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病人
共找到
7432
筆 文章
-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比利時籍工程師感染地不在台灣 張上淳分析原因在這裡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8月1日公布,中部從事離岸風電產業的比利時籍工程師確診新冠肺炎,接觸者採檢470人血清抗體及核酸檢驗都是陰性,其換氣功能出現變化,但沒有出現肺部浸潤現象,肺部病毒應該已存在三個月以上,研判是入境台灣前感染比較高。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比利時工程師自費採檢,7月29日PCR檢出陽性,就住到醫院,其Ct值都在35、36左右,此外做了抗體檢測,igm陰性、igg陽性,8月6日再採檢一次抗體毒值下降中。張上淳說,疫調發現,該名比國工程師來台前在英國、比利時兩地工作,3月第二周出現秀味覺異常,但當時沒做檢測,個案到醫院X光檢查也沒看出肺部浸潤現象,「至少7月底到8月上旬他住院期間也沒看到病程特別出現變化。」張上淳說,但在換氣功能變化上,比利時工程師確實有變化,「這在我們很多新冠肺炎病人來說肺部都有變化」臨床胸部專家認為,這是新冠功能變化,工程師的肺部內應該已存有三個月以上的病毒,研判是入境台灣前受的感染比較高。張上淳重申,因在其他佐證資料分析,比國工程師不會是最近的感染,其相關473名接觸者抗體檢測也都是陰性,也找不到其他感染狀況,所有資料加起來,應該是在入境前感染機會比較高,「但不是百分之百,是推估來看。」
-
2020-08-1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發病前20年就有跡象 抽血檢測阿茲海默症可望成真
2020年7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凡妮莎(Vanessa Chalmers)大篇幅報導了一則最新的醫學突破,那就是只要做一次簡單的抽血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你是否已經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目前醫學界大部分都是在病人出現症狀以後,才能發覺罹患此病,但症狀的出現通常是腦部出現相關病理變化十幾年後才會發生。P-tau217是tau蛋白質的一種亞型,而tau蛋白質是阿茲海默症造成大腦細胞損傷的主要元兇之一,它會在記憶力下降前長達20年的時間異常積聚在患者的大腦內,因此會有一些的P-tau217蛋白質散落到腦脊髓液中被偵測到,也有更加少許的P-tau217微小碎片滲入血流中。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貝特曼醫生(Randall Bateman)於2020年7月底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由阿茲海默症協會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公布了這項血液檢測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成果,同時也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的期刊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科學界目前猜測,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負責記憶的神經細胞之所以死亡,有多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則是因為有澱粉樣蛋白β(amyloid β)在大腦中形成斑塊(plaques)所造成的, 第二種假說是因為許多蛋白質打結(protein tangles)在一起所造成的,而蛋白質打結的起因是tau蛋白質聚集。這兩個現象在病患腦中均有被科學家發現,互為影響,尚未完全明瞭。但病患在任何臨床症狀(如記憶力減退和混亂)變得明顯之前,大腦中的兩大罪魁禍首早就已經開始出現愈來愈多了(澱粉樣蛋白β和tau蛋白質)。當病患出現症狀後,醫學界才會使用昂貴的腦部掃描儀器,以及抽取龍骨水來偵測這兩個蛋白質,以便確定診斷。另外,醫生也可以利用「記憶力測試」來檢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是否與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典型分數相符合。正如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裡面的失智症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哈斯里奎博士(Amanda Heslegrave)說,由於之前用於確認這些蛋白質的兩種方法,例如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取得腦脊髓液或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一個是太侵入性,另一個又太昂貴,所以如果有了這項簡便的血液測試方法用在健康檢查上是很重大的里程碑。因為p-tau217會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中積聚,而且該水平會隨疾病的進展而增加(線性相關),因此可以用來預測患者是否已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以及腦部中的澱粉樣斑塊的形成程度,貝特曼醫生開發了血中檢測p-tau217的方法,僅需要4毫升的患者血液。他也發現,血液中與腦脊髓液中相似,健康志願者的血液中p-tau217含量極低,但腦中有澱粉樣斑塊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中p-tau217含量卻很高,即便是尚未出現認知症狀的患者也是如此,貝特曼醫生的發現證明了血液和腦脊髓液一樣都可以用來檢測和診斷阿茲海默症。此次開發出的血液測試方法,準確率高達98%。科學界認為此項檢測技術的突破,不僅可以讓我們早期發現此病外,更是對治療方法的開發極其重要。像是英國阿海默症研究部門負責人山丘博士(Rosa Sancho)就認為,發展出一個可靠的血液檢測,就可以讓科學家能夠在更早期的階段對病人進行治療試驗,從而可以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治療上的突破。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主要幹部卡拉格博士(Fiona Carragher)說,這項便宜的、準確的、非侵入性的血液診斷測試,絕對是替英國阿茲海默症患者開發新療法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目前英國約有850,000人患有失智症,其中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阿茲海默症,約佔患者的三分之二。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治癒,相較於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率先發展出一套簡單、可行、準確率高的早期檢驗方法,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埃克塞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老年疾病的巴拉德教授(Clive Ballard)表示,儘管這項研究看起來很有希望,但估計仍然需要至少五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再優化以及商品化,屆時,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來發掘高危險群並進行預防,就像醫生抽血測高膽固醇的人或用血壓計找到高血壓的病人一樣。但是也有其他的科學家警告說,這中間存在著道德與倫理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告訴某人將在10~20年內失去記憶,但卻又無藥可救的情況下,將會是對當事人造成毀滅性的人生震撼,恐怕無法隨隨便便就拿來檢測。愛丁堡大學失智症研究所教授斯皮雷斯-瓊斯 (Tara Spires-Jones)說,這項血液檢查並非萬無一失(仍有一定比率的誤判)。牛津大學精神疾病學系失智症平台主任加拉徹教授(John Gallacher)說,從道德上來講,測錯了問題更大,沒病的被你說成有病,所以要非常小心。另一組科學家,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臨床記憶小組召集人神經內科醫生漢森教授(Oskar Hansson)也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液中p-tau217的含量比沒有這種疾病的人約高7倍。在失智症狀發作之前的20年之內,血液中此種蛋白質的水平就會增加。而這組科學家也發展了有別於美國科學家的血液測試方法,同時也已經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結果再次表明,血液測試標記蛋白質可以準確地識別出哪些患者患有阿茲海默症,瑞典科學家的血液測試準確度落在89%至98%之間。我們期望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美國或者是瑞典,當蛋白質血液測試用來診斷阿茲海默症,得到醫學界的驗證和確認流程後,就可以立馬在發病初期對阿茲海默症進行早期診斷,同時可以給予停止(雖然目前沒有)或減慢(目前有)疾病進程的新療法之臨床試驗,以便造福更多患者,真是一大進步,可以預期。
-
2020-08-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應蔡哲雄教授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蔡哲雄教授的文章提到健保抗癌新藥的價格昂貴,提到成本效益的估算,也提到家庭負擔與社會福利的爭議。這些問題其實是大哉問,如果要進一步分析說明,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內容大概就相當於一本健保改革的白皮書了。因為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對於如何評估一個新藥是否應該納入健保,如何核價或與廠商協議原則,以及基於資源有限應優先照顧哪群病人等等問題相對熟悉,也明白無法一成不變,必須不斷地適應與學習新的情境,包括醫療科技高度大幅進展、新藥目不暇給快速研發上市,同時面對醫療需求高漲而健保財務困窘的現實。以藥品而言,如果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藥品的療效、安全性與產品的品質;健保署負責的就是安全性、相對療效(與已經給付的藥品比較)以及費用。健保署成立的專家諮詢會議,任務就是對各項申請案(廠商、學會、各分局、病人團體等),經過三個層次的討論後做出建議案,然後交給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最後決定。對於近年來的抗癌新藥,這些討論過程通常是複雜繁瑣,屢逢瓶頸,極少是一次會議可以談妥的。這三個層次議題包括(1)安全性與相對療效;(2)藥物經濟學,例如成本效益,單次療程及總療程費用,以及ICER/QALY(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等,後者可直接翻譯成「每提高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所需要增加的費用」;(3)財務衝擊,也就是新藥收載後,將有多少病人受惠,未來幾年每年共需花多少費用。關於前述ICER/QALY的估算,概念很像蔡教授提到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說得更淺白,為了讓一個人多活一年,健保應該花多少錢,值得花多少錢,花得起多少錢?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機構(NICE),所提出的建議是2-3個GDP;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1-3個GDP;台灣相關研究調查所得到的數字大約是75萬-180萬之間 (約為1到2.5個GDP)。從2013年二代健保開始,排除長期存在之舊有藥品,因價格因素供貨困難或全球缺貨問題被列入特殊品項外,到2020年5月為止,共計304個新藥、60個新癌藥向健保署提出申請給付,迄今新藥有210個,其中新癌藥43個,已經公告生效,平均通過率約70%。這些新藥從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時間462天,中位數319天,新癌藥平均730天,中位數561天。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亦即藥品許可證審查與發放階段,對於期待新藥治療,尤其新的抗癌藥治療的病人,等候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根據估算,目前約有近三十個癌症新藥正在排隊等候納入健保。這個等候時間的重點,不是程序或效率問題,而是財務衝擊考量確實困擾了審議過程中的兩個會議的專家與代表,也讓健保署與廠商的價量協議面或給付協議臨重大挑戰。這三個關卡,專家會議、共擬會議,與健保署從臨床專業、資源配置、財務管控三個面向分工合作,冀望能在健保永續生存的前提下,在藥物部分,對台灣民眾善盡醫療照顧之責任。癌症已經連續三十多年居台灣人民死亡首因,每年超過十萬人得到癌症,每年約近五萬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用藥在全球藥品研發早已成為焦點,大約兩成新藥都是用來治療癌症。全世界對新藥研發過程的規格與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但新藥上市成功率偏低,專利期在上市後多僅剩數年,廠商為回應研發投資、風險與獲利等因素,藥品價格高居不下,許多臨床表現優異的新藥也因價格昂貴,讓多數病人望塵莫及。如果台灣健保依然停留在初期開發模式,照顧每一個人,且涵蓋各種大小病症(例如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每年就約花費250億元),如果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仍為200元,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再也沒有多少空間可容納癌症新藥加入,如此,我們將會比其他先進國家落後一些年,必須繼續使用舊有藥品,即便新藥可能帶來更好的安全性與療效,例如讓疾病穩定不進展時間長達二十多個月,讓原本數個月一年內可能死亡的病人,延長存活兩年以上。「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如前所述,某些國家已有數字參考。只是計算過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負擔的起?前些時候,衛福部長官談到調整保費,談到藥品部份負擔(例如日本與韓國的病人,自付20%-30%左右),引發很多爭議。事實上,不少癌症病友團體已寫信陳情健保署,主動要求願意部份負擔,但求抗癌新藥儘快納入健保。因為他們知道,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直到生命的終點,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份,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點燃一絲希望之光。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普篩只針對菲律賓入境者 邱淑媞:等於把潛在病例放回社區
菲律賓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台灣最近有不少新增個案皆是從菲國返台後確診,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目前該國的新冠肺炎篩檢陽性率增高,因此對其航班旅客篩檢與集中檢疫,倘若有其他國家入境旅客陽性率特別高,也會採取同樣措施。然而,前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在臉書發文指出,明明也有其他國家帶病入境的案例,而且新病例數高於菲律賓,例如美國、巴西、南非、印度…等,為什麼自菲律賓入境要普篩,而來自其他國家的卻不必?她更擔憂,這當中不乏有懷疑自己染病急著返國或是害怕當地疫情更嚴重而回台避風頭的人,也許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已經感染,只是他們已經回到一般社區,有的人甚至為了保護家人,去入住一般旅館。邱淑媞認為,如果對菲律賓的作法是正確的,那麼對來自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不檢測,等於就是把潛在病例放回社區。她知道檢測要花錢,加上入境的人數也頗多,「但這更顯示威脅規模之大,沒錢,就讓返台者自行檢測,就算陰性也要先居家檢疫,因為可能有假陰性。」她分析,「多重把關、阻絕境外」才能確保國內消費活動正常運作,否則一旦爆發社區感染,才是真正的大損失。另外,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接受媒體專訪針對台灣為何不普篩提出看法,他表示,第一線的醫師會幫忙篩檢,而且效果非常好,國外是因為看病非常貴,台灣則有健保,有症狀的人一定都會去看病。對此,邱淑媞也提出觀點,她說,新冠肺炎有大約3到4成是無症狀感染(若加上潛伏期,病人可能達一半),沒有症狀的人不僅不知道要看醫師,更有可能跑去做其他事,如果跑去醫院領藥、探病還須擔心造成院內感染,她表示,「民間苦口婆心,希望政府重視,防疫最忌諱的是傲慢。」
-
2020-08-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小心!低鈉食品「鉀」健康? 注意4類高血壓藥的不良反應
60歲的王爸爸患有高血壓,平時除了依醫囑服用降血壓藥外,飲食上特別使用低鈉的薄鹽醬油,認為既可以提味且健康無負擔。疫情緊張期間,為了提升免疫力,王爸爸更是一天三餐加宵夜喝了很多瓶雞精,連喝了好幾個月後,逐漸出現血壓高高低低、肌肉無力與心跳不規律等症狀。新冠肺炎仍肆虐全球,為了保護自己遠離病毒,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外,增強自身免疫力更成為國人趨之若鶩的防疫方法。許多民眾選擇購買全家老幼皆宜,且可補充元氣,滋補養生功效的食品,甚至選擇有額外添加中藥萃取物的雞精或食補液,期藉此補充體力、抗疲勞,提高免疫力。除講求防疫養生之際,有些高血壓病人為了控制血壓,調整飲食習慣,改選購標榜低鈉的醬油、低鈉鹽或健康美味鹽,搭配健康無負擔的食材,以維持身體健康。但購買或飲用這些食品前,大家會仔細看清楚營養標示中的鈉與鉀含量嗎?食品中的鈉與鉀含量多寡,其實是會影響血壓的控制及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高血壓病人或腎功能不佳之特殊族群,切勿過量食用含有高鈉或高鉀的雞精、食補液、低鈉鹽或薄鹽醬油等食品,以免養生不成反傷身。控制血壓 不宜食用高鈉食品若高血壓病人攝取的鈉過多時,身體會留住水分來維持體液濃度的平衡,過多的水分滯留會透過體內多種機制造成血壓升高,使得血壓無法以藥品有效控制。少數高血壓病人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頭重、耳鳴、心悸、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噁心、嘔吐、抽搐、昏迷等症狀。低鈉食品「鉀」健康? 注意藥品不良反應除了注意食品的鈉含量外,通常市面上的低鈉產品會以鉀來取代鈉,以增添食品風味又可以減少鈉的攝取。要注意的是,服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如enalapril、perindopril等)、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如valsartan、losartan等)、保鉀型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等)、腎素抑制劑(如aliskire n等)四大類藥品的高血壓病人,若過量食(飲)用高鉀的食品,可能會導致體內鉀離子過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特別是腎功能不好或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病人,過量攝取高鉀食品,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不規律等症狀。除了高血壓病人外,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也建議勿過量攝取低鈉鹽和薄鹽醬油;購買及食(飲)用食補液、雞精等食品前,建議經由醫師、藥師等評估後再飲用,並了解食品的營養含量標示及來源,才能喝得營養又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若有任何疾病,應就醫治療。高血壓病人若想藉由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應先經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並看清楚營養標示及選擇經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若因食(飲)用而發生任何不適,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飲食應儘量選用天然食材,少鹽少糖低油、少加工食品、多蔬果高纖,戒菸酒控制體重.培養正常作息與運動的生活習慣,才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根本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成大醫院首例無輻射電燒 治癒孕婦心律不整
成大醫院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心律不整的孕婦,希望能夠推廣到其他的心臟手術,讓輻射對健康的影響降到最低。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陳儒逸昨日指出,該名患者是在懷孕24周時,突然感覺心跳加速,快要昏倒,而急診就醫,經量測心跳超過每分鐘160下,診斷為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合併血壓下降,由於是孕婦,投藥治療多所顧忌,經醫療團隊評估後,以「無輻射電燒」成功治癒。這名孕婦接受無輻射電燒是成大醫院首例,目前最新的歐洲心律不整治療指引已將「無輻射電燒」用於孕婦,列為「中度推薦」。「無輻射電燒」是利用貼片取代X光機,達到立體定位心臟及導管的效果,讓醫師可以在完全無輻射的情況下幫病人進行電燒,醫師也無需再穿著鉛衣,達到雙贏。成大迄今已累積30多例「無輻射電燒」經驗,所需電燒時間已與傳統電燒無異。一般心律不整的治療選擇,不外乎藥物或電燒。陳儒逸表示,傳統電燒治療需透過X光機的照射輔助,才會知道導管位置以記錄心電訊號及電燒,X光機記錄十分鐘,等同於照了兩百張胸部X光,這樣的輻射劑量有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畸形及生長遲滯的疑慮。現在則有「無輻射電燒」,可以達到無輻射的治療。陳儒逸相信,「無輻射」的觀念及技術會影響到未來的醫療,應用到所有心臟植入性電子儀器的置放等其他醫療,真正達到「無輻射」的治療時代。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游振祥指出,唯有在孕婦身體健康無虞的情況下,胎兒方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孕婦有心律不整引發心臟功能受損的症狀,就必須給予妥善的治療,才能確保母胎的健康,而電燒治療則是一種選擇。傳統上可以請孕婦穿上鉛衣,以減少胎兒受到輻射的影響,現在有無輻射電燒之醫療技術,便可免除受到輻射的顧忌。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指出,心律不整是臨床醫師常遇到的疾病,但大部分的病人都會先採取隱忍及觀望的措施,等到症狀加劇或頻率增加,才會到醫院急門診尋求治療。對孕婦而言,最適切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與心臟科與婦產科醫師討論所有可能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做最後選擇。
-
2020-08-18 科別.消化系統
大便可以告訴你的5件健康事 長這樣代表胃腸道在出血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的大便可以告訴你是否生病了!排便是人體消化食物後排除廢物的重要方式,你吃進的食物與你的糞便息息相關,你是否曾細心觀察過你的糞便,因為它可以告訴你身體一些重要的疾病徵兆,有時醫師也會請病人進行糞便檢查,幫助診斷病情。快來看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醫師教你如何從糞便顏色辨認警訊。堅硬如岩石糞便的外觀堅硬且形狀像小石頭或小卵石,可能是便秘的徵兆。即使你仍然可以排便,還是便秘的一種。大腸通過吸收水分來濃縮廢物,如果大腸中的肌肉無法收縮,則結腸中殘留的廢物將變得更加濃縮,導致大便變硬。顏色變化「我從患者那裡聽到的最普遍的擔憂之一,就是擔心糞便顏色改變了。」Linda Lee醫師表示,糞便的顏色會受到您所吃食物和大腸中細菌種類的影響。尤其人們的飲食中添加了許多食用色素,所以糞便的顏色也會隨之改變。「當我進行大腸腸鏡檢查時,我甚至可以告訴他們平時都愛喝什麼飲料。」糞便顏色的變化通常不會使患者提高警覺,除非它看起來是黑色或帶血,這代表消化系統可能發生問題。黑色焦油狀最常出現黑色焦油狀的原因,是服用鐵劑補給品或者含鉍的藥物。但是,這可能代表胃腸道某處發生內出血(例如胃或小腸)。油膩粘稠狀如果糞便看起來很油膩、黏稠且難以沖洗,則可能是您的身體無法正常消化脂肪。黏稠的變化可能是由於感染,乳糜瀉造成的消化不良或胰腺問題(如胰腺癌或胰腺炎)而無法消化營養引起的。糞便極細長如果糞便只是偶爾才如「鉛筆」般細長,可能是大腸肌肉運動所致,不用太過擔心。但若突然糞便那一陣子都成細長狀,小心可能是結腸阻塞,應就醫求助。參考資料:5 Things Your Poop Can Tell You About Your Health(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便常黏馬桶,生病了嗎?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
2020-08-17 橘世代.健康橘
預約善終醫療-拒絕死前插滿管,你能預約:讓我好走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在離世前,雖然醫院已說明病情難好轉,但家屬仍不捨,不敢作出拔管決定,最後李妻曾文惠強忍悲傷,決定停止用藥,讓李登輝安詳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的告別方式。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經過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的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能不全身插滿管子,安然離世。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妹妹的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說,嘉義老年人口居多,正是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生命走向終點的抉擇,在醫院病房內或急診室,實務上也常發現,類似前總統李登輝狀況,病患面臨無法治癒,現有處置無治療實益。但家屬不捨,故持續以藥物或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時有所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預立醫療決定的執行程序非常謹慎,病人必須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能和其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醫療解決方法的疾病等要件,同時還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及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均符合條件,才會進行病患先前自行預立醫療決定。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關於更多生命大小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7 新聞.長期照護
家中老人病倒不用慌 出院仍能轉銜長照2.0
現今社會擔心家有一老恐吃不飽,少子化社會不像過往大家庭隨時有人手可照應給予協助,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自2017年9月執行出院準備服務轉銜長照2.0計畫,提供病患人照護需求,減輕家屬的壓力。桃園醫院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張伊寧,已從事出院準備服務工作10年,她說曾遇到有位高齡104歲的阿嬤,5年前跌倒後生活就需他人協助,當時家中僅有兒子及媳婦,孫子女們都在外地就學及工作,礙於阿嬤本身有聽語障及家中環境無考慮申請外籍看護及機構照顧,就由當時寒假的孫子照顧,寒假結束後面臨白天無照顧人力的窘境。經院方與其家屬一番溝通後,家人同意申請長照2.0資源,協助阿嬤用午餐、更換尿片、交通接送,並向當地縣市輔具中心租借輔具,包括氣墊床、便盆椅及輪椅等,藉由長照資源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不用在上班空檔疲於奔波,或擔心家人狀況。張伊寧表示,桃園出院準備服務轉銜長照2.0計畫,呼籲住院病人及家屬及早的了解後續照護可能面臨的狀況,提早準備,若有進一步地照護需求,在出院前可主動向院方詢問「是否有出院準備服務?」張伊寧說,出院前三天即轉銜長照2.0,可藉由政府資源共同協助返家照護的人力、能力及物力的準備,並且在住院期間由醫療人員指導主要照顧者返家照護技巧,以減少不必要的再入院,降低醫療的消耗,增加病人的照護品質,創造民眾、醫療人員、政府3贏的醫療環境。
-
2020-08-17 科別.心臟血管
悲傷出現胸悶、吸吸短促 小心罹患「心碎症候群」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若突發壓力事件、情緒極度悲傷時,出現胸痛、胸悶、吸吸短促等情形,小心可能罹患了「心碎症候群」,應盡速就醫診斷及治療。罹患末期癌症而接受手術及化學治療的65歲黃女士,情緒十分低落,在第二次化療期間,感覺胸口疼痛不適,合併呼吸困難,醫師懷疑是心肌梗塞而施行心導管檢查,但檢查發現她的冠狀動脈無明顯異狀,心臟的收縮功能卻非常差,得知她對癌症病情惡化相當憂心,因此診斷她罹患了心碎症候群。經過一周的支持性療法,她的心臟收縮功能逐漸恢復。心碎症候群又稱「壓力性心肌病病變」,是一種情緒或生理上受到強烈壓力會導致急性嚴重心肌無力的疾病。如果有悲傷情緒(家人死亡)、恐懼(得到重病)、極度憤怒和驚訝等各種情緒壓力時,容易發生此病;也可能發生在對身體的許多生理刺激後,如中風、癲癇發作、哮喘、肺氣腫急性發作,或嚴重出血時。患有心碎症候群的病人會有與心臟病發作病人相似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臟衰竭和低血壓。通常病人是在突如其來的壓力下幾分鐘到幾小時後才開始出現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心碎症候群會危及生命,由於涉及嚴重的心肌無力,病人可能會有鬱血性心臟衰竭、低血壓、休克和潛在威脅生命的心律不整。但一般在常規治療下,即使病情嚴重也能很快完全康復。若經常在壓力下出現胸痛或呼吸短促的症狀,應該就醫詢問心臟科醫師的意見,經過初步的身體檢查及心臟超音波影像分析,醫師一般都能很快的做出判斷。若是最近突然經歷一些壓力事件而出現嚴重胸痛或呼吸短促的症狀,可能是罹患心碎症候群,應盡早就醫,以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
-
2020-08-1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公衛師法通過 從治療推進到預防
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師法」三讀通過,這是台灣公共衛生發展的新里程碑,為台灣健康醫療專業人力板塊,補齊最後一塊拼圖。但什是公衛師,公衛師主要的工作是什麼?現在全球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回到2015年,韓國發生MERS事件,在「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一書中,記錄三位曾於2015年5月27日至29日待過某醫院急診室的病人及家屬,與首位確診病人身處同一個空間不幸染疫。公衛師透過疫調預警衛生當局疫情調查鬆散、匡列隔離個案動作慢半拍,直到大規模感染才迫使政府重視。疫情最終造成186人感染、39人死亡,經驗慘痛。當然,扼止疫情必須靠健全的傳染病防治系統,資訊也要公開透明,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調查、傳染病控制等,均須具公共衛生專業知識人力的投入。以傳染病防治為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是公共衛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公衛師可透過疫情調查與預警,進行疾病監測與預測;疫情期間遇到民眾口罩搶購,在假消息充斥與口罩供需失衡衍伸的亂象中,凸顯公共衛生教育與群眾風險溝通的重要,這也是公衛師可以協助政府的部分。服務對象是群體非個人除了疫情,近年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層出不窮,包括社區職場健康風險、食品安全議題等,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及社會安全,這樣的背景催生出公共衛生師,未來將可執行流行疫病,民眾健康狀態調查、健康促進方案等,協助推展公共衛生觀念與健康議題。大家對公衛師感到陌生,主因是我們熟知的醫事人員服務對象為個人,例如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針對個人健康提供診療、護理、給藥等服務,這是大眾所認知的醫療服務;公衛師不屬於醫事人員,公衛師服務對象是群體而非個人,公衛師關注社區及組織,對群體進行風險評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等。可受聘政府機關或開業醫事人員多從事疾病發展歷程中的後半段即治療與照護,但公衛師的角色是將疾病發展歷程往前推進,在疾病發生前給予預防與健康促進,公衛師與醫事人員被賦予責任不同,都是醫療健康產業中不可缺乏的角色。公衛師可受聘於政府機關或相關機構,未來也可以開業成立「公共衛生師事務所」,執行如職場健康促進、社區防疫、食安檢查、環境健康影響評估等,仿律師法建立公衛師簽證制度,針對委託計畫可獨立或督導其他公共衛生人員,進行規畫、設計、分析、鑑定及評價等。近20年來,歐美國家將健康醫療責任轉嫁民間醫療機構,政府本該承擔群體人民健康責任,在公衛職能逐漸弱化情況下,私人資本醫療責任相對增加,但疾病醫療提供個人而非群體服務,因此面對大型新興傳染病等公衛事件時,私人醫療防守力道不足的問題就被凸顯,如同此次COVID-19疫情。群體主義時代在歐美已成歷史,健康防護是個人責任,過度的個人主義盛行,反而忽略群體對個人造成的重大影響。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應對,個人在面對疫情時無力招架,尤其是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成為防疫最大破口,此時公衛師尤顯重要,也是面對重大公衛事件時最大的存在意義。台灣健康醫療產業 不夠完備傳染病來臨時,單靠民眾或私人醫療機構單打獨鬥絕非上策,政府應肩負起維護全民健康的責任與魄力。檢視台灣健康醫療產業,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及預防功能上不夠完備,期待公衛師立法通過對台灣健康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從偏重疾病治療,向前推進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
-
2020-08-17 科別.骨科.復健
側面肋骨骨折最痛!醫師告訴你最常骨折的肋骨在這裡
路邊新裝了分開行人與車子的黃色小柱子,老林沒注意騎腳踏車就撞了上去,整個人重摔在地,以為只是皮肉傷,但胸部很痛,照了X光後發現,右側第3到第7肋骨全斷了。最常骨折第7到第10根肋骨兩側各12支構成胸腔,保護肺臟、心臟等重要器官,與橫膈膜配合完成呼吸動作。1到7稱作真肋骨,完全固定在胸骨與脊椎;8至12則是假肋骨,其中8至10根靠軟骨連接到胸骨上,而11至12後兩根就只有一端固定在脊柱上,稱作浮動肋骨。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包括車禍、運動、高處跌落造成的撞擊,或是划船、游泳、打高爾夫球的重複動作,持續的嚴重咳嗽,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最常骨折的是第7到第10根,而第1、第2根在比較深處,所以很少骨折。側面肋骨骨折最痛不過,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縮短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時間、早日下床活動;長期治療的考量,是慢性疼痛控制、肺活量的維持、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好的生活品質以及胸廓不變型。保守治療多在6周癒合以往肋骨斷採取保守治療,大多在6周癒合。但人一天約要呼吸2萬次,若肋骨斷掉,只要呼吸就痛,且斷掉的肋骨可能位移刺傷內臟。若傷及肺部、肋膜,造成氣胸、血胸,可能要插管使用呼吸器;若是左側背後骨折,可能刺傷主動脈,有生命危險。保守治療自行癒合,也易造成胸廓變型、肺活量降低,影響肺功能及增加肺炎機會;慢性持續疼痛加上無法使力,會嚴重降低生活品質。因此,對於肋骨骨折的治療,現在傾向積極手術內固定治療。2013年歐美專家的共識,採用手術有三大重點,包含病情一定要開刀、疼痛難以忍受及提升生活品質。其中包括3根以上的骨折、位移超過肋骨寬度、連枷胸(兩端斷裂)、情況惡化需要插管、使用靜脈注射止痛劑等。手術原則是側面固定有人會質疑疼痛難忍就要開刀嗎?其實疼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當然決定手術前,還是要評估其優劣。手術時並不是每一根斷的肋骨都要固定,一般原則是側面的、後面的、中間的優先,上面的、下面的其次。全部都固定反而會限制呼吸功能及造成術後不適。以往認為老人家手術風險高而採取保守治療,現因可減輕疼痛、改善呼吸功能、幫助排痰、降低死亡率,手術對年長者而言,反而比年輕族群更需要而且得到更多好處。要查是不是骨質疏鬆如何處理肋骨骨折要考慮很多狀況,採取對病人最有利、最適合的方式,不管是保守治療、手術,還是合併兩者。當然還要查一下為什麼會骨折,看看是不是骨質疏鬆了,或是多發性骨髓瘤等。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尤其在分子醫學研究在近幾年有很多的突破及了解。也因此對治療癌症的新藥品尤其是在標靶療法更是突發猛進。但是其産品發展過程的困難所架髙的成本及使用的人數及用量,影響產品的成本。也因此造成使用這類藥物的治療須付出很昂貴的醫療費用。當然療效好的病人在生活品質上有所改善,也可以「延續」一段的生命。在目前的經驗中,也沒有正確的公式可以作預測。同時對能夠恢復多少有「正常(productive life)」也很難在醫病雙方有所共識。這種療程的經濟成本及效益如何評估,因為沒有客觀的資料來作參考,所以很難有共識。目前台灣的健保給付的項目有些規範。目前是依據一些專家學者分析及建議來作決定。日新月異的新藥物尤其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已經夠多,引伸出來新的癌症診治及新的標靶及免疫療法很難能夠在保險下全部支付。如何在費用的支付換算為「正面」生命是永遠不可能估計的課題。面對這樣的病情,也很難在經濟及人的生命找出大家可以共視的平衡點。分子醫藥科技的進步,在過去的幾年中產生很多分子醫學的研究,也帶動了治療癌症及其它疾病的治療上可説是突飛猛進。例如過去沒有良方可治癒的C型肝炎,目前開發的新藥已經可以痊癒,也因此減少了延伸出來的肝臟硬化甚至演變成為肝癌。雖然這種治療的過程所需付出的代價仍然高,但是療效顯著也可以很有效的減少延伸出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及癌症的合併症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因此平衡計算起來,昂貴的治療C型肝炎的藥品仍然值得使用。治療癌症的標靶療程如何評估「減少病痛」同時也能達到預期改善「餘生」的正面經濟效益,在醫病溝通及協調中,就可以更有意義的正面溝通。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對退休的公務員,為了心愛的女兒需使用貴的特殊標靶藥物的經濟負擔而操心。此「二代」治療肺癌的新藥,目前使用「優惠」價格 仍需付出每天近萬元。雙親愛女心切,為了期望女兒的健康可以改善,而兼差復職增加收入來幫支付女兒保險給付外的昂貴醫療費用。他們無怨無悔對女兒的癌症治療盡量付出。天下父母心,令人感佩。醫療的費用是個人的、家庭的負擔或是社會的「福利」,一直是在不同的社會爭議的話題。醫療經濟學的爭論因時代的變遷也很難達到共識。政治家、經濟學家、一般家庭因財務狀況不同所引發的爭議要如何能達到共識?不同國家的健保制度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希望醫療能夠在「正面」或「負面」經濟上說服群眾達到共識。最近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因為收支不平衡而在媒體上報導保額加價及調整給付的議題,促進健康、不受環境外在的因素影響身體的病痛是公民的責任及權益,但是維護身體健康所需的「成本」是人生中都會面對的問題。
-
2020-08-17 科別.耳鼻喉
大吃大喝後嘔吐正常?醫:發生這事死亡率幾近100%
65歲楊先生日前與許久未見的親友相約吃火鍋、喝酒,一個晚上大吃大喝,相談甚歡,返家後因酒醉不適,如廁嘔吐,但胸口卻突然一陣劇痛,慘叫一聲後便不省人事。家人發現他遲遲沒出來,前往查看,才趕忙將昏迷的他送至醫院急診,施予急救並緊急照會胸腔外科,診斷為「自發性食道破裂」,且已引發敗血性休克,立即執行緊急手術搶救。自發性食道破裂 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食道上接咽喉、下接胃,是具有輸送食物功能,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長約20至25公分。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食道破裂」多見於胃鏡、食道鏡等侵入性檢查處置造成的傷害,而「自發性食道破裂」則較少見,一般容易發生在大吃大喝且酗酒後嘔吐的人。因食道下段左後方的生理結構較薄,當吃進過多食物及酒精,腸胃蠕動變差,胃部膨脹,一旦嘔吐,喉嚨緊縮、胃部壓力往上擠壓,食道壓力劇增,即有破裂風險。然而,食道破裂的診斷必須倚賴病人的病史及胸腔影像檢查,當肺部影像發現肋膜腔有積氣、積水時,加上病人有大吃大喝、嘔吐等病史,醫師便會強烈懷疑食道破裂,進而造成食物從胃流到胸腔內的可能。以楊先生為例,程建博主任先以內視鏡檢查病人胸腔內部的狀況,在肋間開一約5公分的小傷口,清除食物、油漬、胃液,再以生理食鹽水大量沖洗整個胸腔,確定乾淨無殘留物,才能進行修補。考量術後病患無法由口進食,在手術時為他做一空腸造廔,以方便灌食、提供營養;術後,放置胃管引流,密切觀察是否有癒合不佳的滲漏情形;十天後,再行食道攝影,確定沒有滲漏、逆流、狹窄,即能採軟質、流質飲食;一個月後則能恢復正常飲食。食道破裂未即時治療 死亡率幾近100%程建博提醒,食道破裂若未即時發現而拖延治療時機,恐因食物、胃液積聚胸腔內,引起嚴重發炎反應,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率幾近100%。因此,在大量進食、酗酒、嘔吐後胸口劇烈疼痛、不適,即懷疑食道破裂可能,須盡早就醫,施予手術治療治療、修補,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應盡量避免暴飲暴食與酗酒,以免因此造成腹脹嘔吐而傷及食道,危及生命。延伸閱讀: 「火燒心」未必跟胃有關! 盤點8大症狀恐是心臟血管出問題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愈快,死亡風險越高!心臟科醫師建議1招救命
多數人擔心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也有所影響。曾有醫學期刊報導,哺乳類壽命長短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因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哺乳類動物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一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一分鐘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就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他說明,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者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人,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根據台灣本土心衰竭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高,即使規則於門診追蹤的病人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心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健康指標。魏承駿提醒,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如果超過70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無預警的心跳加速,可能要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魏丞駿說,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絕對是身體亮紅燈的的警訊,不可輕忽。如果已患有慢性疾病,心跳的變化與軌跡就更重要了,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的快慢對以下三種病人影響最大,分別是高血壓、心臟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該怎麼控制心跳?魏丞駿建議,適度運動是調節心肺功能不錯的選擇,建議進行維持中度耐力性運動,效果較佳。但提醒,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患有三高、心血管等疾病,別做太激烈的運動。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魏承駿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英雄教育」 談成人尿床
從電影《英雄教育》,談成人尿床 鄒頡龍 您是不是和我一樣,總是從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名單搜尋好電影?這些得獎名單雖然精采,卻可能因此錯過了其他國家的好電影。最近經友人推薦看了2004年德國電影《英雄教育》,迥異於好萊塢的敘事風格讓我驚艷。電影原名:NAPOLA,指的是當年希特勒創立的軍事寄宿學校,招募「血統純正」的日耳曼年輕人,培養成政治、軍事的納粹菁英。描述二戰德國納粹暴行電影不少,大多以受害者猶太人的角度描述。例如「辛德勒的名單」。但這部電影提供了另一個視野:男主角是一個出身平凡,卻有著優異拳擊天賦的德國年輕人,不顧父親的反對,滿懷憧憬與理想投入NAPOLA。但納粹的訓練冷血殘酷,甚至讓學員在搜捕行動當中,持槍屠殺手無寸鐵的蘇俄青少年。男主角陷入迷惘:失去了憐憫與人性,即使成為納粹菁英?這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嗎?對待敵人冷血,納粹對學生的訓練更加嚴酷。其中一位學員有尿床的困擾,卻被當作天大的恥辱!讓他在操場獨自舉著尿濕的床墊,承受肉體的凌遲及公然羞辱... 最後,這個尿床的年輕人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撲倒在手榴彈上,讓自己炸成碎片,看似英勇保護了其他人,又何嘗不是以死亡來抗議並尋求解脫嗎?納粹學校的教官不了解,成人尿床是一種疾病,絕對不是因為懦弱,更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尿床在幼兒時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表現,但是如在成人持續發生,確實會帶來很大的困擾。「我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70多歲了,竟然還尿床!」曾有一位男性因為尿床就診,臉上滿是驚恐和自我懷疑。根據國際尿控協會(ICS)的定義:夜間遺尿(尿床)是指夜間睡眠期間任何意外的排尿。成人尿床的比例為2%-3%,病因分為以下種類:逼尿肌障礙:例如膀胱過動膀胱出口的問題:例如:攝護腺肥大。 夜間尿量過多:中老年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入睡時小便量增多。另外如有慢性腎臟病,服用利尿劑,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夜間產生的尿量更多,也增加尿床的機會。睡眠喚醒障礙:雖然膀胱已經滿了,但是沒有辦法喚醒。例如:原發性睡眠障礙,服用鎮靜劑或精神疾病相關用藥的患者。造成成年人尿床的原因相當複雜,治療也要針對成因著手。生活方式改變:避免咖啡因和鎮靜劑,避免飲酒:飲酒有利尿的作用。行為療法:和兒童尿床一樣,嘗試找出尿床的時間點。用鬧鐘在發生尿床之前喚醒,提早如廁,避免尿床。藥物治療:A.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產生的尿量。必須密切追蹤血中鈉離子濃度 B.抗膽鹼藥物:放鬆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和其他描述二戰納粹暴行的電影相比,《英雄教育》這部電影沒有太多血腥。沒有太多控訴,鏡頭透過幾個良知未泯的年輕人看納粹的「英雄教育」,什麼是英雄?透過怎樣的教育,能夠訓練出屠殺數百萬猶太人的納粹軍人?沒有人是天生的加害者,卻可能在扭曲的價值觀之下成為劊子手。男主角在關鍵的拳擊比賽中放棄抵抗,被對手擊倒,最後在漫天雪花中,被逐出學校。他的夢想破碎了,在許多人眼中,他沒有「成功」,但是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沒有成為納粹菁英,沒有成為戰場上的屠夫,對他的一生,是幸、或不幸?我心中已經有答案,腦海中浮現聖經的話語:「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姿勢不良、滑手機 小心「烏龜頸」上身!一把雨傘調整站坐姿,甩掉肩頸痠痛
52歲的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舒緩。烏龜頸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的外型特徵,嚴重恐會影響大腦供血,造成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五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酸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出現年齡層下降、女性病人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形成「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等情況。坐姿不良除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形。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並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賴博政也以中醫觀點提出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若運動結束後要盡快擦乾汗水,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放鬆,舒緩、放鬆肌群。此外,肩頸區域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還有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精選延伸閱讀↘↘↘。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16 癌症.抗癌新知
想靠喝咖啡防癌恐怕太天真! 預防癌症日常10件事必須馬上做
喝咖啡可以防癌嗎?國健署指出,咖啡中包含多種多酚類物質,雖然有研究指出這些多酚類物質可降低罹患部分癌症的風險,但仍未有明確證據,仍建議採取正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如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維持健康體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等。喝咖啡防癌沒有明確證據國健署指出,咖啡中包含多種多酚類物質,如木脂素植物雌激素和類黃酮等這些化合物,雖然有研究指出這些多酚類物質可降低罹患部分癌症的風險,如肝癌、子宮內膜癌等,但是目前仍未有明確實證可證明咖啡具有防癌功效,且對於肝癌、子宮內膜癌以外的癌症尚未有定論。防癌10件事 癌症不要來國健署建議民眾日常生活中應該力行的防癌10件事: 1.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而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另外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 2.維持健康體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 3.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天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心臟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加工的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 5.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且減鹽飲食中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因此應該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糖類的食物。另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損害到胃的內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及其它慢性病。 6.毋需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許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強健身體的迷思,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除非您因為健康的因素需要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豐富且均衡的飲食已足夠。 7.產婦盡量替寶寶哺乳哺乳的好處多多,因為母乳含有寶寶前6個月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成年後也不容易有過度肥胖的問題。對媽媽而言,哺乳可以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8.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施打B型肝炎疫苗則可有效避免感染B型肝炎而降低罹患肝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推薦9-12歲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預防約6至7成的子宮頸癌症發生。 9.定期接受篩檢接受癌症篩檢也可以預防癌症,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 10.癌症病患經過治療,更要注意防癌避免復發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上述各點所述良好生活習慣,以維持健康,避免癌症復發,並改善癌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咖啡可以防癌嗎?(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咖啡渣別急著丟! 簡單加工還有這5個隱藏版用途
-
2020-08-16 科別.泌尿腎臟
男人「長壽癌」如何揪出?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71歲許姓男患者,10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開始定期至泌尿科門診就醫,在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持續緩慢升高,但肛門指診卻無發現硬塊,因此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2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2次切片後,因為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1周,所以對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出現陰影。指診無硬塊 不代表沒癌症這2年移居中部,今年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定期檢查時,卻又發現PSA指數不斷上升,指數已上升到8.9ng/ml(正常值0至4ng/ml),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呂謹亨醫師說明,因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上升超過0.75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後來經由呂謹亨醫師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醫院已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Transperineal TRUS/mpMRI fusion prostate biopsy),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醫病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MRI影像診斷 提升至9成呂謹亨醫師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3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因此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9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有攝護腺癌家族史 建議40歲開始接受檢查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權威歐宴泉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癌因大多好發於高齡男性,又名「長壽癌」、「富貴病」,事實上,攝護腺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疾病,但若是拖到晚期才處理,會對病人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因此目前大於50歲的男性,都建議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包含肛門指診及攝護腺指數PSA抽血檢查,而有相關癌症家族史或有下泌尿道症狀的患者,建議40歲起就開始接受相關檢查。如果攝護腺指數PSA大於正常值或是肛門指診摸到硬塊,就需再進行攝護腺切片來取得腫瘤病理組織。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慢性咳嗽別瞎治!專家建議:先了解惹禍根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是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導致不孕,但可能多數育齡癌友沒有足夠認知。癌症希望基金會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助年輕癌友取得生育資訊,及早選擇,不錯過生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日前在一場記者會指出,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的議題。但隨醫療技術進步,台灣近6成癌症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生育權逐漸受到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在2017至2019年進行「癌友生育決策之經驗與需求」問卷調查,蒐集179名育齡癌友意見。結果發現,近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15%積極嘗試懷孕。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癌希董事長、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等康復後想到生育議題,可能為時已晚,造成遺憾。調查結果也發現,有約1成癌友後悔治療前的生育決策,其中與「後悔程度」有關因素包括癌後生育意願高、與醫護討論沒有得到滿足、治療前沒有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甚至有人因無法生育而後悔接受癌症治療。有4成癌友也表達,生育保存資訊尤其不足。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富仁表示,育齡癌友在獲知罹癌時多半都因心情大受打擊,第一時間不會想到生育;有些人也直覺以為,跟生殖系統相關的癌症才會導致不育,但不只如此。黃富仁說,除了子宮體、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其他癌症,如位於腹腔或骨盆腔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乃至全身性血液及骨髓移植(如部分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以及特定類別的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如部分乳癌患者)及標靶治療等,都可能影響生育。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化療藥物容易對生殖細胞造成影響,也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停經或無法排卵;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骨盆腔血管,影響胚胎血液和營養供給。曾令民說,研究發現,小於30歲的乳癌患者在接受抗癌治療後,有2成卵巢功能會受損;若年齡高於30歲,則受影響比例明顯增加,有42%卵巢受損。年輕型乳癌患者並不少見,曾令民表示,癌友不需要為了生育放棄治療,但若有生育打算,應在治療前評估並保存卵子,等治療後才設想的話,可能來不及。黃富仁表示,治療是否影響生育能力,與不同癌症、期別嚴重度和治療方式都有關係,除腫瘤科醫師應建立觀念、主動告知癌友;育齡病患若有計劃生育應向醫療團隊溝通、做好評估。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分享衛教、癌友經驗和輔助決策,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讓癌友在搶救生命之餘,也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糖尿病避「甜」,護心肝避「鹹」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老婆傳老公:「你要好好避『嫌』啊!」老公:「我有糖尿病,應該避甜,怎麼叫我要避鹹?」老婆:「你身旁美女那麼多,要小心不要有瓜田李下之嫌!」長久以來,糖尿病的病人要避甜,少吃甜食,而心臟不好或肝硬化有腹水的病友要少吃鹹,是傳統醫學教科書必教的課。糖尿病病友的血糖自動控制系統失調,可能胰臟功能不好,胰島素分泌不足,可能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糖分無法進入細胞中,血液中的糖分過高,人體組織浸泡在糖水之中,長久以後,容易動脈硬化,容易腎臟病,容易視網膜病變,容易下肢血管堵住,容易心臟血管堵住引起心肌梗塞或下肢黑掉而必須截肢,或眼睛失明,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國內糖尿病人口眾多,可能四至五個成人就有一個血糖過高,原因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失調亦是主因,例如常喝含糖飲料,飲食過度或缺乏運動,都會種下糖尿病的誘因。至於避「鹹」,少吃太鹹的食物,以減少水分滯留在血液內,減少血液容積,減少心臟負荷,是傳統上對心衰竭病人治療的一個要求,而肝硬化末期病人,水分滯留在體內,減少鹽分攝取可以減少腹水及下肢水腫。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利尿劑的進步,可以將體內多餘鹽分、水分排出,因此避鹹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者全面普篩? 陳時中:任意用掉防疫物資會造成破口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公布民調,指出有超過8成民眾支持入境者進行全面普篩,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民眾當然認為有多幾層保護會很好,但政府要顧慮防疫量能是否合理化使用,若任意把防疫物資使用掉,會造成社會傷害、更嚴重的破口。陳時中今出席新北市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開幕儀式,對於入境者是否要進行全面普篩,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也提出相關建議,他表示依據嚴重度做不同的邊境管制措施,是指揮中心重要的任務,指揮中心對於整個防疫物資與防疫量能有自己的考量,民眾當然會認為多幾層保護最好,一層、二層、三層甚至十幾層。陳時中表示,但政府必須要顧慮防疫量能是否合理化使用,若疫情再度發生,任意把防疫物資在沒有需要時就使用完畢,就會造成社會傷害,形成更嚴重的破口,對於民眾的期待,指揮中心會依據風險度規畫保護措施。至於是否考慮對菲律賓以外的國家進行入境者全面普篩,陳時中說,會依據當地風險狀況及該國入境者在邊境篩檢的陽性率作為指標,菲律賓這段時間增加的陽性率突然提高很多,才來參考近來新增的確診病例,發現近14天增加3500至5、6000的確診病例,數字非常高,所以特別對菲律賓班機特別進行篩檢跟檢疫。陳時中表示,如果有任何國家近來在入境被查到陽性率特別高,再配合該國確診病例很高,會考慮採取相同措施,另外該國的醫療量能也是指揮中心考慮的重點之一。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