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產檢
共找到
150
筆 文章
-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胸悶胸痛就是心肌梗塞?當心恐是難以早期發現的肺栓塞
屏東一名40歲懷孕32周的婦女,因高齡加上有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胎位不正等症狀從診所轉院到屏基產檢,34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生下孩子後,正要接受親友祝賀,產後第一天出現心悸、頭暈,第二天出現呼吸喘、胸悶,隨即抽血檢驗發現肺動脈有栓塞,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平安出院。屏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兆程說,肺栓塞是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被血塊塞住,血塊最常見來自於下肢深部靜脈,長時間坐著、長期臥床、肥胖的民眾都是肺栓塞的高危險群,尤其接受大腿骨折手術、剛生產的產婦更需提高警覺。這名孕婦因提早破水緊急剖腹接生,新生兒周數不足且體重未達2000公克馬上由屏基早產兒加護病房接手照顧;產後第一天,產婦卻出現心悸、頭暈症狀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李兆程,第二天產婦再出現呼吸喘、胸悶、心跳過快每分鐘超過120次,且一直監測的血氧值下降至86%(正常值97%以上),隨即抽血檢驗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肺動脈有栓塞現象,轉進內科加護病房治療,5天後回到普通病房觀察,產婦度過驚心動魄10天後,平安出院。李兆程說,肺栓塞的發病症狀與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相似,同樣都會喘不過氣、胸痛、胸悶甚至休克、昏厥,因此在臨床上不容易被立即確診。月前另名急性肺栓塞患者甚至啟動體外心肺支持系統(葉克膜)急救,但仍因心臟衰竭無法挽救性命。李兆程提醒,長時間坐著工作或搭乘交通工具民眾、長期臥床的病人要預防肺栓塞還是「多活動」,即便臥床也要進行肢體運動促進血液流動。
-
2020-11-14 癌症.乳癌
乳房攝影檢查不舒服 只做乳房超音波可以嗎?醫師圖解
超音波的技術原本都掌握在海軍手上,或運用於工業技術發展,大概於1950年代開始,醫學開始採取超音波的技術來做各種檢查。現在準媽媽們做產檢時,總會從超音波影像中看到貝比的頭部、小手手,並存留下各種可愛的影像。如果吃完大餐後容易右上腹痛,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看看是否膽結石正在作祟。另外一個女性朋友們應該要定期做的超音波檢查就是「乳房超音波」,而且是從30歲以上就應該定期檢查。目前國健局有補助45歲以上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而非超音波,因此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乳房超音波的重要性。然而,多數台灣女性的乳房較緻密的,會影響到乳房攝影的判斷率,所以,並不是攝影說沒事就沒事。還有,乳癌是發生率最高的女性癌症,甚至台灣女性的乳癌發生時間還比外國人都還來得早,最好別等到45歲以後才開始檢查,而要在「三十而已」的年紀,就開始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房超音波檢查大概是怎樣做的呢?當要做定期檢查時,大家最怕「這個檢查不舒服」!讓人打消一年報到一次的念頭。做乳房攝影時,技術師會用壓克力板夾住患者的乳房,左右夾一次,上下夾一次,被夾過的人常覺得痛得不得了而超有陰影。不過,好消息來了,做乳房超音波不會那麼不舒服!患者躺在檢測床上,醫師會擠上一些凝膠,拿超音波探頭微微壓迫乳房,並從不同方向滑過,以確保了解每個位置的乳房狀況。若看到有疑慮的東西,醫師可操控探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多個平面的影像得出空間感,了解腫瘤的型態。○ 做乳房超音波,要怎麼知道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呢?乳房超音波是可以用來區辨腫瘤的。像一開始乳房超音波發明後,就是先用來區辨乳房裡的纖維囊腫與其他實心腫瘤的。■ 纖維囊腫纖維囊腫是發生率很高的乳房良性變化,代表乳腺裡有液體蓄積,就像一顆顆水球一樣,也有人會稱此為水瘤、水泡,大概都是類似的意思。在超音波下,乳房纖維囊腫會呈現為一顆有明確的範圍的腫塊,壁很薄,內容物沒有回音,這顆看起來都是均質的黑色,但腫塊後方有很亮白的回音。假使這些條件都符合,就可以認定為纖維囊腫。假使乳房超音波發現患者只有水泡的話,不管是有一顆,還是有五顆、六顆,這些人就與檢查起來完全正常、沒有腫瘤的人一樣,一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然而,有的纖維囊腫會被稱為複雜性的水泡,例如是超音波下發現很多微小水泡聚集在一起的區域,或水泡裡有分隔,這類型的變化就會帶些許惡性機會,即使惡性機會很低,醫師很可能會請患者約半年就要追蹤一次。■ 良性實心腫瘤的特徵假使在超音波下,腫瘤看起來不是水泡,而是實心的樣貌,就要更注意是否有惡性的樣貌。如果我們在乳房超音波下,發覺這個腫瘤是個漂亮的橢圓形,而且扁扁長長,也就是寬度比高度來的長,與周邊有明確清楚的界線,超音波迴聲紋理顯示內容物呈現很均質,就會讓人比較放心。當具備這樣的特質,其最有可能是纖維腺瘤,無論摸得到或摸不到,應該可以先用追蹤的方式,三到六個月後再看腫瘤是否有變化即可。如果腫瘤長大、形狀變了、裡面內容物性質變了、或長的很快速,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檢查方式。■ 惡性實心腫瘤的特徵那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腫瘤模樣呢?假使在乳房超音波下,腫瘤形狀長的尖尖刺刺,看起來並不圓滑,反而像長角出來,且腫瘤長的比較「高」,或說高度大於寬度,或腫瘤後方拖了一條長長的黑影尾巴,代表腫瘤很實心,讓音波難以穿過,都是不好的特徵。講白一點,就是「這個有可能是乳癌」。這時醫師會建議較短的時間就追蹤一次,或直接換方法檢查(像是加做個乳房攝影),或直接做個切片,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化驗。○ 每次看完醫師都跟我說再追蹤,那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可能我們做了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沒事後,就確保以後的四十年、五十年,都不會得到乳癌吧!事實上,隨著我們身體的組織在退化、老化,與體脂肪的堆積、酒精的攝取,再加上本身的基因,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所以,就算是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是正常,完全沒長什麼嚇人的東東,隔年還是要繼續保持定期檢查,一年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的好習慣。當部分的人因為過去檢查結果正常而掉以輕心時,有另一部份的則會為長了東西而非常、非常地擔心,在診間我們常聽到這樣的主訴:「有位醫師說我乳房有長東西,可是應該是良性的水泡、纖維囊腫,一年後再檢查就好,但這樣講讓我好緊張,我想到乳房裡面有東西就覺得坐立難安,難道不能三個月就檢查一次嗎?我想要今天就確定我長了什麼!」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乳房超音波是如何判斷腫瘤特性的,而經過這樣的判斷後,醫師會做出超音波的結果分級。第一級代表沒有任何問題。第二級代表僅有良性發現,如果全是乳房纖維囊腫的結果就會屬於第二級。無論結果是第一級或第二級,大約都是一年再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分在第三級的話,代表有些發現,但應該屬於良性變化,在此階段發展成乳癌的機會較低,但建議患者仍要比較密集性地追蹤,約三到六個月就要再做乳房超音波,看看腫瘤的生長與變化。如果分在第四級的話,就會建議要直接做切片檢查了,才能確診知道腫瘤是否為惡性。第五級則是在影像上就已經高度懷疑為惡性的案例。第六級則是已經經過切片證實為惡性腫瘤的案例。還有另外一個分級則是第0級,這代表在超音波下有些問題需要其他影像檢查的輔助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通常得到這樣結果的人需要去加做個乳房攝影。○ 對於乳房超音波,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如果你覺得乳房痛,或自己摸到乳房硬硬的,感覺不太對勁兒,不確定是否是不好的東西,這時檢查首選就是乳房超音波。不過,如果你的乳房到處都痛,或是週期性的乳房疼痛,請先不用太緊張,這類型的乳房痛大概不是腫瘤引發的,可以先參照「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圖文分析」一文。◆ 如果本身正在哺乳,或剛好處於懷孕中的狀態,而有摸到任何乳房硬塊感,或乳房某處感到疼痛,其檢查首選也是乳房超音波。哺乳時,媽媽們的乳房會出現一些因乳汁積存而導致的併發症,像是乳囊腫、乳房膿瘍等麻煩的問題,務必及早發覺,及早處理。◆ 如果發現乳頭出現分泌物,尤其是單邊、單孔冒出來的,還帶有血色、咖啡色,或非常透明的話,就無法單純僅靠作乳房超音波找到答案,需要乳管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的輔助,了解是否為乳突瘤在作怪。可以參照「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一文。◆ 如果第一次乳房檢查就發現有讓人感到疑慮的腫瘤,請先別驚慌,一步步接著檢查。通常醫師會建議在短期內追蹤,或加做乳房攝影等其他檢查,或是直接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做抽吸或切片,取得組織後於顯微鏡下檢驗。可以參照「摸到乳房腫塊,怎麼辦?」一文。◆ 想確定自己對乳癌的觀念對不對,你可以看看「破解乳癌八大迷思」一文!女性務必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我們的身體會退化老化,組織都會持續地改變,即使是原本良性的纖維腺瘤,也是帶有些許機會變化成惡性。惡性腫瘤也常常是突如其來,不通知一聲就猛然冒出來的,固定規律地檢查才有助於我們早日發現任何不好的東西,並即時接受治療。原文:
-
2020-11-13 科別.婦科
有肌瘤需要中止懷孕嗎? 婦產科醫師解密關於子宮肌瘤的5大迷思
許多人懷孕後才發現自己有子宮肌瘤,導致心情很擔心、整天提心吊膽;並且有很多關於子宮肌瘤的迷思;對此婦產科醫師林思宏在他的社群媒體分享資訊,幫大家整理幾個子宮肌瘤與懷孕的常見問題,讓懷孕中的媽媽可以安心養胎、順利懷孕。以下為林思宏醫師整理的5個迷思問題:問題一:有肌瘤需要中止懷孕嗎?在懷孕時檢查出有子宮肌瘤,多少會擔心影響孕婦跟胎兒的健康,進而有中止懷孕的想法;對此林思宏醫師表示,有肌瘤的孕婦當然不需要中止懷孕,精子牛郎跟卵子織女好不容易在一起,你忍心拆散他們嗎?問題二:有肌瘤懷孕會不會早產?有肌瘤懷孕不會導致孕婦早產,肌瘤跟早產沒有關係;我們的子宮可以裝5000-5500克的孩子,也就是雙胞胎都可以懷了;單胞胎合併子宮肌瘤,我們的子宮空間綽綽有餘,而且即便一顆15公分大的肌瘤可能都不到1000克,所跟孩子相比肌瘤還是很小顆。問題三:有肌瘤懷孕需要注意什麼?肌瘤在懷孕過程中會隨著子宮變大而一起長大,所以比較有變性的可能,但變性「絕對不是」變惡性,而是肌瘤快速長大血液供應不足產生壞死及疼痛的狀況;一般止痛藥吃一周可以快速緩解,一旦變性疼痛過後,該顆肌瘤就不會再痛了。問題四:有肌瘤需要剖腹產嗎?沒有必要為了肌瘤而剖腹產,只要肌瘤沒有擋住生產的路徑還是可以自然產的,也就是還是按照原本的判斷來進行選擇。問題五:如果要剖腹產可以一起那肌瘤嗎?如果因為其他原因如胎位不正等要剖腹產,是可以一起合併子宮肌瘤切除的!現在對於生產後的子宮收縮,有強效型的自費收縮藥物Duratocin可以使用,可以大幅的減少產後出血,即便肌瘤切除也不會增加多少。但肌瘤的位置變化多端,位置差一點狀況就會差很多,能不能一起摘取還是必須尊重您主治醫師的專業判斷。隨後有位網友在醫師的貼文下面留言提問說產檢時發現有肌瘤,在生產完後需要持續追蹤嗎?需要多久追蹤一次?醫師也針對她的問題回答說「半年一年追蹤一次即可。」此貼文一出,有許多子宮肌瘤患者也在醫師貼文下分享自己懷孕時同時有子宮肌瘤的經歷、子宮肌瘤的大小跟顆數,感謝當時主治醫生給予很大的支持及信心,並且提醒要定期回診檢查、追蹤觀察,和肌瘤和平相處。
-
2020-11-04 科別.兒科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而許多家庭也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上午公布兩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6個月前,只有28周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周數出生。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周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周僅660公克的嬰兒,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也指出,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遇到新冠疫情 4撇步安心養胎
當懷孕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讓準媽媽們原就焦慮的情緒更加緊繃,專家建議減少接觸負面訊息,必要時可上網路社群尋求孕產婦同儕支持,若發現飲食與睡眠已受到影響,且無法抽離低落情緒時,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正是於新冠肺炎期間生下二寶,但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卻是最需要頻繁產檢的最後孕期階段,雖然防疫中心呼籲民眾減少進出醫院頻率,但肚裡寶寶一有風吹草動還是只能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疫情中的懷孕心情唯有親身體會才能了解其中酸澀;如何讓孕產婦能安度疫情中的孕期,提供如下四個撇步。撇步一:建立網路聯絡社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疫中心呼籲應減少出門、減少社交活動、減少出入醫院,也導致許多孕產婦媽媽教室也不能去、親友互動也減少,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閉關生活。但社交對孕產婦來說其實非常重要,陳彥琪建議篩選好的社群網站、line群組、PTT等,透過網路認識有相似經驗、共同話題的人,也能一起解決相似的難題,例如孕期不適如何舒緩、寶寶衣服怎麼準備、孕期體重與營養如何補充等。陳彥琪表示網路社群對孕產婦來說,是個可以提問、分享經驗、協助決策的地方,能減少孕期的焦慮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不孤單」。不過,網路資訊也較難辨別真假,陳彥琪呼籲若是真有疑慮建議向專業人員諮詢為佳。撇步二:減少吸收負面訊息新聞不斷播送疫情造成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過多的負面訊息容易造成閱聽人的焦慮緊張,陳彥琪建議孕產婦如果察覺自己開始胡思亂想就要「暫停」、「止損」、「正念」,去除此刻腦中的負面想法,了解自己是因為新聞報導才產生此刻的過度焦慮,轉念試著給自己一些正向思考,例如:在國內比起染疫人數,更多人因為確實配戴口罩、勤洗手而沒有感染,就算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療痊癒的。撇步三:對自己寬容一些陳彥琪表示孕產期生活作息變動大,如記性變差容易漏掉事情引發自責,產後可能因為照顧寶寶而無法充分睡眠等;建議孕產婦對自己寬容一些,生活步調放緩一些,不用強求母嬰同室或親餵母乳、接納親友照顧寶寶的意願等。依循固定產檢、新生兒回診時間並配合信任的醫師,減緩自身的焦慮。放下對於「100分媽媽」的執著,才能寬心地感受新生命的美好。撇步四:尋求專業諮詢新冠肺炎疫情中,親友探視寶寶過程是否確實隔離防護、帶寶寶出門打預防針怎麼戴口罩、推車防護罩如何裝置等,都讓新手媽媽更為忙碌,加重焦慮及挫折感。陳彥琪表示如果持續感到悲傷和心情低落、不再感到開心,總是感到疲倦、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食慾不振或甚至想要傷害自己,都要記住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諮詢專線:(02)3393-7885(請幫幫我),每週一至週五09:00-22:00官方網站:https://bit.ly/3iKlCga粉絲專頁:https://bit.ly/3jHPtqO孕產期身心調適及憂鬱防治衛教資源:https://is.gd/g9dLfK新冠疫情衝擊整個世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疫情下安度孕產期,陳彥琪鼓勵孕產婦們學習自我覺察、自我接納、接受親友的幫助、好好的飲食與適量的運動;即便身處疫情中,新生命的到來還是一件值得用美好心情來期待的喜事。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25
-
2020-09-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男寶寶在媽媽子宮裡尿尿 醫師分享難得一見畫面
你有看過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尿尿的景象嗎?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及IG上,分享一個男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面「噴尿」的畫面,讓網友相當驚奇,直呼「真的沒見過耶」陳志金分享的這個難得畫面,由台北市禾馨新生婦幼診所醫師張建玫提供,產婦在做產檢時,從超音波影像裡,抓到難得的瞬間。影像當中可以看到嬰兒是個男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噴了一個「大港」尿尿出來,還噴到自己的頭上,時間非常的短暫,但剛好在產檢時發生,被拍了下來。陳志金表示,「非常難得的一刻」,胎兒竟然朝著自己的頭尿尿,不過在那個奇異的空間裡面,這麼做似乎也並不奇怪,胎兒的排泄物本來就會排放到媽媽的羊水裡,而胎兒也會喝羊水,羊水裡的雜質則會經由母體代謝。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非常難得的一刻 抓住子宮裡的胎兒 尿尿的那個一霎那 還朝自己的頭尿呢! (誰不是呢?^_^) Yes, babies do pee in the womb!! Credit: Dr. @kianmeichong 張建玫醫師 陳志金(@dr.icu_kim)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20 年 9月 月 29 日 上午 5:24 張貼 網友對此表示相當的新奇,但也有網友表示「我兒子在我肚子裡時 也留下這畫面過」,還有網友表示「不是還有新生兒吸入胎便的嗎?」、「尿療法哈哈」、「難怪很多人小時候習慣在游泳池重溫舊夢」、「太難得了...我生兩個都沒看到」。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B肝母體垂直感染防疫仍有破口 雲林台大朝零破口邁進
國疫也是雲林縣病的B型肝炎,多年研究發現約有一半帶原者來自母親垂直感染,儘管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仍有許多高病毒量母親,懷孕期間傳給嬰兒,為進一步防護,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母體防護療法,即在懷孕期間就接受藥物治療把關,最近4個案例中,已一例新生兒成功遠離帶原,令人欣悅。婦幼中心主任徐明洸說,B肝盛行時發現約有一半帶原者就由母體垂直感染,所以新生兒都須接種B肝疫苗,多年下來已把帶原率降至1%,後來又現約這些雖打過疫苗的嬰兒,仍有10.7%為慢性帶原,原因是母親為高病毒量(e抗原陽性)帶原者,徐明洸表示,為提升全面防護率,健保署對B肝病毒量高的孕婦,於懷孕滿27周後,健保給付使用B肝口服藥物治療 ,為避免產後停藥風險仍再持續服藥4周,以減少垂直傳染。台大雲林分院目前收治4名符合高病毒量準媽媽,接受「懷孕B肝治療」,第1例的新生兒已滿1歲經追蹤體內HBS表面抗原已呈陰性,第2例仍在追蹤,另兩例仍治療中。徐明洸說,研究證實,經孕期口服藥物治療,病毒傳染率由10.7%降到1.5%,有效預防母子垂直傳染;目前使用的藥物安全性高,對胎兒影響小,可安心服用。所以呼籲孕婦抽血產檢B肝檢驗若出現s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最好接受「懷孕B肝治療」及產後追蹤,以確保安全。「雖是媽媽吃藥卻是治療孩子!」副院長陳健弘強調,「懷孕B肝治療」目的,主要是讓高風險的胎兒,在未出生前提早接受治療,能更有效防堵垂直感染風險。院長黃瑞仁說,雲林台大婦幼中心最近再延聘總院婦癌專家陳啟豪、許文瑋、邱為則、黃佳萱等4名醫師加入團隊,陣容更堅強,為雲林婦幼健康把關。
-
2020-09-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輕生辭世,外界猜測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同,可能前一天好好的,隔天就陷落,且第二胎風險較第一胎高。竹內結子在日本、台灣都有高人氣,今天被發現疑似自殺身亡,享年40歲。她生前結過2次婚,各生一個男孩,第二個兒子今年1月下旬才出生,外界因此推測,她會輕生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婦女身心健康權威、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有2成左右產婦可能產生產後憂鬱症,這是常見的產後情緒變化,但臨床發現,此疾在華人文化下常被忽略。蕭美君說,產後憂鬱的主要原因是體內荷爾蒙變化,尤其在產後更明顯。但因產婦產後生活變化、遭遇家庭、婚姻、育兒壓力,甚至也有婆媳問題,很多人因此直接將產婦的情緒視為外界壓力導致,忽略荷爾蒙變化的生理現象。很多人或許不解,產婦迎接新生命,理應歡欣鼓舞,怎麼會憂鬱;或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跟家人吃飯,怎麼隔一天就突發激烈情緒、甚至輕生。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一樣,當荷爾蒙擾動很劇烈,產後憂鬱可以突然間發生,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突然發作,也可能一瞬間產生強烈自殺想法,「那是身體因素,不是心可以控制」。產後憂鬱的特質,蕭美君說,患者狀況可能時好時壞,病程拖得很長,有些人可能合併精神病症狀,如出現幻聽,有些媽媽會聽到聲音說「寶寶是惡魔」、「妳是惡魔」等,很多人不敢求助,以為是有心魔或「卡到陰」。蕭美君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孕育第二胎的媽媽比第一胎風險高,顯示此疾並非新生媽媽才會遭遇。在產後2至3週可能就會發病,通常在產後半年內出現,但也有可能拖到一年才發作。就算度過產後憂鬱的嚴重階段,後續也增加焦慮、失眠等風險。產後憂鬱的高風險群,蕭美君表示,除了孕育第二胎的產婦,女性超過35歲以後荷爾蒙分泌下降,因此高齡產婦風險較高。此外,若懷孕前就有憂鬱症、睡不好、容易焦慮、個性壓抑者,或經前症候群嚴重者,也要注意。蕭美君說,台灣目前對產後憂鬱防治的政策可能較缺乏通盤的持續性,雖然孕婦手冊有相關資料,但臨床發現,孕婦幾乎不太會看,因多數在意小孩多於在意自身,導致孕婦身心健康容易被忽略。若借鏡國外經驗,蕭美君表示,因產後憂鬱症與荷爾蒙有關,國際從青少女階段就很重視相關的教育,協助少女們及早辨識身心狀況,認識風險因子,也有助降低突發的產後憂鬱風險。蕭美君說,孕產婦就算意識到情緒問題,可能也因對精神科藥物存有迷思,擔心傷害到寶寶而不願就醫、服藥。但焦慮的媽媽對寶寶的危害大於藥物,焦慮會增加孕育過動、自閉兒的風險,且有很多非藥物的治療可選擇,民眾應正確認知。防治產後憂鬱,蕭美君建議,孕婦產檢時應關注其身心狀況,且產後繼續追蹤;或新生兒健康追蹤時,小兒科醫師也可注意媽媽的狀況,若發現異常,可及早轉介。蕭美君說,很多女性害怕講出自身的焦慮,怕自己不夠堅強,會被笑話。但並不是「為母就一定則強」,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荷爾蒙變化特別敏感,與意志力無關,也並非特別脆弱,民眾應正確認知,並給予孕產婦更多支持。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11 科別.婦科
同卵雙胞胎驚見「無心怪胎」 長庚射頻燒灼術助減胎
隨人工生殖的發達,懷上雙胞胎的機率愈來愈高,懷上雙胞胎時,其中一胎出了問題,恐成為棘手的問題,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今年已收治5位懷有「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產婦,其中皆有一例異常,若不及時處理異常胎兒將影響另外一名寶寶,團隊運用「射頻燒灼術」執行胎內治療,終止異常胎兒的血流,保住另一名健康寶寶。27歲的呂姓女子,去年順利懷上第二胎,且是同卵雙胞胎,全家喜迎雙胞胎時,卻在懷孕第13周發現胎兒異常,其中一個為無心怪胎,經轉介至台北長庚治療,在孕期第17周時,採「射頻燒灼術」保住另一胎;另一位黃姓女子同樣懷上同卵雙胞胎,16周產檢時,發現其中一個胎兒生長遲緩合併水腫,在22周時接受「射頻燒灼術」減胎,保住另外一名胎兒。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洪泰和表示,雙胞胎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是由單一卵子先受精,再分裂為2個胚胎;同卵雙胞胎依受精卵分裂的時間點差異,可能出現1個或2個胎盤,當兩個胎兒各自有自己的胎盤時稱作雙絨毛膜雙胞胎,當2個胎兒共用1個胎盤時,就稱為單絨毛膜雙胞胎。根據統計,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較容易產生孕期併發症,包括: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指沒有心臟的構造僅有下半身軀體的畸型。洪泰和指出,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需接受胎兒內視鏡雷射手術治療;但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因和健康的胎兒共用胎盤且有血管相通,若不及早介入進行醫療處置,血液會不斷輸給異常胎兒,導致健康胎兒水腫、貧血,甚至胎死腹中。蕭勝文表示,保住雙胞胎中的健康胎兒,減胎是必要措施,目前國際上使用的減胎方式,以「胎兒內視鏡雙極電燒」和「射頻燒灼術」為主。射頻燒灼術目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小型肝腫瘤,是藉由超高頻振動產生的熱能,在不破壞正常肝細胞的情況下消滅癌細胞。蕭勝文說,台北長庚將此技術新應用於單絨毛膜雙胞胎的減胎手術,經超音波指引下,以射頻燒灼阻斷異常胎兒的血流供給,達成減胎目的,也是目前國際上對單絨毛雙胞胎減胎的趨勢。蕭勝文表示,胎兒內視鏡管徑較粗為0.35公分,射頻燒灼針直徑僅0.14公分,因此術後產生破水危險的比例相對低很多;目前收治5例個案皆成功減胎,手術時間在17到23周之間,健康胎兒存活率達到8成,出生周數落在28到38周,治療成果與其他國家相當。
-
2020-08-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驚聞性別由精子決定 他質問妻「母憑子貴」引熱議
生男生女,全看老婆肚皮爭不爭氣?最近一則在臉書「靠北老婆」的貼文引起大家熱議。一位人夫貼文指出,他對老婆百般的好,都是因為老婆為生了兩個兒子,讓他們家夠傳宗接代,所以「就算從竹南跑到台北只為一杯青蛙撞奶我心甘情願」。沒有想到,在某天和同事聊天後,同事告訴他,小孩的性別是男生精液決定,讓他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你的肚皮爭氣,這一切根本都是我的功勞啊!」於是他不但跑去找老婆理論,還嗆聲「看著我父母對你客客氣氣我真的替他們感到不值,但又不敢讓父親知道,他身體不好怕受不了打擊,像你這種女人真是婊子,以後別想再多拿錢了,不想學煮飯就給我滾出去。」此文讓許多網友發表意見,最直接的反應是:「到底在工三小...我以為你要說孩子是別人的...」看不下去的人也有,「所以!功勞只有你!?老婆沒有功勞!你一個人就能無性生殖。」、「這是什麼文章?沒你老婆願意生你有辦法生?本來就要一輩子對老婆好了不管生不生。」更有人覺得這位人夫的健康教育明顯不及格,「你知道你國中的健康教育老師,正很生氣的站在你後面嗎?」,還有人說話有點毒,「你真的要由衷的感謝老婆,因為她知道你的智商還願意冒險生你的小孩,實在敬佩不已。」對於這位人夫的「頓悟」及抱怨,婦產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也覺得意外,他為大家復習一下健康教育,「性別的確是精子決定的。」因為精子上的X或Y染色體決定性別是男生或是女生,他也忍不住提醒,「如果沒有老婆,孩子不可能生得出來。」怎麼可以因為這樣就覺得不需要對老婆好?再來就是,這位爸爸有些重男輕女,鄭丞傑說,如此重男輕女的人,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他行醫多年,卅年前,或許很多人希望生兒子來傳宗接代,但現在這樣想的人已不多了,還有很多人比較想生女兒,認為女兒比較貼心;更別說現在不想生孩子的人大有人在,無論生男生女,老婆願意生,都要覺得感激,一輩子對老婆好才是。 以下是人夫在靠北老婆臉書上的全文:之前不管碰到什麼事,對於你來說總是無法商量,而你的所有要求只要丟一句:我替你生了兩個兒子,就算從竹南跑到台北只為一杯青蛙撞奶我心甘情願,賺錢歸你、家事我做、家裡的決定都聽你,這些不是因為我有多愛你(以前是真的好愛你,但已經沒有了),而是因為我真的好感謝你,我的父母也很感謝你,因為你替我們家生了兩個兒子,我父親跟我都是獨子,而且宗親氏族通常都生女兒(可能有遺傳),當初第一胎產檢知道是兒子,我打給父母的時候他們抱著哭了,我們真的好快樂,所以我們真的很感謝你,也很尊重你。但是昨天跟同事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小孩的性別是男生精液決定的,與女生的肚子根本無相關,還開了網頁給我看,我看完快暈倒,原來我被你騙了那麼多年,下午直接請假回家質詢你是不是早知道這件事,你還給我裝傻,我拍同事的手機給你看,你說網路資料都是騙人的,我問你敢不敢跟我去醫院,直接問醫生啊,你也不去,被你親情情緒勒索那麼多年,原來不是你的肚皮爭氣,這一切根本都是我的功勞啊!看著我父母對你客客氣氣我真的替他們感到不值,但又不敢讓父親知道,他身體不好怕受不了打擊,像你這種女人真是婊子,以後別想再多拿錢了,不想學煮飯就給我滾出去
-
2020-07-2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大齡媽媽飆升2.4倍 我逾35歲生第1胎女性比例10年新高
台灣女性有多晚才生孩子?數字恐超乎你我想像,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國內女性35歲以上才生第1胎比例創十年新高,占所有年齡層的新手媽媽23%,直接飆升至10年前的2.4倍,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更是晚到31歲,專家憂晚育普及,恐使台灣孩子「品質」變差。國內婚育年齡往後延遲趨勢,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婦產部主任黃閔照警告,據國際文獻指出,35歲以上高齡婦女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不論是高齡父親或母親所生育的寶寶,都有較高機率早產、胎兒畸形,罹患自閉症或發展遲緩風險也較高。國民健康署鼓勵女性於25歲至35歲之間完成生育規劃,男性則建議在40歲以前完成。但近年因經濟環境、年輕人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改變,晚婚晚育短時間難解,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提醒,高齡孕婦可善用政府補助的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尤其是年齡在34歲以上或有有遺傳性疾病史等高風險孕婦,陳麗娟說明,只要在產檢醫院接受羊膜穿刺等產前遺傳診斷檢查,並填寫補助申請表,政府會提供5000元產前遺傳診斷補助,該筆補助費用直接從產檢醫院自行負擔的費用中扣除。但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不忘提醒政府,正視社會瀰漫「反家庭、反婚姻」思想問題,強調給補助只是救生育率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方法,光加碼補助沒用,薪資水平始終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存錢不易,如何奢求年輕人生子。
-
2020-07-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憂食物汙染影響胎兒 孕媽咪瘦成38公斤紙片人
準媽媽別因過度擔心吃到不安全食物而恐懼進食。32歲的婷婷(化名)本身就瘦,懷孕前僅41公斤,懷孕後為了寶寶健康,變得過度注重食物安全,只要對食材有疑慮或添加化學成分的食品都不敢吃,僅只吃白飯和少量蔬果。結果懷孕24周產檢時,婷婷體重反瘦到38公斤,成「紙片人孕婦」,且胎兒體重也過低,恐造成營養不良與胎兒早產風險。經婦產科醫師溝通後,調整飲食方式跟補充營養素,婷婷體重增至50公斤,也順利產下2600公克重健康寶寶。 收治婷婷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表示,以往有準媽媽是擔心體重過重而偏食,但據自己臨床門診發現,近來約2成孕婦因食安疑慮而有「懼食」現象,卻影響胎兒發育。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若媽媽營養不良也會影響胎兒發展,早產比例偏高、神經系統發育、骨骼系統發育、整個發展會遲緩。如擔憂所攝取食物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可與醫師跟營養師討論,來攝取有機食物、奶粉、營養補充品。高師大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研究發現,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殘留物或重金屬,的確已證實不利胎兒健康。因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戴奧辛等化學物質,其環境荷爾蒙長期累積下,恐對影響胎兒的生殖系統發育異常,如出現尿道下裂等情形。建議孕期間,可盡量選擇有機食品,尤其是乳製品與蔬菜,相對可避免攝取環境荷爾蒙污染物。李世明建議,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幅度最好是原來體重的1/4、約10到12公斤,懷孕期間應避免過胖或過重、也不懼食或偏食,並充足攝取鐵、維生素C、D、DHA等營養素,才有適合胎兒發育的受孕環境。
-
2020-06-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版孕婦手冊上路 加強準爸爸參與感
新手媽媽們的年紀越來越高齡。據內政部人口資料最新統計,國人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再創新高,2019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歲、35歲以上占30.9%,較10年前增加一倍。為了讓準媽媽掌握自身健康與胎兒情況,國健署今年改版孕婦手冊,除了重新編排外,並有方便性提升、閱讀流暢、週期紀錄、方便互動連結等四大亮點,也提供QR CODE讓查找資料更方便;更重要的是,手冊在封面裡終於出現「爸爸」角色,跳脫過去封面只有媽媽。今天的記者會上,更找來劇團演出新手爸媽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及孕婦常見的問題。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容易提高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流產、早產、低體重兒等風險,較35歲以下產婦風險高約1.5倍;而孕婦手冊1995年創立至今,陪伴每一世代懷孕媽媽健康走過25年,隨著我國婦女生育齡的提高,經歷五次改版,如增加衛教資訊、互動式孕婦自我檢核表、分為健康及衛教手冊等;這次手冊改版,則是從醫療人員及準媽媽的觀點,來調整手冊內容及編排,同時衛教手冊封面也加入先生,著重準爸爸角色的導入。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黃閔照表示,這次手冊如上次改版,也將衛教手冊、健康手冊分開,資訊重新編排外,增加更多插畫、圖片,如健保補助的10次產檢就以精簡的圖文說明,讓準媽媽用手機一掃,就能得到正確的衛教資訊;而手冊也增加非正式常規檢查的介紹,包含高層次超音波等,提供準媽咪們參考。黃閔照說,準媽咪懷孕過程中,準爸爸的參與非常重要,他指出準媽咪懷孕過程常因為身體不適,容易忘卻產檢時想提問等問題,透過準爸爸的協助,問的問題也能更全面;他笑說他在新竹看診時,多半都是準爸爸陪準媽媽來,且是「有備而來」,準備的問題往往比準媽媽更多。他強調,懷孕不是只是準媽媽的事,整個家庭都要一起投入,過去手冊雖也有提醒準爸爸的注意事項、但未特別強化;今年改版時,特別在封面加入準爸爸角色,也是期待準爸爸在太太懷孕過程裡能更積極參與。
-
2020-06-14 科別.婦科
影/22年生9名子女 台中41歲媽決定「封肚」了
台中江姓女子本月初剛生下女兒,這是她22年來所生第9位子女,生產後,醫師一併為她做結紮手術,她說「小9」女兒是意外禮物,應該不會再有意外了,因為「封肚了」。接生的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蘇棋楓說,所有婦產科醫師一輩子也很難遇到,可以接生到生9名子女的媽媽,江女大約懷孕37周時,她在診所產檢,診所醫師建議她剖腹產,因為高齡且胎位不正,生產過程可能因貧血,又是第9位子女,可能產後子宮收縮無力,造成產後大出血。江女到光田醫院後,醫師蘇棋楓檢查發現,她子宫較大,擔心胎兒出來後,子宮無法很好收縮,有產後大出血風險,最後安排剖腹產,手術過程順利,沒有收縮無力情形,很幸運。蘇棋楓說,江女今年41歲,現在高齡產婦偏多,定義是34歲以上,高齡產婦容易出現問題,產檢要和醫師多溝通,檢查,也可安全順利生產,江女表示,她原本都在診所自然產,這次朋友介紹到光田醫院由蘇醫師接生,她很安心,臨時決定到光田醫院生產,她胎位不正又高齡,聽說貧血在生產過程,可能大量出血,風險高,她以前都自然產,自認像頭牛,這次生產吃盡苦頭,還好生產順利,她和丈夫抱著小女兒時,會想到另8名子女的成長過程,想到就覺得幸福,她丈夫抱著小女兒,還驚呼:「怎麼這麼像小7哥哥」。江女說,小女兒很愛哭,有潔癖,有點便就有反應,就要換尿布,和其他哥哥姐姐不一樣,江女說,為了要讓子宫休息,她這次「封肚了」。
-
2020-06-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可以提早催生嗎?婦產科醫生來解答
「醫師,寶寶已經足月了,可以幫我催生嗎?」「已經過了預產期肚子還沒有動靜,不催生寶寶會不會有危險?」「聽說催生很痛?」、「聽說催生比較容易吃全餐?」以上,都是門診常會遇到孕婦詢問的問題,您是否也有相同的疑惑呢?什麼是催生?一般民眾常將「催生」與「引產」混淆,實際上「催生」與「引產」雖然類似,但是在醫學上卻有不同的意思。醫學上的「催生」(Augmentation),指得是孕婦已經進入產程、子宮開始收縮、子宮頸慢慢打開,但是子宮卻收縮狀況不佳,此時醫師會根據孕婦的臨床狀況予以藥物以增進子宮收縮的程度;而「引產」(Induction of Labor),指得是當孕婦子宮尚未收縮、尚未進入產程時,醫師予以藥物促使子宮開始收縮之情形。為了方便讀者理解,之後內容將使用一般常用之「催生」表示醫學上之引產(Induction)。可以提早催生嗎?懷孕到晚期,孕婦常常會覺得肚子越來越大,腰酸背痛與下肢水腫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往往在足月滿37週後,每次回診總會詢問醫生能否提早催生。醫學上定義懷孕37週到39週間為早期足月妊娠(Early-term Pregnancy),懷孕39週到41週間為完全足月妊娠(Full-term Pregnancy)(如:圖一),研究發現早期足月就催生和完全足月再催生相比,新生兒會有較高的併發症與死亡率。因此,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特別將「不要在妊娠39週之前安排無醫學上適應症之引產或剖腹產」條列在美國醫學會發起的聰明就醫(Choosing Wisely)內容中,作為醫療提供者與一般民眾看病就醫的決策建議。什麼情況需要催生?一般健康的孕婦,隨著預產期的接近,大部分產兆自然會出現,例如:子宮開始有規則的收縮、落紅、甚至是破水。但當您遇到以下的情況,可能不等產兆的出現就需要先進行催生了。●母體的狀況不佳胎兒的氧氣與養分全來自母體,因此當母體的狀況不佳,甚至影響到胎兒時,便會考慮提早催生。母體常見內科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子癲前症、羊膜絨毛膜炎、敗血症...等等,如果上述疾病控制不佳或是狀況嚴重,便有可能要提早催生以保全母親的健康與安全。●胎兒生長遲滯或狀況不佳一般而言,隨著週數的增加,胎兒會持續地成熟長大。然而,如果在產檢的過程中發現胎兒有生長遲滯(Intrauterine Growth Retraction)時,醫師便會進一步評估胎盤的功能與其他可能影響胎兒之因素,倘若狀況嚴重,評估過後發現胎兒生出來會比待在子宮內的狀況好時,醫師便會考慮催生讓胎兒提早出來,以保全胎兒的健康。如果不幸在妊娠期間發現胎死腹中,也須進行催生將胎兒引產出來,以免後續造成子宮腔感染而影響到之後的懷孕。●懷孕週數過大早有多篇研究證實懷孕超過42週會有較高的周產期併發症,以及胎兒死亡率。因此,早在2014年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指引中,就建議對懷孕41週到41週加6天的孕婦進行催生以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胎便吸入症候群發生率及孕婦的剖腹產率,也提到務必對超過妊娠42週的孕婦進行催生,以免增加孕婦的併發症與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懷孕39週到41週間是否催生還尚未有定論。在2015年的美國婦產科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隨機分派試驗,把懷孕39週至40週加6天之產婦分成兩組,ㄧ組進行催生,另一組則無,結果發現,兩組的剖腹產率與預後差不多。近期,則是發表在2018年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隨機分派研究,內容指出低危險妊娠之初產婦在39週到39週加4天之間催生可降低剖腹產率。然而,根據亞東醫院婦產部近期之大型回溯性研究發現,傾向於41週前催生的主治醫師,其剖腹產率遠高於41週後再安排催生的主治醫師。因此,原本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在聰明就醫指引當中提出「除非子宮頸是已經成熟的,否則不要在39週至41週之間安排無醫學上適應症之引產」,也因近期之研究結果而予以撤回。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來,如果孕婦與胎兒皆正常,則懷孕39週之前不建議催生;39週到41週之間尚未有定論,須視臨床狀況而定;滿41週後則建議催生,務必不要超過42週。孕婦遇到可能需要引產的情況如下:母體健康因素的考量(如子癲前症、糖尿病、感染疾病、其他高危險妊娠...等),胎兒健康因素的考量(如胎兒生長遲滯、胎死腹中...等),產程與懷孕週數的評估(如陣痛前破水、過期妊娠、晚期妊娠...等)。最後,希望認真看完這篇文章的您,未來能聰明就醫且明智選擇!亞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
-
2020-05-30 科別.婦科
子宮頸閉鎖不全 有這些危險因子懷孕初期要多加注意!
30歲的初產婦,懷孕22週於本院規則產檢,上週來做高層次超音波,當超音波探頭放上去時,望著螢幕我不禁皺了眉頭,當下趕快把檢查做完後,把畫面停在子宮頸上,指著螢幕告訴她「你的子宮頸已經打開了,羊水囊往下鼓到子宮頸口,這是子宮頸閉鎖不全,要住院治療!」,於是連忙幫她聯絡產檢醫師安排住院。產婦與先生緊張的望這我說「這很危險嗎?可是我都沒有任何不舒服症狀啊?肚子也都不會痛,怎摩會這樣呢?」。惱人的子宮頸閉鎖不全沒錯,這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令人煩惱的地方,通常都沒有徵兆,子宮頸無聲無息地打開,羊水囊膨出到陰道,孕婦覺得陰道有異物感來就醫才發現,此時已很難保住胎兒。更典型的故事就是突然發生破水,趕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跟著娩出,由於大部分發生在16-24週之間,胎兒幾乎無法存活。少數幸運的孕婦,剛好在例行產檢或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運氣好的,子宮頸尚未全開,羊水囊還沒膨出,這時有機會治療保住胎兒。所以在以前婦產科前輩常告訴我們,這個疾病往往要犧牲第一胎,下一胎才能及早介入保住。子宮頸閉鎖不全與一般早產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無規則宮縮。正常子宮頸長度約3-4公分,胎兒要娩出必須先有規則宮縮,造成子宮頸慢慢變軟變短變薄,然後擴張打開,有時也會先破水,再引起宮縮,然後子宮頸才會慢慢打開。一般早產也是多依循這個過程,一開始先有規則的子宮收縮,且有腹痛的現象,然後慢慢伴隨子宮頸變化,出現落紅出血。由於這種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且症狀加劇之後才會導致真正的早產結果,通常孕產婦會因腹痛或出血先到醫院就診,有機會安胎延後產程進展。「子宮頸閉鎖不全」則與一般早產不同,子宮頸變短打開並非規則宮縮所引起,病人沒有腹痛情況,偶爾只是覺得分泌物變多、帶有一點血絲而已,意外發現時,常常子宮頸已經打開3、4公分,或是一個水囊膨出在陰道中。臨床上更常看到是因羊水囊在陰道過久而破水,破水之後才引起宮縮造成肚子痛,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要生了,要成功安胎的難度極高,結局多是流產或早產。為什麼會發生子宮閉鎖不全答案是「原因不明」,真令人沮喪。不過臨床上有些危險因子,包括:曾經接受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子宮內頸大顆息肉或息肉狀肌瘤、子宮頸擴張病史(多次人工流產或中期的引產)、先天子宮異常(雙角子宮、單角子宮、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等)及多胞胎,較容易發生子宮閉鎖不全的問題,但具有這些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事實上,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大約只有1/500-1/2,000,有過這些情況的孕產婦在早期懷孕要多加注意。除了危險因子外,更重要是病史,如果曾經有在24週前發生妊娠中期流產者,很有可能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此次懷孕必須更加小心。子宮頸閉鎖不全有辦法治療嗎?這要看發現的時間點,如果因為閉鎖不全而破水者,破水後通常會引起宮縮,因為子宮頸已經開,往往到院後沒多久胎兒就生出來了,即使沒有馬上娩出,但因破水也安胎不了多久,在這週數預後非常不好。如果發現時還未破水,但子宮頸已打開且羊水囊已經膨出到陰道,這時以「期待療法」為主,也就是持續臥床安胎,只要不破水,能撐到25週以上,胎兒才有較高存活機會,其成功率取決於羊水囊膨出程度。由於羊水囊鼓到陰道,有感染風險,有些人會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另外可加上長效黃體素治療。因為絕對臥床,解尿和解便都不方便,病人要長期抗戰,又面臨隨時會破水的風險,心理壓力極大,這種狀況要考慮許多倫理問題,須好好和病患及家屬鼓勵與說明。首先臥床安胎以週起計,要先過25週才有機會,然後26週後存活率才會大增,即便如此,新生兒仍要面對許多極度早產兒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都要先說明清楚。期待療法看起來相當佛系,不過千萬不要小看,有些患者長期臥床後,羊水囊甚至慢慢縮回去,從許多文獻及我們的經驗看來,機會(胎兒存活)還是有的,不必過於灰心。如果發現時羊水囊尚未膨出或只膨出一點還摸得到子宮頸,那治療就有多點選擇。其一是前述保守性期待療法,絕對臥床加上黃體素注射。其二是「拯救式的子宮頸環紮術」,將羊水囊推回去一些,然後把子宮頸綁起來,如果成功就有機會不用絕對臥床,甚至也可能出院。大家可能覺得手術會好些,但事實上根據文獻統計,兩者對胎兒預後並無差異。此外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手術,例如:有規則宮縮或感染者就不適合接受手術。環紮手術也有其併發症,包括術後反而引起宮縮,必須長期住院安胎,留置縫線也有感染風險,術後也可能發生提早破水而失去縫合環紮效果,這些都須說明與患者了解,但如成功就有機會出院正常生活。至於拆線時間,一般是在36週,可在門診進行,若在此之前子宮開始收縮早產,就要剪開環紮縫線,以免子宮頸受傷。至於雙胞胎甚至多胞胎,若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預後較差,子宮頸環紮效果有限,多數文獻甚至認為沒效,以保守性期待療法為主,不過如果子宮頸長度尚可,也可試一試,這部分必須看患者整體狀況與醫師討論。有沒有辦法早期發現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好的方法,可惜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有前述危險因子的孕婦,可以在懷孕中期約16-18週開始,較為密集追蹤測量子宮頸長度,如有疑似閉鎖不全病史者,甚至要再提早至14週起開始追蹤。不過多數子宮頸閉鎖不全孕婦是追溯不出危險因子的,然有些患者會有分泌物變多或帶有血絲,所以如果孕產婦有這症狀,應儘快就醫,以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子宮頸的的長度及狀況。下一胎能預防嗎?若不幸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寶寶也不幸失去了,應先把身體養好,然後在下一次懷孕時,在大約16-18個週左右,可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在子宮頸尚未有變化前進行「預防性環紮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預後也不錯,多半可支撐到足月。不過是不是每個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病史的孕婦,其後每胎都要做「預防性環紮手術」呢?其實也不一定,根據文獻統計,下一胎會再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機會只有約3-4成,所以並非都須做預防性環紮。一般可請這些孕婦從14-16週起連續測量子宮頸長度,一旦有發現子宮頸逐漸變短,再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子宮頸閉鎖不全是一個不易預防的疾病,所幸發生率不高,孕產婦應對此疾病有正確認知,並隨時留心自身的異常狀況,該就醫時不要拖延時間,以免狀況變得更糟。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媽咪壓力大 準爸爸行動4原則助調適
懷孕不是只有媽咪一個人的事!準爸爸應主動給予孕媽咪關懷與支持,防疫期間除了定期接受產檢、避免群聚感染源及注重個人衛生外,更重要的是協助孕媽咪放鬆身心、保持好心情,一起成為守護寶寶的神隊友。孕媽咪產前若壓力大 易增早產風險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孕婦產前壓力與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及產後憂鬱有關,另美國國家科學會研究發現,壓力較大的孕婦,其自然流產的比例較高。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 回顧文獻更進一步指出,相較於一般孕婦,罹患產前憂鬱症之孕婦,其胎兒早產風險增加39%,低出生體重風險則增加49%。孕媽咪自我生活調適 準爸爸主動支持不可少 為維持好心情,孕媽咪除了自我生活調適外,準爸爸也應主動給予關懷與支持,國民健康署提供下列原則給孕媽咪參考:■孕媽咪自我舒緩身心:依醫護人員評估及指導,適度做腿部及腰部運動以放鬆肌肉,並輔以腹部或胸部深呼吸來調節壓力;同時向家人或其他親友分享心情,舒緩情緒。■準爸爸以實際行動支持:1.陪伴:陪孕媽咪去醫院產檢、一同參加產前教育課程及產前運動。2.分擔:分擔家庭勞務,減輕孕媽咪的身體負擔。3.傾聽:用心傾聽,分享孕媽咪的快樂與憂慮。4.尋求協助:如發現孕媽咪有情緒低落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主動致電回覆解答疑問,或民眾也可至「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照護資訊。 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重症肌無力 孕婦緊急剖腹產母子均安
新竹29歲李姓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因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又因胎兒窘迫缺氧情形,緊急剖腹產下男嬰,後轉到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婦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母子均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歲的生育年紀。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又以甲狀腺疾病最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患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情形。林明緯指出,若是病患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吞嚥或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國外甚至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應要避孕一至兩年。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但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約40%症狀會惡化,甚至恐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有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的孕婦症狀則會改善。整個孕期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症狀最可能惡化的危險期。重症肌無力的孕婦應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用藥物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懷孕而貿然停藥,重症肌無力病患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孩子恐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新手爸媽在欣喜之餘,要特別留意孩子。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 李伯璋:恐延誤癌症治療
這是一個不好說出口的「隱疾」,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俗稱「十人(男)九痔」。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平均每年有39萬人因痔瘡就診,每年新增就醫人數17萬餘人。多數人不好意思就醫,在狀況不嚴重時還能撐著,直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痔瘡的就醫狀況,由大數據看出哪些醫院擅長哪些手術,作為民眾就醫參考。依據健保署統計,我國痔瘡年齡層集中在50到59歲。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肛門括約肌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鬆弛,而身體活動量不足,痔瘡也容易上門,年輕人多因生活習慣不佳或懷孕,導致痔瘡出現。李伯璋說,痔瘡的典型症狀為排便出現鮮血,而血液顏色在臨床診斷上是重要依據,鮮血多為痔瘡,若為顏色較深的舊血,要當心癌症的可能,其餘還有痔核脫出、肛門搔癢等。引發痔瘡的危險因子,以便祕、腹瀉為大宗。李伯璋解釋,排便時過度用力,或腹瀉者認為解不乾淨,持續用力也可能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其餘的危險因子還有懷孕、久坐、久站、愛吃辣、熬夜等。懷孕腹壓增 與痔瘡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新增確診為痔瘡的女性中,兩年內曾做過產檢者接近一成,8萬7千人中,有8千多人曾做過產檢,年齡集中在30歲到39歲,其次為20歲到29歲,顯示懷孕與痔瘡有密切的關係。李伯璋解釋,懷孕期間,女性腹腔壓力增加,連帶影響腸胃蠕動,許多婦女懷孕後才罹患痔瘡。要避免懷孕期間出現痔瘡,建議多運動,能走動就多走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菠菜、韭菜、金針、茭白筍等,水果類如蘋果、桃子、瓜類等。新增初次確診 以年輕人居多每年新診斷的痔瘡人數平均為17萬人,與整體診斷為痔瘡的人數相比,較為年輕,集中在30到39歲間,且女性略高於男性。李伯璋說,痔瘡依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初次確診者,多為出剛出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長期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症狀出現。李伯璋說,有些疾病也容易導致痔瘡,像甲狀腺疾病患者,可能因腸胃蠕動不佳,容易便祕,成為痔瘡高危險群。過去診治痔瘡患者時,通常會加驗患者的甲狀腺素,確認是否分泌異常,若是甲狀腺素分泌異常,會先協助治療甲狀腺問題後,再治療痔瘡。輕症保守治療 重症才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治療不一定要動手術,他自己也曾是痔瘡輕症患者。當年長期往返台南、台北,搭火車時感到肛門疼痛,是血管栓塞型痔瘡,上班時趕緊請同事協助拍照,自己診斷一下痔瘡嚴重程度,好在是輕症。為了改善疼痛感,每天溫水坐浴5到10分鐘,再搭配外用塗藥,多數可獲得紓緩。李伯璋說,痔瘡分一到四級,被診斷為第一級輕症者,可以先採取保守療法。除非輕症患者已經有大量出血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有手術的必要。一般而言,輕症患者應先擦藥,並用溫水泡肛門舒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就好。不過,有些患者希望透過手術改善痔瘡,常有患者拜託醫師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手術雖然不難,但仍有麻醉風險,且輕症真的沒有必要動刀,痔瘡重症患者才有其必要,開刀僅是改善症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復發。出血未必是痔瘡自行診斷恐延誤癌症治療「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李伯璋提醒,一旦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患者,自我認定排便流血僅是痔瘡,「能忍則忍」,加上有些長輩懼怕開刀,又怕醫師,最後是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就醫,但往往就醫時才發現根本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李伯璋說,等到出現疼痛症狀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末期,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無論是有搔癢感或疼痛感,甚至出血,都應該趕緊就醫。
-
2020-05-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助友邦抗疫 國合會瓜地馬拉技術團自製上百個防疫面罩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我國幾個友邦醫療技術和資源較為貧乏,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駐地技術團成員利用自身所學及身邊可取得的材料,協助友邦抗疫;我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利用塑膠片、鬆緊帶和海綿,再動員技術團化身「家庭代工」,製作了230個防護面罩給瓜國的醫護人員。國合會在瓜地馬拉有「運用醫療科技提升孕產婦與新生兒保健功能計畫」,今年邁入第二年;國合會人道援助處組長林依潔說,技術團成員中有人有護理人員背景,看到當地醫院資源較不足,因而有了想做防護裝備幫忙的想法,和台灣的醫院請教也試做後發現可行,「結合了台灣經驗來幫忙」。瓜地馬拉技術團特別把面罩的製作過程拍成影片,影片中技術團人員先裁剪貼紙和鬆緊帶,黏上海綿後再用釘書機固定鬆緊帶就完成一個面罩了;技術團表示,面罩的製作方式簡單又快速,十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初級的抗疫裝備,不只可以幫助駐團在當地的夥伴醫院,還能保護在醫院的駐團成員。林依潔說,疫情爆發後,國合會請各國的公衛醫療計畫技術團盤點當地疫情狀況,看是否有能幫忙的地方,像巴拉圭有計畫是協助醫院建置醫療資訊系統,技術團就在系統增加一個註記功能,若醫生看診時遇到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的病患,可以註記要追蹤,之後就會有人給予後續關懷。林依潔說,駐史瓦帝尼技術團也有孕產婦計畫,因應當地人以聽廣播為主,計畫利用廣播做衛教或宣傳產檢的同時,現在也新增防疫資訊;此外,聖文森和尼加拉瓜都有公衛醫療計畫,現在也都在計畫做衛教的同時,會提供民眾防疫衛教單,讓更多人知道防疫資訊。
-
2020-05-06 科別.婦科
寶寶防B肝 孕婦可服抗病毒藥
30多歲楊小姐,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回腸胃肝膽科門診追蹤,已經懷孕12周的她,雖有些孕吐不適,但雖目前肝功能正常,產檢時不論母親胎兒也無異狀,但除擔心感染新冠肺炎外,也憂慮寶寶會不會也罹患B肝?胃腸肝膽科醫師表示,孕婦可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B肝病毒量外,高風險寶寶也可接種免疫球蛋白和疫苗,來減低垂直傳染的機會。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B肝會經由血液或體液水平傳染,如輸血、性接觸等,也可能在生產時由媽媽傳染給小孩,即母嬰垂直感染。母嬰感染可能會變成慢性感染,B肝病毒將長期存在小孩肝臟,長大後肝炎發作、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都會增加。康本初說,目前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控制B肝病毒量。像是肝指數持續異常、有肝纖維化、肝硬化時就需在醫師指示下服藥;懷孕時控制B肝病毒量,也能減低寶寶垂直傳染機會。目前B肝的抗病毒藥物中,已有懷孕時可安全服用的種類,B肝病毒量較高孕婦,倘若在第三孕期(約28周)開始服用B肝抗病毒藥物,可讓小孩感染機會降低,建議由第三孕期服用至產後一個月。另外,1986年起,台灣全面推行新生兒的B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注射後,新生兒接受注射就可降低B肝感染機會,約有9成保護力;疾管署去年7月也宣布,2019年7月後出生的新生兒,母親若為B肝,均需於出生24小時內接種1劑公費B肝免疫球蛋白及第1劑B肝疫苗,並後續追蹤。少數仍受感染的新生兒,可能是媽媽的B肝病毒濃度較高所致。
-
2020-05-05 醫療.一般內科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醫教從這三重點判斷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若是男性朋友發現自己乳頭一擠就有分泌物,請勿遲疑,趕快就醫檢查吧!女性朋友們於哺乳時本來就會有乳頭分泌物,也就是白白的乳汁,但即使不是在哺乳期,女性還是有機會發現乳頭分泌物,這時總會造成一些緊張。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吧!乳汁不是僅在產後出現,其實懷孕二十幾周時就可能出現乳汁,所以在孕期若看見乳頭出現些微白白的分泌物,先不用太過緊張而急著跑醫院,於產檢追蹤時向醫師確認一下即可。剛停餵母乳沒多久(兩至三年以內)的女性也還會存有一些乳房分泌物,若量太多、或容易造成乳房痛或發炎,就要就醫檢查。即使女性還沒經歷懷孕生產的關卡,還是有機會出現乳頭分泌物。性行為時的強力擠壓或激烈運動造成的乳房晃動都會刺激分泌物出現。通常只要先別一直擠,在幾天內會自行緩解。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介紹乳頭分泌物?就是因為某些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暗示著胸部長了腫瘤!想分辨乳頭分泌物時,我們的觀察重點是「顏色」、「量」、「單側或雙側出現」。 若雙側乳頭都有乳白分泌物,且擠壓時才出現,常常是正常狀況。但你若是不放心,且經過一兩個月經週期狀況都沒改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假使分泌物的顏色為血色、太過透明、咖啡色、或黃綠色,通常是警訊!假使配合上量多,還僅在單邊、甚至單孔出現,最好要趕快就醫檢查。量多、白色的雙側乳房分泌物可能起因於泌乳激素過高、腦下垂體腫瘤、服用荷爾蒙、胃藥、身心科藥物、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有些患者同時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等其他症狀。醫師檢查後可能會抽血檢查泌乳激素,找出乳房分泌物的原因加以治療(包括停止使用部分藥物、或用藥治療荷爾蒙不平衡問題)。至於乳突瘤、乳癌、乳腺炎等問題,常是造成單側、單孔、量多、血色或黃綠色的異常分泌物。絕對要多加注意,及早就醫。原文: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婦產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煎熬76天 台胞被註記、沒健康碼難離開
湖北武漢今起解封,台商二代、來到武漢已經十七年的大陸全國台企聯青委會執行長楊政諭表示,即便解封,武漢小區(社區)的管理依然嚴格,境外人士、包括台灣民眾因沒有健康碼也難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離開武漢。滯留武漢台胞方面,湖北台灣同胞返台救援會會長徐正文說,當中包括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童、有經常性流產問題的高齡產婦等情況特殊的民眾。被註記 無法自行搭機回台由於滯留台胞依舊被「註記」,無法自行搭機回台,仍須等待專機或類包機,回家之路遙遙無期。一位台灣高齡孕婦林女士(化名)說,她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七十六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林女士說,她之前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台灣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心裡覺得頗絕望的。而有些住在郊區或偏遠地區的台胞,非常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再次向政府呼籲,在沒有妨礙防疫的前提下,請取消註記,讓他們自行搭機返台。另有兩名滯留在當地的台灣幼童,昨天透過錄下短片的方式向蔡政府求救,「蔡總統你快點派飛機來接我,好不好。」另一名小一女童,手上拿著國三哥哥的課本說:「哥哥快要面臨會考了,可是我們還在湖北,恐怕來不及參加會考,我們好想回家。」徐正文表示,有一名在武漢工作的呂姓男子,母親於三月初過世,早前是因武漢封城而無法搭乘包機或「類包機」返台奔喪。武漢解封前,呂姓男子備妥母親死亡證明及武漢當地出具的健康證明,向政府相關單位陳情,希望能循「血友病患童」模式回台,但迄今仍未獲政府回應。沒健康碼 四張紙往來被卡武漢解封後,民眾出行必須出示手機裡的健康碼(綠碼)掃碼才能出行。但湖北的台商與滯留在當地台灣民眾因無當地身分證無法申請健康碼,讓他們出入困難。台企聯一位台商幹部表示,台商沒有健康碼,想在武漢市內行走,只能靠著四張紙便宜行事,一張是做過核醣核酸之後小區給的通行證;一張是所在地居委會的健康證明;第三張是復工證明;最後一張針對台港澳居民發給的健康檢測報告。但就算帶著這四張紙,仍然極不方便,每遇一個出入或往來查驗口,都必須費盡唇舌解釋,還有一些小區、餐廳、超市或商場,乾脆拒絕進入。
-
2020-04-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台胞:封城76天很難熬 心力交瘁已到崩潰邊緣
武漢八日解封,根據我方規定,滯留當地的台商解封後若需返台,仍以武漢包機方式返台,且需加以註記,無法自行搭機。這使得武漢台商返台仍然遙遙無期。即將解封的台胞們心急如焚,一方面開心能解封,一方面仍對返台之路遙遙無期而憂心。一名台籍孕婦「林女士」(化名)表示,她是滯溜在武漢的民眾,是一名高齡孕婦,武漢封城76天,至今兩個月都沒有產檢,非常急迫想要回台灣做產檢。她的核酸篩檢都有檢驗合格,社區也開立健康證明,證明她和家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希望能早日回到台灣,等待生產。她表示,76天真的很難熬,心力交瘁,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好不容易熬到了武漢解封,但是一樣被政府「註記」無法回台,真的很無力。「在七十六天中,每天都過得很煎熬,有很多政治因素,但不是我們一般民眾去理解和干涉的。自己只希望一切生活如常,也不想干涉政治。」「林女士」表示,希望政府可以不要兩種差別待遇,「我只是想回去,我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生活多年。武漢明天要解封,一周前就已恢復交通,有健康證明就能外出採買。基本上我們被註記,回不去,這幾個月也沒有收入,很辛苦」。她說,透過這件事,看透了很多事,對政府滿絕望。我們百姓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她打電話給市台辦、也打給海基會,都沒有任何包機的訊息。她說:「沒有包機、又不解除註記,是置台胞死生於不顧嗎?很傷感!」在這期間的生活,「林女士」表示,武漢台辦有送口罩、蔬菜、食物,電話關心。社區封閉式管理,生活要採買都是團購,這部分是OK。因為她生活在武漢市區,所以好一些,但在郊區偏遠地區台胞,就非常的辛苦,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她說,我方政府一直強調要「弱勢優先」原則,但第二次武漢包機也沒有排到她,她感到不解。自己是高齡孕婦,在七十六天裡,很害怕懷孕過程出問題,也根本不敢去當地醫院。「林女士」呼籲,在沒有妨礙政府防疫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取消註記,讓她們返台回家團聚。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強調,武漢市預定四月八日解封後,飛機能飛不能飛,還有很多變數,我方還在持續評估中。武漢包機方面,兩岸民航小兩會仍保持溝通。
-
2020-03-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媽咪注意 醫師:疫情期間更需產檢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許多孕媽咪對於是否可以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疑惑,對此,恩主公醫院整理孕媽咪須知,也提醒「疫情流行期間更需要如期進行檢查」。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王鐸聲表示,孕婦是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族群,疫情流行期間應定期產前檢查,並密切注意胎動變化,「有妊娠期合併症或併發症者要適當增加產檢次數」,醫院皆有完善防疫措施,提醒大家進出醫院戴外科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沖澡,做好個人衛生保護自己。王鐸聲表示,台灣目前未出現孕婦確診案例,但仍須做好防疫工作。在照顧新生兒方面,應盡量減少照護人員、房間定時開窗通風、照護人員勤洗手、對新生兒的用物做好消毒(高溫或75%酒精)等,密切觀察新生兒體溫、吃奶、呼吸、黃疸等變化,若有不適隨時就醫。若母親確診或疑似感染,建議新生兒至少隔離14天,且不要進行哺乳,新生兒如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精神反應差、吃奶差、反覆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診。王鐸聲指出,新生兒若符合以下任一條件需檢查,包括孕產婦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孕產婦密切接觸家人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及新生兒出生後家庭照護人員有確診和高度疑似感染者。新冠肺炎會透過胎盤、母子垂直感染嗎?王鐸聲表示,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報告,記錄9名懷孕晚期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入院症狀和新生兒狀態,研究團隊在分娩時抽取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都沒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存在。不過,在武漢兒童醫院2月5日確診的2例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母親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因此,專家推測「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傳播途徑」。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首破3成 超過英國
隨著國人晚婚、人工生殖技術進步,婦女晚育日漸普遍。內政部統計,卅五歲以上高齡產婦占百分之卅點一二,首度突破三成大關。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玫儀說,英國二○一六年時高齡產婦占二成二,南韓二○一八年高齡產婦達百分之卅一點八,我介於兩者之間,但已偏高,值得重視。國健署提醒,高齡產婦有較高風險出現妊娠併發症、死產、胎兒低出生體重等,提醒高齡孕婦做好孕期保健、定期產檢、了解自身妊娠風險,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說,生產年齡愈高,風險愈多。去年出生通報就顯示,當年新生兒約十八萬人,生母卅五歲以上者,近一成二出生體重低於二千五百克,百分之一點五六死產,皆高於生母廿至卅四歲者。但對於衛福部總提醒高齡產婦多注意自身風險,婦團認為太過咎責於女性,讓不得不高齡生產卻仍願意生產的女性,背負龐大壓力,建議通盤檢討晚婚晚育及人工受孕胚胎植入數量等。陳玫儀說,改善高齡生產不能只看醫療面,卻迴避低薪、工作壓力、高房價、托育私有化等使女人晚婚晚育的因素。國健署二○一七年人工生殖統計,接受人工受孕治療者,卅五歲以上女性逾七成,三成二試管嬰兒體重低於二千五百公克。生動盟常務理事、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說,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值得檢討,但應考慮多胚胎植入的影響,許多國家透過公共政策預防此一風險,例如以公費補助限制胚胎植入數目。不孕症治療醫師李茂盛說,接受不孕治療的女性總希望多放胚胎,但四十歲以上懷雙胞胎易早產、子癲前症、產後大出血,對母嬰都是高風險。李茂盛建議,根本作法還是減少高齡懷孕,相關支持和補助應放在更前線,讓年輕人早點結婚或有能力凍卵,有助降低高齡懷孕的機會和風險。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 早產死產風險增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產婦比例突破3成;依出生通報資料,高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有較高風險低出生體重、死產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孕婦應定期產檢。國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另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孕婦應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不要抽菸飲酒,且要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有突發狀況才能儘速就醫或待產。目前國健署補助每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且有產前衛教指導。陳麗娟說,孕婦應懂得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時,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如果孕婦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至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陳麗娟表示,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至8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
2019-12-16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孕產婦死亡率高 衛福部推周產期照護網
媒體報導去年 嬰兒、孕產婦死亡率雙飆高與高齡孕產婦增多有關。衛福部今早召開記者會說明,針對高齡孕產婦,衛福部已計畫「周產期照護網」,希望每縣市至少一家重點醫院提供周產期照護中心,照顧高危險妊娠孕婦。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表示,近幾年嬰兒死亡率一直維持在四(每千活產)上下,發現高危險妊娠是可以努力改善的部分,因此衛福部開始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希望每一縣市有一個24小時可處理高危險妊娠的醫院,且讓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都在醫院裡生產,減少手術的風險。照護網將包含基層及地區醫院,提供產檢、接生、新生兒照護服務,並在每縣市設置至少一家的重點醫院,提供高危險妊娠照護及新生兒照護和轉送,減少孕婦往返的不方便,並鼓勵子宮內轉診(即未生產前的轉診)。該計畫將從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地方先實施,目前正在招標中。劉越萍表示,透過周產期照護網路,媽媽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嬰兒死亡率也會相對減少。但她也強調,該計畫主要針對「願意生的高齡產婦」,生育年齡往前提仍是最好的方式,則有待各部會合作共擬對策。
-
2019-12-13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時9成血液逆流回母體 唐小妹昔輸血3萬cc救回
屏東縣一歲唐小妹妹活潑好動,看不出去年此時,醫療團隊從死神手中將人搶救回來。唐小妹出生時罹患「胎兒母體輸血症」,近9成的血倒流回媽媽身上,全身慘白無血色,共輸血3萬cc才救回。義大醫院表示,唐媽媽懷孕過程沒有任何徵兆,新生兒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三,所幸小孩發育正常,無須復健。去年10月,28歲唐媽媽臨盆前兩周,腹中嬰兒的胎動次數突然驟減,醫院緊急剖腹,唐小妹出生時體重2300公克,不過血紅素只有2.1g/dl(新生兒正常值為16-18 g/dL),唐小妹出現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與低血容性休克,接生醫師向新生兒緊急醫療網請求後送,義大醫院醫護團隊連夜趕至屏東將人接回義大醫院急救。義大新生兒科主任楊詠甯指出,唐小妹出生時,全身幾乎將近9成的血液倒流回母體,全身像白紙一樣,共輸血37袋(約3萬cc),等於全身進行四次大換血,起初輸多少流多少,腸胃道、氣管全都在出血,醫院發出病危通知,自己留院三晚不敢回家。唐小妹雙親六神無主,四處求神拜佛祈求保佑,所幸唐小妹情況逐日好轉,住院第14天後拔管,約一個月出院返家,媽媽終於親手抱到二女兒,不用再從老公手機視訊看日夜想念的小孩。「只要小孩沒出聲音就會害怕,要走近探視才安心」唐媽媽說,小女兒剛出生身上插滿管線,可怕畫面餘悸猶存,擔心失去小孩的恐懼圍繞不去;生老大時很順利,產檢一切正常,從沒想過老二會得到這種罕見疾病。楊詠甯表示,「胎兒母體輸血症」是指胎兒的血液在懷孕過程中或生產前大量倒輸回母體內,唐小妹身上約150毫升血液流回母體,屬於嚴重個案,死亡率高達六成,所幸在義大醫院新生兒後送轉診制度下救回寶貴生命,看見唐小妹活潑可愛,內心欣慰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