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椎間盤突出
共找到
213
筆 文章
-
-
2021-01-29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腰痠多年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靠開刀解決!
回顧腰痠噩夢始自40歲那年,剛開始没那麼嚴重,請人按摩也就輕易度過,但時隔不久又復發,接著推拿、整脊、針炙樣樣皆試過,丹、膏、丸、散也一一嘗過。沒想到要看神經外科經朋友介紹改看復健科,透過X光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採拉腰牽引治療,經過長時間治療,仍然時好時壞,因病發時間過度密集,復健科醫師建議轉神經外科診治。對個人而言,神經外科是個很陌生的科別。為何不是看骨科而是神經外科?可能因脊髓神經密布,當然找神經外科治療較為專業,而且顧名思義,神經外科就是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所以凡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能夠經由手術改善或痊癒的,都是神經外科的醫療領域。天生骨骼成長不全脊髓開刀,直覺上不是小事,雖説治標又治本,但内心總有一絲絲被治成活標本的不安。自忖何妨先就近試試,接受檢查、看看結果、聽聽醫療計畫,病人有知的權利,更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經醫師做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約診看報告,診斷是第五節腰椎(L5)椎弓斷裂,這是天生骨骼成長不全所造成的缺損,而且L4與L5有鬆脫的現象,不會自行癒合,同時影響L4/L5及S(薦椎),因壓迫神經,所以腰部痠痛。沒有癱瘓風險才動刀治療方法是開刀將L4/L5/S以活動式固釘桿連結固定,經風險評估,手術位置在第四腰椎以下,不會傷及脊髓神經,没有術後下肢癱瘓的風險,當下即刻決定接受手術。手術後試著翻動身體,説也奇怪,腰部痠痛全然不見了,僅剩傷口疼痛,躺了病床七天,繫上束腰已能上下樓梯,行走自如,不禁感嘆是醫師神技乎?抑是神經科學堂奥乎。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一名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 心悸、喘、疲倦 是心房顫動主要症狀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 分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2種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 無輻射導管治療 減少癌化、基因突變風險莊傑貿提到,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職業傷害,如:椎間盤突出,可謂一舉數得。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腿麻反覆發作 醫師: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跡象
非久坐腿麻別輕忽 以免延誤致殘張小姐(化名)每次久坐就會腰酸腳麻,要慢慢起身一陣子後才恢復,治療一陣子卻沒什麼進步。根據理學檢查發現,她的腰椎活動沒有問題,雙下肢有水腫,全身筋膜有廣泛性的壓痛點,初步判斷腳麻原因應是久坐、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經全身水療後逐漸改善。像張小姐這樣因久坐腿麻問題的人不在少數,通常一個人的腿會因為姿勢不良而暫時麻木,例如:看電影坐太久,會突然站不起來;或是過去使用蹲式馬桶,常上完廁所也站不起來,不過這都是暫時可逆性的。但要小心注意的是,這種久坐腿麻反覆發作,時間越來越長或很難消退,要懷疑有沒有其他潛在性的問題,與腳和腿麻木相關疾病很多,以下列出常見的問題。姿勢姿勢壓迫是腿腳暫時麻木最常見原因,壓迫到神經缺氧或壓迫到血管造成血流量減少,醫學術語是暫時性感覺異常,可能導致的不良習慣包括:腿交叉太久、長時間坐或跪著、坐在腳上、穿著太緊的褲子襪子鞋子。受傷軀幹、脊椎、臀部、腿部、腳踝和腳部受傷會給神經施加壓力,並使腳腿發麻。糖尿病一些糖尿病患者會產生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損傷,導致腳部麻木、刺痛和疼痛,嚴重還會引起腿部疼痛。下背問題和坐骨神經痛下背部問題(例如:椎間盤破裂或突出)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麻木或感覺障礙從下背部延伸到腿部,甚至可能感到刺痛。周圍動脈疾病末稍動脈疾病導致腿、臂外周血管狹窄,減少血液量,腿是受影響最常見部位之一,走路或上樓梯會感到腿部和臀部疼痛和抽筋,甚至還會出現腿麻木無力。飲酒長期或過度飲酒也會導致神經麻木,尤其是腳部。其他身體問題腫瘤、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其他內科疾病。治療的方法很多,但還是跟診斷有密切的關係,需視原因安排治療才有效果。腿腳麻木是一種常見的問題,儘管有時休息後會變好,但當變成慢性時,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的跡象。任何出現無法解釋的持續性和頻繁性的麻木、疼痛或伴有其他慢性症狀的麻木時,建議還是去尋求醫療的診斷和協助,以免因重大疾病而延誤可及早醫治的病情。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神經阻斷術配合脈衝射頻治療 免開刀治好坐骨神經痛
新竹一名60歲的李先生大、小腿至腳底及腳趾酸麻痛好幾個月,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原本擔心要開刀治療,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醫師用神經阻斷術精確診斷出他左側第三、四、五腰椎及第一薦椎三條坐骨神經受壓迫,再以藥物和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止痛,最後針對第四腰椎坐骨神經疼痛,以脊椎微創內視鏡進行單節減壓,讓他免開刀就回復正常生活。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可分成第一種是吃止神經痛的藥就會好的,第2種吃藥沒效需要靠打針,打針指的就是神經阻斷術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第3種是打針沒效需要開刀;這3種沒辦法直接判斷,一定要吃過藥、打過針都沒效,才知道自己是非開刀不可的。黃鼎鈞指出,核磁共振對脊椎過於敏感,容易產生偽陽性,造成很多節都有骨刺而需要手術的情況,因此須使用神經阻斷術來分辨哪些是真的需要手術的位置。神經阻斷術是透過神經刺激針去刺激病人,確定是哪條坐骨神經被壓迫後,在可能被壓迫的地方,再以藥物去阻斷神經的痛覺,但藥效最長至兩到三周,若同時輔以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就可將效果延長至半年,如果脈衝射頻效果很短,則代表壓迫可能嚴重到要接受手術。黃鼎鈞說,透過神經阻斷術加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治療,就算最後必須動手術,也可以精準的針對確定壓迫的地方來手術,因開刀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往往是不可回復的,為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及後遺症,若夠微創拿骨刺,就不需要巨創的多節手術,讓患者能快速恢復工作與生活。
-
2020-12-16 科別.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診間常見60、70歲的老人家,一進來就喊:「我的腰痛、腿又麻,晚上還會一抽一抽的痠麻痛,整晚睡不好,很折騰!」經過醫師診斷之後,多半發現有坐骨神經痛的問題。 坐骨神經分布廣 脊椎老化影響大骨科醫師劉大永表示,因為坐骨神經的分布範圍很廣,在腰椎部分,只要椎間盤突出壓到其中一條神經,或是老人家的脊椎隨著年老而退化狹窄,或是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感覺疼痛。歸納起來,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見脊椎退化或長年骨刺造成坐骨神經痛,年輕族群的坐骨神經痛,則多半因為姿勢不正確、運動不當、搬重物或是外傷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造成。 坐骨神經痛初期症狀像腰痛 痛麻感從腰部往下肢延伸 劉大永指出,坐骨神經痛的初期症狀很像腰痛,不過,隨著神經壓迫的程度加重,疼痛感會循序漸進往下肢延伸,像是臀部、大腿外側與後側、小腿外側、腳底板等部位,都會開始有疼痛感,大部分的病人都是當疼痛範圍擴大、坐立難安時,才會來就診。 此外,有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閃到腰」而不去理會,但是,閃到腰是腰椎附近肌肉拉傷,通常休息幾天就會好轉,但坐骨神經痛則不同,會以反覆腰痛或痠麻症狀來表現,若不積極處理,即使休息個幾天也不會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坐骨神經痛開刀與否 需視個別病況而定要確認是否為坐骨神經痛,可藉由詢問病史、檢查神經傳導、照X光確診,然而,「醫生,我的坐骨神經痛到底要不要開刀?」這是坐骨神經痛的患者一定會詢問的問題。神經科醫師陳龍表示,要視病人的病況而定,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口服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抗憂鬱劑或抗顛癇藥物等,都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2、注射藥物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有效止痛,但不能長期使用。3、復健治療:局部熱療、電療、骨盆牽引、運動治療、針灸、推拿、拔罐、徒手整背、按摩等。4、調整生活習慣:如果不調整生活習慣,包括站姿、坐姿、睡姿、搬東西的姿勢、工作姿勢等,那麼不管是口服或是注射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要加強,尤其是老人家,緩和持續的運動,或許可以擺脫坐骨神經痛。5、手術治療:若症狀持續惡化,使用藥物及復健等保守療法仍無法緩解疼痛症狀時,就需專業的神經外科醫師評估神經學檢查與進一步核磁共振檢查,當神經根有明顯被壓迫時,例如已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應考慮開刀處理,以免發生併發症。 長骨刺不等於坐骨神經痛 骨刺並不限於脊椎 「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刺」這三種病名,常被混為一談,三者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完全相等。很多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而椎間盤突出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也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等於骨刺,只有少數人因時間久了,椎間盤鈣化才形成骨刺,那麼骨刺和坐骨神經痛有什麼關係呢?長骨刺就是坐骨神經痛嗎? 劉大永提及,民間常說的「長骨刺」,其實並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不論是骨頭增生、骨頭週圍的贅生物、椎間盤突出等,只要壓到神經的物體就統稱為骨刺。骨刺分為「軟骨刺」和「硬骨刺」,軟骨刺即是椎間盤突出,硬骨刺就是骨頭增生物,像是有些運動員長期投球、手肘的施力點就會長骨刺,骨刺並不限於脊椎部位,只要有骨頭的地方、使力不當,就可能增生小骨刺。 脊椎退化膝蓋也受影響注意 這些族群要小心為了避免脊椎提早退化,引發坐骨神經痛、膝蓋發炎等問題,陳龍提醒,坐著的時候腰椎與臀部呈90度,腰椎容易遭受擠壓,所以,坐著時腰椎的負荷比站著的時候來得大,若坐著且背又往前傾的話,腰椎的負荷會更大。 因此,坐著時應該使用靠背支撐住腰椎,才能減緩壓力,打電腦、坐著工作的人,每隔50分鐘至少要起身活動5分鐘,不管是拉拉筋、伸個懶腰,站起來走動走動都可以。 此外,搬重物的人,如搬家工、搬運工、建築工人等,因工作常需要扛重物,腰椎受力非常大,椎間盤容易突出、長骨刺而壓迫到坐骨神經;所以,常搬重物的人要注意正確的搬重物法,要蹲下去搬而不要彎腰去搬,或要穿著護腰工作,以減少腰椎的傷害。 而體重過重的胖胖一族,腰椎的負荷大,坐著的時候對坐骨神經的壓迫也較強,所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對脊椎會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沒運動的人,腰椎週圍的肌耐力不足,如果遇到不當外力或運動姿勢不正確的話,椎間盤就容易突出,久了長骨刺壓到坐骨神經,就會疼痛。所以,平日要靠運動來強化核心肌群,強化腰椎的保護力,才能間接保護坐骨神經的健康。 另外,還有嚴重的骨鬆症患者只要咳嗽或用力不當如提重物,就可能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甚至會影響行動力,造成臥床的嚴重後果,都得特別當心。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10 醫療.骨科.復健
長時間盤腿坐小心傷腰椎 醫師教多做這運動減傷害
● 長期盤腿坐,易歪頭、駝背、腰椎椎間盤突出、膝關節退化●盤腿靜坐是休養身心靈好方法,可在下面墊軟墊,背後靠著牆壁或靠墊●防止傷腰傷脊椎,盤腿坐要三不五時就起來走走或伸懶腰正確的姿勢和生活習慣,有利於健康和好的體態;錯誤的姿勢和生活習慣,則容易為身體帶來傷害。現在居家流行簡約風,一個茶几加上一個坐墊,吃飯、工作、看電視可能都在同一個地方,「盤腿而坐」一次就是好幾個小時。盤腿造成膝關過度彎曲盤腿坐看起來是個讓人放鬆的動作,相較於正襟危坐,感覺可以讓人坐得比較自在、比較久。但如果仔細觀察,當一個人盤著腿坐著看電視或打電腦時,他的身體往往同時存在幾個錯誤的姿勢,例如歪頭、駝背、骨盆傾斜,還會造成膝關節和髖關節過度彎曲。如果每天持續這些錯誤姿勢好幾個小時,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出現以下症狀:●歪頭和駝背:易導致「上交叉症候群」,讓人肩頸痠痛、胸悶、交感神經失調,甚至頸椎長骨刺。●骨盆傾斜:會影響身體下半身的循環,導致軀幹和下肢的肌肉張力異常,長期累積下來,容易發生腰椎椎間盤突出或長骨刺。●膝關節和髖關節過度彎曲:關節會提早退化,導致臀肌過度緊繃,產生假性坐骨神經痛。在這麼多的潛在傷害中,尤其是頸椎和腰椎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最容易導致長久的後遺症。雙腿蜷曲較難調整姿勢盤腿坐和蹺二郎腿,哪一個姿勢對身體比較傷?答案是盤腿坐。蹺二郎腿雖然也是不好的姿勢,但畢竟蹺腳的時候背是有靠著的,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可以靠椅背來分攤,頸椎和腰椎承受的壓力就減少許多;再者會蹺腳代表當時坐的是較高的椅子(坐矮板凳是蹺不了腳的),相較於盤腿坐時雙腿蜷曲在一起,要調整姿勢簡單許多,比較不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錯誤姿勢。事實上,盤腿坐並非不好,「盤腿靜坐」更是休養身心靈的好方法,真正不好的是長時間用錯誤的方式盤腿坐。推薦做八段錦運動要避免錯誤姿勢盤腿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一直處在必須盤腿坐的環境中。吃飯就在餐桌吃、工作就在書桌做,即使只能盤腿坐,也可以在下面墊個軟墊,背後靠著牆壁或靠墊,三不五時就起來走走或伸伸懶腰,都是防止傷腰傷脊椎的好方法。推薦平時可做八段錦運動的「雙手托天理三焦」動作,每天兩次,一次五回,可以有效避免因為長時間盤腿坐所導致的各種後遺症。
-
2020-12-10 科別.骨科.復健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現代上班族由於工作時間相當長、生活壓力又大,當壓力來襲就容易緊張,一緊張起來、肌肉就不易放鬆,因此,「這裡痠、那裡痛」對許多人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腰痠背痛久了不處理,放任肌肉緊繃與疲勞,將會變成慢性疼痛,嚴重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發炎,千萬不可忽視!久坐、少動、姿勢不良 痠痛三大主要元凶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會影響痠痛,若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也是促成痠痛的殺手。若你認為痠痛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痠痛早已不是老人的專利,而是大家都曾經有過的經驗。至於不喜歡運動的人,體內新陳代謝也會逐漸變慢,使得體內廢物不易排除,於是痠痛也會跟著繼續積存,因為肌肉痠痛代表新陳代謝的廢物(乳酸)囤積在體內,唯有增加新陳代謝,乳酸才能順利排出體外,才不會引起痠痛。腰痠背痛除內科疾病 大部分因姿勢不良引起既然痠痛如影隨形,到底身體哪些部位最容易痠痛?根據醫學研究,80%的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一次腰痠背痛的經驗,由此可見,在身體各部位痠痛的情況來說,又以腰痠背痛最為常見。有的人猛然彎腰,突然造成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痛到無法站起來!「腰痠背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相信這一句話能夠充分表達患者的痛苦心聲。復健科醫師武俊傑表示,腰痠背痛發生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腸胃不適等引起之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的不正確,或因老化形成的骨刺,或受到外力傷害所引起,其中又以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不正常的動作,導致腰背部承受過度壓力引起者占大多數。 此外,包括肌肉韌帶拉傷、骨刺或椎間盤軟骨突出症等,還有如運動傷害、提重物、久坐,甚至是咳嗽、打噴嚏等,都可能導致急慢性腰痠背痛,尤其是久坐不動造成的腰痠背痛,也有與日俱增的趨勢。冰敷、熱敷依部位腫脹與否決定 冰敷助消腫止痛腰背部就如支撐房子的樑柱,一旦腰背部初期出現痠痛症狀,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與復健,經過10年或20年後再出現問題時,症狀將會變得嚴重,治療上相對棘手。許多人一遇到腰痠背痛時,便會馬上聯想到熱敷,但是也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甚至有的人主張應該先冰敷24小時,更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72小時,到底熱敷與冰敷兩者誰先?還有應該敷多久時間才正確?武俊傑指出,要先採用冰敷或熱敷完全要看受傷部位是否有出現腫脹的清況,如果有腫脹必須先冰敷,因為冰敷的目的是要讓血液循環變弱一點,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因此,若屬於急性拉傷或局部拉傷,最好先採用冰敷,等到已經消腫之後,就應開始熱敷。至於要冰敷多久時間?武俊傑說明,完全要視消腫狀況決定,有的人很快的在一天之內24小時即消腫,即可接著熱敷;但是也有的人需要3天才會消腫,於是接著熱敷。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泡溫泉也可達同樣效果熱敷目的在於使患部附近的肌肉放鬆,並促進血液循環,使受傷部位得到舒緩,進而促進傷部癒合;若肉眼無法判斷是否有腫脹的話,一般在冰敷1天之後,即可接著熱敷。但是,如果因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會使肌肉變得緊繃,此時就應該直接使用熱敷,讓週邊肌肉放鬆,或者泡溫泉,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該掛哪一科? 醫師教你從對應位置分辨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1-28 科別.腦部.神經
30年來他靠小樹枝「戳鼻孔」才能打噴嚏...原因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4歲游姓男子30多年來飽受胸悶、呼吸不順之苦,更慘的是無法打噴嚏,多次就醫仍無法改善,只好採「手動式」暢通呼吸道,每隔3到4小時拿小樹枝刺激鼻腔打噴嚏,常因此造成鼻腔流血、發炎,苦不堪言;男子上個月向台中林新醫院求診,醫師查出是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所致,經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才讓他能暢快呼吸。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邵國寧說,患者上個月求診時,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無法打噴嚏,也出現雙手麻木、頸部僵硬、肩膀疼痛等問題,研判患者年輕時專職粗重的工作,致脊髓神經受壓迫所致,經檢查發現患者第3到6節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才會併發胸悶、呼吸不順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游姓病患說,他在本月初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不到2周,呼吸不順的情況獲緩解,原本雙手麻木、肩頸僵硬問題也消失了,現在呼吸道通暢了,暢通呼吸道的小樹枝也派不上用場了。邵國寧表示,頸椎椎間盤凸出壓迫脊髓神經的患者,臨床症狀主要以頸痛、手麻、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為主,其中有20%可能會伴隨頭昏、耳鳴、胸悶、消化不良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像游姓病患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相當少見。邵國寧提醒,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已是文明人常見病症,如發現頸肩疼痛、手腳麻木無力、伴隨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
2020-11-23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3種姿勢 易椎間盤突出
60歲林姓男子長年需搬重物,突然出現下背痛,左臀感到麻痛,連腳也酸麻,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醫師提醒常彎腰搬重物,或長時間彎腰與低頭工作者,易造成椎間盤突出,要注意防範,患者應接受醫師診治,不要亂整骨、整脊,以免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指出,林姓病患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滑脫,第3、4、5節左側椎間盤甚至已破裂突出,壓迫到神經根,導致下肢疼痛,經手術才緩解。楊宗熹表示,椎間盤是指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當纖維環因磨損、退化與水分流失,或有外力撞擊,易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原因包括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姿勢不良。椎間盤突出壓到脊髓或神經根,會造成脖子痛、腰痛、手麻腿麻、上肢疼痛、坐骨神經痛,若在頸椎壓迫嚴重,會四肢無力,腰椎嚴重則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下肢無力等。楊宗熹表示,治療時先以平躺休息為主,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姿勢,並自我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腰椎穩定性、減輕椎間盤壓力,嚴重時就需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會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
-
2020-11-22 科別.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好不了?根源未必在疼痛處!醫師一招助改善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時,多數人會先以熱敷、按摩等方式進行改善,不過有時候這樣的方式卻未必能完全獲得緩解,甚至有時候只是得到一時的舒緩,過沒多久又開始痛了。 痠痛根源未必在疼痛處 找出問題才有助治標治本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不論是肩頸痠痛或是腰酸背痛等,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原因,改善自然要從原因開始。例如有時肩頸痠痛問題未必出在肩膀,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間接引起,腰痠背痛也常見因脊椎滑脫所致,此時若只對痠痛的肩膀或腰背進行舒緩而沒有改善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的根本問題,那麼過沒多久疼痛自然又會出現。因此復健科醫師通常也會照X光進行檢查,看是否為骨骼結構出現問題。 不過疼痛的源頭也未必是骨骼結構出現問題所致,有時也會有「明明就很痛,但檢查卻好好的」的問題。陳相宏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通常代表著問題出在筋膜,筋膜的運動量太少也會引起痠痛,建議可以從運動著手改善。近年也正流行「運動處方」,其如處方籤,醫師會依照患者的需求、身體狀況等多方考量,提供適合的運動建議,再加上電療、熱療等治療方式,更有助於治標治本。 運動不足易肩頸痠痛 彈力帶伸展輕鬆鍛鍊陳相宏醫師以肩頸痠痛做說明,此處最常見出現的痠痛位置之一就是在頸椎兩側的斜方肌,以及和肩胛骨內側的凹陷處,是非常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見出現於上班族等容易形成彎腰駝背姿勢面對這樣的問題運動就是最主要的改善方式。醫師建議可以先從伸展運動開始增加延展度,再慢慢開始做簡單的重量訓練增加強度,如此便有助於改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拉彈力帶伸展。 以彈力帶伸展方式很簡單,一隻腳在前踩住彈力帶,另一隻腳在後,兩腳站穩,並用雙手將彈力帶往上舉即可,一次做3~4組,每組12~15下,如此便可訓練到背部肌肉。 彈力帶是個價格相當親民的運動器材,在體育用品專賣店就買得到。磅數可視身體的接受度做挑選,以前述動作上拉15下為標準做挑選,低於15下代表負擔太大,高於15下代表負擔過小。民眾也不用擔心若肌肉訓練起來了磅數不夠的問題,只要用手將彈力帶捲上手將其縮短即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伸展運動雖然作法相當簡單,但若自己在家做動作不正確不僅可能無法改善原本肩頸痠痛的問題,反而有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如常見聳肩、或兩手不對稱的動作。因此建議民眾如若發現肩頸問題,除了應先至復健科檢查找出原因或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彈力帶伸展動作也最好是由復健診所的教練在旁指導為佳,教練可在當下修正動作。而民眾在家練習時可站在鏡子前更有助於調整,若有發現姿勢不正確等情況便有助於調整,例如聳肩可先讓肩膀放鬆一下,再繼續動作。而動作時也可以用手機進行錄影,也有利複診時與醫師及教練討論。 《延伸閱讀》 .1招解除肩頸痠痛。肩膀肌肉緊易引各種問題,專家教一條毛巾按摩解除。 .手痛醫生看肩膀?腰痛隔天變胸痛?破解痛點的假動作,找出「激痛點」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低頭」也是一種傷害!醫師:這3種姿勢易椎間盤突出
60歲林姓男子因長年搬重物,一個月前出現下背痛,伴隨從左臀麻痛到腳,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經由手術治療,緩解疼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宗熹臨床觀察,常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提醒民眾注意防範,建議患者應接受醫師診治,別亂整骨、整脊,以免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楊宗熹說,林姓病患經檢查發現,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滑脫,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破裂突出,壓迫到神經根,才會導致下肢疼痛。接受醫師建議施行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以及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融合固定手術,術後疼痛獲緩解,住院5天後順利出院。楊宗熹說明,椎間盤是指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當椎間盤的纖維環因為磨損、退化及水分流失、外力的撞擊,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所謂的椎間盤突出。他臨床觀察發現,常見的椎間盤突出原因,包括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姿勢不良,或是因瞬間突發的受力過重,如激烈運動或車禍外傷等。楊宗熹說明,椎間盤突出壓到脊髓或神經根,造成脖子痛、腰痛、手麻腿麻、上肢疼痛、坐骨神經痛,頸椎壓迫嚴重還會四肢無力,腰椎壓迫嚴重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下肢無力等。楊宗熹表示,椎間盤突出疼痛期先以平躺休息為主,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及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腰椎穩定性、減輕椎間盤壓力。嚴重椎間盤突出,或經復健仍無法緩解,就需經由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不但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達到完全恢復的機會越小。
-
2020-11-19 科別.骨科.復健
上班久坐易引腰痠酸背痛 醫教單跪姿伸展助改善
日常生活中不免出現各種疼痛,不管是肩頸痠痛或腰部疼痛等,除了普遍以熱敷做緩解疼痛處,也應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出疼痛的根源,因為疼痛處未必就是根源,可能另有他處。若只有對疼痛處做舒緩,在舒緩過後沒多久又會開始疼痛。 腰痠背痛原因多 留意3大情況速就醫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以腰部疼痛舉例,一般民眾普遍統稱為「閃到腰」的腰痛約有80%原因不明,未必為急性拉傷,且也有可能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所致,若只有熱敷做緩解是不夠的,在熱敷過後恐怕又會痛起來,因為根本的問題依舊存在。 陳相宏醫師更進一步指出,當民眾出現腰痛的情況時,應多加留意幾個狀況,包括了起床時是否會感到疼痛、雙腳是否會有麻痛的感覺、是否動不動就想坐下等,若有這三種情況出現,其很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其他問題,壓迫到血管或神經所致。問題尚未變嚴重之前若不加以治療改善,後續問題恐怕會衍伸出更多的麻煩。 若是下背痠痛、屁股會麻,但經過活動伸展之後便有明顯的改善,這類型則比較可能是屬於久坐、肌肉運動量不足所致,可經由簡單的伸展運動做改善。 久坐腰痠背痛 單跪姿伸展助改善 常出現在久坐上班族的下背疼痛,可以「單跪姿伸展」做改善。動作很簡單,預備動作讓身體呈單膝跪姿,雙臂向前平舉雙掌併攏。動作時一隻手留在原地,另一隻手向外向後敞開,上身順勢向敞開的手臂緩緩旋轉伸展,使身體面向該側即可。左右兩側輪流,一側一次約3~4組,每組12~15下。 此動作正確當下就可以感受到腰部筋肉、筋膜的伸展。進階一點也可以雙手抓住彈力帶,動作同上。如此以便有助於鍛鍊下背肌肉,改善久坐使下背運動量不足所導致的疼痛。 許多民眾在腰痛時會仰賴護腰支撐腰部,陳相宏醫師表示非常不建議。一般而言較適合護腰的族群為剛開完刀者或痛不欲生的急性疼痛者,若是腰痛就戴上護腰,此舉容易習慣,讓身體認為該部位不需要出力,久而久之該處肌肉便容易出現退化,短期看有助舒緩疼痛不適,但長期而言則可能讓身體更容易衍生更嚴重的問題。 身體痠痛盡早就醫 專業指導更助確實改善 最後提醒民眾,若身體部位痠痛欲做伸展運動改善,即便是動作再簡單,也還是應先至醫院診所檢查為佳,一方面可排除較嚴重的問題或進行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以經多方評估給予適當的「運動處方」。所謂的運動處方簡單而言其如處方籤一般,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運動,反之也有不適合的運動,若做了不適合自己,或是做了不適合當下病痛的運動,很有可能會對身體額外造成傷害,民眾應多加留意。 在做伸展運動前,也建議先由專業醫師或教練指導,當下修正姿勢有助避免在家反覆做著錯誤的動作。在家練習時則可以對著鏡子做,幫助自己確認姿勢及細節,並可用手機從旁側錄,以利複診時與醫師或教練做討論或修正動作。 《延伸閱讀》 .沒病卻老是頭痛?腰酸背痛?醫指4大常見引起疼痛的不良姿勢,2招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常腰酸背痛?頭痛?心情差?要盡早檢查,長期會引起大腦退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13 科別.腦部.神經
脊椎退化怕麻煩不敢言 7旬老婦從愛旅遊變「宅女」
宜蘭愛出遊的73歲李姓婦人,近期寧願躲在家裡當「宅女」不願出門,家人一度以為李婦患上憂鬱症,細問之下才知道李婦步行稍遠,雙腿就會出現痠麻感,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所幸家屬安排李婦送醫後,經脊椎微創手術,痠麻感幾乎消失,現在已經可以出外活碰亂跳,不再當宅女。收治李婦的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劉恆維表示,李婦因脊椎退化,出現無法久走的間歇性跛行症狀,透過X光片與核磁造影,可發現李奶奶3至5節脊椎滑脫,且神經受到壓迫,因此只要走遠一點,雙腿就會痠麻,必須休息後才能再起身走動。李婦除了擔心給家人添麻煩才不愛出門,另一方面也是憂心脊椎手術後會有癱瘓的後遺症,因此不願就醫。對此,劉恆維說,早期脊椎手術要開大傷口,術後恢復慢,確實有較高癱瘓風險;但現在微創手術已可將傷口縮小至5公分內,以李婦來說,他利用微創手術進行神經減壓,置入支架、骨釘,手術破壞小,術後恢復快,癱瘓風險幾乎降至0%。劉恆維說,宜蘭人口長者比例高,脊椎退化造成的疾病也較多,但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由微創手術完成治療;不過,並非脊椎疾病都要開刀,物理復健、藥物等方法都能緩解症狀,重要是若出現症狀,患者應經專業醫師評估、治療,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0-11-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提高死亡率1.5至3.5倍 心導管電燒治療效果佳
1名47歲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經安排「心導管電器消融術(電燒)」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指出,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治療。他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他說,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
-
2020-11-02 科別.骨科.復健
自己的腳麻自己救!骨科名醫朱家宏:一張表揪出6大潛藏疾病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周邊神經系統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書籍介紹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2姿勢都會使腰椎提早退化!骨科醫教這個訓練很重要,年輕就要開始做
腰椎退化是老化必然的結果,該怎麼辦?樂生療養院骨科李元甫醫師指出,現代人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姿勢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因此從年輕開始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關鍵有效的一步,若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可適時求助脊椎專科醫師,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脊椎功能重要 值得訓練與保健李元甫醫師表示,脊椎由許多節脊椎骨組成多個關節的中樞構造,除了骨頭的成分,骨頭的中央還包圍了重要的脊神經,負責掌控軀幹及四肢的感覺與運動。與骨頭共同協作的是背部的脊椎周邊肌肉,不僅重要且非常值得訓練與保健。脊椎骨雖然在X光檢查及大眾普及的知識中,常有骨刺引發坐骨神經痛的說法,但骨刺在脊椎退化的過程中,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構,在退化初期往往是從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及小面關節(facet joint)開始出現變化。退化之初(20-50歲)在沒有特殊先天異常的族群中,偶爾會有因過度負重或活動超過椎間盤負載,所引發的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病變,此即坊間所謂的坐骨神經痛(sciatica),但此病灶其實只是跟坐骨神經的支配範圍有所重疊,而有此便宜之稱。急性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巨大不適及行動困難,常讓此群健康年輕的病人非常恐懼,但除非反覆發作或演變成慢性椎間盤突出,絕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有自癒的能力,但其過程往往需要數週至數月。一旦症狀維持數月且改善有限,此時會建議病人採取手術方式,將無法恢復的突出椎間盤取出,術後大部分的病人對結果滿意,只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因為復發性椎間盤突出而需要後續治療。身體適應(40-70歲)長年使用下的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開始出現功能退步的狀況,身體為了重建脊椎的穩定性,會開始藉由發炎來增生組職,此種發炎現象是身體適應的過程,但發炎造成背部痠痛常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不方便,此階段仍以疼痛控制並加強核心肌群訓練為主,在急性疼痛發生時,有三種止痛治療,分別是口服止痛藥,復健科的局部治療以及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脊神經暫時阻斷是在X光下針對可能造成疼痛的神經給予藥物注射,其效果近似麻醉,且一般可維持3天左右,對於急性神經疼痛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在疼痛控制後,在中年階段核心肌群的訓練和保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步入中年後骨質密度、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都會開始退化,唯一稍微可以對抗老化趨勢的就是肌肉系統,肌肉量變少、肌力下降及肌肉間協調退步,都是隨著老化會一起發生的狀況,但只要透過刻意的訓練,可以大大減緩肌肉系統的衰退。神經惡化(60-90歲)退化過程中,經過漫長的身體適應,脊椎的穩定度被重新建立,以往的背部痠痛會有所進步,但是神經根症狀會開始發展,有些病患會有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感,嚴重者會開始影響行動能力,在開始行走後一陣子,會有下肢疼痛無力的狀況,此即所謂的神經性跛行。如果僅僅下肢麻木感不影響生活品質,可採取非手術療法,並繼續維持背部訓練運動。如果有疼痛或跛行影響生活品質,可能會需要脊神經減壓手術,部分在減壓後須再穩定脊椎結構的病患,會併行脊椎融合固定術。如果其疼痛症狀與一般神經根病變有差異,會需要進行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來輔助診斷或治療。久坐、低頭肌肉緊繃 年輕就要注重核心肌群現代人因生活型態所需,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而這樣的姿勢只要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李元甫醫師呼籲,從年輕開始就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維持生理機能最關鍵有效的一步,在此前提下,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只要適時找脊椎專科醫師做諮詢及治療,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
-
2020-10-20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到站立困難、腰挺不直!醫師提醒,恐是這問題惹禍
40歲的王太太(化名),最近與家人出遊,因為報復性出遊關係,沿路都遇到大塞車,每趟車程幾乎都2小時以上,使她下車時站立困難、腰痛得挺不直,家人也為此取消剩餘行程。 假期結束後,王太太赴醫檢查,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確診為「椎間盤突出」。透過復健及藥物治療後,患者下背痛症狀明顯改善,也開始加強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訓練,避免下次出遊敗興而返。 簡郁佩表示,連假過後因下背痛就診的患者增加一成,多數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所致。主要 症狀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會感到異常困難,此外,彎腰時也會特別疼痛的人。 椎間盤位於兩節脊椎骨之間,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能減緩脊椎的受力與衝擊。椎間盤突出 多見於30~50歲的人,可分為退化與外力造成,前者因隨著年紀增長、姿勢不良,椎間盤的環狀韌帶漸漸老化、軟化,導致椎間盤向外膨出;後者通常是因跌倒或搬重物造成突發性疼痛,使椎間盤破裂掉出。 簡郁佩指出,患者求診時,會先評估其疼痛感,若尚未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則會先採保守性治療。若保守性治療持續6個月未見改善,再來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是先以藥物治療,讓患者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止痛藥等方式減輕疼痛;再復健治療,透過熱療和電療減緩疼痛及緊繃的肌肉,安排腰椎牽引治療。疼痛趨緩後,則開以運動治療,先用伸展來減緩肌肉的緊繃及壓迫,等症狀改善,接著進行核心肌肉的強化運動,避免背痛復發。 簡郁佩提醒,平時應避免久坐,若必須長時間坐在桌椅前辦公,則建議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注意不要彎腰駝背,搬運東西時避免急速前彎及扭轉,可先蹲下拿好物品,背部保持平直,用雙腿承力慢慢站起。 若出現下背痛症狀時,可透過泡溫水減輕疼痛及舒緩壓力,並透過緩和的伸展運動,改善下背痛的症狀。
-
2020-10-13 科別.骨科.復健
拍一拍脖子就直接癱瘓? 這種病醫師建議這樣治療
不知道各位是否聽到過這麼一句話“40脖子50癱,60難過鬼門關。”老毛(化名)今年47歲,脖子經常酸痛,不時伴有“咔咔”聲響,老毛就會下意識拍打按摩來緩解酸痛感。然而,這樣的拍打竟然導致他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甚至大小便都失控。敲敲脖頸,竟然癱瘓了據老毛回憶,事發那天因為脖子酸痛,他就像平常一樣敲打了幾下。當天下午便逐漸出現了雙手麻木、雙腳行走無力的問題,甚至連握筷子、端碗、系釦子等精細動作都無法完成。當晚老毛就被送往當地醫院急診科就診。核磁共振提示他的椎間盤突出伴局部脊髓受壓變性。接著老毛的排便排尿功能也受到了影響,他只能連夜轉診去大醫院。當晚,經過緊急CT的檢查,急診醫生判斷老毛是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引起的脊髓損傷。醫生表示,老毛現在脊髓損傷非常嚴重,出現了嚴重的癱瘓症狀。第二天,骨科專家團隊就給老毛進行了手術,切除突出病灶並裝上了人工椎體。術後,老毛總算是重新站了起來。對此,令人覺得奇怪,只是敲打一下酸痛的脖子,怎麼就會導致癱瘓呢?這種病,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據骨科專家介紹,人的脊柱椎體後方,附有一層堅強的韌帶組織,能夠起到穩定脊柱、防止椎間盤脫出的作用。這層組織,被稱為後縱韌帶。正常的後縱韌帶隨著年齡增長會發生鈣化,變成質硬似骨的結構,簡單講就是“不該長骨頭的地方長了骨頭”。而老毛就是因為這種情況,才誘發了風險。這種病多見於黃種人,日本的發病率最高,而且最好發的就是50到60歲的老人。專家提醒,不是所有的頸椎痛都能敲打和按摩。像老毛這樣嚴重的後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尤其要避免類似的動作,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出現頸椎症狀,如何正確就醫?有頸部酸脹不適的患者,首先應當到正規醫院就診,待醫生確認再製定下一步治療計劃,切勿過多盲目自行按摩理療。一旦確診如何治療?專家建議,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輕微的時候可以採用口服止痛類藥物以及肌肉鬆弛劑、頸圍制動以及物理療法等。應當注意的是,牽引與按摩有可能加重症狀,應尤其慎重。這種病發展到中後期,手術治療成為治療的“最優選”。提醒各位,不是所有頸椎痛,都可以自我拍打按摩,出現異常酸痛,必須及時就醫,切勿因小失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9 科別.骨科.復健
中秋烤肉別彎腰烤 醫師:免得隔天一覺醒來要就診
中秋節將到,烤肉人多,大甲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提醒,每年中秋後總有腰痛不堪而求診的病人,詢問症狀發生總和烤肉有關,有人是烤肉當晚就腰痛,有的是隔天一覺醒來疼痛難耐,原因就在於烤肉姿勢不良造成。嚴可倫表示,親朋好友齊聚烤肉過節最常見的方式,幾乎都是眾人圍繞著一個烤肉架坐著,市售傳統烤肉架高度通常都非常低,幾乎貼在地上,因為烤肉架高度很低,民眾多坐在小板凳、席地而坐或蹲著,形成一個「膝蓋比髖部(屁股)高」的姿勢,導致身體呈現往前駝背、彎腰的姿勢以維持平衡,此時椎間盤壓力就會爆增。比起「抬頭挺胸、坐端正」的姿勢,人在「向前彎曲、駝背」時,腰部、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會暴增許多,持續同一個姿勢烤肉一整晚,或更糟糕的是用這樣錯誤的姿勢來搬東西,例如烤肉常搭配的一箱啤酒、一大桶汽水或裝滿木炭超重的烤肉架,對腰椎都是嚴重傷害,因此造成烤肉後出現群體腰痛的病人。嚴可倫說,民眾想要避免烤肉致腰痛上身很簡單,第一是提高烤肉架與椅子的高度。可以用磚頭、空心磚等耐熱的物品將烤肉架墊高,也可以挑選購買「高腳型烤肉架」,把握烤肉架的高度大約和腰同高,當烤肉架的高度提高,就可以選擇更高的椅子,讓坐姿呈現「髖比膝高」的姿勢而減少彎腰,或乾脆選擇站著烤,再把美食拿到正常的餐桌坐著吃,都是比較安全舒適的姿勢。嚴可倫表示,民眾也可選用近來可在室內使用的電烤盤,在平時用餐的餐桌上烤,既可以避免椅子過低的錯誤坐姿,也可以大幅減少油煙、與木炭不完全燃燒導致的一氧化碳,使用電烤盤與延長線時,要特別留意用電安全。嚴可倫叮嚀,曾有腰傷、灌過骨水泥或已確診為椎間盤突出的病友,要避免彎腰烤肉來考驗自己的腰力;另一方面,如果民眾實在無法避免前傾彎腰烤肉,也一定要記得要隨時站起身活動筋骨,避免長時間單一姿勢不動,才能有效減低腰椎的負擔與腰痠背痛的風險。
-
2020-09-22 科別.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不用再忍痛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南投80歲吳姓阿公經常背痛並向下延伸,左腿也又酸又痛,發現是腰椎椎間盤突出,他因年紀大不想動刀,醫師在神經根注射藥物治療。不過止痛效果無法持久,有時痛到無法行走,南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葉國球討論後,病人與家屬同意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二天就出院,而且背部與腿部的痠麻疼痛感消失,不用再使用止痛藥。南投醫院表示,腰痛、下背痛連帶到下肢麻痛無力,也有人會肩、手臂痠麻,都是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發作時苦不堪言,不過許多人一忍就是好幾年。醫師提醒有症狀就應就醫,無需太過擔心手術治療,且腰椎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小復原也較快,改善疼痛困擾。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透過1公分的小傷口,內視鏡進入腰椎,直接到達病灶處,透過鏡頭可將病灶切除,達到手術目的。內視鏡屬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對鄰近組織傷害,也能減到最輕,而且手術出血量少,可減少手術併發症。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最常用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病人的症狀通常是下背痛,而且會牽引痛到下肢,這就是坐骨神經痛。如藥物治療無效,再經過影像學正確診斷,即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麻醉方式可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術中需要移動式X光機來定位病灶處,確認後即可進行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胸椎及頸椎也可進行內視鏡手術治療,應用於小面關節囊腫伴有神經根症狀,外側椎管和椎間孔狹窄等等。當然手術也有他的禁忌症,如馬尾症候群,此時脊椎管嚴重壓迫,病人雙下肢已無力,傳統神經減壓手術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2020-09-13 養生.運動天地
坐到死?久坐文化傷害大 專家教你用「蹲姿」取代坐姿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筋膜放鬆修復全書》,作者阿曼達.奧斯華】筋膜深蹲•適合所有人本書第二章曾經提到,久坐文化是促成許多慢性疼痛病症的主因之一,有些人甚至把這種現象稱為「坐到死」。無論你對「坐」這件事的看法如何,如果你仔細思考這件事,就會發現「坐」是一件有違常理的行為;因為它會讓你的身體不再需要支持自己,使得身體關閉許多基本功能。人體的結構本來就不是為了讓你直挺挺地坐著而存在的,久坐更會讓體態出現許多改變,例如:•臀部的功能會關閉,這代表它們將無法再協助你執行走路、跑步、跳躍、站立和坐下等動作。•腹部肌肉的功能也會關閉,這會導致你的體態越來越不正。•髖部的活動度會降低,這表示它們越來越無法克盡己職,完成穩定和平衡身體的工作。•久坐、少動會弱化你的骨頭。•久坐也會改變髖部和下背部的姿勢,讓你的椎間盤承受到更多的壓力,增加下背痛和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坐在馬桶上如廁也是一種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行為,因為這個姿勢其實會擠壓到大腸的末端,讓你無法順暢排便。•除了體態方面,坐著還會衍生許多慢性病症和疾病,比如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所以,倘若「坐」這個動作對我們的傷害這麼大,那我們應該以什麼姿勢取代坐姿?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觀察這些保有傳統生活方式的文化,你會發現他們都用「蹲」這個動作取代「坐」。比方說,他們蹲著休息、蹲著煮飯、蹲著工作,或是蹲著排便。在這些文化中,幾乎不存在背痛這件事,正如西方世界常見的許多消化問題也很少在這些地方出現一樣。「蹲姿」是一種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能伸展到腰椎和下背部的肌肉和筋膜。除了不會壓迫到脊椎,蹲姿還會將全身的重量平均分散到雙腿、髖部和核心之間,也有助於提升位於髖部、膝蓋和腳踝等部位的關節彈性和健康。蹲姿也有助於伸展和放鬆骨盆底。與大眾認知相反,許多人會有尿失禁與骨盆痛、攝護腺炎之類的病症,其實並非是他們的骨盆底肌肉太弱,反而是因為骨盆底過於緊繃,無法正常收縮和放鬆支撐骨盆器官的肌肉所致。經常練習筋膜深蹲這個動作,能幫助你消除身體多處的緊繃感,達到預防或改善慢性疼痛病症的功效。筋膜深蹲是恢復身體平衡狀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且秉持本書的一貫風格,非常簡單易行。萬一對你來說,筋膜深蹲的步驟難度太高,那麼你可以先從仰躺地面的臥姿深蹲練起。如何執行臥姿深蹲?1. 仰躺在地面或是床上,把膝蓋抬到胸前的位置,屈膝的雙腿不必併攏,自然往兩側敞開即可。2. 保持這個姿勢至少2 分鐘,藉此伸展你髖部和鼠蹊部的筋膜;過程中,你應該會感受到雙腿變得比較放鬆。3. 如果這麼做會讓你感到不適,你可以用幾個枕頭支撐雙腳,讓你的身體慢慢習慣這樣的伸展動作。之後你就可以視自身狀況,慢慢從臥姿深蹲進展到筋膜深蹲。筋膜深蹲→執行要點1. 請每天執行,初期先以1 分鐘為目標(請計時),之後再慢慢加長時間。2. 雙足請平貼地面。腳跟不要離地,因為這樣將無法伸展到該伸展的部位。3. 保持雙腿大開、腳尖朝外的姿勢。雙腿張開的幅度越大,蹲下去的深度就能越深。4. 抓握一個穩固的支撐物。剛開始練深蹲,在身體還沒掌握到平衡的要領前,很可能會一直向後倒。因此抓握桌腳、門框之類的堅固物體,將能幫助你維持在蹲姿。5. 達到深蹲姿勢的時候,請保持放鬆狀態。最初可能不太容易做到,但等到身體漸漸沒那麼緊繃的時候,就能做到這一點。POINT•不要一開始就想把動作做到一百分。大部分剛開始做深蹲的人,關節都很緊繃,所以很難馬上就蹲到最底。在此情況下,請你視個人的舒適度調整蹲姿的深度,慢慢朝標準深蹲的姿勢邁進。•假如你有排便方面的問題,可以考慮在坐馬桶的時候踩個腳凳。此舉可以改變下背部和骨盆的角度,減輕大腸承受的壓力,讓你能比較輕鬆地排便。初學者︱先練習臥姿深蹲。進階者︱增加深蹲的時間,並試著在這段期間進行不一樣的活動,例如調整姿勢的角度,讓髖部感受到不一樣的活動方式,使它成為生活中的健康習慣。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8-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頭痛就醫頭?及早就醫最重要
「醫生,我頭痛,請開頭痛藥給我!」「醫生,我腳痛,請開腳痛藥給我!」俗語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一般人常見的習慣,也是目前醫療制度下常見的醫療行為。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事情出現端倪,一定有幕後原因。同樣地,頭會痛、腳會痛,也有其可能的原因,例如頭痛可能是高血壓引起,或感冒導致的鼻竇炎引起,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瘤收縮引起,也可能是頭部長了腦瘤引起,如果一味只求一時止痛,可能會誤了大事,等到頭痛其他症狀出現,再詳細檢查找出頭痛之因,可能就來不及了。又如腳痛可能是關節發炎引起,也可能是走路走太多導致肌肉酸痛引起,也可能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又如一般常見的腹痛,俗稱胃痛,有可能是胃發炎或胃潰瘍引起,這是真正的胃引起的痛稱為「胃痛」。但胃痛也可能是膽結石引起的,尤其飯後上腹痛或腹脹,很多都是膽結石;也有可能是胰臟發炎或胰臟長了腫瘤;也有可能肝癌太大了或肝癌長在左葉往下長,到了一定的大小,在胃的地方引起疼痛。因此,有病找醫生診斷,查出正確的原因,及早治療才是正道,一時的姑息或症狀治療,輕則延誤治療的時機,重則影響生命,不可不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醫師粘曉菁,9月5日(六)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於國父紀念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一樓演講廳主講「新冠病毒後的長壽健康要訣」,教您在防疫新生活中如何消脂保肝、防癌保健康,免費洽詢專線0800-000-583。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10大醫院
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住診明細檔(資料擷取時間109.7.16)。資料範圍:本項統計採主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病變:ICD-10-CM_CODE前三碼為 (M50)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手術醫令代碼:脊椎融合術:64280B、83043B、83044B、83045B、83046B、83095B、83096B、83097B椎間盤切除術:64279B、83022C特材代碼:FBZ026323001、FBZ023026001、FBZ021437001、FBZ025419001、FBZ021608001、FBZ020327001、FBZ027419001、FBZ019810001、FBZ021788001、FBZ030941001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脊椎融合術CP值高 使用者最多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保守療法改善 須手術者不到一成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避免突出復發 建議椎間盤全切除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脊椎融合術 增鄰近節退化風險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人工椎間盤 活動度佳 但自費高額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醫師分析60歲以上 脊椎融合術夠用60歲以下 考慮人工椎間盤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解析/頸疾就醫前十大 診所囊括四名
頸椎常出現問題的部位為第五至第六節,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引起頸椎椎間盤病變因素包含退化性疾病、外傷、骨折腫大等都有可能,最常見的仍是因年長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為主,臨床上約占九成。台大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則說,台大骨科的頸椎患者多為退化性關節炎。吳孟晃說,若頸椎病變的症狀尚屬輕微,治療上可透過復健、補充營養補充劑、施打類固醇等來改善,若已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甚至造成手掌、手部肌肉的顫抖或萎縮等,則建議手術治療。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頸椎椎間盤病變治療多採取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比率相對較低;民眾選擇就醫院所,大部分在門診就醫,又以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但若需要手術,則以醫學中心為主。三大類復健治療 簡單到複雜非手術的復健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脊椎姿勢矯正、頸椎牽引等,即透過物理治療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神經、讓脊椎減壓而改善症狀。健保署醫務管理組視察陳依婕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物理治療,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治療三大類,主要看項目跟時間長短來做區分。她說明,簡單與中度治療包括牽引、紅外線、冷熱敷、超音波、水療、牽拉、運動、肌力訓練等,複雜治療限復健專科醫師開具處方後,交由相關治療人員實施,包含平衡、等速肌力、心肺功能訓練等。診所提供復健多以簡單、中度為主,複雜治療在醫院較為常見。因頸椎椎間盤病變接受治療的人數和費用也逐年增加,從民國106年的11萬3千多人到108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從3.8億成長為4.4億元。 肩頸疼痛時 民眾多往診所就醫而在門診就醫人數上,依各層級醫療院所分析,大部分民眾都在門診就醫。以綜合排序來看,以三軍總醫院排名第一,108年有3257人看診,但前十名中,基層診所就囊括了四個,其中佑達、佳德診所攻占第二、三名,第四名為中國附醫,第五名為蔡嘉哲骨科,同樣也是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從上述數據可知,患者就醫時就近選擇本地知名的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或是覺得當下症狀比較輕微,先去診所檢視狀況,或透過復健治療方式處理,所以診所在頸部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能量相當大。手術選醫院 以醫學中心為主不過,如果需要手術,頸部椎間盤病變手術分為脊椎融合術與椎間盤切除術,近三年都在1萬3000件左右,2019年共1萬3554件,脊椎融合術有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為6584件,兩者比例相當,手術費用點值約4.12億,都在醫院執行。在治療選擇上,以醫學中心為主,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台北榮總為前三名,第四名則是區域醫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五名為台北馬偕醫院,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排名第九,是唯一上榜的地區醫院,但本身也是骨科專科醫院。非治本之道 藥物治療者不多從健保大數據分析來看,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人數並不多,申報健保費用每年分別是兩千多萬與廿多萬元。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醫師治療習慣有關,加上服藥及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讓中樞神經系統感覺沒那麼強烈,仍非治本,長久而言還是得透過開刀治療。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患者破20萬!低頭催人老 頸椎病變年輕化
放眼望去,「低頭」是人類的日常風景,原本應該往前凸出的頸椎,硬是被反向硬凹,經年累月造成椎間盤病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0,分析全台頸椎病變患者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患者逐年上升 中壯族群最多健保署統計,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逐年上升,106至108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9萬1965人、20萬1447人、20萬3512人,男女比率相當。就醫年齡以50到59歲的中壯年族群人數最多,連續三年超過五萬人,占所有就醫人數二成五,40到49歲、30到39歲族群緊追在後,分別占兩成及一成五,可見頸椎椎間盤病變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60至69歲族群也值得關注,平均每年就診人數3萬7千多人。物理治療、復健費用 年年增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滑手機、看平板電腦,現在的人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常見導致劇烈疼痛或影響活動,症狀輕微者需復健、避免椎間盤壓迫神經;嚴重者若壓迫到頸椎神經,造成麻木感或影響生活,甚至須經醫師評估後開刀治療。除了就醫人數增加,統計也發現,106至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物理治療的人數、件數及費用,年年都有增長。李伯璋表示,不只頸椎、椎間盤病變疾病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人數及件數增加 ,健保在整體復健費用上,近年都呈現成長。骨裂不自知 舊傷不能輕忽除了低頭族容易發生頸椎等病變,李伯璋也認為不能忽視「舊傷」,也就是過去外傷造成的影響。他舉例,他的兒子日前半夜起床上廁所,未留意階梯而滑倒,整個人倒在地上。第一時間想說是否會到導致腰椎受傷,但當下還好能起身,感覺沒什麼問題。但仍不放心,他兒子隔了幾天又去醫院照X光,竟發現腰椎有裂痕。但進一步了解,發現那是舊傷,原來是小學時受傷留下的傷口。舊傷已不再疼痛,但因滑倒照X光被發現。李伯璋說,兒子近期運動、跑步時格外小心,後來疼痛感漸漸緩解。人工椎間盤 年輕族群接受度高值得一提的是,若頸椎椎間盤病變嚴重,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傳統使用頸椎融合術,但術後頸部活動度受限,近年臨床上多採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雖為自費且金額較高,但可保有原本頸椎活動能力,也較能避免後續關節病變,較受年輕族群歡迎。李伯璋說,因脊椎手術跟神經有關係,民眾會比較慎重,透過多比較、打聽甚至口耳相傳,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可信任的醫師。但有些骨科名醫自行開業,專業度與知名度獲民眾信賴,當然也成為民眾選擇因素之一。醫材價差大 先上網比價由於健保並未給付頸椎人工椎間盤,有民眾反應,同樣是椎間盤置換,有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的價格落差很大,甚至可差到十幾萬元之譜。健保署曾經統計,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可達30萬元。透過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各醫療院所頸椎人工椎間盤價格不同,同一品牌在A醫院為24萬元,B醫院卻要近30萬元,價差高達6萬元。李伯璋建議,民眾在手術治療前,可先至健保署「醫材比價網」,透過醫材類別、品項代碼、縣市等欄目,先查詢醫材價格。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