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澱粉
共找到
1409
筆 文章
-
-
2024-10-13 養生.營養食譜
肥美牡蠣 我的蛋白質好朋友
我定期做健康檢查,長期以來的驗血報告顯示——蛋白質攝取量不足、白血球指數雖過關但偏低,醫師囑咐我重視飲食。家人得知消息,為我想出同時解決這兩項數字的食材——牡蠣。因曾罹患癌症的親友若白血球數不足,無法進行化療時,大部分的醫師建議優先選擇高蛋白的食物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牡蠣是其一。我因做牡蠣料理得以比較前後者的變化,的確,多吃牡蠣再度驗血發現,指數大幅提升,算是另類醫療食法。牡蠣也稱蚵仔。一般人的印象中,蚵仔體型較小、養殖期短;牡蠣體型較大、養殖期稍長;其實都是同一類海鮮。清洗牡蠣是門學問,得輕柔地用手緩緩撥動,順便挑出殘留的外殼或碎屑,尤其「裙邊」處;切忌過度沖洗,避免流失天然鮮味。我家附近有個專賣牡蠣的攤位,我習慣多買一些,稍做分類,小顆的做成蚵仔煎、蚵仔麵線……大顆做冷盤,像「蔥油牡蠣」。一口咬下,盡是軟嫩肥美的口感,吃起來格外過癮,如以綠色的蔥和紅色的辣椒點綴,可同時滿足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炸牡蠣食材:牡蠣、九層塔、蛋黃、小番茄作法:1. 九層塔和牡蠣洗淨後,用餐巾紙擦乾水分。2. 小番茄對半切。3. 取一碗公,放1個蛋黃,加入1大匙清酒(去腥)、些許鹽和白胡椒粉調味,攪拌均勻,加入牡蠣。4. 將地瓜粉鋪平在容器上,一顆顆牡蠣取出,均勻裹上薄粉,靜置至反潮,以增強附著力,避免油炸過程脫粉。5. 平底不沾鍋倒入1碗(吃飯用)油,油滾後,將鍋稍微傾斜,放九層塔炸至酥脆,以濾網瀝乾油分。6. 將鍋子擺平,倒入作法5的油,放入牡蠣,轉中火,以半煎半炸的方式,炸30秒翻面,另一面也炸30秒。最後將鍋子傾斜,轉大火,炸30秒搶酥,即可起鍋(此步驟容易噴油,得格外小心)。7. 九層塔鋪盤底,放炸牡蠣,再以小番茄點綴。牡蠣湯麵食材:牡蠣、韭菜、麵線、油蔥酥、薑作法:1. 韭菜洗淨,切丁備用。2. 薑切成跟麵線一樣的細絲。3. 牡蠣洗乾淨,瀝乾水分。燒一鍋水,水滾後關火,放入牡蠣,燜3分鐘,撈起備用。4. 原鍋放入一把麵線,折成一半(方便食用),煮1分鐘後撈出,放入冷水中搓揉,去除澱粉(避免黏糊),瀝乾備用。5. 另煮一鍋水(或雞湯),放薑絲和作法4的麵線,用筷子攪拌散開,加入適量的胡椒粉、微量的鹽、油蔥酥,煮熟放入韭菜丁和牡蠣,煮1分鐘,盛盤,再以1茶匙的油蔥酥點綴。蔥油牡蠣食材:牡蠣、蔥、薑、蒜、香菜、大辣椒作法:1. 清洗牡蠣,瀝乾備用。2. 將蔥、大辣椒、香菜切成絲,放在冷水中浸泡。3. 鍋中放500cc的水,加入拍碎的蔥和薑,水滾後煮約2分鐘,撈起蔥和薑,關火。下牡蠣燜20秒,瀝乾水分,擺盤。4. 另起一鍋,放蒜末、醬油、鹽、糖、雞粉、白胡椒粉、2大匙開水調味,煮滾淋在牡蠣上。5. 盤中放蔥絲、辣椒絲、香菜絲。6. 鍋中熱2大匙油,淋在牡蠣上,逼出香氣。● 牡蠣不宜生食。蔥油牡蠣燜20秒也許時間較短,但後面還有熱的醬汁和滾油,熟度剛剛好。
-
2024-10-12 養生.聰明飲食
中西式早餐店都上榜!營養師曝6大地雷早點 沒加飲料隨便吃都破500大卡
街上早餐店林立,中西式都有,不過早餐店賣的常見類型卻是專家眼中的地雷食物。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粉專揭露6種常見的早餐地雷「在悄悄破壞你的健康」。1.煎餃李婉萍提醒不要以為煎餃有包菜包肉就很健康,為了多汁好吃,煎餃內餡多以肥肉為主,再用油去煎,一顆煎餃熱量大約50-60卡,形同一大早在吃油。她建議煎餃可搭配豆漿,增加補充蛋白質讓營養更均衡。2.燒餅油條李婉萍表示燒餅製作時會抹上許多酥油,油條則是經過反覆油炸,兩個合在一起就是高碳+高油的組合,一份燒餅油條熱量就可能超過500卡。她建議改吃燒餅夾蛋+生菜,讓熱量少一半,減輕負擔。3.飯糰糯米屬於高GI食物,早上吃容易讓血糖飆升,而飯糰內餡的的肉鬆、油條、酸菜也都是高鈉、高熱量的加工食品,一顆飯糰熱量大約是600卡。她建議吃一顆飯糰熱量已爆表就不要再配飲料,也可以去掉酸菜降低熱量。4.鐵板麵和飯糰一樣,麵條也是高GI食物,早上吃會使血糖飆升,另外醬汁裡有大量調味料、太白粉,成分也是高油高糖,一份鐵板麵的熱量大約有400-500卡。李婉萍建議加一顆蛋讓營養更均衡,或是請店家少放點醬汁。5.奶酥厚片奶酥主要是由奶油、糖混合而成,加上碳水爆炸的厚片麵包,營養素非常單一 (澱粉+油脂),一份的熱量大約是300卡,建議可搭配牛奶增加蛋白質與鈣質。6.玉米脆片+牛奶這個看似健康的早餐其實是真正的隱藏地雷,玉米脆片加工程度高,許多廠商都會額外添加大量的糖,營養流失也多,營養師建議搭配水果一起吃增加纖維。健康早餐怎麼吃?李婉萍表示如果早餐想要吃得健康,可遵循以下4大原則:1.避免單一營養素至少要含有3種食物搭配例如: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果2.避免選擇加工食品例如:熱狗、香腸、火腿加工食品往往高鹽高油 也容易流失營養3.避免精製醣類例如:白吐司、麵條、玉米脆片高GI值容易導致血糖升高,早上吃可能會讓一整天都精神不好4.飲品搭配以原味、無加糖為主例如:鮮奶、無糖豆漿、黑咖啡減少飲料的糖分攝取 補充蛋白質與鈣
-
2024-10-12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7分靠飲食!網推TOP6飲食減重法讓你越吃越瘦
【文·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飲食減重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飲食減重法排行。減重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短期的衝刺,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現代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不再單純追求外表的纖瘦,更會透過飲食管理與適量運動,達到穩定持久的瘦身效果。其中,「飲食減重法」因不需激烈運動、易於融入日常生活,且效用也在多項研究中獲得證實,成為許多人的瘦身首選。接著就一起來了解更多飲食減重方式及它們的特點吧! 「低醣飲食」助擺脫飯後昏沉 網推「間歇性斷食」適合新手入門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飲食減重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低醣飲食」最受關注。低醣飲食又可稱為「低碳飲食」,實行關鍵就在於降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等醣類的比例,正確的食物選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還能刺激燃脂,幫助瘦身。便有網友實測低醣飲食,表示「比較有感覺的是低碳時下午精神似乎變好了?沒有那種吃飽後昏昏欲睡的感覺」,其他網友也分享自己的減醣方式,如「我是改成一天兩餐。一餐不吃澱粉,一餐吃一個便當,會含白飯」、「現在飯每餐只吃半碗,盡量糙米五穀米,吃完都不會想睡」等,除了瘦身外,對精神的改善也十分明顯。還有廚師親測自己研發的減碳料理,並大方分享前後對照圖,吸引網友回覆「臉變尖,下巴脖子都出現了」、「有精神,變年輕」,認為正確的瘦身對身心靈都有幫助。而「中醫減肥」也受到不少網友推崇。中醫減肥主要是透過中藥促進代謝、改善體質,也可選擇搭配針灸、埋線等傳統療法幫助抑制食慾,加強減重效果。不過也有不少人對中醫減重抱持疑慮,對此有過來人分享「半年瘦了快20公斤超級滿意」、「最有感是內臟脂肪,從8.5到5.5」,並透露其原理就是「讓自己容易飽、不太餓到想吃零食餅乾,久而久之就會降體脂+食量變小」,進而達到「熱量赤字」。但網友也提醒「中醫減肥只是輔助+幫助,你還是要飲控跟運動,不然就是白花錢」,若過度依賴中醫,沒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容易在停藥後「打回原形」。此外,168斷食、隔日斷食等「間歇性斷食」也十分受歡迎。常見的間歇性斷食通常是以日或週為單位分配「進食」與「空腹」的時間,以幫助降低熱量攝取並刺激燃脂,手法較溫和且容易入門。有不少網友分享「間歇性斷食一年半了⋯⋯效果非常好已經養成是生活習慣了」,更有人笑稱「少吃一餐,省很多錢」,認為間歇性斷食好處多多,成為許多減重新手的首選方式。減重是一場長期抗戰!急於求成往往事與願違,容易復胖。若你也正朝著理想的身材前行,不妨選擇一種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飲食減重法,保持耐心與積極,讓減肥之路變得更輕鬆、有成效,取得理想的體態吧!《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調查方法:本排行係使用《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統計觀測條件之「飲食減重法」相關討論則數。觀測期間:2024/06/29~2024/09/29,共三個月。觀測來源:討論區、社群網站、新聞、部落格(排除抽獎文)快使用全台最全面的網路聲量工具——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帶您輕鬆用大數據看時事,了解民意風向、網友喜好!【熱門時事難掌握?超夯話題都在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花10秒鐘訂閱OpView電子報,從此話題、趨勢不漏接!《Social Scan 社群話題週報》:提供最新的熱門排行榜及熱門話題調查局,話題時事一把罩。《Social Watch 洞察報告》:每月兩期,內含深度產業分析、議題拆解等精彩內容等你來挖掘。想看更多排名主題?快快許願告訴我們吧提供題目► marketing@eland.com.tw
-
2024-10-08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疾病治療不只控「糖」 更要控「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頂埔中心診所家庭醫學科院長 張嘉興醫師提供】大多數第2型糖尿病友合併有肥胖的問題,源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熬夜、飲食不規律及缺乏運動,這些因素導致身體代謝異常和胰島素阻抗,引發血糖和體重失控。面對有血糖以及體重需要兼顧的患者,治療上會選擇能同時控制血糖以及具有減重效益的藥物,但最重要的仍是改變生活習慣,找到適合的家庭醫師,配合醫師飲食和藥物治療,可以把體重和血糖都雙達標。三大步驟和一項重要提醒,兼顧血糖及體重管理:第一步-飲食調整:了解「糖」與「醣」的差別許多患者會說,他不喝含糖飲料、不吃含糖食物、也控制熱量,但病情依然控制不好。但細看他們的飲食,就會發現雖然減少了「糖」,卻忽略了「醣」的攝取。我通常會舉「水果」和「澱粉類食物」具體介紹含「醣」食物。如不甜的水果,像香蕉、鳳梨,含醣量就偏高,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糖波動與體重增加,因此要記住「水果可吃不可多」的觀念;以及澱粉類食物如餅乾、麵包、白飯等,都是常見也容易過量攝取的含醣食物,更會導致血糖波動及體重增加。在改善飲食習慣時,建議患者以調整進食順序來控制攝取的食物,如先喝湯、再吃青菜,後吃蛋白質,這樣能增加飽足感,減少吃到不合適食物的可能,也要多諮詢醫師,先認識食物、再吃食物,也能減少選錯食物的問題。第二步-規律運動:不限種類 「動」起來最重要 很多患者會糾結於運動能減去多少熱量,然而運動是會改變體內的荷爾蒙跟代謝,能幫助患者改善胰島素阻抗,也間接改善血糖及體重。此外,許多患者可能因為體重過重造成膝蓋不適,或動起來容易喘,反而不願運動,不利於疾病控制。其實運動首要做的就是「動」,無論是快走、慢跑、游泳或爬山,找到一個自己喜歡、能堅持的種類,先動起來最重要。然而有患者會說哪項運動做起來都不舒服,那我就會建議他上網找國民健康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至少先動起來。並且維持每周至少三次的運動,每次三十分鐘,強度則達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第三步-藥物輔助:兼顧血糖、體重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顯示,透過減輕體重就能下降血糖,也能減少如心血病等併發症的風險,體重就算僅有減少5%,也能帶來益處。目前臨床上常見能兼顧血糖、降低體重的藥物包含Metformin、GLP-1腸泌素、SGLT2抑制劑,建議患者,在用藥和調整生活習慣後,血糖和減重效果仍不理想,應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更換藥物:要維持血糖穩定、不復胖,才能延續健康糖尿病是代謝性的疾病,無論是身體的代謝或胰臟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的功能,等都會受到身體老化或疾病的影響。而透過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及肥胖者減輕體重,是有很高的機會能減輕藥量,或在醫師的評估下停藥,僅需定期回診及檢測追蹤。然而患者仍要謹記,長期維持血糖、體重在標準範圍,不讓數值忽高忽低,才能真正的穩控疾病、延續健康。【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4 醫療.中醫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不復胖有3招
秋天想要瘦身,可別讓「秋燥」壞了你的減重大計!中醫師提醒,秋天氣候乾燥,容易耗傷人體津液,容易引發「秋燥」,導致呼吸道不適、皮膚乾燥及便秘等問題。減重過程中,體內水分流失較快,需注意「滋陰潤燥」,以「養陰」為主。飲食上可多攝取潤肺生津的食材,不僅能幫助身體燃燒脂肪,還能保持內外平衡。減肥飲食迷思大破解! 少量多餐、生酮飲食恐讓你越減越肥秋燥傷肺易便秘,中醫認為白色入肺,包括皮膚、毛髮、鼻子、咽喉、氣管都要顧到。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秋天常見白色養生食材包括水梨、白木耳、百合、山藥和白蘿蔔等,水梨又稱為「百果之宗」,有助生津潤肺止咳,能入菜;白木耳潤肺止咳;山藥能補肺益腎、潤滑滋養;百合則養陰潤肺,也具清心安神之效;白蘿蔔清熱富高纖。利用桑葉、杏仁、梨皮、蜂蜜等泡茶,也能滋陰養肺。另外,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秋燥傷肺恐引起大便燥結,產生便秘,秋天應避免飲食過於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過量也容易囤積體內。尤其秋天要當心節日帶來的聚餐和應景活動,例如月餅、烤肉,恐一不小心就熱量超標,應有所節制。沈瑞斌醫師歸納分析出,民眾減重時常見有5大飲食迷思:▸迷思1:少量多餐,往往控制不當就變成多量多餐。▸迷思2:很多人減重過程只關心數字的變化,常忽略其他引起體重或脂肪量上升的原因,像是近日飲食過鹹、熬夜晚睡,可能導致短時間內體重增加。▸迷思3:近期吃了過多油膩或含糖食物,也會反應在體脂肪上,必須要多花幾天才能燃燒完這些脂肪。▸迷思4:錯誤的生酮飲食可能導致食入過多肉類。▸迷思5:完全不碰全穀類等澱粉食物,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膳食纖維含量不足,以上皆不利成功減重。沈瑞斌醫師強調,即便減重仍應飲食均衡,包括全穀類食物、蔬菜、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且要「定時定量」,每天2到3餐,原則上帶有飢餓感再進食較好,建議進餐時用1個碗盛裝固定的分量,確實作好飲食記錄,並設定適當目標,藉由中醫藥物或針灸療法幫助提升內臟器官功能,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作用,達到減重效果。通常1週能減去半公斤至1公斤,是合理的減重範圍,1個月就能減去3至5公斤,不要一開始就想快速減肥,只要方法正確,其實減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減重速度因人而異 中醫減重善用針灸、埋線與中藥調理中醫減重方式包括:中藥調理、穴位埋線減重及傳統針灸減重,由於每個人肥胖體質並不相同,因此在減重速度上,也存在個別的差異,但能維持不復胖才是重點。門診中常看到長期反覆減重失敗的案例,沈瑞斌醫師提到,有1名60多歲婦人,身高158公分、體重64公斤,自訴反覆減重失敗,身體會呈現溜溜球效應,近幾年自己嘗試各式減肥法更是連1公斤都沒減,這次終於透過調整飲食習慣,輔以中醫藥物和穴位埋線多管齊下,在半年內成功減了10公斤。像這類減肥難度高的患者,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觀念,都還是很有機會把體重減下來。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肥胖體質為氣虛、血虛、陰虛和痰濕,有些人合併有氣血虛、濕熱或陰虛化火、肝鬱化火合併痰濕體質,體內濕與熱不易消退,必須透過中藥對症調理,通常氣虛族群如熬夜工作,代謝能力較差,需先補氣,並朝滋陰、矯正生活習慣改善。沈瑞斌醫師指出,埋線減重屬於長效的穴道刺激,蛋白質揉成的羊腸線約7到10天就會被身體吸收,埋入後必須按揉穴位,或是散步走路活動,有助埋線發揮瘦身功效,千萬別在埋線後成天當沙發馬鈴薯,那就沒效了。至於針灸減重則希望每次施針後留針時間要夠長,對於時間緊湊的上班族來說,建議埋線減重。沈瑞斌醫師提醒,減重應建立正確心態,吃大餐前後仍應正常進食,選擇挨餓反而會吃進更多熱量,適當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提高基礎代謝率,晚上11點到半夜3點必須入睡,以免代謝力下降。減重是場長期抗戰,應先設定3個月到半年的減肥計畫表,養成良好習慣,減重後也不易復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10-03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天別當「盤子」搶葉菜類!4類替代選擇超營養
山陀兒颱風來襲,菜價大漲,傳統市場、超市葉菜類都搶購一空,其實買不到葉菜類也不用緊張,營養師建議,可改選菇類、根莖類、海菜類、冷凍蔬菜等食材,但有些人就怕紅蘿蔔味道太重,可以打碎加入玉米濃湯,就是不錯的料理方式。買不到葉菜的4替代選擇:菇類、根莖類、海菜類、冷凍蔬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蔬菜有紅橙黃綠白黑紫等不同顏色,買不到綠色的葉菜類,可改選白色的洋蔥、菇類等,紅黃色的紅蘿蔔、南瓜等,基本上適當保存,都可以放一段時間。其他如紫菜、海帶芽等海菜類也相當推薦,許惠玉說,海菜類含「碘」,碘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必須營養素,缺乏時容易覺得疲倦、怕冷、甲狀腺腫大及造成心智功能障礙,也會因為代謝變慢而易變胖。怕紅蘿蔔味道 可混入其他料理一起煮營養師林恩如指出,櫛瓜等瓜類、香菇、海帶、紫菜、紅白蘿蔔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怕紅蘿蔔的味道,可以打碎放入玉米濃湯,或混在炒蛋、煎蛋中,燉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冷凍花椰菜也可考慮,清炒、烤、燉飯等都很適合。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侯沂錚表示,絲瓜、黃瓜等瓜類,秀珍菇、美白菇、金針菇等菇類,南瓜、芋頭等則屬於澱粉,在颱風天比較容易買得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3 養生.聰明飲食
30歲男膽固醇過高「吃的清淡」卻症狀加重!醫:吃了比高油高鹽更危險的食物
許多人對飲食常有錯誤的認知。一名男子有肥胖和三高的問題,經醫生指示後調整飲食結果反而更嚴重,原來是他對食物的營養認知有很大的偏差。外科醫師陳榮堅昨日在臉書分享,有一位30歲的男性來看診,覺得脖子緊不舒服,懷疑有三高。經診斷BMI偏高屬輕度肥胖,而且低密度膽固醇也過高。醫師開藥給他並囑咐要戒煙戒酒,還要控制飲食、減少醣分攝取。這名男病患一個月後回診,自述反而覺得脖子更緊了,一驗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比先前更高。陳榮堅一開始懷疑是藥沒效,接著和對方確認用藥和飲食生活習慣,男子表示自己都有吃藥也飲食清淡「我都吃飯、麵和水果」。病患自認吃澱粉才不會餓、吃蛋會增加膽固醇,而且水果很健康,但醫師糾正他吃的那些都是高醣分的東西,甚至比高油高鹽的食物對健康危害更大;所以並不是藥物沒效,他建議患者要減少澱粉,增加肉、蛋和蔬菜的攝取。又經過一個月的飲控,該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著實下降了。陳醫師補充,所謂養生除了飲食均衡,還有個重要觀念「適度減醣」。要降低膽固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另外運動也能使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有效降低,因此要控制膽固醇運動和飲食都很重要。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澱粉過度糊化 吃燉飯血糖飆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義式美食是不少消費者最愛,披薩、義大利麵及燉飯榜上有名。歐洲人喜歡吃略帶米心口感的燉飯,台灣人則認為好像沒有煮熟,會加水煮到糊狀、濃稠感,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澱粉經過糊化,可讓腸胃更好消化吸收,但是「過度糊化」卻容易讓血糖快速飆升。米粒加熱後,大約55-70℃左右,澱粉會開始糊化、分子結構變得更小,利於澱粉酶作用,「白米煮成熟飯」即是澱粉糊化過程。徐佳靖表示,稀飯、燉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因為煮愈久、糊化愈明顯,會釋出更多糖分,屬於「高升糖指數(高GI)」的食物。燉飯要先經過爆香的過程,再用高湯將生米慢慢翻炒,讓米粒吸收湯汁精華,雖然名為「燉」,但並非煮成軟爛。不過國人吃不慣略帶米心的燉飯,部分餐廳會使用台灣米直接烹調,糊化太過則變成粥的綿密口感,容易引起血糖波動。徐佳靖提到,有些正統燉飯會使用進口米,米心吃起來較硬是因為米種不一樣,較不易糊化,升糖指數相對較低。但進口的米通常含有較多直鏈澱粉,耐煮、口感彈牙,缺點是易吸收湯汁。燉飯烹調時會分次加入高湯,重複至生米煮熟,「高鈉及高油」是燉飯的地雷,若再加上起司焗烤更不得了,濃郁滑順好入口,熱量也爆擊。外食吃義式料理,容易營養不均衡,徐佳靖建議,可搭配不加醬沙拉,補充攝取膳食纖維,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幫助減緩血糖上升。在家可做「懶人電鍋燉飯」,徐佳靖說,將蔬菜和肉類食材洗淨後,和洗好的白米一起放進電鍋中,當開關跳起後繼續悶放10分鐘,最後加入一小匙鹽、黑胡椒把飯攪拌均勻,減油少鹽。也可選用雞胸肉或鮭魚當主材料,搭配蘑菇、花椰菜、玉米筍等食材,和白米一起放進電鍋燉煮,讓優質蛋白質倍增。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胖屁股大腿?營養師曝:不是澱粉的鍋 其實是「2大惡習」害的
你是不是也聽說過「吃澱粉會先胖到屁股跟大腿」,所以讓你不敢吃澱粉?甚至已經戒澱粉好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關係 真正主因一次看營養師沈宛徵分享,自己的許多個案也對澱粉感到畏懼、敬而遠之。但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吃進澱粉消化吸收後,除了提供身體大部份能量運用外,會優先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肌肉、肝臟,大約可以儲存約300-400g。不過,當攝取過多熱量,肝臟、肌肉的就會沒有空間儲存熱量,於是這些多餘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皮下脂肪。由此可知,並不是吃澱粉就一定會胖。而是攝取過多食物,才會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儲存在肝臟、或是皮下脂肪等身體各處!瘦下半身日常這樣做 循序漸進不困難下半身會胖,主要是跟熱量攝取過多與生活模式有關。沈宛徵指出,現代人經常外食,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下半身也容易水腫、囤積脂肪。因此,外食族、久坐族想要瘦下半身,沈宛徵建議這麼做:.外食族:外食族想瘦下半身要先控制總熱量,而非不吃澱粉!建議先從減少食用「高油、高甜、高加工」的食物,減少熱量攝取。而許多餐廳為了增加風味,各種餐點的「鈉含量」也容易偏高,下半身容易水腫。建議外食族把握「少醬料、少喝湯」原則,並多選擇以天然辛香料調味的原型食物,就能減少鈉的攝取。.久坐族:久坐容易造成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讓你即便吃得少也容易虛胖、水腫。建議先從增加活動量開始,像是上班時提早一站下車多走路、通勤時多爬樓梯。如此一來,無需刻意播出時間上健身房,也可以讓下半身多活動。等到下半身的血液循還變好之後,就可以從事強度比較強的運動了,如慢跑、騎腳踏車、阻力運動,都可以提高下半身的代謝力,並增加線條感。同時,久坐族下班回家也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適時讓下半身的淋巴液回流、提升血液循環。想要瘦出蜜大腿、蜜桃臀,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身肥胖多方嘗試仍瘦不了 就醫尋求協助為上策沈宛徵強調,下半身的肥胖,主要跟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有關。不過,少數人也會因為基因遺傳跟荷爾蒙分泌,影響了皮下組織的囤積量。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了飲食調整,定期運動,還是甩不掉皮下脂肪的話,建議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藉由客製化的建議,幫助你安全有效的擊退皮下脂肪!延伸閱讀: ·突然一直變胖!營養師點名「讓你莫名變胖10大原因」 蛋白質不足、吃飯時間不規律中了 ·愛喝冰水易胖小腹?減肥「喝冰水or溫水」好? 專家解惑...答案超意外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壓力大、虛累累,小心身體無聲抗議!選擇有國家認證的專利紅麴,高效又安全!
你也是「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工作超載、壓力爆表嗎?沒時間運動、經常「報復性熬夜」,想要改變卻又力不從心?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責任制或輪班制的工作環境,容易讓健康亮紅燈!在無法改變生活方式的狀況下,補充適合的營養,增加代謝能力,這道功夫絕對不可少!紅麴是近年快速竄紅的養生好物,具有輔助調節血脂血糖、延緩衰老等多重功效,究竟紅麴「寶藏級功效」有哪些?消費在選擇紅麴保健品時又該注意些什麼?盤點紅麴4大功效紅麴是一種發酵物,是煮熟的白米加入紅麴菌發酵而成。紅麴從早期就被視為傳統養生聖品,還可當作天然色素,近年研究發現,補充紅麴對健康有很多好處,讓紅麴一躍成為新興的熱門保健品,簡單來說,紅麴主要有以下幾種功效:1.輔助調節血脂血糖,完勝健檢數字。2.降低總膽固醇,遠離高風險等健康危險因子。3.延緩衰老,幫助思緒靈活,避免卡卡當機。4.調節生理機能,促進循環代謝,維持良好的精氣神。國家認證X獨家專利菌株, 吃1樣就能顧3項雖然紅麴功效卓越,但市面上產品品質良莠不齊,該如何挑選?與其聽信網路謠言、都市傳說,不如選擇通過檢驗、擁有國家認證的產品,由國家最高單位把關,對於成分和劑量都有嚴格管理規範,方能安心長期補充。在目前市面上獲衛福部審核通過的「健字號」紅麴保健品中,「娘家大紅麴」以全方位3大功效,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娘家大紅麴」使用台灣大學潘子明名譽教授團隊研發的世界獨家專利成分ANKASCIN安可信心568-R,專利紅麴菌株經動物實驗,有助「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延緩衰老」,獲得國家3健康食品認證,吃1樣就能顧3項,高效又方便!此外,「娘家大紅麴」也是市面上調節血脂血糖保健食品中,唯一做到「3降1升1調節」的紅麴保健品,持續使用可輔助降低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還能提升好的膽固醇,並且調節血糖,宛如為健康築起一道道護城河,把隱形炸彈擋在門外。針對超高齡社會最令人憂心的退化問題,「娘家大紅麴」經誘導型老化動物實驗模式結果,被認證有延緩衰老之功效,使用「娘家大紅麴」有助降低代謝類澱粉廢物沉積,提升思緒反應力,進而維持思緒清晰、常保靈活、敏捷的判斷力,詳細實驗結果均記載於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資料摘要。紅麴有沒有副作用?怎麼吃才安全?市面上許多紅麴保健品都含有莫那可林K (Monacolin K),而莫那可林K有傷肝、傷腎及與慢性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而許多會補充紅麴保健品的人,也都開始在吃慢性病藥物,若紅麴保健品含有莫那可林K,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因此莫那可林K已遭到美國禁止於保健食品使用。「娘家大紅麴」不含莫那可林K,不會有上述風險及副作用,是台灣市面上唯一獲得美國食藥局FDA核可上市的紅麴。坊間有此一說:「紅麴保健品必須要添加Q10才有效」,這是真的嗎?的確,輔酶Q10有「發電機」、「助燃劑」之稱,是人體能量合成的重要酵素,能幫助參與能量代謝。原則上輔酶Q10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但是當產品含有莫那可林K時,會干擾輔酶Q10合成,因此許多紅麴保健品都會額外補充Q10。但「娘家大紅麴」不含莫那可林K,不會抑制體內輔酶 Q10 合成,所以不需要額外添加Q10。 對體質較敏感、重視安全的消費者來說,「娘家大紅麴」不僅符合台、美檢驗認證標準,功效看得見,長期吃也不會有副作用,更透過「醫、學、產」三方合作,從紅麴發酵到產品製造均在台灣,使用全密閉專利自動化密閉固態發酵,製程設置多重風險管制點,頂尖專利技術加上超嚴謹製程,讓消費者能夠全然信任。不只長輩需要補充紅麴,「這族群」也須及早保養!除了中高齡族群因代謝下降,營養吸收率不如年輕時好,建議補充「娘家大紅麴」支援健康,上班族經常外食和應酬,家庭事業兩頭燒,沒時間運動、作息不正常,高壓生活容易導致身體的血糖血脂不穩定,建議及早透過「娘家大紅麴」調節生理機能體質,儲存人生下半場的續航力,同時還能幫助思緒清晰不打結,工作效率更提升!現在就來體驗「娘家大紅麴」的好處>> https://bit.ly/4dGo3O6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8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蜂膠、蜂王漿...專家揭「常見6大蜂產品」用途!用這1種金屬湯匙挖取會破壞成分
蜜蜂是高度社會化的組織,蜂群中包含一隻蜂王、數百隻雄蜂與數萬隻工蜂,分工嚴密、各司其職,共同維護組織的永續發展!鮮享農YA - 農糧署說明,大家最為熟悉的工蜂其工作更是繁多複雜,幼蜂出巢房後稱為(內勤蜂),主要為負責巢內清潔整理工作,約經過2-3週即逐漸轉變為(外勤蜂)負責野外採集,而大家平時常聽到的蜂蜜、蜂膠和蜂花粉,其實就像蜜蜂的糧食、藥材和蔬菜水果,是蜂群為了維持生活與生命的必備產物。而蜂產品有好多種,你知道分別該怎麼使用嗎?.「蜂蜜」是蜜蜂的儲藏糧食是由蜜蜂採集花朵中的花蜜,經唾液中的澱粉酶促進蔗糖分解,轉化成葡萄糖及果糖後,於蜂巢內濃縮保存而成,可說是蜜蜂們釀造出的天然食品。成分易被人體吸收消化,可作為飲品中糖的替代品。.「蜂王子」是蜂王的幼蟲是含著蜂王漿(乳)出生3日的蜜蜂幼蟲,產量稀少而珍貴,約為蜂王漿的1/3,在古代是帝王貴族珍貴的食品。.「蜂王漿」是蜂王和幼蟲的食物是由年輕工蜂的下咽頭腺和大顎腺所分泌的奶油色液體,從小食用蜂王漿的蜜蜂,長大便成為蜂王。蜂王漿的口感辛辣,建議用木質或瓷器湯匙挖取一小匙(金屬湯匙容易氧化破壞成份),搭配蜂蜜水一同飲用。.「蜂膠」是蜜蜂的藥材是由蜜蜂從植物芽苞、葉片或樹皮莖幹傷口上採集來的樹脂,與大顎腺、蜂蠟、花粉等成分混合混合而成。蜜蜂會將其壓實於花粉籃、再搬運回巢內,具抗菌防腐之效,可保護蜂群減少病蟲害,也可作為修補蜂巢的物質。.「蜂花粉」是蜜蜂的蔬菜水果由蜜蜂的足部採集刷取花粉,存放於後足的花粉籃內,再混入唾液和花蜜形成的不規則狀花粉團,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可直接配水沖泡,或加入牛奶、果汁或紅茶攪拌飲用。.「蜂蠟」是蜜蜂的建材是由約兩週齡工蜂所分泌的脂肪性物質,遇空氣即會凝結成蠟片,而想要構築一個正六邊形的巢室,則需要一隻工蜂分泌百片以上蠟片才能完成。人類取用蜂蠟的歷史甚早,中世紀時期即用於製作蠟燭,現代則多應用於製作護唇膏、髮油、乳液、香皂等產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5 醫療.新陳代謝
病是吃出來的!醫分享天天吃飯吃麵必加一物,全家吃出糖尿病
糖尿病到底多是因為遺傳,或者是吃出來的病呢?醫師分享一家人先後確診糖尿病,與他們常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要加辣椒醬、醬油有關。醫師指出,長期偏好特定飲食,又是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天天吃炒飯、炒麵加辣椒醬 全家吃出糖尿病你覺得自己吃得健康嗎?台灣糖尿病罹患人數眾多,到底多是因為遺傳,或者其實是吃出來的病呢?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發文分享過去糖尿病看診經驗,她指出,之前有一家人先後來看診,最後通通確診糖尿病,罹病率100%。詢問他們一家人平時都怎麼吃,竟發現他們幾乎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楊智雯分析,長期偏好特定飲食會造成營養不均衡,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像這家人平常吃飯吃麵習慣一定要加辣椒醬,加了之後一個人竟可以連吃3碗,這樣一餐就吃下10份的醣。因為太好吃,整碗麵不需要有配菜和蛋白質,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而因為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又有飢餓感,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又增加脫水的風險,就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當飲食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醬料對控血糖控血壓的人是大忌米飯是台灣人的主食,幾乎天天都可能吃到,但偏偏白米飯對控血糖的人是項挑戰,只要攝取過量就會讓血糖不穩。如果吃的是炒飯,更要注意油脂和澱粉的攝取量,吃多不但容易發胖,血糖也不易控制。營養師夏子雯曾受訪表示,一般餐廳或熱炒店的炒飯,可以看到每一粒米都被油脂包覆,燴飯的醬汁經過勾芡,等於在白飯上又添加了油脂和澱粉。所以如果有一餐吃了炒飯或燴飯,當天其他餐最好要控制油脂和澱粉減少一些,且要攝取蛋白質和蔬菜。另上述病例吃飯必加辣椒醬也是致病問題,辣椒醬、豆瓣醬等高鈉醬料,對於要控血糖控血壓的人是大忌。調味應改以天然辛香料,如新鮮蔥、薑、蒜、辣椒、檸檬、洋蔥等,再調少量醬油當沾醬,並且適量沾。3招對付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糖尿病前期就會出現「胰島素阻抗」,而如果已經有胰島素阻抗,楊智雯建議3個調節方法:1.調整飲食: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入,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2.增加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尤其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3.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有效管理壓力、改善睡眠品質有助於胰島素的正常功能。另外,若需使用藥物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話,需由醫師診治開立處方。根據國健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數據統計,預估全國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糖尿病患若沒有將血糖控制好,將引發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以及進而截肢等合併症。【參考資料】.《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最早從40歲開始受影響 預防認知能力下降不該做4件事
一般認為,認知能力下降只會發生在90歲長者身上,但最早在40歲可能就開始。雖然遺傳因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許多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不僅可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能增強認知功能。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除了吃水果和蔬菜這些預期的建議之外,還有一些習慣可能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如果想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你可能考慮停止做以下4件事:1.不要忽視運動專家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心率並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從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此外,運動也會增加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化學物質,它在記憶和認知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可以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低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且不需要一次完成,可分階段完成。除了跑步、跳舞、健行、瑜伽或散步等你喜歡的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例如打掃房子、園藝或和兒孫玩耍也能幫助你達成運動目標。2.別輕忽睡眠問題對於大腦及整體健康來說,睡眠的品質和時間長短都很重要。專家建議,目標是每晚睡7到9個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濃度,這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充足的睡眠則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睡眠不足,應該優先考慮睡眠。若你在入睡或保持睡眠方面有困難,試著在睡前一小時內避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並建立一個就寢例行計畫。若你在7到9小時的睡眠後仍感到疲憊,這可能是其他睡眠問題的跡象,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測。3.不要不吃蛋黃專家指出,蛋白確實含有優質蛋白質,但蛋黃是所有促進大腦生長的營養素所在地,像是膽鹼和葉黃素。因此,只吃蛋白對你的大腦可能好處沒那麼多。較高的膽鹼攝取量與更好的認知能力有關,一個全蛋約含有147毫克膽鹼,是此種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之一。如果你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有研究已指出飲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的血液膽固醇影響比過去認知要小。除非醫師告訴你限制雞蛋的攝取,否則沒有理由不吃蛋黃。若你不喜歡雞蛋,膽鹼的另一個好來源是雞肉。4.別把壓力當正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慢性壓力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已將心理壓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聯繫起來,例如中年時期的工作壓力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重大壓力生活事件也與此有關。由於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要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專家建議,嘗試冥想或深層呼吸練習、定期運動、花時間在戶外、寫日記或從事其他喜歡的嗜好。最重要的是,騰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 【資料來源】.8 Things You Shouldn't Do When Trying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2 醫療.中醫
秋分到!中醫提醒留意2身體指標 2食譜、3穴位有助益氣潤肺
9月22日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或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病症,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如想在下雨天吃鍋暖胃,營養師建議,鍋底挑選要留意上火、高熱量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秋分象徵夏天的結束與秋天的開始,開業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等「呼吸道疾病」;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等「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周大翔說,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物不可少,常見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也應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因為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周大翔表示,氣血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開始補氣補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夜間需準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吹風,白天可曬太陽去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憂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等適度有氧運動,除了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可以加強毛孔打開,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影響水液代謝能力。最近幾天總是陰雨綿綿,最適合和親友團聚吃火鍋,營養師夏子雯表示,麻辣鍋是許多人秋冬的首選,鍋底的挑選及烹煮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要留意上火、高熱量的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夏子雯建議,健康吃火鍋可以適量海鮮,或板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去皮雞肉等,取代油花多的肉片,減少過多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加入青菜、菇類等,有助於消化;若有需要沾醬,可以蘿蔔泥、蔥、薑、蒜等天然的辛香料為基底,抗氧化物含量高,再加入少許醋、醬油、沙茶調味;澱粉則以南瓜、芋頭、山藥取代白飯與麵條;飲料選擇無糖茶飲,零熱量又可以解油膩。另外,周大翔也提供2食療、3穴位,讓民眾益氣潤肺:秋分【穴位】按摩※合谷穴:取穴於手背第1至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幫助疏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壇中穴: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間,每日熱敷或按壓15至20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太溪穴: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秋分【食療】食譜※益氣潤肺茶成分為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甘草1克,放入300毫升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了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的效果。※木耳蓮子湯成分為新鮮白木耳1至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百合10克、蓮子20顆左右,視個人口味加減、紅棗5至10顆剖開、西洋參3至5片,放入電鍋並加入約500至1000毫升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濃稠度適量加減,燉煮半小時至一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
-
2024-09-22 名人.劉秀枝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名醫揭失智症危險因子:中年就該開始努力
我應邀對一家企業30至50歲的員工演講,對方希望我在90分鐘內講失智症、迎向銀閃閃生活需知,和退休後活出豐富人生。聽眾是否太年輕了?其實,佔失智症六成的阿茲海默症,其大腦的主要病變類澱粉斑塊在失智前30年就開始漸漸沉積,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預防;又因無法預知何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所以人人都要預防。很高興看到青壯年忙著成家立業之餘,對長輩與自己的老年能未雨綢繆,降低對老年的焦慮。回想我30至50歲時在做什麼?那是個人學習、成長並走向事業顛峰的階段。心中只有醫院、病人、教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不僅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也要有足夠儲蓄養老,獨立自主,活得有尊嚴。小時候經歷外祖母往生,中年後看著健壯能幹的雙親逐漸衰老、失智,在90多歲時往生,讓我體會到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平常診治的神經內科病人多高齡,常罹患腦中風及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等。疾病不論身分地位與經濟狀況,只有輕重之分,而且人人都有機會。成年人最擔心的疾病是癌症、失智症與心臟病。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治突飛猛進,大部分的癌症都可控制或治癒,很多人裝了冠狀動脈支架後生活如常。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相對落後,即使美國從2023年開始有兩種抗類澱粉的抗體針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只讓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者,治療18個月後的認知退化延緩約27%至35%,且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刺胳針》委員會(The Lancet Commission)分析大量最新醫學文獻,於2024年8月發表失智症14個可控危險因子的「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也就是依此危險因子在人群中的盛行率以及風險性,計算出有多少比率的失智症是因為此危險因子而發生。而且,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需預防或控制的危險因子,18歲以前是低教育(5%);18-65歲時是聽力喪失(7%)、低密度膽固醇高(7%)、憂鬱(3%)、腦外傷(3%)、少活動(2%)、糖尿病(2%)、抽菸(2%)、高血壓(2%)、肥胖(1%)、飲酒過量(1%);大於65歲是社交隔離(5%)、空氣污染(3%)和視力喪失(2%),加總共45%。如果這14個因子都消除了,就可減少45%的失智人口。為何聽力喪失的比例高達7%?聽力喪失的失智症相對風險只有1.4倍,但因聽力喪失的人口多(59%),所以可歸因比例就跟著提高。雖然沒有大數據佐證,但醫學文獻也顯示地中海式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也是有效的失智症預防因子。人類健康受到基因、個人體質、環境、生活型態、心態和機遇的影響,除了基因無法選擇及機遇可遇不可求外,其他都是可調適的。也就是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要治療,並以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與正面心態來預防失智;且在退休後,追求以前的興趣或培養新嗜好,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擴大視野,豐富的退休人生自然水到渠成。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名人.黃斌洋
中秋節後為何是牙科急診高峰期?專家告訴你如何自救及預防
中秋節前後除了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大快朵頤的機會。但您知道所謂中秋應景美食,在美國牙科協會(ADA)眼中,都是對牙齒不討喜的食物嗎?難怪每次中秋節過後,總是牙科急診的高峰期。【月餅】澱粉外皮:澱粉粉屑如果卡在牙縫沒有盡快清除,將造成牙齒細菌代謝後產生酸,造成牙縫間蛀牙。高糖內餡:精緻糖本來就是細菌最愛。月餅的高油高糖高熱量,吃太多容易上火,也會導致牙齦發炎及紅腫。黏稠內餡:像棗泥、蓮蓉等高糖又質地黏稠的內餡,容易卡在牙縫中,讓糖分殘留在牙齒更久,蛀牙率大增。冰凍內餡:冰心月餅冰冰涼涼很好吃,但大啖烤肉之餘,如果又同時吃冰心月餅,牙齒對於忽冷忽熱環境適應不良,嚴重時就會出現牙齒急性酸痛甚至不可逆牙髓發炎壞死現象。如果冰心月餅退冰不完全,內餡可能跟冰塊一樣硬,用力過猛牙齒就會咬裂。自保方式:.月餅的內餡選擇以低糖與少黏為優先。.若無法刷牙,至少用牙線剔除牙縫中的黏性內餡與殘留食材。.吃月餅時可搭配綠茶,研究發現綠茶的兒茶素有降低蛀牙效果。.增加使用含氟牙膏頻率。.吃冰心月餅前請確認退冰完成,熱食與冰品間稍作間隔。【柚子】柚子為柑橘類水果,偏酸性且高糖分。琺瑯質持續接觸易被軟化呈現光滑外觀,增加脫鈣蛀牙風險。自保方式.吃柚子時避免同時配果汁或運動飲料等酸性飲料,可用中性開水中和口中酸性,甚至配鹼性無糖綠茶更佳。.吃柚子的時間請集中。避免持續吃造成口腔一直處於酸性。.吃完柚子立刻清水漱口,並建議約20分鐘後牙齒初步再礦化完成後,再以軟毛牙刷刷牙。【碳酸飲料】除了高糖,很多碳酸飲料如可樂本身就是酸性,只是被甜味口感蓋過而不自知。口腔接觸酸性飲料約15~20分鐘後,才會逐漸恢復酸鹼平衡。若持續一小口一小口喝,牙齒等於一直浸泡在碳酸飲料中,被高糖與強酸雙重夾擊後,牙齒琺瑯質終被軟化,導致蛀牙。自保方式.集中時間喝飲料,並配以開水。.以吸管飲用,減少牙齒接觸時間。建議以無糖綠茶取代碳酸飲料,對牙齒保健更佳。【酒精飲料】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唾液分泌,導致唾液內協助抑菌的免疫球蛋白功能降低,蛀牙細菌增生,蛀牙率升高。自保方式.適量飲酒,避免過量造成唾液腺抑制。【甲殼類美食】秋天是甲殼類美食產季,若貪方便直接用牙齒咬碎甲殼,可能讓牙齒斷裂。自保方式.用甲殼鉗取代牙齒咬,以免牙裂或牙碎得不償失。【烤肉食物】烤肉醬本身就充滿色素,容易造成牙齒外部染黃變黑。結果圓滿了中秋,卻黃黑了牙齒。自保方式.吃烤肉過程請持續飲用開水,沖淡色素附著牙齒機會。吃完請立即徹底潔牙並使用牙線。若已造成牙齒染色,可以考慮到牙醫診所透過噴砂將色素處理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1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要不要吃早餐?營養師揭關鍵 「7種健康早餐組合」穩定血糖助減重
不少人早上為了趕著上班、上學,早餐經常匆匆打發,或是因為起床太晚來不及,乾脆把早餐跟午餐併在一起吃,但早餐學問大,不僅是一天元氣的開始,養成吃早餐的好習慣,更可以維持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風險!上午10點易出現低血糖反應 不吃早餐恐致胃疾病依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每天的12個時辰,相對應人體的12條經絡。早上7~9點正走到「胃經」,也就是在這個時段吃早餐,身體的消化利用率會是最好的。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正常的血糖值約在70~100 mg/dl間,通常人體經過一整夜沒進食,血糖就會跟著降低,此時若好好的吃一頓營養的早餐,能使血糖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可以預防常見於上午10點左右的低血糖反應。若血糖較低,較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心悸等不適,進而可能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雖然有些人習慣不吃早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可以在午餐、晚餐再「補」回來,但程涵宇說,早餐很重要,不能省略!若不吃早餐,容易因為早上空腹,中午時肚子更容易感到飢餓,有人更因此食量大增,反而造成胃腸負擔過重,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同時錯過早餐,長時間未進食,胃中沒有食物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會讓膽汁變濃稠,產生膽結石的機率因此變高。吃早餐助代謝 遠離糖尿病因此,不要小看吃早餐,早餐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和活動、預防低血糖、維持正常代謝等都有幫助。程涵宇解釋,存在肝臟的肝醣約有70-100公克,在禁食8-12小時後即會耗盡,而肌肉中的肝醣也因為沒有糖分的補充而漸漸用完,人體為了生成葡萄糖,會消耗肌肉組織,一旦肌肉減少時,人體代謝就會變差。對於體重斤斤計較的愛美一族,更可以透過吃對早餐,維持良好代謝,控制攝取的總熱量與合理的體重。同時,吃早餐也可以降低「胰島素抗性」,因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當身體的肌肉、脂肪、肝臟細胞等,無法正確有效的跟血液中的胰島素反應,就是胰島素抗性,這會造成血糖偏高,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而且,吃早餐可幫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通常習慣不吃早餐或是早午餐一起吃的人,多半是因為晚起床,這也常代表前一天可能較晚睡。一旦晚睡,吃宵夜的機會就大增,這時候就很容易有小腹、產生腹部肥胖的問題。低GI早餐也要注意份量 這樣吃延緩血糖上升建議早餐要吃含有複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全麥饅頭、麥片、糙米飯糰等,這些食物會慢慢釋放糖分,有助於控制血糖,而且不要喝含糖飲料,可以再輔以雞蛋、豆漿等增加營養,由於多數人常忽略天天五蔬果,早餐幾乎以澱粉、蛋白質為主,建議早餐也要吃水果、蔬菜等,增加纖維質的攝取。程涵宇也提出理想的早餐組合,像是吐司夾蛋及生菜、饅頭夾蛋,或是以菜包取代肉包,再配上一杯微糖豆漿,熱量大約400卡,可提供適宜的熱量,也帶來活力滿點的早晨。如果已是糖尿病患,早餐更要注意醣類的攝取。吃吐司要切邊,看似不起眼的吐司邊,因為體積紮實,占了一片吐司20%-25%的澱粉量,熱量不容小覷。糖尿病患的主食類可盡量選擇「低GI」的糙米、全穀類,程涵宇說,低GI也就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吃完之後,血糖上升較為緩慢,不像白米、精緻麵包等屬於高升糖食物,會讓血糖快速增加,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全麥麵包、麥片等健康早餐,仍要注意進食的份量,吃太多還是會導致血糖過高,因此,不能因為是低GI食物就放心無限制的吃。選擇水果時,糖分較高、比較甜的水果也要限制份量。同時,因為高纖維蔬果可以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因此,比起一般人,糖尿病患者的早餐更應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建議可吃生菜、番茄、小黃瓜等。早餐可分兩階段進食 減輕腸胃負擔不過,不少人常覺得早上剛起床胃口不好,更別說重視早餐,建議可以分「兩階段進食」,起床後先喝豆漿補充體力,等到10點左右覺得「味覺醒了」,再吃點吐司,如此也會酌量減少午餐的食量,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因為不少上班族會利用午休時小憩,但如果午餐吃太飽,趴在桌上午睡,很容易對飽脹的胃部造成壓迫,若適量減少午餐的食量,也能減輕對胃的負擔。 健康早餐組合1.苜蓿芽三明治+精力湯2.起士蔬菜三明治+燕麥片3.吐司夾蛋(去邊)+少糖黑豆漿4.饅頭夾蛋+少糖豆漿5.堅果雜糧饅頭+低脂起司+水果一份+無糖綠茶6.稀飯1碗+荷包蛋1個+青菜2碟7.全麥麵包三明治+低脂鮮奶值得一提的是,假日補眠,近中午時分才跟朋友、家人悠閒的共進早午餐,這種用餐方式愈來愈流行。但是早午餐的份量大,往往有火腿、培根、雙蛋等大量的蛋白質,烹調也多以油煎等方式,油脂比例高,不適合作為一天中的第一餐,否則很容易變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一直吃藥?從心臟衰竭病例說起…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二:心臟衰竭【建議就診科別】心臟內科一個胖胖壯壯的年輕人,感覺很疲勞的走進門診,還未到不惑之年的小陳,最近睡眠品質很差,一躺下來就又咳又喘,一定要坐起來才會覺得比較舒服。一開始只是睡覺不好睡,墊高枕頭半坐著睡還可以解決,沒想到後來連在工地做粗活時都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除此之外,小便越來越少,兩腳越來越水腫。小陳本來不以為意,想說過去也沒什麼疾病,應該過一陣子就會改善,沒想到晚上喘咳越來越厲害,甚至咳出了粉紅色的泡沫水痰,家人看了很擔心,要他趕快來就醫。年紀輕輕已三高 導致慢性腎病變、心臟衰竭門診檢查發現,年輕的小陳,年紀輕輕竟然就已經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工地幹活天熱辛苦,常常喝含糖手搖飲和吃高油高澱粉的便當。長期未留意自己身體狀況,連腎功能都已經進入慢性腎病變。靜態心電圖檢查就出現了懷疑心肌缺血的徵兆 (poor R wave progression)。胸部X光顯示典型的心臟衰竭與肺水腫徵象,心臟擴大合併兩側像蝴蝶翅膀一般的陰影(butterfly sign)。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退化 (LV systolic dysfunction with diffuse hypokinesia),心臟功能最重要的指標左心室收縮分率只剩下36% (正常值為50%以上)。蕭醫師先以藥物處理了小陳的症狀後,安排了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結果顯示心臟前壁和下壁肌肉都出現明顯缺血性變化,診斷是因為冠狀動脈阻塞疾病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功能下降的心臟衰竭。因此安排了心導管,將小陳阻塞的血管打通並放上塗藥支架。緊接著衛教好三高的控制,加上心臟衰竭的藥物治療。小陳經過治療穩定服藥半年後,心臟功能已逐步恢復,左心室收縮分率也進步到56%,晚上不再因為咳嗽和喘無法躺著睡覺,過去負重勞力工作時容易胸悶、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這些困擾症狀都大幅改善,現在已經可以回到建築工地繼續原本的工作。心臟衰竭個案,因為心臟功能衰竭,無法有效的將水分幫浦到我們的血管,水分回堵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水腫,肺水腫會導致交換氧氣的能力下降,個案會因為肺泡裡面充滿液體感到喘和想咳,血管通透性大幅上升時,紅血球就會跑到肺泡裡,產生粉紅痰。這些個案會因為坐起來時,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的工作不會那麼多,就會覺得比較輕鬆。因此出現端坐呼吸,無法躺著睡覺的症狀。此外,腎功能變差會影響身體水分代謝,過多的水分會急遽增加心臟的工作量,若心臟衰竭合併腎功能不佳,急性期利尿劑成效不彰時,有時甚至需要緊急洗腎,排除多餘水分,減輕心臟工作量,避免過多的水分造成肺水腫,進而導致呼吸衰竭的危險性。三高不治療 最怕心血管併發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慢性病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長久未治療控制對於健康危害甚大,往往會造成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損傷。很多時候個案常常覺得我又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吃血壓血糖血脂藥?如果吃了不就是要一輩子吃?因此很抗拒接受慢性病的診斷。其實,這些慢性病的藥物,重點不是治療症狀和數字,而是在預防後續的併發症。三高最容易造成的併發症,就是心血管疾病,舉凡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都是常見的併發症,其他諸如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也都跟三高有關,長期服藥其實是在保養我們的身體,避免過高的血壓、血糖、血脂造成我們身體的負擔,過高的血壓就像是讓心臟出力過度,過高的血糖就像是把血管醃漬在糖水中,過高的血脂就是讓血液黏稠不順,這些都會造成心血管的損害,控制三高,就是要預防這些我們不願意發生的併發症。心臟衰竭治療同步留意腎功能心臟衰竭的治療,除了查看有沒有心血管阻塞的成因外,藥物控制,管控水分,留意腎功能,控制慢性病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慢性病的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新一代的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不僅可以有效穩定血糖,更重要的是合併有心臟、腎臟等器官保護作用,更可以減少未來心臟衰竭惡化住院、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以及腎臟功能惡化風險,協助慢性病患者預防長期併發症的不良預後。SGLT2抑制劑在治療應用上,對於心臟衰竭的左心室收縮分率小於40%的個案,健保目前已開放給付,對於心臟衰竭患者治療十分有助益。(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8 醫療.精神.身心
睡不好該吃什麼助眠?醫推「一夜好眠食物」不怕胖:地瓜、芋頭、香蕉
不只喝咖啡睡不著,日常飲食中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吃不夠,也會導致失眠!醫師指出,飲食與睡眠大有關係,進食的時間點、吃進去的食物,都與睡眠息息相關。63歲的阿隆半年來為了減重,進行低碳高蛋白飲食,雖體重有減輕,睡眠品質卻越來越差,每天不是失眠就是早醒,醫師建議他調整飲食習慣後,睡眠狀況才逐漸好轉。在求診之後,阿隆才知道睡不好是受飲食影響。他表示,自己有參加減重課程,三餐以大量的豆腐、豆漿與蔬菜為主,完全不碰飯、水果,飲食上追求以低熱量、低碳、高蛋白飲食為主。事實上,吃對食物對睡眠也很重要。收治個案的聯欣診所院長、整合醫學科醫師顏佐樺問診後發現,阿隆原本睡眠品質就比較不好,在嘗試減重3個月後,發現自己體重有下降,幅度卻未如預期;在減重持續至6個月時,更因有時晚上太餓而吃進不少零食,白天三餐又回到極為克制的減重飲食,情緒因此多少有些波動。低碳飲食致失眠,可吃抗性澱粉顏佐樺表示,飲食會影響睡眠狀況,與大腦分泌的荷爾蒙血清素和褪黑激素有關。褪黑激素主要作用是調節生理機能、穩定作息規律、幫助入睡;血清素和色胺酸是褪黑激素的源頭,也就是製造褪黑激素的原料;攝取蛋白質能補充色胺酸,若餐中同時含碳水化合物,則能協助色胺酸經過大腦屏障,合成血清素。因此晚上吃一些澱粉、蛋白質能夠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生成,對睡眠是有實質幫助的。但若像上述個案有飲食控制需求,會建議適量補充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是指小腸所不易消化的澱粉及其次級產物,吃了能增加飽足感,但相對不易影響血糖,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如馬鈴薯、芋頭、地瓜、香蕉等。有睡不好、失眠困擾,飲食該怎麼吃?顏佐樺建議,可參考以下4點飲食原則:.晚餐適當補充蛋白質、抗性澱粉等原型食物.平時蔬菜,水果吃得夠,營養素攝取均衡.避免晚餐高脂肪、高熱量,會影響睡眠品質.酒精飲品可能會讓人容易入睡,但卻會影響睡眠的深度,因此也會影響睡眠品質2招檢測揪出失眠原因顏佐樺指出,會導致睡不好的原因繁多,低碳飲食、壓力、營養素不均衡等都會影響睡眠。有失眠問題的民眾,不妨善用以下2項功能醫學檢測分析,幫助揪出潛在失眠原因。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不正常的皮質醇晝夜節律,會造成情緒異常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長期失衡亦會導致內分泌中的甲狀腺或免疫系統失調。透過此分析可得知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24小時晝夜分泌的變化,了解失眠是否是因壓力所致,並進一步向醫師諮詢、調整生活型態。甲基化代謝分析:甲基化反應是體內最重要的生化反應之一,負責製造、維持及修復DNA以外,也調控身體相當多的機轉,同時協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若合成狀況不佳會導致血清素、褪黑激素分泌少。甲基化的運轉仰賴B群等營養素,因此透過此項分析,可了解失眠原因,進而補充合適的營養素。顏佐樺呼籲,若希望全面性的檢視自己的睡眠狀況,或希望減少睡眠用藥依賴,可諮詢整合醫學專業醫師,深度評估睡眠質與量,搭配功能醫學檢測,分析荷爾蒙狀態,協助找出睡眠障礙原因,並規劃一套個人化睡眠解決方案。此外,飲食取向、飲食習慣、飲食的時間點都可能影響睡眠,但每個人的代謝速度不一,各種物質的代謝狀況會因人而異,顏佐樺建議民眾,可經專業醫師檢查評估,量化個人飲食狀態,並擬定一系列具體、實用的個人化飲食管理建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496.html】
-
2024-09-12 養生.聰明飲食
8成國人「3蔬2果」吃不足 中秋節小心應景食品熱量陷阱
國健署提醒民眾,應養成每日「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不過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營養概念不足,約8成民眾沒有攝取足夠的蔬果。因應中秋佳節,國健署推出健康創意套餐,應景的烤肉、月餅、柚子加入當季盛產食材,兼顧營養與健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透過專法營造正向健康的飲食文化,條文也包括確保飲食與營養資訊的透明化。中秋家族聚會免不了大啖美食,不小心熱量就超標,國人應檢視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別在節慶之後胖了一圈。「國民營養專法」推動近40年,終於在去年送進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吳昭軍強調,國健署將系統性推動飲食與營養教育。中秋節即將來臨,各大賣場推出烤肉專區、月餅禮盒,民眾在選購前應詳閱產品標示,避免吃進過多的油、鹽、糖,養成正確的選食觀念。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李嘉慧說,中秋一家團團,聚餐習俗不可少,但須留意多加工食物、蔬菜攝取量不足、調味料添加物、高油高糖等隱藏地雷。以烤肉為例,各式肉片、加工食品,另再加上月餅、含糖飲料,光是一餐的熱量就直逼2500大卡,遠高於一般成年人一天所需的1800至2100大卡。李嘉慧建議,中秋節烤肉要掌握吃原型、少調味、多樣化等原則,選擇瘦肉和低脂肉類,例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肥肉及加工肉製品。多搭配四季豆、絲瓜、櫛瓜、彩椒、菇類等蔬菜,或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未精製雜糧,增加膳食纖維及各種維生素。國健署邀請人氣主廚陳之穎示範季節食材入菜,設計營養健康的中秋套餐,把烤肉、月餅、柚子等應景食材結合在一起,熱量減半、營養加倍,約908大卡,低於傳統烤肉套餐。健康中秋套餐1.柚香酪梨烤肉蘇打三明治用蘇打餅乾取代白吐司,增加爽脆口感;添加酪梨增加滑順口感,也攝取好油脂。2.咖哩酥菠羅炒飯將咖哩酥及鳳梨酥入菜,搭配台灣在地茭白筍取代部分白飯,減少攝取澱粉量。3.五彩蔬菜串串尬烤雞腿多種高纖蔬菜搭配低脂雞肉,除了營養多元,飽足感十足。4.蜂蜜地瓜綠豆糕運用綠豆糕的餡料,加上地瓜拌在一起,降低熱量、增加膳食纖維。5.柚子多多綠使用當季柚子製作,吃到天然口感又富含維生素C、葉酸和膳食纖維,是健康又美味的飲品選擇。陳之穎表示,套餐大幅減少熱量、油脂、糖、鈉含量,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而且膳食纖維、葉酸及鉀等營養素可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5成、維生素C達每日成人建議量100%。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只是正常老化?預防失智 腦齡檢測提早揪出輕度知能障礙
衛福部最新公布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失智盛行率7.99%,推估至2025年底,失智人口將破35萬人。近年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台灣預計明年引進,但該款藥物主要針對早發性失智患者。據推估,台灣約有70萬名輕度知能障礙者多數未被診斷,因應需求,不少醫療院所推出自費做「腦齡檢測」,但需定期篩檢才能達到預測效果。MRI檢測+ADNI指標 揪出輕度知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腦部會逐步萎縮,有一種為大多數人認可的腦齡檢測,是透過核磁造影(MRI),不需施打顯影劑,即可了解腦部結構與血管,分析腦部認知功能區域的構造,包含語言、情緒、記憶、運動等區域,與正常人相比是否提前萎縮,如果提前萎縮,經醫師判斷與評估,釐清是否有早期的輕度知能障礙。引發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不是只有「阿茲海默症」,還包含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運動神經疾病「巴金森氏症」。據統計,失智症類型分布前三名,分別為阿茲海默症占57%、血管型失智症占23%、巴金森氏症引起的失智症占7%。葉篤學指出,透過MRI檢測,可以從腦部構造的變化和血管的狀況,推測是哪些類型的疾病引起認知功能障礙。目前阿茲海默症是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最大宗的疾病,65歲以上長者約6%到10%機率罹患此病,患者從症狀出現到被診斷安置,平均時間為5到7年,通常出現症狀時,多會被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常疏忽早期介入的機會。現行診斷方法,初步皆採取「量表」做認知功能檢查,如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簡易心智量表(MMSE)等,再加上MRI或正子攝影(PET)。葉篤學表示,最近則會採取阿茲海默症神經學影像研究倡議(ADNI)指標,包括結構、功能和分子腦部造影、生物流體生物標記、認知評估、遺傳數據和人口統計資訊。其中腦部MRI的變化是一項重要指標。健腦最有效方式 就是學習即使臨床診斷方式愈來愈精細,若不能及早就醫診斷,會讓後續投藥或控制效果有限。近年才會興起自費做MRI,監測腦齡的風潮。由於有個體的差異,如果想提早預知是否有進行性腦部萎縮,葉篤學說,或許可以從60歲就開始做腦齡檢測,每5年做一次,比對自己腦部變化,在腦部出現稍微萎縮的情況下,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演變為失智症的風險,通常腦齡比實際年齡高5歲,就是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坊間的健腦運動非常多,葉篤學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但學習方式不是只是人去上課,而是吸收後輸出,如學語言,吸收單字後要立刻會使用,或是讀完一本書後撰寫讀書心得,這些方式能大量活化腦區,維持腦齡不老化。除了有監測腦齡的意識外,預防更為重要,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據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未來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長期熬夜或生活作息不正常者,也是失智的高風險群,經動物實驗顯示,在進入深度睡眠,沉澱在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會被代謝清除,如果長期沒有排除,就會增加失智風險。葉篤學說,面對超高齡化社會,誰也沒辦法預料到失智症何時會找上門,而且失智症患者一旦失去認知功能,難以決定自身的照顧方式,失智家庭也因為家中有失智患者,大幅增加照顧負擔,民眾應該提高意識,面對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預防方法只有一招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既然如此,最好改掉這既不雅觀又有健康風險的習慣。雖然這還不是定論,因為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不過,看過有關研究報告的專家認為,挖鼻孔是失智症的一大風險因素。為何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這背後的理論是:手指上的病菌會透過鼻孔,傳到腦部,引起發炎。時間一久,腦細胞因發炎而損壞,就會出現失智的徵兆。此外,挖鼻孔的時候,難免破壞鼻腔的內層,細菌就容易滲入血管,引發感染,導致發炎。上月發表在美國醫藥科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上的文章說,挖鼻孔與失智的關連,還需進一步研究。作者引述了10項肯定有關連的研究,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認可的一項,結論是「可能有關連。」只有勤洗手能防範文章也引述澳洲研研究團隊的報告,指出挖鼻孔多少和失智症有關,該報告還提出很簡單的防弊方法--勤洗手,說這簡單的一步就能降低挖鼻孔造成的風險,堪稱「預防失智的簡單步數。」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美國65歲以上的人,估計有670萬深受其苦。失智症的確切病因,科學界還在研究,目前公認是腦細胞當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以及tau蛋白扭結,阻礙認知能力。造成腦細胞澱粉沉積物的病原體包括皰疹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細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這些病原體可能透過連結鼻腔和腦部的嗅覺神經傳到大腦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感染這個嗅覺司令部。也有研究指出,腦部血管破損、結疤,阻礙血液的流通,引發沒人注意到的微中風,這也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調查發現,美國幾乎每個人都挖鼻孔,平均每天挖鼻屎四次。(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秋季「營養冠軍」秋刀魚,Omega-3是鮭魚2倍!但這些人慎食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建議從日常飲食增加Omega-3的攝取,尤其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富含Omega-3,堪稱秋季的「營養冠軍」,不妨可以多吃。魏士航指出,魚類是非常好的Omega-3優質來源,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秋天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相當驚人。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魏士航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非常注意飲食,但在檢查時三酸甘油脂高達800mg/dl,超過正常值5倍(正常值應小於150mg/dl)。為此,營養師為這名病患制訂專屬的飲食計畫,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為主,逐步戒除患者最愛的麵食、麵包等精緻澱粉食品。兩個月後,患者三酸甘油脂水平雖有下降,但仍然偏高。醫師建議他多吃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鰻魚等,同時調整飲食中優質蛋白質比率,增加豆漿、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質,再提升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量。待兩個月後回診,患者的三酸甘油脂降至167mg/dl,接近正常值,也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Omega-3雖然對人體有益,魏士航提醒,過量攝取魚油可能引起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道不適、流血時間延長、流鼻血、黑便和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魚油也會影響凝血功能,因此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懷孕後期、近期須手術患者及素食和海鮮過敏者,應避免從魚油攝取Omega-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9-03 養生.聰明飲食
增32種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 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不僅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機率也會提高50%。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說,國際將加工食物分為四等級。以雞蛋為例,未加工的雞蛋屬於第一級;加了鹽巴調味的荷包蛋屬於第二級;將第一、二級食品組合後再加工的蛋黃醬,被歸類為第三級加工食品;至於添加了防腐劑、甜味劑、修飾澱粉等製造出來的蜂蜜蛋糕,就是第四級的超加工食品。【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且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研發時,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大量的精緻澱粉與脂肪將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欲,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魏士航說,研究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舉例,曾有一位65歲男性病患,退休後為了方便,每周到大賣場採購冷凍食品,早餐吃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已吃出糖尿病。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1.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好購物清單,減少衝動購物。選擇肉鋪、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店家。2.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例如只在出遊時吃洋芋片,每周最多不超過3次。3.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品項,避開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如燕麥奶。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