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癌症.肺癌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504
筆 文章
-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2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韓柏檉抗癌養生4祕訣 自創無框架料理美味又紓壓
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韓柏檉是肝癌患者,切除三分之二肝臟,接受25次化療、12次放療、標靶藥物治療,曾復發1次,被醫師宣告生命只剩下3個月,沒想到他竟抗癌有成,至今已走過16個年頭。「元氣最愛問」節目邀請韓柏檉分享抗癌心路歷程,並示範兩道「無框架料理」。他認為,罹患肝癌,除了他是B肝帶原者外,與情緒及壓力大有關,「其實解決問題的答案都在心靈。」「心、動、吃、睡」是韓柏檉的養生祕訣,包括心靈療癒、運動、健康飲食、好好睡覺。首先心態很重要,應該做個沒有框架的人,建議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年齡不是問題,要讓自己維持看起來年輕的樣子,若察覺家人或周遭人開始嫌棄自己時,可以調整講話方式,提出的意見不被接受也沒關係,要學習打破框架。打破框架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在飲食上,韓柏檉在節目中示範「無水紅燒肉」與「拿鐵濃湯」兩道無框架料理,韓柏檉說,無框架料理就是希望大家放掉束縛,打破慣性思維,食材及作法不必講求精準,只要準備新鮮當季的食材,掌握大方向,不需要廚藝就可以在家輕鬆做,簡單烹調就很健康美味又紓壓,而且充滿樂趣。第一道「無水紅燒肉」,準備一只不鏽鋼鍋,不需要放油及水,先鋪薑片再放豬肉,烹煮過程中加入醬油上色,翻炒後蓋上鍋蓋繼續煮,最後按照個人喜好添加調味料即可盛盤上桌,可準備一些水果切片鋪底或擺在盤邊,像鳳梨、木瓜、酪梨皆可。第二道「拿鐵濃湯」,這道湯品發揮創意將咖啡入菜,還加入熱牛奶,也加入酪梨、南瓜、堅果穀粉,不但營養更增加飽足感,牙口不好的年長者也能安心食用。湯品可按照個人喜好自行調味,像加少許柳橙汁、椰子油、黑松露油,也可以加入辣椒粉、紅咖哩粉等辛香料,不但增添風味,品嘗起來也有層次感,可以削些新鮮的檸檬皮屑提升香氣。抗癌養生4祕訣1.心靈療癒2.運動3.健康飲食4.好好睡覺無水紅燒肉食材:梅花肉約1斤半、老薑2大塊、醬油或醬油膏作法:1.建議使用316鈦合金不鏽鋼鍋。2.薑片鋪滿鍋底,再放入梅花肉塊。3.開中小火煮至香味飄出,中途加醬油、少許高粱。4.翻炒後,蓋上鍋蓋繼續煮熟即成。拿鐵濃湯食材:熱牛奶、熱咖啡、切塊酪梨、蒸熟南瓜、堅果穀粉作法:1.將熱牛奶和熱咖啡倒入果汁機,約1000㏄。2.加入酪梨、南瓜及堅果穀粉,打成泥之後盛盤。3.依個人喜好加入其他調味料。4.可削一些新鮮的檸檬皮屑在濃湯上即成。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
國內女性子宮頸癌患者,逾九成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文欣說,子宮頸癌的診斷方法,通常是在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採集到的檢體也會請病理科醫師分析、確認;一旦確診罹癌,再依不同癌症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預後。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在癌前病變前即時處理。陳文欣說,顧名思義,子宮頸癌好發位置在子宮頸,位置在陰道最深處,女性平常自己摸不到、看不到,即使罹癌往往也不自知。當自覺不對勁,常是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目前國內女性多是透過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發現子宮頸癌,在做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是否有異樣,因此「抹片檢查一定要定期做」。臨床上,當子宮頸癌尚未進入癌症期別前,此時屬於「癌前病變」,正常細胞像是有著同心圓的荷包蛋,但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細胞開始變異,最後在周邊長出許多刺,成為具有武裝的癌細胞。此轉變過程,並非一夜之間,而在細胞變化的過程就稱為「癌前病變」,因此癌細胞進展是從正常細胞到異常細胞,最後變成癌細胞。癌前病變分三期,以電燒或圓錐切除清除異常組織。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分為三期,陳文欣說,人體有自然代謝異常細胞的能力,面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早期患者,須先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如果發現患者未有人類乳突病毒,輕度感染應可靠身體自然的免疫力消除。但如果驗出人類乳突病毒,就須進一步切片檢查;如果發現細胞已有變異屬於中度,就會以電燒清除,但若是癌前病變重度患者,則需要以圓錐切除的手術方式,清除異常組織。癌細胞一旦遠端轉移,晚期治療非常困難。而當變異細胞成為癌細胞後,子宮頸癌依癌細胞侵犯組織的深度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情形分為四期。陳文欣說,癌細胞十分具有攻擊性,因此「不會只停留在某一器官上」,必會侵犯其他組織、器官。如第一期癌症,癌細胞侷限在子宮頸,但第二、三、四期時,癌細胞會侵犯子宮頸鄰近的組織、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膀胱、直腸或腹壁等。陳文欣說,癌細胞特性是距離愈近的器官,愈容易先被攻擊,距離愈遠的器官,愈不容易被攻擊,一旦轉移到遠端器官,代表癌細胞攻擊力強,病情嚴重,如子宮頸癌末期病人的癌細胞還可能轉移到肺、肝、腦、骨骼等。早期子宮頸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治療方面,依病人罹癌期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如第一期患者依病情不同,可以採用手術切除病灶;但無法手術的患者就須採電療合併化療,第二至第四期患者多採用電療合併化療;晚期病人則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但任何治療都必須是醫師充分診斷後,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三、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2%、59%及23%。女性篩檢後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若延遲就醫或不去治療,將會影響存活率。30歲以上女性務必定期受檢,避免進入癌症階段。陳文欣指出,晚期子宮頸癌是治療非常困難的疾病,政府才會積極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為的就是能早期發現,不要讓病程進入癌症階段,如果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可以即時終止癌細胞病變,讓病人的生活品質獲得很好的改善。陳文欣提醒,子宮頸癌患者於治療期間,病人一定要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治療。至於未罹患子宮頸癌的30歲以上女性,政府給付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務必定期受檢;而多重性伴侶、吸菸為罹癌危險因子,都應該避免。Q:接受HPV疫苗接種後,是否還需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需要。因疫苗的涵蓋價數不同,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目前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4 癌症.肺癌
全球首發現!肺癌轉移與抗藥性和細胞激素IL6醣化缺失有關
全球研究多年,確定人體內「介白素─6(IL6)」在癌症變異中具重要地位,也會造成癌症不同的發展結果。成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科名譽教授蘇五洲領軍的肺癌團隊獨步全球發現,IL6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等細胞激素,尤其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與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是全球首次解開IL6分子如何調控下游訊息傳遞路徑選擇的謎題,未來透過不同醣化型研究,也許能找出抑制癌症生長及轉移、產生抗藥性等方法,為癌症治療開闢另一條嶄新道路。癌症研究團隊歷經10年研究發現,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主要與細胞激素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博士後研究員洪君樺表示,IL6是一種能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的細胞激素,過去許多研究發現,IL6會活化多重下游的細胞內訊息路徑,關鍵在於IL6不同的醣化型;N醣化有缺失的IL6會活化SRC-YAP訊息路徑,促進癌細胞轉移。洪君樺說,目前肺癌患者經檢測,只要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突變,使用標靶藥物EGFR-TKI治療,效果都不錯,但一陣子後會出現抗藥性,經蒐集許多患者檢體研究發現,癌細胞經該藥物治療後,會分泌高濃度N醣化有缺失的IL6,顯現癌症轉移及抗藥性的強烈關聯。洪君樺提到,研究過程最艱難的是蒐集IL6,肺癌患者中雖一半以上IL6指數會增高,但在人體的含量卻是微乎其微,以「皮克(公克的1兆分之1)」計算,能蒐集到儀器可偵測的數量是一條漫長的路,好在成大的國家級生醫光學影像核心平台,協助許多困難的影像分析。
-
2024-10-17 癌症.乳癌
「若乳癌復發,怎麼辦?」中年乳癌媽的焦慮藏有「洋蔥」
「如果癌症復發,我小孩還小,以後怎麼辦?」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觀察到,對於不少乳癌病患來說,「復發」常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像有的病患在三十多歲發現得到乳癌,可能有家庭、小孩,而這群病患,往往擔心乳癌復發、惡化,家人、孩子沒人照顧,甚至有病患擔心到得憂鬱症,或每三、四個月就要求做乳房檢查,這種「自己都生病了,還不斷為孩子、家人擔憂」的心情,讓陳守棟深感不捨。乳癌病患焦慮度最高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有統計發現,在所有癌別中,乳癌病患的焦慮度最高,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乳癌病患當中,很多病患肩負家庭責任,事實上,身心壓力也會影響癌症復發風險,因此,對病患的身心支持,非常重要。術後還要留意殘存癌細胞勢力陳守棟分析,乳癌復發風險和癌症期別、乳癌類型有關,如果已經有淋巴轉移,或者腫瘤比較大、超過兩公分,復發風險就會比較高,即使透過手術拿掉腫瘤,癌細胞也可能透過淋巴、血管轉移,若無法將這些游離於淋巴、血液的癌細胞消滅殆盡,病患的復發陰影便如影隨形。「早期乳癌復發機率,主要看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pCR)。」黃俊升指出,像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接受體)陽性病患、癌細胞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手術後未達pCR標準等,都是早期乳癌復發高風險族群。術後ADC精準攻擊,進一步殲滅癌細胞對於上述高風險族群,目前醫界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並搭配化療,先進行術前輔助治療,以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如果未能達成pCR目標,也就是non-pCR,此時取出檢體,還是驗得出癌細胞,這就代表患者的體內仍有殘存的癌細胞,這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甚至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此時建議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在這階段,ADC(抗體藥物複合體)藥物便扮演關鍵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表示,這類藥物是強化版的標靶藥物,這種藥物結合單株抗體與小分子化學毒殺藥物,並帶有連接子結構,這就像巡弋飛彈、魔術子彈,可以精準瞄準、攻擊癌細胞。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病患用藥後,復發風險可降低約50%,癌症治癒機率大為提升。早期高風險族群,更有機會降低復發機率今年(民國113年)8月1日起,健保署將ADC藥物納入早期HER2乳癌健保給付,主要對象為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且沒有達到病理完全緩解 (Non-pCR)族群,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經醫師評估,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黃俊升叮嚀,乳癌病患若要降低復發風險,除了遵循醫師建議、接受正規治療,平常也要多紓壓、多運動,飲食要營養、均衡,生活作息也要規律。
-
2024-10-12 癌症.抗癌新知
放射加標靶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一把抓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歷經八年抗癌,仍不敵病魔去世。對很多人來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很陌生的疾病,其實台灣一年有1,400人罹患此病,發生率持續上升中。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是以手術、標靶藥物等方式治療,現在最新的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radio-ligand therapy),不僅可用來治療還可以當成診斷的工具,療效比標靶藥物高了近十倍。神經內分泌瘤變化多端難診斷 甚至五至七年才揪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長在很多地方,最常見的原發部位是直腸、胰臟、小腸等。依有無分泌過量荷爾蒙引發症狀,可分為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有症狀)和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無明顯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變化多端,不容易診斷,有些病人甚至要五到七年才被診斷出來。標靶鎖定、鎦-177破壞 合力殲滅癌細胞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黃玉儀表示,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法包含了手術、標靶藥物及化療,而現在最新的療法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是放射加上標靶的療法,機轉是將放射性同位素與標靶配體分子聯結,標靶鎖定癌細胞後,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放射線,可以診斷及治療癌症。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用在治療部分,是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配體聯結後,經由靜脈注射進入人體,標靶尋找癌細胞後會連結上去,接著鎦-177釋放Beta射線,以物理方式精準破壞、殺死癌細胞,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做為診斷工具時,是將鎦-177更換成鎵-68,同樣的進入體內找到癌細胞後,鎵-68會釋放伽瑪光,這時再利用正子掃描,即可以看到癌細胞分布的位置。精準放射標靶療法可治療多種癌症 台灣只適用神經內分泌腫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謝佳訓指出,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可以運用在多種癌症,如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等的診斷及治療,台灣目前只適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全世界最有名的歐洲ENET指引,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分化良好G1、G2病人,做過其他治療、出現淋巴轉移時,標準治療就是精準放射標靶療法。黃玉儀有一名64歲的女性病人,她在2019年因為肚子不舒服就醫,赫然發現罹患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到胰臟及淋巴結。但是在開刀及荷爾蒙治療後,短短2年就復發,且已轉移到肺、肝臟等器官。雖然再次動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最終宣告失敗,全身從頭到腳幾乎都有癌細胞。去年5月,這名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結果發現,癌細胞數量不斷減少,做完四次的標準療程後,腫瘤指數完全降回正常。不過,鎵-68正子掃描顯示體內還有殘留癌細胞,未來會再做接續的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標準療程四次 殘留癌細胞用其他方法接續治療謝佳訓補充,像這樣的病人可以繼續做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但是考慮到身體可能無法承受同樣的治療,或是因為此治療的費用昂貴等,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標靶、免疫療法或新型的化療藥物等進行後續治療。病人接受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後,體內會有的放射線,劑量非常低,回家後不需要隔離;不過,一到二週內要與人保持一至二公尺的距離;體內的放射線劑量不高,但是因睡覺時間較長,累積的放射量會稍多一點,一周內不要與他人同床共枕;另外,病人的排泄物也會有少量輻射線,上廁所後應沖水二次,避免讓他人接觸到。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LT)這項可診斷、可治療的工具,不僅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新的治療趨勢,未來擴及適用於其他癌症亦指日可待。
-
2024-10-09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為何這麼快走?蘇一峰分析可能原因!末期治療每年百萬起跳
藝人汪建民沒有抽菸習慣,卻罹肺腺癌4期,抗癌10個月,日前病逝,享年56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空氣汙染是台灣目前不抽菸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肺癌腦部轉移 表時日不多汪建民去年11月確診肺腺癌,他生前受訪時說,癌細胞擴散,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他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蘇一峰表示,其實前一陣子傳出肺癌腦部轉移,只能要靠化療治療,「這樣的資料,就是代表時日不多了」。一般肺癌如果腦部轉移,只靠化療大概平均只能撐2、3個月;肺癌如果腦轉移,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就可以撐1年。4期肺癌只靠化療 不但痛苦且效果差「肺癌到第4期,治療很花錢」,蘇一峰表示,沒錢的人只能靠健保給付的治療,只靠化療為主,不但痛苦,且治療效果差。有錢的人還可以自費標靶藥物、質子中子治療、免疫療法,上述治療每年都百萬起跳。※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場颱風假的省思
颱風逼近,政府為了減少民眾外出上班上課的風險,在考量風雨可能的規模後,宣布因應風災暫停出勤,就是大家口中的「颱風假」。然而這個停止出勤日,並非真正的「假期」,原始目的是讓民眾待在家裡避免危險,只是對主管機關來說,也真的很難預料此一決定之後是風雨交加、抑或無風無雨。這幾天北部有些地區就多了兩天無風無雨的非出勤日,孩子們因為不用上學樂得開心,他們還不理解這樣的假期可能是嚴重的災難或經濟損失而換來。然而對於長期在醫療工作的人員來說,沒有所謂的「颱風假」,病人還是需要照顧、有緊急需求的人會來掛急診,醫療人員有必須風雨無阻前來醫院的天職。這當中出現了矛盾又無解的問題:所謂的「緊急就醫需求」,究竟是醫療端判定?或是民眾主觀覺得緊急?正常來說,醫院的「非緊急部門」會隨著颱風防災而關閉,保留原本就不因天災國定假日等休息的急診。當風雨極大時,民眾會自行決定擇日就醫,若身體極度不舒服,自然冒著風雨也得來掛急診。然而,隨著無風無雨的颱風假出現,民眾不會因為風雨被困在家中,仍可安全抵達醫院時,可能因為到了醫院才發現門診沒開,也可能心情著急覺得仍需就醫,這些病人會大量湧入颱風天仍持續運作的急診。「我都到醫院了,不能在急診處理一下嗎?」「我的慢性病藥物吃完了,門診沒辦法拿藥,可以在急診拿嗎?」「我想開診斷書請領保險,門診沒開,可以在急診開嗎?」「我本來排定今天要做檢查,可以從急診安排嗎?」「可否請急診幫我聯絡我的主治醫師過來看?」過往急診雖不乏處理非緊急病患的需求,柔性勸說請其改掛門診,然而颱風天的亂象,則沒那麼容易處理,不時出現醫護人員與病患的衝突。事情總有兩面,從醫療端看或許覺得許多不急之事,既然颱風打亂了原本節奏,那就改天再行;從病人端來看卻不是如此,特別是有些需要持續用藥,不適合貿然停藥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藥、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甚至是抗癌的標靶藥物等),姑且不論只停幾天藥是否加重疾病(這是專業醫療,很難一以概之),單是病人的擔心,便很難由第一線人員來說服。然而從急診開立長期慢性處方,這是個怎麼都說不通的事。有些醫療機構會因應開設領藥門診,有些機構索性門診照舊,為的就是避免這些爭議與爭執,只是這樣的作法究竟是院方的權宜之計,還是中央主管機關該給予的規範?一場颱風假,放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如何在病患就醫權益、醫院運作與醫療從業人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
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已連續停班停課二天,因應颱風,許多醫療院所也暫停看診,對於需定期回診或好不容易掛到號的民眾而言,則是叫苦連天。但其實並非所有醫院都停診,花蓮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位於關渡的和信醫院、北市的西園醫院、書田診所照常看診,也有許多醫師不忍患者得重新排隊,今仍冒著風雨到醫院看診。榮總院長陳威明: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不忍再讓他們等許多醫院開設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就由院長陳威明親自上陣,很多患者平常掛不到他的診,十月三日有機會給他看病,由於天氣狀況尚可,有上百人掛號。陳威明表示,對於求診患者,一定盡力把他們看完。他昨天還開了八台刀,他說畢竟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有人從中南部或花東遠道而來;對於住院患者,已空腹灌腸,再讓他們繼續等下去,也不忍心。台大副院長陳晉興: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是肺癌權威,他直言,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今天開刀的病人為預定的三分之一,都是腫瘤較大、拖不得的病人,「明天不能再請假了,風雨多大都看門診」。他已跟團隊溝通,一定要看診,而且有些患者開完刀要拆線、有些則是固定要來拿藥的,以肺癌標靶藥物為例,一延就是一個星期,影響相當大。「最難掛號名醫」王宗道:今天停診,下周也看不完被代掛網列為「最難掛號名醫」之一的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即使是颱風,也不敢不看,因為每次診動輒一到兩百名患者,今天停診,那下周也看不完。他表示,每次颱風假,他幾乎都不會取消診次,其實院內許多醫師,也都會到院把患者看完。即使今天台北風雨不小,到診率也相當高。新光醫院洪惠風:停診兩天,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颱風連續停診兩天,可預期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平均一診50到60人,下周至少百人以上,通常颱風後的門診,醫師開放名額,讓原本應該本周看診的人,都能在下周的診次消化完,不過也有些急著要回診確認病情,會建議到鄰近的急診先就醫並且拿藥,下周再回診調整藥物。台大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想到患者南北奔波,即使颱風天也一定看診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他的診一周才一次,每次患者大約150人左右,四天前醫院就先詢問颱風天開不開診,每次颱風他都一定回答「風雨無阻」,今天患者到診率約有七成,到今天中午12點左右,患者還有快50多人還沒看完。昨天是梁金銅排定的手術日,但因颱風護理人力減少,原訂開2台大腸癌,縮減為一台,目前只能額外調配時間替患者開刀。梁金銅說,颱風天對於患者就診一定會有影響,不少從外縣市來的病患,為了看診提前北上,住在台北的旅館,就等今天就醫,他光想到患者為了求診如此辛勞,即使颱風天也一定會看診。王宗道表示,台大醫院於颱風期間公告「颱風特別門診」,民眾可以直接致電探詢,通常患者多且處理急症的單位多會看診。如果患者需求高,醫師也會因應需求而開設颱風門診,不過都是採取到診不續掛方式,看完原本就已經掛號的患者。針對停診資訊,陳晉興說,都有發簡訊告知患者,不過如果比較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可以特別門診由其他醫師代理開藥,或者到急診就醫,如果症狀相對輕微,或者是要看檢驗報告的,可以晚一星期,希望大家互相配合,但「颱合假不會放到三天吧?」醫療和民眾健康有關,一直放下去,也會影響大家權益。陳威明表示,碰到颱風停診,加上下周有國慶假期,影響很大。他昨天深夜發了一封簡訊給全院同仁勉勵大家加油,「我們都是默默奉獻的一群,軍警消也一樣在執勤待命,讓很多人可以去購物、看電影,反正沒上班,薪水也不會減少。有些行業的朋友沒有上班就沒有薪水,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想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2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大附醫、聖安生醫研發奈米第三代抗體藥物 針對多種癌症
許多標靶藥物在抗癌治療中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共同研發名為「Nb-TriTE(SOA101)」的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針對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監測的機制,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Advanced Science》。預計明年將針對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等晚期癌症患者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這款新藥同時具備兩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功能的抗體,採用了第三代奈米抗體技術,能夠同時鎖定腫瘤細胞上的PD-L1和HLA-G蛋白,解決現有抗體藥物因單一靶點而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他進一步說明,如果人體安全性試驗成功,最快可在一至兩年內進行上市前的關鍵臨床試驗,達成癌症治療目標。與傳統單株抗體相比,SOA101的奈米抗體技術具有更小的分子量,僅為單株抗體的十分之一,這使得它能更有效穿透腫瘤環境,並且在溫度變化中保持穩定。周德陽強調,SOA101的結構設計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將有望成為癌症治療中的一項重大突破。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SOA101兼具奈米結構與鎖定雙免疫檢查點的特性,具備廣泛的臨床應用潛力。研發處長邱紹智則指出,雖然國際上已有大廠在開發雙特異性抗體,但SOA101還額外增加了一個腫瘤抗原靶點,克服了技術和製程上的挑戰,具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力。為加速SOA101的臨床應用,聖安生醫已完成與美國FDA的pre-IND會議並獲得正面回應,同時已經完成GMP等級藥物的量產及相關申請文件的準備,並正式提交了Phase I/IIa的臨床試驗申請。若順利獲批,SOA101將成為全球首款進行「First-in-Human」臨床試驗的三特異性奈米抗體藥物。中醫大附醫與抗體新藥開發公司將繼續攜手共同合作,已向美國FDA申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預期將於2025年開始收案,對象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第四期且現有治療無效的患者。周德陽表示,未來這款藥物有望擴大應用至其他實體腫瘤的治療。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
2024-09-28 癌症.抗癌新知
「大腸癌等7癌別」單基因檢測納健保!標靶藥物更有效使用,把握治療黃金期
為精準使用癌症標靶藥物,健保署自五月起,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納入健保,適用十九種癌別,但有些標靶藥物不需要採檢多位點,僅需檢驗單一基因,此舉能幫助健保使用更有效益,健保會日前召開共擬會議,通過七種癌別可採「單基因檢測」,新制最快十二月上路。癌症標靶藥物能大幅增加藥效,但過去癌友要使用標靶藥物前,得自費二萬多元檢驗NGS釐清是哪種基因突變,有些癌友因拿不出錢而錯過治療時機。今年五月健保署將十九種癌別,使用NGS的費用納保給付。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NGS的檢測是包裹式的多位點基因檢測,在台灣有部分的癌症患者,都屬於同一種的單一基因突變,因此篩檢不需要一次驗這麼多基因,共擬會決定,原開放的十九種癌別中的七種癌別,新增使用「單基因檢測」,檢驗費用由健保支付。七種癌別為大腸直腸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不含髓質癌、腸胃道間質瘤、多發性骨髓瘤、B細胞淋巴癌檢驗、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等,每年九千多名癌友受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3 醫療.中醫
當歸萃取助抗惡性腦瘤!「個人化食補」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逆轉改善患者症狀
大眾多認為中醫藥僅作身體調養食補之用,甚至與地下電台不明偏方混淆;然而,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精準尋找治療罕見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未來,這項技術將擴展應用,針對每個人不同需求,研究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以及早預防疾病。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床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為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梁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林欣榮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參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為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09 癌症.其他癌症
腰酸背痛竟是癌細胞作怪 補骨針打擊骨轉移改善生活品質
千萬不要小覷下背痛,可能是癌細胞在作怪!一名85歲的老先生去年因為下背痛、骨盆疼痛,痛到整天躺在床上,後來去推拿了好幾個月,症狀遲遲未改善,直到去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已是晚期肺癌,而且已有多達20、30處的骨轉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癌細胞。他在接受標靶藥物等治療及打補骨針,一年多後,癌細胞獲得控制,生活品質改善許多。乳癌、肺癌等最易發生骨轉移 全身骨頭都可能發生很多癌症都會發生骨轉移,最常見的有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等。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何景良醫師解釋,人體的骨骼有蝕骨細胞和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老化的骨頭,造骨細胞負責骨質的新生。一般來說,這兩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讓骨骼可以正常代謝。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造成骨頭結構的破壞、骨質流失,引發疼痛、病理性骨折、壓迫性骨折等。骨轉移的部位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人體的中軸骨,例如頭蓋骨、上臂骨、肋骨、脊椎、骨盆、大腿骨等。骨轉移骨頭壓迫神經嚴重會癱瘓 置放支架預防塌陷骨轉移的症狀根據轉移的部位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若是轉移到脊椎時會造成壓迫性骨折,神經被壓迫後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手腳麻痛,甚至癱瘓等。如果轉移到上臂,會發生病理性骨折,也就是沒有撞擊到就發生自發性骨折。骨轉移的症狀對病人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何景良指出,骨轉移的治療要先控制原發性的腫瘤,譬如肺癌轉移到骨頭,要進行化療、免疫、標靶藥物等全身性的治療,控制肺部腫瘤,然後再視狀況評估骨轉移的治療方法。假使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尚未壓迫脊柱時,可動手術置放支架固定,預防脊椎繼續塌陷,降低骨折、壓迫神經等風險。打補骨針控制症狀 單株抗體效果好另外,還可以打補骨針來緩解骨轉移的症狀。目前補骨針有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兩種藥物。由於蝕骨細胞會分泌一種刺激物(RANK的Ligand),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加速對骨頭的破壞,單株抗體可以抑制RANK訊息傳遞,避免蝕骨細胞過度活化,是局部控制骨轉移最好的藥物,每個月打一針,皮下注射即可。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抑制蝕骨細胞的產生,保護骨骼,是以靜脈注射,過去要打4個小時的點滴,現在的藥物15分鐘就可滴注完成。避免下顎骨壞死副作用 補骨針前先檢查牙齒何景良說,補骨針最大的副作用是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治療前要先接受牙齒檢查,如果牙齦有問題要先處理,否則打補骨針後會加速惡化。打補骨針期間不能植牙、避免拔牙,政府也有補助每三個月會做一次氟化物治療來保護牙齒。還有,補骨針會造成骨質疏鬆,必須多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期追蹤等。目前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發生骨轉移,補骨針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其他的癌症,像是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出現骨轉移,沒有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最後,何景良說,很多人腰酸背痛都去推拿,直到未改善就醫時才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轉移到骨頭,因此提醒,若是復健一段時間或服用止痛藥一、兩週,症狀未改善,尤其是晚上比較痛,再加上走路或是移動特別疼痛,可能是骨轉移的疼痛,應儘快到大醫院檢查。
-
2024-09-0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嗽微喘檢查出肺腺癌!久咳看不好先做這種檢查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肺癌【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小診所的夜間門診,承襲鄉村人口的習慣,晚上出門的人不多,夜診病人三三兩兩,一個六十歲上下的阿姨走進診所,跟櫃台說想看咳嗽,阿姨看起來很有氣質,講話很溫柔,但講沒幾句就穿插著咳嗽。阿姨走進診間還咳著:「醫師,我這咳嗽從新冠好後,已經咳好幾個月了,看過很多診所都看不好,反覆咳,家人說家裡附近有胸腔科醫師,叫我來看看。」「您新冠是什麼時候的事?」「七八個月前了。」點開阿姨的雲端病歷,果然斷斷續續每個月都有感冒和咳嗽的用藥。「OO女士,您以前有氣喘病史嗎」?「沒有。」「那有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嗎?」「沒有特別感覺。」我看了阿姨的喉嚨,看起來確實也沒有明顯發紅或胃食道逆流的徵象。心想新冠後久咳,誘發氣喘還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您咳這麼久,有照過X光嗎?」「還沒有照過,之前都是當成看感冒,拿藥吃而已。」久咳微喘心電圖查出心律不整 確診肺腺癌正想應該排個肺功能和胸部X光,因為夜間合作的X光檢驗所已經休息,想說是否要先做肺功能鑑別氣喘時,聽診發現阿姨的心律不整是會漏拍的那一種。當下一驚,馬上請她去做心電圖,心電圖出來是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可能會進展成完全阻滯的第二型,有生命危險那種,雖然阿姨現在只覺得輕微喘和很咳,但若心電圖發生變化,後果不堪設想!立馬跟個案要家人的聯絡方式,簡單說明病情後將阿姨轉到急診。急診X光發現心臟後面有腫瘤陰影,做了一些處理後,先讓阿姨出院回家,接下來醫院安排的電腦斷層發現肺腫瘤整個包在心臟和大血管上。阿姨夫妻擔心的回到診所,諮詢接下來他們要怎麼辦,我看了雲端資料後,把後續醫院可能做的檢查,稍微做了說明,讓夫妻有些心理準備,後續切片證實是第四期的肺腺癌。所幸這位溫柔和善的阿姨,肺腺癌的細胞是屬有有基因突變的種類,適用於標靶治療,經過合適的口服藥物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太到,阿姨的心律回歸正常,咳嗽也大幅改善。久咳不癒 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肺癌雖然不是久咳最常見的原因,但久咳不癒的病人,建議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檢查。然而,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篩檢並不敏感,通常靠X光診斷肺癌多半是第三期以上。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廣的肺癌癌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是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因為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行,讓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如果是有家族肺癌病史的50-74歲男性,和45-74歲女性,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個案,都可以洽各大醫療院所,詢問是否可做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邊要注意的是,吸菸個案必須配合戒菸治療才可接受篩檢。目前肺癌的治療進展神速,離我在十年前胸腔專科考試時還只有幾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到現在藥物治療的組合和選擇多到數不清。各種新型的基因突變點和研究也持續在進行。以往覺得第四期肺癌可能人生所剩無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以肺腺癌為例,台灣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目前第三代的基因突變藥物號稱超過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超過三年的存活時間。臨床上雖然有些棘手的個案真的診斷沒多久就離世,但也有許多個案,可以一線治療接二線,二線接三線,換了十幾線治療撐過五年十年的個案。而這些有機會長期抗戰的個案,也代表癌症治療進入一個新紀元,逐漸步入類慢性病治療的時代。(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共同找解方 健保署:明年五十億暫時性支性可彈性討論
賴清德總統宣示二0三0年要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肺癌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如何減少晚期肺癌的死亡率成」了重中之重,醫界指出,由於目前健保給付未能接軌國際,病人自費情形大幅增加,造成臨床上用藥困境,專家們也希望與政府攜手找出肺癌治療接軌國際,且更積極策略解方。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一成,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彎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與會專家提出多方建議,期待醫界、病團與官方共同努力,依醫療平權精神,達成總統宣示目標。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要降低癌症死亡率必須得先降低晚期患者的死亡,這與早期患者的長期存活概念是不同,以死亡人數最多的肺癌為例,目前一年約一萬多人辭世,第四期患者又佔了一半以上,若要減少三分之一,須挽救三千人生命,因此補足晚期治療缺口是第一重要任務。談到晚期肺癌治療缺口,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以人數佔比最多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標準治療是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較於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從八到十個月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但目前健保給付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可用藥;至於沒有驅動基因者要用免疫藥物,給付上也有條件限制,若無法獲得給付病人就得自費。新藥使用階級化隱憂與會者分享一名律師在疫情期間罹患肺腺癌,且帶有EGFR突變基因、已腦轉移,雖然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晚期肺癌、帶EGFR基因突變患者應以第三代標靶藥物為一線用藥,但當時台灣仍未給付,由於患者沒錢可自費用藥,採取其他治療方式後不久即過世,賴俊良也提到自己曾自掏腰包,幫職場同僚付自費藥物經驗。站在第一線面對病人,臨床醫師還是希望政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直言,讓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及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非常急迫的問題,當病人沒有接受國際標準治療,不僅無法參與後續新的臨床試驗、失去使用新藥機會,未來新藥適應症皆要銜接標準療法,病人過去未接受標準治療,等於從適應症就被排除在外,勢必影響病人往後使用新藥權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台灣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皆低於日韓,依該基金會調查,六成五的患者有自費醫療經驗,當越來越多病人自費用藥,而經濟能力較差病人無力負擔自費藥物,治療權益就會受影響,並帶來醫療平權階級化隱憂。此外,若第一線治療沒有接軌國際,也影響醫師臨床用藥經驗,且無法累積更多本土真實世界數據,這樣的結果,恐造成研究報告無法投稿至國際期刊,不僅削弱醫界研究量能,對台灣整體生醫產業競爭力、新藥使用經驗傳承等都將帶來巨大衝擊。余忠仁也提醒,除了當下最迫切的晚期治療缺口需要補足,目前也觀察到,許多先進國家的給付趨勢已提前至第三期,這群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很高,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有EGFR驅動基因者若及早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復發風險可降低八成,這群患者約佔一成,財務衝擊相對較小,可惜目前仍面臨新藥給付空窗,其治療急迫性不容忽視,建議政府超前部署,逐步編列財源,並往前期治療給付邁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建議,政府在評估新藥給付時,應跳脫健保總額框架限制,比照國際治療指引,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的參考。對於因財物衝擊大、健保未能給付而療效明確,且已經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並能有效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的新藥,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才能及時貼近癌友急迫性用藥需求。盼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針對肺癌第一線用藥是否接軌國際治療,明年預計有五十億的暫時性支付專款,預算上會有彈性,對於有臨床迫切需求的藥品,將與專家討論出優先順序,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實際上,癌藥花費已佔健保醫療支出六分之一,平均成長率百分之九,皆高於同期健保醫療總額成長率,新藥新科技預算也達歷史最高。在會議上,與會專家皆肯定目前政府的用心,特別是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給付,也已逐步規劃相關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專家們認為,若要達成總統的宣示目標,也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預算,包括拉高醫療健康投資佔比,讓抗癌戰役可以有更多的彈藥、資源。另外,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對於癌症新藥,部分民眾願意平均每月付二到三萬元自費額度。不過,石崇良也指出,由於癌症病患屬重大傷病,治療無法部份負擔,因此,這部份須要修法。與會專家們也認為,民眾須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若需要修法,也希望可以凝聚共識,逐步規畫。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7-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 開腹發現高惡性度腸癌
38歲洪小姐是年輕媽媽,3年前吃雞蛋糕,引起劇烈胃痛、便祕、腹脹,始終找不出原因,接受傳統開腹手術,發現大腸右側的一顆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檢查證實為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以致兩年半內復發兩次,最後切除子宮、卵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與腫瘤位置有關,例如,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糞便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容易被輕忽,因此,許多患者確診時都已至第三期、第四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個案中,BRAF突變約占5至8%,患者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且抗藥性偏高、容易復發。以往並無專屬標靶藥物可用,患者於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僅13個月。洪小姐為典型BRAF突變大腸直腸癌患者,因BRAF基因突變,復發風險極高,一開始歷經12次化療,以為術後可以多撐幾年,沒想到半年後就復發,接著再做18次化療,癌細胞還是轉移至卵巢,必須切除子宮與卵巢。「無論如何我要堅強,我不只要續命,我要徹底康復,我要好起來,陪女兒體會人生的酸甜苦辣。」洪小姐說,確診時,女兒才3歲,這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必須保護女兒,不能輕言放棄。所幸,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幾乎看不到癌細胞蹤影。高醫附醫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BRAF基因突變患者治療難度較高,因容易復發,治療急迫性更高,只可惜健保目前尚未給付專屬BRAF雙標靶藥物,患者必須自費,但因價格昂貴,不少病家最後「因病而貧」,期盼政府盡速給付相關癌藥,讓癌友獲得最好的治療,不留遺憾。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癌症.肝癌
肝癌治療方式有哪些?肝功能、肝腫瘤位置與大小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
在肝癌治療中,患者的肝功能狀態、腫瘤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醫師指出,一旦腫瘤的位置入侵血管,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處理上也會更棘手。治療方式不單看腫瘤大小與數量,肝功能也是關鍵。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表示,在肝癌的治療中,肝功能相當重要,不只需要分析腫瘤本身的因素,還要檢視病人的健康狀況等,而這和肝癌大部分是來自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有關。「很多病人得肝癌的時候,肝功能已經不好了。」這會直接影響到治療的可能性和選項。例如患者能否手術,不是單看腫瘤數量和大小決定,肝臟功能好不好、肝臟「有沒有本錢切」也很重要。通常癌症分期是用TNM分期,也就是依照腫瘤的大小和範圍等,區分第一期至第四期。不過肝癌比較特別,許耀峻說,臨床上通常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CLC)的0、A、B、C、D等期別區分。早期患者腫瘤小難發現,多需仰賴定期追蹤。許耀峻說,第0級是最早的期別,患者肝功能還很好、健康狀態也好,癌細胞只有1顆且小於2公分,因為小所以很難被發現,通常需要仰賴定期追蹤。因為發現得早,可使用切除、燒灼、甚至是酒精注射等。針對0期或A期等相對早期的患者,治療目標是治癒,也就是把所有的癌細胞都除掉。許耀峻指出,換肝在學理上是最好的選項,但肝臟來源是一個問題,實務上不太容易;第二是透過手術,切除癌細胞和周圍肝臟組織;第三個是局部燒灼治療,包括射頻消融、微波、冷凍等,癌細胞非常小,也可以打純酒精,這一類統稱「局部消融」(focal ablation),原理都是以針具刺入肝臟,進到腫瘤或其周圍,讓癌細胞壞死,因為不用切除肝臟,是肝機能比較差的患者,在手術以外的選擇。腫瘤位置若太深,切除困難風險相對也大。這些治療選項也與病人肝功能好壞、腫瘤大小、位置、分布等密切相關。許耀峻說,如果腫瘤太大,燒灼可能無法完全燒乾淨;或者是腫瘤不只一顆,且分布在肝臟左葉和右葉,就不太可能用切除的方式,因為不可能同時切除左右葉。癌細胞的位置也可能影響治療的選項與預後,許耀峻說,如果在很表面,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把局部一小塊肝臟切下來,對肝臟的破壞不大;如果在很深的地方,要切除就「茲事體大」,除了切除較困難,也可能需要切掉較大一塊肝臟;又或者位置很靠近橫隔膜、心臟或腸子等內臟器官,即使能使用電燒,風險也相對較大。癌細胞侵犯血管,易隨血流擴散,肝功能好也難治癒。有些期別較晚的患者,雖然肝功能不錯,但腫瘤數量多,體積大或呈現瀰漫分布狀態,甚至已經「吃到血管」。一旦腫瘤侵蝕到肝門靜脈等血管,癌細胞可謂已擴散,就算肝功能很好,多半也難治癒。許耀峻強調,肝臟裡面有動脈、靜脈,特別是門靜脈,肝癌細胞容易侵犯肝門靜脈,一旦腫瘤的位置吃到血管或造成門靜脈栓塞,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若腫瘤位置界線不明確,呈現瀰漫性浸潤,治療時也容易燒不乾淨或切不完全,很難治癒。後期肝癌患者,可選擇栓塞或標靶、免疫治療等。中後期的肝癌,可以選擇的一個治療方式是肝動脈栓塞,許耀峻說,治療上會把供應肝癌血流的動脈使用藥劑堵塞,讓癌細胞因缺血缺氧以及化學毒殺而壞死;如果更後期一點、癌細胞已經吃到血管或遠處轉移,不適合栓塞,則可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藥物,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蓬勃發展,已是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許耀峻表示,病人狀況往往因人而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也是臨床診療考量之一,其他治療方式還有肝動脈輸注化學藥物、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此外一些發展中的療法,如細胞治療、溶瘤病毒、腫瘤疫苗等,則處於試驗階段,尚未進入臨床常規應用。肝癌治療方式肝臟移植:可以一併治療因為慢性肝炎而傷痕累累的肝臟,但是實務上不易施行。手術切除:早期肝癌且沒有肝硬化的患者,手術切除是治療首選。局部消融:包括射頻燒灼、微波、冷凍治療、酒精注射等,不用切除肝臟組織,是肝機能差的患者,在手術外的選擇。肝動脈栓塞術:常用於中後期肝癌,經由肝臟動脈,使用藥劑(包括化學治療藥物),透過栓塞術阻斷癌細胞血液供應,讓腫瘤因缺血或毒殺壞死。放射線治療:包括傳統放射治療(如光子刀)、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原理都是用放射線產生熱能,破壞癌細胞。標靶藥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是晚期肝癌病患的選擇之一。免疫治療: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近年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原理是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標靶藥物是目前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部分病患甚至可以達到完全緩解有效縮小腫瘤,健保也已有給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未接軌國際 患者恐將從適應症就被排外
依據112年癌登資料統計,有1,0348人死於肺癌,佔所有癌患的2成,成了新癌王,但現在的治療卻讓醫師憂心不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晚期肺癌現在的治療未接軌國際標準,但有些新藥試驗是以此為標準進行設計,未來可能讓台灣肺癌患者光從適應症上就可能被排除,也形成能獲得健保給付的人會愈來愈少,原本就自費的患者恐怕得一路自費下去,這對患者是極度不公平!」台灣肺癌罹患人數,在國健署進行肺癌篩檢政策後,新罹患人數逐漸提高,110年的統計肺癌有1.7萬人,其中九成二皆為非吸菸的非小細胞癌患者,陳育民指出,雖然篩檢讓早期患者略增,但不可諱言,晚期患者仍佔半數左右,其中7成都是肺腺癌患者,這其中5成有EGFR突變基因,推估下來,約有2,500人是陽性患者,也是肺癌患者中最大的一個族群。EGFR突變基因的患者,有較高的復發及轉移風險,目前國際治療指引,是將第三代標靶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許多歐美國家,甚至鄰近的中國大陸皆是如此。但健保現今給付限縮在只在外顯因子第19有缺陷及腦轉移的患者,僅約1成的患者能用到新藥,大概約2、300人。若病人想要使用藥物就得月花十萬元治病。健保限縮給付也對未來台灣在新藥研究上帶來影響,陳育民指出,「肺癌的臨床試驗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光台北榮總就有30餘件,自己擔任計畫主持人也有20多案,但臨床試驗收案需要標準治療的病人,但台灣未依國際治療準則走,導致標準病人減少,衝擊台灣未來的研究能力及治療經驗,由於無法累計更多本土資料,與政府希望可收集更多真實世界數據的政策背道而馳。陳育民舉肺癌人數佔最多的EGFR突變基因者為例,現在有些試驗是以使用過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基礎下進行新藥試驗計畫,這類臨床試驗結果已出爐,未來新藥適應症若建立在標準療法上,那麼多數台灣患者光從適應症恐怕就排除在外,這些問題在這一兩年內就會遇到。這也會產生曾獲得健保給付的少數患者,未來仍有機會符合新藥適應症,獲得健保給付的機會大增,但自費的患者恐怕被排除在適應症外,若想要用到新藥恐怕又得適應症外用藥,自己花錢治病。陳育民認為,以前還有一群台面下使用違藥者,因健保資料未有他們的用藥紀錄,新藥註定是要自己付錢,這是非常嚴肅及不公平的事,未來更可能衍生病人與政府或醫師間的糾紛。陳育民直言,治療未接軌國際,除了病人錯失用藥時機、國內病人無法參與臨床試驗外,對於新政府倡議要在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的目標,恐怕難上加難,目前健保署有想要解決問題,但預算就是固定額度,希望健保署持續與藥廠議價協商外,也可以如次世代基因檢測採病人部份負擔,至少可以讓病人在可負擔的金額下有機會使用到新藥,有一線延續生命的機會。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肺癌死亡率要降1/3,醫提關鍵解方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提「2030癌症死亡減3分之1」願景,在所有癌症種類中,肺癌的發生率、死亡率都名列第一,扮演「牽一髮而動全身」關鍵角色。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想盡快達到上述目標,必須從「擴大肺癌篩檢」、「補足晚期肺癌藥物缺口」與「第二、三期病患及時用藥」三方向做起,治療用藥必須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該用藥的人都可以用到藥,才是真解方。針對早期肺癌的篩檢,國健署第於2022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今篩檢約10萬人,余忠仁分析,國健署篩檢目標人數推估為60萬人,肺癌篩檢只能侷限於醫院與健檢中心,政策上路後,實際篩檢人數與60萬人目標相比,還需要很大努力,必須更全面推廣肺癌篩檢政策,才能讓民眾早點發現病灶、以期減少晚期肺癌。晚期用對藥,有效延長存活期「晚期肺癌病患中,目前有很大比例無法取得適合藥物!」余忠仁分析,晚期肺癌病患多仰賴全身性藥物治療,其中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在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只有八到十個月,隨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問世,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國際治療指引已將第三代標靶藥物列為治療晚期肺癌EGFR突變病患第一線首選。不過由於健保給付條件限縮只有部分腦轉移病患可以用藥,導致真正可用藥的比例只有一成到一成五,多數病患無法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用藥,抗癌之路也就格外坎坷、崎嶇。第三期復發風險大增,用藥更是急迫當肺癌進入第三期,即使開刀,五年存活率也只有三成,不少病患在開刀後一、兩年就復發,研究顯示,當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治療,術後復發風險下降八成之多,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術後可採免疫治療,復發風險也可下降約五成。不過無論是哪種藥,在這階段都沒有納入健保,病患只能自求多福。余忠仁直言,第三期人數只占肺癌病患的百分之十,如果使用適合藥物避免復發,病患存活期也就延長,第二期情況也是類似,這也是目前國際治療新趨勢,病患因健保限制而無法及時用藥,實在非常可惜。無法參與新藥試驗,病患權益受影響不只如此,醫師、專家也發現,越來越多肺癌新藥臨床試驗是根據國際治療指引設計,以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新藥研究為例,不少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往往是患者須接受過第一線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才能參加後續臨床試驗。不過,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嚴格限縮第三代標靶藥物之第一線治療使用,所以多數病患第一線治療並非第三代標靶藥物,自然也無法參與後續臨床試驗,當病患遭隔絕於多數新藥試驗,新藥引進腳步也會拖慢,這對整體醫療發展極為不利,對此,余忠仁也深感憂心。精準用藥刻不容緩,及時治療才能救命他認為,癌症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應該是讓病患都能得到適合藥物,透過精準用藥,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提升病患存活率,病患也可持續對社會、家庭產生貢獻。另一方面,癌症新藥基金也應納入符合國際治療指引新藥,病患也才能更快使用到新藥,治療腳步也才能跟上國際趨勢。「健保財務很難包山包海!」余忠仁語重心長指出,政府應考慮規劃第二層、第三層保險,讓不同層級族群可以有不同的保險架構,民眾也要了解醫療保險的投資是絕對必要,未來健保才能永續運作,並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支持與最有效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