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異動症
共找到
38
筆 文章
-
-
2020-09-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手不動、作夢會大叫?除了10大症狀 帕金森氏症這些外顯徵兆別忽略
肩膀痠痛以為是五十肩 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中三項要注意 長期肩膀痛令人直覺想到五十肩,但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前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與老化、生活型態種種因素有關。65歲以上好發率約為1%,80歲時激增至2%-4%。隨著年齡老化,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症狀的比例上升,應及早發現避免延誤診斷時機。葉篤學表示,曾有病患因肩膀僵硬、動作遲緩,誤以為是五十肩至骨科、復健科求診,都未得到良好改善,最後來到神經內科就醫,發現面部表情不自然以及拍打、握拳等動作困難,才找出是帕金森氏症造成。 台灣動作障礙協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 葉篤學指出,一些造成生活困擾的症狀,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外顯徵兆,有患者形容自己走路時像拿破崙行軍,手臂無法自然擺動。也有患者經常夜半做夢肢體揮動或大叫,連帶影響家人感情。葉篤學解釋,人體中腦的黑質細胞通常減少至70%-80%,才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病患只要及早就醫,可用影像檢查多巴胺轉運體以輔助診斷。當上述症狀中10項出現3項以上,最好盡早注意,是否有帕金森氏症可能。 妥善照護能活超過20年 帕金森氏症患者不必悲觀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指出,帕金森氏症會引起手抖、僵硬、動作慢,外顯症狀相對明顯,容易影響外界觀感與社交關係,但卻是一種可控制、可治療的良性疾病,因此適當且穩定的治療,對病人相當重要。 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治療歷程,可分為3大階段。確診後前7年是「蜜月期」,透過藥物與運動,病人多可維持正常生活;第7年至第14年為「工作期」,接受妥善照護,病人可保有工作能力;第14年後進入「退休期」,採用合併治療可獲得良好生活品質,患者勿須過度悲觀。 陸清松舉例,一名帕金森氏症患者,治療後出現無法控制顫動的「異動症」,因要參加女兒婚禮而尋求醫師協助,透過新劑型藥物以及合併治療,大幅改善了異動症問題,也順利參與女兒出嫁,享受更好的人生。 減少異動症與斷電困擾 帕金森氏症的新治療方式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指出,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病人體內的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由於病程進展,患者的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也隨之縮窄,而藥物濃度過高會引發異動症,導致病人無法控制身體顫動。相反的,藥物濃度太低,會使病人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意識清醒而無法動作,往往大感挫折。 巫錫霖說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有兩大目標,第一,在用藥後一小時內能夠作用;第二,要能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恆定。這兩項也是用藥的主要困難。目前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同時兼具短效的藥物作用速度,也能維持長效的藥物濃度,解決患者發生過度的異動症或斷電情形。巫錫霖提醒,有用藥困擾的帕金森氏症病人,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平日也要維持運動習慣,有助於改善健康延緩惡化。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從勁量電池變斷電人生 帕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不可不知!
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來說,原本像是個勁量寶寶充滿精力,但罹病後就陷入「斷電」人生,曾有人到夜市排隊買現炸三明治,但排著排著就沒電,整個人卡住動彈不得。患者最怕過紅綠燈時突然斷電,險象環生,乾脆宅在家裡哪都不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由於腦內「黑質部位」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為症狀明顯,很容易被旁人發現不對勁,必須持續用藥,但傳統藥效難以控制,患者擔心在外出糗就不願意外出,造成社交意願低落。73歲張先生就是明顯個案,唸書時是籃球校隊、風雲人物,踏入職場後平步青雲,成為某公司總經理,10年前發現講話速度變慢、走路小碎步,就醫後被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步入「斷電」人生,曾在排隊時突然斷電而被推倒在地,相當難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說明,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難以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疾病後期藥效區間變窄,藥物濃度若太高,就可能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身體顫動;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整個人卡住。巫錫霖解釋,中晚期帕金森氏症病友最擔心「沒電或異動」,因為害怕藥效失效就自己縮短用藥時間,或是加重藥量,以致服用過量藥物,以致產生左多巴胺幻覺,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葉篤學認為,新劑型穩定藥物能讓病友重新持回身體主控權,日前取得我國FDA藥症的2合1新劑型藥物,具有「速效、緩釋」等優點,讓藥效得以有智慧地釋放,進入在體內後能維持穩定濃度,大幅減少顫動或斷電等用藥困擾。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初期常有便秘、嗅覺異常、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靜止時手抖,但打電腦或做家事時,手反而不抖了,因此如果出現類似行動異常,務必盡速至神經內科就醫。陸清松教授建議,患者可以撰寫生病日記,記錄用藥以及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用藥反應,如果現明顯異動,或1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2小時,造成生活困擾,就應該考慮調整用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2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患者現蟲爬幻覺 醫:可寫日記調整用藥
巴金森氏症是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個不停,雖然可用藥物控制,但隨著病程增加,藥物使用頻率和劑量增加,反造成思覺失調的症狀。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到巴金森患者出現幻覺,常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而不敢睡覺,可藉由填寫病患日記,記錄用藥和相關症狀,幫助醫師調整用藥。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大腦「黑質」部位退化,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而導致運動變得混亂和無法控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除了最常見的手抖症狀,也可能出現走路時手不會擺動、拖著腳走路、撲克臉等症狀。治療巴金森的權威醫師陸清松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雖無法根治,但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可以治療、延緩病程。他說,巴金森氏症可分為「三個幸運七(lucky 7)」,也就是如果好好治療可分為三個七年。第一個七年為密月期,若按照醫師指示使用多巴胺藥物生活可一如往常;第二個七年為工作期,若定時用藥,可以繼續勝任工作;第三個七年,則是退休期,除了多巴胺藥物,搭配生長激素等藥物,可延緩病程,維持生活品質。但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大的困擾是異動症與斷電現象,也就是不該動時動不停、想動卻動不了。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主任巫錫霖表示,治療早期,因為患者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所以藥效區間較大,但隨著病程進展,細胞逐漸凋亡,這時候藥物濃度若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甚至有些病患因為因為擔心藥效很快沒效,會出現「沒電」的情形,因而縮短用藥時間、加重藥量,反而使多巴胺過度活化,造成類似思覺失調的症狀,出現幻覺。巫錫霖表示,幻覺通常與個人經驗有關,以中南部患者來說,可能多數有下田的經驗,因此常自述看到很多蟲或蛇在爬,或是蟲子漫天飛舞,而不敢睡覺。陸清松說,目前也有將速效和緩釋結合的藥物劑型,可讓藥效維持穩定,減少「斷電」現象。患者可以藉由填寫病患日記,紀錄用藥和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若是一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兩小時,就可以調整用藥。
-
2020-09-10 科別.腦部.神經
腦部微電量刺激 台大雲林分院:能改善巴金森病症
一名34歲葉姓男子是巴金森氏症的年輕患者,病況嚴重到頭仰,手腳無力,完全無法行動,雖長期服藥治療,但因藥量過高產生許多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幸在接受台大雲林分院「深腦刺激術」後,葉男宛如重生,已可舉手、行走跑跳,目前還在休養中的他,特別透過妹妹代筆寫信向醫療團隊致謝,順利擺脫行動緩慢、肢體僵硬和顫抖的人生。原是廚師的葉姓男子,罹病6年,家人帶他四處求醫,皆確診為巴金森氏症,病況每況愈下,葉男的頭甚至後仰、扭曲,肢體無力,每天需忍受數次肌張力不全產生的疼痛,術後他的恢復狀況突飛猛進。神經醫學中心醫師張楷杰表示,巴金森氏症主因是大腦多巴胺不足,控制運動迴路的神經系統障礙,患者會產生行動困難、遲緩、僵硬、顫抖,以及藥物引發異動症、情緒問題等副作用。一般臨床上患者多為中老年者,根據研究,年輕患者發病多與遺傳基因有關。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劉宏輝指出,深腦刺激術是治療巴金森氏症的高階尖端技術,以植入電極針,對腦部深處神經核進行微量電刺激,調控神經及改善症狀,台灣目前僅有部分醫學中心能執行該手術,院方從3月至今已成功完成3例,患者術後恢復皆良好。
-
2020-09-03 科別.腦部.神經
藥物緩釋 巴金森患者行動不關機
截至今年5月,全國65歲以上人口達368萬餘人,占所有人數的15.6%,國發會推估,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人口老化,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隨之增加,如何透過藥物讓患者經常保持「開機狀態」,這是腦神經界亟欲突破的重點。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病年齡在60歲左右,隨著年紀愈大,罹病的機會就愈高。病因主要是大腦基底神經節的多巴胺不足,導致與丘腦和運動皮層的連接失調,引發自主性動作的控制障礙,比如寫字、使用滑鼠、走路、轉身等。目前臨床治療以藥物為主,在藥品使用上為多巴胺前驅物,亦即左旋多巴類藥品,可被轉化為腦內多巴胺使用,借此幫助改善患者動作障礙症狀。在藥效作用期間,患者能恢復行動能力,生活可以自理,這就是所謂「開機」時間,行動自如。一旦藥效消退,出現明顯運動障礙,即「關機」時間,行動困難。傳統藥物有其侷限性,對於罹病超過五、六年的患者來說,難以維持藥物在血中濃度的平穩,藥效較短,大約4個小時,藥效過了,就會很快「停電」,整個人處於顫抖,僵硬,走路小碎步,身體前傾駝背的所謂「關機狀態」。新左旋多巴緩釋藥品問世後,大幅延長患者開機時間,一天服用三次,扣除睡覺時間,等於醒著的時候,幾乎都能夠處於開機狀態,不會突然停電,走不出去。此藥關鍵在藥品動力學上改變左旋多巴的作用時間,透過新型緩釋技術,讓藥品在腸胃中穩定釋出,維持並大幅延長病人血中藥物濃度,讓身體運動功能控制得更協調。也幫助病人穩定血液藥品濃度轉為多巴胺使用,能降低藥物波動過高造成的異動症發生,進而有效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人體中的神經細胞死亡是無法再生的,這是目前醫療上還未克服的課題,巴金森氏症在基因學和細胞學上,有許多新型醫療研究正在臨床實驗中,希望找到延緩神經細胞死亡的藥品,或找到抑制腦部異常阿爾發(alpha)蛋白沉積與清除的方式。巴金森氏症患者如已出現動作障礙,神經細胞數量多半已經衰亡達60%以上,如能提早發現,就能有效的延緩病況發展。目前可以透過核子醫學多巴胺影像檢查,基因分析等方式,輔助醫師判斷及早發現病況,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5-27 科別.腦部.神經
不自覺手抖?小心巴金森氏症
許多人有手抖的困擾,特別是拿筷子、寫字的時候,更有人會不自覺的手抖。嚴重的手抖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而老年人出現手抖,是身體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手部顫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巴金森氏症是其中一種常見造成手部顫抖的神經退化疾病。其實顫抖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諮詢,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問題造成的。顫抖 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巴金森氏症大多數病人於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此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肢體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靜止時就會有顫抖的情形,而且通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會造成這些症狀,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大腦中缺乏多巴胺,也就造成肢體顫抖,身體僵直、行動緩慢的症狀。而隨著神經退化的數量越多,症狀也越嚴重,但目前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機轉仍不清楚。藥物治療 後期易生副作用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胺藥物為主,以彌補神經退化所減少的分泌量。在疾病初期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所需使用的藥量也會增加,便容易產生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幻覺、惡心、腸胃不適,甚至全身不自主的肢體異動症等。後期 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後期,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病患之生活品質。這類的治療,主要包含傳統的腦部燒灼術,以及後續發展出的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其中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可將微小電極植入蒼白球、視丘及視丘下核等區域,電極通電後可調控局部神經細胞的功能,以達到症狀改善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口服藥物的用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巴金森氏症有越來越多治療的選擇,要有正面的心態,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及衛教,可以大幅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若民眾有手抖的困擾或是上述提到的其他情況,應盡快尋找合格的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
2019-11-2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類型/巴金森氏症不是老人專利 約10%病患2、30歲就發病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中老年,但臨床發現,約10%的病患在青壯期就會發病,一名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張先生,32歲那年騎車常摔倒、步態不穩,被診斷罹患巴金森氏症,吃藥控制長達十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後來接受深層腦部刺激器(DBS)植入手術,症狀才好轉,用藥劑量也下降,唯一的改變,是腦袋埋了電極刺激器。張先生說,10年前他騎車常常摔倒、右臂也僵硬、走路不穩,四處求醫,曾懷疑自己是重金屬中毒或藥物使用後遺症,但事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義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介元表示,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老年人,主要是因腦部黑質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因此出現動作遲緩或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反應變慢、面無表情、嗅覺功能變差、流口水、口齒不清、腳部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當中約10%的病患屬早發型,有遺傳的可能。臨床上巴金森氏症以左多巴藥物治療的交果最佳,不過約五年後,有4到5成的病人會出現藥效波動或異動症現象,藥效減退後,有些人每2到3小時就要補充藥物。早發型巴金森病患,病程進展比較緩慢,使用左多巴藥物的成效雖然好,但更容易產生藥效波動或異動症,因此會建議接受深層腦刺激器植入術。義大大昌院神經外科主任陳睿生指出,深層腦部刺激術會將電極放置在病患雙側視丘下核,再將電極連接到病患胸口埋入的皮下刺激器。經由電極釋放的微量電流刺激腦部基底核,進而控制症狀,目前健保已大幅放寬給付標準,病患的自費負擔從百萬元大幅降低。陳睿生提醒,深層腦部刺激器植入術適用於典型的巴金森氏症者,且需排除失智、憂鬱、精神疾患、癌症、肝腎功能不佳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