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科別.牙科
搜尋
氣味
共找到
453
筆 文章
-
-
2021-02-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 北市290線公車比照雙鐵禁飲食
農曆年春節將至,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雙鐵、客運禁止飲食,高鐵也取消春節自由座。台鐵、高鐵均表示,若有生理的特殊需求需服藥,可以喝水,喝完水後要把口罩重新戴起來。而雙北市約290路線的公車也跟進,北市公運處表示,即日起,民眾在公車內禁止飲食,經勸導不聽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春節連假即將到來,各大眾運輸也開始出現返鄉及出遊人潮,交通部公告,自2月1日起,民眾搭乘高鐵、台鐵(觀光列車除外),船舶(固定餐飲區域除外)、航空器(國際及兩岸航班除外)、公路客運等禁止飲食,但有生理需求者須喝水、服藥、哺乳者,應於食用完畢後盡速戴好口罩。公運處副處長尚錦堂指出,目前行駛雙北地區的北市公車路線約有290條、超過3500輛公車,每日最高載客量達上百萬人次,考量到春節防疫升級,交通部有發函要求雙鐵集國道客運禁止飲食,地方主管機關可自行決定捷運及公車的防疫,經與新北市、桃園市研議後,決定市區公車也一併跟進禁止飲食。尚錦堂表示,公車為密閉空間,在車內飲食會有氣味,原本就宣導公車禁止飲食,但礙於無法可罰,所以有些乘客還是會吃東西,未來可依照「傳染病防治法」來開罰,違反者可處3000至1萬5000元罰鍰;尚說,其實多數民眾都很有公德心,公車上吃東西情況不多,若有需求喝水、吃藥、哺乳,食用完後就應儘速戴口罩。三重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表示,配合中央春節防疫升級政策,即日起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禁止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須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防疫期間乘客進入客運車站、搭乘國道及公路客運,應全程戴口罩、量體溫,超過37.5度的乘客,不提供乘車服務,並免費受理退票。李建文表示,乘客若有飲食情形,駕駛較不易發現,但若有發現會勸導,經勸導不聽會將公車停在路邊,通報員警來處理,車內也都有張貼禁止飲食公告,加上防疫期間,脫口罩吃東西會引來側目,大部分的乘客都會配合。
-
2021-02-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伴侶氣味令人作嘔?1成新冠患者嗅覺倒錯 醫:目前沒療法
許多新冠肺炎患者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痊癒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但國外科學家研究卻發現,10%患者康復後會發展成「嗅覺倒錯」(parosmia),使他們聞到本來應該氣味不錯的東西,如食物、肥皂和伴侶,變得令人作嘔。台灣不像國外嚴重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失去嗅覺和味覺的確是感染新冠病毒伴隨的重要臨床症狀,不過,台灣疫情不像國外嚴重,因為患者感染的程度不同,目前台灣幾乎沒有患者痊癒後出現嗅覺倒錯的問題。根據BBC中文網報導,科學家估計,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他們康復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然而,其中有10%會發展成「嗅覺倒錯」,也就是說,目前全球一億多名染疫者中,估計650萬人康復後會出現嗅覺倒錯。但科學家目前不清楚發病原因,也不知道療法。聞到死亡、糞便等味道嗅覺喪失慈善機構「AbScent」創始人克里希.凱利去年6月在臉書(Facebook)建立群組,幫助6000名成員了解和改善嗅覺倒錯。她說,幾乎所有人都因染疫喪失嗅覺,最後引發嗅覺倒錯,對不同氣味的常見描述,包括死亡、腐爛、腐爛的肉、糞便等。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珍.帕克和AbScent臉書群組的一些成員合作發現,肉、洋葱、大蒜、巧克力、咖啡、蔬果、自來水和葡萄酒等,通常會引起不良反應,除了杏仁和櫻桃的氣味尚能接受。目前沒有治療方法 目前科學家普遍假設,神經纖維因車禍、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受損,導致嗅覺倒錯。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大腦適應。但AbScent認為「嗅覺訓練」可能有幫助,包括定期聞精油,以及調整飲食,像是食用常溫或冷藏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和重口味食物,飲食清淡等。周百謙指出,不論是有症狀或無症狀新冠肺炎患者,鼻腔是最早最有可能的感染和傳播途徑,當病毒感染鼻腔時間一久、病毒量大時,加上季節及環境因素,就有可能影響嗅覺。當患者康復後,嗅覺應該會恢復,但時間每個人不同,重症患者影響較大。不建議聞精油改善周百謙說,新冠肺炎患者和鼻竇炎患者一樣,嗅覺都會受影響,並不建議使用聞精油方式改善,但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症狀,並且要多休息讓鼻腔黏膜細胞再生,更要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及重口味食物,即可慢慢恢復嗅覺。
-
2021-0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阿公送的兩塊太陽餅,對我的影響!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年休時回台中省親,穿得稍微正式,在市區順道尋訪幾個日本時代留存的「辰野式」古蹟。途經太陽餅博物館走進去逛逛,20元買了一張台中市役所的明信片正要出來,店員(約莫50多歲的阿姨)親切地跟我說:「你台灣話講甲誠好,這馬(tsit-má)少年人真少講得遮爾(tsiah-nī)標準,你佗位來?敢是咧教冊?」「我請你兩塊太陽餅,咱台中人嘛真有人情味(lîn-tsîng-bī)!」我連說:「按呢歹謝啦~」推辭了幾秒收下就推玻璃門離開了。推門出去後想想:「我ê台語是阿公教ê,這領殕色(phú-sik) ê西裝外套是兩年前我共(kā)伊ê衫改來穿ê,講起來這兩塊太陽餅是阿公送我ê!」想起來很高興,雖然他不能再帶我去餐廳吃好料、或是講台灣的歷史給我聽,卻透過陌生人的手,在異鄉異地送給我兩塊太陽餅,彷彿再次提醒我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語言、歷史與文化不能忘記。我,又怎麼能忘記?每次在醫院西址看診結束,走在百年歷史的中央走廊上,在川流的人群中無意識地頻頻張望,彷彿還可以看到他老邁的身影等我跟他一起去看病。這兩年來,他曾經跟我提過的名字,有一天下班後忍不住從泛黃的電話簿一通通打過去,空號居多,卻仍然接到幾個蒼老親切的聲音;從台北、新竹快車一路南下,回到破敗傾圮的三合院、回到終戰前屏東竹田的野戰醫院舊址,沿著鄉間小道,試著找尋當年的蛛絲馬跡,來來回回捨不得離去。最近在醫院的佈告欄又看到醫學院開辦醫用台語的課,猶豫了一下報了名。白天在病房一陣忙亂後,下班隨便吃個飯就趕緊走到隔壁醫學院的教室裡坐下來跟著一群醫學生學羅馬拼音。看著台上的老先生精神抖擻的講古相當陶醉,搖頭晃腦地帶著大家一起讀台語,發出一陣吵雜又親切的聲音。恍惚之間,我彷彿跌進時光隧道,回到家裡那張總是滿座的實木大圓桌,他談笑風生主導所有的話題,所有的人都必須用流利(liàn-tńg)或不流利(bē liàn-tńg)的台灣話回應,伴隨添飯的聲音、喝湯的聲音、筷子碰到碗的聲音、移動椅子的聲音,與許許多多的聲音在空氣中熱鬧的流動著……只要想到家裡那張桌子,我就可以聞到餐桌上那鍋菜頭湯,燒燙燙的氣味。回到家,夜晚從口袋裡拿出有點扁掉的太陽餅放在空蕩蕩的餐桌上準備打開來吃。阿公生病沒有體力說話後,餐桌上的語言不知不覺被另外一種語言佔據,不久,圓桌再也湊不齊所有的人了。台語ê時代過去了。但是我,又怎麼能忘記呢?在醫院中央走廊川流的人群中回頭不見他的人影,來來去去的,還是他的聲音。後記最近發現醫院裡面住院醫師的英文愈來愈好,令我自嘆不如。新聞說我們台灣政府最近積極推動雙語政策,目標要在2030年跟國際接軌成為雙語國家,大家也樂觀其成。然而語言尤其母語,承載著歷史、文化與濃厚的感情。努力跟國際接軌,卻忽略了自己的語言,還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其實「愈本土、愈國際」,立足本土,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特色,才能立足國際,也才能吸引別人來此工作、生活與學習,成為台灣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為了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不要忘了我是誰?也為了介紹這個古老典雅的語言給更多人聽,我在醫院一邊看病人也努力練台灣話。台灣話不是平常凊彩講(tshìn-tshái kóng),還要有理論基礎。感謝醫院在十二年前由朱子宏、張之嚴學長與各科醫師前輩通力合作,主編的一本「醫用台語教學」書籍給我很大的幫助。李恆德老師開辦的醫用台語班課程也延續至今,看到滿座醫學院學生上課中琅琅上口其實滿高興的,也激勵自己平時跟住院醫師們說話盡量穿插台語,盡一己之力把這個語言努力傳下去。也希望自己會的語言愈多愈好,第二個要學的是客家話,希望可以聽懂更多新竹故鄉的客家阿婆講的話。願咱台灣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大家一起說(學)母語,互相接納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將祖先流傳的話,持續傳唱在太平洋西南海邊,翠青的美麗島「福爾摩沙」。*感謝李英芬台語教師修正台語字詞。
-
2021-02-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多變引發氣喘 藉中醫改善體質
天氣變化大、接觸過敏原、感冒、空氣汙染、刺激性氣味或特殊飲食,容易誘發氣喘發作,除了西醫治療外,透過中醫的治療也可以改善肺部氣血循環,進而減少氣喘發作。氣喘指的是有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喘鳴聲等兩種以上症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氣喘的成因是慢性呼吸道發炎,氣管對於一些無害的物質的過度反應,因而造成氣管支氣管狹窄、氣道黏液分泌增加、氣道壁增厚,會有咳、痰、喘、胸痛的表現。中醫觀點來看,氣喘因為外邪(誘發因子),引起體內發炎反應而導致「痰濕阻肺」,日久造成氣管有「氣滯血瘀」的病變。氣喘發作急性期,痰多黃或白、咳喘嚴重者,可使用黃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等化痰平喘的藥物治療。慢性期則著重調養肺脾腎,若有胃食道逆流或大便不成形,給予補脾;若喝冰冷飲料容易發作者,給予溫肺益氣藥物;若年紀大或反覆使用類固醇者,則給予補腎。中醫治療氣喘,在於體質的調整,藉以改善肺功能、降低發作次數,並減少急性發作藥物的使用。甚至可以治療其他併發的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慢性上呼吸道症候群、過敏性鼻炎等,常在治療氣喘的過程中,一併獲得改善。除使用中藥治療,氣喘患者平常可以多按摩天突、大椎、肺俞等穴位,可以補氣並緩解發炎現象。也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來進行穴位敷貼,例如三伏貼或三九貼,透過有溫補、祛寒、化痰的藥物來改善肺部氣血循環,進而減少氣喘發作。建議氣喘患者平常應早睡早起、多運動、注意保暖,忌食冰品,多吃蔬果和魚,也可適當攝取生薑等較溫性食物,肥胖者應減重。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食飄出腐爛味!專家估650萬人染疫康復後「嗅覺倒錯」
BBC中文網報導,科學家估計,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他們康復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然而,其中有10%會發展成「嗅覺倒錯」(parosmia),使他們聞到本來應該氣味不錯的東西,如食物、肥皂和伴侶,變得令人作嘔。也就是說,目前全球一億多名染疫者中,估計有650萬人康復後會出現嗅覺倒錯。但科學家目前不清楚發病原因,也不知道療法。嗅覺喪失慈善機構「AbScent」創始人克里希.凱利去年六月在臉書(Facebook)建利群組,幫助6000名成員了解和改善嗅覺倒錯。她說,幾乎所有人都因染疫喪失嗅覺,最後引發嗅覺倒錯,「對不同氣味的常見描述包括:死亡、腐爛、腐爛的肉、糞便」。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珍.帕克和AbScent臉書群組的一些成員合作發現,肉、洋葱、大蒜、巧克力、咖啡、蔬果、自來水和葡萄酒通常會引起不良反應,除了杏仁和櫻桃的氣味尚能接受。目前科學家普遍假設,神經纖維因車禍、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受損,導致嗅覺倒錯。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大腦適應。但AbScent認為「嗅覺訓練」可能有幫助,包括定期聞一批精油,及患者調整飲食,像是食用常溫或冷藏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和重口味食物,飲食清淡等。
-
2021-01-26 新聞.食安拉警報
竹笙農藥殘留超標 知名餐廳也違規
年節將至,許多人採購應景年貨食品,但你知道哪一種食材風險最大嗎?答案是竹笙。台北市衛生局至北市賣場、傳統市場、餐廳、飯店、食品行、小吃店等抽驗年節食品,品項185件,12件不合格,其中11件為農藥殘留過量,而竹笙就有7件,兄弟飯店、養心茶樓、陽明山中國麗緻大飯店、京星港式飲茶等知名餐飲均在違規商家名單中。針對違規產品,北市衛生局通知販售商及進貨端業者即刻下架,並追查源頭;至於這次抽查14件進口竹笙,7件被驗出農藥,不合格率高達五成,已函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竹笙屬於名貴食材,許多年菜燉補湯品常會添加竹笙,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民眾在購買竹笙時,應該先注意業者是否出示產地跟檢驗報告,因為殘留農藥的比率實在太高,有必要了解檢驗情況。此外,購買竹笙時,務必先聞聞味道,再觀看色澤,如果氣味刺鼻,或是顏色太白或太黃,就可能添加防腐劑,或殘留農藥;再者,在料理之前,應將竹笙以熱水燙過,或冷水沖洗15分鐘,才能確保食用安全。除了年節食品,北市衛生局也至迪化商圈等批發零售地點,抽驗醃漬及脫水蔬果、蜜餞食品共40件,有5件不合格,不合格率12.5%,其中以酸菜違規比率最高,防腐劑「苯甲酸」、漂白劑「二氧化硫」超標。北市衛生局指出,「苯甲酸」為常用的食品防腐劑,但如果含量過高,容易引起腹瀉、胃痛、心跳快等症狀;「二氧化硫」則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尤其是氣喘病的患者接觸之後,恐產生不同程度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不可不慎。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陳怡婷提醒,選購年節產品時,應至信譽良好商店,選擇包裝及標示完整產品,並且避免購買顏色鮮豔的食品,賣場及一般販售業務必落實自主管理。
-
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眾送暖!桃醫瀰漫臭豆腐味道 大型紙箱用板車不斷送進醫療大樓
衛福部桃園醫院醫療大樓今天下午3時許突然瀰漫一股臭豆腐氣味,還有醫護人員從醫療大樓內推出板車外出接應,一箱箱大型紙箱裝滿物資不斷送進醫院大廳,堆放在大廳門口處,原來是有熱心民眾為了讓辛苦的醫護品嘗不同美食,各自送來臭豆腐、珍奶及麵包等下午茶,讓醫護都覺得又驚又喜。孬企臭豆腐業者就表示,今天準備了120份餐點要來送愛心,因為醫護平常可能待在裡頭無法外出買美食小吃,乾脆直接把餐點送過來,桃醫的工作人員一聞到臭豆腐香味,也立刻推來板車協助搬運,讓院區頓時飄散一股濃郁的臭豆腐香味。飲料業者可不可,也在下午送來上百杯飲品,2名工作人員輪流將數箱手搖杯飲料送進醫院內,希望好好支持醫護人員;更有熱心民眾是手工自製雜糧麵包,中午剛出爐做好就裝箱直奔醫院,面對媒體詢問則低調表示「這只是一點心意,應該做的」,隨即將近10箱、200個咖啡白蘭地麵包送進醫院給醫護當下午茶。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08 科別.皮膚
冬季皮膚乾癢抓到破皮流血! 常做「4行為」小心癢爆...你中了嗎?
一到冬天,你也全身上下抓不停嗎?當氣溫低、天氣乾冷,皮膚出汗、出油的機會降低,皮脂腺無法適時分泌油脂,而乾冷及冷風又會帶走皮膚的水分,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加上天氣冷,大家洗澡的水溫愈加愈燙,熱水沖洗過皮膚後,又再把皮膚上少之又少的油脂沖掉,皮膚就會顯得更乾燥,進而造成「冬季濕疹」,也就是常聽到的「冬季癢」。 美食、憂鬱和壓力 加重冬季癢症狀每年秋冬季也是憂鬱症的好發季節,中醫師黃千甄表示,很多人可能沒想到,精神壓力大也是誘發冬季癢發作的原因,就中醫而言,壓力大容易影響肝氣,如果加上肝血不足,容易形成肝鬱化熱的狀態,皮膚循環不良,代表皮膚呈現血虛或血瘀的狀態,一旦壓力過大,體內熱象蘊積,更容易加重或誘發皮膚表面乾燥癢熱的症狀。此外,秋季起就是國人嗜吃蝦蟹的季節,蝦、蟹本身就是很多人的過敏原,吃太多容易造成體內過寒,會使得症狀加重,即使已經停止吃了,還是會留下後續的效應。此外,為了保暖,秋冬季有很多羊毛等皮毛類的衣服,或是羊毛脂的保養油、保養乳液等,這些也是許多有過敏體質者誘發過敏產生的因素。 冬季癢好發族群 5種人要特別留意黃千甄指出,容易發生冬季癢的族群,包括年長者或是過敏體質的人,此外,糖尿病患以及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較容易發生冬季癢:◎年長者:年長者的皮膚油脂分泌變少,因此,在冷空氣下本來就不易促使皮膚分泌皮脂的冬天,皮脂分泌量變得更少,皮膚就更容易乾燥。◎過敏體質者:因為敏感性肌膚的皮膚抵抗力比較差,角質層不易修復,皮膚就會顯得乾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的皮膚容易乾躁及搔癢,而糖尿病易造成週邊 血管阻塞及循環不良,因此,週邊的皮脂分泌也不佳,甚至有將近1%的患者可 能有脂質壞死的狀況,尤其是小腿前側部位,必須特別注意。◎肝腎功能異常者:慢性腎衰竭的患者,容易有汗腺及皮脂腺萎縮的狀況;尿毒症患者的血磷濃度增加,也會引起皮膚搔癢;而肝功能有問題、發生黃疸的患者,也會出現皮膚搔癢症。 洗澡別洗太勤 沐浴用品以清潔性低、高滋潤為主預防冬季癢,黃千甄建議,洗澡別洗太勤,因患者本身就是因為皮膚油脂的分泌不足,洗澡洗太勤會讓皮膚表皮的油脂被洗掉太多,尤其天氣冷的時候,洗澡水 會越用越熱,會帶走更多的皮脂。而表皮的油脂被帶走,從外面補充再多的油都很難完全取代,因此,建議曾經有冬季癢者,洗澡的水溫建議在40℃以下比較好,每次洗澡最好在半小時內洗完,不要用太多熱水沖洗或泡澡。而在使用沐浴使用的清潔用品,盡量以清潔性低、滋潤度高的產品為主,像現在市面上有些強調以較不具敏感性的含燕麥等保水及保油性高的清潔用品,不易帶走太多皮脂,又能提供皮膚滋潤;另外,也可以在洗澡水中加入一些澱粉,較不會讓皮膚乾澀,洗完一定要擦含油性高的乳液,一方面補充皮膚的水分和油脂,又能預防水分被風乾。 洗完澡使用植物性乳液 動物性恐致症狀加劇很多人喜歡用綿羊油,甚至還有人從日本帶回來馬油等潤膚產品,不過,黃千甄提醒,冬秋濕疹患者最好使用植物性的乳液,因為動物性的乳液可能反而是某些有過敏體質者的過敏原,擦了反而讓搔癢更嚴重。許多冬季癢患者的特點就是小腿的前脛特別乾燥,有些人甚至會像乾枯稻田般龜裂的痕跡,黃千甄分享,這類型的患者清潔皮膚時,甚至可以使用乳液來清潔,第一次擦的時候,可使用多一點乳液,之後用紙巾擦掉第一層,第一層可以把皮膚表層沾上的髒污去除,確定髒污都除去了之後,再擦上第二層滋潤皮膚,減少使用清潔劑的次數,可以減緩皮膚乾裂搔癢的不適。 預防冬季癢復發 避開過敏原、保持正常生活作息最重要的是,冬季癢的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並且要避開過敏原,如果房子正在裝修、味道比較重,要小心可能含有易使人過敏的甲醛等刺激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最好能夠避開,先等房子通風, 氣味散去之後再入住會比較好;蝦蟹類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有冬季癢體質者要忌口,蝦蟹等寒性食物盡量少吃。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如何泡澡? 醫公開洗澡時「防癢SOP」及乳液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是被你吃出來的! 常吃這些食物小心會更癢...肉、香蕉都上榜 
-
2021-01-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寂寞的人並不總是悲傷 為什麼寂寞難以在他人身上察覺
餵養「饑渴」在他人周圍感到孤單或「在人群中感到寂寞」的用語,跟物質濫用與康復計畫在社會疏離普遍出現時的用語非常類似。預防醫學教授史蒂夫.薩斯曼(Steve Sussman)描述了與依賴、戒斷與康復相關的生理症狀,其中包括「自身皮膚的不適」感受,以及為了緩解那種不適感,而對食物或飲料產生的渴望。有趣的是,在跟寂寞狀態有關的情緒群集中,食物或飲料常用來當作能緩解及慰藉個人與集體的隱喻、象徵和實際標誌。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奇奧波曾將寂寞比作一種能夠在個體間散播的心理性「傳染」,他也把寂寞稱為一種內在「饑渴」。這是因為在卡奇奧波的社會神經學研究方法中,「與他人脫節」被視為「一種危及生命的狀況,寂寞會做為一種改變行為的訊號──非常類似飢餓、口渴或生理上的疼痛──而持續演變」。心理健康慈善組織「Mind」在建議人們如何克服寂寞的時候也利用相同隱喻:「將感到孤單想像成飢餓,就像是你的身體利用飢餓感來告訴自己:你需要食物,而寂寞就是你的身體告訴你需要更多社交接觸。」這隱含的意義是:如同我們可能會以食物來餵養飢餓的身體,我們也會與「更多人或不同的人」見面來滿足寂寞帶來的饑渴。除了食物以外,討論寂寞時另一種盛行的隱喻是溫度:字面上和比喻上的「冷」及「熱」。寂寞是冰冷的。與佛洛伊德同時代的德國精神病學家芙芮達.佛洛姆—賴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n),是率先將寂寞視為一種病理心理問題的人之一。她在一篇一九五九年的論文中詳細描述一名罹患思覺失調憂鬱症的女性曾經大喊:「我不懂為什麼人們將地獄想像成一個充滿炎熱與燃燒火焰的地方。那才不是地獄。地獄是你結凍成冰的地方。那就是我去過的地方。」相對來說,當一個人感到既與他人脫節又孤單,生理上的溫暖會有一種實質性及象徵性的補償作用。雖然在一個人感覺自己與親朋好友有所連結的時候,熱水澡可能不會引發內在溫暖,但確實會讓孤立的人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就像是反映出缺乏社會的溫暖一般,我們已發現寂寞的人會對溫暖的飲食、泡澡和淋浴表現出較大的渴望。這些與食物的連結很重要;飲食失調也同樣與孤立及寂寞的感受有關,包括暴食在內。據報告顯示,肥胖女性的寂寞感比非肥胖女性遠遠更高;鑑於西方世界對於肥胖有很高程度的社會汙名,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特徵。然而,同一項研究卻顯示,肥胖男性並未表現出比非肥胖男性更高程度的寂寞感,反映出其中可能存在著性別偏向的外表期望。階級與族裔對這些經驗所造成的差異則有待觀察。舉例來說,許多心理學與社會學論文顯示,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滿意自己的身體」,因此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少經歷跟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體形象有關的不安全感。我們也已經發現失眠、寂寞、肥胖之間的關聯;由於我們愈來愈瞭解缺乏睡眠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連結,以及焦慮在妨礙睡眠上扮演的角色,所以寂寞對於進食及睡眠這樣基本的功能會產生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精神病學家認為,寂寞與睡眠剝奪會導致身體出現重大變化,因為皮質醇(cortisol)(即所謂的「壓力激素」〔stress hormone〕)的分泌量變化會對失眠及體重增長造成影響。這個問題在青年人身上特別嚴重。在古代與前現代醫生視為與自我照護有關的「身體習慣」中,就包含了注意飲食與睡眠。所謂的非自然因素(對身體發揮作用的體外條件)不僅包含睡眠及營養,也包含運動、空氣品質和情緒調節。在十九世紀之前,身體及其習慣對於情緒狀態的討論非常重要。醫生讓病患流血來去除「劣質的血」,或提供催吐劑及瀉藥來清除負面、汙濁的體液;儘管體液理論到了十九世紀幾乎已經完全消失,但放血療法仍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在十八世紀,過度獨處則藉由運動、接近他人身體等療法來加以平衡。這種關於寂寞的生理觀點一直在治療學歷史上明顯可見:二十世紀之前的非藥理學介入措施與非自然因素的傳統觀念一致,並將這些觀念納入其中:新鮮空氣和運動(最終是有益於荷爾蒙而非體液)、營養飲食、充足睡眠、與人們保持聯繫、發展出一種融入世界而非退出世界的平衡方式。二十一世紀對身體而非心靈具有刺激作用的治療學,在應對單獨這方面的可能性令人很感興趣。這種治療學並不是倚賴談話及思考(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CBT〕)的強制性社交形式,而可能是跳舞、撫摸動物、集體烹飪和進食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心靈與感官身體、社會性身體融合在一起。促進社交能力與獨立能力的英國慈善活動,從「棚屋男士」(men in sheds)運動到 Age UK 頓卡斯特分部的「獨立互助圈」(circles for independence),都在一定實際程度上意識到身體活動和技能對於預防寂寞的重要性。針對寂寞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照護建議,鮮少會探討具身化經驗或預防策略。目前英國已經朝著「社交處方」邁進一步,醫生不僅能開藥物的處方,也能要求病人參加當地志工團體。評論者認為,社交處方正在英國各地推行,卻缺乏足夠的縝密性或成功的證據;最糟的是,社交處方對英國國民保健署的預算造成財政壓力,使人們無法得到充分支持。此外,社交處方並不會重構現代醫學對心靈與身體的分隔,或是將寂寞的身體性置於眾人焦點之下。它也不會處理寂寞的感官層面,或是聲音、氣味、視野、觸摸對生活經驗產生影響的方式:從火車車廂的嗒嗒聲到蘋果花的香味,我們生活與記憶的物質環境都能反映出身體上的生活經驗。而這些層面普遍不被認為與寂寞「流行病」有關。舉例來說,除了寵物之外,對身體接觸的渴望──這在老年族群特別明顯──並沒有受到關注。這種狀況反映的不僅是我們在西方醫學中習以為常將心靈與身體之間區隔,還是對老年人感官經驗的普遍忽視。在社會及醫學領域中,我們往往將老年身體想像成缺乏性魅力且逐漸崩毀的身軀,而非具有跟年輕人相同的渴望和需求、持續存在的自我載體;毋庸置疑,性親密關係的匱乏並未在有關老年人的討論中受到重視。與身體對話及透過身體表達寂寞之所以這麼難以在他人身上察覺,部分原因是它並非單一情緒狀態,而是一種群集。或許所有情緒都是如此,一部分是因為它們快速變化的特性,也因為情緒會與觸發事件及認知環境連結。因此,戀情中受到冷落所導致的憤怒可能夾雜著一絲羞辱或悲傷;對運動對手的嫉妒可能與失望及憤怒有關。沒有一種情緒狀態是維持靜止不變且未連結感知及環境的。然而,跟大多數情緒狀態不同的是,寂寞並非由社會所理解的一組獨特姿勢來表達。舉例來說,憤怒在西方文化裡一直與發亮的雙眼、緊握的拳頭、脹紅的面孔有關,愛情則可能透過心跳加速或臉頰泛紅表露出來,甚至羞恥也不例外(低垂的頭及垮下的肩膀)。相對於這些獨特又可辨識的經驗,我們一直以來都缺乏表達寂寞的傳統姿勢或表現準則。因為寂寞的人並不總是悲傷;有時他們會憤怒、憎恨、羞恥、無可奈何,或甚至感到平靜。因此,有各式各樣與身體相關的姿勢和行為可能顯示出寂寞。諷刺的是,其中一種行為是孤單的人無法解讀、領略他人的情緒;這被稱為「損壞」的解碼系統。畢竟,學習如何理解與解讀肢體語言是一種社交技能;由於強制性獨處而缺乏該領域的練習與互動,或過度擔憂自己可能無法正確表現社交能力(而且可能遭到拒絕),都可能讓情緒上的交流難以進行。倫敦天主教社會關懷組織(Catholic Agency for Social Concern)的安妮.福布斯(Anne Forbes)於一九九八年注意到老年人寂寞感的存在,便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投稿,呼籲全科醫師需要熟悉病患的寂寞感表現形式,尤其是那些年老又虛弱的病患。福布斯察覺孤單的人所表現出的許多肢體特徵,包括:講話滔滔不絕、抓別人的手或手臂的時間較長、垂頭喪氣的舉止、緊緊交叉的雙臂與雙腿,以及單調的服裝。遺憾的是,福布斯的想法似乎尚未在醫學脈絡下進一步發展。就目前而言,這些身體意符(signifier)每一個都不夠獨特,無法協助辨識寂寞感,因為它們與憂鬱疾患有關,也與恐懼(講話滔滔不絕)、焦慮(抓別人的手或手臂的時間較長)、害羞(緊緊交叉的雙臂與雙腿)、缺乏財務來源(單調的服裝)的情緒有關。具身化寂寞最受到忽略的層面之一,是寂寞──伴隨著衰老及喪親──可能會限制人們尋求陪伴的渴望與能力,不論陪伴對他們有多重要。這種退出社交生活的現象可能不僅是寂寞者的特徵,也是其照護者的特徵。照護者是最缺乏研究又最孤單的(有薪及無薪)就業領域之一。因此,瞭解用於表達寂寞的肢體語言及物質文化語言,對於仔細瞭解二十一世紀寂寞至關重要。這能提供見解來探討我們可能如何體驗、溝通、預防寂寞,以及如何「解讀」他人身體上的寂寞。或許也能讓人在界定那些表示幸福的姿勢動作、儀式、習慣時,瞭解「寂寞不存在」的情況;這件事非常重要,有助於辨別自主選擇的獨處及不想要的寂寞之間的差異,以及察覺人們何時可能需要他人介入。當寂寞被視為一種生理問題,有幫助的介入措施可能也是生理性的,這並不令人吃驚。觸碰等動作提供一種跟他人交流的感官方式,不論是游泳、跳舞(具有音樂所帶來的額外情緒層面)、走路或雕刻的形式都能發揮作用。如果寂寞是一種全身經驗,那麼它的感官互動就非常需要關注。我們聽到的聲音、我們聞到的氣味、另一個人的觸碰(不論是出於喜歡、關愛、性慾),都在我們的自我經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我們的自我是同時跟他人連結的具身化個體。我住在倫敦的東芬奇利時,我朋友花園末端的地鐵北線所發出的聲響讓她不堪其擾,卻令我感到安慰:這些聲響提醒了我,我從不是獨自一人,而是一個遠遠更廣闊的生活網路的一部分,我能隨時依照我的想法參與或退出這個網路。有所選擇是很重要的。獨處(甚至是在正確環境下的寂寞)可以增強自信並具有情緒上的恢復作用,特意選擇的獨處尤其如此。在西方世界,我們往往對寂寞有全然負面的聯想,但寂寞與獨處可以是療癒性甚至創造性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寂寞是否受到強制、遭到延長、被人渴望,或被解讀為一種社交上及情緒上的缺陷徵兆。※ 本文摘自《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 譯者:涂瑋瑛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2/05《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
-
2021-01-01 失智.像極了失智
聽得到兒子說話,卻聽不到女兒說話...原來是隱藏的失智徵兆
不可偏重單一功能,五感綜合訓練最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這些感知大致可以區分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5種,又稱為「五感」。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種機能必然漸漸衰退。身體一旦衰退,許多老人家會因為覺得出門與人見面很麻煩,而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也是造成失智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常見的阿茲海默型失智,一開始出現的是嗅覺障礙。接下來,大腦皮質頂葉和海馬迴開始出問題,最後位在額頭內側的前額葉皮質也會漸漸失去功能。前額葉皮質又被稱為「心智指令中樞」,負責集中注意力和決策等重要工作,其中,「執行功能」這項工作與失智有重大的關係。執行功能,是指把各種計劃中的事項付諸實行的能力。例如設計菜單後,買足所需的食材,再正確地把材料烹調成菜餚。能夠正確執行這一連串的步驟,表示我們的大腦中的執行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可是,如果需要採買的食材漏掉一堆,反而一時衝動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執行功能障礙」。當出現上述的「執行功能障礙」症狀時,生活應該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儘早覺察非常重要,導入預防措施,並且在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前,及早對應。視覺資訊可以間接促進腦部活性從眼睛進入的訊息,會先刺激眼球底部的視網膜,再透過視神經傳達到位於後腦勺枕葉的視覺中樞,將眼睛看到的訊息做進一步處理,並判斷物體的形狀與顏色。視覺功能的老化現象,包括老花眼或視力衰退,一旦上了年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老花。此外,還有一種因大腦認知功能衰退而引發的視覺異常,其代表性的症狀有「精神性視野狹窄」,這種症狀是眼睛的視覺功能運作正常,但腦部能夠辨識的視線範圍窄化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上的實例包括「只吃眼前菜」,滿桌的菜餚,但病人只吃他眼前的那一道菜,對其他的菜餚漠不關心。這是因為病人的視覺功能雖然能正常運作,看得到所有的菜餚,但腦部對於傳送過來的視覺資訊無法做進一步的處理與認識。另外,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會造成不同型態的視覺障礙。對視覺功能影響最鉅的是「路易氏體型失智症」。此類型失智常見視幻覺症狀,被認為與大腦枕葉的功能衰退有密切相關。失智症會讓枕葉的視覺中樞受傷,使人喪失處理視覺資訊的能力,因此會看到不可思議或實質上不存在的人事物。為了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經常觀賞美景、每日練習轉動眼球、適度刺激視覺很有效。雖然這些活動不能直接提升認知功能,但對間接活化大腦的效應值得期待。聽力衰退與溝通不良的惡性循環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就會連帶大幅減少。首先,因年紀增長而造成的聽力衰退主要特徵是「高音的部份聽不清楚」。長者的耳朵很難清楚捕捉到兒童或是女性的聲音,以及說話的內容。有時,家人擔心老人家聽不清楚,而刻意提高音量,容易使老人家誤會說話者正對自己動怒,久而久之,會刻意迴避彼此交流的機會。此外,家人常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認為是一般的聽力衰退。例如,家人對長輩說,「昨天的生魚片很美味」時,長者卻毫無反應。有可能是因為長輩雖然有聽到對話,但對自己吃過生魚片這件事卻毫無記憶,無法理解問題的用意,因此不知道如何回應。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在病人聽力衰退,但尚未完全失聰的狀況下,一般的耳鼻喉科通常不傾向使用助聽器來治療聽力衰退。我認為這樣的治療,可能錯過治療的較佳時機。因為當認知功能衰退更嚴重時,患者就再也無法學習如何適當操作助聽器。既然與人溝通機會的減少是失智症惡化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還能與人正常交流時,就應該致力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維持味覺,享受生活之樂「罹患失智症,是不是連味覺都會消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有些失智症患者會將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糖果吃下肚,這是因為失去判斷力導致的誤食,而不是因為味覺喪失,連難吃的東西都感覺到美味。一般的老化現象造成的味覺退化,首先是會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例如「食物的味道好像太淡」。另外,臨床結果顯示,額顳葉型失智症在發病早期階段就會有飲食嗜好上的變化。例如,本來不嗜甜食的人,忽然變得非常喜歡吃甜的東西等。額顳葉型失智症隨著病程的發展,可能會因為味覺的退化而發生剛剛才津津有味地品嚐食物,過一陣子卻完全不記得這件事的狀況。雖然訓練味覺不能直接預防失智,但可活化腦細胞,間接發揮預防失智的效果。罹患失智後,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少,樂趣也會漸漸減少。例如,味覺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品嚐美食是生活重要樂趣之一,也是人活在世上最單純的喜悅之一。讓長輩儘量維持味覺、享受食物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觸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心靈撫慰觸覺的感受遍及全身,從頭頂一直到腳趾。例如「熱」、「冷」等溫度的區別,到「痛」、「癢」等皮膚的感覺,如果沒有觸覺器官協助感知,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其它的感覺器官一樣,觸覺的衰退無法避免。但是,高齡長者即使罹患失智症,觸覺也不會完全消失,所以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按摩肩膀同樣能令人感到放鬆舒服,受傷也一樣會產生疼痛不適,只是失智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偶爾會讓老人家忘記自己受了傷這件事。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這種與大腦協調的高層次功能同樣負責執行言語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正因為可以自由活用這些功能,人類才可以活出特殊性。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另外,肌膚的接觸也非常重要。不管是輕握雙手或是按摩,都是一種絕佳的溝通方式。這些動作不單只是觸覺的刺激,也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或是增進彼此意識的交流,撫慰心靈。嗅覺障礙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負責感覺氣味的嗅覺不同於其他感官,不用經由大腦皮質,而是直接與海馬迴與杏仁核這些器官相通。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突然飄來一陣香氣引發了自己的食欲,甚至觸發了自己對一段往事的難忘回憶。這是因為感知氣味的嗅覺神經和這些掌管本能與記憶的器官位置非常相近。嗅覺是一種本能的直覺,與失智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往我們認為「記憶力先衰退,接著嗅覺也退化」,其實不然。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在出現記憶障礙症狀前,往往就會先出現嗅覺衰退的症狀。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嗅覺退化在先,接著海馬迴才被破壞才是事實。預防失智症的一個重點,海馬迴與嗅神經不同,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復,所以在嗅覺神經開始退化後,但尚未波及海馬迴的初期階段,就先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嗅覺,可以在大腦異常的初期階段及早發現。即使是一般的老化帶來的衰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定期訓練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幫助維持現狀。嗅覺神經所在的鼻腔因外露於人體,相較其他感官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也表示只要訓練,效果更容易顯現。由此得知,嗅覺的訓練對失智症預防非常重要。書籍介紹明日的記憶,靠今天的練習:現在開始訓練大腦、防失智、不健忘作者: 浦上克哉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0/12/02作者簡介浦上克哉日本鳥取大學醫學部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1988年取得鳥取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博士課程,2001年起擔任鳥取大學醫學系保健學科生體制御學講座・環境保健學領域教授、日本失智症預防學會理事長、日本失智症學會專科醫師等迄今。日本第一位投入失智症診療・預防的專家,基於多年來診療經驗,開發了認知功能檢查(健忘諮詢課程)。積極推動社區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活動。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煮火鍋時,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要不要拆?台大化工博士解謎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精準評鑑咖啡風味?大師教你怎麼進行咖啡杯測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咖啡烘豆的科學》,作者史考特‧拉奧】杯測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提供分析樣本的不同視角。各位可以將杯測每一階段的優點發揮到極致,試著盡量挖掘出桌上每一杯樣本的所有資訊。乾香或香氣嗅聞乾咖啡粉可以得知樣本是否過度烘焙,抑或是烘焙期間氣流不足。乾香也能點出咖啡帶有的獨特香氣與果香調性,以及部分陳年、發酵(ferment)或未熟豆等缺陷。濕香一旦將水倒進咖啡粉之後,越快開始嗅聞越好。此時香氣的釋放與溫度有關,而咖啡的香氣會在溫度最高時達到高峰。當濕香呈現鹹鮮或植蔬風味,很有可能是因為烘焙發展不完全。在溫熱時品飲在啜吸咖啡時,請拋開一切禮貌吧。杯測時,響亮的啜吸聲正是一種致敬(某次公開杯測會,我就是因為響亮的啜吸,被不小心認出咖啡專業人士的身分)。猛烈地將咖啡噴霧暴露於口中,能藉由增加進入鼻中香氣的數量與速度,強化鼻後嗅覺的感受。即使咖啡液體是含在口中,我們絕大多數的感受依舊來自鼻腔。我們的舌頭僅能感受苦味、酸味、甜味、鹹味與鮮味等五種味覺。然而,鼻子能夠分辨數以千計的芳香分子,而且芳香分子的濃度通常僅有單位為十億分之一的微量。每一杯咖啡都如同擁有獨特的香氣標誌,此標誌由數百種揮發性芳香分子組成。就是因為每一杯咖啡都有各自獨有的揮發物質組成,每位杯測者才有可能單靠一次嗅聞,分辨出兩種類似樣本之間的不同。「鼻後嗅覺」其實才是杯測時帶給我們風味印象的主角,而非舌頭的味覺。在冷卻時品飲咖啡在溫熱時的酸度,會比冷卻時高。在咖啡溫熱時進行杯測,是評估酸度、明亮度、甜度與平衡度等各式特質的最佳時機。不過,酸味其實很像一片濃霧,遮住我們觀察許多較微妙特質的視野。一旦咖啡冷卻,酸度開始消退之後,其他的特質就開始一一變得清晰,尤其是生豆缺陷與某些烘焙效應。如何詮釋杯測結果本書以咖啡烘焙為主題,而非如何評鑑生豆。老實說,討論如何選評生豆已經超出本書範圍,此領域也並非我的專長。此處,我會將目光聚焦於如何從杯測品飲到的成果,轉換成烘焙曲線。為了達成此目標,杯測者須擁有分辨哪些杯中特色代表的是豆子本身特性,而哪些又主要源自烘焙曲線的人為特質。此技巧需要大量的經驗作為後盾,更理想的是擁有一臺性能堅強的烘豆機。咖啡生豆本身的化學組成及烘焙過程,結合出每一杯咖啡的風味,但以實際目的而言,烘豆師可能會根據何者影響層面較大,而區分某些樣本的特性。例如,當咖啡嘗起來有較多青草、鹹鮮、焙烤、焦燒或煙燻風味時,通常會將這些特色歸類為烘焙瑕疵。烘焙過程同樣會嚴重影響一杯咖啡的酸味、甜味、焦糖味與苦味的平衡。另一方面,咖啡豆本身的個性特質將展現在香氣組成,以及獨特的香氣調性,例如「覆盆子」、「薰衣草」與「大地」等等風味。可以說是,當焙度越淺,杯測者越能辨識出越多咖啡豆本身獨特的個性。以下的表格列出了烘焙缺陷所造成的常見特質,以及如何修正。以上所提到的風味描述,可能有些人很難有所共鳴,某些特定的調性在不同杯測者口中,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描述。當各位嘗試將此表格當作參考,並實際試驗其建議,也許一段時間之後,其中所述就會變得較為合理。如果各位有意直接實驗表格中的特質,並嘗試進一步修正,可以考慮參考「烘焙缺陷修正訓練手冊」(Roast Defect Training Kit,二○一五年年初刊載於www.scottrao.com)。以下是如何使用此表格建議的範例:假設各位正進行淺焙肯亞豆的杯測,並嘗到了檸檬、藍莓、青草、紙板與煙燻等風味,同時覺得酸度比期待的還要高一些。此時,我會將檸檬與藍莓風味歸類為豆子本身的特質,而青草、紙板與煙燻風味則屬於人為烘焙所形成。出現青草風味代表的是,可以再加強一些發展程度;增加發展程度,同時也應該會箝制住部分過量的酸度。煙燻風味表示應增強氣流,而紙板氣味則透露溫度上升率過於水平。以下是如何修正的建議─• 將入豆溫度提高,或以更強的火力推動發展。• 增加氣流,尤其是在烘焙最末的第三階段,從而避免煙燻氣味。• 調整火力設定,讓溫度上升率變成平緩的下滑曲線,以防止焙烤氣味。
-
2020-12-16 新聞.健康知識+
噴嚏打不停好痛苦! 「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治療,醫師告訴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治
三十一歲的A先生,從小學開始就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每天早上一起床噴嚏就打個不停,要知道他是否已經起床很簡單,只要聽聽看房間有沒有傳出「哈啾.哈啾.」的聲音就可以了。噴嚏打完之後,他接著會衝到廁所抽衛生紙,一張又一張,因為鼻水就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樣,滴滴答答。為了這擾人的問題,A先生從小到大定期至醫院診所報到,只是無論是耳鼻喉科、兒科還是內科,醫生開立的藥物、噴劑總是一開始有效,然後漸漸失效,並且還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獨門分析處置:從防止身體的發炎反應下手A先生來我的門診時,就和許多鼻子過敏的患者一樣,提到自己的鼻子既無力又無奈並帶著一點憤怒。事實上,每天和鼻子癢、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奮戰,光是用想的就讓人覺得累,更何況是親身經歷呢!而且吃藥看醫生也只能緩解不適,暫時解決困擾,過敏症狀還是任性地想來就來,這一點真是讓人感到非常挫敗!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過去多是以抗組織胺和鼻噴劑型態的類固醇為主,不過近幾年來,陸續有研究發表顯示:營養品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頗為顯著的改善和防治。例如:具有極強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的薑黃,可幫助減少鼻氣流阻力進入而緩解打噴嚏、鼻塞等症狀;有「超級食物」美譽的藍藻可提升免疫力,能改善鼻炎,對於鼻炎所引起的鼻塞、鼻癢、流鼻水、打噴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過敏就是一種身體的發炎現象,我始終認為從營養的補充、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環境的改善多方面著手,才是調理此疾病的根本。因此,A先生到我這裡就診,我一開始就禁止他去室內溫水游泳池,更使用了高劑量的藍藻和薑黃,幫助對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在不適症狀改善之後,接著我再請他補充鵪鶉蛋,它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也在二○一九年的研究中獲得了證實.。實際效果見證:五個月後跟過敏性鼻炎說掰掰A先生在認真配合治療之下,從來到我的門診的那天開始算起兩個半月,所有之前會出現的過敏性鼻炎反應全都消失了!更棒的是,至今五個月他從來沒有一天因過敏性鼻炎的不適而感到困擾,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再也不會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了!不過他算是比較好處理的病人,另一類的病人還動用到高劑量益生菌。就連黑眼圈都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的!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將過敏原吸入鼻腔,不斷刺激鼻黏膜和腺體,進而引起鼻腔內一連串的發炎反應,這就是典型過敏性鼻炎發作的來龍去脈。過敏原來自哪裡呢?過敏原就來自於我們生活的周遭,可能是動物皮毛屑、花粉、棉絮、空氣污染、溫度變化、異常的氣味等。每個人的過敏原不一定相同,每個人也不見得只對一種物質過敏。一般提到過敏性鼻炎,我們會想到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說話有鼻音等症狀,但過敏性鼻炎對生活造成的困擾豈止這些!過敏性鼻炎經常發作,還會出現黑眼圈、頭痛、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長此以往更有可能誘發氣喘、造成記憶力減退、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等令人擔心的狀況。飲食西化也是過敏的引爆點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現今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大概是三十%,也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飽受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等不適所苦。因為患病人數實在眾多,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探討和研究也不少,其中有個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二○一三年,一份針對五十一個國家的三十一‧九萬位青少年和十八萬一千位的六歲孩童進行的飲食研究調查. 顯示:速食可能導致鼻炎、氣喘和濕疹,或使之惡化,尤其每週食用三次以上影響更為明顯且嚴重。在飲食越來越西化的現今,希望大家能正視速食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個難纏的疾病,除了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之外,我強烈建議大家從根本的調理做起,多留心什麼東西會造成自己鼻炎發作,注意營養的補充、飲食的調整,並認真改變生活型態。如此一來,相信一定可以減少鼻炎發作的頻率,一步步達成不藥而癒的目標。(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09 焦點.健康知識+
寢具一週沒洗有多髒?該多久洗一次?醫師分析給你知
我們一生都在床上度過很多時光,因此讓床變得舒適而誘人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所有的枕頭和床被、床墊下面都有一大堆細菌。 專家們好奇的進行了一項研究,檢查了枕頭套、床單和床墊的細菌培養研究。從四個星期內不洗床單、還有1年到7年完全不洗床墊上,通通採集了細菌樣本,分析了所有細菌的數據,以更好了解床單、枕頭套、床墊的清潔程度以及應該多久更換一次。 寢具一週不洗有多髒? 枕頭: 你的枕頭平均有350,000隻细菌與你共枕眠。 枕頭的豐滿,那是許多細菌滋長的天堂,英國政府NHS研究人員研究幾百顆的枕頭,在枕頭上發現了超級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等等不同的病菌。 我們睡覺時的口水、汗水、淚水,這些水就是會滲透進入枕頭內,研究人員發現腸胃細菌,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什至有糞屎的細菌。如果你約兩年左右,不曾洗過你的枕頭,那麼你的枕頭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病菌、污漬、死細胞、麈蹣、灰塵、糞屎、衛生物排泄物...等等組成的。 我們日常都會只有換洗枕頭套,以為睡在清香的枕頭套,我們的枕頭就清潔了。 枕套: 1週不洗: 300萬隻細菌 = 比馬桶座墊多出1萬7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98萬隻細菌 = 比馬水龍頭多出3百倍的細菌 3週不洗: 851萬隻細菌 = 比廚房水槽多出4百倍的細菌 4週不洗: 1千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單: 1週不洗: 500萬隻細菌 = 比浴室門把多出2萬4千倍的細菌 2週不洗: 573萬隻細菌 = 比竉物玩具多出302倍的細菌 3週不洗: 924萬隻細菌 = 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 床墊: 床墊,很少人會定期清洗,才會出現有超過5年完全不洗床墊,還有些甚至超過7年不洗的呢! 1年內不洗: 300萬隻細菌 2年不洗: 900萬隻細菌 5年不洗: 1千3百萬隻細菌 7年不洗: 1千6百萬隻細菌 看來,每一個晚上,壓在我們身體下的細菌🦠,真的很不少,動不動就是好幾百萬隻!床墊其實會隨著多少年不清洗,而會培養出不同種類的細菌。 寢具如何清洗? 枕頭: 枕頭應每1 -3 個月清潔一次。有關床枕頭的特定說明和警告,請始終閱讀警告標籤! 1.檢查說明: 檢查枕頭上的標籤以獲取洗滌說明,如果您再也沒有該標籤,請放心使用,因為大多數合成枕頭和羽絨枕頭都可以使用洗衣機。 2.加入熱水: 要提高清潔能力,請在洗衣機桶中加入一些熱水/沸水,一些洗衣精和少量漂白劑,然後靜置30分鐘。 3.二次沖洗: 由於枕頭被塞滿,它們會易滯留洗衣精成分,如何可以,請執行第二次沖洗,以清除內部的所有肥皂。 4.風乾枕頭: 考慮將枕頭風乾幾天,以確保清新,並確保去除所有水分,從而防止枕頭內部發霉。也可使用乾球的枕頭,放在烘乾機中,使其乾燥!這樣可以使您的枕頭清爽,去除污漬並消除可能會發現的殘留氣味。 枕套: 枕頭套至少應每周清洗一次。 1.取下枕套: 將其與枕頭分開清潔。 2.加醋清洗: 對於困難的污漬,少量醋可以幫助,1/4杯洗衣粉(液體或粉狀)和1/4杯蘇打水。 3.高速洗滌: 將枕頭套一起放入洗衣機中,並以最高旋轉週期洗滌。一旦去除了大部分殘留物,就可以在熱循環中將枕頭套在洗衣機內,消除其他殘留物。 床單: 1.可用熱水: 使用洗衣機的溫水設置定期洗滌。如果床單很髒,可以使用熱水設置殺死更多細菌。 2.可加檸檬汁: 在洗衣機的洗滌週期中,也許使用四分之一杯(2盎司)檸檬汁來使床單變亮。使用檸檬汁代替漂白劑或增白劑。也許這樣也可以使您的床單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每週或至少每兩週洗一次床單。你在決定多久洗一次床單時,應考慮到您的生活方式 1.如果您在睡前有洗澡,並穿著乾淨的睡衣,你可能不需要經常洗床單。 2.如果您過著非常活躍的性生活,則可能需要定期洗床單。 3.如果晚上出汗很多,最好比一般人,多洗一次床單。 4.如果要清洗常規的床單,請按照床單的保養標籤上的洗滌說明進行操作。 5.避免一起洗太多床單。 6.避免用其他顏色的物品清洗床單。 床墊: 無論是否要清潔床墊都應定期進行翻轉。傳統的看法是,人們應該每三個月翻轉一次床墊。 1.準備材料: 您需要先準備一些材料。概括吸塵器、清潔劑、洗衣粉、小蘇打、清潔布、冷水。 2.脫掉床墊套: 拆下床墊套,在清洗床墊時讓它們在洗衣機中旋轉。用熱水洗滌所有被褥將有助於去除塵蟎。根據您標籤的類型,您也可以清洗它們。 4.吸塵工作: 吸塵器遍吸床墊的整個表面,包括了側面。請特別注意接縫處的縫隙,以除去任何隱藏的污垢或灰塵。 5.用去污劑: 清除床墊上的污漬切勿浸泡床墊,或直接在床墊上加水或清潔劑。 ※您選擇的去污劑將取決於污漬的類型和床墊的類型。對於生物污漬血液,汗液,嘔吐物和尿液,最好使用【酵素清潔劑】。將清潔劑噴到乾淨的白色布上,然後用布將弄髒的區域吸乾。之後,您可以在另一塊乾淨的布上沾冷水,然後繼續吸乾,直至污漬消失。 6.撒小蘇打粉: 如果您不能將床墊放在陽光下,那麼可以考慮蘇打粉。在床墊上撒一層蘇打粉,靜置幾個小時(或更好的是過夜)。小蘇打會分解酸,並吸收任何殘留的水分或異味。您可以將蘇打粉留在床墊上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當床墊與小蘇打一起放置時,打開房間的所有窗戶以讓光線和陽光進入。太陽的紫外線實際上將幫助殺死床墊上的任何黴菌或細菌。 7.再次吸塵: 小蘇打發揮作用後,將其徹底吸乾。 8.翻轉床墊 現在第一面已經一塵不染了,翻轉床墊另一面,並重複步驟,使兩面都同樣新鮮乾淨。 寢具多久洗一次?最後總整理 每晚睡在數百萬種細菌上, 可能會讓您感到有些恐惧。但隨著每天我們進入房屋的細菌數量的增加,我們似乎注定要與更多的細菌共享床鋪。您可以採取幾項措施來確保自己在晚上不被細菌困擾。 首先,至少每周清潔一次床單和枕套;如果您容易化妝或在健身房出汗後容易入睡,請考慮更頻繁地進行清潔。接下來,當床墊和枕頭開始磨損並引起問題時,需要更換。如果您一天的工作,都充滿了細菌,請考慮回來在睡覺前洗個澡,才能安眠入睡。在洗滌之前請檢查標籤。可依以下清潔時間表,也可參考進一步的安排: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
2020-12-0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40歲後,小心身上開始有「老人味」!女中醫傳授:從體內除臭,你該知道的4件事
體味重自己卻聞不到,這是老人味嗎?重點提示1. 體味重、體臭的男女,都是濕熱體質的濕熱人。2. 濕熱人自己聞不到自己的體味,身旁的人卻會哇哇叫。3. 排汗、大小便通暢、還有調整飲食,體臭才會消。小夏的男友身高183公分,打起籃球來虎虎生風,帥得讓圍觀女生們看著他就歡聲尖叫。但是打完球的汗臭味,卻讓小夏感到受不了,因為汗味加上體味,實在有夠臭。體味是一件奇妙的事,自己聞不到,別人卻哇哇叫。50 +以後要注意,老人味漸漸明顯年輕人有體味,但老人家更有「老人味」,老人味來自於一種成分「2-壬烯醛(2-Nonenal)」。從40 歲開始,我們的皮膚因為開始老化,會分泌較多的2- 壬烯醛,而且與年紀成正比。而且隨著更年期以後荷爾蒙的改變,更會加速這種化學作用,所以50+老人味就會更加明顯。由於人年老後新陳代謝也逐漸變得緩慢,老人味就愈來愈重了。體味重通常是因「濕熱體質」中醫稱為「濕熱體質」的人們,身上的味道就是比別人重三分,原因何在?因為「濕」,所以多汗;因為「熱」,所以散發出來。濕熱的人,走到哪裡都會留下體味,房間、廁所、辦公室,連同搭一台電梯的人都可以嗅出來。「濕熱人」不分男女,頭皮容易出油,所以頭髮油耗味重,脖子腋下出汗多,嘴裡也可能會有口氣或口臭,連大小便也比較有味道。喜歡冷飲、喜歡冷氣,但是不愛清淡的食物和湯湯水水熱食。濕熱人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帶給別人的氣味困擾,但是洗澡和噴香水也無法改善,這要怎麼辦才好呢?醫女跟你說,單單常洗澡和勤洗衣服是不夠的,濕熱體質的人會有體臭,就需要從內調理,從體內去除濕排熱,體味才會減。不管是老人味或是體味,都可以經由適當地排汗、排便、調整飲食,帶來改善的契機。一、加強排汗皮膚的汗腺是很強大的排泄器官,可以將體內的廢物經由毛孔排除,更能發散異味。但是濕熱人也說了,我明明就每天流汗流不停,還需要加強排汗?消極的自體流汗不夠,更要積極地去進行排汗,像是中藥泡澡、泡腳,定期讓自己身體的汗腺加大力道,毛孔開合而排出惱人的味道。二、大小便通暢濕熱人要注意,儘量讓自己不便祕,也不可以憋尿。喜歡喝冷水的濕熱人,其實很容易便祕,常常要兩三天後才願意一次排出,又多又臭。冷水對腸胃蠕動沒幫助,反而是多喝溫水,可以讓你的大腸和膀胱都開心,對便便、尿尿順暢,都有幫助。三、飲食調整徹底能讓你改變體質脫離體臭的,就是調整飲食內容,這一點最重要。溼熱人常常是自己飲食不當所造成的體質偏差,食量大、口味重、喜炸物、嗜冰冷,或者愛吃人工添加物的零嘴、精緻的甜點汽水等,會讓身體負擔變大,廢物變多,於是身體忙著排廢和出臭汗。所以飲食上自制,慎選乾淨、健康、原始食材的食物,濕熱體質也是會變好的。含鎂的食物如無花果、冬瓜、玉米、紅薯、杏仁、海藻、海帶、豆類等,能讓惱人的體味改善。還有綠豆清熱,紅豆、黑豆皆利水消腫,都是隨手可得的消除體味食材。酵素豐富的水果也可以改善體味,像是木瓜、蘋果、鳳梨、檸檬等皆有改善體味的奇效,怕鳳梨刮胃?那麼飲用鳳梨汁也很讚。古代宮廷裡的妃子服用杏仁茶、杏仁露、喝茉莉花茶來香體。醫女也建議了兩個中藥內用方,祝你早日脫離體味的煩惱。四、使用香水或是花露水平常可以適量噴點香水來改善體味。泡澡或沐浴後,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天然花露水來潔淨皮膚和頭皮,讓身體清香。延伸保養:香草花露水藿香3g,荊芥穗3g,迷迭香3g,蒼朮3g,薰衣草3g,以上藥材一起用熱水500c.c.浸泡30分鐘以上,再過濾藥草取汁使用,這是身體的化妝水。沐浴後,用花露水潑在全身皮膚和頭皮上,之後直接擦拭乾不需再沖洗。醫女的食療藥膳香體茶材料:石斛12g,梔子花6g,茉莉6g,500c.c.熱水作法:1.中藥材稍微沖洗,加入500c.c.熱水沖泡。2.溫涼後即可當做茶飲。3.喝完後還可回沖熱水繼續喝,第二泡的浸泡時間越久,味道越濃。※一天一服即可延伸保養:香豆水【材料】紅豆、綠豆、黑豆各30g,1,000c.c.熱水【作法】1.三種豆類均洗淨,加入1,000c.c.熱水煮滾。 2.豆皮不要煮至破,溫涼後即可飲用。醫女的保健穴位有體味困擾的人,記得要促進身體新陳代謝,讓汗腺通暢、毛孔開合正常,異味自然容易散去。可以多運動加強自主排汗,以及按摩以下穴位。勞宮穴【取穴】位於手掌心,中指尖點按掌心處即是。【點按】用拇指重按穴位,或是用拇指食指隔手掌對按。曲池穴【取穴】肘橫紋外側與肱骨(最接近肘橫紋的骨節)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極泉穴【取穴】位於腋窩頂點,有脈搏跳動處。【撥筋】用四個手指從腋下撥到乳房處。膻中穴【取穴】身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中點。【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書籍介紹逆齡食養:讓妳減齡15歲的全中醫調養祕密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作者簡介現代醫女 杜丞蕓來自台灣,現居於美國,專精內婦兒科,提倡自然醫學養生,食療藥膳、中藥外用、美容美體等,都可以用全天然的草藥和瑜伽滋潤身心靈。是美國執照中醫師、經絡瑜伽師及藥膳專家。台灣大學法學士、城鄉所碩士,美國中西大學東方醫學碩士,曾赴中國上海中醫大博士班進修。在美國創辦了「藥上堂中醫診所」、「杜仲月子養生餐」、和「藥上堂養生中藥」專賣鋪、以及「琉璃瑜伽學苑」和「杜草藥鋪」網站商店。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杜醫師:Facebook-現代醫女杜丞蕓Youtube-現代醫女杜丞蕓Instagram-iamdrduh著作:《 女人專屬-最溫柔的節氣養生:藥膳、香氛、身體療癒》2016《全時美人-12經絡舒活養生帖》2018延伸閱讀: 那夜,重症醫師狂奔急診室...看到太太血一直冒出來,一個丈夫鼻酸的請求
-
2020-12-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同髒汙有不同手段 專家教你家中常見8大髒汙處理法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作者林可凡】家中常見的8大髒汙處理法一般家中髒汙大致可以分成「看得見」與「看不見」這兩種型態。像是油垢、水垢、皂垢等等,都是肉眼可見,可以快速找到具體方式處理;至於看不見的髒汙,指的是像尿垢、垃圾所散發出來的臭味,通常需要找出異味來源,才有辦法對症處理。明顯髒汙的清絜法1. 油垢油垢大多出現在廚房,可分成兩種,一種是新形成的,看起來不明顯,甚至毫無痕跡,但用手一摸會覺得黏黏的;一種則是累積很久的油垢,看得出厚厚黃黃的一層。處理淺薄的油垢較為容易,將清潔劑噴在抹布上並直接擦拭,通常即可將油垢帶走。如果是已經乾掉的厚油垢,需要先噴上清潔劑,靜置一段時間後再擦拭。若果是超厚的油垢,就用金屬刮刀推除,再噴上清潔劑靜置並擦拭。處理流理臺等硬表面的油垢時,依上述方式清除即可,清洗上也較容易。若是在紗窗等軟表面上的油垢,就需要先擦拭,再浸泡、刷洗。2. 皂垢與水垢皂垢通常出現在淋浴間、洗手台、浴室鏡子上等處,有專用的清潔劑可供使用。有時殘留的會是水垢,可以用手摸摸看,積累的水垢摸起來若有一層突起,此時也可使用金屬刮刀先大致刮除,再用水垢清潔劑清除。百元商店也有販售小塊的鏡子除垢專用刷,這種海綿刷越小越好施力,也可以將海綿自行裁切成順手的大小使用。 3. 黴菌黴菌會出現在潮濕的空間當中,例如浴室的磁磚縫隙、淋浴間等處。如果是矽利康發霉,唯有使用矽利康專用的除霉劑,能有一定成效。處理磁磚縫隙的黴菌時,也可使用漂白水,或凝膠型的黴菌清潔劑。其餘處理方式有重漆、填滿縫隙等直接阻止黴菌生長的方式。若浴室洗手台等材質使用石材製成,也容易在石頭表面的孔隙出現黴菌,此時可以請專人來家中直接將石頭表面打磨除黴。4. 灰塵灰塵的處理方式是先吸再擦。先用吸塵器吸一次後,用濕抹布或拖把濕擦,最後用橡皮刮刀將水分刮乾,會比再用乾抹布擦一次來得省力、乾淨。書架、百葉窗片等處的灰塵可先用撢子順著撢下來,只要固定保持清理,就不會費太多力氣。如果百葉窗設置在潮濕的浴室內,灰塵容易黏膩、堆積,就用擰乾的濕布擦拭。 5. 殘膠用舊的超細纖維布或舊的不織布菜瓜布來回擦過,讓殘膠黏住人造纖維後失去黏性,再刮起來黏在布上。當然也可使用市售的檸檬萃取除膠劑,或者用油溶解殘膠後,再擦拭乾淨。沾黏上殘膠的舊布就不再費力清洗,可直接丟棄。看不到的髒汙─臭味要清理臭味,就得先找出臭味來源。通常我們怕臭、怕髒,要克服心理障礙,就要先進行準備。可以戴上口罩、手套等防護再進行處理。1. 寵物氣味家中若有養寵物,常見的臭味來源就是寵物的氣味,例如屋內的貓砂、尿墊、寵物落毛、藏食等氣味。去除貓砂、尿墊等排泄物氣味的最好方法就是時常清理,不要久放。養貓的人要注意,即使貓砂沒有生出臭味,有的貓也會因為愛乾淨,不在已經使用過的貓砂排泄。若沒有每天清理貓砂,便會在屋內別處排泄,或者憋尿造成健康問題,不可輕忽。如果狗貓等寵物在浴室排泄,直接用水沖刷反而會破壞排泄物結構,造成臭味四溢。可以先把排泄物撿起來直接丟馬桶沖掉,再沖洗環境。另外寵物落毛也容易產生氣味,如果對氣味敏感的人,常常清掃之外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或者可以分解臭味因子的噴劑,但最好不要使用帶化學香味的消臭劑,與臭味混在一起會更難聞。2. 尿垢、尿味廚房排水管跟馬桶都有讓水淹過一定高度,可以阻擋臭味,比較容易產生尿垢、尿味的反而是小便斗。小便斗不像馬桶全塗釉面,也沒有用水淹過釉面,沒有塗釉的部分若無勤刷就容易堆積尿垢,產生臭味。若小便斗的構造是固定、無法拆下來刷,可以解決臭味的方式就是常沖水,以及使用凝膠狀的水垢清潔劑。馬桶底座連接地面的部分也因不易清洗、容易忽略,不像馬桶內部經常洗刷,馬桶外若滴有尿液沒有刷除,就容易產生臭味。 3. 垃圾、廚餘廚餘容易生臭,如果沒有要當天丟掉,最好用塑膠袋綁起來放冷凍庫避免發臭。另外,現在人家中的垃圾桶許多都有加蓋,加蓋會促成無氧環境,有利厭氧菌繁殖,兼具有氧與無氧呼吸的細菌也會偏向無氧呼吸,代謝生成物發臭,因此比無加蓋的垃圾桶更容易發臭。如果不能每天倒垃圾,最好還是確實分類,不要把廚餘丟在垃圾桶就放著發臭。尤其在台灣這種溫度、濕度高的環境,垃圾廚餘更容易發臭。
-
2020-11-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人曝確診喪失嗅覺體驗 吃光討厭的食物、吃冰淇淋味如嚼蠟
新冠肺炎肆虐,近日我國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暴增,民眾警覺性再度提高,指揮中心也將推動秋冬專案,要求民眾出入指定地點須佩戴口罩。有網友分享自己確診後喪失嗅覺的經驗,她試吃過去討厭的食物,都吃不出討厭的味道,反而可以輕鬆入口吃光,先生還對她開玩笑說,「那你不用怕有人在妳面前上廁所了」。有網友在PTT發文分享確診後的感受,她表示,為了工作自己與先生長住海外,他們所在的國家是重災國之一,第一波疫情擴散時,每天早上起床就是先聞自己的腋下,確定嗅覺還在才能安心。近日她先生確診,因為她沒有任何症狀,原以為逃過一劫,想不到隔離期間,發現自己喪失嗅覺,試聞了綠油精,只有涼涼的感覺,沒有任何味道,才確定自己也確診了。她向先生說明確診狀況,先生還調侃她「太好了,那妳就不用怕有人在妳前面上廁所了」。她表示,喪失嗅覺是很奇特的經驗,她好奇試吃自己討厭的食物,如甜椒、番茄、醃漬橄欖,只剩下鹹味,而芝麻葉有一點苦味,蕎麥甚至讓她覺得口感不錯。她表示,這些食物在歐洲很常見,過去吃飯遇到這些配料,她總要挑掉才能食用,但現在可以輕鬆入口,她說,「我一直以為厭惡芝麻葉是因為它苦,沒辦法吃醃漬橄欖是因為它鹹,結果不是,是因為他們的特殊氣味」。她表示,「在吃蕎麥同時,感覺嗅覺好像有恢復了一點點。我只想到要吃快一點,免得恢復以後我就無法入口了,我沒有發燒、咳嗽或喉嚨痛等其他症狀,至於味覺實際上並沒有消失,只剩下酸甜苦辣鹹,吃冰淇淋味如嚼蠟,只有甜味,喝薑茶感受得到甜味跟辣度,沒有薑味」。經過這次經驗,該網友提出五大點好奇的問題,包括味覺除了酸甜苦辣鹹以外,事實上還有哪些?人吃下過量的食物,往往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只是嘴饞,像這樣吃甜點零食變得無味,是不是有助減肥?以及嗅覺不像視力和聽力會嚴重影響生活,因此健康檢查沒有在測試嗅覺的,但是不是有可能每個人的嗅覺能力本來就不一樣?「我之前不解為什麼有人可以吃下上述那些有著令人厭惡味道的食物卻無感,是否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嗅覺感受不同?」還有喪失嗅覺還聞得到異性的費洛蒙嗎?費洛蒙到底有沒有味道?等等問題。其他網友則留言為她打氣,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有人說「聞腋下笑了」、「蛤..好痛苦的感覺...祝早日恢復...費洛蒙應該有味道吧?」、「說的輕描淡寫,如果重症呢?」、「好寶貴的體驗」、「我天生嗅覺就不太好,很多人聞的到的臭味我常常聞不到」。
-
2020-11-29 新聞.長期照護
每天洗澡有風險?專家:每年有將近2萬人因此喪命
【文、圖/摘自高寶《這樣過日子剛剛好》,作者大塚宣夫】每天都要洗澡的常識在我任職的醫院裡,有不少患者不喜歡洗澡,尤其以男性患者居多。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如果可以自己一個人慢慢洗,那倒是無妨,但對那些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洗澡勢必得有旁人協助。其次,對這些患者來說,洗澡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只有自己一個人光著身體的羞恥和尷尬,或是必須配合他人的動作而變換姿勢,在心理不適的情況下,即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被人清洗乾淨,也無法感到舒爽。加上對於老年人來說,洗澡這件事情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費力許多,似乎有許多人會因此感到疲勞。也許有人會說,難道不會在意身上的老人味嗎?其實不會,畢竟自己身上的老人味,本人是聞不出來的。說到底,也有些患者會說,把外表弄得乾淨整潔是要做什麼?一聽見這樣的想法,就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洗澡真的要每天都洗才行嗎?而且,洗澡對老年人來說還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皮膚乾燥。實際上,若是洗澡洗得太頻繁,或是過度使用肥皂和毛巾擦拭,可能會導致各種皮膚症狀。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是為了去除氣味,只要洗十分鐘就夠了。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並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太喜歡洗澡。不過,就像我當初成立醫院時一樣,如果要把自己的父母送進醫院接受治療,我會想讓父母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三餐正常,每天洗澡,讓身體保持乾淨整潔。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曾經被世間的一般常識束縛過。然而,在我過了七十五歲之後,我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覺得「洗澡很麻煩,非常不想洗澡」。同時,我也開始覺得「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一天不想吃到三頓飯,只想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每天洗澡所帶來的風險實際上,洗澡一個禮拜洗一到兩次就夠了。說到底,不會有人因為不洗澡而引發生命危險,反倒是每年有將近兩萬人因洗澡而導致死亡。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只要不像年輕時那樣出汗,皮膚就不會分泌油脂。當你成為生活起居需要旁人照顧的老年人之後,對幫忙洗澡和被洗澡的人來說,洗澡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所以,每三天左右洗一次澡就好。照這樣的頻率來看,對本人和照顧者而言,是不是都會感到輕鬆多了?
-
2020-11-22 養生.聰明飲食
豆類食物助排便卻易脹氣 營養師教你怎麼解決放屁困擾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自然而規律的排便在糞便成形和健康排便方面,純素食者明顯優於其他族群,而且是在西方社會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往往超過目前建議量的一個飲食組別。轉向純素飲食通常能解決任何排便不規律的問題,另外也可額外採取以下方法:• 每天至少吃1 份豆科植物(1/2 ∼ 1 杯,即125 ∼ 250 ml),加入湯裡、燉菜、麵包和肉餅中或撒在沙拉上。注意,加工食品(例如豆腐和純素仿肉)的膳食纖維含量會低得多。• 每天吃9 份以上的蔬果,清洗乾淨且不要削去外皮。多多生吃這些食物,每天享用大量的生菜沙拉。烹調蔬菜時,盡量減少調理時間。多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 多數時候選擇完整的全穀物。研磨成粉會打碎纖維,顆粒較小通常也較難累積糞便體積。雖然麥麩能大量增加糞便,但最好倚靠全穀物而非分離的麩皮,因為後者會阻礙礦物質吸收。• 在食物上撒些種子一起食用,可以增加糞便重量。整顆的亞麻仁籽和洋車前子種子尤其有效,即便是磨碎的種子也很有幫助。• 使用加工穀物產品時,請選擇全穀類產品。詳閱營養成分標示,以1 份麵包或義大利麵食中至少含2.5 g 膳食纖維、1 份早餐穀麥片至少含5 g 膳食纖維為攝取目標。• 採用高纖成分的材料來烘焙食品。使用或購買含高纖成分的餅乾、瑪芬蛋糕、麵包或其他烘焙食品。若是自己從頭開始烘焙糕點,以椰棗、加州蜜棗或香蕉取代砂糖;以堅果或種子醬或研磨蘋果泥代替油脂;以粗磨全穀物或發芽穀物麵粉代替精製麵粉;磨碎的亞麻仁籽則可代替雞蛋。• 選擇高纖的零食。新鮮蔬果、綜合乾果、爆米花、鑲填椰棗3 或其他未加工的食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攝取充足水分。大多數人每天至少需要8杯(2000 ml)液體。• 每天保持運動習慣,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跑、有氧運動或瑜伽、游泳、網球等,任何體能活動都能維持腸胃的良好運作。面對體內產生的氣體人平均每天會排氣12∼25次。腸胃產生氣體,可保護結腸免於基因的損傷而產生致癌可能性。它可以稀釋致癌物質,刺激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pH值和結腸上皮細胞功能。當然,排氣這件事在某些場合會成為一種社交包袱。腸胃脹氣所引發的煩惱和尷尬,使得一些人嚴加克制甚至完全迴避豆類和高纖食物。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在日常飲食中添加1/2杯(125 ml)胡蘿蔔的人相比,只有約50%受試者在添加1/2杯(125 ml)斑豆、米豆(眉豆 )或素食焗豆罐頭時,第1週內胃腸脹氣的狀況增加。因攝取豆類而感受到腸胃脹氣增加的受試者,其中有70%發現,持續每日食用豆類的第2或第3週時,脹氣狀況即消退。氣體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吞嚥入口的空氣,以及到達大腸的碳水化合物經細菌發酵而產生。以下建議有助於維持適度但不過度的氣體產量。減少吞嚥入口的空氣量:• 嘴巴閉合慢慢進食。• 徹底咀嚼食物。• 避免飲用碳酸飲料、嚼食口香糖和吮吸糖果。• 確保假牙與牙齦緊密貼合。減少抵達結腸的未消化碳水化合物之影響:• 減少豆類中的寡醣。豆類是最惡名昭彰的脹氣製造者之一,當中引發問題的化合物是蜜三糖(棉籽糖)、水蘇糖和毛蕊花糖,這些都是到達結腸前無法分解的寡糖。因為人體本身無法製造可分解豆類中寡糖鍵結的α-半乳糖苷酶(alpha-galactosidase),於是它們在未完全消化的狀態下到達結腸,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而產生腸道氣體。不過有許多方法,可減少豆類中的寡糖攝取量:1. 使用新鮮豆類而非乾燥的,因為它們的寡醣含量要低得多。2. 只購買幾個月內可吃完的乾豆,豆類存放越久,寡醣含量就越高。3. 將豆類浸泡約12小時或隔夜,瀝除水分後沖洗乾淨,再另備清水烹調。若要浸泡2次,請於烹煮前提早準備。若沒有時間事先浸泡,可稍微汆燙一下,再浸泡水中1∼2小時,瀝乾水分並沖洗乾淨,然後另備一鍋清水烹煮。煮豆時,撈除表面形成的白色泡沫,因為泡沫中含有寡醣。4. 催芽。豆科植物在發芽過程中,會將寡醣轉化為糖類。發芽的綠豆、扁豆和豌豆可以生吃,其他豆科植物應在發芽後煮熟食用。先將豆子浸泡12 ∼24 小時,瀝乾後沖洗乾淨,然後濕孵至少1 ∼ 3 天,或直到出芽。確保每天沖洗和瀝乾豆子2 ∼ 3 次。豆子一旦出芽就表示可以烹煮了,催芽也可減少一半的調理時間。5. 先從攝取少量的豆類開始,再逐漸增加份量,讓可完全消化寡醣的菌群有更多時間形成。6. 確保豆子徹底煮熟,未煮熟的豆類更難消化。如果單靠舌頭和口腔頂部能輕易壓碎豆子,就代表已充分煮熟。7. 罐頭豆類在食用前需先沖洗。8. 選擇更容易消化的小型豆科植物。問題最少的是不帶皮、豆仁已裂成兩半的豆科植物,例如去皮的綠豆仁、紅扁豆仁和豌豆仁。通常,較小的豆類(例如紅豆和綠豆)比大顆豆類(例如皇帝豆或腰豆)更容易消化。9. 飲食中涵括天貝和味噌等發酵豆類製品,以及豆腐等的低纖維豆科植物。• 運用能抵消腸道氣體生成的調味料。能抑制體內產生氣體而著名的香料有丁香、肉桂、大蒜、薑黃、黑胡椒、興渠(阿魏)4和薑。墨西哥香料土荊芥和日本昆布,也經常被添加在料理中,以中和食物所含易生成腸道氣體的化合物。• 改善腸道菌群。直接服用補充劑形態的益生菌,或用它來製備發酵的純素乳酪、優格和其他菜餚。• 避免暴飲暴食。少量多餐,八分飽時便停止繼續進食。• 限制食用大量添加果糖或糖醇的食物。小腸無法處理大量的果糖或糖醇(例如山梨醇、麥芽糖醇和木糖醇),當這些糖未被完全吸收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所發酵;即使是新鮮水果或果乾中的果糖,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問題。• 服用活性碳粉。有報告指出,在食用可能引發胃腸脹氣的食物前服用活性碳粉,能減少腸道氣體量和氣味。• 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時,一併服用消化酶補充劑。若所有其他方法都無效,可考慮服用含人體無法製造的寡糖消化酶α-半乳糖苷酶補充劑。
-
2020-11-11 名人.相性幸福
性生活不美滿代表性能力不夠好?性的問題有4大要素
我都辦到了 為什麼他/她還是不滿意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和心儀的對象約會之前,會興高彩烈的挑選衣服,想著他會怎麼看、會不會喜歡這樣的穿搭,在相處的過程中盡量滿足對方的需求,你自認做到100分了,但可能在對方的眼中不以為意或是只有60分。所以是你不夠好嗎?那倒也未必,有可能是對方不夠喜歡你、頻率沒對上、只是把你當朋友……也因此別急著完全否定自己,而是可以先暫停一下,思考其它的可能性。性的問題也有層級區分大家對於馬斯洛的理論都耳熟能詳,要先滿足最下層的生理需求,才有餘力去顧及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部份;性其實也是一樣,我們會先考量性生理是否健康,然後才會進一步與人連結,而有親密關係的需求,在這些過程中自然也會觸及到心理這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談性並不只是侷限於性(sex)。不是性能力一級棒,對方就會愛你愛到無法自拔;也不代表你性能力不夠好,就不被愛了,性它所涉及的層面比你想的還要廣。想要擁有健康的性生活,這四大要素不可少舉例來說,說到性功能障礙,第一反應一定是早洩、陽痿、性交疼痛、性慾低下……這些乍看之下都較偏向生理層面的狀況。然而在執業的經驗中,真正多數的性問題反而是心理、關係所影響。在這裡,我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擁有健康的性生活,我們能夠去做到且注意的事情有哪些:1.性生理的健康性生理的健康是最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每天洗澡的時候,男性如果包皮較長,記得褪下來好好地清洗龜頭與冠狀溝的地方;平日注意自己的晨勃反應。女性則是用清水清洗外陰即可,不需要做陰道的灌洗;平時注意分泌物的顏色、質地和氣味,並定期做檢查。2.性心理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的方式來研究人類行為及心理歷程,它涉及到認知、感覺、人格、人際關性等等許多的領域,而性心理即是專注在與性相關的議題上,包含了您對於性的態度、性的認知、性格……都是被討論的範籌,也是會影響到您性行為的表現。3.情緒的照顧太緊張,我們反而會操作焦慮,更容易出錯;被驚嚇,我們會愣住無法做出反應;壓力太大,會提不起性致;太害怕,就無法放鬆去享受當下的狀態;壓抑,情感就無法自然地流動……這些情緒我們都很能體會,在性上,更是體現地淋漓盡致。也因此,對於自己在情緒的照顧上顯得非常重要,才能好好享受性愛的樂趣呀。4.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在臨床的經驗裡,性的問題往往不會單純只有性功能、性技巧層面上而已,看得越多,就會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大魔王。你會發現,一直母胎單身,是因為對自己不夠有自信;上床機會變少,竟然是搞不定婆媳問題;一直被唸到好心煩,性致直直落,還不如自己來比要快……實在是太多可以談的事情了。總而言之,遇到了性的問題,若是生理有異狀當然要優先改善,但也別忘了要擁有健康的性生活,可是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情緒和人際關係這幾個要素。況且人一直都在改變,所以健康的性生活可是一輩子需要學習和調整的事。
-
2020-11-06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冬季開始 早睡晚起儲陽氣、忌食生冷清淡吃
明天(7日)「立冬」,立冬代表冬季開始,萬物蟄伏以收養、收藏體中能量,中醫師提醒,人體順應此勢,涵養內藏的陽氣,如此來年春季身體才會生機蓬發。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人體因應外界寒冷而將陽氣潛藏體內,此時保養重點,應該放在儲存陽氣,不過度消耗。對於陽氣儲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白蕙菁建議,冬天應該順應日光早睡,等到日出後才起床,才能收歛陽氣,固護陰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黃裕昌說明,太早起床,很容易因為本身陽氣不足,加上氣溫過低,造成陽氣外洩,無法對抗寒氣而著涼。不過她說,這不表示冬季只能待在室內,不可外出,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程度以微汗為限,才不會因為大汗淋漓,毛孔大張,導致寒氣入侵。由於陽氣是身體動能,陰氣則是體內有形的形質,如汗液等,因此過度運動也會耗陽傷陰。建議老人家不要太早起床,勉強在清晨氣溫最低的時候出外運動,可以在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候,出外活動一下筋骨,或者在室內打打太極拳,做做導引氣功。人在室內時,最好不要緊閉門窗,適當的開窗,讓新鮮空氣進入,可訓練人體調適功能,也不致因汙濁的空氣損害抵抗力。白蕙菁還說,冬季體表因氣候而乾冷少汗,體內臟腑氣血循環旺盛,消化機能比春、夏、秋季更活躍,食量增大、消化好,所以一般人在冬季體重容易直線上升。立冬之後怎麼吃:其實冬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現代人多半營養過剩,進補不可大魚大肉,太過油膩、口味太重,反而有礙心血管健康。冬季飲食以不食生冷為原則,以免身體必須消耗體內熱量來溫熱食物。進補應視體質而定,像燒酒雞、麻油雞和薑母鴨等偏溫熱的食補,較適合手足冰冷、常流清鼻涕、易拉肚子,小便量多、晚上常跑廁所,有陽萎、早洩現象等陽氣不足、體質偏寒的人食用,但一週不可超過一次,以免使體質改偏燥熱,造成口乾、便秘。本身容易口乾、舌燥、口破、便秘,易生痘痘、紅疹和乾癢,體質偏熱的人,既不可吃生冷食物,也不宜吃燥熱食物的人,則可選用枸杞子、紅棗、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食材來補養身體。黃裕昌以中醫歸經理論說明,冬氣通於腎,常吃天然氣味重或顏色深的食材,如羊肉、熟地、小茴香、香菇和木耳等,食物的能量會往人體下交部位,也就是腎的位置走,與筋絡產生共振,從而產生能量、增益陽氣。白蕙菁也說,冬季氣候乾燥,多吃梨子、葡萄、蘿蔔、柿子、香蕉等清潤性質的蔬果,或者蜂蜜、海參、木耳、蹄筋等含黏液質的食品,可提高血液中膠質含量,有助增加細胞內的水分。【報導/記者洪家愉;諮詢/中醫師白蕙菁;出處/2008-11-07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1-05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國內10個抽菸小孩4個哈加味菸 女學生使用率高於男學生
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我國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國中38.9%、高中職42.3%),較107年國中37.5%、高中職40.7%調查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國中或高中職階段,都是女生使用加味菸的比率高於男生。該調查結果,推估超過8.1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其中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其中國中女生50.7%,男生34.9%;高中職女生58.6%,男生36.9%,可怕的是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最新公布的研究證實,帶水果味道的菸品比較不傷身體是錯誤想法。國內加味菸種類比想像中更多,據108年受理業者申報菸品資料統計發現,菸品香料(風味)添加物約1200餘種,最常被添加前10種味道有香草味、花果味、甜味、薄荷味、杏仁味、焦糖味、奶油味、櫻桃味、肉桂味、玫瑰香。這些味道來源絕大多數都是與花果植物無關化學物質。加味菸是披著羊皮的狼,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指出,菸草公司刻意在菸品中加入香料(風味)添加物以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以減少這些菸品燃燒後的刺激性,增加消費者對於這些菸品的興趣。藉由降低菸嗆味來吸引青少年使用,進而對尼古丁產生成癮。呂孟穎的觀點在美國2017年研究機構得到證實,超過八成以上的美國年輕人,開始嘗試的第一支菸,即為氣味明顯的加味菸品。大多數吸菸者是從兒童或青少年開始的,並未意識到吸菸的風險和尼古丁的成癮性,且許多年輕人也高估了自己晚年戒菸的能力。呂孟穎表示,目前提出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增訂禁止加味菸品規定,菸品不得使用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口味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添加物,透過立法禁止販售加味菸品,降低青少年吸菸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03 科別.消化系統
一天放幾個屁算正常?醫師從四大常放屁原因看疾病
你知道一天放幾個屁,還算正常?答案是十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常放屁,不用緊張」,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但如果常放連環屁,加上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就應該提高警覺,積極就醫。不少人放屁之後,自我安慰「屁放得越多,表示越健康」,蕭奕宗表示,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舒暢,但如果經常放屁,且無法控制,除了影響形象,也可能表示自己飲食習慣不佳,或是腸道已經出問題,蕭奕宗整理出四大常放屁原因,分述如下:飲食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使得排氣增加,且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會造成排氣變多。腸道環境不佳如果腸道壞菌增多,可能導致頻繁排氣。腸道腫瘤罹患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其中以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等部位腫瘤者,放屁頻率明顯增加。連環屁、水屁都要注意蕭奕宗提醒,如果經常放連環屁,又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確定是否為大腸直腸癌。(延伸閱讀:懷孕對腸胃道影響之腹脹.便祕與痔瘡篇)一般來說,如果一天下來,放屁次數在十次以內,都還在可接受範圍內,但如果頻率突然變高,或是出現水屁,弄髒內褲,就應該檢視自己最近吃了哪些食物。蕭奕宗說,如果發現自己吃了某些食物,就容易腹脹、放屁,就應該盡量少吃。是否需要補充益生菌,則視自身情況,如果作息不正常、排便不順或是有慢性疾病,可以考慮服用益生菌。此外,養成固定排便時間,飲食均衡,多攝取膳食纖維,並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促進腸道蠕動,就能讓排便順暢,減少放屁頻率。※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屁放得越多,表示越健康?放屁型態、排便習慣改變,可能是腸胃道警訊!
-
2020-11-01 養生.營養食譜
每天期待吃便當
串燒雞便當主菜與副菜〡雞肉串、糯米椒串、鵪鶉蛋串材料:雞腿肉1副、大蔥10cm、糯米椒8~10條、鵪鶉蛋8顆、酒2大匙、油少許醬料:醬油、味醂各2大匙、糖1小匙、山椒粉或黑胡椒粉隨意作法:1. 雞肉串:雞肉切小塊。大蔥切段2cm。雞肉與大蔥交替插上竹籤,做成雞肉串2根。2. 糯米椒串和鵪鶉蛋串:糯米椒以竹籤戳一下表面,以防加熱迸裂。糯米椒4或5條以竹籤橫插成串,鵪鶉蛋3顆插成一串。3. 平底鍋,注入油少許,放入雞肉串,煎到表面上色,再投入鵪鶉蛋串、糯米椒串。4. 鵪鶉蛋及糯米椒先取出,接著注酒2大匙,續煎雞肉到熟,取出。5. 煮滾醬料,煮到呈現黏稠,放回雞肉串、鵪鶉蛋串及糯米椒串,讓醬汁充分裹覆表面。6. 飯盛入便當,上面鋪一層海苔(分量外),淋點醬汁,擺入雞肉串、鵪鶉串、糯米椒串,撒點山椒粉或黑胡椒粉添香。培根茼蒿炒飯便當主菜〡培根茼蒿炒飯材料:飯2~3碗、培根50g、茼蒿30g、醬油1大匙、粗鹽、黑胡椒粉各適量、白麻油1.5大匙作法:1. 培根切成5mm寬。茼蒿的莖部切成2cm長,菜葉切成4cm長。2. 熱鍋,下麻油煎培根,煎到微焦香酥,加飯翻炒,炒到米粒鬆酥油亮,淋醬油,沿鍋緣四周淋下,散發焦香,撒粗鹽、黑胡椒粉補足氣味,最後放入菜葉,拌一拌。副菜〡南瓜炒糯米椒材料:南瓜240g、糯米椒8條、粗鹽1/3小匙、黑胡椒粉少許、油1大匙作法:1. 南瓜送入微波爐加熱4~5分鐘,讓它稍微軟化以便削皮去籽,切成小塊。2.熱鍋潤油炒南瓜,撒粗鹽,轉小火,蓋上鍋蓋燜4~5分鐘。3. 下糯米椒再燜1~2分鐘,掀蓋,撒入黑胡椒粉。薑燒豬肉便當主菜〡薑燒豬肉材料:小梅花肉或大里肌(薄片) 200g、麵粉適量、油 1/2大匙醬料:酒、味醂、醬油各1.5大匙、薑泥1大匙作法:1. 肉片置於盤上攤開,麵粉過篩,撒勻肉片兩面。2. 調勻醬料,備一旁。3. 熱鍋潤油,肉片一張張展開入鍋,煎到雙面微微上色,注入醬料,燒到縮汁。副菜〡花椒炒高麗菜高麗菜1/4顆、花椒粒1/2小匙、粗鹽1/4小匙、糖1小撮、油1/2大匙作法:1. 高麗菜切絲,撒入粗鹽1/4小匙,靜置5分鐘使水分釋出,可使炒菜時間銳減,菜的口感保持脆嫩。2. 熱鍋潤油,放入花椒粒炒香,高麗菜入鍋前擰一下水分,翻炒數下,加入糖1小撮,炒到渾身油亮翠豔,盛起。喜歡口感較軟者,可上蓋燜1至2分鐘。常備菜〡橙香胡蘿蔔(冷藏保存4天)材料:胡蘿蔔1條、香菜適量、粗鹽適量、糖1.5大匙、柳橙汁2大匙1. 胡蘿蔔用削皮器削成條狀。香菜摘取菜葉。2. 缽裡放入胡蘿蔔、香菜,鹽抓適量,加入糖、柳橙汁,浸漬至少10分鐘。入飯盒前先擰掉水分。
-
2020-10-31 新聞.食安拉警報
食藥署開罰10知名超商超市!大腸桿菌超標、營養標示不符
外食族當心了,食藥署今年進行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大稽查,揪出12件違規,統一超商、頂好、全聯都在列,以大腸桿菌超標最多,全家便利商店則是便當營養標示與實際不符挨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7月至8月間啟動「市售流通冷凍冷藏調理食品稽查專案」,針對全台190家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及外帶店等冷凍冷藏調理食品販賣場所進行查核,今天公布稽查結果。食藥署指出,本次稽查共抽驗290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檢驗微生物衛生標準,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初抽驗不合格,以大腸桿菌群超標占大宗,其中3件經限期改善複抽驗後仍不合格,均開罰。頂好超市共2款食品違規,包括「陶爸爸手工韭菜水餃」被驗出大腸桿菌超標,限期改善再驗仍超標,另一款「熟鍋貼」則是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全聯超市的「帕瑪奶香培根義大利麵」初驗生菌數超標,「滷味拼盤」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而「米漢堡三杯猴頭菇」初抽驗生菌數超標,複驗不僅生菌數超標、大腸桿菌也超標。統一超商的「高雄空廚青醬蛤蜊義大利麵」、生機店聖德科斯的「番茄義大利醬」、知名有機食品店里仁的「鮮蔬米漢堡」、台南多那之麵包「鮮蔬烤雞三明治」、高雄俗俗的賣生鮮超市「手工熟鍋貼 」,初驗均發現大腸桿菌群超標。台中領好超市的「雙寶雞」大腸桿菌群超標,初驗、複驗均不合格;雲林省錢超市「冷凍韭菜豬肉水餃」則是初驗生菌數超標。此外,這次稽查專案中也抽驗11件便當類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發現4件營養標示與實際狀況不符,包括全家便利商店的「泰式打拋豬飯」、「健身G肉餐盒」以及北投「來來超商」的「蠔油牛肉燴飯」、「蕃茄培根蛋炒飯」均違規。食藥署指出,上述違規產品一共依法開罰新台幣16萬元,也呼籲民眾選購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時,應挑選環境乾淨、整潔及商譽良好的店家,所購買的食品應注意色澤及氣味是否正常並應注意產品貯存溫度(冷藏攝氏7度以下,冷凍負18度以下),購買後應盡速食用完畢,以避免常溫下細菌過度滋生。
-
2020-10-30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你愛吃的在榜上?微波熟食菌超標、健身餐脂肪高於標示
衛福部食藥署稽查290件市售冷凍冷藏調理食品,結果發現12件不符合衛生標準,大腸桿菌超標為最大宗,統一超商、頂好、全聯都在列。另有四款便當不符合營養標示標準,包括全家便利商店的泰式打拋豬飯和健身G肉餐盒,上述違規共開罰16萬元。(完整名單:https://reurl.cc/pyoKzZ)食藥署指出,本次稽查檢驗微生物衛生標準,有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初抽驗不合格,以大腸桿菌群超標占大宗,其中3件經限期改善,複抽驗仍不合格。這12件冷凍冷藏調理食品食品如下:頂好超市:「陶爸爸手工韭菜水餃」大腸桿菌超標,複驗仍不合格。「熟鍋貼」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全聯超市:「帕瑪奶香培根義大利麵」初驗生菌數超標,複驗合格。「滷味拼盤」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米漢堡三杯猴頭菇」初抽驗生菌數超標,複驗生菌數和大腸桿菌均超標。聖德科斯:「番茄義大利醬」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里仁:「鮮蔬米漢堡」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統一超商:「高雄空廚青醬蛤蜊義大利麵」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台南多那之麵包:「鮮蔬烤雞三明治」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合格。高雄俗俗的賣生鮮超市:「手工熟鍋貼 」,初驗大腸桿菌群超標,複驗合格。台中領好超市:「雙寶雞」初驗大腸桿菌超標,複驗仍不合格雲林省錢超市:「冷凍韭菜豬肉水餃」初驗生菌超標,複驗合格。便當類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與實際不符有4件:全家便利商店:「泰式打拋豬飯」蛋白質、飽和脂肪及糖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健身G肉餐盒」飽和脂肪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北投來來超商:「蠔油牛肉燴飯」蛋白質及糖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蕃茄培根蛋炒飯」飽和脂肪含量超出標示誤差允許範圍。食藥署提醒,民眾選購冷凍冷藏調理食品時,應挑選環境乾淨、整潔及商譽良好的店家。購買食品應注意色澤、氣味是否正常,並應注意產品貯存溫度為冷藏攝氏7度以下、冷凍攝氏零下十八度以下,購買後也應盡快食用完畢,以避免細菌過度滋生。
-
2020-10-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若排便狀況有改變,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10幾次都算正常。蕭奕宗說明,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是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1.飲食: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會造成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2.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會同時跑進腸道,使得排氣量增加。3.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外,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在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加,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4.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5.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容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盡早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除了連環屁要注意外,不排氣也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也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造成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20 新聞.健康知識+
吸血鬼傳說源自狂犬病?人類容易受到狂犬病毒危害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了解狂犬病的猖獗樣貌後,你會深深感謝每一位致力預防此疾病的研究人員,而這一切努力可以追溯到路易.巴斯德,他在一八八五年從狂犬病狗口中蒐集唾液,以研發第一個狂犬病疫苗。在那之前,對於這種令人聞之喪膽的傳染病的唯一治療方式,甚至包含燒灼遭動物咬傷的部位或截斷受創肢體。由於狂犬病的病原體作用緩慢,因此這類激烈手段通常可見效。病原體經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後,並不像大部分病毒一樣滲透血管。相反地,它會沿神經纖維悄悄前進,一天緩慢移動數公分,直到抵達腦部為止,時間約為二至四個星期—但讓科學家困惑的是,在某些情況下這段潛伏期會長達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對多數人來說,感染狂犬病的第一個症狀像感冒一樣不適,而這表示病毒已經到達腦部。如果病毒抄捷徑,一般會入侵邊緣系統,即控制攻擊、性交、飢餓與口渴等基本需求的神經中樞。這時病患可能會產生激烈性慾。隨著病毒瘋狂複製,導致迴路不規則放電,任何光線、噪音、氣味或最輕微的碰觸(甚至只是微風),都會讓病患心煩意亂。這種名為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的現象,在狗、浣熊、蝙蝠與狐狸等常見宿主身上有其目的:易激動的動物會因生氣而弄斷自己的爪子和牙齒;狂犬病毒也會癱瘓宿主喉嚨的肌肉,導致宿主痛苦喊叫時發出嘶啞的窒息聲,聽起來就像在吠叫。隨著吞嚥動作變得愈發困難,含大量傳染原的唾液會不斷從嘴巴冒出並起泡,流到嘴邊牽絲。這時,病患會籠罩在恐水症—實際上就是「怕水」—的陰影。然而,恐懼並不能充分描述水對狂犬病患造成的折磨。狂犬病毒會導致喉嚨劇烈疼痛,因此玻璃杯裝有任何液體、或只是水盆裡濺起水花的畫面,都會讓患者產生嘔吐感。隨著狂犬病進入所謂的狂躁期,受害者的臉部肌肉會不由自主地痙攣,表情變得凶狠。不同於罹患狂犬病的動物,人類患者很少啃咬東西,但是會瞬間暴怒。恐怖的幻覺常見於這個階段。患者通常在嚴重症狀出現後幾天死亡,原因一般是窒息或心臟停止跳動。然而,狂犬病的發病過程不一定都如此戲劇性。在三分之一的案例中,患者基於不明原因只出現癱瘓的症狀,從被咬傷的部位開始逐漸蔓延全身,最終導致昏迷與死亡。這是比較溫和、卻往往拖得較久的死法,也導致患者受苦時間相當漫長。儘管狂犬病的症狀讓人恐懼,但或許較安撫人心的事實是,病原體不需讓宿主變成野獸才能散播。在受感染的動物開始出現詭異行為前,病毒已經在宿主的唾液中大量繁殖,並在動物舔舐另一隻動物的特定部位時擴散,尤其是眼睛、嘴唇、嘴巴、鼻孔、乳頭、肛門與生殖器內裡的粉紅色粘膜。「病毒透過哺乳動物的正常行為達到傳播目的。」狂犬病專家查爾斯.魯普雷希特(Charles Rupprecht)表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喜歡舔舐、喜歡吸吮、喜歡啃咬。吸吮是母嬰關係的一部分;多數哺乳動物時常舔舐生殖器和四處嗅聞,狗兒們無時無刻都在做這些事情,小狗之所以蹦蹦跳跳、亂咬東西,是因為牠們想吸奶;而當牠們在交配時,雄性動物會咬住雌性的頸背以制伏對方。我們對病毒造成的奇特症狀感到緊張,但大致上那些對它的傳播來說微不足道。」幸好,我們不像其他哺乳類動物那樣容易受到狂犬病毒的危害。人對人傳染狂犬病毒(例如透過口交、接吻等等)的機率微乎其微。新聞報導的少數案例未經證實,而且多半來自貧窮國家,那裡的衛生官員缺乏預防狂犬病的資源,更別說進行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判斷這類說法的真實性。儘管如此,魯普雷希特堅信,任何曾與狂犬病患者發生性行為、抽同一根香菸,或喝同一杯飲料的人,都應該接受預防治療—通常要在手臂上連續注射四次疫苗,而且這跟傳言相反,頂多就像打流感疫苗一般痛。他強調,「根據我們對狂犬病毒的認識,個體當然有可能經由接吻和口交傳染狂犬病。」此外,由於性慾遽增是感染狂犬病的初期症狀之一,因此病患很可能在確診前,就已在不知不覺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舉印度的一個案例來說,一名二十八歲的已婚婦女突然間在性事上索求無度,讓先生備感壓力,因此婦女求診婦產科和內科,最後進了急診室。她當時恐水症發作,負責照顧她的醫師們立刻懷疑她得了狂犬病。在他們的追問下,她想起兩個月前被一隻小狗輕輕咬了一下。她進急診隔天就宣告不治,所幸她的先生有接種疫苗,並未遭到傳染。「一毫升的唾液中可能至少有一百萬個病毒微粒,」魯普雷希特說,「對於任何傳染原都能造成極高死亡率的疾病,誰會冒這樣的風險?如果你得了狂犬病,我救不了你。」總之,狂犬病毒似乎透過重創宿主腦部的方式來促進散播,並導致無數迴路出毛病。其間引起的某些症狀(例如恐水症)看似與病毒散播無關,不過提高性慾也許有效(至少對動物而言是如此)。當然,激起動物的怒火與感覺過敏—讓牠即使受一點刺激也會神經緊繃—促使牠咬人,是狂犬病毒更換宿主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宿主在發病前,於正常性交過程中輕咬交配對象頸部,也可能散播狂犬病毒;這意味著狂躁期是一種保險措施,也就是說,這是寄生生物在無法憑靠一般手段完成任務時,為了確保找到新宿主的備案。以上說的是現代版狂犬病。在早期無人認識狂犬病毒或知道它們如何擴散的時代,人們無疑將狂犬病視為傳染性的精神病。一隻野獸咬了你,牠的靈魂會進入你體內。身體被牠占據後,你也變成了野獸。你口吐白沫、抓狂暴怒,甚至在精神錯亂之際瘋狂亂咬。你像狼狗一樣吠叫,肉慾橫流,生活充斥著暴力、性與血腥。你是一個四處擴散、有生命力的惡魔。如果你覺得這種情節似曾相識,那是因為狂犬病幾乎是所有吸血鬼故事的基礎。在這些傳說中,尤其是起源於十八世紀上半葉東歐的版本,大部分都描述吸血鬼在白天是人(有時是死人),到了夜晚會現出原形(通常是狗或狼),並攻擊鄰人;而在他們的眾多惡行中,最令人髮指的是貪婪啃食人類肉體、吸吮血液或強姦。其實,這些不只是那年代人們的口耳相傳,而任何被指控擁有這種邪惡力量的人,很可能會遭處絞刑或被綁在火柱上燒死。一八九七年,布拉姆.史多克(Bram Stoker)筆下的德古拉伯爵正式建立在這些古老傳說上,不過這位恐怖伯爵廣為人知的是化身成蝙蝠。這些超自然形體具有狂犬病動物的邪惡特質與旺盛性慾,披著狂犬病常見宿主的外衣,其嗜血習性一如狂犬病透過咬痕散播的特質,這一切當然不是巧合。吸血鬼與狂犬病類似之處可不止於此。一九九八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一篇專欄文章裡,西班牙醫師胡安.戈梅茲– 阿隆索(Juan Gómez-Alonso)指出吸血鬼與狂犬病動物間潛在的相似處:根據民間傳說,吸血鬼的壽命是四十天,正好是受害者被狂犬病動物咬了之後繼續存活的平均天數。而且,吸血鬼就跟狂犬病患者一樣害怕光線(才會發展出夜行習性)、強烈氣味(傳說大蒜氣味可以驅趕吸血鬼)和水(據說在墳墓周圍倒水可以將吸血鬼困在地下墓穴)。
-
2020-10-19 科別.婦科
不穿內褲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婦科教授曝一個恐怖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男生喜歡喜歡無拘無束不穿內褲,連偶像周杰倫都曾表示,從小不愛穿內褲,相對來說,不穿內褲的女性則少之又少,最近1名YouTuber「1G」女網紅,親身試驗,想試試不穿內褲1個月,「妹妹」會有什麼變化,不過,最後因為經血外漏,而停止試驗。內褲可阻絕病菌入侵感染 不穿內褲較易引發感染疾病 資深婦科教授李茂盛表示,根據觀察門診的情況,幾乎沒有看過沒穿內褲的患者,即使感染嚴重、或是分泌物較多,也都會穿上內褲,不可能不穿。 李茂盛說,必穿內褲的主要原因在於阻絕病菌入侵陰道引發感染,有些女生容易下泌尿感染,如果又不穿內褲,使病菌長驅而入,更容易引發感染疾病。以往寬大不雅的阿嬤大內褲,幾乎已經絕跡,建議女性挑選穿起來舒適的純棉內褲,且需每天更換,如果沾到經血,就建議換掉。網紅親自實驗 真實感想引熱議 根據YouTuber「1G」的親身試驗,一開始沒穿內褲外出,分泌物直接黏在褲子上,使得下體氣味較重。此外,至健身房時,不穿內褲運動,「妹妹」在運動過程的「形狀」明顯,讓人尷尬。 整體來說,不穿內褲時,1G自覺,身體變得比以往健康,分泌物也比穿內褲時少了許多,但不穿內褲,有時造成私密處摩擦,「妹妹」比較容易會「乾乾皺皺」。 實驗快結束的前幾天,1G碰上了生理期,因為不穿內褲,而改用衛生棉條,偶爾經血外漏,這讓她感到不安,最後還是決定中斷實驗,穿回內褲,改用衛生棉,比較安心。(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貼身內衣褲沒洗乾淨 小心這個東西上身! 私密處飄異味  NG清潔行為你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