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燒烤
共找到
308
筆 文章
-
-
2020-05-20 科別.消化系統
疫情過後報復性吃喝很危險 尤其這幾種人恐吃出病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久宅在家的市民在復工後有了報復性飲食的想法。湖北武漢的郭先生就是這樣,他連續一周吃火鍋、燒烤、小龍蝦,結果突發胰腺炎住進了醫院。專家提醒,“報復性吃喝”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特別是有膽胰基礎疾病及血脂高的肥胖人群要尤為重視,避免暴飲暴食誘發疾病。35歲的郭先生體型偏胖,兩年前查出高血壓和高血脂,但並未引起重視。疫情期間,郭先生待在家裡可憋壞了。前段時間,單位復工後,郭先生把火鍋、燒烤、小龍蝦、啤酒……一些思念已久的美食統統安排上了,連續幾天都吃重口味的食物。一天中午,郭先生點了外賣火鍋,吃完後不久他就感覺左上腹劇烈疼痛,接著又出現了噁心嘔吐的症狀,於是趕緊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郭先生的血脂比正常人高出了十幾倍,醫生診斷其為胰腺炎,完善相關檢查後,郭先生轉入消化內科住院治療。隨後,消化內科專家對其採取了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減少滲出等治療措施。經過對症治療後,郭先生的症狀逐漸緩解。疫情期間很多人宅在家裡減少外出,缺乏運動,如果突然暴飲暴食,進食過多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過量飲酒,則會加重腸胃的負擔,極易引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的疾病。郭先生體型偏胖,血脂高,暴飲暴食後血脂“爆表”,因此才造成了脂源性胰腺炎。胰腺炎誘發因素分為脂源性和膽源性等,現在脂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明顯增多。急性胰腺炎是非常兇險的疾病,一旦發病,患者會出現持續的、不斷加重的劇烈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嚴重可引起心、肺、腎、肝等多器官的損害和衰竭,如果不及時就醫,還會危及生命,特別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增高。提醒大家,“報復性吃喝”的行為不可取,特別是有膽胰基礎疾病及血脂高的肥胖人群要尤為重視,以免誘發疾病。在飲食上要切記不可暴飲暴食,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次性吃太多,也不要連續吃幾天,同時要注意葷素搭配,規律飲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就行。外出就餐時要記得佩戴口罩出行,餐前應洗手,儘量縮短就餐的時間,最好分餐。在飽餐或飲酒後如果出現持續的劇烈腹痛,千萬不可大意,要警惕胰腺炎的可能,應及時就診。(黃征宇 劉姍姍整理)
-
2020-05-17 橘世代.愛吃橘
低溫烹調你也會/肉食控必看!軟嫩多汁白滷牛腱心
經常食用高溫油炸、燒烤的食物,會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將烹調溫度控制在120℃以下(中小火)的「低溫烹調」法正流行,也廣泛運用在各式料理中,在家用「低溫烹調」處理肉類料理,難度會很高嗎?料理老師喻碧芳示範的這一道「白滷牛腱心」,在調味方面也下了特別功夫,因為擔心吃進太多食品添加物,喻老師特別採用天然蔬果和香辛料來熬煮(白滷法),做出來的牛腱軟嫩多汁, 再搭配自己做的蘸醬,一口咬下的幸福,滿足肉肉控的慾望。【低溫烹調料理示範:白滷牛腱心】●份量:6人份●材料:牛腱心(小花腱)3個、蔥段2支、竹薑1小塊(切片)、洋蔥1.5個、香菜葉適量●調味料:花椒粒5g、胡椒粒5g、八角5顆、桂皮1小片、米酒2大匙●蘸醬醬汁:醬油膏1大匙、烏醋1 大匙、香油1 大匙、花椒粉少許、辣椒末少許、蒜末5g●做法:1.取一較深的湯鍋,加水1500cc(份量外),開火煮至滾,放入牛腱心及1 小把花椒(份量外),汆燙去除血水(約3分鐘至顏色略變即可)。2.另取一湯鍋,放入汆燙過的牛腱心,加蔥段、薑片、花椒粒、胡椒粒、八角、桂皮、米酒、1個洋蔥(去皮洗淨一切四)及淹過食材的冷水(份量外),一起小火燜煮約1小時。3.做法2燜煮至牛腱心呈現軟爛肉質(如何判斷軟爛?以叉子戳可戳過為主。)即可熄火,蓋上鍋蓋浸泡至隔天,取出放涼後移至冷藏冰至隔夜。4.取半個洋蔥剝除外皮後切細絲,泡冰水冰鎮後撈起瀝乾水備用。要食用時,將牛腱心取出放在熟食用砧板上切片(厚度約0.3~0.5公分,下面墊洋蔥絲後排盤,撒上香菜葉、辣椒珠。5.取一小調理碗,將蘸醬醬汁材料全部拌勻,搭配牛腱心食用即成。剩下的白滷好的牛腱心可放冷涷,食時取出。※作者介紹:喻碧芳東雅小廚、Too Simple減醣廚房執行總監、台灣新起點健康促進協會顧問、台灣慢食協會監事、低溫烹調料理講座講師。著有:《去濕養身食養薑料理》、《原味料理全圖解》、《食蔬好日子》、《食物溫度決定癒病力》等書。溫馨提醒:本食譜為料理老師親自製作分享之料理,僅供讀者參考,如對某些食材過敏者請自行避開。本文摘自《食樂:120℃低溫、減醣、低碳、排毒減敏的安心料理,吃對食物,健康、美味又快樂!》,日日幸福 2020/03/11出版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精選愛吃延伸閱讀↘↘↘】。宅在家做韓食/歐巴主廚神還原韓劇韓綜美食:炸醬麵、糖餅。新手食譜/蔬食煎餅上桌!在家變化早餐很簡單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80多歲的阿祥在60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治療完成過5年再度復發,在第一次復發後,接下來每兩三年就復發一次,總共經歷了四次的肝轉移,幸好警覺性高,積極追蹤,透過液態切片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轉移並切除,防患於未然。 大腸癌復發程度可分為三種等級:低危險、中危險與高危險。臨床經驗上,約有2成的病患屬於高危險復發機率等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表示,手術或化療,甚至標靶治療結束後,並非代表完全痊癒,研究顯示整體大腸癌治療後兩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即使治療後第五年的再復發率仍有5%。監控癌細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王輝明說明,過去透過大腸鏡影像觀察癌細胞,受限於影像解析度,0.5公分以下的腫瘤幾乎難以察覺,恐有耽誤治療時機之虞;組織切片(Tissue Biopsy)以侵入性手術取得腫瘤組織後進行基因分析,由於僅取得部分組織,無法了解整體癌細胞的變化,加上腫瘤體積有限,要多次取得檢體的困難度較高,對於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追蹤大不易。 隨著技術發展,目前已可透過抽血取得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準確率可達98%,一旦發現患者血液數據異常,醫師即可安排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治療,將癌細胞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平均每天約有41人確診大腸癌。王輝明指出,環境致癌物污染,如農藥、重金屬、戴奧辛、黃麴毒素經由食物鏈大量累積在動物性飲食,加上動物性飲食高溫燒烤,150度兩分鍾即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致癌物,而過度動物性飲食是讓罹患大腸癌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由於大腸癌初期無症狀,真的出現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又常會誤認為是痔瘡或便秘,因此延遲就醫,五年存活率從初期的近9成直落到四期的2成以下。 一般高復發危險群的病患,王輝明建議,在治療後的頭兩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開始每半年追蹤一次;而目前政府提供50-74歲者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可檢測出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倘若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飲食上偏好油炸燒烤的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檢測,才能達到真正的上醫治未病。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
2020-05-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別小看家族史!1招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57歲的白先生,沒生過什麼大病,沒有不良飲食偏好,體態也維持的很好,計畫再過3年就要退休,好好享受生活。近期由子女安排到醫院健康檢查,以確認身體健康狀態,退休後才能安心到處遊玩。透過無痛舒眠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幾處大小不一的瘜肉,其中包含一顆約1.2公分大小的腺瘤性瘜肉,經病理化驗後確認為具有癌化風險的管狀腺瘤性瘜肉。在報告解說過程中,得知對健康相當有自信的白先生,原本沒想到要安排健康檢查,要不是孩子一直以祖父就是因大腸癌過世,當時發現確診為大腸癌已是末期,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有家族史前例才成功說服他來健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形成大腸癌的原因大多與不均衡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相關。飲食上,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飲食攝取偏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等,都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機率;生活上,要注意的是肥胖、不運動、抽菸、經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另外,還需注意的就是有無腸道相關病史或家族史。梁程超進一步說明,雖然家族病史在大腸癌發生率中佔比僅約5%,但家族病史就是一個確定的危險因素!若家族中有相關病史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會高於無家族病史2~4倍的機率。梁程超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才不會延誤治療。他特別針對不同族群提出做大腸篩檢的建議如下:1.一般民眾:由於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且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民眾在50歲開始,可安排國健署所提供的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異常,後續需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無異常,可安排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2.不均衡飲食(高油、低纖、高熱量、愛吃紅肉、燒烤、加工肉類等)、無運動習慣、有抽菸或經常喝酒者。若有符合上述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屬於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族群。建議民眾可提前至40歲開始,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3.一等親有相關病史(腸癌或瘜肉)或有家族性相關病史(腸癌或瘜肉)者:建議需在40歲開始,每年定期自主安排大腸鏡檢查。
-
2020-05-0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9成為男性! 4個健康生活習慣 防癌兼抗疫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戒菸檳酒、減少過燙食物及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降低風險,如有不適症狀,例如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菸檳酒 增加食道癌風險食道是食物進入胃腸的必經之道,也因此常暴露於致癌因子及病菌當中,進而產生病變;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且以男性居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醃燻燒烤、醃漬、加工肉類等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分別是沒有者的3.80、2.29、2.62倍。健康動動身 防癌兼抗疫食道癌目前並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王英偉提醒民眾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癌症,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達到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4個健康的生活習慣:1. 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2. 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3. 戒菸、酒、檳榔。4. 保持口腔清潔習慣。小提醒:如有不適症狀,例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1 養生.營養食譜
地瓜只能做成做甜點?5道養生料理 鹹甜都好吃
大家一定都吃過地瓜,不論煮地瓜湯、烤地瓜球…,都能吃出地瓜香甜鬆軟的美味,不過地瓜料理雖然簡單,但做得好吃也不簡單,注意一些小撇步,你也可以煮出好吃的地瓜料理喔!冷冷的冬天裡,只要看到烤地瓜的攤子,心底便油然而生一股暖意,但地瓜只能蒸烤、煮湯嗎?其實貌不驚人的地瓜,料理方式卻是千變萬化呢!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做甜點,還能入菜喔!《南瓜同煮,地瓜湯更香甜》地瓜營養滿分,是目前最夯的養生食材,不僅瓜肉富含膳食纖維、醣類及多種維生素,連瓜皮也有抗氧化成分,無論烤的、蒸的、煮的,連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更高喔! 覺得地瓜湯太單調,就加進南瓜一起煮吧!南瓜的香、地瓜的甜,加上幾片薑,食材原味呈現,冷熱都好吃;南瓜洗淨去籽、切成大塊,地瓜去皮、切滾刀狀,薑切片,全部放入湯鍋煮15分鐘,加入砂糖攪拌、灑些枸杞即可。《甘薯土雞湯,電鍋也能煮》地瓜入菜別有風味,咬勁十足的土雞肉與鬆軟甜美的黃金甘薯,激盪出美味又健康的湯頭;將地瓜、土雞肉切塊,老薑切片,與枸杞、紅棗、當歸一起放入湯鍋中,煮至雞肉熟透就可以吃了,直接用電鍋燉煮更方便。《地瓜蒸生蠔,色香味俱全》生蠔除了生吃、燒烤外,還能變出什麼料理?蠔殼打開洗淨,地瓜切丁汆燙後,與蒜茸、豆鼓、蔥花鋪在生蠔上,加點鹽、米酒,以大火蒸煮5~7分鐘,不論視覺或味蕾都是享受!《低卡地瓜塔,甜蜜香酥》地瓜味道香甜,做甜點最適合,不但低卡,還有豐富的纖維質;椰子油與楓糖漿拌勻,篩入低筋麵粉、燕麥片、麩皮粉拌勻、撖成長方形,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放入烤箱烤15分鐘,取出冷卻後切條,地瓜煮熟壓成泥,加入楓糖漿、低脂牛奶及椰子油拌勻,過篩後填入擠花袋,擠在熟塔皮上,撒上黑芝麻後移至烤箱烤12分鐘即可,大家趕快試試吧!《用烤箱做地瓜球更健康》地瓜球也是大家愛吃的甜點,不過市面賣的多是油炸,其實用烤箱就可以搞定,不但更養生,自己做的更安心。地瓜洗淨去皮、切塊蒸熟,冷卻後過篩壓成泥,與奶油、砂糖、玉米粉拌勻,地瓜糰分成小球包入紅豆餡後,再放入烤箱烤10分鐘就可以吃了。(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4-22 醫療.皮膚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 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 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 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8點注意事項: 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少數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有關的蕁麻疹,需要驗血或檢查加以確定。4、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5、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6、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7、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8、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 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