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醫聲.Podcast
搜尋
濫用藥物
共找到
21
筆 文章
-
-
2024-08-23 醫聲.Podcast
🎧|比「台灣女兒」林郁婷還衰!性別檢測錯誤,她冠軍遭取消
在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女兒林郁婷因性別議題而備受委屈、名人霸凌,從《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到美國共和黨總統侯選人川普都藉機暗諷、炒作,而運動場上的性別檢測議題,近來也引起許多討論。🎧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表示,談到運動場上的性別議題,主要癥結點在於「生物學、遺傳學上的性別是多元的,但運動場上卻只分男子組、女子組!」而受質疑族群,多數以女性運動員為主,不僅有失公允,且非常不公平!運動場上,性別議題隱含不公平、不合理舉例來說,1946年10月1日出生的波蘭短跑運動員埃娃‧雅尼娜‧克沃布科夫斯卡(Ewa Janina Kłobukowska),曾被公認是世界上跑最快的女性。但在 1967 年,由於一次性別鑑定、檢測的失誤,讓她遭誤會為「非女性」,從此,她的記錄就被世界田徑總會 (IAAF) 廢除,諷刺的是,在1968年,她懷孕,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在運動場上,某些女性運動員有雙性條件,即被認為會帶來不公平優勢。但多數性別檢測、驗證,並不會針對男子組運動員。許美智直言,以許多人常討論的「睪固酮濃度高低」為例,即使是測量睪固酮濃度,也不能作為判定男性、女性的標準,「有的女性天生睪固酮濃度就是高。」而睪固酮濃度高低標準,通常取決於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態等因素,且實驗室不同、測試方法不同,也會影響檢測結果,事實上,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也各有差異。運動性別平員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美智質疑,若規定女性體內睪固酮濃度要下降到某一標準,才能參與女子組競賽,那男性選手天生睪固酮濃度較低,是否就能參加女子組比賽?或者可否補充藥物到「ㄧ般男性睪固酮範圍」參賽男子組才公平?不過每當談到這樣的議題,多半是針對參與女子組選手,男子組選手則不列入討論,可見運動場上的性別平權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美智認為,進行性別檢測,並不能簡單檢查一個人的性染色體是XX或XY,也不能用固定的框架,而將運動選手的關鍵性激素濃度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由於生物學、遺傳學上性別很多元、多樣化,因此目前運動場上有許多的標準、規定,必須要有更多的討論、研究,未來才會比較有共識,對選手來說,也會比較合理、公平。許美智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經歷: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理事長國立體育大學榮譽教授衛生福利部「濫用藥物尿液檢驗機構認可審議委員會」委員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藥學博士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蘇湘雲、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
-
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汪小菲指控大小S濫用的「使蒂諾斯」是什麼?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
汪小菲和大S離婚後風波不斷,昨天晚間再衝警局控大小S濫用藥物。兩年前,汪小菲的母親張蘭也曾指控小S每天吃20顆「思諾思」。思諾思即是「Stilnox」,台灣稱作「使蒂諾斯」,是治療失眠的短效藥物,上市時是號稱不容易產生依賴,因此被很高的期待,但上市後使用發現,仍可能成癮且有戒斷症狀,有人使用後還會失憶。「使蒂諾斯」是什麼?「使蒂諾斯(Stilnox)」主要成分為ZOLPIDEM TARTRATE,是一種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雖然在臨床經常使用,但必須有醫師處方,在國內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並不容易取得。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過去認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比較不會成癮,但上市後的臨床經驗發現,並非如此。張家銘說明,早年使用的安眠藥是巴比妥類,因為副作用強,現在已經不再用於治療失眠。近年較最常被使用的鎮靜安眠藥物是苯二氮平類(BZD),安全有效,也可以用來治療焦慮、恐慌等,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依賴性、耐受性,不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是短效安眠藥,同時也快速發揮藥效,張家銘說,過去的安眠藥必須服用後廿到卅分才發揮藥效,吃了之後,「要等一陣子」才會睡著。但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不同,服用後很快就入眠,加上又是短效,可以不用每天吃,也不容易產生依賴和戒斷症狀,一開始被認為是理想的安眠藥。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 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不過,根據藥品上市後資料,發現有人服用後還是產生了依賴性,張家銘說明,因為速效,所以大腦很快就關機,有人對這種馬上就能夠入睡的感覺產生了依賴;再加上藥效短,大約一至三小時,有人睡醒之後又吃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愈吃多愈多顆。還有人睡到一半起來吃東西,打電話找朋友、回信電郵,甚至夢遊,但自己完全不記得,出現失憶症狀。有人醒來發現床邊怎麼有吃了一半的食物,有人被朋友告知半夜曾經通過電話。張家銘說,後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張家銘表示,考量患者使用安全,經過精神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多次研商,目前臨床醫師開立使蒂諾斯有所限制,每位患者每天用量最多不能超過兩顆,醫師如果想開更多的量,醫院電腦隨即跳出警示,醫師就算想多開都不行;也無法重覆拿藥,如果在A醫院已經拿到藥物,到B醫院就無法再取得藥物。張家銘指出,國內醫療院所對管制藥品管理嚴格,使蒂諾斯屬第四級管制藥品,取得不易。網路上有人以Stilnox為名販賣「藥品」,但根據我國法令,藥品不得在網路販售,更別說是制藥品,民眾切勿購買,以免購買成分不明的藥物,不但沒有藥效,還可能傷身。根據食藥署「食藥好文網」,說明鎮靜安眠藥物依藥效時間可以分為短效、中效、長效型三大類,每個人需要的安眠藥類型都不同。很難入睡,但睡著後可以一覺到天亮的人,適合服用短效安眠藥;若是夜裡多次醒來或者太早醒來,無法維持正常的睡眠長度,比較適合使用中效或長效型安眠藥。安眠藥種類短效安眠藥・功能:發揮作用時間快、藥效短,適合用來幫助入睡困難的人提前入睡。・商品名舉例:使蒂諾斯(Stilnox)・作用時間:服用後約0.5小時發揮作用,半衰期約2.4小時。・副作用:夢遊、健忘。・注意事項:(1)部分使用者會在服藥後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例如吃東西、打電話,甚至出門遊蕩,但是隔天清醒後卻完全記不得。基於安全考量,應於臨睡前坐在床上服藥,並確保之後7至8小時的睡眠期間不受干擾。(2)不宜長期使用。(3)禁用對象: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者、嚴重肝功能不全者等。參考資料:藥物百科/使蒂諾斯、食藥好文網「安眠藥這樣吃,有效又不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2 醫療.消化系統
吐血怎麼辦?該掛哪一科?「這些情況」快掛急診,醫教3情境應對
吐血當下總讓人驚嚇、手足無措,雖說吐血當然不正常,得提高警覺並盡早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未必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不用太過緊張。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醫師指出背後可能原因,提醒察覺不對勁盡早就醫,嚴重症狀快掛急診。 為什麼會吐血?哪裡出問題?醫:通常與3大器官/系統有關。 黃柏堯醫師表示,會吐血的原因最主要和3大器官/系統有關,包括消化系統、肝臟、呼吸道系統。 消化系統&原因、症狀:會產生吐血的消化道系統疾病通常是和食道、胃、十二指腸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潰瘍,例如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會引起潰瘍的原因,最主要關鍵在於胃酸過多,像是幽門桿菌感染、部分消炎止痛藥例如含有阿斯匹林、抽菸、酗酒、飲食不佳、作息不佳、壓力過大等,都可能使得胃酸過多而引起潰瘍,嚴重的時候造成出血而吐血。這種吐血通常會有其他如腹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灼熱感、貧血、疲倦等症狀出現。 肝臟&原因、症狀:肝臟則可能和肝硬化、肝癌有關。肝炎、肝硬化、肝癌被視為「三部曲」循序漸進,例如病毒型的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而產生的酒精性肝炎;濫用藥物產生的藥物性肝炎等,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其中一項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吐血。若和肝臟有關,由於肝臟屬於沉默的器官之一,這種吐血在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相關症狀出現,可能頂多腹脹等不明顯症狀。 呼吸道系統&原因、症狀:至於呼吸道系統,雖說視個人定義有人視為咳血、有人視為吐血,不過不論如何肺部較不會像前兩者會有量較多的吐血情況,若像是因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使得呼吸道黏膜受損等影響而咳血,或是因肺癌腫瘤本身出血等,這類通常會有較明顯、或較久、較劇烈的咳嗽症狀。 吐血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應對,這些情況快掛急診! 各類症狀明顯:急診不論是咳血、吐血,多數民眾當下通常會感到驚嚇、緊張、手足無措,黃柏堯醫師表示,吐血一般而言沒有什麼能應對的方式,最好就是就醫,若當下已經感覺到頭暈、意識模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疼痛等症狀非常明顯,就建議直接掛急診,這些情況通常代表著出血嚴重,接下來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不可拖延。 少數情況稍可觀察:不過若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相信有些人也還是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對此黃柏堯醫師表示,除非是自己有察覺到原本身體很健康,只是最近感冒、感染等咳嗽咳得較嚴重;或是其他疾病已經檢查過正在治療,這兩種情況稍可再觀察一下。但也不宜觀察太久,若有異常還是應盡早檢查。 多數情況盡早檢查: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而吐血,通常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但若是第一次發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且妥善治療為佳。 吐血就醫該掛哪一科才好?醫:可看當前情況和症狀! 除了嚴重情況應直接掛急診,其他吐血情況可視當前的症狀評估該前往哪一科檢查。像是吐血又有出現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症狀,就可掛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若是吐血而且正在劇烈的咳嗽或一直咳嗽,可以掛胸腔科相關科別。若是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才好,也可以前往內科、家醫科等進行檢查。不論是到哪個科別,若發現跟其他科別有關,也都會再進行轉診。 《延伸閱讀》 .十二指腸潰瘍釀半夜上腹痛?醫:這些壞習慣趕快改! .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一張圖看懂!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小宏在小學三年級時,因為上課時無法專心聽課,不時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影響同學聽課,而轉介給兒童精神科醫師看,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建議藥物治療。父母不放心藥物而採用運動訓練等其他坊間療法。隨著年齡增長,小宏的問題持續存在,總是忘東忘西、丟三落四,沒有耐心、衝動、說話白目、坐時扭來扭去、功課總是拖很久有時會缺交等等。隨著學業壓力越來越大,小宏無法跟上同年齡孩子的腳步,開始出現逃避、沒動機及說謊等行為,無法在課業上獲得成就感和同學的認同之下,開始結交和他相似的同儕,也養成抽煙的習慣,不時地和同學起衝突、甚至打架。雖然父母花了許多心血,耐心地教導、陪伴、溝通,小宏也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但是力不從心,因此小宏在國一時要求父母帶他去找以前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經詳細的臨床評估之後,確定小宏仍有明顯的專注力、過動及過動的問題,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醫師也和學校老師及父母溝通,讓他們了解孩子的狀況,應給予特別的輔助教學及正面鼓勵。由於長期的挫折,讓小宏相當自卑沒有信心,也有自我放棄的傾向,因此配合認知心理治療,改變負面思考方式,鼓勵多運動,補充營養,重新建立自信心及價值觀。許許多多研究早已證實ADHD是個兒童期常見的疾病,其盛行率約佔5至10%(國內7.5%),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如果不加以早期診斷與協助,在多重情境下會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並造成長期明顯社會功能障礙,可能會造成在人生不同發展階段出現困境,如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障礙、長期低自尊、有些可能將來會有偏差行為、焦慮、憂鬱、藥物濫用,甚至較高犯罪率與較早死亡的等等問題。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之健保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兒童及青少年ADHD的就醫比率不到一半,也就是有超過三分之二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沒有接受好好的診斷與治療。在治療之前,一定要確定診斷。完整的臨床評估,包含各方面的資料收集(包括主要照顧者與學校老師),實際與孩子會談、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需要多次門診觀察評估孩子的狀況,是否是從小時就有這些ADHD症狀出現,或者只是階段性的行為表現。如有需要,得配合智力測驗、學業成就或注意力測驗的結果來輔助診斷。目前國際上公認最佳的ADHD診斷方式是精神科的臨床評估診斷,若只是因為孩子短期間的不專心過動表現,就判斷其為ADHD,而沒有專業完整的臨床評估,很可能會錯估孩子的狀況,而給予不適當的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家,考量症狀嚴重度以及個人化差異後,會在符合個案最佳利益的前提下,審慎提供專業並且有證據的診斷與治療建議。目前臺灣所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都接受了完整的訓練,並在醫療法的監督下,依照各自的專業評估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因素之後,才會下診斷及提供兒童適當的醫療建議,包括藥物及(或)行為治療,且協助家長及學校老師取得必要的教育資源及提供家長因應的策略。藥物治療ADHD一直是父母擔心的議題,然根據2017美國精神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歷經十年、對近300萬人的分析顯示,ADHD的患者若接受適當藥物治療,能夠明顯地降低合併出現物質濫用的危險性;濫用藥物治療 ADHD 的情況也很少見,大多數 ADHD 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降低成長過程中併發其他精神疾病,在長期追蹤的研究顯示ADHD的藥物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各種危害健康的相關風險,如頭部創傷、意外傷害、自殺、犯罪率、以及物質使用等等。治療過程中,醫師亦會謹慎追蹤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例如失眠、食慾不振和體重影響。至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個國際知名的研究(包含台灣),證實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ADHD治療方式,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及學校的補救教學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治療策略。藥物治療之前有幾個條件:首先由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確定診斷,接著建立父母和孩子對疾病和治療正確的認識,了解藥物對他們的幫助和改善,先將環境中的不利因子去除,如改善親子關係、溝通及管教方式,確定他們願意接受藥物治療才施予藥物並隨時監測有無副作用。施予藥物的同時,配合學校的特別輔助課程和父母的行為治療,才能將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藥物治療所需的劑量和時間常常會因為症狀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越早開始治療的效果越好,因為早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其自信心及責任感,對未來的影響深遠。 目前第一線藥物有兩類:一類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在台灣只有methylphenidate,目前有短效型和長效型兩種;另一類是atomoxetine,它是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前者使用於醫療已超過一甲子(1960),後者在國際上已經使用二十餘年(2003),世界各國和台灣的研究都顯示藥物明顯改善ADHD症狀、親子關係、和認知功能。在非藥物方面可鼓勵作息規律、補充營養、充足睡眠及適度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對成年期ADHD個案,靜坐冥想亦有其療效。總之,治療原則需從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綜合整體考療,及早發現症狀,及早介入協助與治療,降低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對個案發展上的不利影響。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8 醫聲.醫聲要聞
首胎年齡再增、高齡妊娠風險大 國健署籲留意8早產徵兆
晚婚、晚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趨勢,少子化也成為台灣不可逆的未來景象。國健署111年統計,台灣女性首次妊娠的年紀平均為31.43歲,較前一年的31.23歲又在往後延遲。因此,高齡妊娠的風險也較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5大健康原則,除了定期回診、注意身體健康外,也有「8項」早產徵兆要特別留意。國人生育年齡持續上升,國健署統計,111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2歲,較110年32.29歲再度向後延遲,而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則為31.43歲,同樣較110年31.23歲還要更晚,35歲以上產婦占比高達32.44%。高齡妊娠會增加「早產風險」,根據110年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35至39歲孕婦早產比例為12.70%,較25至29歲孕婦早產比例高出8.4%。國外研究亦指出,45歲以上孕婦流產的風險為45歲以下孕婦的2.6倍、發生妊娠併發症為3.3倍、早產風險增加為1.96倍。吳昭軍表示,有生育規劃的夫妻,除了把握適齡生育外,也得落實定期產檢外,國民健康署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產檢補助次數及項目,提供孕婦14次的產前檢查、3次一般超音波、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妊娠第24至28周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第35至37周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同時,為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國健署也提醒孕期中5大健康原則:一、落實定期產前檢查:透過超音波檢查、妊娠糖尿病篩檢及貧血檢驗等產檢項目,有助於監測胎兒異常及降低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醒孕媽咪們記得依時程定期產檢,以掌握母嬰健康。二、注意孕期均衡營養:均衡的營養對媽媽及胎兒的健康非常關鍵。孕媽咪於孕期可能有缺鐵、缺碘等問題,或於產檢抽血時發現有貧血症狀,此時補充營養素是至關重要的!孕期重要營養素包括:葉酸、碘、鐵及維生素B12等,孕媽咪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並以天然食物來源為主,獲取足夠的營養。三、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期體重過輕可能會造成早產及嬰兒出生體重過低;體重過重則可能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剖腹產等風險。孕婦體重應依孕前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10至14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平時應注意營養攝取及適度運動,來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媽咪如果對營養與運動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獲取適合自己的健康建議。四、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孕媽咪應避免吸菸,包括二手菸及三手菸、飲酒或濫用藥物,同住家人也應避免吸菸,這些危害物質會增加自然流產、早產、胎兒中樞神經異常及嬰兒低出生體重等問題,影響胎兒及母親的健康。如有菸癮及藥癮問題,可尋求戒菸門診及藥癮戒治機構的協助。五、多加留意早產徵兆:若在孕期時出現早產之徵兆,如:子宮收縮、肚子變硬或有下墜感、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絞痛、陰道分泌物增加、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8大症狀,應盡快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吳昭軍提醒,透過定期產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能夠促進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並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準爸媽如有孕產相關問題,可至「孕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健康照護資訊,搜尋並加入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LINE提問,或撥打孕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進行解答。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3-12 醫療.腦部.神經
快樂由自己創造!科學家授6方法刺激多巴胺分泌、增加幸福感
【本文重點】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通過啟動“獎勵機制”來讓人感到愉悅,促使人重複某些行為。多數人知道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但其實還有其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如進食、喝水、受到表揚和玩電子遊戲。瞭解多巴胺對情緒的提升和帶來幸福感也對自己有説明,這對於多巴胺水準較低而罹患某些病症的人尤其重要。--by ChatGPT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當我們從事身體所需的特定活動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到愉悅,這是為了鼓勵你多進行這項活動,被稱為「獎勵機制」。雖然這種獎勵機制對人類的生存很重要,但隨著人類進化,一些不良行為也會導致大腦釋放多巴胺。「當神經學家談論多巴胺時,我們會想到成癮,因為它是一種成癮的驅動因素。」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副教授Hitoshi Morikawa博士說,這種荷爾蒙會讓你想重複某些行為,讓它們變成習慣,無論這些行為是否健康,例如濫用藥物和成癮。雖然刺激多巴胺分泌並無法治癒疾病,但了解多巴胺會在什麼情況釋放、對情緒有所提升,帶來幸福感,也會對自己有幫助。多數人知道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但其實還有其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1.進食我們的祖先知道食物是生存必須,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刺激了獎勵感應器,時至今日依然如此。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神經疼痛科主任Kiran F. Rajneesh博士說,「任何具有進化保護作用,且有利福祉與生存的活動都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飲食就屬於這一類。一些研究甚至指出,進食過程會讓多巴胺釋放兩次,第一次是在食物進入口中時,第二次是在食物進入胃中時。2.喝水回想一下,當你感到口乾舌燥時,一杯水無疑是一種對身體的獎勵,難怪會觸發多巴胺分泌。但Hitoshi Morikawa博士說,並非任何時候喝水,大腦都會釋放多巴胺,而是在身體對水的渴求非常強烈時,例如辛苦的運動鍛鍊後,或炎熱的夏天感到極度口渴時。3.受到讚美表揚讚美、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會觸發孩子腦中多巴胺釋放,讚美寵物也有同樣的效果。Rajneesh博士說,多巴胺釋放的良好感覺,會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當成年人受到讚美時也是如此,因此,適時給予身邊的人讚美、道賀,效果比你想像的更好。這對於多巴胺水平較低而罹患某些病症的人尤其重要,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延伸閱讀: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4.玩電玩遊戲(Video Games)Hitoshi Morikawa博士指出,許多研究已證實,玩電玩遊戲會導致某些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當多巴胺水平提高時,你真的會沉迷於某些活動。」雖然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過度沉迷於遊戲而荒廢課業、影響正常生活,人生反而會變得消極。5.性愛在進化過程中,多巴胺系統的發展是為了促進物種的生存和維持。換句話說,「性愛」帶來的感覺如此誘人,其實與本能相關。我們的大腦天生就知道,性對生存很重要,當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感覺到與該行為相關的獎勵時,就會釋放多巴胺。6.增強幸福感的活動Rajneesh博士說,不管是瑜伽、運動、冥想或其他活動,只要是從事你感興趣的嗜好,都能給自己帶來幸福感,幫助大腦釋放多巴胺,進一步增強幸福感和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8-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長期濫用安眠藥恐增住院死亡風險 多管齊下才有解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今舉辦研討會,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根據研究指出,高量使用多種鎮定安眠藥5年,未來3年內不預期住院或死亡風險各增加約3成。台北榮總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周元華說,「生活品質」才是臨床處理失眠的主要考量,誤用或濫用藥物的問題根源在於開藥者缺乏相關專業訓練,用藥者也沒有獲得充足衛教。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理事長江秉穎表示,台灣人口2300萬,近10年安眠藥用量卻在世界第6到第10名間震盪,且有年輕化趨勢,令人憂心。北榮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楊智傑表示,2018年有426萬人吃安眠鎮定類藥品,一年開出9.18億顆,花健保20.9億,對照美國用藥人口比,台灣是美國的一倍多,確實有濫用情形。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衛生司司長諶立中表示,睡眠障礙和安眠藥濫用,無庸置疑都是台灣健康照護的大挑戰,值得衛福部和健保署重視。諶立中表示,現在醫師不得不看很多病人,結果睡眠衛教和睡眠評估的時間,也被簡化為一顆藥丸,這是導致臨床處置偏離實證的最大挑戰,也已經已經擴大到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都有濫用情形,對病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陳亮恭分析4萬多筆65歲以上長者,從完全沒用精神藥物到開始用藥後的健康資料變化,結果顯示,3000多位用藥超過20個月且高量使用者有45%同時併用三種藥,他們在後續3年內的不預期的住院風險增加了33%,死亡風險則增加了28%。另透過人工智慧分析,陳亮恭發現,在失智症診斷前,有一些常見的疾病診斷順序會發生。像是先腦中風,後續出現中風後遺症和冠狀動脈心臟病,接著是精神情緒障礙,下一步才是診斷為失智症。也有糖尿病起頭,中間發生帕金森氏症、跌倒,接著又是精神情緒障礙、診斷失智症。陳亮恭表示,病人得到失智診斷前,所看的科別可能都不是精神相關,先啟動藥物治療,開始了長期的用藥。如果能加強各科醫師的訓練,強調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並提升其可近性,或許能減少長期用藥情況發生。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目前制度設計上,非精神專科醫師轉介認知行為治療有次數限制,只能一次,但一次對病人是不夠的。如果政策上認為認知行為治療直得推廣,轉介制度也應該要改變,才能更普及。陳亮恭說,談老人多重精神藥物時,也需檢討疾病發生和照顧資源連結的問題,也許有很多長期高度用藥者的產生,是與失智症診斷得慢,照顧資源沒有跟上等問題有關。因為失智症照護人力有限,為了讓照顧者晚上可以休息,所以「藥物治療」先行,幾乎都會開安眠藥。維新醫院院長許景琦表示,臨床上常碰到想斷藥但斷不掉的病人,這時候需要醫病雙方共同好好努力,兩者之間需要有很好的約定默契。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如果能成功減藥,研究發現視覺空間能力、語言、注意力、短期記憶、長期記憶、閉眼時的身體控制,都會有進步。「不能只要求減藥成功,還要與家人病人之間達成共識,結果大家可以接受,這更重要。」詹鼎正表示,病人如果願意減藥,回診頻率就要增加,以免出事。但頻繁回診對老人家有時很困難,需要家屬一起幫忙,如果病人無法常常回來,至少家人也要幫他回診跟醫師討論,如果走到一半,病人受不了,也不能強求。
-
2022-0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男友患「睡眠性愛症」讓她好困擾 半夜粗暴求歡隔天沒印象
患有睡眠障礙症的患者,多受夢遊、說夢話、磨牙等症狀所苦,造成睡眠品質不佳,不過,有一種較不為人知的「睡眠性愛症」也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一名女網友在「Dcard」分享,她的男友患有睡眠性愛症,讓同床共枕的兩人深受其擾,引起網友熱議。原PO表示,男友會在睡眠狀態下突然很粗暴地想要進行性行為,「但他是沒有意識的,而且推開他就會馬上倒回去睡,隔天問他,他也總是沒印象。」她提到,雖然把男友推開或者打巴掌後就會沒事,可以繼續睡覺,但睡眠還是受到影響,讓她心很累。根據報導,睡眠性愛症患者會在睡眠中出現自慰、性交、性攻擊及強暴等行為,但在清醒後卻毫無印象,患者往往是透過伴侶或親友告知才發覺。此症狀的成因至今未解,但患者通常合併有失眠、疲勞、憂鬱等問題,也與濫用藥物、酗酒有很大關聯。有網友分享,「我老公會欸,直接一個翻身就不會繼續了,但我老公不會粗暴的來,所以如果真的很困擾的話還是去看個醫生比較好」、「我男友也會,會有微微意識,我自己是會跟他喇一下,通常都很短暫。真的很嚴重的時候,我就是把妹妹擋住,以免無套這種事情發生」。部分網友建議原PO男友就醫並分開睡,「也不是他故意的,但長期這樣下去,一來妳的睡眠還有身心狀況都會受影響,二來這種慢性折磨,你們的感情會慢慢被磨掉的」,也有患者的女友表示,睡前先解決生理需求,便可減緩此症狀的發生。
-
2022-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破解厝邊迷思/自行增減藥量 反而傷身
Q: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近幾個月檢查數值都沒有超標,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可以少吃幾顆藥嗎?A: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罹患三高的比例也增加,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高血脂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血糖則是糖尿病的前奏。年紀愈大,慢性疾病愈多,身體功能只會逐漸退化,有任何慢性疾病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量。自行增減藥物劑量,容易使血壓、血糖數值忽高忽低反而傷身,藥物有保護身體功能的機制,有問題可以諮詢醫師,千萬別誤以為「少吃藥就是健康」。「藥物一定要定時定量服用,尤其三高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種藥物來合併治療。」遵照醫師指示,適量吃藥並不會傷腎,反而有些藥是用來保護腎臟減緩腎功能惡化嚴重度,定時、定量服用以防病情惡化,「濫用藥物」才是傷身的主因!諮詢╱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
-
2021-07-12 焦點.元氣新聞
愷他命取代搖頭丸 成第二濫用毒品
具有精神作用的非法藥物(毒品)的濫用是全球性問題,全球人口因而損失的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從1990年為第25年,2010年進展到19年。然而在聯合國在2016年發布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唯有毒品濫用和酒精使用完全沒有達標年分和數值,顯見防治的困難。想要了解國內藥物濫用的情況,透過流行病學方法調查,跟其他健康問題相較,因具有違法性,答卷者的誠實性堪疑,即使是生物檢體的檢查,也只能測出短期情況,使藥物濫用現況更為撲朔迷離。透過具有隱私性的電腦問卷,可以讓自承意願提高,並搭配生物檢體檢查,提高調查的準確度。從2005年起,國內才有四年一次的全國性藥物濫用調查,至今共進行四波,2014年全國調查結果發現,安非他命的終生盛行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愷他命則取代搖頭丸,成為第二最常被使用的非法藥物。濫用多為女性、年輕、高教育者雖然愷他命高盛行率並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濫用藥物人口特性中,有較多女性、較年輕的成人、與較高教育程度者會使用愷他命。對於不同人口特性族群的藥物濫用防治策略,宜有所不同。對青少年正面協助 少用威嚇宣導對於濫用藥物的青少年高危險群,威嚇式宣導不一定有效,因本身具有生活容忍度低、競賽滿足需求、喜好冒險犯難的人格特質,校園中,若有抽菸、喝酒、蹺課、隔代教養、單親的青少年,給予正面協助,例如高度刺激的極限運動宣洩精力,可以協助青少年的孩子回到正向的道路。家庭教育中,應提升生活技能的基礎教育,例如如何在不傷同儕關係的情況下,拒絕不妥當的邀約。三年內毒品再犯率、死亡率皆高起初政府將愷他命列為第三級毒品予以管制,但是由於使用者日眾,在2009年11月透過「毒品危害條例」修法,實施三、四級毒品行政裁罰,對於持有愷他命20公克以下者,除了罰金,還要參加4至8小時的毒品防治講習。國衛院與台灣大學、台北大學合作,對於愷他命初犯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在2009年至2016年的39178位初犯者中,三年內的毒品使用再犯率近四成,而且死亡率為一般同年齡、同性別者的五倍高,尤其是自殺、藥物過量、暴力毆打等非自然原因的死亡率,更增加高達10倍以上,其中女性愷他命初犯者三年內的非自然死因的標準死亡比為19倍,自殺更是高達31.4倍。年輕人為娛樂目的使用愷他命,不但會導致之後一再地使用而反覆受罰,還會大幅地增加死亡率,尤其是非自然死因。呼籲年輕人千萬別好奇地將愷他命當娛樂用之外,政府更應積極在高危險族群預防,以及加強初犯者協處再犯的人力物力。
-
2021-06-14 焦點.元氣新聞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吸毒對身體與大腦的傷害是一輩子的我永遠忘不了在我十幾歲的某天,我媽一進門滿臉驚慌地跟我說,村子裡某某某的兒子突然暴斃身亡。我問媽媽,不就是那個才新婚不久、每天晚上都牽著老婆在村裡散步、曬恩愛的大哥哥嗎?老媽點點頭。對這個村裡的大哥哥我頗有印象,因為小時候我就常常聽媽媽說他也不知道混到哪個幫派交了壞朋友,便開始吸起毒來,之後愈陷愈深,已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往往毒癮一發作,就在村裡挨家挨戶地亂敲門,到處要錢想要買毒,有時可憐兮兮苦苦哀求,有時又像兇神惡霸讓人退避三舍。老媽都說,在那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敦親睦鄰的單純年代,她很怕惹麻煩,有時不小心開門撞見他,就乾脆塞錢了事,真的害怕毒癮發作的大男孩突然失控。大哥哥年少輕狂了幾年,之後去了勒戒所成功戒了毒癮,本質善良的他似乎浪子回頭了。他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也娶了一位嬌妻,感情緊密的全村人都一致為他的改頭換面感到無比欣慰。連我這個村裡的小輩每次撞見他牽著可愛老婆的手,一臉如燦陽般的臉孔,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我都忍不住從心底冒出扎扎實實的兩個字:真好!可是,怎麼幸福倏地就沒了呢?原本以為人生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的大哥哥怎就突然暴斃了呢?媽媽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十幾歲開始大量吸毒的他,腎大有問題,健康狀況其實已被破壞,因此,即使小感冒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大哥哥就這樣無預警的走了,村子裡每晚小倆口的幸福剪影也消逝無蹤。當時才十幾歲的我因為親眼看到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於是很早就警戒到吸毒的可怕,特別是了解到,吸毒的遺害是一輩子的。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中,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就提出,不論在英國、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各地所做的研究都顯示,毒品對大腦及身體的傷害與改變,即使在戒斷之後,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爸媽請注意:毒品變身誘人零食,小學生也難以抗拒事實上,當時村子的孩子從小都玩在一塊兒,幾乎幾十戶人家就是生命共同體,別說在村裡的父母輩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吸毒,就連我們做孩子的,都覺得吸毒這件事離我們相當遙遠。從過去我的童年到現在,父母幾乎未曾改變的一個迷思就是: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去吸毒!過去我的時代,爸媽頂多覺得孩子只是愛玩不讀書,現在的爸媽覺得孩子只是省話、愛滑滑手機,因此相當容易忽略孩子吸毒的可能性,尤其,如今的毒品早已不像過去,從外觀上明明白白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毒品。孩子或許脆弱,但至少理智上還可以分辨毒品,如今的毒品早已變身,完全以可愛花俏誘人之姿,投兒少之所好:軟糖、跳跳糖、巧克力、果凍、科學麵、咖啡粉包、梅片、汽水、甚至連維他命、斯斯感冒藥都可能是毒品。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對於混淆視聽的山寨品牌、具超級吸引力的卡娃伊包裝、甜蜜蜜香噴噴的口感,又怎能有警覺心與抵抗力呢?今年警方在苗栗市查獲一名黃姓男子持有並販賣大量的毒品果汁包、咖啡包、液態毒品包,這名黃嫌被查獲後還標榜,新興液態毒包「方便飲用、不用沖泡即可食用」,在酒店、KTV,很容易摻入酒類或飲品中,讓人毫不設防,更可怕的是,一經飲用,便使人上癮。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唱唱KTV、不泡泡夜店呢?如果一堆美味誘人、看來又無害的假零食真毒品剛巧在這些場合現身,只要其中一人稍微吆喝一下,在強烈尋求同儕認同的這個年紀,誰還會有腦子提防警覺呢?太多孩子都認為泡一杯香噴噴的咖啡來喝、吃一顆軟糖,有那麼嚴重嗎?就這樣,吃了一口,就來第二口,接著一口接一口,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就成癮了。正因為如此,如今吸毒的年齡已不再像過去我的時代,多半是進入中學之後才碰觸,從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已有吸毒現象,因為毒品正以誘人之姿,投兒少所好:軟糖、巧克力、果凍、咖啡粉包等包裝,讓判斷力更低的小學生難以分辨和抗拒,爸媽絕對需要警識到「防毒、反毒」的重要。青少年的大腦特徵特別容易讓他們擁抱毒品兒童青少年是一個最容易沉癮於毒品的階段,這和他們未成熟的大腦密切相關。首先,兒少的理性大腦前額葉上還沒完全長好,因此,尚未發展出深思熟慮的洞察力,他們短視近利、無法預想後果,因此,即便不斷警告他們吸毒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遺症,但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所寫的,對青少年而言,「未來的鞭子」絕非是「眼前紅蘿蔔」的對手!再者,大腦的酬賞中心--依核,在兒少時期也比成年期更加活躍,會一直發送訊號要他們去追求刺激滿足感。因此,兒少的大腦幾乎會自動尋找高風險、高獎勵的活動,特別是只要花一點點小力氣就能獲得超大快樂的活動,以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濃度。還有一個大腦特徵也間接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擁抱毒品,如我在我的著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裡曾經歸納過的腦神經發展結論:青少年的大腦常被發射強烈情緒的部分所挾持掌控,這部分就是大腦的情緒看門狗「杏仁核」,只要有威脅、壓力、受到攻擊等負面的感受出現,這個激動的看門狗就會亂吼狂吠。偏偏青少年的杏仁核特別敏感,比起人生其他階段反應更劇烈,往往一倍的壓力就會自動膨脹成數倍的力道,在升學、考試、複雜人際、身心劇烈變化的種種壓力夾殺之下,這更促使青少年樂於接受最簡單、最方便的減壓方式—吸毒,特別是不善於表達情緒、也更缺乏自覺力的男孩,在壓力大到無可宣洩時,極容易以吸毒作為紓壓逃避的手段。兒少集體吸毒,只為尋求歸屬感我記得讀小學時,我放學常經過一處小山坡,常常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一條又一條的強力膠條,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老是有人要在這滿是綠樹、空氣清新的公園使用強力膠呢?到底做什麼用呢?稍長我才知道,強力膠是當時最廉價的毒品,原來每天深夜都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這裡吸食強力膠,才留下那一地的狼藉。這讓我留意到,青少年吸毒的模式很多都是集體進行。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已從「父母」很自然地轉移到「同儕」,因此,此時期,朋友就像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誰不想擁有最多最大的資產呢?獲得友誼、找到歸屬感,是青少年最大的動力來源。為了展現對同儕團體的效忠,創造同樣的印記、共同的經驗值,青少年才管它是好事、蠢事或是荒唐事,just do it沒在怕!所以死黨一句「吸一口不會怎樣」、「我罩你」、「不吸就不是我朋友」,就輕易破解青少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本判斷力與堅持力。 因此,就如同「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提及,十個上癮的人當中有九個人都說第一次吸毒是在十幾歲。而根據台灣2019年食藥署的資料顯示,我國初次接觸毒品的人口中,大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發生在19歲以前。反毒,成了校園、家庭裡刻不容緩的議題。而且最可怕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神經元對毒品的反應特別強烈,然而,顯現在身體上的副作用卻不明顯,這更讓青少年覺得吸毒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就更加卸除戒備心、更易於成癮了。另外,我也曾和大學生討論過吸食大麻的問題,有大學生提出在國外有些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既然如此,代表吸大麻問題不大。不過,許多毒品研究專家都有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大麻雖非毒性極強的毒品,但其最大的危機是,大麻通常是導致一連串使用更危險非法毒品的「敲門磚」,總有一天,大麻就再以無法滿足更高濃度多巴胺的需求,於是,青少年就會從大麻、迷幻藥、安非他命…一直玩到整個身體全壞掉、腦袋ㄎㄧㄤ掉。幼稚園就植入反毒概念,一點也不嫌早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也有不少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點怪怪的,但是會被「對孩子的愛」所蒙蔽,而傾向欺騙自己:我的孩子不可能吸毒!因此不少家長在試圖介入孩子濫用藥物的問題時,都為時已晚。尤其剛開始碰毒的兒少在表面上與常人無異,難以判斷,因此錯過了介入的最好時機,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傾向和爸媽保持距離,因此想要發覺孩子碰毒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我認為反毒教育絕不是等到青少年在來談,在這個誘惑力無比巨大的複雜社會,販毒者只會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更多兒少吸毒,因此,反毒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我記得我在演講時,曾經把很多變身為飲料與零食的毒品照片播放出來,居然在座有不少爸媽根本不清楚那些是毒品,可見得對目前毒品的變異與防毒方法、辨認孩子是否吸毒…這總總毒品知識,連爸媽自己都在狀況外,因此,爸媽絕對有需要跟著孩子一起建立「識毒知識」。最好就是從他們極年幼純潔時就植入「拒絕毒品」的堅強信念,知道毒品會破害健康、毀掉人生。幼稚園會不會太早?當然不會!如同從小訓練刷牙洗臉的好習慣,愈小建立愈穩固。這邊有一首國泰人壽特別製作的可愛反毒歌,小小孩可以一起唱唱跳跳,藉著琅琅上口的關鍵歌詞,從小就建立反毒信念。【國泰反毒操主題曲~反毒小英雄】對於如何拒絕好朋友的慫恿,及辨認現今五花八門的毒品,也請爸媽找機會跟孩子一起看看這則影片。【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反毒篇) 】 此外,以下影片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吸毒的可怕後遺症,以及快速掌握拒絕八招:堅持拒絕、告知理由、友情說服、自我解嘲、反說服法、反激將法、轉移話題、遠離現場:【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拒毒篇) 】自在互動的親子關係,有歸屬感和目標感,才是遠離毒品之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小時後就營造親子能自在互動的家庭氛圍,爸媽每天別忘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個小天,絕對不要小看這一點一滴的愛的存款,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因為發展獨立自我的需求而和父母漸行漸遠,但是因為從小就已經建立好對父母的信賴與親密自在感,於是,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要諮詢的,絕對就是親愛的爸媽。而陪伴省話又渴望隱私的青少年,雖然如我書裡所言,爸媽平常最好的方式就學著像「盆栽」一般默默地散發光和熱,但除了「不囉嗦的陪伴」,絕對不可省的,就是從旁默默且仔細的觀察、用心感受青少年的成長與變化。放手絕不等於放心,絕對不要因為覺得孩子長高長大了,就整個丟去放牛吃草,觀察每天有哪些時機、或是在哪些場合是他們願意敞開心房聊天的,就把握這些機會,請務必避開地雷話題「課業與分數」,從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切入,趁他們打開心房時,就快狠準地見縫插針,傳達反毒與防毒的重要與相關知識。此外,多半會接觸毒品的兒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第一個就是「感到無聊」,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缺乏目的感與成就感,和同儕之間無歸屬感、感覺不到愛,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毒品,他們很容易以此方式排遣無聊感和缺愛的壓力。因之,爸媽藉由日日的關愛與陪伴、營造自在親密有互動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找到排遣無聊的興趣,感受到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真實新聞,爸媽一起建立識毒知識只要是毒品,絕對沒有灰色地帶,那就是:一•口•都•不•能•嘗•試,再善良的孩子只要吸毒成癮,最後絕對都會性情大變、失去人性。如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所說,孩子一旦踏上吸毒之路,只有兩個結果:不是變成騙子,就是變成小偷,絕對不再是你所熟悉的孩子。因此,只要有相關的新聞,比如吸毒過量致死的案例、膀胱纖維化而天天得穿尿布、三十歲少婦吸到看起來像六十歲老太婆的種種活生生的新聞,我都一定找機會給孩子們親眼看到、並且一起討論關於毒品的相關知識。因為他們不像我,在成長過程中,就親眼看過身邊熟悉的人因吸毒而毀了生命,所以,所有真實又可怕的新聞事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震撼教育!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直截了當的說:不要以為和孩子討論毒品這件事只要說一次就可以,絕•對•不•夠!新聞事件、隔壁鄰居的故事,逮到時機,就要機會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具備足夠的「識毒知識」?您知道吸毒之後的各種生理反應嗎?•常昏睡•體重暴重或暴輕•精神恍惚•未感冒而經常流鼻水•喜怒無常•突然花費變多•房間出現燒塑膠的氣味•持有裝不明粉末或藥丸的小夾鏈袋、卡片、盤子、錫箔紙、打火機•用改裝鋁箔包、玻璃球、橡膠管製成的吸食器以上可能就是使用毒品的徵兆,請馬上連絡學校的生教組、生輔組,或是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的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國泰人壽特別製作了一個增進家長識毒知識的影片,言簡意賅,直搗重點,推薦給爸媽一起進入反毒之門。【國泰人壽森林大學堂 家長反毒懶人包】關於吸毒,一直是家有三個青少年的菊仙我從未停止的擔憂,外面世界紛擾複雜,如今,孩子一個個都長大離巢,我不僅難以掌握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蹤,也曾聽聞他們遇過吸毒吸到茫的朋友,聽得我心驚膽跳,深怕他們在某個閃神的時刻、某個歡快的當下,就受到慫恿而做出愚蠢的決定。然而,因為從小我就盡可能找各種機會教育三個男孩認識各種毒品的可怕與後遺症,而且,只要有新的毒品出籠,我絕對不放過,一定翻出圖片向他們展示,我們也會親子一起討論,假設真的遇到有朋友吸毒並慫恿他們嘗試,該怎麼應對與拒絕。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陸續來到成青春期、成年初期,我深信在他們的心中已刻印著堅強的信念:毒品遺害終身,一口都碰不得!因之,我強力呼籲爸媽絕對不要輕忽識毒、防毒、反毒教育,不論您的孩子多大,說一遍絕對不夠!要經常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如何辨識毒品、不斷強調毒品對身心的傷害,以及傳授拒毒的技巧,以免孩子稍有偏差,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我很高興國泰人壽願意投注心力關注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我更邀請爸媽即刻起一定要把反毒教育當成重要的日常教育。記得點開以上提供的影片及教材,找適合您孩子年齡的影片一同觀賞。親子攜手,反毒教育go go go!本文作家介紹:彭菊仙政大新聞系畢。曾擔任記者,節目製作人、監製。家有三個男孩,致力於親職教養研究與寫作,出版《幸福教養》、《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等書。臉書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2021-04-07 焦點.元氣新聞
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如果親友出現作息改變、異常行為等四大徵兆,就要留意是否有染毒情形。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若是身邊親友出現以下四個徵兆也要注意可能有染毒的情形。一是作息改變,例如精神異常亢奮、持續不睡或是一睡就是兩、三天;二是出現逃課、逃家、莫名摔東西等異常行為;三是有脾氣暴躁、喜怒無常、躁動不安、沮喪、多疑等情緒不穩的狀態;四是發現身上常有可疑白色粉末、特殊吸食器和奇特香菸製品。吳敏華表示,為加強反毒觀念,食藥署也和各類職場、校園、社區等場域推動反毒,2020年更深入花東到原鄉部落,希望以「在地人協助在地人」的方式培育藥物濫用防制宣導人才。但對於原鄉的吸毒人口以及部落青少年的吸毒狀況,目前尚無相關資料,未來會再努力蒐集。
-
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16歲女學生患飲食障礙症 竟是媽媽從小管太多
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臨床相關疾病,恐導致營養不良、肥胖、厭食、吸食物質、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分享拒食暴食個案,強調若形成情緒反應習慣,恐影響終生情緒、性格。該案為16歲女學生從小愛吃的蛋糕、甜點, 但1年前週末返家時,卻說沒有胃口,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等情況,媽媽詳細了解才驚覺,女兒在校期間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身材很糟,沒有正常進食,常以白開水度日。為了能改善女兒不願意進食的情況,媽媽要求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出現暴食情況,女學生看到體重增加又會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才趕緊就醫。經精神科醫師診療發現,女學生平時家人關係親密,但因媽媽從小在飲食上就會有所要求,強迫進食不愛的食物,導致一到用餐時間就會氣氛緊繃。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該個案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陳家駒表示,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陳家駒解釋,飲食障礙者(暴食、拒食)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治療飲食障礙症依個人症狀而不同,治療須長時間的多管齊下,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有死亡的風險;住院治療者最常須6年才能出院。陳家駒提醒,從小的飲食習慣及用餐氣氛會持續影響到成年,父母應儘量陪孩子好好吃飯,快樂滿足一餐飯,幸福安樂滿滿滿。飲食障礙會引起生理不適症狀,心理上也會對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當開始有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飲食障礙症是長期的慢性身心疾病,並非臨時壓力引起的反應,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外貌:面容憔悴、棍棒狀四肢、明顯的體重下降、衣服寬大●生理徵兆:經期停止、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嘔吐、皮膚發涼、血液循環不良、易受感染●行為:對外表敏感、大吃食物後嘔吐、假裝吃飯卻把食物偷偷扔掉、偏愛輕瀉劑∕催吐劑∕利尿劑∕灌腸劑等、學校成績變差、反社會行為像是偷竊∕故意損壞東西∕離開朋友等
-
2020-12-02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避免腎衰退而洗腎?專家教你14個養腎、固腎方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郭岳潭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調查指出,國內有超過200萬慢性腎臟病患,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洗腎人口已突破7萬人大關;但自知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比例,卻僅有3.5%。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指出,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USRDS)統計,國人洗腎成長率平均每年約有5~6%,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已是世界第一。導致腎衰竭的原因許多疾病常會引起腎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急性腎衰竭,以及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當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分時,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症狀,例如:肺水腫、呼吸喘、噁心、嘔吐、食慾差、皮膚癢、過度疲憊、嗜睡等,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可能不同。趙順榮強調,當腎功能無法正常代謝及維持體液平衡,會出現尿毒症的症狀,就可能必須洗腎,利用血液透析機器及人工腎臟,將血液經由血液透析機器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12招西醫養腎1.控制血糖高血糖會損害血管,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及增生,是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子;糖尿病也會增加患心臟病及腎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引起腎病變,已成為末期腎衰竭重要病因。早期糖尿病的介入治療,可大幅減少及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發生及惡化,建議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內,餐前血糖控制在90~130mg/dl,糖化血色素<7.0%,可以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若患有糖尿病,控制血糖建議藉由運動、飲食、藥物等三方面來著手,採用對糖尿病及腎臟有益的飲食,並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有助減緩慢性腎臟疾病的進程。2.控制血壓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血壓與腎臟病惡化密切相關,血壓較高會導致腎功能衰退速度加快,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而通常高血壓腎病變已是末期腎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腎臟可倚賴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以及抗尿鈉因子等荷爾蒙,維持血壓恆定,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的腎功能惡化,高血壓也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逐漸增加,而高血壓也早已被證實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理想的血壓應維持在130/80mmHg範圍內,有助於減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如果是高血壓病患,建議每天定期測量血壓,且勿擅自或隨意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因為高低起伏的血壓會加速破壞腎臟的血管,一定要由醫師決定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3.控制血脂高血脂及異常血脂與慢性腎臟病相關,高血脂會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行,且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而血脂異常是指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二者合併,都是血管硬化的主因,而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脂症。根據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腎功能下降風險較大,且低密度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比值越高,腎功能下降速度也越快;相對來說,較高的高密度膽固醇會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理想血脂範圍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若是高血脂症患者,控制目標為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55mg/dl、女性≧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 mg/dl。4.控制尿酸高尿酸會直接傷害腎臟內的腎絲球及腎間質,造成腎功能下降,且高尿酸血症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與病情惡化,而進入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的階段。由於血中尿酸大部分是由腎臟排出,一旦尿酸升高,在腎臟的濃度也會升高,容易產生尿酸結晶沉澱在泌尿道及腎臟,就會造成尿路阻塞,進而傷害腎臟的功能,理想的尿酸範圍為男性3.0~7.0mg/dl、女性2.5~6.5mg/dl。如果是高尿酸血症病患,降尿酸藥物治療的目標為血中尿酸長期控制在小於6.0 mg/dL;已有痛風結石患者,則應將血中尿酸值控制在5.0mg/dL以下。5.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也是腎臟功能惡化的獨立危險因子,罹患慢性腎臟病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相當容易被忽略,也因此喪失治療的最好時機。根據許多大型研究調查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週邊血管疾病及中風等,而出現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末期腎衰竭病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0~30倍。6.預防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都會影響腎功能。飲水過少、長時間憋尿,都容易把病菌帶入尿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即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腎衰竭,也會加速傷害腎功能。 感染流行性感冒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當喉部、扁桃腺等受到鏈球菌感染時,也容易引起腎臟發炎,造成腎功能受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7.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會造成腎臟血流增加、腎絲球超過濾,以及腎絲球高壓,加速慢性腎臟病的進展。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高,腎絲球濾過率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下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越高,即使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擁有的代謝症候群因子越多,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越高。肥胖會提高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發生率,與增加慢性腎臟病死亡率;如果BMI≧24,或是男性腰圍大>90公分或女性腰圍>80公分,則會建議適當飲食控制及減重,因為減重會使血壓下降,也會降低蛋白尿,有益於慢性腎臟病的控制。8.定期運動定期運動有助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減輕壓力、焦慮,可以降低血壓,對腎臟有益,也是幫助控制慢性腎臟病進展的有效方法。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對於老年人、體重過重、心臟疾病患者,或是平常缺乏運動的人,建議開始運動前,可以先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或專業人員評估及運動測試,才能選擇最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式。9.限制飲酒過量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肥胖,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長期酗酒更可能導致全身肌肉大量收縮,造成肌肉損傷,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至血液中,嚴重甚至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當肌球蛋白在腎小管沉積形成結晶,進而阻塞腎小管,最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情況。每日的酒精攝取量應限制為20~40克,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惡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避免吸菸吸菸是重要的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與較嚴重的蛋白尿及腎衰竭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男性增加2.4倍、女性增加2.9倍;也有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者比不抽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高出4倍,戒菸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則高3倍。吸菸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壓升高,破壞血管內膜細胞,增加腎臟血管阻力,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加速腎功能惡化造成腎衰竭;且香菸含有多種重金屬物質,產生腎毒性的氧化壓力,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就會造成腎臟損傷,戒菸可以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1.限制鹽鈉攝取量腎臟是負責調節血壓,以及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飲食中的鹽分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分,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下來約是6克的鹽。除了控制鹽分的攝取外,日常飲食中也要減少食用鈉含量高的食品,例如:麵包、吐司、麥片、餅乾、零食、果凍、布丁、肉乾、火腿、香腸、臘肉、起司、泡菜、蔬果汁、罐頭食品。另外,番茄醬、沙拉醬等醬料,以及湯品也要注意。12.避免自行使用藥物避免未經醫師或藥師指示自行使用止痛藥、抗生素或來路不明的藥物,濫用藥物可能會導致腎臟損害,尤其使用大劑量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會減少流向腎臟的血液量,從而損害腎臟,長期服用的結果,有可能會造成下肢水腫、腎臟急性衰竭。在大多數情況下,NSAID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會引起慢性腎臟病;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NSAID,就可能加速病程進展,造成腎臟功能惡化得更快。另外,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慢性腎臟病,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為末期腎衰竭,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仍未知是否含有馬兜鈴酸,所以也不可以隨意使用。2招中醫固腎中醫師吳宛容指出,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中醫認為,腎臟與冬季相應,此時補養腎氣最為適宜。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保養腎臟,不讓陽氣外泄,西醫則認為,冬天天氣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而減少腎臟的血流量,而且感冒病毒更容易感染腎臟,因此,冬天也要做好保暖。1.護足保腎吳宛容表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千萬不要將雙腳正對冷氣或電風扇,怕冷的人最好穿著襪子睡覺,以免受寒。建議每晚睡覺前,按揉腳掌正中凹陷的「湧泉穴」,有引火下行助眠、引氣血歸腎的作用,是護足保腎的重要方式。湧泉穴位置:湧泉穴位於腳底中線前1/3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之處。方法: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於足心湧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效果:可以激發腎經的經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2.通便護腎中醫認為,「腎司二便」,腎主管大小便的排出。吳宛容表示,一旦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悶脹,也會傷及腎臟,導致腰酸疲乏,噁心嘔吐;而腎氣虧虛,也會引起排便無力或大便稀溏,伴有腰酸膝軟,頭昏耳鳴。因此,保持大便暢通,也是護腎的法寶。 腎俞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2指寬處。方法:把雙掌摩擦至熱後,將掌心貼於腎俞穴,如此反覆3~5分鐘;或是直接用手指慢慢按揉腎俞穴,直到出現酸脹感,且腰部微微發熱。效果:按揉腎俞穴對治療腰膝酸軟及大便難解,都有不錯的效果。延伸閱讀: 全面守護腎功能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日子,我們對家中已步入中老年的父親的健康情形了解嗎?中老年男性會面臨的疾病很多,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大多可以讓疾病現形。提醒為人子女,甚至是您本人,可以朝以下介紹的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來做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徵兆,提早預防,過個有品質的健康人生。1.攝護腺肥大「醫師啊,我最近尿尿都要用力,而且尿不乾淨。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晚上睡覺也要上二、三次廁所,這樣已經有半年了,每天睡眠都不足,我是不是攝護腺肥大啊?」一位年紀60歲的阿伯問我,我幫他檢查攝護腺及安排超音波後,確定有攝護腺肥大,馬上開藥給這位阿伯服用,一個禮拜後症狀緩解很多,解尿也比較順暢,重點是夜尿的次數減少,睡眠品質變好,整個人都變得有精神許多。以上是攝護腺肥大男性常見的表現症狀,有的人症狀甚至超過10年,都到快尿不出來才到醫院求診,多半需要放導尿管甚至開刀處理才尿得出來,所以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減少需要接受手術的風險。攝護腺是在膀胱開口及尿道間的一個器官,主要負責分泌攝護腺液組成精液。攝護腺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變大,當阻塞到尿道的時候,小便就會不順暢,需要用力才能解乾淨。健康檢查項目針對攝護腺肥大,有泌尿外科專科醫師會診,針對排尿症狀做詳細解說,身體檢查也會從肛門指診,檢查攝護腺有無變大或長硬塊。另外有攝護腺超音波,可以更準確量測攝護腺大小。攝護腺檢查還包括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若指數超過4,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就診及追蹤,指數持續升高則有罹患攝護腺癌症的風險。另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朋友,可以透過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做更精準的偵測。2.男性更年期不只女性有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症狀常常被忽略。根據統計,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睪固酮就是男性賀爾蒙,缺乏都會產生更年期現象,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容易疲勞、失眠、易怒與憂鬱,體力也會降低,甚至性功能變差,有勃起功能障礙。除年紀越大睪固酮濃度越低,其他如:肥胖、抽菸、酗酒、壓力大、濫用藥物也會影響睪固酮濃度。睪固酮濃度過低也常同時併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等疾病。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睪固酮濃度是否正常呢?只要在早上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低於300ng/dL,就可以確認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此時就必須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諮詢是否需要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若接受治療後可以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增強肌肉的強度,改善同時罹患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進一步可以改善性功能及勃起功能。3.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也是男性常見的疾病,除了嬰兒期容易發生外,另一個時期就是中老年男性。腹股溝疝氣就是在腹股溝處有缺口,而腹腔內的腸子或組織容易掉到缺口產生疼痛。由於疝氣是需要手術才能治療好的疾病,所以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放在受檢查者雙側腹股溝的下方,請受檢查者腹部用力,檢查是否有突出的組織,如果有摸到,則可以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有的人甚至疝氣已經大到掉到陰囊仍不自知,檢查不需要腹部用力就可以摸到並看到。確定有腹股溝疝氣的男性,需要至門診安排治療。4.陰囊水腫陰囊水腫的表現常見一側陰囊較對側腫大,平時不會疼痛,但可能會有異物感。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觸診兩側睪丸及陰囊,若有腫脹像水球觸感的囊腫,就可以懷疑有陰囊水腫。此時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安排陰囊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許多水在陰囊裡面,則確定診斷為陰囊水腫,必須接受手術切除才會痊癒。5.包皮過長包皮過長可能會合併反覆的包皮發炎,也會增加尿道感染的機率。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包皮長度,若龜頭被包住又無法輕易的用手撥開包皮露出,則可以診斷為包皮過長。6.精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常見在小腿,但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也不在少數。主要發生在連結睪丸的精索,精索裡有輸精管和許多血管,因為長期在悶熱環境或穿緊身褲,會讓精索靜脈曲張,曲張壓迫神經會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陰囊外觀,若有明顯的血管團狀物,並在觸診時摸到睪丸旁也有團狀物,則可以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若常有下腹及睪丸旁疼痛,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接受治療。7.腎結石男性比女性好發2-3倍以上,腎結石是可以沒有症狀的,但是發作起來會腰痛極度劇烈,並且有血尿症狀,所以在健康檢查時是必要檢查項目。醫師會用手敲診腰部檢查是否有疼痛外,腹部X光及超音波檢查也可以看是否有腎結石,另外尿液檢查若有發現血尿,也要進一步排除是否有腎結石的可能。腎結石的處理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取石,端看結石的大小位置來做判斷,這需要泌尿科醫師的專業來處理。男性健康檢查特殊項目
-
2020-02-18 橘世代.健康橘
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比較容易出現健康問題,難免會吃點藥,有些銀髮族甚至同時服用好幾種藥,還把處方藥跟非處方藥、健康食品一起服用,形成另類的濫用藥物問題。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諮詢藥師協會統計,65到69歲的美國人平均1年服用15種處方藥,80到84歲的人則為18種。此外,他們還可能服用大量非處方藥、草藥、維他命,這些東西合併服用,恐引發更多問題。藥物合併服用或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健康,甚至有危險的副作用,像是服用可邁丁等抗凝血劑藥物病患,若服用阿斯匹林或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恐提高出血風險。許多服用多種藥物的人,經常沒有正確遵守醫囑,甚至根本不吃醫生推薦的藥物,而年紀較大的銀髮族尤其容易受到多重用藥以及串聯性投藥的影響。串聯性投藥指的是,開立新藥物來治療另一種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改變用藥習慣跟生活方式,不僅能防止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還能為自己省下荷包,例如高血壓患者靠著減重與減少鈉攝取量,便可能減少降血壓藥劑量或是可以停藥;第二型糖尿病患若採用地中海式飲食型態再加上減重跟定期運動,也能不靠藥物來控制疾病。在老年人病患中,多達五分之一的不良藥物反應是患者自己造成的,特別是當他們服用3種以上的處方藥。為盡量減少這種風險,專家建議患者準備一份列明所有用藥的清單,包括藥物用途、藥物學名和品牌名、劑量、頻率以及服藥方法。此外,患者也應準備一份自己定期或常服用的非處方藥或保健食品清單,並於每次就醫時,攜帶兩份清單供醫師用藥。若患者無法列清單,則可在就醫時帶上所有藥罐, 並一定要將所有藥物放在原始容器內,並貼有像是「隨餐服用」或「空腹服用」之類注意事項的標籤,讓醫師檢視並聽取醫囑。【延伸閱讀/吃藥迷思大指南↘↘↘】。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4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阻絕病毒封城抑制疫情 「無聊」卻會傷害身心健康
2020年1月28日,當代心理學網站(www.psychologytoday.com)發表題為「中國的封鎖病毒會導致無聊感,可能對身心有害」的文章。文章說,中國媒體報導,武漢和其他被封鎖地區的數百萬居民「正在越來越無聊」。如果封城只持續幾天,這種狀況可能幾無危害,但是如果持續數周或數月,可能會對中國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後果。研究發現,長期無聊會導致成癮行為。早期作家 發現無聊產生問題1852年,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荒涼的房子」中使用了「無聊」(boredom)一詞,然後該單詞開始流行。該小說描述了倫敦閒散的富人的嗜睡。除了狄更斯以外,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寫過無聊,但他們主要將其描述為懶散地方的一種社會狀況,但不是個人問題。每個人都會時常感到無聊。無聊可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無聊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能有害幸福。科學研究也證實了文學家和哲學家們早就知道了的事實。從1960年代開始,由馬斯洛(Abraham Maslow)領導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限制自己天生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技能和克服新挑戰的需求時,就會產生無聊。在馬斯洛看來,當人們追求個人有意義的知識、技能或挑戰時,無聊感就會消失。梅以(Rollo Ma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另一位創始人。梅以說,無聊的心理狀態起源於人們很小的時候。他說:「成年後要避免無聊,你必須學會在小時候面對它。無聊有可能使你陷入自己的想像中。」梅以認為,童年時期未能有效應對無聊問題,將對成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產生重要影響。證據表明 無聊導致成癮行為如今,大量科學證據表明,長期無聊會導致多種成癮行為,從酗酒、吸毒到過度賭博、強迫性暴飲暴食。例如,威爾遜(Glenn Wilson)博士在英國進行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無聊是暴飲暴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女性中。最近,荷蘭馬斯特里奇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哈弗曼斯(Remco Havermans)博士領導的一項實驗研究表明,被迫觀看60分鐘單調電影片段的人吃的巧克力糖果大約是觀看有趣紀錄片的人吃的巧克力糖果的兩倍。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乏味是激發食物消費的強大情感因素。」病態賭博也與無聊有關。在一項具有影響力的澳洲研究中,由布拉茲辛斯基(Alex Blaszcynski)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接受治療的無法控制的賭博衝動和賭博行為的人的無聊傾向(以及憂鬱症)得分明顯高於對照組。根據這些研究,布拉茲辛斯基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幾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可能會影響到賭博,特別是那些容易無聊的人。有關無聊危險的健康研究大多集中於青少年。馬里蘭大學的伊索阿豪拉(Seppo Iso-Ahola)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吸毒者對休閒活動的厭煩程度明顯高於未吸毒的青少年。根據美國國家成癮和物質濫用中心的一項2003年研究,與那些很少或從未感到厭倦的青少年相比,經常感到無聊的青少年將其濫用藥物的可能性提高了50%。在英國和南非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無聊與青少年濫用毒品之間存在密切聯繫。在一項針對1000多名青少年的調查中,一家英國慈善機構發現,將近10%的16和17歲的年輕人至少每周一次是因為無聊而喝酒。而29%的人報告說,他們由於無聊而至少喝過一次酒。在一項涉及1000多名南非青少年的研究中,通過「我的空閒時間很無聊」(My free time is boring)調查項目發現,休閒無聊可以預測過去四周內酒精、香煙和大麻的使用。中國最近研究了大學生的無聊感。廣州大學黃世華(Huang Shi-Hua,音譯)帶領的一個團隊發現,無聊包括單調和孤獨等因素。同時,佳木斯大學孟慶新(Meng Qingxin,音譯)發現,厭倦傾向明顯預示著大學生的暴飲暴食。
-
2020-01-10 科別.精神.身心
清醒了身體卻動不了,我被「鬼壓床」了嗎?醫師教你如何自處
鬼壓床在睡眠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是指在睡覺時突然意識變清醒,而肌肉神經還未醒,就會出現神志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現象。在快速動眼期,感官功能明顯減退,全身肌肉鬆弛,容易作夢,為了避免作夢太投入而動起來誤傷自己或床伴,大腦一邊在作夢,一邊會向身體釋放一種效果類似麻醉劑的神經物質,讓身體動不了。在正常情況下,這種肌肉麻痹導致的「癱瘓」是與快速動眼期睡眠同步的。然而,有的時候卻會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結束、大腦已經逐漸清醒,但身體還處於肌肉麻痹狀態的情況,此即「睡眠癱瘓」:大腦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在作夢並且試圖醒來,而身體卻不受控制地僵直在床上。睡眠癱瘓與作惡夢不同。我們作惡夢時,大腦仍然處於睡眠狀態。但是一旦出現睡眠癱瘓,即便仍然在作夢,但我們的意識是完全清醒的,甚至能睜開眼睛,卻無法控制自己的頭部、四肢和軀幹,也無法發出聲音,且常常伴隨壓抑感和胸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或無法立即醒來而感到恐懼,因此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這種現象便出現了各種迷信的解釋,例如鬼壓床或惡魔襲擊等。這其實是一種睡眠現象,一般人偶爾也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動彈不得並不是真的動不了,「被壓」其實是自己假想的,幾分鐘後會自行緩解。如果在睡覺時進入了睡眠癱瘓狀態,雖然會驚恐,但要告訴自己這不是什麼危險狀況,也不會對身體有害,可調整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嘗試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小肌肉群,如手指或腳趾,或者轉動眼球。一旦身體可動了,最好不要繼續躺在床上,而是坐起來或下床走一走,讓自己完全清醒,避免再次陷入睡眠癱瘓狀態。如果偶爾出現睡眠癱瘓,只是當下容易恐慌焦慮,並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但如果沒有相關疾病卻經常發生睡眠癱瘓,則需要養成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時避免平躺的姿勢(側睡比平躺碰上睡眠癱瘓的機會低一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不濫用藥物,減少喝酒;在學習、工作中學會釋放壓力,減少焦慮情緒;睡前不要吃太飽,聽聽舒緩的音樂,洗個熱水澡,保持臥室空氣流通,適量運動(睡前不要劇烈運動),都有助於減少睡眠癱瘓的發生。(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
-
2020-01-08 癌症.胃癌
66歲婦食慾不振、體重暴跌 檢查發現罹第3期胃癌
新竹一名66歲的黎姓婦人半年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暴跌,檢查後發現胃底部有惡性腫瘤,確診為第三期胃癌,經醫師施以3D腹腔鏡次全胃切除合併淋巴結切除及胃腸道重建手術,切除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黎婦隔天就可下床,在手術後第7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傳統腹腔鏡只能顯示平面影像,無法呈現腹腔內的深度感,3D腹腔鏡技術,手術醫生戴上3D眼鏡後,通過特殊的鏡頭和監視器真實呈現器官樣貌,讓醫生不僅能更精準地解剖、分離、縫合以及識別關鍵部位,也減少術中出血、手術併發症,節約手術時間。且相較於傳統手術,傷口約15公分以上,至少一周以上才能出院,3D腹腔鏡手術傷口只有約2至4公分,因傷口小,術後疼痛較低,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活動,也可縮短住院時程。李博彰舉例,另有一名80歲的病患,也是透過定期檢查發現有左側肝臟腫瘤,確診罹患肝癌第二期,施以3D腹腔鏡切除手術,切除肝癌細胞,病患在術後第4天出院,恢復良好。李博彰提醒,一旦發現食慾不振,上腹痛或血便,一定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罹患胃癌的前兆,而預防胃癌除了要戒菸、少飲酒,不要空腹飲酒,也建議少吃醃製、煙燻食物,多吃蔬果,尤其柑橘類水果,規律地運動、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另外,肝臟沒有神經知覺,一旦出現明顯徵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發現小型肝癌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定期健檢是及早發現身體健康產生變化的方式,而為避免加重肝臟的負擔,平常應少喝酒、抽菸、不濫用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