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痛風
共找到
388
筆 文章
-
-
2021-12-22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減肥,還助防三高、癌症!營養師教彈性素食怎麼吃?
吃素有助健康,也有助減肥,嫚嫚營養師指出,「彈性素食」就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方法,且在健康綜合排名當中,為第二名的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有助健康和減肥,且執行也容易,不過相關細節也得留意,如此才會更有幫助。 什麼是彈性素食?有哪些好處? 嫚嫚營養師指出,彈性素食是一種大部分時間以蛋奶素進行的飲食方式,以天然的植物性食物為主,偶爾吃魚和肉。也因為多是原型植物性來源,和肉類相比,不僅熱量密度低,也含有高膳食纖維及水份,可提升飽足感、不易復餓。除此之外,彈性素食也可以大幅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及胰島素阻抗,飽和脂肪大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是主要的脂肪來源,過量便會產生提升胰島素阻抗,使得脂肪容易堆積。另外,也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LDL,因爲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動物性食物。 綜合上述,彈性素食不僅有助於減肥,也會間接對身體產生正面的影響,如有助防範三高、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痛風等,且因為彈性素食是以蛋奶素進行,可提供人體足夠需求的非植物性營養,因此在確實執行下,即便沒吃肉也不會有營養失衡或缺乏的問題。 研究分析:彈性素食穩降體重! 嫚嫚營養師指出,曾有綜合12項臨床研究的數據分析,共1100多人,測試4個半月,平均體重穩穩下降約2公斤,而此研究還僅只有改變飲食習慣,尚未確實控制熱量。另美國也有隨機臨床研究實驗,邀請72位BMI值28~40的肥胖族群,執行4個月控制熱量的彈性素食,約每日1500大卡,平均下降了約6.5公斤,且4.3%的體脂。 彈性素食:肉想吃再吃!助減肥、防癌症、防三高! 嫚嫚營養師表示,彈性素食不用求快,可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無肉餐的天數,各階段以一周計算,第一階段可1~2天只吃菜不吃肉,第二階段增加至3~4天不吃肉,第三階段達5天不吃肉。另也可以用餐次來算,一周共21餐,各階段以21餐計算,第一階段一周內6~8餐不吃肉,第二階段9~14餐不吃肉,第三階段15餐以上不吃肉,將不吃肉的餐次視個人生活習慣或喜好分散在一周之中,肉真的想吃再吃就好。兩種方法皆可,看自己適合何種執行方式。例如若只有晚餐才吃肉,早餐、中午吃奶蛋素,就達到階段二了。 若是想要更為彈性的吃素也行得通,例如持續維持在第一階段,一周兩天不吃肉,雖然效果沒那麼顯著,但因為飲食型態出現改變,對減重一樣可行,也有助於健康。而若要以此增強效果,則需更加強控制熱量攝取,如前述研究,建議一天約1500大卡。 彈性素食要注意什麼?嘴饞怎麼辦? 注意食材選擇及烹調。不過彈性素食即便簡單又健康,也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食材挑選、烹調方式等。嫚嫚營養師特別提醒,飲食期間應以原型食物為主,若選擇的都是如麵包、饅頭等加工食物或精緻食物,會使得容易復餓,不利於減重。而烹調方式若以不健康的方式進行,如油炸類、糖醋類、勾芡類等,不僅減肥效果會大打折扣,對身體健康也是個影響,也應避免。 嘴饞的時候怎麼辦?因此若是減重期間嘴饞,應避免食用餅乾、蛋糕等甜點,即便是標榜蛋奶素,因為這也是精緻食物,建議最好的方式是吃水煮蛋、茶葉蛋等,也可以吃3~5片85%以上的黑巧克力,黑巧克力也是個有助減重的天然食物,糖份及其他添加物較少,可適度的食用。也可以選擇小包的無調味堅果,不僅可提供營養,也有滿足咀嚼的口慾。 部分族群留意。另外,也有部分族群需留意,例如腎臟病、腎功能不佳者較不適合,因為彈性素食是以植物性為主,鉀含量較高。而行經期女性則需要注意缺鐵問題,鐵質吸收較好的來源為紅肉,因此需留意攝取高鐵質的植物性食物,如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飯後可吃芭樂、奇異果、木瓜等維生素C較高的食物,幫助鐵質吸收。 減肥最快的方式:慢慢來,習慣成自然。 嫚嫚營養師提醒,減重不宜求快,最快的方式往往就是慢慢來。一般瘦的越快的方式,往往身體越沒辦法接受或習慣,放棄、復胖的可能性就越高,建議減重以改變生活型態著手,先讓自己習慣成自然,也就生活在持續減重的日常中,穩穩地下降體重,不論是對健康或減重而言都是很好的事情。 《延伸閱讀》 .激瘦飲食&常見20種激瘦食物。減重又健康,女星半年狂降19公斤! .真實案例!從118公斤到46公斤,減重營養師分享成功4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2 該看哪科.中醫
冬令進補有撇步 醫師:小心「補錯了」越補火越大
40歲陳先生近日因喉嚨痛、鼻塞、聲音突然沙啞,懷疑是感冒,經醫師診治發覺不像一般風寒,才知道病人吃燒酒雞,隔天開始喉嚨痛、聲音沙啞「補錯了」,醫師提醒,冬令進補有撇步,小心越補火越大。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往往隔年元月中旬接近農曆春節前後,才會明顯感受到寒意,冬天10度以下也不多見,有些民眾過早吃補而造成腸胃不適、睡眠不佳、甚至出現咽喉腫痛、痔瘡發作、發燒等症狀。且一般人營養過剩,冬令再補,恐是火上加油,且不乏生活緊張、習慣晚睡,常見陰虛有火體質,貿然使用補陽藥物,反而更加耗傷陰氣,助長火勢。何裕鈞表示,民眾若想在冬日進補,要多注意幾點,包括了解自身健康狀況;若沒有發炎性疾病,如發燒、急慢性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濕疹、外傷傷口尚未癒合、痛風、慢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等症狀。而進補藥材也因個人體質不同酌加調整,也不是昂貴藥材就是最補,如容易腰酸、頻尿、疲倦無力、怕冷者可以多用補腎藥材,如杜仲、黑豆、肉桂等。至於經常腸胃不適、腹瀉、吸收不良、胃口差者以調養脾胃為主,例如山藥、蓮子、黨參等;容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者,補藥份量不宜過重,或用一些藥性較溫和的藥材來取代, 如將人參換成沙參、太子參、參鬚。同時還要掌握食材特性,怕冷虛弱者可多吃羊肉,皮膚不好者鴨肉是禁忌,要補血牛肉是首選,預防骨質疏鬆需補鈣者多選用排骨,有痔瘡便秘者,可多加青菜等高纖食材。他提醒,無論是吃什麼進補,都一定要注意自身體質和食物特性,且適量食用,以免進補不成,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觀念不正確恐讓健康問題更嚴重 營養師教吃素進補怎麼吃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醫教4招預防、3招緩解
時序入冬,關節痠痛,低溫加上疼痛,讓人更不愛動,形成肌力衰退、關節卡卡的惡性循環。專家建議,拚命補冬不如維持規律運動、吃抗發炎食物,雙腿有強健的肌肉,才能支撐保護關節,維持行動力。●為什麼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為何冬天容易痠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指出,研究顯示,當外界的氣壓、溫度改變時,人類大腦對於疼痛的閥值也會不同,尤其是關節的冷痛覺與壓痛覺。許多相關理論也被提出,例如天氣冷影響周邊血管收縮,循環變差,組織代謝修復能力差,容易產生發炎疼痛。而天氣也影響大腦皮質、視丘主管疼痛的區域,疼痛抑制的訊息減弱,交感神經興奮,組織神經纖維敏感,導致原本不覺得痛的地方也痛起來。加上天氣冷容易使關節僵硬,壓力上升、肌肉緊繃、體能下降,這些狀況使關節更容易疼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丁滎隍表示,《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說的是湖水結冰、土地乾裂,萬物的陽氣閉藏,人的身體也同樣會隨著氣候變化有所反應,如血管收縮、新陳代謝減緩等,以降低能量散失。而隨著氣血運行的效率下降,關節有宿疾舊病的患者容易在冬天感覺到疼痛加劇、筋骨僵硬、屈伸不利等不舒服的情形,在中醫稱為「痺症」。●如何預防冬天關節疼痛?丁滎隍建議以下幾種方式可預防變天引起的關節痛。1. 注意保暖● 衣物保暖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就是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戶外有溫暖的陽光時,建議出門曬曬背部,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即可。● 熱敷關節針對疼痛不適的關節熱敷,也可緩解關節疼痛,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中風或糖尿病等)或是血液循環機能異常(雷諾氏症等)病人,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2. 調整室內溫濕度一般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氣血上衝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3. 適度的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增加人體對抗風寒的能力。● 輕度退化者對於膝蓋未過度退化的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健走,行走速度比平時走路再稍快一點,每天一次,每次持續45到60分鐘。健走時須注意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公園或學校操場等),穿柔軟舒適的運動鞋或是護膝等。● 嚴重退化者若因膝蓋嚴重退化、行走有劇烈疼痛,可選擇溫水游泳等膝蓋負擔較低的運動。此外,運動前的熱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適度的拉筋伸展也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降低關節疼痛。4. 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飲食● 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白天的疲勞,放鬆身體緊繃的肌肉,讓過度使用受損的關節進入修復狀態。● 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平時應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不過度飲酒;痛風患者應避免飲酒與高普林飲食。● 適度飲用溫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血液循環順暢。● 多吃新鮮蔬菜如胡蘿蔔、番茄、青花菜等抗發炎食物,可降低關節發炎疼痛的機會。●關節疼痛該怎麼辦?1. 熱敷改善關節僵硬李佳龍表示,冬天除了疼痛的閥值下降之外,不當的使用或是傷害導致關節及周邊組織的發炎,也是疼痛的來源。除了就醫檢查及藥物消炎止痛治療之外,透過簡單的熱療也能緩解疼痛、改善組織修復,例如溫毯熱敷、泡熱水、遠紅外線儀等方式,建議每次15到20分鐘即可,每日2至3次,可在關節特別僵硬時,或是睡前氣溫驟降時熱敷關節。熱敷加上按摩,也能和緩關節僵硬所造成的疼痛。2. 按摩穴道緩解疼痛丁滎隍建議,可針對關節附近穴道進行按摩,能預防和緩解疼痛。膝關節疼痛可按摩血海、梁丘、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等穴道;踝關節可按摩商丘、解谿、丘墟、崑崙、太谿等穴道;肘關節疼痛可按摩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少海等穴道;腕關節疼痛可按摩陽谿、陽池、腕骨、大陵等穴道。3. 針刺或艾灸治療急性關節疼痛發作時的中醫治療,可於上述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也可使用「天灸療法」改善及預防冬天關節疼痛。「天灸療法」選在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對特定穴道貼敷辛溫助陽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附子等研粉加入薑汁製成的藥餅,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效果。
-
2021-1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薑母鴨、羊肉爐,冬令進補就怕熱量補過頭 專家建議「這樣吃」更有效!
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說的就是希望透過冬天進補補出好體力,來因應各種生活上的狀況,50、6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由於生活物資並不富裕,營養的補充困難許多,久久才能吃一次肉,因此動物性蛋白質與部份胺基酸的攝取容易缺乏,需透過冬令進補幫助體質較虛的人補充營養,不僅為了體能改善,同時也幫助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更好度過寒冬。而現今社會下,物資富裕且便利,多數人的營養問題在於過剩而非不足,所謂的冬令進補儼然成為滿足口腹之慾的理由,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現代人除了少數體質特別虛弱以外,基本不需要再額外進補,日常飲食豐富且足夠,營養素超量且過於偏頗的問題較嚴重,若真要進補還不如直接針對不足處做營養補充較佳。薑母鴨、羊肉爐到底在補什麼呢?薑母鴨、羊肉爐幾乎是冬天的代表食物,說到冬令進補絕對逃不過這兩大天王,而薑母鴨、羊肉爐到底在補什麼呢?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說明,當然肉類與鮮蔬的營養素很豐富,不過最主要是優質蛋白質的補充,根據冬令進補過往的時代背景,肉類食材非常缺乏,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不足會造成身體許多問題,甚至影響到身體根本的機能,因此光是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就能達到身體一定的改善,加上輔以藥材入菜,對身體的調養效果很大,但那是針對缺乏營養的古早人,現今情況下的冬令進補,補進來的更多是過量的油脂、鹽分與熱量。進補該怎麼吃比較營養?而若真正需要進補的人,這樣補真的有效率嗎?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指出,現代人營養不足的問題大多體現在過於偏挑食,因此營養素的攝取集中在某些部份,導致其它該攝取的營養不足,因為這樣的飲食偏好,即使是冬令進補,不喜歡吃的東西一樣補不到,所以不要再拿冬令進補行聚餐之實,若真的對蛋白質與胺基酸有補充需求,直接在日常飲食中搭配營養品服用,效率遠遠大於超量補充食物。進補食物隱藏了大量鹽分、糖分、油脂等,補愈多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提醒,大多數進補食物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去做,並非真正要進補,其調味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經負擔過重,更不用說四高族群,過多的鹽分會導致血壓升高,隱藏的醣份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難以控制,而大量的油脂攝取則會使高血脂患者風險提升,加上高普林的食物夾雜其中,熬煮過後不僅食物本身對痛風患者有影響,湯底更是痛風發作的主因。口腹之慾可以偶爾滿足,但若針對營養素有需求,還是建議至醫院或藥局諮詢藥師與營養師,透過營養品的補充,不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與飲食,更可以讓身體少負擔、多健康!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張益誌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冷颼颼!5大最愛火鍋料排行出爐,每吃一口熱量皆爆表,3種配角熱量也不低
氣象預報,今天清晨北部最低溫僅12.3度,專家預計明晨因輻射冷卻的關係,溫度恐怕會更低。天氣轉涼,不少民眾開始準備要大啖熱呼呼的火鍋,而吃火鍋最大重點除了鮮美的湯頭外,更少不了選擇豐富及花樣多變的火鍋料。網路媒體大數據關鍵引擎就曾做過調查票選統計網友最愛的火鍋料,前5名依序為蛋餃、豆皮、魚卵捲、魚餃、貢丸。火鍋料大多屬於加工食品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其實不難發現火鍋料大多都是屬於加工食品,而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要維持口感及味道,都會添加上較多的油脂及鹽或其它調味料。在攝取的份量上就得留意,千萬不可因火鍋料看起來小小的,就忘了要控制攝取份量,避免開心吃鍋,卻不小心造成熱量爆表、鈉含量超標。最受網友歡迎的前5名火鍋料的熱量與鈉含量1.蛋餃:一顆熱量約22大卡、鈉含量為57毫克。2.豆皮:一份豆皮(20克),熱量約95大卡、鈉含量為5毫克。3.魚卵捲:一顆熱量約8大卡、鈉含量為63毫克。4.魚餃:一顆熱量約24大卡、鈉含量為31毫克。5.貢丸:一顆熱量約54大卡、鈉含量為128毫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排行榜另外補充分享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小三角油豆腐(每個約76大卡)、魚子球(每顆約72大卡)、芝麻麻吉燒(每個約60大卡)。潘富子提醒民眾,尤其是吃到飽的火鍋,民眾常會有抱著一種要吃回本才划算的心態,而忽略熱量及鈉含量的控制。以去吃到飽可能吃到的份量估算來說,一餐可能會攝取到近2800大卡,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600~800大卡,相當於60公斤體重的成人,慢跑(8公里/時)需約5.7小時才消耗的掉。 湯底的選擇也很重要潘富子提醒,想維持健康體態若以正常體重 60 公斤的靜態工作者,建議攝取量每日建議熱量攝取1,800大卡,而不論哪種體態的人鈉含量更要注意每日建議鈉攝取量上限2400毫克。建議民眾可運用「我的餐盤」運用「拳頭」及「掌心」來估計食物攝取量,也可以在吃火鍋時可以比平常吃更多蔬菜以增加飽足感;火鍋湯底選擇番茄、昆布或柴魚等原味湯底可避免吃下過多的脂肪與鹽分。延伸閱讀: 。常吃火鍋小心誘發痛風! 醫揭「代謝異常關鍵」 :愛喝湯先踩雷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
2021-11-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醫病天地/腳趾疼痛 小心痛風關節炎
35歲的林先生享受完美食、啤酒,卻出現腳趾疼痛等症狀,他形容像是「被老鼠咬到腳」,醫師發現林先生的大腳趾除紅腫,隱約可見不規則的突起,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抽血,結果發現林先生尿酸值偏高,腳趾關節旁有尿酸結晶沉積形成的痛風石,是典型的痛風關節炎,經由降尿酸藥物治療後,腳痛逐漸改善。痛風關節炎患者常有家族史,而且好發在年輕到中年的男性,而女性反而好發在停經後。現代人因工作忙碌缺乏運動以及飲食不均衡,造成體重直線上升,也是原因之一。土城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謝臻怡表示,痛風關節炎發作通常沒有前兆,民眾若發病,大腳趾或腳踝就會出現紅、腫、痛,嚴重時連穿鞋都有困難。土城醫院營養師邱怡文建議,酒跟含糖飲料都是痛風幫兇,痛風關節炎病患每日應喝足夠水量,才能提高尿酸代謝,均衡飲食,切忌大魚大肉,也要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醫師謝臻怡提醒,痛風關節炎病患須維持血液中尿酸值,當疼痛症狀緩解後,仍必須定期回診,按時吃藥,若是控制不當,恐出現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她建議,民眾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毫克(mg/dL)以下,這樣有助加速體內痛風石溶解;若是因為痛風石破壞關節造成變形、嚴重疼痛、關節活動受限,可以考慮由手術清除痛風石,但仍必須服用降尿酸藥物來控制。
-
2021-11-17 養生.聰明飲食
珍奶加雞排、啤酒加炸雞小心誘發痛風! 營養師曝「飲食禁忌」
高尿酸是造成痛風的原因,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物,所以過去被認為吃太多高普林的食物,所以身體代謝不了,血液濃度高,最後沉積成關節結晶發炎,造成痛風。不過現在發現飲食是痛風的因素30%,另外70%成因是身體代謝機能。然而營養師朱瑞君點破迷思,她認為在過去的飲食原則裡,都著重避開高普林食物,但朱瑞君出具新加坡權威調查顯示,吃素食的人痛風發作機率比葷食者高,所以後續的研究發現,高普林食物不一定會造成痛風,有些蔬菜、植物來源蛋白,其實可以放心吃,不用限制,例如黃豆、菇類、蘆筍等,重點是要側重食物種類的選擇。常見NG痛風食物1.酒精:啤酒、紅酒、威士忌2.內臟類:豬肝、腰子、腸類等3.海鮮類:蝦、蟹、魚等4.含糖飲料:雖然不是高普林,但會造成增加痛風的狀況5.肉類: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少吃、濃縮高湯也是禁忌。肉類例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肉乾、魚乾,還有肉湯、雞精等。6.高油脂飲食,油、煎、炸類,或例如現在流行的生酮飲食,對一些有痛風的人,可能在飲食時造成身體不適,但也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夠熬過脂肪大量代謝期,後面吃生酮飲食會紓緩,但朱瑞君認為,這還是會讓痛風的人感到不舒服。 NG痛風飲食組合1.麻油雞:雞湯+油+酒2.啤酒加炸雞:油+動物性蛋白+酒精3.珍奶加雞排:含糖+油脂+雞肉4.白酒燒蛤蠣:酒+海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記者 梁少珊)延伸閱讀: ·常吃火鍋小心誘發痛風! 醫揭「代謝異常關鍵」 :愛喝湯先踩雷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
2021-11-1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偏鄉居家醫療 應導入合理健保給付
健保署於民國88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這幾年來,每次跟著承作計畫的醫療團隊至山區居家醫療訪視,內心都很感動,感恩醫療人員在台灣這片土地付出的大愛。讓山地離島 同享醫療資源上周,苗栗大千醫院醫療團隊總裁徐千剛與醫師陶國翔,深入苗栗縣泰安鄉天狗部落,訪視一名高齡原住民。她有痛風,雙手、雙腳無力,10多年來一直居住在部落裡的屋子,無法下山就醫。我們住在都會區的民眾,很難想像要「跋山涉水」的醫療現實。健保署20年前即規畫IDS計畫,讓同樣繳健保費的山地離島民眾,也能盡量享有醫療資源。自擔任健保署長以來,每次深入探訪山地離島及偏遠居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醫療需求,內心總滿滿悸動,IDS計畫實施逾20年,一定要導入更多合理醫療給付,彌補當地資源不足。偏鄉居家醫療 不可或缺服務110年,健保投注在IDS計畫的經費約6億多元,目前有26家承作醫院,包括7家醫學中心、14家區域醫院、5家地區醫院,結合當地84家基層診所或衛生所,共同在50個山地離島地區提供醫療服務。院所視當地醫療狀況提供差異化服務,包含專科醫師駐診、定點門診、夜間或假日待診、各專科門診、巡迴醫療、居家護理及居家醫療等服務。從健保大數據分析,109年山地離島接受「居家醫療」有24073人次,平均接受訪視次數約12.5次,顯然居家醫療在山地離島是不可或缺的醫療服務。目前健保支付山地離島地區醫師訪視費1709點,略高於非山地離島地區1553點,但幾次實際走訪下,感受到山地離島地區的交通就是繞山路,雖有很美的風景,但醫療團隊往訪居家醫療,往往耗時一小時以上,實非150點所能彌補。遠距醫療元年 透過視訊問診記得阿里山衛生所的Atai e Ucna醫師笑笑跟我說,車子輪胎耗損率很高,還好他開車技術很好。聽了都很心痛與不捨,強化山地離島IDS計畫中的「居家醫療」服務的醫療動力,將是健保支付改革重點。另外,山地離島及偏僻地區民眾的專科醫療確實受限,為彌補不足,今年是健保「遠距醫療元年」,我們透過視訊將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帶到民眾眼前,有效率地提供醫療諮詢,實現在地就醫、在地治療,病人不動的醫療服務。實施初期以當地缺乏且民眾迫切需要的專科醫療,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或急診為主,未來IDS計畫也勢必要和「遠距醫療」結合,作為山地離島重要的醫療主軸之一。台灣都會區醫療資源可說已飽和,搭捷運就有好幾家醫學中心可供選擇,走幾步就可看到診所;但在偏遠的海角山區,卻居住著一群醫療弱勢的族群,他們的就醫路必須百轉千迴。健保署推動的「居家醫療」,讓都市醫師們可前往住在沒電梯高層公寓、不便就醫民眾有醫療照護,也讓IDS計畫醫療團隊協助照顧偏鄉不便就醫民眾。城鄉醫療照護 努力縮短差距今年起更積極推動遠距醫療,可藉此拉近山地離島醫師和大醫院專科醫師的距離,滿足民眾基本就醫的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的目標。走入好山好水的台灣深山部落,我們發願努力縮短城鄉醫療照護的差距,真正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
-
2021-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冷颼颼 醫師提醒吃火鍋暖身要留意食材食量防痛風
桃園市中壢25歲蔡先生與友人聚餐大啖螃蟹火鍋配啤酒,半夜右手指關節突然紅腫抽痛,到醫院檢查是痛風發作,難以置信自己年紀輕輕竟然痛風上身。痛風的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醫師林盈光指出,每到冬天,不少人痛風發作,經常發生在大吃大喝之後,但飲食只是導火線,真正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冬天末梢循環變差,如果水喝不夠、排尿少,尿酸較易產生結晶;如果又吃進大量海鮮、肉類和酒精,則加速尿酸瞬間飆高而誘發痛風。林盈光表示,尿酸是身體代謝過程的廢物,溶於血液進到腎臟再隨尿液排出,當尿酸含量過高,將與鈉結合成尿酸鹽結晶沉積體內,常見於手指和腳部的末端關節,一旦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就是痛風發作。痛風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痛風主要風險族群是40歲以上中年男性,林盈光說,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女性更年期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也應提高警覺。個案蔡先生體重破百,飲食不節制,又愛含糖飲料,平時不運動,造成年紀輕就痛風發作。林盈光說明尿酸過高有9成是尿酸的排泄出問題,1成是身體產生過多尿酸來不及排出。高尿酸血症幾乎沒有不適症狀,卻是健康的不定時炸彈,即使未發生痛風,尿酸鹽結晶也可能隨機沉積在心臟、血管、腎臟等處,增加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腎結石、腎臟纖維化的風險;一旦發生痛風且反反覆覆未妥善治療,日積月累將導致腎功能下降、慢性腎衰竭而面臨洗腎。林盈光醫師強調,「高尿酸、痛風、腎病變」是洗腎的三部曲,只要及早介入做好控制,阻斷尿酸增加,控制痛風不發作,是可以不必走到洗腎的地步。他曾收治腎臟病變第5期即將洗腎的病人,經聯新國際醫院西醫、中醫、營養團隊的整合照護,透過飲食與衛教,10多年來嚴格控制尿酸,病人不僅沒有再惡化,腎功能幾乎回復到正常。如何避免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林盈光醫師建議多喝水、多排尿,控制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例如海鮮、紅肉、動物內臟,長得快的蔬菜如豆芽菜、蘆筍、香菇、醃漬類及加工食品、酒類特別是啤酒及烈酒;多吃蔬果、多攝取檸檬、醋和低脂牛奶,少油炸食物、少喝含糖飲料,持之以恆保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與腰圍,就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逆轉改善。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冷空氣來襲!這變天速度比女生大姨媽來的變臉速度還快,此時當然就是要來鍋熱呼呼的進補火鍋,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還是藉機大嗑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你喜歡那一種?還在擔心熱量嗎?小心鈉含量可能比熱量還驚人!立冬進補 鈉含量比一比1、薑母鴨 900kcal/鈉含量2700mg2、羊肉爐 700kcal/鈉含量2400mg(推薦閱讀: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3、麻油雞 1000kcal/鈉含量1320mg4、酸菜白肉 500kcal/鈉含量3600mg5、麻辣鍋 850kcal/鈉含量3200mg以上數值約為喝完兩大碗湯(650ml)之估值 酸菜白肉鍋熱量低、鈉含量高 2碗湯就超標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每份食材、烹調方式不同,因此有機會逆轉。而在排行榜上,熱量最低的雖然是酸菜白肉鍋,但卻是鈉含量最高,這是因為酸白菜是經過鹽巴下去醃製的緣故,而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基本上喝兩碗熱湯就會超標了。(推薦閱讀:打包火鍋湯底隔天吃? 專家揭禁忌) 高血壓、高尿酸 攝取酒及麻油要適量既然火鍋陷阱多,要如何健康補?高敏敏建議,少油烹調、半水酒,麻油雞和薑母鴨絕對是冬天不可缺少的,但因為皆加了酒做烹調,若是有高血壓、尿酸過高者務必小心攝取,最好減少酒及麻油的用量,使用半水酒烹調,而在享用前記得將浮油刮除,以減少油脂攝取。(推薦閱讀: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多蔬菜、原型食物 避免加工食品此外,一般薑母鴨或麻油雞等都是以肉為主,建議加入蔬菜類下去熬煮,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且少使用豆瓣醬或豆腐乳調味,以蔥、蒜、辣椒、蘿蔔泥替代,但若能享用最原味的口感則是最好的選擇。而火鍋內也應以原型食材為主,避免像是蛋餃、魚餃、丸子、蟹肉棒、油豆腐等加工製品,以蔬菜、魚肉、雞肉、海鮮、豆腐等為主。(推薦閱讀:蟹肉棒外層塑膠套要拆嗎? 專家揭「正確做法」) 慢性病患者 吃補也要顧健康高敏敏提及,一般人建議以青菜為主,以肉為輔,多吃原型食材,也可以多增加菇類、藻類的攝取,維持營養均衡;高血壓患者建議減少烹調使用的酒量及醬料,以免血壓過高;糖尿病者建議以少油、高纖食材為主,像是南瓜、芋頭、玉米、山藥等主食類食物則要注意攝取量,以免血糖過高。(推薦閱讀:常吃火鍋小心誘發痛風! 醫揭「代謝異常關鍵」 :愛喝湯先踩雷)至於湯及肉類蛋白質中的鉀含量偏高,因此腎臟病友須多注意,而痛風患者也應減少喝湯,因為酒精不利於體內普林代謝,也須注意肉的份量並多喝水,吃鍋進補才能吃進健康! 延伸閱讀: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
2021-11-0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 16歲高中生竟成三高及痛風候選人
● 飲食不均衡,尿酸過高正快速年輕化● 尿酸過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亦高●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先投藥治療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的人注意!如果長期飲食失衡、亂吃高油脂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尿酸過高、膽固醇高,更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風發作,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尿酸高多發生於中年人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子閔表示,過去高尿酸大多發生在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但隨著現代人營養過剩,20多歲尿酸高的案例已不再少見,她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僅16歲,是一名男高中生,因體重破百做自費健康檢查,尿酸值竟超過9mg/dL,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該名高中生平時飲食毫無忌憚,愛吃炸雞、甜食,隨時一杯手搖飲,體重不斷飆升,家人帶他自費做完整的健檢,結果得到滿滿的紅字,不僅尿酸過高,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統統爆表,典型的「三高候選人」。林子閔指出,這位高中生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也就是痛風發作前期。高尿酸會在關節產生結晶,長期下來就會導致痛風,因此痛風患者在發作前,會經歷一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這名高中生就診時,尿酸已達到9點多mg/dL,與標準7mg/dL相差甚遠,只要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改變,隨時都可能痛風發作。轉成痛風 需長期控制飲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1993年到1996年進行的營養健康調查,15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達43.7%,女性也有27.4%,其中約有5%到18.8%的機率會從高尿酸血症轉為痛風。一旦被診斷為痛風,就必須要長期控制飲食,定期回診追蹤並服藥。林子閔表示,高尿酸的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即使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可先使用藥物介入治療,調控尿酸。高普林食物 慎防攝取過量避免尿酸過高,林子閔建議,應避免大量食用「高普林」食物。臨床已知尿酸高與普林有關,普林存在於食物或是體內細胞,過量攝取高普林食物,會加速新陳代謝,導致尿酸生成過高。此時如果腎臟功能不佳,將加劇高尿酸的情形發生。高普林食物,包括帶殼海鮮、肉湯、雞精、內臟、蝦子、干貝、香菇、黃豆、豆製品、黃豆芽、筍乾等。林子閔不建議天天且大量食用,特別是已經有高尿酸症的患者,更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
2021-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變冷血壓飆升 營養師揭露十種降血壓食物
進入深秋時節,天色暗得很快,似乎提醒人們,冬天即將到來。天氣變冷,對血壓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顯示,當氣溫下降1度,血壓就可能上升0.5毫米汞柱以上。新聞網站《Sowetan LIVE》營養師撰文提醒高血壓病患,遵守「得舒飲食」原則(DASH),助於改善血壓居高不下的困擾。 總原則來說,由於高血壓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和腎臟疾病的風險。所以,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並減少鹽分攝取,在膳食中加入全穀物、魚、堅果、豆類和低脂乳製品,幫助降低血壓。 以下是十種有益高血壓病患的最佳食物: 一、南瓜籽小小一顆,卻富含大量控制血壓的營養素,包括鎂、鉀和精氨酸。這是一種產生一氧化氮所需的氨基酸,一氧化氮對放鬆血管和降低血壓很重要。 二、紅蘿蔔紅蘿蔔助於維護視力,而且這種主食蔬菜富含酚類化合物,助於放鬆血管和減少發炎,從而幫助降低血壓。生吃胡蘿蔔比煮熟吃,更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三、豆類和扁豆 豆類和扁豆含有豐富的纖維、鎂和鉀,可以幫助調節血壓。豆類食物可以添加到熱湯中熬煮,讓冬天溫暖。四、菠菜 菠菜富含硝酸鹽,還有抗氧化劑、鉀、鈣和鎂,這讓這種綠色植物成為高血壓患者的絕佳選擇。菠菜湯可以降低動脈僵硬,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 五、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柑橘類水果,可以降低高血壓等心臟病風險,助於維持心臟健康。然而,高血壓病患要避免攝取葡萄柚,因為會干擾降血壓藥物。 六、漿果藍莓、覆盆子和草莓是與降血壓作用有關的一些漿果。它們含有花青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花青素已被證明,可以提升血液中的一氧化氮程度,這有助於降低血壓。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在飯後攝取漿果作為零食或甜點,或將它們添加到燕麥片中。七、鮭魚、高脂肪魚類 富含脂肪的魚是Omega-3的極佳來源,有益於心臟健康。這些優質脂肪,也減少身體發炎。 八、芹菜: 芹菜含有苯酞的化合物,助於放鬆血管和降低血壓。煮熟的芹菜效果較好。 九、蕃茄和蕃茄製品:蕃茄和蕃茄製品,富含多種營養素,包含鉀和類胡蘿蔔素蕃茄紅素。蕃茄紅素助於降低高血壓等心臟病風險。十、甜菜根、甜菜葉和甜菜汁:甜菜根和甜菜青菜富含硝酸鹽,助於放鬆血管並降低血壓。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失眠…掉入憂鬱症漩渦 醫:4步驟讓你提早1小時安穩入睡冬天痛風容易發作!營養師揭「NG痛風飲食大全」冷空氣來襲想吃鍋 食藥署告訴你怎麼挑火鍋食材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10-1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喝酒、沒吃海鮮 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醫揭關鍵
「醫生,我的腳好痛!」王先生一跛一跛的走進診間。「痛風又發作了?」醫師看到老病患露出痛苦的表情,大概就猜到了原因。「我不喝酒、又沒吃海鮮,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啊?」王先生無奈地問。這是很多痛風病友關心的問題,平時很注重飲食,不菸、不酒、也不吃海鮮,但是尿酸依然偏高,痛風還是會發作。過敏免疫風濕科蘇勤方醫師指出,尿酸超標時要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是身體產生的尿酸太多,一個是身體排出的尿酸太少。尿酸的來源主要由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另外約三分之一是從飲食裡的普林(嘌呤)代謝而來。至於排除尿酸的部分,大部分是經由腎臟由尿液排出,少部分是從糞便排泄出去。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身體產生太多尿酸,例如體質、肥胖、高血脂等;排出太少尿酸的原因,包括脫水、腎臟功能較差、高血壓、體質等。在食物方面,大家知道喝酒、吃海鮮可能導致痛風,蘇勤方醫師說,其實含有高果糖糖漿的手搖飲也與尿酸過高有關,天天喝手搖飲,亦是造成痛風的危險因子。請問豆類跟香菇到底能不能吃?豆類與香菇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蘇勤方醫師表示,過去的觀念認為豆類、菇類屬於高普林食物,痛風病友應該盡量不要吃。可是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痛風病友攝取植物性高普林食物,並不會提高尿酸,也不太會誘發痛風發作。新版治療指引已陸續修正,醫師不會再建議痛風病友限制攝取豆類、香菇這些植物性的高普林食物。關節炎發作時,抽血檢查尿酸值正常,就不是痛風嗎?經常有患者在關節炎發作時抽血驗尿酸,但是尿酸數值卻在正常範圍內,蘇勤方醫師解釋,其實在痛風急性發作時,尿酸不見得會升高。「我通常會建議病友,先把關節疼痛控制下來,等到下次回診關節已經不痛的時候,再來討論要不要抽血驗尿酸,或是要不要做長期降尿酸的治療。」蘇勤方醫師說,「因為痛風病友經常具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需要一併做心血管風險的評估。」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這些代謝性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知道,蘇勤方醫師說,有時候痛風發作正是提醒我們身體可能有些狀況,要好好做評估,並積極控制各種風險因子,維持身體健康,對自己好、對家人也好。尿酸數值越低越好嗎?由於尿酸超標可能導致痛風、形成尿路結石、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沉積在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所以有些人會誤以為尿酸數值越低越好,蘇勤方醫師說,尿酸是身體正常的代謝產物,也具有一些生理功能,例如幫助維持身體的滲透壓,協助腎臟把水分吸收回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將血中尿酸降得太低的病友,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或神經退化性疾病,有一些關聯。臨床上會建議痛風患者把尿酸控制在6 mg/dL以下,以減少痛風發作的機會。蘇勤方醫師解釋,如果是比較嚴重、時間比較久,已經形成痛風石的患者,會建議將尿酸控制在5 mg/dL以下,可降低發作機會,且有助於痛風石的溶解。將尿酸值維持在4至6 mg/dL之間,對病友來說應該較為合適。變天的時候,痛風會不會較容易發作?痛風的發生是因為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裡,然後觸發了一連串免疫反應。天氣突然變冷的時候,肢體末端循環變差,尿酸結晶可能較容易形成,蘇勤方醫師說,另一方面,發炎細胞釋放出來的細胞激素,也比較不會被血液帶走,進而累積在關節裡導致不適,可能使痛風患者在變天的時候特別有感。痛風一定得吃降尿酸藥嗎?需要吃多久?如果抽血發現尿酸值偏高,但沒有症狀,可以先做飲食控制,調整生活型態,並密切追蹤。蘇勤方醫師說,目前的共識是如果痛風容易發作、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或已經形成痛風石、或從X光可以見到關節已經受損,就會建議要規則使用降尿酸的藥物,以降低復發機率,並減少後續的各種併發症。由於尿酸偏高可能與體質有關,蘇勤方醫師分析,既使是長期控制非常良好的痛風患者,能夠在停藥五年之內,完全沒有痛風發作,而且尿酸可以維持在7 mg/dL以下的人大概不到兩成。如果在停藥之後,尿酸便持續爬升,可以預期痛風很快會發作,通常就會建議病友趕快恢復使用降尿酸藥。高尿酸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相同,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患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調整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把尿酸控制達標,才能避免折磨人的痛風發作以及後續的各種併發症!原文:
-
2021-10-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控制不佳有3原因 影響血脂的這些食物少吃
●高血脂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服藥不要見效就停藥 降幅難達標●有患心血管疾病 壞膽固醇應降四、五成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台灣成年人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高血脂,可能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其中以LDL超標最嚴重,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大增,這些都是十大死因榜上有名的健康殺手。壞膽固醇 控制不佳三原因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分析,常見LDL控制不佳有三大原因,包括:誤以為飲食和運動就可以控制、對疾病關聯性的了解不足、把其他問題混淆為藥物副作用。王宗道表示,即便非常努力調整飲食運動,頂多影響10到20%的LDL數值,現在藥物效果都很好,很快就可以看到LDL降低三成以上,但有些人看到效果就想停藥,其實降幅還不夠,維持期也不夠久。LDL降幅要夠 須半年以上王宗道提醒,LDL降幅要夠,還要維持半年以上,血管斑塊才會穩住,才能夠對血管形成保護,此時才能跟醫師討論要不要減藥。沒有心血管病史,單純只是LDL比較高的人,或許降低三成是夠的,但發生過心臟病或中風的人,建議LDL降幅應降低四、五成,數值不能高於70mg/dL,才比較安全;如果合併糖尿病要更低,LDL不能高於55mg/dL。「LDL數值每降低1mg/dL,可以降低0.5%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王宗道舉例說,一個人LDL原本高達140mg/dL,若能降到70mg/dL以下,就可以降低35%疾病風險,愈早控制下來愈好。三酸甘油脂 影響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超標也會影響血脂?王宗道表示,高密度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對心血管有保護效果,如果總膽固醇除以HDL結果在4以下,而且LDL不超標,代表總膽固醇高主要來自HDL,就不需要太擔心;但三酸甘油脂高會讓HDL下降,屬於間接危害,所以高血脂治療目標仍是要看LDL。耐心服藥物、妥善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能讓心血管健康控制加分。王宗道指出,血脂高患者除了持續服用降血脂藥,飲食上沒有絕對禁忌,但必須注意酌量和營養均衡,如果過量偏食特定食材,反而可能衍生其他健康問題如痛風等。
-
2021-10-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太多肉、太鹹會導致腎結石? 醫師教你預防「腎結石」的6大方法
腎結石發作起來通常有劇烈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甚至一直嘔吐、發燒,沒有及時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在泌尿科門診常見病人,一手扶著腰,表情疼痛,緩緩地走進診間,要求打止痛藥,經過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是結石卡在腎臟及輸尿管造成阻塞引起疼痛,而病人在接受治療並在石頭排出後,症狀才完全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是體質?還是水喝太少?其實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有些疾病也已證實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復發。腎結石常見的原因 ◎脫水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大量流汗,無法補充適當水分,容易引發腎結石。腎結石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面長石頭,所以大量流汗時雖然有喝水,但沒有排足夠的尿液,仍然會因為尿液濃度太高而產生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減少尿液中原本可以抵抗腎結石的蛋白,也讓尿液更酸性,都是會讓腎結石越來越多因素。◎痛風痛風患者的血液中尿酸都偏高,有些甚至從腎臟代謝到尿液中的尿酸也偏高,而尿液中的尿酸會增加腎結石的聚集,讓腎結石形成更多。◎副甲狀腺腫瘤一般有副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多數都沒有症狀,通常是因為抽血意外發現鈣離子超標,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副甲狀腺腫瘤。特別是反覆發生腎結石的病患及20幾歲就有腎結石的患者,須注意血液及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如果超標,則要檢查是否有副甲狀腺腫瘤。◎反覆腎臟感染腎臟反覆感染,會因為尿液中的發炎物質及被破壞的腎盂黏膜,吸引結晶聚集,形成腎結石。◎吃太鹹、太多肉吃太鹹會吃入太多納離子,鈉離子會導致對抗結石形成的能力降低;而吃太多肉會增加草酸鈣在腎臟形成結石。預防腎結石六大原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怎樣做才能對預防腎結石再發生呢?把握以下原則即可避免腎結石發生。一、多喝水: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建議,好發腎結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排2500毫升的尿液才能減少腎結石的復發,換算成每天飲水量至少要3,000西西以上;正常人一般也建議至少要喝2,000西西以上的水,避免結石形成。二、少吃鹽: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吃太鹹的食物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暨腎臟疾病研究機構建議,對於腎結石好發者,每日鹽的攝取量要少於一茶匙(約2,300毫克)的量。三、足夠鈣:吃鈣不足無法讓草酸形成草酸鈣由腸道排出,反而增加草酸吸收,在腎臟形成草酸鈣結石;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應1000-1200毫克,約250毫升牛奶4杯所提供的鈣量,由於正常飲食已有鈣的攝取,加上牛奶1~2杯即可獲得足夠的鈣。所以要提醒腎結石者好發者,不要刻意減少鈣的攝取,反而會增加結石生成。四、少吃肉:攝取太多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腎結石形成,尤其是草酸鈣、尿酸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五、減少高草酸食物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韭菜、秋葵、黃豆、杏仁、榛果、楊桃、紅茶、巧克力...等,容易腎結石的病患應少吃。六、控制糖尿病、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容易發生在有糖尿病、痛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身上,如果這些患者有因腎結石造成疼痛,經過專科醫師治療恢復後,應積極控制血糖、尿酸、體重,並遵守多喝水、少吃鹽、足夠鈣、少吃肉及高草酸食物等5大原則,就能避免腎結石的覆發。醫師叮嚀腎結石的診斷除了照X光、超音波外,24小時尿液的分析與腎結石相關的血液檢驗,也是對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的依據。建議腎結石病患尋求泌尿專科醫師的協助,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做改善,才能減少腎結石再發生,降低腎臟受傷的風險。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教授:並非沒相關研究
我在前天(2021-10-5)發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提出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的證據。隔天讀者CHEN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想請問有相關研究新冠疫苗會誘發紅斑性狼瘡嗎?剛剛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像一般青壯年族群不像高齡族群會定期做健檢,沒症狀一般也不會去做檢查。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這位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台灣時間2021-10-7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女高中生打BNT 誘發紅斑性狼瘡 媽媽後悔簽同意書。這篇文章的最後兩段是:【報告出爐,女高中生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同時導致腎炎,緊急入院治療。由於病患以往無相關病史,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醫師進一步指出,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目前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持續觀察。】《NOW健康》也在同一天發表今明BNT陸續抵台 誘發紅斑性狼瘡?張上淳:找無報告,其中兩段是:「另一方面,新北市傳出1名女高中生,校園集中接種輝瑞BNT後,出現臉頰與雙腿嚴重水腫,就醫檢查確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臟發炎住院治療中,陳時中強調不能斷言疫苗誘發,目前僅能說時間序上有關連。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接種疫苗會引起免疫反應,確實有人關心是否會連帶影響其他免疫系統,但新冠疫苗與紅斑性狼瘡是否有關,國際上沒有特別提到有關連,也沒有相關報告。」從這兩篇新聞報導可以看出,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但指揮中心則說「沒有相關報告」。但是,「沒有相關報告」是真的嗎?今年8月,紐約大學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30位研究人員發表Evalu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Status in SLE Patients Following SARS-CoV-2 Vaccination(SARS-CoV-2 疫苗接種後紅斑性狼瘡患者的免疫反應和疾病狀態評估)。他們調查79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9位出現中低程度的發作,1位出現嚴重的發作。今年9月,一個國際團隊發表Tolerance of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nternational VACOLUP study(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對 COVID-19 疫苗的耐受性:國際 VACOLUP 研究)。他們調查了世界各國696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科興、AZ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21位在接種後3天左右出現紅斑性狼瘡症狀,其中4位需要住院。所以,毫無疑問的,是有「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的研究報告,只不過這兩篇研究報告的調查對象是已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而不是像台灣這位不曾患過紅斑性狼瘡的女學生。但是,就如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說,「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我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也有說,「雖然他在打疫苗之前沒有患過痛風,但也許他已經是有高尿酸。所以,誠如足病學醫生Richard Blake所說,接種疫苗是會導致新陳代謝產生劇烈變化,而這個劇烈變化才會最終促使林先生首次發生痛風」。也就是說,我同意「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的說法。至於讀者所問的「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我只會建議「個人自行評估」,畢竟利弊得失是因人而異。原文: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並非沒有相關報告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施打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發作嗎?教授揭可能原因
讀者林先生昨天(2021-10-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請問有研究發現接種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我是在一個多禮拜前接種第一劑的莫德納疫苗,3天後右腳大拇指就開始疼痛,然後整個腳背都是紅腫劇痛,這一個禮拜來每天都是痛得白天行動困難,晚上無法睡覺,吃布洛芬也沒什麼效果。我去看醫生,他說是痛風,但不認為是跟新冠疫苗有關。我上網查看,發現有人在問痛風患者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也有人回答說痛風正在發作的人不可以打。可是,我以前從沒患過痛風啊,去打疫苗時也沒有痛風發作啊,怎麼會打了疫苗之後就得了痛風?的確,網路上是有人在討論痛風患者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例如有位署名「痛風醫生王魏」的人就在2021-9-16發表新冠疫苗不會引發痛風,反而飲酒竟會從這麼多角度誘發痛風,而他在第二段說:「新冠疫苗的出現是全人類的福音,但也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不敢注射,怕導致自己的病情更加嚴重,痛風患者就是其中之一。專家表明,只要患者的痛風不處於急性發作期,就可以放心接種新冠疫苗,痛風的主要原因是是血液中的尿酸成分過高導致的,與疫苗並無直接關係。反而,飲酒可能會從多方面促使痛風發作,患者一定要引起注意。」我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真的痛風醫生,但他這段話裡的「專家表明」讓我對他失去信心。我在2017-4-24發表的讀者要求,剖析謠言這篇文章裡有說,網路謠言的特徵之一就是會用「研究表明」,「專家表示」,「王醫師說」,「戴博士說」等等,看似權威,但卻無從查證的資訊來源。想想看,如果真的是煞有其事,那為什麼說不出確切的資訊來源,而要用「專家表明」這樣的曖昧字眼呢?不管如何,痛風的病因是血液裡的過多的尿酸在關節處形成針狀結晶,造成關節發炎和疼痛,而最常發生的地方就是大腳趾。它的治療通常是用長效性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藥),例如Indomethacin。(註:布洛芬也是非類固醇消炎藥,但它是非處方藥,消炎止痛的效力也不如需要醫師處方的Indomethacin)由於新冠疫苗的正式使用還不滿一年,而很多與它們相關的副作用又是案例稀少,所以我們可以預期醫學文獻裡不太可能會有關於它們會引發痛風的論文。但是,醫學文獻裡的確是有一篇論文報導其他幾種疫苗會引發痛風發作。我會在稍後討論這篇論文。網路上有兩篇可信度蠻高,關於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發作的文章。第一篇是2021-3-11發表的Can Vaccines Contribute To Gout Flares?(疫苗會導致痛風發作嗎?)。這篇文章是發表在Podiatry Today(今日足病學)網站,而作者是足病學醫生Richard Blake。他先是在文章的前兩段裡敘述一位病患在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之後出現痛風發作,然後他在第三段裡是這麼說:「我看到很多患者在接種 COVID-19 疫苗之後發生這些類似的症狀,不管接種的是第幾劑或是什麼品牌。 我將這些情況視為痛風發作,而這可能真的就是。 痛風發作是由於新陳代謝的變化而發生的,而根據我的經驗,接種疫苗是會導致新陳代謝產生劇烈變化。」第二篇文章是2021-3-16發表的MY ELDERLY PATIENT DEVELOPED A FLARE-UP OF HER GOUT FEW DAYS AFTER RECEIVING COVID-19 VACCINE.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IMMUNIZATION AND GOUT FLARE?(我的老年患者在接種 COVID-19 疫苗幾天後出現了痛風發作。 疫苗接種和痛風發作之間有關聯嗎?)。這篇文章是發表在美國聖路易斯市慈悲醫院(Mercy Hospital)的網站,而作者是這家醫院的醫學系主任Farrin Manian醫生。他在文章的第一段說:「儘管尚未確定 Covid-19 疫苗接種與痛風發作之間的關聯,但已經有報導說在接種其他幾種疫苗(例如流感、破傷風、重組帶狀皰疹)後,痛風/痛風發作率更高。因此,可以設想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接種,Covid-19 疫苗也可能會跟痛風發作有關。」這段話裡所說的《報導》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那篇研究論文。它是2019年發表的Risk of gout flares after vaccination: a prospective case cross-over study(接種疫苗後痛風發作的風險:一項前瞻性病例交叉研究)。這篇論文在一開始先介紹說,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的兩項 3 期臨床試驗的安全性數據顯示這個疫苗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3.6 倍,所以這篇論文的作者們(研究人員)才會想要調查其他疫苗是否也有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研究人員共調查了517位痛風患者,詢問他們在接種疫苗(例如流感和破傷風)兩天之後有沒有出現痛風發作。結果是,整體而言,接種疫苗會提升痛風發作的風險兩倍。可是,儘管如此,研究人員在最後說,與疫苗接種相關的痛風發作是很少發生,然而疫苗接種的好處卻是壓倒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不希望人們因為害怕會發生痛風而拒絕接種疫苗。現在我可以回答讀者林先生的問題了。雖然他在打疫苗之前沒有患過痛風,但也許他已經是有高尿酸。所以,誠如足病學醫生Richard Blake所說,接種疫苗是會導致新陳代謝產生劇烈變化,而這個劇烈變化才會最終促使林先生首次發生痛風。原文: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
-
2021-10-03 名人.林頌凱
以為腳扭傷竟是痛風 名醫揭6大事項遠離痛風威脅
看診看到一半,護理師神情緊張地告訴我:「外面有位先生說可不可以先看他?他已經痛到快爆炸了,可是前面還有十幾位病人在等,怎麼處理才好?」我順著診間的門縫看出去,坐在沙發上的他面露痛苦,坐立難安。我直接走到他面前,避免他因為移動又造成疼痛。「你怎麼了,怎麼這麼嚴重?」我問他。「林醫師,我前幾天扭到腳,原本比較好了。沒想到昨天晚上竟睡到痛醒,整個腳又腫了起來,好像比剛扭到時更嚴重。我這幾天也沒特別走動啊,為什麼會這樣?」「你這是痛風發作,不是單純的扭傷。」我告訴他。「怎麼可能!我最近沒吃海鮮,而且也很久沒有喝酒了。而且我尿酸也沒有高,為什麼會痛風?」事實上,不是吃海鮮才會痛風,導致痛風的原因很多,高危險因子如下:遺傳:有痛風或高尿酸血症家族史性別:男性年齡:40-60肥胖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藥物:利尿劑飲食:酒精、吸菸、高普林食物、含糖飲料、不喝水其他:外傷、外科手術、急性中風、壓力、過勞、劇烈運動、急速減肥以上面案例來說,這位先生一開始是因為腳踝扭傷導致局部急性發炎,後來因行動不便、水喝太少,所以導致急性痛風發作。剛好痛風又發作在原本扭傷的踝關節,痛上加痛,雪上加霜。這樣的狀況不少見,在臨床上常常會被誤認為二次運動傷害,但如果只針對運動傷害治療療效不佳,病人到處看都看不好,不當推拿甚至會導致更嚴重傷害。正確作法是運動傷害復健加上痛風藥物治療,順利的話隔天症狀就會大幅改善。診斷痛風一定要抽血嗎?抽血看到尿酸濃度高才是痛風嗎?其實不然。急性痛風發作時,血中的尿酸濃度不一定會升高,反過來說,血液尿酸值高也不等於得了痛風。大部分急性痛風發作靠臨床症狀的表現就可以判斷。例如它常在夜間發生,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好發關節集中在下肢,以大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為主,而且是單一關節的發作。發作部位有明顯紅腫熱痛之急性發炎,這種痛是劇痛,是像被老鼠咬骨頭一樣的痛,是連被風吹到都會痛的痛。有此一說,「痛風」之名稱就是這樣而來的。不過,尿酸值高代表身體普林代謝功能不佳,高尿酸血症也是引起痛風發作的主因。有高尿酸血症的人要定期抽血追蹤,維持正常尿酸濃度是很重要的事情。●6大注意事項,遠離痛風威脅1.多喝水:每天2000c.c.以上。2.控制體重與腰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急速減肥會造成體內代謝系統紊亂,而且往往和飲食不均衡有關,不宜短時間過度減重及節食。3.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蛋白質排擠尿酸代謝。4.避免酒精與含糖飲料:酒精及含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盡量喝水或是用咖啡及茶等無糖飲料代替。5.避免高普林食物:紅肉、海鮮、動物內臟、乾豆、發芽菜類如花生、腰果、豆類等。6.規律作息:不過度疲勞、不過度運動、避免熬夜。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補充蛋白質會引發痛風?專家揭痛風發作原因
● 急性痛風發作時,避免吃中高普林食物● 喝豆漿助增肌,不會誘發痛風● 運動後30分鐘內,喝豆漿補充蛋白質健身風氣盛行,豆漿被視為健身聖品,是運動後蛋白質的最佳補給品。但網路謠傳「喝豆漿會引發痛風!」營養師則釋疑說,事實上,豆漿並不會誘發痛風。尿酸形成結晶 沉積關節處痛風是因體內過多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的一種極度疼痛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由於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物,而打成豆漿的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許多健身者對豆漿是「想靠近卻又害怕」。豆漿含豐富的植物蛋白、鈣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有助增肌。「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中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顯示,食用黃豆、豆類、蕈菇類等食物,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痛風和豆類 相關性不大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在急性痛風的發作期,應盡量避免食用中高普林食物,但痛風和豆類的相關性不大,且中普林的黃豆打成豆漿後,普林成分會改變而不會誘發痛風。因此沒有痛風或非急性期的痛風病人,不必特別避開喝豆漿。若要避免痛風發作,應多喝水,尤其不可激烈減重,以免釋放更多尿酸。風濕病醫學會前理事長、高醫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造成痛風的尿酸來源,主要來自身體DNA的裂解,因此體內的尿酸殘量和排出才是重點。透過飲食控制痛風的效果很差,一方面尿酸值降不多,另一方面若限制病人很多食物不能吃,遵從性也很差。預防痛風 藥物控制最重要預防痛風發作,蔡文展說,透過藥物控制最重要,應將尿酸值控制在7mg/dL左右。若是健身者,也不需要刻意避免補充肉類、豆類製品,只要不暴飲暴食都可食用,若有疑慮,可和醫師討論。對於運動的營養補充,營養師李雨珊建議,健身民眾不只是單純補充蛋白質,還需要攝取一些醣類,避免身體將肌肉當作能量使用,減少疲勞感,且最好健身完30分鐘內補充。健身後,每公斤體重約需攝取碳水化合物1至1.5公克、蛋白質0.25至0.3公克。若從事有氧運動,運動後攝取的醣類和蛋白質的比例可以3:1或4:1補充;若為肌力訓練,建議可以2:1或3:1的比例補充。例如,50至60公斤的人,有氧運動後,可補充450毫升的全糖豆漿及一根香蕉,如此可攝取59公克醣類和17公克的蛋白質;從事肌力訓練,可多吃一顆茶葉蛋,攝取的蛋白質和醣類分別為59公克和24公克。李雨珊表示,無糖豆漿190毫升為一份蛋白質,等同於傳統豆腐80公克、市售嫩豆腐半盒、一兩肉類(約三指幅)或雞蛋一顆,建議運動健身者可在不同食物間選擇、互相替代,增加變化。
-
2021-09-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物引起落髮怎麼辦?專家提醒:引起的原因很多,落髮後勿自行停藥!
常聽到化療藥物會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服用其他藥物,也會造成落髮危機。怎麼樣才算是落、禿髮?哪些藥物會牽動你的髮?一、頭髮掉多少,算是落、禿髮?健康人平均有十萬根頭髮,每個月長1公分,每一株毛囊都會經歷生長期、退化期和休止期,然後掉落,重新再長一株,又進入生長期。頭皮毛囊的生長會經過三個階段:生長期:占九成時間,持續約2-6年,由它決定頭髮長短。退化期:少於10%,約2-3周。休止期:約5-10%,持續2-3個月,頭髮在此時脫落,再啟動新的頭髮生長循環。如此周而復始,換算起來,健康成人每天會掉50-100根頭髮,算是正常範圍。二、常見的落髮型態雄性禿:通常有家族史,男性常見M型禿,從兩側額角及前額開始稀疏;女性則以頭頂為中心開始禿,往外擴散。可使用藥物治療防止毛囊進一步萎縮,如局部塗抹minoxidil以及口服finasteride或dutasteride。圓形禿: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俗稱「鬼剃頭」,有體毛的部位都可能發生,以頭皮為主。與自體免疫失調或壓力有關。多數人一年內恢復,不須治療,藥物治療則可能考慮使用類固醇。休止期落髮:一撮頭髮塞住淋浴排水孔或卡在梳子上,小心可能是身心壓力引起,例如懷孕、快速減重、重大手術等。通常重大事件發生三到五個月後,出現廣泛性無特定區塊的落髮。發生這類落髮,回想前幾個月是否有壓力源?建議就醫,尋求正確診斷及專業協助,調整生活作息,2~6個月後會慢慢恢復。三、藥物引起的落髮型態藥物引起的落髮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就可以恢復,分為生長期和休止期落髮,或兩者皆有。根據藥物種類、劑量和病人感受性,程度不一。生長期落髮:通常是快速彌漫性落髮。最常見是癌症化療藥物引起,例如:小紅莓(doxorubicin)、紫杉醇(taxane類)等藥物,通常開始治療後4~6周發生。療程結束後3~6個月,毛髮大多會重新長出來。此外,巴金森藥物levodopa、退奶藥bromocriptine,以及重金屬(鉍、砷和金)中毒也屬於此類的落髮。由於化學物質破壞毛囊的有絲分裂或代謝作用,使頭髮脆弱斷裂。休止期落髮:大多數藥物引起的落髮,發生在治療三個月後,有可能是毛囊縮短生長期,提前進入休止期,致使大量頭髮脫落,如干擾素(INF-α)、抗凝血劑、抗癫癎藥、抗甲狀腺藥物、降血壓藥β阻斷劑等。停藥後,通常會慢慢恢復。倘若毛囊壞死,有時也可能發生永久性禿髮。除以上藥品,藥害救濟基金會檢索文獻資料,整理其他可能引起落髮的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抗痛風藥、抗生素類、降血脂藥、降血壓藥等,詳見表格。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可能引起禿髮或落髮的原因很多,發現有異常掉髮,應諮詢專業醫師。懷疑是藥物引起落髮,勿自行停藥或增減劑量,避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應諮詢原處方醫師,是否可以改換其他替代藥品或停藥。現正進行癌症化療的病友,切勿因害怕落髮延誤治療時機,建議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助排便、排毒、防癌、低熱量,營養師:好處多平常就可以吃!
柚子是每到中秋節必會出現的人氣水果,不過其實它的營養價值相當高,嫚嫚營養師建議平時就可以攝取,未必要等到中秋節才吃,不過當然,攝取上還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柚子4大營養好處多,營養師:平常就可以吃! 嫚嫚營養師指出,柚子含有的營養非常豐富,當中最出色的包括了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離子、柚皮素等,各個都是對健康有利的養生高手。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最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糞便成型、有利排便、排毒等。嫚嫚營養師實測,柚子一份165公克,裝在碗裡八分滿,就足足可提供2.1克的膳食纖維,已比一盤高麗菜(100g含1.1克膳食纖維)還多出不少,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吃完柚子都會有排便相當順暢的體驗。 維生素C:除此之外,柚子的維生素C含量也相當高,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抗氧化、維持身體各處健康的基本運作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嫚嫚營養師指出,一份165公克的柚子就有84毫克的維生素C,以一般成人一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來看,一份柚子就可補足八分滿。說到這,也提醒像是壓力大、抽菸者是屬於體內維生素C消耗量特別大的族群,更加需要注意每充足夠的維生素C,建議可以每天攝取超過100毫克,但不超過2000 毫克。 鉀離子:另外,柚子也含有非常豐富的鉀離子,可視為高鉀食材,一份可提供約210毫克。鉀離子可說是現代人普遍最需要的營養之一,現今社會常見口味偏重,即便自己認為口味並不重,也常有鈉攝取過量的情況,像是加工食品、速食及零食都含有鈉,鈉離子偏高,對於血壓、水腫等相當不利,鉀離子有助於平衡,呈現鈉鉀平衡的狀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柚皮素:至於柚皮素,其為植化素的一種,可活化肝臟的解毒酵素,解毒酵素佳,可將體內毒素轉化成無毒性、低毒性的物質排出體外,因此對於防癌非常有幫助。且柚皮素也具抗氧化特性,可對抗自由基、修復DNA,人體的癌細胞就是出自於本身體內的細胞突變所致,因此可再度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也有助調節血脂、降低壞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柚子熱量高不利控制體重?營養師:其實沒有特別高。 值得一提的是,柚子常常被提醒不宜過多,因為熱量高,吃多容易變胖,這讓不少減重者望之卻步。嫚嫚營養師對此感到好奇,實測之下發現柚子的熱量一份只有僅僅約55大卡,是屬於熱量合理的水果。當然,每位專家研究、看法各不同,民眾可參考。 吃柚留意3件事,適度攝取更健康! 好處太好,不宜過多:不過雖然柚子營養豐富、對健康有利、好處不少、又是熱量不高的水果,但確實也不宜多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就在於它的好處太過卓越。如同前述所提到的,柚子是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的水果,對於腸道的影響相當顯著,但吃多恐怕過猶不及,使得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的情況。 部分疾病族群注意份量:對於糖尿病、高血糖者而言,畢竟還是水果,攝取還是要酌量。而因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心律不整等限鉀族群不宜。上述族群皆建議一日最多一份為佳。 用藥者注意時間及份量:最需要注意的其中一點也包括了用藥,用藥者應注意吃柚子的時間,前後應間隔2~3小時。因為前述所提到的柚皮素雖然對人體健康,但也會對部分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藥物對人體的影響有部分研究認為是長時間存在於體內的,特別是慢性病藥物,只是在約1-2小時藥物效果會達到最高值,其後下降並恆定,這也是為什麼檢查時也會測量得到。因此除了注意時間之外,用藥者也應注意份量。 嫚嫚營養師建議,柚子對人體相當有利,不用等到中秋節再大嗑一番,平時就可以適度攝取,只要注意上述這些情況,便可在攝取營養、享受美味時,同時兼顧健康! 《延伸閱讀》 .糖友、三高、痛風留意烤肉醬!營養師4招避開隱藏地雷。 .吃柚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藥師:留意4原則,最少間隔2小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6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減肥把豆漿當水喝?當心蛋白質破表+越喝越胖
網傳豆漿減肥法 瘦不下來甚至復胖網路盛行豆漿減肥法,營養師發現,不少人以為喝豆漿能減肥又有益健康,尤其是40、50歲婦女,為了更年期保健,有人每天喝豆漿500到1000c.c.,甚至當水喝,結果不是瘦不下來,就是復胖。35歲吳小姐,身高不到160公分,體重超過70公斤,為讓自己更輕盈,半年多前,她運動、戒掉炸雞,吃肉前還先去皮、去肥肉,甩掉5公斤,但體重就此停滯不前。體重停滯期裡,她甚至完全不碰澱粉,還延長運動時間,但就是「嘸效」。【延伸閱讀:喝豆漿能取代牛奶補鈣嗎? 黃豆vs.豆漿含鈣量差很大】國泰醫院汐止分院營養師顏麗呅發現,吳小姐每天自製豆漿,早晚各喝500c.c.,因怕黃豆腥味,每回還加入兩匙寡糖調味,順便幫助腸道蠕動。顏麗呅說,一天喝1,000c.c.無糖豆漿,熱量達300大卡,幾乎吃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量。不只如此,她怕砂糖熱量高,改以寡糖取代,但4湯匙寡糖熱量也有90大卡,每日喝豆漿就多喝下400大卡熱量,體重當然下不來。更年期喝豆漿保健?豆製品不是「菜」吳小姐不是唯一案例,顏麗呅說,不少減重個案認為豆漿沒有膽固醇,又含水溶性纖維,尤其年近更年期婦女,常喝豆漿保健,不計較飲用量,卻不曉得豆漿也含脂肪、蛋白質,體重自然節節上升。「很多人把豆製品當『菜』吃。」顏麗呅強調,黃豆雖然是植物性食物,但營養學分類上,豆製品屬於「肉魚豆蛋類」。一杯240c.c.無糖豆漿(即一份)所含5公克脂肪、7公克蛋白質,等於一份中脂肉,若早餐店常用來盛裝豆漿的白色塑膠杯,容量更多,通常有300c.c.。馬偕醫院營養師楊亦而說,一杯感覺有甜味的豆漿,熱量至少100大卡,微甜熱量更多,若把豆漿當水喝,一天2,000c.c.,就可能喝下800到900大卡熱量。顏麗呅說,正常甜度的加糖豆漿,熱量近200大卡。楊亦而建議,豆漿及黃豆製品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還有飽足感,但食用時別忘了與當天吃進的肉魚蛋類合併計算,才不會超量。【延伸閱讀:為何喝豆漿補鈣骨質仍流失?營養師曝1原因錯很大】網路豆漿減重法解密豆漿+黃瓜減肥法分析:1.黃瓜幾無熱量,早、晚餐只喝豆漿、吃黃瓜,幾乎採半飢餓方式減肥。短期似乎有成效,恐難以為繼。2.此減肥法屬低油脂配方,若午餐沒有水果,完全不碰澱粉類主食,營養不均衡,長期可能酮酸中毒,危害健康。建議:雖減少油脂攝取量,減重者每餐至少要吃半碗飯,一天仍要吃6份豆魚肉蛋類食物;男性每餐主食約8分滿,豆魚肉蛋類則要7、8份,還要吃足量蔬菜、水果等,維持營養均衡。清淡素食+1杯豆漿(睡前)分析:早餐雖不吃油條,但點心若吃水煎包,一顆熱量250大卡,或6個小籠包也有380大卡,起司火腿三明治有200到250大卡,熱量不算太低。建議:以素食為正餐,最好挑選天然素料,避免加工食品及勾芡,才不會吃下隱藏油脂。三餐正常吃,睡前喝豆漿增加熱量攝取,建議不喝。無糖豆漿450c.c.+茶葉蛋1顆+1份水果或生菜沙拉分析:1.若生菜沙拉不加醬,早餐熱量就不到300大卡,比起奶茶加蛋餅或三明治,少100到150大卡,晚餐約只有200到250大卡。2.如此高蛋白質、低熱量,一天總熱量約1,200大卡,大約是減重女性一日建議攝取量。3.2,000c.c.飲水可以增加飽足感,運動則消耗熱量。建議:午餐以半碗飯當主食,且要有一份蛋白質,如一兩肉或一份豆製品等,再加上青菜,維持營養均衡。怎麼計算一份豆製品:一份豆魚肉蛋類=75大卡=20公克黃豆=240c.c.無糖豆漿=一塊田字型板豆腐=半塊盒裝豆腐=2片五香豆乾=一片豆包=35公克瘦肉註:每天攝取豆製品至少一份以上豆製品 健康吃●盡可能選擇未加工或一次加工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包等。●避免過度加工、油炸或調味豆製品,如百頁豆腐、麵輪、炸豆皮等。●喝豆漿最好不加糖,或使用代糖。●烹調時,避免過油、太鹹,建議採滷、炒或煮湯,避免勾芡、糖醋、油炸或三杯方式。●痛風發作時,不建議吃黃豆製品。資料提供╱楊亦而、顏麗呅營養師 製表╱陳惠惠【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出處/2011-12-14/聯合報D2/健康】(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1-09-16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水腫更要多喝水?!醫師教你正確「補充水分」
不少人都有水腫的困擾,但是造成水腫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水喝太多嗎?YouTuber 「跟著吃貨找醫師」今天這集要來教大家怕水腫所以不敢喝水,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哦!許多人以為水喝多容易水腫,水腫時不能喝太多水或甚至不敢喝水。但其實YouTuber「跟著吃貨找醫師」指出,多喝水不會水腫,想消滅水腫要多喝水。此外,疫情期間,更是要補足水分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與代謝。水分不足也會造成許多問題,諸如腎結石、便秘、痛風等等。那麼該喝多少水?又該如何消水腫?就快點跟著影片一起來改變觀念吧!跟著吃貨找醫師:點我看 減重醫師 蕭捷健FB:點我看 我是吃貨營養師家芸 FB :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