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醫聲.Podcast
搜尋
產檢
共找到
150
筆 文章
-
-
2022-08-14 焦點.杏林.診間
產科醫護荒/生產管理師、開放醫院 醫界提偏鄉解方
大新竹地區資源集中竹市、竹北新興發展區,「偏鄉根本養不起婦產科醫師」,祭出偏鄉山地鄉孕婦交通費補貼,仍治標不治本。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提出「生產管理師」概念,讓偏鄉產婦也能安心就地生產;也有醫院考慮試辦「開放醫院」,開放診所醫師使用大醫院設備。黃閔照舉提出的生產管理師概念,如五峰鄉部落孕婦領了媽媽手冊後,透過產檢雲端化,管理師即可知道山區有哪些婦女懷孕,隨時掌握懷孕周數,協助安排產檢、衛教。「好的管理師不僅能解決醫師人力不均問題,也能避免衍生更大醫療成本和糾紛。」黃閔照說,衛福部已有類似計畫模式。為解決新竹溪南地區婦產科醫師荒,已有醫院策略聯盟支援看診。新竹國泰醫院與北榮新竹分院簽約,每周派四醫師到竹東支援看診,其中包含兩名女醫師生,讓原鄉婦女感動「終於有女醫師了」。對於醫界拋出「開放醫院」做法,新竹馬偕醫院長翁順隆說,可緩解醫院人力不足問題,孕婦也能讓熟悉的產檢醫師接生。不過,也有產科醫師持保留態度,「開放醫院」不普及,診所醫師使用大醫院的器械、人力,也要時間磨合,且生產變數很多,應先試辦再觀察。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孕婦胸悶心悸揪「心」病 健保增給付助省百萬手術費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一生面臨多次手術,以常見的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幼年開刀治療後,約2至3成患者成年後需要再次開刀。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心臟團隊近年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支架置換術,台大醫院說,效果好、傷口小、復原時間快,過去礙於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需自費逾百萬元。健保署已於去年12月起核准給付2款心導管置換肺動脈辦膜,期望嘉惠更多心臟疾病患者。31歲的張小姐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也是2歲兒子的媽媽,她5歲時經過手術矯正,術後沒有特別異常,直到2019年懷孕3個月時,偶爾覺得心悸、疲累,轉至心臟科經超音波、心臟核磁共振掃描檢查,才發現右心室明顯擴大,且肺動脈瓣逆流嚴重,與醫師討論,評估傳統手術風險較大,因此決定以微創心導管手術。不過決定做心導管手術時健保尚未給付,張小姐得負擔80萬元高額手術費,雖有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綺綺專戶協助30萬元補助費用,但剩下50萬元得想辦法自行籌錢。張小姐說,快要進行手術前,健保正好通過給付,因此放下內心很大負擔,且手術後隔天便可下床、4天就出院,至今完成手術半年,胸悶、心悸、頭暈症狀皆消失,心臟收縮功能也恢復、心衰竭指數也下降。除了張小姐,包括18歲的韓先生、24歲的劉小姐也都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皆在健保通過給付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王主科表示,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在年幼時,透過手術矯正辦膜狹窄的問題,但約2至3成法洛氏四重症患者成年後,會出現術後併發辦膜逆流的問題,造成右心室擴大,若未及時處理會導致心臟衰竭等不可逆傷害,因此必須掌握黃金時機,及時更換辦膜,植入辦膜使用年限約10年,若有必要可再次置放新辦膜。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邱舜南表示,法洛氏四重症為常見嚴重性先天心臟疾病,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台大兒童醫院心臟團隊從2015年起至今執行61例手術,在健保給付前,多透過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補助,會依個案經濟財力評估,最多可補助至8成費用。王主科說,健保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加上外科醫師手術越來越純熟,期望未來產檢發現孩子是法洛氏四重症的家長,較有意願生下來。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表示,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逆流的病友,手術矯正後仍要定期追蹤,因部分病人右心室功能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辦膜功能異常後,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
-
2022-08-09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瞄準婦幼保護力 新北呂家愷提公費疫苗補助新手爸媽
今天是父親節,年輕世代議員參選人關注婦幼政策,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在粉絲專頁宣告與妻子將迎來新生命,也因準爸爸身份,他拿各縣市的婦幼政策補助比一比,發現雙北在同一生活圈,但檢查項目和補助條件、費用沒有統一;此外,針對亟需保護力的孕婦與新生兒,在疫苗補助政策也還有待提升,因而他提出主張,希望為新手爸媽爭取更多福利。呂家愷據內政部統計指出,2012年至2021年人口增加約1.7%,新北市人數突破400萬大關,已占全台人口總數約17%,為全台最多。雖然在晚婚晚育的時代,結婚對數、出生數相對下降,但新北市的出生、嬰幼兒、老年人口數是六都當中最多。以孕婦、新生兒為目標族群,呂家愷指出,孕婦在孕期以及新生兒出生常見的自費疫苗,包含百日咳疫苗(孕期)、B型腦炎疫苗、口服輪狀疫苗與水痘疫苗第二劑,民眾所需總花費最高近3萬元,開銷不小。呂家愷認為,政策應對婦幼提供更完善的保護,目前新生兒疫苗雖普遍有公費補助,但如能提早完善嬰幼兒免疫力,有能力的家長會甘願掏錢。但現實面是,多數家庭需應付生活所需,面對自費疫苗支出,多會顧慮金錢,也提高生產時所面臨的風險。他建議,未來新北市在疫苗政策應「一石二鳥」,提出將百日咳疫苗與口服輪狀疫苗納入全額補助範圍內。根據疾管署預防接種建議,懷孕的媽媽不論過去的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或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接種史,每次懷孕應接種1劑Tdap疫苗,為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建議於懷孕第28-36周接種。另外疾管署指出,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引起嘔吐、水瀉、發燒、腹痛、食欲不振甚或脫水。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一般在寶寶6周大之後就可以口服第一劑,第二劑與第一劑間只需間隔4周,若是口服的兩劑型輪狀病毒疫苗,寶寶最早可在10周大時就完成接種。另外,他提到,台北市相較新北市而言,女性孕前檢查多了甲狀腺刺激素檢查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另外各縣市在孕後遺傳篩檢的申請補助條件不一,例如新北市針對34歲以上孕婦,或經診斷證明有遺傳性疾病、疑似染色體或胎兒有異常可能的情況補助,台北市則是夫妻一方設籍在台北即可提出申請。他認為雙北城市連結緊密,民眾可能跨縣市產檢,但政策不同,民眾負擔不同費用,認為中央沒有統一標準,呼籲中央應協調整合,妥適分配資源,勿讓縣市各自為政,共同打造幸福、健康的宜居城市。
-
2022-08-04 醫療.婦產科
懷孕期間可以性行為 台首本爸爸手冊問世 解決疑難雜症
孕產育兒路上需要伴侶的相互關懷扶持,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指出,若懷孕期間能彼此支持,除了減緩孕期不舒服,身心叫愉悅的孕婦,早產發生率相對較低。為讓「準爸爸」參與伴侶懷胎過程,國健署推出首部準爸爸專屬「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建立養育基礎識能。爸爸手冊內含九大主題,包括「伴侶懷孕了,最想知道的事」、「伴侶要生了,該如何做準備」、「伴侶生產了,要怎麼照顧她」、「寶寶加入了,學習當爸爸」,以及許多新手爸常遇到「爸爸兼顧工作與家庭訣竅」、「育兒資源」、「奶爸進擊檢視表」、「下一胎備孕攻略」等。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有伴侶支持,周產期不良事件可以減少,準爸爸的加入也會讓伴侶及新生兒有被愛的感覺,讓親子、家庭關係更加和樂。在即將生產的分娩階段,黃建霈指出,第一產程,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伴侶可以陪在太太身邊,幫他按摩、聽音樂舒緩;第二產程是最痛苦,因子宮頸全胎到胎兒娩出,伴侶多鼓勵太太,告訴她做得很好;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可幫忙抱寶寶,協助寶寶和媽咪接觸。「孕期性生活3好4不」談到許多伴侶擔心懷孕期間親密行為影響到胎兒。黃建霈說,其實懷孕期間性生活仍然可以持續,除非特殊狀況需注意,不過大多數人不太敢問醫師,多半是太太產檢聽胎兒心跳時,才會私下問醫師這類事情。他說,伴侶若中斷親密關係,對彼此身心都不好,且可能有後遺症,像是孕期中出軌等,是有可能發生的,建議伴侶孕期期間保持良好親密關係。育有7個月大寶寶的素人新手爸媽,今也現身分享經驗談。新手爸說,睡眠是育兒期間最大煩惱,寶寶剛出生1、2個月時,餵奶每4個小時要重新開始,喝奶要1小時、拍嗝1小時、吵1小時、接著過1小時「又要開始餵奶」。新手媽分享,初期孕吐嚴重,且小腿水腫,感謝老公幫忙按摩,也因為自己是自然產,老公幫忙照護傷口,也幫忙顧小孩,洗衣服做家事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一個家庭組成,小孩出生不只媽媽有責任,爸爸也很重要,國健署花了一年時間籌備爸爸手冊,廣納各方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為準爸爸量身打造的全方位實用寶典手冊,結合醫學、社會、心理等不同領域之專業,提供相關的孕產及育兒照護資訊,讓新手爸爸更能體認父職角色的責任與功能,幫助伴侶成為家庭最佳的神隊友。爸爸手冊亮點包括,以準爸爸實際需求,提供實用的衛教資訊;並以簡潔文字搭配檢疫插圖,增加閱讀友善性;手冊含有家事處理表、寶寶安全睡眠環境檢視表、照顧寶寶能力檢視表等,爸爸可自我檢視及提醒;彙整現行政府提供育兒資源,爸爸不必花時間搜尋。「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的內容可至本署健康九九網站下載。
-
2022-07-01 焦點.食安拉警報
台灣芒果在澳門驗出新冠病毒 食藥署長:很不合理
繼日前台灣白帶魚、竹莢魚外包裝被大陸驗出新冠病毒樣性,今澳門發布訊息,一批由台灣輸往澳門的芒果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對此,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若真有危害,全世界就會發布警訊,但如今只有中國大陸單方面發布,影響我國產品輸出,「這是不合理的」。據澳門日報報導,一批台灣的芒果樣本,6月29日晚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澳門市政署隨即啟動應急預案,將20箱共重100公斤的涉事貨物全數封存銷毀,沒有流入市面。澳門市政署自6月30日起,也暫緩涉事廠商相同來源產品的進口一周。吳秀梅今上午接受本報電訪時表示,新冠疫情正在全世界流行,若新冠疫情會透過此方式傳播,那全世界早已發布警訊,但各國皆未發布相關訊息,也僅大陸單方面發布訊息,影響到台灣水產品、水果外銷大陸,「這是不合理的」。先前台灣白帶魚、竹莢魚接連被大陸驗出新冠病毒,讓神隱多日的衛福部長陳時中露面,說明國內捕撈白帶魚、竹莢魚等水產檢驗情況,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查察採驗34支塗抹檢體,皆為陰性,強調我國出口沒問題,呼籲大陸沒有證據前,應加強管控,而非採取無端的貿易障礙。台灣芒果再度面臨被檢驗新冠陽性問題,是否會再度自我檢驗?吳秀梅說,先前會做檢驗,是因為中國無端指控,我國才進行,至今根本沒有其他國家針對外包裝檢驗新冠病毒。她指出,產品外銷輸出主管機關仍屬農委會,不過食藥署針對輸入我國產品,持續進行相關檢驗。食藥署公關郭旭棋說,食藥署針對國內流通食品做管理,像是自2020年11月6日起,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在邊境採樣檢驗進口冷凍食品之內外包裝,至今超過1200多個樣本皆為陰性。郭旭棋表示,最近中國針對白帶魚及竹莢魚案件,經指揮官陳時中指示,食藥署已派員赴宜蘭縣東和食品公司與基隆市北都食品公司,採樣8件水產品內外包裝共34支塗抹拭子檢體,經食藥署國家實驗室檢驗,結果皆為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陰性。至於台灣芒果是否也會如同白帶魚、竹莢魚做檢驗?郭旭棋表示,仍需要中國或是澳門提供更明確的資料及科學證據,依據風險評估資料,食藥署會配合指揮中心指示執行檢驗芒果。
-
2022-06-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記得第一次癲癇發作,在醫院醒來時感覺十分疲憊、全身酸痛,連呼吸時也痛,聽到的聲響都伴隨著轟隆隆的回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時才15歲的我很害怕,不知所措、哭個不停,這是第一次發作後醒來的深刻印象。住院檢查短短幾天裡,時間過得很慢,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更是無從得知,「囡仔人有耳無喙」,在無力也沒膽量的情況下遲遲問不出口,但病情卻在安靜的病房內迴盪的更是清晰,「身體僵硬」、 「抽筋」、 「翻白眼」、 「羊癲瘋」這些詞語就這樣竄進了耳中;我對這些字義上的理解就是發生時不好看、很可怕,那時覺得自己患了見不得人的疾病。但當時的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則以「腦子放電太強」輕描淡寫的帶過,告訴我別緊張,有很多相同情況的人都控制得很好。當時我剛升上國中三年級,自尊心強也怕丟臉,醫生的話讓我在面對同學的關心時,不需要覺得自己很奇怪而抬不起頭,雖然有時會自我調侃是個電力十足的女孩,但一知半解卻也讓我不想承認自己是癲癇患者。在適應藥物期間,會頭暈昏睡、起身會有想吐的感覺,有時會因無法平衡而跌倒,常常會想:「為什麼是我?真的很倒楣,我有做錯事嗎?為什麼會生病?實在太浪費時間了,氣死我了!」這種憤憤不平的情緒佔滿我的思緒,有時會覺得世界對不起我,有時又覺得是否我不夠好受到的懲罰,總想為現況找個合理的解釋來安撫自己,但心情依舊大受打擊,也焦慮著那些越積越多的學業,更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即使如此,不舒服的感覺還是打敗了焦慮的心情,我被迫以調養身體為優先考量。藥物的副作用減緩後,回到了日常生活,在追趕進度的壓力下,我選擇忽略那害怕不安的感覺,用總是想睡的身體和無法振作的心情苦苦撐著,希望一切都是夢,讓我醒來後生活就恢復正常,就如同過往一樣;看似繼續過著考生的日常,卻失去了以往的自信與動力,也更加沉默了。心中總是糾結著那「被擊倒的落敗情緒」無法平復,稍有不順心,就怪罪於是生病造成的,嚴重打擊了我的士氣,也打斷了當時的人生規劃,這是第一次面臨如世界末日般的挑戰,而我卻無法振作,沒有勇氣也不想面對,只能被時間推著走,度日如年。生活就這麼持續著,按時吃藥定期回診,縱使心有不甘也必須接受。在國高中時期,我非常忌諱告訴別人我是癲癇病患,但在隱瞞之下反而壓力越大,常在認識新朋友後就上演了癲癇大發作的大戲,總是無法順利地瞞天過海。上了大學後,在網路上查詢慢性處方簽上的病名、用藥,一字一句的翻譯,也閱讀了許多相關文章,希望對癲癇能多些了解。在網路上,看到有些癲癇病人的奮鬥歷程,有些患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可能還無法得知誘發癲癇原因;就此點來說,只花了短短幾天確定病情,短短幾個月適應藥物,也能適當的控制住癲癇的我是幸運的。我開始正視我是個癲癇患者,並願意告訴他人自己的情況,在突然轉念接受後,我的生活再度改變,不再籠罩在灰濛濛的迷霧裡,反而更加明亮、有色彩。大學離開父母的羽翼,在外求學獨立生活,在過往認識新朋友就會發作的顧慮下,與室友提及我本身的疾病,需按時服藥還有發作時的處理方式,讓我在大學期間,平安的度過幾次的癲癇發作過程,要說出口不容易,必須提起勇氣,但說完後的舒暢讓我可以更輕鬆的與朋友相處,求學期間有他們的陪伴,總讓我覺得安心,也過得充實快樂。癲癇發作過後常被詢問:「你知道你發作了嗎?」 「嗯?我不知道!」伴隨著疼痛、頭暈的總是難過和沮喪,常會懊悔的想著:「這次到底又是為什麼呢?」即使癲癇控制的不錯,但剛開始的幾年還是每年都會發作,足以讓我將發作的可能原因做了整理和歸納:在特定的情況,例如睡眠不足、壓力過大、情緒緊張、感冒、生理期、看到閃爍的燈光、聽到重複性的節奏、忘了吃藥等,綜合以上兩三種原因就可能會引起我癲癇發作,其中最常見的是忘了吃藥加上睡眠不足。雖然做好健康管理就可以避免癲癇發作,但面對生活的責任及壓力時,卻很容易就讓自己陷入發作的危機當中。我的情況如地震般,若無法適時適量的逐步釋放,蓄積的能量會一次性的爆發;倘若我情緒壓力、身體疲憊累積到高點,也隨時會發生如強烈地震般的大發作。這段期間我不斷的自我探索,常常與自己對話,有時候雖會如鬼打牆般的困在某個小迴圈中,但也從中學著拉自己一把、鼓勵自己;我知道自己容易執著在一個小問題上,鑽牛角尖的要求完美,若無法達成便會開始覺得煩躁不安;對我來說感受身體與心情狀況是很重要的,希望在練習後內化成習慣,在有不適狀況時能自我察覺。曾經連續幾年癲癇未發作而停藥,那時覺得自己擺脫服藥生活,癲癇再也與我無關,心情無比暢快;但在一次身體已發出警訊,而我卻選擇忽視,沒有適度的休息,導致癲癇全身性大發作。醫生建議恢復用藥,因而錯失了永久停藥的資格。面對這個結果,聽到了自己心中許多的「如果」,如果好好地睡覺、如果不要鑽牛角尖、如果不要心情起伏太大、如果放輕鬆好好休息,就不會需要一輩子吃藥,真是自作自受;在允許自己用力生氣、難過哭泣發洩過後,還是得為自己造成的後果負責,只能再次嚴格要求自我的生活態度與習慣,開心的時候可以大笑,難過的時候可以哭,生氣的時候也可以宣洩,但不能沉溺在負面情緒裡;若感覺到快要超過自己的負荷時,就會先停下腳步,穩定自己的心情,放鬆休息後再出發。15歲成為癲癇病患,從否認、沮喪、生氣到接受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一開始認為只要不承認就好,否認我是癲癇病患,當時我的個性較為固執內斂,也或許身處那個年代、那個家庭不會明言道破,不會在我面前討論,也不會向我解釋。但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他們持續的關心與鼓勵,讓我有空間與時間去消化,現今已坦然接受,釋然的看待過去的自己。我努力的與癲癇和平相處,突發性的發作不僅僅會造成身體上的痛苦也會驚擾到他人。癲癇給我一個跟小時候的夢想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有點麻煩、但放慢腳步後的生活也多點愜意。慶幸目前生活簡單、身體健康,癲癇就我而言是人生途中的一條叉路,讓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即使我曾認為它是個汙點,但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困擾,反而是個警訊,讓我將「該休息了」、「要放輕鬆喔」在心中時時警惕自己,同時享受美好的時光,追尋自己的夢想,與癲癇共處已成為我終生必修課。癲癇會遺傳?關於生育,主治醫師非常仔細的說明構成癲癇的原因有很多、而遺傳的機率不大、並解釋國際研究結果,其中包括不同抗癲癇藥物對懷孕與胎兒影響,及懷孕停藥的危險性等,讓我上了一堂關於癲癇患者生育的解惑課程,評估後也更換抗癲癇用藥。順利換成新藥後,醫生加開葉酸處方,主要是確保懷孕初期胎兒神經發育正常,減少發育不全的情況發生,在懷孕中期也需抽血檢測藥物血中濃度,適時的調整抗癲癇藥劑量,確保懷孕期間不會發生癲癇。在產檢時,我告知婦產科醫生我是癲癇患者,希望在專業醫療的幫助下一切順利。懷孕中後期卻檢驗出有妊娠糖尿病,有時候會懷疑為什麼總是自己遇到健康方面的關卡呢?當時停留在診間與衛教室的時間十分漫長,感覺心臟亂跳、心跳加速的等著醫生的宣判,從此之後的產檢總是心驚膽跳,觀察醫生看報告的表情、說明的聲調,最害怕在診間停留太久,聽到有不好的結果。若很快從診間出來就會覺得安心,因為那代表著「一切正常」,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雖因妊娠糖尿病,剩下的孕程皆需要飲食控制,餐餐驗血糖,有些麻煩,但看到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就覺得開心、很有成就感,也時常鼓勵自己要再努力一點,堅持下去。懷孕時我在臺灣癲癇醫學會做「癲癇婦女妊娠登錄」,主要在加強懷孕期間癲癇孕婦的追蹤,及了解抗癲癇藥物對胎兒之影響,登錄後可以申請高層次超音波的補助費用,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小筆資料,我依舊希望自己登錄的資料結果能有所貢獻,就如同過往登錄的資料也幫助我一樣。第一次生產時因胎位不正而剖腹產,醫生一進入手術室後,立即和醫療人員一一核對需準備的藥物,連神經內科醫生也在一旁待命,醫生們做好了萬全準備,和我一起努力,如今依舊記得感受到一切準備就緒、讓我很放心的那一刻。懷孕過程雖有些困難,倒也一路過關斬將,就像玩遊戲闖關一樣,有一起奮戰的戰友會更安心、更有信心。生命的出路還是在於自己當初的選擇與決定,15歲時我選擇否認,總過的很沮喪艱難,19歲時選擇接受,總是蹦蹦跳跳的,生活充滿了開心與笑容,而30歲時積極面對,有了現在的家庭,生活中有歡樂、有爭吵、有開心、有煩惱,充滿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我們很一般,並沒有因為癲癇而不同。感謝主治醫師願意傾聽,有時提出的問題只為了確認自己心中的答案,求一個心理的安穩,而我獲得的是耐心地聆聽、仔細地解釋,以及最專業的醫療建議。感謝一直支持陪伴我的先生與家人,他們的鼓勵與體諒,讓我更正向樂觀的面對生活。感謝自己,既使挫敗、失望也努力地再站起來。
-
2022-06-03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每月上繳7萬月薪養一家3口 !質疑妻:為何每個月一毛錢都沒存?
日常生活,每一樣都離不開錢。有了孩子之後,基本消費更是無底洞,從懷孕那刻就開始了,產檢、醫療、雙薪家庭的保母費、教育基金、奶粉、尿布……7萬月薪能抵得過「生活的雞零狗碎」嗎?「生活就是雞零狗碎,而不是遊戲世界。」〈三十而已〉中的經典台詞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日前女主播劉芯彤在臉書分享好友的婚姻,透露閨密剛生了兒子,目前是全職家庭主婦,一家三口的開銷都靠老公的7萬月薪,其中1萬元還是老公的零用金,卻依舊被先生質疑:「為甚麼每個月交給你7萬,卻一毛錢都存不下來。」妻子感到相當委屈。對於金錢太計較,日子真的很難過。劉芯彤直言,老公把薪水上繳給老婆,外人看了可能很羨慕女生嫁了一個好丈夫,其實這些都是美麗的陷阱。7萬扣掉老公的1萬零用金、另外還有房貸2萬、車貸1萬、水、電、瓦斯、管理、網路、有線電視等再扣除1萬,總體算下來,能自由應用的只剩2萬。許多長輩都說:「孩子會帶財,生出來就自然會長大。」但事實狀況是養一個孩子需要極大花費,剛出生的孩子,光是尿布、奶粉基本的花費就相當驚人,再加上老公的親友三不五時就有人結婚,還要包紅包。7萬看似很多,但也抵不過生活的雞零狗碎。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萬難還有更難每次花到見底,妻子只能靠娘家每個月塞錢補貼家用,劉芯彤不滿的表示,很多男人都不曾認真算過一個家庭的開銷到底有多大,只會覺得自己上繳薪水就是天大的恩惠,然後把問題都推給女人不會管錢,以為自己的錢很大好用。更是直言不諱的說:「你領的是台幣不是美金。」財務大臣看似很重要的職位,卻是吃力不討好。因為身邊有前車之鑑,劉芯彤坦言自己和先生除了房貸一人一半之外,其他開銷也都是各管各的。她建議人妻們在接下家中財務大臣的重擔之前,先算清楚薪水是否能和開銷打平,以免哪天財務赤字,還會被唸理財觀念不佳、被質疑是不是亂花錢,那樣可能就傷了夫妻感情。「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萬難,之後還有更難。」「女人不管在甚麼狀況下,都該擁有夢想的權利。」劉芯彤提醒女人不管如何都該要有份工作,因為不會背叛你的,只有自己。※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老公上繳7萬月薪養一家3口 夫:為何每個月一毛錢都沒存※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5-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懷到腦中風!26歲孕婦局部麻醉取栓忍痛護子
家住台中懷孕20周的蔡小姐上月與先生到澎湖旅遊半夜半側肢體突然無力,由澎湖當地醫院緊急以直升機後送高雄長庚醫院救治,醫師研判是急性腦梗塞,自鼠膝部伸入導管轉六個大彎打通血管,母子均安,蔡小姐事後以「懷孕懷到腦中風」為題PO網,記錄這個不尋常的人生經歷。蔡小姐上月與老公遊澎湖,半夜頭痛,想坐椅子卻一直跌倒,老公驚覺不對勁,緊急將她送醫,醫師認為是中風,但擔心打血栓溶解劑會導致流產或一屍兩命,馬上以直升機將她轉送高雄長庚醫院,凌晨3點左右,長庚醫療團隊接手治療,磁振造影發現她右側中大腦動脈梗塞,約三分之一區域都缺氧受損,立刻安排血栓移除術,從自鼠膝部血管插入導管,直趨腦內病灶,為擔心過程影響胎兒,只做局部麻醉,蔡婦堅強頂住,母子均安。發病第八天,蔡婦在網路自述心情,指這次中風導致我右腦細胞死的差不多,左邊幾乎癱瘓完全動不了,26歲的她從來沒有想過會中風,後來的日子每天都像半個植物人,無法行走,連抓癢、睡覺都翻身都需要幫忙,每天要面對100種明明是小事,自己卻做不到的無力感。不過她也說:「這是我的坎,不是妳的」,鼓勵孕婦勿恐慌,但要有警覺心。高長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谷州表示,孕婦合併腦中風並不多見,這是高雄長庚近三年來,收治4000多名中風患者中唯一一例。孕婦如有子癲前症或高血壓控制不好,容易發生一些神經學的症狀,要特別小心預防。張也說,這次案例是在半夜緊急處置,對案主及家人而言,過程辛酸。好在蔡婦的先生當下警覺有異,及時求救,加上高屏澎醫療體系跨院合作,合力救下蔡婦,但不樂見這類個案再發生。孕婦要避免中風,最重要的是規律產檢、控制血壓,懷孕過程若發生眼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情況,要保握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參與治療的陳仕軒醫師表示,蔡婦經查疑似右中大腦動脈分支阻塞,正常狀況下,血栓移除需要深度鎮靜插管使用呼吸器,但因為懷孕緣故,為減少藥物及輻射暴露,當下評估不插管讓病人清醒狀態下進行,蔡婦「為母則強」,令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
2022-05-19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當父親倒下,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找新工作離家。為兒童擇定監護人時,大家都知道要以「兒童最佳利益」為考量;但為失能長輩決定主要照顧者時,為何很少考量誰才適合擔任照顧者、怎樣的照顧方式才符合長輩最佳利益?這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提出的大哉問。面對親人失能,家庭照顧者必須立即就位,再討論如何輪流照顧、是否聘用移工或入住機構。但是,「我們缺乏『勤前教育』,照顧者還沒來得及想清對策,就被迫上戰場了。少數人回不來,倖存者也可能遍體鱗傷。」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最有空、最弱勢 不應該被拱出來同樣是照顧、「愛的勞務」,家庭對「顧老」與「育嬰」的態度大不相同:孕前考量、懷胎九月的產檢、育嬰百科,一切就緒。但照顧長輩通常是在意外發生,一夕風雲變色,家庭也只能倉促決定「誰來照顧」。依學者及家總觀察,被「拱出來」站上照顧者位子的,往往是家庭中「最有空」或「最弱勢」的人。例如:失業者、病人、退休者,或單身者。他們不上班、收入少或住家裡,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照顧者若能自我評估,確認自己不具照顧者的特質(見自我評估表),就可在照顧歷程中踏出健康的第一步。「被拱出來的照顧者,如果自覺無法承擔,拒絕時要能抵擋親友壓力。」陳景寧說。有位女孩曾致電家總,訴說她是與父母同住的單身上班族,自然擔起護送父母就醫任務。但是當父親倒下臥床,手足認為她就是當然照顧者。但她自認無法承擔,「照顧爸媽,應是大家分攤的事」。於是她在外縣市找了新工作,以工作為由離家。「我不是自私」 只是想保有生活陳景寧說,女孩早已安排好,卻還致電社工,原因是她需要心理支持,需要他人肯定「我這樣做,是對的。我不是自私」。她只是想「像其他手足保有自己的生活,照顧責任由大家商量、分攤」。「照顧不離職」也是家總一向的主張。常常家庭成員的共識是「反正有人照顧就好」。但便宜行事,可能選出最不符合失能長輩利益的照顧者。有位照顧者申請長照2.0,一年內換了八位居服員,對居服員的態度惡劣,有時毆打失能長輩。原來他失業、離婚,原本就滿腔怒氣,又要整天看顧病人,更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失敗。陳正芬指出,照顧者的生活、精神狀態不穩定,施暴風險較高。她發現「長照系統和家暴系統間,竟然沒對接」,資料不互通,無法得知主要照顧者和失能者間的家暴史,失去預防照顧悲劇的契機。家暴加上照顧壓力 演成復仇記家暴舊恨加上照顧壓力,有時演變成復仇記。影星威爾史密斯在自傳中敘述,幼時看父親痛揍母親,他想有天一定要報仇;多年後他照顧罹癌父親時,一度動念要將輪椅連老人推下樓。台北市白姓婦人長期遭丈夫家暴,丈夫失智後,她在桃園市的安養機構裡,用枕頭悶死丈夫。這對夫妻早被台北市社會局註記為「家暴相對人」,需要提高警覺;但機構的照服員並不知道這段歷史,悲劇就難以預防。我們一起想辦法 總是有出路的這是「因恨而殺」,也有「因愛而殺」的例子。七十一歲老先生天天到機構探望臥床的妻子,常常念著:「她愈來愈瘦,太可憐了。」老先生太愛妻子,不忍心她受苦,買了硫酸到機構,強灌妻子,幸被照護員發現制止。但老先生潑酸,再大口喝下,送醫不治。他的妻子、照服員及鄰床老婦被酸液波及,幸無大礙。「照顧悲劇不會真的為家庭帶來解脫」,陳正芬說。「照顧者為家人付出時,也不能忘記愛自己。」家總提醒,養小孩要靠全村力量,長照更要靠國家力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總是有出路的」。※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資源排擠 專家:確診到給藥一條龍
與前年相較,去年全國死亡人數突然增加七、八千人,為死於新冠者的十倍,公衛學者指出,這可能為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的死亡黑數。專家擔心,本波新冠病毒重症人數雖明顯較少,卻因醫療資源輕重錯置,恐導致更多其他病人「死於非命」,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指出,去年「生不如死」情況加劇,人口「自然負成長」高達兩萬九千多人,死亡總數是十八萬三千多人,比前年多一萬人,扣除人口老化導致的死亡,前年多死近八千人,應探討是否藏著和疫情或接種疫苗相關的死亡黑數。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老年人不敢出門、運動,甚至不敢就醫,進而增加死亡風險,不少輕症確診者因於擔心病情擠向大醫院,占用醫療量能,反而讓急重症來不及救治。建議盡速回歸分級醫療,指揮中心規畫基層院所,提供一條龍服務,從檢驗、確診、診療至開立抗病毒口服藥。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孕婦約占台灣人口百分之零點七,如以每天新增四萬名確診者推估,單日約增三百名孕婦確診,其中兩成具有重症風險,人數約六十人,建議設置大醫院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救治時間。婦產科醫學會將與指揮中心研議評分系統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產婦可在家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繼續照顧。少數可能快速惡化為重症的產婦,則建議至醫院住院,密切觀察。
-
2022-05-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宜蘭、屏東確診孕婦剖腹產 母子平安
宜蘭縣一名產婦懷孕38周,夫妻都確診,臨盆之際心繫胎兒安全;羅東博愛醫院醫護前天全副武裝替她剖腹接生,母子均安,男嬰正密切觀察是否染疫。屏東縣也有名確診孕婦剖腹生產,男嬰PCR採檢為陰性。負責替宜蘭確診孕婦剖腹生產的醫師陳達說,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系統,確診婦人懷孕36周以上屬高風險產婦,趁足月盡早生產,減少感染期間產婦與胎兒健康風險;為了保護醫護人員與母胎安全,更要考慮到嬰兒出生後如何預防不被感染,醫院動員麻醉科、婦產科、開刀房與感染科醫護十餘人協力接生。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穿著全套防護隔離衣,在悶熱不透氣環境中進行1小時的手術,男嬰前天下午4時出生,哭聲響亮有活力,感動了在場醫護。屏東基督教醫院前天也替確診產婦剖腹產。主治醫師林鈺蓉說,產婦25歲,懷孕36周過6天,5日下午定期產檢結束後採檢PCR陽性確診,隔天發高燒39度,經視訊問診,考量產婦有子癲前症,屬高危險妊娠,決定7日提前剖腹生產。屏基7日動員10多名醫護,完成屏東縣首例確診孕婦剖腹產手術,母子均安,男嬰體重3020公克PCR採檢為陰性。醫護人員說,手術室傳出嬰兒哭聲時,現場醫護都覺得是最美妙的聲音。孕婦確診 4症狀快就醫【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全國各地接連傳出孕婦確診,台南市婦兒安診所副院長莊曉婷昨天提醒,孕婦染疫風險沒比一般人高,但高齡、過重及有慢性病孕婦,確診後併發重症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要特別注意有發燒、咳嗽或早產跡象、胎動減少等症狀都要趕快就醫,也要特別注意家人傳染新冠肺炎。她說,很多孕婦會說「我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染疫。」但如果先生或其他親密接觸家人染疫又沒症狀,很可能會傳染給不出門的孕婦,建議孕婦在家中要注意防疫,特別是家人共用的門把、廁所要注意消毒,而且無論何時想摸口鼻,都要先把手洗乾淨。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天300孕婦確診 醫研議分流:輕症在家、重症綠色通道
昨天有新冠重症產婦及腹中胎兒不幸病逝,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今根據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推估,每天約有300名孕婦確診,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標準」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者產婦可選擇居家照護,由原產檢醫師以視訊診療來照顧、開藥。少數可能快速變化為重症的產婦,建議要設置「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寶貴救治時間。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秘書長黃建霈受訪時特別提醒,孕婦本身心肺負擔較大,是重症高風險群,一定要完整接種疫苗。重症來得快,若有呼吸喘、胸痛、心跳高達110以上、手腳皮膚發紫,都已經是很危險的情境,若醫院有「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一定會比沒有好,可以爭取到院後搶救時間。黃建霈表示,台灣人口有大約0.7%是孕婦,依據每天新增4萬名確診者來推估,就是每天新增300名孕婦確診,其中2成具有重症風險需要住院,大約就是60人。然而,按照目前收治原則,醫院和集中檢疫所都要收滿了,強制離家的處置也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身心傷害,應為產婦保留選擇權。為了強化輕重症分流,黃建霈表示,婦產科醫學會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系統」作為分流依據,國家仍提供可收治的選擇,產婦了解自身風險之後,如果風險不高,仍可以選擇在家。在家時可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來照顧。「婦產科醫師也可以開抗病毒口服藥」,黃建霈表示,雖然98%不吃藥也不會怎樣,但針對100個裡面那1到2個可能變成重症者,如果有藥吃,就可以把重症的機率降到更低,比如1000人裡面只有1到2個,所以「有醫師可看、有藥可吃」,產婦就能安心在家。婦產科醫學會上周四已與指揮中心討論過孕產婦確診治療指引,最近就會公布更新版。參考美國指引,孕婦如果沒有特殊危險因子,可選擇吃抗病毒口服藥;孕婦確診者病情變化可能很快,若有血氧降低、凝血功能變化等重症跡象,才要給予抗凝血劑。至於寶寶,黃建霈表示,根據目前協助確診產婦生產的經驗,新生兒垂直傳染的比率大約是1到2.6%,通常寶寶會比媽媽還早出院。不過,新生兒染疫風險高於兒童,也需要整備新生兒急重症醫療團隊,以免發生緊急狀況才送大醫院會來不及。
-
2022-05-06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不能染燙髮、泡溫泉…孕婦手冊 挨批造成恐慌
母親節在即,民進黨立委范雲昨邀婦產科醫師、民團舉行記者會指出,衛福部發放的「孕婦衛教手冊」,內有不少錯誤資訊、刻板印象,彷彿是用醫學包裝的「現代版懷孕民俗禁忌」,造成孕婦恐慌,衛福部國健署應改版。國健署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回應,今年下半年會有修正會議,將聆聽各界意見進行修正。范雲說,每位孕婦都會收到衛福部發放的「孕婦衛教手冊」和「孕婦健康手冊」,內文卻有對孕婦各種看似關心實則限制的建議,如不能染燙髮、不能泡溫泉、不要搬重物,讓孕婦承受更多壓力又無所適從。婦產科醫師「烏烏」說,許多孕婦都說孕婦手冊根本是「恐慌手冊」,有許多生活限制,卻含糊不清、前後矛盾,甚至缺乏根據,其中「早產」最好發的原因是「不明」,難以預防,手冊卻列了一堆早產原因,強化錯誤刻板印象。范雲說,政府要帶頭改變錯誤風氣,應改版消除民間刻板印象與假消息。她並呼籲,孕婦手冊不該只有「孕婦產檢蓋章」,應具備更完整的產前教育,包括多元生產方式選擇育兒知能等。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某婦產科6新生兒和3員工確診爆「延誤通報」 診所醫師說話了
基隆市1家婦產科診所發生群聚感染,已有3名成人、6名嬰兒確診。有診所人員對外指控診所延誤通報,造成疫情擴散,讓更多嬰兒染疫。診所回應,「凡走過就有留下足跡」,所有人員採檢等處置流程都有時間記錄,絕無隱匿疫情。診所嬰兒室內還有4名嬰兒,已請市府協助安置,以利後續照顧。基隆市長林右昌今說明說婦產科診所群聚感染狀況,指全案共有6名嬰兒和3名工作人員確診,合計9人。指標個案為嬰兒室工作人員,整間婦產科診所共有77人做PCR採檢,又有8人確診。基隆市民眾黨市議員參選人林毓峯曾接到婦產科診所護理師的親人求助,指21日就知道有護理人員確診,但診所延誤處置,22日又有3名嬰兒確診,疫情才一發不可收拾。代表診所出面的醫師今晚說,通報、採檢等程序都有記錄,希望外界不要以訛傳訛。診所目前還有很多產檢的孕婦,距離生產的日子已很近,現在必須儘快清空診所,完成消毒等作業,在安全的情況下重新開業,保障產婦的權益。這名醫師說,診所也是受害者,並非隱匿疫情的加害人。診所嬰兒室還有4名染疫的嬰兒, 嬰兒室是一個照顧的單位,並不是醫療單位,希望政府協助安置到更合適的地點照顧。據了解,這家婦產科診所員工如有疑似症狀就會篩檢,22日凌晨有人出現呼吸道症狀,快篩陽性。診所當天上午通報衛生局,23日完成全院員工、產婦、嬰兒及家屬PCR採檢後,非感染者的產婦、嬰兒及家屬23日安排出院,2名剛出生嬰兒轉送林口長庚醫院照顧,另4名確診嬰兒留在嬰兒室照顧。
-
2022-03-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高血糖易畸胎且有後患 備孕到孕期應控糖
台中市1名孕婦患有糖尿病,孕期未控制飲食,直到產檢發現胎兒肢體畸形,只好中止妊娠。醫師提醒,高血糖孕婦的胎兒後無窮,從備孕或孕期應注意血糖,保護自己與孩子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準媽媽「小梅」懷孕5個多月,本身已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過程中飲食沒節制,吃多、喝多且體重大幅增加,因沒有其他不適也未在意,直到產檢發現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胎兒已出現肢體畸形等發育異常症狀,只能選擇中止妊娠。亞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週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陳彥廷說明,妊娠糖尿病在不同懷孕階段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產前就存在的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無心跳、早期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造成肢體缺陷;第二孕期之後則容易提高子癲前症的風險、胎兒過大、羊水過多等。在生產階段則常因胎兒過大造成新生兒或母體的生產損傷,因母體血糖過高導致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等併發症;胎兒出生後到了兒童時期肥胖的機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陳彥廷提醒,準媽媽如果本身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高、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生產過體重過重的寶寶,以及其他綜合內外科合併疾病,在備孕或發現懷孕時就應該先檢查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而本身就有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妊娠中則更必須要密切追蹤血糖數值,保護自己與孩子的健康。
-
2022-03-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鐵可順便吃維他命C、但避免同時補鈣!服用鐵劑5大「藥」訣
28歲陳小姐懷孕12周例行性產檢,血紅素10.8g/dL偏低(女性正常值為12-16g/dL),醫師開立處方口服二價鐵劑一天服用3次,但懷孕24周時追蹤血紅素數值,竟掉到剩9.3g/dL,經詢問陳小姐發現,原來她擔心小腿會抽筋,就自行額外補充鈣片,且直接和鐵劑一起吃,因此導致鐵劑吸收下降,血紅素降低。經藥師指導鐵劑的正確補充方式,血紅素已恢復正常。鐵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是製造血紅素,血紅素能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組織,懷孕期間因鐵質需求上升,若補充不足將導致缺鐵性貧血,對於母體及胎兒皆有不好的影響。當孕婦、缺鐵性貧血等民眾需要補充鐵劑時,服用時有五大重點應特別注意:1.避免同時服用鈣片由於二價鐵與鈣在消化道的吸收路徑相同,須避免同時使用,若要服用鈣片,建議與鐵劑間隔至少兩小時;除了鈣片之外,含鋅、鎂等營養素也不要同時補充,以免影響鐵劑吸收。2.避免同時飲用咖啡、茶、牛奶咖啡、茶富含多酚物質,容易與鐵形成複合物,不利鐵劑吸收,因此不建議同時併服。牛奶含鈣和磷酸鹽,可使鐵發生沉澱,也需隔開飲用。3.小心藥物間交互作用制酸劑(含鈣、鋅、鎂等離子)及部分抗生素(如四環素)會和鐵螯合,需隔開服用,建議服用相關藥物前可先諮詢醫師、藥師。4.補充維他命C 一兼二顧好處多二價鐵的吸收率約為三價鐵的五倍,且二價鐵在酸性環境溶解度大更易吸收。研究顯示,補充維他命C不僅可將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更因維他命C屬酸性物質,可提高二價鐵的溶解度,增加吸收率。建議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吸收,事半功倍。5.鐵劑之聰明選擇市面上鐵劑可分為二價鐵鹽和三價鐵複合物,二價鐵吸收優於三價鐵,但腸胃副作用較多,三價鐵複合物吸收則不受食物影響。還有一些產品,已將鐵劑和維他命C做成一錠,也是不錯的選擇。無論是二價或三價,只要把握上面原則,會影響鐵劑吸收的食物及藥物需間隔服用,補充維他命C提升鐵劑吸收,就能事半功倍。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孩子就醫臉上得「蒙層紗」 顱顏兒媽曝:憂外界眼光
新生兒出生時,爸媽及阿公、阿嬤總變「曬嬰魔人」,時常分享嬰兒照片,但在顱顏家庭中,孩子出現唇顎裂,受限外界眼光壓力下,難以自在地公開孩子臉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秉持「每個顱顏兒的微笑都值得被看見」的精神,常態性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也邀請藝人簡嫚書擔任公益大使,在兒童節前夕給顱顏兒最溫暖的支持。住在台東、今年4歲的柏伸排行家中老三,是單側唇顎裂患者。柏伸媽媽表示,懷孕31周時經過產檢,才知孩子有唇顎裂,便在出生後第3天,北上到林口長庚求診。原以為只有唇裂,出生後經仔細影像檢查,近一步檢查發現,左側完全唇顎裂,甚至裂到懸雍垂,範圍很大,因此在出生第3個月時接受第1次唇修補手術。柏伸4年來歷經4次手術,包括唇裂修補、2次裝中耳通氣管及顎修補,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未來9歲時若換牙不順,屆時需再接受齒槽骨手術。柏伸媽媽回憶,小兒到6個月大時,可能有中耳積水的狀況,柏伸當時因體質較虛弱,時常感冒下也出現中耳積水,因而手術。柏伸媽媽透露,柏伸出生時,剛好3歲姊姊腎臟生病,嚴重水腫,一天胖了3公斤。當時必須家庭分工,爸爸照顧姊姊,媽媽照顧柏伸,家中有2個孩子生病,蠟燭兩頭燒。顱顏家長需花更多時間照料唇顎寶寶,但台東資訊少,連餵奶資訊都是請教臉書社團及群組家長。「有家長怕人看孩子,就醫時會用紗布蓋孩子的臉。」柏伸媽媽說,台東民風保守純樸,對於唇顎裂認知缺乏,醫療資源也相對不便,顱顏家庭就醫、或面對旁人詢問時,都會很迷惘,甚至過去也聽過閒語「上輩子做缺德事」、「動剪刀剪到胎神」等,但那都是不科學的想法。帶柏伸就醫時,媽媽都以正面態度、大方不遮掩,「了解之後就不會害怕」。受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柏伸媽媽成為第一位及唯一一位基金會在台東的喘息照護員,協助其他顱顏家庭照顧孩子,克服顱顏家庭新手父母遇到的困境。柏伸媽媽對每個新手顱顏家庭說:「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希望每個顱顏孩子和父母能活出自信,展露出最美的微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2017年開始每年基金會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活動中,原以為家庭會送件孩子術後照,沒想到有許多家庭是上傳孩子術前照參賽。她期望基金會不只提供醫療補助,修補外觀,透過全人服務,全面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2022微笑天使「把微笑袋著走」親子走秀暨募款記者會,公益大使簡嫚書現身位顱顏兒發聲,邀請社會大眾捐款880元,即可獲得簡嫚書親自設計的手提兩用袋與明信片,也能選擇轉贈顱顏兒。募款網址: https://neti.cc/Xjqjzp5 。亦可透過momo購物網響應百元捐,不限捐款金額,即可抽限量20名簡嫚書設計的手提兩用袋。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孕媽咪產後哺乳遠離「石頭奶」 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
母乳可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及中耳炎的感染,對嬰兒發育相當重要。根據統計,有超過9成4的媽媽想哺餵母乳,但臨床醫師指出,母嬰同室在國人觀念常有迷思,包括坐月子不要讓媽媽太累,或者怕寶寶吃不飽逼媽媽吃補物,恐增加身心壓力,甚至加劇乳腺阻塞,對哺育的觀念需再教育。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寶寶出生至少餵母乳6個月,後續以副食品餵到2歲,透過母乳哺育,讓寶寶得到更好營養、加強免疫。我國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從民國90年的38家,到110年已增至163家,涵蓋全國出生數73.4%,大約每4個寶寶就有3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前理事長暨母乳哺育認證計畫主持人許淳森醫師表示,母乳是嬰兒健康發育的重要物質,包括腦部發育、練習口腔咬合、語言發展等皆為重要步驟。母乳也有許多免疫活細胞,可預防嬰兒生病。餵母乳對寶寶好,對媽媽也有好處,包括子宮恢復較快、減少產後出血、體重身材恢復較快等。許淳森指出,國際期刊《刺絡針》(Lancet)曾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媽媽如果哺餵母乳累積12個月以上,可大幅降低乳癌、卵巢癌發生。要順利哺乳關鍵在產後1至2周內調適,這時媽媽常遇到困境因而要求退奶,包括傷口疼痛、失眠、產後憂鬱或低潮等,尚未做好準備而產生焦慮等,醫院會盡可能給予支持,避免過早退奶。許淳森表示,「母嬰同室」在國外相當普及,但在台灣推動20餘年,仍有少部分不同聲音。他歸類幾項,包括家族長輩認為媽媽產後應該「坐月子」,不應過於勞累,另外有些公婆則擔心愛孫吃不飽,要媽媽努力吃才能多產奶水,但其實都是錯誤知識,除爸爸、媽媽以外,全家人都應該了解哺育正確觀念。彰化基督教醫院護理部督導長李心慈指出,最常碰到產後迷思,包括「多吃奶水分泌才會多」、「寶寶哭是因為餓」、「怕寶寶吃不飽」等,都會讓媽媽身心壓力過大。她表示,奶水量分泌要多,必須把握產後黃金1至2周,在出現生理性脹奶時,盡可能不分晝夜地疏通乳腺,包括母嬰同室哺餵或手擠,盡可能讓奶水疏通。李心慈說,媽媽產後分泌的初乳通常量不多,護理師會用空針收集,增加媽媽自信心。後續奶水分泌量秉持「供需原理」,大腦腦下垂體會根據寶寶吸允量,來調節奶水分泌量,只要寶寶小便一天4至6次,代表食量正常,媽媽無需擔心寶寶沒吃飽,狂吃花生燉豬腳等補品,反增壓力。此外,寶寶哭並非代表餓,有可能是尿布濕、或衣服包太厚。親餵母乳的媽媽何小姐分享,兒子雖然早產,但住保溫箱期間,允許狀況下也會做親餵。產後同樣遇到脹奶情況,感謝老公李先生幫忙冰敷,假日時也幫忙多帶孩子,產檢時,衛教師也提供產後資訊,包括如何親餵母乳、並定期電話關懷哺餵情況。起初餵母乳很辛苦,但看到孩子健康長大,且幾乎很少感冒,讓她覺得一切值得。吳昭軍呼籲,孕媽咪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透過孕產期3部曲服務,容易成功哺餵母乳:第1部曲(產前):在母乳哺育專業知能的醫護人員指導下,輔以正確衛教素材,瞭解正確哺乳觀念及技巧,另外醫療院所舉辦爸媽教室或支持團體,邀請爸媽共同學習母乳哺育知能。第2部曲(產中、住院期間):在生產後30分鐘內,與寶寶有直接肌膚的接觸,寶寶同步適應離開媽媽子宮後的溫度與環境,同時醫護人員也會協助產後婦女開始哺餵初乳,在疫情趨緩後,恢復親子同室的互動,可以隨時依寶寶需求餵奶,不受時間限制。當哺乳媽媽遇到任何哺乳相關問題或困難時,醫護人員會主動提出協助,並給予專業的建議。第3部曲(產後出院):在出院前,醫護人員也會教導哺乳媽媽如何在回家、以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擠奶、集乳器集乳與如何貯存母乳等方法,同時也會提供24小時諮詢電話,隨時解決產婦哺乳問題,另外亦會提供出院後追蹤關懷服務,或設置母乳諮詢門診等,以支持媽媽順利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也提供多元管道支持媽媽及爸爸諮詢哺乳與育兒使用,包括提供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0800-抱緊您抱緊您)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http://mammy.hpa.gov.tw),或免費下載「雲端好孕守」APP(定位搜尋最近的哺集乳室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歡迎所有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
2022-01-02 新聞.元氣新聞
產婦出血昏迷 花蓮30名醫護接力從死神手上救回2命
花蓮1名產婦因胎盤早期剝落,大失血且失去意識,昨天送醫急救,約30名醫護人員花近17分鐘,接力搶救全身發紫男嬰,再救回媽媽,醫護人員說,聽到嬰兒宏亮哭聲,才放下心,「感動到快落淚了」。這段搶救母子的過程,被1名麻醉醫師發布在臉書「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粉絲團,內容提到「這名產婦前置胎盤出血,胎兒31週,胎心音遲緩,出血之嚴重在我們這個鄉下醫院實在是少見…為了要拯救一個小孩,前後加起來大概出動了二、三十人吧」。貼文指出,「小孩拉出來的時候,全身發紫,以前像這樣的小孩,都必須死,現在只要動作夠快,這樣的小孩就有機會會活,最後當小孩蹦出第一聲哭聲的時候,真的是叫人感動到想要掉下眼淚」。貼文後面也感性提到,「雖然你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生命的韌性有時候超過人的想像,你可要好好長大,不要辜負我們今天那麼多人拚命想要去救你」。參與急救過程的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醫師魏佑吉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這名孕婦因大出血送到醫院,到院時已經沒有意識、量不到血壓,呈現休克狀態,且胎兒的心跳非常微弱,幾乎快要停止,決定緊急剖腹產。魏佑吉說,因這名產婦沒有在院內做過產檢,沒有相關紀錄,只能一邊輸血一邊剖腹產,由於媽媽失血休克,子宮供血不足,導致胎兒缺氧缺血。魏佑吉說,男嬰出生時,全身呈現青紫色、癱軟、沒有反應,醫護人員沒有放棄他,持續急救,終於聽到小孩宏亮的哭聲,大家才放心,媽媽隨後也順利止血,母子都平安,搶救過程約17分鐘。魏佑吉說,這名男嬰僅31週,還沒足月,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狀況很好。當天的值班住院醫師陳姵辰說,第一次在急診室接觸大失血的產婦,當超音波看到寶寶還有心跳,就立即決定剖腹,「再晚幾分鐘小孩可能就不在了」,很開心成功救回這名小男嬰。
-
2021-12-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婆婆不讓懷孕媳婦打疫苗 扯理由「怕金孫畸形」
新冠變異株Omicron已成為境外移入主流株,國內持續催打新冠肺炎疫苗,目前完整接種率近7成,但在各國追加第3劑加強劑時,台灣仍有百萬民眾「1劑都沒打」。近日更傳出有孕婦不打疫苗,原因是「家長叫我不要打」,就怕影響肚裡的金孫,離譜理由讓婦產科醫師聽了直搖頭。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先前發表聲明,根據國外逾3萬例孕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臨床經驗,在孕期任何階段接種疫苗,並不會增加流產、胎兒畸形、早產、胎死腹中、或其他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流產風險與一般為施打疫苗的孕婦相同,皆為12.8%。耕莘醫院婦產部主任兼婦科主任張正坤表示,孕婦目前施打疫苗比例為8至9成,仍有1成的孕婦不願意打疫苗,除了先入為主觀念外,還有些是被「長輩」影響,就怕孫子有個閃失。近期門診一名年輕孕婦,目前懷孕20幾周,先前16周時要抽羊水檢查,因為沒施打疫苗,無法直接進產房使用儀器,醫護必須另外找診間,勞師動眾將超音波儀器移出替她檢查。張正坤表示,孕婦沒施打疫苗有染疫風險,需要剖腹、胎兒早產、新生兒患病率都會增加,尤其年紀超過35歲,有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子癇症及肺部疾病的孕婦,染疫後更容易轉成重症,因此建議孕婦不論懷孕周數,均應盡快施打新冠疫苗。張正坤說,疫情期間孕婦仍需正常到醫院產檢,包括抽羊水、胎盤功能檢查或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等。若孕婦懷孕未達32周而確診,打了單株抗體後身體逐漸康復無重症疑慮,則可靜待足月自然生產無需提早生產,待核酸檢查陰性後生產,可降低胎兒感染機率;若轉為重症,則滿32週就要考慮生產或剖腹產。另外國外有報告指出,媽媽確診會傳染小孩,張正坤指出,上述案例大多為個案,母親染疫並不會垂直感染小孩。先前碰過一名孕婦確診,Ct值30以上病毒量算低,媽媽也無症狀,生產過程很順利,小孩出生後也沒確診。若有症狀者,出現症狀10天以上且改善、24小時內無發燒,產後即可親自餵奶。
-
2021-12-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6個月抗疤黃金期 傷口照護把握3重點
COVID-19疫情打亂所有準媽媽的生產規畫,進入醫院要PCR核酸採檢,陪病限一人也要PCR,生產方式及產後傷口照護等問題多多。元氣周報與安美得特別合辦「後疫情時代的好孕二三事」健康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蔡慶璋醫師,分享產婦因應疫情的技巧及產後傷口照護,藝人黃小柔也來現場參與座談,分享她生三胎的實際經驗,讓準媽媽聽了健康平安好孕跟著來。孕婦建議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蔡慶璋醫師說,產婦住院前3天內需進行PCR核酸篩檢,確保沒有染疫才能住院,若逾三天,則需重新檢測;且為減少人流進出,目前僅限一位陪病者,同樣要接受PCR檢測,檢測費都由政府補助。他建議,疫情期間,懷孕38~40周已足月,可與婦產科預約待產,自然產改成計畫性生產,並安排PCR檢測;計畫性自然產則建議催生引產,以避免急產。他強調,為提高生育率,國健署今年七月起,提高產檢補助及項目,產檢次數增到14次,超音波檢查增加2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篩檢、貧血檢查,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享有同樣服務。疫苗施打部份,各國指示任何周數皆可,但為減少第一孕期易產生的併發症做區隔,國內大部分醫師建議延至第二孕期後,再施打疫苗。另,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苖;接種前不需驗孕,接種後不需避孕。保持傷口濕潤均衡環境,修復速度快2倍。藝人黃小柔參與座談時分享其三次剖腹產及產後傷口照護的經驗。她說,生第一胎時,跟著大家一樣在傷口上貼專用膠帶,貼的時間很長,因體質等原故有點不適,後來才發現發炎了,緊急處置後還是留下疤痕。她強調,要多問、多聽、多看,諮詢專家。蔡慶璋指出,傳統上產後採用乾燥癒合法已被推翻了,因為易有過敏、癢、檢視傷口不易等問題,而且貼的時間太長,撕掉時很痛又不能淋浴碰水。新研究發現濕潤均衡環境,傷口修復速度快2倍,並能更好觀察傷口進程。下刀方式,關係到產後疤痕癒合。蔡慶璋進一步說明,傷口癒合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三個時期,最初6個月是抗疤黃金期。照護產後疤痕有三步驟:1.下刀方式很重要剖腹產分為直切與橫切,直切就是從肚臍往下切10-15公分,因為與內部肌肉走向一致,剖腹後可以迅速取出孩子,縮短剖腹時間。相較起來,橫切的傷口張力小得多,不像直切的傷口,需要更多時間癒合,疤痕組織也會增生較多,容易形成疤痕。2.傷口護理是關鍵在醫師細心縫好傷口後,傷口護理非常重要。定期清潔、使用濕潤均衡的敷料和傷口修復液,都有助於傷口癒合,降低疤痕的生成。3.淡化疤痕好選擇非侵入式的疤痕照護方式,疤痕貼片或矽膠凝膠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少張力、抑制纖維細胞活性、活化膠原蛋白酶,改善色素沉澱和血管增生的情形,使疤痕更柔軟、減少疼痛及和搔癢。建議最少使用三個月,持續六個月更好,持之以恆是戰勝疤痕的不二法門,產婦可找一個讓自己最適合舒服的方式進行。準爸爸如何當好神隊友?準媽媽的辛苦不言而喻,準爸爸要怎麼做一個神隊友呢?醫師建議五大點:聆聽支持、陪同產檢、陪伴運動、分擔家務、參與準備。以鼓勵、耐心、同理,陪同產檢可降低孕媽咪的產前憂鬱症,參與產檢更是跟胎兒建立感情的重要第一步,平常陪伴散步、適度運動,協助體重控制,讓胎兒控制在適當的體重,使生產更順利,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1-11-30 該看哪科.婦科
腎移植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36歲女順利自然生產
36歲張姓女子3年前發現排尿減少及水腫,就醫診斷為不明原因腎功能異常,一年內竟快速進展到腎衰竭,需要定期洗腎。直到2019年到台大醫院接受丈夫的腎臟移植成功。之後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腎功能穩定;今年4月,張發現懷孕,雖然期待新生命到來,卻擔心自己接受腎臟移植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是否適合繼續懷孕,於是於妊娠10周到新竹台大分院婦產科就診。新竹台大分院移植團隊召集人蔡孟昆教授指出,產檢時,透過超音波看見3公分大的胎兒在張女的肚子裡拳打腳踢,健康狀況良好。另一方面,產檢醫師也檢視目前張服用的抗排斥藥物已是適合懷孕的用藥。張終於放下心中大石,繼續由腎臟移植團隊及婦產部林明緯醫師照護。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孕期過程,張女在新竹台大分院接受完整的產科照護,羊膜穿刺、羊水基因晶片分析、高層次胎兒超音波等產前篩檢,皆顯示胎兒發育良好。妊娠34周,11月23日凌晨張女發現大量羊水滲漏及下腹悶痛,在家人陪同下趕至新竹台大急診。當下血壓上升、蛋白尿等子癲前症狀況。由於早期破水合併子癲前症,與醫師討論後張決定自然生產,所幸於當日早上8點順利娩出2550公克男嬰,新生兒哭聲宏亮,但由於早產早期破水,因此讓新生兒住院施打抗生素。產後張血壓迅速恢復正常,新生兒在小兒科團隊的照護下也於一周後順利出院。林明緯說明,腎臟移植的孕婦屬於高危險妊娠,好發子癲前症及早產情形,因此建議有此狀況的孕婦需至有完善移植和婦幼醫療團隊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張女於妊娠14周起開始服用阿斯匹靈進行子癲前症預防,孕期過程也密切監控血壓及蛋白尿等狀況。雖然張提早於34周分娩,但在新竹台大醫療團隊的努力之下,母子均安,有驚無險度過孕期波折。林明緯解釋,服用抗排斥藥並非不能懷孕,但是需於懷孕前先調整對胎兒相對安全的藥物。此外,孕期會造成免疫系統不穩定,因此懷孕前建議先諮詢移植團隊是否適合懷孕,然後待藥物調整至胎兒安全的種類後再行懷孕。而且孕期需要定期監測是否有器官排斥的現象,並且調整免疫抑制藥物。這方面有賴於腎臟移植團隊與產科團隊的密切溝通與配合。為提升大新竹地區婦、兒科醫療照護品質,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將於今年12月底正式開幕啟用婦幼醫學中心,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及建置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並網羅堅強的醫師陣容,屆時將提供更完善的婦幼醫療服務。
-
2021-11-17 該看哪科.婦科
新竹一孕婦子宮頸沒閉緊 雙胞胎差點未足月就早產
新竹縣一名38歲的陳姓女子求子多年,經試管嬰兒多次好不容易懷上雙胞胎,卻在懷孕30周時出現「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提早開指險些早產,經緊急手術紮緊,才沒讓胎兒滑出,最後在細心照料下順利懷胎足月生下雙胞胎。據了解,這名38歲的竹科媽媽因為求子心切,耗費鉅資經由竹北的生殖醫學中心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終於成功懷上雙胞胎男嬰,不過疑似因懷胎中途出現雙胞胎妊娠,竟然在懷孕7個月時,沒有宮縮、腹痛的情況下,子宮頸提早開指。就怕得來不易的雙胞胎早產,家屬立刻將孕婦送到生殖中心,中心再轉院到竹北東元醫院,當下婦產科醫師診斷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必須緊急手術並安胎,才不會使胎兒早產排出母體,或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後遺症。婦產科醫師吳瓊惠表示,當下立即施以子宮頸環紮手術,避免子宮頸擴張並加強拉力,搭配安胎處置,才讓母子3人狀況穩定下來,避免出現早產情況。吳瓊惠說,正常懷孕的情況下,子宮頸的長度會在2.5公分以上,子宮頸處於閉合及夠長的型態,能讓胎兒安全成長到足月期,但有時會遇到超音波測到子宮頸太短或內診子宮頸早期擴張,不過發生機率不高,約只有200到500分之1的機率。據醫生表示,必須施以子宮頸環紮預防性手術的孕婦類型,通常是有懷孕中期流產史,或子宮頸曾手術過,例如子宮頸癌前病變做過圓錐切除手術,也有是經歷過多次人工流產手術、部份雙胞胎妊娠、部份12周後不明原因出血者,不過經手術都會有良好的穩定效果。醫師也提醒,準媽媽們務必定期產檢,有任何問題能與醫師積極討論,並留意身體狀況,避免過度焦慮。
-
2021-11-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身懷巨嬰恐難產、大出血 醫建議注意控糖控體重
31歲的高小姐日前挺著38週大的孕肚,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產檢,被醫師告知因身懷巨嬰,可能導致難產、產後大出血等併發症,經剖腹產下重達4400克的大寶寶,在保溫箱進行兩週加強觀察與照護之後,已回到媽媽懷抱健康返家。醫師提醒,孕期期間要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婦產科醫師林峻宏說明,問診時了解,高小姐以往進行產檢與妊娠糖尿病篩檢的結果都在正常範圍,此次的檢查卻意外發現胎兒太大,依據胎兒超音波檢測,以測量到的胎兒肚圍、頭圍、大腿長等數值預測,38週又3天的胎兒體重已大於4000克,比一般同週數的胎兒重約1000克。由於媽媽本身只有體重過重,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判斷可能因遲發性妊娠糖尿病導致,為避免胎兒過大可能會導致難產、巨嬰,或寶寶出生後低血糖而影響腦部發育等問題,因此建議盡速進行篩檢後安排剖腹生產。林峻宏解釋,孕媽咪即使妊娠糖尿病篩檢的數值都正常,也是有可能會產生巨嬰寶寶。巨嬰寶寶的形成原因還有很多,可能來自於父母本身的體重、種族,以及懷孕期間母體平均血糖濃度,如果媽媽生育過過重的嬰兒也有可能,另外是懷孕前體重過重、多胎妊娠、男嬰或是媽媽年齡小於20歲,甚至是飲食控制不佳也是可能原因,必須找出原因才能改善或預防。林峻宏提醒,糖尿病孕媽咪們要留意體重控制,加上良好的控制血糖,才能減少母體與胎兒生產的風險。每次產檢都要測量體重,也可以選擇進行自費高階胎兒超音波,在產檢過程中,若醫師有提醒胎兒的預估體重過重,一定要定期規律接受產檢、持續追蹤胎兒生長,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例如減少澱粉攝取、減少脂質攝取、增加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嘴饞時吃必要且營養的食物,也能降低胎兒過大的機率。
-
2021-1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實習時被寶寶順利娩出的幸福時刻所感動 進而投入「婦產科」當母胎健康的守護天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 懷孕生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對於個人、整個家庭,以至於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俗諺有云: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這句話著實描述了婦女生產的辛苦、喜悅,還有風險。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超過八成以上的懷孕與生產是順利的。然而產科風險與併發症(例如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等)的發生,多半會有幾個特性:發生時間短,難以預測,以及後果嚴重。正因為如此,再加上面對潛在醫療糾紛的壓力,婦產科曾為醫療四大皆空科別的一員。 記得筆者在實習醫師時期,看到婦產科老師與產婦共同努力,寶寶終於順利娩出且哇哇大哭的幸福時刻,因此深受感動而投入當時招生困難的婦產科。經過數年住院醫師的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並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高危險妊娠。接下來臨床的看診、不定時接生,以及在醫學中心所需要的教學與研究佔據了我大部分的生活。面對最熟練且每天在做的生產,雖然有著完整的訓練與醫學中心的豐沛資源,還是有力有未逮的時候……那是一個凌晨的時間,我來產房接生一位產婦,順利完成準備離開時,產房大門推進來我的另外一位產婦A女士。她是一位年輕產婦,產檢一路以來都順利無異常,近期胎動也活潑。那天剛好是預產期,因為晚上開始陣痛而來到產房。我們一如往常地請A女士到待產室,進行內診與胎心音評估。沒想到,胎心音監視器發現寶寶的心跳雖然是正常的140下,但卻幾乎沒有變異性。這是一個不好的徵象,我知道我必須盡快讓寶寶出來。那是一個忙碌的大夜,產房幾乎全滿,所有的護理師都在忙進忙出。除了我的產婦外,還有其他醫師的產婦也正在生產室生產。我隨即幫A女士做了內診,子宮頸口接近全開,胎頭仍高,但骨盆條件應該還不錯。接著我做了人工破水刺激產程與評估羊水狀況,流出的羊水已因濃濃的胎便看起來像芝麻糊,更加表示寶寶狀況真的不妙。此時,A女士的狀況明顯符合剖腹產的標準。然而在一個忙碌的大夜,等待生產室空出,聯絡麻醉醫師,調度更多的護理師馳援,剖腹產真的是最快最好的選擇嗎?時間不容許我猶豫,根據我內診評估骨盆的感覺,考量整體醫療團隊的能量,我決定盡快讓A女士陰道生產。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萬一用力一段時間寶寶頭下不來,延遲的時間必定比直接剖腹產更久。經過和A女士和A先生說明後,我開始引導A女士用力。沒多久,胎頭有順利下降,我隨即接著用真空吸引的方式,讓這個寶寶出來。這一次,寶寶出來後沒有令人感動的哭聲。隨之凝結的空氣中,只有兒科醫師不斷地抽吸胎便,與準備插管的口令聲。我仔細縫合完會陰傷口,睡意全無,等待著我的是早上滿號的門診。但心裡面已不斷閃過人生跑馬燈:我有醫療疏失嗎?當初直接開剖腹產是否會有不同結果?更糟還是好?我要怎麼面對A女士和A先生?我會不會被告?是否會有天價的賠償金?這會不會是我接生生涯的終結站?非常幸運地,後續的發展出乎我意料之外。A先生在稍晚我巡房時,向我握手並致上誠摯的謝意。A先生來自非洲某國家,他因公派駐台灣已經超過10年,會說不錯的中文。A女士來自中國大陸,來台時間較短。A先生說,在他的國家醫療資源缺乏,有不少無法在醫院而在路邊生產的婦女,也有許多無法長大的小天使。A女士生產當天,他明白我們已經盡到所有最大可能的努力。A先生請我們持續努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產婦,他也會努力和A女士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聽到這些話,真的瞬間令我語塞。或許因為A先生特殊的背景與經歷,讓他有著在台灣醫療現場少有的正向良善反應。相對於課堂上所提到的醫學、生命倫理,A先生親身展現對生命的尊重、熱愛與豁達,著實給我最寶貴的一課。寶寶經過兒科醫師救治後,依然沒有很好的自發性呼吸,需要一直仰賴呼吸器。在產後六週的回診時,寶寶依然在加護中心接著呼吸器,但狀況並不是很好。A女士由自然產恢復的很好,心情也較平穩。A先生和我說,等到這一切的辛苦結束後,他要帶A女士去旅行,接著再重新開始。之後,A女士和A先生就沒有再出現在我的門診。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在醫院附近的公園看到一位捲髮,皮膚黃黑的混血女孩在玩耍,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了A女士。接著真的不敢相信,就如電影情節般,我看到了A女士出現在女孩的身旁。我和A女士進行了短暫的問候,真開心她和A先生做到了,現在正擁抱新的一段幸福。 懷孕十個月,所有人,包括孕婦、家人,當然還有產科醫師,都希望一切順利有好結果,母胎均安。產科醫師是產婦生產時的重要夥伴,經過數次的產檢,醫師與產婦之間對彼此個性與想法有所了解,當與產婦共同面對的一些未知可能風險時,醫師可以做出更符合產婦期待的決定。然而總是有可能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若發生,產科醫師面臨錯誤決策的質疑,甚至潛在的醫療訴訟,其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經過政府和各界的努力,「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也已上路多年。對於生產中醫師無疏失卻又不如預期的事故,由國家的力量提供即時救濟,以減少醫療糾紛,促進產婦與醫事人員之伙伴關係,並提升女性生育健康及安全。 在門診時常被病人問是否我會是接生的醫師,其實孕婦們不需要擔心,經過產檢共同相處的時間,產科醫師也很想把這個在產檢看了好幾個月的寶寶親手接生出來。如果有產婦待產,產科醫師可能因此更改他當天的行程,犧牲許多私人時間,為的就是要及時接生。然而即使如此,產科醫師畢竟沒有小叮噹的任意門,有時遇到產程太快或臨時緊急狀況,還是得請產房的資深值班醫師協助接生與處理。面對生產這個人生大事,筆者建議孕婦要多正向思考(be positive),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be supportive)。孕婦給自己和寶寶多一點信心,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能。了解生產的過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積極尋求親友們順產成功經驗的秘訣,而不是因為網路上的討拍文而過度煩惱。相信這樣面對孕期與生產不同階段的各種挑戰,都可以在產科醫師的領航下,關關難過關關過,順利抵達終點。
-
2021-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嬰兒被接生時造成頭皮破皮、肩骨骨折,而對醫師有埋怨 反思醫病關係的鉅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醫者的黃金時代頃讀吳新榮(1907-1967)醫師日記,發現那真是醫者的黃金時代。他算是半個走方醫,除了在叔父留下來的佳里醫院行醫之外,還會騎著摩托車,在台南鄉間四處巡診。他收入佳,受尊敬,幾乎沒有醫療糾紛。在沒有後顧之憂下,他還可醉心於文學,領導地方,勞心勞力,成為鄉紳。與之相較,現在當醫師難多了。一、要回鄉里開業很難,因為房價、店面租金都不便宜。除非已經成名,否則很難單打獨鬥,自己有診所或醫院。二、醫療糾紛的風險不低。三、收入也遠比不上日本時代的醫師。吳新榮不算甚麼大醫師,可是月收入約莫當時警察局長的十幾倍。這是當代醫師很難想像的。四、不見得受鄉里尊重,也很難領導地方,貢獻所長。醫病關係的鉅變◎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換言之,如以長遠的視野,覽觀近六、七十年來的醫病關係,我們會發現醫病風俗習慣真是發生鉅變了。這不禁讓我反思,這鉅變是如何發生的?風俗習慣為何變成這樣? 我自己是不是也是造成此鉅變的因子之一。我媽媽是在日本時代讀小學的人。私下聊天,總是會提到自己盲腸炎,爆掉了,引發腹膜炎。後來坐牛車,走了三十公里路左右,到了虎尾陳外科,才把她從鬼門關拉回來。她平常幾乎很少看醫生,對那次手術經驗,滿懷感恩,也希望子孫有人可以當醫師,救人濟世,回饋社會。◎近代的醫病關係:相較而言,我對醫師似乎就苛薄多了。我家老大出生時,有點難產。她的頭太大,卡在產道,出不來。說時遲,那時快,吳醫師果斷剪開會陰,用吸把引產。聽護士說,還用斷了兩把,才將小孩引產出來。嬰兒一出來,頭皮破皮,肩骨骨折,發燒。這也使得嬰兒一出生,無法很快回到媽媽懷抱,吸母奶,而是待在保溫箱中被觀察。一開始,我們有點怪醫師。我們一直乖乖順著時程產檢,也知道胎兒可能不小。那麼醫師為什麼不選擇剖腹產?為此,吳醫師還特別找我們夫妻來說明。小孩一出生頭皮受損是正常的,吸入胎便後發燒也是。至於骨折部分,過幾天就會自然癒合,不會影響她的未來。雖然孕婦在產檯待了快兩個小時,可是整個接生過程,算是很順利。兩天後,嬰兒就可出保溫箱,母嬰同室了。而且,預先選擇剖腹產,健保局不見得會核准。然後,等嬰兒卡在產道時,再用剖腹產,那時也來不及了。換言之,那次引產雖然不盡如人意,可是在健保體制下,有點不得不然。整個過程,雖然有點跌跌撞撞的,但母女均安,值得感恩。吳醫師不僅展現卓越的醫術,還有很敏銳而體貼的社會說明能力。然後,更重要的我們都很幸運。可是,萬一我們沒那麼幸運呢? 或吳醫師不是如此令人驚豔的仁心仁術呢?醫病關係會不會陷入僵局,甚至衝突,彼此互相傷害呢?換句話說,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健保局與大醫院由上而下的層層規範與制約,讓醫師無法以病患最佳利益來考量,可能是醫病風俗習慣惡化的原因之一。健保體制的醫病關係現在大健保局大醫院、小醫師的體制下,醫生其實對於該用什麼藥?該用什麼醫療策略?該採取何種醫術?其實並無完整的裁量權。他必須遵守醫院內規,也必須考慮所採取的醫療行為會不會通過健保審核。所以除非時間很充裕,而且病人預先就聲明不計代價、願自費負擔醫師認為最佳的醫療方案,否則臨床醫師的裁量權有其限制。這會造成病人誤解:明明有更佳的方案,更好的藥等等,為什麼醫師要選擇比較不好的。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又特別喜歡找人當代罪羔羊。如此長遠累積下來,對於小信如我的人來說,就會懷疑醫師是不是只想顧好自己,卻不管病患死活?尤其是如果對當代醫療技術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玫瑰想像或期待時,那就更糟糕了。醫生不是神仙,醫療行為不可能零風險,幸運與否還是很大關鍵。有些遺憾其實跟人與體制都沒有甚麼關係,因為有些病例,就算大羅神仙來也都救不了。現代醫師在健保體制下,跟日本時代相較,收入已經銳減。衡平之道,健保局或大醫院是不是該少點控制,讓醫師有完整的裁量權,考慮病患的最佳利益。否則履霜堅冰至,醫病關係中的互信崩塌,白袍醫師倉皇奔逃,台灣素來自豪的健保體制也會跟著玩完。那時,大家都會是受害者。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早產兒基金會30周年 早產兒媽媽蘇巧慧飆淚訴真情
回憶起11年前二女兒早產的過程,問政風格強悍立委蘇巧慧,今在早產兒基金會30周年感恩記者會真情流露、哽咽落淚。蘇巧慧致詞時先深深一鞠躬說,對於早產兒來說,「救命恩人」這四個字是貨真價值,不僅是形容詞,女兒出生時只有一隻小老鼠這麼大,現在已經身高160公分,今早還跟為了洗碗分工媽媽討價還價。蘇巧慧表示,永遠不會忘記懷孕27周晚上突然大出血,連夜被送進台大醫院,被判定有生產跡象。醫師給她72小時連續注射藥物安胎,蘇巧慧在這三天內心跳飆到130,還要維持仰躺著不能亂動下床,身體超難受,心情又很緊張,「 對於安胎產婦的心情支持真的很重要」。熬過三天身心煎熬,蘇巧慧原以為覺得應該穩下來了,但經過評估,還是需要趕緊進產房。「進產房之前,我拉著醫師的手,流著眼淚跟他說,如果看小朋友會太辛苦,就讓他...」蘇巧慧哽咽地講不下去,擺擺手、停頓拭淚後又露出笑容,強調很幸運有這麼好的醫生,所以說再多政策都不如「告訴大家我的心情,還有我想和大家一起努力的心意。」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國健署歷年統計提早於懷孕不滿37周即出生的早產兒,約占當年度出生人口的8.47%到10.53%,這代表每年有將近2萬個早產兒,必須提早面對艱難的成長歷程。設備再完善的保溫箱都比不上媽媽的子宮,因此基金會從1998年開始「安胎示範病房」,以推廣到11家醫院,多年經驗證實可以降低產婦憂鬱焦慮,提升生活品質。陳治平表示,現在年輕人不想結婚懷孕,但站在醫學觀點,適齡適婚才有好的寶貝,才能讓台灣生氣蓬勃。衛生福利部次長李麗芬表示,政府希望透過連續性照護,陪伴父母照顧孩子,重難罕症的困難醫材取得制度已經建立,行政院明年度「少子女化對策經費」高達801億,創下歷史新高。李麗芬表示,為減輕年輕父母扶養負擔,今年8月、明年8月的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會漸次增加,家長月繳費用則會漸次下降。今年起也開始「優化兒童照顧計畫」,優化兒童照顧,從周產期照護網絡、兒童緊急救護網,放寬產檢次數及補助項目。李麗芬指出,針對低出生體重的孩子,可安排居家照護;只要父母同意,衛生局也可為三歲以下兒童安排指定專責兒科醫師,目前已有17個縣市在推動專責兒科醫師,比如桃園市就有一萬多個孩子有自己專責兒科醫師。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孕婦打莫德納出憾事!寶寶出生1天亡「凝血功能異常」
孕婦施打疫苗後竟發生憾事!指揮中心今表示,昨新增5例施打莫德納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介於0至77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例0歲個案,為母親施打莫德納二劑後,10月6日生產,但新生兒出生後發現凝血功能異常,10月7日新生兒即死亡,目前會協助媽媽申請藥害救濟。莊人祥表示,該名孕婦於7月19日接種第一劑莫德納,接種後出現手部痠痛,然而8月13日接種第二劑也無不舒服反應,懷孕期間產檢也都正常。一直到10月6日凌晨破水,前往醫院待產,過程期間都在可接受範圍。然而新生兒出生後,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到10月7日後新生兒死亡,死因為急性肺出血,還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莊人祥表示,施打疫苗後不良事件,0歲列入個案死亡是指胎兒,目前我們會協助媽媽申請受害救濟。指揮中心資料公布,昨新增4例施打AZ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為41歲至69歲間,為接種疫苗後2日至101日間發生;同期新增5例施打莫德納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為0歲至77歲間,為接種疫苗後4日至55日間發生;同期間新增0例高端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同期間新增0例BNT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
-
2021-11-03 養生.家庭婚姻
孕吐難受、身材走樣,老公薪水多她一倍卻要「產檢費用AA制」 孕婦大嘆做人好難!
懷孕吐到很難受、身材又走樣,老公還補刀說「產檢AA制」,誰不爆氣?老公連產檢費用也要AA制,讓老婆心裡很受傷懷孕生小孩後,真的有辦法繼續「AA制」嗎?一位孕婦在Dcard發文,她和老公交往5年、結婚2年,薪水她4萬、他8萬,吃飯一直都AA制,通常是她一餐、他一餐,但不會算得很詳細,家事平時也會分工,「他煮飯我洗碗他掃地我拖地」。兩人有共識想要生小孩,努力了半年多,最近好不容易懷孕了,第一次產檢後發現要自費檢查的項目價格都挺高的,但產檢費用不能省,還是會做,原PO表示:「老公跟我說這些費用看他要先出我再給他一半,還是我先出他再給我錢。」原PO完全沒想到老公會算得那麼清楚,「我也不是在意那些錢,只是感覺問題!」最後她雖然答應了,但有點不開心,「覺得我吐的要死身體很難受,又要承受身材走樣的各種問題,結果產檢費用還要跟我AA,心裡有些不平衡,但是又怕說了會引起紛爭,做人好難啊。」她怨嘆道,月子中心的費用,因為她想住所以自己負擔就算了,但「產檢都我在苦還要跟我AA」,想跟老公說又怕雙方心裡留下疙瘩,但不說又覺得難受,陷入兩難。網友:要生小孩就不要AA制! 網友一面倒表示,這個真的太誇張了,「小孩跟他姓會給妳一筆錢嗎」、「到時候你生了小孩如果沒有收入了怎麼辦」、「懷孕後女人一些無形的付出都不能用金錢衡量」、「如果餵母奶所需的精神和時間、生產的痛、恢復到正常健康的身體,這些要怎麼AA?」 有人認為,結了婚要生小孩就不要AA制,以後還有很多公不公平的問題,比如他加班,妳去接小孩回家顧,這樣他的加班費是他的嗎?再來因為你都無法配合加班也無法升遷,他升遷了多的年薪算誰的? 網友強調,女人付出身體生小孩,產檢、月子中心老公出錢,這也是AA呀!「誰說AA只能用在錢上,既然無法平等,本來就要以其他方式要求平等」。真正的婚姻,是互相體諒與扶持 網友點出,原PO應該是個非常不計較的人,因為連月子中心都自己出,比起來產檢更算小錢,但既然不開心,就不要委屈自己,「太壓抑很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有媽媽分享,跟老公薪水差不多,結婚後懷孕前也一直都是AA,「懷孕後身體上的各種不適,他就突然說不要AA了,也不讓我做家事了。」老公還貼心說,如果真的不舒服沒辦法去上班,在家休息也沒關係。 網友認為,「看來是不明白婚姻真正的意義⋯真正愛妳的男人不會跟妳計較這種錢的⋯」婚姻裡很難計較公不公平,真要計較,男人不必懷孕、女人要承受生產風險一出生就不公平!另一位網友說得好:「婚姻裡除了信任以外,很多事情都是互諒互助互愛的。」老婆累了,老公幫忙做家事;老公壓力大,老婆的工作也能貼補家用,沒有誰該做什麼,只有互相體諒與扶持。 原PO最後決定跟老公溝通,把心裡的話告訴他,老公聽完她的想法,感到非常抱歉,「他說他是真的沒想太多,他會負擔生產費用之類的。」她強調,老公平時對她挺好、夫妻感情也還處於熱戀期,只是老公偶爾神經大條罷了。以後兩人會開一個共同帳戶,各自依薪資比例存錢當公款,家庭支出都由這邊處理,小孩出生後也討論好會分工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