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生活型態
共找到
868
筆 文章
-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
2020-04-22 科別.新陳代謝
孩子皮膚黑洗不乾淨?小心是糖尿病警訊
新竹市一名男童翰翰(化名)從小就有好胃口,對食物來者不拒,僅小學4年級體重就超過60公斤,食量比成人還大,直到家人發現翰翰的腋下和脖子皮膚呈現黑色暗沉狀,求助皮膚科醫師才知是「黑色棘皮症」,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門診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13.5%(正常值4-6%),確診為兒童第二型糖尿病,同時合併有高膽固醇與高尿酸血症,須立刻接受藥物治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明侑表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是因為身體的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大量增加引發的皮膚現象,好發在體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或成人,臨床上被視為一種「糖尿病的警訊」。據教育部對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調查顯示,有3成國中學童體重超重、甚至達到肥胖的程度。許多家長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之後長高就會瘦」的錯誤觀念,事實上,肥胖青少年中有3分之2以上機率到成人仍肥胖。劉明侑指出,近年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來求診的人數逐漸增加,其中不乏年紀輕就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甚至高血壓等「三高」代謝性症候群,需長期服藥甚至施打胰島素治療的個案。推測原因是飲食不正常、室內生活型態與運動不足,缺乏正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若能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提供良好的生活與飲食衛教,許多孩童不必依靠藥物就可獲得明顯的改善。劉明侑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每年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BMI值,若發現數據異常,應尋求專業兒科醫師接受詳細評估,檢查是否出現黑色棘皮症、高血壓、肝腫大等病狀,視情況評估是否已產生相關疾病須介入治療。
-
2020-04-22 科別.骨科.復健
120公斤壓垮膝關節 術後行走自如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21 養生.健康瘦身
120公斤婦太重難行走 動手術3月瘦25公斤
體重120公斤的劉姓婦人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劉婦說,「早知道就應該先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提醒,疫情嚴峻期間,千萬不要因為待在家,「多吃、少動」的生活型態,讓身體肥一圈而增加負擔。60歲劉婦表示,體重一直是自己的大問題,但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接受減重手術,卻總是考慮很多,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邊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體態輕盈後,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日3顆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說,任何手術都一定會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台中慈濟醫院採用醫療級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李旻憲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
2020-04-17 科別.眼部
在家辦公.上課 遠距防疫護眼3觀念你有嗎?
滑手機,看影片、打電玩,學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調查發現,年級越高,使用3C產品頻率越高,例如,國小2年級的學生每日使用手機平版超過2小時比例為7.4%,國小6年級就升至17.5%,專家建議,家長務必留心孩子觀看手機的距離及時間,以免高度近視危害視力健康。 新冠病毒疫情緊繃,許多學校補習班透過3C產品進行遠距學習,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國小學童視力尚未穩定,家長務必協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護眼觀念,因此提出護眼3要件:(1)保持距離、(2)用眼規矩、(3)家長態度。台北市衛生局102年至108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近視學童的用眼習慣較沒近視學童來得差,尤其以「近距離用眼時,眼睛與物體的距離」、「讀書、寫功課、使用電腦的坐姿」、「近距離用眼30分鐘,是否有休息10分鐘」等方面最為明顯。 其中又以「近距離用眼」為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童近視度數變化的最主要關鍵因素,黃世傑強調,只要保持好用眼安全距離,就能降低近視機率。在使用距離方面,眼睛與手機、電動距離約在30公分,平板,筆記型電腦約30至45公分左右,桌上型電腦約45至60公分左右,電視約2至3公尺左右則屬於中距離。眼睛注視螢幕時,睫狀肌持續收縮緊繃,長久下來將造成視力傷害,因此在用眼規矩上,應遵守每看螢幕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原則,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國小學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總時數應少於1小時,未滿2歲則避免觀看螢幕。 至於家長,應以身作則,並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多陪小朋友,參與親子戶外活動,不以3C產品作為安撫孩子的工具等,嚴格規範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蔡景耀醫務長指出,高度近視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眼球後極部退化變性、青光眼、白內障、失明等眼球疾病,家長務必重視孩子的視力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眼白冒血塊別以為是小事! 伴隨6狀況快就診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餐飲業得認清:即便疫情消散,消費者也可能回不來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無法外食的狀況也逐漸增加,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自2020年1月21日台灣發現首起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疫情蔓延了數月,人們開始懼怕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因而降低了外出的次數,全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產業之一即是非常需要顧客上門消費的「餐飲業」。當你作為餐廳老闆,在「等嘸人」上門的此時,心裡只想著疫情過了,景氣就會復甦、客人就會回流?但你沒注意到的是,消費者此時飲食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可能會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往後的飲食方式。你必須認清的是:消費者可能已經回不去了!覺得外食不安全,「增加自煮頻率」、「在家用餐」成新趨勢根據《食力》「外食族防疫大調查:餐飲業怎麼做才能讓你安心?」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了避免外食產生無謂的接觸,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其次則為「改成外帶(19.1%)」。同樣地,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020年3月27日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同樣發現多數民眾「在家中用餐」頻率比在疫情發生前還高。在中國,有86%的民眾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其次則為香港(77%)、韓國(62%),馬來西亞(62%)和越南(62%)。此外,調查也發現,外帶食物以及外送到府的需求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香港、韓國、泰國等,這些行為對餐廳的服務內容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此時,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待在家裡的時間也逐漸增加,很明顯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也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已經沒有「想當然而」的事情,所有短暫的行為都可能變成永久,「創造新常態」已經成為產業和個人要面對的現實。消費者此時的改變,將可能成為常態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表示,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面臨消費行為的變化,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恢復正常」,而答案則是「可能永遠不會」,為什麼?Ryan指出,「消費者的思維以及行為已經重新定位,這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後果。」以中國為例,有89%的消費者表示,即便疫情結束,仍會願意在線上購買日用品、鮮食等,新的習慣(在家用餐、外帶、外送)可能會永遠取代舊的習慣(外出用餐)。餐飲業的下一步能夠怎麼做?無論是大型餐廳、小型餐館,在疫情衝擊下來客數快速下降,很少有企業能夠倖免新冠肺炎所附帶的損害,作為餐廳老闆,能夠怎麼做減少損失?1、拓展外送服務,不能用原菜單上架儘管減少外出、居家隔離等原因使得人們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線上購物,消費者也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狀況以滿足日常的需求。為了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的增加,餐飲業者也將「外送服務」作為支撐業績的手法之一。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3月份的餐飲業績就因為疫情衰退了近1成的業績,因此轉而積極強化外帶及外送服務,目前館內已有16家餐飲品牌與foodpanda外送平台合作。而針對曾有其他業者希望百貨可以讓利、降低抽成,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總經理王寶銘表示,因百貨大多屬「抽成」機制,如果業績低相對的抽成也少,因此會再整體考量,視各別的狀況特別處理。此外,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成本的改變,業者勢必得針對外送平台做出菜單上的改變,此外她也建議「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在現今這個非常時期,為了減少損耗,減去銷售量低的菜色項目,備料不需要太多。2、跨品牌合作策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台灣連鎖暨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也認為,外送的餐廳那麼多,如果業者只是推出平時的餐點,很難脫穎而出,因此可透過品牌跨界合作、或者是商圈合作的方式,用「搭餐」的形式加強餐點優勢。例如寧夏夜市在2019年尾開始與Uber Eats合作,夜市內不同攤商共同「組隊」,可以跨店組成套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也可以刺激彼此的業績成長。據了解,士林商圈、圓山商圈、公館商圈等店家都可能會納入外送平台的合作範圍。3、開發冷凍商品,開拓「宅商機」除此之外,也有餐廳業者為了因應民眾「自煮頻率」的增加,順勢推出「冷凍料理包」。以和億生活集團旗下的「添好運」為例,就率先全球推出冷凍冷藏食品,包括流沙包、鳳爪、燒賣等,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嘗到米其林餐點,搶攻防疫商機!而涓豆腐、莫凡彼、鬍鬚張、哈肯舖手感烘焙、黑面蔡滷春秋、樂檸漢堡,以及魔法咖哩與Pino Pizzeria Ristorante等8家餐飲業者,也攜手共組「餐飲大聯盟」,結合各家具代表性的人氣冷凍商品,推出「聯名居家套餐7日組」料理組合,更是跨界合作搶奪宅商機的代表。4、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而理論上,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就以比佛利山莊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其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高琹雯認為,「由於台灣疫情截至3月中仍算平穩,因此截至3月為止部分餐廳相對不受影響,尤其以內需為強的fine dining餐廳更是如此。而國外觀光客占比較大者,或聚餐型餐廳則會影響較大,估計業績會受到3~4成左右的影響。」她也建議,隨著疫情越來越嚴峻,餐廳業者應儘快做出相關的因應措施,因為國外已經有非常多應變的例子,包括外帶、募資、發放優惠券等等,即便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我們還是必須超前部署,儘快盤算下一步措施!疫情的延燒,沒有人能夠確定是否僅會持續數個月或甚至一年以上,但可以肯定地說,新冠肺炎已經確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在未來的時代,都將讓餐飲業發生巨大的變化!餐飲業又要如何在疫情過後復甦?你已經不能等待,勢必得順應趨勢、調整策略,才能夠真正度過危機!延伸閱讀▶回不了頭的餐飲戰「疫」!你是起身備戰,或坐等淘汰?▶從餐飲集團到街邊小吃,沒戴口罩不做防疫,那生意就別做了!▶害怕共食與自取,自助餐與合菜餐廳受創最深!▶大裁員,不如共覓生機!抗疫「持久戰」餐飲業如何帶著員工活下去?▶餐飲「外送」搶客潮!會是短期紓困的解藥,還是長期毒藥?▶想靠打折撐過去?餐飲業想活命得有更多創意!參考資料▶Nielsen ,COVID-19 Where consumers are heading?(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4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根據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第7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維持理想體重、採高鉀及高鈣的飲食原則、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避免過量飲酒等等,都具有降低血壓的功效。不但一般人可依此原則來預防高血壓,已經服藥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可使降壓藥物的效果更理想,甚至可以降低藥物的劑量。既然吃和血壓變化息息相關,那麼吃什麼或怎麼吃,會吃出高血壓呢?王宗道指出,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有其家族性,也就是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1、鹽分攝取過量: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其中飲食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性,尤其是鹽分的攝取。高血壓與鹽分中鈉離子的攝取有關。因為攝取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在體內滯留,循環血量一旦增加,血壓就會上升,且增強交感神經的反應性,導致血壓攀升,所以,要預防高血壓,飲食應該保持清淡,不要吃重鹹。2、飽和脂肪酸吃太多:除了不能吃太鹹之外,還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研究分析發現,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最為顯著。而在選擇食物種類方面,可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食物、堅果類以及穀類等食物的攝取,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及甜食、零食等,肉類方面則以魚類、白肉取代紅肉。3、蔬菜、水果吃太少:多吃蔬菜和水果、飲食要節制、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對高血壓來說也很重要。根據目前全球醫界及營養界公認具有控制血壓效果的高血壓保健飲食原則得舒飲食(DASH)臨床試驗,是將飲食由一般美式飲食,改變為富含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增加乳品與堅果類的飲食,同時避免食用含高脂、高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的食品。4、飲食份量沒節制:已經有研究證實,體重每減輕10公斤,可以降低收縮壓5~20mmHg。而要健康減重,不外乎多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改變飲食習慣對血壓值的影響很大,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但是其實能改善前述的幾項飲食習慣缺點,對體重控制就很有幫助,進而可以預防高血壓上身。 5、抽菸、喝酒不忌口:抽菸會使血壓上升,還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傷害,因此務必戒菸。而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量喝酒,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心臟病,開始喝酒保健,但卻忽略了「適量」的問題,還有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反而容易使血壓上升,因此喝酒的「量」相當重要;不過,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若是大量飲酒,也可能會使治療無效。延伸閱讀: 吃對血壓自然降! 16種天然降壓食材隨時都能吃到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地方防疫/新竹市長林智堅 9樣最強防疫小物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地方政府也上緊發條。新竹市長林智堅身為公眾人物及三個孩子的爸爸,平時也隨身攜帶「防疫包」。他表示,這些東西其實在非疫情期間也會隨身帶出門,包括肥皂、乾洗手、酒精、「病毒崩」抗菌噴霧、濕紙巾、面紙、口罩。他也分享,他會攜帶用資料夾改造的「口罩收納夾」,另外,他個人從小就養成習慣,隨身一定會攜帶手帕,做好自我防護。家有三寶 早早養成勤洗手專訪這一天,林智堅全程戴口罩受訪,新竹市政府所有員工也早就戴口罩辦公,進入市府的民眾一律登記姓名等相關資料,所有洽公場景也從室內搬到室外。林智堅表示,平時工作讓他養成更嚴謹的自我健康管理習慣,除了疫情期間戴口罩之外,他本來就會攜帶「防疫小物」。為了防疫,現在已經減少外賓接見及媒體採訪,聚餐活動幾乎沒有了,不斷「滾動式檢討」,避免任何可能的傳染機會。林智堅另一個身分是「三寶爸」,每天回到家中也維持防疫守則。他表示,有了孩子之後就非常重視勤洗手,回到家也一定馬上洗澡,把身上所有衣服換下來,如果沒有洗澡,就不會和孩子有肢體接觸。他也提到,過去在許多活動及社區內遇到長輩或小孩,大家對他很熱情,小朋友會抱他,長輩會想要握手拍照,不過為了防疫,大家習慣都改變了,維持「拱手不握手」,他也會向民眾說明,現在必須維持「社交距離」,民眾也都很體諒。助市民防疫 早早超前部署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已經超過七十天,林智堅回顧,曾有兩個時期讓他最擔心。首先是新竹市出現第一個確診病例時,由於確診前只是疑似案例,過程中讓他非常擔憂「發生了要怎麼處理」,但之後就有了經驗;另外一個時期則是曾有市府員工疑似感染,收到疾管署資訊後,地方政府必須進行疫調,當時也預備異地辦公,如果真有需要就馬上啟動,不過最後市府員工確認沒事,他也鬆了一口氣。他常對市府同事說,「希望白忙一場,不要派上用場。」他也強調,作為地方首長,危機處理是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環。被問到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外出市民防疫?林智堅說,早在清明連假之前,新竹市就將全市125處公園都消毒,也在所有公園洗手台提供肥皂。此外,深受市民喜愛的「十八尖山」,也在連假前就於入口處寫上「多運動、少交談」標語,相關宣導後,新竹市民都很配合,這些管理工作都是「超前部署」的一部分。外出用餐 加強業者宣導至於外出用餐是否合適?林智堅說,生活型態只要遵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引,不會有太大問題,不用過度恐慌。他也舉例,新竹市已加強餐廳宣導,請負責烹飪的廚師一定要戴上口罩,具規模的餐廳都有做到,雖然某一部分小吃業者還沒有注意,但現在也開始宣導。林智堅也說,生活還是要過,尤其是「吃」是民生問題,不過已有很多替代方案,例如外送就是一個方法,他認為,未來政府應該給予外送平台更多資源補貼,在防疫期間透過這些方式讓民眾持續消費。新竹口罩模式出動108位志工 協助藥局作業談到「口罩實名制」發放,林智堅也分享「新竹模式」。他表示,一開始新竹市政府就主動製作「口罩地圖」放上新竹市政府官方網站,再透過市長臉書分享,供民眾作為買口罩的參考依據,他也要求準確率「零差錯」。他表示,此政策實施後,新竹市政府第一時間調查全市配合發放口罩的藥局數量,盤整後發現有108家,因此市政府派出108位員工到前線當志工,每家藥局安排一位,不但幫助「一人藥局」的藥師發放口罩,也協助其他藥局安撫排隊民眾。林智堅也透露,新竹市口罩地圖花了兩天就建置完成,市府與所有藥師也建立通訊群組,互相督促、互相協助,即時掌握情資,更重要的是,實名制口罩發放有什麼問題?現在全市每一家藥局有多少口罩?都掌握得很清楚。日前中央有了新政策,強制規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必須戴口罩。林智堅表示,目前新竹市並沒有發生乘客不配合戴口罩的案例,他認為新竹市民自我意識很高,都知道這樣做是保護自己。他也呼籲,希望國人共體時艱,若不配合戴口罩進站,將徒增執勤人員困擾,也影響其他乘客的權益。市長防疫包● 肥皂 ● 乾洗手● 酒精 ● 「病毒崩」抗菌噴霧● 濕紙巾 ● 面紙● 口罩 ● 手帕● 資料夾改造的「口罩收納夾」
-
2020-04-12 橘世代.健康橘
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讓女性延長10年壽命,男性則是7年。研究人員定義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飲酒不過量、維持健康體重、飲食習慣良好且不抽菸。這項美國研究是追蹤11萬1000人超過20年而得到的結果,該研究第一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丙長表示,這項研究「對大眾傳達正面訊息」,「透過改善生活型態,人們不僅可以多活幾年,還能夠活得好。」在研究中,受試者在50歲時被詢問是否有符合下列5項標準中至少4項:從不抽菸、飲食健康均衡、每天進行30分鐘的中等或高強度活動、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5至24.9之間,女性每天飲用不超過1小杯紅酒,男性則每天飲用的啤酒不超過半公升。符合其中4項標準的女性受試者,在沒有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糖尿病的狀況下,平均可多活34年,比沒有做到其中4項的女性多活了10年。符合其中4項標準的男性則能多活31年,比生活習慣不健康的男性多7年。研究發現,1天抽超過15支香菸的男性和肥胖的人(BMI高於30),無病預期壽命最短。然而,有些狀況對兩性而言都適用,就是健康生活型態不僅可以降低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即使罹患疾病存活率也會提高。胡丙長說:「這些好處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說得通。」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3種疾病,且和人們的生活型態密切相關。例如,肥胖和體重過重被認為和13種不同的癌症有關,包括乳癌、腸癌、腎臟癌、肝癌和食道癌。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統計,人們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像是減少食用加工肉類、多食用含纖維食物和注意防曬,可預防4成癌症。【健康生活輕鬆又easy↘↘↘】。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為促兒運動!60歲醫師每天健身,一練10年不中斷。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9 科別.心臟血管
慢性病患新冠肺炎致命風險高 做好3C自我管理
慢性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高!研究發現,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國健署因此提醒,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盡量待在家,做好3C自我管理,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目前正值季節交替之際,也是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的血壓,務必要做好自我管理。面對疫情,要保持警覺,但不必過度緊張,掌握下列注意事項,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每日記得量血壓(Check):民眾平時可利用醫療院所或生活周邊的血壓站來量測血壓,但在疫情期間,建議改在家測量血壓,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記錄血壓數值,除了可自己監控血壓變化,也可在就診時提供醫療人員了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參考依據。●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例如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居家身體活動,例如做健康操、散步、做家事等,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應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因應疫情,可憑醫院或診所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優先至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減少出入醫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若民眾必須至醫院領藥,部分醫院有增設慢性處方箋院外領藥服務窗口,建議先上醫院網站查詢,或打電話洽詢了解該醫院是否有相關服務後再前往,以確保個人健康安全,減少感染機率。由於全球疫情持續嚴峻,國健署呼籲,民眾對疫情勿過度恐慌,緩解焦慮情緒,可減少血壓波動,另外,慢性病患者務必規律用藥,早晚量測血壓,依照時程回診。
-
2020-04-09 醫療.眼部
眼睛紅紅的怎麼辦?結膜下出血小問題,眼球出血可能出大事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延伸閱讀: 久盯螢幕眼睛痠! 3個常見舒緩行為其實很NG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08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有口訣!6大類食物落實吃 熟齡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讓許多人焦慮感愈來愈強,不少長者在家足不出戶,反而胡思亂想,擔心自己、擔心家人,愈想心愈煩,甚至出現憂鬱、失眠等症狀,精神科醫師指出可能是「新冠肺炎壓力症候群」上身,門診中也發現不少原來的患者最近病情也都因此加重,銀髮族及一般人該如何度過疫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最近在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發表論文,提到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病源的暴露,提高個人的免疫力成為個人防疫最重要的基礎。很多的研究都發現,正常的生活型態和心理調適會影響免疫反應,對病毒抵抗力最強的人,都有固定運動休閒習慣、正常作息、充分睡眠、均衡營養、良好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等5大特徵。蘇冠賓並接受青島大學邀請錄製簡短的衛教短片https://youtu.be/m2-UvHEgVBc提供給民眾、臨床工作者、以及學術研究人員做為身心調適的參考。蘇冠賓表示,免疫力和人體身、心、靈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疫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要學會進一步調適不良思緒,解除續發的情緒危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減少過多的訊息,減輕心理負擔」,控制每天接收新冠肺炎相關訊息不要超過半個小時,而且只接觸正確的訊息。再來「設定讓生活有趣又有益的計畫和目標」,尤其處在日常生活受限時,不妨先從放鬆自己緊繃的思緒開始,嘗試去轉念感謝日子不必再像之前的忙碌,可以修身養性,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最後要「刻意練習積極而正確的思考」,不要整天用放大鏡來看負面事件,而要提醒自己常常像是打開手電筒去照亮比較積極的訊息,把負面壓力的威脅轉為正面進步的挑戰。他表示,「我們戴口罩阻隔病毒,但不要讓口罩阻隔了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疫情或許會帶來短暫的痛苦,但保持更自在的心情和堅定的信念,可以增強身體和心理更好的免疫力,等疫情過去之後,我們也會具備更好的衛生素質和更健康的生活習慣。而在均衡的營養方面,營養師表示,吃的均衡也可以有效提升自體的免疫能力。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表示,依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日常飲食足量多元化,且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雜糧、豆魚蛋肉、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六大類食物,可以補足各類營養素。但大部分民眾無法輕易了解與記憶六大類食物分類與份數代換,不知道該吃多少份量、如何計算卡路里、蔬菜要幾種、肉要幾塊、水果該吃幾份?張秀如建議,有簡易的口訣,記下後就可以輕鬆將六大類食物落實在每日餐飲中。口訣如下:一、早晚一杯乳品:早晚一杯240毫升的乳品,如:鮮奶或無糖優酪乳,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二、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一般飯碗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三、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蔬菜含有膳食纖維能夠幫助維持腸道健康,可預防便秘問題,幫助身體維持抵抗力。四、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建議至少應有1/3未精製全穀雜糧,例如糙米、全麥製品、燕麥、藜麥、玉米、甘藷等。五、豆魚蛋肉一掌心: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鐵質等營養素。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且應避免加工肉品。六、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精選延伸|熟齡健康「吃」↘↘↘】。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間歇性斷食月瘦4kg」 但風險跟方法你都知道嗎?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龍應台:疫情對全球影響 比二戰還嚴重
作家龍應台自2017年搬回屏東潮州照顧母親,就遠離城市,鮮少參加公開活動,她笑說猶如長期「居家隔離」。由於這種生活型態,獨處對她早就是生活常態而非需要學習之事;這回新冠肺炎疫情讓她的獨處「更純粹」,卻也同時關注如何在獨處時,也以個人之力支撐周遭社會。龍應台說,她一直覺得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應思考生活方式和時間使用是否需要整理,「時間就是生命」,早在10年前就想,時間應該用在最重要的人和事,也因此返鄉。但許多人平時並無機會審視自己生活方式,這回疫情大幅增加居家獨處時間,正是「整理生命好時機」。「這是老天給你時機,創造新的生活方式。」龍應台說,不少爸爸下班後,常只有跟孩子簡短招呼,這次疫情正可讓家人創造新的互動,例如若已10年沒跟家人下棋,不妨重啟這生活方式,或教孩子怎麼下棋。「家庭是人們這輩子最雋永的生命泉源,若能因疫情發展出新的互動,是天賜良機。」她和分別居住在倫敦及維也納的兩個兒子,原本是一周視訊聊天一次,現在改成每天都會短短視訊問好,互動更親密。和一位好友,原本每月都會固定見面深談,現在也改成每月視訊聊天,意外發現效果很好,「好像就在一起」。此外,龍應台也與分散在台灣、美國的「姊妹淘」們,約好每兩周一次「video coffee time」,大家都可看到彼此,像現實相聚般笑鬧成一片。「獨處若覺得悶,就要為生活找點幽默感。」在這樣的獨處中,龍應台同時關心國家與世界大事。她表示,2020年會是改變世界的年分,「以後大家會說2020前、2020後」。對她個人來說,這固然是整理自己、調整生活方式的時刻,但這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只能用二戰或甚至超過二戰來形容。她建議,考量疫情對失業率、經濟打擊的嚴重性,大家可以試著在各自的能力範圍來維持街坊店面的運作,比如她就持續向街坊小店買東西,甚至預付金額。像她在維也納的兒子菲利浦,鎮上人們都早早在街坊店面儲值,再透過串連這些小店的App網購,志工再把網購物品送到買家門口。龍應台說,大家也會擔心若小店倒了怎麼辦,但這就像衡量一座天平,一端是個人利益損失,一端是小鎮生機風貌,考量哪邊更重要,就會做下去。龍應台也觀察,這回疫情對許多公司是提升數位化的機會,「這也是天賜良機」。她說,她兩年半前返鄉後,就都用視訊方式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開會,以科技方式處理各式事宜,發現更有效率;現在疫情影響,過去沒數位化的公司等於被迫要進展,也是開展新機會。「這次疫情對個人是整理生命好時機,對公司是提供數位化好時機,對街坊鄰居也是付出的好時機。」近年鮮少受訪的龍應台,為此也點頭受訪,還是首次用視訊受訪,她說:「媒體也辛苦了」。訪問中,還可聽見龍應台的愛貓叫聲、周遭鳥兒啁啾,充分感受她獨處生活的自在愜意。
-
2020-04-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染疫風險高 快學3要訣減重
肥胖恐為感染新冠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許多研究發現,肥胖的人免疫功能較差,得到流感的機率及重症風險皆較高。國健署因此呼籲,防疫期間應多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天天量體重,減重抗疫情。調整生活最重要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體重評估的標準,如果大於或等於24kg/m2(公斤/公尺2)為體重過重,超過27kg/m2即為肥胖,依據台灣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1%,男性為55.7%、女性為38.7%。體重過重及肥胖原因,大多是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是受到環境及生活型態等因素的影響。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減重首重調整飲食及增加運動,必要時,依醫師建議搭配減重計畫或以輔以藥物才會成功。並且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共同抵抗疫情。減重記住三要訣:減重必須透過自我管理,調整生活型態和行為改變,國健署提供減重三要訣,讓減重增健康。一、聰明吃:飲食上遵循「三多三少」原則: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減少熱量攝取或增加體能活動,讓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這樣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切勿聽信偏方,採取極端方法,每日攝取熱量若低於1200大卡,反而會危害健康。二、快樂動:減重者應每周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防疫期間,可利用室內運動器材或國健署提供民眾一套循環運動教學影片(https://www.smarthealth.org.tw/zh-tw/videos.php?act=view&id=191),只需準備兩瓶礦泉水,就能在家達到運動效果。三、天天量體重:測量體重有警惕的作用,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體重的控制或維持需要長期抗戰,除了學會正確選擇食物的技巧外,天天量體重,提醒自己,別讓體重太失控。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免疫力誰最強?醫師最新研究指出5大特點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相關的訊息相當多,讓不少人出現恐慌、焦慮、甚至憂鬱的「新冠肺炎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蘇冠賓表示,這些都是不健康的態度,很多的研究顯示,想要有良好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必須要有5大特點。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最近在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發表論文,提到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病源的暴露,提高個人的免疫力成為個人防疫最重要的基礎。很多的研究都發現,正常的生活型態和心理調適會影響免疫反應,對病毒抵抗力最強的人,都具備下列共同特徵:他們都有固定的運動休閒習慣、正常的作息、充分的睡眠、均衡的營養、他們都有良好而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蘇冠賓並接受青島大學邀請錄製簡短的衛教短片https://youtu.be/m2-UvHEgVBc提供給民眾、臨床工作者、以及學術研究人員做為身心調適的參考。蘇冠賓表示,免疫力和人體身、心、靈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疫情致死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所以我們要學會進一步調適不良思緒,解除續發的情緒危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減少過多的訊息,減輕心理負擔」,控制每天接收新冠肺炎相關訊息不要超過半個小時,而且只接觸最正確的訊息。再來要「設定讓生活有趣又有益的計畫和目標」,尤其處在日常生活受限時,不妨先從放鬆自己緊繃的思緒開始,嘗試去轉念感謝日子不必再像之前的忙碌,可以修身養性,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最後要「刻意練習積極而正確的思考」:不要整天用放大鏡來看負面事件,而要提醒自己常常像是打開手電筒去照亮比較積極的訊息。把負面壓力的威脅轉為正面進步的挑戰。他表示,「我們戴口罩阻隔病毒,但不要讓口罩阻隔了人與人的友善和信任」,疫情或許會帶來短暫的痛苦,但保持更自在的心情和堅定的信念,可以增強身體和心理更好的免疫力,等疫情過去之後,我們也會具備更好的衛生素質和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17 養生.樂活旅遊
春天溫差大 心血管疾者泡湯、外出請小心
春天來了!氣溫乍暖還寒,提醒有心血管疾的病人,不論是去三溫暖還是泡湯,一定要遵守時限,並特別留心室內外進出溫差,避免血管梗塞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閩南語俗諺「春天後母臉」,以喜怒無常的繼母形容春季天氣多變,雖然事實上繼母不一定喜怒無常,但春天的氣溫確實像溜滑梯,有時彷若炎夏,可達攝氏卅度高溫;瞬間寒流報到,溫度又降到十幾度,讓人簡直不知道該如何適當穿衣,才不會中暑或是受涼。春天氣溫高低相差太大,血管可能因為時熱時冷導致收縮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病人梗塞。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人的血管品質不佳,溫差如此大差距的刺激之下,血管脆弱的斑塊產生破裂機會較一般人高,所以記得晨起運動一定要先熱身,以免身體無法及時因應而發生不幸。心血管病人除了要注意春天多變的天氣之外,泡三溫暖也得當心。氣溫驟降時,很多人十分享受泡在三溫暖熱水裡的舒適感,但有些人習慣長時間浸泡熱水,卻是一大禁忌,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泡在熱水裡全身通紅,是因為大量血液因應溫度變化到皮膚表面,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本身心臟收縮量沒有那麼大,血流又都到皮膚表面,心跳、血壓會因此改變,就容易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溫差太大對神經與血管的刺激都是大的。最愛泡三溫暖的日本人,泡湯守則明定15至20分鐘是上限,並不是泡到飽、泡到滿;即使在家裡洗熱水澡,也最好能在浴室裡更衣完畢後,身體保暖再出來,才比較不會產生心血管的問題。當然沒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民眾也不可輕忽。很多心臟問題是跟三高有關的文明病,但也有些疾病是會隨著年齡、生活型態發生,美國心臟學會跟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80歲以上長者平均8成有高血壓問題,就算還沒有吃慢性病藥物,仍應注意心臟保健。建議女性55歲、男性45歲以上就應做健康檢查,尤其有家族病史潛在的疾病風險者,應更謹慎!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說明了我們吃進的每一口食物,深深影響身體的健康及體態。相對於吃肉,蔬食其實對人體健康更有益處。來聽聽醫師、營養師及預防醫學專家怎麼說?以追求身心靈健康聞名的台安醫院,和預防醫學的領導品牌聯安診所,在醫護領域率先推動蔬食,積極鼓勵大眾多吃蔬食。因為他們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案例,都發現蔬食具有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積極意義。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飲食以肉為主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因為飽和脂肪大多存在豬、牛、羊身上,而高脂肪飲食已被證實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由於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肉品和腸癌的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紅肉列為2A級(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致癌物,而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更因對人體具有顯著致癌性,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腸道疾病案例增多 蔬食有助腸道健康累積26年專業預防醫學經驗的聯安診所,近年來積極推廣蔬食,為健康檢查的顧客在受檢當日提供蔬食,員工則每月施行一天蔬食午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總經理曾碧娟表示,之所以推行蔬食,主要是聯安在健診案例中發現:大腸瘜肉有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便秘的人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發現這些腸胃道的病徵,和多肉食、少蔬果的西式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蔬菜纖維攝取嚴重不足,水分攝取也不夠。因此藉由健檢的機會,聯安積極推廣蔬食的觀念,希望客戶有機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許多健檢客戶透過聯安的引導,飲食由葷轉蔬後,發現便秘狀況大幅改善、精神變好、過敏現象也明顯減輕。此外,曾碧娟也認為吃蔬食有利於體重、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指數的控制,可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蔬果富含植化素 能降低罹癌風險長年來常致力促進病患健康與落實預防醫學的台安醫院,因為了解飲食與健康的重要相關性,早在1997年,就以均衡的蔬食餐飲來供應病患及醫護員工的三餐。台安醫院提倡「無精製糖、無提煉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的四無一高飲食原則,也積極推動結合醫學、營養、運動與心理等專業的「新起點健康生活計畫」。台安醫院營養課蔡曉蓉營養師表示,台安醫院支持並推廣蔬食,希望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因為「蔬食中含有眾多的植化素,能減少體內的自由基,進而提升人體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蔡曉蓉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吃蔬食還有五大好處:1.遠離肥胖、2.預防及延緩癌症威脅、3.有助於治癒心血管疾病、4.降低和協助糖尿病的防治、5.腎臟病患者最佳的飲食來源。「很多醫學文獻都已經說明,蔬食可以用來預防或降低這些疾病的罹患機率與風險。」人類牙齒與腸道結構適合蔬食的消化「若從牙齒與腸道的生理構造來看,人類其實更適合蔬食。」洪育忠醫師說,食肉的動物犬齒很尖銳,利於牠們撕裂肉食,人類的臼齒則是適合用來咀嚼磨碎纖維多的植物。根據研究數據指出,人類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高的8-12倍,和大多數草食動物較接近,適合慢慢消化吸收不易腐爛的植物性食物。蔬食,對人體消化道的負擔相對較小。不論是從預防醫學、蔬食營養或是人體生理構造的觀點來看,植物性飲食都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選擇。了解蔬食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後,新的一年,何不將蔬食列入嶄新的生活實踐,由知而行,給家人和自己一個健康的向望。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里仁為美季刊第57期》【更多關於如何「吃」的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8 科別.婦科
30至40歲女性常見健康問題有哪些?醫提醒小心相關病症
今天是婦女節,對忙碌的現代女性來說,該忙的還是要忙,該煩惱的事不會消失。但是,不管你正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不能不照顧自己的健康。30歲以後,人生會經歷幾個分水嶺,身心靈的風暴,也會在不同階段出現。如何在各個階段安步當車,飲食、運動和心靈調適,不可或缺。30到40歲這個階段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有哪些?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主任徐明洸說,輕熟女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等症狀。育齡常見 子宮肌瘤、內膜異位徐明洸說,現代女性多晚婚,較晚生小孩,因而容易有上述的病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裏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外面,隨著每個月經血來潮,在其他地方引起慢性發炎。他表示,這些組織除散落在腹腔或腹膜表面,也有可能長在卵巢或子宮肌層,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其症狀有經痛、骨盆疼痛、性交疼痛、不孕,也因經血量多,長久下來就延伸出缺鐵性貧血等病徵。徐明洸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是惡性疾病,但很常見、也是慢性疾病,目前可透過手術、口服藥物治療,建議尋找嫻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科醫師診斷治療。熬夜、不當節食 帶來健康問題處於輕熟女階段的女性,看似活力旺盛,但雌激素分泌開始下降,工作或玩樂熬夜、不當節食等,可能帶來各種健康問題。徐明洸說,現代人習慣熬夜,飲食也不健康,經常暴飲暴食,吃下過多脂肪、高油和高鹽的食物,首先就得面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這些都是誘發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以輕熟女來說,若生活型態不正常,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乳、胃癌致癌率也提高。因此建議不分年紀、性別,想要身體健康,最好還是保持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飲食。兼顧養兒育女與工作,職業婦女兩頭燒的困境,如何平衡?徐明洸表示,現在的家庭多半是雙薪家庭,也早已沒有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建議先多跟丈夫溝通,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以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距離先生公司較近,可請先生協助接送,洗衣、曬衣或打掃等簡單家務事,兩人共同承擔,還能促進彼此感情。如果雙方都得加班工作,家中長輩若許可,也可請祖父母幫忙帶孫,最重要的是兩夫妻的和諧與溝通,才不會讓其中一方累垮。選低GI澱粉類 快走慢跑都好至於輕熟女的飲食方式和運動,徐洸明表示,現在許多上班族、小資女多半是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台灣葉菜類、水果種類多,例如芭樂、番茄、地瓜葉等都是好的食材。他說,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吃太多,體內用不完的多餘醣分轉換成脂肪,若怕吃澱粉類會變胖,則可挑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平時則除蔬菜,也可多攝取魚類、瓜果、豆類、瘦肉類,均衡攝取營養,就能保持青春活力。至於運動部分,他建議可以快走、散步或慢跑,只要一雙好的運動鞋就能開始,不僅達到增加心肺功能,也提升柔軟度,且到公園、運動場也能邊運動邊欣賞風景舒緩壓力,孕婦則建議嘗試游泳。常見尿道、膀胱炎 多喝水別憋尿建議這階段該做的健檢項目?他說,女性相關的健檢有子宮頸抹片、骨質密度分析、婦科超音波、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和乳房攝影跟超音波等。建議輕熟女定期婦科檢查,有性行為、30歲以上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35歲以上每年做乳房超音波檢查,預防子宮頸癌或乳癌病變。最後,徐洸明提到,女性尿道較短,加上離肛門近,容易造成如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感染,經常罹患尿道炎、膀胱炎。有些職業例如百貨公司櫃姐、銀行行員、老師,經常長時間工作,一忙就憋尿,更是容易患病。他提醒,女性同胞不論年紀,最好都不要憋尿、多補充水分,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避免肛門周圍細菌的傳播。輕熟女健康表單怕發胖菜單● 可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 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並攝取魚類、豆類、瘦肉類等蛋白質,維持營養均衡。小心相關病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尿道炎、膀胱炎建議健檢項目● 有性行為、30歲以上者,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預防子宮頸癌。● 建議35歲起,每年應定期做理學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更應定期追蹤。●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7 橘世代.時尚橘
想像一下未來的家 熟齡「宅男宅女」想住哪?
家,不僅是間房子、僅為遮風避雨而存在,而是生活的中心,當你對生活的規畫、生命的期待改變了,對家屋的想像,也會截然不同。關於「未來的家」,你有什麼想像?這個想像,勢必和年輕時的你有所不同,因為裡面隱藏著你對「未來人生」的期待。3月,我們將透過不同居住型態的故事,帶您看見不同的性別/族群/區域的橘世代,如何重新為自己打造「未來的家」。把握4元素 預約舒適未來屋在關注「未來的家」空間與建築該如何改變時,我們或許應該先了解,步入橘世代之後心理的轉變。從事熟齡服務多年的臨床心理師鍾玉琪分析,生命許多重要議題會在退休後及孩子離家後開始浮現。從職場退下來後,多數人都會有幾個月的「退休蜜月期」,過了這段時期,若接著沒有投入新的興趣或發展新的人際,許多人會逐漸找不到自我價值。而孩子逐漸離家後,原本熱鬧的屋子變得冷清,父母也會頓失所依感到悵然。因此,熟齡後的家屋再改造,不僅是為身體的改變而做,更必須考量心理的轉變。家屋可以成為安全感的來源、人際連結的據點,鍾玉琪建議,「熟齡的家屋」記得要有以下4個元素。1.打造利於人際連結的空間:若要鼓勵長輩向外走,擴展新生活、交新朋友,居住的地方就要容易移動、方便進出,沒有電梯的舊公寓,可能得考慮是否換房。2.便於和親友聯繫的3C通訊設備:現在的生活型態改變,不像農業社會親朋好友同住,但科技的便利也打破真實世界的「距離」,做到天涯若比鄰不是難事。因此,給長輩一台方便和兒孫視訊的iPad吧。3.專屬自己的角落:許多長輩即便行動不變,也不一定想要移居,住在熟悉的生活場域、充滿回憶與情感的屋子裡,的確會讓人感到安心與自在。無論是舊房或新居,請在家中布置一個專屬的舒服角落吧。4.用音樂串起當下和過往:回想生命每個階段喜歡的歌,為自己建一張「生命歌單」。例如聽到林強的「向前走」就想起年輕時,坐著火車到台北打拚的往事;聽到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單純美好的時代裡。當察覺到生命在40歲、60歲和80歲有不一樣的需求,即便是同一間屋子也會有不同的「住法」,都可以是你舒服的、身心安適的家。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3-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不願放棄!人工生殖第3次終成功 她40歲喜得女
40歲的王姓女子結婚4年多,想懷孕卻流產,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做了2次人工生殖都失敗,擔心年紀太大,一度想放棄,卻在醫師的鼓勵下做了第3次人工生殖,回診驗血時收到最珍貴的禮物,「成功懷孕了,是個女孩!」「當醫師告訴我懷孕了 ,我在診間大哭,喜極而泣,不敢相信等了這麼久終於懷孕了!」王姓女子分享在得知懷孕那一剎那的開心 ,目前小寶寶約兩個月大,她也特別寫卡片致謝,提到自己是「實現夢想的媽咪和爹地 。」王姓女子結婚4年多,一直想懷孕都沒成功,好不容易第一次懷孕卻流產,在生殖醫學中心嘗試2次人工生殖都失敗,擔心可能年紀太大,想改做試管嬰兒,中醫大新竹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孝祖鼓勵她「 再給醫師一次機會」,第3次人工生殖回診時,王媽咪認為身體沒有什麼變化,應該又失敗了,沒想到驗血後,林孝祖卻給她最珍貴的禮物。林孝祖表示,面對生育問題,就是儘早規劃,備孕時間和失敗機會可能會縮短,建議想懷孕的夫妻要有健康生活型態,例如改掉熬夜和抽菸等不良習慣,搭配適當運動,運動可以降低壓力也提高基礎代謝率刺激治療。也建議男性可多吃維他命C、E或鋅及海鮮等,提高精蟲的品質;另外,提醒媽咪正向面對療程結果,人工療程預估2到3次療程,如果3次都失敗,或許在人工療程有些條件無法克服,此時可能就會建議改試管。王姓女子也分享,前2次做完人工生殖就到處趴趴走,第3次乖乖在家休息就懷孕了,特別感謝林孝祖主任不斷鼓勵她要有「正能量」,「好好吃好好睡」,有了正能量,讓她終於成功懷孕。
-
2020-03-04 橘世代.好野橘
人人負債的年代 三招避開「貧性」循環陷阱
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3個充滿無奈的新名詞是現代部分族群的寫照。年輕時未打好基礎,步入中年在貧窮線上載浮載沉,老年時變得又窮又老,成為下流老人。財經作家狄驤指出,這樣的「貧性循環」的例子層出不窮,要避開落入這種陷阱,要從「三不」開始做起。資本家的陷阱 造就貧窮世代月光族、卡債族是過去針對青年族群常見的負面標籤,隨時間過去,這些的青年也已步入中年,近年來新的負面標籤誕生,青貧族、流沙中年、下流老人顯示出3個世代因為貧窮所累的困境。《10年後,你是被迫工作還是被動致富?》作者狄驤分析,這個時代大家都陷入資本家設計的債務陷阱,過度信奉「消費主義」造就了貧性循環的持續。什麼是消費主義呢?狄驤解釋,隨著科技的進步,美國資本家的生產方式大躍進,產品大量生產,造成生產過剩。之後再想辦法透過廣告、媒體的傳播,將消費塑造成一種生活風格,讓人們就算透過借貸,也要想辦法達成高品質的生活型態。以債養債 下流青年、中年人激增觀察身邊的朋友,狄驤發現,年輕時所養成的錯誤消費習慣,只會隨著年齡增長持續惡化,若不及時導正,只會拖累老後的生活。舉例來說,有位朋友年輕時擔任行銷一職,能力好、薪水高但花費也多,到了中年卻沒有存款,不斷為金錢苦惱。更嚴重的,中年後只能打零工,像是在路邊舉廣告看板,一天賺取800元餬口。另一個造成貧窮的常見原因是「以債養債」。大學生畢業後揹學貸,就是一大筆債務,若仍崇尚消費主義,用刷卡滿足慾望,債務加上非必要支出,就養成了貧窮體質。步入中年則容易陷入買房、買車的陷阱,若在現金流不充裕的情況下,揹上房貸、車貸,債務恐怕會壓縮生活品質。想要擺脫貧窮體質,狄驤建議,應該從三個方面下手。第一,避開酒肉朋友,很多不經意的消費,都是在吃喝玩樂的情況下默默累積;第二,減少不必要的生活支出,如高價手機、精品包等,這些非必需品,不擁有也不會影響生活;第三,「不要負債」,長期的卡債、車貸甚至房貸都容易成為拖垮生活的稻草,應該量力而為。【關於更多理財指南↘↘↘】。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退役基金操盤手自白:「存錢比投資更重要!」。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24 養生.健康瘦身
放個寒假肥一圈 營養師:開學正是減重好時機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我國高中以下學校為此延長寒假,轉瞬間明天將開學,不少家長這也才發現,農曆春節後因天冷、為防疫宅在家「多吃少動」竟肥了一圈,連孩子也不例外,衛福部營養師看準開學時機,教民眾「健康吃」聰明減重。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4成國人年後平均稱加1.7公斤,今年更因後續遭遇寒流天冷、肺炎疫情擴散等因素,家長減少帶孩子外出次數,寒假延長也沒能出去活動,總是宅在家,體重不減反增,減重也成民眾普遍困擾。而坊間流行許多不同的減重方法,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則認為,「聰明吃、健康動」仍是最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其中,不分家長、小孩,最佳的減重時機就是「開學」,因為學童恢復正常得早起上課,家長多為因應孩子就學也須規律作息。毛提到,規律作息輔以飲食原則加強,減重將更有成效,以三餐均衡飲食為準則,定時定量、細嚼慢嚥;若非正餐時肚子餓就以蒟蒻、大番茄、低糖果凍等低熱量食物當點心,減少攝取油炸物、炒飯、勾芡羹湯或濃湯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頻率。另,以粗糙、未加工澱粉取代精緻穀類,選擇多樣且天然的蔬果,不僅含豐富膳食纖維可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便;此外,「多喝開水少糖飲」,避免每日攝取過多糖分,改以開水、無糖茶或鮮奶取代含糖飲料。南投醫院則提醒,控制體重應採取緩慢而持續的步調, 逐漸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不偏食、不相信來路不明的減重偏方,且養成規律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並避免復胖;此外,考量疫情需減少室內密閉空間活動,宜多安排戶外體能運動。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抗病毒加強免疫力很重要 營養師推薦吃這5種食物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月11日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且依照目前疫情趨勢,似乎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平日裡有許多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能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食物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食物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增強免疫力食物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增強免疫力食物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食物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潘富子也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而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2個大腦,腸道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年滿50歲的國人,建議每1至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18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真能延年益壽?每周超過2天對健康沒好處
午睡有延年益壽之效嗎?答案是有的,但其中卻有學問。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增進健康,但如果每周午睡超過兩天,就變得對健康沒有特別好處了。最新研究調查顯示,每周午睡一、兩天的民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以及各種心臟疾病出現的機率,都減少了一半。但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午睡超過兩天以上的民眾,卻沒有出現這些健康助益。主持這項研究的瑞士洛桑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博士後研究員郝斯勒(Nadine Hausler)指出:「事實上,我們在研究初期發現,經常午睡的民眾發生意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更高的。但是當我們把民眾的社經條件、生活型態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納入考量之後,就發現並沒有發生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的狀況。」●睡眠專家:沒有定論這項研究結果讓醫學專家感到納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厄文醫學中心(Irving Medical Center)睡眠研究計畫主任梅莉裴瑞•聖昂吉(Marie-Pierre St-Onge)說,究竟午睡對於身體健康是有益或沒有作用的,其實並沒有定論。她指出,長久以來,對於午睡是否對身體健康有益,學者專家之間有著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少專家甚至指出,如果有午睡習慣,其實反映著晚間睡眠習慣並不好,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午睡就不見得具有好處。聖昂吉說,午睡的睡眠助益如同棒球曲球(curveball)般的複雜難以捉摸,因為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發現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健康。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研究人員分析3500名隨機抽樣挑選瑞士民眾的午睡習慣,同時在超過五年的研究期間,密切追蹤這些調查對象的心臟健康狀況。統計結果發現,約六成民眾表示從不午睡,約兩成民眾則說每周午睡一或兩天,每周午睡三天以上的民眾也有兩成。從個人背景分析,經常午睡的民眾通常是年齡較大的男性,通常體重超標,有抽菸習慣。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午睡的高齡男性與不午睡的同齡男性比較起來,雖然前者填寫的夜間睡眠時間較長,但他們白天出現疲乏、想睡的狀況也相對較為頻繁,而且他們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問題。●經常午睡 晚上可能沒睡好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期間,在所有參與研究的3500人當中,總共出現155例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臟疾病病例,包括心臟病、中風以及由動脈堵塞引發且必須開刀的心臟疾病。統計顯示,每周午睡一到兩天的民眾,與完全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足足減少了48%。午睡較為頻繁的民眾,發生各種心臟疾病的機率卻增加了67%,但如果把其他危險因素納入考慮,風險增加的狀況則頓時消失。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資訊網站CardioSmart.org總編輯、心臟病醫師瑪莎•古拉提(Martha Gulati)指出,經常午睡的確可能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她說:「我會擔心的是,一個人如果每天都需要午睡,可能是因為每天晚上都沒有得到良好品質的睡眠。」她表示,如果有人每周六天甚至七天都午睡,會讓她懷疑此人晚上是否沒睡好,因此必須透過午睡來補足睡眠。古拉提說,以她個人而言,還是非常享受周日的午睡時間,「現在也有理由對我丈夫說,我是在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什麼午睡有益健康的臨界點是以每周一到兩天做為畫分?主持研究的郝斯勒說,研究團隊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答這個疑問。郝斯勒說,研究團隊的假設是,偶爾午睡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生理補償,如此一來便有降低壓力的效果,排除因為夜間睡眠不足而產生的身心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因此對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產生了助益。」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11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目前疫情趨勢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 為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告訴你平日裡有哪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可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 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 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 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 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  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潘富子強調,「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建議年滿50歲的國人,每1~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則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蔬菜、水果可互相取代嗎? 防疫、防流感先顧好免疫力! 日行「這項飲食」策略吃出高防禦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16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歲,男性77.5歲、女性84.0歲,創歷年新高。截至2019年12月底,65歲以上人口高達15.2%,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2020.1.9《美國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21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要素,很值得參考。生活有目標:美國一個「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6985位平均年齡68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發現分數最低者的死亡率為分數最高者的2.43倍,可見具生活目標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降低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維繫社交圈:一個統合分析了148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共有308849位參加者,平均年齡63歲,追蹤平均7.5年。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者的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者多了50%。社交有益健康可能來自於抒解精神壓力,或受到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如生病要看哪位醫師等。又如最近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上說她到處排隊,都買不到口罩,就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健康的生活型態:美國芝加哥的「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921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81歲,6年後有220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發現飲食中黃酮醇(flavonols)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量最低者少了48%。黃酮醇存在於茶與許多蔬果中,如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不好全身都受累!台大醫圖文解說正確心臟保養
心臟負責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持續跳動。然而,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可能傷害心臟的狀況,一定要盡量避免,做好心臟保養,以免心臟持續受傷,導致心臟衰竭。血糖太高,心臟也受害!台大醫院心臟外科許榮彬主任指出,血糖偏高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其實血糖過高,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控制血糖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過高的血糖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讓動脈逐漸狹窄、阻塞,輸送往器官的血流減少,各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在腦部可能造成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在心臟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肢體會缺血,導致肢體疼痛不良於行,由於血液循環差,傷口不容易癒合,部分患者恐怕需要截肢。總而言之,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多面向的,從頭到腳都會出狀況,特別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讓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而演變成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不可不慎。 持續高血壓,心臟難負荷許榮彬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病變,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影響相當全面。血壓過高會造成血管受損,甚至破裂。例如急性發作的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狀況,患者可能感到劇烈撕裂性胸痛,極為難受且死亡率很高。腦部血管破裂的出血性中風,可能造成死亡,也會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果是慢性的高血壓,我們的心臟會因為長期負荷過大而漸漸邁向心臟衰竭。當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心肌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的機會愈來愈高,容易演變成心臟衰竭。血脂過高,血管狹窄、阻塞,恐致心臟衰竭高血脂是很常見的狀況,許榮彬醫師解釋道,血脂包含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有幫助,而低密度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身體有害。全身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當血管受損,就會造成器官病變,雖然原因不同,但是造成的結果都類似:腎臟血管阻塞會造成腎臟衰竭,肢體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疼痛,腦部血管阻塞會造成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一定要多加注意。抽菸傷肺又傷心!許榮彬醫師提醒道,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抽菸是個重要的危險因子,抽菸也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導致器官損傷。不過抽菸除了造成血管損傷之外,還可能致癌。提到抽菸,大家容易聯想到肺癌,其實不只有肺癌,抽菸將導致口腔癌、食道癌、乳癌、膀胱癌、腎臟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子。即使一天只抽一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會明顯上升。吸入二手煙也同樣有害。 戒菸的好處很多,戒菸12小時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恢復正常。戒菸兩週後,血液循環及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一年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減半。戒菸五年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年後,死於肺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五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和不抽菸者相同。許榮彬醫師強調,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務必戒菸,避免刺激心臟。吸菸會讓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皆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衰竭惡化。酒精會傷害心肌細胞,惡化心臟功能酒精會造成心臟細胞的傷害,許榮彬醫師道,所以有所謂「酒精性心肌病變」,飲酒過量或長期喝酒的病患,心肌細胞可能受損,造成心臟衰竭。雖然大家可能聽過適量飲酒有好處的說法,但是酒精對心肌細胞本身是有害的,所以究竟適量飲酒是否有益處?一天可以喝幾毫升?目前仍沒有定論。美國心臟學會不建議民眾藉由喝任何酒類來獲得好處,尤其是心臟衰竭患者務必戒酒,避免酒精對心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留意溫差,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大許榮彬醫師道,「心臟外科的病患,很多都有心臟衰竭,我都建議病患不要泡密閉式三溫暖,至於露天的空氣流通比較好的地方,沒有說一定不能去,但要注意冷熱之間不能刺激過大。」心臟疾病就是要避免刺激過大,尤其是在冬天天氣很冷,從室內到室外,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就是心臟病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洗熱水澡、泡溫泉也是同樣道理,原本處在溫暖的環境,忽然回到溫度較低的環境,刺激太大容易誘發急性發作。在大熱天進入冷氣房也得注意,要盡量避免溫差太大。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變動,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要多加留意。規律運動,有益心臟功能許榮彬醫師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還是要維持適度運動,至於適合什麼運動,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心臟病患而言,快走是不錯的運動方法,舉重就不建議。醫院都有復健科門診,能夠在完整評估後,給予運動處方。台大醫院有心臟衰竭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內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如果是因為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我們都要照會復健科醫師,出院後也可以轉介到復健科門診做運動諮詢。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外,還要跟大家提醒一點,部分心血管疾病與遺傳有關,所以心臟病患的兄弟姊妹、子女,也建議要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心臟疾病,若有的話,提早就醫及保養,可以避免心臟功能一再惡化,最終導致心臟衰竭。許榮彬醫師回憶道,遇過不少例子,都是父母親動完心臟手術後,兒子陪同回來看門診,經過五、六年後,突然發現兒子沒有陪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兒子在家裡心肌梗塞過世。「我現在都提醒患者,治療告一段落後一定要叫兄弟、姊妹、子女,尤其是兄弟和兒子,去做檢查,因為心血管問題平常可能沒有症狀,唯有做檢查才知道血管有沒有阻塞。」許榮彬醫師道,「我一直想要跟社會推廣的就是,心臟病會遺傳,因為彼此有類似的體質及相同的生活環境。由於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容易疏忽,突然走掉實在太可惜。」心臟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心臟功能不好,全身都會受牽連,心臟衰竭又是所有心臟疾病最終的終點,因此死亡率很高,甚至比某些癌症還要高。大家務必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各項危險因子、按時服藥、定期檢查,做好日常保養,才能養心、護心。原文:正確心臟保養,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