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4
筆 文章
-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也許新冠將成季節性病毒
現年85歲的今年諾貝爾醫學奬得主、美國病毒學家阿特爾(Harvey J. Alter)早前接受上海《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他對新冠疫情的發展並不樂觀,「我們也不知道這種病毒何時又會再次暴發,也許今後這種病毒將會成為我們每年都需要去應對的季節性病毒。」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5日揭曉,由阿特爾與英國生物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病毒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共同獲獎,以表彰三人發現C型肝炎病毒,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阿特爾1960年代就從事病毒研究。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諾貝爾醫學獎尚未公布。阿特爾表示,「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我們知道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阻止病毒擴散,但是在美國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這麽做,他們拒絕佩戴口罩,其中包括我們的總統(川普)。」阿特爾受訪時提到,隔離政策對經濟產生了影響,所以在保持社會正常運轉和挽救生命之間很難平衡,「在完全阻止病毒之前我們應該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以及知道要做什麽。」阿特爾強調,疫苗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但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疫苗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包括不知道T細胞如何免疫應答,也不知道病毒最終在體內如何被中和,不知道疫苗有效性能持續多久,不知道病毒突變後的影響。」他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疫苗的有效性,而且這種疫苗的有效性可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需要每年開發出新的有效疫苗。」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王正旭:精準醫療的益處與困境
精準醫療會落入金錢換生命的窘境嗎?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聯合報「精準醫療時代的全癌症治療」專家會議中表示,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一旦罹癌,光是藥費可能就要一百到一百五十萬,乳癌一年藥費一百萬,肺癌每年藥費九十萬的例子,醫藥、檢驗費用成為癌友心中的痛,解方在於「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說,精準醫療的精髓就是「對的藥物、對的劑量,在對的時機、用於對的病人身上。」精準醫療有三大好處,包括提升治療效益、減少副作用,以及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癌症的精準醫療,有助於延長癌症病人壽命達兩倍甚至更多倍,甚至是避免因為癌症導致死亡,副作用也比以前的藥物更輕微,病人的生活品質會好很多。王正旭表示,為了落實更適切的治療,醫師在臨床上確實常建議病人使用一些可能有幫助,但是健保還沒有給付的藥物,所以即便沒有確實的統計數據,但可觀察到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自費的癌友比比皆是。以黑色素瘤為例,王正旭指出,對照國際治療指引,台灣的臨床應用都受到一些限制,這也是許多專家討論不得已的結果。這並非代表台灣不希望照顧癌症病人,而是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希望把錢用在刀口上、讓最多人用到最好的藥物,所以就以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的規則做限制,篩出最需要、最有機會得到最佳療效的病人,才投以資源。這樣限制的結果,就是台灣採用較昂貴新藥的比率會比較低。王正旭表示,以已知對罕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很有幫助大分子藥物來看,其藥費佔率在台灣僅16%,遠低於先進國家的34%。如果能提高使用比例,台灣在減少病人副作用、延長生命、生活品質提升等治療成效才有機會達到與先進國家同樣的水準。王正旭表示,但現在台灣面臨了檢測與治療的錢哪裡來、兩者如何搭配等多重的困境,勢必要去思考,除了健保之外,還有什麼其他財源可以給病人幫助?王正旭表示,台灣人其實很愛買商業保險。平均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張保單,然而,97%民眾買的是保險是儲蓄型商品,只有3%是保障型商品,保單的設計也沒有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真正發生重大傷病或癌症的時候,很難真正照顧到現實的需求。王正旭表示,有些癌症非常需要基因分析才能提供適切治療,臨床醫師要適當資訊才能判斷、幫助病人擁有選擇,這費用很可能是每個家庭遇到癌症時都需要準備的,萬一連這筆費用都付不出來,將是病家很深的痛。「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建議,健保應開源節流並定期檢討給付條件,商保應精確補位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藥廠則應與政府共同負擔檢測費用。#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血管疾病問題多 醫師教日常保養血管這樣做
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血管的構造也開始產生變化,大的血管疾病像是膨大變形,小的血管疾病則會阻塞不通。為了喚起民眾能對心臟血管健康的重視,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的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而聯合國則是將每年10月1日定為國際高齡日,呼籲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透過這兩個國際性節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心血管疾病與高齡者的重要議題。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聽到胸痛,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心臟病,不過有些患者的胸痛與胸主動脈有關。胸主動脈連接心臟,是身體最粗、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血管系統的高速公路。主動脈壁富有彈性,可以承受高壓血流衝擊,並協助把血液送往全身。當主動脈出狀況時,往往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新光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任林佳勳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胸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另外主動脈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問題。 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壁老化、病變,而漸漸膨大,主動脈瘤形成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主動脈瘤愈來愈大,破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林佳勳醫師說,胸主動脈破裂會導致胸腔內大量出血,若來不及送到醫院當下即有50%的死亡率,而來得及送到醫院的病人之中,仍有大約一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管壁的內膜(intima)破損產生小裂口,高壓血流便經由裂口灌入主動脈壁中形成「假腔」。倘若假腔的壓力很大,可能壓迫真腔,使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而導致腦中風、腎臟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等疾病。胸主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有什麼差別?林佳勳醫師解釋,胸主動脈瘤破裂和胸主動脈剝離發作前通常沒有任何徵兆,一發作就是劇烈胸痛,讓人措手不及。胸主動脈疾病發作時的疼痛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甚至會往下蔓延。至於心臟病發的患者可能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好像被重物壓住,而且疼痛會往脖子、下巴、肩膀、手臂蔓延。無論是胸主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發,都會讓患者極度不適、痛到冷汗直流。林佳勳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狀況時要爭取時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就醫,不要任意服藥,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如何預防胸主動脈瘤破裂?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甘宗旦醫師說,由於胸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務必定期回診,利用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工具來追蹤胸主動脈瘤的尺寸。當胸主動脈瘤管徑膨大到6公分以上,將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最好能盡快接受治療。在尚未破裂的狀況下處理,成功率比較高。中老年人常見血管問題 血管阻塞、靜脈曲張、洗腎廔管甘宗旦醫師提醒,除了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出問題之外,中老年人還有一些常見的血管問題要特別留意,例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頸動脈血管狹窄、靜脈曲張、洗腎廔管阻塞等。「急性下肢周邊動脈栓塞」即俗稱為「腳中風」,和心肌梗塞一樣須要立刻處理,若拖到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截肢。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管徑愈來愈狹窄,導致腿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主要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患者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等症狀;第二級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每走一小段路就會因腳痠痛而必須停下來休息。到了更嚴重的第三級,下肢血流量已極少,患者即使坐著休息也會疼痛難耐;第四級患者,下肢血流不足以供應細胞,組織開始壞死,肢體末梢變黑、潰瘍、壞疽,可能需要截肢,若併發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恐危及性命。浮腳筋,莫輕忽!下肢疾病除了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靜脈疾病,像是常聽到的靜脈曲張。甘宗旦醫師解釋,靜脈曲張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困擾,症狀包括疲勞、痠麻、疼痛、腿部腫脹、癢感、沈重感以及半夜腿部抽筋等症狀,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若不及早治療的話,靜脈曲張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愈來愈嚴重。嚴重時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纖維化、色素沈澱,甚至形成慢性潰瘍、難以癒合的傷口、反覆性靜脈炎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最致命的是,當靜脈血栓脫落流回心臟,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死亡率相當高。若有靜脈曲張的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洗腎廔管要小心照顧台灣的洗腎病人一直高居世界前幾名,年齡分布大多在50歲以上;甘宗旦醫師說,洗腎廔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小心照顧,例如廔管側的手臂要避免戴手錶、飾品或穿著袖子過緊的衣物。無論睡覺、工作,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壓迫動靜脈廔管,以免導致阻塞。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暖,以免因為太冷使得血流減緩。若發現洗腎廔管有任何異狀應該要立即回醫院處理,像是透析治療後手指發青、發冷、疼痛、或透析針頭拔出後血流不止,以及透析血管處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洗腎廔管的振動感減低或消失,這些都有可能是廔管阻塞,越早介入治療,越有機會維持動靜脈廔管的暢通。保養心血管 請你這樣做林佳勳醫師提醒,各式各樣的血管問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傷害所導致,尤其老年人家因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更需要多加注意;從日常生活保養血管,降低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皆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血管,使血管變硬、變窄,大家務必把血糖、血脂、血壓控制好,成年人的正常血壓為130/80 mmHg(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若持續的高於正常範圍,即為高血壓。林佳勳醫師提及,很多民眾根本不曉得自己有高血壓,一直到出現大問題才驚覺事態嚴重。呼籲銀髮族、體重肥胖、糖尿病患者、時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等危險族群,應該要每天自行測量血壓。血管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家要持之以恆,好好做保養!原文:
-
2020-10-05 新聞.生命智慧
預立醫療決定書掌握生命自主權 個管師邀先生一同簽署
親人即將離世家屬內心煎熬,並非想阻饒病人善終,無非是希望能多爭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個管師彭靖舒日前也邀請先生一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強調立法精神為病人自主,故將過去安寧緩和條例中的「病方」包括病人及家屬,改為「病人」,將生命的自主權回歸到本人手中,並用法律賦予本人有善終權,而醫療人員也擁有替病人執行善終的權利,家屬不得任意更改、撤除或阻止。彭靖舒說,執行預立醫療門診業務一年多來,最常被民眾提出的問題就是「病人自主權利法不就是讓我自己做決定嗎?」「啟動預立醫療決定時,可以不需要聯繫家屬,直接依照我的心意執行嗎?」過去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o Not Resuscitate,簡稱DNR)的註記,彭靖舒解釋,民眾可以於意識清楚時由本人及2位見證人填寫表示末期拒絕心肺復甦術及維生醫療,寄送到相關單位即可完成註記健保卡。不過,醫療現場相當緊急,常發生家屬根本不知道病人曾經簽署過DNR,也沒和家人談論過末期醫療規畫,家屬內心的不捨或其他種種因素惠導致病人的DNR無法被執行。彭靖舒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明訂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過程中,需邀請至少1位二親等親屬到場參加,並由醫療團隊說明5種臨床條件及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讓意願人及家人能清楚瞭解並放心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ecision,簡稱AD)。彭靖舒邀請先生一起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簽署,她告訴先生「死後最後消失的是聽覺,如有一天我走了,希望你能在我耳邊說話和唱歌8小時,讓我在最後的路上不孤單」,先生回答「如果是我先離開,妳唱歌不好聽,就放周杰倫的歌給我聽吧」,逗得諮商團隊的人員都笑了。盧星華說,很多人因為不希望家人承擔醫療沉重決策的沉重壓力,所以想獨自來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簽署,但卻忽略了當有一天自己走了,留下來面對喪親之痛的是家人,應該和家人說出口。預約醫療門診採預約制,榮總桃園分院每周一、二、四、五下午開放預約,一次諮商時間為90分鐘。預約專線:033384889分機1703。掛號費每人100元,再加上自費一人3000元;自費兩人同行,一人1500元;自費3人團體諮商,一人1000元;榮民遺眷身分者免費。
-
2020-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避免和新冠肺炎分不清 李秉穎籲打流感疫苗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今天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初期感染症狀不易分辨,基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流感防疫及重症致死率考量,呼籲大家都應打流感疫苗。新北市政府今天舉辦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記者會,找來新手爸媽的香蕉哥哥及草莓姐姐主持,會中安排市長侯友宜施打疫苗,侯友宜以過來人身分為施打疫苗的幼兒園小朋友們加油打氣,李秉穎也應邀出席。李秉穎致詞表示,今年不管是公費或非公費對象,大家都要加強來打流感疫苗,因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和流感的症狀在初期時不易分辨,都會發燒咳嗽,不做檢驗是不知道感染什麼病毒。他表示,新冠病毒的疫苗迄今仍不知何時才能做出來,台灣目前的染疫死亡人數是7人;但從去年到現在因流感死亡人數就達112人,致死率比新冠病毒高出16倍,但大家都怕新冠病毒卻不怕流感病毒。他表示,流感重症患者有95%是沒有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大家應該都去打流感疫苗,除保護自己生命安全,也可減少防疫的負擔。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新北市特別自編預算加碼購買了2萬2000劑,使得公費流感疫苗數達91萬劑,從今天開始施打,希望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前往670家指定的醫療院所來施打疫苗。他表示,市府也針對65歲以上的長者,特別再購買了6萬劑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供免費施打,在疫情肆虐的時可以保護長者的健康,尤其流感跟新冠病毒症狀分不清楚,希望長者藉此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0-10-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面臨生死關卡 家屬的萬般艱難仰賴醫療端的用心與智慧來紓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江爺爺是我長年來看顧的的病人,但我其實和江奶奶更熟,因為她才是主要照顧者,雖是兒女輩也頗為用心,但她堅持一肩扛起照顧工作,把七十多歲起就確診巴金森氏症、後來又合併失智症的江爺爺照顧得非常好,至今已經十多年,江爺爺也從還能行動和自主進食,退化到眼下的臥床狀態,不知不覺間兩位老人家都來到的八十多歲的階段。每回我說她年紀也大了,十幾年來這樣細心照顧太辛苦,江奶奶就會露出不以為然的臉色,笑笑的對我說這是應該的、是嫁江爺爺後所當然的責任。她能帶著笑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應該也和她的照顧歷程有關:一知道老伴確診帕金森氏症,江奶奶立刻自職場退休,帶著江爺爺到世界各地去玩。她總是說江爺爺玩也玩夠了,她也好好照顧了,沒有遺憾。我也一直以為如此,直到前幾天在一個偶然的狀況下,意外回顧起江爺爺當年氣切的時刻,江奶奶少見的怒氣爆發,我才知道她心底深處還是有遺憾的啊!而這個讓她背了這麼久的傷痛其實也和醫療人員的處置有關。那年江爺爺已經退化到臥床又無法言語的狀態,生活上大小事、包括所有醫療決定都端賴江奶奶安排,最關鍵的一刻是江爺爺因緊急狀況入住加護病房,已經插管接上呼吸器多日,仍無法自主呼吸,醫師擔心插管太久、也怕頻頻換管對爺爺不好,因此勸江奶奶同意讓爺爺氣切。江奶奶最初不同意,多次拒絕後和醫師的關係開始緊張,後來或許是江奶奶說的:「人家也辛苦照顧爺爺那麼多天、現在拒絕好像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古早人的個性就是對穿白袍的醫師多留一分尊敬、不敢忤逆,但更或許是醫療人員見她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怎麼講都不回答,於是直覺地認為「老人就是聽不懂」。到後來,江奶奶只要一聽到醫療人員露出一點想要談氣切這個話題的意思,她就會猛然走出病房,完全不想聽也不想談。滿心挫折的醫師轉找上江奶奶的女兒和孫女,在她們來探訪時勸說:「阿嬤年紀大了,根本聽不懂,你們來簽同意書吧。」而她們也真的簽了同意書,醫師再拿著同意書聯合家屬一起去找江奶奶勸說,多方聯手下,江奶奶心也亂了,終於同意讓爺爺氣切。氣切後的江爺爺就此躺在床上、床旁一台呼吸器,一直到今天。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江奶奶的心頭還是滿滿的怒氣:「當我老了就聽不懂嗎?」回想起來,她感覺自己孤單單的為結縭一輩子的老伴奮鬥,只是在那當下有苦難言、很多話不知道該怎麼說。說起來,對這個決定,她是非常後悔的,因為爺爺的生命雖是繼續著,但他臥床這麼久、未來的日子不知道還有多少年要撐,又怎麼會好過?再說吧,爺爺都是奶奶一手照顧,即使後來入住安養機構,奶奶還是每天準時去探望,親手為他刷牙洗臉,對八十四高齡的老人家來說,難道不是體力和心力上的負擔?我想,江奶奶真正想說、但在那當下沒辦法說出口的是:「你們只想要讓爺爺氣切,可是氣切之後呢?誰來告訴我這之後的十幾、二十年中每一天的照顧要怎麼辦?」難怪江奶奶至今還是氣憤難平,她甚至懷疑醫療單位說勸說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回扣可以拿,錯愕的我馬上說當然沒有,再細細跟她說明加護病房一定有他們的考量:「阿嬤,對病人來說,每一次換管都是痛苦也是感染和受傷的風險,有時候管子放久了會和器官相連到拔不出來,要是插不好還會傷到內部器官,如果你不讓爺爺氣切又不換管,醫師也很為難的。」江奶奶說:「你知道嗎?我們是青梅竹馬耶,自小我就認識他了,我們在一起一輩子,他從來沒對我大小聲,所以我很捨不得他走,可是我又不想要他痛苦。我知道這個病是沒辦法治癒的病,他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糕,所以他現在這樣氣切躺在床上,活著也很辛苦啊!」我問:「那麼醫師要你同意氣切時,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呢?」江奶奶說:「我是要他順順的走。」我問:「怎麼樣才是『順順的走』?」看見我是認真的問,江奶奶也認真起來,她努力的組織腦海中的想法、嘗試著說明:「我不想要你江爺爺氣切,要是換管到不能換的時候,可以接上呼吸面罩,如果他可以呼吸就靠呼吸面罩,如果不行,就讓他走也沒關係。」江奶奶的話講起來其實零散破碎,她停頓了幾回,還有幾次是由我引導她繼續想。從她臉上,我除了看見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氣切的後悔外,更體會到從來沒有人給她機會好好坐下來把想法整理出來、把心中的掛慮講出來、以及把自己的決定好好說清楚,難怪至今她還是不時喃喃抱怨:「我那時候都沒有想清楚。,大家就要我決定了……」這也讓我想起我的另一名家屬楊先生,他是父親的主要照顧者,在老父親生命末期時,我請他對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要有個準備,即使這些過程看來對於他父親的現況看來都沒有太大幫助,但我身為醫師還是要問家屬這個問題,而楊先生身為家屬還是要有個決定才能讓醫療人員知道是不是要施行。沒想到我話才說完,這個當兒子的人竟然臉色大變,立刻從我面前飛奔離開,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愣在當場的我只好再找機會把楊先生請回會談室,我關上門、耐住性子,決心要不催不趕、好好把這件事談清楚。於是我終於從楊先生口中理解到,自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對孩子們非常嚴格又設定高標準的要求,在父親眼中,任何違反他的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長年下來,孩子們對父親是百般順從。現在父親來到生命末期,問題來了,因為老父親從未交代過如何處理,楊先生當然不想讓父親因電擊等無效醫療處置而受苦,但他更擔心的是若父親是想活下去的,卻因為做兒子決定不急救而去世,等到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了,老父親不是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嗎?在腦海中設想這個畫面的楊先生,怕到臉色都發青。原來如此!我終於理解到家屬那原初看似毫無理性的舉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在其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脈絡,而在看見我表達同理之意,楊先生也終於放下心防,開始願意聽我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最後我們共同達成結論,讓老人家在生命末期不接受不需要的搶救處置,畢竟那所有的痛苦頂多也只能多換來半小時的時間而已。我想楊先生和江奶奶的心態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長年照顧心愛之人的家屬,在照顧工作上親力親為,所以都不願意家人受苦,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多時候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更或許是今天的醫療現場不見得有餘裕和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其實他們都是家屬的典型,楊先生年紀輕一點,不代表他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江奶奶年紀大了,但也不表示我們一句「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在醫療這端,工作的忙碌和壓力當然可以理解,只是很多時候因為早已熟悉的醫療歷程,讓我們太專注在告訴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後在有意無意間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決定。我相信每一個醫療人員都是以患者和家屬的最大利益來思考,但有時候這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也可能變成家屬的壓力,因為我們忘了家屬的感情和擔憂也該是治療過程中的一環,我們也該據此來判斷該如何處理生命末期的問題。我看著江奶奶在爺爺氣切後每天來往養護中心,當初支持氣切決定的晚輩們因著工作壓力等因素頂多只能幾個月來去匆匆的探望一次,只有江奶奶像上班一樣每天到養護中心準時報到,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但重點是即使有中心內的人手,江奶奶還是堅持每天去,對她來說,這是她個人的心意也是責任。但她畢竟八十多歲了,開始擔心自己照顧不了的時候麼辦?要是自己反而比爺爺還早離開人世又該怎麼辦?更有那麼幾回,向來堅強的她會在我面前露出疲倦的神情,坦白承認看老伴這樣活著,她自己一點都不輕鬆,每天這樣來回跑養護中心、為了照顧的細節問題和照護人員爭執,她也會累,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累了,她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這般反反覆覆的過程,讓江奶奶更累了。這些家屬的苦和累,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工作環境而無法見到,但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見到。還好想法是可以改變的、環境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們想想醫療決定可能是幾秒鐘的事,但照顧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家屬後續好幾年要過得心神安穩或者焦慮自責,就端看在醫療現場是不是能把那幾秒鐘處理得當,更大的可能性是需要我們醫療人員有耐心也有智慧將幾秒鐘化為好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好好的把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理解、帶領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達到彼此心安理得的最終決定。未來的世代將有愈來愈多的老老照顧案例,也有更多想讓家人好走卻不明白如何才能好走的家屬,期望所有的患者與家屬都能在生前就盡力接觸生死議題,家人間要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不管怎麼事前安排,臨到死亡關卡,沒有人是準備好的,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和情緒,所以醫療端的處置方式變得更加關鍵,畢竟醫療人員才是有醫療知識和和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員,期望大家都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更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願意多給家屬,特別是老老照顧的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好好帶領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
-
2020-10-04 養生.樂活人生
「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編按:你是否曾讓自己真正「鬆」一下了?過去曾是知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徐曉晰,7年前勇敢告別不合適的婚姻,如今更以「鬆姐」的身分,分享如何讓身心更自在的秘訣。「假裝沒事其實很累!就算再怎麼快樂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很開心,正視自己的情緒,它才有機會被釋放。」相約訪問這天,徐曉晰穿著一身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輕快地走進店裡,襯出她曬成小麥色的肌膚,她笑說:因為我很愛往外跑啊,這都是夏天的大太陽曬的。過去認識徐曉晰,大部分來自她螢光幕前的光鮮形象:MTV音樂頻道台的VJ、娛樂新聞主播、流行節目主持人……但近來看她在臉書分享生活點滴,總是自稱「鬆姐」。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徐曉晰笑說:「我自己想的!因為我覺得『鬆』就是人生最棒的狀態。」所謂的鬆,並不是指在生活的任何層面都完全放掉。「人生不可能都沒有緊繃的時候,但面對波動、壓力,不要去壓抑它,而是可以比較從容地調整、應對。」自己先開心 才能帶給別人快樂在2014年選擇告別9年婚姻,即是徐曉晰人生所遭遇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婚姻其實就是個很傳統的產物,女人變成太太、媳婦,接著可能當了媽媽,你得進入這些人生角色。自己也好、周遭的人也好,會有一個期待的樣子在那裡,即便我平時給人的形象好像很新潮、洋派。」也因此,當她感到2人真的不適合再走下去,開始考慮是否要結束這段關係時,首先面對來自媽媽、身邊朋友,甚至自己心裡的雜音。「我媽媽告訴我:沒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離婚對小孩不好……但這些其實我心裡早就想過好幾遍了!這才發現,其實媽媽的觀念影響我很深。」「在掙扎過程中,我也曾經自責、愧疚,覺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了自己好過,要讓孩子沒有完整的家。」那麼,做出離婚決定的關鍵是什麼?「最後我是跳出當事人的角度問自己:如果今天遇到這個狀況的是我女兒,我會怎麼想?答案就很明顯了──我不希望她為了別人委曲求全,遷就自己的人生。」「接著我就整個想通了:如果自己不開心,那也不可能帶給別人快樂。」徐曉晰笑說。4個原則 學會如何愛自己也因為這樣的心路歷程,後來徐曉晰決定舉辦心靈講座時,第一個告訴觀眾的課題就是:愛自己。雖說這個概念大家都知道,問題在於:該怎麼做?她列舉了幾個具體的實行方法:1. 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傾聽自己的聲音。2. 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3. 活在當下,不回頭想過去的事、或是憂慮未來還沒發生的事。4. 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嘗試新事物。「重點在於:如果沒有真正愛自己,那麼你給別人的愛,只能叫做投資,因為目的在於希望有回報。很多媽媽總是說為了小孩、家庭犧牲,但若是對方沒有給予期待中的回饋,就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只有自己已經滿足了,才能不求他人回饋。開講座的想法,原本放在徐曉晰的待辦事項裡有好一段時間,之所以決心付諸實行,則是因為一個朋友的驟然離世。「這個朋友是我們這群姐妹裡面公認最好命的女孩,她長得漂亮、嫁了一個很疼她的老公,人生一路順遂幸福。但沒想到有天她只是去做個醫美的小手術,卻因為引發副作用意外過世,這才感覺到人真的會說走就走,所以想做的事就別再等了。」告別壓抑和控制 愛才不會變質來參加徐曉晰講座的讀者,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遇到了哪些人生難題?「我覺得大部分的女生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好像就是:要溫柔體貼、乖巧聽話這類的觀念。因此,會覺得為別人犧牲奉獻就是愛的表現,但卻又糾結在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她自己在參加成長課程的時候,對於台灣女性的壓抑程度非常有感觸。「有次老師要大家練習用盡全力喊出聲音,但有很多人不管怎麼試,就是沒辦法大聲叫出來。」曾有一對母女和徐曉晰分享,在聽完講座之後,自己和媽媽的關係逐漸改善了。「其實很多在關係中控制欲強的人,都以為自己給的是愛,但對方接收到的其實是壓迫、罪惡感。所以我會告訴大家:要適時檢視給予對方的愛,是否已經變質了。」還有一位女性觀眾,她的老公不但外遇,而且對象還是男生,等於是出軌兼出櫃。「她過不去的點在於,不只遭到感情上的背叛,更覺得過去像是活在謊言裡。我就安慰她:雖然妳現在很痛苦,但對方一定也不好過,因為他不只騙了妳、騙了身邊的家人朋友,更必須騙自己。」徐曉晰告訴她:「如果妳能體諒他的處境,或許可以得到一個一輩子的好朋友。」而大約2年後,女孩和先生離婚了,2個人還是住在一起照顧孩子,但各自有感情生活,而且真的成為最要好的閨蜜。「我覺得這樣的結果真的太棒了!」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鬆姐」開示:就去經歷、感受吧!雖然人一輩子在感情或是關係中很難都不受到傷害,「大多時候,受到傷害是結果,不一定是對方的目的。」與其期待不可控的對方,不如轉念放自己一馬。放手讓孩子去闖 關係反而更親密在鬆姐之外,徐曉晰另一個最常見的自稱是「阿母」。「我覺得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對愛這件事,多了一層理解。離婚之後,我更發現不是擁有、在手裡抓得緊緊才是愛,有時候愛應該是放手讓他自由。」去年徐曉晰送14歲的兒子到加拿大讀書和爸爸同住,出發前,全家人還特別聚在一起吃了頓飯,為他餞行。問她不會捨不得嗎?「當然會啊!但是我還是很鼓勵他出去看看,多體驗不一樣的環境,而且跟兒子分開以後,偶爾聯繫彼此的近況,反而比以前感情更好,我也不用當一個整天嘮叨的煩人媽媽。你知道小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問他問題,他都是用盡可能最簡短的句子回答。」徐曉晰笑說:「他出國以後,還會傳訊息來說很想我!要是以前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這哪有可能?」「我覺得離婚對我而言很像是一個鬧鐘,徹底把我叫醒了。過去我是做『大家告訴我應該要做的事情』,現在我會比較警覺,多思考一下:這樣好嗎?真的是我要的嗎?不管是把孩子保護得滴水不漏,整天操心煩惱;或是為了保持所謂完整的家庭,把自己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現在我心裡的答案很清楚了。」成熟 其實是找回原本的自己於是,很多人看到徐曉晰會說:「我覺得妳和以前很不一樣了!比以前更自在、更開心。」「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覺得很棒:變得成熟,其實是找回自己最初的模樣。在長大、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照著別人的希望、批判去調整自己,但到了這個年紀,反而可以慢慢拿掉那些面具,原本的樣子就很好。」現在徐曉晰除了喜歡跳Zumba、打羽毛球鍛鍊身體,也會帶著女兒上山下海到處走跳,最近的人生新功課則是「學游泳」。「雖然在游泳池裡勉強還行,但我很嚮往那種真的可以在海裡游泳的人,就想認真克服這件事情。游泳或跳舞的時候,雖然周圍很多人,但妳可以只關注自己的呼吸、動作,感覺很舒服。」從學會愛自己,到學會如何在人生的汪洋中乘風破浪,她給50+讀者的建議是:「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留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別忘了:今天就是妳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所以就好好享受吧!」原文:「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
2020-10-04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行動藝術家湯皇珍 把失智照護變奇幻旅程
失智症是一條長達8到10年的旅程,對許多照顧者來說,猶如進入人生的隧道,前面的路程不可知的居多。而行動藝術家湯皇珍從陪伴失智母親的過程,淬煉為「失智煉金」,在日前由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舉辦的長智論壇中,分享自己如何連連闖三關以及轉念的過程,現場引發不少家庭照顧者的共鳴。照顧失智媽媽如闖關,關關難過關關過。湯皇珍指出,罹患失智症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現在多數時間已經臥床,但母親一開始罹患失智症時,對她帶來衝擊,第一關卡就是遺忘,常指稱他人偷錢,而她也成為小偷之一。湯皇珍的第二關卡是母親到菜市場購買重複的物品,她擔心母親自行外出可能忘了回家的路,幾度在門口拉拉扯扯、扭打,曾經有一次七分鐘的路程,母親花了2小時車程才回到家,當時她形容心肺就像要爆開來,擔心得不得了,還好母親遇到好心的小黃司機,才安全將母親送到家。第三關卡則是母親常在黃昏時出現幻覺,看見親人,湯皇珍剛開始總是和母親相對抗,但現在想一想,「自己沒看到的真的不存在嗎?」抱持同理心,湯皇珍開始嘗試問母親,「你看到哪些東西?」第四個關卡、第五個關卡接續到來,例如家中出現一把把的鑰匙,或是朋友簡單的問候,母親卻「牛頭不對馬嘴」回答,讓身旁的她感到尷尬。練習轉念,把「小偷指控」轉化成尋寶遊戲。陪伴母親的經驗,讓湯皇珍開始思考自己其實也不時有遺忘、突然想不起某些詞彙、想不起自己要做什麼事情等情況,從事藝術工作的特性也讓她開始練習「轉念」。例如當被母親指責是小偷時,湯皇珍舉例可以問對方,「剛剛掉了什麼東西?我們一起來找找。」母女倆在家中展開尋寶遊戲,母親邊找邊跟她說為什麼這個東西很重要?為何如此在乎?在遊戲中丟掉脾氣,多了溝通。而尋寶遊戲對湯皇珍來說也像回到兒時,享受抽絲剝繭的小樂趣。若失智者執意外出,有些家庭會在門口上鎖,甚至在後面追著失智者跑,湯皇珍說,她有朋友遇到類似的情境,後來家人體力不敵年長失智者,與社區的派出所溝通,當失智者走失時至少能找到回家的路。當幻覺出現,無法對話時,用唱歌代替。至於幻覺問題,她從「接受」開始,很可能因為母親欠了親人一筆錢,才會看見親人出現在家中。講不出話來時,湯皇珍就會用唱歌來替代,讓母親可以用她擅長的歌唱甚至兒歌,與她互動。這也是湯皇珍在2019年推出「成忘太太」行動戲劇中想表達的成全忘記,用想像力克服困難失智這趟未知的奇幻旅程,湯皇珍說,還有一次夜裡,母親捲起棉被當包袱說要回老家,當時她一直思考「媽媽究竟要回到哪個家?不就在家裡嗎?」這些失智症帶來的逆境,讓湯皇珍在「成忘太太」中以「媽媽我們來飛吧」,用想像力帶著失智母親回家。失智煉金,用不同觀點看走過的路。「失智可以煉金嗎?老了還能煉金嗎?」煉金術是13、14世紀時,術士將最毒的物質液態汞經過多次質變,變成黃金。湯皇珍說,她陪伴失智母親的過程,自己也來到六十幾歲,開始學習用不同觀點看前面走過的路,用更寬廣的心,從不同心眼去接納、成全別人,去挖掘生命之旅的意義,也能用快樂的心情告訴自己「終於回家了」。徐文俊提醒,失智症的逆境也可能是與父母、手足重建關係的機會,共同面對照顧問題,彼此分工,並且更了解手足。而透過陪伴的過程,中年人也開始預備老,例如夫妻能多了解對方的生命故事。當我們老去時,下一代也了解如何對待我們,讓喜樂遺傳下去。下一場長智論壇活動、直播預告題目:邊聊邊療?談失智症的非藥物輔療創新設計時間:11月12日(四)上午9:25-11:30講師: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楊振甫博士活動地點: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頂湖路123號(桃園長庚紀念醫院B2大會議廳)直播平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備註:在觀看直播時若您需要手語服務請電洽02-27408000轉230呂小姐
-
2020-10-04 科別.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小心是吞嚥障礙! 非單純退化引起,3疾病都可能發生
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易嗆到別不以為意 嚴重恐危及生命安全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洪士涵主任進一步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治療吞嚥障礙 訓練咽喉肌力與改變食物性質吞嚥障礙的治療,洪士涵主任指出,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病人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進食易嗆到、喉嚨卡 提高警覺就醫盡早治療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主任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03 寵物.寵物長照
讓路殺毛小孩善終 7縣市專業處理
車禍路殺的犬貓遺體,以往常被當作廢棄物丟棄,雙北、台中、桃園、雲林和嘉義等縣市,都已建立讓路殺毛小孩獲得善終機制,幫助毛寶貝走完最後一程。台北市2018年底即推出「街道犬貓遺體處理作業流程」,是全國第一個為流浪動物辦後事的城市。環保局製作犬貓遺體專用禮箱、犬貓遺體冰櫃,並建立街道死亡犬貓處理SOP。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長吳晉安表示,若犬貓在街道不幸亡故,清潔人員會先使用專用禮箱,盛裝運送至冰櫃冰存,並通報動保處派員至冰櫃掃描遺體晶片。若可確認飼主,由動保處運回動物之家通知飼主;沒有晶片的犬貓遺體,則由環保局委託專業寵物殯葬業處理後事。新北市去年4月建立路殺專案機制,中市府則在今年3月推動「台中市街道犬貓遺體處理作業流程」,都是先確認死亡毛小孩身分,有主人的通知飼主領回。對無主毛小孩,新北依無主動物屍體處理流程,統一由動保處集體火化。中市則由市府出資,委託專業寵物生命紀念業者處理後事,與廢棄物分開火化。今年2月,新竹市也推動流浪動物的後事處理,對死亡無主犬貓委託專業寵物殯葬公司代辦後事。嘉義縣4月起,接獲民眾通報街道犬貓遺體,會由清潔隊將遺體以「往生被」及文疏包覆送交家畜所確認犬貓身分,視寵物登記有無,通知飼主領回遺體妥善處理或焚化,甚至設碑讓民眾祭拜。另輔導設置寵物骨灰樹葬區,已核可中埔鄉公所、新港鄉公所申請。
-
2020-10-03 科別.泌尿腎臟
每一次的大愛捐贈 都是生命火花的傳遞
相信在台灣生活的您我,或多或少都曾聽說過,台灣有非常多的病友,為腎臟病所苦。根據健保署公布的資料,每年健保花費533億元照顧腎臟病友。在慢性腎臟病當中,最為嚴重的末期腎藏病人,往往仰賴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靠定期洗腎維繫生命每日操作腹膜透析、或是每週三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已成為超過9萬2千名腎友的日常生活。對於腎友來說,最大的願望,莫過於擺脫日復一日的透析治療。腎臟移植的發展,無疑是透析腎友的福音一旦接受腎臟移植後從透析脫離,再次看到身體又能夠產生小便排泄毒素水份,對於長年透析無尿的腎友,真是莫大的感動!要知道,雖然依賴透析治療能夠維持生命,俗話說的好「天然的尚好」,人工的腎臟替代療法,僅僅能取代部份天然腎臟的功能,但是對於腎臟其他的生理功能調控,依然是天差地遠!因此,所有等待移植的腎友,無不引領期待重生,接到電話通知移植的那一天到來。目前於2020年8月在器官移植登錄中心等候中的腎友高達7,806人,但是,本年度有幸獲得大愛移植的腎友僅113人,有幸接受移植的腎友往往等候數年、甚至十幾年之久,足見移植機會之彌足珍貴。每一次的大愛捐贈,都是生命火花的傳遞因此,移植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無不懷著對捐贈者至高的敬意,戰戰兢兢的完成捐贈手術,協助達成捐贈者與家屬的大愛心願。在捐贈手術前,移植團隊以莊嚴的態度向家屬的大愛致意,為捐贈者的奉獻默禱。在捐贈手術的尾聲,正如同其他任何外科手術一般,醫師依循人體解剖構造,一層一層加以縫合,力求大愛捐贈者的尊嚴。在大愛移植的機緣之外,另一個接受腎臟移植機會,來自於親屬捐贈。目前台灣的規範下,腎友的配偶或是五等親以內的親屬,都有機會進行親屬腎臟移植。醫師會進行謹慎的評估,確認捐贈者身體狀況一切正常,並且經過多團隊會議與倫理委員會的共識,在不影響捐贈者健康的前提之下,方能進行移植。由於藥物的進步,過去被視為移植障礙的ABO血型不相合,經過充份的前導準備治療,同樣有機會進行捐贈。在歷經了移植手術後,捐贈者皆能恢復良好,而受贈者也都能成功脫離透析!人的兩顆腎臟位於後腰部,而移植腎的新家,會是在右下腹部或左下腹部,自體的腎臟通常並不特別摘除。移植的過程對移植腎來說十分辛苦,在植入受贈者體內後,有時需要一些復元的時間。由於一顆腎臟需負擔原先兩顆腎臟的工作,移植腎會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逐漸加倍努力工作,相對的受贈者也需要少油少鹽蛋白質適量,減輕移植腎的工作負擔。為協助身體接納移植腎,受贈者需定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定期依照醫囑準時服藥,配合規律回診至為重要!此外,移植過後雖脫離洗腎,但仍需密切照顧身體狀況,包括血壓、血糖、膽固醇、尿酸等等,也都需要配合醫療照顧。移植團隊與腎友攜手努力,讓移植腎的功能長長久久。頂尖醫療技術發展的時代在尖端醫療日漸進步的當代,維生醫療的發展,許多時候讓善終的願望,變的十分困難。隨著安寧照護的觀念普及,適時放手減輕病人的痛苦,成為重要的課題。器官移植的奉獻,將最珍貴的親人化為大愛捐贈,讓親人在受贈者的新生生命中持續發光,確實是至高的人性光輝。本院的腎臟移植團隊,由衷的感謝讓我們有機會,協助完成捐贈者的大愛心願,造福更多的家庭。
-
2020-10-03 科別.泌尿腎臟
擔心吃藥「傷腎」有損性功能? 尿路阻塞恐怕才是禍首
男性在40歲上下,漸漸就會開始覺得「尿不從心」,50歲可能就有夜尿頻尿等症狀,這是因老化而有了攝護腺肥大問題。但部分患者擔心長時間服藥,恐怕會傷腎,聯想到會影響性功能,因此就不願意遵照指示。醫師警告,如果攝護腺肥大不治療,可能尿液堵塞到腎臟,最嚴重恐怕導致腎衰竭洗腎。錯誤刻板印象「吃藥傷腎」 不服藥恐導致腎臟衰竭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表示,部分病患對於長期吃藥有民間迷思,認為長期吃藥會傷肝、傷腎、傷胃等,但經由醫師指示服藥,其實是改善病兆,阻止或減緩慢性病惡化,反而能保護身體器官。例如攝護腺肥大,如果不服藥控制,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狀況,像是排尿困難導致腎水腫,引發衰竭最後必須終生洗腎。擔心吃藥性功能障礙? 醫師提醒尿路不順反阻礙「性福」部分男性病患常會有相同疑慮,長期吃藥會不會影響性功能?王世鋒解釋,其實在臨床與部分報告能發現,排尿困難與性功能障礙,可能有相對性關係,部分排尿難患者會容易感受到力不從心,但是藉由藥物或相關治療,協助排尿正常後,性功能反而逐漸恢復,攝護腺肥大患者,及早就醫才能有助維持生理機能。王世鋒強調,然而不僅攝護腺肥大,包含脊椎損傷、神經性膀胱、結石等,都可能阻塞尿路,導致排尿有問題。當尿液回堵到雙側腎臟,就很容易發生腎水腫,如果長期不處置,很可能會導致腎臟衰竭,而因腎臟一旦壞損就沒有方法可以復原,最後落得必須終生洗腎才能維持生命。當心「傷腎」而不吃藥,才是真正「傷腎」。腎臟把尿液輸送到膀胱 排除不順就累積在腎盂王世鋒補充,腎水腫正確來說應該是「腎盂擴大」,腎臟的功能是製造尿液,經過腎臟內如同樹枝般分佈的集尿系統,將尿液收集到腎盂,再經過輸尿管輸送至膀胱,最後排出體外,因排除不順暢,導致尿液堆積在腎盂,如同灌水球般將此腎盂擴大代表的是尿液腎盂撐開,才會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腎水腫。王世鋒也說,除了阻塞,另一類導致腎水腫的原因是尿液逆流,通常問題發生在膀胱與輸尿管交接處,一般人的膀胱輸尿管交接處有抗逆流機制,即使倒立也不會讓尿液回流到腎臟,如果交接處結構異常,當膀胱壓力增加(例如排尿時),尿液無法完全排出體外,還逆流到腎臟,導致腎水腫、細菌感染、腎功能受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02 新聞.生命智慧
只是想好好死,有這麼難嗎?「荷蘭安樂死實錄」教會我的「幸福死」
成排的孟克《吶喊》有位相當了解日本高齡者問題的友人這麼對我說:「日本也有相當好的老人設施機構,妳應該要去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地方?」我問。「在一般自費的老人之家,接受胃造口灌食(在腹部上開個小洞,可以從胃部直接注入營養的方法)的人,只能在自己的房間裡乖乖躺著。但這裡完全採用開放空間,接受胃造口的人不需要躲在房間裡,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外出。完全不需要躲藏,是一個相當開放的設施機構。」我在二十年前曾經親眼見過接受胃造口手術的友人父親,躺在醫院有著多張病床並排的大病房裡。當時的我因為年紀還輕,對於死亡這種議題沒有多大的關心,當然對「胃造口」這個詞彙也一無所知。可是直覺上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所以當時的畫面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不知道當我還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裡時,社會上的老人設施機構到底有了多大的進步?於是我滿心期待地前往友人所說的那間自費老人之家。當我抵達之後,看它的外觀和一般常見的五、六層水泥建築並沒有什麼兩樣。老實說,當下讓我有些失望。這不是和一般常見到的自費老人之家一樣嗎?在還沒來到這裡之前,原本我的想像是,一樓是可以一眼望去、一覽無遺的全開放空間。不分照護程度,所有的入住者都可以很歡樂的聚集在這裡。當然也包括必須躺在擔架上的胃造口灌食病人。但殊不知,這一切都只是我個人的妄想而已。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高齡者的設施機構自費老人之家也是各式各樣。有些是針對尚可自由行動的健康高齡者、有些是針對需要接受照護的高齡者、有些是標榜居住環境空間寬敞、有些則是著重在入住費用或是使用費用等,實在很難用簡單幾句話來說明。這裡所要介紹的,我想是比較接近特別養護老人之家吧!這裡和我到目前為止參觀過的自費老人之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應該是「給予那些沒有去處的高齡者一個棲身之地,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高齡者的設施機構」這點吧!但光是這點不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嗎?近年來,「照護人手不足」是許多老人設施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因為如此,據說在許多設施機構,慢慢地有只接收需要輕度照護高齡者的傾向,而不想接收需要重度照護的高齡者。這麼一來,那些無法進入設施機構的人,也只能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護了。對於那些需要重度照護的高齡者來說,老人設施機構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任誰都能理解的事情。醫院是治療的場所,讓已經不需要接受治療的人辦理出院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換句話說,一些沒有治療必要卻長期臥床不起、不良於行的人,理應不能將他們安置在醫院。也因為如此,出現了一些沒有家人可以協助照護的高齡者。這些高齡者既無法在自己家中接受照護,也無法立即進入特別養護老人之家,可以說是已經走投無路。這個時候,如果有個地方願意收容他們,他們內心的感激自然不言而喻。在這裡,不只可以收容胃造口灌食的人,其他像是癌末病患或是需要重度照護的病患也都一併接收。這裡讓那些無法在家中接受照護的人也能有個棲身之所,這點讓我感到相當驚喜。目前這個設施機構的入住者約有六十名,其中大約七成的人經診斷判定患有失智症,另外約有十數名的人則是接受胃造口灌食的患者。由於這裡是自費老人之家,所以與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相比,費用自然比較高昂些。但也因為如此,不用花費時間等待,隨時都可入住。這對一些已經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的病患來說,也成了選擇安寧療護的場所。但也或許其實一些積極接收需要重度照護患者的設施機構正在增加中,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死不了的痛苦終於來到胃造口灌食患者的樓層了。我似乎緊張了起來。出了電梯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護理站。護理站的前方,就是一般常見的開放空間設計。在這開放空間的正中央擺著一張大桌子,大約有十個斜躺在輪椅、身上掛著灌食管的病患圍繞在桌子四周。另外也有像是臥床般躺著的人。這裡所帶給我的印象,似乎和介紹我來這裡的友人的印象有些許出入。雖說是開放空間,但空氣中那份不自然的安靜,總讓我感到有些害怕、卻步。即使我主動開口打招呼「您好」,也沒有任何回應。桌子四周儘管圍著將近十個人,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察覺到我的存在。在那個開放空間裡,明明有人,卻又好像沒人。當下彷彿就此靜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做出動作,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話。這時的我彷彿如夢初醒般,終於了解到自己有多麼無知。所謂的胃造口灌食,就是在那些無法從嘴巴進食的患者胃部打洞,將營養直接注入胃部。我只知道攝取營養的方法是由嘴巴進食改成由胃部直接吸收,但是實際親眼看到胃造口灌食的患者時,讓我整個心都揪了起來。因為無法從嘴巴進食,所以他們的嘴巴也開始逐漸退化,漸漸變得無法開口。透過我的眼睛所能確認的,就只有患者還活著的這件事而已。或許是肌肉已經僵化的關係,當時在場有位面部毫無表情的女性,當我和她的眼神相對時,感覺到從她眼神透露出來的是在對我訴說:「讓我死了吧!」靠著胃造口灌食讓生命勉強延續下去,一定很痛苦吧!即使想要結束也結束不了。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是很痛苦的,難道也無法用眨眼來表達嗎?我這麼想著。可是,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狀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無法進入設施機構,又有誰可以照護那些有需要的人?如果不想讓自己在將來有這樣困擾的話,我認為趁著現在還能自由活動、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向身旁的家人或是友人交代清楚,「是否希望採用胃造口灌食」或「是否希望接受維生治療」等是有必要的。每個人只是靜靜地望著天空;有些人發出微弱的聲音;有些人雖然還活在人世,但實際上彷彿已經往生他界。這些人雖然身體這個軀殼還活在人間,但軀殼裡卻已經少了靈魂。明明靈魂已經前往他界,人們卻強行對他們的身體注射營養,讓他們的軀殼可以延續下去,阻止他們的死亡。雖然我覺得與其臥床在自己的房間,不如在開放空間,和其他人一起度過比較好。但不知怎麼地,卻有一股讓我想要將他們身上管子一個個拔起的衝動。那些維生裝置一旦裝上之後,便再也沒有拔下來的一天。我想在這些患者身旁照護他們的工作人員也是痛苦的。如果對患者投入過多感情的話,勢必很難在這裡工作下去。 我的頭腦裡,浮現了孟克《吶喊》這幅畫中充滿恐懼的臉。在我眼前的這些人,似乎每個人都在驚恐地吶喊著。將父母送進老人設施機構,因為看到父母的表情而心生恐懼,從此再也沒有來探視過父母的人也大有人在。荷蘭安樂死實態幾天後,我拜訪了一位在阿姆斯特丹擁有辦公室的三十多歲女性家庭醫師,向她請教有關安樂死的事情。讓我驚訝的是,這位女醫師用若無其事的口吻對我說:「昨天我才剛結束一個安樂死的案例。」這位女醫師說自己到目前為止,已經替六名病患以注射方式完成安樂死。但為什麼是用注射的方式?據說用注射可以確保病患的死亡。如果是用投藥,無法發揮藥效的情況也可能發生,所以死亡的機率並非百分之百。一般來說,在家中進行安樂死是最為普遍的做法。躺在床上的病患周圍,圍繞著自己的家人及親友,當說出「我們就用紅酒乾杯!」這句話後,便面帶笑容且以沉穩的態度執行安樂死,總覺得讓人羨慕。在荷蘭,安樂死的說法為「Euthanasia」,這是取自希臘語中意味著「好」的eu,以及「死」的thanatos,兩者結合之後,便有了「幸福地死、好好地死」的意思。安樂死,就是一種可以幸福死去的方法。「那麼,差不多了嗎?」家庭醫師這麼問。當病患本人也點頭同意之後,便朝手腕進行注射。幾分鐘後安詳地去世。房子外頭,也有警察待命。這就是荷蘭的安樂死現場。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安樂死,將成為今後課題為我們進行解說的志工威廉森女士說,近來有許多罹患失智症初期階段的患者希望尋求安樂死。但這在判斷上十分困難。今後,如何判斷患者究竟是「精神障礙與失智症的合併症」,還是只是「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將成為安樂死協會的課題。這些話讓我聽得直點頭。因為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也可能是我自己將來的寫照。我可以想見,沒有親人孑然一身又固執的我,如果老了又失去存活意義的話,勢必會如同廢人一般。等到那個時候,就會恨不得可以早點結束自己的人生。在社會福祉規劃完善,且讓人到人生最後都能安心生活下去的荷蘭,居然還有老人一心求死,這點讓我有些驚訝。「老」這件事真是讓人傷透腦筋啊!對於那些身旁有家人的老奶奶來說,長壽或許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對於像我這種孤身一人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辦法讓自己過得像樣的話,就糟糕了。因為現在還有我想要去投入的事情,所以還能讓自己散發閃耀的光芒,陷入低潮還言之過早。等到自己真的變成老奶奶,漸漸變得沒有體力的時候,還能忍受得了這樣的自己嗎?我也不是因為沒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而感到後悔,只是想到還是有些難受。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我從以前開始,本能上就很嚮往可以施行安樂死的荷蘭。「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安樂死,將成為今後課題」,可以說是超高齡社會的必然問題。令人痛苦的不是患病這件事,而是即使沒有患病,可以長命百歲,也會讓人痛苦這件事。 失去生存意義的高齡者……儘管在精神上和以前沒有什麼兩樣,但是被孱弱的身軀給拖活著,這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書籍介紹書名:長壽地獄作者:松原惇子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07作者簡介/松原惇子一九四七年於日本埼玉縣出生。昭和女子大學畢業後,於紐約市立皇后大學研究所取得諮商碩士學位。三十九歲時以《女人購屋時》(文藝春秋)一書初試啼聲,躍身為作家。第三本著作《可頌症候群》一書成為暢銷書之際,書名也成為流行語。投注於「單身女性的生存方式」研究之餘,也以此為題材,從事寫作及相關演說活動。現為NPO法人SSS NETWORK代表理事。同時也是創作歌手與電影製作人。喜歡多方嘗試。著有《不害怕「一個人的老後」》(PHP文庫)、《獨老時代》(世茂出版)等多本。延伸閱讀: 老是睡不飽、常脹氣都是肝臟求救訊號!多吃4類食物養好肝 聽過「環保自然葬」嗎?台灣流行這5種,各縣市「這種葬法」還免費!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月圓人不圓 做好這7件事,燒烤也能安心健康吃!
中秋連假慶團圓,親朋好友歡聚賞月,此刻的您是否正享受著溫馨的團圓時刻呢?為了自己跟身邊親友的健康著想,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謹守健康燒烤「333」原則:「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去肉皮、去奶油、去焦黑」,鼓勵民眾可以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水果量,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也提醒50至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亦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大腸癌發生人數為連續12年十大癌症之首,108年死因統計有6,436人死於大腸癌,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失去生命,居癌症死因第三位,而大腸癌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據106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人終其一生不做篩檢,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為7%,也就是每14人中會有1個人罹患大腸癌。中秋歡慶新主張 健康燒烤「333」原則月圓人不圓,為讓大家「腸」保健康,安心大快朵頤,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燒烤「333」原則:「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去肉皮、去奶油、去焦黑」,讓大家健康吃、無負擔。一、多蔬果: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其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促進腸胃蠕動,如青椒、紅羅蔔、杏鮑菇、芭樂、奇異果、番茄等。二、多喝水: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三、多運動: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建議中秋連假與親朋好友歡聚之時,茶餘飯後相揪逗陣散步兼賞月,不僅能瘦身苗條、聯繫親友情感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四、少油鹽:除了少油,建議選用植物油,因為一般植物油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同時含有較少的對心血管有害的飽和脂肪酸,但要避免長時間的烹煮,導致油脂變性;而飲食少鹽主要是降低鈉的攝取,減少身體的負擔。五、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六、少醬料:一般市售烤肉醬熱量及鈉含量高,建議民眾可自製低鹽烤肉醬,或將市售烤肉醬稀釋使用,避免攝取過多的鈉。七、去肉皮:肉類去皮可減少熱量及飽和脂肪的攝取。八、去奶油:市售奶油常含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應避免食用以減輕身體負擔。九、去焦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或肉汁,滴到高溫表面或掉到火裡產生火焰及煙霧時,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隨而附在食物表面。建議燒烤時將食物離炭火遠一些、烤的時間短一些,避免烤到焦黑,烤焦的食物切記應丟棄,不可食用。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為有效預防大腸癌,除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再次呼籲50-74歲民眾請多加利用國民健康署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建議及早做大腸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中秋月圓人團圓,與親友們作伙來顧健康,共度愉快美好的假期!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1 新聞.生命智慧
她交代千萬不要急救!家屬威脅不救要告...柯文哲忘不了她醒了被綁在床上激動表情
「醫生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柯文哲市長自問,「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園丁只是讓花在春夏秋冬之間,開得好看一點;那醫生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什麼叫死亡?」柯文哲市長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認為不如從另外一個角度,倒過來看:「你認為怎樣才算是活著?」過去他也時常拿這個問題來問學生,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活著?是會呼吸、有心跳就算活著嗎?當「柯市長」還是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柯主任」的時候,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研究人工器官的發展,一個人沒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腸胃道等等,都能靠設備活著,但問題是,這樣的狀態,到底還算不算活著?柯市長說起行醫生涯中始終難忘的一段經歷,病人是一個50幾歲、罹患肺動脈高壓的婦人,沒有結婚,唯一的親人只有一個在台灣大學擔任教授的姪子。要治療肺動脈高壓,唯一的機會就是肺臟移植,但因為當時台灣捐贈器官的數量不多,要等到移植的機會並不高,於是婦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千交代、萬交代:「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的話,千萬不要給我急救,不要給我裝什麼葉克膜!」她的病情日益嚴重,有一天,血壓開始往下掉,醫院照例通知親人,沒想到她的姪子語帶威脅地告訴醫生,如果不幫她裝葉克膜,就要對醫生提告。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迫於無奈,只能依照家屬意願進行急救,並且裝上葉克膜,因為「只有活人才會告我們,死人不會告我們。」病人被暫時救回來了,但醒來以後發現自己插管、裝了葉克膜,綁在床上不能動彈,她憤怒至極,激動地拍打病床,雖然後來她的生命只延長了半個多月,因為等不到肺臟移植而過世,但只要麻醉藥、鎮靜劑少一點,她一醒來就會生氣地拍打病床,這一幕,柯市長始終不能忘記。柯市長說,什麼叫「雙重弱勢」?生病已經是一種弱勢,此時又不能保護自己的權利,即使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也因為無力捍衛自己的權利,被迫接受自己已經拒絕的醫療,這就是雙重弱勢。醫生要有面對死亡的能力,以謙卑的心去面對醫療極限,而不是認為每一個病人都可以救得活。曾經有一個年輕醫生告訴柯市長:「柯P,我手術的病人沒有一個死掉的。」柯市長聽了開玩笑地回答他,「那是因為你開刀開得還不夠多。」這也讓柯市長深切地思考,到底醫生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他難得感性地做出結論,「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園丁只是讓花在春夏秋冬之間,開得好看一點。醫生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醫生只是生命花園的園丁,不能左右生死,要深刻地去思考這個道理,才更能用一種謙卑的心情,來面對生死。※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10-01 科別.腦部.神經
高中生動靜脈畸形破裂命危 3小時手術成功救回一命
16歲簡姓高中生常覺得頭痛,今年初因劇烈頭痛在家暈倒,家人緊急送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10分鐘路程出現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有3,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腦動靜脈畸形破裂併大出血,生命垂危,經腦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開刀搶救救回一命,歷經8個月復原後重回最愛的籃球場。簡姓高中生母親說,兒子當晚5點多不斷喊頭痛,原以為只是感冒,拿止痛藥給兒子服用,他晚餐沒吃就上樓睡覺,晚上7點多起來吐二次,第二次吐後隨即暈倒,緊急送醫。吳宗憲從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簡姓少年右邊腦部大出血及腦腫,進一步確認腦動靜脈畸形破裂,合併腦出血及硬膜下出血,壓迫腦幹,情況相當危及,若不趕快處理可能腦死或死亡。因腦動靜脈畸形破裂後持續再出血,手術第一時間把頭蓋骨打開,清除血塊,解除對腦幹造成壓迫,因動靜脈畸形位置較深,加上腦腫脹,增加手術困難,還要找到血流供應來源,同時要在不傷及腦組織情況下,將周邊腦組織剝離,才能順利把畸形血管摘除。手術中動靜脈畸形血管充血持續出血,導致病人血壓一直在下降,當天輸血量6千西西,手術3個小時後成功地救回寶貴生命。少年術後在加護病房恢復清醒,經腦血管攝影檢查顯示,腦部還有另一個腦動靜脈畸形,為防止破裂出血,告知父母最好考慮手術移除。後續第二次手術,由副院長陳金城執刀,經住院14天後少年出院。吳宗憲提醒,動靜脈畸形這種先天性血管畸形以20歲以下居多,就像不定時炸彈般放腦中,畸形會隨時間變大出現癲癇、慢性進行性半身無力、頭痛等症狀,由於腦部的動靜脈畸形動脈、靜脈間無微血管存在,動脈血會直接流到靜脈,當靜脈壓力大時,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根據統計,10%患者會因出血造成死亡,30%到50%患者會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傷=.吳宗憲提醒民眾一旦突發劇烈且持續的頭痛或遲發性癲癇、慢性進行性半身無力時,最好找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遺憾發生。
-
2020-09-30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跟著校長話失智 你就是友善小天使
全球平均每3秒即有1人罹患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失智症非正常老化,應將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優先議題。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預估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臺北市截至今年8月,老年人口比率已達18.71%,為六都老化速度最快城市。面對人口快速老化所帶來的問題,如何建構高齡暨失智友善社區網絡,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臺北市大安區老年人口居12區之首,以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大安區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超過5,000人,且有9成的失智症患者居住於社區中。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建安國小合作,辦理「校長來開講-失智症繪本導讀」活動,從生命教育角度著手,透過失智症繪本分享,培育國小學童健康意識及失智友善態度。「奶奶的記憶森林」乃溫馨、感人的「失智症關懷繪本」,故事中描述累積豐富生命經驗的老奶奶,罹患失智症後忘記了原本熟悉的事物,為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故事中失智症的奶奶與孫女的互動過程,逐步帶出代間情感,以及面對失智症,該如何友善與關懷的互動。校長藉由活潑、生動的方式故事分享,也讓學生了解,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勇敢面對雖是艱難的課題,卻能憑著美好的記憶重新出發。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將不定期與學校合作辦理失智症相關識能宣導活動,期望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小天使,多多關心身旁的長輩,為實踐失智友善社區願景邁進。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人類將「疾病」分類,又將疾病中的「癌症」依據部位做了分別,在20世紀,對癌症的觀念有了極大的翻轉。過去醫界不甚明白,同樣是癌症,為何化學治療的結果卻如此不同?當基因被揭秘後,原來,癌症不只是癌症,而應該以全癌症的觀念切入,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若能對基因下藥,病況往往有戲劇性的轉變。癌症權威指出,「不再是以藥找病人,應該以病人去找藥。」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少見癌日」,透過少見癌日引起人們對少見癌症的重視,並突顯少見癌患者所面臨的挑戰,以利提告認識和早期診斷。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說,癌細胞具有強勢的生存優勢,有的具有擴占侵犯的優勢、有的有血管新生優勢、有的懂得逃避免疫機制,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癌細胞的生長特性出發,針對癌細胞的優勢進行攻擊,打敗癌細胞。如今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解釋,精準醫療就是「為病人找藥,而不是用藥找病人。」他說,精準醫療時代不再是「這個藥適合給這個病患吃,而是這個病人要吃什麼藥才會好。」揭櫫癌症治療已經進入全癌症觀念,用基因篩檢看清楚癌症病患是那種基因突變,而不是這種癌症病人通通吃這種藥。全世界第一個標靶藥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基利克」,用以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的病人幾乎完全康復,因為標靶藥物的面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得以延長生命,淋巴瘤也有相似的情況。楊志新說,標靶藥物用在血液癌症的效果較好,是因為血液癌細胞的基因缺陷比較一致。固體腫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則比較複雜,各種固體腫瘤的染色體混亂、基因缺陷也不一致,不過,大部分癌細胞都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因此最早的固體腫瘤標靶藥物便是從EGFR下手。科學家們期盼著,EGFR會是多數固體癌症病患們的救星嗎?楊志新說,在1998年EGFR標靶藥物人體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有人的癌細胞大量死亡,但是也有病患反應不佳,有反應的似乎是肺癌末期病患。醫界了解到,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使用該標靶藥物才有顯著療效。楊志新曾經與其他亞洲醫師們共同設計一個肺癌大型第一線治療實驗,根據臨床特點「東亞人種、不抽菸、肺腺癌」,篩選可能帶有 EGFR 突變的患者,給予「艾瑞莎」標靶藥物。結果於 2008 年公布,確立了標靶藥物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比起化療更能顯著延長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該研究報告獲得新英格蘭雜誌刊登,至今被引用超過數千次。這個翻轉,完完全全改變了世界,全世界對肺癌治療的指引及對肺腺癌研究,有了致勝轉捩點。至此,醫療界恍然大悟,肺癌不是只有一種肺癌,會有不同的基因突變,用對了藥,原本平均存活期六個月的肺癌病患,如今可以存活超過四年,接著,陸續又發現ROS1、ALK、BRAF、NTRK基因也是肺癌相關基因。蔡俊明說,以NTRK基因為例,發生機率非常低,一個醫師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一個NTRK肺癌病人,如今已有對應的維泰凱標靶新藥上市,若能用對藥,治療效果通常非常好。「如今治療肺癌之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知道病患是哪種肺癌。」此觀念運用在所有癌症病患身上,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方式,判斷該癌症病患有什麼基因突變,尤其是驅動基因,蔡俊明說,就像打蛇要打七寸,先解決驅動基因,再把旁邊的狐群狗黨基因看清楚,誰是二把手,誰是在旁叫囂的壞朋友,就能知道如何搭配標靶藥物,以及後續可能復發的機會。#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09-30 癌症.乳癌
她45歲確診早期乳癌怕復發喪命 醫師面前失控崩潰大哭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擔心如果有一天疾病再臨失去生命,無法陪伴就讀國中的女兒,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在醫護人員面前崩潰大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是陳媽媽的主治醫師,他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女士的復發夢魘果然又回來了,可怕的癌細胞並沒有放過她;過去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雖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左右,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相比起其他乳癌類型也較高。據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甚至可能面臨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是病患無法接受的。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國際公認的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是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三成的疾病復發率,且因為分子小可突破血腦屏障,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曾令民說,新一代小分子藥物主要副作用是拉肚子,可透過提前給予易致腹瀉藥物解決,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一年療程恐就需自費上百萬元,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另外目前適應症中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
2020-09-28 癌症.乳癌
每天約7人因乳癌死亡!9大危險因子難避免,但這件事你可以做決定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106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108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乳房X光攝影檢查最有效篩檢工具 早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乳癌並非不治之症。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乳癌有9大危險因子 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除了可以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亦可利用衛生局所提供的社區癌症篩檢服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所以國民健康署除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也具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延伸閱讀: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9-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台灣的醫療環境能容許我們將來行醫時,用對的方法診察病人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在想什麼?」三位非常優秀好學的五年級醫學生在結束臨床實習的第一年各自說出他們關心的議題。一位同學很高興這一年學到了許多非常有用的「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基本功,但他也擔心將來的工作環境是否能讓他執行在學期間學到的「對的醫術」,這也回應了上週「醫病平台」兩位病人提到時下醫師很少能花時間聆聽、詢問、檢查病人,以及關心醫學教育的老師對當前的健保政策與醫院管理的隱憂;一位同學深入地討論醫學生照護病人對醫學教育的重要,以及臨床老師、醫學生都應該要有的戒慎態度;一位同學從一位特殊病例,學習到如何解釋醫療資訊的不確定性,才能使病人與家屬更心安。我們誠懇地希望這幾位醫學生的心得能感動大家,而在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願意接受醫學生參與照護,將來才有更多有經驗的年輕醫師可以照顧我們的子女。很幸運的在剛進入臨床領域就碰到幾位強調「病史詢問」(History taking)與「身體診察」(Physical examination)的老師,他們認為這兩項技能是不管任何時代、不管儀器如何進步,作為醫生都需要具備的核心技能。經過了數個月的訓練與老師們的示範與教導,我們漸漸的能了解身體診察跟病史詢問的重要與強大之處,正如一位老教授曾經說過身體診察跟病史詢問做完應該要可以診斷八成的疾病,在用心的花時間跟病人相處、交談跟檢查之後同學們也慢慢的可以形成自己初步的診斷,並擬訂往後的診斷與治療計畫。除了實務上不需耗費多餘資源,而且可以頻繁的運用之外,我對於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一直有著很浪漫的想像——這是一名醫師用心跟身體去理解一個正在受苦的人的過程,機器再精密再準確,唯一無法取代的就是那樣的直接性。我直接地看著你的眼睛,聽著你的故事,然後用我的手,用我的所有感官去直接地探查、去體驗你的苦痛,然後好好記在心上。每次我到床邊看病人時這幾句話都會在腦海迴響,這是一種交付、一種對於病人的承諾。這樣的直接性多少會將醫生暴露在一個比較脆弱的狀態之下,我們大可以不要去聽病人傾訴他多麼痛苦然後承擔那些情緒,只要看看護理紀錄或急診紀錄就能做出鑑別診斷或寫出病歷,我們大可以開立一堆檢查然後對著螢幕治療數字,但是當我決定跨過那些保護傘,直接坦然地到床邊面對這個正在受難的靈魂,對我來說醫生的信任與權威並不是靠我們的專業或多少年的訓練贏得的,而是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承諾:我們宣誓將自己的一部分交出,以換得病人最深層的秘密與最隱私的資訊,而親自面對病人做身體診察與病史詢問就是這個承諾最基本的宣示。如果我沒有某種意義上跟著病人一起受苦,或是直接面對他的痛苦,那我憑什麼切割他的身體?憑什麼開立一堆影響他的身體的藥物呢?雖說如此,很遺憾的現今的醫療體制並沒有太多空間讓醫師們好好詢問病史與診察身體,看著很多學長姐或老師因為臨床事務太過繁重,每天只有時間對著螢幕上的不正常數字或檢查做直覺性的反應,而也只有這些數字、儀器的檢查才會得到健保的計算,彷彿只有那些事情是醫療,那我們在病床旁邊聽著病人的生命故事,聽他們的心音肺音就不是嗎?在這龐雜的體制之下即將式微的不只是病史詢問與身體診察,更是以人、以心為本,那種蘊藏著溫暖與療癒能力的醫療,會不會有天我們再也不被鼓勵、再也沒有時間與精力到床邊仔細的跟病人交談詢問,然後很全面的做身體診察呢?即將踏入大醫院變成另外一個小螺絲的我不免感到徬徨。
-
2020-09-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輕生辭世,外界猜測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同,可能前一天好好的,隔天就陷落,且第二胎風險較第一胎高。竹內結子在日本、台灣都有高人氣,今天被發現疑似自殺身亡,享年40歲。她生前結過2次婚,各生一個男孩,第二個兒子今年1月下旬才出生,外界因此推測,她會輕生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婦女身心健康權威、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有2成左右產婦可能產生產後憂鬱症,這是常見的產後情緒變化,但臨床發現,此疾在華人文化下常被忽略。蕭美君說,產後憂鬱的主要原因是體內荷爾蒙變化,尤其在產後更明顯。但因產婦產後生活變化、遭遇家庭、婚姻、育兒壓力,甚至也有婆媳問題,很多人因此直接將產婦的情緒視為外界壓力導致,忽略荷爾蒙變化的生理現象。很多人或許不解,產婦迎接新生命,理應歡欣鼓舞,怎麼會憂鬱;或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跟家人吃飯,怎麼隔一天就突發激烈情緒、甚至輕生。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一樣,當荷爾蒙擾動很劇烈,產後憂鬱可以突然間發生,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突然發作,也可能一瞬間產生強烈自殺想法,「那是身體因素,不是心可以控制」。產後憂鬱的特質,蕭美君說,患者狀況可能時好時壞,病程拖得很長,有些人可能合併精神病症狀,如出現幻聽,有些媽媽會聽到聲音說「寶寶是惡魔」、「妳是惡魔」等,很多人不敢求助,以為是有心魔或「卡到陰」。蕭美君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孕育第二胎的媽媽比第一胎風險高,顯示此疾並非新生媽媽才會遭遇。在產後2至3週可能就會發病,通常在產後半年內出現,但也有可能拖到一年才發作。就算度過產後憂鬱的嚴重階段,後續也增加焦慮、失眠等風險。產後憂鬱的高風險群,蕭美君表示,除了孕育第二胎的產婦,女性超過35歲以後荷爾蒙分泌下降,因此高齡產婦風險較高。此外,若懷孕前就有憂鬱症、睡不好、容易焦慮、個性壓抑者,或經前症候群嚴重者,也要注意。蕭美君說,台灣目前對產後憂鬱防治的政策可能較缺乏通盤的持續性,雖然孕婦手冊有相關資料,但臨床發現,孕婦幾乎不太會看,因多數在意小孩多於在意自身,導致孕婦身心健康容易被忽略。若借鏡國外經驗,蕭美君表示,因產後憂鬱症與荷爾蒙有關,國際從青少女階段就很重視相關的教育,協助少女們及早辨識身心狀況,認識風險因子,也有助降低突發的產後憂鬱風險。蕭美君說,孕產婦就算意識到情緒問題,可能也因對精神科藥物存有迷思,擔心傷害到寶寶而不願就醫、服藥。但焦慮的媽媽對寶寶的危害大於藥物,焦慮會增加孕育過動、自閉兒的風險,且有很多非藥物的治療可選擇,民眾應正確認知。防治產後憂鬱,蕭美君建議,孕婦產檢時應關注其身心狀況,且產後繼續追蹤;或新生兒健康追蹤時,小兒科醫師也可注意媽媽的狀況,若發現異常,可及早轉介。蕭美君說,很多女性害怕講出自身的焦慮,怕自己不夠堅強,會被笑話。但並不是「為母就一定則強」,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荷爾蒙變化特別敏感,與意志力無關,也並非特別脆弱,民眾應正確認知,並給予孕產婦更多支持。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痛苦與榮耀」談獨居者如何保持健康
兩個男人因故決裂,再次見面是32年後了。昔日的年少青春已不復見,歲月帶來兩鬢飛霜、一身病痛。而且兩人都是獨居。「要喝些什麼?」男人走進廚房準備飲料,突然間,他抓住喉嚨,猛烈嗆咳起來!「你怎麼了?要不要喝水?」朋友嚇得六神無主,因為那男人臉脹得通紅,咳得撕心裂肺,就像隨時要斷氣。「沒什麼……」過了好一會男人才緩過來:「最近常這樣。」這一幕出現在2019年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最新力作《痛苦與榮耀》(Dolor y gloria)。這是一部自剖式的半自傳電影。透過鏡頭,觀眾走進他的童年、與母親的互動,還有內心深處不可告人的往事。雖然沒有煽情的故事,但氛圍如涓涓流水,讓人低迴不已。推出後大受好評,獲得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男主角雖擁有榮耀、財富,卻一人獨居,面對病痛還有突如其來的呼吸困難,顯得無助,會不會在某一次健康意外中就此孤獨逝去?近日有多位影視圈才華洋溢的藝人驟逝,讓人無限惋惜,其中許多位都是獨居。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者社會結構改變,獨居人口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800多萬家戶中,近年均以一人獨居戶所占比例最高,已接近三分之一,且有持續成長趨勢。獨居雖無拘無束,不過對健康而言也增加不少風險。一篇刊登在著名醫學期刊《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論文指出,如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獨居比有家庭的人更易死亡。因為獨自居住,可能忘記遵循醫囑,也可能錯過健康惡化的跡象。然而有時獨居無法避免,例如:終身未婚或失去配偶,沒有子女或子女無法同住。美國哈佛醫學院Salamon博士對於獨居者提供以下建議:●加入老人活動中心:增加社交機會,可一起運動,共食,參與才藝活動。●擔任志工:有助結識新朋友。幫助別人,內心的喜悅對健康有很大幫助。●申請支援:請人來家裡協助清掃,烹煮食物。●多出去走走:不要悶在家裡。●每日與人聯繫:透過電話和朋友說幾句話,也可以感覺不那麼孤獨。各種通訊軟體可以讓家庭成員或是朋友互相關注。●養寵物:寵物陪伴能降低罹患某些心臟疾病風險,緩解疼痛,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注意居家安全,例如:保持一盞小夜燈,避免夜間上廁所時摔倒;居住環境注意防滑,並安裝扶手;安裝緊急健康通報系統、火災及防盜警報系統。「痛苦」與「榮耀」,導演阿莫多瓦使用如此強烈的意象當作電影片名。人生,不正是一點一滴追求著生命中的榮耀?只是那榮耀如劃過天際、瞬間綻放的煙火,曾經存在,但只留存於某些人的記憶;而痛苦,不管是心靈上的煎熬或肉體的疼痛,卻隨著軀體的衰老,如影隨形。在「痛苦與榮耀」電影中,男主角獨居,而更可怕的是心靈的孤獨,讓他形銷骨立。最後他重拾對電影藝術的熱愛,找到生命力量。我們或許沒有大導演藝術的天份,但是平衡生命中的「痛苦與榮耀」,是每個人重要的課題。
-
2020-09-27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動盪時刻,真正理性的選擇
我過去時常提到地球轉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對很多朋友而言,這句話原本是相當抽象的。然而,光是今年,只要我們比較全面地關注新聞,也就可以體會到轉變的速度不光是加快,而且全球從經濟、制度到人心都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衝突一觸即發。面對一切的動盪,何去何從?不到幾年,現代社會遭遇的轉變「進度」遠遠超過以前要一代乃至兩、三代、甚至是幾百年才有的變革。在這麼快速的轉換下,我們過去的所知、所學不再靠得住,以往認定可以進行的人生軌道也不見得有效。在關鍵時刻,我們能仰賴什麼?正因人類發展已抵達一個關鍵轉捩點,且是一個必須跳脫過去框架、全面轉化才可能適應生存的關鍵時刻,我才試著從科學、醫學、心理、社會、哲學……各種角度切入而帶出「全部生命系列」二十幾本作品。但願能從各層面陪伴大家在表相變化中,守住生命最核心的部份,不會讓這寶貴的一生被動盪帶走。這最根本的部份,古人早就說過,就是心。我也總是提醒,面對種種的變化,我們更是要守住心。當然,你可能會想問:在動盪的時代,要應付這些變化都來不及了,又要怎麼守住心?確實,人間認定的「正軌」好像只能在「好還要更好」的方向上一路往前、要往「好」的方向來面對變化。在這個軌道上,你自然會認為,光是試著把變化往「好」的方向調整就夠忙了,哪裡有空間留給心?然而,在這個時刻,既然一切都在改變。什麼是好?而什麼是更好?既然一切都在改變,誰又能指出什麼是「好」?總有一天會明白:緊抓住這個「好還要更好」的軌道,反而讓我們不可能因應環境的變化。無論我們再怎麼放不過外頭、放不過自己,其實不可能真正留住什麼,更不可能有所謂的「好」。能面對這個事實,我們也就自然而然踏上臣服的道路。我們會從心裡明白,面對一切的變化,不可能不接受,不可能不放過。一開始,我們會試著放過外頭的目標,但隨著愈來愈能接受、愈來愈能放過,我們對內外的分別不知不覺變得很淡。漸漸地,我們會發現:無論放過的是外頭的要求、是旁人的期待,還是心裡對外境的埋怨、對別人的不滿,甚至對自己的懊惱、對自己的責備……其實,都是一樣的。心裡和外頭,是一樣的。外頭和外頭,是一樣的。好和壞、更好和更壞,還是一樣的。一個人什麼都接受、什麼都放過,還有什麼困難度不過?到這裡,生命最核心的真實對我們會變得愈來愈明顯。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彙,而是愈來愈清晰的事實。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把臣服、接受、放過當作一個人生的實驗。把它當作實驗,一邊進行,一邊體會自己的感受、以及為一天帶來的方向和穩定感。一再地接受、一再地放過,我們自然而然變得穩重,不再為一點小事大驚小怪。面對這個人間的責任,也只是該付出的時候就付出,該接受的時候就接受,沒有一點為難。這種從容的態度不光是讓自己更篤定,也自然會為周遭帶來一種穩定的力量。面對時代劇烈的改變,還有什麼會是你我更理性的選擇?
-
2020-09-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聞眼/意識形態 豈能凌駕醫學專業
「確定不選擇大陸製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話說得堅決,充滿自信,在網路獲得熱烈關注,不少網友讚他有骨氣,但從防疫角度來看,政治意識形態再一次凌駕於醫學領域之上。全球醫界正積極研發新冠肺炎疫苗,誰能拔得頭籌、保護力如何,都還是未知數,但政府已經先幫中國大陸製疫苗貼上劣質標籤,除了淪為民粹之外,真的看不出來意義何在。雖說防疫視同作戰,但在這場疫情之戰,「逢中必反」已經成為疫情指揮中心的最高指導原則,無論是武漢包機、小明返台、陸配入境卡關等事件,就可看出意識形態早已高於人權、人性及親情,如今連醫學也遭糟蹋,完全不以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做優先考量,只要「中國」二字,就剔除選項。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完成簽約,陳時中認為,該平台公開透明,政治力干預不多,對公平分配疫苗有信心,且確定不選擇大陸製疫苗。衛福部官員則表示,我國簽署有疫苗選擇權的合約,價碼較高。政府搶購疫苗,似乎抱持著花錢就是大爺心態,以為有錢好辦事,就只要某個歐美大廠疫苗,但未來充滿許多變數,就連COVAX也不知疫苗何時順利上市,屆時可以拿到多少疫苗,相信連陳時中可能也沒把握簽了約,就保證拿到疫苗,而且是指揮中心所指定的品牌。陳時中先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及,台灣防疫有成,有本錢等待疫苗,但買疫苗不能等,作法看似宏觀,但現又加上「確定不選擇大陸製疫苗」的但書,若大陸研發出全球最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世界衛生組織也掛保證,屆時國人果真不能接種「匪製」疫苗?面對新興傳染病威脅,理應以更有彈性的手段來尋求解方,人民健康及生命安全不該被意識形態所束縛,必須以高度理性來看待防疫大業,不該因噎廢食。
-
2020-09-27 新聞.生命智慧
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為了讓父親善終 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
編按:2000年,台灣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國人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並能將此意願註記在健保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保障「自然死」的國家。而一手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與修法的背後推手,就是成大教授趙可式,讓台灣終於能在推動安寧照顧往前跨步。當遵守父母的意願和當時社會風俗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有著「台灣安寧照護之母」之稱的趙可式,在40年前面對父親的善終意願曾經歷過這麼一段故事。趙可式的父親很老的時候才生下這個女兒,等到趙可式30歲的時候,父親已經快90歲。當時父親已失智10餘年,嚴重到沒有辦法為自己作主的地步,而且長期罹患氣喘病,後來更因為感冒引起併發症,導致肺部纖維化,必須插氣管內管使用人工呼吸器,最後甚至需要氣切……。父親因年老體衰,病重禁錮於病床,要不要讓父親氣切,全家兄弟姊妹從世界各地趕回來,開了一場家庭會議。考慮到父親高齡的狀況,肺部也壞掉不行了,倘若換肺,身體機能已不如年輕時能承受大手術;而原本的氣管內管插久了,氣管也會糜爛;就算氣切,也只是延長瀕死的狀態而已。他們想起父親以前曾說:「我經歷過很多戰爭,看著子彈從身邊飛過,十幾條命都可能會沒有,可以活到現在我很滿足了。」兄弟姊妹都記得,父親失智前很喜歡老莊哲學,對於生命的定義他覺得是一種自然律,他告訴我們:「如果我老了病了,你們就不要折騰我,我希望可以善終,就像老莊哲學一樣,平平順順就好。」所以一家人決定不讓父親做氣切,而且要把呼吸內管拔掉──也就是拔管。40年前拔管在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犯法拔管?那是在40年前,台灣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病人的善終權,誰可以拔管?按照當時的醫療氛圍,拔管在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犯法,醫院人員誰也不願意幫病人拔管。在全家人期盼之下,有護理專業的趙可式就成了唯一可以寄託的人選。被家人指定拔管後,年輕的趙可式徬徨無助,她不曉得拔管究竟是對是錯?由於過去並未把醫學倫理讀透徹,拔管是否就跟多數人說的一樣──等於是殘忍地結束父親的生命?為了這件事,原本自己照顧父親的趙可式,請了一個看護幫忙照料父親,回到母校台大圖書館,每天從圖書館早上開門到晚上關門,都在研讀醫療倫理的書籍。兩周後,她非常肯定地決定,親自拔掉父親的氣管內管,不僅符合父親的善終意願,也符合醫學倫理。為了讓父親善終 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到了拔管的那一天,醫護人員都嚇壞了,不僅要求趙可式在病歷上清楚寫上「某年某月某日幾點幾分,病人女兒趙可式,親自拔掉父親的氣管內管」,並簽名以示負責。趙可式非常確定自己是做對的事情,那是她爸爸的自主願望。但當時沒有法律保障,也沒有人曉得拔管以後父親什麼時候會呼吸停止。所以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甚至帶好入獄行囊,如果要坐牢就去吧!拔管時,趙可式一家人都圍在父親的床邊,輕聲地告訴父親:「爸爸,你以前有交代過,你現在兩邊的肺也都壞掉了,我們不忍心你受苦,所以我們要把管子拔掉。」拔了管之後,父親自己呼吸,一家人向父親道別、道歉、道謝、道愛四道人生,兩個小時後父親平順的走了。40年前,台灣沒有病人自主權利法,讓趙可式面臨了這樣一個痛苦的掙扎,由於醫護人員不敢做,導致家屬要承受親自拔管的壓力,這是多痛苦的一件事?儘管趙可式確認拔管是符合醫學倫理的,但是整個過程仍舊萬分掙扎。後來,趙可式40歲出國進修,第一堂課便是修習生命醫學倫理,在1993年取得碩士及博士學歷歸國後,趙可式立即著手《自然死法》立法,經立法院改名,成為現在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期許生死兩相安,生命尊嚴善終。作為台灣病人自主權的開創者,趙可式用父親的故事呼籲,善終需要做好大眾教育、醫療端教育,最終才能讓每個人:自己的生命自己選擇,今生無悔。※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9成是高血壓引起!4習慣讓你維護「心」健康
近期有藝人因「主動脈剝離」釀成血管堵塞於浴室跌倒後驟逝,令人惋惜且不捨,但這也讓民眾開始重視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及如何預防。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指出,主動脈剝離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併發症在腦部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則易造成心肌梗塞,對主動脈最大的危險就是造成主動脈剝離。因此,有高血壓的病人一定要嚴格控制血壓。 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常發生突然,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留給家人無盡傷痛!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避免讓這種傷痛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規律服藥、定期健檢,就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另秋意漸涼,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維持BMI正常值)、良好睡眠,都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有三高的民眾千萬別鐵齒,更要小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鼓勵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儘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國民健康署提醒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都有這些徵兆! 冒冷汗、強忍胸悶痛,再拖恐沒命
一名近70歲婦人,居住在南投信義鄉,近期常感覺胸口悶痛,不適感持續3個月,近兩日覺得胸口特別疼痛,絞痛到難以承受,他的先生趕緊驅車前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安排心導管手術,過程順利,保住生命。 心血管疾病常居十大死因之中 拖延恐至生命危險因為人口結構老化,飲食習慣與生活模式改變,心臟血管疾病是台灣最主要的慢性疾病,每年公布的全國十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也總是榜上有名。心臟科黃祺耀醫師表示,患者是急性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左主冠狀動脈為心臟最主要供應血液的位置,當發生狹窄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猝死,相當危急,風險也較高,再拖延恐造成生命威脅。 控制慢性病+規律作息遠離心臟病 出現胸悶、喘快就醫心臟疾病發作總是來得快又急,往往一個瞬間,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國軍台中總醫院心臟科賴昭宏主任(支援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穩定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適當安排有氧運動,注意均衡飲食,正常生活作息,戒除抽菸等危險因子,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此外,胸悶、胸口緊繃、重物壓迫感、心悸、氣促等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不容小覷,應盡早就醫安排相關檢查;而民眾如果出現胸痛或胸悶合併喘、冒冷汗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不要逞強忍痛,把握住黃金救援時間,守住寶貴生命。 醫療資源再生級 縮短偏鄉就醫時間為改善當地醫療資源,南投醫院與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合作,今年醫療再升級,於八月成立心導管中心,藉由新型數位平板血管攝影機,提供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慢性周邊血管疾病及洗腎患者血液透析婁管等心臟血管相關手術,減少民眾需為了就醫而在外地奔波,把握住黃金治療時間。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