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5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止癢
共找到
137
筆 文章
-
-
2021-04-12 該看哪科.皮膚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蕁麻疹 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皮膚科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蕁麻疹分2種 6成屬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急性蕁麻疹發作 多喝水、冰敷緩解不適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慢性蕁麻疹 找出病灶、對症下藥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蕁麻疹發病期 日常生活這樣做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7點注意事項: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4、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5、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6、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7、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延伸閱讀: ·蕁麻疹不只跟吃有關! 日常這些無關緊要的行為都會誘發 ·汗皰疹癢到受不了? 那麼「這些食物」最好要少碰
-
2021-03-10 性愛.性病防治
「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太太,卻得2種性病!」診間痛哭的60歲婦人給婦產科女醫的啟示
編按:為何診間裡,女人總是自己一個人來?「婦產科免不了要接觸的是性與懷孕,在高度文明之下,性是最隱私的事情。可是即使婚姻中的兩人擁有最私密與忠誠的性,卻不見得真的彼此坦誠。」一個個診間的故事,讓婦產科醫師林靜儀寫下《診間裡的女人2》這本書。女人在疾病面前,女人的身體仍在百年前的限制裡;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最看不到正在求援的她們,也都忘了做為親屬與伴侶的我們,其實就是答案。以下是此書摘錄:「醫師,嗯......我那裡不太舒服。」她坐下來,害羞又困擾的表情。會陰部的各種症狀其實還滿常讓人難以啟齒的。感冒時不會避諱跟同事說「我昨天打了一整天噴嚏」,但會陰部搔癢一整天,應該沒人會跟同事說「我陰道癢得不得了」吧。胯下的問題,很惱人又很尷尬啊。難啟齒的會陰部症狀「會癢還是分泌物多?」我直接幫她開頭。「都有。」她看起來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陰道癢到來看婦產科,大概讓她不太自在。60多歲的女人,灰白的短頭髮,簡簡單單的,沒有特別染燙。淡紫色紗質圍巾,米色長褲,乾淨素雅的氣質。「更年期後會陰部皮膚比較乾燥,陰道也因為荷爾蒙降低,稍微比較萎縮,容易因為乾澀發癢,很常見啦。注意不要清潔太過度,不然會更不舒服喔!」我先安慰她,不讓她太困窘。「我們內診看一下好嗎?」她點點頭,跟著護理師進到內診室。會陰部果然皮膚發紅,陰道口看起來也是發炎的情況。「你很不舒服對不對?」「對啊,我不舒服兩週了。」忍耐這麼久。「分泌物很多喔。」我邊內診邊跟她說。鴨嘴撐開,有不少分泌物在陰道裡面。「很癢,我以前沒這樣過。」她慢慢把症狀說給我聽。「有沒有正常睡覺啊?」睡眠不足是陰道炎的常見原因。她看來不像需要過熬夜的生活。「還好欸,睡眠都正常。」她回答。「我幫你做個細菌培養。」分泌物不像典型的念珠菌,也不像典型的大腸桿菌感染(註),她的症狀又持續那麼久,我想多做個檢查,排除掉特殊抗藥菌叢。陰道細菌培養檢查常被健保審查委員認為「沒有必要」而刪除,甚至加倍罰款。我有時候覺得很火,癢的不是健保審核委員,他們批評「沒有必要」可真是輕鬆啊。內診結束,回到診間,我先開了陰道塞劑和止癢藥膏給她,並預約一週後回診。幾天後,我的手機收到檢驗科傳來的特殊病情通報:「您的病人OOO細菌培養報告顯示為淋病雙球菌。請儘速通知病人回診。」呃......淋病屬於必須通報的第三級法定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未有防護的性行為。再過兩天,她回診。「有好一點嗎?」上次給的塞劑是針對一般細菌性陰道炎的,無法治療淋病。不過藥膏有消炎和抗菌成分,應該會讓她症狀稍微好些。「有好一點。」她微笑。「細菌培養報告出來了。」我有點擔心她聽到報告的反應。她點頭,認真盯著我手上的細菌報告。其實報告主要資訊都是英文,她應該是看不懂。「培養報告出來,不是一般常見的細菌欸。」我指著報告單,緩緩跟她說,「是淋病。」她愣住了。「幸好我們有做細菌培養啦,我上週給你的抗生素是常見細菌用的廣效抗生素,對淋病雙球菌效果不佳。」我再指著報告單上的細菌與抗生素反應報告,「淋病有特定抗生素可以用,只要乖乖照時間服用完,就會好了。」我試圖提供正面的資訊。她還是愣愣的。「這是依規定要通報給地方衛生局的法定傳染病,所以喔,我們會報給衛生局喔。」她嚇呆了,我和護理師都有點尷尬。「你接到衛生局打電話,不要擔心,是我們必須通報讓他們追蹤,確定你和你的性伴侶都有治療。」她微微點頭,表示都有聽到。「這個......」我正要解釋性伴侶的部分。「我怎麼會得到這個?」她自己開口了。「這通常是從性伴侶傳染的。」我向來直說。細菌不會從大腿「爬」進陰道有些醫師為了不讓病人尷尬或想幫犯錯的男伴掩飾「犯行」,會給一些很奇怪的說法,什麼「上廁所沾到的」、「泡溫泉感染的」,但不讓女人知道性傳染病來自於她的性伴侶,她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細菌和病毒離開人體之後,除非一直在潮濕環境下,加上適當溫度,而且細菌或病毒量超大,然後生殖器還「準確地」在有病毒或細菌的分泌物處「直接接觸」,也就是說,前一個使用浴缸或馬桶坐墊的女人帶菌,她用她的生殖器在馬桶坐墊上磨蹭,然後下一個使用者不管馬桶坐墊還是濕的,就急呼呼地立刻坐上去同一個位置,還在同一個位置磨蹭,不然實在很難解釋怎麼從馬桶感染。我常常問病人,你會陰部緊貼馬桶坐墊,要怎麼尿尿啊?跟馬桶坐墊接觸的是你的大腿,細菌不會自己從大腿「爬」進陰道好嗎?「你和先生還有性生活嗎?」我這樣問好像怪怪的,因為照理說不該低估生育年齡之後的性。不過,不管是臨床或社會上,我們也真的太少討論中高齡者的性了。「有。」她點頭,臉色很難看。「這個因為是性傳染,通常都來自你們之外的性伴侶。」我講得保守。她看起來不像是有老公之外的性伴侶,感染來自老公的可能性比較高。「我先生......是台商。」她很勉強地擠出這句話,「他上次回來......」不是我要汙名台商,可是,婦產科診間裡只要聽見病人說出「先生是台商」這句話,通常充滿了在台太太的反覆擔憂和不安,最後也常常在看診時證實了她們的某些擔憂。「好,那先生也必須治療。他現在在台灣嗎?」我說回疾病處理。「他......剛回去......沒......沒多久。」她很艱難地回答。「好,那等他回來之後,要他到泌尿科治療。」我和護理師都感受到她的難堪和痛苦。「......好。」她回到家大概會崩潰。「唉,我知道先生出國工作,太太很難不擔心。建議你,與其擔心又冒風險,不如跟先生講白了,在他行李箱放保險套。真要做壞事,好歹不要帶病回來。」真的,在臨床類似案例我看多了。「錢有回來,人沒帶病回來,或者沒有多出來認祖歸宗的,就好了。」我拍拍她。她咬著牙,說不出話來。「來,我跟你講一下藥要怎麼吃。」我還是得拉她面對現實。她默默聽我講解,默默接下護理師給她的領藥單張。低著頭,離開診間。護理師給我一個「男人真是混蛋」的表情,彼此嘆口氣,為病人的處境搖搖頭。然後,按下一個叫號鈴。三個月後,她又出現在門診。「醫師......我那邊好像......長了一顆一顆的。」她又是那難以啟齒的表情。不過,可能因為對我的信任,她比較沒有第一次看診時那麼拘謹。「會不會癢?」搖頭。嘖嘖,我已經大概猜出是什麼診斷了。「好,我們內診看一下喔。」「好。」她很快走進內診間,很想趕快面對現實的模樣。「呃......這個......像菜花欸。」在陰道口散布著幾個小病灶。菜花跟淋病一樣,主要來自性行為傳染。她躺在內診檯上,嘆了一口氣。「範圍不大,我幫你打局部麻藥,直接電燒掉,好嗎?」我不想讓她多面對問題好幾天。「好。」她又嘆了一口氣。處理完,我開藥膏給她,同時預約回診。一輩子的「好媽媽」卻得了性病「上次那個感染,先生回來治療了嗎?」我問。「嗯,有去拿藥了。」她隱約帶著憤怒,「我這兩個,都是他傳染給我的吧?」「可能性很高。淋病在台灣不常見了,來源通常是性交易一類的途徑。菜花的話,當然不排除你們之一很早很早以前就從某位前任性伴侶的前任性伴侶帶來病毒,加上最近你抵抗力差而發作的可能。不過如果幾十年來,你們都單一性伴侶,到現在才發病的可能性就不高,也就是說,外來感染的機會還是比較高一點。」話不好講得太武斷,不過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老公從別的地方把這些帶回來傳染給她的。「嗯。」她沒再多說。我約她一週後回來追蹤傷口。一週後傷口癒合良好,我解釋了菜花復發的可能性和基本保健。她終於憋不住,哭了,「林醫師,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媽媽、好太太,結果這把年紀了,竟然得了兩種性病!」護理師趕忙把整包抽取式衛生紙遞給她。「我有問他,他在中國做了什麼?」她邊哭邊說。我跟護理師都沒說話,我輕輕伸手撫撫她的背。「他竟然說,那邊妹子那麼漂亮,哪會想戴保險套!」她像是用盡力氣吐出一口什麼噁心又巨大的東西,語畢,脊椎像是被抽走了一樣,整個頭都垂下來,原本挺直的背脊也垮下來。「也太過分了吧!」我和護理師很難不同理她,跟她一起同仇敵愾。「我家兒子和女兒聽到他這樣,也都氣得不得了。現在全家都不跟他講話。」她其實很氣,但又有一絲心疼多年老伴被全家討厭的感覺。「這樣的事情,對他們年輕小朋友來說一定很難接受的。」年輕孩子還不知道背叛與自私,其實是婚姻的常態啊。「我真的好氣好氣,而且我覺得好丟臉!」她嗚嗚地哭。捏皺的衛生紙摀住了半張臉。「不是你的錯啦。」護理師趕忙安慰她。「對啊,不戴保險套害老婆感染,還理直氣壯,他真的很混蛋。」醫師罵人通常比較會被接受,這角色我來當。「我根本沒辦法好好睡覺,可以給我安眠藥嗎?」她真的受到很大的衝擊。老實說,換作任何女人,在她這樣的處境,怎麼可能心平氣和。「我懂。這陣子不好過,我們可以用藥幫忙一下。」我挑了幫助穩定情緒用的藥品,希望讓她稍微好睡和放鬆一些。「但是不可能長期靠藥品喔,你還是得自己想開一點。」「好。」她像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唉,我在心裡嘆了好幾口氣。「我建議,我們驗一下愛滋病和梅毒好嗎?目前看起來不像有這些感染,不過,既然先生也承認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們還是確認一下比較好。」即使專業上考慮到其他性傳染病是應該的,但看她這麼難過,實在很怕給她更大衝擊,提出這個建議也讓我心裡很折騰。她愣了一下,大概還沒思考過竟然還有其他疾病的可能,眼淚又從她眼眶裡嘩啦流下來。「好。」一個「良家婦女」面對「驗性病」的建議,這回答實在太痛了。「只是保險起見,不要想太多,真的。」其實醫師不應該跟病人掛這種保證,但我真的很怕她承受不住。「嗯。」她點頭,吸了一下鼻子,「我驗。」我低頭快速開了檢查單,不忍心再看她那張悲傷的臉。數十年的信任被醜陋地背叛,而且還帶來這麼真實又屈辱的後果,這種痛,哪個女人受得了?註:陰道不是無菌的,有一些常在菌叢,譬如念珠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只要身體免疫力正常,陰道有足夠乳酸菌叢保護時,就能維持平衡健康狀態。 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 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2-27 科別.腦部.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突發性臉歪嘴大小眼?恐太累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莫名臉歪嘴斜、大小眼,甚至一邊眉毛抬不起來?當心是「顏面神經麻痺」警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受訪表示,一般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但明確病因尚未有定論。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病毒感染後,造成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發炎,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影響臉部控制能力。 洪志憲醫師指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與病毒相關,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時特別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增加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部份病人會在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前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情形。整體而言,疲勞、壓力、睡眠不足等狀態,確實較容易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3大症狀?與中風差在單側肢體無力? 臉部出現哪些徵兆時,可能與顏面神經麻痺有關?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應該如何區分?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顏面神經麻痺及早介入類固醇 減少神經發炎助恢復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顏面神經麻痺多久會好?各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顏面神經麻痺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甚至出現在未成年小朋友身上。洪志憲提醒,無論是否年紀大,只要有自覺有相關症狀,出現不明原因的眼歪、眼斜,都應該及早就醫。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今健康精選延伸閱讀: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身體缺鎂會影響血壓?專家:血壓、血管等都會受影響,這4種顏色蔬果找得到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3 科別.皮膚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月是一年中毛髮最多的月份,9月和10月則是最少,所以有些人在秋天會發現掉髮量變多,這種因為季節變化造成的落髮為暫時性,毛囊沒有萎縮,只是進入休眠狀態,毛髮之後就會再次生長。那麼,換季洗髮精怎麼挑?脂漏性皮膚炎 日常作息會影響頭皮皮膚科謝宗廷醫師指出,由於季節交替時溫度、濕度改變,加上現代人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之下,除了生理性的落髮增加之外,容易出現頭皮屑、頭皮癢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熬夜等因素會影響頭皮油脂分泌,當油脂分泌多的時候,皮膚上之「皮屑芽孢菌」就會開始大量孳生,導致皮膚發炎、發癢,伴隨著搔抓,使得落髮問題加劇。治療脂漏性皮膚炎 洗髮精這樣挑市面上許多宣稱有抗屑、止癢效果的洗髮精,其實有些屬於藥品,有些則屬於化粧品,使用時要注意。謝宗廷醫師指出,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的藥品成分如下:▶第一類:抗黴菌成分,可以去除皮屑芽孢菌,包含酮康唑(ketoconazole)、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第二類:消炎成分,可抑制頭皮發炎、減少紅腫發癢,此類成分包含、焦油(tar)及含類固醇的洗髮精。含藥品成分洗髮精 使用正確才有效含藥品成分洗髮精的正確使用方式為:先把適量洗髮精擠在手掌,搓揉起泡後壓在頭皮上,再輕輕按摩,停留在頭皮5分鐘後再洗掉,讓有效成分在頭皮充分作用;建議約2~3天使用一次,隔天用一般的洗髮精洗頭即可。食藥署提醒,如果有相關困擾,可以先求診皮膚科醫師,再根據醫師指示選擇含有上述藥品成分洗髮精使用。延伸閱讀: ·白髮染黑卻白得更快? 與老化無關!專家曝變白「真相」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是頭洗不乾淨造成的? 完全無關!醫師教日常頭皮保健SOP
-
2021-01-06 科別.泌尿腎臟
90歲洗腎患者疲累等不適症狀 大林慈濟中西醫聯手改善
讓洗腎病患困擾的疲累、皮膚癢、食慾不振與抽筋等症狀,透過中、西醫攜手治療能有效改善。90歲李爺爺每周接受3次洗腎,從開始洗腎後出現很多不舒服症狀,經規則服藥與正確飲食維持腎臟功能,再由中醫調養重拾好胃口與改善疲累感,現在能開心地與老友出遊。嘉縣大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任弼說,李爺爺因血壓控制不良造成慢性腎臟病,以藥物加強血壓控制,並請他務必按時間吃藥與遵循低鹽、低鉀、低蛋白的飲食衛教,可藉由血壓良好的控制,延緩腎臟功能的衰退。蔡任弼表示,患者按時做血液透析,且透析量能達到標準,理論上不會有什麼不舒服,但有些患者有較大分子清除不佳結果,長期累積會造成搔癢、抽筋、骨頭疼痛、虛弱的症狀,甚至胃口不佳,造成肌少症而衍生許多後遺症,不妨借助中醫適度介入調養來改善症狀。針對病人洗腎後的疲累感會特別明顯,出現抽筋、皮膚癢、睡眠不佳、骨頭酸痛等問題。中醫部醫師阮膺旭指出,疲累感與脾胃有關係,脾胃好、吸收好,精神自然會好,洗腎的過程比較不會出現洗腎後的疲累。阮膺旭說,皮膚癢是因為血不足、營養不夠,以致較無法產生滋潤效果。以李爺爺疲累與皮膚癢等情況,可開立養氣補血的藥材,讓食慾變好,吸收也比較好。在居家護理由家屬幫病人按壓穴道,改善體質。如手肘上的曲池穴,和手腕上的合谷穴,可以有止癢、調整脾胃功能。「吃中藥會傷腎?」阮膺旭說,這個觀念已經被現在很多研究所推翻。研究發現,固定服用中藥除能改善腎功能,對腎臟也有保護作用,一般建議腎臟功能不好的病人能夠搭配中藥來配合西醫的治療,可以對腎臟功能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蔡任弼說,一般人聽到洗腎就覺得末期,比較不可逆,就會聽地下電台或聽親朋好友介紹去吃來路不明藥物,導致腎臟功能持續損傷,對身體造成許多副作用。建議找合格中醫師配合西醫治療,中西合併,減少洗腎出現不適症狀。
-
2021-01-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惱人富貴手只能擦藥?中醫師提,喝中藥方也能改善
46歲的李小姐,因為工作關係,需要時常接觸水及清潔液,導致雙手皮膚出現紅腫、搔癢、脫皮又粗糙,左手的中指及食指皮膚更是嚴重龜裂,即使用了類固醇藥膏仍無法控制,到了天冷時,傷口更是裂到出血。收治個案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該患者右手掌心起紅疹,伴隨細小水泡,因此,給予換膚方3.0,早晚服用2次,並使用科學中藥當歸拈痛湯治療,加一天1次外洗方。1周後,搔癢感減少,不需外洗方;1個月後,雙手已無龜裂;治療4個月後,只需擦護手霜保養即可。謝旭東指出,富貴手屬於手部濕疹的一種,好發於手部需經常接觸清潔劑的人,舉凡家庭主婦、醫療人員、飲料、餐廳、美髮業者等,手部因反覆受到刺激,使得皮膚脫皮、角質增厚,紅腫搔癢部位常流湯流水,伴隨有水泡,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中醫認為,富貴手與外在環境習習相關,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所以,仍是受到本身體質影響。謝旭東說,四肢若缺少氣血濡潤,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肌膚乾裂的症狀。而「脾主四肢」,脾是後天氣血生化的來源,將脾胃功能調理好,使氣血生化無虞、運行通暢,使手部末梢能夠獲得濡養,手部肌膚就不會乾裂;而「腎主水液」,腎能主持全身津液代謝,調節水液平衡。謝旭東進一步說明,富貴手的治療上,需脾、腎並調,補脾除濕能夠消腫抗炎、調腎補虛能夠養陰潤燥。從內在的體質調理,再配合外用藥效果加倍,才有根治的機會。有別於西醫的外用藥膏,中醫喝的「換膚方3.0」,能針對於富貴手的病因著手,富貴手龜裂得越厲害,表示內在發炎越嚴重,控制得了發炎,脫皮狀況才能減輕。謝旭東提到,「換膚方3.0」中,加入蒼朮、茯苓除濕止癢;知母、石膏抗炎消腫;生地養陰潤燥調節免疫,增強肌膚的抵抗力,能幫助富貴手痊癒,又能降低復發機率。他建議,除了用藥,生活也應減少手部接觸刺激物質及過敏原的機會,若免不了得碰到,則需使用手套。手在脫皮、龜裂、腫痛、搔癢厲害時,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等發炎搔癢降低後,才使用護手霜保養。此外,洗手時水溫宜溫不宜熱,因過熱的水溫會使手部乾裂更厲害;適時的使用護手霜,為肌膚鎖住水份;應少吃會誘發肌膚搔癢食物,如油炸燒烤、麻油雞、羊肉爐等,也不宜喝冷飲,使腸胃代謝水濕的功能下降。推薦茶飲:地膚子美手方材料:地膚子5錢、金銀花3錢、生甘草2錢。煮法:將1000cc水加入藥材後煮至500cc即可飲用。使用方法:如果手搔癢厲害,可以連續喝三天,一天一杯,只屬於救急治標的止癢方法。注意事項:藥性偏涼,如果體質偏冷,需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才能飲用。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謝旭東
-
2021-01-0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壓力大到全身起癢疹、頭痛!她中醫輔助治療開心迎新年
台中市一名54歲婦人三年前因壓力太大胸悶心悸退休,沒想到去年9月雙手臂、身體長大量癢疹,確診罹患乾癬,服用西藥不但沒改善,還出現高血壓、頭暈、頭痛,改用類固醇藥膏等治療仍癢到夜不成眠,轉而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透過用藥調整體質、補氣血,並配合醫囑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快,並做好保濕、保油,如今揮別惱人的乾癬、頭痛問題,開心迎接新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醫師陳柏谷說,台灣每年因乾癬就診患者有8萬人,乾癬的原因目前仍在研究中,牽涉多種免疫系統及皮膚系統的交互關係。大多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西藥治療,有些人有副作用。陳柏谷說,乾癬患者以中醫分型來說,有血熱虛、血瘀、濕熱及陰虛、血虛、氣陰孟虛,中醫辨證論治,透過中藥補血、袪熱,輔助西醫治療,可達到良好效果。陳柏谷說明,這名患者身體及四肢嚴重癢疹、皮屑,雙臂有50%上都長癢疹,常養到抓破皮、夜不成眠。以中藥粉清溫飲來補氣血、袪濕熱來調整體質,並以龍膽瀉肝湯袪濕熱、止癢,加上黃耆、苦蔘、刺蒺藜、東阿阿膠、四物湯,補氣、補血、促進血液循環、清熱解毒,加上紫雲膏外用,幫助止癢、傷口癒合。另外也為患者進行針灸,在手部的合谷、曲尺、神門下針,可驅風、安神、補氣,及耳朵的神門、皮質點做耳針治療,加乘效果。陳柏谷說,由於皮膚病與壓力有關,因此女患者在治療期間,配合醫囑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快,並做好保濕、保油,不但乾癬緩解,也解除了高血壓、頭暈、頭痛的問題,開心跨年。陳柏谷也提醒,乾癬患者在冬天過度食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食補藥膳及保健食品等,平日除了正確治療,也要注意攝取健康及均衡的飲食。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1-23 科別.皮膚
同款洗髮精用太久,毛囊萎縮易禿頭?醫籲挑對成份不必每天洗
換季落髮加劇?當心脂漏性皮膚炎找上門 許多民眾換季時皮膚容易產生問題,尤其入秋後頭皮狀況增加,原本已控制穩定的病灶也開始復發。澤林毛髮診所皮膚科謝宗廷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每年三月是一年中毛髮量最多的月份,九月及十月則最少。不少民眾發覺秋天掉髮量開始變多,為季節變化所造成。醫師提醒,季節性落髮通常是暫時性,由於毛囊沒有萎縮,只是進入休眠狀態,因此不用太過擔心。 正值季節交替,溫度、濕度逐漸改變,年底又是工作的忙碌期,在龐大的工作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等,都是影響頭皮油脂分泌的因素,當油脂分泌過多時,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就會開始大量孳生,導致皮膚發炎、發癢,伴隨搔抓,使得落髮問題加劇,除了生理性落髮增加,也容易出現脂漏性皮膚炎,開始產生頭皮屑、頭皮癢等症狀。 同洗髮精用久會禿?醫教正確挑選洗髮精 食藥署說明市面許多宣稱抗屑、止癢效果的洗髮精,其實有些屬於藥品,有些則屬於化粧品。謝宗廷指出,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兩大成份,第一是抗黴菌成分,可去除皮屑芽孢菌,包含酮康唑(ketoconazole)、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第二類則為消炎成分,可抑制頭皮發炎、減少紅腫發癢,包含焦油(tar)及含類固醇洗髮精。 謝宗廷表示,正確使用含藥品成份洗髮精方式,先把適量洗髮精擠在手掌,搓揉起泡後壓在頭皮上,再輕輕按摩,停留在頭皮五分鐘,讓有效成分在頭皮充分作用後再沖洗。建議2至3天使用一次,隔天使用一般洗髮精即可。 近期坊間流傳,同一種洗髮精用太久髮質變差,甚至會掉髮禿頭,其實並不正確。謝宗廷說明,洗髮精成分不會傷害毛囊,更不可能造成毛囊萎縮甚至禿頭。人體每天正常落髮量是80至100根,在洗頭、吹髮時掉最多,因此洗髮精不須多種輪替使用;但若使用到含藥品成分的洗髮精,建議購買一款一般溫和洗髮精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後,效果愈來愈差。 食藥署也提醒,出現頭髮或是頭皮症狀時,應先諮詢皮膚科協助,確定原因及正確治療方式,切勿輕信廣告推薦讓頭皮健康狀況惡化。 《延伸閱讀》 .防範筷子4大健康地雷 專家:留意發霉避免吃下致癌物 .防範塵蟎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避免隔夜菜長細菌引中毒 營養師:食物溫熱時就該冷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8 科別.皮膚
換季掉髮好困擾,是用錯洗髮精惹的禍?! 醫師告訴你洗髮精怎麼選及使用
「這個月頭髮又掉好多,是不是本來吃的藥(雄性禿患者的口服藥Finasteride非那雄胺)沒效了?」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澤林毛髮診所皮膚科謝宗廷醫師指出,入秋後患者增加,原本控制穩定的病人也回籠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月是一年中毛髮最多的月份,9月和10月則是最少,所以有些人在秋天會發現掉髮量變多,這種因為季節變化造成的落髮為暫時性,毛囊沒有萎縮,只是進入休眠狀態,毛髮之後就會再次生長。換季洗髮精怎麼挑?由於季節交替時溫度、濕度改變,年底又是工作的忙碌期,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之下,除了生理性的落髮增加之外,容易出現頭皮屑、頭皮癢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熬夜等因素會影響頭皮油脂分泌,當油脂分泌多的時候,皮膚上之「皮屑芽孢菌」就會開始大量孳生,導致皮膚發炎、發癢,伴隨著搔抓,使得落髮問題加劇。市面上許多宣稱有抗屑、止癢效果的洗髮精,食藥署叮嚀:其實有些屬於藥品,有些則屬於化粧品,民眾使用時要注意。謝宗廷醫師指出,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的藥品成分如下:▶第一類:抗黴菌成分,可以去除皮屑芽孢菌,包含酮康唑(ketoconazole)、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第二類:消炎成分,可抑制頭皮發炎、減少紅腫發癢,此類成分包含、焦油(tar)及含類固醇的洗髮精。含藥品成分洗髮精的正確使用方式為:1.先把適量洗髮精擠在手掌,搓揉起泡後壓在頭皮上,再輕輕按摩。2.停留在頭皮5分鐘後再洗掉,讓有效成分在頭皮充分作用。3.建議約2~3天使用一次,隔天用一般的洗髮精洗頭即可。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困擾,可以先求診皮膚科醫師,再根據醫師指示選擇含有上述藥品成分洗髮精使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07 科別.眼部
(已有) 結膜炎眼睛紅癢怎麼辦? 千萬不要揉!眼科名醫教你應急作法
!--@IMAGE_9021657_CENTER_0@--> 「化粧可能會讓眼睛又紅、又癢?」沒錯!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莫名雙眼紅通通的,布滿血絲,加上搔癢感,讓人揉啊揉的想藉此緩解不適,殊不知卻愈揉愈癢、愈揉愈紅;究竟造成眼睛紅癢的原因是什麼?正確的緩解方式又該怎麼做呢? 眼睛紅癢 眼白處結膜發炎最常見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明,眼睛紅癢是病患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是眼球表面的眼白處結膜發炎所致,大部分是因眼結膜碰到空氣污染、花粉、二手菸、化粧品,或者空氣中PM2.5的懸浮粒子等過敏原,引起的過敏性結膜炎。 此外,過敏性結膜炎也可能因配戴隱形眼鏡導致眼睛乾燥,或隱形鏡片的慢性刺激、清潔保養液,引起眼睛癢、灼熱感、大量流眼淚、出現分泌物;陳瑩山提及,全身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合併造成結膜發炎,不過,此類過敏性的慢性結膜炎,並沒有傳染性。 急性結膜炎傳染力強 雙眼會同時感染 陳瑩山指出,有一種因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的結膜炎,屬於急性結膜炎,傳染力極強,通常是雙眼同時感染,並可經由手部接觸、揉眼睛所致;若以孩童感染的結膜炎來說,大多是與腺病毒的感冒,可能透過上呼吸道感染者打噴嚏、咳嗽時而傳染。 緩解眼睛紅癢 閉眼休息、冰敷和眼藥水 萬一眼睛紅癢該怎麼辦?陳瑩山建議,首先不要用手揉眼睛,以免已有過敏性結膜炎的眼睛紅腫、發炎更不舒服,至於急性病毒性的結膜炎、揉了眼睛也會造成傳染。此時,最重要的應該是閉眼休息、冰敷雙眼,也可以點用人工淚液或消炎止癢的眼藥水,藉此舒緩不適;如果症狀還是無法緩解,就要儘速就醫,由專業的眼科醫師診斷評估。 合併視力模糊、疼痛 小心引發眼角膜炎 要注意的是,如果眼睛紅癢,又合併視力模糊或者異物感、疼痛,就要更加小心,可能是病菌感染波及到角膜,一旦引發角膜炎會影響視力,一定要多留意。 食藥署也提醒,一旦眼睛出現紅癢症狀時,最好儘快就醫以判斷病因,並搭配正確用藥、改善個人衛生習慣,才能確保雙眸晶亮健康。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眼睛乾點眼藥水就好? 一點也不OK!眼睛乾澀真正該做的事有這些
-
2020-10-24 科別.眼部
眼睛紅癢怎麼辦? 眼科醫師教你應對結膜炎
化粧可能會讓眼睛又紅、又癢?沒錯!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明。眼睛紅癢是病患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是眼球表面的眼白處結膜發炎所致,大部分是因眼結膜碰到空氣污染、花粉、二手菸、化粧品,或者空氣中PM2.5的懸浮粒子等過敏原,引起的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也可能因配戴隱形眼鏡導致眼睛乾燥,或隱形鏡片的慢性刺激、清潔保養液,引起眼睛癢、灼熱感、大量流眼淚、出現分泌物。此外,因全身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合併造成結膜發炎,此類過敏性的慢性結膜炎,並沒有傳染性喔!陳瑩山指出,另外有一種因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的結膜炎,屬於急性結膜炎,傳染力極強,通常是雙眼同時感染,並可經由手部接觸、揉眼睛所致。若以孩童感染的結膜炎來說,大多是與腺病毒的感冒,可能透過上呼吸道感染者打噴嚏、咳嗽時而傳染。萬一眼睛紅癢該怎麼辦?陳瑩山建議,首先不要用手揉眼睛,以免已有過敏性結膜炎的眼睛紅腫、發炎更不舒服。至於急性病毒性的結膜炎、揉了眼睛也會造成傳染!此時最重要的應該是閉眼休息、冰敷雙眼,也可以點用人工淚液或消炎止癢的眼藥水,藉此舒緩不適。如果症狀還是無法緩解,就要儘速就醫,由專業的眼科醫師診斷評估。要注意的是,如果眼睛紅癢,又合併視力模糊或者異物感、疼痛,就要更加小心,此時可能是病菌感染波及到角膜,一旦引發角膜炎會影響視力,一定要多留意。食藥署提醒您,一旦眼睛出現紅癢症狀時,最好儘快就醫以判斷病因,並搭配正確用藥、改善個人衛生習慣,才能確保雙眸晶亮健康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0-16 科別.皮膚
奇美發表案例:調整免疫系統 能治癒頑固異位性皮膚炎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與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今天發表「協助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擺脫搔癢」案例,強調改善皮膚障壁功能,調整免疫系統,能有效治療頑固異位性皮膚炎。這名案例是15歲的少年小侯(化名),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尤其一變天就渾身騷癢難耐,年初與爸爸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林旻憲的門診求治。小侯因長年使用類固醇藥膏,侯爸爸很擔心小侯會出現副作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類固醇性痤瘡和酒糟等副作用。林旻憲與侯爸爸解說討論後,建議改用較溫和的類固醇藥膏,另規畫用潤膚保濕劑、不含類固醇成分藥膏、光照療法及短期施打生物製劑來做治療。治療6個月後,小侯異位性皮膚炎已明顯改善,夜間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白天在學校上課再也不因皮膚搔癢而分心。林旻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通常兒童期發病,是兒童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常常反覆發作,病情時好時壞,程度因人而異,有人僅四肢屈邊出現局部濕疹病灶,有人全身超過90%以上皮膚受波及。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自信心低落、學業或工作亦受到極大影響,導致病人身體和心靈重大負擔。林旻憲說,近年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觀念與藥物有明顯進展,目前最新的治療策略有兩個重點,一是改善皮膚障壁功能,二是調整病人的免疫系統。2020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異位性皮膚炎本土化診療共識,醫師可以根據病人病情嚴重程度,與病人充分溝通後有合理臨床裁量彈性,替病人擬定從單一簡易到多元組合的治療策略。林旻憲指出,類固醇仍是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療法,尤其用在急性期,類固醇藥膏搭配潤膚劑使用更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在醫師監督下類固醇藥膏可採間斷方式,長時間用於異位性皮膚炎。他說,國人畏懼且排斥類固醇,然而畏懼副作用而致治療不足,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不良影響。醫師們深知病人的類固醇恐懼症,主動提供正確的用藥資訊,可有效安撫病人及照顧者焦慮。光照治療已有明確醫學研究證實可有效減緩皮膚發炎、調節免疫、止癢與抑菌,是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之一。透過醫療級光照設備治療,不是曝曬陽光或是做日光浴,病人大量流汗後,癢感反而會更為惡化。生物製劑是第三線全身性免疫治療劑,屬新興療法,是針對局部治療、免疫及光照治療仍法無控制病情者使用,輕中度病人不需使用,自費治療成本也高。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07 科別.感染科
父親得帶狀疱疹 11月大女嬰感染水痘
未滿1歲洪姓女嬰差幾天就可施打水痘疫苗,未料被罹患帶狀疱疹的爸爸傳染水痘病毒,未施打過水痘疫苗的新住民媽媽也感染,一家三口一起戰「痘」。醫師提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孩子應常規接種的疫苗,「一針也不可懈怠」。11個月大洪姓女嬰的父親是台中人,一家人配合他的工作都住在離島,女嬰爸爸見女兒高燒不退並長皮疹,在離島就診兩次,當地醫師懷疑感染水痘,且擔憂有併發症,建議回台灣就醫。氣候因素影響,女嬰發病後第4天才飛回本島,孩子除高燒,水痘愈長愈多且食慾極差,一下飛機趕緊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反覆高燒的女嬰到急診室時,頭、臉與軀幹都已出現紅疹、紅色丘疹,合併嚴重搔癢,導致水痘破裂與局部皮膚細菌感染;住院後進一步從女嬰接觸史清查傳染源,發現孩子發病前兩周,父親曾長皮蛇(帶狀疱疹),沒幾天孩子也反覆發高燒且冒出細小紅色皮疹,推測極可能是被父親傳染。可怕的是女嬰母親陪病3天,居然也開始冒出紅色皮疹,醫師詢問才知道,女嬰母親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從未施打過水痘疫苗,因孩子長水痘也被傳染,一家三口一起治療。父親持續觀察外,女嬰與母親也投以抗病毒、止癢的抗組織胺及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等藥物。住院5天後,女嬰從最初的水疱發展到膿疱最後結痂,母親則在用藥後快速好轉。余孟恭說,治療水痘最好的方式是注射疫苗,只要曾經接種過疫苗,身體多少還會有抗體具有保護力,即使再次感染水痘病毒,症狀會輕微一些,併發症狀也會少一點。他建議女嬰滿周歲後,仍應再施打水痘疫苗,讓保護抗體維持更高、更好。余孟恭提醒,長水痘不可輕忽,因要擔心的不只是留下痘疤而已,還有重症疑慮的出血性水痘,感染水痘的幼兒須留意有無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或腦炎等併發症;老年人則應注意是否有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及時適當治療十分重要,才能避免致命危機。
-
2020-08-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乾癬」不是「癬」! 中醫師詳解兩者不同之處
一般人常會把乾癬與癬混淆,皮膚癬是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病,常出現小水泡,在悶熱潮溼的天氣特別容易感染,常見的如香港腳、灰指甲,但較容易治療,只要鞋子輪替穿、保持患部乾爽、多曬太陽殺菌,即可改善症狀。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乾癬則是免疫反應失調所致,不具傳染性,通常與遺傳有關,發作時紅腫、脫屑,病灶處會有一層又厚又硬的皮,因此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 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鄭愛蓮進一步解釋,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嚴重者甚至會關節腫痛,患者的皮膚會增生,造成一搔抓就皮屑滿地的現象,因此常給人觀感不佳,進而影響自信心,療程通常以「年」來計算,需要極大的耐心。「中醫治療乾癬,有一定的規律。」鄭愛蓮指出,乾癬患者通常轉介中醫時,都已有1至2年的病史,已使用過西藥如類固醇治療,尤其像上述患者,因乾癬病史久,嘗試過各式西醫療法,故病症變得較為複雜,治療更棘手。中醫治療時一定會先經歷反彈期,此時症狀會加劇,患者務必要耐心撐過,之後病情就會慢慢好轉。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 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助代謝鄭愛蓮說明,中醫用藥主要以調理肝氣,再加以藥性清、溫之用藥,如:三黃、茯苓、白茯,來健脾利溼,促進代謝。此外,由於乾癬患者的皮膚乾燥,故會選用質地較油的外抹中藥膏,清熱解毒,能幫助止癢。曾有1位病人Henry(化名),乾癬病史長達10年之久,過去都以西醫治療,也使用過生物製劑治療2年,卻不見成效,後來轉由中醫治療,聽從醫師遵囑,為了多曬太陽,不惜從台北搬至南部居住,每半個月回診拿藥1次,如此持續治療3年,病情終獲大幅改善。鄭愛蓮提醒,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因此建議患者要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才能幫助體內代謝。飲食方面以豬肉、雞肉為主,病情改善後可酌量食用牛、羊、海鮮,但切忌螃蟹和飲酒。也要減少抽菸及糖份攝取,不熬夜,盡量在12點前上床睡覺,並適時舒壓,壓力也有可能會引發乾癬的潛在因子。(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
2020-08-26 科別.皮膚
手掌腳掌長滿水泡確診罕見掌蹠膿皰症 9大危險因子易釀病
40多歲陳小姐多年來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多次就醫,找不出病因,只能服用類固醇以及A酸等藥物,由於腳底腳趾長滿水泡,潰瘍化膿,又癢又痛,嚴重時無法穿上鞋襪,至皮膚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掌蹠膿皰症」。與乾癬類似 基因表現不同「掌蹠膿皰症」(Palmoplanatar Pustulosis,PPP)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成因不明,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長久以來,被視為乾癬的一種類型,3%至4%乾癬患者會併發「掌蹠膿皰症」。近年研究發現,掌蹠膿皰症與乾癬在基因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掌蹠膿皰症獨立出來為另一種疾病,患者手掌腳掌表皮出現水泡、膿皰,反覆發作,以致皮膚發紅、增厚、搔癢、脫屑,據病人自訴,「痛起來宛如火燒般」。研究逾六成有抽菸習慣台大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份掌蹠膿皰症臨床研究報告,分析1994至2019年間66名掌蹠膿皰症病患,發病年齡中位數為44歲,女性占59%、男性42%,整體來說,62%有抽菸習慣。除抽菸之外,掌蹠膿皰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過度日曬、扁桃腺發炎、牙科感染、鼻竇炎、壓力、鞋襪摩擦,以及皮膚與含鎳飾品接觸等。進一步觀察病灶,起初症狀僅為針頭般的細小水泡,局部發癢,病程發展迅速,沒多久水泡就大如圖釘,且為連續性病灶,變成一大片水泡、膿包,又癢又痛。症狀類似濕疹 易被誤診從外表看來,掌蹠膿皰症症狀類似於濕疹、汗皰疹、黴菌感染(香港腳),因此很容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反覆發作,病灶愈來愈嚴重,傷口化膿,湯湯水水,手指、手掌布滿水泡,除了影響外觀,不方便工作,有時連手指敲打電腦鍵盤,都有困難。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系統性,局部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和照光治療為主,全身系統性治療則使用口服A酸與施打生物製劑。臨床顯示,照光治療效果有限,使用A酸皮膚則會愈來愈薄。至於塗抹類固醇藥膏,可抑制發炎,容易結痂,且有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容易併發水牛肩、月亮臉。傳統藥物治療 效果有限掌蹠膿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以致容易反覆發作,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產生記憶細胞。如果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病情平穩,但需持續用藥,每月兩、三萬元藥費,經濟負擔不小。提醒民眾,如果手掌、腳底反覆出現水泡,且發紅化膿,異常疼痛,務必提高警覺。一旦合併不明原因關節炎,則需積極就醫找出病因,若確診為掌蹠膿皰症,需耐心接受治療,且一定要戒菸,遠離菸害。
-
2020-08-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多吃一點、多擦一些,病就會好得快?藥師分析箇中風險
常有人問藥師:感冒藥有分加強錠跟一般劑量?請問是不是要買加強錠比較有效啊?人們總以為東西多就是好!錢多一點、料多一點…偏偏藥品劑量高,多吃幾顆或是藥膏擦厚一些不一定就是好,以下將就幾個部分跟大家說明。1.首先常見的感冒藥加強錠是針對感冒常見症狀如頭痛、發燒、咳嗽…等,加強其止痛、退燒、止咳等效果,因此加強錠的設計就是將該作用之主成分的劑量提高。然而止痛劑的成分大多為普拿疼或是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雖說劑量加高效果會變好,但是相對地副作用也會增加;再者如止咳的主成分多有嗜睡的副作用,增加主成分劑量後的加強錠,為改善嗜睡的副作用,便會增加具提神效果的咖啡因成分,反而額外增加少數不適合使用此成分的病人用藥風險。2.另一類常見的用藥問題是止癢藥膏或防蚊液。止癢藥膏的主成分多含有類固醇,藥膏的正確使用應該是輕薄均勻地塗擦於患部,避免使用紗布覆蓋或是擦得太厚,否則可能造成反效果,不但不會增加藥效,反而可能因為增加藥品吸收而造成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至於防蚊液的成分主要是驅蟲藥,也應採用類似的給藥方法。前述皮膚用藥當症狀嚴重時,以增加頻次來因應比較恰當,但也不宜異常頻繁。3.腸胃道不適,諸如胃痛或胃酸過多等,也是民眾常見的居家疾病症狀,於是坊間另一類常見的居家用藥便是俗稱「胃藥」的成藥或指示藥,常見的類別是胃散及治療胃酸過多或逆流 (俗稱火燒心的「心口灼熱」)的抑制胃酸或保護胃壁的胃藥。胃散的主成分是除了具快速中和胃酸作用的碳酸氫鈉之外,還有緩解腸胃道痙攣的莨宕鹼或其類似成分及消除脹氣的成分等,通常是「需要時才使用」,切忌常規服用做為抑制胃酸或腹脹的藥物,以免反而引起反激性的胃酸分泌、胃排空異常、便秘、口乾舌燥等副作用。4.至於抑制胃酸分泌的胃酸逆流治療藥物,雖然沒有胃散的副作用且與此類藥物相關的副作用較罕見,但當併服其他藥品時,會與部分此類藥物間發生交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因為其效果不錯,故即使是某些惡性腫瘤所引起類似潰瘍的症狀,仍可能因服用此類藥物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非痊癒),而導致延誤就醫,所以服用一段時間後若症狀未根除,還是要儘速就醫。最後就坊間的制酸劑簡要說明,顧名思義,此類藥物是在腸胃道直接中和胃酸,通常是含鎂及鋁鹽複方,與某些抗生素或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併服可能影響後者藥效,部分標榜可保護腸胃壁的膠體劑型,實際上對於嚴重個案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當症狀未改善時要儘早就醫,多吃不但可能增加副作用,也可能影響重要就醫時機,即使都沒有前述問題,這些藥物通常也不便宜,也都有健保藥物取代,建議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而為。針對以上總結,藥不是多吃一些或多擦一些才有效,對症下藥,適量治療才是正確的治療觀念,為求速效而提高用量,反而可能導致反效果。藥物治療的目標是解除疾病的症狀,除了嚴重或可能致命的急性症狀之外,溫和漸進才是良策。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擦了,皮膚一定變薄、泛紅?專科醫師「7大用藥原則」一次搞懂
將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的終極絕招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的邪惡「皮膚消炎後還一直塗類固醇,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聽過預防式療法的詳細說明後,仍會忐忑不安地問我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少用」的觀念早已深植民眾心中。然而,我要澄清的是,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其實人體腎上腺每天都會自行分泌製造「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這種天然荷爾蒙具有良好的消炎、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而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用藥,也能達到相同的療效。有別於注射、外用、眼藥水等,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使用塗抹藥膏等外用藥。我在開立處方時,也會考量多數人對類固醇的疑慮,所以,會秉持以下7大原則,向患者做詳細的說明:①用藥務必遵從醫師指示,定時定量、不隨便停藥或濫用。②聽取醫師建議定期回診。平時多留意症狀變化,不妨順手做筆記,回診時就能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情。③務必先請醫師或藥劑師確認類固醇藥物的強度。調整用藥或變更處方時,也一定要再請醫師確認。很多人會自行上網查類固醇強度的相關資料,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太依賴網路訊息。我自己就曾被網路上大量的錯誤資訊嚇壞過,更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不該只憑片面資訊就自行處置。因為網路提供的訊息充其量只能做為輔助,最安全的方式還是應該要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劑師。④即使搔癢的症狀緩和,也不能任意停藥。⑤除了發炎處,只要出現症狀的部位,無論程度輕重都要擦藥。⑥切勿亂塗他人的類固醇用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⑦使用市售類固醇時,除藥劑師外,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指示。塗在臉上的類固醇,要格外小心大家在使用類固醇時,請遵守以上7大原則,千萬不要自行判斷、自行用藥。曾經有患者滿臉通紅跑來求診,因為他每天都把市售類固醇當底妝在擦。而這樣「自作主張」的行為,真的令人擔慮。的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緩和肌膚乾燥與發炎,也可以讓膚況穩定下來,但它畢竟屬於治療用藥,沒有醫師診斷便妄加亂用,當然會出問題。尤其,擦在臉上的類固醇更不可不慎。因為臉部肌膚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分,通常微血管清晰可見、一泛紅就很明顯,所以,皮膚泛紅時很容易就被診斷為濕疹發作。一旦塗上市售的強效類固醇,雖然能讓血管收縮、泛紅消退,但也會導致肌膚變得更薄、更脆弱,長期下來,只會造成反效果。替嬰幼兒塗抹類固醇時,也需特別注意。由於嬰幼兒容易患濕疹,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也因而聯想到要使用類固醇。但家長若任意使用強效類固醇在孩子身上,反而會讓孩子太早產生肌膚泛紅的副作用。因為新生兒的肌膚還在成長階段,這個時期如果接觸到不適合的類固醇用藥,會嚴重妨礙肌膚正常生長,導致肌膚脆弱不堪、症狀更加惡化,並大幅提高治療的難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關於前述7大原則的第③點,可對照強度分級表,了解自己現在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大約落在何種等級。若要改用其他強度的類固醇,或有其他任何疑慮,都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5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2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2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7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23 科別.泌尿腎臟
台灣淪洗腎王國,去年狂燒健保533億元!原來不是因為吃太鹹,而是你可能也有這基因
全民健保支出逐年成長,健保署公佈去年10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榮登」首位,治療費用全年度高達533億元、洗腎人數衝破9.2萬人。其次依序是第二型糖尿病308億元、齒齦炎及牙周疾病180億元、齲齒164億元、原發性高血壓140億元、到院抗腫瘤治療(如放、化療)134億元、呼吸衰竭125億元、慢性缺血性心臟病122億元、思覺失調症115億元、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110億元。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惡名」,慢性腎臟病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分析,台灣洗腎人口多,不外乎6大主因: 隨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這些問題所引發的腎臟病也增加。 國人不當用藥習慣,對洗腎之影響有2個面向,一是有些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直接造成腎臟傷害;二是慢性病人可能因服用了宣稱可治療其疾病之藥品、藥草或製劑,而未依正規管道妥善醫治,導致病情控制不佳,加速了糖尿病、高血壓所引發之腎病變。 全民健保實施:我國保險制度完善,全額給付透析醫療,病患不需部分負擔,降低民眾接受透析醫療的門檻,故健保實施後,透析發生率與盛行率顯著增加。 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率提高及老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近年來逐年下降,因此,前述慢性疾病長期存活病患增加,隨存活時間及罹病時間延長,併發腎病變的人數增加,而相對增加透析人口。 透析醫療品質佳: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透析存活率不比國際差,甚至於比其他國家好,此相當於透析病患可以活得更久,故使得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腎臟移植率低:因國情與法令不同,由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腎臟移植率低,且相較於美國,美國腎臟移植率為台灣之6倍,如此,我國洗腎病患脫離率低,造成洗腎盛行率高不過,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糖尿病」惹的禍!根據研究指出,台灣人因為基因關係,胰島素分泌功能差,相較全球罹患糖尿病比例,台灣人罹病機率高。若細看全台9.2萬名洗腎患者的罹病原因,有46%新洗腎患者就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要發現早期腎病,只要掌握「泡、水、高、貧、倦」5字訣,當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就需要儘早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找出傷腎源頭,千萬不要輕忽。如果只是早期腎臟發炎,是還有機會可以痊癒,但若是因為糖尿病所造成的腎臟病變,就得即時控制糖尿病,才能避免後續演變成不可逆情況,如果未加以控制演變成尿毒症,恐怕會面臨洗腎、換腎的危機。一般來說,腎功能指標是以測量每分鐘有多少血漿經由血絲球過濾,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來表達為佳,正常值約在100ml/min左右。可以利用「腎病指標」來了解慢性腎病的5個階段加以判斷。第1期:腎功能正常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腎絲球濾過率在GFR90~100 ml/min/1.73m2第2期:輕度慢性腎衰竭,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絲球濾過率GFR60~89 ml/min/1.73m2以上2期患者的腎臟功能約正常人60%以上,需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得控制血糖、血壓與飲食,每半年做腎功能檢查,一般皆能穩住腎功能。但若有腎絲球腎炎之病患必須接受治療。第3期:中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30~59 ml/min/1.73m2第4期:重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GFR15~29 ml/min/1.73m2上述患者的腎臟功能僅約正常人15~59%,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減緩進入第5期腎臟病變。至於第5期,則已是末期腎臟病變,腎絲球濾過率GFR<15 ml/min/1.73m2,腎臟功能剩正常人15%以下,若逐漸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水分,則必須準備與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慢性腎臟病的5個階段是以「GFR」(腎絲球濾過率值)來判斷您的腎臟功能,而GFR又必須綜合考量您的年齡、性別以及「CR」(血清肌酸酐)。可按此算算自己的CR。平常若想要保健腎臟,不外乎就是在生活上要遵守「3多、3少、4不、1沒有」: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以及「沒有鮪魚肚」。資料來源:台灣腎臟醫學會「腎利人生」、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0-07-22 養生.樂活人生
總是「不得不」?人生的不如意,其實配你都剛剛好!商業周刊創辦人的「活學之道」
大約10餘年前,我進入了世俗定義的「人生顛峰」和「超級舒適圈」。當時的我,事業順遂,交遊廣闊,家中無事,生活悠閑。隨興所至,常騎著自己養的馬馳騁,駕飛行傘御風而行,著潛水裝和魚群共舞。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表面春風得意,內心卻日漸空虛。開始問自己:「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帶著這個問題,我遍搜典籍、請教高人,折騰了幾年,最後終於浮出一句話:「我是來學怎麼活的!」當這句話變得不容忽視後,10年前,終於下定決心,放下自己創辦的事業,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這10年,前7年我主要在做義工,從業餘做到全職,從台灣做到全世界,從刷馬桶、拖地板、種樹開山、服務學員、到當講師,無所不做。最近3年,我開辦了自己的「學怎麼活」相關課程,分享人生心得,與有緣人一起同行。人生總是「不得不」?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春節期間,好友相聚,聽了不少故事,其中當然不乏無奈和抱怨的情節。每逢這種時候,常不由自主想起一則經典段子:女婿向岳父抱怨自己老婆,說她常常如此這般,有時居然如此那般⋯⋯,岳父聽完後回答:「你說的全都對,所以她才會嫁給你呀!」這段子,道盡了人生:你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當然不盡如人意,但毫無例外的,都「配你剛剛好」!這就是人生實相。人常感到無奈、或忍不住抱怨,就是因為看不見這個無所不在的人間實相!他們的人生,因此充滿了「不得不」:遇見了這種人真倒楣,但不得不;發生了這種事太離譜,但不得不;進了這家公司太委屈,但不得不⋯⋯。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著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無奈和抱怨,還能做什麼呢?這種時候,唯一脫困的出路,只有「轉念」。因為不得不的感受,大部分出自未被認真檢視過的念頭。所以「轉念大師」拜倫.凱蒂才會建議,先用書寫的方式,在紙上盡情的宣洩,把各種不滿的想法和不顧後果的做法,淋漓盡致的寫下來,再透過反覆的自我詰問,一一認真檢查。我對她的建議深有同感,因為人之所以「不得不」,正是因為半吊子,除非真實的全然面對,否則轉念必不徹底,起不了太大作用。拜倫.凱蒂的建議,完全吻合「必須做最壞打算,才可能盡最大努力」的原則,真實不虛。根據我自己的實踐經驗,通常所有的「不得不」,在經過反覆檢視後,都會看到「一切都是因為我」!抱怨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受」,無奈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做」,這就是真相。世上所有事,只要甘願受、歡喜做,就沒有「不得不」。我自己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迄今尚未完全過關。但只要覺察自己升起了無奈的感受、或產生了抱怨的情緒,就告訴自己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話不說,立即轉念。常做「轉念作業」的人,一定能看見:人生真的沒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願意,接受了就不會抱怨,願意了就不會無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來的!以後遇見不得不,轉念就對了!「執念」即地獄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在書裡讀到一段關係的場景:你在餐桌上對伴侶說「早安」,但沒聽到回應。你內在產生干擾,覺得對方不再愛你了。這想法帶來了傷痛,傷痛又帶來評判,投射出一個不真實的對方,使彼此的連結中斷。你因此被禁錮在受限的自我中,導致沮喪、冷漠和怨恨,激發出破壞性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而無以自拔。傷痛使你盲目,只看見自己想看的。這樣的戲碼,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每天都在上演。這齣拖棚大戲,角色常更換,但情節從來不變,總是照表操課:發生、解讀、情緒、評判、投射、失去連結、自我禁錮、負面能量、破壞性言行⋯⋯。這齣戲,有時是內心獨白劇,有時是雙人秀,當然也經常大卡司、大製作。而剛開始時,劇情通常很單純,卻越演越複雜,時間越長,角色越多,就越不明白到底「所為何來」?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他人即地獄。我的另類解讀是:你把別人想成那樣,你自己就墮入地獄;如果彼此都把對方想成那樣,關係就墮入地獄;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樣,社會就集體墮入地獄。而這些「想」,從來都不是全部的真相。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毫無例外的,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有人「亂想」開始的。一旦有人開始亂想,就引發各種計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帳,損益從此不可能平衡。這念頭一動,就是經典上說的「因地」,從此因果相生、糾纏激盪、共食惡果。所以才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善護持」自己的起心動念,慎之戒之。修行人講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亂想」!這是一切戒的源頭。自古以來,菩薩少、凡夫多,但過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而當今之世,凡夫特別活躍,形成的「共業」特大。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中,就業力纏身,一群人的業力糾纏,則陷入共業。身處共業的人,對真相看不見、也沒興趣,即使鐵證如山,仍然不信,繼續上演羅生門。如今又有一種論調:在公眾事務中,可以溫良恭儉,但絕對不能讓。但人人都不讓,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難道不是地獄?無怪乎美國政治家托馬斯.潘恩說:政治是必要之惡。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因為它是一切「對立相」的源頭。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結,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多年前,我觀察周圍朋友們的成功之道,發現「了解自己」是關鍵。我曾如此議論: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別人大。這議論的關鍵字,是「避開」。我為什麼不說「修正」,而說「避開」缺點呢?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們也一樣。即使只是小小的缺點,也其來有自、非常頑強,很不容易改的。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譬如說,衝勁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死腦筋的人,每天忙著改自己的缺點,又屢改屢犯,結果陷入自責自怨的悲慘境地,連自信也沒有,更別提大展宏圖了。聰明人就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巧妙的「避開」,然後專注在自己的強項上,發光發熱,取得成就,最後大家都看不到他的缺點,只看到他的成就。如此人生,豈不快哉?更過分的是,有些人成就夠大,連缺點都可以大剌剌的公開示眾,自有人代為巧飾。不是說,成功自己會說故事嗎?所以,關於缺點,我用「避開」這兩字,是有事證基礎,不是隨便說說的。在快速取得成功上,它確實是討巧的方便法門。然而,隨著年事漸長,我又看到了更多「事證」:有些人靠著某一強項,一招半式走江湖,迅速成功,但也隨即碰到了瓶頸,再也無法更上層樓;有些人強項真的超猛,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成就非凡,打下一大片江山,但終有一日「弱項反撲」,闖下了大禍;還有一些人,把優點真的經營得很好,缺點避開得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最後在人生境界上遇到瓶頸,午夜夢迴,覺得自己這一生並不盡興,更別提圓滿了。有了這點體悟,我必須承認,自己以前所說的,只是人生「小道」,離「大道」則一謬數千里。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般人為了追求世俗成就,拚命「為學」做「加法」;但人生的「大道」,卻盡在「減法」之中。要做減法,缺點就不能避開,而必須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聖嚴法師語),如此才是「為道日損」。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這才是真正的「大道」。書籍介紹書名:活學:終生受用的人生高效能解密作者:金惟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08作者簡介/金惟純195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眷村。29歲便成為台灣《中國時報》主筆,30歲負笈美國,35歲回台創辦《商業周刊》,發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第一的雜誌。現在商周集團屬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一員,堪稱兩岸三地華人圈傳媒鉅子。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團執行長一職,現為商周集團榮譽發行人,以及《商業周刊》「創辦人聊天室」專欄作家,並持續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動。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7-03 科別.耳鼻喉
天熱潮溼耳朵也會生黴!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隨身聽音樂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習慣,然而在炎熱夏天長時間帶耳機,除了小心容易阻礙耳垢的排出外,也容易因熱氣發生溼疹,如果覺得癢一直用挖耳棒,很有可能傷害皮膚導致細菌感染,也可能導致黴菌滋生誘發「香港耳」,並且長時間高分貝 很容易聽力耗損。專科醫師建議,戴耳機一定要有休息時間,如果耳朵癢長時間未能改善,最好就診檢查。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部分民眾可能會疏忽耳機清潔,當觸摸耳機時,不論耳掛式或入耳式,都可能摸到1層油垢,或是能直接看到耳垢,如果未清潔乾淨,多少都會有病菌滋生,增加耳機跟耳朵接觸就有可能感染,假使發現耳機上很多耳垢,加上不自覺就想要一直清潔挖耳朵,有可能因此引起傷口。 蔡易錚解釋,耳朵有自動把耳垢往外排的機制,熱氣或溼氣也會對外散出,可是戴著耳機容易擋住耳道,讓耳垢與熱溼氣排不出,就有可能發生溼疹引起搔癢感。而如果用挖耳棒想要清耳朵止癢,太用力使用的話還會傷到耳朵,臨床上就曾有挖耳朵導致皮膚破裂的就醫案例。再加上皮膚有傷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讓感染機會增加,誘發更嚴重的傷害。 蔡易錚提醒,其實耳垢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外耳道皮膚不斷向上生長,把老舊皮膚推出去,加上一些酵素與油脂,可以有一些殺菌功能;如果把耳朵挖太乾淨,首先外耳道就沒有油脂保護,容易乾裂反而更癢,越癢越挖皮膚就可能出現外傷,而如果沒有好好養護傷口,就有可能發生細菌感染。 蔡易錚也說,有時如果耳機沒有清潔乾淨,加上總是戴耳機擋住耳道通氣,沾染在耳機上或原本就在耳道裡的黴菌,就有可能滋生在耳朵裡,導致一直癢忍不住想抓,嚴重者甚至看到臨床病人中,有看到長出菌絲或黴斑患者。蔡易錚提醒,如果每天都會需要用到耳機,最好能定期保持清潔,即便耳朵耳道癢,也不要任意掏。 同時蔡易錚也提醒,戴耳機不僅要注意清潔,音量大小也是重要課題,現代人生活中經常戴著耳機,環境噪音會不自覺放大耳機音量,例如在捷運或公車上聽音樂,為了不讓運行聲干擾歌曲,耳機聲音就必須蓋過環境音,如果捷運車廂內音量在80分貝,耳機就要超過80分貝,長時間高分貝戴耳機聽力就可能受損。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範,工作場所環境噪音當在95分貝,耳朵就不能連續噪音4個小時,如果噪音上升至100分貝,耳朵就只能連續暴露2個小時。蔡易錚特別說,大部分年輕族群喜歡大聲聽音樂,不論走在路上或搭乘交通工具,連續高分貝大聲聽,很可能提早發生聽力減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蚊蟲咬擦涼涼藥膏 食藥署:當心引起嬰幼兒癲癇
夏天蚊蟲孳生,戶外走走一不小心就被叮的滿身是包,就連待在室內也是難免其害。但是蚊蟲藥膏可別亂用,衛福部食藥署提醒,嬰幼兒最好別使用含薄荷、樟腦等成分的蚊蟲叮咬藥膏,以免引起嬰幼兒癲癇;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則表示,現在市面上已有專為嬰幼兒設計,較溫和的蚊蟲藥膏,家有幼兒者可選擇替代使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及,市售蚊蟲叮咬藥膏主要可分為四類: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類固醇和抗生素。其中,許多蚊蟲藥膏都含有抗組織胺成分,像是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主要用途是可以緩解紅腫和止癢。局部麻醉劑則常和抗組織胺一起製作成複方藥膏,本身並無消炎等效果,但藉由局部麻醉效果可麻痺搔癢感,使紅腫癢的部位較不易因抓癢產生傷口。至於類固醇,黃彥儒表示,因為其對消炎反應很好,透過消炎作用來達到止癢的效果,因此也常用於蚊蟲叮咬的藥膏中。但是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局部水分散失,使皮膚變薄、受傷。因此最好依照建議用法和用量使用,並且避免大面積塗抹和長期使用;尤其當因為搔癢抓破有傷口的時候,不可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以免抑制免疫反應,增加傷口被感染的風險。另外,有些人因為蚊蟲叮咬,搔抓產生傷口,因此許多蚊蟲叮咬藥膏也會添加抗生素,像是Bacitracin、Polymycin B、Neomycin等,來避免傷口感染導致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除了消炎止癢的成分,黃彥儒說,有些蚊蟲藥膏也會添加樟腦、薄荷等清涼劑來舒緩不適。但是嬰幼兒因為肝腎代謝功能尚未發展完全,使用含有這類成分的產品可能會引發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及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蠶豆症患者使用後也可能會出現類似溶血性貧血的狀況,應避免使用。黃彥儒表示,通常蚊蟲叮咬藥膏為複方藥膏,也就是什麼都加,但量都不會太多,因此只要避免腫包消失後還繼續長期使用,且僅用於外部、小範圍塗抹,應不致於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然而,若是對其中的成分有疑慮,可先注意外包裝的成分完整標示,並和藥師詢問,選擇專為嬰幼兒、孕婦等特殊族群設計較為溫和的蚊蟲藥膏替代。
-
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蚊蟲藥膏別亂用 藥師提醒:嬰幼童少碰薄荷油!
夏日氣溫節節高升再加上雨季,容易孳生許多蚊蟲,有時晚上才剛睡著,耳邊就響起「嗡嗡嗡……」的聲音,睡醒時更是左、右邊都被蚊子咬了一個包,到底該如何正確使用藥品,緩解叮咬後的紅、腫、癢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專業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翟晉德總藥師為大家解惑。目前市售蚊蟲叮咬藥膏,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1.抗組織胺:許多蚊蟲藥膏都含有這類成分(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如:護那液、強力施美藥膏等都有,主要用途為緩解紅腫及止癢,是最常見的止癢藥物。2.局部麻醉劑:此成分常和抗組織胺一起製作成複方藥膏,本身並無消炎等相關效果,但藉由局部麻醉效果可麻痺搔癢感,使紅腫癢的部位較不易因抓癢產生傷口。3.類固醇:主要以消炎作用來達到止癢的目的,有些家長會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其實只要避免大面積塗抹並短期使用(盡量勿超過7天),治療效益很好,皮膚變薄及色素沉澱等副作用也較不會發生,須注意的是若已產生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以免因免疫反應抑制,傷口更易遭感染。4.抗生素:當傷口出現破皮抓傷的狀況時,可使用抗生素藥膏(Bacitracin、Polymycin B、Neomycin),以免因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症狀。食藥署提醒,當嬰兒及2歲以下幼童如需使用含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等成分的外用止癢藥品,因可能引起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及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故使用前務必詢問醫師或藥師。而葡萄糖-6-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俗稱蠶豆症)患者應避免樟腦製劑,文獻上也曾有蠶豆症患者使用薄荷醇與類似物質後出現溶血性貧血的報告,使用時也需要特別注意。通常外用藥膏只是局部作用,較無全身性的副作用。但若不當使用,仍可能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遇到相關藥物問題時,請找專業醫師或藥師諮詢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總是看到賊? 長輩用藥要注意...不慎恐引發「譫妄症」
「這邊有蟲!我在抓蟲,你沒看見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失智的爸爸近日雙手總不停抓東西,一下抓蜘蛛,一下抓蟲,常分不清白天黑夜,甚至嚷嚷見到家裡被人闖空門。桃園醫院身心科主任蔡孟釗提醒,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罹患率更高達一半,家中如有長輩住院需多加留意。姚美惠說,爸爸近期常說看見有小偷進家門,還會在半夜自行外出抓小偷,幸好被善心鄰居發現,該狀況導致媽媽整日不敢離開爸爸,有時累到不小心睡著,爸爸也趁機偷溜出門。她表示,在撥打1966諮詢專線後,經長照專員評估與說明,申請到日照中心服務、已進入桃園醫院陶樂居照護。什麼是譫妄症?蔡孟釗解釋,譫妄的症狀多元,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辦認日夜,白天清醒時感到嗜睡、晚上則睡不著夜間躁動,經常自言自語,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幻覺、看到蟲或死去的親人等,嚴重者會將身上的尿管、點滴管拔掉,讓醫護人員不易照顧。蔡孟釗表示,譫妄的危險因子為年紀,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患者如有內外科、泌尿系統、骨折或慢性病等需要多重用藥,較易發生譫妄症,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高齡住院病患罹患率更高達一半。他提醒,家中如有長輩需多留意用藥狀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譫妄症,就算是到一般皮膚科、耳鼻喉科看診,使用過止癢皮膚藥、感冒藥等,都需主動向醫師告知用藥史。蔡孟釗指出,譫妄症的患者需要外界給予輔助,像是讓患者居住在病房內有窗戶且明亮的房間,以光線提醒提醒白天黑夜,或由家屬帶著照片,時時提醒患者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此外,譫妄症患者不可受到太大刺激,在單純安靜的空間休養就能逐漸改善。【瘦多熟齡健康大小事↘↘↘】。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9 科別.皮膚
夏季長痱子又熱又癢? 今天開始做8件事搶救皮膚
夏天是個暢快揮汗的季節,當大量汗液堆積在皮膚表層,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感覺黏黏的不舒服,等汗水停留皮膚表層一段時間後,汗水中的毒素侵蝕皮膚表層,就會出現紅色或白色的丘疹並感覺搔癢,甚至有灼痛感。痱子主要是濕熱、不通風的環境造成,只要保持皮膚乾爽,注意環境乾燥、空氣流通,就可避免發生,但比較擔心的是痱子會引發皮膚癢痛不適,當反覆搔癢,造成皮膚潰瘍、紅腫,甚至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長痱子多因熱性不散,濕毒作癢,只要可以祛濕毒、清熱,痱子自然就會消失;一般從環境改變著手,輕症可以自我護理,嚴重合併有紅腫、化膿、皮膚炎,才需要就醫。針對只出現紅疹、白疹的痱子輕症病人,教你8個簡單的去濕毒訣竅: 1、飲食勿吃太鹹:重口味的食物盡量減少攝取,例如麻辣鍋。2、多吃具有利濕清熱的食材:如冬瓜、薏仁、苦瓜、綠豆湯。3、以綠豆薄荷湯取代茶飲:綠豆、冷水下鍋沸騰之後,關火燜10分鐘,加入幾片薄荷葉,綠豆只取綠豆皮具有清熱的作用。4、薏仁煮水當茶喝:盡量不加糖或是少許冰糖,只要喝水即可,不吃薏仁。5、雙花浴液洗澡:使用具清熱解毒效用的金銀花及野菊花(不是杭菊)煎水備用,1次洗泡5~10分鐘。6、用藿香正氣水擦洗患部:藿香正氣水成分由藿香、蒼朮、陳皮、厚朴、白芷、茯苓、半夏、甘草、紫蘇等藥材組成,是常見解暑藥物,可散寒化濕、祛暑,可以自行加水熬煮,也可以請店家幫忙熬煮湯劑,或是現成的市售外用成藥。7、以蘆薈膠或蘆薈產品擦拭患部:乳液等具有油性的外用產品不適合痱子病患使用,應該選擇具有親水性的外用塗抹產品。8、中醫師開立煮開的中藥水擦拭皮膚表層:可以將具有抗菌止癢的中藥水先放冰箱冰涼,以紗布濕敷,把體內的熱氣、皮下水分、滲出液、分泌液帶走,或是加入洗澡水中,用來洗澡。延伸閱讀: 好皮膚是養出來的! 一堆人常誤解的10個保養觀念,你有嗎? 又熱又癢! 身上莫名起紅疹可能是長痱子了
-
2020-05-17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
現已步入夏天,炎熱的天氣常讓民眾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尤其老人家皮膚老化,容易掻癢,如未正確使用藥物,常會讓情形更加嚴重,甚至抓破皮。造成皮膚癢的原因很多,要找出病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指出,皮膚搔癢常見的原因包括股癬、念珠菌感染、對磨疹、紅癬、過敏性濕疹等,感染的情況及治療方式各不同。股癬:胯下是很容易悶熱潮濕的部位,形成有利黴菌繁殖的環境,股癬就是由黴菌感染引起,在胯下長出環形的紅疹,合併脫皮及搔癢;股癬也常會侵犯到臀部、腋下,也常合併香港腳及灰指甲。有些民眾會自行拿家裡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藥膏或到西藥房自行買藥,結果誤用含類固醇的藥膏,使用初期會有明顯退紅及止癢效果,但因為類固醇藥膏會抑制皮膚免疫發炎反應,也就是會降低皮膚的抵抗力,黴菌就會趁機繼續擴散;因此門診常常碰到病人自行擦家裡現成的濕疹藥膏,反而造成股癬加重並擴大。股癬治療需要使用抗黴菌藥膏,如果病灶範圍太大,可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且所有長癬部位都要同時治療。因為股癬的病灶會不斷向外擴大,擦藥膏時需注意擦的範圍,一定要超過病灶最外緣,在病灶消退後,仍需持續擦藥2周以上,如此才能根治股癬。念珠菌感染的情況是病灶呈現鮮紅斑塊,斑塊外圍可能有小紅疹的衛星病灶。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過敏,導致用錯藥物治療而惡化。潮濕、過度流汗都會加重病症的狀況,治療時除需使用抗黴菌藥膏外,保持乾燥也很重要,若病人狀況較嚴重,還需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對磨疹是因摩擦導致的紅疹,合併有疼痛感或搔癢,治療上可給滋潤的藥膏,且避免過度潮濕及摩擦患部。紅癬是感染微細棒狀桿菌造成,會出現紅色大片斑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黴菌感染的股癬。可使用外用或是口服抗生素治療,雖然紅癬是由細菌感染所導致,但是使用抗黴菌藥膏也有效。過敏性濕疹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引發過敏,造成濕疹,會出現紅色浮腫疹子合併搔癢情形;衣物、毛巾、藥膏、乳液、清潔劑等都是過敏源,依狀況給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身體指南精選閱讀↘↘↘】。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