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科別.感染科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4
筆 文章
-
-
2020-11-05 養生.心理學解密
自卑是不好的情緒嗎?阿德勒:一切性格特點的根源
【文、圖/摘自高寶《走出孤獨:阿德勒的勇氣指引》,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情緒,是人類改善自身環境的原動力。正因為人類知道自己的無知,又對未來充滿期待,才會努力探索自然、宇宙,科學才得以誕生和發展。可以說,一切文明都是在自卑情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個人而言,因為自卑,我們才會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成功,實現自己。超越自卑的途徑之一,是學會合作。沒有學會合作的孩子,會陷入悲觀和自卑情結之中難以自拔。在生活中,即使是長合作的人,仍然要在各種困境中輾轉沉浮。沒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命運,生命如此脆弱,必須終生努力。什麼是自卑?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發現,現在已經廣為人知。很多心理學家都採納了這一概念,並將其付諸實踐。但是,當你跟一個人說他有自卑情結,卻不告訴他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對他毫無益處,因為知道自己自卑,並不代表他就能消除自卑,不僅如此,有時他還可能更加自卑。為此,我們必須找出他們生活方式中最能引起其自卑心的那個點,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給予鼓勵,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否定自己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自己的行為設限。這時你告訴他們「你有自卑情結」,就相當於對一個頭痛的人說「我知道你頭痛」。這樣毫無意義,他們並不會因此就振作起來。很多有自卑情結的人都不承認自己自卑,甚至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秀。所以,我們不必聽他們怎麼說,只要留心他們的行為,就能看到這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重要性,做了多少努力,使了多少手段。比如有一種人會這樣想:「他們都看不起我,我必須做一些事,讓他們意識到我不可小覷。」這種說話時表情和姿態誇張的人,通常也會這樣想:「如果不加重語氣、揮舞雙手,別人就不知道我說的話有多重要。」事實證明,每個盛氣淩人的舉止背後,都藏著一顆亟待掩飾的自卑之心。這就像矮小的人為了顯得高一些,只能踮起腳尖一樣。有時,我們看到兩個孩子比身高,矮小的那個會儘量站得更直一些,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如果你問那個孩子:「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矮?」他一定不會承認。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表現得格外安靜、和善、內向、與世無爭。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和左右的,所以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些自卑感,只是自卑的程度各有不同。想要擺脫自卑情結,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堅定的信念、合理的方法,戰勝困難、改善環境。沒人能一直忍受自卑感的困擾,即使那些喪失了信心、認為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人,也一樣如此。人們在壓力的逼迫下會想採取行動,尋求自救的辦法。但喪失信心的人雖然也想戰勝困難,卻沒有勇氣直面困難、跨越阻礙。為此,他們只好極力說服自己產生一些自欺欺人的優越感。但是這種優越感只是麻醉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利的環境仍然存在。這樣一來,問題越積越多,情況越來越危急,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自卑感只會不斷加。如果只看自卑的人自欺欺人的行為,而不去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你會覺得這樣的人莫名其妙,做事天馬行空、毫無章法,看起來完全不像是要改變自身處境的樣子。其實他們跟別人一樣,想要獲得價值感,只是努力的方式無法真正達成這一目標。只要瞭解了這一點,他們一個能讓自己感覺強壯的情境,躲了進去。他努力的目標是讓自己有一種強壯的感覺,而非透過鍛煉,真正達到強壯的效果。這種自欺欺人的努力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又比如在工作上感覺力不從心的人,為了麻痹自己,獲得價值感,在生活上可能會變成一個暴君。可是,無論他怎樣自我欺騙,也無法消除心底的自卑。只要生活環境沒有得到改善,自卑感就無法消除。如果把個人的心理狀況想像成一條河,那麼自卑就像是一條蟄伏在河面下、隨時都可能掀翻船隻的暗流。我們給自卑情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在遇到困難時,無法作出正確的反應,也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定義可以知道,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哭泣、氣憤、愧疚等等。為了緩解這些情緒,自卑的人傾向於尋求優越感作為補償。但這種辦法治標不治本,因為現實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他們用無形的繩索綁住了自己的手腳,想的不是戰勝困難而是避免失敗,所以行動起來也是綁手綁腳、猶豫不決。這一點,在廣場恐懼症患者身上表現得很清楚。有這種心理問題的人堅信:「人生中有很多未知的危險,為保安全,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為此,他們把自己困在家裡甚至床上。逃避困難最極端的方法是自殺,有些自殺者覺得自己無力改變任何事,在困難面前選擇徹底放棄。自殺行為也包含著對優越感的追逐,因為這本身就是對他人和自己的一種懲罰,幾乎所有自殺的案例都有仇恨的對象,自殺者用死亡來宣告自己的脆弱和善良,控訴逼死自己的人的狠毒和殘忍。這就是當孩子發現了眼淚的效力,他就會喜歡利用哭泣的原因,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罹患憂鬱症的機會也比其他孩子高。抱怨和眼淚—所謂「液態力量」—會損害合作關係的建立,讓他人成為被奴役者。總之,極端羞怯窘迫、有強烈負罪感的人,都有明顯的自卑情結,他們敢於甚至是樂於承認自己的脆弱敏感,但極力隱藏自己的真實願望—不惜一切代價超越他人。至於喜歡自吹自擂的人,乍一看似乎優越感很強,但只要認真觀察他們的行為,就能發現明顯的自卑痕跡。
-
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台灣首例換心、世界首例雙心.三心人手術皆出自他手!朱樹勳: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
「相信自己,即便孤身一人也要往前走去。」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星,用心傳承培育出多位台大醫院心臟科傑出人才,包含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甚至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今年83歲的朱樹勳,回首從醫56年來時路,當年台灣心臟手術技術尚未純熟、有人告訴他走這個領域沒前途。喜歡挑戰且永不放棄的他,仍相信自己的判斷,進入心臟外科,至今一點兒都沒有後悔。獲得本屆醫療奉獻獎,他謙虛的說,這一路走來雖辛苦,「感謝上天保佑,團隊支持。」才能順利走到現在。愛書畫卻考上醫科 解剖學影響他一生「不知將來要做什麼,所以考個最難考的一科。」對人總是面帶微笑的朱樹勳,回首從醫歷程時這樣說著。畢業於屏東中學的他,最初的興趣是文組,除了喜歡繪畫,更浸淫在唐詩、宋詞文學賞析,但因要好的同學都在理組而選擇轉組,並保送上成大土木系。誰知土木系只能畫工程圖,無法滿足他的興趣,在大一下結束前,邊念書準備重考,竟考上台大醫學系。學醫過程雖忙碌,也開啟朱樹勳對生命的好奇。但他並未偏廢自身興趣,自嘲「大一大二都在玩」的他,忙著參加綠野社(繪畫)、打橋牌、旁聽文學課程,更曾在大專美術比賽獲獎,但大三上的解剖學課程,卻影響了他的一生。朱樹勳說,當年解剖學課程的兼任授課老師,是名開業醫師,上課時用實務的角度教學、傳達救治患者的成就感,讓他決定要往外科走。只是外科有小兒、整形、心臟外科等不同科別,在他成為住院醫師時,看到林天祐教授致力於心臟外科的發展,加上當年的心外才剛起步,決定投入心臟外科。提高手術成功率 寫信拜師赴美深造當年開心手術成功率只有五成,有患者急救後仍不治,而美國開心手術成功率卻達九成,他決定赴美深造。拿起紙筆寫信給當時五個美國頂尖的心臟外科醫院說明來意,只是都石沉大海。不過他並未放棄,再度嘗試寫信給當時也非常優秀的德州心臟學院,信中寫道:「台灣心外手術技術還不是很純熟,許多患者在開刀後仍不治,我能不能去你那邊學習,回來救這些人?」他認為或許是這段文字感動了他的老師-Dr. Cooley(庫利),很快的收到回信,並於1971年赴美學習。朱樹勳說,當年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一年開刀僅30至50例,但德州心臟學院一年開刀達3000多例。在美國學習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體驗,從早到晚、一台又一台的開心手術接連進行。他說,「庫利擅長把複雜的開刀程序簡化。」他不只習得心臟繞道手術技術,連許多教科書上沒有的技術也學到了。只是,兩年學習時間很快就結束,妻子和孩子原想繼續留在美國,但朱樹勳未忘初衷,堅持將心外所學帶回國,而決定舉家搬回台灣。將所學引進台大 患者開刀信心大增1973年,36歲的朱樹勳學成返台,他將在德州所學帶進台大醫院,開刀的案例也從一年50例陸續提高到400例。手術技術進步與成功率提高,患者開刀意願提升,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人生總有突發狀況,他回憶剛升上總醫師時,有天夜裡值夜班,接到一名患者胸部插著一把刀走進來,而後隨即心臟停止並大量出血,在來不及清潔手部與告知家屬下,他直接拿起手術刀往前胸劃去、進行手術,並成功將該患者救回。這是台灣第一例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成功的案例,也成為他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技術日漸純熟之際,39歲的他,被台大派往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擔任心臟血管計畫顧問並駐診,成功完成十例心臟手術。在台大從醫期間,朱樹勳陸續造就冠狀動脈手術、同種心瓣膜移植等24項第一例。而後在台大許書劍教授的提拔下,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建立心臟移植團隊合作模式、急診檢傷分類制度、台大外科人才培養制度,並參與亞洲首例腎臟移植。擔任台大醫務副院長時,有鑒於台大醫師不同工卻同酬的情形恐流失人才,實施績效獎金制度,藉此留下優秀人才,同時也推動臨床企業化管理,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雙心、三心人手術 成為世界首例心臟外科生涯中,朱樹勳除成功完成國內首例換心手術,最難忘的是雙心人及三心人手術。1989年時,有名心衰竭患者因體重差距,所配對的心臟大小有別,但患者原本的心臟還能用,朱樹勳決定將配對心臟種在患者心臟右邊,由兩個心臟共同循環,完成首例雙心手術。1999年,朱樹勳62歲時,決定再度接受挑戰,離開台大醫院接下板橋亞東醫院院長一職,並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2000年時,亞東醫院一名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因術後無法脫離人工心肺機,只能以葉克膜等待。而後剛好有名捐贈者的心臟因右心室受創,無法給予原移植者,朱樹勳靈機一動,決定將這顆心再「種」到他的患者右胸,讓兩顆來自不同人的心一同供應該患者,成為世界首例的三心人。病患因此延長壽命15年後,才因心臟衰竭而過世。在七年的準備、鼓勵醫師研究與不斷演練下,2006年亞東醫院通過評鑑,取得醫學中心資格,並多次通過評鑑。同時隨著板南線捷運開通,他花了一年半時間與捷運局、新北市政府公文往來溝通,成功將院前原訂的「湳仔站」改名為「亞東醫院站」,並在醫院第二次擴建時,讓捷運站的三號出口旁連接亞東醫院大廳地下一樓,讓患者更便捷進出醫院,成功讓亞東醫院脫胎換骨,成為板橋地區的優質醫學中心品牌。對年輕醫師期許 醫學學無止境已完成逾6000例心臟手術的朱樹勳,卸下亞東醫院院長後,目前擔任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職務,更重拾畫畫興趣,並保持每天運動與快樂心情。他說,現雖已不執刀,但仍維持心臟外科門診,「總是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嘛!」他笑著說。回首從醫56年,他感謝前台大校長孫震及外科主任許書劍教授的提拔及鼓勵,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支持,及台大、亞東外科、內科團隊的支持,才能讓他勇往直前至今。今年能獲得醫奉獎,更要感謝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台大醫院前院長陳石池推薦,以及評選委員的肯定。面對從醫環境的惡化,朱樹勳也勸勉年輕醫師: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應努力學習;當上主治醫師以後應該努力創新,克服醫療上所有的困難,提升醫療品質及創新;對病人應抱著謙卑的精神,做好全人醫療的照顧。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精神,醫學技術「學無止境」這句話,也是從醫接近一甲子的他,至今仍實踐的道理。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 姓名 朱樹勳年齡 83歲出生地 屏東縣現職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副董事長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台大醫院醫療副院長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急診部主任 台大醫院外科系教授主要事蹟 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完成台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 完成台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異位心臟移植 第十二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中南美洲薩爾瓦多共和國國家心臟血管計畫顧問☞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5 科別.腦部.神經
年紀大了得阿茲海默症,可能是年輕時種下的果! 早期預防很重要
很長一段時間,阿茲海默症都和年老捆綁在一起。人們通常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的退化,才使得患者的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逐漸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喪失,發生一系列不良後果、乃至威脅到生命。所以,除非專業領域,幾乎很少有人稱呼它的學術命名,而是將之稱為“老年失智”。阿茲海默症,是老年期認知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腦部的神經細胞由於某些原因損壞所引起的、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認知障礙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幅度遠遠高於正常老化的水平。其發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除了記憶力下降等認知功能症狀,還會有人格改變、語言障礙等神經精神症狀。阿茲海默症的病程較長,病情會逐年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工作和生活能力,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當我們發現身邊摯愛的父母變得冷漠、健忘、暴躁、或性格發生重大改變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儘早帶他們去醫院神經內科或老年科就診。我們不能因為“老年失智”有老年這兩個字就忽視了早期的預防。根據2020年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的最新研究報導指出,早在20多歲的青少年時期,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就已經非常明顯。如果能在年輕時就針對這些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進行改變,就能對認知障礙起到預防作用。1.心腦血管疾病研究發現,中青年期、尤其是青春期即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其晚年時期的認知功能更差,發生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更高。因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可造成腦部血管和神經病變、腦部物質代謝和功能紊亂等,從而損傷大腦的認知功能。預防方法:養成有益心腦血管健康的一系列生活方式,例如合理膳食,戒菸限酒,適度鍛煉,規律作息,還要積極治療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將能降低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2.肥胖成年早期(20-49歲),如果有較高的體質指數(BMI),處在超重或肥胖狀態,則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更高。數據顯示,與成年早期BMI正常的人群相比,肥胖者晚年患認知障礙的風險高出2.5倍。超重和肥胖可能會影響體內的細胞因子和激素,間接地影響腦部血管健康。過多的脂肪還可能導致大腦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引起大腦損傷。(注:大腦澱粉樣蛋白沉積是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一大病變。)預防方法:避免超重和肥胖,在成年早期(20-49歲)保持正常的體型,BMI控制在18.5-23.9 kg/m2範圍內。還要警惕內臟脂肪,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臀比應不大於0.9,女性不大於0.8。3.早期教育質量對美國老年人的一項隊列研究顯示,童年時期接受過高質量學校教育的人群,晚年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更低,記憶力和語言功能不容易發生下降。這可能是由於童年時期接受高質量教育的人群,他們最終受教育的年限也會更長,從而可以具有更好的大腦功能。預防方法:孩子的爸媽們應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保證孩子高質量地讀完小學和中學,接受較好的基礎教育,可以減少孩子將來認知障礙的患病風險。(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4 科別.兒科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而許多家庭也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上午公布兩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6個月前,只有28周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周數出生。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周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周僅660公克的嬰兒,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也指出,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4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居家安寧緩和醫療,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末期照護成為大家重要課題。當積極治療對於末期病患已經無效時,安寧照護就成為大家考慮的選項。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安寧居家,區別在哪裡?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安寧團隊,提供病患全方位的照護,除了緩解病患生理上的病痛外,也會滿足其身心靈的感受,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可以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同時走得有尊嚴。台灣的安寧照護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住院,即安寧病房;第二個是安寧共照,所謂的「共照」就是共同照護的簡稱,亦即我們跟原團隊的醫師一同會診,共同照護病患。例如,病患一開始在腸胃科接受治療,當病情診斷末期後,就會診了腫瘤科或安寧療護,與原團隊醫師一起會診,並開立口服藥物積極改善病患臨床症狀。這部分還是在醫院的範疇。大家可能比較不瞭解「安寧共照」,因為病人的癌症診斷不一定都是在腫瘤科,有可能是在病人原有的科別,例如神經內分泌腫瘤分布在全身各器官,如腸胃道、肺部及各個地方,因此有可能是在內分泌科、腸胃科、胸腔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腫瘤科等,接受治療,當病情惡化到末期時,才結合安寧照護團隊。離開醫院住院的體系,就是第三種「安寧居家」。居家訪視,就是幫病人及家屬做評估,告訴他們有哪些要注意的狀況,重點都不離所謂的「全人照護」,除了基礎的照護之外,其他都是看病人需求,引進相關資源到家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曾寫過一本書《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他認知是:「醫療有其極限,醫生不是神。」治療與照顧過這麼多病患,現在的醫療、醫生有他的極限,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走這條路?不想去醫院,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黃勝堅總院長在書中提到,病人往生了,家屬還是很感謝他,在給他的感謝函中寫道:「因為爸爸已經往生了,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但是很謝謝你陪伴我們走過這一段日子,讓我們家屬能夠有個依靠,有個諮詢的對象,醫師一直在旁邊陪伴著,讓我們不會感到孤立無援。」《生死謎藏》這本書大多是寫他在台大或台大雲林分院所做社區居家醫療――病人不願意來醫院,那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如同早期所謂的「巡迴診療」,醫師是懸壺濟世,提著一個藥箱,到病人的家裡看診。我有張照片是彰基的醫師在早期時候,他們騎著腳踏車,拿著醫師包到社區替那些沒辦法去醫院看病的患者診治,早期的醫師很多都是如此,社區居家大概就是從這個概念開始。二○一四年,黃勝堅醫師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總院長,他認為安寧推廣了二十多年,想要有所突破,認為應該要擴展到社區。他以往一直從事安寧療護照顧末期病人,在金山醫院時推廣「社區的居家安寧」,認為病人不來醫院,我就到家裡,跟里長、NGO非營利組織、宮廟等進行合作,因為最瞭解里民的人就是里長,對於里裡面的失能老人開始做一些服務跟照顧,其實那時候他做的,就是緩和醫療的部分,這些老人不見得需要安寧,他們就進入社區去服務,照顧這些老人。安寧緩和居家照護,提供末期病人和家屬在宅照護的醫療方式,包含身體照護、心理社會諮詢與照護、心靈性的宗教需求、心願完成、善終準備和哀傷撫慰等。最後一哩路──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安寧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落實「在宅照護」、「在宅善終」。「在宅善終」跟「落葉歸根」是華人文化的傳統,這個典故是從漢朝而來,但到了二十世紀還能如此嗎?根據相關論文的研究指出,全台灣差不多有六成的民眾希望可以在家善終,因為家裡是最溫暖、舒適的地方,病人最熟悉且有歸屬感,但是根據統計數字,真正在家往生只有四成而已,中間的落差到底是什麼?研究顯示,年紀越長者多有「落葉歸根,壽終正寢」的觀念,越年輕的人比例則偏低,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生活型態和態度,並且衝擊著傳統文化。探討了年紀、照顧者、宗教信仰、經濟等,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主要照顧者,因為主要照顧者對於平常的照顧都可以勝任,但是到臨終照顧時,大家都沒有這種經驗和死亡識能,對臨終症狀變化感到擔心和害怕。即使醫生和護理師已經反覆教導,如何處理瀕死症狀並給予心理支持,但主要照顧者還是會覺得那種壓力或是照顧的方式,是他們沒有辦法處理和面對的難關,所以主要照顧者是導致在醫院善終的比例相對較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若要達到高價值照護「在宅善終」目標,提高「死亡識能」是有其必要性,期許透過本書幫助大眾釐清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從身到心的落實「五全」──全人、全程、全隊、全家、全社區的完整照顧,朝向真正的生死兩相安,便是我們三人寫作本書的初衷。(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1/3婦產科醫師都是他教的 婦產科名醫憶御醫「大將」
【文、圖/摘自時報出版《中正醫路:從醫師到總裁》,作者蕭中正】我的恩師徐千田大將我的恩師徐千田教授,是享譽國際的婦產科名醫,被稱為「世界五大子宮頸癌手術專家」,一九六九年,他應世界外科學院之邀,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做專題演講並示範手術;一九七四年,他獲頒美國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是全球獲此殊榮的第三人。徐千田也曾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的御醫,在東南亞各地許多重要官員夫人也都是他的病人。一九七〇年代,正值婦產科鼎盛時期,婦科疾病治療蓬勃發展,產科則是正逢每年出生超過四十萬的嬰兒潮,當時在台北醫學院(現改制為台北醫學大學)院長徐千田領導下的市立中興醫院(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醫術與台大醫院婦產科齊名,醫學會上發表的論文篇數與品質,更是不遑多讓。當時,全國有心想當婦產科醫師的學生,無不擠破頭拜師求藝,連台大醫學院學生也來拜大將收入門下。網路上流傳一首佚名打油詩,短短兩百四十個字,可說是省立台北醫院婦產科醫局(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九五七年代的縮影,把徐千田在婦產科醫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形容得唯妙唯肖,字字珠璣,令人莞爾。省北婦產科 享譽醫學界主任徐千田 教授博士銜子宮癌開刀 技術響國際台大畢業生 爭拜為恩師入局需過關 名額雖有限介紹若得宜 院聘額不限薄薪做苦工 雖苦無人怨一日有薪職 名利量無限缺額同仁爭 競爭雖熾烈大將若關愛 聘書自然到一年專接生 難產推上司二年可執刀 師父親手教三年學大刀 一面可獨擋四年學不孕 如虎添上翼五年開膣式 婦科全修到開業或續留 選擇可自定癌刀師專利 其餘不設限開癌莫期待 師父不輕放君欲博士銜 留名學術園拜望老師顏 日夜捧師臉賞賜研究題 埋頭實驗裡論文認真寫 苦盡樂就到開業速成營 博士量販店評價雖各異 論定隨君辯我在醫學院最後一年,分配到市立中興醫院(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實習,一畢業,接著進入中興醫院當住院醫師。當時學生們都習慣用日文稱徐千田教授「大將(Taisho)」,大將不只是臨床名醫,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出了名的嚴格。遇到患者手術,大將敢放手讓學生上場操刀,自己在一旁指導,學生做得好,他會稱讚,但犯錯做不好,他也會毫不客氣破口開罵。徐千田大將指導開刀,常常有二、三十個住院醫師圍在旁邊看,學生哪怕是被稱讚個一句,光榮得不得了,開心得有如飛上天;但要是犯錯挨罵,則羞愧不已,只想找地洞鑽進去。手術時,若沒照規定的方式操作,大將手邊有什麼器械,馬上往學生手背上敲下去;如果開刀動作慢吞吞,患者血流如注,在身體裡積成一灘,大將會冷冷地揶揄說:「你是要開到變成台灣海峽嗎?」聽了不知道該笑還是不該笑。有一次,一位女住院醫師上場操刀,這名女醫師開刀動作慢,大將面無表情,死盯著她,愈看臉愈臭,女醫師緊張到雙手一直抖個不停,手不穩,用持針器縫線,表現不佳,大將很不客氣地說:「妳乾脆回家彈鋼琴、煮飯算了!」批評毫不留情。大將治學嚴謹、要求嚴苛,是有原因的,他認為這是關乎患者生命的事情,對就對、不對就不對,誰犯錯都沒有優待,就算是朋友的兒子、女兒給他教,他也一視同仁,不會因為這名學生關係特殊,就享有差別待遇。所謂「嚴師出高徒」,大將這麼嚴格,手術都是一步一步仔細教,教出來的學生功底紮實,程度水準高,常常有其他醫院來聘他的門徒去代診,有的醫院甚至拜託大將推薦學生去當主任。平常這些外院來的邀約,大將都交由總醫師指定,但有一回,大將竟然特別點名推薦我去中山醫學院當主任,這表示他非常肯定我的能力,當時我還真的有點受寵若驚。這個天大的機會,我苦思考量了很久,但最後我還是決定留在台北,跟在大將身邊,繼續學習最新的醫術和醫學新知,我想,只要我有一技在身,命運之神一定會眷顧我的,就算錯過這次,不怕沒有下次。大將作育英才無數,他嚴謹的訓練和俐落的刀法,影響了許多人,在他六十大壽那年,學生辦了一場盛大的「中興醫局同門會」,出席參加的醫師約有一百多位,等於當時全台有三分之一的婦產科醫師,都是從大將門下出來的。徐千田大將在臨床技術、研究或教學各方面,是卓越超凡的一代名醫,真正的杏林之光,我一輩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偶像。
-
2020-11-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貼身內衣物常不見要警覺!諮商心理師:「戀物偏好者」常在固定的地方偷竊
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也因此,一旦男人在性愛上面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嚴重的「性焦慮」,為了降低焦慮感,男人會嘗試各種不可思議的方法,甚至養成「危險的性偏好」的習慣。危險的性偏好(Paraphilic Disorder)指的是,「性對象」和「性目的」的不恰當。有「危險的性偏好」的人會重複下面這些行為以引起性興奮:* 戀物者迷戀非人類的物品。* 會為自我或他人帶來痛苦或羞辱。* 性的對象是小孩或其他不為一般所接受的對象。* 有性偏好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男性。* 一旦形成偏好,會表現出極穩定的「性趣」。* 有性偏好者跟社會的關係多半很疏離。* 性偏好者普遍給人不成熟感。* 性偏好者很多有性功能障礙。 有戀物偏好的人必須透過某種「無生命」的物品,才能引發性興奮或性高潮他們缺乏和真實的人產生性快感的追求熱度,反而對「所戀物品」懷著高度的興奮感,而且時間持續六個月以上,反覆對「所戀物品」出現強烈的性衝動及性幻想。倘若他們所戀的是異性的衣物,戀物癖者通常會穿戴那些衣物自慰,或從事性行為。他們大多是異性戀者,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會有認同的問題。 曾有戀物偏好者靠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到處偷竊女性的貼身衣物,由於他幾乎每天都在固定的地點竊取女性內衣,早就被監視器拍下臉孔,警方依照線索,循線逮捕到他。而「被戀的物體」,最常見的就是女性的貼身內衣,此外,襪子和鞋子也是戀物癖者的所愛。 在台灣曾看過有戀物偏好者對女性高跟鞋有特殊愛好,常常潛入公寓偷竊女性住戶的高跟鞋,數量多達五百多雙,由於數量實在太多,他還特別挪出家裡的兩個房間來堆放偷來的鞋子,直到警方上門查詢,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媽媽對這樣的狀況卻毫不知情,可見母子關係有多疏離。林萃芬說,曾經有在外租屋的女學生的貼身內衣物常常不翼而飛,詢問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而當我請她去報警的時候,女學生認為,反正這些貼身衣物找回來也不敢再穿,就不用如此麻煩警察先生了。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將自己置於險境而不自知,因為從剛剛提到的案例中就會發現,戀物偏好者常常會在固定的地方偷竊,萬一哪天不期而遇可是很危險的。更值得擔心的是,戀物偏好者常常藉由性幻想滿足性慾望,所以,很可能「你不認識他,而戀物偏好者是認得你的」,要是有一天幻想已經無法滿足他,而直接來找你的時候,還是有潛藏的危險性。 性偏差行為者的心理特徵性偏差行為者通常比較年輕,社交技巧不足,比起同年齡的人,較少有與異性交往的經驗,特別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技巧,他們普遍缺乏循序漸進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此外,不健全的親子關係,連帶也會造成不成熟的人格發展,他們也經常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無法勝任感。性偏差行為的人對自己的感受多半是極度嫌惡的,既討厭自己的偏好,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性偏差行為的人往往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他們對性充滿好奇,卻又沒有適當管道了解健康的性知識,於是便透過不健康的A片吸收到錯誤性知識,在行為上有樣學樣,漸漸形成扭曲的性價值觀。 但遺憾的是,在台灣要推廣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一直遭到社會大眾的誤解,事實上,性教育不止是探討性生理與性行為,或只是論談兩性行為的狹隘範疇,而是一種人格教育、全人教育,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適應社會的男人或女人;更教導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可能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11-02 癌症.乳癌
25歲新手媽媽哺乳摸到硬塊 竟是乳癌二期
花蓮一名25歲的王小姐今年迎來新生命的喜悅,哺乳時卻摸到左邊乳房有硬塊,奶水還減少,沒想到一檢查竟是罹患乳癌第二期,還要切除左邊乳房。門諾醫院癌症中心表示,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早期發現可更快治癒,提醒婦女應定期檢查,不要耽誤治療黃金時間。生性樂觀、活潑開朗的王小姐去年結婚後,今年生下女兒,她在哺乳時發現左邊乳房有硬塊,以為只是哺餵母乳的塞奶現象;直到3月左邊乳房的奶水驟減,且感覺硬塊還在,才趕緊到醫院檢查,不料竟是乳癌第二期。她說,為了女兒一定會勇敢面對治療,不會有負面想法,才能陪孩子走更長遠的路。門諾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林斈府表示,乳癌是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的第一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約10歲,臨床上遇過幾位患者年紀都只有23及25歲,藉由醫療團隊溝通以及完整的治療計畫,患者的復原狀況都相當良好。林斈府強調,乳癌治療不論是藥物種類、跨科團隊合作,整體治療成效都是最好的,經常鼓勵患者,即便罹患乳癌也不要氣餒,且乳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相當高,呼籲民眾不要因為工作忙或害怕面對而逃避篩檢。林醫師指出,乳房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但檢查的過程中,為增加影像清晰,須用機器夾緊乳房,其所造成的疼痛與不適,讓許多女性害怕,因此逃避檢查而延誤治療。提醒婦女只要符合國健局乳房攝影免費篩檢資格,應善加利用,尤其有乳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更要記得定期乳房攝影檢查。
-
2020-11-02 科別.消化系統
婦人肝臟20公分血管瘤破裂 陳肇隆團隊11小時搶救成功
屏東縣許姓婦人不知道自己的肝臟長血管瘤,壓迫到胃引發不舒服才就醫,9月中旬血管瘤突然破裂,只有換肝才能續命。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帶領肝臟移植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相關評估,歷經11小時手術將許婦從鬼門關拉回。許婦感動說,感謝家人與醫生都沒有放棄她,以後會更珍惜生命。59歲的許姓婦人罹患多發性巨大肝血管瘤,過去一直沒做過相關檢查,不知肝臟內最大的血管瘤直徑已達20公分,超過四分之三的肝臟被腫瘤占據。今年8月初,許婦出現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才就醫,醫師懷疑是肝臟血管瘤太大壓迫到胃才不舒服,輾轉到高長庚看診。許婦病況急轉直下,9月18日血管瘤破裂導致劇烈疼痛,送抵長庚醫院時已無心跳、血壓,兩次緊急手術出血量超過1萬毫升。陳肇榮帶領肝臟移植小組進行換肝評估,最後由陳婦的大兒子捐出近七成的肝臟救母。陳肇隆指出,根據一般換肝程序,術前評估需要4至5天,因許婦情況緊急,換肝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兒子捐肝評估與母親受肝準備,這項超緊急手術挑戰很大,所幸在11小時內順利達成,捐乾兒子的肝臟已經長回至八成,母親也即將出院返家。「感謝家人與醫療團隊沒有放棄」許婦說,昏迷後意識很模糊,清醒後才知道老公與兩個兒子都爭著要捐肝給她,感謝醫療團隊將她的命救回來。兒子也說,捐肝救母是應該的,以後跟媽媽會「心連心、感情更好」。長庚換肝團隊完成超過2千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表示,肝血管瘤不是惡性腫瘤,通常不會有症狀,通常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時發現,目前也沒有藥物可讓血管瘤消失或停止生長。此外,肝血管瘤原則上不需要治療,但若已經巨大壓迫其他器官,長得太快或腫瘤屬於非典型影像才會考慮手術切除,許姓患者是罕見病例。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做病人抗癌路上忠實夥伴,在服務中實現自我
【編者按】這星期延續上週的主題「護理師的心聲」,一位「個案管理師」介紹這種長期關注照顧癌症病人的護理工作與成就感;一位護理師深談護理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呼籲社會大眾體恤護理工作的辛苦,了解「高品質的照護」只有在「合理的工作量」才有可能。想不到這兩星期的護理系列文章感動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醫師老兵」陳榮基教授,即時送來他對安寧照護護理師的「按讚」。感動之餘,「醫病平台」決定在這一週同時刊出這位醫師對護理師的肯定,希望台灣醫療團隊更加珍惜、尊重這些勞苦功高的白衣天使。在正式介紹個案管理師這樣的護理角色之前,我先帶大家認識我的病人阿梅(化名),透過她的故事,大家不需要經歷過癌症的摧殘,就能有對於生命更深層的認識。我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婦女,有可能走過你身邊都不會引起注意的那種平凡,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就像是回到男生宿舍,我有兩個兒子和先生,身為家中唯一的女性讓我下班後仍脫離不了做家事、煮飯的期待,但我也很享受這樣簡單的家庭生活,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這樣不起眼的傳統家庭生活卻在半年前變得不凡,剛開始我不以為意的下背疼痛,這樣的經驗有點像是大掃除後的腰痠背痛,或是辦公室加班後坐姿不良引起的不舒服,並沒有讓我特別關心起自己身體的警訊。但當我摸到右邊乳房的硬塊時,我忐忑的告訴先生我的擔憂,他安慰我不要自己嚇自己,先去看看醫生怎麼說。在等待切片報告的這兩週內,我不知道想像過多少可能性以及因應措施,這種焦慮不安絕對比大學聯考等放榜更緊張,因為大學沒考上人生還是有許多可能,但一旦確診癌症,竟像是被判了死刑,你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獲得出獄的機會,再一次自由的看看這個世界。莫非定律(Murphy's Law)就是說「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所以被醫師宣判乳癌第四期合併有骨頭與肝臟轉移,之後的醫師與先生的對話,我定格在震驚中,陪伴我的只有在眼眶打轉的淚水以及砰砰作響的心跳聲,腦海裡只有「那我該怎麼辦」?這時突然有一個人好像發現我已經魂不附體無法繼續待在診間,溫柔的邀請我和先生到一個私密的空間坐一下,我記得她只問了一句「你還好嗎」,我開始大哭,我不好,一點都不好,我是做錯了什麼才會得癌症?我不記得自己哭了多久,那個人就靜靜的遞給我衛生紙什麼話也沒說。等我冷靜下來之後,我開始好奇她是誰?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化療嗎?是不是會變光頭?還是要開刀?那我就沒有乳房了?那先生還會愛我嗎?腦海裡所有關於癌症的關鍵字不停的轟炸我的腦袋。她先向我自我介紹:「我知道現在的你一定有許多關於癌症的疑問,但你不要擔心,我是你專屬的腫瘤個案管理師,你可以叫我小劉,從今天起我們會一起面對這個疾病,你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跟我聯絡。讓我先幫你簡單整理一下今天醫師跟你解釋的內容……」在之後的門診,我都會看到她陪著我一起看診,翻譯醫師說的專業術語確認我理解醫師的意思,帶我去檢查室、化學治療室,就像我在森林裡迷路了卻遇到住在當地的居民,被熱情的招待著,我不用再擔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因為我相信她一定會帶我回家。在回到家中後,也會像好友般三不五時打電話關心我的症狀,無論生理或心理,或是有沒有發生化療副作用,當然我們也聊聊我身邊讓我頭疼的大男孩及小男人。在生病以前,家裡所有的家事幾乎都是我在張羅,生病之後,我的男孩與男人們開始主動的分攤我的工作,我從地方媽媽變成了皇后,他們希望我好好治療,專心的照顧自己,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被愛著真的好幸福。但很多功課別人並無法幫我完成,例如我的負面情緒,加上治療帶來的不舒服讓我真的好想不要再打化療了,就這樣讓生命自然的凋亡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這些心事我會與小劉分享,因為我知道她不會批判我的想法,也不會想我的家人只會說「你不要想那麼多,聽醫生的就對了」或是「我知道你不舒服,等這次做完癌症就會好了」這種既不同理又太過理想的安慰話術,我知道他們只是為我好,不要我這麼沮喪。但我知道自己的低潮無所不在,就算是腫瘤指數下降,我還是沒辦法不去想好消息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又會開始出現抗藥性?幸運的是,我的個管師小劉總是不厭其煩也不會給我不實際的期待,會讓我知道目前狀況是這樣,萬一未來有什麼變化,她都會和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一輩子花對多時間思考的就是髮型與穿著,由於接受兩次化療後,每天起床看著枕頭上離我而去的頭髮們,我知道有一天他們通通會離我而去,即使小心奕奕的梳理僅存的薄髮,直到再也掩蓋不了頭皮的若隱若現。小劉發現我的煩惱,某天不經意的帶我經過「癌症資源中心」跟我介紹醫院內的癌症資源,我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假髮上可能太過明顯,她鼓勵我可以試戴看看,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一間服飾店,有經驗的店員察覺你看上某件衣服,很友善沒有壓力的鼓勵你可以試穿看看,就算試穿完不買也沒有關係。在戴上假髮的那一刻,我看到鏡子裡那個久違的自己,感覺很有朝氣與活力,我喜歡這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一眼就看出我是癌症病人,隨時都會感受到周遭同情的眼神,那些陌生的關心讓我自己也開始可憐起自己,好像我應該好好在家躺著養病,怎麼會在外面遊蕩。癌症確實對我的生活造成劇變,我的家庭從原本的雙薪家庭,一夕之間所有經濟的重擔都落在先生身上。對於自己的身體外觀上的改變,我感到相當焦慮與悲傷,就算努力熟悉病人這個新的角色,但夜深人靜時不由自主就會想到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和未知的挑戰,長時間下來失眠已成家常便飯。目前暫時先留職停薪,當家人出門後,只剩下我自己在家獨處時,那種不時有疼痛來襲或是化療後的噁心、嘔吐,再加上晚上無法入睡,白天精神不濟,我知道我很不舒服,想放棄這個不堪的身體。我主動打電話給小劉訴苦,她聽完我的苦水後,陪我去「身心健康門診」。幾次與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會談後,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我漸漸卸下身上沉重的盔甲,談到心中最深層的恐懼,醫師給我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練習,也輔助使用安眠藥物來協助我入睡。我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心理漸漸的在修復重建中,不再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但我有方法可以應付突然襲來的低潮,也知道何時需要找專家協助,逃避或壓抑所有的負面情緒,欺騙自己,不是一個好的應戰策略。 回顧從一開始只知道哭泣的自己,到現在已能與疾病和平相處,最大的功臣我想是我的個案管理師——小劉。她是我在抗癌道路上忠實夥伴,也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鎮定劑,讓我可以安心、篤定弟地接受我的治療,我很滿意自己目前的狀態與生活品質,有她的協助我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了回家的小徑,路上其實有很多風景,只是一開始被迷路困擾佔據思緒,根本無心欣賞,還好半路上有「當地人」出現,帶我去探索祕境,看到世界上難得一見的美好事物。阿梅的故事就說到這,希望透過她的視角你可以依稀感受到個管師的角色功能,我們的雞婆熱心的性格必須是面試的第一個先決條件,透過自身多年腫瘤科臨床照護的經驗(clinical experience)才能肩負起癌症病人的管理者(manager of patient care)、教育者(educator)、代言者(advocator)、諮詢者(consultant)與協調者(coordinator)之重擔。醫院是一個充滿多專科醫療的綜合體,而我們就是那個為個案量身訂做照護計畫,針對病人需求適時提供整合醫療專業建議,協助將個別性之治療計畫組織起來,支持並強化腫瘤專科醫師原本出色的醫療服務。個管師陪伴病人走過診斷癌症情緒風暴,協助從初診斷癌症的泥濘中慢慢調適,引導病人接受抗腫瘤治療,陪伴病人經歷人生最艱辛與失控的時期,重回生活軌道,也讓冰冷的癌症診斷與不熟悉複雜的就醫治療過程,提供專業溫暖的照護、情緒支持與專業諮詢。當個管師在持續給予病人與家屬無止盡的同理心與心理支持同時,在癌症病患個案數服務量累積下,個管師也期許病人與家屬給予個管師相對的同理心,相信唯有正向的互動可以讓我們把個案管師的角色發揮得更好,持續幫助更多病人在這段辛苦的抗癌歲月中能有一位忠實、可信的好夥伴陪你一起走。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肋骨骨折手術 採3D列印預後佳
手或腳骨折多以上石膏骨板固定,但如果是肋骨骨折,開刀置入骨板卻困難多了。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採用3D技術,把病患的胸骨電腦斷層進行3D重組,量身訂製符合病患身形的骨板,開刀置入時,不但減少手術中塑型、調整時間,預後狀況也較好。陽大附醫胸腔內科醫生黃筑筠表示,宜蘭人發生肋骨骨折比率比都會高,分析可能與民眾常騎車有關,病人呼吸、咳嗽、打噴嚏都會痛,甚至說話大聲或大笑,也痛得受不了,常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導致肺炎、呼吸衰竭、敗血症等併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黃筑筠說,走路或運動跌倒造成一、兩根肋骨骨折,經X光檢查確認器官未受損,無需手術治療,使用止痛藥等待骨折自行癒合,這也是傳統肋骨骨折的治療方法;但嚴重骨折多半是車禍或墜樓等,多根肋骨錯位則需開刀以骨板固定。黃表示,過去肋骨骨折無好的固定裝置,有些醫師拿固定手腳骨板來固定,效果不是很好,後來研發出鈦合金骨板,於手術中進行塑型及調整。陽大附醫採最新3D列印技術,在手術前先把要植入的鈦合金骨板,依骨折位置塑型,因量身製作,不但服貼,也節省手術時間,治癒後骨板不必再取出,這套技術將在下月台北醫療科技展中簡報。
-
2020-11-02 癌症.癌友加油站
不畏疫情百人捐髮送癌友 假髮製作費持續捐募中
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行一年一度的《百人捐髮》活動,藝人劉畊宏、王婉霏的兒子劉宇恩擔任代言人,捐出留了三年的長髮。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雖然在疫情衝擊下,捐髮人首波報名沒有額滿,捐款更一度不及往年的3成,基金會仍堅持在11月1日舉辦百人捐髮大會,希望藉此提醒社會大眾,留髮可以助人,也是生命教育的傳承。劉宇恩在現場剪下長髮,他因為長相秀氣,加上長髮,引來一些誤會和困擾,但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堅持到最後。他說,頭髮剪掉不會難過,因媽媽告訴他這把長髮幫到很多人。蘇連瓔表示,完成假髮不容易,除了捐髮者要維持頭髮要不染不燙,留長超過30公分,每頂假髮的製作費更高達三千元。由於疫情影響捐款,現在基金會還有庫存600公斤的假髮等待製作,宇恩、宇芙及宇珊兄妹三人也捐出了每天辛苦存下的零用錢。癌症希望基金會為讓更多癌友積極治療,也提供癌友「假髮租借服務」,因治療而掉髮的癌友可以多加使用,讓與癌奮戰的同時,也能擁有美麗與自信。需要租借假髮可撥打癌症希望基金會免付費服務電話0809-010-580。
-
2020-11-0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好幾道看來頗費工夫的菜餚。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祕方及內功心法。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來得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尤其自古以來華人很在乎吃飯這件事,《漢書》就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說:「禮之初,始於飲食。」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只可惜現代人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太方便,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興致,在周末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甚至不少進入空巢期的熟年朋友,反而會邀約朋友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這個令人焦慮不確定時代裡,很具療癒效果的樂趣。電影《美味關係》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但我回到家時,可以非常確定,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會變得黏稠。那是一種安慰。」當我們清楚看見每一個步驟,當我們獨力創造一種東西,整個過程的確定性可以讓我們非常安心,從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和與這個世界明確的關係,這種篤定讓我們嘴角上揚,產生小小的幸福感覺。或許讓我們趁來得及的時候,跟家中長輩討教他們的拿手菜,同時也把自己的私房菜教給兒子們,讓家族的記憶凝聚在這些傳家菜裡。
-
2020-11-01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鄭伯伯是我照顧近20年的老病人,90歲以後迷上油畫。「醫師,請不要客氣,你喜歡風景還是靜物?我想畫一幅送給你作紀念。」鄭伯母去世以後,子女鼓勵他重拾年輕時繪畫的愛好,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深怕他因失去結髮60多年的妻子,再度陷入憂鬱。想不到他深深著迷於油彩世界,從早畫到晚,不是描摹世界各地知名風景畫,就是寫生家裡的水果,或是附近公園水池裡的錦鯉。「紅通通的魚兒看了心情好,希望你不嫌棄。」鄭伯伯興沖沖獻上自己的作品,我歡喜收下。看他構圖完整,用色鮮豔,且筆力強健,除了替老人家高興,也驚訝年過90的他,一點兒不像晚年的印象派大師莫內(1840-1926),因白內障影響視力,後期作品用色不忍卒睹。日本知名畫家橫尾忠則,今年84歲了,依舊活躍於工作崗位。79歲那年,他開始向比他年長的創作者請益,出版了一本精彩的對談集《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想找出長壽與創作的祕密。九位訪談者中,有1931年出生、台灣也享有高知名度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他認為年紀為作品帶來正面影響,因為感受力越來越深刻。我從觀賞他近年的作品,像是《東京小屋的回憶》與《東京家族》,對比他早年的傑作《幸福的黃手帕》,完全同意山田導演的體會。1936年出生的李禹煥,是活躍於日本藝壇的韓國畫家。踏上2010年開幕,位於瀨戶內海小島的李禹煥美術館,沒有人不被他以木頭、石頭、鐵板為素材,以點和線為創作唯一元素的風格所降服。他告訴橫尾「社會上的聲音和流行的趨勢沒啥大不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到了某個年紀,年輕時的野心、企圖心,已不再在意,能割捨、放下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看重「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想做什麼」,像孩子一樣,專注在玩耍地畫畫,細細體會創作過程中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還有隨著作品完成,霎時轉化的快感。我沒有非文字創作經驗,不太能體會「從頭腦的支配中解放」,用身體的感覺作畫是怎麼回事。然隨著年紀漸長,卻也越來越能領略思考與語言的限制。不過,橫尾忠則的訪談者中,也有從事文字創作的瀨戶內寂聽(1922~)和佐藤愛子(1923~)兩位作家。前者即使病痛不斷,依舊追求改變,抱著「現在年輕人寫出了這麼多好作品,我也不能輸給他們」的心情,筆耕不輟。老幹新枝各自崢嶸的日本文壇,比起上世紀70至80年代喊得震天軋響的「日本第一」,更教人驚艷。 綜合這些資深創作者的經驗,將生命只放在「此刻」,正是力量源源不絕,絲毫不覺「老之將至」的祕密。其實,毋須觀摩頂尖藝術家,我在素人鄭伯伯身上,一樣看到這般奇妙的人生風景。「我想把白內障治好,用色會更精準,想一直畫下去」,鄭伯伯回診時,意志堅定地告訴我。「至於你開的藥,老實說,80歲以前我很想停,也停過幾次都不成功,從此有了覺悟,也要一直吃下去。」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31 養生.家庭婚姻
兒子從「夜店王子」到自創品牌 美妝父子,從對立到對話!
兒子被封為「夜店王子」,退伍後,一心想創業、賺大錢,卻又連連虧損,這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應該都是頭痛的棘手問題,要是沒能好好處理,不僅親子關係緊張、對立,甚至會引爆家庭革命。父子多年磨合 終迎來春天類似八點檔情節,就發生在台北市化妝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耀億與兒子蔡涵任身上,兩人之間歷經十幾年的磨合、爭執,所幸最近終於轉變成喜劇。就跟台灣眾多創業企業家一樣,蔡耀億受日本教育,強調匠人精神,做事一板一眼,年輕時,在一家國際藥廠擔任業務,每天帶著產品,戰戰兢兢地親訪醫院、藥局,認真地打好關係、鋪好通路,進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醫藥代理商,隨後再跨進保養品領域。反觀兒子蔡涵任卻叛逆,天生反骨,自認有創意,但經驗不足,在職場上跌跌撞撞。在父親眼中就是「沒有定性」、「不務正業」。但夜店王子在快30歲那年終於回頭,隻身至大陸觀察學習好幾年,將「微電商模式」引進台灣,結合時下最夯的網紅勢力,締造電商平台銷售難得一見的紀錄。退伍收起玩心 創業虧大錢今年35歲的蔡涵任,打扮時髦、頭髮梳理整齊,他不諱言,自己不愛念書,就學期間常打架,媽媽多次到學校訓導處,向老師賠不是。當兵之前,喜歡混夜店,每天凌晨3、4點才睡,讓老爸老媽傷透腦筋,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退伍後,蔡涵任收起了玩心,開始思索未來。雖然父親在全台化妝品銷售領域上,早已打下一片江山,「喊水會結凍」,但他卻不想在老爸庇蔭下工作。他積極創業,擺過地攤,賣過寵物衣服,跟朋友合作鑽研手機APP,也開過餐廳,連著五次創業,均鎩羽而歸,接連賠錢收場,讓老爸很是愁苦。5、6年前,蔡涵任獨自至大陸3年多,找尋商機,但當地電商行銷模式與台灣截然不同,最後黯然回台。接著他自創公司,率領20多家國內化妝品公司至新加坡參展,沒想到這一趟不僅沒接到訂單,反而虧了800多萬。兒創美妝品牌 父親傳經驗「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蔡涵任承認,當時身上只剩100多萬現金,可說是窮途末路,只能孤注一擲,在老爸協助下,自創美妝品牌,主打「熬夜霜」,並嘗試應用大陸「微電商模式」。為何想到「熬夜霜」這點子?蔡涵任開玩笑地說,「夜店王子封號可不是叫假的」,退伍後他還是常去夜店,沒想到在夜生活中找到商機。他發現,幾乎每個夜貓子皮膚都很差。不少女生則因追劇熬夜,膚質黯淡,冒出細紋。因此想出「熬夜霜」,意謂即使經常晚睡,膚質變差,還是可以補救。為了讓兒子「熬夜霜」發揮護膚效果,蔡耀億向日本生技大廠取得「富勒烯」在台專利代理,憑著多年來代工經驗,研發出這款保養品,自己試用覺得效果不錯,但該如何行銷呢?因此,當兒子提出「微電商模式」,他其實滿心懷疑,心想「這真的可以賺錢嗎?」買保養品不是應該眼見為憑?總要試用後,才會付錢購買,怎可能透過名人推薦、網紅代言,跳過實體店面,就能做起生意。結果證實,年輕世代確實掌握了銷售脈動,藥師或櫃姐的推銷功力,遠不如網紅和部落客等人的推薦,「熬夜霜」短短上市3天,竟然賣出3000盒,4年來銷售了50多萬盒,創下每年近億元營收。蔡涵任表示,「微電商模式」於2014至2018年風靡中國大陸,成功因素包括網路普及、移動式裝置技術成熟,以及支付方式改革,電商與網紅結合,開啟了全新銷售手法。台灣這場網紅銷售革命中,蔡涵任動用了近千名網紅、團購媽媽、大學生意見領袖,成功複製大陸這套「分享經濟」電商行銷模式,成效確實驚人。其中年紀最小的是17歲的高二女生,從小沒用過傳真機、家用電話,因追蹤新生代網紅,意外接觸到商品,現在透過手機,就在臉書、蝦皮、IG等平台賣起保養品。「在微電商世界裡,萬物皆可賣」蔡涵任說,這種行銷模式可套用於任何商品,例如海鮮、車子,甚至是房子、夜店、醫美診所。從16歲開始混夜店的蔡涵任,去年在高雄開了一家千坪夜店,同樣透過微電商模式打響名號。如今又將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籌設第二家夜店。對於兒子開夜店,沒去過夜店的蔡耀億笑著說,「從沒想過只是放放搖滾音樂、賣些酒水的地方也能賺錢。」不料,蔡涵任隨即吐槽,「那是嘻哈音樂,老一輩的人是不懂這個的。」為更了解兒子 學網路技術對於世代觀念的差異,蔡耀億相當有感,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時,同學們幾乎立志當老師、醫師、律師、消防隊員,至於6、7年級生,男的想當職籃、職棒選手,女的則是名模,但現在許多小學生、青少年的第一志願竟然是當網紅,在網路平台當直播主,只要訂閱人數夠多,對著鏡頭講講話,就能賺大錢。蔡涵任雖然不是直播主,但卻是許多網紅的幕後推手。為了跟上時代,聽得懂兒子的話,老爸蔡耀億也加快腳步,學習眾多網路技術,瞭解網路語言,他說,不能跟許多老人家一樣,只會早晚傳貼長輩圖,兒子進步創新,他也得快步跟上。父親給兒子的一段話年輕時創業失敗,在所難免,但只要有決心、有創意,跟得上時代的脈動,就一定有機會成功,老爸以你為榮,願意做你永遠的後盾。兒子給父親的一段話謝謝爸爸在我生命中最低潮、最無助之際,伸出援手,在我迷惘、創業失敗時,給予扶持,提供資源,現在我有了小小成就,希望能讓您感到驕傲。什麼是微電商模式蔡涵任說,「微電商模式」是一種分享經濟,不同於傳統直銷方式,更非老鼠會,關鍵在於網紅、團購媽媽,他們不再只是代言,只領一次代言費,而是參與其中,只要在網路平台推薦販售,無須自己囤積商品,卻能天天都有收入。
-
2020-10-31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蔡輔仁投身基因研究 為罕病尋生機
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希望能盡力為罕見疾病患者尋找更多生路。台灣早期醫療不發達,罕見疾病患者不僅診斷不易,即使費盡苦心診斷出來,結果也是難以治療。因為許多醫療用藥需仰賴國外進口,藥價昂貴,一個月甚至要上百萬元,患者根本吃不起這樣的救命藥,醫師也無計可施。「一旦被確診為罕見疾病,只能接受無藥可醫的命運。」1986年,蔡輔仁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醫師時,看到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屬的心酸與無奈,他毅然投身遺傳科罕見疾病基因診斷與治療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990年一月成立小兒醫學遺傳科,1992年四月成立兒科遺傳實驗室,而蔡輔仁也在同年11月獲得小兒科醫學遺傳委員會認可,成為全國第九位、中部地區第一位醫學遺傳專科醫師,開啟他在罕見疾病研究治療與照護的拓荒之路。遺傳科需重裝備 更需團隊當後盾「我看診時可以看到一家三代喔!」蔡輔仁說,因為遺傳科醫師為了追查疾病脈絡,加上遺傳類疾病需要溯源基因問題,就像人類學者在歷史洪流追蹤家族譜系,疾病也有它的家族譜,所以即使病友人數相較於其他科少了很多,但遺傳發展跟很多疾病問題如神經、肌肉、心臟等都有密切關聯,因此研究治療的範圍十分廣泛。而且遺傳科是「重裝備」的科別,打的是背後資源戰,需要有實驗室、團隊做後盾,早期當他孤軍奮戰時,蒐集到的檢體有時送到台大給老師王作仁教授或陽明大學魏耀揮教授的實驗室,協助進行粒線體分析;也會趁出國開會時帶出去,情商當地實驗室幫忙,出境時行囊裡裝著病患的檢體,回國時換成幫病患帶回藥物。經過他不斷寫論文、寫計畫申請購買診斷儀器,再為病患診斷,然後透過病患資料分析寫成論文,整合臨床與研究工作,終於在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不用到處請人幫忙。讓基因檢測 發揮預警功能隨著基因醫學進步,他發現罕病在診斷上有種族差異的問題,應有本土專屬的基因診斷資料庫,因此致力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分析台灣人的各種遺傳疾病,幫助國人疾病診斷、提供病友跟家屬遺傳諮詢服務、更可透過產前診斷培育健康的下一代。蔡輔仁指出,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基因醫學部團隊已成功建立逾60種單基因遺傳疾病,發現破百的新突變點及種族特有突變點,例如高雪氏症亞洲患者L444P的常見突變點。建立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透過資源共享讓罕病研究在台灣發展日趨成熟。此外,他認為除了診斷之外,更希望基因的檢測能更進一步發揮預警功能,於是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並偕同台大醫院等新生兒中心,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疾病種類從原本的5項擴展到21項。這個政策推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先在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少數族群做試驗,再寫成論文、倡議,歷時多年才成為一種政策。如今台灣成為領先全世界,將二代新生兒篩檢納入衛生政策的國家,從拯救生命的層次提升到注重患者生活品質的優質醫療。台灣定義罕見疾病為「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罕病法自2000年實施至今,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25種。過去因病例少,醫院沒有備藥,罕見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後 ,治療藥物需經專案申請進口,從找代理商、取得藥物,再到病人手上,約需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採購藥品,往往緩不濟急。因此讓蔡輔仁興起了籌設「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的概念。找不到備藥 催生罕病藥物物流中心 罕見疾病出現機率極少,醫師可能終其一生看不到某一類型的罕見疾病,醫院更不可能為一名還沒出現的病患儲備藥物(也許藥物放到過期病人還沒出現),使得藥商沒有意願進口該藥品,造成確診病患面臨缺藥之苦。若是由國家出資向國外買藥(或透過台灣代理商採購),挑選幾種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用的藥物,採購約兩名罕見疾病患者、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儲放在物流中心,一旦醫院診斷出罕見疾病患者,急需用藥時就可以緊急提供,解決病患立即的用藥需求。如患者符合相關申請的規定,則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付藥費。在蔡輔仁的努力之下,2001年,政府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造福許多罕見疾病的患者。從無到有拓荒 感謝夥伴一路支援蔡輔仁說明,「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設立後,庫存集中在物流中心內,各醫院需要用藥時,由「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統一供給,提升稀少藥品之管理效能,也促使藥商願意進口用量稀少的罕見疾病藥物。而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足以讓醫院申請專案進口來銜接這段空窗期,而且申請進口的藥物效期較長,正好可以與物流中心交換備藥,藥物不會因過期而浪費。此外,也為台灣健保省下很多錢,更解決了醫師擔心拿不到治療藥物的窘境,至今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還在成功運作中。台灣罕見疾病的診療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醫界、學會與立委等爭取下,如今做得很周延。蔡輔仁很感謝當初和他在遺傳科共同拓荒的夥伴,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和黏多醣症協會基金會,這些都是他行醫很大的動力。「我們一起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年代,從早期診斷困難、拿不到藥物的年代,透過建立制度與積極爭取,即使只要爭取到一點點、有任何一絲絲美好的醫療環境改變、藥物和診斷的機會,我們都心存感激。」從兒科進入遺傳 為孩童點亮明燈「罕見疾病多是出自於基因突變,患者背負著人類演化的原罪而受苦,所以社會應當要好好幫助他們。」蔡輔仁說,在臨床互動方面,醫師所需要做的是實際去解決問題,幫病人診斷、治療、開藥。由於罕見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人數較少,所以整個醫療團隊和患者融合在一起是常態,因為除了臨床上的交流,病患也常常和他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醫病之間的關係如同熟識多年的老友。綜觀蔡輔仁的行醫生涯,可說是台灣罕見疾病醫療與照護發展的縮影。一路走來,從篳路藍縷的病患照顧到罕見疾病法的立法、首創罕病物流中心解決缺藥問題、參與罕見疾病的認定與藥物的審查、與病友團體的互動、協助臨床遺傳檢驗機構的評審、教育,遺傳諮詢師的認證,以及下一世代的遺傳專科醫師的培育,他奉獻畢生時間與心血,與台灣遺傳專科醫師共同打拚,創造機會建立制度。他以兒科醫師專業做為底蘊,進入了遺傳的異業領域,再回到兒科醫師對照顧兒童的初衷,更為罕見疾病的患者點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迎接他們回到人性深層的憐憫,努力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無論在醫療或是社會福利面向,都可以找回生命的尊嚴。他主治的疾病是罕見的,而他的奉獻更是罕見。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4 姓名 蔡輔仁年齡 60歲出生地 台南市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基因醫學部、遺傳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研發長主要事蹟 2002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罕見疾病的篩檢、診斷與治療」品質金獎、衛福部「第三屆罕見疾病藥物供應製造及研究發展獎勵」傑出貢獻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台灣醫療典範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1 新聞.長期照護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黃勝堅今(22)日出席全球品牌管理協會主辦的茶敘活動,分享他多年的行醫經驗,指出台灣社會從醫師到家屬都很害怕面對死亡,因此當病人送到加護病房、性命垂危時,許多醫師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向家屬傳達「壞消息」。 過去,他發現當醫師委婉向重症病人的家屬表達「這很嚴重,死亡率很高」時,家屬往往以為「還有得救」,因此要求醫師盡力搶救;但若醫師直接向家屬坦白病人已經「沒救」,許多家屬又無法接受,認為醫師見死不救,因而引起醫療糾紛,或是造成病人承受更多無效醫療的痛苦。 全人醫療才有高價值 黃勝堅表示,許多醫師不懂得如何處理「生命末期」,也認為那是安寧專科醫師的專業。曾經有一名腎臟醫師告訴他,「我們腎臟科沒有生命末期啦!腎臟壞掉了可以洗腎,真的過世都是在其他科。」但黃勝堅認為,「如果你沒有全人概念,那醫療還有什麼希望?」 過去,當病人走進診間,醫師問的是「你怎麼了?」(What is matter with you?),但具備人文素養的醫師應該要問的是「你需要什麼?」(What matters to you?)前者可能造成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無效醫療,屬於低價值的醫療,後者則是以人為本、高度整合、促進和諧,是高價值的醫療,也能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現在都靠低價值的東西在賺錢,便宜大碗,卻浪費太多東西,如果把高價值的東西做起來,給病人和照顧者多一點時間,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健保其實就夠用。」 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 另一方面,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 「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黃勝堅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 另外,醫師的責任不只是看見病人的需要,也要看見照顧者的需求,這才是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 黃勝堅早年在台大醫院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時推動居家醫療,帶著醫護團隊走進當地長輩的家中,除了幫助末期病人在家善終,也替照顧者進行悲傷輔導,「我們那時候輔導的很多是外籍看護,因為都是他們在照顧的。我是神經外科,但我的專業是關懷。」 善終,是權利也是責任 他提醒,台灣已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都有「自然死」的權利,但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還是無法善終,「是因為你沒有發動你的善終權,你有簽有機會,但你不簽就沒有。」黃勝堅分享,他們全家都已經簽好放棄急救,彼此提醒「死的時候要漂漂亮亮哦!不可以急救,不可以把我肋骨壓斷喔!」 他說,技術上要維持瀕死病人的心跳並不難,但「如果這是醫學,大概兩個禮拜加護病房就滿了,就變成『植物園』!加護病房變成沒有救命的能力,健保倒得更快。」生前做好決定,不只是權利,「善終也是你的責任,就是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不要把決定權丟給他們,讓他們一輩子痛苦。」 黃勝堅分享,以前曾經有名病人已經走到生命最後,主治醫師不敢對家屬說實話,只好委婉地說「還有三到六個月」,但黃勝堅看過以後,直接說「大概只有三到四個禮拜,不要把你的時間花在醫院陪醫生和護理師了,趕快回家過年,要處理的趕快處理。」還開玩笑地說:「小三、小四也要處理哦!」 病人返家後三周,真的往生了,病人的兒子告訴黃勝堅:「你嘴巴算毒的,講得很準,但是謝謝你, 我爸爸走的時候真的在笑,是因為你讓他知道他快死了,他才願意把心裡話講出來,這三個禮拜是我們一輩子講最多話的時候。」「他死的樣子很漂亮,已經在天堂的媽媽一定認得他。」 人文關懷之外,在高科技的時代,黃勝堅表示,透過智慧科技,居家醫療可升級為行動醫療,目前就已發展出眼科可攜式裝備、遠距皮膚科會診、行動超音波、智能影像判讀、糖尿病/失智症雲端醫院系統等,期盼在智慧醫療的引導下可以讓照護更進步,也讓居家醫療有更多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在最舒適、安心的情況下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幸福熟齡》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30 養生.家庭婚姻
主動陪產卻嚇壞!1年後表示「看到妳覺得噁」提離婚...老公進產房下場都不好?
孕媽咪懷胎辛苦,直到卸貨前都還要忍受著陣痛,等到孩子平安出生,後續的傷口照顧、育兒知識實戰上演都讓媽媽分身乏術,在這些辛苦的過程裡,若有爸爸積極的參與和分擔,都會讓讓媽媽感到溫暖。卻沒想到中國有一位老公,他在一年前主動要求進產房陪產,本以為是想陪伴老婆和親眼見證孩子剛生的感動,卻沒料到原本該是一個溫馨的回憶,往後竟成為離婚導火線。根據中國《新浪新聞》報導,有一名孕媽咪因為第一次生產感到害怕,老公覺得十分心疼,主動提出要一起進入產房,不料,她好不容易將孩子生出來,與老公的感情卻越變越糟。老公不但不願意與她親近,竟然提出分房睡的要求,一問之下她才知道,老公回想起生產的過程覺得恐懼,甚至還表明「看見妳我覺得噁心,我想離婚了」。消息曝光後,立刻掀起大批網友的討論,不少人都痛批「只能說老公的想法有問題」、「這是個藉口,我老公也陪產了,現在感情依然好」,但也有人直言,「這是真的,有些人一輩子經歷少,心理抗壓能力本來就不好,陪產因人而異」、「與其讓老公陪產,不如找媽媽」。老公進產房,是好是壞?怕血就站在床頭旁邊!PTT上有許多網友對於「老公要不要進產房陪產」這個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其實這件事情真的因人而異,有可能老公很害怕,但進去後發現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反而就勇敢起來;也有人說大話覺得自己平常恐怖片當喜劇片看,一進產房看到「真實」血淋淋的畫面,反而軟腳暈倒。於是更多網友建議,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會被生產的畫面影響成什麼樣的程度,不如就老實待在老婆旁邊吧!如果過程老婆太痛,可以握著老婆的手幫她加油打氣(過來人表示千萬不要讓她放到嘴裡去咬)然後跟護理師一起提醒她不要用力過頭,忘了呼吸。網友老公神還原陪產過程,真實分享:「陪產很恐怖,可一生中幾乎沒甚麼機會參與這種時刻,當下感動一定多於恐懼!」再針對這這問題,有篇超有說服力的經驗分享,讓網友推爆,該名網友當初在老婆生大寶時,因產房太小容不下他而錯過,由於和老婆已經說好就生兩個孩子,因此第二胎準備生產時,他在心裡跟自己說「如果這次不進去陪產,以後就真的沒有機會了。」那時護理師還輪流問他要不要進去陪產,他還傻傻得問已經陣痛到不行的老婆希不希望進去陪她,當然老婆那時已經沒心思回答他了,於是他硬著頭皮咬著牙還有點發抖的說他要進去。他說進去後就像電影電視演得那樣,老婆被架上產台,護理師準備東西,然後醫師走進來,此時老婆已經不斷慘叫,他只能握著她的手,提醒她呼吸節奏要穩(產前上過課的甚麼梅阿茲阿呼吸法早就忘了...)老婆因為太痛,他感覺他的手要被老婆捏爆了,不過他告訴自己再痛也要忍耐,因為老婆更痛。此時,不誇張護理師整個人幾乎是跳到他的老婆身上往下壓,不久後,醫師說看到頭了。而他努力看著老婆的臉,穩住她的呼吸,他說重點就在這裡,怕就不要往醫生那邊看過去,甚至去站醫生那邊的位置,專心陪老婆就好!雖然眼角隱約可以瞄到,但就是提醒自己不要看!10分鐘左右,小朋友出來了,兩個止血鉗一夾一剪再被抱去清洗,醫師熟練的縫合清理,那時候他滿腦子,根本也忘了剛剛生產的過程,只有眼眶泛淚心疼老婆,也歡喜生命的到來。到底要不要進去產房呢?陪產很恐怖,可一生中幾乎沒甚麼機會參與這種時刻,而且感動一定多於恐懼,還能陪伴老婆不讓她獨自面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老公主動陪產卻嚇壞,1年後提離婚:看到妳覺得噁心...老公進產房下場都不好?網友有不同看法!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護理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成為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 在大學護理系自我介紹上,十個人裡面有九個都不是從小立志成為一位護理師,而是在志願卡上的分數剛好落到護理系的欄位,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其實高中非常崇拜的一位辯論社社長,他後來考上了台大心理系,那時候的我只想追隨他的腳步一起成為厲害的心理師,但事與願違的情節常常上演在戲劇與真實人生中。 我還是乖乖地念完護理系,依照父母與社會期待進入了護理職場,但內心的心理魂總是在那裡隱隱作祟,畢業後我選擇進入安寧病房,一個住滿著大量靈性與心理需求病人與家屬的集中營。另一個理由是在大學實習期間,我曾收過一張來自末期肝癌病人家屬的手寫卡片,病人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走得突然,來不及赴約我們已預定的空中花園輕旅行,卡片內容充滿遺憾與感謝,異常衝突。開始工作後遇到第一次的CPR,只有半年年資的我,除了記得慌亂的腳步、嘈雜的機器逼逼聲夾雜著醫師充滿醫學術語的命令聲,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把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以為終於可以逃離現場好好回家整理混亂的思緒時,卻看到病人的先生到護理站致謝並告訴我病人還是過世的消息。在他深深地一鞠躬中,我無法自處,那一刻我才發現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原來是這麼真實與貼近。我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造成一個生命在我手上消失,這個鞠躬我沒有資格收下,帶著滿滿的歉疚我選擇離開臨床,但我知道我會再回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強壯自己的身心。 完成碩士學業後,因緣際會來到一間醫院工作,又在臨床打滾了兩年後很幸運接下血液腫瘤科及幹細胞移植病房護理長的任務。我立志不要讓我的護理師經歷我菜鳥時的那種自責與悔恨,我要他們很有信心地收下每份感動與感謝。所以擔任護長的期間,我非常重視護理標準化、加強在職教育以及提升護理照護品質。唯有精實每位護理師的能力並讓他們體現護理價值,才能創造安全且高品質的護理照護。在2009年我卻對醫療產生了人生中最大的質疑,當時幾乎所有接受移植的病人都因各種因素無法逃離轉入加護病房的宿命,我和護理師們仍然心繫著每個送進去的病人,開始每天在探病時間輪流到加護病房外和家屬一起為病人加油、祈禱。幫動彈不得的病人抱抱哀傷的家屬,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與他們同在,如果生命中一定得經歷黑暗,那我們願意想盡辦法點一盞燈,陪他們在黑暗中可以因為光亮而不再那麼害怕。在這一段時間內,即使我們肩負著複雜且高壓的照顧壓力,即使工作繁重緊湊,護理師們卻還是堅持要讓病人好好洗個澡、陪著病人一邊聽歌一邊掉淚,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誰也不敢保證,因為已經太多次就算卯盡全力卻還是眼睜睜看著病人從我們眼前離開,我無法忽略內心對於醫療的疑問越來越大聲,我們是不是哪裡還要做得更好?醫療到底是救命還是傷害?病人家屬的希望在哪裡?大家到底還能承受多少的失去?我該帶著護理團隊往哪走才對? 這些累積下來的無解終於還是在我心中炸開來了。某天,一位被外院放棄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住院3天後因肺部腫瘤破裂進行緊急CPR但仍回天乏術。事後我陪著當天上班的護理師與主治醫師進行案例討論,看著護理師們在會議中不斷自責和難過的情緒,我知道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站起來提出我們臨床上觀察到的醫療瓶頸,在這個時刻我知道我是臨床護理師的代言人,激動的說著這些年我們心中經歷的苦,我們不怕辛苦,只怕自己在做著傷害病人的事。我們認為移植的決策中心,不應該只有主治醫師,還需包含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病人及家屬,經過充分的討論大家共識出最符合病人意願的決定。我們願意為決心戰死沙場也不願投降放棄的病人打拼,也希望可以為想多陪陪家人的病人提供安寧照護,願意傾聽與接納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在移植室的護理可以很多元,可以是積極的急救能力訓練與治療,也可以是溫暖的陪伴與舒適護理,我們提供病人想要且需要的照護,包括生理、心理與靈性。 在好不容易提振起護理士氣後,卻又有壞消息找上門。這次的病人是過去單位的護理師,護理師其實最難照顧,因為我們的伎倆他都一清二楚,也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意味著好轉或是惡化。診斷白血病後的她,在歷經多次高劑量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排斥反應與時不時的發燒感染後,讓長期住院的她近乎崩潰邊緣。我知道她累了想放棄治療,但我總是鼓勵她要努力撐下去,因為我們說好要成立兒癌病人照顧團隊的夢想還未實現,每次踏出病房,我總是祈求上天可以展現奇蹟或是減少她的痛苦,但最終奇蹟不意外的沒有發生。接下來的幾年我又陸續經歷一些無預期的失去,一位是我相當依賴的安寧戰友張醫師在安寧專區成立後不久因病辭世,另一位則是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急性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我深知安寧在末期的價值與精神,當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我也出現盲點,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只要不放棄就不算是末期。女兒很懂事,沒有怪我讓她身上插滿管子,也沒有因為嘴巴被插管而無法表達他對我的愛,我想我明白了過去家屬的種種失序行為反應:捨不得放手拔掉管子、不願意關掉呼吸器、無法在不急救同意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他們覺得不能放手),或是在孩子快離開時瘋狂的擠壓甦醒球想盡辦法讓她多喘一口氣,想多留她在身邊多一分鐘也好的心情,我完全都懂了。喪子之慟讓我久久無法正常工作,每天以淚洗面,我不懂生命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我怨恨好人為什麼都不能長命百歲。但怨懟並不能撫平我內心的傷痛,經歷過失去至親的我,更清楚在每一個接近終點時刻病人與家屬的真正需求,我知道我應該繼續想念我的孩子,但她會希望我帶著她的祝福以及我與戰友們的約定,朝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護理師並不是拿到執照就自動化知道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過去的經驗教會我,有溫度的護理是需要教導與營造的,我們可以去感染身邊每個人愛與關懷的能力,在彼此的陪伴激勵中渡過難關。於是,我決定投身進入護理教育領域,讓每位護理師可以發掘自身的內在本質,融入到病人照顧歷程中,護理不是提供機械化的照護,而是從病人為中心,透過臨床專業評估與照顧來協助他們恢復健康或是促成善終。我要告訴18歲的自己,謝謝你沒考上心理系,才能讓我在30年後即使面對許多人生困境仍有力氣可以站起來,用這種正向的方式來紀念我的孩子和戰友,我深信生命的價值不在乎長短,而是問自己每一天有沒有認真地活著,有沒有跟愛你的人說愛,如果有,當生命結束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遺憾與來不及,因為有你來過的世界非常美好。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巴掌仙子的另一位媽媽 「許阿姨」許瓊心守護早產兒40年
未足月的早產兒,只有幾百公克,也僅有手掌般大小,被稱為「巴掌仙子」。這些巴掌仙子出生時器官都還沒有成熟,一來到人世就面臨極凶惡的險境。在這千辛萬苦的生命道路上,這些巴掌仙子還好有另一位媽媽,人稱「許阿姨」的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一路陪伴著他們。馬偕兒童醫院十樓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可說是許瓊心的第二個家,已經70歲的她,在這裡看顧巴掌仙子,超過40個年頭。孩子健康長大 成為乾兒子新生兒加護病房裡八成是早產兒,收治的大多是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許瓊心說,這些新生兒的腦部、血管、心臟、腸胃道、肺臟等器官都還沒有發育成熟,新陳代謝和抵抗力都不佳,容易感染,愈小愈嚴重,其中更有兩成是重症,一出生便有腦傷或先天性心臟病、腸胃道疾病,需要手術治療。許瓊心說,要讓這些孩子存活下來,孩子一路成長的照顧都非常重要。但只要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照顧,細心呵護,早產兒也能發育得和足月孩子一樣好。照顧巴掌仙子40多年,每一個孩子都記在許瓊心的心裡,都是她好不容易搶救下來的心肝寶貝。回憶起這些早產兒從瘦瘦小小、可能隨時撒手人寰,到現在一個個長得高大健壯,許瓊心臉上滿滿成就感。她更秀出一張參加婚禮的照片,指著照片裡一名高大的新郎說,「這是我乾兒子」。新生兒次專科 視為志業「以前沒有呼吸器、沒有表面張力活化素,也沒有產前類固醇的觀念,孩子不能活的,就是走了。」許瓊心說,身為負責急救和送走小孩的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她常為此非常難過,總希望自己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1974年左右,林尊信和何文佑醫師自海外回馬偕任職,帶回許多新生兒醫療的新觀念。擔任住院醫師的許瓊心,發現要讓巴掌仙子留在人間健康長大,原來有許多新的治療方式,當時馬偕醫院正要成立新生兒次專科,她便決定以此為一生志業。擔任主治醫師第四年時,許瓊心前往美國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受訓三個月,受到扎實的訓練,還看到照顧早產兒的完整制度,從出生到出院後的追蹤,心智發展評估,甚至營養、復健、社工,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因此在國內建立完整的早產兒醫療制度,成了一顆種子,深埋在她的心裡,等待萌芽。單株抗體注射 推動給付許瓊心與早產兒基金會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將原本僅有醫師和護理師照顧的模式,延伸到跨團隊的全方位醫療服務,整合多科別,包括於新生兒加護病房設置專責主治醫師、早產兒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以及後續的追蹤和早期療育團隊。許瓊心也推動健保給付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注射劑,這是她一生「最努力做的一件事了」!呼吸道融合病毒會導致細支氣管發炎、水腫、呼吸道受阻,使得寶寶呼吸要更費力,足以讓抵抗力不足的早產兒面臨生命危險。許瓊心說,當時雖有廠商自國外進口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但遲遲申請不到健保給付,因此許多早產兒無法使用。可退休了 仍守加護病房 許瓊心於是說服基金會補助,也說服馬偕醫院藥劑部進藥,讓高風險孩子可以使用。透過馬偕的用藥成果,她舉辦公聽會並與健保署官員對談,讓大家了解施打藥劑的成本效益是值得的,也因此通過健保給付。許瓊心早已過了退休年紀,但仍堅守在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裡,當孩子情況危急時,也常住在醫院裡看護著。守護了早產兒40多年,許瓊心說,如果有能力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且有地方讓你繼續,「就是要感謝,不必計較。」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3 姓名 許瓊心年齡 71歲出生地 台北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學歷 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早產兒基金會董事經歷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要事蹟 推動早產兒醫療,參與制度建立推動早產兒追蹤檢查及早期療育推動健保給付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預防注射☞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0 科別.腦部.神經
「犁田」別輕忽 可能延遲性腦出血
屏東縣高樹鄉58歲王姓送報員騎車被竄出的狗嚇到摔倒,當下以為小傷,8天後突然頭痛,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肋骨斷裂,住院7天。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提醒,腦部外傷不能輕忽,受傷後身體出現不尋常變化,要盡快就醫。今年9月,王姓男子清晨騎機車送報返家,遭突然竄出的狗嚇到,人車倒地,當時他戴安全帽,頭部著地,四肢多處挫傷,當下以為是小傷,沒想到8天後突然頭痛,朋友勸他掛急診檢查,隨即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發現是延遲性腦出血,在加護病房2天,才轉入一般病房,目前已出院,11月初再回診。崔智說,腦出血有急性、慢性、延遲性等情況,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有生命危險,若出血範圍小可採藥物治療。老人家也是要特別留意的族群,跌倒後出現一側手腳無力、頭暈,甚至個性改變等,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要趕快就醫。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是爺爺也是校長、是作家也是編劇!小野斜槓第二人生「我是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
穿著藍色襯衫、衣襬隨意拉出,戴著眼鏡,小野(本名李遠)從容地穿梭於工作室。既是作家、編劇、校長,也是爺爺的他,談起孫子,臉上滿是笑容;談起擁有多重角色的斜槓人生,小野以「幸運」概括,並認為比起斜槓,「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從小對人生沒志向 第一本書竟熱銷到出現盜版 甫出版人生第102本書籍《編劇魂》的小野,有別於一般人對未來的憧憬,他說,自己從小就沒有立志要成為什麼角色、對人生沒有太多想像,大學就讀師大生物系,就以為將來是個科學家,在換過家教等多種工作後,發覺自己擅長寫作,而寫文章投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又能存活下來的一種能力。 「我不是那種文藝青年,一輩子用電影或寫作當理想,我們那年代不太一樣,有什麼能力就能存活下來。」大學畢業後,小野以自身喜愛的生物為背景,出版第一本書《蛹之生》,在書市停滯不前的當時竟意外暢銷,甚至紅到遭人盜版,讓他得在書籍出貨前,親自到出版社一本一本蓋上自己的印章,證明正版。 適逢電影蓬勃發展的70年代,第一本書的成功,不僅讓小野一夕間成了暢銷作家,更有劇本邀約找上門,小野一邊任教於陽明醫學院,一邊開始接案寫劇本,其所撰寫的劇本《成功嶺上》,在當時掀起一陣轟動、成了賣座電影。 同時期,嚮往生物領域的小野,選擇赴美攻讀分子生物博士,放棄撰寫小說、劇本,然而,才短短半年,小野發現自己不該走上科學之路,索性返台。回到台灣後,面臨失業,曾有報社邀他成為副刊編輯,但在那一刻,小野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拒絕了邀約,在家中埋首創作。 1980年,小野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一待就是10年,經手了約100部電影、撰寫約30部劇本,被金馬獎提名過5次,讓小野笑說「最好的時光全給了電影」。離開電影界時,小野37歲,他回頭一想,人生順利做過了許多事後,突然不曉得要做什麼,就又回家寫作、陪伴孩子長大。 50歲後開始上班 自曝機會來時從沒準備好 在家寫作的10年內,小野寫下66本與青少年有關的書籍,也接過電視主持、紀錄片主持、台灣歌謠製作人等工作,與音樂紀錄片相關等職業,他都做過了。但,小野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沒少過,甚至多到孩子問他可以出去工作了嗎?「我的人生實在很好笑,人家覺得父母陪孩子時間太少,我是太多。所以我真正開始上班是50歲以後。」 ▲小野離開電影圈後回歸寫作,10年內出版15本童話、親子散文等66本與青少年相關的書籍,50歲後轉戰電視圈開始上班。 一次偶然,小野進入台視任職,開啟電視人生,一度離開電視圈,後又考進華視,待了2 年,再次回到自身喜愛的寫作,外界眼中的不穩定、斜槓,「其實是我一直在做人生的試探,並沒有選擇最安全的路,一直做下去。」甚至,每一次跨領域的角色、職業轉換,小野自曝幾乎是每個機會來臨時「都還沒準備好」。 就連升格當阿公,小野也坦言心裡沒有準備、沒想到會那麼快,他原以為人生能悠哉地環遊世界,孫子出生時人在美國探親旅遊,透過手機看到孫子照片,內心感到很不真實,但仍嘗試像個阿公,在回台灣前買了一堆嬰兒用品,但帶回來後卻沒幾樣能用得上。 曾不甘心當阿公 卻陪伴孫子理出人生最珍貴事物 「我以為阿公是這樣做,沒想到一天一天就陷進去了。」小野笑說,原本當了阿公很不甘心也不用帶孫,但太太曾因獨自開車去接孫子,車子差點被拖吊,以此來提醒小野該幫忙帶孫了。 久了,小野竟也從中找到樂趣,開始享受當阿公,每當孫子因爸媽太忙,住在小野家中,睡前爺孫總會一同躺平在床上,小野躺在孫子中間說故事,邊說邊想,讓故事像連續劇一樣發展,不時穿插有趣的點子,交棒給孫子說故事,增加互動。此外,小野也會幫孫子畫圖畫日記,2019年並將與孫子相處的日常點滴出版成書。 ▲小野曾對當阿公感到不甘心,沒想到與孫子相處後,體認到當阿公的樂趣,以圖畫日記方式記錄生活,更出版書籍談論爺孫點滴。 對小野來說,與孫子相處和與兒女相處感受不同,陪伴兒女長大時,父母會想像未來的樣貌;陪伴孫子則完全猜不到能陪孫子到幾歲,會很珍惜共處的時光,陪伴就是全部,沒有期待與想像,這也是小野為何要努力當阿公的原因。 「其實後來,我的人生反而會覺得,最珍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小野說,自己長期會帶上布偶到幼稚園講故事,把布偶丟向小朋友互動、玩樂,最後小朋友常捨不得讓他離開,全數衝上前抱住他;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幫學生寫推薦函,碰上不熟悉的學生,會要求學生提供背景等資料,重新認識,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推薦函內容,建立校長與學生的關係,同時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真假小野」問題難解 全因他角色多重 不過,看似人生一帆風順的小野,近年來,面臨「角色認知」的狀況,起因來自某一次有人告知他,買了一本「小野」撰寫的書籍,發現風格大不相同,細看才曉得該本書籍作者也叫做「小野」,但對方卻是名旅居日本的中國設計師,氣到要小野去檢舉。 起初小野認為對方應是「代打」,向律師詢問是否有解決方法,律師說,若小野真要走上法律途徑,可能會吃虧,對方說不定已有準備等著被告,建議小野不要有任何動作。 然而,小野於2016年出版了第100本著作《一直撒野》後,暫停出書近4年,另一位小野在這期間不斷出書,「真假小野」難分,書店甚至會將兩位小野的書籍包裝在一起販售,讓小野覺得「看到有點惡意。」也不曉得對方的意圖為何。 「我打個比方,就好像病毒不會製造東西,寄生在你身上一直生長。」小野很無奈地說:「那不是我,也許有讀者真的看了,也搞不清楚、模模糊糊,因我本身角色也多。」 ▲小野透露,哪天退休後最想扮演說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也建議若是想在退休後培養興趣的人,不妨可從簡單的攝影、畫畫、寫作開始嘗試。 目前,小野是名作家、編劇、校長,唯獨沒做過導演,未來是否有想當導演?「若有人願意出資,腦海中有很多劇本可拍攝!」今年69歲,人生來到花甲之年,小野認為,儘管身體愈來愈老,但當一個人的心情一直對某件事保有好奇心,就會覺得自己年輕。比如說,每當小野外出騎腳踏車、到幼稚園講故事「我就覺得蠻年輕,我自己變成小孩,在過程中自得其樂。」哪天退休後,他最想扮演的,就是拉著行李去講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 他也建議,許多人都是在退休後,才發現或是想培養自身興趣,最簡單的,就是從旅行中學習攝影、畫畫、寫作,這三項興趣都是隨身攜帶工具就可做的事,若對樂器或烹調有嘗試意願,也可進一步去學習,鼓勵大家把握機會試探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29 新聞.生命智慧
「我走了媽媽怎麼受得了?」父親和自己都罹癌...生命走到最後,她選擇這樣做
小小身體傳遞大大的溫暖有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千萬別讓生命留下遺憾;儘管好好地做自己,最好連我這一份都一起努力了。傍晚去探視一個年紀小我一些的病人黃小珍,她未婚被診斷出胃癌,家中五個姊妹裡她排行老二。這次本來預計入院做第四次化療,因身體虛弱、疼痛而無法如期投藥,巧的是她父親也是胃癌,也正是我收案照顧的病人。是緣分,但又多了更多無奈,黃媽媽再見我,緊握著我的手問:「老北安捏,囝仔嘛安捏,那ㄟ家歹命,天公伯是要我做蝦咪功課?囝仔若擱留不住,哇是麥安抓?」(譯:爸爸這樣、小孩也這樣,這麼命苦,老天爺是要我做什麼功課?孩子若又留不住,我要怎麼辦?)一聲聲像是在控訴老天爺的不公平,我無言,卻深深理解身為一個母親的害怕與無力。第一次收案為的是嚴重的腹水,脹得腰痠背痛的小珍個頭小,肚子卻裝著超過兩千毫升的腹水,左看右看都是脹痛。原團隊主治醫師協助抽取腹水,搭配安寧專科醫師調整用藥,雙管齊下希望能幫病人緩一緩坐立難安的不適感受。重新審視過日子的態度幾次訪視下來,發現小珍還蠻健談的,聊到對父親生病的記憶,她以一貫輕鬆的態度說:「五個孩子中個性樣子我最像爸爸,脾氣倔像他、臉皮薄像他,只是沒想到,最後連要走的方式都這麼像他。我爸走後,我只要下班都會早一點回去陪媽媽,可是等我走以後,媽媽不知道受不受得了……」接著一聲長長的嘆息,我與她兩個互看後只能苦笑了。必須很誠懇地向小珍承認,在腫瘤病房及安寧共照期間照顧過這麼多病人,我也不是每件事都能說出個道理來,小珍也點頭表示覺得此刻生命沒有意義,癌症治療佔據生活全部,活著彷彿只為了要繼續治療。「小珍,所以你覺得生病前的生活是比較有意義的嗎?」『咦!經你這麼一問好像也沒有耶!以前上班的日子很忙碌,每天都在等下班、等放假,等假期一過完又回到工作的地方繼續抱怨,好像也沒有比較有意義。』「所以生命的意義其實不在於生病與否,而在於我們過日子的態度而有所不同,是嗎?」『這件事我也曾經和妹妹討論過,後來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生病,就是為了要改變我原來錯誤的生活態度。』「哇!那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更希望,有機會在生病前,就能理解到什麼是自己合適的生活方式。」『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的確,小珍的話可以讓我們想想,癌症不只是反應身體生病了,相對也反應出了現實生活狀況中的困境。先了解病人心意再溝通小珍認為我說的也沒錯,生病以前她心裡的確藏著很多事,上班工作被同事拗不開心、回家要幫姐妹顧小孩也覺得煩,認為自己單身很倒楣,什麼事都要參一咖。她說:「哪知現在反而懷念起,以前做不怕累的時候了,哈哈哈。」我解釋著,因為用不對的方式生活著,所以不開心,生病後因為沉靜下來的時間變多了,反而有機會去想,過去讓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所以就算你是護理師,都專門做癌症和安寧的照顧,也會有找不到生命意義的時候嗎?』小珍繼續發問。「這是當然的啊!我相信這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困境。」『那希望妳加緊腳步趕快悟透,千萬別步上我的後塵!』這一次,我們相視發出會心一笑,說真的,小珍的笑容的確給了我很多力量,那是一種有暖流游過心中的感覺。小珍的狀況反反覆覆、每況愈下,最近一次出院和再入院時間只差了半天的時間,感染、腹水、腹脹、腸阻塞、噁心嘔吐……,身體的衰弱讓她瘦到皮包骨,體重只剩三十多公斤。這次照會我被賦予很重大的任務,就是要討論後續的照顧方向。首當其衝打擊最大的就是黃媽媽,孩子生病雖然不捨但起碼還在身邊,如今要真正談到協助孩子善終問題,對母親而言就如同要割下心頭的一塊肉那般痛。想做的事要趕緊完成解鈴仍須繫鈴人,最後還是決定先找小珍談談,了解她的心意後再進一步和家屬溝通。「小珍,你看起來有些累,還有力氣跟我聊聊嗎?」『最近我進出醫院的頻率很頻繁,應該是一個不好的徵兆,我的狀況是不是變差了?』「看來的確有些令人擔心,眼前的大敵就是白血球和感染指數都居高不下,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敗血性休克。這是一個難關,要闖關的確是需要一些運氣。」『最壞的結果會是如何?』「嗯,要當一個告知壞消息的人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相視無言又只能苦笑。『所以接下來呢?』「小珍,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試想過,萬一有一天狀況變差了,你要怎麼做呢?」『最重要當然是不要有痛苦,生病已經太苦,真要說再見那一刻,希望能平靜舒服一點。』「你的想法很好,所以若需要提早做決定,簽一張意願書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你有想過要怎麼和家人談嗎?」『還沒,不過這應該是遲早的事,最擔心還是媽媽的反應……』「是啊,我們可以好好來討論怎麼做可以讓彼此心安,讓彼此內心的擔憂看有沒有機會變成祝福。」 我相信在這段對話中我們都各自理出了對未來的頭緒,小珍相信我能引導母親好好地祝福她,我們也認真答應彼此,盡力完成承諾。護理的工作這麼多年,病人和家屬給予的教導是最大的收穫。兩天後再去病房調整疼痛控制用藥,小珍突然煞有其事板起臉握著我的手說:「你喔,有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千萬別讓生命留下遺憾,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連玩樂的時候都不能放輕鬆,你,儘管好好做自己,最好連我這一份都一起努力了。」扎扎實實感受到從她手心傳遞出的溫暖與力量,此刻,她不只是一個病人,更是我生命裡重要的導師。◆ 阿杏小語故事裡的對話,幾乎都是在午休時刻進行,我累到腿軟只得窩到小珍的床邊去歇著。在這一段的服務中,一直覺得是小珍帶著我成長,沒有她的鼓勵不會有今日的我,真的好想跟小珍說:「我好想妳,也有連妳的份一起努力喔!」在生命的最後,我們都需要好好梳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曾經因錯過、背叛、誤會而未解的難題,若不去理會,最後只會留下滿滿的遺憾。※本文摘自《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出版社:四塊玉文創/作者:李春杏
-
2020-10-29 科別.精神.身心
高齡化社會 臨床心理師建議留意家中長者3大層面
現今邁入高齡化社會,孩子常在外工作、沒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家中長者,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鍾秀華指出,即便時間不夠也要關心家中長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她建議,每年可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臨床心理師鍾秀華表示,從多年高齡服務經驗裡,發現許多長者展現無限的潛能,並沒有倚老賣老的傳統刻板印象,反而因願意多元學習,注重生活保健、持續地社會參與,使得長者逐漸開啟生命的第二春。進入高齡社會後,如何能成功老化、樂活慢活?鍾秀華說,每個人都該注意生理、心理及社會這3個層面,更建議年輕世代,即便雖然不常回家也要關心家中長者。鍾秀華點出,生理層面要注意均衡營養、固定時間運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也要注意環境安全、留意身體訊息,維持健康及身體機能運作,不僅如此,接觸適量陽光也相當重要。心理層面方面,鍾秀華說,要認識負面情緒的身心訊號,例如疲累、身體病痛會帶動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陷入鑽牛角尖,並惡化負向身心感受,建議可透過休閒活動、腹式呼吸、正念觀呼吸來放鬆筋骨、調節情緒。鍾秀華表示,社會層面需多練習表達愛和關心的正向情感,學習接納和不批判的方式互動,多參與社會活動,以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孤獨感,建議年輕世代要多陪伴家中長者,聚餐、聊天,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
-
2020-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只想著救人,從不思考害怕」山路因颱風阻斷 周玉英永遠衝出第一線
早年尖石鄉因交通不便,居民只能就近就醫,衛生所是唯一的醫療依靠。尤其是俗稱「後山」一帶的尖石山區,距離最近的竹東市區超過70公里、車程2小時以上的玉峰村衛生室,就是當地唯一的救命希望。護校「特別教育」安排特殊助產訓練周玉英回憶起剛從台中護校畢業時,因為公費身分必須回鄉服務,第一站就是在尖石鄉衛生所,而這裡也成為她往後近40年都不曾離開的單位。她說,40年前尖石鄉的交通不比現在,許多道路還是碎石子路,人力也十分不足,往往派駐衛生室的人員只有一位,因此她除了助產士的身分,很早就因當地嚴苛的條件,練就一身超越同齡護理師的醫療專業。周玉英說,從小在山上生活窮困,除了種香菇勉強維持家計,身為家中長女,在國中年紀就得做家庭代工的工作,才能繼續讀書。但家人鼓勵她去台中護校念書,不僅不用學費,還能習得一技之長。身為泰雅族的她,因為原住民身分,在念護校期間還被「特別教育」,因為原住民多數住在醫療資源不豐富的山區,當時的老師為了讓她更有處理緊急情況的經驗,還安排助產站的特殊助產訓練,這對她往後在衛生所的工作影響深刻。孕婦難產、嬰兒缺氧她一把拉出希望1989年一個周六的午後,周玉英正準備從玉峰衛生室下班返家,突然接到村民通報有個孕婦快生了、情況危急。「我一到現場時看了差點暈倒,小朋友的腳都出來了,我只能馬上向孕婦喊話,一定要跟我配合。」周玉英眼看孕婦胎位不正,小孩已經一隻腳先出生導致難產,她毫不猶豫徒手伸進產道,試圖將孩子的雙腳、身軀順著產道拉出。周玉英回憶,當下不僅孕婦痛得尖叫直呼不要生了,連在場的其他人都嚇得奪門而出。但她仍臨危不亂,順利將孩子接生出來,因為她知道再不處理,母子都有危險。孩子生出來了,危急情況還沒結束,孩子出生時因卡在產道過久缺氧,沒有哭聲,更糟糕的是孩子有嚴重的唇顎裂,當下手邊根本沒有醫療器具可以疏通孩子的呼吸道,周玉英直接就用嘴覆蓋孩子的口鼻,吸出呼吸道中的黏液,順利救回脆弱的小生命。她說:「遇到每個緊急狀況,我只想著救人,從來不會思考什麼叫害怕。」學會縫合、處理外傷緊急救援成功除了替孕婦接生,周玉英更在衛生所主任的指導下學習縫合。37年前剛分派尖石時,就被告誡一定要學會如何處理外科傷勢。為了練習,還藉由帶皮豬肉模擬人體,一針一線學會在面對病患傷口時,應該如何處理。也因為這樣的強迫成長,讓周玉英30幾年來救了許多在山上受傷的居民。有一次,一名工人來到衛生所時已經全身都是鮮血,一問才知道是在山上工作時不慎遭鏈鋸砍周玉英時常前往部落宣導「飲酒過量傷身」的觀念,近年來酗酒人口逐漸下降。風災路斷 救援衝第一線每每到了颱風季節,周玉英就會擔心住在山上的病患,因為當中有些是重症病患,或是慢性病患者,更可能是孕婦,如果颱風的大雨造成山區道路中斷,很有可能讓病患無法及時獲得醫療援助。或許是將每個病患都當成自己的家人看待,周玉英永遠都衝第一線。有一次因為颱風造成山區處處是孤島,衛生局人員召集人力上山救援,當下竟然沒有醫護敢挺身而出,周玉英毫不猶豫站了出來,搭上直升機就往山區趕去。回想起那次經驗,她笑說:「後來想到才會怕,因為聽說飛機駕駛是新手上路,在機上被甩來甩去,差點就被甩出飛機外了。」許多病患也對於周玉英有種莫名的信任,「甚至有住在桃園、新竹市的病人,都堅持要在我們衛生所看病。」周玉英會到病患家中定期訪問追蹤,而且會說泰雅語,不知不覺中更拉近與原鄉病患之間的距離。時間久了,建立起信任關係,許多固定看診的病人即便從尖石搬到市區後,都認為只有尖石鄉衛生所才能夠治好病,而為了這份情誼連繫,周玉英也會不厭其煩親自到市區進行家訪。體貼夥伴、親力親為期待新手接力在同事眼中,周玉英更是位體貼的夥伴。從2005年接任護理長職務以來,周玉英一直秉持以身作則、以和為貴的處事原則。雖然現在除了她,衛生所還有10名護理師,但周玉英堅持自己的工作排班要跟其他護理同仁一樣公平,並不是因為她是護理長的身分,就不用親自替病患服務,或有特權不做基層護理工作。周玉英說,衛生所的同仁都是她的夥伴,在尖石鄉衛生所的37年,她從來沒有後悔,還會繼續做下去。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她想提前做好準備,為解決偏鄉醫療資源的缺乏,她在巡迴醫療及老人長照都花了很多心力,哪裡沒資源就去找資源贊助,哪邊不夠完善,就去向政府單位爭取人力、經費改善。她希望能在最少的資源情況下,為居民提供健康檢查、衛生教育及預防推廣教育,「可能再做2、3年也會被要求退休了,只期盼有更多醫護人員願意來偏鄉服務。」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2 姓名 周玉英年齡 58歲出生地 新竹縣五峰鄉現職 尖石鄉衛生所護理長學歷 元培科學技術學院護理系、省立台中護理助產職業學校經歷 尖石鄉衛生所護理師主要事蹟  2019年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獎、制定尖石鄉颱風災害救護、救難分工模式、尖石鄉山地部落衛生健康管理、衛生教育、遊說民間團體自2013年開始挹注醫療、資金資源、制定符合在地原鄉部落需求的居家護理服務流程☞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維繫生命的薄膜「心臟瓣膜」 相關症狀有哪些?發現疾病要怎麼處理?
心臟的功能主要靠心肌收縮的動力和心臟瓣膜的開閉,來推動血液和將血液導向適當的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就是因為心臟瓣膜無法作出正常的開合功能而導致,診斷及嚴重度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方式去評估心臟的功能,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瓣膜疾病輕微及或沒有相關症狀,身體檢查時醫師評估心臟有沒有雜音及雜音有沒有變化即可,心臟超音波不需要常規及每年檢查。心臟瓣膜疾病的種類有哪些?◎二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三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等心臟瓣膜相關症狀有哪些?在輕度或中度患者,二尖瓣狹窄可以全無症狀,或使症狀輕微,而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但後期可以出現嚴重症狀,常在活動後出現,嚴重者不能平臥,要採取坐位甚至站立,才覺得舒服。經常有咳,尤以平臥後為甚,可痰中帶血,也可大口咳血或粉 紅色泡沫狀痰,末期患者可有頸部動脈怒張、肝臟腫大、下肢及全身有水腫現象,這都是因心臟功能衰弱而引致。二尖瓣發炎後亦可引致組織纖維化和收縮,引致左心室收縮時它不能完全關閉,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向心房,心臟的機能因此而受損。有此問題者輕度可無症狀,但嚴重者亦可有氣急、浮腫、咳嗽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風濕性主動脈瓣病單純風濕性主動脈瓣病較為罕見,大多數主動脈瓣病患者都有併合二尖瓣病,多發於男性。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但晚期患者可有胸部疼痛、活動後氣急。少數病者可發生昏厥。主動脈瓣狹窄輕度患者初期可無症狀,重度者可出現活動後氣急,昏厥甚至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所以運動時呼吸困難、暈厥,運動耐力減低、疲倦,胸悶、心絞痛、心悸及心律不整。都可能是有瓣膜方面疾病。肺動脈瓣狹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8%。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嚴重時,則病童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或是因右心室衰竭出現肝腫大、周邊水腫。在單純性的肺動脈瓣狹窄中,通常不會發紺,但在明顯的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時,可能呈現發紺現象。在呼氣期於左上胸骨緣可以聽到第二到第三度收縮期雜音,並放射到兩側腋窩以及背部,沒有心舒期雜音。有時可聽到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衰竭。心臟超音波看到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輕度的心臟瓣膜疾病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心臟瓣膜疾病的惡化速度緩慢,沒有症狀上的惡化通常代表瓣膜疾病沒有明顯惡化。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不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另外,心臟超音波除了自身金錢的花費,有些病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心臟超音波的影像模糊,如要清楚檢查心臟瓣膜可能需要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為侵入性檢查,可能會導致疼痛及食道的受損。什麼時候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症狀惡化◎不明原因的發燒 (用以排除心內膜炎)◎身體檢查發現新的或明顯變大的心臟雜音如果發現有心臟瓣膜疾病,要怎麼處理?大部分的瓣膜性心臟病,如果屬於輕中度,沒有特別症狀(像是心臟沒有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尚可),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不需治療,病患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如果是重度,可選擇先採藥物治療,如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或心臟功能下降,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會儘量保留原來的瓣膜,若瓣膜受損嚴重無法修補,則需考慮換置人工瓣膜,現最常用為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瓣膜(如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前者耐用度高,但術後有併發血栓的可能性,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發生;後者耐用度較低,易有退化性改變,而引發瓣膜鈣化、僵硬、破裂、衰敗、功能喪失等,恐需開第二次刀,優點是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的病人,或不適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對心臟瓣膜疾病有疑慮或有相關症狀,應儘早檢查,以評估適當妥善的處理。宣導聰明就醫三步驟1.對於無症狀病人,不應每年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2.對於無症狀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避免每年例行性追蹤心臟超音波3.病人接受低風險外科手術前,不應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