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疫情
共找到
12685
筆 文章
-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羅一鈞自曝糖尿病史勸世 別為吃「無敵星星」故意染疫
新冠肺炎患者多數是輕症,許多民眾認為,接種疫苗後,可以主動染疫增加免疫力,等於吃下無敵星星,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提到無敵星星指出,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羅一鈞說,確實周圍會有一些確診朋友,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或防疫人員,他都這樣給予鼓勵,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的人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現在規定確診3個月內不會有重新匡列或確診的情形,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特別是有慢性病的人。羅一鈞表示,像他有糖尿病,不適合刻意染疫,因還是有中重症風險,即使打疫苗會降低風險,但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雖然如此,還是會知道輕症是大部分的情形,可以適度休息,透過視訊用藥等,以控制病情。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誇張!PCR 採檢者填報電話 高雄竟數十人都填這組號碼
疫情大噴發,PCR採檢民眾會被要求填報資料,但高市長陳其邁今午在防疫記者會表示,許多民眾電話填寫不全,有的字跡潦草,更有人竟比照範例填上「0900000000」,高雄這類民眾有2、30人!陳其邁今午主持防疫記者會時表示,這段時間所有防疫人員24小時工作,為讓市民在最快時間得到醫照顧,從採檢端、忙到確診者的居家生活關懷,十分忙碌。其中PCR採檢時,必要確認民眾手機號碼,因為電話一錯,就找不到人。他說,很多民眾的戶口和現住地不在一起,可能人在高雄工作,戶籍卻不在高雄,經常需拜託警察找人,因此連繫全靠民眾提供的電話,中央及醫院發居家隔離通知,也都靠這支電話,若是沒留電話或電話留不齊全找不到人,服務就會遲慢。「找不到人最頭痛」,陳其邁提醒大家,做PCR採檢時一定要留最新,能找到人的電話,且要填寫清楚,像很多人8寫得很歪,讓大家看不懂,也有民眾看到市府公布的電話範例,竟然跟著寫成「0900000000」,這類民眾就有2、30人。他另提醒,目前「自主疫調回報系統」的資料,24小時之內可以修正,確診者務必主動正確填報,假如電話等資料都填寫正確並回傳,大概10小時內就能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中央今已公布,為解決居隔通知書「塞車」問題,5月25日,確診者曾接觸的人只要電話給對,資料正確,會立刻動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是什麼?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嗎?營養師帶你從清冠一號認識食品及藥品的差異
近期台灣本土新冠病毒疫情持續高燒,由台灣中醫團隊與衛福部中醫藥研究所研製出的「清冠一號(NRICM101)」頻繁登上新聞版面,究竟清冠一號是什麼呢?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嗎?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告訴你吧!清冠一號是什麼?相信大家近期對「清冠一號」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它是由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指出,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無症狀帶原者與初發作症狀者。按照法規規定,清冠一號是屬於中醫師的「處方用藥」,供確診者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症狀,需經過中醫師的診斷及評估才可以使用,且由於處方裡的十幾味藥材中,有幾味是沒有列在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中的,所以清冠一號在台灣沒辦法被認定為「食品」,而是「中醫師處方藥」,因此民眾不能自行抓藥煎服,而且如果有中藥行自行販售清冠一號的處方給民眾也是會有違法問題的喔!藥品?食品?差在哪裡?前面提到清冠一號是「處方用藥」屬於「藥品」而非「食品」,這兩者差在哪裡呢?其實無論是用途、還是給予使用的族群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喔!【藥品】「藥品」分為處方藥品、指示藥品、成藥,共有三種等級。就像電視節目會有分級一樣,藥品也有依據它的管制程度作分級。1.處方藥品:「限制級」藥品。只有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民眾再拿著處方箋去藥局才能拿到的藥,在沒有醫師處方的情況下藥局是不能販賣處方藥的。例如:血糖藥、血壓藥。2.指示藥品:「輔導級」藥品。可以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輔導一般民眾使用,購買時也不需要處方箋。例如:止痛藥、胃藥。3.成藥:「普遍級」藥品。人人都可以購買使用。例如:綠油精、萬金油。依照「藥事法」管理規定,藥品是針對症狀或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具有醫療功效,須要在產品包裝上標示藥品許可證字號,例如:「衛署(部)藥製字第○○○○○○號」等,且開發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臨床案例和數據去證實藥物的療效,再經過重重審查才能取得藥證並上市,通常在台灣一顆新的藥品從研發、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到審核通過、生產製造及上市至少需要耗費5~10年的時間。雖然耗時但是更能確保藥品的品質及成效。另外,藥品通常會有一些副作用,所以通常不適合大量使用或作為保健目的的長期使用。【食品】我們最常聽到的「保健食品」其實是歸類在一般食品的喔!例如:葉黃素、膠原蛋白、益生菌、膳食纖維等,它不是藥品,不能宣稱療效、也不是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但可以補充每日的營養缺失或機能性成分以幫助調整體質,且較沒有副作用和毒性,所以在正確的使用方式下,長期食用對人體幾乎是沒有危害的。而能夠做成「食品」的原料其實都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法規規定,每一個出產的食品,廠商都必須確認過裡面的成分是可以使用的食品原料才能合法。食品原料可分為:一般傳統食材、可供食品使用原料、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可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食品添加物及其他,若製成品中有成分是不在上述表列中的原料,就不可以稱為「食品」。所以「清冠一號」無法稱為食品,就是因為裡面所含的部分藥材不在上述的食品原料範圍裡喔!「冠清一號」的假消息!看完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有比較清楚「藥品」和「食品」的差別了吧!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裡,科技的方便同時有可能也導致錯誤資訊的傳遞更為頻繁。像「清冠一號」就有「冠清一號」的「假藥品」出現,在政府還沒有開放清冠一號使用前,就有許多流傳在網路、訊息間的「假消息」,惡意將名稱改為「冠清一號」,並隨意拼湊網路及新聞的內容,假傳處方及販售地點,告知民眾可至中藥行自行抓藥煎服,每日服用就有「預防新冠病毒及日常保養」的功效。衛福部見狀也趕緊公布此假的處方跟國內中醫團隊所研發的「清冠一號」根本不同,且假藥品內所含的「生石灰」,具強烈腐蝕性,不屬於中藥;而「生附子」則為毒劇藥,若誤食將嚴重影響健康。而且真正的處方藥「清冠一號」是必須在中醫師的處方下才能使用的「藥品」,目的在治療疾病而非日常保養及預防,所以並沒有日常服用就能強身體健的功能喔!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應該對於食品及藥品的差異有更多的了解!有購買需求時一定要看清楚是「食品」還是「藥品」,而若真的有身體上的不適,一定要尋求醫師的協助,不要擅自購買藥品及保健食品而延誤就醫。而在這疫情緊繃的時期,大眾的恐慌造成假消息的傳播更加氾濫,唯有當個具有辨別能力的閱聽人,多方查證消息來源、不隨意相信與傳播來路不明的訊息及文章,才能保持安穩的心度過這次疫情!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恐再掀起疫情 陳時中:重複感染成常態可能性高
新冠病毒被指出將會持續突變,未來重複感染恐成為長期的模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性很高,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針對每年不同的病毒株設計疫苗,並持續施打疫苗對抗,不過這都是推測,只是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因此持續突變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表示,重複感染成為長期模式的可能性很高,主要因應不同病毒的強弱不同,未來就會像是流感一樣,每年會有不同流行的病毒株,也會有相對應的疫苗。但病毒不斷突變,當差異性夠大就會走向流感化,所以每年就可能會有不同病毒株需要打不同的疫苗。但這些都屬於推測的情況,主要是RNA病毒變異的可能性大,所以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強調,對抗病毒,疫苗仍是有效果,呼籲民眾只要符合資格一定要盡速施打疫苗。近期有數據指出,七十五歲以上打過一到二劑疫苗和沒打疫苗的人,每百萬人口感染機率是相同,他說明,這是因為新冠疫苗的設計,隨時間消失抗體會下降,而七十五歲以上屬於國內第一批施打疫苗的對象,保護力會遞減,因此呼籲現在符合資格可以施打第三劑或是第四劑疫苗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整理包/下週進入洪峰!新北分區不到校 全台各縣市「遠距教學」措施一覽
今(20)日確診人數再突破8萬5千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下週將達疫情最高峰,考量學童未打滿3劑疫苗,家長不免擔心到校上課有風險。各縣市陸續公佈下週23日起為期一週的遠距教學規劃:▍高中、國中小遠距教學縣市基隆市、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宜蘭縣▍高中、國中小及「公立幼兒園」遠距教學縣市新竹市、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花蓮縣、台東縣、澎湖縣▍高中、國中小及「幼兒園」遠距教學縣市雲林縣、屏東縣▍其他特殊縣市新北市:23日至27日期間,三重、蘆洲、新莊、中和、永和、板橋、土城,高中、國中小遠距。桃園市:23日起,9成國高中小、公幼遠距,低風險學校可申請實體授課。金門縣:國小以下遠距至29日。 縣市 高中以下學校停班課狀況 北部地區 基隆市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臺北市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新北市 三重、蘆洲、新莊、中和、永和、板橋、土城等高中以下(不含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桃園市 九成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部分低風險學校申報後可採實體教學。第二周視疫情發展調整。 新竹市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新竹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中部地區 苗栗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臺中市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彰化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雲林縣 高中以下(含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南投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南部地區 嘉義市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嘉義縣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臺南市 高中以下(公立幼兒園、補習班及課照中心)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高雄市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屏東縣 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至幼兒園、補習班,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東部地區 宜蘭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花蓮縣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臺東縣 高中以下(含公立幼兒園)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外島地區 澎湖縣 高中以下23日起停課一周,改線上教學 連江縣 尚未宣布 金門縣 會考後國三生停課,國一、二生正常上課,國小改線上教學。 相關停課資訊,最後仍以校方通知為準。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童7重症有3腦炎被指「不尋常」 指揮中心研議處置指引
本土確診案例不斷增加,昨新增一例僅4歲的重症女童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疫情爆發至今已累計7例兒童重症,其中3例有併發腦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台灣的情形與香港有類似之處,專家也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的小朋友染疫,有相對高的機率發生腦炎,近期將邀集專家制定共通性的處置原則。羅一鈞表示,累計三例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二位是兩歲、一位是四歲,目前確實發現台灣的兒童重症染疫情形與香港有類似的地方,香港某大學的報告是指出香港僅有二例兒童染疫重症合併腦炎,但是從媒體報導搜尋,應該不只有二例,指揮中心就此趨勢也找來專家討論,專家也會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地區的兒童染疫,有較高的比例合併腦炎。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會邀集兒童醫學、神經醫學的專家開會討論,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染疫出現中重症後,臨床上可以有共通性的處置原則,如兒童到院前EMT的處置作法等。昨公布的四歲女童重症案例,羅一鈞表示,目前的情況並沒有太多的變化,指揮中心不會每天更新每一位個案的病情。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 勞動部:須合乎法規規定
近期國內疫情嚴峻,傳出有企業要求應徵者必須出示打完3劑COVID-19疫苗的小黃卡或健保APP才可以參加面試。勞動部表示,雇主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必須依法或配合防疫政策特別防疫規格要求等正當理由,否則不得強迫求職者配合提供,也不得以求職者未配合而拒絕其求職或報到。勞動部說,據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2款規定,雇主招募或僱用員工,不得有違反求職人或員工意思,要求提供非屬就業所需的隱私資料。另,依就服法施行細則第1條之1規定,隱私資料包括基因檢測、藥物測試、醫療測試、HIV檢測、智力測驗或指紋等生理資訊。勞動部表示,雇主要求求職者或員工提供隱私資料,應尊重當事人權益,不得逾越基於經濟上需求或維護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必要範圍,並應與目的間具有正當合理關聯,雇主如因相關法令規定而要求提供各項隱私資料,則尚屬就服法所稱就業所需範疇,如違反上揭規定,依就服法規定,由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服組副組長吳淑瑛舉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就國人施打疫苗及相關行業恢復營運等制定政策及指引,並強化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例如健身房及八大行業的員工或消費民眾,必須完成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因此,雇主可要求健身房、八大行業求職者提供接種疫苗證明,但假設指揮中心未對特定行業從業人員有相關要求,雇主原則不得強迫求職者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勞動部表示,如果民眾遇有雇主違反上述規定情形,可檢附相關具體事證向公司所在地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提出申訴。
-
2022-05-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保護力遞減差不多了」 陳時中鼓勵長者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為預防重症及死亡接種疫苗十分重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外界有看到一些數字,指出75歲以下民眾,接種第一、二劑與未接種疫苗,每百萬人的感染率好像一樣,懷疑打疫苗沒用?這是因為施打疫苗後,保護力也會遞減,因此才需要打追加劑,現在高齡長者的疫苗保護效力都遞減差不多,希望大家打第三劑。陳時中說,以前是從75歲開始打,更早是80幾歲慢慢往下打,第一劑是打65歲到75歲開始,第二劑也是這一批最早打,現在打了愈來愈久,所以第三跟第四劑也希望高齡快來打,看那些打一劑或是兩劑。他說,就人的生理反應,因高齡免疫反應弱一點,所以看到說打一、二劑效果可能不彰。陳時中說,所以第四劑要求65歲以上民眾盡快打,總之結論就是一樣,可以打盡快打,對自己一定是好事情。陳時中說,5月31日前,指揮中心仍針對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若沒有接種第一、二劑疫苗等,地方政府有500元以下衛教品獎勵,民眾應踴躍接種,打疫苗還是有效果的。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隔離通知書遲發! 勞動部:勞工可在請假結束後30天內補提
近日本土疫情持續,勞動部指出,近來接獲許多民眾詢問,若勞工未收到衛生主管機關開立的隔離通知書,能否事後向公司補提?對此,勞動部今通函表示,勞工配合相關防疫規範必須請假時,如未能即時收到隔離通知書等證明文件,導致無法提供雇主佐證,可在請假期結束後30天內補提。勞動部表示,勞工若感染新冠肺炎,隔離治療期間得請普通傷病假;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定應接受隔離、檢疫,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之受隔離、檢疫家屬,得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3條第3項規定請防疫隔離假;孩童自主防疫期間,勞工可依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勞動部相關規定請防疫照顧假或家庭照顧假。勞動部今進一步說,勞工請假時,如果還沒收到隔離通知書,可先以健保快易通APP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的PCR陽性檢測結果作為請假證明,這些文件如果已經可以證明勞工請假理由及日數,不一定要有隔離通知書;如果還是不能佐證的話,最晚可在請假結束後30日內(亦即,最後一日請假日的翌日起算30日內),向雇主補提供隔離通知書。另外,由於衛生主管機關處理舊案補發需要時間,今天前尚未收到隔離通知書者,在下達日後30日內(即6月19日前),再提供給雇主即可。勞動部呼籲,勞雇雙方如因請假證明事項有所爭議,可請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協助處理。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37例、49病歿 30多歲患者死亡、3人都沒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新增237例中重症,其中198例中症,39例重症,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患者累計2261人,其中431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占99.78%。羅一鈞說,今4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48人有慢性病,一人沒有慢性病,有打兩劑,有21人沒有打任何1劑疫苗。年齡方面,今天個案是從90多歲到30多歲都有,其中24人是超過80歲,年紀最輕是30多歲有3人,2男1女,且都沒有接種過疫苗,並都有慢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慢性腎病等,染疫後有肺炎或是呼吸衰竭併發症過世。羅一鈞說,現在整體死亡個案集中在慢性病長者,其中一半是未接種疫苗長者,提醒長者要接種疫苗。羅一鈞說,大家關心醫院床位數,今起把台北、新北床數列出來,中央與地方用一樣系統,列出會是一致的,目前全國登記空床47.5%,台北、新北因病例數多,約30%至34%左右,其餘集中檢疫所在4成上下。他說,醫護人員可能認為有床,但很多醫護人員確診在家休息,或被匡列接觸者採取0+7或是3+4,可能臨床上是有床位,但無人可以執行醫療照護,或是病床有人出院要清消,空床數代表空床的情形,而目前醫療量能沒有到崩潰情形。他表示,據與第一線醫師了解,疫情壓力還在,但就是床位入住跟出院,沒有壅塞到大排長龍,要等很久的時間是常態發生,現在北部疫情是在高峰階段,中南部慢慢攀升,全國床位也要跨區來調度。羅一鈞說,同年齡層中重度死亡個案數等,我們累計本土病例超過100萬後,現在以70歲以上中重症比例還是較高族群,70多歲比例1.3%,80多歲4.7%,90多歲10.5%,致死率整體是0.04%,90多歲就到2.7%,希望長者快打疫苗最好打到三劑疫苗比較安全。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較昨日略降 本土+8萬5720例、死亡增4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台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台中市(7,144例),台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台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具慢性病史、2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6日至5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8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7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2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10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063,6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04,378例排除),其中1,156,291例確診,分別為12,432例境外移入,1,143,805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2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99例、台北市417例、基隆市65例、桃園市37例、彰化縣24例、台中市23例、新竹縣15例、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4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9例、宜蘭縣及雲林縣各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界義舉 洪豐建醫師自費3萬元鼓勵75歲以上打第三劑者
疫情進入高峰期,民眾感染率升高,為提高老年弱勢族群疫苗覆蓋率,高雄活力得醫院洪豐建醫師主動自掏腰包,今(20)日起,鼓勵75歲(含)以上施打第三劑疫苗者,發給每人300元獎勵,共100個名額,總額三萬元。「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為南部首屈一指的脊椎、骨科專科型醫院,該院骨科主任洪豐建醫師,有感於疫情下,老年人施打疫苗的意願始終不高,覆蓋率一直未能提升,而未打滿第三劑的75歲以上老年人的染疫致死率又偏高。從臨床的角度看來,老人家普遍還是擔心接種疫苗的副作用,使得體內缺乏抗體,因此唯有提高75歲以上老年人的施打疫苗意願,才能讓老年人免於疫情的威脅。有鑑於此,洪豐建醫師自發性地提供共計三萬元,只要是75歲(含)以上,來活力得醫院施打第三劑疫苗的老人家,將發給每人300元獎勵,發完為止,希望藉此保護更多老人家的健康,全民防疫。活力得醫院表示,欲施打第三劑疫苗的75歲以上老年人,請先上網預約,網址https://reurl.cc/MkE5dk,接種時間為周一至周六下午2:00-3:30,或電話洽詢活力得櫃台(07)231-7108。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重拾生命的信心 罹癌後我學會與自己對話
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回過神來,混亂的情緒與焦慮接踵而至。要鼓起多少勇氣,才能面對罹癌的自己?要建立多少信心,才有辦法堅定向前,接受治療?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張秀芳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生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我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現在我的人生沒有「有一天」,而是把握「每時每刻」,走吧!2022年我生日那天,我一定要站在合歡山迎接我生命的曙光。Juni Lai醫生告知確診的那天,自己仍是獨自去看診,當下自己算是冷靜派的,聽著個管師說明這是哪種乳癌的亞型,未來該如何進行治療,但當騎著車回家的路途,想著該如何跟先生和孩子講呢?突然才覺得自己不是得了感冒,而是被發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會不會比失智的老爸還早離開世界。後來自己看遍了所有乳癌相關的書籍,,也看了Youtube 上許多醫生的說明,心裡至少有個底,才明白當初的害怕是不清楚未來的治療方式,了解後,一切都沒有那麼可怕。治療三個月後,姑姑也確診,我成了她諮詢的對象,面對她的不安,我可以安撫她,在疫情間,也曾有三次我們同住一個病房,一起治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因著這個事件,拉近了我和姑姑們間的距離,因我的療程在姑姑前面,所以,我成為了姑姑可以詢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姑姑的代禱勇士,願神祝福我們二人在治療結束後,都可以有個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謝董5、4、3、2、1⋯⋯新年快樂,新的到來,第一次在醫院倒數,殊不知倒數後第一個驚喜是,「切片報告出來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初判是三期,接下來………」,接下來是模糊的視線,崩潰的自己,還有無助的爸爸。真的,電視演的是真的,聽到罹癌消息後,完全無法接受,愛面子的我卻放聲大哭,手顫抖的傳賴告訴其他家人、好友還有老師,直到旁邊傳出一個聲音「不要再哭了,妳這樣我也很想哭」,對,爸爸還在身旁,面對這樣大的打擊,他何嘗不是滋味,畢竟四年前才送走他摯愛的二姐,也是因為大腸癌過世,如今面對自己小女兒也是罹患相同疾病,該情何以堪?快速收拾心情,討論著該如何面對下一步,沒錯,該面對不要逃避,至少如今醫學發達,好好治療還是有希望。曾學過心理學面對重大創傷後, 心中會有「悲慟的五個階段」: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的歷程,只是每個人每階段時間不同。收拾好心情,辦理出院準備迎接治療的階段。這一路上心情轉折有如雲霄飛車般,很多親朋好友不斷的鼓勵,面對治療後的副作用定期回診檢查,常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變化,擔憂復發,害怕轉移,甚至該如何面對最終點?充斥著內容的恐慌,與其如此焦慮的思想,不然欣然面對各次挑戰,直到戰力不足為止。如今快滿一年的治療,身為幼幼班的癌友,完成了當初術後的願望,順利回到學校唸書,也達成要平安回來給大家看的承諾。罹癌後,努力試著放慢腳步,學著享受慢步調生活,每次回診就當作和醫師閒聊話家常,檢查結果若不如預期,那又如何?反正也只是數字而已。每天告訴自己很開心又過一天,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活下去,而我,就是回去唸書,三年後考上執照,完成階段性夢想,而您呢?給自己設什麼目標?就努力勇敢面對追夢,人生沒有重開機,生病只是暫時當機,過了,一切就安然無恙。MJ-Cindy Lei醫師告知乳癌確診的時候是我的生日當天,但我心裡想的是該如何告訴我年邁剛動完手術的父親及中風後正在做復健行動不便的母親。直到手術的前一天不得不告知父母去住院,我看到他們的震驚及不捨。當我手術後回家,我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把我當病人讓我好好休息,我仍然要照顧我父母,只因我是唯一單身未結婚的女兒,所以當我面臨35次的放療,天天要進出醫院,又要忙著照顧家中二老的日常起居時,我真難過哭不出來。直到放射科主任告訴我要運動,無論激烈或散步,每天保持至少1小時的運動,復發機率相對降低。我的門診醫師告訴我,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愉快,充足休息,很快就可康復。我的笑容才回到臉上。當我做完放療後正積極尋找生活健康的平衡點,不到3個月,我母親腦出血,就成了臥床失能無法言語的重症病人。其實我沒有多餘時間調養身體,我必須投入學會居家照顧臥床病人,也要關懷我老父親孤單的心靈。但當時我快崩潰,幾乎放棄活下去。後來我透過書籍及運動,在10個月後,我為自己找到平衡點。我將自己分成3等份,1份給爸爸,1份給媽媽,1份給自己。每天至少30分鐘要出去走走透氣喝咖啡;每週3~5次綠拿鐵;每天看好笑的影片;簡單飲食少不外食;簡單生活減壓保持正面愉快心態,面對癌症直球對決,感恩老天給予重生,也感恩父母給予機會奉養。明天是我滿4年的抗癌,但今年元宵時媽媽不捨我辛苦選擇去當老菩薩。結果半年後在我稍微走出喪母之痛,爸爸在父親節的隔天得到食道癌三期。84歲的他,我用我的方法陪他走過2次化療及30次放療。他在我一路陪伴下,體重並未減輕,雖然過程辛苦,但也拉近我父女的情感。我曾告訴他能吃贏一半,能睡又贏一半。我們人的身體都有癌細胞,只是多數人的癌細胞仍在沉睡中,而少數人把癌細胞喚醒,如同我在醫院陪爸爸治療所遇到的癌友,我告訴他們就讓我們笑笑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一生,好好面對未來,得癌就是要先感恩老天能讓我們重生一次,因抗癌如同減肥是一輩子的功課。加油吧,所有抗癌勇士們,路還很長,別輕易放棄認輸哦,老天會疼惜認真活下去的人。李美惠當醫生告訴我,原本的乳癌二期、轉移至骨頭,變四期時,眼淚不爭氣的落下。大家都告訴我心情要放輕鬆,但不時還是會大哭!為什麼是我,接著一連串的檢查,和醫生幫我申請重大傷病卡,說明著我和一般人不一樣了!開始化療、掉髮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每天起床枕頭上都是頭髮,哭了好幾回,最後告訴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它也不會消失!時不時和朋友互相鼓勵,現在已經滿一年,治療也快告一段落、快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相信一定會恢復健康的,加油!鍾慧雯知道自己身體有異樣開使到乳外切片檢查得知乳癌3期,牽著機車騎回家淚水止不住,哭了一天,心中掛念只有小孩。隔天又振作起來,似乎沒發生過這些事,還跟醫生說,我可以玩回來再開始治療嗎?從檢查到治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心中只想著,請先生顧好小孩我就放心,一年多的治療先生只有開刀在我旁邊,每個月抱著去渡假的心情住院,大家都說如果我不是光頭沒人看的出我生病!生病換來身邊的人事物改變;生病換來我對自己的改變;生這一場病對我來說不是病。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天去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書內健檢報告都是英文我看不懂,只好拿着健檢報告在榮總內走訊,走到老人醫學門診看到一個醫師沒病人,我就走進去拜託醫師幫忙看,他告訴我乳房檢查有問題教我掛乳癌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我找到曾令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右乳房是乳癌,我星期二看診,星期五就要開刀切除。我得知是乳癌訊息,人嚇得血壓突然高到200,隔天我立即看新陳代謝科看高血壓,醫師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告原委。醫師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當星期五要開刀前醫師問我昰要全切還是切部分。我回說:全切除。之後回診,個管師把掉血引流管,就由助理醫師看之後我改由趙大中主任看診,是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要抽血做超音波等檢查,藥是吃復乳鈉及滋骨鈣片。我同時有参加台北榮總同心緣乳癌病友關懷協會,每月有一次醫師講座還有病友講自己得病的經歷。至今健康檢查都還好。💡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隔輕症吃止咳化痰藥、腸胃藥緩解不適…藥師提醒常備藥有這些副作用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升溫,其中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占大多數,也都照指揮中心指示在家裡進行居家照護,進而維持充足的醫療量能。在此同時藥師公會也建議民眾可以準備一些家庭常備藥物如解熱止痛藥、止鼻水藥、止咳化痰藥、腸胃藥等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購買這些藥物還是需要藥師進行用藥衛教與提醒才能安全正確使用,下表為這些藥物需要叮嚀與衛教民眾的注意事項。除了這些常備藥物之外,民眾平日若有服用保健食品或維生素補充品等也應依照建議用法用量標示來使用,切勿過量以避免造成身體的負擔。最後在這疫情嚴峻的期間,仍然要鼓勵民眾接種完整疫苗,勤洗手以及保持好社交距離,若服藥後仍有任何身體不適,也應盡快就醫,勿拖延病情惡化。常備藥使用品注意事項(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60期、藥師劉俊良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重症童3合併腦炎「不太尋常」!家長牢記就醫5大警訊、送急診6大表徵
國內昨新增一九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重症案例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四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全國兒童確診重症增加至七例,該名女童為第三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對此,專家直指「不太尋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四歲女童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往急診,即出現全身抽搐,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且檢查過程中,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僅出現兩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已累積三名個案「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以流感為例,雖台灣及日本兒童感染流感易引發腦炎,但新冠肺炎期間,日本並沒有聽說兒童腦炎患者,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染疫重症是很大的問題,因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確診若引發病毒性腦炎,預後通常不佳,且嚴重腦炎死亡率達五成。五月廿五日起,五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新冠疫苗,黃立民建議,因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兒童施打,且愈早打愈好。邱政洵表示,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接種七天後即具保護力。指揮中心呼籲,兒童確診需就醫的五大警訊表徵,包含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或高燒大於卅九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十二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須送急診的六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推動資訊上雲端 省錢更強化防疫
新冠疫情嚴峻,快篩及PCR檢測結果是否一致備受關注。健保署統計今年一至四月醫用快篩試劑使用量最高前三大品牌,發現PCR陽性率介於百分之九十一點二至百分之八十四點八四,依此類推醫用快篩試劑顯示為陽性,經PCR驗證為陽性的比率極高。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近日有專家建議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藉由快篩試劑準確性數據,作為防疫政策參考依據。健保快易通裡的健康存摺,在疫情期間也發揮科技防疫效果,使用人數已逾九百萬人。疫情期間,健保卡加註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後系統再升級,一眼即可知民眾檢測結果。李伯璋也積極推動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可看到先前在大醫院用藥紀錄、檢驗檢查等,無需重複進行電腦斷層、核磁共振、X光等,也不需事先申請電子病歷,補助各層級醫院網路頻寬費用助政策普及。李伯璋說,二○一九年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上路後,讓非必要重複用藥減少,從每年約廿三億元,於二○二○年已降至七億元。非必要重複檢驗檢查從每年推估廿七億元,減少為廿三億元。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受疫情影響,避免增加醫護壓力與民眾經濟負擔,原訂五月十五日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時程未訂。少了部分負擔新制挹注近百億元,健保年底安全準備金不滿法定的一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部分負擔攸關落實分級醫療,若今年無法上路,明年恐要調漲費率。李伯璋六年前接任健保署長,是歷年健保署長任期最久。他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從使用者付費著手,經醫師向患者充分告知、說明病情或檢驗檢查,形成醫病決策共享,助減少不必要支出。盼疫情控制後新制及早上路。衛福部規畫明年健保總額草案,成長率低推估為一點二五六%、高推估五%,預估總額達到八一九七億點三至八五○○點八億元,較今年增加一百多億至四百多億元,安全準備金將僅剩○點八八個月或○點三八個月,低於健保法規定安全準備金一至三個月,明年勢必調漲保費。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若部分負擔新制取消,受新冠疫情影響,付費者代表一定希望不要增加民眾負擔,醫療提供者卻希望提高保費,補足近年醫院虧損,達共識困難度高。他認為,「明年要不要調漲保費,政治考量將大於專業。」朱益宏說,為永續經營,健保署應思考給付範圍限縮,「保大不保小」,限縮輕症、小病,隨著人口老化、醫療費用上升,並結合商業保險等重新檢討,否則無法改變健保財務問題。部分負擔新制可抑制民眾不必要的醫療使用,盼疫情趨緩後盡早上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林雅惠說,二年前調漲保費急就章,未來若要調漲,應充分與各界溝通,而非僅解決財務不足。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不久的將來,費率調整將遇到「健保法」規範費率百分之六上限,若不修法取消上限,就須研議節流方法。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清冠一號非必備 7面向從日常生活增加抵抗力
這幾星期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全台,「清冠一號」成了大家閒話家常的關鍵字,許多人誤以為吃了能夠預防染疫、提高免疫力,因此到處詢問哪邊可以購買、哪邊看診後醫師可以開立‧‧‧這邊來告訴大家真相是: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需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開立,做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使用;再者,清冠一號藥性偏寒涼,健康的人吃了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上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還有可能降低自身免疫力,因此也不是用來預防使用。接下來教大家七大方式來提升抵抗力,這些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是健康的你、輕微感冒的你、或是確診的你,一開始可以每天挑選至少三個類別去嘗試,慢慢地變成習慣後,可以再增加去實踐!那當然在疫情期間,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一、保健食品:1.Vitamin C2.接骨木莓3.牛樟芝二、中藥茶飲:這邊提供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可將藥材置於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注意事項: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三、飲食:1.盡可能每天均衡飲食,攝取此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3.減少使用含糖分的調味料,如海鮮醬、蠔油、茄汁等4.減少食用油炸類、炭烤類餐食四、穴道按摩:按摩此三穴道可調理脾胃、補氣注陽、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3吋位置2.關元穴:肚臍下方3吋位置3.湧泉穴:腳底板前1/3處五、生活習慣:1.每天至少補充2000c.c.水分2.保持充足睡眠(7-9小時)六、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達到一星期至少三次,可選擇有氧與肌力間隔,舉例來說星期一(有氧)、三(肌力)、五(有氧)運動。1.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條繩2.肌力訓練:深蹲、棒式七、放鬆身心:1.泡澡、泡腳2.冥想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民進黨中常會於五月十八日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報告, 她提出超級免疫力的說法,表示既然無法讓Omicron不感染,施打疫苗後加上感染的「綜合免疫力」,被稱為「超級免疫」,這就是最好的免疫。多位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誤導。何美鄉特別向金傳春解釋,她並不是鼓勵任何人都去感染,只是告訴大家染疫不要害怕。金傳春表示,她和何美鄉是多年好友,不確定媒體轉述何美鄉的意見有無錯誤,但她必須強調,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雖然目前指揮中心宣布輕症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但這些是從OmicronBA.1流行開始累積的數據,而目前的主流病毒株是OmicronBA.2,指揮中心應提供更即時的數據,作為制定政策參考。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她教過的一位學生在第一線負責防疫工作,最近染疫,她急著送隔離需要的物資給學生,這才發現卅多歲的學生已住院治療,X光竟證實肺部浸潤,需要使用瑞德西韋。金傳春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更何況,今天本土病例已破九萬例,「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在公衛倫理上不宜強調。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另外,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即使是輕症,民眾染疫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何美鄉指出,腦霧較常出現在感染Alpha變異株,與Omicron較為無關;但金傳春認為,後遺症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與科學證據。另外,已知Omicron很容易感染全身多種細胞,在我們對病毒有更多認識之前,不宜主張自然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後,何美鄉受訪表示,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混和免疫或雜交免疫,表示「這個他們能不能借用,因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金傳春認為,若政治大於專業,無形中將製造很多冤魂,防疫決策應基於專業共識,學者有不同想法很好,但必須更謹慎提出客觀的科學數據,提高信服力。Omicron傳播力強,「最大的問題是打了三劑疫苗還是中鏢」,金傳春認為,敵人頑強,要這場戰爭需要是臨床學、病毒學、免疫及流行學、公衛政策等學界跨領域合作,才有機會打贏,大家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所顯現的警示。金傳春提出與自然感染相反的建議,認為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另外,華人社會對疫苗的接受度不同於歐美,年長者接種意願不高,政府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提升老年族群的疫苗接種率。Novavax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安全性較高,建議政府應促成此疫苗與國產的兩支蛋白疫苗一起在台進行台第三期臨床試驗科學比對,了解在副作用、安全性、重症保護力、減少致死率、 突破性感染等數據。金傳春認為,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如特定族群疫苗接種率差,應該透過到府接種等措施,盡量提高接種率;也應強化病毒基因監測(genomic surveillance),例如發現某些地區病例數增加或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變多,就應有所警覺,採取措施,馬上檢視病毒何處變異而成為「優勢病毒株(dominant virus strain);絕不能坐視「自然感染」。金傳春指出,我們對於Omicron所知太少,至今連Omicron怎麼產生與起源仍不清楚,避免染疫仍是目前對個人與臺灣群體健康最安全的法寶。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嚴峻 何美鄉3招教學保護5歲以下孩童
本土疫情嚴峻,民進黨YouTube今天發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的影片,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另為保護不能施打疫苗的5歲以下孩童,也提供其餘家人全接種疫苗以及清消乾淨等3招教學。何美鄉共錄製兩部影片,一是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她在影片中說,她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才會一輩子選擇研究病毒、傳染病以及疫苗,而全世界已經有幾億人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這是有用且安全的疫苗,選擇上也很多元。何美鄉說,打疫苗可以預防重症與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很好的工具,應該要盡量施打疫苗。她也表示,長者如果不打疫苗,一旦確診將影響家人與醫護,為了不影響下一代,建議要接種疫苗照顧好自己。目前5歲以下孩童未能施打疫苗,何美鄉則在第2部影片中提出3招教學。她說,首先是除了5歲以下孩童外,全家人從老至小都要施打疫苗,家中若有5至11歲孩童,也要鼓勵他們接種疫苗,保護弟弟、妹妹。再來,何美鄉說,為盡量別將病毒帶回家,除回家時須清消乾淨再抱小孩;另外,每週也可快篩2、3次,確認大人的狀態,並要時常觀察小孩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或是發燒等症狀。最後,何美鄉表示,現在確診的人多,環境病毒量也多,應該要特別小心,別將小孩帶到人多處。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多少人死因審查遭判與新冠無關? 陳時中:公布需要時間
北市議員鍾小平昨指出雙北確診火化人數就達347人,指揮中心公布全國死亡人數僅232人,質疑中央數據兜不攏,有「蓋牌」之嫌。指揮中心日前解釋,要死亡證明書直接死因有新冠肺炎,或經審查確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者,才會列入計算。為消除「蓋牌」疑慮,未來是否將一併公布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人數?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陳時中表示,相關這些資料若大家要進一步了解,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現在無論是全死因死亡、新冠通報死亡、死亡後確診,都已包含在確診死亡數字內。本土疫情四月爆發,四月下旬達到日增萬人確診之規模,但5月初每天仍只開出數百份口服藥,直到5月15日後才達到每天上千人份。外界關切給藥太慢導致死亡增加,希望指揮中心分析死亡病例當中有多少人曾經吃過抗病毒口服藥。羅一鈞表示,現在希望加速死因研判,只要達到有新冠肺炎為直接死因的死亡診斷書就會直接公布,不會再看病歷摘要,以免延遲速度,所以不一定拿到病例就知道用藥情況。再者是開藥涉及健保代碼申報,為減少第一線負擔,申報也不會嚴格要求時效,因此整理資料與公布死亡會有落差。可過一段時間再看看可以如何簡便、不增加第一線負擔地提供「你們有興趣的統計。」至於多少人是確診當天死亡或是死後才確診?羅一鈞表示,每天附表都有死亡案例的採檢日和死亡日,是否同一天,每天都已經透明公布。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Paxlovid藥局端剩三成 藥師公會:預計下周撥補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突破九萬人。為使確診者能盡快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於5月5日撥配兩萬人份輝瑞Paxlovid藥物到核心藥局。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除原先57家核心藥局外,更往下發送到衛星藥局,有1514間藥局可領藥和送藥到府。不過目前庫存僅剩三成、約6000人份,已申請撥補預計下周配發,但實際數量還需要與指揮中心協調。指揮中心5月初下放抗病毒藥物,配送至縣市22家應變醫院共2.2萬人份、至各縣市188家專責醫院共有22.8萬人份,另配送2萬人份至57家核心藥局。而居家照護確診者因無法出門,可採取「視訊看診」或「代為看診」進行就醫,指揮中心也於5月13日開放可由確診者非居家隔離中的親友,持確診者健保卡及確診證明代為看診、領取藥物。而若經醫師評估符合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資格,也可及早服用避免重症及死亡。不過黃金舜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包含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C肝用藥等有交互作用,加上該藥物目前僅通過EUA尚不適用藥害救濟,因此服用前民眾務必詳盡告知服用中藥物,由藥師謹慎查閱雲端藥歷,審視處方確保用藥安全。另外,黃金舜也提到,目前藥局端的Paxlovid採三階層方式管理該藥物,其中57間為核心藥局負責向疾管署調貨,再撥補藥給271間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則再往下撥補給其餘1186間分區藥局。除了可透過藥局協助送藥外,黃金舜也表示,因藥局除了送藥,還需協助販售實名制快篩等其他業務,希望民眾也可聯繫親朋好友代為領取處方箋及藥物,以減輕藥師負擔。可領藥的藥局,可到藥師公會「送藥到府專區」的藥局地圖查詢(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public/pharmacy_gohome.php)。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六月調整入境落地採檢政策 七月還不會脫口罩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預估,民眾積極防疫可壓平疫情曲線,會變成「慢升慢降」的「丘陵」,預估高峰在6月,9月後可望恢復正常生活。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他尊重各種預測,但還是要問清楚基礎是什麼,才能評論。國內疫情將進入高峰期,最近境外移入案例明顯少於以往,外界關切是否將PCR檢驗量能集中於社區?陳時中表示,落地採檢這部分六月應該會有新政策。至於七月是否可望脫口罩?陳時中說,這會晚一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未來一周疫情會到高峰,北中南疫情開始期間不同,會有先後到高峰的情形,防疫措施實行一段時間之後,不管擴大或降低,都可以讓染疫數不要衝太多,有助維護醫療量能有幫助。雖然天氣愈來愈熱,民眾口罩可能戴不住,但盡量戴好,先前都是固定每個月底才會公布未來一個月是否調整口罩防疫措施,如有調整,會再跟大家更新。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獲「無敵星星」 康復三個月內不會再被匡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今年本土累計個案已超過90萬例,當中許多個案也陸續解隔。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確診過朋友康復且解隔,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若接觸且有症狀,保險起見經醫師研判,非其他疾病解釋就要快篩或採檢,檢驗陰性則不用被匡列。羅一鈞表示,曾確診個案距當次確診發病日,無症狀者則以確診採檢日計算後三個月內,再次接觸到診個案,如於暴露後無症狀或未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無須匡列為接觸者。曾確診個案,再次接觸到確診個案如暴露後出現相關症狀,且經研判非其他病因所致,則建議進行快篩或PCR採檢,如檢驗為陰性,則無須匡列為接觸者。羅一鈞表示,一線防疫醫護人員確診照顧確診者、因某關係職場或家人後來有人確診,三個月內不用被匡列,坊間形容是「獲得無敵星星」,三個月內有一定免疫力,希望確診者注意自己權益。另外,許多確診者抱怨遲遲未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隔離治療或居家隔離通知現在比較順暢,資訊問題都已解決。至於電話填寫不正確剩一成,比之前好多,但一成量仍很大,因此提醒民眾要填對手機,以減輕地方衛生局壓力。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第3例腦炎病童…4歲女童加護病房治療中 已累計7童重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55例重症個案,包括一名四歲的重症女童,有腦炎及多重器官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是目前國內第三例確診引發腦炎的病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再次提醒6個兒童應緊急送醫的條件包括抽蓄、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嘴唇發白或發紫、血氧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羅一鈞表示,這名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有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去急診,在急診就全身抽蓄,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已收治加護病房,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截至昨天有六名孩子重症,這是第七例,也是第三例兒童確診後併發腦炎個案。羅一鈞提醒,若病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括有抽蓄,局部或全身抽蓄,意識不清,還有呼吸困難或胸凹。上述症狀在腦炎和肺炎都會發生,若影響氧氣供應,會純色發白或發紫,血氧低於94%代表缺氧,肢體可能會皮膚斑駁冒冷汗等,這是6個重要評估小朋友送醫條件。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反覆染疫成常態?紐時:恐1年3感染 演變「長新冠」
展望接下來的疫情發展,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一波波遭到感染,一年當中恐怕染疫兩次,甚至三次。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也被稱為長新冠)。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任浦廉(Juliet Pulliam)說,病毒將持續演進,許多人可能在一生當中會感染好幾次。至於民眾重覆染疫的頻率如何,則難以透過量化計算,某些因素與如今染疫案例常被低報有關。任浦廉與研究團隊在南非搜集足夠數據,分析後發現Omicron的重覆感染率確實比先前幾種變種病毒來得高。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說:「倘若我們用現在的防疫措施去管理,絕大多數人將會在一年當中至少染疫兩次。」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持續攀升 今新增9.3萬確診、累計突破百萬例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持續攀升,今天新增9萬331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另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病例上升滿多的,但還好沒有像前一天達到三成那麼多。今日新增9萬331例本土病例,為4萬3597例男性、4萬6682例女性、5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4,826例)、桃園市(13,827例)、台北市(12,060例)、台中市(7,444例)、高雄市(6,576例)、台南市(4,795例)、新竹縣(2,702例)、基隆市(2,530例)、彰化縣(2,313例)、宜蘭縣(2,144例)、屏東縣(2,142例)、新竹市(1,877例)、苗栗縣(1,513例)、花蓮縣(1,345例)、雲林縣(1,048例)、南投縣(1,026例)、台東縣(692例)、嘉義縣(664例)、嘉義市(462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37例)、連江縣(2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8例具慢性病史、3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1日至5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7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0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為中國大陸1例、調查中46例,入境日介於今年4月27日至5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7萬0561例確診,分別為1萬2392例境外移入、105萬81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35例死亡病例,其中1,22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85例、台北市405例、基隆市64例、桃園市36例、彰化縣23例、台中市21例、新竹縣14例、高雄市13例、花蓮縣11例、屏東縣8例、宜蘭縣及台南市各7例、雲林縣6例、台東縣及嘉義縣各5例、南投縣4例、苗栗縣3例、新竹市、嘉義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居家隔離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外送解決三餐。外送員成為防疫幫手,穿梭大街小巷送餐,不過外送員長時間騎車、及不正確騎乘姿勢之下,也出現職業傷害,醫師提醒外送員應適時運動,減少身體不適。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外送員主要工作時數長,且騎乘機車因雙手需緊握龍頭,坐姿彎腰前傾,腰椎椎間盤所承受最大壓力值,高達185%,加上過程顛簸,身體彈跳瞬間衝擊力,會讓脊椎承受額外傷害,可能會造成腰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久坐也會造成臀部肌肉僵硬疼痛,也會感受胸悶、呼吸不順暢狀況。另外,手腕需緊握龍頭加油門及剎車,這些反覆的動作可能出現手部麻木及刺痛感,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外送員一天的工作時數長達8至12小時,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說,透過姿勢調整,可以改善,一腳掌平均踩在腳踏板,膝蓋成90度,腰部挺直胸部往前凸並且縮下巴,減少俯身前傾的姿勢。肩膀放鬆,手肘彎曲,緩衝衝擊力傷及頸椎。另外,伸展臀部肌肉:,乘坐在機車坐墊前1/3,單腳平貼得踩在機車踏板上,另一腳翹二郎腿姿勢,脊柱打直,身體前傾往前壓低,維持15秒,兩腳輪流,會感受臀部至大腿拉扯痠痛感;透過伸展運動可減緩臀部壓力減緩椎間盤壓力:站姿,雙手平貼在褲頭,雙手順勢往前推,上半身往後仰,維持15秒,一次10回,減緩椎間盤的壓力。胸椎自我鬆動術:坐姿脊柱打直,上半身旋轉兩手放向同側,旋轉至最緊繃,而後深深吸一口氣,吐氣後可再往後可旋轉再多一點角度,持續深呼吸吐氣,每次5下兩側輪流,鬆動胸骨及肋骨間的關節,紓緩胸悶及壓力。解除手腕壓力:手肘伸直往前抬起,手指打直手腕彎曲呈90度,另一手緊握伸展側手部掌面,往後伸展並感受到手腕有被牽拉的感覺,維持15秒,一次10回,能有效解除手腕內的壓力。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罩禁令何時取消?衛福部:疫情下坡時才考慮
衛福部預估五月底將達到疫情高峰,衛福部今天在行政院會簡報中提到「政府將持續考量風險控管及維持公衛防疫量能,逐步減輕剛性防疫措施」,針對有何條件及何時解除口罩禁令?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公衛部分會逐步取消,但口罩對人民生活干擾較低,預計疫情下坡時才會逐漸趨緩。至於「疫情下坡」是何時,薛瑞元表示,現在疫情仍在上升階段,此時預測較不適宜,且疫情變化沒有那麼容易掌握,鬆綁措施須視疫情發展、公衛醫療量能平衡而定。減輕剛性措施方面,薛瑞元表示,目前疫情正在上升的階段,應該也還沒達到高峰,措施會隨疫情調整。對於有哪些會取消的,原則上是,若在疫情上升階段,為保持醫療量能、公衛量能,能處理中重度確診者;公衛部分,比較沒那麼急迫性的措施,就會逐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