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科別.耳鼻喉
搜尋
生活習慣
共找到
1656
筆 文章
-
-
2020-11-21 科別.心臟血管
預防駭人的主動脈剝離該怎麼做?專家建議:先控制此疾病吧!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 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
-
2020-11-21 癌症.胃癌
癌症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 醫:做好這件事就能遠離「胃癌」
依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胃癌的發生率佔全國民眾惡性腫瘤,排名為第九名,而死亡率為第八名。為什麼說胃癌是自找的癌症呢?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表示:胃癌與個人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熬夜、飲食不規律或是喜歡吃醃製食品,這些都容易造成胃癌。以熬夜與飲食不規律來說,熬夜又吃宵夜,不僅會使得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又會刺激胃酸產生,造成胃壁長出不正常的粘膜細胞。作息以外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就是用藥習慣,若是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會使得細胞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最終就會變成癌細胞。止痛藥劑量是否會越吃越重呢?可以看我們之前拍的影片,按此觀看影片。這邊要提到一個觀點:癌症都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胃癌在消化系外科來說,算是一個較不好的癌症,因為胃的血流非常豐富,對於化學治療、電療效果有限,最好還是以胃手術的切除。胃癌五年的存活率僅 20%如何遠離胃癌?最標準的診斷方式是「照胃鏡檢查」,當發生下列症狀時,建議安排檢查。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鏡檢查?◎維持一段時間的上腹部不適,如連續一個月反覆胃痛,常有莫名的胃酸感 。◎解便時發現有黑便、血便。◎有莫名其妙的胃酸感覺最後堅哥特別提醒,現在醫療已經進步很多,做胃鏡檢查真的沒有那麼恐怖,不要因為害怕檢查而耽誤了就醫時間。若是在胃鏡檢查時早期發現,有些是可以馬上切除,甚至連開刀、腹腔鏡等等都不用。所以如果有發現不適,即早檢查即早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機器人幫助中風復健 長庚新技術登國際期刊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等因素,我國中風患者每年新增逾3萬人,中風患者手部精細動作的功能恢復緩慢,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研發「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患者只需穿戴著機械手,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能在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內,讓功能更快速恢復。目前該項新技術也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52歲簡小姐中風半邊癱瘓,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讓她一度相當沮喪。長庚醫院協助她使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靠著機器手幫助,簡小姐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小姐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表示,中風後患者五年內再度中風機率高達7成,而中風復健黃金期為半年到一年內,若能把握復健黃金期,對於未來的恢復幫助極大,原本無抓握能力、無法復健的患者,在機械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能再開始後續更多復健動作。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謝佳汝表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該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
2020-11-19 科別.耳鼻喉
秋冬好發突發性耳聾 把握這項關鍵避免聽力喪失
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期。南投縣40歲魏姓男子近日容易暈眩、右耳耳鳴,以為罹患梅尼爾氏症(暈眩症),經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讓他相當震驚,治療後聽力才逐漸恢復。醫師提醒頭暈加上單側聽力突然下降或喪失,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症狀,民眾若出現不適,一定盡快就醫,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以免聽力永久喪失。南投醫院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突發性耳聾最常出現單耳聽力喪失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合併暈眩,患者常以為罹患暈眩症。突發性耳聾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血管病因造成。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接著安排聽力檢查,並適患者的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排除神經病變、腫瘤的可能性。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一定要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損失。耳中風雖然沒有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是維護聽力的保健方法。
-
2020-11-1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可逆! 日常「引病」習慣你我常做,出現這3大症狀已經來不及
糖尿病不可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新確診2.5萬人糖尿病患者,尤其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都脫離不了不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這3大主因。而糖尿病可說是各疾病的誘發因子,大腦、心臟、腎臟、四肢等疾病,很容易因糖尿病誘發。因此,健康的人應該維持健康生活形態,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機會,而糖尿病患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肥胖是眾多不良生活習慣的結果 糖尿病由肥胖而引起台北長庚醫院、市立土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林樹福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起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當體重上升胰島素的利用效率就會變差,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加強血糖穩定;然而當胰臟不斷加重負荷的工作量,便加快其退化時程,漸漸胰島素分泌量下降,血糖就開始不穩定,逐漸產生糖尿病。肥胖不是單一元素,而是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例如飲食不均衡,攝取熱量太多,身體卻活動量不足,讓熱量轉化成脂肪保存在身體。尤其現代大多數上班族,都在久坐行列,也沒有運動習慣,加上飲食難以自主管控,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慢慢地開始陷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漩渦。糖尿病初期不知不覺 等到吃多、喝多、尿多已經來不及林樹福提醒,初期糖尿病身體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血糖已經異常,幾乎可以說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罹患糖尿病。然而糖尿病不會「好」,一旦胰臟功能退化衰竭就沒有辦法完全恢復,最好在沒有發生糖尿病時,就要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時間監控血糖數值,確認胰臟當前狀況。假使身體因血糖控制不易,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症狀,意味著糖尿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林樹福解釋,當胰島素無法讓血糖進入細胞,血糖值不斷升高,身體就有代償機制,讓血糖在尿液排出。水分會大量流失,排尿量增加就想喝水,也因血糖沒有到細胞內運用,身體會認為養分不足發而出飢餓訊號。林樹福也說,臨床上能發現,糖尿病患者有時口渴不一定只想喝「白開水」,而是想要喝含糖飲料,血糖已經高到會從尿液排出,但仍然會想要喝含糖飲料,原因很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平時就已經習慣口渴喝飲料,因此在補充水分時,就想要用含糖飲料來當水喝,另外吃甜食容易上升血糖也是可能的原因。糖尿病不僅「慢慢來」 急性症狀恐致命雖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很多病症都是「慢慢來」,但也有急性病徵恐怕致命!林樹福強調,當血糖無法讓細胞運用,脂肪就會開始分解,游離脂肪酸在肝臟代謝,就會產稱出胴體,當胴體與鉀離子在血液濃度大量升高,導致酮酸血症,會引起心律不整,血壓也會很低,呼吸急促很喘,必須馬上急診治療。林樹福也說,另1項糖尿病急症,就是高滲透壓血症。當患者血糖非常高,沒有明顯胴體反應,血液滲透壓卻拉高,患者脫水會非常嚴重,電解質也會極度失調,患者同樣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有可能陷入昏迷,必須馬上急診治療。不論酮酸血症或高滲透壓血症,假使沒有即時妥善處置,都有可能導致死亡。糖尿病前期解查才會知道 確診糖尿病胰臟已退化80%糖尿病即早發現非常重要!林樹福提醒,早期糖尿病由於症狀不明顯,檢驗血糖就變得非常重要。一般人如果空腹8至12個小時抽血檢測,血糖值不會超過100mg/dl,糖尿病前期則在100至125mg/dl之間;如果是飯後血糖,一般人不會超過140mg/dl,如果在140至200mg/dl之間,也是糖尿病前期。 希望疾病會康復會「好」,是絕大多數患者的期盼,然而糖尿病只能控 制無法痊癒。林樹福解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剛開始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血糖能夠維持穩定,但胰臟功能開始受損,等到發現到血糖高於正常值時,胰臟功能大約僅剩下常人年輕時的10%至20%,所以等到看到血糖異常時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其實胰臟恐怕已經毀損90%。糖尿病只能加強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林樹福也說,身體很多器官都會隨著年紀慢慢退化,包括心臟、肺臟、腎臟,也包括胰臟。當不斷加強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況下下,會加快胰臟功能退化,可能在40或50歲,甚至更年輕,就出現血糖控制困難。由於糖尿病是不可逆疾病,只能努力維持,不要讓糖尿病惡化,降低誘發其他慢性病的機會。林樹福再次提醒,不論正常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維持規律運動,至少每周5次,每次30分鐘,就能夠幫助控制血糖,特別是糖尿病前期民眾,每年都會有3至10%惡化成糖尿病,如果能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少能降低50%的危險。糖尿病用藥務必遵照醫師指示 每個人狀況都有差異林樹福持續說,糖尿病患者除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藥與飲食必須遵照醫師指示外,目前糖尿病用藥大致可區分成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與刺激胰島素分泌。患者可多利用藥物,讓血糖可以順著尿液排出體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能保護腎臟。醫生會按照不同病患狀況與需求,開立對病人有益處的藥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共
5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