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疫苗
共找到
9226
筆 文章
-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822下降趨緩 境外149例、增62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在2萬例上下徘徊,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3822例、境外移入個案149例;另增死亡個案6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跟上周四比減少1085例、差距4.4%,疫情還是有下降,但整個趨勢趨緩。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056例男性、1萬2757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68例),台中市(2,940例),台北市(2,460例),桃園市(2,385例),高雄市(2,340例),台南市(1,898例),彰化縣(1,137例),苗栗縣(712例),屏東縣(699例),新竹縣(689例),雲林縣(592例),新竹市(580例),宜蘭縣(536例),花蓮縣(456例),基隆市(438例),南投縣(431例),嘉義縣(429例),嘉義市(281例),台東縣(276例),金門縣(200例),澎湖縣(15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6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6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1例具慢性病史、3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5日至7月25日。今日新增1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3例男性、6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英國(8例)、越南(5例)、泰國(4例)、菲律賓、美國及日本(各3例)、盧森堡、法國、馬來西亞及德國(各2例)、義大利、法羅群島、匈牙利、新加坡、委內瑞拉、中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0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8日至7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52萬2365例確診,分別為1萬9265例境外移入、450萬304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776例死亡病例,其中876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51例、台北市1,022例、台中市851例、高雄市793例、台南市677例、桃園市655例、彰化縣516例、屏東縣363例、雲林縣257例、南投縣252例、基隆市205例、苗栗縣192例、嘉義縣186例、宜蘭縣177例、花蓮縣147例、嘉義市143例、新竹縣136例、台東縣123例、新竹市84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7-28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兒接種新冠疫苗 利大於弊!
日前指揮中心公佈一例新冠病毒幼兒重症案例 ,小患者是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引起異膚兒的家長擔心。但面對新冠疫苗開放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部分家長心中仍糾結不已,仍有「疫苗過敏」的陰影,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幼兒的家長疑慮更多,皮膚科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引發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也不會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風險。而且,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是增加的。因此,幼兒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應盡快施打。異膚並非引發疫苗過敏的主因異位皮膚炎與過敏密不可分,部分異膚兒家長很擔心自家孩子打疫苗會有不良反應,但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表示,多項醫學研究已證實,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施打新冠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即使幼兒施打疫苗後出現過敏現象,主要仍應檢視孩子是否曾有對於其他藥物或疫苗注射的過敏史,他強調:「幼兒本身的過敏史更重要。」吳南霖分析,國家核准的疫苗一定是「好處大於風險」,建議家長打疫苗絕對不要拖,即使是異膚病友在急性發作期,也要在一兩週內控制病情後盡快去施打疫苗。一年多來,台灣成人與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已施打新冠疫苗,吳南霖在臨床上也常遇到病童家長或病友在異膚症狀惡化時,把原因「賴」給疫苗。他說,即使疫苗都已打完好幾個月了,有的病友也會認為是打疫苗的後遺症,但其實兩者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大部分的惡化原因都不是來自疫苗。異膚惡化的原因有很多,應跟醫師多多討論。幼兒打疫苗前 部分用藥需調整面對近期開始6個月以上5歲以下幼兒施打疫苗,吳南霖說,由於多數異膚幼兒在治療上是以外用藥物及口服抗組織胺為主,不致會影響疫苗效力,施打前不必特別調整外用藥物。但也有少部分的幼兒病童因為病症較嚴重或合併較嚴重的氣喘等問題,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某些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對這些異膚患者,建議在施打新冠疫苗前後應視服用之藥物種類盡量減低藥物劑量,更能確保疫苗的效力。至於藥物應減低到多少才不會影響疫苗效力?吳南霖說,目前醫界大多是針對成人的研究數據,兒童相關的統計數據相對缺乏,所以只能建議若需使用到免疫抑制藥物時,盡量在施打疫苗前後減少到可控制病症的最低有效劑量,甚至不要使用藥物。吳南霖進一步解釋,其實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通常都是用於急性症狀的控制,原本就不適合長期使用,即使是必須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小病童,當異膚症狀獲得控制後,儘快減藥並逐步停用。應該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即可進行疫苗施打。但如果異膚幼兒正在急性發作期,症狀嚴重,也有可能會出現次發性感染,吳南霖表示,這時就要先把急性症狀及感染控制下來,等穩定之後再去打疫苗,「但只要配合專業醫師好好治療,通常從急性發作到控制的時間不會太久,家長不必太擔心。」染疫異膚兒 可用原本照顧模式台灣目前已有不少幼兒曾感染新冠肺炎,以輕症居多,吳南霖說,染疫過的異膚兒並不會特別難照顧,而且從醫學數據與臨床經驗上來看,只有少部分的異膚病人在染疫之後皮膚問題惡化,大部分染疫的異膚病友都沒有惡化現象,因此整體來說染疫對異膚的影響並不大。若沒有其他器官系統的併發症,染疫過的異膚兒可以按照原本的藥物治療與照顧方式。
-
2022-07-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 最快10月中開打
高雄爆發全台首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群聚案,專家預估八月中後恐再掀一波疫情,外界關心次世代疫苗何時能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最順利狀況為九月底食藥署通過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廠商備貨也充裕,立即出貨,抵台後兩周封緘檢驗,十月中可開打。但這是最理想的狀況。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原推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在九月底、十月初才能通過EUA,但現在看來變數相當多,廠商相關文件送交台灣的速度與完整性,可能耽誤到時程。指揮官王必勝說,本周一已收到莫德納部分臨床資料,但「只是部分,不是完整臨床資料。」後續將嚴密追蹤。有無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打到次世代疫苗?莊人祥對此未正面回應,只說希望廠商齊備文件,順利通過EUA,且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擬定接種對象,若是EUA沒通過,廠商無法及時供貨,當然就會延誤開打時間。事實上,指揮中心迄今尚未決定採購多少劑次世代疫苗。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說,今年共簽約兩千萬劑莫德納疫苗,目前到貨近一千萬劑,仍剩一千萬劑彈性額度,若可買次世代疫苗將酌量進貨,採購數量就看適用接種對象人數而定。
-
2022-07-28 養生.聰明飲食
同樣是香蕉,「不甜的」熱量比較低?營養師的回答是...
之前有同事買了包蔓越莓蒟蒻干,很興奮地告訴我,她發現一個好吃、健康且熱量低的零食…習慣吃東西先看營養成份表的Stella,接過蒟蒻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翻過來看營養成分表,結果發現這包「美味健康」的蒟蒻干每100公克熱量高達333大卡,而其中精緻糖(sugar)就佔了37公克,約148大卡(佔總熱量44.4%)。這相當每口蒟蒻干就有近半熱量是來自精緻糖…即便蒟蒻干是高纖食物,但高糖、且不算低的熱量讓它被踢出營養健康低卡食物的行列。 會特別用這個故事開場是因為Stella發現近年來,很多基本上健康的食物,如上述蒟蒻干、或優酪乳,已被加「料」到失去它原本的健康意義了。廠商加料的目的或許是為了改良味道和口感讓更多人願意購買;也或許是為了降低成本、滿足消費者想買健康又便宜東西的慾望。但結果就是食物變得更加不健康、營養價值變得更低。 即便廠商避重就輕地用「添加100%果汁」、「高纖」、「低脂」、「低糖」、「十穀」、「全麥」等字眼包裝行銷,但只要看看產品的成份和營養標示就可看出它們加料後不健康的地方。遺憾的是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習慣用價格以及上述廣告術語來下購買決定,而疏於去了解自己所買的食物,導致常常花大錢買到的是「心安」的產品,而非真正有助「健康」的產品。 由於從7/1開始,新的食品法規規定了包裝食品須強制標示「糖」含量,所以在談如何學會看產品標示前,先讓我們來學會如何看懂自己所買的食物到底含的是「醣」還是「糖」,先學會認識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懂得如何選擇含醣類食物吧! 「糖」、「醣」、「澱粉」和「碳水化合物」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營養成分標示表上你會看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這個字眼,它泛指所有的醣類,所以你也可以用「醣」這個字眼稱呼它。而我們所常聽到的澱粉(Starch)、糖(Sugar)和纖維(Fiber)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家族成員。 認識食物中的醣 碳水化合物(或簡稱醣類)依結構可分為四大類:單糖、雙糖、寡糖和多糖。 1.單糖是最小單位的糖,其中最常見的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2.雙糖由兩個單糖分子所構成,其中最常見的有麥芽糖、蔗糖和乳糖 3.寡糖由3~10個單糖所構成,如果寡糖、木寡糖等糖類替代品 4.多醣則是由10個以上單糖所構成,包括澱粉、肝糖、纖維和糊精等 而醣類又普遍存在於穀類、水果和蔬菜中,下面我們將介紹食物中常見的醣與糖: A.穀類食物中的澱粉(starches) 植物會利用光合作用將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製成澱粉,儲存在植物細胞內,故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澱粉,但含量最豐富的是穀類及根莖類食物。 澱粉屬於多醣類,我們日常所吃的飯、麵、麥,五穀雜糧和地瓜芋頭等地下根莖類食物都是澱粉類食物。澱粉吃入體內可被身體分解為葡萄糖,提供細胞所需能量;過量的話身體會將多餘的澱粉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做為備用的能源。 如何選擇 1.米、麥等穀類宜選擇未經加工的全穀類食物。全穀類含有較精製穀類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不僅對健康較好且讓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會較慢。 2.地瓜、芋頭等根莖類澱粉食物宜以新鮮未加工為主,避免食用經糖醃製、經油加工(如地瓜干、芋頭干)或經油糖料理烹調的食物。 B.蔬菜和水果中的糖(sugars)蔬菜和水果除澱粉外,還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等醣類,只是水果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較蔬菜多,而水果吃起來之所以會比蔬菜甜,主要就是來自其中的果糖。至於我們所買的蔬菜和水果中到底含的是哪種糖則和食物品種、成熟度與保存狀況有關。 舉例來說,水果熟或不熟總熱量差異不大,但吃起來之所以甜度會差很多,主要是因為蔬果的成熟度會影響其中糖和澱粉的相對比例:未熟的青綠色香蕉含較多的澱粉和較少的糖,成熟的黃色香蕉則含少量的澱粉及大量的糖。所以為了降低熱量而勉強自己選擇不熟、較不甜、較難吃的水果實質上意義並不大,因為它們的總醣量和熱量實際上是差不多的。 如何選擇 1.攝取蔬菜時宜選擇少油的料理方式來烹調,食用生菜沙拉或涼拌菜料理時宜留意其所淋的醬汁或沾醬,以避免不小心吃入太多的油和糖。 2.水果以新鮮攝取為主。盒裝果汁多半是濃縮還原汁,營養品質差,且多了很多不避要的添加物;現榨果汁因已拋棄纖維,且果汁榨出後部分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會隨著時間而被破壞,因此營養價值不如新鮮食用。 C.家用糖和食物中添加的糖(sugars) 蔗糖是一般家用糖(砂糖)的主要成份,在台灣,砂糖主要是由甘蔗所製得,常用來製作各式甜食和飲料。蔗糖因加工精製程度不同而有冰糖、白砂糖、紅砂糖(二砂)、黑糖等的區別。冰糖所含蔗糖純度最高(99.9%),其次是白砂糖。這兩種糖因為甜的很純,所以很適合用在咖啡或紅茶中調味。紅砂糖(99.4%)和黑糖(94.4%)所含蔗糖純度較低,前者常用於一般烹煮的調味,後者因具特殊風味,故常被用來製作糕點。由於紅砂糖和黑糖的蔗糖純度較低,還保留少量有機物及礦物質,相較於精製度較高的冰糖和白砂糖而言,其營養價值較高。 蜂蜜約含70~80%的糖,是蜜蜂採集自植物的花蜜所製得。因經過蜜蜂唾液中酵素的分解,故蜂蜜主要含的是葡萄糖和果糖等單糖類(也含少量蔗糖)。蜂蜜之所以被認為是體虛者相當好的補養品,主要就是因為它所含的主要是單糖,可快速被人體吸收做為能量使用。 由於蜂蜜是蜜蜂採自植物而得,故除葡萄糖、果糖外,還含有微量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與酵素;再加上在中醫上蜂蜜有特別的保健效果,故相較一般家用糖,蜂蜜具有營養與保健價值較佳及熱量較低的特色(因為蜂蜜約含20%水分,所以同樣100公克,蜂蜜熱量約308~315大卡,而砂糖熱量約在385大卡左右)。 如何選擇 平日用於製作甜點、飲料的糖多半為單糖或雙糖等小分子的糖。這類糖由於能被口腔細菌所使用而導致蛀牙;吃入體內後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容易引起血糖波動,且能快速轉變成熱量,所以容易轉變成脂肪而發胖。因此這類額外添加的糖最好是能不用就不用,宜盡量少吃。而如果不得已要使用的話,營養價值較佳的黑糖或蜂蜜會是其中較好的選擇。 D.食物中的纖維(fiber) 纖維指的是無法被人體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醣體和木質素,主要來自蔬菜、水果、榖類、豆類和堅果類等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則不含膳食纖維。由於人體沒有酵素可分解纖維,所以攝取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增加糞便的柔軟性、刺激腸道的蠕動,因而有助排便;此外纖維還能吸附、稀釋有害物質、刺激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停留在大腸的時間,因此也可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會;另外,纖維還可被腸道益菌發酵利用,進而改善腸道菌叢,促進腸道健康。 如何選擇 1.以全穀類如全麥或糙米、胚芽米、五穀或十穀米來代替精製穀類或白米。 2.選擇新鮮、未加工的蔬果、豆類或堅果類食物;直接吃蔬果而非喝果汁。 原文請見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7-28 醫療.感染科
猴痘緊急狀況恐持續數月 專家:遏制傳播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
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猴痘防治建議的科學家表示,遏制猴痘傳播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目前病例每兩週即增加一倍,令人擔憂疫情恐需數月才會達到頂峰。路透社報導,據最近一次統計,全球近70個國家已出現1萬7800個猴痘病例。WHO歐洲辦事處預測,到8月2日,猴痘將在88個國家累計超過2萬7000例。世界各地科學家告訴路透社,要對那個日期之後作預測很複雜,但他們說,猴痘傳播有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流行病學教授里莫恩(Anne Rimoin)稱:「我們必須超前部署。」里莫恩也是WHO猴痘專家委員會成員,她說:「很明顯,想這樣做,機會之窗正在關閉。」這個委員會上週召開會議,以決定此次疫情是否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委員會大多數成員投票反對這一舉措,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卻採取前所未有的步驟,宣布此為緊急事件。全球衛生專家表示,做出上述宣布後需要採取緊急行動,包括增加疫苗接種、檢測、對感染者進行隔離和追蹤接觸者。WHO歐洲諮詢小組主席、日內瓦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所長法拉歐(Antoine Flahault)說:「傳播顯然未受到遏制。」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教授惠特沃斯(JimmyWhitworth)稱,他預期至少在接下來4到6個月內感染病例不會達到高原期,要直到感染風險最高的人接種疫苗或被感染才有可能。英國國內性健康組織最近估計,那可能要達到約12萬5000人。科學家稱,儘管猴痘並未在全球造成大量死亡,但一種令人不快的病毒在新的人口群體中出現,仍是個壞消息。科學家還說,持續傳播還可能導致突變,使病毒更有效率傳播。德國科學家昨天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指他們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的47個病例中的一個,出現可能讓猴痘更容易傳僠的突變。里莫恩表示:「警鐘已經(在非洲)響起,但我們一再按下貪睡鈕。現在是該醒來採取一些措施的時候了。」她說:「任何地方的疫情都有可能成為傳遍各地的疫情。」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恐如COVID-19流行? 醫曝「主要傳播途徑」:免驚啦!
繼COVID-19後,猴痘疫情也在世界蔓延,更被世衛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未來疫情趨緩可能開放邊境,猴痘會不會像COVID-19一樣造成大流行?醫師表示,猴痘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行為,與COVID-19藉由飛沫與接觸傳染不同,民眾毋須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和COVID-19兩者相比,COVID-19在2019年底開始有病例,至2020年3月,世界多國皆因無法控制疫情而進行封城措施;猴痘從今年1月至今,根據WHO公布全世界個案,一共約1.5萬多個,傳染效率明顯和COVID-19不一樣。張凱音表示,猴痘的潛伏期長達2至3周,短則約一周,所以個案從國外回來,可能並不知道被傳染,或是還沒發病的階段。以國際旅客的數量增加趨勢估算,未來國內也有可能看到猴痘於社區內流行的疫情。張凱音指出,猴痘過去的傳染途徑,有機會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不過今年前半年個案,疫調回溯接觸史,主要以親密接觸行為為傳染途徑,一般民眾不需要過於恐慌。提醒民眾,身上出現疑似水泡、膿包病灶,或是近期可能有親密接觸旅行國外返國者,建議都要給醫師評估。根據國際半年猴痘疫情統計,患者症狀局部會出現單顆或多顆水泡、膿包,在會陰、口腔、四肢、顏面,皮膚病灶看起來像中央凹陷的水泡、膿包或潰瘍狀,也可伴隨發燒、鼠蹊淋巴腫大等症狀。建議民眾若發現身上出現不明水泡或膿包,或與近期有接觸國外回來的人、或可能曾與他人發生親密接觸;應儘速就醫,進行通報與採檢。張凱音表示,學理上猴痘可使用第三代天花疫苗預防,惟世界各國均面臨疫苗產量不足問題,需時間克服。以目前疫情走向,高風險族群、曾發生過性傳染病感染;或是醫療照護者,未來有可能會被列入施打第三代天花疫苗對象,後續還是依疾管署指引為主。
-
2022-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八月底過EUA? 指揮中心:廠商已送部分資料
高雄出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的本土家庭群聚,次世代疫苗何時到貨是下一波疫情控制的重點。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透露,全世界目前都在加緊審查次世代疫苗,台灣最快八月通過EUA。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這周一有收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部分資料,但仍要等到完整資料才能進行EUA審核。王必勝說,根據食藥署回報,周一收到次世代莫德納疫苗部分臨床資料,但要強調「只是部分,不是完整臨床資料」,指揮中心很積極和廠商接洽,希望同步「對方進度到哪、我們就到哪」,但仍要等完整資料送齊才會審查,至於八月是否通過,會嚴密追蹤。針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採購進度,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莫德納疫苗今年共簽約兩千萬劑,目前已到貨將近一千萬劑,還有一千萬劑的彈性空間,若有次世代疫苗可酌量進貨。但採購數量仍要看疫苗適用對象。另上周起針對五歲以下兒童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根據統計目前累計5萬9231人次,占年齡層7.4%。至於BNT幼兒疫苗,周志浩表示,BNT幼兒疫苗現已在簽約最後階段,希望盡快完成程序,數量、到貨時間等有進一步消息會報告。而日前指揮中心表示,邊境若要進一步開放要視幼兒疫苗接種情形,但要達到多少覆蓋率,王必勝則表示,「這很難決定啦!」未來預期有一波流行,為了保護幼兒,希望民眾踴躍出來接種;同時也會嚴密監測有無疫苗副作用。目前國內第一劑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為91.8%、第二劑85.8%、第一次追加劑接種率71.2%、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6.5%。
-
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相隔73天死亡降回二字頭 一歲童MIS-C「爆肝」搶救中
國內新冠肺炎死亡相隔73天,再度降回二字頭,新增28例;另增中重症154例,其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一歲男童,住院後持續嘔吐且肝指數持續升高,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25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1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93例,死亡7861例。中重症包括110例中症、44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5月27日確診。7月20日發燒至39度,伴隨嘔吐、食慾下降,7月23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和嘴唇充血,疑似MIS-C於當天住院。7月26日因持續嘔吐以及肝指數持續升高轉加護病房,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5月23日確診。7月19日發燒至40度,伴隨腹痛、腹瀉,7月22日前往急診,疑似MIS-C住院 ,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今天出院。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2日確診。7月19日起發燒、鼻塞、流鼻水、頸部淋巴結腫等症狀,7月22日因症狀持續就醫,疑似MIS-C住院。7月23日因發燒持續且有紅疹、紅眼、腹瀉、胸痛而轉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羅一鈞表示,疫苗可降低MIS-C九成以上的風險,提醒家長至少讓兒童打一劑疫苗。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3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8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5521 指揮中心:疫情整體緩慢下降
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5521例、境外移入個案171例,另新增死亡28例,是5月15日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昨天差不多,但相較上周三低一些,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812例男性、1萬3695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504例)、台中市(3,168例)、桃園市(2,680例)、高雄市(2,630例)、台北市(2,573例)、台南市(2,032例)、彰化縣(1,231例)、屏東縣(781例)、苗栗縣(750例)、新竹縣(694例)、雲林縣(631例)、宜蘭縣(60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497例)、花蓮縣(460例)、南投縣(424例)、基隆市(346例)、嘉義市(322例)、台東縣(280例)、澎湖縣(151例)、金門縣(146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2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25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7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24日。今日新增17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1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泰國(12例)、美國(10例)、越南及菲律賓(各5例)、荷蘭(3例)、印尼、柬埔寨及中國(各2例)、土耳其、新加坡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2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8日至7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9萬8416例確診,分別為1萬9120例境外移入、447萬92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714例死亡病例,其中8,6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44例、台北市1,014例、台中市844例、高雄市785例、台南市677例、桃園市651例、彰化縣512例、屏東縣360例、雲林縣257例、南投縣250例、基隆市205例、苗栗縣189例、嘉義縣186例、宜蘭縣173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41例、新竹縣134例、台東縣119例、新竹市83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進口有進度? 李秉穎曝:台灣正在審查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造成全球疫情升溫,各疫苗廠也都在加緊研發次世代疫苗,以求更有效圍捕變異株病毒。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節目專訪時透露,全世界目前都在加緊審查次世代疫苗,台灣也有收到相關文件,最快8月通過EUA。根據國外研究,現有疫苗對BA.4、BA.5變異株的保護力都將下降,因此針對Omicron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才能更有效提供保護力。許多民眾都好奇,是否要等次世代疫苗問世,還是現在就加緊注射第4劑?對此,李秉穎表示,現在全世界都在審查次世代疫苗,但都沒有通過EUA,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最快可能也要8到9月;台灣目前也有廠商提交相關文件,正在審查當中,預計8月到9月會通過EUA。不過實際廠牌為何?李秉穎則沒有透露。不過,李秉穎說,通過授權後還要經過進口程序,進口後還要進行封緘檢驗,民眾要打到次世代疫苗可能沒那麼快,何況目前連授權都沒有通過,要買多少劑都沒有確定。李秉穎建議,高風險族群、免疫功能缺損者等等,現在就可以施打第4劑了,疫情正在流行,要是為了等次世代疫苗,再拖一、二個月,反而增加重症的風險,恐怕更加麻煩。此外,李秉穎也透露,他視訊看過BNT幼兒疫苗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疫苗效果很好,輝瑞BNT也已經在申請EUA,至於其他廠牌,則未有進度。
-
2022-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縣累計確診逾7萬例 提醒正確酒精消毒降低家庭感染
南投縣累計確診人數逾7萬例,死亡人數有246人,今天公布確診人數仍有465例,雖保持在平原期,但未見減少,衛生局長陳南松說,酒精已成為常備消毒用品之一,提醒民眾審視家庭正確使用酒精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消毒殺菌效果。南投衛生局同時統計,上周末7月22至25日的假日接種站,共已接種6個月至5歲嬰幼兒計1617人,以及50歲以上成人接種第四劑計有3074人,4天共計4691人;次提醒50歲以上成人於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5個月(150天)後,可接種第四劑,並贈送1劑快篩試劑。另為鼓勵長者接種,衛生局仍提供65歲以上長者尚未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民眾,於7月31日前接種可獲得500元等值宣導品及2劑快篩試劑,提醒長者,離7月31日,發放500元衛教宣導品只剩5天。陳南松強調,民眾使用酒精時要避免直接接觸眼、口、鼻等處,另擦拭時建議布巾以「朝同一方向擦拭」的方式進行,避免附著在布巾上的病菌再次附著在已擦拭的地方;同時因酒精須要時間滲透病菌內部以殺死病菌,故建議噴完酒精後靜置至少 15 秒,再藉由擦拭的動作破壞飛沫結構。陳南松並指出,酒精對腸病毒、諾羅病毒的消毒效果不好,如有洗手設備時,常以肥皂正確洗手,就可以得到最好保護措施。
-
2022-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開放何時走下一步? 莊人祥:嬰幼兒接種達五成
本土新冠肺炎持續降溫,我國也逐漸放寬邊境管制。不過針對外傳「〇加七」入境檢疫下個月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邊境開放是朝這方向進行,但是否下個月實施,沒有定論。而嬰幼兒疫苗接種率要達到五成,才有可能進一步放寬邊境。莊人祥表示,嬰幼兒第一劑接種率目前僅6.6%,還要再提升,尤其疫情上升時,幼兒約有四分之一感染。未來如果疫情升溫,這些比例會再增加,尤其沒有接種過疫苗的幼兒,感染重症率也比其他年齡層還要高。莊人祥表示,昨天5歲以下幼兒5260人次接種。目前有26%嬰幼兒感染,還剩下74%需要接種。而接種率至少要達到50%以上才行,請父母努力。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邊境是否進一步開放專家意見都會參考,不過要先觀察國際BA.4、BA.5的疫情發展,以及幼兒疫苗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兩歲、五歲童MIS-C 中重症、死亡相隔70天新低
新冠肺炎疫情降溫,國內今天新增死亡和中重症都創下5月17日以來、相隔70天新低,分別新增37例及6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皆還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3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8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7月23日。另外,中重症包括32例中症、36例重症,包括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兩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曾經確診。7月17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紅眼,7月21日因為腹痛及持續高燒至40度赴急診,診斷疑似泌尿道感染或MIS-C。7月23日出現全身紅疹、心跳過快,而高度懷疑為MIS-C轉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另一例為五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9日曾確診。7月20日出現高燒、腹瀉、食慾下降、眼睛紅腫,7月23日至急診 ,診斷疑似MIS-C轉院,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0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5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790例 莊人祥:較上周下降11.8%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4790例、境外移入個案281例;另增37例死亡,為5月17日以來新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減少兩千例,下降11.8%,雖有下降趨勢但較緩一些。今日新增本土病例,1萬1769例男性,1萬3011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939例),台中市(3,120例),高雄市(2,584例),台北市(2,523例),桃園市(2,211例),台南市(2,047例),彰化縣(1,265例),屏東縣(870例),雲林縣(756例),苗栗縣(725例),宜蘭縣(651例),新竹縣(583例),嘉義縣(551例),花蓮縣(544例),新竹市(492例),南投縣(465例),基隆市(374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314例),金門縣(256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0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7月23日。今日新增28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58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英國及越南(各12例)、新加坡(11例)、美國及德國(各6例)、西班牙(5例)、印度、泰國及柬埔寨(各4例)、荷蘭及印尼(各3例)、土耳其、瑞士、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各2例)、義大利、阿曼、愛爾蘭、中國、韓國及日本(各1例),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7萬2755例確診,分別為1萬8950例境外移入,445萬37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686例死亡病例,其中8,67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42例、台北市1,009例、台中市843例、高雄市785例、台南市672例、桃園市648例、彰化縣510例、屏東縣358例、雲林縣256例、南投縣248例、基隆市205例、苗栗縣188例、嘉義縣186例、宜蘭縣173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9例、新竹縣134例、台東縣117例、新竹市83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7-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另一波BA.5疫情海嘯將至?學者估:大約在8月中下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南部一名船廠工作人員衍生家庭與職場群聚,共有12人陽性,很可能為台灣本土首次出現BA.5變異株的群聚。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今表示,台灣疫情面臨另外一波海嘯,最新消息顯示,南部社區可能有BA.5群聚感染大約12人,這是一個星星之火,如何讓他不要燎原,希望能夠集思廣益。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邀請學者探討新型亞變種BA.4、BA.5威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根據國際疫情推估,變異株佔比從20到40%,大約需要26天,40到60%需要11天,加起來大約就是37天,按此推估,台灣可能在8月中到8月底,BA.4、BA.5變異株才會達到影響比較顯著的流行規模。陳秀熙指出,要是變異株沒有流行,8月中或許可降低到單日1萬例以下,但如果流行起來,單日可能仍有1到2萬例,至多約3萬左右,但要強調的是,仍以無症狀和輕症佔絕大多數。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經築起,自然感染加上追加劑的保護力已經達到7成,只要繼續於致力於「疫情減害+幸福生活」雙軌防疫即可。陳秀熙強調,BA.4、BA.5很容易可以檢測出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和輕症,雖然Omicron家族的變異株傳播方式多元,擁有1傳12的高傳播力,BA.4、BA.5傳播力也強,但是嚴重度沒有改變。至於境外解封,陳秀熙表示,台灣身為少數還沒有BA.5本土疫情的國家,一向採取高規格邊境防疫,本土疫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邊境解封的腳步。不過,根據各國經驗,變異株佔比至少要到50%才會有顯著的影響。各國BA.4、BA.5都已高達7成以上的情況下,民眾大量感染後,大部分國家都有自然保護力,台灣也可以跟上腳步,與國際接軌。陳秀熙說,台灣邊境從3+4改成0+7的時程,應搭配著新常態生活的腳步,其中醫療量能的釋出是一大重要因素。另外,也需要搭配疫苗護照、幼兒接種疫苗和高風險群持續施打追加劑,善用抗病毒藥物除了預防重症,也能減少傳播。「醫療量能要恢復正常,不容易」陳秀熙分析,如果能把法定傳染病類別從第五類改為第四類,可帶動民眾端和醫療供給端,朝常態化方向前進。改列第四類之後,改以定點的哨兵式監測,取代現有的全面監測,這將幫助現在仍因疫情而有諱疾忌醫心理的民眾,漸漸回到醫療院所照顧好自己的慢性病和癌症。至於醫療供給端,陳秀熙說,按照目前法定的隔離措施,醫療院所很容易面臨人力短缺的衝擊,「知道執政者一直有在調節,但可能要更有效率一些。」高嘉宏表示,醫院立場就是全力配合傳染病相關規定,雖然目前中央要求的專責病房開設比例已經降低到5%,但台大醫院收治確診者的數量還是遠超過這比例。還好醫護人員疫苗接種比例高、自我防護做得好,目前沒有醫護人員因為照顧確診者而染疫。醫護人員都期待幾個月後可能問世的次世代疫苗,幫助正常醫療服務推動,減少超額死亡。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高燒腦炎 3歲女童3天亡
昨新增一萬六九二一例本土個案,為四月卅日以來最低。另增八十一例中重症、五十三例死亡,其中一名身體健康的三歲女童於發病三天後死亡,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名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七月廿一日高燒、快篩確診,廿二日持續高燒至四十一點一度,急診搶救時,女童意識改變,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腦炎,接著又有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廿三日搶救不治。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羅一鈞說,個案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三日確診,七月十六日出現發燒、喉嚨痛、食欲下降,住院期間出現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梢紅腫、血壓偏低,為典型MIS-C症狀,仍住院觀察。近來幼兒疫苗打氣不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已請地方多安排夜間、假日等時段接種;另針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或五十五歲以上原住民,提供五百元施打獎勵措施,該獎勵到月底不再延長。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首爆社區群聚 匡出12確診
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入侵社區。一名五十多歲高雄某船廠人員於今年五月確診,七月又出現症狀,PCR採檢報告陽性,屬重複感染,病毒基因定序為BA.5;兩同住家人陽性、十名同事陽性,累積家庭及職場共十二名接觸者陽性,正等待序列結果。此為國內首次Omicron亞型變異株社區群聚事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說,目前單日確診數下降速度遲緩,研判BA.5變異株已在社區內傳散開來,可預期的是仍會陸續出現BA.5群聚。預估到八月中旬、九月,BA.2疫情下降或疫苗保護力漸弱,屆時BA.5就會成為主要病毒株,掀起另波流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新增二例BA.5本土個案,一人與接機有關,較單純;另例為不明感染源個案,船廠男性員工曾接種三劑疫苗,五月十八日確診,七月十三日又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進一步採檢Ct值為十七,為重複感染。該個案有三名家人,兩人陽性,Ct值皆為廿左右。職場匡列一一八人,十人為陽性,八人為新確診個案,其中七人Ct值小於卅;另兩人屬重複染疫,Ct值則介於卅至卅七。羅一鈞說,這十二名陽性個案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初步研判以職場群聚可能性較高。高雄衛生局說,為落實監測社區BA.4、BA.5風險,主動針對重複感染個案採檢送中央定序,發現此例為本土BA.5案;衍生相關確診個案均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隔離照護中。高雄市長陳其邁要求加強落實登輪防護措施,並提醒港埠工作者盡速接種第四劑。高雄港務分公司說,進出管制站仍須出示快篩陰性證明,且需掃碼登錄。外界質疑BA.5爆社區感染與邊境開放速度太快有關,指揮官王必勝說,將再觀察國際BA.4、BA.5等疫情發展,以及國內幼兒疫苗覆蓋率需至一定程度,才會考慮進一步開放邊境。黃立民認為,現在防疫重點為次世代疫苗盡速到貨,且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新變異株快篩,若疫苗、藥物均整備完成,而重症、致死率持續下降,「開放邊境,不是問題。」
-
2022-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 指揮中心曝最新進度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BA.4、BA.5變異株疫情來勢洶洶,台灣本土也出現疑似首波BA.5社區群聚事件。根據外國研究,現有的疫苗對BA.4、BA.5保護力降低,需次世代疫苗才能更有效抵禦。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莫德納、BNT次世代疫苗的採購進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先前就已簽約,今年預計到貨的2000萬劑,合約內就有要求,如果次世代疫苗生產出來、可以供應,只要取得我國食藥署許可就可以很快進來。BNT次世代疫苗部分,周志浩說明,BNT公司還沒有提交審查到任何國家,指揮中心會密切注意進度,會依照試驗結果的施打族群、人數、間隔再行決定要進口多少疫苗。幼兒疫苗部分,指揮官王必勝則說,幼兒BNT指揮中心正在積極採購引進,但目前幼兒莫德納已經準備好,鼓勵先行施打,施打間隔4到8周,只需兩劑,最快1個月就能得到完整防護;BNT要施打三劑才有完整保護力,第1、2要間隔3周,第2、3劑則要間隔8周,要快3個月才有完整保護力。王必勝表示,兒童確診個案中,小於6歲的嬰幼兒重症比例佔超過6成,又預期BA.5變異株可能會再起一波疫情,因此建議現在施打期間,家長可以盡快帶小孩去施打站或醫療院所施打,以加強幼兒保護力。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見BA.5社區感染國內威脅大? 王必勝:持續監測
國內又增一例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的社區感染個案,且疑似為社區傳播事件。對於社區造成的威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也還需要接觸者病毒定序才能知道進入社區的狀況,目前仍以監測為主。至於邊境開放速度,還要等幼兒疫苗接種有一定的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今天新增一例南部船廠人員,檢出BA.5,個案家庭接觸者兩人陽性、職場接觸者118人中有10人陽性,除兩人為先前確診過的個案,8例為新通報確診。由於目前台灣社區疫情還在流行,因此還需要進行定序,不排除家庭和職場群聚感染。對於變異株對於社區威脅性,王必勝說,會針對PCR陽性者進行定序,看變異株進入社區的狀況。而口罩等防疫措施,室外當然傳播風險較小,但若有近距離接觸或長時間拿下口罩聊天或是擁擠處,仍有感染風險,還是要戴好口罩。至於邊境是否開放太快,王必勝說,專家意見都會參考,不過要先觀察國際BA.4、BA.5的疫情發展,以及幼兒疫苗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王必勝也表示,若有新一波變異株疫情,雖然有重複感染機率但較少,因此未曾感染過的民眾被感染機率較大。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長太忙幼兒莫德納打氣不佳 指揮中心:安排夜間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今年7月21日起,開放6個月以上、5歲以下嬰幼童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但打氣似乎不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由於嬰幼兒要由爸媽帶去接種,不像成年人可以直接到接種站排隊,因此,希望各縣市衛生局安排夜間、假日接種,錯開上班時間。莊人祥表示,幼兒莫德納疫苗在周末累計接種了4萬4894人次,佔5.6%,比開打首日來得多,主要是因為嬰幼兒要由父母帶去接種,跟一般成年人可以直接到接種站排隊不一樣。莊人祥建議,各縣市衛生局可進行安排,讓有醫療院所可以提供夜間、假日接種,目前全台有13縣市提供服務,請家長多加利用。指揮官王必勝則說,目前監測施打情形,發現各縣市都有不錯的安排,施打站也都很舒適,鼓勵家長多多利用。至於幼兒疫苗覆蓋率需達多少,才能進一步鬆綁?王必勝表示,因為是新的施打群,所以沒有設定一定目標,指揮中心會先觀察施打狀況,疫苗絕對夠,施打流程、場地也順暢,會再觀察幾天,看情況評估。
-
2022-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只剩6天到7月31日! 打疫苗領500元政策不再延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為鼓勵民眾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提供500元額度的獎勵措施,給尚未打滿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或55歲以上原住民,政策先前延長至7月31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宣佈,考量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已達9成,快篩也充足,因此政策不再延長,民眾可把握最後6天儘速前往施打。為持續鼓勵長者接種,指揮中心幾度延長打疫苗送500元衛教品,及每人2劑快篩試劑政策,讓各地方政府提供給尚未打滿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或55歲以上原住民,目前延長實施至7月31日為止。莊人祥今日防疫記者會上宣佈,原本指揮中心提供65歲以上民眾,施打任何劑次都有500元衛教品和2劑快篩,現在確定實施到7月31日為止,不會再延長。莊人祥說明,因為符合施打間隔民眾都已經接種差不多,覆蓋率達9成,快篩存量也充足,因此決定不再延長;也提醒想要領取500元跟快篩的符合資格民眾,距離政策結束還有6天時間,可儘快把握機會,透過CDC網頁到疫苗接種資訊橫幅,就可以在covid-19疫苗一網通查詢到各縣市接種院所,可以看到各類疫苗有哪些醫院診所可以施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狀況,莊人祥說明,周末2天有8.1萬疫苗接種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7%、第二劑85.7%、第三劑71.2%,第四劑則打到6%。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再增2例本土 南部船廠疑出現社區傳播
變異株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個案與接機有關,但另一例為不明感染源的社區感染個案,為南部船廠人員,接觸者另有10人新確診,疑為社區傳播事件。目前國內Omicron亞型變異株累計檢出9例,皆為BA.5,其中7例與接機有關、2例為社區感染。羅一鈞表示,上周定序174例,包括120個本土、54境外。新增兩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例為50多歲男性,為南部船廠人員,曾接種三劑疫苗。5月18日曾經確診新冠,7月13日再度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Ct值為17,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三名家人,一人陰性、兩人陽性,Ct值皆為20左右。個案職場匡列118人,一人在國外、一人無法採檢,其餘116人,106陰性、10人陽性;其中8人為新確診,其中Ct值小於30共7例,尚待定序,其餘二人曾在五月及七月確診,Ct值超過30。初步研判為家庭及職場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已請國際港埠主管機關要求相關業者加強落實登輪等作業防護清消,並積極催種相關人員第二次追加劑疫苗接種。另一例本土個案為60多歲男性,7月5日至機場接送兩名德國入境家人,其中一人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個案列接觸者PCR採檢陰性,採「〇加七」隔離措施;後因家人定序為BA.5,因此個案與另一名入境家人再次採檢為陽性,兩人定序也都為BA.5。目前三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個案接觸者共12人,二人陽性,但Ct值大於35,且於五、六月確診過,研判暫無社區傳播情形。至於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八例Omicron BA.4及38例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23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9日至7月16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德國及印度各2例,泰國、日本、英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及泰國各5例,美國、日本及韓國各4例,越南、法國及荷蘭各3例,新加坡及英國各2例、菲律賓、義大利及巴西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境外偵測情形87%為亞型變異株,顯示國際流行持續攀升有完全取代BA.2的趨勢,來源國以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英國為主,BA.5則多來自於德國、泰國。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4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為62例及BA.5為354例;另累計9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目前重複感染完成定序共245例,其中2例為BA.5,其餘243例均為BA.2。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兒童腦炎死亡個案 3歲女童發病三天後亡
新冠肺炎今天新增81例中重症、53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三歲女童,發病三天後死亡,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小於五歲至90多歲,48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0人超過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2萬271例,其中7796例死亡。羅一鈞表示,新增一名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三歲女童,無慢性病史。7月21日發高燒、快篩確診,22日持續高燒至41.1度緊急送醫。個案出現意識改變,經電腦斷層發現疑似腦炎,後來又出現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給予降腦壓、類固醇等藥物治療,23日病況惡化搶救不治,死因為腦炎合併心肺衰竭。另外,中重症包括36例中症、45例重症。其中包括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3日曾確診新冠,7月16日開始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且食慾下降;7月19日至急診,醫師懷疑為MIS-C收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出現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梢紅腫、血壓偏低等症狀,7月20日起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症狀好轉,持續住院觀察。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18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萬6921本土個案 確診數再度降兩萬例以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本土個案再探兩萬例以下。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921例,是4月30日以來最低;另增境外個案206例、死亡個案53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呼應國際疫情上升的趨勢。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7981例男性,893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955例),台中市(2,051例),桃園市(1,847例),高雄市(1,767例),台北市(1,727例),台南市(1,380例),彰化縣(830例),新竹縣(479例),苗栗縣(478例),屏東縣(452例),雲林縣(439例),宜蘭縣(361例),嘉義縣(337例),新竹市(336例),南投縣(324例),花蓮縣(309例),基隆市(237例),嘉義市(182例),台東縣(171例),金門縣(125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6例)。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8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日至7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8日至7月23日。今日新增2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11例男性,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越南(5例)、泰國(3例)、美國(2例)、澳大利亞及菲律賓(各1例),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4日至7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4萬7707例確診,分別為1萬8667例境外移入,442萬898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649例死亡病例,其中863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36例、台北市1,008例、台中市840例、高雄市784例、台南市664例、桃園市647例、彰化縣508例、屏東縣355例、雲林縣255例、南投縣248例、基隆市204例、苗栗縣188例、嘉義縣182例、宜蘭縣172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2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3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總統拜登打了疫苗仍確診 「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可信嗎?
我在六天前(2022-7-18)發表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讀者Yaoho昨天在回應欄留言:「教授你好:請問教授,最近一些反疫苗人士拿著這篇研究表明接種2劑疫苗的人在8個月後免疫力會比未接種的人來的低,這有可能嗎?」讀者Yaoho說的沒錯,這篇論文是被反疫苗人士大量引用和轉傳。例如福斯新聞的名嘴Tucker Carlson 三天前(2022-7-21)就引用它來嘲諷拜登總統(因為他打了四劑疫苗還確診),請看Biden’s COVID-19 positive test steps on vaccine message(拜登的新冠確診踐踏疫苗信息)(註:有關Tucker Carlson,請看我發表的紅光睾丸療法,名嘴推薦)這篇論文是2022-6-5發表在Virology Journal(病毒學期刊),標題是Adverse effects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和預防措施)。但是,其實它不能算是論文,因為它只是日本醫生Kenji Yamamoto寫給編輯的一封信。也就是說,它就只是一篇抒發個人意見的通訊文章。不幸的是,這位醫生的意見是與科學背道而馳。這封信在一開頭就說:「最近,《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疫苗有效性和免疫力隨時間減弱的研究。研究表明,接種兩劑新冠疫苗8個月後,接種者的免疫功能低於未接種者。這些發現在老年人和已有疾病的個體中更為明顯。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的建議,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封信在結尾說:「作為一項安全措施,應停止進一步加強劑疫苗接種。」有關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這封信引用的是該局在2021-9-1發表的Interim public health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rovision of additional COVID-19 vaccine doses(提供額外 新冠疫苗劑量的臨時公共衛生考慮)。可是,這份文件裡卻完全沒有「頻繁的新冠疫苗加強注射可能會對免疫反應產生不利影響,並且可能對預防新冠肺炎不可行」這樣的說法。事實上,它的重點摘要裡有一條是「需要清楚地概述和比較可能的加強劑量的益處和風險:好處可能包括增加對嚴重疾病、輕度至中度疾病、新冠後疾病(通常稱為“長期 新冠”)、新冠病毒感染和病毒傳播的保護。 風險包括可能的安全問題和公共衛生影響(例如對疫苗信心和接納的影響、疫苗的全球供應)。」至於《柳葉刀》發表的研究,這封信引用的是2022-2-26發表的Risk of infection,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up to 9 months after a second dose of COVID-19 vaccine: a retrospective, total population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二劑新冠疫苗後長達 9 個月的感染、住院和死亡風險:瑞典的一項回顧性總人群隊列研究)。這篇論文的三位作者是瑞典Umea大學的兩位教授(Peter Nordstrom和Anna Nordstrom)以及他們的博士班研究生Marcel Ballin。他們研究結果的重點是:⚫在 108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27 918 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的6147 人是接種過疫苗 ,而另外21 771 人則未接種過疫苗。⚫在 124 天的中位隨訪期間,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有 277 例新冠肺炎住院或死亡,未接種過疫苗的那一組人裡面則有 825 例。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些結果加強了以證據為基礎的理由來施打作為加強劑的第三劑疫苗。這個瑞典的研究團隊又在2022-7-13在《柳葉刀》發表Effectiveness of a fourth dose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gainst all-cause mortality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and in the oldest old: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Sweden(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對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全因死亡率的有效性:瑞典的一項全國性回顧性隊列研究)。它的結論是:「與第三劑相比,在 Omicron 時代接種的第四劑 mRNA 新冠疫苗與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最年長老人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這些發現表明,即使在 Omicron 變體出現之後,第四劑疫苗也可以防止最年長和最虛弱的人過早死亡。」由此可見,那位日本醫生雖然引用了歐洲藥品管理局的建議以及《柳葉刀》發表的研究,但是他的詮釋卻是與原文完全背道而馳。反對疫苗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用如此卑劣的手段來宣導個人理念/企圖改變他人理念,則是可恥。原文: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新增21460例 中重症增2例兒少
昨新冠肺炎新增二萬一四六○例本土個案,另新增中重症一三六例、六十五人死亡,疫情持續趨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增兩名兒少中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分別為二歲男童、十六歲青少女,後者為國內年紀最大的MIS-C疑似個案。至於昨新增二七七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地入境,入境日期介於今年四月十九日至七月廿三日。雖然境外移入個案持續增加,但我國自今起,開放志工、傳教弘法、研習、實習、國際交流、度假打工等六類外籍人士入境,每周入境總量則維持四萬人次不變。羅一鈞說,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五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六十三例具慢性病史、四十七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中重症包含五十八例重症、七十八例中症。羅一鈞說,兩例兒少重症個案皆為MIS-C,其中十六歲少女無慢性病史,去年曾接種兩劑疫苗,五月卅日確診,七月十七日出現發燒、腹痛、食欲活力下降,廿一日急診,研判為急性腸胃炎,懷疑為MIS-C轉至醫學中心,但無其他症狀,未完全符合MIS-C診斷條件,目前仍暫列MIS-C統計,若確認就是國內年紀最大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