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疼痛感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4-03-27 醫療.泌尿腎臟
藥品別亂吃!一次瞭解「慢性腎臟病」5大警訊、8大高風險族群
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每8人就有1人有慢性腎臟病,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超過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不自知,一發現就是晚期,面臨洗腎風險。建議注意「高」、「貧」、「泡」、「水」、「倦」五症狀,更應該避免不必要和來路不明的藥物。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可能有腎病變吳麥斯表示,腎臟永續健康的關鍵在於定期篩檢、及早治療,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推估已逾12%,多數人是在前期階段,卻仍有高達96%未察覺。而腎臟病往往伴隨糖尿病、心衰竭等,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可能發生腎病變,若是中度腎臟病合併心衰竭,死亡風險更是常人的翻倍。防止應注意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他表示,目前最大的新興危險因子其實是不實的藥品廣告,同時應注意生活中的危險因子。「錯假訊息傳播速度太快,民眾很容易過度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吳麥斯表示,許多腎病患者因服用來路不明藥物造成腎病變,網路時代訊息傳播快速,民眾不應輕信效果跨大且來路不明的藥品。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蔡信宏表示,部分民眾不當使用中藥、減肥藥,可能影響腎功能病問題,如今止痛藥頻繁使用也威脅國人腎臟健康,由於部分止痛藥會讓腎臟血流下降,若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腎臟功能不好的民眾,會讓腎臟血流更加異常,導致腎性貧血,也更難代謝廢物出體外。●藥物識別3大建議:1.僅有研究資料,未有證實資料的產品別亂吃2.別輕易相信僅是個人經驗的推薦3.購買保健食品、藥物服用前先諮詢醫師●腎臟醫學會提供用藥5不原則:1.不聽信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3.不推薦藥品給別人4.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所販售的藥5.不吃別人贈送的藥腎病5大警訊,務必趕緊就醫檢查腎功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有問題也不會痛、不會癢,民眾若出現「高、貧、泡、水、倦」5大症狀,務必趕緊就醫檢查腎功能:若自知腎功能不好,則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少油、少鹽、少甜,低普林飲食。蔡信宏則表示,腎臟除非感染、發炎,或是結石、腫瘤等狀況,否則不會有疼痛感,而腎臟病患者更多是腎臟萎縮,難以從疼痛感來察覺病況,一旦有蛋白尿、血尿、小便量減少、全身水腫都要特別注意,趕緊到醫院檢查腎臟功能,檢測檢測肌酸酐指數是否正常。●腎病五大警訊:1.高:沒有高血壓病史民眾,血壓突然升高,可能就是腎臟功能不好2.貧:過去沒有貧血卻突發貧血者,可能是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紅血球生成素無法妥善作用。3.泡:俗稱「泡泡尿」,一般人的尿液為清澈、淡黃色,若尿液濁濁、有水泡,或是有血尿情形。4.水:一般人水腫只在特定時段,可能早上,或是工作站一整天晚上腳水腫,但若早中晚都在水腫,可能腎臟功能差,甚至已經影響到排尿。5.倦:沒有做什麼事情,卻感到很倦怠。●8大腎病高風險族群:1.肥胖者2.糖尿病3.65歲以上4.高血壓5.亂吃藥6.痛風7.腎臟病家族病史8.抽菸保護腎臟,飲食也要特別注意。蔡信宏指出,吃太鹹容易讓血壓上升,造成腎臟負擔,避免重鹹、高鈉飲食;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可施行「低蛋白飲食」,減少動物性、植物性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質,60公斤成人一天控制在48公克為佳,豆腐、豆漿等黃豆類產品較好;同時調味上減少鉀、磷的成分,降低腎臟負擔。「確診腎病不等於終生洗腎。」吳麥斯指出,輕度患者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存腎本,都有機會延緩腎功能惡化,即便罹患慢性腎臟病也不要擔心,就算是中重度病程,透過正確且積極用藥,也能避免後續進入透析階段或死亡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醫療.中醫
改善頑固性疼痛! 中醫用「1法」告別50歲婦人肩頸僵硬
一名年逾五十的女性,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到脊椎神經,出現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無力等症狀,手臂屈伸活動都有困難。疼痛感造成難以入眠,翻身也會痛醒,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日常生活。改善頑固性疼痛 用「1法」告別肩頸僵硬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施以小扁針及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過四周療程治療(每周一次),患者肩頸部緊繃痠痛減輕許多,手臂麻木無力也明顯改善,晚上不再失眠。任東輝說明,椎間孔狹窄是常見的脊椎病變之一,受損部位受到壓迫的神經痛困擾許多病人。椎間孔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車禍、搬運重物等外傷,以及基因、長期久站或久坐、老化、家族史......其病症好發在青壯年族群、以及生活型態緊繃且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久站的勞動者更容易發生。組織沾黏是身體痠痛元兇因外傷、扭拉傷或者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導致椎間孔狹窄,引起肌肉韌帶損傷,身體產生急、慢性發炎,進而形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久了會因氣血阻塞不通而全身痠痛,嚴重則會壓迫神經造成麻木無力、關節活動困難。小扁針(小針刀)是痠痛解方,可以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指出,小扁針是利用寬度0.45mm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的特色及優點,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是衛福部認定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屬於技術性治療。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也不需住院和臥床休息,但施針處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四至六包,效果會更好。小針刀療法有效改善疼痛若害怕扎針,建議可搭配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評估脊椎錯位後,用活化槍以快速度、低力道、穩定的脈衝推力矯治脊椎錯位,使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可治療脊椎錯位所導致的痠痛與各種疾病。小針刀可用於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膏肓痛、五十肩、網球肘、關節炎等,以及各種筋骨痠痛新傷、舊傷,改善頑固性疼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6 醫療.骨科.復健
在家就能緩解五十肩疼痛 治療師教你3招徒手復健讓關節不再卡
俗話說:「三十腕、四十肘、五十肩」,各類疾病都有好發的年齡層。五十肩常出現在40至60歲、女性發生率高,最明顯的病症是手抬不起來,因為肩關節囊裡面沾黏或發炎了,導致肩膀活動的角度受到限制。專業物理治療師許愷彥表示,肩膀疼痛、僵硬,可檢視「雙手伸直上舉」動作,過程中若引發疼痛或雙手高度不一樣,則要進一步求診復健科。五十肩嚴重沾黏 甚至須開刀許愷彥表示,五十肩的成因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沒有特殊原因,可能與退化有關;次發性則是因使用過度、姿勢不良、術後沾黏,以及有糖尿病、腦中風、甲狀腺疾病的病史。五十肩跟媽媽手、肌腱炎、肩夾擠症候群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若未能妥善治療處理,嚴重沾黏者需要開刀清除發炎組織,讓肩部恢復正常。五十肩的病程分為四期:前期(疼痛期)、中期(漸凍期)、中後期(冰凍期)、後期(解凍期)。前期剛開始的主要表現為肩膀疼痛,活動度稍微受限;接著漸凍期是手臂無法抬高,痛到無法穿脫衣物,影響生活或工作;再一段時間進入冰凍期,疼痛感慢慢消失,但是肩關節卡住無法上抬;到了解凍期,因身體自癒能力會逐步恢復,但各病程發展時間不一。五十肩有哪些症狀?1.手臂疼痛無法舉高,靠外力也無法舉起。2.肩膀活動度減少,無法穿脫衣服、拿高處物品。3.靜止時比活動時還要痛,甚至痛到無法睡覺。4.僵硬感明顯,肩部多角度受限。緩解五十肩疼痛 在家就能做既然五十肩過了解凍期後,疼痛就會稍緩,是否就不需要接受治療?許愷彥提醒,若錯過五十肩的復健黃金期,會拖延成更大的問題,包括反覆復發的「頑固型五十肩」、肩關節永久性損傷。因病程時期不同,各階段的治療重點分別是減少疼痛(熱療和電療)、增加關節活動能力、強化肌力訓練,加上持之以恆的自我復健運動。許愷彥推薦3招在家就能做的徒手復健,依自身可承受的強度放鬆筋膜,把肩膀沾黏的地方拉開,告別惱人的又痛又卡。物理治療師教五十肩徒手復健爬牆運動功效:利用牆壁做肩膀側抬及上抬動作,把僵硬肩關節拉開。1.站直距離牆壁約一個手臂的位置。2.患側沿牆面伸直成水平摸牆,手指沿著牆壁爬高,至無法繼續上伸為止,再慢慢放下來。3.身體正面與側面方向,各進行10組。毛巾運動功效:將毛巾置於背後,類似擦背的動作,改善肩部關節活動度。1.選擇適當長度的毛巾,雙手放置背後,以健側帶領患側向上拉。2.慢慢高舉至頭部後方,可在角度受限的位置稍微停止。3.上下來回做10次,以穩定的力量牽引,不要猛力硬拉。鐘擺運動功效:藉由身體搖動舒緩肩關節,增加關節角度。1.站在有椅背的椅子旁,健側扶著椅背、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2.腳一前一後站著,患側自然下垂,靠身體前後晃來擺動手臂。3.依狀況從前後擺動,改成順時鐘與逆時鐘旋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4 焦點.元氣新聞
蛆蛆竟會寄生在皮膚!馬偕醫師從病人嘴唇中取出3隻活蛆蛆,了解什麼是「蠅蛆症」?
秘魯旅遊慘遭馬蠅寄生嘴唇,馬偕醫師手術室活捉3幼蟲在手術室活捉蛆蛆(蒼蠅的幼蟲)!一名33歲陳先生去年到秘魯馬丘比丘旅遊,回國後,嘴唇逐漸腫大並且疼痛。幾經求診,最後才轉診到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劉崇基安排病人全身麻醉,並活捉3隻寄生在嘴唇上的馬蠅幼蟲(蛆)。陳先生去年10月中旬到秘魯旅遊,疑似在熱帶雨林區民宿時遭到馬蠅感染;11月初回國後發現嘴唇表面有一點小破皮並不以為意,沒想到2周後沒有好轉,嘴漸腫大且伴隨疼痛。陳先生經皮膚科診所診斷為皰疹後,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及藥膏治療也未見改善,轉診至馬偕醫院皮膚科做細菌培養也未驗出任何菌種,最後才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門診。陳先生傷口初期與一般昆蟲咬傷非常相似,腫疱的周圍有小型丘疹也容易與皰疹混淆,不容易被診斷。陳先生自述照鏡子時會隱隱約約看到有東西在動,有時候也會感覺有異物在裡面蠕動,萬萬沒有想到會是蟲卵寄生孵化成幼蟲。劉崇基觀察病人嘴唇有3處傷口持續滲出液,且隱約看到物體活動,因嘴唇周圍有大血管,蟲體為躲避容易碰撞造成出血。國內遭馬蠅蟲卵寄生案例罕見,劉崇基表示,以往只有兩次病例,還是發生頭皮,此次遇到馬蠅寄生嘴唇是行醫首見;嘴唇處理上又更為敏感,曾經嘗試要在門診夾出,因劇痛病人無法忍受,因此改採全身麻醉替病人動手術處理,手術全程約15分鐘,術後住院一晚確認恢復良好才讓病人出院。什麼是蠅蛆症?該如何避免?根據疾管署《感染控制雜誌》中楊清鎮所撰的〈Dermatobia hominis 引起癰瘡性蠅蛆症之簡介〉提到:蠅蛆症 (myiasis) 一詞是源自希臘語,myia 為「蠅蛆」之意,乃指雙翅(iptera)目蠅幼蟲感染人類和脊椎動物,能以其組織體液等物質維生。它們感染身體很多部位,皮膚是最常見之處。Dermatobia hominis 也是源自希臘語「活存於人類皮膚」的意思,是馬蠅(botfly) 中唯一會侵犯人類的一種,引起癰瘡性蠅蛆症。它的分佈主要是在中南美州,北自墨西哥,南到阿根廷及智利的北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及樹木繁茂的低地是其主要棲息處。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指出,馬蠅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州,自墨西哥至阿根廷和智利北部都是主要活動的範圍。一般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和樹木繁茂的低地。馬蠅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如蚊子)的腹部,當蚊蟲叮咬宿主時,蟲卵就順勢落到傷口上,卵在宿主的體溫下孵化成幼蟲以後,再從叮咬的傷口或毛囊鑽入皮膚內,因為通常都無痛,難以察覺。只要能將幼蟲完全取出,傷口通常能癒合也少有併發症發生。馬蠅蟲卵寄生傷口起初像昆蟲咬傷,之後變為癰瘡,皮膚出現紅色突起,並在傷口隆起小結節的中央傷口有漿液性血水的滲出液。被感染者可能會因蟲體蠕動而在夜間感覺間歇性疼痛以及搔癢感,或有異物蠕動感。如果寄生在頭皮或臉上則會因為該處的肌肉層過薄,而疼痛感強烈。由於馬蠅引起的蠅蛆症在台灣極其少見,容易誤認為是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毛囊炎等皮膚疾病,因此給予抗生素治療,或是進行不必要的外科切除。黃偉新提醒前往馬蠅的流行國家,預防馬蠅叮咬的辦法:●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進入叢林區戴帽子以保護頸部及頭皮●不擦香水或使用體香膏●衣褲無法包覆的皮膚則選用適當的防蚊液並適時補擦。如果曾至高風險地區回國後發現身上有不明類似蚊蟲叮咬傷口,又遲遲未癒合,應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旅遊避免帶回蟲蟲?專家給2必知秘訣 返台先觀察「這症狀」每國曾有研究指出,一名45歲男子在秘魯度假2周時,被多處蚊蟲叮咬,回到西西里島後不久,出現頭皮搔癢及疼痛等症狀,在初次就診5天後,有皮膚科醫師注意到一條白色的小蟲子,從患者皮膚中噴出,5周後檢查發現,有紅斑癤樣病變和繼發性蜂窩性組織炎,接受為期10天苯唑西林肌肉注射治療。寄生蟲感染有內、外之分,蚊子、臭蟲、頭蝨等,屬於外寄生蟲,不一定長期寄生;內寄生蟲則如蛔蟲、鉤蟲和絛蟲等。但這類吸血昆蟲也曾有醫療用途,陳錦生分享,在抗生素未普及年代,戰場上有許多傷兵,醫療人員曾利用蒼蠅吃掉腐爛的肉,協助後續治療。陳錦生提醒,民眾如規畫前往中南美洲,可攜帶防蚊液或穿著長袖衣物,防止吸血類昆蟲叮咬,也避免暴露在會接觸到這類昆蟲的戶外場域。臨床醫師也應注意,若從中南美洲返台國人或旅客的皮膚有未癒合傷口,需警覺是否因馬蠅幼蟲感染,也可請教寄生蟲或昆蟲專家,避免不必要的檢查或抗生素治療。隨著全球化,飛機成為民眾跨國移動首選,許多寄生蟲也容易隨行李「偷渡」,先前萬華某旅館出現臭蟲時,陳錦生就曾提醒,民眾出國時可選用硬殼行李箱,讓臭蟲不會躲藏在縫隙中,回來一定要檢查行李箱有沒有夾帶,到住宿環境則可以檢查床墊、家具、雜物堆積、床單等處及縫隙,或檢查有沒有血斑,只要看到黑黑小小一點的就是。去年入侵歐洲的臭蟲(床蝨)疑已在台現蹤,有民眾入住北市某商旅發現並在臉書社團發文提醒。今天馬偕醫院發表民眾赴秘魯旅遊,疑因在熱帶雨林區住宿,嘴唇遭馬蠅寄生案例。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名譽教授陳錦生指出,國內衛生條件改善,少見寄生蟲,但隨著全球化,應注意出國旅遊接觸感染及搭飛機時寄生蟲隨行李「偷渡」。「人類馬蠅(bot fly)」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會寄生在多種哺乳類動物身上,最常在牛隻身上發現,也可能感染人類,雌性馬蠅會將卵產在蒼蠅或蚊子等,其他以血液為食的昆蟲身上,當媒介昆蟲叮咬其他動物時,幼蟲離開卵進入宿主皮膚、穿透皮下組織。陳錦生指出,馬蠅幼蟲滲透至皮膚會導致皮膚潰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並提供癤子供幼蟲呼吸,被感染的宿主變得昏昏欲睡,體重和生產力下降,而幼蟲會在宿主體內生活20至28天,也就是「蠅蛆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醫療.泌尿腎臟
上廁所噴血尿竟是火鍋惹的禍 醫曝這原因讓他兩側腎臟皆結石
前陣子因為天冷,49歲王先生一周內吃了3次火鍋,且熱愛喝火鍋湯底,結果他的右側腰部感到嚴重痠痛,上廁所竟「噴血尿」,趕緊就醫才發現尿液中有尿酸結晶體,右側輸尿管末端有0.8公分結石,腎臟開始積水,超音波顯示雙側腎臟內也有結石,才使他腰痠又血尿,經輸尿管鏡碎石並放置輸尿管導管,才改善症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該名患者有痛風病史,曾因腎結石接受治療,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曾被警告高普林火鍋須少吃,但天氣一冷又讓他忍不住「火鍋癮」,一周內吃2到3次,且不斷喝火鍋湯底,才讓結石問題又出現。蔬菜中的草酸會融解在火鍋湯中周固說,火鍋中會煮多種蔬菜、肉類,葉菜類放置火鍋中烹煮時,草酸會溶解在湯中,造成腎臟負擔,因此容易影響身體代謝,形成「草酸鈣」,增加結石風險;火鍋湯底大多會使用大骨熬煮,再加上涮煮肉片、海鮮,火鍋湯底的「普林」濃度會大量提升,關節處容易結石,引發痛風。「痛風痛起來,是非常痛的。」周固表示,通常結石會在腎臟或膀胱產生,連結腎臟與膀胱的是輸尿管,輸尿管是一條極為細小的通道,當結石掉落到輸尿管,會引起嚴重的疼痛感,如腰痛、腎絞痛,也因為持續堵塞輸尿管,出現血尿、頻尿、急尿等症狀,如果不立即處理,輸尿管堵塞超過2周,就可能造成腎臟「永久性」的傷害。預防結石最有效方式是多喝水改善輸尿管結石或腎臟結石,周固說,可使用藥物、多喝水幫助排出,部分結石可採體外震波碎石術擊碎後排出。當結石已造成阻塞或嚴重疼痛時,可使用輸尿管內視鏡將結石擊碎或取出,並留置輸尿管導管維持輸尿管暢通,讓碎石排出。若發現有腎結石,可評估使用軟式輸尿管鏡一併清除。周固提醒,多喝水是預防結石最有效方式,平時可留意尿液的量及顏色,顏色變深就應補充水分,呈現淡黃色表示水分足夠。如果有痛風病史者,注意避免食用高普林食物,例如紅肉、海鮮、豆類等,並應定期追蹤控制尿酸。
-
2024-02-14 名人.好食課
一咳就止不住?一圖看懂7大NG飲食可能害你咳嗽咳不停
咳咳咳!有時一咳就止不住,不論在會議場合又或學校課堂間,持續性的咳嗽都會使本人感到煩躁又無奈,但你知道飲食其實也可能加重甚至導致咳嗽發生嗎?就讓好食課Titan林世航營養師分享7大咳嗽NG飲食,小心吃這些讓你從小咳變咳不停!.甜食:雖然適度的蔗糖可降低喉嚨敏感度,蜂蜜也可幫助舒緩咳嗽問題,但甜食大多參雜人工添加物及油脂,容易引發過敏性咳嗽,或加重發炎問題。.油炸食品:炸物通常乾且硬,容易刺激口腔及食道黏膜,加重咳嗽、喉嚨乾癢問題。.辛辣食物:容易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發炎情形。.高組織胺食物:如果自身本來就是過敏體質,遇上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就容易因體內釋出大量組織胺而有紅腫、發癢、流鼻水等問題,此時建議避免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如:加工肉品、發酵食品、酒),以避免體內組織胺過多,加重咳嗽等過敏反應。.易碎/鬆散食物:吞嚥困難或是喉嚨痛的人食用餅乾、糕餅等易碎或容易產生屑屑的食物,很可能因食物太乾難成團而被嗆到引發咳嗽問題。.冰品冷飲:雖然喉嚨痛喝冷飲可舒緩疼痛感,但如果有嚴重咳嗽問題者,需注意冰品可能因刺激呼吸道而加重咳嗽問題。.易引發胃食道逆流食物:胃食道逆流其實不單單只有火燒心這一症狀,除了常見的打嗝、脹氣、嘔吐外,胃食道逆流還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其中就包含了咳嗽這一項!可能是因胃酸或胃中的酸氣刺激到食道神經而造成咳嗽不斷,所以如果是飯後容易咳嗽者就要注意了!除了避開上述甜食、油炸食品、辛辣食物、酒精飲品外,咖啡、巧克力、產氣食物(如:汽水、地瓜)、過酸的食物(檸檬汁)也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建議先減少食用,也注意吃飯要細嚼慢嚥,勿一次大量進食,飯後兩小時內也不要躺平,以防胃酸逆流引發咳嗽!*如果咳嗽問題久久沒好轉,建議至醫療院所諮詢醫事人員並接受檢查為佳。【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咳嗽咳不停?7大NG飲食別再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6 焦點.健康知識+
怎麼止痛最有效?研究揭一方法無副作用,有效降低身心疼痛感
聽音樂不僅能紓壓,國外研究更發現,音樂能暫時降低生理疼痛感覺。加拿大研究發現,聽喜歡的歌曲能夠讓身體降低10%疼痛感,最有效的音樂類別為感性/苦中帶甜,該研究發表於《疼痛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Pain Research)[i]。 音樂可以撫慰靈魂 暫時安撫身體痛苦愛黛兒(Adele)療癒人心的鐵肺與嗓音,觸動了全世界歌迷的心弦。毫無疑問,音樂可以撫慰某些人的靈魂,事實也證明,它也可以暫時安撫身體的痛苦。據《CNN》報導,研究找了63名年輕人,準備2首最喜歡且長度至少3分20秒的音樂,1首是最喜歡的,另1首則是去荒島求生會想聽的。研究團隊也準備了7首受測者不熟悉的歌,讓他們選擇1首。研究過程中,受試者需要盯著螢幕,聽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以及研究團隊準備的歌單,或是將2首歌打碎再重組的旋律,受試時間約長7分鐘。同時,研究人員將熱導探針貼在受試者的左前臂內側,模擬人體觸摸到熱燙咖啡的疼痛度,用以測試他們對痛覺的感受。根據研究,當人們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感受到的疼痛可以減少10%。受試者聆聽感性或是苦中帶甜的音樂,感受到的疼痛,比聽平靜或歡快的音樂更低。至於雜亂的音樂並沒有減輕疼痛,僅是分散不愉快經驗的注意力。「這是一個非常酷的結果」研究主要作者、蒙特婁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達瑞斯瓦維修(Darius Valevicius)表示:「我認為我自己以及很多人都可以憑直覺理解為什麼我們會聽苦樂參半、感傷甚至帶有靈性精神的音樂。」研究人員說明,該結果也顯示了聽苦中帶甜的音樂會讓人共鳴起雞皮疙瘩,雖然這項研究沒有著重於聽音樂起雞皮疙瘩,但推測這可能是人體機制防止接受過多刺激,大腦會過濾多餘或不相關的刺激。聽苦中帶甜的音樂時,大腦會因為聽音樂過濾掉疼痛的訊息,才會發生身體雖然疼痛,意識卻沒有傳遞的狀況。專家:聽音樂止痛沒有副作用加拿大女王大學生物醫學和分子科學教授派翠克斯特曼(Patrick Stroman)表示,當人頭痛時,音樂雖然不能取代止痛藥,但可以幫助緩解疼痛。他表示,音樂與藥物不同,聽音樂沒有副作用或風險,只需將音量保持在適宜的分貝即可。大腦在聽音樂時會利用身體系統來調節疼痛,身體處理情緒和感受的能力有助於衡量當時疼痛的嚴重程度。另一項研究是使用大腦成像來捕捉當人們在聽音樂時感受到疼痛時中樞神經系統的情況,研究人員觀察到音樂改變了涉及疼痛、記憶和處理主觀情緒狀態的多個大腦區域的大腦連結[ii]。研究人員也提醒,雖然聽音樂能夠暫時止住一點痛,但仍無法取代使用藥物或醫療行為止痛。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選擇聆聽音樂,能夠減輕壓力與獲得良好睡眠。 【延伸閱讀】1/5男性陷親密關係暴力 如何防範「隱形暴力」?「內心不安卻裝沒事」 如何修復感情依附創傷?【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776】【原文出處】Certain types of music could help you feel less pain, new study says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靠血便顏色辨別 恐錯失治療時機
血便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學衛教知識普及,不少人被深植血便顏色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因出血沒伴隨嚴重疼痛感,多數人會選擇「自癒」不就醫,或自行買成藥改善,忽略痔瘡與大腸癌恐會「同時發生」,錯失治療時機。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大腸癌出血也可能是鮮紅色的血便,民眾若自判是痔瘡,未做大腸鏡確認,等到其他症狀出現才被診斷,此時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晚期。「10人9痔」出血未再確認 大腸癌恐被忽略45歲的小陳5年前因排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痔瘡,當時他沒有依醫囑改善生活作息及使用藥物,近期痔瘡再次復發,但此次讓他痛到坐立難安,他一到診間就告訴醫師「我這是痔瘡直接開藥給我吃」,並說自己工作太忙,沒空再檢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小陳急急忙忙就診,但小陳45歲且從未做過大腸鏡,光是這兩個訊息就讓他「警鈴大作」,說服他應該要做大腸鏡確認,費盡力氣勸服他檢查,結果出爐,小陳確實是位痔瘡患者,同時也被檢查出有「第二期大腸癌」。痔瘡與大腸癌的成因截然不同,不會因為得到痔瘡,就會得到大腸癌,但是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久坐已經成為習慣,俗話說「10人9痔」,幾乎人人都有痔瘡,而痔瘡與大腸癌的共同症狀雖然都是「血便」,兩者的差異雖是顏色不同,倘若大腸癌出血的位置是接近肛門,顏色也極可能是鮮紅色,如果沒有透過大腸鏡確認,很可能錯失及早就醫的時機。顏色判定太主觀 肛門指診+大腸鏡助診斷判斷的血便狀態,可以依照糞便的狀態加上血液的顏色,粗略釐清。糞便呈現條狀但呈現整條「黑色」,可能是大腸癌出血、腸胃道出血、或是吃了大量含鐵的食物;糞便整條呈現「暗紅色」或「磚紅色」,很可能是大腸前段腫瘤或是小腸後段腫瘤;糞便混雜鮮紅色或是整條呈現鮮紅色,可能是嚴重痔瘡或是大腸後段腫瘤;糞便末段有鮮紅色的血,較可能是痔瘡。歐金俊說,顏色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主觀,有些糞便明顯呈現「暗紅色」,但仍有人會認為是「鮮紅色」,醫師接觸過許多患者,對於顏色的辨識準確度一定會高於一般民眾,且醫師也不會僅靠血便就診斷患者是痔瘡還是大腸癌,最終還是需要透過肛門指診、大腸鏡等檢查方式確認。以小陳的狀況為例,他的大腸癌出血位置是在乙狀結腸末端與直腸交界處,肛門指診摸不到,出血顏色呈鮮紅色,雖然乙狀結腸結腸屬於「左側大腸」,比較容易會產生大腸癌的其他症狀,如排便習慣、腸阻塞改變等,但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是晚期,治療難度會大幅增加。大腸癌症狀不明顯 腫瘤長在右側更難發現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其症狀包含: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反覆便秘或腹瀉)、時常感受到腹痛、即使已多次排便腹部仍有便意感、貧血、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等。歐金俊說,除了血便症狀最容易讓患者意識到「有異狀」,其餘的症狀都不容易提醒患者應該要趕緊就醫,都得等到摸到明顯硬塊,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感覺到疼痛才會就醫。大腸可以分為「左側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與「右側大腸」(盲腸、昇結腸、橫結腸)。左側大腸屬於遠端大腸,比較靠近肛門,如果長腫瘤,症狀會比較明顯,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如排便異常、腸阻塞、血便等,如果是右側大腸,即為近端大腸,症狀常常是腹脹、貧血、腹痛等,較為不明顯也較容易晚期發現。生活習慣不佳 恐同時養出痔瘡或大腸癌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雖從連續蟬聯14年新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種,降為第二位,但大腸癌對於國人的威脅仍在。早期大腸癌經手術等方式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如果是晚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僅剩二成。歐金俊表示,大腸癌是最可以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癌症,高風險族群包含家族史、外食、排便狀況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年紀超過50歲都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建議40歲後,每2年就應該做一次大腸鏡。大腸癌是從息肉開始變化的,細胞病變變成息肉大約是3到5年,從息肉再變成腫瘤,大約也要3到5年,只要及早處理息肉,就有辦法阻止大腸癌的發生。不過,造成大腸癌另外的一大原因是生活習慣不良,歐金俊說,痔瘡與大腸癌雖然沒有因果關聯,但很多痔瘡患者的生活習慣不良,愛吃肉不吃蔬菜、久坐少運動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歐金俊醫師小檔案現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兼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學經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消化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大腸癌、直腸癌、肛門癌、大腸炎、肛門廔管、發炎性腸道病變、大便失禁大腸直腸息肉症、慢性便秘、大腸直腸外傷、直腸脫垂、下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腸憩室症、痔瘡、肛門搔癢症、肛裂、克隆氏疾病等疾病
-
2024-02-01 癌症.抗癌新知
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四癌!「做好1件事」揪出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初期癌症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10,0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四癌篩檢」揪出初期癌症乳癌: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及早期乳癌,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二等親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至40歲)。檢查過程中放射技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獲得最清晰的影像,並能減少輻射劑量,所以可能會有些疼痛感。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若無異常,持續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是有無法確定診斷之變化,醫療院所會通知輔以其他檢查;若有疑似良性變化,會請您於6個月至1年進行追蹤檢查。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六分鐘護一生」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篩檢,只要是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者,更應特別注意,請至少每3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大多不會感覺疼痛,採檢過程會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口,再以小刷子在子宮頸上刮取少量剝落的細胞塗抹於玻片上,經染色後透過顯微鏡檢查揪出可疑的癌細胞。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完全沒有臨床症狀,透過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當檢查結果為陽性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確認是否有大腸瘜肉或癌細胞。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者)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者)之原住民每2年1 次。醫師會在診間目視檢查口腔黏膜,查看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檢查結果若為陰性,就要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但檢查結果若是陽性,醫師會轉介到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認是否為口腔癌。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存活率。依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死亡風險。使用政府免費提供的簡單檢查,就能有效揪初癌症,敬請民眾多加利用四癌篩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2 焦點.元氣新聞
八點檔資深男星林義芳因「這問題」早期發現罹患膀胱癌 做好「這事」可積極抗癌!
本土劇男星林義芳出演過不少八點檔大戲,其中以飾演黑道、大哥級角色聞名,代表戲劇有:《風水世家》、《甘味人生》、《炮仔聲》、《金家好媳婦》等。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現年已72歲的林義芳,近年活力雖不如以往,還能接拍白冰冰製作的新戲。自曝曾在2018年健康亮紅燈,出現血尿的症狀,經檢查後發現罹患膀胱癌,一共開了3次刀,現在仍要每3個月進行一次膀胱鏡檢查。並因此下定決心戒菸,成功後卻導致胖了十幾公斤。無痛性血尿 膀胱癌最常見症狀泌尿科醫師吳書雨曾受訪指出,膀胱癌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吸菸族群、接觸化學染劑工作者、飲用含砷地下水或常不當染髮為高危險群。無痛性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膀胱癌患者約85%病人有無痛血尿症狀,20%有頻尿症狀,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排尿困難。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疾病百科/膀胱癌此外,許多人認知使用染髮劑會導致膀胱癌,鄭百諭則認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但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此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反而抽菸才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提醒,預防膀胱癌,要少抽菸、少吸二手菸,並避免接觸致癌物,也不要擅自服用中西藥。另外,平常水份攝取量要充足,才能有效排除體內毒素,避免致癌物進一步傷害膀胱健康。出現血尿的5種情況不過,造成血尿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全是膀胱癌。血尿大致分二種,很明確用肉眼看得出來的是「肉眼性血尿」,另一種為「尿潛血」或稱「顯微血尿」,意思是指尿中可以查出或發現有血液反應,但是肉眼不容易察覺。蘇明章醫師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尿潛血產生原因可能有結石、創傷、感染、癌症或腎炎等多種可能疾病引起。臨床異常最常見的疾病以膀胱炎、腎臟及輸尿管結石最為常見,一般異常時,可能懷疑的疾病有下列:.腎臟疾病:腎臟外傷、腎結核、腎結石、腎腫瘤、腎癌、急性腎炎。.輸尿管疾病:輸尿管結石、輸尿管腫瘤。.膀胱疾病:膀胱炎、膀胱腫瘤、膀胱結石。.尿道疾病:尿道炎、前列腺炎、尿道創傷。.在劇烈運動之後,有些人也會出現血尿。此外,大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盧誌明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約60%找不出原因,結石占20%,僅1.2%至3.3%是泌尿道癌。美國泌尿科學會將微量血尿分成低、中、高三個風險等級,研究指出,低風險族群發現泌尿道癌的機率是0.4%,中風險族群是1%,高風險族群是6.3%。如為初次發血尿,也要看其環境接觸背景,他舉例,如一位擔任收銀員的30歲女性,會抽菸,首次發現血尿,紅血球3至5顆,應該不用太緊張,再次尿液檢查即可。但同樣條件卻是接觸芳香胺的化工廠作業員,則落入中度風險,則建議進行更多檢查,以確保排除罹癌可能。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膀胱癌中男性的比例高達3/4,如果有「無痛性血尿」的症狀,務必釐清病因,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資料來源】.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泌尿科醫: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 約6成找不出原因.尿潛血與血尿 代表什麼意義?.「化療失敗,我還有救嗎?」膀胱癌轉移用藥有更多選擇,醫師建議先做這件事責任編輯:葉姿岑、吳依凡
-
2024-01-18 醫療.呼吸胸腔
八旬翁車禍肋骨斷9根!持續服用1藥物後釀「血胸」,差點流血流到死
彰化縣80歲王姓老翁車禍撞到胸腔,就醫診斷右胸一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不必手術,他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控制心血管疾病,未料造成胸腔出血點擴大血流釀成血胸,差一點休克,轉院檢查發現王翁的胸腔積血逾1000公克,若遲延就醫恐怕「流血流到死」。車禍後肋骨斷裂 以為會慢慢癒合卻釀積血王翁告訴醫護,半個多月前騎機車被撞摔倒,救護車就近送他到某地區醫院看診,醫師診斷右胸1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他聽說肋骨斷裂會自行且慢慢癒合,就忍痛回家,結果盥洗、俯身、轉身,只要身體有動作就痛得要命,疼痛感與日俱增,才過了一個周末就痛到快昏倒,呼吸困難,轉院再次檢查才知肋骨斷很多根,胸腔已積血。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患者到院時臉色慘白,有隨時昏倒的感覺,抽血檢驗顯示血紅素5g/dl,比一般男性正常的14至18低很多,有休克之虞,胸部X光顯示右胸肋骨有9根斷裂,有的斷裂處可能車禍之後才顯現,胸腔膜腔內滿是血液,積血1千至2千CC,外表看不出出血嚴重,如果沒治療恐怕流血流到死,醫療團隊研判胸腔內一定有出血點才會這樣。慢性口服藥中有2種抗凝血劑 造成凝血功能不佳林聿騰說,患者長期服用的慢性口服藥之中有兩種抗凝血劑,俗稱「通血路」預防血管阻塞,但他不知道藥物有這個成分,車禍後就醫沒告知醫師,導致醫師沒告訴他必須停用,繼續服用車禍造成的胸腔小血管出血在抗凝血劑作用下凝血功能不佳,無法止血。王翁經內視鏡手術止住小血管出血點並輸血,一周後病情好轉,轉介到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接受微創肋骨手術,固定9根肋骨和重建胸廓,術後可立即下床,很快回復正常生活。林聿騰指出,要進行手術、侵入性如大腸鏡等檢查或拔牙,醫師都會要求幾天前就要停止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流不止,民眾萬一發生突發意外,有內出血之虞也要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以免發生血胸等狀況。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1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吃保健食品有效嗎?運動和減肥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沒有幫助?
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最常見的一種影響關節的疾病,又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關節的骨頭末端覆蓋著一層堅韌、光滑的軟骨,它可以幫助關節中的骨頭順利、安全地相互移動。如果你患有骨關節炎,受影響關節的軟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損,最終導致移動關節時,骨頭會相互摩擦。骨關節炎可以影響你的任何關節,但最常見的是:.雙手。.膝蓋。.髖部。.頸部(頸椎)。.下背部(腰椎)。膝蓋骨關節炎即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有膝蓋骨關節炎的人經常抱怨關節疼痛、僵硬及運動困難。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出,自述患有骨關節炎的年長者比同年齡層的其他人更頻繁地去就醫,並且經歷了更多的行動功能限制,因此列出一套指引來協助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緩解症狀。美國骨科醫學會盤點退化性關節炎保養方式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南是依據證據的整體強度,將以下膝蓋骨關節炎治療方式分為四個等級:.強有力的推薦★★★★:意味著支持證據的品質很高。.中等推薦★★★:意味著益處超過潛在危害(或在負面建議的情況下,潛在危害明顯超過益處),但支持證據的品質或適用性則較不強。.有限的建議★★:意味著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導致益處和潛在危害之間的平衡不明確。.共識推薦★:是指儘管沒有符合指引系統性回顧納入標準的可用經驗證據,但專家意見支持指引推薦。口服/膳食補充劑(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可能有助於減輕輕度至中度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並改善功能;然而,證據不一致或有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每種補充劑的功效。保健食品包含薑黃、生薑萃取物、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D。推薦強度:有限★★(降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保健食品一直被視為治療膝蓋骨關節炎的藥物的替代品,目前的指南重點在於葡萄糖胺、軟骨素、薑黃、生薑萃取物和維生素D的評估。大多數證據表明,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結果可能有所改善,也可能沒有變化。儘管證據並未一致證明膳食補充劑有益,但所涉及的風險相對較小,主要障礙是費用,因為保健食品通常是患者自付費用。減肥建議持續減重以改善超重和肥胖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中等★★★(降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持續減重已被證明可以緩解超重和肥胖的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並在較小程度上改善功能。儘管有一些證據顯示運動可能比節食更能達到減肥效果,因此更好的方法是節食加運動。持續減重沒有風險或負面影響,並且有明顯的其他健康益處,不過要實現並維持有意義的減肥效果可能具有挑戰性。儘管存在這項挑戰,但這項建議幾乎沒有爭議,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拐杖拐杖可用於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中等★★★。神經肌肉訓練神經肌肉訓練(即平衡、敏捷性和協調性)計劃與運動相結合,可用於改善基於表現的功能和步行速度,從而治療膝蓋骨關節炎。推薦強度:中等★★★(降級)。運動建議進行有人監督的運動、無人監督的運動,或水上運動,而不是不運動,以改善膝骨關節炎治療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強★★★★。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運動和物理治療是解決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疼痛和功能的絕佳方法。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運動,包括有人監督、無人監督和水上運動,可以改善這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但研究並未確定監督運動與無監督運動相比有明顯的益處。同樣的,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來說,水中運動優於陸地運動尚不清楚,儘管一項研究報告稱,接受水中運動治療的患者比接受陸地運動治療的患者行走時疼痛感更輕。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神經肌肉訓練計畫可能會改善功能或行走速度,但與運動相比並不能減輕疼痛,並且可能導致膝蓋疼痛或肌肉酸痛暫時加劇。此外,有監督的水上運動以及神經肌肉訓練計劃可能會面臨成本和獲取方面的挑戰,特別是與無監督的運動計劃相比。【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Osteoarthritis.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onarthroplasty), Third Edition
-
2024-01-05 焦點.健康知識+
嘴破吃什麼好比較快好,多久會好?嘴破原因、飲食禁忌總整理
過度勞累、經期、壓力大...等,都是造成嘴巴破洞的原因,帶來的疼痛感還會影響食慾。嘴破可以吃什麼加速復原?不能吃什麼?以下為您完整說明。嘴破原因與症狀「嘴破」在醫學上稱為「反覆性口瘡」,在中醫稱為「口瘡」或「口瘍」。成因眾多,衛福部桃園醫院資訊如下:通常過於勞累造成免疫力失調而產生,且和遺傳有關,因此家人可能也有反覆嘴巴破的經驗。缺乏維生素B12、礦物質或使用不適當的藥物也會造成嘴巴破。有些人講話時,不自覺咬破嘴巴內膜,也會留下傷口。情緒和壓力也會是加重嘴巴破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則為感染黴菌或病毒。中醫角度而言,將嘴破分成虛火、實火和虛證,造成嘴破原因如下:若吃過多烤炸辣、花生等食品造成者則屬實火;若因熬夜、月經來、壓力大而嘴破則屬虛火上炎。實火者,通常口瘡色紅且腫痛,兼有口渴、喜喝冷飲、大便秘、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和脈數有力等症狀,治療需清熱瀉火;若屬於虛火者,通常會反覆發作,且伴隨有心煩氣躁、口舌乾燥、手腳熱且汗出、舌紅少苔和脈細數等症狀,治療需滋陰清熱。若屬於虛證,其口瘡表面顏色淡、無紅腫,輕度疼痛但卻常反覆發作,且常有疲倦、腹瀉、食慾低下、舌淡和脈弱等症狀,治療則給予補氣藥物。嘴破吃什麼較快好?可以吃哪些水果?綜合整理杯蓋營養師與衛福部台東醫院資訊,建議攝取以下蔬果,能夠幫助傷口癒合,使嘴破快快好: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形成,也可以幫助傷口的癒合,可以多吃柑橘類水果,或是芭樂、奇異果,草莓、釋迦、木瓜,維生素C含量都很高。蔬菜來說的話,杯蓋營養師說明,像是彩椒、青椒,或是糯米椒,維生素C含量也很高,可以多吃一些。礦物質鋅:鋅跟傷口的癒合也有關可以適量補充,食物可以從南瓜子或是海鮮類,像是蝦子跟牡蠣,鋅含量都很高,可以適量的吃。維生素B2:嘴部周圍有裂縫、或發炎破洞情形時,是由於體內缺乏能幫助修復組織傷口的維生素B2,此外對皮膚和頭髮生成、健康也扮演重要角色,它無法在體內自行儲存,因此需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來補充。維生素B2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約1.3毫克、女性約1.1毫克。每天喝250毫升牛奶就能幫助補充,植物性食物如有香菇、木耳、花生、芝麻、杏仁等也有豐富維生素B2。聽說一天吃5顆以上的奇異果,可以治療嘴巴破,是真的嗎?食藥好文網說明,奇異果雖含有維生素C,但口腔潰瘍的肇因繁複多元,「一天吃5顆以上奇異果可治療口瘡」目前並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證實。且奇異果恐產生刺激性,可能會造成黏膜受損。此外,嘴破、潰瘍會影響食慾、體重下降,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說明,建議患者選擇質地柔軟、細碎等替代食物,幫助吞嚥:.乳製品:如乳酪、布丁、奶昔、冰淇淋 (高糖的食物可快速補充熱量,可暫時使用)。.水果類:如香蕉、木瓜、果泥。.肉魚豆蛋類:如碎肉、豆腐、鮮魚。.軟質蔬菜:如冬瓜、莧菜、絲瓜。.主食類:如稀飯、細麵、冬粉、地瓜、麥片、馬鈴薯、綠豆、紅豆、蓮子等。嘴破不能吃什麼?程涵宇營養師曾於粉專分享,嘴破發炎期間不要吃太燙的食物像是火鍋,還有5類刺激發炎的粘膜的食物避免吃:.過硬食物,像是很硬的法國麵包、洋芋片、油炸食物.太酸的食物像是酸辣湯、檸檬、柑橘類.辣椒.碳酸飲料.酒嘴破吃什麼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說明,口腔潰瘍的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為了緩解經常性、複雜性與嚴重性口腔潰瘍所出現的不適、紅腫、疼痛等症狀,尤其是對於複雜性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合併的口腔潰瘍,通常會配合局部用藥作為輔助治療。好處是可以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並促使潰瘍早日癒合。各類用藥包括:局部止痛劑: 使用含麻醉藥製劑(Lidocaine、Benzocaine)的噴劑、凝膠或漱口水。因為是麻醉劑,使用時會有苦味及些許麻木感。局部抗發炎劑: 類固醇藥製劑( 塗抹Nincort寧康口內膠、Salcoat口腔噴霧膠囊),可以讓紅腫熱痛的黏膜消炎萎縮,減輕不適感。要注意的是,此藥不可用於感染性的潰瘍傷口。Comfflam Spray康護寧消炎噴液劑有局部抗發炎的作用,可緩解口腔潰瘍、牙科手術的疼痛及咽喉疼痛。局部抗菌劑:一般預防感染劑如Parmason gargle寶馬生漱口水,可減少口中細菌。若口腔感染了念珠菌,可用Nystatin 寧司泰定膠囊藥粉塗抹於潰瘍處;或將溶水性佳的藥粉加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液,當成漱口水使用。局部黏膜保護劑:臨床醫師也使用制酸劑或胃乳,要患者含於口腔,可形成保護膜,以減少潰瘍處的刺激疼痛。嘴破多久會好?一般嘴巴破約在兩週即會痊癒,若沒有痊癒而且局部同樣地方反覆發作,則需考慮是否為貝西氏症(或稱貝歇氏症,Behcet’s disease),或其他癌前病變的可能,不可輕忽。參考資料:衛福部桃園醫院、杯蓋營養師、衛福部台東醫院、食藥好文網、衛福部台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侯昌明長照失智父19年血淚史:我寧願疑神疑鬼帶老爸看醫生,也不要只是買瓶銀杏就好
-
2024-01-04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3習慣改善痔瘡,首先戒掉帶手機進廁所行為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一邊滑一邊上,小號小滑、大號大滑。醫師提醒,久坐會讓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形成「痔瘡」,若乾燥的便便在排出過程中,摩擦到就會出現痔瘡流血、疼痛等不適症狀。日常飲食要注意清淡外,也要避免上廁所一上一、兩個小時的習慣。男女痔瘡比例差不多 原因大不同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指出,臨床觀察,大約45%健檢民眾有程度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並非男性專利,男、女比例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年輕女性痔瘡多因便秘,使痔瘡更形惡化,有生育經驗的女性,則多因懷孕影響下腹的靜脈血液回流,引發痔瘡。男性痔瘡多與久坐有關,饒樹文說,以計程車司機為例,為了拚事業連續在駕駛座上工作12小時,生活雖無虞,但每日例行的「清腸子」卻發生極大障礙,經常因為痔瘡出血使肛門疼痛不堪;無獨有偶,不少久坐上班族也有類似的困擾。久坐與痔瘡的關聯,饒樹文表示,門診中痔瘡病人確實有久坐習慣,原因在於痔瘡是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乾燥的便便在排出的過程中,摩擦肛門附近腫脹的靜脈,引發出血、疼痛等不適症狀。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 第四級脫肛恐推不回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第一度痔瘡有出血現象;二度則除了出血,還會有脫肛現象,只是脫出的腸段可再行縮回;第三度痔瘡則是出血、脫肛,但脫出腸段得靠手推回;第四度痔瘡則是脫肛嚴重,推也推不回或稍一推回、走路卻又掉下。有時痔瘡不會有痛感,是否屬於不嚴重個案?饒樹文說,痛不痛與痔瘡嚴重度無關,得看是內痔、外痔還是混合痔。內痔是指靜脈發生腫脹的區段位於齒狀縫之上,該處無神經支配,故不會有痛感;外痔則在齒狀縫之下,有神經支配,會有疼痛感覺;混合痔則合併內外痔都有,也會有痛感。3習慣改善痔瘡饒樹文建議,要改善痔瘡,得從日常生活著手。1.生活習慣:避免便秘、熬夜2.飲食習慣:避免喝酒或吃辣椒,飲食儘量清淡。3.排便習慣: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速戰速決,不少人上廁所會花上一、二個小時的時間,帶著手機邊滑邊上,坐在馬桶上經常無可避免的讓肛門附近靜脈回流不佳,痔瘡反而變得更嚴重。【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是坐骨神經痛引起?骨科醫師教用「疼痛感」判斷,出現「這症狀」治療效果恐不佳!
台灣為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年齡增長,身體逐漸退化、老化,當站起來、坐下來時,出現腰痛、腿部痠麻痛,不但坐立難安,甚至寸步難行,可能是因「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是什麼?常見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哲瑋表示,坐骨神經痛是位在腰椎神經前方的椎間盤,出現退化、脫水等情形,造成椎間盤高度下降,進而壓迫神經,或是在神經後方的脊椎黃韌帶退化,也可能壓迫神經,如此前後夾擊,造成神經根受到嚴重壓迫時,就會引發疼痛。坐骨神經痛好發族群為50、60歲以上民眾,隨著年齡愈大,病人更為常見,目前每周門診約收治10多名病患,其常見症狀為下背部或腰部出現疼痛、痠麻感,且疼痛感一路向下蔓延至臀部、大腿,甚至延伸到小腿,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腳踝無力」,如果延誤治療,恐不容易恢復,必須格外注意。而依每個人壓迫神經的不同,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不同,且不論久站、久坐都可能發生。「神經壓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哲瑋指出,許多坐骨神經痛患者滿能忍痛的,常等到肌肉萎縮,或痛到不能走路時,才就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為何會引起肌肉萎縮?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神經被壓迫太久,造成神經變質,已無法放電刺激肌肉,導致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無力、萎縮。第二、坐骨神經痛的罹病時間太久,患者又長期不願意活動,造成下肢肌肉萎縮。骨科醫師如何診斷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病人就醫時,醫師須先了解發病確切原因,包括髖關節退化、受損或脊椎滑脫等,都可能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以X光、神經學等檢查,確認症狀是否為椎間盤退化、狹窄所致,若病情嚴重,還須安排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檢查,了解神經被壓迫的嚴重程度,再選擇復健、手術等合適的治療方式。坐骨神經痛治療依照病人需求和活動程度,採合適的治療方式.症狀輕微: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症狀嚴重:進行減壓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治療傷口約10公分,現在可採內視鏡手術,傷口僅為1公分,就可拿掉腰椎骨刺或退化黃韌帶等,讓被壓迫的神經舒展開,緩解疼痛症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機會,加速復原。如何緩解改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屬於長期、退化疾病,劉哲瑋說,民眾平時應保持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多訓練核心肌群。●動一動!腰背部核心肌群訓練:仰臥起坐1.身體躺在瑜伽墊上,再把雙腳弓起,腳底踩在瑜珈墊。2.利用腹部力量,讓上半身往大腿方向弓起,並與地板呈約20度,撐住10秒,增強腹肌、背肌力量。3.次數多寡依患者不同情形,從5次、10次慢慢增加,避免腰椎椎間盤進一步退化。●生活調整及保養1.不要過度搬重物,避免腰椎椎間盤退化速度太快。2.坐的時候,腰背應貼著椅背,或是腰背與椅背間有所支撐,分散力量,不要讓腰背懸空,避免脊椎、腰椎椎間盤提早退化。3.站的時候,要站直不要彎腰駝背,同時可訓練核心肌群,遠離坐骨神經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放屁臭不臭是什麼原因造成?6方法助改善放屁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所以和大腸癌有關的徵兆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其中,「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為最常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有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指出,「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只是謠傳,放臭屁多數與大腸癌無關,但可以當作是身體發出的訊號。科學的養生保健站主林慶順教授也曾在文章中指出,無論是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或是國外幾家有信譽的醫療機構,包括梅約診所、美國癌症協會、西奈山醫療系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美國CDC等,皆查不到有任何支持「放臭屁是大腸癌的徵兆」此一說法的資料。為什麼會放屁?每個人都透過打嗝或放屁來排出腸胃道內的氣體,或稱之為脹氣。脹氣是無味氣體的混合物,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氫氣和甲烷。這種氣體在消化系統中形成,但當這些氣體與腸道細菌混合時,就會產生難聞的硫磺氣味。如果只產出少量氣體,氣體可被腸道黏膜吸收,一旦生產的氣體量超過腸道吸收能力,氣體就會找其它的宣泄出口。藉由腸道蠕動隨著糞便直達肛門,這就是「放屁」的來由。放屁很臭的成因是什麼?放屁其實和飲食密切相關,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通常是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而它們通常是被認為有益健康,例如豆類食物。林慶順教授指出,豆類食物富含的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不能在小腸被消化,所以會進入大腸成為細菌的食物,而細菌在分解這些食物時就會產生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豆類所含的硫則會被細菌轉化成硫化氫、甲硫醇、二甲基硫醚等帶有臭味的氣體,而硫化氫、甲硫醇及二甲基硫醚就是臭屁最主要的臭味成分。另一種容易形成氣體的食物是牛奶,但這是因為大多數東方人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這種人缺乏乳糖酶,所以無法在小腸裡分解乳糖,而沒有被分解的乳糖在進入大腸後就會被微生物分解,從而產生氣體。不過,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不一定就是臭屁的原因。林慶順教授指出,目前已知食物中的硫是放屁臭味的最重要元素。放屁幾次算正常?平均而言,一天中放屁14到23次是正常的,而且通常不會引起太多注意。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每天放屁可以多達21次。對大多數人來說,放屁的次數通常不是一個大問題。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放屁過多,或伴隨任何疼痛感,則應該諮詢醫師。經常放屁是生病嗎?除了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外,疾病也可能是產生過多氣體的原因,包括:1.消化問題:例如腸躁症(IBS)和乳糜瀉。2.感染問題:例如梨形鞭毛蟲症(又稱賈第蟲病),導致腸道細菌過度生長。3.藥物或腸道蠕動障礙減慢腸蠕動:例如腸躁症、糖尿病和硬皮症。一直放屁需要就醫嗎?一般而言,放屁通常是正常的身體機能,但若出現其他胃腸道症狀,則可能存在問題,包括:1.持續腹痛。2.腹脹。3.噁心。4.嘔吐。5.經常腹瀉或便秘。6.腹部有持續的壓力感。7.突然或不明原因體重減輕。8.直腸出血。9.大便後仍有殘便感。10.貧血。一直放屁怎麼辦?為了減少身體的氣體產生,你可以參考以下作法:1.每週運動三到四天,每次至少30分鐘,並且避免久坐。2.限制十字花科蔬菜,像是高麗菜、花椰菜、青花菜、球芽甘藍和蘆筍比其他蔬菜產生更多的氣體,但它們也很有營養,所以不要完全避免它們。3.如果患有乳糖不耐症,請避免食用乳製品。4.避免便秘,這有助於限制產氣細菌的累積。補充水分和運動也有助於便秘的發生。5.檢視你的用藥,某些藥物的常見副作用為腹脹和產生過量氣體,6.限制碳酸飲料和發酵食品,這些產品會添加更多氣體並餵養消化道中的細菌。此外,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 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資料來源】.李宜霖胃腸肝膽科:常放臭屁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科學的養生保健:臭屁是大腸癌前兆?.Cleveland Clinic: Gas and Gas Pain.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3-12-2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延緩退化性關節炎 重點在矯正不良姿勢及強化關節肌肉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慢性病相關的死因就占超過六成,又因慢性病患逐年增加,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因慢性病共病比率偏高,逾700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邀請專家針對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分享保健秘訣,現場也讓大家量腰圍、簡單檢測關節、內臟脂肪狀況等,氣氛溫馨熱絡。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58歲以上長者中,每5位就有1位面臨關節退化問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近年運動風氣旺盛,如何透過日常保健,保護關節免受運動傷害,強化關節保養,成為一大重點。藥師許俊德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剛開始軟骨發炎,漸漸腫脹,骨骼間隙變窄,讓軟骨磨損破裂且大範圍剝落,出現疼痛及軟骨纖維化情形,嚴重時硬骨會相互碰撞無法行走。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老年人、穿高跟鞋者、X或O型腿者、關節過度使用者、體重過重者等,這些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平時可以透過簡單的測試,檢視自己關節是否出狀況,例如雙手扶著膝蓋,慢慢蹲下、站起,重複四、五次;擔心腳力不夠的人,也可一手扶著椅背、欄杆、桌緣、一手扶著膝蓋測試單側關節,若關節發出小小細碎的聲音,或感覺膝蓋痠痠的,很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以到醫療院所做檢查。若想減緩關節惡化,除了治療、手術及復健外,許俊德建議,患者要注意矯正不正確的姿勢,適度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以減輕對關節的壓力。日常生活避免過度磨損關節軟骨,如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走路時用拐杖輔助,適度熱身維持關節潤滑,攝取營養增加骨骼密度,體重超重的人,可以控制飲食來減重等。此外,許俊德表示,除了以上的固關守則,必要時可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保養,購買時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如想補充骨頭、關節營養,可攝取鈣、維生素D、維生素C等;若想緩解關節發炎導致的疼痛及軟骨崩解,有些保健食品成分如乳油木果、薑黃能抗發炎、降低疼痛感,可以特別注意成分標示;另外,維持關節運作靈活、抗老化很重要,可補充含有魚油的產品。不同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不同功效,挑選時應特別注意。避免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管理體重:減重不能不運動年底到農曆年前是歡樂聚餐的高峰期,也是體重最難控制的階段。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過半男性、1/3女性、1/4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成為慢性病的候選人。而內臟脂肪多寡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關係,若飲食及運動較難控制,專家建議,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護理師曾文莉表示,一般民眾常用BMI、體脂率計算身材合格與否,但前者無法如實呈現肌肉量,後者則需靠體脂計才曉得,而腰圍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風險,男性、女性標準腰圍應分別在90、80公分以內,若超標,就必須透過控制飲食、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管理體重。在飲食的部份,除了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也可遵照211法則,意即2份蔬菜、1份全穀類、1份蛋白質;「運動不一定能減重,但減重不能不運動。」曾文莉說,民眾應多運動以增肌減脂,打造易瘦體質。若原先沒有運動習慣,可將其融入生活中,如快走、爬樓梯等,或揪伴互相督促。每天也須睡足7小時,熬夜及壓力大都會促進食欲、囤積脂肪。減重以控制飲食為主,運動為輔,曾文莉指出,多數人兩項皆無法達成,這時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例如益生菌可增加排便,紅豆水排除多餘水分,攝取蒟蒻會增加飽足感,補充含有香蜂草、桑葉、辣椒素的保健食品增加新陳代謝,有機會提高體重控制的機會。5個減重祕訣1.每天至少飲用2000c.c.以上白開水。2.每天至少需要排便一次。3.肉類以白肉為主,水果白天吃,忌打成果汁。4.進食細嚼慢嚥,晚餐盡量不要吃澱粉。5.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快走效果最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18 醫療.指甲.足部
穿高跟鞋拇趾外翻近40度痛到像火在燒 未治療可能引發全身骨骼、關節問題
張小姐因工作關係每天需要穿著高跟鞋,大拇指內側長期與鞋面摩擦,半年前開始無法久站,走路不到半小時,腳底就痛到像火在燒,拇指呈現ㄑ字型根部又凸又腫,就醫檢查時拇趾已外翻將近40度。 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陳建樺表示,拇趾外翻雖然不是急症,但是病發時卻會讓人痛到難以忽略,若不積極治療還有可能會引發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自律神經失調等併發症。 什麼是拇趾外翻? 該如何治療變形腳趾? 「拇趾外翻」的患者腳背第一掌骨與大拇趾間的關節會呈現外凸彎曲。陳建樺醫師提到,拇指外翻常會伴隨其餘腳趾的擠壓變形、足部疼痛外翻,外觀上大拇趾會往第二拇趾偏移15度以上,使大拇趾、第二拇趾交疊,使第二拇趾異位,導致穿鞋時摩擦不適,大拇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 陳建樺醫師表示,拇趾外翻初期可以先透過消炎止痛藥、改善穿鞋習慣,減輕病情惡化,不過無法根治外翻,當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疼痛感仍未緩解,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大腳趾外翻手術,矯正腳趾變形並重整腳趾平衡。 拇趾外翻70%與遺傳有關 但高跟、窄頭鞋是加速劑 不過,術後仍需配合良好的穿鞋習慣,挑選寬楦頭鞋子,減少穿著高度超過一吋的寬楦頭鞋子,偶爾也可以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襪、大拇指分隔墊等避免復發。 陳建樺醫師提醒,雖然拇趾外翻約有70%和遺傳有關,扁平足、韌帶鬆弛、少數神經系統疾病及類風濕關節炎等也是好發族群,不過,高跟、窄楦頭的鞋子仍是加速拇趾外翻惡化的催化劑。 因為穿著高跟鞋時,墊高的鞋跟會造成身體重量往前足的方向壓迫,此時較窄的楦頭就會把大拇指以及小指往足部的中線擠壓。陳建樺醫師表示,當大拇趾內側的關節囊因為長時間反覆的擠壓而鬆弛後,就會產生畸形。因此,建議民眾應避免窄楦頭、高跟的鞋子,減少大腳趾外翻產生的可能。 【延伸閱讀】大拇趾外翻不一定是高跟鞋的錯 5常見原因曝!如何治療、選擇鞋子?不只外觀!「大拇趾外翻」姿勢、步態、關節都受影響 拖延治療恐需手術【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73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手麻可能是警訊!分辨慢性或急性麻感為關鍵:這種可能是中風、血栓前兆
手麻原因百百種,有些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手麻;較嚴重的,可能腦部出現問題的急性中風,或是多發性神經炎等。若發生手麻狀況,盡早就醫,讓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狀況,了解病因才能改善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說,手麻的成因複雜,可能因脊椎退化病變、手腕神經受擠壓,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也可能因患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造成。若是急性手腳麻木,也不排除是腦中風、血栓的前兆。感覺針在刺、螞蟻在爬,每個人對麻的感受不同。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麻」其實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形容詞,是一種感覺上的異常抱怨,有的人認為痠、痛,或是感覺有針在刺、螞蟻在爬,都是麻的感覺。所以依症狀學來看,病人的描述就會包含很多意思,通常會先問患者手麻的狀況是自發性或是摸東西感覺怪怪的,從部位、疼痛程度、何時發生、做哪些動作容易發生來判斷,因為可能身體其他部位也有麻的情形,只是相對輕微,病患自己並未發現。林志隆說,手麻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壓迫到神經造成,也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引起,但一般都屬神經傳導的問題。他形容,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哪一段堵塞了,就會影響到以下的神經病變造成麻的現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神經壓迫造成,就像有人騎機車長時間握手把,因手上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手掌麻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低頭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初期常出現上肢麻痺。他舉例,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因頸椎椎間盤及關節面退化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會衍生骨刺形成、肌肉痠痛,以及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此病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只是肩頸肌肉及韌帶發炎。但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症狀加劇,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林志隆提醒,3C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承受壓力變大,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可能源於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分辨是慢性或急性的麻感,進一步釐清原因。除了神經狀況外,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陳右緯指出,血液循環不好會有手腳冰冷、冬天洗手沖冰水會發紫等現象,若以腦部來說,就要進一步檢查腦幹及頸椎周邊神經有無異常,再看看是不是有合併肌肉血管的問題。神經學檢查會利用扣診槌來檢查神經反射是否出現異常;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問題,也會檢查是否因周邊韌帶肥厚形成壓迫。陳右緯表示,第一時間病人告知手麻後,會先了解症狀為何,進一步釐清原因,再做其他相關檢查,必要時會同其他科醫師一同了解。大部分來看診民眾,通常都是已經有狀況一陣子,不過並未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或是自行去外面推拿、熱敷等,無法解決才來就診。但還是建議若真的有發現不適情形,盡快就醫了解病根復原狀況最好。陳右緯說,除了慢性問題,有些麻的狀況可能是急性的,像是急診室常見的,通常是中風的狀況,或是原本手麻只侷限在手指,但很迅速地蔓延到下臂、上臂,範圍一直擴大,這些情形也務必要注意。避免手麻先改善姿勢,五成民眾肩頸痠痛多與姿勢不良有關。誠信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信瑋說,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約五成的民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原因都和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等姿勢不良有關,並因頭部前傾,變成烏龜頸、駝背、圓肩。要改善這些情況,除了改善工作環境,也可以做收下巴、擴胸和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負擔變小,肌肉得以放鬆,改善肩頸不適,也能避免因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壓迫而造成的手麻不適。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電腦打字姿勢是否讓手腕能釋放壓力,或是長期低頭、睡覺時頸椎是否有足夠支撐,若發現異常盡速就醫能愈快得到緩解。手麻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腕隧道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慣性屈曲引起痠痛麻木。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或姿勢,像打電腦、使用滑鼠、拉小提琴、加工廠作業員等,因為手腕上的正中神經不斷摩擦,而周邊韌帶又肥厚,就容易壓迫到神經。徐瑋璟說,民眾若是慣用手過度操勞,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發作,有患者就診時苦惱地訴說,只要使用右手腕工作,就會有一股麻刺感,握鍋鏟、騎機車時症狀更是嚴重,不僅影響到工作,就連晚上也會因為疼痛而睡不好,讓她相當困擾。他說,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藥物、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多可緩解,改善姿勢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若症狀輕微,徐瑋璟說,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便會建議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睡覺也能一夜好眠。陳右緯指出,通常及早發現並治療,都能大大改善,但常常需要提醒病患,就算疼痛緩解,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避免不斷復發。使用電腦可在手腕下墊東西,讓手臂一同分擔壓力,不會只集中在手腕或肩膀。而電腦螢幕也可放置在雙眼平視的位置,避免一直低頭造成頸椎壓力,衍生出其他問題。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麻木感,三高患者須提高警覺。除了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周邊動脈阻塞也會引起手麻、感覺異常。一名婦人因罹患三高,需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後來每當休息時,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雙手膚色漸漸發黑、變得冰冷,且疼痛頻率增高,才趕緊赴醫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也就是「周邊動脈阻塞」,建議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打通狹窄和阻塞的血管,大幅改善疼痛感,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他提醒抽菸、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不可不慎。改善手麻 可補充維生素B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建議,維生素B群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等優點,對周邊神經病變如脊椎神經根壓迫、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等造成的痠痛具有改善效果。除了從保健食品攝取外,也可由穀類、奶、蛋及深綠色蔬菜、堅果中攝取B群,有助減少手麻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醫療.骨科.復健
金馬影帝李康生斜頸症困擾20幾年「曾痛到得憂鬱症」
別以為脖子痛只是單純肌肉痠痛或是落枕,可能是「斜頸症」上身。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發現罹患斜頸症,後續一次脫臼讓斜頸症帶來的疼痛消失,直到45歲發生小中風後,再次誘發斜頸症,當時才剛奪下金馬獎,為了養病,他推掉所有戲劇。斜頸症「痛到得到憂鬱症」 一度不想活李康生說,「那時候痛到得到憂鬱症」,一度不想活,近年終於找到治療方式,才獲得改善。這4年復發的日子,導演蔡明亮將其拍攝成電影「日子」,現正播映中。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表示,斜頸症即是頸部肌肉張力不全,頸部肌肉一邊緊、一邊鬆,使患者頸部或頭部歪斜。肌肉張力不全目前尚未找出明確的發病原因,僅少數患者證實與家族遺傳有關或後天腦部損傷造成,其餘多是特發性(即不明原因)肌肉張力不全。斜頸症不一定發生在頸部 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肌肉張力不全症是國內第三常見的神經動作障礙疾病,陳智光指出,引發肌肉張力不全症的原因,目前只知是不明原因造成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功能缺陷,肌肉張力不全不一定發生在頸部,也可能發生在其他身體部位。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表示,肌肉張力不全症會嚴重影響生活,李康生嚴重時,頭與頸部嚴重到呈現近180度,有嚴重疼痛感,因此該疾病合併精神疾病的比率高,合併焦慮症達6成,合併憂鬱症達4成。目前肌肉張力不全症最有效的方式,以施打肉毒桿菌素為主,可以放鬆肌肉,達到緩和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8歲就來月經!兒童性早熟擔心長不高 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補救黃金成長期
8歲女童小安(化名),小小年紀就來月經,初見大量經血的她趕緊向媽媽求助,媽媽警覺月事來潮過早有異常,迅速至小兒科尋求醫療協助,才確診為性早熟,後來經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後,才暫緩第二性徵發育。亞東醫院小兒部/琢月診所高銓宏醫師指出,孩童的青春期發育時間有一些差異,要界定兒童性早熟的年紀,醫學上已有清楚的定義。若家中孩童太早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如女孩胸部變大、出現月經,男孩睪丸變大、長出陰毛、變聲等,太早開始發育,身高成長時間縮短,未來就很可能長不高。一次看懂性早熟定義、原因與治療高銓宏醫師說,性早熟的判定方式為男童九歲以前、女童八歲以前開始第二性徵發育,分為中樞性與周邊性兩種。「中樞性性早熟」為腦下垂體過早活化所致,可能原因為腦部腫瘤或是原因不明。「周邊性性早熟」則為卵巢、睪丸不正長分泌性荷爾蒙,可能為腫瘤或囊腫所致。性早熟除了第二性徵發育節奏過快,身高更會因為骨齡超前提早癒合,導致未來長高幅度受到影響。針對周邊性性早熟,治療是處理性腺相關因素導致的腫瘤或囊腫;若是中樞性性早熟,則依照病因處理,例如切除腦部腫瘤,或是原因不明者,以施打性荷爾蒙抑制劑為主,透過抑制腦下垂體的分泌,治療性早熟問題。台灣目前第一線藥物為針劑型的性釋素類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女童在七歲前、男童在八歲前判定為性早熟者,可以申請健保給付。怕針怎麼辦?理解孩子的恐懼 一同建立治療信心高銓宏醫師建議,性荷爾蒙抑制劑治療需要施打2年左右,孩童可能因為怕痛而排斥治療。家長和孩子可以與醫師討論合適的針劑劑型,綜合考量以降低打針的恐懼,讓孩子得以穩定接受治療。性荷爾蒙抑制劑的選擇,有兩種注射方式: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只能施打於臀部,針頭較粗,疼痛度較明顯;皮下注射可注射部位較多且針頭相對較細,可輪替施打於上手臂、腹部等地方,施打深度較淺,因此疼痛感也較低。依頻率而言,性荷爾蒙抑制劑有每月一針、每3個月一針(為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治療頻率),以及每6個月一針(僅能肌肉注射)三種頻率。預防性早熟關鍵!觀察身高與發育特徵預防性早熟是家長們關心的議題,雖說環境問題較難改變,但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少吃零食、含糖飲料、高油脂食物、過度加工食品等,多吃新鮮蔬果,增加纖維攝取量。要避免兒童性早熟造成身體的影響,關鍵在於多加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如身高一年成長超過六公分或是身高百分位超過97%以上,或是第二性徵明顯發育過早,即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介入治療,以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0-26 醫療.骨科.復健
復健常用「電療」緩解肌肉痠痛,不建議使用電療的族群有那些?治療發生3症狀需進一步釐清病因!
勞務工作者、上班族姿勢不良或家庭照顧者長期勞動,難免出現肌肉痠痛問題,「電療」成為常見的復健方式,就連長期臥床的長輩也有機會透過電療治療肌肉萎縮的問題。不過,兩位復健科醫師提醒,病患如有植入「心臟節律器」、「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皆不能電療,不然恐導致心律不整,皮膚有傷口、孕婦、癲癇、小孩、糖尿病患者也不建議使用。何時要使用電療進進行復健?電療在復健的常見目的為何?民眾如果有肌肉疼痛的困擾,或家中長輩因長期臥床、中風導致肌肉萎縮,利用電療方式進行治療復健相當常見。嘉義長庚醫院復健部醫師許宏志指出,電療是透過電流重覆刺激運動神經而讓肌肉收縮的復健項目,一般用於緩解肌肉疼痛,或中風等疾病導致神經受損後,進行神經與肌肉的再訓練,可利用外加電流刺激使肌肉收縮,可幫助訓練患者自主控制及動作控制的能力,防止因神經受損而導致肌肉萎縮,也可用來維持關節活動的靈活度與增加肌力。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林硯農表示,電療在復健科最常見用於「止痛」,許多上班族、勞務工作者會因為各種疼痛前來求醫,電流能夠干擾神經到大腦中樞疼痛訊號的傳遞,電流強則可促進肌肉收縮或肌力增強效果。通常病患在家所使用的電療機,是電流較小、以止痛為主的儀器。 電療有禁忌族群嗎?使用電療進行復健時,病人需要注意自身是否屬於電療的「禁忌族群」,部分族群並不建議接受電療。電療的禁忌族群有:●病人如有植入「心臟節律器」、「植入式心臟去顫器」等電子植入式醫療器材,有導致心律不整風險●身體潮濕、環境潮濕的情況下亦不得使用,避免觸電。例如皮膚有傷口會影響電流的傳遞,容易無法控制電流的狀況下容易增加電傷。●糖尿病患者在疼痛感受上較不敏感,容易因電流過大導致受傷。●癲癇患者則是顧慮可能會因電流的刺激,導致腦部不正常的放電而引起癲癇發作●小孩、孕婦也同樣不適合電療。資料來源/許宏志、林硯農醫師 製表/鄒尚謙電療出現以下3症狀時,有可能是「腫瘤壓迫神經」,需進一步檢查林硯農指出,臨床上肌肉疼痛的復健患者,通常在經過一、兩個月療程後,症狀多半能有所改善。如果治療期間出現以下3症狀:●體重減輕●疼痛範圍擴大●夜間疼痛就需要警覺可能不僅是肌肉引起的疼痛,有機會試「腫瘤壓迫神經」所引起,需要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找出真正疼痛的原因。民眾不應有電療時「電流強一點」才有效的迷思許宏志提醒,不少民眾都會認為電療時「電流強一點比較有效」,所以臨床上常有因為使用不當造成「電擊傷」、「燙傷」等情形。尤其容易發生在長者,因為他們的皮膚、脂肪較薄,一開始電療會較沒感覺,雖著不斷加大電流強度,等到長者有感覺時,往往電流已經太強,已經對皮膚造成傷害。建議電療設備應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操作,才能減少因使用不當而造成的皮膚傷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2 名人.好食課
咳嗽咳不停可能飲食有關!一圖看懂刺激喉嚨7大類NG食物少碰
咳咳咳!有時一咳就止不住,不論在會議場合又或學校課堂間,持續性的咳嗽都會使本人感到煩躁又無奈,但你知道飲食其實也可能加重甚至導致咳嗽發生嗎?就讓好食課Titan林世航營養師分享7大咳嗽NG飲食,小心吃這些讓你從小咳變咳不停!甜食雖然適度的蔗糖可降低喉嚨敏感度,蜂蜜也可幫助舒緩咳嗽問題,但甜食大多參雜人工添加物及油脂,容易引發過敏性咳嗽,或加重發炎問題。油炸食品炸物通常乾且硬,容易刺激口腔及食道黏膜,加重咳嗽、喉嚨乾癢問題。辛辣食物容易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發炎情形。高組織胺食物如果自身本來就是過敏體質,遇上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就容易因體內釋出大量組織胺而有紅腫、發癢、流鼻水等問題,此時建議避免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如:加工肉品、發酵食品、酒),以避免體內組織胺過多,加重咳嗽等過敏反應。易碎/鬆散食物吞嚥困難或是喉嚨痛的人食用餅乾、糕餅等易碎或容易產生屑屑的食物,很可能因食物太乾難成團而被嗆到引發咳嗽問題。冰品冷飲雖然喉嚨痛喝冷飲可舒緩疼痛感,但如果有嚴重咳嗽問題者,需注意冰品可能因刺激呼吸道而加重咳嗽問題。易引發胃食道逆流食物胃食道逆流其實不單單只有火燒心這一症狀,除了常見的打嗝、脹氣、嘔吐外,胃食道逆流還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其中就包含了咳嗽這一項!可能是因胃酸或胃中的酸氣刺激到食道神經而造成咳嗽不斷,所以如果是飯後容易咳嗽者就要注意了!除了避開上述甜食、油炸食品、辛辣食物、酒精飲品外,咖啡、巧克力、產氣食物(如:汽水、地瓜)、過酸的食物(檸檬汁)也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建議先減少食用,也注意吃飯要細嚼慢嚥,勿一次大量進食,飯後兩小時內也不要躺平,以防胃酸逆流引發咳嗽!*如果咳嗽問題久久沒好轉,建議至醫療院所諮詢醫事人員並接受檢查為佳。【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咳嗽咳不停?7大NG飲食別再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0 醫聲.Podcast
🎧|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
「麻醉手術前要空腹八小時,實在好難忍,如果偷吃東西會怎麼樣?」、「術後會噁心、嘔吐,有辦法減緩或預防嗎?」、「幫我麻醉的人是誰很重要嗎?」要進行麻醉的民眾常常好奇這些問題,卻可能不清楚要跟誰溝通,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麻醉部及長庚大學教授余黃平建議,民眾可主動與麻醉醫師討論,制定最適合、安全又舒適的麻醉方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開刀前你要知道的幾件事:麻醉醫師執行、麻醉諮商控制副作用及共病症「如果問有哪一句話最能惹麻醉醫師生氣,那一定是稱麻醉醫師為麻醉師。」余黃平無奈地笑著說,民眾常混淆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師,前者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則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但是卻有少數私下執行麻醉醫療業務的護理人員,也常被坊間稱作麻醉師。因此民眾做手術前,ㄧ定要確認施行麻醉的人是麻醉專科醫師,以保障麻醉安全。余黃平也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例如麻醉的方式,以及期望的術後目標。他說,不抽煙、易暈車的年輕女性容易在術後噁心、嘔吐,「每增加一個因子,就會增加10-15%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對此,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給予強效型預防止吐藥,或是藉由保暖、精準麻醉,降低不適感。此外,藥效、用藥方式也須仔細拿捏,例如強效止痛藥雖可明顯減緩疼痛感,但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若要透過口服、注射等方式,針對身體某一部位止痛,勢必要提高用藥量及濃度,同時卻也容易造成暈眩、嘔吐,甚至是呼吸抑制。即使新藥較能穩定心跳、血壓,降低術後副作用,仍須麻醉醫師隨時監控病人狀況。除了術後副作用,麻醉醫師也將共病視作麻醉最大的風險。余黃平表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腎病變等共病的病人,麻醉風險較高,連帶增加死亡率,所以建議病人在開刀前,控制好共病,而較常發生感冒、腸胃炎等感染症的小孩,也建議要等到痊癒才能進行麻醉手術。難熬空腹偷吃怎麼辦?為什麼青壯年手術大多安排在下午?「空腹八小時真的很辛苦,熬不過去偷吃東西的人其實不少。」余黃平說明,要求民眾空腹、禁食,是為了盡量讓胃淨空,以及減少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但若今天發生車禍等緊急狀況,來不及空腹,醫師就會權衡利弊決定開刀與否,就算真的要開刀,麻醉醫師也會施予相應的措施。然而,若是因一時嘴饞「破功」,可能會改排到當天最後一台刀,甚至是改約其他天;至於小孩、長者難熬長時間空腹,通常會優先為這兩個族群進行手術,較多共病者亦是如此,青壯年則大多安排在下午進行。有關麻醉的大小事 可追蹤「這粉專」有鑒於民眾不熟悉麻醉醫師和麻醉的流程、注意事項,余黃平自2019年起,經營「麻醉狂-余黃平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圖卡,解答民眾常見的麻醉問題,「其實只要有接受麻醉,都應該注意這些事情,畢竟麻醉本身帶有一定風險,不能輕忽。」余黃平小檔案現職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學歷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美國阿拉巴馬伯明罕大學外科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員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恢復室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周佩怡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10-01 醫療.骨科.復健
張嘴喀喀響、頭痛肩頸痛,當心顳顎關節在作怪!自我檢查量表及改善關鍵一次看
顳顎關節有問題若未就醫、未改善,遲早會慢慢地造成關節退化或衍生其他問題。有二成多的顳顎關節退化沒有明顯的徵兆,有些年輕人咬不太動食物,連細軟的麵條都可能咬不斷。有時以為是熬夜或運動過度,導致身體太疲累出現各種不適,等到無法張嘴吃東西或下巴反覆脫臼,才驚覺顳顎問題已經拖延太久,就醫時診斷為組織嚴重沾黏,此時張口說話也會變得很辛苦。自我檢測顳顎障礙你是否常這邊痛、那邊痛,但是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關節出問題,還是肌肉痠痛或神經被壓到,不妨使用量表自我檢測。量表|你的顳顎關節有問題嗎?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顳顎關節的問題,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來檢查。● 嘴巴張不太開。● 下顎不能順暢的往左右兩邊移動。● 咀嚼時會疼痛或容易疲累。● 經常頭痛或是偏頭痛。● 自覺肩膀、頸部僵硬。● 顳顎關節附近或是耳朵會痛。● 嘴巴打開會有「喀喀」聲音。● 有半夜磨牙的習慣。● 牙齒上下或前後的咬合不正。● 容易緊張,嘴巴咬合難放鬆。評分方式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評分有=10分沒有=0分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5分總分與顳顎關節問題之關聯性0~15分 無風險20~40分 輕度風險45~60分 中度風險70~100分 高度風險附註:1. 此量表僅為風險預測,低風險不代表不會發生、高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2. 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顳顎關節障礙是如何發生的?肌肉為何會緊繃?常常多數是因為飲食時的嘴巴開闔使用不當。其次是意外,例如吃東西時,突然在軟嫩的食物中咬到一小塊硬骨頭,嘴巴咬合突然「喀喀」一聲,下巴出現錯位。還有許多是受到外力撞擊,導致關節、肌肉受傷,嘴巴合不起來。顳顎關節的開闔有一定的角度、範圍,若遇意外、撞擊超出它的負荷,則易造成損傷。另外還有些是因為拉肚子口服「下火神器」黃連素,或是因為噁心嘔吐,口服了一種很常見的胃腸道動力藥普瑞博思(西沙比利)引起錐體外系反應,急性肌張力障礙,導致了顳顎關節脫位。以下是常見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 牙齒咬合不良、吃東西時是否都只用一側咀嚼。● 緊張、焦慮、自我要求高者。● 精神壓力大、過度疲勞者。● 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差、飲食習慣不佳者。● 有白天或夜間磨牙習慣者。● 平時習慣牙齒緊咬。● 喜歡咀嚼較硬的食物、咬筆桿、咬指甲、嚼口香糖。● 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托下巴、噘嘴、咬嘴唇。● 臉部或下顎關節曾受外力撞擊導致外傷或骨折。● 張口或持續說話時間過長、持續張口呼吸。● 一些藥物的影響。上述幾種顳顎關節障礙處理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在進行治療改善時都會掌握兩大原則:1.相對位置的結構要回到正常位置。2.過緊和受傷的部位要如何復位和修復。顳顎關節的症狀●肌肉痠痛當肌肉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因為超過了肌肉原本的肌肉力量或是肌肉耐力的負荷,而會導致些許的痠痛。就如同比較少走路的朋友,一時心血來潮參加了馬拉松比賽,在比賽的過程,就可能因為身體負荷過大而痠痛到難以完成。臉部雙頰附近的肌肉也是這樣,有時候突然一時嘴饞,吃了一些很有嚼勁的食品,或是突然因為接了某個重要的職務而壓力山大,短時間內肩膀、脖子、後背、腰部就開始緊繃起來了。過了幾天,怎麼發現眼睛也痠了;再過二天,才察覺到怎麼吃東西的時候,臉頰部分的咀嚼肌也變得痠痛起來。●「喀喀」響嘴巴有卡住的感覺關節有響聲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有些患者張開嘴時會有「喀喀」的聲音,有些患者則是張開有、合起來沒聲音,或在開闔的過程中有聲音,像這種有聲音但不疼痛的情形,可能會持續10到20年,這是一種初步的類型。有些患者在開闔時,嘴巴會歪斜放不正,咬合好像有些卡卡的,比較緊繃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合併一些痠痛。口腔張開的幅度,通常約可張到自己手指指幅的三指半到四指,當張開嘴巴的幅度小於二指幅時,往往會伴隨疼痛,即使沒有動作也會。因每個人體型比例不同,所以測量方法是以自己的手指四指併攏、垂直置於上下排牙齒間,如果嘴巴不能張開到三指幅寬,就會使口部活動範圍逐漸變小。● 顏面歪斜或大小臉「我的左臉拍照比較好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顏面不對稱,主要是因為咀嚼習慣,常使用左邊或右邊臼齒咬磨食物,有一側的腮幫子特別大。偏好側睡某邊、習慣托一邊臉頰也會影響對稱發育,不過若嘴巴咬合、肌肉施力不均,長期下來也會引發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相關問題跟五十肩形成的原理類似,是屬於長期缺乏活動所造成的,肌肉、關節的逐漸緊繃、僵硬,慢慢就會產生活動困難現象。如果自覺嘴巴打不開、張口有疼痛感,心想乾脆改將食物改成以調理機榨汁成流質來飲用,久了就會越來越張不開嘴巴。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
-
2023-09-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多是「心肌梗塞」,一次了解心肺復甦術(CPR)及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急救施行原則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心臟病發時,時常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血壓下降、喘不過氣等症狀。網路謠傳,如果心臟病發時,可以透過用力咳嗽、原地踏步等方式自救,急診醫師強調,千萬不要相信謠言,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快打「119」叫救護車急救。心肌梗塞別用偏方自救 優先撥打119送醫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邱禹睿表示,急診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患者,以心肌梗塞最多。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強烈的胸痛,疼痛感會輻射到其他部位,包含肩膀、手臂、頸部,甚至會延伸到後背,同時會有喘不過氣、冒冷汗、暈眩,嚴重時會失去意識、休克。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患者尚未嚴重到昏厥、失去意識,建議立即撥打電話119,請求叫救護車協助送醫,不建議已有胸悶、胸痛的患者自行走路或由他人揹到醫院就醫,最好原地休息等候救護車,又或是立即搭乘計程車到醫院,以台北市的救護送醫經驗,最短4分鐘內,可以從呼叫救護車到送達醫院。心肌梗塞的急救最好能使用心肺復甦術(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邱禹睿表示,心肌梗塞等於是心臟的收縮能力變差,無法順利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而人體的大腦如果缺氧超過3到5分鐘,即使後續到院搶救,患者也會成為植物人。避免患者在等待就醫的時間造成腦部缺氧,此時,心肺復甦術(CPR)是最好的急救措施,如果能加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效果會比單純CPR更好。根據統計,協助施作CPR,患者心跳恢復機率約有三成以上,如果CPR加上AED可以達到七成以上,甚至有九成。心肺復甦術(CPR)的施作口訣是「叫叫CAB」第一步「叫」:拍打不明原因昏厥患者的肩膀,先生/小姐,你聽得到我的聲音嗎?第二步「叫」:呼叫一位路人撥打119,派遣救護車;呼叫另一名路人尋找AED,並拿到現場一起施作。第三步「C」:用力壓胸。雙手交疊,擺放的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間,胸骨柄下半段,雙腳呈跪姿打直,用身體力量往下用力壓,至少要讓胸部往下陷5公分。一次按壓需連續數30下,前面1到10下,可數一下、兩下、三下...十下,雙位數字可直接數數,採取雙音節的方式,數數按壓。第四步「A」:打開呼吸道。壓額抬下巴,確認患者嘴巴內沒有異物,暢通患者呼吸道。第五步「B」:吹氣。用力吹兩口氣,之後回到C的步驟,按壓30下後不斷循環其餘步驟,如果身旁有CPR替手可以在完成5個循環後,換手進行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傻瓜聽指令三步驟第一步:開啟電源。第二步:依指示黏貼AED電擊貼片,一片黏在左乳頭左側、一片黏在胸部右上方。第三步:將AED電擊貼片連接線接到AED主機,依照指示按下電擊按鈕,電擊時所有協助施作的人,都不能碰觸到病人。CPR與AED同時施作的方式CPR按步驟進行,等待AED拿到現場,一拿到現場後,CPR的動作不能停,等到另一人將AED的貼片貼好完成後,依照電擊指示,不碰觸病人,完成一次電擊後,CPR要持續施作,直到2分鐘後進行下次電擊,才暫時離開病人身體,待再次電擊後,還是要持續CPR,直到救護車抵達。不明原因暈厥 統統都建議立即施作CPR民眾常會詢問,他們不是醫師怎麼判定路人昏倒是心臟病發,如果是酒醉路倒怎麼辦?邱禹睿表示,無論如何,只要路邊見到不明原因昏厥,都建議先做CPR。CPR需要重壓身體,如果是酒醉路倒,按壓一下CPR,醉漢馬上就會驚醒。如果今天面對的是「分秒必爭」的心肌梗塞患者路倒,沒有時間可以讓人猶豫,要不要做CPR,每經過60秒,大腦的功能就會急速下降,CPR能暫時維持心臟的收縮能力,只要一路能保持到醫院,就能讓患者有機會能搶救回來。邱禹睿表示,不過,近年因為疫情,CPR的操作,可免去吹氣的這一部分,根據研究,連續施作胸部按壓,以及暢通患者呼吸道,這兩項動作,其品質與有加上吹氣的品質相似。民眾若有疑慮,可以減去吹氣的部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醫曝左右側腫瘤症狀差異
在門診,常會有病患因為血便來就診,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排便次數變多、變細、有黏液,擔心會不會和大腸癌、直腸癌有關而來的。事實上,除了疾病,還有其他可能會造成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的原因,以下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造成血便的原因為何?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應是黃褐色,不過有時受到疾病、飲食、生活習慣等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血便,常見如下:.鮮紅色血便:通常是肛門附近出血,例如肛裂、痔瘡所造成。糞便是正常的黃褐色,但有鮮血沾在糞便上,或是僅流鮮血。.暗紅色血便:可能是下消化道 (包括小腸、大腸及直腸 ) 出血所造成,例如左側大腸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紅蘿蔔或番茄。因為血液會在腸道中與糞便混合,所以糞便會呈現暗紅色。.瀝青黑色血便:可能是上消化道 (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 出血所造成,例如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有可能是有服用鐵劑、吃了豬血或動物肝臟等食物。因為胃酸會和血紅素中的鐵質作用,所以糞便會呈現瀝青黑色。肛門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血便排便後擦拭時看到鮮血或糞便上沾有鮮血、感覺肛門口疼痛,都是我們最常可以直接察覺不適的狀況,而以下2種疾病最常造成這些狀況。1.痔瘡:血管靜脈叢的靜脈曲張表現,屬於良性組織,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當內痔大到一定的程度,靜脈就會曲張、比較腫脹,此時如果糞便比較硬 (例如便秘時),就容易在經過時摩擦出血,形成內痔出血。通常內痔的出血量會比較大,但比較不會有疼痛感,屬於無痛性的血便。相對而言,外痔因為有血栓,就會造成肛門疼痛。2.肛裂:乾硬的糞便經過肛門口時,所造成的撕裂傷口。一般而言,肛裂會合併肛門疼痛及血便,而且會持續疼痛,排便的時候傷口會刺痛,感覺像有刀子在割。另外,當肛門口被硬便撐開而產生傷口,復原後又反覆發生,就會形成慢性的傷口。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可以分成右側和左側來看,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或是腫瘤還沒有很大顆時,因為沒有造成腸道阻塞,因此就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使得早期症狀不明顯。此外,腫瘤出現在右側或左側大腸,可能出現的症狀也有些差異。.腫瘤在右側大腸:糞便在此處時還沒有成形,因此通常腫瘤要長到很大顆,甚至造成腸道阻塞,才會有症狀。症狀則是常以慢性貧血表現,比方說可能是先發現血紅素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右側大腸癌。另外,也可能會有腹部腫脹、體重減輕等症狀,不過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很大了。.腫瘤在左側大腸:通常腫瘤已經造成腸道部分阻塞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血便、排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等。然而,大腸癌與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排便習慣改變,表現的方式有些雷同。因此,若長期有排便習慣改變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來確認原因。總結而言,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可能與疾病、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於平時可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不過若想確認原因或診斷,仍需以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來排除其他消化道的問題、大腸癌的可能性等。【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孟樵醫師】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30 醫療.泌尿腎臟
天天以手搖茶飲當水喝,當心尿路結石!日常3重點預防
許多人不愛喝水,習慣喝手搖飲,甚至一天會喝上好幾杯,但手搖飲茶種常含草酸,長期大量飲用,恐影響身體正常代謝,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率。長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邵郁鏵表示,炙熱夏天是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等尿路結石旺季,病人數較其他季節增3至4成,病人有年輕化趨勢,以往結石好發於50歲,如今已降至30、40歲。天天喝茶為什麼會引起尿路結石?哪些因素會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率邵郁鏵曾收治一名18歲大學生,因長期喝茶類手搖飲引發腎結石,經治療後才排出結石,但這輩子都需要注意結石復發風險。另有一名30歲工程師,經常以無糖茶替代白開水補充水分,以為一天喝超過2000㏄的無糖茶,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水分,不料,常飲用的無糖紅茶茶種富含草酸,因此罹患腎結石。「大多數人因為攝取過多的草酸,加上基因遺傳或體質因素,因此罹患腎結石。」邵郁鏵說,發生尿路結石因很多,可能是受個人體質、家族基因、飲食習慣等因素多重影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經常攝取高鈉、高普林、高草酸飲食或用藥狀況等,都可能加速結石生成。邵郁鏵舉例,以泡牛奶來說,如1匙奶粉用30㏄的熱水沖泡,可以把奶粉完全沖開,但若用30㏄的熱水沖泡2匙奶粉,奶粉就會沉澱在杯底,除非用60㏄的熱水才能完全沖開,避免罹患結石的方式也是如此,因此,民眾應有適度飲食的觀念。喝茶、咖啡可調劑人生,但不能把手搖飲取代水分攝取茶、咖啡等飲品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調劑品,認為可以替代渾然無味的白開水,因此很多人誤以為「喝手搖飲可以完全取代水分的攝取。」邵郁鏵說,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重點是喝手搖飲的同時,也要多補充水分。建議手搖飲1天以1杯為限,飲用最好不超過600㏄,主要以白開水作為補充水分的來源,一般日常每日飲用超過2000㏄的白開水,即可有效遠離結石。「喝手搖飲、喝茶,一般份量的飲用不會增加結石生成的機率,每天大量飲用高草酸的茶類,才可能造成結石的生成。」邵郁鏵提醒,若有糖尿病史者腎功能原本就不好,喝手搖飲必須注意。他曾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患有糖尿病多年,又愛喝手搖飲,沒想到兩側腎臟都出現腎結石,引發急性腎衰竭,緊急手術取出結石後,才避免腎功能完全喪失的危機。民眾平時如何檢視自己是否罹患尿路結石?有早期症狀嗎?民眾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有結石?邵郁鏵說,腎結石患者大部分沒有症狀,少數患者出現症狀時,可能會有輕微血尿,但若結石掉至輸尿管時,可能會覺得側腰有不定期的疼痛感,並開始有血尿、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建議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邵郁鏵指出,當檢查真有結石存在體內,會依個人病情進行手術、體外震波等治療,在身體不舒服期間,每日應喝白開水約2500至3000㏄,切記不要憋尿,以減緩結石帶來的疼痛,並幫助結石排出體外。尿路結石預防方法1多喝水,每天喝水2000㏄。2飲食清淡,少吃肉,吃太多肉和鹽是尿酸形成原因。3含草酸高的菠菜、紅菜、巧克力、楊桃等食物要少吃,也易造成結石發生。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