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武漢肺炎
共找到
1003
筆 文章
-
-
2023-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抗氧化劑的黑暗面:維生素C和E補充劑恐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
讀者Rick張在2023-9-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在【健康2.0】看到2023.09.23 發佈的文章【維生素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最新研究揭示:可能惡化肺癌】。我在您的網站中只查到,維生素C對腫瘤治療似乎是沒甚麼作用,而且;美國FDA根本沒有核准此一療法。但是,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如果只是沒有作用就算了,但是,如果還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這豈不是害人匪淺?可否請您撥冗釋疑,感謝!」有關「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新聞,美國和台灣的主流媒體都有報導,而原因是一篇在2023-8-31發表的研究論文Antioxidants stimulate BACH1-dependent tumor angiogenesis.(抗氧化劑刺激 BACH1 依賴性腫瘤血管生成)。這篇論文共有20位作者,而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是現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院長Martin Bergo博士。20多年前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我是UCSF 的副教授。早在2014年,他領導的一個六人團隊就已經發表了Antioxidants accelerate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in mice(抗氧化劑在小鼠加速肺癌進展)。這篇論文在一開始就說:「在食品補充劑產業的推動下,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癌的概念已在一般人群中根深蒂固。」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一個伴隨的評論,而標題是The Dark Side of Antioxidants(抗氧化劑的黑暗面)。它的第一段是:「抗氧化劑或防止其他分子氧化的化合物,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這通常歸因於抗氧化劑的一個特徵,那就是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新的證據表明抗氧化劑實際上可能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其實,我在2016年成立這個網站後不久就發表了兩篇關於「抗氧化劑黑暗面」(也可叫做「抗氧化劑悖論」)的文章。請看:抗氧化劑不可大量攝取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但是,沒辦法,直至今日,「抗氧化劑」仍然是「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不管如何,Martin Bergo博士今年這篇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其實不只是維他命C和E而已,而是還包括了N-acetylcysteine(簡稱NAC,中文是N-乙酰半胱氨酸)。但是,媒體卻都沒有報導NAC也可能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而這顯然是因為它沒有像維他命C和E那樣出名。更好笑的是,媒體曾報導過NAC可以治癌,例如元氣網在2018-1-26發表的胰臟癌轉移腹膜差點「餓死」 感冒藥救他一命。(詳情請看我發表的化痰藥治癌:平價化療?)至於讀者Rick張提問裡所說的「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的確是個事實。台灣就有好幾個「名醫」公開廣告招攬生意,而我也曾經發表文章予以譴責,例如:2019年:維他命C抗癌?:總之,「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就只是一個唬人的名字,而它所提倡的另類療法,包括靜脈注射大劑量維他命C,非但不具任何療效,而且可能有反效果。2020年:維他命C能抗武漢肺炎/流感,治療癌症?: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維他命C狀況與患特定類型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目前有關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證據只限於觀察性研究。2021年: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英國的癌症研究所甚至還說:「一些研究甚至認為維他命C會干擾一些抗癌藥物,一項研究表明它甚至會保護乳癌細胞免受藥物三苯氧胺的影響。」2023年: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請注意,Martin Bergo博士的那兩篇論文都是用老鼠和細胞模型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其結果還不可以直接套用到人的癌症。更重要的是,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包括維他命C和E),指的是大劑量(來自補充劑),而不是微劑量(來自食物)。我在2019年發表的維他命:定義,發現,種類有說,維他命的定義是「來自食物的微量營養素」,但很不幸的是,市面上販售的維他命已經背離了這個定義。原文: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研究稱中國研發VV116比Paxlovid更安全?教授這麼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前天(2022-12-28)發表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VV116 對比Nirmatrelvir–Ritonavir用於 Covid-19 的口服治療)。這是一項三期臨床試驗。VV116是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Remdesivir),而Nirmatrelvir–Ritonavir則是目前首選的新冠藥物,也就是輝瑞的Paxlovid。所以這項研究就是要看VV116是否能勝過Paxlovid,而它的結論是:「在有進展風險的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成人患者中,VV116 在持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不劣於 nirmatrelvir-ritonavir,且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在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這篇文章裡有說,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而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和藥物(例如Nirmatrelvir),促使其排出體外。在同時服用Ritonavir的情況下,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可以增加大約8倍。也就是說,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Nirmatrelvir能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nirmatrelvir-ritonavir來說,VV116的安全性問題較少。VV116主要是由中國的五家學術機構和兩家公司共同研發。五家學術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烏醫藥科技城、臨港實驗室。兩家公司是:旺山旺水生物醫藥公司和君實生物科學公司。第一篇有關VV116的論文是2021-9-28發表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針對 SARS-CoV-2 的口服瑞德西韋衍生物 VV116 的設計和開發)。我在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這篇文章有說,瑞德西韋是美國的吉利德公司原本為了治療伊波拉病毒而研發出來的藥,但後來放棄。它在2020年1月被用來試驗性地治療美國第一位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它是靜脈點滴針劑,而療程是5到10天,所以對病患而言是相當不方便。從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VV116是口服藥,但嚴格來說,VV116並不是瑞德西韋的衍生物。事實上,論文裡面有清清楚楚地說,VV116是GS-441524的衍生物。GS-441524也是吉利德公司研發出來的藥,但一直沒有商業化,所以到目前都還只是用GS-441524來作為代號。GS-441524是口服藥,而瑞德西韋則是靜脈點滴藥。事實上吉利德公司是先研發出GS-441524(2009年獲得專利),然後才將它修改成瑞德西韋(2017年獲得專利)。那,為什麼吉利德公司會捨棄較方便的GS-441524,而選擇較麻煩的瑞德西韋來商業化?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由於GS-441524的專利技術有許多別家公司研發的先例,所以可能會經不起這些公司的挑戰而賺不了錢。請看GS-441524 for COVID19 not pursued by GILEAD(吉利德不追求用GS-441524來治療COVID19 )。第二,因為GS-441524的專利會比瑞德西韋的專利早8年失效,所以GS-441524的賺錢期限也就會比瑞德西韋少了8年。請看How China beat US pharma giant Gilead in the race to create a covid antiviral pill(中國如何在創造一個抗新冠病毒藥的競賽中擊敗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那,也許您會問,中國的VV116就不怕被吉利德挑戰嗎?答案是,吉利德可能會挑戰,但成功的機會不大。這是因為,中國團隊是將GS-441524通過一個叫做deuteration(氘化)的步驟而衍生出VV116,而這個步驟就可繞過GS-441524的專利。(註:氘2H是氫1H的同位素)有關deuteration,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euterated drugs; where are we now?(氘化藥物; 我們現在在哪裡?)裡面的一段話:「碳-氘鍵比碳-氫要強得多。所以,在藥物分子中用氘來替代氫可以導致藥物生物學效應的有益變化,例如通過降低藥物代謝速率從而減少給藥頻率。這種替代還可以通過減少有毒代謝物的形成而具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吉利德是在今年一月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個名叫GS-5245 的口服新冠肺炎藥。但直至目前這項研究還只是在一期試驗,遠遠落後已經完成三期試驗的VV116。原文: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吉利德錯失良機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紅茶放冰箱後變混濁是不是變質了?專家曝原因:不用急著倒掉
今天中午到一家知名香港飲茶餐廳吃飯,點了一杯凍檸茶。結果凍檸茶上桌時呈現一種混濁的狀態,好像加了牛奶的奶茶。但是這其實是紅茶典型的茶乳(tea cream)現象,與牛奶無關,也不是茶變質了,而是因為由茶多酚,尤其是茶黃素(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武漢肺炎病毒? 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以及也許是為什麼好萊塢教主葛尼斯派特羅認為康普茶可對抗新冠病毒的原因)所造成。所以下次紅茶放進冰箱一段時間,如果出現混濁現象,請不要嚇到全部倒掉,它可能就是茶乳現象,這可不是變質了。紅茶冷卻後特有的茶乳現象所謂茶乳,又叫茶凝丶冷後渾,尤其是紅茶在冰冷時產生橙褐色的渾濁丶不透明的現象,主要是紅茶裡的茶黃素在濃度夠高、然後急速降溫時,會凝聚成直徑3奈米的球狀奈米結構,咖啡因還會嵌入球團的中心,進一步穩定這個奈米結構。此外,其他如其他多酚或是鈣離子,也對這個結構有幫助。所以如果見到茶乳,這絕對不是說茶有問題,事實上很多品茶人士,還特別鐘意冷後會產生茶乳的茶。茶乳來自茶黃素的凝結茶乳雖然會在冰茶的溫度回升後慢慢消失,茶又回復一般的澄清透明。只是很多包裝茶的業者還是耽心消費者誤會以為茶變質了,所以會在製造過程刻意去除茶乳,而這去除的方法就是在紅茶萃取之後,在高濃度的情況下降溫,故意讓茶乳先出現,然後再以離心的方法加以去除。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品質穩定,讓茶乳不要不時出現,不過缺點也是讓茶的茶多酚這些好東西被去掉了相當大的部分。像茶黃素可以抗氧化,又有抗病毒的潛力,去掉又有多可惜啊。什麼是茶黃素?茶黃素有什麼功效?茶黃素是茶葉裡很重要的好成分,屬於茶多酚大家族的一員。學界對它的人體功效相關研究很多,以往做了有關抗氧化、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甚至生髮等等研究。茶黃素其實並不是台灣茶業所獨有,而是所有發酵茶都會有的成分,而且發酵程度越高,茶黃素的比例會越高。所以國外以往的茶黃素研究都是以紅茶為主體,事實上,茶黃素就是紅茶裡橙黃色的來源,也是風味、口感重要的元素,它與紅茶裡另一個茶多酚-茶紅素(thearubigins)像兄弟一樣互相輝映,構成紅茶與眾不同從蜂蜜色到橘色、寶石紅、以致深褐色等精彩的光譜。其他喝茶的有趣知識泰式奶茶為什麼是橘色的?正宗抹茶綠色來自天然,可不是來自蠶大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家7口僅奶奶沒感染!日實驗印證防病毒有更重要的事
【2022/04/27編註】3月底開始台灣本土病例大爆發,雖然目前的病毒株跟最開始的不同,且99%以上都是輕症。然而,隔離仍讓生活產生些許不便,並且孩童染疫仍讓人憂心。因此不管是2年前病毒剛起,或今時已走到要與病毒共存,基本的防疫觀念還是不會變的!最近,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了。在各種科普訊息的正確引導下,「口罩觀念」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卻忽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防護措施:勤洗手!作為一種文明規範,「勤洗手」這三個字從小就是很多人的耳邊風,被爸媽提醒,被老師提醒,以至於大家已經習慣性忽視它!然而對普通人來說:勤洗手和戴口罩同樣重要,有時甚至可能比戴口罩更重要。你也許半信半疑,但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老實並謹慎的看待洗手這件事!新型冠狀病毒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也就是說,除了戴口罩放飛沫,我們還要小心病毒通過手部接觸,再經揉眼睛、摳鼻子、摸嘴巴等行為,造成感染並傳播。很多人可能會想:我又不接觸病人,肯定沒事。其實,接觸傳播的途徑令人防不勝防! 日本TBS電視台的一檔科普節目,就講述了接觸傳播的這種「威力」。節目中講的是流感病毒,它和新型冠狀病毒一樣,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小阪一家有7口人,分別是小阪夫婦、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和孩子們的奶奶。 節目組在小阪先生的手上噴了特殊螢光染料,用來模擬被流感病毒感染的場景。 這種螢光染料憑肉眼是看不到的,卻能在螢光燈下發出明顯的白光。通過這種方法,來模擬病毒,通過接觸可以傳播給多少人! 節目正式開始,此時其他家人的身上,並沒有螢光塗料。兩小時的居家生活中,小阪先生只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進行了親密互動,其他人並沒有接觸爸爸。 隨後,節目組開始檢驗結果。他們先是用螢光燈照了兩個兒子,果不其然,兒子們的手上已經沾染了染料,並且在用手摸臉的過程中,染料也大量沾到臉上!此時如果小阪先生真的攜帶病毒的話,他的兩個兒子已經被病毒感染了。 那麼,沒有接觸小阪先生的其他人如何? 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妻子和兩個女兒,都被感染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看姐姐是怎麼被感染的?原來,爸爸在出門時,用手碰了門把手,而過了一會,姐姐也碰了門把手,這樣病毒就傳到了她的手上。姐姐平時有用手撥頭髮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病毒就傳染到了頭髮和臉上。 而妹妹之所以被感染,是因為她和弟弟在玩傳球的遊戲, 病毒通過球傳染給了妹妹。 媽媽則是因為抱了弟弟,弟弟用手抹了媽媽的臉,把病毒傳染給了她。 短短的兩個小時,一家人都被感染,可見接觸傳播的威力。節目組還在家裡的樓梯扶手、零食袋子等處發現了病毒的蹤影,假如有外人接觸了這些地方,很有可能被感染。 這就是接觸傳播,即使沒有直接接觸,也可能被間接傳染。真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然而……家裡卻有一個人沒被感染…..奶奶!奶奶也和一家人一起度過了兩個小時,為何她的臉上沒有病毒? 節目組回顧了奶奶的生活軌跡,終於發現了原因。原來,奶奶一直在做家務,她用流動的水洗碗洗菜。雖然病毒也有機會沾染到她手上,但是通過流水不斷地沖洗,奶奶手上的病毒都被沖掉了,病毒就沒有機會傳播到她的臉上了。 是「洗手」保護了奶奶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防護建議中,第一條就是洗手。它能有效預防病毒和細菌,減少人們23~40%的生病腹瀉,也能讓1/5的孩子免受肺炎的危害。人類第一次意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是在200年前,那時產房裡的孕婦,死於產褥熱的機率高達20%,一位聰明的醫生,發現原因竟是因為醫生不洗手造成了感染,他立刻呼籲醫護人員認真洗手,感染率立刻降到了1%。如何正確洗手?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長顏慕庸提出「內、外、交、扣、轉、指尖」的正確洗手六步驟。他解釋,「內、外」就是掌心、手背互相搓揉;「交」是手指交疊、搓揉指縫;「扣」是指背向手心搓揉,「轉」大拇指互相旋轉,最後洗指尖與手腕。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也示範正確洗手方法,手指頭每天都有菌落數,建議可以將指甲剪短一點,避免指甲縫藏污納垢,另外也要使用肥皂搓揉至起泡,洗手時,指尖及指縫都要仔細搓揉至少30秒以上,再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後用擦手紙擦乾,至於在家裡,建議要每天換乾淨的擦手毛巾。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牽手半世紀! 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第一次注意到我未來的另一半是在羅斯福路台大附近的基督教大專英語團契Friendship Corner,當時她在聚會唱詩歌時擔任司琴。若不是我因健康及自己的疏忽,整整晚了四年才進醫學院,可能就沒有機會遇見她。因醫學院頭兩年是在羅斯福路校區上課,第三年起就改到仁愛路醫學院上課,若我沒有晚四年,她進台大念書時,我已經是實習醫師,在醫院忙得團團轉,不可能到Friendship Corner。真的感謝上帝美妙的安排。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她最少是第四代,因她外祖父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由基督徒父母取的。我們都同屬長老教會。念初中時跟著母親第一次到教會,也學會讀寫羅馬拼音的台語。我們開始交往時,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她,沒想到在北部長大的她不會讀,只好請她媽媽念給她聽。她事後告訴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頗獲她母親的好感。其實因我母親沒進學校念過書,只學會羅馬拼音台語,所以我都是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我母親。我以為長老會信徒都會讀羅馬拼音台語,就這樣寫信給她,沒想到竟然有此意外收穫。後來彰基前院長蘭大闢醫師退休回英國後,我和他通信都是寫羅馬拼音台語。他常稱呼我是「用白話字寫批的醫生」(長老會稱羅馬拼音台語為白話字)。長老教會被稱為吟唱詩歌的教會,聚會時很重視唱詩歌。婚後我們也一起加入教會的聖歌隊。其實,我雖然喜歡唱教會詩歌,卻不太懂樂理,看樂譜也常是半猜的。而她是從小就有機會學琴,也到過鋼琴老師家學習。必要時,她會用鋼琴伴奏,讓我在家練唱,改正我的錯誤。我相當享受教會聚會時的詩歌,因此常不知不覺拉大嗓門吟唱。她會提醒我不要唱那麼大聲,免得唱錯了不好意思。2003年9月某日下午我在台大醫院接到她的電話,她邊哭邊說她閃到腰,痛到無法動彈。我趕緊替她在復建部的運動傷害門診掛號,醫師診斷她患了腰椎間盤脫出。除了服藥外,醫師也指示側臥睡覺可減少不適。結果在側臥時摸到左胸外側有一個腫塊。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若不是因腰椎間盤脫出而側臥,她的乳癌可能會拖到更晚才發現。她生病前,我似乎認為看到她健康、快樂的樣子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一家三代能常常聚在一起也是稀鬆平常的。但她患乳癌的事實提醒我,健康、快樂並非理所當然,乃是要感恩、珍惜,更是要努力去維護的。她接受化療期間,白血球下降、掉頭髮、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使我們一家三代想要聚在一起,不再是稀鬆平常的事。家人及親友能聚在一起是值得慶幸,值得好好把握的。她接受治療的初期,我們商量如何安排生活與減少訪客可能帶來的感染。她的妹妹與我們的女兒、媳婦分別負責白天的陪伴與準備中、晚餐,我則擔任晚上的陪伴與準備早餐。當時我戲稱自己是在經營Bed & Breakfast。她的生病使家人凝聚在一起,讓我們看清楚人的有限及軟弱,同時也從彼此關心幫忙中,體會耶穌基督愛的訓勉。但這種認識與體會並不是一路順暢無阻的走過來。在這過程中,雖然大家都盡力了,但生病者有時仍然會出現情緒低潮、哭泣的情形。有時是芝麻小事觸發傷感,有時甚至是無來由的發生。照顧者也許會自責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我從1989年底右眼發生嚴重視網膜剝離,到2020年10月,前後多次進出眼科病房處裡我的右眼問題。而她也長期在眼科追蹤她左右眼分別出現的視神經萎縮和黃斑部病變。我們聊天時,曾聊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一天我們雙眼都失明,會是什麼狀況。兩眼失明確實會帶來許多不方便,但想一想,我們已七老八十,如果四捨五入,她也算八十了,該看的也都看過了,還是要感恩。自今年五月武漢肺炎警戒進入三級後,餐廳只能外帶,我們家人每禮拜天晚上的聚餐只好中斷。她開始上網找餐廳好吃又打折的外帶餐食。結果這段時間可說是我們家吃外食最多的時期。我開玩笑說她已成為訂餐達人。她到餐廳取餐都走路來回,一方面避免搭公共運輸時的感染,一方面又可走路運動。感謝上帝保守我們牽手同行已超過半世紀。說到「牽手」這兩字,我早期的認識是指「妻子」。但我個人覺得雙方是彼此的牽手比較恰當。後來上網查,噶瑪蘭族稱丈夫為「牽手」,也有文獻說「牽手」是源自平埔族語。中央研究院翁佳音教授為澄清來源,深入考據研究後,以 「牽手Khan-chhiú」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 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的論文報告其研究結果。論文指出「牽手」語源並非來自臺灣原住民語,且於南島語的可能性非常低。牽手一語,應為福建漳泉人民在海洋世界與各民族相會過程中所創出的新詞,語源是漳泉語,但並不排除源自西班牙語casar/casarse的可能性。牽手兩字開始是做動詞,指手拉手或結婚,後來演變成名詞指妻子。不論用作動詞或名詞,使用在配偶雙方都是很美的台灣話。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牽恁的手」,我在女兒結婚那天,唱這首歌祝福這對新人。也曾以這首歌做證婚賀詞。將歌詞摘錄與大家分享。牽恁的手,淋著小雨﹔牽恁的手,同齊腳步。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不驚艱苦牽恁的手,互相照顧﹔牽恁的手,同甜同苦。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跟主腳步。雖然路途,有風有雨﹔倚靠上帝,攏免煩惱。祝恁二人,白頭偕老﹔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阮的手」于台煙:https://youtu.be/MlYShLYCAwI
-
2021-09-07 該看哪科.感染科
接種流感疫苗刻不容緩 專家:降低24%新冠感染率
秋冬季節是流感好發的時刻,也是呼吸道病毒盛行季,今年的流感疫苗施打比以往更重要。專家指出,台灣民眾無論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國際研究更顯示,打流感可降低24%新冠病毒感染。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行疫苗衛教宣傳記者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與會出席。台灣在5月開始迎來疫情大爆發,國內看似疫情趨緩,但近期又爆出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防疫需再次上緊發條,而秋冬將迎來流感季節,一般呼吸道預防感染也需要注意。現行國際間持續進行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並肯定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感染與重症率。黃立民指出,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無獨有偶,美國邁阿密米大學米勒醫院的研究也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58%中風率、45%敗血症發生率、20%進加護病房機率和58%急診就醫機率。黃立民也說,根據英國研究,同時感染流感和武漢肺炎,死亡率是只感染新冠肺炎的2.27倍,若原先就是重症患者,合併感染後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6.33倍。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撞期」,兩針間隔太近恐有疑慮。指揮中心定案,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參考各國彈性作法,決定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之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則以國外研究為例,他指出,同時施打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不良反應低、效用也都能保存,美國CDC也建議,民眾可在不同部位,同時施打兩劑疫苗,減少出入醫院機會,降低群聚感染。不過,民眾還是遵循中央規定進行接種為佳。由於12歲以下兒童無法接種新冠疫苗,所以比成人更需注意流感接種,因為在三級警戒,或日常防疫時,他們勤洗手、戴口罩,長期處於低病毒或細菌環境,常見的的病毒、細菌消失,可能造成「免疫負債」,意思是未來面臨傳染疾病時,很可能造成大流行。黃立民呼籲家長,不論是否已經打過新冠疫苗,全家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讓家庭保護力更完整,只要6個月以上的小嬰兒就能接種流感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則指出,19歲到49歲民眾不屬於公費流感補助族群,也需要盡快自費施打,以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和家庭的安全,去年流感疫苗不到1個月就快打完,建議需要提早預約。
-
2021-09-03 養生.聰明飲食
防癌之王是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大蒜是不少料理當中的靈魂腳色,相信也有不少民眾聽說過吃大蒜有益身體健康,或者吃大蒜配香腸,除了對味也更對健康有利。嫚嫚營養師指出,大蒜確實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不過對身體的刺激也不小,提醒民眾適度攝取,對健康更加有利。 防癌之王:大蒜 營養多元還抑菌、抗氧化! 嫚嫚營養師表示,大蒜被譽為防癌之王,營養非常多元,包括硫、鋅、磷、鉀、硒,以及維生素B群、C。最備受矚目的就是它含有相當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也就是民眾常常聽到大蒜有利於防癌等好處的關鍵,例如讓大蒜味道重的含硫化合物「大蒜素」,也有黃酮類、黃烷醇等多酚類化合物,以及木犀草素、槲皮素等。 大蒜最常被研究且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的好處,就包括了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的活性、抗氧化的作用等,並有助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幫助維持人體免疫力,且也有利於保護心血管。 其中對於防癌、防癌的效果,在胃癌、腸癌更為顯著,例如因直接降低細菌活性的關係,可降下胃癌其中一項的危險因子: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生率,同樣的原理,也有助避免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說是食物界的抗菌素。 吃香腸配大蒜有助防癌? 許多民眾最常吃大蒜的場合,不外乎就是配香腸,這兩味可說是絕配,也有人認為吃香腸配大蒜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率,畢竟香腸這類的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烹調過程中較多容易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而大蒜可降低致癌物生成。不過已經生成的致癌物,大蒜並無法直接抹去它的存在,因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或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不過應為吃的當下也配上了大蒜這樣的蔥屬蔬菜,可以補充到多元的抗癌植化素成份,因此或多或少有些幫助。但當然也還是建議民眾,任何食物適量即可,飲食上以原型食物為主、營養多元更有助於防癌。簡單來說,會有幫助,但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嗑香腸。 大蒜吃法不同,營養也不同?營養師:橫切生吃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大蒜隨著吃法不同,對身體防癌、抗菌、抗氧化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常見吃法如整瓣的生大蒜、切半的生大蒜、整瓣一起烹調完成的熟大蒜等,嫚嫚營養師指出,當中營養發揮最高的就是切半的生大蒜。 嫚嫚營養師解釋,大蒜素需要接觸到氧氣進行釋放,因此烹煮雖然也吃得到其他營養,不過恐怕就吃不到大蒜素。最推薦的做法為橫切或搗脆讓大蒜大面積接觸氧氣,然後後靜置十分鐘等待營養釋放後食用,如此可攝取到完整的營養,又不會讓營養揮發掉。 大蒜有利健康但不宜多食 營養師:4種人更要少吃。 任何再健康的食材都是過猶不及,大蒜也是,大蒜對身體好處雖然相當優越,但吃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也相當顯著。大蒜屬於刺激性的食材,若短時間內食用過量,恐會造成胃黏膜傷害、刺激腸道,造成胃炎、胃痛、腹脹、腹瀉等不適,過多也可能造成心跳加速、頭痛等情況。而大蒜素等營養,也會進入到血液、乳汁內,因此哺乳者也不宜多食,以避免幼兒藉由乳汁攝取過量的大蒜素造成身體不適。另外,若有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者,大蒜食用過多,也可能影響到藥物作用,這點也需注意。嫚嫚營養師建議,平常吃大蒜,建議一瓣生大蒜,或兩到三瓣的熟大蒜即可,腸胃不佳者建議先吃飯,配菜時在食用大蒜,先墊墊胃,避免大蒜直接造成刺激。 大蒜口臭怎麼消?營養師:可喝綠茶等除臭。 許多民眾吃完大蒜最傷腦筋的就是殘留在口腔的味道,嫚嫚營養師建議可以配鮮乳消除臭味,主要原因並非在鮮乳可覆蓋味道,而是在蛋白質有助包覆產生氣味的大蒜素。而其他像是喝綠茶、咀茶葉、嚼薄荷口香糖也有所幫助,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 《延伸閱讀》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大蒜水能防武漢肺炎?營養師:這樣吃卡實在!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內用隔板恐加速病毒傳播?陳時中:是傳播途徑之一
巴拿馬籍貨輪「KAMO」的菲律賓籍船長,日前在台北港外海突然發燒,經送醫搶救仍不治,不料驚傳死後確診,新冠肺炎檢測呈現陽性。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該船昨日已離開台北港,相關接觸人員已匡列15人,其中1人列為居家隔離,其餘自主管理,目前已完成清消。陳宗彥說,該案第一時間區管已做完整疫調,並針對疫調相關人員作匡列、處理,該做居家隔離就做,自我健康監測也要求每天要監測。日前宣布開放浮潛,但指揮中心尚未核准,陳宗彥指出,目前交通部在研擬相關措施,包括相關雙鐵開放等計劃,都併在同一案送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會文差不多,應該這兩天可以完成檢視。國立中山大學最新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科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與團隊發現,全球武漢肺炎超級傳播事件,均指向「氣膠傳播」為主要感染途徑,許多公共場合用來隔開座位的隔板,將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呼籲全球調整防疫措施。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說,有關新聞報導是說研究登錄科學期刊,隔板有增加風險,我們有討論一下,這研究最主要不是說增加隔板就增加感染風險證據,而是接觸時的汙染環境,還是傳播的途徑之一,因此公共場所維持通風、落實清潔消毒,這是環境控制中的重要手段。
-
2021-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JAMA》最新研究:使用瑞德西韋治療增住院天數
今天偶然看到聯合新聞網在2021-7-11發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致死率破5%/瑞德西韋用藥時機提前 指引調整慢。它的第二段是:「在用藥方面,早在去年,生產瑞德西韋的吉立亞藥廠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投藥時機應提前至輕、中度,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的用藥指引直到六月初才調整。」問題是,瑞德西韋,這個一度被吹捧為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真的有用嗎?我是在2020-2-3發表第一篇有關瑞德西韋的文章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而第一段是:「頂尖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20-1-31發表論文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首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這篇論文是在報導美國首例的新冠肺炎病患,包括他的病史與療程。在該病患住院後的第7天,醫生決定“溫情”採用一款尚在研發中,名為Remdesivir的新藥,而在用藥後的隔天,患者的臨床狀況得到改善。很快地,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瑞德西韋被冠上「神藥」,成為當時網路和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中國和台灣也爭先恐後地搶著要自行生產。請看我在2020年2月發表的另外三篇文章:2020-2-6:唉!專利這件事:武漢病毒2020-2-13:武漢肺炎試驗藥,中國量產2020-2-22:合成「瑞德西韋」,樂歪了後續的臨床試驗顯示瑞德西韋能將重症患者的住院天數從15天縮減至11天,所以美國FDA在5月給予緊急授權,而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的股價也隨之暴漲,請看瑞德西韋,最大贏家,如我所料。在10月,美國FDA更是給予瑞德西韋正式授權,而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也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請看川普的新冠: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前天(2021-7-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Remdesivir Treatment With Survival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mong US Veteran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在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中,瑞德西韋治療與生存和住院時間的關聯)。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美國的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VHA) 是美國最大的綜合醫療保健系統。在瑞德西韋都還沒有被緊急授權之前,VHA就已經在使用瑞德西韋來治療新冠肺炎病患。從2020-5-1到2020-10-8,它所屬的123家醫院共收容了5898位新冠肺炎病患,其中2374人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而另外的3524人則沒有。為了能在研究上做公平的比較(去除干擾因素,如年紀、藥物使用、呼吸器使用),研究人員最後挑選了1172位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以及1172位沒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來做分析。結果顯示:1.在30天死亡率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43人死亡,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24人死亡。2.在住院天數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4到12天,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1到7天。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這項針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的隊列研究中,瑞德西韋治療與提高生存率無關,但與更長的住院時間有關。 常規使用瑞德西韋可能與增加病床使用有關,但與提高生存率無關。JAMA期刊有邀請邁阿密大學的Gio Baracco醫生寫了一篇編輯評論Remdesivir Use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The Paradox of a Clinical Trial vs Real-Life Use(瑞德西韋的使用和住院時間——臨床試驗與實際使用的悖論)。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臨床試驗的結果是一回事,實際使用的結果卻可能是另一回事。打從新冠疫情爆發後,一個又一個神藥,什麼奎寧、伊維菌素、清冠一號,前仆後繼,有些甚至是捲土重來。但是,到現在,連一個站得住腳的都沒有。請看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奎寧的教訓還不夠?。真不知那些大放厥詞,吹捧這些神藥的醫生、教授、名嘴,看到JAMA這兩篇論文,會有什麼感想。註:本文插圖是一本書的封面。書名是Remdesivir: Scientists Breakthrough To heal And Safe Human Race(瑞德西韋:科學家突破以治愈和拯救人類)。原文:神藥「瑞德西韋」悖論:住院天數增加
-
2021-07-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病人們可以幫助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要當合作的病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全國第三級警戒聲中,我只要宅在家,做好家人和個人的防疫基本功,就是對人類盡到了一份責任。對於曾經救過我生命的白衣「聖戰士」們,他們還在前線,冒著極大的風險守護著我們的健康,謹在此遙遙寄予感謝和祝福。我今年將近七十歲,六年前第一次罹癌、四年前第二次罹癌,治療加上各種檢查和追蹤,還有各式各樣的因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和症狀,就算不是「纏綿病榻」,也可說是一位患有重大傷病的「醫院常客」了。幸運地存活下來,且在武漢肺炎肆虐的現在,我的追蹤檢查已經屬於「非必要、不需進去大型醫院」的輕症者了。我的先生是一位七十七歲的退休醫師,鑒於自公立醫院屆齡退休、在自家開設健保門診已經又屆滿十年。這期間身體狀況不斷,進出醫院找晚輩醫師檢查看診,儼然成了生活中的日常。這樣一邊當醫師、一邊當病人的十年間,自家診所的病患不是比我們更年長的長輩,因重聽、聲啞等等老毛病來求助的,要不就是過去的小小朋友帶著他們的下一代來跟「醫師爺爺」諮詢的,純粹是一位「服務鄉梓」的老醫生了。自我評估了一陣子,以醫學專業服務社會45年,克盡職守、沒有超凡的成就,至少也善盡了一位醫師的職責吧?便下定決心,要在2019年的年底徹底退休。豈知人算不如天算,公告周知後不到兩個月,武漢肺炎席捲全球!打亂了所有的退休計畫。有感於我的先翁和先父都是在六十之齡遽然去世,且都是在醫師的崗位上,六十歲!實在是太年輕了!認識的許多先輩都是「看診看到『倒下』」,留給家人無限的遺憾和不捨。也不免臆測:如果預知死亡紀事,你要如何安排自己最後的一段路?回想先父生命最終的遺言,雖已距今四十年前,仍令我難忍悲泣。先父逝於「主動脈剝離症」。某一天在為病人診治時,一陣突如其來的胸痛而短暫昏厥,清醒後雖沒有特別的不適,但自己心裡有數,便和家母兩人準備妥當,聯絡好專家學長,包車赴台北的私人大醫院,但因是連續三天的假期,住院的兩天半中院長學長並沒有出現,主治醫師只安排了點滴和幾項檢查,所有的檢查都需「空腹」,由更年輕的住院醫師進行例行性的問診,諸如:「阿伯,有聽到我嗎?阿伯請你從一數到二十……」父親極其虛弱,但雖閉著眼睛卻很清楚地配合問答。年輕醫師一下敲敲胸膛,一下按壓肚子,問:「會痛嗎?怎樣的痛法?」 「如果1分到10分的痛,你現在的痛算幾分?」為了做檢查不能吃東西,人已經夠虛弱的了!我和媽媽焦慮不堪,也都食不下嚥。我甚至覺得這些問診簡直荒謬!爸爸仍然閉著眼睛平靜的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住院第二晚確認明天早晨要做哪幾項檢查,我離開醫院留下媽媽作陪,爸爸依然閉著眼睛跟我說:「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該做的事就認真做。」我調皮地回他:「Yes Sir!」沒等到天亮,凌晨三點,爸爸主動脈瘤破裂,搶救不及。媽媽痛心之餘提出希望解剖:「他自己是醫師,請讓他看看自己的死亡診斷吧。」終究,醫院十分驚惶,誤以為家屬要掀起醫療糾紛興訟,媽媽一再表示別無其他目的,院方還是指派公關來安撫:「人死不能復生,請節哀、請保重……」媽媽接受了死亡診斷書所寫的「心肺衰竭」,誰的死亡不是心肺衰竭這個結果呢?孀居四十年的媽媽謹記著爸爸最後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成熟的好醫師。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感到一絲欣慰。如果,能在身體狀況還好的時候好好的把後事交代清楚、好好的規劃一份心安理得的退場方式,光榮謝幕,實在是令人嚮往的境界。
-
2021-07-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應張武修教授:疾病幫助醫師和病人的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張武修教授的文章 https://reurl.cc/AkpZaY張武修教授是我景仰的醫界前輩,說來相當湊巧,文章中竟隱隱約約回答了我長年思索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是誰?」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增進醫病關係?」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對張教授而言,在病人面前「我」當然是個權威的醫師,但是在其他情況下「我」同時也是個罹患高血壓與心律不整的病人。第二個問題:「如何增進醫病關係?」張教授用簡單自我揭露的方式,讓病人明白醫師也會生病,醫師開給我的藥,也是醫師自己在吃的藥,讓病人產生同理與信任。化解文中張教授坦言過去的自己認為「醫師要對抗疾病,要打擊病人身上的疾病,醫師和疾病對立,也似乎和病人對立起來」的困境。通常在一個獨立個體身上只具有一種身分比較穩定,當一個獨立個體同時具有雙重且對立的身分不可調和時,困惑隨之而生。不過現代社會其實每個人都扮演多重角色、被賦予多重的任務。當醫師也是病人、甚至也是家屬的身分,對老一輩的病人而言或許是個新鮮的概念,對一般醫師而言早已是個存在已久的事實。善用自身多重身分可隨時轉換的優勢,化解醫病對立的感覺,讓病人覺得張醫師「並不只是坐在對面椅子上看電腦,說著各種專業術語」的醫學專家,而是「張醫師坐到我這邊來,親像多年的好厝邊,用溫和的語氣對我說,他跟我罹患同款慢性病十幾年了,一開始跟我一樣心情有點沮喪,不過他每天吃什麼藥、加上每天運動一萬步,現在控制得非常好!」「因此張醫師開給我他每天吃的藥,也不斷給我鼓勵,讓我覺得我其實並不孤單絕望,而是充滿快樂與希望!」其實就是促進醫病關係很好的示範。日治時代至終戰後的先生(せんせい)在台灣鄉間就是地方仕紳的形象,專業偉大、無所不知,絕不輕易生病,一生病也通常都被描繪成積勞成疾,像巨人般倒下,相當悲壯!時日今日,台北市醫學中心林立,一條捷運線上就有五六間醫學中心比鄰,座落其中的教授院長級主治醫師,儘管數量不斷增加,權威仍然不容質疑。台灣百年來經歷戰亂與瘟疫,不同統治者更迭,從農業社會發展成以工商業與半導體等高科技聞名於世。從2003年爆發的SARS,到這兩年武漢肺炎全球肆虐,再次引起民心動盪。不論社會的變化是如此劇烈,百年來台灣醫師專業「剛強」的形象,竟始終深植人心、歷久不衰。盤點現代醫師要增進醫病關係,內科系的醫師沒刀沒槍看似手無寸鐵,其實手邊還有很多零成本的精準武器可以使用,比方張教授跟病人坦言自己也會生病正在吃高血壓的藥;或者當病情快速惡化,診斷仍然不明時等醫療困境,有時硬著頭皮提出各種可能的假設,卻讓病人更加一頭霧水,這時適當地跟病人坦白醫療與自己的侷限,有時反而可以得到病人的諒解等等。醫師如果能夠同理病人,有時短短幾句話彷彿標靶治療,精準地命中病人心靈深處的受器,就可以讓醫病關係的預後大幅的改善。這些都是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讓第一個問題「我是誰」的答案成為第二個問題「如何增進醫病關係」的解方,適時調整醫師的角色,既有充分的專業表現、也適時表現溫暖的心與柔弱的一面,像武林高手過招,太極生兩儀、剛柔並濟、分進合擊,一次解答兩個重要的命題,讓疾病同時幫助醫師和病人一起成長。附錄老人道德經兩篇:1.老子道德經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2.老子道德經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醫推5食材、穴位助防疫,抗病毒、抗發炎、增強免疫力!
文: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 抗疫先注意,中醫增強免疫力 中醫講究「治未病」,治未病的意思就是在疾病還沒發生之前,就先作好防禦,尚未發病就先治療,但是怎麼防禦呢?平常就可以做好免疫力疊加的功夫,以下出現在國外期刊中增強免疫力的幾種方法,在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之外,平常還能怎麼增強免疫力呢? 總結來說,可於平常使用穴位刺激、薑黃、益生菌、大蒜、肉桂和黑胡椒等方法或食物,這些都有科學證明可以減少感染COVID-19及感染後的副作用,例如:呼吸道感染、肺纖維化、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以及相關的感染性休克、肺和腎損傷的症狀,這些方法簡單方便、甚至在家裡有現成的食物可以使用。 在針灸穴位方面: 2020年9月《醫學(Medicine)》發表:針灸可通過刺激交感神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神經抗發炎通路發揮作用,減少發炎反應;此外,同樣的期刊在10月發表了針灸能改善的症狀還包括感染武漢肺炎之後的:焦慮症、失眠、白細胞減少、疲勞、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和呼吸困難的問題。我們也推測若是以三伏貼長期刺激穴道,能產生同樣的效果,無論是男女老幼大人小孩,均可以中醫的角度使用對症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 在食物方面: 薑黃: 2020年10月《植物療法雜誌(Phytotherapy Research)》發現:薑黃素具有廣泛的生物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薑黃素對多種病毒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人乳頭瘤病毒 (HP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單純皰疹病毒-2 (HSV-2) 。薑黃素通過各種機制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和病毒蛋白酶的包裹、抑制病毒複製以及調節多種信號通路,因此,薑黃素是具有對抗 COVID-19 發病機制的必須食物之一。 益生菌: 2019年11月《前沿免疫雜誌(Front Immunol.)》提出:益生菌能通過調節 NF-κB、MAPK 和模式識別受體(PRR)通路來發揮抗發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從而降低 Th2 反應並上調 Th1 反應。此外,益生菌可以改善先天免疫反應和對抗發炎反應,並透過調整腸道環境,改善黏膜健康,有助於預防及對抗 COVID-19 。 大蒜: 2020年11月《營養學雜誌(Nutrition Journal)》研究發現:大蒜可以抑制SARS-CoV-2 的病毒複製,減少COVID-19的爆發,因為大蒜能提高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此外,大蒜能幫助提高維生素B1、B2吸收,其中B1能幫助促進體內醣分解,B2促進代謝、活化細胞、消除疲勞。 肉桂: 2018年10月《食品藥物分析雜誌(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彙整:肉桂具有抗菌、免疫調節作用、抗真菌活性,亦可緩和糖尿病的腎臟病變,此外發現肉桂醛通過抑制 NF-κB 活化來抑制 TNF-α 誘導的炎症,所以肉桂可以用於緩解 SARS-CoV-2 引起的肺炎現象。 黑胡椒: 2017年10月《國際免疫藥理學(Int Immunopharmacol.)》提到:黑胡椒長期以來被用於許多菜餚中,從黑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獲得的胡椒鹼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它通過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來促進先天免疫,並且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可通過中和自由基、ROS 和羥基自由基來防止氧化損傷,因此可以用於抑制 COVID-19 期間引起的發炎反應。 不只上述的食物具有抗COVID-19、促進免疫力的作用,還有許多食物,例如:生薑、洋蔥、檸檬、羅勒等,可以減輕由於 SARS-CoV-2 感染引起的病理影響,平常時可以藉由上述的穴位刺激及食物攝取,做為疫情發生期間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
2021-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4歲藝人陳零九染疫!年輕確診比例攀升至25%,醫指3關鍵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延燒至今陸續傳出年輕人確診的消息,近日滾石唱片旗下34歲藝人陳零九也經傳染疫,目前也已至防疫旅館隔離,雖有身體不適,但一切平安。在祝福陳零九早日康復的同時,也提醒民眾,年輕人即便免疫能力較強,但還是易有染疫、重症、致死的風險,生活還是要過,自我防疫更得持續保持高度警戒。 年輕確診率上升,醫指英國變種病毒3關鍵 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確診率其實在國外一直是名列前茅,據美國CDC資訊顯示,18~24歲是染疫人數最高的族群,次高為14~17歲,第三高的是35~54歲,年輕人確診的比例在國外一直是居高不下。而會有如此現象是有原因的,在台灣也不會例外,雖從國情來看,台灣年輕族群對自由的觀念有所約束、防疫的意識較高,排名會有所變化,但還是得了解當中最主要的關鍵:英國變種病毒的特性對年輕人的影響。 黃軒醫師指出,新冠病毒為求生存演變成英國變種病毒,成了2021年最主要流行的病毒之一,也是本次台灣所流行的主要病毒,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降低了重症及致死能力、大幅提高了傳播能力,各國學者皆認為傳播率已增加了高達40%~70%。 以往的病毒致死能力高,宿主死亡較快,對病毒生存相較不利。演化後的英國變種病毒,使得宿主多為輕症、無症狀,更能帶著病毒四處傳播。而每個人的病毒承載量不同,撐得過去的宿主,繼續帶著病毒四處傳播,病毒過多或身體承載不了的宿主便會出現重症或死亡,包括年輕人。整體而言,雖然致死能力下降,但病毒在保有一定殺傷力的同時提升了傳染力,也讓宿主能承載更多病毒,讓病毒變得更有利生存,不至於走向滅絕,變向的提升了傳染、重症、致死機率。 年輕確診3大致命危機,包括免疫力過強! 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免疫力強,多為無症狀、輕症,但卻也正因如此,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免疫力過強,傷及自身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當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細胞會為了抵抗病毒而群起反攻,出現防衛過當情形。這將引起全傷性的傷害,提升各個器官衰竭的風險,包括了心肌功能障礙的「心臟猝死」。 另一方面,年輕人容易猝死的原因,還有個與免疫風暴相反的問題,關鍵在於基因缺損。日前荷蘭研究發現,易猝死的年輕人及母親身上都有出現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這類族群在受到新冠病毒感染時,將無法刺激免疫系統與病毒抗衡,在無法抵禦的情況下直接敗下陣導致猝死。 除此之外,年輕人的致死風險也包括了日前受到關注的「隱形缺氧」(快樂缺氧),隱形缺氧不論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都可能出現,患者往往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液中的帶氧濃度越來越低,情況加劇時,病情往往急轉直下,患者甚至還沒發現便猝死在家中。 別再觀望疫苗早施打,日常防疫同樣不可少! 近日日本、美國紛紛支援疫苗給台灣,黃軒醫師表示,雖當前疫苗還是以提供第一線防疫人員為主,年輕族群尚未列入最主要的施打族群,但日後疫苗充足之際,就應盡早施打,切勿再觀望,一來保護自己,二來盡早達到全體免疫的效果。 黃軒醫師提醒,台灣疫情不再像一年前還有本錢觀望疫苗作挑選,所有疫苗都會有一定的風險,但不打疫苗僅是讓自己持續暴露在高風險的致命危機下,全民共同拚施打率是這場病毒戰役的致勝關鍵。在施打疫苗前,還是再三呼籲,戴好口罩、勤洗手、多消毒、避免不必要的碰觸和移動等,以利保護自身安全。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高血壓與心臟病疫情如何自保?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隱隱作痛,膝關節可能已「蛀洞」!醫教日常保養膝關節4方法
65歲的宋太太,半年前跌倒後走路和爬樓梯時,右側膝關節總是隱隱作痛,使用玻尿酸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等保守療法,都未見改善,每天走路痛不欲生,症狀嚴重到日常生活都需要拐杖輔助。 後來到嘉義長庚醫院骨科求診,發現是罹患「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也就是俗稱的膝關節蛀洞,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路,3天後出院,終於擺脫膝蓋疼痛與杵拐杖走路的黑暗人生。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表示,膝關節骨壞死的發生率不像髖關節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那麼高,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服用類固醇或酗酒導致,也有原因不明的,被稱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 65歲以上發生率近1成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發生率,女性、男性比率約3:1,主要發生的位置是膝關節股骨內髁,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3.4%,65歲以上就升高到9.4%。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在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有明顯變化,常需要核磁共振或核醫骨頭掃描檢查才能確認,不過隨著病情進展,在後期X光可看到明顯的關節軟骨下的空洞(蛀洞) ,晚期X光會出現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等情況。 在早期X光上未看到空洞時,醫師會建議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姿勢,減少蹲、跪、上下樓梯和負重,來減輕關節的壓力和負擔,並透過強化大腿肌肉力量,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症狀。 保養膝關節的4個方法 1、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姿勢2、減少蹲、跪、上下樓梯3、減少負重4、強化大腿肌肉力量 出現明顯空洞就須手術 但在X光出現明顯空洞時,就須考慮核心減壓手術、骨軟骨移植手術或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手術等方式,進入到晚期,X光看到關節軟骨下的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則可採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的治療與病程息息相關,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遺症,建議若發生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再做進一步評估,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6-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破口只要一個,就得全部重來!旅美台人10個防疫經驗:不要再互相指責互推責任
去年COVID-19(武漢肺炎)在全世界疫情大爆發時,台灣因防疫成績亮眼,獲得了「防疫模範生」美名,然而時隔一年多,台灣也面臨了本土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考驗,澳洲墨爾本27日四度封城時,更以台灣為例,強調「避免像台灣一樣確診爆發」。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分享自身防疫經驗,也給台灣人10個忠告,希望大家冷靜下來,不要因為目前持續破百的確診數字而灰心,自主封城的成果「之後會看到的」。 這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Mark Han,在個人臉書上分享自己在洛杉磯公共健康部工作的經驗,與這一年多來關於疫情的資訊分享。 他表示,這幾天看到台灣疫情情況以及網路言論,梗圖傳來傳去等等,都與美國去年疫情爆發時一模一樣,不禁讓他想到這一年,從洛杉磯疫情爆發,封城,開城,巔峰,世界第一確診率,再到復原的整段經歷;他也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台灣民眾分享以下10個忠告。首先,Mark Han指出,「這個病毒感染力很強,目前台灣定點篩檢,醫院只對有症狀者篩檢,跟美國一開始一樣。你看到的數字,只是一部分,實際上帶病的人,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尤其台灣,人與人這麼近的情況,一不小心,爆發起來會很可怕」。 而大家現在看到的數字,已經是前兩個禮拜的成果,目前的自主性封城,成績大概要2個禮拜才看得到,他表示「不要因為數字灰心,成果之後會看到的」。第二,很多台灣朋友,長輩,現在還在說「啊你們太緊張」、「這根本是流感而已」、「你們不要嚇人」、「這種事在台灣不會發生」、「大家待在家就好」,Mark Han表示,這些話,我們在美國老早也都講過、聽過了,之後美國就死了60萬人。 這個病毒不論種族、不論藍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你不把他當一回事,他就跟你當好朋友。 第三,大家互相指責,互相推卸責任,罵政府,罵這裡罵那裡,都是恐慌的自然反應。而美國已經罵了一年多,現在還在罵,還有人在說新冠是假的。 「請大家不要把心思放在那上面,台灣已經為你們爭取了一年多的時間,趕到疫苗出來。這是所有台灣人應該覺得驕傲的,美國從去年3月到現在,還沒恢復正常。我個人從去年3月開始,到現在只吃過大概5次餐廳」。 第四,關於「2個星期台灣要解除三級」這個梗圖,Mark Han覺得燃起大家團結的心,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提醒大家,以自己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能夠不在2個星期進入第四級,都已經幾乎是天方夜譚,更別說是解除。他強調,希望大家要有長久奮鬥的打算,但是,也更希望台灣的大家能證明「我是錯的,讓我看到奇蹟」。 第五,在全民免疫、接種前,他個人認為要回到0確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慢慢的,很多生活習慣會改變,例如超市控制人數,公共場合關閉,居家上班,非必要產業全部關閉等等,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Mark Han坦言,一開始大家會害怕與不習慣,但是,會慢慢好的,也希望大家有心裡準備,這是個長期的事情。 第六,假消息、假新聞都是在危機的時候最活躍,「不要相信什麼網路偏方,不要相信任何非正式媒體、部門發布的消息」。 任何LINE 微信等等軟件上面傳的東西 一概當是假消息,一旦有這些關鍵字,例如「內部消息,我朋友在XXX上班,某某醫生建議,請多多分享出去,XX告訴我什麼時候會封城」,反正這類的東西,直接刪除不要轉發,也多多關懷家裡的長輩,因為他們會被假消息壓不過氣。 第七,一開始,感染的年齡層可能會是老年人居多,過一段封城時間後,會轉變成年輕人居多。關一兩個禮拜,大家都待得住,可是關一個月後,大家就會開始沒耐性。 而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不怕,就會開始趴趴走,「那個時候,才是疫情真的要開始的時候」。現在,才是剛開始而已,大家覺得少去公共場合就沒事,「其實最危險的是群聚,不是出門」。 去朋友家喝茶,打牌,看電影,人與人的連結等等,這些才是感染風險最大 也是最難控制的不定數,因為人是很難關這麼久的。 第八,現在情況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疫苗與接種來的多快。台灣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已經掙扎了一年多,「但是以目前情況看來,台灣應該不用等這麼久,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你們現在才開始COVID-19的體驗」。 第九,搞政治的、要互罵什麼的,回家罵,美國已經忠實呈現在危機時期搞政治會變成什麼樣子,「請台灣的朋友不要那麼笨,政客要的就是你們互相撕裂,這是民主社會不變的道理,什麼顏色都一樣」。 現在的敵人不是你不喜歡的政黨,是這個病毒。疫情過去之後,大家可以互罵到爽;現在,不需要用全民的生命去搞這個。 第十,這個病毒其實只要床位沒有滿,你就算中標也不是死刑,大部分都會痊癒,只是很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就醫,只要能夠就醫,死亡率大約也就是1%-3%。 「但是當沒有病床的時候,死亡率會大大提高,而且當所有醫療資源全部投入在新冠的時候,很多其他的病症,沒有醫生有時間理你」。很多本來不會死的人,結果都會死亡,洛杉磯疫情高潮期,醫生有時會直接放棄康復機率低的病患,叫你回家隔離、等死,而且重症的患者,是不能跟家人接觸、見面的,許多的瀕臨死亡的病患,只能跟親人透過iPad告別。所以,不讓醫療體系崩潰,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Mark Han也向台灣人喊話「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台灣目前的措施都非常快、非常到位。而且大部分來說,大家也都很合作,「我相信大家的努力,是能夠保住病床不潰堤」。 請大家要有耐性,這不是一兩個禮拜能解決的事。甚至一兩個月可能都未必能回歸,暫時先別見朋友,一起把數字壓下來先,「破口,只要一個,這些就得全部重來,大家忍著點!台灣加油」!
-
2021-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只有慢性病患染疫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以來,陸續傳出死亡案例。以往大眾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對年長者、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影響力較大,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指出4大關鍵,年輕人一樣不能輕忽! 研究:住院、死亡率年輕人比年長者更高! 黃軒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美國在5月份開始,年齡50歲以下為住院的主要族群,約落在36%,接下來才是50歲~64歲的族群,約落在31%。研究人員發現,超過65歲的年長者住院比例逐漸減少。而在巴西也有相似的情況,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發現小於39歲的死亡率為年長者的2倍,而40歲和50歲的死亡率又各別為年長者的4倍和3倍。 為何年輕染疫也易猝死?重症醫指4大關鍵 越來越多專家開始探討、研究,沒有慢性病、小於50歲的年輕人為何成了主要病重、住院、甚至病逝的族群。黃軒醫師指出了4大關鍵。 英國變種病毒量超載不論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學者,皆認為英國變種病毒的傳播率已增加了40~70%,而此病毒並不會侷限於年齡,不論是年長者或年輕人都會傳播。且不只傳播相當容易,更會讓人體體內帶有很高的病毒量,小於50歲者若感染這種變異病毒,也容易發展成重症。 免疫風暴黃軒醫師也指出,美國西雅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重症病患,除了容易出現民眾所知悉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外,有33%的患者甚至還會發生心肌病變。 醫師解釋,肺部感染所產生的感染源、內生毒素,也可能通過肺靜脈到達心臟,造成心臟工作能力下降。而重症患者的敗血症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釋放出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 α),此為一種促炎症細胞因子,一般而言由全身各組織的巨噬細胞所產生。具有細胞毒性風暴以及散佈性的休克現象,將會使得心血管系統功能出現障礙,心肌功能障礙正是敗血症中常被發現的「心臟猝死」。 快樂缺氧猝死黃軒醫師表示,近日陸續傳出染疫患者猝死在家中,引起民眾所關注的快樂缺氧也是關鍵之一。患者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氧濃度越來越低,且下降速度非常快,發現症狀欲就醫為時已晚,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過世,這棘手的問題不論是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都有可能帶來死亡。 基因缺損易猝死不少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容易猝死的案例與基因有關。一個跨28國的新冠肺炎的患者死亡基因分析顯示,患者體內有ORF1ab 4715L and S 蛋白614G 變異基因與高死亡感染有顯著的關聯。 另一方面,荷蘭也有研究發現染疫的年輕人容易猝死與基因缺損息息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身體健康、沒有肥胖、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的患者,自身體內及母親體內都有X染色體TLR7的異常現象。此族群如遇新冠病毒重症引發敗血症,將無法刺激人體免疫系統與之抗衡,自然很快就會敗下陣來,導致容易猝死。 年輕、無病史易忽略,醫:任何人都應提高警覺! 黃軒醫師表示,年輕、無任何病史是民眾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群人,加上病毒超載、細胞風暴、隱形缺氧、基因缺陷等問題,年輕人的猝死機率恐怕有別於大眾所想像。提醒民眾不論是年輕或年長者,都應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做好防疫,時時留意自身狀況,染疫者更應注意自己的症狀、血氧濃度的變化等,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 .醫揭「快樂缺氧」危險真相:2症狀在家發現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有3狀況應盡速就醫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持續未見平息,人心惶惶之際民眾更加害怕去醫院,甚至考慮是否不要去醫院比較好。對此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雖應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但如遇急症、不尋常症狀還是得盡快就醫,原本就有慢性病族群更要按時回診,以避免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 即刻就醫:中風、心肌梗塞。 洪暐傑醫師以最受關注的腦中風、心肌梗塞舉例,這兩者都是拖不得的急症,民眾可記住「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觀察方式,當微笑時發現有不對稱的情況、舉手時出現單邊無力或無法舉起、講話時出現口齒不清的情形時,就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機。 心肌梗塞方面則要特別注意異常的胸悶、胸痛及延伸性疼痛。有別於一般的疼痛,常見如爬樓梯、運動等活動時不適情況特別明顯,在稍作休息後漸緩,且也常見出現左肩、左手、下巴等處的延伸性疼痛,如遇這些情況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盡速就醫:不尋常疼痛。 另外,洪暐傑醫師也表示,雖然身體各處出現問題時所呈現的症狀非常多樣,但疼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當下的疼痛從前沒有發生過、突然出現或是特別劇烈,且遲遲不見趨緩,又或是出現發燒等全身性症狀、單邊無力等神經症狀,不論是出現頭痛或是腹痛等,都建議民眾特別留意,可以多加觀察疼痛程度,以評估是否應盡早就醫。 盡早就醫:慢性病藥物即將用完。 除了急症以外,洪暐傑醫師也提醒,有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千萬不能自行中斷藥物,此舉不良影響非常廣泛。醫師指出,這樣的行為不僅容易加重病情、使得病情失控,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者關係密切,其中一項為妥善控制,就有可能帶起另外兩項。像是血糖控制不佳所帶來的影響,容易使得免疫力大幅下降,不論是否感染新冠肺炎都容易加重健康的負擔,糖尿病更容易使患者進入重症的情況,且也可能引起相關急症,如酮酸中毒引起意識昏迷。提醒慢性疾病族群,疫情期間還是得定期回診,或與醫師討論其它的應對方案,萬不可自行停藥。 別害怕就醫、別勤跑醫院,正常前往4招做好防疫! 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緊張之際,民眾不論身在何處都應提高警覺,不必對醫院感到特別恐慌。日前美國疫情相當嚴峻,美國德州醫學會也將常見的染疫風險場合分成9個等級列出,前往醫院僅為第四級,為中低風險。提醒民眾該就醫就應盡早就醫,該回診就該回診,戴好口罩、遮好口鼻,別到處亂摸,使用物品、設備前建議先以酒精消毒,使用後記得消毒手部,特別是在碰觸臉部之前。而前往醫院雖不用過度緊張,但也還是應盡量避免非必要前往醫院,如去醫院探病,或是因為擔心自己染疫,頻繁前往醫院篩檢,反讓自己不斷暴露在風險環境中。做好防疫安心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染疫不去醫院,反而讓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醫院為中低風險場所,別因害怕延誤就醫! 今健康也為各位整理前述所提的風險場提供參考。低風險的場合包括了等級最低的拆郵件,為第一級。餐廳外賣、加油站加油、打網球、露營則為第二級。 中低風險中,第三級則包括了超市購物、和人群一起散步、跑步、騎自行車、打高爾夫球等。第四級則包括了在旅館住兩晚、坐在醫生候診室、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到室外餐廳吃飯、在熱鬧的市中心逛街、去運動場運動一小時。 中度風險中,第五級包括了到別人家吃飯、參加燒烤派對、去海灘、到商場購物。而民眾需送孩子上學或托兒所、在辦公大樓工作等則列在第六級,另外也包括了在公共游泳池游泳、拜訪親戚朋友。 被列為中高風險的第七級,當中包括了去美髮沙龍或美容院、在室內餐廳吃飯、出席婚禮或葬禮、搭飛機旅行、打籃球、踢足球、問候朋友時擁抱或握手。 高風險場合中,第八級包括了吃自助餐、到健身房鍛煉、去遊樂園、去電影院。危險層級最高的第九級則包含了參加大型音樂演唱會、去室內體育館、參加超過500人的宗教儀式、聚會、去酒吧。 《延伸閱讀》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上班、通勤防疫全攻略!醫解5大族群,機車族更要注意消毒!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1 新聞.生命智慧
他罹癌平靜面對,愛女走了10年卻仍難平撫!鐵漢關中:人只活一次,請不要輕言放棄
考試院前院長關中,曾是國民黨最重要的選情操盤手,是能左右選情的關鍵人物,在國民黨黨內人人稱他「關老爺」。曾經叱吒一時的他,在70歲時卻遭逢人生最痛的喪女,80歲時又罹患淋巴癌。但對於這些挫折他都淡然面對:「我沒有抱怨,我很安靜、平靜。」 關中在人生30多歲的精華時期開始,做了約11年的輔選工作,每天上山下海跑基層,與各行各業人士交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交流方法就是「喝酒」。 黨務工作十逾年 關中酒名在外 曾一口氣乾掉兩杯威士忌 關中回憶說:「地方人士是不談理論的,你跟他喝酒、唱歌就是朋友。」 也因此,儘管自己不愛喝也不算會喝酒,十多年黨務工作做下來,就搏得酒名在外,甚至還謠傳他曾一口氣乾掉5杯威士忌,「其實我那次只有乾掉兩杯,其它是朋友幫忙喝掉的」。 一直以來身體都算硬朗的他,卻在前年11月換了兩個人工膝關節後元氣大傷,隨後更在過完80歲生日後不久,發現罹患淋巴癌,體重從70多公斤直線降到60多公斤,體力虛弱、氣若游絲,讓結縭逾50年的太太嚇壞了。 但對他自己來說,剛過80歲就遭遇那麼大的考驗,他只用了「五味雜陳」來形容。 80歲罹淋巴癌 關中沒有埋怨只有平靜 「(知道罹癌後)我都很淡定,生病不是什麼大事,我是知識分子,對科技有基本的了解,只要找到好醫生治療就好。有些人碰到這種情況會問『為什麼會是我?』,但我想反問他為什麼不是你?」 面對像生病等這類的人生挫折,有些人會覺得倒楣,但關中把這些都看得很淡,他認為人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理想,其它的人生起伏都不需要太掛心,他也笑問:「難道一定要是別人倒楣你才高興嗎?」 在住院抗癌的5個月中,關中一直保持著平靜的態度,甚至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能住在最好的醫院接受名醫治療,且還有太太等親友在身邊照顧著自己。 抗癌中不忘讀書、寫書 展現鋼鐵意志 在對抗癌症時做化療與放療的過程中,許多病友都覺得非常不舒服,但關中除了頭兩次治療有頭昏、噁心的不舒服感,以及出現拉肚子等副作用外,都沒有太不適的感覺,甚至還能在他醒著有精神時,把想讀的書全看完,並每天寫作2000字以上。 出院後的關中除了定期回診,也特別遵照醫生指示,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人多飯局、注重足夠蛋白質的攝取,多吃牛肉跟魚肉等,每天還有太太準備的愛心蔬果汁或精力湯。 人生最大傷痛 女兒過世十年悲傷仍難平復 相較起抗癌,70歲喪女的痛才是讓關中始終無法忘懷的。 儘管關中女兒關雲娣已過世10年,有時關中抱著關雲娣的女兒,也就是他的孫女Amber,眼角還是會泛淚,反而是只有小學四年級的Amber幫他擦眼淚、安慰他說:「爺爺,過去的事不必太傷心。」 十年過去了,Amber與父親林哲樂每周固定通電話。在疫情爆發前,有時是關中的太太陪Amber到上海去找爸爸,有時是爸爸來台灣與Amber吃飯,這些過程關中絕不參與。 「我自己是確定跟他(林哲樂)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深仇大恨,沒有辦法的事。」 10年後的今天,關中談起林哲樂,連他名字都不願意說出口。 「或許我跟女兒感情太深,或許她走了是個太大的悲劇。你想想看,她從27層樓跳下來,那不是粉身碎骨嗎?為什麼我女兒…會…奮鬥一生,這麼有志氣、理想的人,最後是這樣下場,我這做爸爸的是難以接受…,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就是…」說到這裡,鐵漢關中又成了最溫柔的父親,哽咽起來。 「人只活一次,一定有可貢獻的地方,不要輕言放棄」 對於摯愛的女兒關雲娣用這種方式結束人生,關中除了對林哲樂的不理解與難以原諒,更多是對女兒的不捨。 當被問到,如果現在面對一位與女兒一樣,眼前有坎過不去的年輕人,會怎樣勸他?關中先嘆了一口氣,說道「唉,很難」。 「首先,我一定去了解他真正困難是什麼,勸他反省一下自己哪個地方疏忽或是做得不夠好,才讓自己陷入這處境。」 「但最怕的就是,他認為沒有路或是被看不起。」 關中進一步解釋說:「我會鼓勵他,人生未必會這樣發展,還是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你在社會、工作崗位上或是家裡,一定有你可以貢獻的地方,你還是被需要的。」 「人生只活一次,在世界上你有你的角色,有你可以貢獻的地方,或許你還沒有發現可以在哪裡盡到力量,或還沒有碰到機會,但不能輕言放棄。」 說完這句話的關中,有片刻沉默不語,也許他又想起了自己最愛的女兒。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法居家上班?5大族群通勤防疫攻略,機車族也要注意消毒!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各地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不少民眾改在家上班,不過也還是有必須出門上班的族群,心理壓力非常龐大,深怕一個不小心染疫上身,通勤族在上班期間該如何做好防疫?醫師整理出可能風險提供參考! 防疫觀念提升至最高:身旁人、物可能已染疫!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升溫,情況已不像從前在捷運戴著口罩就好,除了室內外都應戴上口罩外,建議民眾將防疫觀念提升到最高,視旁人都可能帶有病毒、身旁的物品、環境都有病毒存在,如此雖然壓力較大,但是更有助於避免各種風險。 洪暐傑醫師指出,若在通勤中遇到有人口罩沒戴或是沒戴好,若該為染疫者,自己又沒戴好口罩,就可能身陷飛沫傳染的風險中。而若此人衛生觀念不佳、到處亂摸,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有接觸傳染的風險存在。因此提醒民眾,現在防疫務必要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貼合臉部、遮住口鼻,也避免任何的物品接觸,接觸後務必確實洗手、消毒,尤其是在碰到臉部之前。 上班、通勤防疫要注意什麼? 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走路、租用單車、騎車、開車、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5種。洪暐傑醫師提醒,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 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 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 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 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 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進公司一樣不能鬆懈,3大防疫死角要注意! 洪暐傑醫師提醒,通勤族上下班的過程僅是防疫的其中一部份,進入公司後一樣不可鬆懈。包括電梯按鈕或任何把手等公共設備,或是門禁管制機器、打卡鐘、咖啡機、飲水機等公司設備,以及電梯、交誼廳、餐廳、廁所、抽菸區等公共區域,都可能藏有病毒的風險,雖現在三級警戒之下室內外都必須戴上口罩,但怕的是未確實遵守規定者及可能的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即便進入公司,口罩還是得戴好,並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 《延伸閱讀》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升溫,民眾比以往更加關注篩檢,包括了PCR核酸檢測、快篩、普篩等,另外是否普篩、是否應開放自行購買快篩更是引起熱烈討論,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一一詳解。 PCR、抗原快篩、抗體快篩有何差異? 什麼是PCR檢測?什麼是Ct值? 招名威教授表示,「PCR核酸檢測」主要為檢測檢體有無病毒基因及多寡,病毒量少也能測得。方法會先採集鼻腔黏膜從中萃取出病毒基因,進入機器檢測得知Ct值。所謂的Ct值,簡單而言就是儀器偵測病毒的次數,標準流程為40次,數值越小,代表越早偵測到病毒,意味著病毒量越高。例如Ct10代表在第10次就偵測到,病毒量相當高;Ct30代表到第30次才偵測到,病毒量就相對較少。也因流程複雜,前置採集作業往往就需約2個小時,後續儀器偵測也需約2小時,前前後後就需約4小時的時間,可謂慢工出細火,因此準確度也相對較高,適用於人數較少、有高度染疫風險的族群。 什麼是抗原快篩?什麼是抗體快篩? 「抗原快篩」和「抗體快篩」原理相似,簡單而言一個是檢查有無抗原,一個是檢查有無抗體,兩者都是藉由檢測檢體病毒蛋白質的多寡,評斷受檢者是否染疫,差異在於時機的不同。 抗原快篩目的在於檢測引起疾病的抗原,也就是感染的當下,更有利在第一時間了解者是否染疫,是目前快篩最主要方式,適用於大規模、高風險地區對有風險者做篩檢。抗體快篩的目的則在於,檢測人體染疫後身體所產生的抗體,若檢測出抗體,自然代表著受檢者曾經染疫,此方法就適合後續疫調。 兩者準確度相當,但若蛋白質不佳,敏感度就會相對較低,自然會影響到篩檢的準確度,也就相較容易出現所謂的「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問題。 該普篩、自行購買快篩嗎?專家:非常不建議 不少民眾認為為了防止疫情持續擴大,普篩或自行購買快篩是必要的,以利全面了解作防堵、知道自己是否染疫,對整體防疫而言更加有利。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普篩和快篩是同樣的原理,快篩是針對染疫風險者進行篩檢,普篩則是做全面性篩檢,兩者確實能夠從中看出陰性及陽性,但並不代表全部,不論是快篩或普篩皆有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 許多民眾認為,即便是偽陽性、偽陰性也是少數,問題並不大,對此招名威教授解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篩檢能夠達到100%的準確度,即便普篩、快篩的準確度高達到99%,偽陰性、偽陽性也有1%,若以台灣2300萬人口看那1%,將會有23萬人口無法確定。若為偽陽性倒還好,代表此人沒事。但若為偽陰性,代表此人實際上是染疫的,卻會在自己以為是陰性的狀態下,正常的與親朋好友接觸、外出採買等,即便是戴上口罩,也還是會有散撥病毒造成擴散的風險。可以試想上班的同事、家人篩檢結果是陰性,實為偽陰性,這將使得普篩原本的初衷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另一方面,人人自行購買快篩道理如同變相的普篩,一樣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存在,即便是認為自己為高風險者,自行購買快篩,篩檢若為陰性實則偽陰性,也將會有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擴散的風險,因此也是相當不建議。 《延伸閱讀》 .為何COVID-19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僅需半天?!4族群留意症狀,低血氧非確診者才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提供台灣疫苗?大陸網友罵聲一片、齊聲反對
蘇內閣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一連串「仇中」言行,已明顯激起大陸民眾對等的「仇台」情緒。國台辦和上海近日表達有意提供甚至捐贈台灣新冠疫苗,引發大陸網友反對和批評聲浪,甚至痛批國台辦是「台灣人駐大陸辦公室」,給台灣疫苗就是「資敵」。大陸去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行政院長蘇貞昌第一時間宣布禁止口罩出口,當時就被不少大陸民眾認為台灣此舉是刻意對大陸「落井下石」。之後蘇內閣對滯留武漢陸配與台灣民眾返台、「小明們」回台就學更採取強硬的管制措施,讓許多大陸民眾憤怒不已。即便去年中之後,大陸疫情已明顯受到控制,但蘇內閣迄今依然對大陸人士來台採取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差別做法,而且持續使用「武漢肺炎」此一被大陸民眾認為帶有嚴重歧視意味的名詞。蘇內閣過去一年多持續不斷的「仇中」言行所引發的效應,近日在大陸官方表達願意提供台灣疫苗後開始發酵。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25日在其個人微博發文,批評蔡政府阻礙大陸疫苗入台「背棄的是道義」。胡錫進稱,大陸如果只與台灣當局政治較量,現在完全可以用落井下石的另一種方式與民進黨政權博弈。但大陸沒有那樣做,而是把政治分歧擱置一邊,「就抗疫說抗疫」。不過,胡錫進這篇文章下方1,200多則留言,幾乎一面倒反對提供台灣疫苗。不少留言甚至痛批國台辦是「台獨大陸根據地」、「患上了對台軟骨病」,聲稱提供台灣疫苗就是「 資敵」、「養寇為患」。為此,胡錫進26日又在大陸網路媒體《觀察者網》發表題為「主動向台灣提供疫苗決非自輕自賤,大陸惠台不會沒有底線」,說明何以此時要提供台灣新冠疫苗。胡錫進稱,「大陸兩度表達願向台灣民眾提供疫苗,均遭到台當局抵制。大陸網民也有很多表達不滿,指這是『熱臉貼冷屁股』,『賤不賤啊』的嘲諷在一些相關信息的下面被頂到最高位置。」胡錫進表示,這是大陸一些人對台灣當局長期拒統政策已經不耐煩情緒的直率釋放。無論大陸官方還是對岸當局了解這些情緒的存在,都很有必要。但胡錫進強調,「在島內目前疫情危急的時候,大陸主動釋出提供疫苗支持的善意,這是中央政府基於道義和責任必須有的表現,也是中國作為大國取信於世界不可缺少的人道主義關懷。」但胡錫進這篇文章仍無法說服大陸民眾。有大陸網友就質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還有人表示,此舉是「脫離群眾的典型」,大陸不需要在此時還上演「農夫與蛇」的戲碼。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多數民眾也提升了日常的個人防疫,可謂台灣最強的防疫措施。平時除了平常戴好口罩、勤洗手外,不少人現在也都會時時配帶酒精噴霧在身上,以利隨時做消毒。但怎麼噴能有效消毒?來看專家怎麼說! 為何酒精能防武漢肺炎?關鍵在破壞防護罩! 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指出,酒精之所以可以防範武漢肺炎病毒,關鍵在於可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病毒的防護罩:生物膜,並更進一步將其消滅,達到消毒的效果。而消滅一般沒有生物膜的細菌、病毒自然更不在話下。 95%高濃度酒精消毒能力更強?專家:並不會。 不過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高粱、威士忌能做體內消毒?專家:頂多「精神消毒」 不少人認為威士忌、高粱等有助於體內消毒,以前述同樣的道理來看便可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些酒精性飲料對病毒並起不了任何作用。另一方面,染疫後武漢肺炎病毒會往肺部移動,是酒精飲料無法到達之處,以此觀點來看體內消毒也不成立。提醒民眾日常飲酒適量為佳,別誤信喝酒能對體內進行消毒,此言論聽聽就好,頂多做到「精神上的消毒」,解解防疫期間大家一同守護台灣無法出遊之愁。 酒精:水=3:1稀釋,95%變75%可消毒! 民眾手邊的若為95%的酒精也不用灰心,招名威教授表示,濃度的較高的酒精雖不具有消毒作用,但可透過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使其也具有消毒的功效。方法很簡單,將酒精和純水以3:1的方式倒在一起即可。不過也提醒,此方法僅能用在濃度較高的酒精上,濃度較低的酒精倒在一起僅是份量增加而已。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專家:別省,直接對著噴! 酒精消毒的方式百百種,最常見的就是直接噴手、噴物品,或是噴了酒精之後再以紙巾進行擦拭,或等上數十秒,也有人為了節省物資會先噴個幾滴再抹開,噴在手上時也有不少民眾會向洗手一般搓揉。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酒精噴下的當下就會發揮作用,不需要特別等待,且酒精是會揮發的,揮發後便失去效果。等數十秒,該次恐怕僅消毒被噴灑到的地方。若是噴灑後再用紙巾等物抹開,雖然可能可以將酒精帶到其他位置,但範圍過大也更容易揮發失去效用。而只噴了幾滴,自然更容易揮發,效果也相當有限。至於民眾對手部噴灑酒精後會先搓揉,通常時間並不會太久,幾秒內就完成,範圍也不大,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在揮發時間及擴散範圍間取得平衡,達到完整的手部消毒,但還是提醒量要足夠,一兩滴效果還是有限。 招名威提醒,民眾在購買酒精時,應挑選75%的酒精或自行稀釋。噴酒精時,應直接對著欲消毒的地方進行噴灑,包括手或物品,此消毒方式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防疫不能單靠酒精,平時還是應確實佩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遮好口鼻,並時時勤洗手做好手部清潔。做好防疫,一同度過這次的難關。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持續延燒,近日也傳出郵局員工確診的消息,民眾在防疫期間如有訂貨、領取包裹的需要,也應時時戒備,萬不可視如從前一般日常,領取包裹也是防疫的重要一環。 取件建議2情境設定:寄件人、送貨員已染疫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3C產品發達的時代,不僅是單純的寄送物品,網購、網拍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疫情的當下要了解武漢肺炎病毒一般在物品上存活的時間為48~72小時,若寄件者、送貨員其中一方有人染疫,寄送的物品確實是有可能成為病毒的「交通工具」。 因此不論是否有爆出郵差或外送員確診的消息,民眾在取件包裹時,都建議先假設寄件者、送貨員有人染疫而不自知為,以此準備好萬全的準備再進行取貨為佳,以提升自身的個人防疫。不過也同時提醒,高規格的防疫有時也會讓他人感受不舒服,應保有禮節並且無惡意作為。 防疫期間網購、取貨需注意哪些事情? 黃軒醫師指出,在寄件人、送貨人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從貨品、到貨品包裝、到運送外盒、包裝等,這些都是有可能藏匿病毒的角落。除此之外,在簽收、取件的同時也可能因接觸沾染病毒。 因此醫師建議,取件時確實戴好口罩,緊密貼齊臉部。取件後最保險的情況,可先將外包裝消毒過一次,拆到物品裝再消毒一次,再將物品消毒一次,其後再進行手部消毒。而若時間不急,也可以先將貨品擺放在戶外等其他角落後進行手部消毒,若包裹上有病毒,約48~72小時也就是兩到三天後便會死亡。但不論如何手部消毒是絕對要做到的,尤其是在接觸臉部之前。 防範接觸傳染分3等級,避免接觸眼口鼻絕對重要 黃軒醫師表示,以目前的現況來看,手部消毒是個人防疫最重要的一環。個人防疫可依等級分成「避免風險區域」、「避免風險物品」、「避免碰觸眼口鼻」,避免接觸眼口鼻是重中之重。 醫師解釋,武漢肺炎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以國人的道德標準及防疫作為來看,飛沫傳染雖然還是要注意,但多數危險情境在大家都配戴好口罩及咳嗽、打噴嚏的禮節下已避免,需要特別留意的就是接觸傳染。 像是平常呼籲民眾,非必要時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醫療院所等,就是避免風險區域的作法。而不要隨意觸摸非必要物品、接觸物品後應進行消毒等動作即做到「避免風險物品」。但不論再怎麼防範,總還是得要避免百密一疏,因此平常應盡量「避免接觸眼口鼻」,在揉眼睛、挖鼻孔、吃東西之前,務必要先進行消毒、清潔,以避免嚴密的防疫措施在最後功虧一簣。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蔡英文視訊高端、聯亞 國產疫苗預計7月底供應 陳時中:晚開始要打得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控制新冠疫情嗎?專家持反對意見
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 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二、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些相關資訊。先來看這篇上禮拜(2021-5-14)民視新聞發表的消毒劑有毒假的!國防部:稀釋漂白水對人體無害;第一段是:「雙北疫情大爆發,除了升級防疫規模,政府也在5月14日、15日,請環保局跟國軍進行全市大消毒。但卻有人散佈謠言,說這些消毒劑很毒,要民眾關緊門窗,也不要上街買食物吃,意圖造成恐慌。總統蔡英文跟國防部臉書,特別發文澄清,說這些都只是漂白水跟水稀釋,對人體沒有危害。」事實上台灣環保署在2020-3-20有發布COVID-19(武漢肺炎)社區防疫公共環境消毒指引(2020-4-20修正),而其中有關「戶外公共環境消毒」的要點是:消毒重點場所包括:交通場站(捷運、火車、公車、計程 車)、大型營業場所(百貨賣場、電影院、健身房及其他營 業場所)、人潮聚集民生熱點(超市、市場、商圈)、學校、 民眾洽公機關、其他配合疫情需要消毒地點等。環境消毒藥劑使用種類:可使用漂白水(成分為次氯酸鈉);或使用環保署核准之藥劑包括四級銨等;或依衛生主管機關公布藥劑為主。噴藥機具之準備:環境消毒噴灑器材以水霧噴射器為主;另街道巷弄等大面 積範圍,得以消毒車進行作業。可是,世界衛生組織卻反對在室外空間進行消毒。它在2020-5-15發布的在COVID-19的背景下對環境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簡體中文版)是這麼說:「不建議對室外空間(例如街道或市場)進行噴霧或熏蒸以殺死 COVID-19 病毒或其它病原體,因為污垢和碎屑會使消毒劑失效,而且用手工清潔和清除這些空間中的所有有機物是不可行的。此外,對多孔表面(例如人行道和未鋪砌的步行通道)進行噴灑,效果還會更差。即使不存在有機物,化學噴霧也不可能在滅活病原體所需的接觸時間內充分覆蓋所有表面。另外,並不認為街道和人行道是 COVID-19 的感染源。此外,即使在室外,噴灑消毒劑也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的兩位環境健康專家Lisa Bricknell 和Dale Trott在2020-5-4發表Sanitising the city: does spraying the streets work against coronavirus?(對城市進行消毒:在街道上噴灑對冠狀病毒有效嗎?)。他們根據新冠病毒傳播的特性以及消毒液的作用而不認為噴灑是有效的。他們在文章的結尾這麽說:「儘管科學表明城市消毒可能無效,但公眾卻不這樣認為。結果,在城市街道上噴灑可能會減輕恐懼並建立對政府及其所傳達信息的信任。但是,這樣做的一個缺點是,認為環境是安全的人可能對個人衛生和身體距離不太嚴格。 這些預防措施對於防止病毒在社區中傳播至關重要。 如果人們停止遵守這些措施,該病毒可能會傳播得更快。由此得出的信息是,儘管城市消毒可以提高公眾的信心,但在保護公眾免受感染方面可能無效。」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生物環境能源系的副教授Sivakumar Subpiramaniyam在今年三月發表Outdoor disinfectant spray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VID-19: Are they safe for the environment?(戶外噴灑消毒劑來預防COVID-19:對環境安全嗎?),而其重點是:(1)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室內和室外使用消毒劑的情況有所增加,(2)地表徑流加快了消毒劑與水體混合的機會,(3)消毒劑的殺生物活性不僅殺死魚蝨,還殺死水生生物,(4)迫切需要測試水體的基本生產力。國家地理雜誌在2020-8-17發表科學家擔憂COVID-19消毒劑會導致野生動物死亡,其中有這幾句:「在新冠疫情初期,公共衛生官員相信遏止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消毒人們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中國、南韓、法國、西班牙以及數個國家,因而在城市的人口稠密區大量噴灑消毒劑。成批的卡車、無人機乃至機器人,用抗病毒的化學藥劑打溼了每處街道、公園、遊樂場與其他戶外公共空間。至此,包含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內的傳染病學家一致譴責,這樣的措施既無助於抑制傳染,也對人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尤其是吸入化學物質引起的呼吸道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更警告到,混和漂白水與氨水會產生有致命風險的氣體。而這個月生物學家也加入討論,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上發表評論,聲稱在都市中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這些物質,對野生動物造成重大威脅。中國是自2020年1月起第一個消毒城市的國家,而關於動物毒害的報告也隨即出爐。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重慶林業局在2月的調查指出,位於中國西南的大城市重慶便有包含野豬、 黃鼠狼與烏鶇等動物在內,起碼有17個物種、共135隻動物因暴露於消毒劑而死亡。」原文: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不斷升溫,在家防疫無法外出之際,民眾更仰賴外送服務。然而在這疫情緊繃之時,叫外送就安全無虞嗎?有哪些事情應該要注意? 外送員風險如同機師?醫:叫外送2情境有助防範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現在疫情緊繃之際,即便難以外出覓食,甚至店家紛紛暫時營業,叫外送還是得留意隱藏的風險。 醫師指出,現在全國警戒,外送人員的風險程度,其實已經不亞於機師,一樣都是在高風險環境下需要頻繁移動。民眾在叫外送時,應先設想「假若店家已有人染疫」、「假若外送員已染疫」,以此提高警覺做好相關的防疫規劃,將個人防疫提升,如此更有助於在家防疫。但請記住,以此做假設時,應保持禮節、並且無任何惡意作為。 醫師「被保持距離」非歧視,是出自高強度個人防疫! 同時也建議,若自身為醫師、醫護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先做個心理建設,了解到防疫期間外送員不接近醫院並非歧視,而是一種保護自己做好個人防疫的高強度防疫表現,如同戰爭期間外送員也會避免送餐至槍林彈雨的主要戰場,何況現正面對的是看不到的敵人。對於防疫,相關專業人員是個讓人尊敬的職業,外送員高強度的個人防疫千萬別放心裡。 防疫怎麼叫外送比較好?要注意哪些風險? 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但此區域還是不能鬆懈,若先前有已染疫的外送員來過並觸碰到附近的東西,此時亂摸物品也可能中標,應持續提高警覺。而付現、當面取餐則應留意對方是否有確實戴好口罩、遮好口鼻,避免飛沫感染的可能。 不論是以哪種方式進行取餐,都務必要確實戴好口罩,千萬別認為僅是短暫幾秒的領餐時間就因此疏忽。取完餐點後,記得先將手洗乾淨,徹底消毒後再進行用餐。若不放心,建議可使用酒精將手、包裝袋、包裝盒、甚至是找的零錢、門把等都先進行消毒。但不論如何千萬記得一個原則,在接觸臉部之前,手部乾淨是絕對重要的。 防範接觸傳染分3等級,避免接觸眼口鼻絕對重要 黃軒醫師指出,防範接觸傳染其實可以分成三大層級,依序為「避免風險區域」、「避免接觸風險」,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碰觸眼口鼻」。 現在大家在家防疫,做的就是避免進入未知的風險區域。而平常宣導民眾手不要亂摸不必要的東西、勤洗手、多消毒,就是避免觸碰到可能沾染病毒的風險物品或及時補救。而病毒是以飛沫及接觸進行傳染,因此避免接觸眼口鼻最為重要,是個人防疫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家防疫,出門也多會戴上口罩,相較之下飛沫傳染的可能性較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接觸傳染,因此不論在何種狀態下,要觸碰臉部之前,都一定要確保手部是乾淨無虞的,此動作也比其他消毒物品等任何動作都來得重要,多加留意可大幅下降接觸傳染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中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疫情持續擴散,全台灣進入了三級警戒。人心惶惶之際,民眾在防疫的同時還是有許多忽略之處。 台灣疫情緊繃,建議個人防疫提升至最高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雖然現在多數民眾都了解情勢緊張,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做好消毒,並盡量避免外出,在家做好防疫,但還是有許多常見容易忽略之處需各位一同留心、互相提醒。 黃軒醫師建議,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可以在保有禮節、沒有惡意的前提下,自己設定一個情境,假設現在身旁的人、物品、場所都是有病毒存在可能的,自己會如何躲病毒?以此將個人防疫提升到最高,更有利保住健康。 疫情升溫之際,6大NG行為不要做! 搶購物資隨疫情升溫,不少民眾深怕進入封城階段,沒有物資將無法生活。黃軒醫師表示,這樣的恐懼是能夠理解的,但其實即便進入封城,各處販售民生用品之處多數也還是會繼續營業、陸續補貨,也會在有限制的情況下讓民眾出門採買物資,並不用害怕斷糧,更不用搶購衛生紙。 反倒是搶購物資時,已是一個讓自己暴露於風險環境中的舉動,除了非常難掌握社交安全距離外,不論是商品、推車、冰箱門把、置物架等,也都是能夠藏匿病毒之處。若現場真有不知自己染疫的患者,恐怕得不償失。提醒民眾勿搶購物資,如需採購應盡量避免人潮,並攜帶酒精噴霧,採買期間避免碰觸眼口鼻,採買之後確實做好身體及物品的消毒,以避免自身出現防疫破口。 戴口罩露出鼻子此舉在路上是非常常見的不良行為,黃軒醫師表示,口罩不是戴給別人檢查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武漢肺炎病毒可透過飛沫傳染傳播,鼻子就是其中一個傳染路徑,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有至少50%的防護力,而是等於完全沒戴。提醒民眾,不論是否到醫院,防疫期間都應記得一個觀念,將臉部完全緊密遮好。 未消毒碰臉、口罩碰觸臉部是人類的慣性動作,黃軒醫師指出,澳洲就曾有研究,人在1小時內就會碰觸臉部達23次之多,這樣的行為若手上已有病毒,等於已將病毒送上臉部23次,拉口罩、調整口罩等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如有需要也應先進行消毒,以自己手上已有病毒做情境假設。 初一十五買供品初一十五對不少台灣民眾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要民眾待在家躲疫情沒問題,但拜拜是非做不可,一定得出門購買供品。這樣的行為也容易讓自己暴露在風險環境當中,各種供品、水果也都可能藏有病毒。特別是若每個初一十五都要拜拜的民眾都出門,那是否也可能出現群聚? 提醒民眾,人有宗教、信仰是很好的事情,鼓勵可多思考當下神明會希望自己怎麼做,相信在此時此刻神明絕對不會希望信徒外出增加風險,各種教會、廟會活動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型聚會雖然依政府規定,全國各大集會都有因應的規範,不少宗教活動也紛紛取消。不過相信還是會有不少民眾自己舉辦小型聚會、小型宗教集會等,特別是學校開始停課之時。黃軒醫師表示,即便政府尚未硬性規定,但此時此刻最怕的也包括了小型群聚感染,若參與者有其中一人染疫,並且自己並不知情,在場的人也可能都有危險。提醒民眾為了保護和家人健康,還是應自行迴避為佳。 聽信謠言黃軒醫師指出,謠言在危急時刻一定會持續的擴大,這除了會被重罰以外,對防疫而言也相當不利。例如假設有人亂喊要封城了,就會有人搶購物資,人潮湧現就容易形成破口。防疫視同作戰,謠言止於智者,任何一舉一動都得思考仔細,提醒民眾任何資訊應以CDC為準,網路上的知識也看出處是否為擁有專業背景的醫師等專家,如有疑慮可撥打1922免費服務專線諮詢。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沒出國卻發燒怎麼辦?公車、捷運安全嗎?中國網購有風險嗎? .武漢肺炎年輕人不用怕?重症科醫師黃軒舉3點:「一樣危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