,但是讓醫師、營養師非常頭痛,其「呋喃香豆素」成分會抑制體內肝臟的酵素,讓藥物無法被代謝,造成毒性或不良反應。柚子和葡萄柚均是芸香科柑橘屬,吃柚子或葡萄柚配藥非常危險,會導致藥效加成,讓肝臟分解藥物的速度減緩,甚至出現肝毒性,傷害肝、腎功能。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表示,柚子的呋喃香豆素可能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尤其是降血壓藥、抗凝血劑等。有些服用抗膽固醇藥物的患者,吃了柚子之後,會產生肌肉痠痛症狀,應立即就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陳志道強調,柚子的呋喃香豆素可以留在體內長達2至3天,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建議慢性病患者「淺嚐少量」,以吃1、2瓣柚子為限。除了食用禁忌,應景的柚子在挑選上有一些小撇步,避免購買到酸澀的口感。徐佳靖提醒,柚子採收後,表皮的水分會慢慢蒸發,變得有一點皺,食用風味更加,又稱為「辭水」。買回家後可置放於乾燥室溫2周,但放久了皮變軟可能變質,還是要把握賞味期限。柚子怎挑才好吃?1重量扎實沉甸,約1至2公斤最佳。2、外觀圓潤飽滿,果皮呈現黃綠色澤。3、表皮光滑、按壓果皮有彈性。4、頭尖、底寬的不倒翁形狀,代表果肉豐厚、水分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9 醫療.中醫
只有口臭嗎?火氣大的症狀表現有這些!中醫點出真正出問題的器官
夏季氣候炎熱,動輒容易「火氣大」,究竟什麼是「火」?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指出,人體在正常條件下,表現出體內氣血旺盛的現象,就是所謂的「火」,但大多數只是一種虛性的慢性發炎反應,而非真正的實火。中醫的火氣大」VS.西醫的局部感染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出現發熱的症狀,體溫超過攝氏37.5度時,全身會燥熱、口渴,這就是實火;但有時只是手腳冰冷、身體忽冷忽熱,卻不見發燒現象,就表示體內有寒,是虛火。上火其實是中醫的說法,從西醫的解釋來看,是指局部感染,比如說口唇週圍發炎、喉嚨感染、牙齦出血等,都是炎症的表現。這些原因多半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或者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使得腸道過度運作,無法正常吸收或排解實,堆積在體內形成毒素。火氣大的症狀表現在正常情況下,火可以分成生理與病理兩種,而中醫所謂生理性的火,其實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這種火是有益、也是必須的,分散在心、肝、脾、肺、腎等五臟之中,是用來啟動並促進各個器官的運作功能。如果體內的火過度,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的話,就成了病理上的火,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系統機能過度亢進,影響了正常的生理。因此,到了夏天,有些人會有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心煩氣躁、失眠、眼睛紅、頭暈腦脹、臉上痘痘增加、皮膚過敏、咳嗽、便秘、胃酸反胃等現象,這些都是火氣大的症狀表現。「火氣大」到底是哪個部位出問題?黃中瑀說,很多人誤以為嘴巴破、牙齦腫痛等症狀,是肝火上升,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不在於肝,有一半是來自於胃的問題。」他解釋,天氣熱時,很多人喜歡晚睡、熬夜,有時甚至會吃些宵夜、喝飲料等,這些食物會讓腸胃吸收功能超時工作,而出現發炎現象。「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與胃主管消化與吸收,當胃經、脾經走到下牙齦的部位時,如果長期熬夜、過度工作時,就會出現輕微的發炎現象;另一方面,脾經會散布在舌下,這也會造成隔天起床時,出現口臭、嘴破、胃酸過多,甚至反胃的現象。」黃中瑀指出,這些現象都表示脾胃的功能太過,一旦胃火旺盛,胸口還會有燒灼感,而熬夜導致的肝火上升,則讓頭痛、眼經紅腫、腫脹、小便黃、口乾、口臭等問題接踵而來。火氣大,很多人都會吃黃連來降火,但卻不知道黃連主要是在洩心火(心下火),這裡指的心火就是胃火,「說穿了,黃連就是胃腸藥。」黃中瑀表示,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等現象,其實都是胃火所引發的問題。胃火也與飲食的分量、時間有很大的關聯性,現代人喜歡吃辛辣食物,或者常吃得太飽、吃宵夜習慣等,都會引起胃熱上火,接著影響到脾、胃、腎、肺等器官,而出現許多腸胃發炎的症狀。延伸閱讀: ·肝過勞有「20個警訊」!變胖、痠痛、睡不好都在內 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 ·專家點名「6類飲食」超傷肝! 碳酸飲料、維生素A都是大地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8 養生.運動健身
如果你的肌肉痠痛還該運動嗎?專家曝何時該停止及改善5方法
運動的好處無須多言,但運動後隔日肌肉仍痠痛,還應該繼續運動嗎?或者,這是正常的嗎?專家指出,當你努力訓練或以新的方式挑戰肌肉時,一定程度的酸痛是正常的。這是一種被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 的自然效應,通常不適感在運動後48小時內達到頂峰,然後在72小時內消失。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運動對我們的肌肉施加與平時不同或更高的要求可能會導致組織分解,從而引發發炎反應。不過,接下來的身體自我修復,反而是肌肉變得更強壯的過程。何時該留意痠痛?專家提醒,需要注意的關鍵是你的疼痛程度。如果你的疼痛程度不高,可能只需要根據痠痛程度調整你的鍛煉計畫,例如舉起較輕的重量或少跑一些路程。然而,如果你的痠痛不僅僅是輕微疼痛,則需將其視為停止運動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給你的身體時間恢復。若你嘗試拖著痠痛的身體繼續運動,可能會擾亂身體恢復的過程,進而削弱你投入鍛鍊的努力,無法獲得想要的益處。更重要的是,對極度痠痛的肌肉進行鍛鍊沒有多大好處。專家指出,痠痛的肌肉無法產生足夠的力量,通常會更快疲勞,甚至還可能會受傷。 除此之外,還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你運動過度並對肌肉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時,肌肉快速分解會導致腎臟損傷,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危及生命。肌肉痠痛就不該運動嗎?事實上,運動後的休息並不意味你需要保持靜止不動,你可以做一些輕度運動,例如走路或低強度騎自行車都會對身體恢復有幫助。如果你仍渴望進行高強度鍛煉,則可以專注於不會受傷的肌肉,例如你的痠痛在手臂,可以進行腿部訓練,也就是鍛煉身體不同部位。5招改善肌肉痠痛1.休息並抬高痠痛部位。2.冰敷可減少發炎,從而改善血液流動。3.洗個熱水澡。4.如果有需要,服用非處方止痛藥。5.按摩。【資料來源】.Should You Work Out if Your Muscles Are Sore?.Cleveland Clinic: Muscle Pain
-
2024-08-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大叔假借按摩 騙走老爸金鍊
老爸生前是一個博學多聞且熱心公益的耆老,熟知地方的風土民情、歷史文物,經常有人登門拜訪請教他,他也樂於接待、協助解惑。某天一名中年男子藉請教當地文物為由,再度登門拜訪,獨自在家的老爸和他閒聊,相談甚歡,他自誇按摩技巧相當高明,可紓解筋骨痠痛,並好心的問老爸若有痠痛困擾,可讓他按摩緩解。老爸在他三寸不爛之舌的鼓吹下,逐漸失去戒心,躺在沙發上任他擺布,他按摩幾下後說:「阿伯,你脖子上的項鍊妨礙到按摩了,你先把它拿下來放旁邊,我好使力幫你按摩。」老爸不疑有他把項鍊摘下來放在旁邊茶几上,後來老爸覺得不妥,伸手要把項鍊拿回放在手上,可是他眼明手快搶走項鍊、拔腿就跑,70多歲的老爸怎麼追得到年輕力壯的訪客呢?只能眼睜睜看著他飛快的逃跑了。老爸重穿著愛漂亮,脖子上那條將近二兩重的黃金項鍊,閃閃發亮實在太顯眼誘人了,很多人提醒他要注意以免惹禍上身,他總是自信滿滿不以為意,認為「衰事」不可能發生在他身上,但那項鍊就被那訪客先騙再搶奪走了,除了損失錢財,對他的打擊非常大,從此他悶悶不樂、抑鬱以終。俗話說:「財不露白、富不露相」,「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老爸當時能謹守這2句古訓,我想這件憾事就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