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武漢肺炎
共找到
544
筆 文章
-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新冠肺炎如赤手空拳 基層診所籲助購防疫裝備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指揮中心擬將採檢據點擴及診所。診所協會全聯會今天說,不少基層診所口罩、額溫槍、隔離衣不足,第一線醫護如赤手空拳與病毒肉搏,呼籲政府提供採購管道。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發布新聞稿呼籲政府正視診所經營窘境,全聯會副理事長蔡昌學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全台診所有多達1萬多家,多年來配合政府登革熱、流感快篩等防疫,但面臨新冠肺炎卻沒有好的試劑與藥物,令基層醫師相當恐慌。蔡昌學說,新冠肺炎死亡率是流感的20倍之多,隨疫情發展,診所將協助採檢工作,但每名基層診所醫師每週只能拿到3至5個由政府配發的N95口罩,很多診所甚至連額溫槍、隔離衣都買不到,如赤手空拳與病毒肉搏,呼籲政府協助提供基層院所採購管道。此外,蔡昌學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以來,感冒相關科別診所「業績」掉一半,皮膚科和骨科等診所掉約3成,但卻得因應疫情期間的各項防疫軟硬體增加花費,包括量測體溫、環境消毒、採購員工口罩等。他呼籲健保署應提高診察與診療費,比照藥師調高約18%,並呼籲稅捐機關將醫療院所的固定成本提高5%至8%,同時優免防疫期間醫事相關人員的健保費,對於營運發生困難的診所與醫護人員,提供其銀行貸款紓困優惠專案。蔡昌學說,一旦基層開業醫師不堪虧損萌生退意、倒閉,醫院恐更爆滿,更無法好好處理重症。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冠狀病毒散布 研究:例行性消毒有效
新加坡公布一項新研究顯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的臥室和廁所會有很大範圍遭病毒汙染,凸顯例行清潔洗手台和馬桶等高度碰觸表面的必要性。然而,研究指出,使用常見的消毒水一天清潔物體表面兩次,並清掃地板一次,就能有效消滅病毒,民眾只要遵守上述原則,目前的消毒措施足夠預防病毒散布。中國先前傳出境內不少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造成數十名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間相互傳染,而這項研究隨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這讓科學家相信傳染途徑除了經由咳嗽外,病毒汙染環境也是一項關鍵因素,但還不清確切範圍有多大。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和國防科技研究院(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研究人員對3名患者進行觀察,這些患者1月底到2月初被隔離在不同房間。研究人員在14天的隔離期間,從他們的臥房採集5天的樣本。其中一名患者的臥室經例行清潔之前,先進行樣本採集,另外兩間臥室則是消毒後,才進行採樣程序。臥室未經消毒的病患在3名患者中病情最輕,僅出現咳嗽的症狀,另外兩名患者出現咳嗽及發燒的中度症狀,其中一人呼吸急促,另一人咳嗽夾帶濃痰。儘管病情相異,未經消毒臥室中15個採樣經檢驗有13個遭病毒汙染,包括椅子、床架、玻璃窗、地板和電燈開關。廁所內5個樣本中有3個也遭汙染,包括水槽、門把和馬桶,也進一步證實門把是傳染途徑之一。空氣樣本經檢驗呈現陰性反應,但空調排氣孔的棉棒樣本呈陽性,病毒飛沫經由夾帶在氣流中,然後從出風口散布。另外兩間消毒過的臥室內樣本,經檢測則未出現陽性反應。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預防新冠肺炎舉手之勞卻難做到 專家曝關鍵原因
某個新聞工作者在談論預防新冠肺炎擴散最簡單的方法時,發現自己的手不經意地在臉部周遭遊走;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卻可能讓人染上致命疾病。揉眼、抓搔鼻子,接著擺出藝術家羅丹(Rodin)雕刻作品「沉思者」的招牌姿勢,也就是手掌托腮,手指朝嘴巴往內蜷曲的姿勢─這是一種典型的臉部接觸方式,卻令公衛專家擔心,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星火燎原的此時。這是由於這名新聞工作者的手所移經的地方,全是包括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病毒進入人體的門戶,這一切都在不到一分鐘之內發生。若你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一切都是從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等臉部黏膜部位開始的。如今大多數的人都已經看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等機構的懇切呼籲:勤洗手、少碰臉;這是他們所發出最簡單的叮嚀,卻也最難遵守。其實這也並非我們的錯,因為人們幾乎終其一生都在培養這種「無意間碰觸臉部」的習慣。俄亥俄州沙隆維爾(Sharonville)家醫邵葉(William Sawyer)說:「習慣非常難改,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這麼做。」邵葉也是推廣手部衛生的非營利組織「亨利手手」(Henry the Hand,暫譯)創辦人。「這是一種習慣,習慣是很難改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每小時平均碰觸臉部24次,其中44%的接觸涉及眼睛、鼻子和嘴巴。如同我們所有習慣一樣,碰觸臉部的習慣會隨時間強化:起初可能只是搔癢,藉由抓搔或揉搓能暫時緩解不適;邵葉表示,這種反應會逐漸變成一種不自主的、重複性的動作。然而,雙手從手機、鍵盤、門把或其他地方沾染的細菌正是藉由這種不經意的動作大量傳播,一路「搭便車」到你的喉嚨、鼻竇和肺部。邵葉表示,避免碰觸臉部黏膜部位,或許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勝過任何研發的疫苗:「停止這種簡單的行為就是了。別再摳、舔、咬、摩擦,就是預防疫情大流行最有效的方法。」邵葉在1990年代、孩子還在上猶如「病菌培養皿」的托嬰中心時,創立「亨利手手」和穿著T恤的黃色吉祥物,倡導手部衛生意識;2002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後,邵葉開始把「亨利手手」推廣到國際。邵葉認為,洗手和避免碰觸眼口鼻能有所助益,因為這對日趨嚴重的疫情來說,是一項可以做到的解決方法。他說:「身體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人員注意!插管未做好防護 新冠肺炎感染率100%
從我國宣布出現院內感染後,醫院的防疫戰場升溫,麻醉醫學會今指出,醫護人員替患者插管時,常礙於緊急狀態,忽略自身防護,插管過程中,患者容易咳嗽、嘔吐,患者若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醫護被感染機率恐達百分之百,今祭出十四點插管建議原則,提供醫界依循。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表示,根據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觀察其症狀,多為輕症,少數重症患者會導致呼吸衰竭,此時醫院收治患者時,就必須要協助插管拯救患者,但目前卻沒有任何指引可以提供醫界依循。陳坤堡回憶,曾有一段描述是對於當年SARS時期殉職的林重威醫師,當時一位患者被送進醫院,他準備穿上防護裝備,卻被家屬抨擊「人都快死了還需要什麼防護」,林醫師為了救人反而被感染,釀成後續一連串的感染風暴。陳坤堡說,近期與學會內的醫師們討論,統整出十四點,插管時需要的防護措施與裝備,他也說,全球皆在防堵新冠肺炎,也導致部分防護裝備貨源緊繃,在建議書中,也提及醫護穿著防護裝備的時機,為面對疑似新冠肺炎或是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若每一位患者都以防護裝備以對,也是對於裝備的浪費。執行插管的地點,也建議是在負壓隔離病房,盡可能不要在急診,陳坤堡表示,急診的患者樣態繁多,若患者後續採檢證實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過程中,咳嗽及嘔吐物,不只會感染醫護,也可能增加其他患者被感染的風險。詳細的建議書內容可至「台灣麻醉醫學會」網站查詢。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消醫材恐成防疫漏洞 麻醉醫學會盼醫院自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證實我國已發生院內感染,麻醉科醫師黃兆德昨投書媒體,指出部分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材,採「重消制」,但消毒效能未能經過檢視,恐成此次新冠肺炎的防疫漏洞,對此,麻醉醫學會也呼籲各家醫院自律,盡可能使用拋棄式醫材,降低感染風險。黃兆德昨投書媒體,指出麻醉時常用的醫材「喉頭罩」,不少醫院為了省錢,採重消使用,有些只是浸在消毒水不到幾秒或是噴酒精擦拭後又馬上使用,若恰好遇上前一位患者為新冠肺炎確診者,恐釀成更大的災害。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表示,各家醫院使用的喉頭罩分為兩種,一種是拋棄式,一種是可重消的款式,但多年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已改採購拋棄式的喉頭罩,降低感染的風險,不過仍有部分醫院使用重消的喉頭罩。至於外傳有些拋棄式的喉頭罩也會重消使用,陳坤堡說,不能保證沒有但是應該要嚴厲制止,醫學會也會呼籲禁止該行為;他也說,每一次重消其實對於醫院來說也是負擔,只是健保在麻醉的給付上,比例較低,也沒辦法保證絕對沒有這樣的事情存在。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長謝宜哲說,相信有國際認證的醫院,都已經採取拋棄式的喉頭罩,但他也認為這是可能的隱憂,中央應該要正視此事。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善用大數據新科技 台灣防疫表現登國際期刊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王智弘博士在國際期刊分享台灣對抗武漢肺炎經驗,他說,有鑑於全球疫情蔓延,了解台灣迅速實施的行動、評估這些措施在防範大規模疫情的成效,也許可啟發他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網站3日刊登的文章中,以「台灣因應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大數據分析、新科技與積極主動採檢」(Response to COVID-19 inTaiwan Big Data Analytics, New Technology, andProactive Testing)為題,細數台灣防疫措施。這篇文章從辨識危機、管理危機、溝通與政策、目前防疫成果與未來挑戰5個層面探討台灣防疫行動。王智弘寫道,有鑑於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地緣鄰近性及航班往來數量,台灣自2003年經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來,一直保持警覺,隨時準備好因應源於中國的傳染病。王智弘提到,台灣迅速動員並制定各項具體措施,以辨識病例、圍堵疫情、分配資源,維護公共衛生。台灣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整合移民和海關資料庫,創造大數據以供分析;還能在患者看病時,根據旅遊史與臨床症狀發出即時警訊,協助醫護人員辨識病例。台灣也善用新科技防疫,包括透過QR code掃描與線上通報旅遊史與身體症狀,根據14天內的航班起飛地,為旅客的感染風險做分類。此外,台灣主動追溯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且經流感檢測呈陰性反應的患者,回頭對他們重新進行武漢肺炎採檢,結果在113個病例中驗出1例。綜觀而言,截至2月24日,台灣累積確診病例30例,遠低於起初模型預測台灣會是境外移入病例風險第2高的結果。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2月17日至18日所做民調,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危機處理得宜,支持率升破80%,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支持率也攀升至近70%。然而,文章也提到台灣面臨3項挑戰。第一,政府向民眾發布的即時訊息都是以中文與手語傳達,除了疾管署官網,並無足夠的不同語言向在台灣旅遊或居住的外籍人士溝通。第二,台灣起初在防堵疫情時將注意力放在航空旅行上,曾在1月31日允許鑽石公主號郵輪停泊基隆港,後來船上驗出多起確診病例,短暫令民眾感到恐慌。第三,這些防疫政策的密集實施程度是否能維持到疫情結束,以及是否能持續獲得民眾接受,仍有待觀察。文章提到,各政府在武漢肺炎危機當前,經常要在充滿不確定性與時間受限的情況下做出艱難決定,而台灣透過提早辨識危機、每日召開記者會與發布簡單明瞭的衛生訊息,針對不斷變化的疫情發送即時、精確與透明的資訊,讓民眾安心,台灣可成為一個社會迅速因應危機及保護國人利益的例子。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健身」也要防疫 消保處抽查26健身中心發現防疫漏洞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日本等國外地區近日更傳出健身房之感染案例,以致民眾對於室內運動之安全性不免心生疑慮。行政院消保處日前派員赴健身房及運動中心等場所進行瞭解,發現部分業者防疫措施有待加強。消保處2月份派員訪查雙北地區15家私立健身中心、11家市立運動中心及公有設施附設運動中心,發現僅5家健身中心業者主動為入場消費者消毒清潔雙手,僅3家運動中心主動為入場消費者量體温,1家運動中心主動為入場民眾消毒清潔雙手。配戴口罩方面,15家健身中心員工全部配戴口罩;11家運動中心中,有9家服務人員配戴口罩。消保處表示,目前最重要的防疫措施就是要量測體温、勤洗手及必要時配戴口罩。考量健身及運動場所之消費者大量活動及身體分泌物、與不特定他人共同使用健身器材,以及室內空間人群密集接觸等特性,為落實防疫工作,消保處建議健身中心與運動中心強化消費者入場前之防疫措施,主動為其量測體温並消毒清潔雙手。此外,健身場所每日全館均需消毒清潔,另備有75%酒精消毒液,供消費者利用。並加強空氣濾清循環,改善室內環境通風。每間教室需於課程結束後,再進行消毒清潔作業。各項健身器材設備,除每日多次以酒精消毒外,並公告提醒消費者於使用前、後自行以酒精消毒該健身器材。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大讚台灣口罩制度領先WHO一個月 特別這件事超有感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未來30天新冠肺炎可能將有全球大流行,並呼籲各國提高口罩生產,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今天在臉書上稱讚台灣的口罩政策世界第一,早在一個月前就決定提高產量,讓台灣人不必排隊搶口罩,「那些罵政府花錢添設備增加生產線的,也閉嘴了吧」。陳志金在臉書上表示:看禾到WHO在呼籲各國提高口罩生產就很有感!台灣雖然沒有加入WHO,但是所做的事,卻是領先WHO豈止一個月?1.蘇院長宣布禁止口罩輸出當初在罵的人,現在應該都已經閉嘴了吧?聽說某藝人的臉書,至今都還沒有貼文?2.口罩實名制這樣搭配健保卡的系統,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個家做得出來吧!看看韓國排隊搶口罩的人龍,各國口罩價格大飆漲!台灣人,很慶幸自己還能買到便宜口罩!3.口罩生產國家隊,快要日產1000萬片,躍升世界第二口罩生產國!感動這些廠商的對台灣的付出,那些罵政府花錢添設備增加生產線的,也閉嘴了吧?4.健保卡結合出入境資料;手機定位、細胞廣播.. 等等台灣科技的發揮,令人讚許5.疫情指揮中心的指揮調度看著世界各國確診人數的攀升,台灣的人數排名逐漸下降,真的很有感!6.大家共體時艱,為了疫情控制,紛紛取消/延期大型活動、配合隔離檢疫,真的很感動!大家再一起配合指揮中心的專業領導,戰戰兢兢、腳踏實地的走,全民一心抗疫,疫情終究會過去的#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實力!#我台灣我驕傲#TaiwanCanHelp網友對此也很有感「政府真的有先見之明」、「這是WHO至今唯一有用的發言」、「感謝第一線人員的付出」、「口罩如果還有多的到時候可以高價賣到國外,台灣還可以賺一筆」,也有日本網友回應「我們日本人要多跟你們學習」,「韓國也學台灣把口罩統一收購了」還有網友幫忙整理台灣的防疫時間表,指出台灣在1月28日就已宣布口罩禁止出口,2月6日口罩實名制上路,3月2日產能提升。
-
2020-03-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市環保分享居家消毒撇步 提醒稀釋漂白水勿用熱水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台南市環保局分享居家消毒撇步,利用100㏄市售漂白水加上10公升清水,稀釋100倍來配製,用來擦拭經常接觸的門把、桌面、教具、玩具、電燈開關、遊樂設施,同時針對公共區域加強消毒擦拭,讓病毒無法入侵。市長黃偉哲經常在公開場合,宣導居家防疫,他呼籲大家都要做好自家環境消毒,適時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習慣,記住「濕、搓、沖、捧、擦」五步驟。不舒服要馬上就醫,注意個人健康管理,共同配合防疫措施。環保局長謝世傑表示,消毒前應將表面及地面上的垃圾清除乾淨,再以漂白水稀釋100倍,進行家具、廚房等擦拭消毒工作。另外,馬桶表面則可用稀釋50倍漂白水,將200cc漂白水加上10公升清水消毒,靜置約30分鐘後,再以濕抹布、拖把用清水將表面及地面清洗乾淨。環保局也提醒,不要用熱水稀釋漂白水以免產生氯仿,漂白水稀釋前後都有刺激性,操作時必須戴手套和口罩,稀釋後的漂白水24小時內未使用完就應丟棄。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澳媒揭中國學生取道第三國 隔離14天到處趴趴走
澳洲2月起實施武漢肺炎防疫入境禁令,多所大學提供中國留學生補助,取道第三地隔離14天再返校上學,澳媒報導,部分學生停留期間到處趴趴走,未確實自行隔離,增加感染風險。澳洲政府為防杜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擴散,2月1日起禁止所有曾經在14日內到過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受這項禁令影響,數以萬計在農曆春節前返回中國渡假的留學生,可能無法及時返回澳洲開學。對此,墨爾本大學、阿得雷德大學和西雪梨大學等採取應變措施,提供每一名在第三國停留14天,再返回澳洲上學的中國留學生最高7500澳元(約新台幣15萬元)補助,以彌補額外機票和住宿費用。稍早昆士蘭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確診。據第九電視台新聞網站昨日轉載澳洲聯合新聞社(AAP)報導指出,病患在離開中國後,首先在杜拜停留超過14天,於2月23日飛抵澳洲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本(Brisbane)。不料,到了2月25日,患者開始身體不適,但一直拖到2月29日才就醫,事件傳出後,隨即引起澳洲輿論關注。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今日報導提到,一名昆士蘭州衛生局高級官員表示,現年20歲的患者稍早在杜拜停留期間,曾經與其他來自中國留學生接觸。澳洲人報進一步指出,不少中國學生於第三國停留期間並未自行隔離,反而到處趴趴走。據社交媒體分享的影片顯示,中國學生在取道第三國後,不乏其人跑趴、上餐館,讓自己增加與來自中國病毒帶原者接觸的風險。澳洲外交部建議,任何自中國離境後進入澳洲的外籍人士,首先必須在離開中國後自行隔離14天。澳洲國際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Education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總幹事洪尼伍德(PhilHoneywood)坦承,留學生在第三國是否會確實自行隔離,澳洲政府根本無法確認。對此,一國黨(One Nation)領導人韓遜(Pauline Hanson)批評,澳洲防疫入境禁令的漏洞已經路人皆知,對澳洲人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澳洲教育產業每年來自國際學生的收入高達220億澳元(約新台幣4400億元),其中4成來自中國留學生。
-
2020-03-04 名人.周百謙
周百謙/如何避免新冠病毒變肺炎?關鍵是守好第一道防線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溫,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也逐漸增加。雖然病毒的傳染途徑,影響器官都在醫學相關研究下逐漸被了解,但是隨著全球病例的等比式增加和死亡病例的攀升,使得許多民眾陷入了恐慌之中。然而在這些病例累積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雖然許多確診病患在口腔與鼻腔檢驗到病毒,但卻不是所有病患都會演變成為肺炎。也就是許多確診患者其實是無症狀的帶原者,或是有輕微症狀的帶原者,即使病毒檢驗陽性,但在足夠的休息或支持性療法下,免疫系統就能順利的消滅或降低身上病毒的總量,減少病毒影響。如何從源頭降低病毒入侵風險,也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防禦:上呼吸道透過帶原者於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使得病毒有機會從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人體,首先會接觸到的就是上呼吸道。每一次飛沫所攜帶的病毒量會因傳播者的病毒密度而有不同,飛沬在上呼吸道,也就是鼻腔或是口腔,會附著表皮細胞。人體的表皮細胞附近有纖毛,可藉由擺動方式,將飛沫往出口處送。另一個重要的防禦系統來自於呼吸道表面因應外界刺激所分泌的黏液。健康的黏液富含對抗病原體的物質,譬如免疫球蛋白,可協助中和病毒或降低其活性。而富含消化及抗發炎功能的唾液,更在病毒侵入的過程中讓病毒無法一次大量進入氣管或肺部中,造成嚴重感染。被忽略的上呼吸道健康台灣由於氣候潮濕因素,使得居住空間中常伴隨著塵蟎,黴菌等,常見過敏原。這些過敏原造成過敏現象,引起鼻塞及流鼻水外,更破壞了原先表皮細胞排列而成的障壁,使得表皮無法有效的保護身體不受外界影響。而鼻腔分泌物的增加,造成病毒附著在分泌物上,導致了病毒停留時間的延長,增加影響人體的機會。而抽菸人群和近年來逐漸增加的空氣汙染,更藉由細懸浮微粒及有毒氣體的影響,引起表皮細胞及黏膜組織持續發炎,惡化了上呼吸道的健康。這些上呼吸道的問題,造成原先具備的功能,如調溫、調濕、過濾雜質的效率下降,進一步影響到下呼吸道的健康,造成病毒得以長驅之下,進入肺部產生實質肺炎。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許多國人其實始終有慢性過敏的症狀,但因為已經熟悉這個症狀,而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所以如果自己時常覺得口乾、常常喝水、聲音沙啞、胸悶胸痛、痰量增加,以及夜間打呼,其實都是身體的警訊。要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應該先從鼻腔的健康做起。關鍵因子是避開及減少過敏原曝露,避免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的曝露,以及適度使用抗過敏藥物,降低上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問題。此外,也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除濕機,以及室內的冷暖氣設備等,透過濕度調控,溫度恆定,以及風向導流,建立一個健康的室內微環境,降低各種不同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影響。口罩的多面向角色要維持上呼吸道的功能,如何降低汙染物始終是重要關鍵。從二月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台灣之所以在確診病患能夠有效控制,沒有醫護人員及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口罩及勤洗手其實是兩大關鍵。口罩除了阻擋外來汙染物,過濾及阻擋病毒外,也扮演了人工鼻腔的重要角色。人類在呼吸時,會從肺部呼出溫暖潮濕的空氣,經過口罩時便被捕捉,維持口罩的溫度與濕度,協助加熱加濕後續的吸入空氣,有效降低鼻腔與口腔的負擔,維持持續性的免疫功能。雖然外科醫療用口罩短期缺貨不可避免,但適度使用布製口罩,時常換洗,同樣能夠讓上呼吸道負擔下降,達到保護效果。前進布署,降低威脅從醫學證據顯現,飛沫傳染是未來新興疾病的重要傳染途徑,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流感及其他病毒其實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只要能夠維持上呼吸道健康,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措施強化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建立良好上呼吸道為環境,相信大家一定能夠通過這次新冠病毒的考驗,維持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黃立民上課 教你認識新冠病毒和檢測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尚未退燒,近期更出現患者有二度確診個案,且台灣並非首例,是否為病毒太刁鑽、捉摸不定?有人整理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上課內容,給黃立民看過,他同意提供給更多民眾了解。以下為全文內容:#關於PCR檢測:1.PCR本身的敏感度不是100%。雖檢體有病毒但檢查不夠敏感,PCR就會是陰性。另外要看採取檢體的方式,比方說採到比較差的檢體或是下呼吸道才有病毒,但你採上呼吸道就採不到。2.第一代的PCR檢驗方式還有待加強,還可以再好一點。3. 疾病第一週,PCR一次檢驗偽陰性大約30%,兩次9%,三次3%,三次這樣做錯的機會就很低了,目前的極限大概就這樣子。4.復陽的意義?大部分復陽病毒量是不高的。傳染力也不高。現在觀察到病人3~4週都有可能測到病毒,所以回家後還是要勤洗手做健康管理。5.復陽對於感控可能也是壓力,因為意味需要把病人隔離更久。#關於病毒變異:1.病毒變異會朝著增強傳染的效率還有致病的能力這兩個方向。2.病毒變異的位置如果變到PCR偵測的序列,那這個PCR就會測不出來。目前全世界都很即時的追蹤病毒的序列,這可以很快的修正。3.病毒變異如果是對疫苗針對的位置變異,這就會影響到疫苗的開發,疫苗就需要改變。(p.s.這就會讓疫苗生產所需的時間拉更長)4.目前最有效的藥物(指瑞得西韋)是針對酵素,這個酵素比較不容易變異。5.新冠是一株演化得非常成功的病毒,很適應人類,讓人類得病輕症甚至無症狀且還可以傳染,這樣就非常難防治。結論:全世界應該沒有哪個國家會躲過這波流行。案例很少的國家你要小心他是真的少還是沒有去偵測。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檢測陰性又「復陽」?台大醫黃立民這麼說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尚未退燒,近期更出現患者有二度確診個案,且台灣並非首例,是否為病毒太刁鑽、捉摸不定?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台灣目前採PCR核酸檢測,但PCR本身的敏感度非100%外,而即便患者復陽,病毒量不高、傳染力也不高;另外,他認為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未來會朝著增強傳染與致病率此兩方向。黃立民說,有關PCR檢測,其本身敏感度不是100%,雖檢體有病毒但檢查若不夠敏感時,PCR就會是陰性。另外得看採取檢體方式,如採到比較差的檢體、或下呼吸道才有病毒,但採檢人員僅採上呼吸道,那可能就採不到。目前第一代的PCR檢驗方式還有待加強,還可以再好一點。另外,他也建議採檢可做三次,因疾病第一周,第一次PCR的檢驗偽陰性大約30%,第兩次約9%,第三次約3%,採檢三次驗錯機會就很低。對於復陽的意義?黃立民認為,患者若復陽,大部分病毒量不高,傳染力也不高。現在所觀察到患者3至4周間都有可能測到病毒,故民眾回家後還是要勤洗手、做健康管理外。此對於指揮中心或醫院感控可能也是壓力,因為意味需要把病人隔離更久。而在關於病毒變異上,黃立民認為,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未來會朝著增強傳染的效率,還有致病的能力這兩個方向。病毒變異位置若變到PCR偵測的序列,那該PCR就會測不出來,但目前全世界都很即時的追蹤病毒序列,應可很快修正。不過,病毒變異若是對疫苗針對的位置變異,就會影響到疫苗開發,疫苗就需要改變,其生產的所需時間就得拉長。而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瑞得西韋)是針對酵素,這個酵素比較不容易變異。綜合上述,黃立民認為,新冠肺炎是一株演化得非常成功的病毒,很適應人類、讓人得病輕症甚至無症狀且還可傳染,導致非常難防治,他認為全世界應沒有任何國家會躲過這波流行,即便案例很少的國家,也得要小心是真得少?還是沒有去偵測。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勞動部北市府聯手逆時中? 陳時中:我會去了解
新冠肺炎第32例確診個案為非法移工看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指出「不贊成防疫期間加強查緝」,以免避免移工疫情地下貨並造成照護人力缺口。不過勞動部和台北市政府卻顯然要「逆時中」,仍分別發函要求新北市勞工局和醫院通報移民署處理。對此,陳時中重申,已與勞動部部長再三討論過,現在的重點不在此,也會再了解台北市的情況。勞動部2月27日發文給新北市府勞工局,要求針對第32例非法移工,調查是否涉嫌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陳時中2月29日視察醫院時,表明此時不應加強查緝非法外籍看護,是故勞工局3月2日向勞動部確認,仍得到「依公文執行」的答覆。北市衛生局今亦電函轄內各醫院,表明在防疫期間,為強化醫院及照服員防疫措施,醫院對病人自聘外藉照護員需按照五點做法加強管理,其中第五點為:「如發現沒有合法證件,應通報移民署處理。」陳時中表示,目前對於醫院外籍看護,重點在加強訓練管理、不要趴趴走,有些情況只會加重防疫的負擔,他已經與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再三討論過了。至於北市府也傳出類似情形,陳時中表示,自己還不知道此事,會再去了解。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大邱返台打疫苗遭拒、母控「醫療人球」衛生局:醫院沒錯
台南市一名鄭姓女子最近帶著孩子從韓國大邱返台,依規定需自主健康管理,因為孩子要打疫苗,她從上月28日起陸續帶孩子前往三家醫院要求注射,都被拒絕,憤而向媒體投訴,指孩子變成「醫療人球」,但衛生局表示,孩子也在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期間,本來就不應該注射疫苗,醫院的處置沒有錯。衛生局表示,鄭女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依規定是可以戴著口罩出門,但應減少外出,所以這個部分不會開罰,但鄭女如果再繼續四處投訴醫療人球部分,與事實不符,將依照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至於鄭女的孩子有疫苗注射的需求,衛生局會在14天過後,安排她到就近的衛生所注射。目前韓國大邱因為新天地教會信徒,成為韓國新冠肺炎的「重災區」,病例相當多,由於鄭女從大邱返台,衛生局表示將密切注意鄭女的健康狀況。據了解,鄭女的丈夫在大邱工作,因為1歲女兒延遲注射德國麻疹與水痘疫苗,她上月25日返台後就急著注射,而且趕著要再回去大邱,而她入境時,韓國疫情尚未升溫,目前入境都要居家檢疫14天,不能外出趴趴走,但她入境時只要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有需要仍可外出。她自28日起,戴著口罩陸續帶著孩子前往台南市安南醫院、奇美及成大醫院,要求幫孩子注射,但醫院都拒絕,認為注射疫苗孩子可能會發燒,到時候很難與新冠肺炎的疫情區隔,建議她等到14天,也就是3月11日以後再注射,但她覺得孩子變成人球,被醫院踢來踢去。安南醫院今天表示,依衛福部的規定,目前從陸港澳、韓國及義大利返國者,14天之內不能夠趴趴走,也不能自行前往醫院,如果有就醫需求,必須撥打1922防疫專線,由防疫人員安排就醫,而針對自主健康管理對象需要注射疫苗,因為疫苗有發燒等副作用,也不建議在14天內注射。
-
2020-03-0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 新冠肺炎死亡率飆8倍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根據來自中國大陸的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八倍。高血糖高致死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昨日共同提出呼籲,面對新冠肺炎的威脅,減少糖尿病患者遭感染的死亡風險,「血糖控制是關鍵」,患者千萬不可自行停藥!根據2月11日最新流病數據統計,大陸累計7萬2314名新冠肺炎確診者中,以有心血管共病症的患者死亡率最高(10.5%)、糖尿病患者次高(7.3%),死亡率遠高過沒有其他疾病史的患者(0.9%)。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相較於沒有病史的病人,死亡率高達8.11倍,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血糖沒有好好的控制。以2003年SARS疫情為例,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被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說,在疫情發生後,病人回診數有降低的狀況,有患者因為看到疫情報導,不敢出門、深怕受到感染,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在感染到病毒後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糖尿病患者自行停藥,反而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糖尿病患對於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差,長久下來,還可能衍生出許多併發症,包含心血管問題、腎臟、視網膜、神經病變等。黃建寧建議,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到其他人群聚集處,若有旅遊規劃應考慮去較為空曠的地方,避免受到感染。此外,政府也已經配合疫情,擴大遠距診療的範疇,將有就醫需求的居家檢疫隔離民眾一併納入,若糖尿病患者於居家檢疫或隔離期間有回診需求,可透過衛生局轉介給指定的通訊診療機構。因此,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囑好好治療,尤其是胰島素用藥患者,不要覺得藥沒了、撐幾天就好,因為一旦自行停藥會造成血糖攀升,反而讓自己曝露在較高的死亡風險中。關於疫情期間的自我保護,兩位理事長共同呼籲,糖尿病患者要持續自我監測血糖,出門記得戴口罩、日常生活勤洗手,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接種包含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相關疫苗 ,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減少併發症發生。杜思德呼籲,病患不該自我主觀感覺好、就不去拿藥或自行停藥,因為感覺好不代表血糖真的控制好,還是要經過醫師審慎評估才能停藥。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案40、以色列人都復陽? 醫師:恐從頭到尾都是陽性
新冠肺炎確診數擴及全球,國內也已累積41例個案,但近日陸續出現患者治療後,返國採檢又呈陽性的確診例子。如第40個案返台後確診,鑽石公主號的以色列人返國時確診、而使11人台灣旅遊團離境後昨天返台。如此陰陽反覆,讓外界好奇是新冠肺炎病毒太強、或是採檢出現問題?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病毒採檢時會受多種層面影響,如技術、時間點、範圍大小、試紙品質,甚至患者人數、病毒量等,都可能擾亂影響檢測結果。他認為,上述兩患者可能「從頭到尾都是陽性」。黃立民說,日前的個案40與昨日的以色列再度確診個案,都有共同點,皆為鑽石公主號郵輪上乘客。日方派多少採檢人員他不清楚,因採檢在遊輪上、設備可能較不完善,且當時郵輪上有3000多名乘客,除採檢耗時外,氛圍一定不好,若民眾配合度低、採檢時亂動,採檢人員只「輕輕碰一下」咽喉,都有可能影響採檢的檢體品質。另外,確診患者後續雖經治療,但若日方採檢時採鼻咽試劑、咽喉等方式採檢,有可能病毒量較低而顯示陰性或弱陽性,而誤以為治癒;又或者是病毒藏在呼吸道深處沒驗出來,直到放行回國後,因各國採檢方式不同,若深入呼吸道或取痰液採檢,或攪拌的範圍大一點而驗出陽性。黃立民說,上述兩患者雖在日本接受治療,但可能一直都是陽性,只是治療後因採檢方式不同而沒檢測到。因此,他也贊同指揮中心現在以較嚴謹方式,在醫療量能足夠的情況下,採三次採檢陰性才會讓患者出院。黃立民說,因一次檢驗可能有三成機會偽陰性,兩次則降為一成,第三次可能會降到3%以下,故三採陰、驗錯的機會就很低。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防肺炎、流感一樣重要!醫師:這樣做才能保護家人和自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位黃姓(化名)女主管就診時主訴前1周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醫師問及群聚史時,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65歲父親也突然出現一樣症狀,即使當天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隔天還是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醫師發布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的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她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自責父親是不是被自己傳染流感,不過父親的檢驗結果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占率最高的A型流感,與黃小姐的B型流感不同。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醫師蔡宛臻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4周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黃小姐父親可能是被生活周遭接觸的流感病人所傳染。但黃小姐自己發病後採取自主隔離,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人受到傳染,非常值得鼓勵。黃小姐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流感,自己吃了藥好轉,父親卻嚴重到有生命危險?蔡宛臻說明,流感病情可輕可重,多數患者即使不用藥治療也會自行痊癒,但是少數高風險群的患者會併發重症,常見的有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過去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黃小姐本身不是高風險族群,而父親雖然平時注重養生,但黃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蔡宛臻醫師表示,為避免因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政府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可以減緩流感症狀、減少重症及死亡外,也可以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符合公費用藥條件的民眾,請務必於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有些病人會問,為什麼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還會得到流感?蔡宛臻醫師說明,流感的播方式主要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配戴口罩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但是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比如門把、扶手、電梯按鈕、桌面、小朋友共用的玩具等等,沾染了流感病毒的雙手一旦觸碰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有可能被感染。除了正確配戴口罩之外,也要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另一方面,COVID-19(武漢肺炎)雖然症狀與流感類似,但是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尚無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預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必要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配戴口罩等。案例中黃小姐父親經過治療後,肺部狀況逐漸恢復,已順利轉出加護病房。蔡宛臻醫師提醒防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怕新冠肺炎不上公廁 妙齡女強忍8小時害陰道發炎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台灣也發出社區傳播警訊,引發國人恐慌;南投縣一名妙齡女子因擔心在外上公共廁所會感染肺炎,因此堅持不上,連生理期也忍回家才更換衛生棉,最後因細菌感染而陰道發炎,就醫治療後才恢復。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日前一名30歲女業務因下體出現搔癢、異味等症狀求診,經詢問才知道,她擔心在疫情期間頻繁出入公廁恐增加感染風險,因此都盡量憋尿不如廁,就連生理期也一樣,還曾忍了8小時不換衛生棉,下體有異狀才就醫。而經檢查後確認是因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陰道炎」,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許文瑋醫師說,長時間未更換衛生棉或棉條,甚至憋尿,細菌就易滋長,因此容易造成陰道、泌尿道感染,嚴重恐引發敗血症,棉條則有導致中毒性休克綜合症的風險。許表示,不管使用衛生棉或棉條都得勤加更換,一般而言,衛生棉約1至3小時就該換,衛生棉條則約4至6小時應更換,量多時更要頻繁替換,更換時應注意手部清潔,建議先洗手再置放,小心動作減少陰道受傷的機會,也降低感染風險。針對,傳聞確診者糞便也檢驗出新型冠狀病毒,上廁所也恐有感染風險,南投醫院則表示,排泄物是否具有傳染力雖不得而知,但民眾停留在廁所的時間不會太久,且多數公廁也都有人定期打掃,民眾千萬不要因噎廢食。南投醫院也提到,比起不敢上公廁憋尿、不換生理用品,落實洗手更能降低感染風險,因此該如廁就如廁,生理期時也應定期更換生理用品,才不會「上面」的呼吸道還沒被新冠肺炎等疫病感染,反倒「下面」的陰道或泌尿道就先感染中招。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老師很想哭!家長一個動作 學校防疫做白工
各級學校開學,老師為防疫忙得焦頭爛額,多數家長都能配合學校規定,但還是有少部分家長缺乏同理心,要求學校每天準備口罩給孩子戴、直接跑進教室找孩子,也有家長因工作無法照顧發燒的孩子,讓孩子先吃退燒藥再去上學;還有家長帶孩子去日韓旅遊,回來卻不說。種種狀況,都讓老師忙防疫之際更加頭痛。加強消毒量體溫 老師工作更繁重新冠肺炎從去年12月爆發,至今仍在全球各地不斷蔓延,至3月2日全球已確診破8萬例,死亡3039例;台灣也有41例確診,1人死亡,甚至還有搭乘公主號郵輪染病的台灣婦人在日本治癒後,返台不久又復發。學校老師不敢大意,開學前加強校園環境清潔及教室消毒,開學後每天忙著量體溫,教師工作變得繁重。老師除要調查每一名學生寒假的旅遊史,還要輪班一早6點45分在校門口為學生量體溫。有老師說,一個月還撐得住,但若疫情遲未緩和,一整個學期下來,人力真的很吃緊。不過,工作累倒還其次,讓學校老師最無言的是,開學前就已公告各種防疫規定,但有些家長不管學校宣導多少次,就是無視這些規定。不想上學...防疫假一請一個月開學一個多星期,記者實際走訪台東及高雄多所國小,發現防疫期間家長們不少行為,讓教師們難以認同。台東市黃姓國小女老師說,班上有家長因子女不想上學或怕上學,以防疫理由請假,一請就是一星期,儘管一再打電話催請家長帶孩子返校上課,不來就是不來,孩子被發現逗留便利商店裡玩手機,讓人傻眼。高雄市則有家長擔心疫情嚴重,乾脆幫孩子請長假,一請就是一個月。教學進度未來如何補上,也讓教師傷腦筋。就要上學...媽媽讓孩子吃退燒藥花東縱谷地區廖姓教師說,有家長要工作,又怕孩子獨自在家無人照顧,明知孩子發燒,竟先在家裡讓孩子吃退燒藥,待燒退了就帶孩子到學校上學。小朋友在校門口量測體溫,沒發燒,但到了中午卻燒起來;詳問後,小朋友才坦承「喉嚨痛,早上有發燒,媽媽先讓我吃退燒藥」。讓他聽了差點沒昏倒,趕緊帶小朋友到健康中心等家長帶回家。李姓國小校長說,當小朋友發燒,只能讓孩子到健康中心等父母來接,但有家長遲遲不來,健康中心又不能禁止其他小朋友進入;有些小朋友跌倒要消毒傷口擦藥,裡頭又有發燒的小朋友,也不知是不是新冠肺炎,讓老師一顆心七上八下。去過港澳?問卷調查家長不肯說張姓國小校長說,他最怕家長有陸港澳或日本、韓國等疫區旅遊或接觸史,而學校做問卷調查時,隻字不提;帶孩子上學時,跟老師聊天也不說。直到老師從其他小朋友口中才得知,慌到不知所措,也讓學校防疫增添難度,「大家沒事還好,一旦班上其他學生因此染病,不知該如何面對家長?」校園防疫已讓多數老師在教學之外增加許多負擔,但仍有家長不遵守學校防疫規定。邱姓老師說,有家長逕自闖入校園跑到教室找孩子,送文具、家庭聯絡簿等;還有家長因孩子就讀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心疼孩子年紀小,幫忙提書包、餐盒、水壺和孩子一起進教室。即使老師勸阻,家長就是要硬闖。旅遊日韓!沒通報老師提心吊膽台中市一所國小的家長利用二二八假期帶小孩去日本旅遊,雖然校方考慮赴日有風險,柔性勸說暫緩,但家長以旅遊計畫早已擬定,且日本疫情尚未提升到回來要檢疫,執意帶小孩前往。回來後,該家長應學校要求,同意先讓小孩5天不去上學,但其他家長認為5天太少,應該要14天,在學校引起不小爭議。學校說,這名學生昨天未到校,但未來會自主隔離幾天就說不一定。台北市教師會政策部主任徐欣怡說,有家庭二二八連假去了日韓,回國後應該居家檢疫14天,但可能有家長擔心孩子沒地方去,還是讓孩子到學校上課,但未告知學校旅遊史。所幸有學生在跟同儕聊天時,才發現該名學生的日韓旅遊經歷,並告知老師,學校才請家長將學生帶回。類似這種家長、學生沒主動通報,導致老師不知道,確實也造成困擾,擔心成了防疫漏洞。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流感有6常見症狀!伴隨免疫力低下恐釀中耳炎
 在防範武漢肺炎的同時,也別忽略流感的嚴重性。流感最常見的症狀無非是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症狀輕微者,醫師多半採取症狀治療法,即視症狀投藥,以緩解不適,一般可於7天內痊癒;但流感若發生在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就要當心併發症。其中,較常見的即為中耳炎,會導致劇烈的耳痛、耳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現象,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中耳炎症狀多半來自於病原體的感染所致,依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類,常見症狀有耳痛、聽力減退、食慾不振等情形。若罹患感冒、流感或有中耳炎病史,一旦發現耳痛、耳鳴的狀況時未能即時就醫,恐導致日後釀成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情況,且反覆發作。李宏信分析,中耳炎之所以會引起耳鳴,有可能是因為中耳積水,以致聲音傳導受阻,在耳內來回震盪的緣故,一般只要中耳炎治癒後,耳鳴症狀便會自然消失。倘若出現耳鳴持久不退,則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進一步接受診斷與治療。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以及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李宏信說明,耳鳴初期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量會逐漸加大且不間斷,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連續24小時,長久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耳鳴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並非無法治療。李宏信解釋,耳鳴發生的前3個月症狀通常較輕微,雜音音頻很低且小聲,只要養成規律作息、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耳內雜音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且勿擅自停藥,病情便可獲得逐步改善。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要提防感冒所引發的中耳炎與耳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平時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出入人多的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減低感染的機率。飲食上,建議均衡攝取,以提升抵抗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肺炎在他國蔓延速度遠超過中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指出,過去一天中國記錄有案的武漢肺炎新病例數遠少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以外最須要關切的疫情出現在韓國、義大利、伊朗和日本。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瑞士日內瓦告訴記者:「過去24小時內,中國以外國家和地區通報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數比中國多出了幾乎9倍。」到目前為止,根據官方消息加以統計,全球死於這種傳染病的人數超出了3000名,病患人數共計將近9萬名。在去年12月率先出現病例的中國,每天登記的新病例數不斷減少,昨天向世衛組織通報的新病例只有206起。譚德塞說,這是1月22日以來最少的新病例逐日通報數;並說,其中除了8起病例,其餘都出現在中國疫情核心湖北省。他說,控制疫情的機會仍在;並指出,「有130多個國家尚未發現任何病例」。至於已出現病例的國家,他表示,以韓國、義大利、伊朗和日本的疫情最值得關切。不過他也說,韓國採用的疫情監視方法已奏效,當地疫情可以得到控制。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忙賣口罩忘補貨 藥局爆藥荒…
基層藥局最近傳出缺藥情形,竟也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表示,前一陣子社區健保藥局被要求處理實名制口罩販售工作,藥師為讓民眾能快點買到口罩,紛紛擱下領藥日期較遠的慢性病處方箋調劑,先處理口罩的事;但等到要處理處方箋調劑訂藥時,才發現好幾個供藥平台都已缺了好幾種藥,現在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深怕又再被領藥的民眾罵。他表示,基層藥局反映欠缺的主要藥物是抗生素及三高用藥,例如抗生素安蒙西林,目前大概只有一兩成存貨,很多藥商的存貨還可用三到四個月,但如果之後大陸的原料補不上,缺藥情況就會擴大。而基層藥局會缺藥,他認為主要是藥商的貨源不足,會先把藥出給大醫院,造成基層藥局的藥不夠,但是如此一來,民眾又擠進大醫院拿藥,增加染疫的風險。衛福部一定要提早因應。他提醒持有慢箋的民眾,可於領藥日前,提早先將處方箋拿到社區健保藥局,以利藥局備藥訂藥,避免領藥時間到卻無藥可領。藥師公會常務監事史宗良也表示,之前在部分藥師群組,就有人提出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缺藥問題,有些較慢看到訊息的藥師打電話到藥廠訂藥時,才發現慢了一步;因為不只社區健保藥局缺藥,醫院診所也怕缺藥,所以很多藥品都被捷足先登者給訂完了,現在只能乾瞪眼。全台搶口罩 再現城鄉差距【記者楊雅棠/台北報導】口罩產能提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本周產能達到每日平均八二〇萬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擬放寬口罩實名制,從本周四起,放寬「可多買一片」,成人口罩購買量增加至七天三片,兒童口罩購買量則是七天五片,調整措施是為「讓大家更方便」。陳時中表示,目前平日成人口罩販售約九成,連假時約七成;兒童口罩相對需求較低,整體販售量約四成五到七成。另口罩搶購也出現「城鄉差距」,陳時中說,目前較偏遠地區約有八百多家藥局還剩下一千多片成人口罩,兒童口罩剩貨更多,待售超過五百多片的藥局達四千多家,未來將針對仍有剩餘口罩的據點減量配送,調配供貨。在醫療院所方面,除維持原本醫療配送量之外,近日陸續撥補全國各醫院外科手術口罩庫存至卅天安全準備量、N九五口罩及防護衣增至廿五天安全準備量。針對住院陪病者、洗腎、化放療病患等頻繁就醫需求的配送量,也由每日十三萬片加倍至廿六萬片。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璩大成:從醫護到清潔員 防疫須一視同仁
二○○三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突然封院,眾多醫護人員在院內舉白布條、向外丟擲求救信的慘痛場景,歷歷在目,感染源就是醫院外包單位的洗衣工。十七年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北部某醫學中心爆發院內感染,很巧合的是,一名女性清潔工也成為確診個案,令人擔心醫療院所基層清潔人員是否再度成為防疫破口。外包人員 訓練強度得一樣曾歷經和平封院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自從SARS戰役後,絕大部分醫院已將警衛、清潔人員等外包人員視為「自家人」,比照院內員工,給予一樣強度的教育訓練。「病毒無孔不入,在感染人之前,不會選擇哪一種特定職業。」璩大成說,從新冠病毒角度來看,感染風險可是人人平等,感染機率幾乎差不多,主要關鍵仍是有無做好防護措施,做好感染控制。他說,醫院在做院內管控風險評估時,務必將外包人員、合作廠商(如美食街業者、服務人員)視為重要感染控制對象,必須定期給予教育訓練,擬定院內管控措施SOP,並列入稽查重點。防疫裝備 也須一視同仁在平時如此,疫情發燒階段更該如此。璩大成建議,各醫院應該持續加強對於院內所有員工的監控以及教育訓練,甚至在防疫裝備上也必須一視同仁,例如提供外包人員口罩及其他防疫物資。璩大成指出,絕大部分醫療院所以及一線醫療人員從抗煞的慘痛經驗得到血淋淋教訓,因此在防疫觀念及作為,已有長足進步,在系統上應該沒有問題。但在整體醫院防疫體系及院內感控系統中,正式員工、外包人員都扮演重要角色,在個人單兵作業時,一個小偷懶、小疏失,均可能造成防疫大漏洞。他也說,每一個醫院工作者均需落實平日院內感染控制的教育訓練,做好每一個細節,不要讓一時的疏失,引來一場死傷慘重的院內感染風暴。至於患者、家屬及一般民眾,也須擔負防疫責任,不管是就醫、住院、洽公或陪病,至醫院時,除了戴口罩,最好攜帶健保卡、身分證或相關文件,以供查詢,並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非常時期 配合門禁管制璩大成表示,在防疫非常時刻,應配合各家醫院門禁管制措施,依照告示上的時間及條件探病陪病,以北市聯合醫院為例,會客每次限兩名,陪病家屬(含照服員)每床僅限一人,須出示陪伴證,並量測體溫,確定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才能入院。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酒測器成防疫漏洞?警:會加強消毒防護
台東知名耳鼻喉科醫師余文儀憂心警方的酒測器,可能成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管道,高雄、台東兩地警方都說,酒測器吹嘴不會重複使用,民眾用完立即更換吹嘴。勤務結束,酒測器收納前也會使用酒精棉片消毒,應該不會有感染風險。余文儀表示,警方使用的酒測器,成為新冠肺炎傳染的管道,機率是有,雖然不高,但是科學上並不能排除這個可能,前一人若是染病,就可以把病毒吹進儀器內部,當人體吹氣至一定界限,肺成零負壓狀態下,會本能倒吸一口空氣,下一個受測者有可能把前人留在儀器裡的病毒,吸進呼吸道裡。高雄市警方表示,高雄市警局每年會採購約1萬個酒測器吹嘴,每個約22至23元,酒測器吹嘴不會重複使用,民眾用完立即更換吹嘴,不會有感染風險。台東警方強調,酒測器每一次使用前,都會更換吹嘴,且吹嘴裡有防吸氣擋片,未來也會加強酒測器消毒,收納前用酒精棉片消毒,執勤前再消毒一次,同時要求警員戴手套、口罩,執勤前後雙手噴酒精消毒,落實每個細節,不讓酒測器受汙染。至於疫情期間要不要停止酒測,台東警方認為應由警政署決定,目前仍持續不定期實施路邊攔檢酒測。余文儀提到,目前社會有疑慮,他建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應與警政署研究出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包括如何消毒清潔酒測器,並要求警員做好自我防護等。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 醫師:小心集體歇斯底里
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出現「集體歇斯底里」。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周伯翰建議對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秀圖「日疫情和台差不多」 日本觀察家曝原因喊太樂觀
台灣確診新冠肺炎第33例個案是從大阪旅遊回台人士,引發是否提升日本旅遊警示的討論,對此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拿出曲線圖解釋,日本和台灣疫情差不多。不過日本每日檢測量平均900件,日本觀察家福澤喬認為,依照日本官方數據恐怕太過樂觀。陳時中1日針對是否提升日本旅遊疫情建議做出回應,而他也拿出圖表說明,當圖表中的曲線升高越快時,代表一個國家的疫情明顯轉為嚴峻,可能國家已經出現社區傳播,或是內部出現難以控制的危機,他還提到,日本雖有兩百多名案例,但依照人口數來看,日本目前的疫情和台灣差不多,對於是否升級還要持續觀察。不過日本政經觀察家福澤喬今(2)日在「POP搶先爆」提到,日本許多人到衛生局檢測時,因當地人手問題而被拒絕檢測,導致有人可能是疑似病例而未被篩檢,若單憑日本官方所提出數據可能過於樂觀。而「日經新聞」報導也指出,日本政府原預計1天可檢測約3800例,厚生勞動相加藤勝信在2月26日預算委員會上卻透露,截至2月24日一週內,每天平均檢測900例,是原定目標的4分之1。網友也在ptt上表示,「日本目前的數據根本不準」、「我懷疑日本蓋牌但我沒有證據」、「我不信日本的數據」、「不要只看數字又因為被數字牽累」。
-
2020-03-03 科別.新陳代謝
怕新冠肺炎不回診 專家:糖友染疫死亡風險增
有些慢性病民眾擔憂新冠肺炎疫情,不敢到醫院就醫。糖尿病專家黃建寧說,糖友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相較沒有病史者,死亡率高達8倍,應遵循醫囑用藥,以免降低對病毒的抵抗力。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今天表示,診間觀察,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恐懼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即使面臨藥物用盡,也不願意回診拿藥。杜思德說,看到這樣的狀況令人憂心,因糖友若停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讓糖尿病患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較差,若不幸感染,可能增加死亡的風險。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持續升溫,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針對高風險族群示警,對新冠肺炎病毒抵抗力比較脆弱的族群,包含年長者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像是氣喘、糖尿病、心臟病,需提高警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依據中國的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相較於沒有病史的病人,死亡率高達8.11倍,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血糖控制。黃建寧說,過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時,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患者的血糖高低被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在2006年的回顧文獻中,研究者發現135名因SARS死亡的病患中,有高達21.5%的患者具有糖尿病病史;另外,有文獻也發現,因SARS死亡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值在治療期間比存活者持續性偏高。黃建寧表示,文獻也指出,糖尿病病史與空腹血糖值為死亡率及致病率的預測因子,點出「高血糖可能反映出涉及多重器官病毒感染的嚴重性」的可能性,也凸顯感染SARS的糖尿病患者死亡與嚴重缺氧的高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提出呼籲,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持之以恆遵從醫囑用藥、不間斷地控制血糖,才可以減少疾病感染的死亡風險。黃建寧說,台灣醫療院所感染控制做得非常好,醫護人員的防疫觀念高、防疫動線規劃良好,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回診看病;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到其他人群聚集處,若有旅遊規劃應考慮去較為空曠的地方,避免受到感染。此外,若糖尿病患者於居家檢疫或隔離期間有回診需求,可透過衛生局轉介給指定的通訊診療機構。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防疫 台大公衛籲4類人加強管理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召開「抗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說明會」,院長詹長權表示,應就4類人群採行個人化的非藥物介入方式管理。詹長權表示,所謂「非藥物介入」主軸是增加人和人之間的接觸距離,具體行為包含若不到一公尺間距要求的空間和活動,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在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內的所有人也須戴口罩,進出交通工具、公共場所都先洗手等。詹長權解釋,另外針對4類人群須擬加強措施,第一類是經醫師評估後,已感染新冠肺炎但僅需在家治療者;第二類是還在評估中,需居家隔離者;第三類是感染者的家人及照顧者;第四類為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者。詹長權指出,第一類和第二類人群除了就醫需求之外都必須待在家裡不可外出,並盡量與家人分隔,且不與家人共同碗盤、毛巾等,應戴口罩、勤洗手,若病情惡化時就要通報就醫。第三類要確定自己有辦法根據醫師的指令照護病人,且能提供居家生活基本需求的支持,像是購買日用品、拿藥及一些個人的日常需求;要確認跟病人共用的空間有好的通風,若穿可拋棄式的防護裝備使用後就要丟掉,脫卸防護設施之後要馬上洗手。第四類從接觸病人起14天內應嚴格監控健康狀態,每天要量兩次體溫,若有發燒等相關症狀應通報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若14天後沒有任何症狀,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