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椎間盤突出
共找到
220
筆 文章
-
-
2021-10-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沒睡好、吃錯了都中招 你正在做的5動作超虐脊椎
「脊椎健康關乎全人的健康」,這麼說 一點都不為過!脊椎從上到下掌控身體的運作,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其他器官、組織連帶受損;誇張的說,脊椎不健康還可能讓人美麗扣分、新陳代謝變差、頭痛、背痛、腳痛各樣病症都出現,所以好好保養脊椎才可能全身健康。脊椎結構出問題 身體容易出現病痛復健科醫師汪作良指出,當脊椎結構出了問題,身體就容易產生病痛,但這些病痛並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而是必須從生活著手,杜絕不良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維持脊椎健康。汪作良表示,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若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手法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壞習慣不改 脊椎永遠好不了那麼,生活中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到脊椎的健康呢?汪作良舉出生活中有5大領域與脊椎健康息息相關:1、沒睡好:晚上睡不好,脊椎也不會好。身體有自癒修復的能力,有些痛睡一睡就好了,但若睡眠不好或是工作、應酬熬夜,就剝奪了身體的修復能力,白天生活中受損的小傷害就無法得到修復,使脊椎錯位的問題持續存在,日積月累就引發大毛病。(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2、壞情緒:情緒和脊椎健康也有關連,生活的壓力、心情憂鬱都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當工作忙碌、事情多時交感神經就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讓身體可以 多承受重壓,但這也使身體肌肉持續緊繃,連帶拉歪了骨頭(一般來說,骨頭自己是不會動的,而是被肌肉帶動),使脊椎錯位而造成疼痛。3、吃錯了:好的營養對脊椎健康也有幫助,很多食物有消炎功能,但相對的有些食物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使發炎疼痛問題惡化,例如飽和脂肪酸如豬肉、牛肉等食物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容易趨向發炎反應;魚油、植物性油脂等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易趨向消炎功能,所以,多吃綠色蔬菜,增加抗氧化能力,有減緩疼痛發炎的作用。4、不愛動:很多人都認為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確保脊椎的健康。但是,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姿勢,唯一的健康原則就是一直動,任何標準姿勢維持久了照樣也會出問題,所以身體不能維持在同一個姿勢過久,必須常變換姿勢,讓不同的肌肉輪流來支撐身體。(推薦閱讀: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5、動作重複、力道過大:生活中不當的動作亦是造成脊椎傷害的原因。所謂「不當」有兩種狀況:(1)動作的力道不大,但反覆次數過多,例如和尚敲木魚的動作容易造成肩頸痠痛;(2)動作的力道很大,足以造成脊椎移位,例如搬重物。(推薦閱讀: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坐椅子 腰背要有得靠 此外,在座椅方面,一般坐墊也不建議太軟,免得骨盆會整個凹陷在椅子裡,建 議座墊厚度以不超過5公分為宜,並且座墊大小最好能把大腿都撐住,千萬不能坐得像當兵─只坐3分,身體傾斜;另外,椅子一定要有靠背,特別要能支撐到腰椎第3 節,才不致使腰椎懸空。(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目前許多椅子設計有支撐腰椎的靠背,但要調整符合個人身材和姿勢,才能發揮支撐功效。所以最佳坐姿是身體往後靠,腰椎有靠墊支撐,才能讓脊椎處於最佳姿勢。延伸閱讀: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10-1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小心龜脖子椎間盤突出!3項延緩頸椎老化
你是否曾經被提醒駝背很嚴重,或是被自己的嚴重前彎的側面照嚇到?很多時候,你駝的不是背,而是你的脖子!由於我們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用身體的前方進行,所以脖子前以及肩膀前的肌肉會比較緊繃,又因為頸部後側深層肌群沒有力氣,產生龜脖子的問題,讓你的脖子在不知不覺下往前伸,這樣的情況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以及頸椎退化。影片中,啾c物理治療師除了會教你評估是否有駝背及龜脖子的問題,還會提供三大方針教你如何改善!每個動作10下,每天3組,快跟著啾c物理治療師,一起讓頸椎更健康!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啾c物理治療師YT:點我看啾c物理治療師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一名年僅29歲的林小姐,時常感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閒暇之餘最喜歡安排按摩放鬆行程來舒緩不適。因Covid-19疫情關係,無法安排按摩行程,肩頸痠痛症狀比往常更加明顯,就算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不適,效果也很有限,直到就醫檢查發現,其頸椎第4、5、6節椎間盤竟已退化突出。在醫師為健檢結果說明時,得知林小姐平日白天上班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下班就躺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購物或是使用通訊軟體與親友連繫聊天;長期不當的姿勢造成頸椎壓迫、支撐重量加重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椎椎間盤突出 嚴重恐造成神經傷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解釋,脊椎的「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椎間盤可以使脊椎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協助維持脊椎的穩定度,並有避震的功能;椎間盤對脊柱有緩衝保護的作用。當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外力擠壓,可能會整體向外膨出或局部突出,或因外層纖維環破裂造成髓核的疝出,這就是椎間盤突出,持續進展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或脊髓導致進一步的神經傷害。 頸椎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早在2014年美國脊椎外科醫師Kenneth Hasraj就曾指出隨著3C電子商品使用率越來越普及,民眾開始出現有簡訊頸的現象(Text Neck)。長時間維持頸椎向下彎曲低頭使用手機會直接影響脊柱。若低頭15度去看手機螢幕,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若低頭彎曲到60度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沈彥君提及,若長期有上肢或肩膀疼痛、頸部痠痛、神經刺痛、肌肉麻木無力等症狀,務必就醫檢查釐清病因;椎間盤突出在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若持續因姿勢不良或其他傷害,進展至壓迫到脊髓神經,甚至可能造成無法行走、四肢肌肉萎縮、排泄困難等問題。 保持正確姿勢 延緩頸椎退化傷害 而愛滑手機、平板的3C族可要注意,長時間下來不只造成頸部肌肉疲勞、韌帶拉傷,同時也可能引起頸部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沈彥君建議,平時保持端正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頸部的過度劇烈動作,多留意自己的姿勢就可以延緩頸椎的退化傷害。 延伸閱讀: ·天天當低頭族小心頸椎間盤突出! 醫提「1忠告」:只滑10分鐘一樣GG ·看直線變彎曲、閱讀漏字? 小心黃斑部病變!醫曝「危險警訊」:睡前別滑手機了 
-
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全台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名醫游能俊教「一份醣」飲食法逆轉糖尿病前期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糖尿病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本身家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了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增肌減脂,不僅是為了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60歲的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了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台灣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女性55歲以上、泡芙人更要注意游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游能俊診所」,現有約5千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他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游能俊觀察自家診所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只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出來了,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折。」游能俊說。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致死亡。游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家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向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游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糖化血色素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出後,他才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只吃一份醣」。低醣飲食怎麼吃?「一份醣」飲食心法,瘦身又能防糖尿病為什麼要控醣?游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只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制皆有顯著的成效。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1. 一餐只吃「一份醣」一份醣約為40克的白飯、50克的熟麵。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游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2. 以蔬菜、蛋白質做主食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游能俊指出,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且不只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游能俊指出,一份蛋白質是7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才有合成肌肉的原料。游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合,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家針對進食順序提出不同看法,但游能俊直言,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他指出,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只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制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4. 減醣先減鹽游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了,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了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5. 慢食更享受「慢慢吃,大腦才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游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出,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游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才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有愉悅的經驗,才能讓人持續去做。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平均一天運動70分鐘 4類運動天天做、隨時創造機會動游能俊指出,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快走、重訓、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他建議,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多樣化的運動組合,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合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游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了滿身汗,嚇了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回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游能俊指出,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只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出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原文:甩肉20公斤、60歲練出胸肌!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一份醣」飲食法
-
2021-10-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會腰痛?一張圖看懂3類腰痛 2種腰痛即刻就醫
腰痛是日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活動時就經常出現,但也多的是沒有動就在痛,讓人不禁懷疑該不會是腎臟或某個器官出問題,而置之不理的人也大有人在。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成因其實相當廣泛,大多預後良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未及時就醫,反而使得問題愈加嚴重,提醒民眾如有腰痛情況建議先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為什麼會腰痛?以感受區分3類型! 王威傑醫師指出,腰痛、背痛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以民眾的感受兩者一起討論,大致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以及非前述兩者的臟器性三種,三者的感受皆都會有所不同,可初步推測可能與何種原因有關。 結構性:先有個動作的腰痛。在一個姿勢或動作後開始疼痛,是民眾常見的腰痛情況之一,這是結構性疼痛常見的特徵,與身體結構有關,如骨骼、肌肉、神經異常等,醫學上稱機械性疼痛。此類型腰痛相當常見,在腰痛比例當中約佔7成,例如搬運重物肌肉拉傷閃到腰,或者是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脊椎狹窄等。 發炎性:不動比較痛的腰痛。也有一種腰痛,是在身體一段時間沒動後比較痛,例如早上剛起床時,但活動後便逐漸減緩,這種情況是發炎性疼痛的特徵,相較前者少見,約佔1~2成,多與身體發炎有關,例如發炎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或腸道的發炎性疾病等。亦有可能是因腫瘤所致,例如乳癌的骨轉移,因此若有乳癌病史後出現腰痛需多留意,特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症狀。 此情況通常會持續較久,往往會達3個月以上,好發於30歲上下的年輕族群,患者除了腰痛外也可能合併多處關節疼痛的情況。 臟器性:有不同症狀的腰痛。若腰痛伴隨著其他噁心、想吐、發燒等症狀,這往往是民眾最擔心與臟器有關的腰痛,與發炎性一樣較為少見,約在1~2成左右。 以腎臟來說,如腎盂腎炎,會是痛在腰的某一外側,離脊椎較遠,且幾乎都會有發燒的情況,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噁心、嘔吐,通常在之前會有泌尿道等感染,進而演變成腰痛。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臟器內的結石所引起,例如腎結石,當結石卡住了輸尿管跟腎臟交接處或整個阻塞,便會引起疼痛,有結石病史或出現血尿者需留意。 除此之外也有幾個特殊情況,例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不僅在於心臟,也會通過腹腔,若腹腔的主動脈剝離,常見會有非常劇烈的疼痛,感受如撕裂一般這種情況就相當危險,需即刻就醫。而坊間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若出現在腰部,其因病毒是順著神經蔓延,因此會以刺痛、麻痛的方式呈現。 止痛藥沒效?醫指6種腰痛盡早就醫! 許多民眾出現腰痛時多會先觀察,或先吃止痛藥、貼藥膏等方式救急,不過王威傑醫師表示,這種方式未必每種腰痛都有效,腰痛的原因相當多,止痛藥等改善症狀的藥物,一般在結構性的腰痛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日前就有民眾就診,表示酸痛貼布怎麼貼就是沒法改善腰痛,檢查發現是帶狀皰疹,酸痛貼布自然沒有用。 為了避免誤判錯過黃金治療期,王威傑醫師特別提醒部份情況應盡早就醫。除了痛得太久達到4週以外,也包括了上述「沒動比較痛」的發炎性疼痛,以及發作年齡小於20歲;以前沒有發作過,但在50歲以後出現;睡覺、平躺時背痛會加重;曾有乳癌等癌症病史等,這些族群都應及早就醫為佳。 劇烈疼痛或尿失禁,2種腰痛即刻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少數幾個特殊情況的腰痛需要即刻就醫。例如前述所提到因主動脈剝離所引起的非常劇烈的疼痛,以及若患者腰痛合併出現尿失禁、排尿不乾淨,或是雙腿內側至胯下有繞一圈的感覺異常或疼痛、進展很快的下肢無力,需即刻就醫,這很有可能是「馬尾症候群」,有急性壓迫的情況,可能因嚴重的創傷或供應脊椎的血流阻塞等引起,情況非同小可,需急救,否則可能無法恢復。腰痛復發率約7成,盡早檢查以利預防! 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預後通常狀況都很不錯,但多的是沒檢查、讓問題愈加嚴重。曾出現過腰痛,接下來一年之內再度出現的機率非常高,約有7成左右,原因在於問題往往還在、未獲得改善,因此容易復發、甚至更加嚴重,包括結構或疾病問題,或者是生活習慣,這些風險因素若沒有去除,復發機率自然高,提醒民眾出現腰痛時,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醫:不常喝水.常吃肉要小心!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
-
2021-09-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煮菜也痛苦 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解決困擾
65歲李姓婦人長期深受腰痛困擾,她後來發現下廚不到3分鐘腰部就痠痛到無法站立,連煮一道菜都困難,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檢查發現她腰椎關節退化嚴重,經「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術後一周已康復,解決忍受十多年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表示,李婦曾在外院接受過兩次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對脊椎結構破壞大,造成腰部肌肉容易萎縮,使腰痛症狀又復發,這次經檢查發現腰椎狹窄、胸椎第12節與腰椎第1節鄰近關節退化嚴重,李婦因兩次開刀造成生活不便而抗拒再次手術,後續只接受藥物、復健推拿等保守治療,但半年仍沒有好轉。李婦因工作需長期久站,下班後還需照顧孫子,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還要長期忍受腰痛之苦,程久俊醫師建議她接受「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較傳統手術,風險小、手術時間短、減少術中出血,並有利於患者短時間康復,大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程久俊表示,以往傳統腰椎手術需要在後背開約10到15公分傷口進入,對神經直接減壓,需破壞脊椎結構才能取出損壞椎間盤,因此術後腰部肌肉容易萎縮造成痠痛,長期照護不易。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經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入脊椎,將受損椎間盤取出後,置換側位支架,再以微創骨釘固定,避開後背脊椎肌肉群,減少腰叢神經及血管損傷。李婦在術後一周康復,解決長期腰痛問題,並於短時間內返回工作崗位。程久俊醫師提醒,腰痛是許多人的困擾,特別是長時間久站久坐或腰部長期承受重力之工作族群,當腰椎椎骨退化或病變,常伴隨腰酸背痛、下肢麻痛無力等坐骨神經痛症狀,新式微創手術是安全的手術選擇,能為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腰椎滑脫、脊椎管狹窄症、腰椎不穩定,以及曾接受過後側脊椎手術又復發等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要開刀嗎? 醫師:先檢查這兩處有無紅點
一名年輕男子有輕微脊椎滑脫,症狀不明顯,直到近日脊椎突然疼痛不止,以為是脊椎滑脫引起坐骨神經痛,至醫院照X光,雖發現滑脫程度並不嚴重,但礙於症狀痛苦難熬,決定進行手術治療,幸醫師驚覺發現,患者腿部及臀部肌膚均出現「紅點」,才知是帶狀皰疹惹禍,急忙停止安排手術巷。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坐骨神經被壓迫所引起的「症狀」,是用來描述下背痛的通俗名稱,一般在發病前期,只會偶發感覺下肢短暫疼痛,之後痛覺才會慢慢擴大、擴張,從腰部到臀部甚至是大腿,痛感也會從間接性的疼痛轉為持續性的疼痛,「下背痛」就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常見原因有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症或是長骨刺等。但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指出,坐骨神經痛有時會與皰疹前神經痛混淆,影響臨床診斷。賴伯亮進一步說明,帶狀皰疹大部分發生在軀幹,一旦急性期發作,前面3至5天最難熬,若剛好病毒在腰椎處,「痛起來就像坐骨神經痛」, 再加上帶狀皰疹初期未有明顯的皮膚症狀,容易讓人忽視,更讓人以為是坐骨神經痛。如果患者進行藥物、針灸都無法緩解病症,往往會進行手術治療,未能即時發現是「另有病因」。何以及早判別下背痛不適是坐骨神經痛,還是帶狀皰疹前神經痛引起的呢?賴伯亮提醒,「觀察腿部、臀部皮膚是否出現紅點」是關鍵,由於紅點常常伴隨在皰疹前神經痛之後,大約3至5天才會漸漸出現,因此,民眾自身應多加留意,就診時穿著方便穿脫的衣物,以便醫師檢查,若進行保守治療,不忘持續觀察皮膚狀況,才能及早釐清病因,做出正確診斷。
-
2021-09-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急性椎間盤突出站不了坐不住 中醫治療助癒合
一名50多歲男患者嚴重下背痛多年,最近更因急性腰痛後,甚至連站5分鐘也站不了,坐也沒辦法坐很久,簡直是坐立難安,醫生診斷是第三腰椎到第一薦椎都有椎間盤突出需開刀,但病患不敢開刀,即到彰化員生醫院中醫部診療,經過3個月針灸和傷科手法治療後已獲很大改善。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永昇說,這名病患來自北部,在友人建議下到員生中醫部求診,經診療後發現患者骨盆與第3到5腰椎骨錯縫(關節錯位),相關腰部肌肉群筋出槽(肌肉韌帶損傷),後背膀胱經與督脈處也經絡氣血不順,嚴重到走路困難,站不了、也坐不住。椎間盤突出經開刀是可獲改善,但因病患不想開刀,黃永昇說,中醫講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病患經過3個月針灸疏通經絡與針刀鬆解腰部深層筋膜治療後,酸痛減少許多,也不會麻,已可正常活動,不過若走路20幾分鐘後,仍會腰酸,再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椎間盤突出雖仍存在,但已獲大幅改善,建議患者平常減少搬重物,並避免不良姿勢,慢慢讓椎間盤突出復原。黃永昇說,依據研究顯示,腰椎椎間盤突出依病患情況不同是有很大機率可以修復癒合,一般病程可從2周到3個月,或持續多月,若保守治療3個月仍未緩解,仍建議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好發年紀大約於20到50歲間,黃永昇說,高峰期40歲左右,8成是男性,9成患者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第4到5腰椎及第5腰椎和第1薦椎之間,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的纖維外環包覆能力減弱,導致髓核在承受壓力後不正常的膨出或破出而壓迫後方的脊椎神經根,導致疼痛、麻木與無力感。黃永昇說,中醫會以傷科手法調整錯位減少骨架壓迫,並用針灸調整筋骨僵硬緊繃、及損傷的筋出槽,有些病人也因肝腎偏虛、脾胃不好,會影響到筋骨,會輔以穴點治療鬆筋骨讓病人獲改善。
-
2021-08-28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注意10大錯誤姿勢 小心追劇追到椎間盤突出
你是否到了休息時間就瘋狂追劇,不間斷的一集再一集?錯誤的追劇習慣除了會讓你的肩頸緊繃酸痛,脊椎、骨盆也會受到很多影響喔!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統整10大常見的錯誤姿勢,來看看你中了幾個吧!不管是追劇、滑手機或看電視,影片中10個動作皆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姿勢,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表示,有千奇百怪的姿勢次自然反應,因為身體在不正確的姿勢下會持續自我調整,但如果一直沒有找到正確姿勢會讓全身痠痛不已,另外,錯誤的姿勢不僅會讓身體各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骨刺、骨盆歪斜及脊椎側彎。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表示,不管在哪裡追劇,記得四句箴言:屁股坐到底、腰部有支撐、脊椎一條線及每30分鐘起身動一動,就可以每天快樂的追劇囉!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正不良習慣找回健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12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之後出現這種“困倦”,小心是中風先兆! 別再用「秋乏」糊弄自己
大白天就呵欠連天時,不少人會覺得這是「秋乏」搞的鬼。確實偶爾的犯困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同時伴隨這些症狀,那就要小心中風了。立秋之後,首防「中風」雖然立秋了,可有時候天氣還是很熱,大家出汗也比較多,血容量就相對較低,換句話說,就是血液比較黏稠,血濃縮後,容易堵塞血管。而中風發生的原因,一個是血管本身的彈性,以及血管的收縮能力等出現問題,另一個則是血液本身,如血液濃度大比較黏稠,也容易堵塞血管。更何況,現如今大家都很喜歡開空調對付“秋老虎”,當室內外溫差過大時,進出房間的溫差同樣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快速收縮或舒張,這也是導致中風的一個因素。這種「秋乏」很危險對於健康人來說,一到中午就哈欠連天可能是正常現象,而有“三高”病史的人,若出現打盹、乏力或是頻繁打呵欠時,就需要引起重視。根據臨床觀察,約有7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病前5~10天內會出現頻繁打盹現象,這是大腦嚴重缺氧發出的求救信號。尤其是若伴有下列症狀,請第一時間就醫:◎突然拿不穩手中拿著的東西忽然落地,並不一定是老了沒有力氣,有可能是由於腦部血栓形成後影響到手的功能。◎出現步態異常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變化,並伴肢體麻木無力時,可能是發生中風的前兆信號。這種步態異常可能表現為下肢突然無力;與腰椎間盤突出引起下肢無力時伴有的麻木感、疼痛感不同,中風前兆引起的腿發軟,無明顯疼痛。◎舌頭歪腦供血不足時,可能出現被壓迫的舌神經功能消失,導致舌尖偏向左側或右側,說話、吹口哨漏風。◎血壓異常血壓突然持續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或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都可能是出現中風的先兆。◎有話說不出當血栓阻塞在“語言表達區”時,也會出現語言障礙。可能表現為口齒不清或難以把話說出來,但卻“心裡明白”,或是很難理解別人所說的話。◎突然發生眩暈眩暈是中風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腦血管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後也易發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復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增加。◎視力出問題如果血栓堵塞視神經和視皮層供血血管,會突然出現短暫性雙目失明或視物模糊等“一過性”視力障礙。一般視力問題通常出現在單側,也有可能兩隻眼都無法向左(或右)看。3個口訣幫你識別中風三高人群、抽菸者、長期喝酒者、肥胖者,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建議自查一下。看:看看臉的兩邊是否不對稱,出現口角歪斜。查:雙手平舉,檢查兩隻手臂是否單側無力、不能抬起。聽:請患者說話,聽聽他是否口齒不清,說不明白。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狀突然發生,就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患者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更不要運動鍛煉,應安靜等待救援。腦中風的“幕後推手”懶:現代人偏懶,經常懶得運動以及懶得喝水,這都是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素。長期不運動不僅會使血液循環減慢,還容易導致大腦、心臟的供血不足,增加血液粘稠度,易產生血栓,加速腦梗;不愛喝水,會加速血粘稠,產生血栓。貪:現代人偏愛一些重口味食物,如油炸、醃製類,貪吃這些食物很容易誘發血壓問題,甚至是中風。熬:不光是肉體煎熬,心靈煎熬也同樣會促進中風的發生,尤其是情緒過於激動或者壓抑時,會導致血壓升高,血管劇烈收縮,會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發作。預防腦中風,多做5件事1.管住嘴少吃「四高」食品,即高糖、高油、高脂、高鹽。這些食物易導致膽固醇等附著於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導致血管不暢通。2.不熬夜長期熬夜,會使身體內激素分泌週期出現紊亂,或會增加心腦血管系統負擔。3.拒絕吸煙和二手煙煙草中有害物質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和動脈粥樣硬化,以致形成血栓。4.多做有氧運動游泳、跳舞、騎自行車、瑜伽、打太極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即使是最簡單的健步走,持之以恆都會使血管的彈力增強。5.保持好心情不少心腦血管疾病都與情緒波動過大有關。想要血管健康,平和的心態必不可少。(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防疫反讓關節受傷害 復健科醫授減輕疼痛指南
居家防疫2個月以來,民眾的戶外活動減少,復健科門診的傷患卻不減反增,復健科醫師顏子訓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幾乎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結束又接著追劇或看運動賽事,長期久坐導致許多人腰痛、下背痛接踵而來因此前來診所治療,青壯年以椎間盤突出症狀居多,中老年人則多為腰椎小面關節炎。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 易造成椎間盤突出顏子訓醫師表示,脊椎的結構中,前端椎體之間有避震作用的「椎間盤」,後方有上下關節凸,兩兩銜接構成的「小面關節」,兩者都是支撐身體活動的重要部分。若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都很容易導致磨損,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或者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狀況發生,兩者常見的症狀都是腰部和下背疼痛,若神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走路無力。於年紀稍長、閃到腰 治療以整脊術為主顏子訓醫師說明,針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保守性治療有牽引治療、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牽引治療較適合椎間盤內層的髓核突出患者,常見於年輕人,疼痛感是逐漸增加而非急性;徒手治療適合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突出患者,常見於年紀稍長或因搬重物閃到腰的人,治療時會以整脊術(manipulation)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運動治療是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幫助患者的椎間盤復位。而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方,左右各一,像是兩扇門可以開闔,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打開,後仰時則閉闔。至於腰椎小面關節炎是屬於較深層的關節退化、發炎,通常會先給予這類患者深層熱療,如微波或短波治療。通常小面關節退化的病患多合併單側關節錯位(多數為某一邊的門關不上),所以需用關節鬆動術與快扳法使錯位的小面關節對位,讓小面關節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若採用保守治療,病情仍沒有緩解,則考慮以注射治療如類固醇、PRP、PLT治療或手術方式改善。保持基本運動 避免居家防疫傷害近期「居家防疫傷害」多為久站或久坐造成的,通常屬於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為避免關節損傷退化,顏子訓醫師建議,目前疫情警戒已降至2級,民眾可以保持基本外出活動,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1個星期至少保持2到3次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都能大幅降低疼痛發生的情況,若是正在治療的患者,則須配合復健科醫師指導,做專屬的運動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自我測試是否中招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1-08-09 養生.運動天地
肌力訓練到底該怎麼做?教練教你掌握4大動作模式
肌肉、肌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即是拿來支持我們完成生活中各項動作,讓我們可以「好好生活」。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提到肌力訓練的兩大必備元素之一「多元的動作模式」,而這些多元的動作練習,都希望最終都能被好好應用到生活當中,我們稱此為訓練的「功能性」,即代表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能力。訓練的目的,在於維持日常行動的能力仔細觀察,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生活中所有的行為都是由動作構成。回顧一下你早上起床的生活片段,從床上翻身起來,會經過將自己身體從床上「推」起來的動作。走到盥洗的浴室時,會有「單腳要支撐身體、輪流跨步向前」的走路動作。從馬桶上站起來,就是雙腳從「蹲坐再到站起」的動作(有好多前天練習完深蹲,結果隔天蹲馬桶都有點痛苦的人們可以作證)。能拉開家裡的厚重大門,代表完成了一個「拉」的動作。這些都是我們平常不足掛齒的動作,但對於已經有肌少症現象,肌力已經很弱的我阿公來說,卻是重重任務。每到阿公生日,爸爸會載全家去他最愛的「喫茶趣」餐廳一起吃飯。當爸爸載我們到目的地,看著阿公,拄著拐杖從車子後座中緩慢下車,再到坐定在飯桌前,其實是一件驚心動魄,對全部人來說都要小心翼翼的過程。下車,是任務一。阿公要從後座中坐低的位置,一腳先踏出車門外,再到雙腳站直在車外的姿勢。我看著他會先伸出拐杖的一端,立足地面,幫助等會兒能將自己的身體撐出車門外。但若身體力氣不夠,總很怕他會再次跌坐回後座當中。踏上店門口的五個台階,是任務二。下車後,我們小心盯著阿公每一步伐是否能單腳踩穩,踏上台階,再將自己的身體往上登高一階,再一階,最後來到店門口。拉開店門,是任務三。阿公的手扶上門把,有時我會覺得,時間是否有暫停一秒?門的重量,好像跟他的力氣在拔河。最後,阿公獲勝,拉開門,我們後來能在餐桌上好好吃一頓他的生日大餐。阿公失去的,其實不是肌肉量,也不是足夠的肌力,他真正失去的,是好好完成各項「動作」的能力。這就是訓練的「功能性」意義。利用訓練來增長肌力,其實也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把所有動作做得更好、更有力,訓練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如此。四大功能性動作模式肌肉從來就不會單獨工作。每個動作的產生都需要許多肌肉分工合作,互相協調才能完成,只要在多元的動作模式之下,逐漸增加負荷,就能全方位地刺激肌肉,帶來良好訓練效果。因此,若我們能從「功能性」出發,以「練習各項動作模式」的角度看待訓練,而非採用「局部肌肉鍛鍊」的思維,才能給我們最正確、有效的肌力訓練成果。本書的肌力訓練計畫,皆是由動作模式所構成,分類為四大類:→以下半身來說,歸類成「雙腳蹲站」、「單腳」這兩大類型。→以上半身來說,則可區分為「推」、「拉」這兩大類型。接下來,我們會針對四大類動作模式來做介紹,並告訴你每一種動作模式,對身體所帶來的意義。一、雙腳蹲站深蹲就是一個最經典的「雙腳蹲站」(Bend-and-lift)訓練動作。這個形式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應用,就是從椅子、低的馬桶上站起來,若能正確練習此動作模式,將學會如何運用臀肌、大腿肌群來完成動作,進而能減輕膝蓋的負擔。除此之外,這個動作模式更具功能性的運用,包含了蹲下「將地板重物提起來」的動作元素。舉凡在辦公室要幫忙抬起飲水機的大桶飲用水,或把一箱重物從地板上抬起,都會需要經過此動作模式,若能良好掌握,則可以正確從低處拿起重物,減少因為發力錯誤而閃到腰、甚至椎間盤突出的狀況。二、單腳動作單腳動作(Single leg)其實是日常生活裡更容易出現的下半身動作模式,更具有功能性,但卻是大部分人最容易忽略的訓練形式。舉例來說,「弓箭步」就是其中一個經典的單腳訓練動作,應用之處非常廣。從最簡單形式的走路,再到爬樓梯、登山,我們都會經過單腳撐地,身體轉換重心,不停輪流跨步前進的過程。就連跑步、騎單車等有氧運動,也是單腳輪流發力。而且對於有肌少症風險的長輩來說,單腳動作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相較於雙腳蹲站,單腳的動作牽涉到「不對稱」的站立姿勢,更需要身體的平衡與穩定。許多年長者多加鍛鍊後,就發現,單腳站立穿褲子再也不是難事了!因此,也務必在自己的訓練中,加入大量的單腳動作元素,才是完整的下半身鍛鍊。三、推許多人會反應自己的上半身力量偏弱,尤以女性族群為主。確實,下半身需要支撐身體的整體重量,相比起來,上半身的確負重較少,也因此力量較弱。但若全身要均衡發展,上半身的動作模式便不可或缺。而「推」(Push)的動作,就是重要的上半身動作模式之一。最經典的訓練動作即是「伏地挺身」,主要訓練到的肌群是胸肌及手臂肌群,也會有人把這項「推」的訓練,定義為「胸肌」的鍛鍊。舉凡推門、將身體從床上推坐起來,甚至將重重的行李箱放到高處,也是往上「推」的動作模式應用。新聞上不乏聽到跌到在地後,無法自己再站起來的長輩,除了顯示下肢肌力不足,其實還缺乏了將自己的身體撐地,再推起的上半身力量。四、拉有「推」,就會有反向的「拉」(Pull),這是上半身訓練的另一項經典動作模式。男性當兵時的「拉單槓」(也就是引體向上)就是經典的「拉」動作模式,要將自己的體重,拉到超過單槓。主要訓練到的肌群是背肌,因此,也可以把此訓練定義為「背肌」的鍛鍊。在生活中,從拉門,到將一個很重的袋子從地上提起來,其實都有牽涉到拉的力氣。在專項運動中,舉凡攀岩、拔河等都有大量拉的動作,且因為是背肌的訓練,各種跟揮拍擊球相關的運動,也需要好好鍛鍊此動作模式。若能將「拉」的動作模式練習好,也能改善駝背等不良姿勢,並且避免身體經常性聳肩的壞習慣,改善肩部容易緊繃的情形。以四大模式進行的訓練,益處多多以「練好各種動作」的概念出發,即使是較年輕、抗老迫切度還不高的族群,就算帶著不同的目標而想要嘗試肌力訓練,也都能為我們帶來最好效果。優點一:能最好地幫你打造體態許多年輕族群,經常是因為體態開始有點「走樣」而開始想要積極鍛鍊,身材確實是許多人的明確動力。(老實說,這也是我剛開始進行肌力訓練的原因啊!)「如何練翹臀」、「如何將胸膛變得厚實」、「如何雕塑手臂曲線」都是大家經常關注的重點,但只要專注於訓練好各項動作模式,自然可以達成你想要的體態雕塑效果。舉例來說,如果勤練「雙腳」、「單腳」等下肢的訓練動作,長久鍛鍊下來,自然能加強臀腿的線條,不會有屁股太扁塌、大腿內側鬆弛的感覺。而男性族群更常在意是否有壯碩、厚挺的上半身體態,但只要多加練習上肢的各種「推」、「拉」動作,並且訓練出越來越大的力量,肌肉量自然增加,能像衣架子般撐起襯衫、T 恤。在開始訓練以來,我未曾想過要特別加強何處的線條,我只著眼於想將動作做得更好,甚至是重量表現能有所突破,而這樣鍛鍊下來,我也確實達成了自己理想的體態。因此,不需在意怎麼強化個別肌群,只要利用訓練各項「動作模式」的角度出發,你想要的體態,就會是你辛苦鍛鍊的贈禮。優點二:協助傷後的身體復原受傷後所喪失的身體能力,其實就是良好做出各種動作的能力。若你曾不幸受傷過,希望復原到身體能力無恙的族群,若只著眼於單一局部肌肉的鍛鍊,或只用單一的動作練習,也不一定保證身體能良好復原,因此務必要從相關的動作模式上去思考。如果你是經常爬山但受膝蓋痛所苦的族群,僅只是坐在椅子上,抬抬小腿刺激大腿前側的肌群很可能不夠。多練習單腳的動作形式,了解如何在動作中減低膝蓋的負擔,並且正確利用臀部、大腿幫助發力,才能真的讓你免受膝傷所苦。如果你曾經五十肩,只是練習手指頭往上爬牆,強迫自己手往上抬舉可能還不夠,所有跟肩關節活動有關的動作你都該練習,舉凡上半身的推、拉,都會有牽涉到肩關節的活動,多多練習並改善動作品質,才是對症下藥的解方。優點三:能精進其他運動的表現絕大多數的運動員,都會在特定技巧的專項訓練之外,加入肌力訓練,不是著重在哪一個肌群能夠被練大,而是著重在相關的動作模式做不做得好。因此,把各項動作模式練好,就是在幫你的身體打下扎實基礎,能帶給你其他各式運動的良好表現!舉凡各項球類運動、長跑、登山等,甚至是瑜伽,都可以從注重功能性的肌力訓練當從中獲得益處。即使你不是刻意訓練某項運動的相關動作模式,它也會在無形間,帶給你全面性的進步。我曾有學生說她在衝浪時,面對大浪要不停快速滑水的能力變強了,從衝浪板上將自己推起,並站在板上的力量變得更穩。曾有學生說網球變厲害了,揮拍擊球更強而有力。就連我自己,在多年的肌力訓練之後,當我重拾當年跳舞的興趣,也覺得身體素質較當年要好上許多。你發現了嗎?肌力訓練雖然在講求延緩肌力流失、增加肌肉量,但我們並不著眼於各種「肌肉」,例如臀肌、背肌、胸肌,反而是著眼於「動作模式」,包含雙腳蹲站、單腳動作、推、拉。以「動作」來看待肌力訓練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只看「肌肉」如何增大卻是一種局部性的思維。因此,從功能性的動作模式出發,能給你更正確、有效的肌力訓練!※ 本文摘自《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作者:珍珍教練(施怡如)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9《珍珍教練的40+50+60+增肌慢老重訓課》書封。圖/采實文化提供
-
2021-08-07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追劇不悲劇 3招伸展防腰痠背痛
防疫在家追劇,總是覺得後頸僵硬、卡拉卡拉嗎?全台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邀請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分享NG的追劇姿勢會造成身體哪些危害,並且教大家3招運動伸展來放鬆身體。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表示,看電視、追劇的姿勢千奇百怪是很自然的反應,因為身體在不正確的姿勢中會持續自我調整,但如果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姿勢,會讓全身上下痠痛不已,物理治療師Flyna整理出10種NG的追劇姿勢,其中又以坐在馬桶上玩手機的姿勢最為嚴重,這些動作不僅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頸椎的不適,再嚴重還會導致骨刺、椎間盤突出。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教導我們正確的坐姿必須要讓屁股坐好坐滿、背部有支撐、脊椎保持一直線以及每30分鐘就要起來動一動,影片中,物理治療師Flyna分享3招伸展運動,讓脊椎、腰部與關節適時放鬆,過程中也會訓練到肌力,是很方便的居家運動,快準備一張瑜珈墊,跟著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一起舒展身體!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06 醫療.骨科.復健
最命苦椎間盤是它,腰痛腿麻怎麼解?
台灣腰部疾患就醫人數約為50萬人,雖然腰痛原因百百種,但以腰椎活動度來看,最為辛苦非腰椎第五節莫屬,連帶的,介於第五節腰椎及第一節薦椎之椎間盤的命運則最為坎坷,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指出,這節椎間盤總是前傷未癒、後傷又至,使得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常陷入反覆發作的循環,此時治療要確實兼顧「穩定腰椎、修復椎間盤、解除神經根壓迫」才行,這三方面現在透過非手術的再生注射可一一達成。最命苦椎間盤非它莫屬尤稚凱醫師說明,就生物力學而言,腰椎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之間的椎間盤因活動度最大,再加上薦椎完全為骨性構造,因此成為壓力集中點,倘若經常彎腰轉腰、過度負重、姿勢不良、長期久坐等,就容易造成椎間盤纖維環撕裂傷,逐漸退化變性,甚至導致椎間盤中間的髓核突圍而出 (亦即椎間盤突出),隨著一再受傷更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症狀為下背痛或神經傳導痛在症狀方面,尤醫師描述,若介於腰椎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的椎間盤因纖維環撕裂傷而引發疼痛,範圍可能涵蓋薦椎及薦髂關節等下背部位(下圖藍色區塊),在彎腰時和久坐後疼痛會特別明顯;至於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腰椎第五節神經根,則會引發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甚至到腳底的麻木感(下圖紅色區塊)。腰椎結構平衡 牽一髮動全局椎間盤無論損傷、退化、或突出,均代表腰椎已處於不穩定狀態。尤醫師解釋,在脊椎的結構中,椎間盤、小面關節、以及周圍韌帶是穩定脊椎的三大要件,只要其中一個因外力而受傷或退化變性,就會破壞平衡,拖累其他兩者,不只如此,由於腰椎、薦椎、髂骨在結構上為複合體,連薦髂關節的穩定性也會受影響,因此治療上務必面面俱到。治療環環相扣 缺一不可為了穩定腰椎、恢復腰薦髂結構的平衡,尤醫師認為,理想的對策為採行再生注射,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直接精準注射至所有相關病灶,包括上薦髂關節、腰椎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的小面關節、周圍韌帶、甚至椎間盤,如此一來可改善關節炎、強化韌帶,全面提昇腰椎穩定性,椎間盤也得以修復。此外,針對受到壓迫的腰椎第五節神經根,則採行神經解套注射,同樣在超音波導引下,將低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於神經根周圍,打開神經壓迫之處,或經尾骨進行硬脊膜外注射,也可達到相似的作用。增生療法專業技術 攸關診斷與療效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再生注射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再生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護腰之道:正確姿勢、強化核心、避免久坐尤醫師最後提醒,因為姿勢錯誤與用力不當是造成大部份腰痠背痛的主因,所以經常腰痠背痛的人,在日常起居各個動作上,都要隨時注意姿勢與使力方式,也要避免久坐。同時,藉由運動強化背肌、腹肌、骨盆底肌肉等,才能給脊椎足夠的保護,但要注意的是,需要使用腰力的運動,例如高爾夫球、保齡球、仰臥起坐等,尤其應該避免,若其他運動會引起腰痛的話,也不宜從事。更多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與治療#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8-04 養生.運動天地
打羽球會造成哪些運動傷害?一般民眾多忽略這3點!
東京奧運在延期一年後終於開戰,今年我國選手在各個運動項目上嶄露頭角,不管是桌球、羽球、拳擊、柔道等…都傳出佳績、捷報不斷。其中羽球國手李洋、王齊麟組成的男雙,一舉奪下金牌;女單戴資穎也拿下銀牌,創下個人在奧運的最佳紀錄。一般民眾常在大賣場、生活百貨中取得便宜的球拍,接著在閒暇之餘帶著孩子到公園一同親子活動,但在打羽球一個下午後,隔天起床常發現整隻手臂甚至肩膀都非常痠痛,會造成這類慣用手(持拍手)運動後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而羽球運動雖然看似輕巧,但它其實是一種高技術性且連續、快速、往復移動的運動,很多人把它當成假日娛樂的活動,但卻常忽略運動前的熱身,選擇正確的球具與運用正確的動作來打球,導致不必要的運動傷害,那麼打羽球時該注意什麼運動傷害呢?羽球會導致哪些運動傷害?根據統計一般人比較容易在上肢跟背部出現不適或受傷,但羽球選手最容易出現的運動傷害部位,首要在下肢,其次才是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接著才是軀幹背部。不熟練或者缺少練習的人在打球時,一旦遇到出現球的落點離身體較遠的情況,往往會因來不及或沒有習慣先移動到適當的位置就揮動球拍,而出現過度延伸身體及手臂來撈球的動作;再加上羽球球體較輕,也容易出現利用過大的肩膀旋轉動作去揮擊、過度收縮肩膀內轉肌來進行驅動,而非正確的使用腕部的屈肌來瞬間擊球。再加上此運動本身對上肢的需求遠超過日常生活的活動強度,往往在運動後造成上肢的過度疲勞甚至出現相關的運動傷害。另外因為過度延伸身體、手臂擊球,也會造成擊球點-手掌(施力點)和骨盆(支點)之間的力臂太長,對軀幹伸展肌的負擔增加,軀幹背部也有可能在運動後出現不適。 而以下幾種是羽球運動中較常導致的運動傷害: ◎肩部: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腱炎、旋轉肌腱斷裂因殺球、擊球造成肩部重覆受到壓迫導致肌腱腫脹、部分纖維斷裂、 局部出血、肌腱斷裂。臨床症狀為手臂上舉過頭再外展動作時劇烈疼痛。 ◎肘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因未正確伸展熱身,過度頻繁練習,或是使用不適合的球拍造成;在擊球時,瞬間下壓球拍或長時間握球拍,反覆旋轉前臂及伸展腕部的動作都可能引起網球肘。臨床症狀為在日常生活旋轉毛巾、門把及握拳等手腕動作時引發手肘疼痛。 ◎腰部傷害:椎間盤突出或肌肉韌帶拉傷擊球時,身體會過度後彎造成腰椎過度壓迫,或是救球時身體快速彎低後又勉強縮身回場的動作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旁韌帶拉傷。臨床症狀除了腰部局部疼痛之外有可能引起腿部痠麻脹痛。 ◎膝部傷害:髕骨肌腱炎、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受傷在躍起擊球後,單腳落地或轉身時腳來不及跟上,停留在原處導致膝關節十字韌帶負荷過大而鬆弛或撕裂,或是半月軟骨磨損受傷。會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若反覆受傷容易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此外髕骨肌腱炎及滑囊炎也常因熱身不夠或動作不當而發生。◎踝部傷害:韌帶拉傷常因腳步快速移動或是勉強接球或意外造成。有可能是一次性傷害造成也可能因反覆動作不正確而引起,臨床症狀為局部腫脹疼痛。 ◎腳跟肌腱傷害:阿基里斯肌腱炎或斷裂因腳部快速移動過程中,肌肉瞬間伸長與收縮所造成。容易因過度疲勞,身不足等造成,也可能因瞬間躍起擊球落下後導致。若是阿基里斯腱斷裂就可能需要手術處理。 受傷時該怎麼處理?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R.I.C.E(休息、冰敷、固定、抬高患部)。一般軟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期大約是2至3週,若疼痛已經超過恢復期時,表示損傷組織較嚴重或有些因素沒有解決,此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受傷後透過專業醫師處理治療,症狀改善後還要循序漸進進行復健運動,才能再度回到運動場上運動,否則很容易再次受傷。因此在運動結束後,一定要記得做適當的伸展,伸展可使軟組織的彈性及延展性增加,提高順應性,更能漸進式的適應往後運動時所需的大幅度力量變化。讓過度興奮的神經系統與肌肉所產生的僵硬獲得緩解,能有效恢復血液灌流量,讓組織代謝速率上升,補充氧氣與養分並排除運動後所產生的副產物,而不至於產生過度的肌肉酸痛。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安全與防護,才能動得健康喔!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不再硬頸
科技進步,民衆對醫療品質要求愈來愈高,面對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病變,傳統頸椎融合手術行之有年,但骨融合後往往導致頸部活動度減少,頸椎固定超過三節以上的病人覺得「硬頸」,也增加鄰近椎節病變風險。另一個選擇是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接受傳統頸椎融合手術的患者,通常術後五至十年,約20至30%在固定椎節的上下頸椎產生退化病變,嚴重時必須再次手術。即使是接受微創手術,其固定部位的鄰近頸椎,包括上節或下節椎骨,原本有機會因每天頸部活動慢慢發生退化。人工椎間盤 模擬頸椎好活動主因是頸椎經過手術,必然有生物力學改變,進而加重其鄰近脊椎體或椎間盤更早退化。頸椎融合手術後引發退化性變化的發生率、發生時期及其嚴重程度,會因個人體質、工作環境等而有所差異;隨著時間及活動的增加,發生比率就會愈高。人工頸椎椎間盤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目前一般認為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於椎間盤切除進行神經減壓後,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於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更能保護鄰近椎節,避免提早退化,減少因病變而再次手術的機會。全陶瓷材質 術後MRI影像清晰目前台灣使用的人工椎間盤,材質多為耐磨係數佳的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加上高分子聚乙烯墊片,因爲使用金屬,術後追蹤若需要使用核磁共振(MRI)檢查時,影像中會產生金屬假影,影響判讀,可能必須選擇需從腰椎注射顯影劑的侵入性替代方法,不僅使病人不舒服,同時有顯影劑過敏及脊髓腔感染出血的風險。全陶瓷人工椎間盤在國外問世多年,今年引進,可以配合微創導航精準進行頸椎減壓術及人工椎間盤植入,加上術中即時定位掃描,可將零假影的人工椎間盤放到最佳位置。因爲材質無金屬材料成分,術後MRI影像清晰,能提供較佳的病情判讀。如同牙科所植入的陶瓷牙體,相對於其他有使用金屬加工的人工椎間盤更耐磨耐用,對人體組織的相容性更高,術後不需戴頸圈固定,可以提早活動及快速恢復職場功能。但因每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目前健保沒有給付。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適用頸椎病變,特別是頸椎間盤突出,需要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但若有腫瘤、感染或骨質疏鬆症,並不適合。術後最大風險就是人工椎間盤移位,還有軟組織鈣化和融合,但並不常見。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10 醫療.中醫
閃到腰怎麼辦?中醫師教你腰閃到時,如何止痛舒緩?
「閃腰」可認為是所有腰痛的急性期,我們的腰部是確保人體可以隨意轉身、彎腰、側彎還能保持平衡,扭腰也不會跌倒而能支撐重心,因此腰椎連接許多肌肉和韌帶,如果扭動角度太大,肌肉和韌帶來不及反應,肌肉突然收縮、緊繃痙攣,就會產生俗稱「閃腰」的急性下背痛或急性腰扭傷。通常是在搬重物、彎腰撿東西或瞬間轉身等狀況下發生,因此急性腰扭傷的好發族群以青壯年為主。治療前要依「象限檢痛法」先做檢查,了解患者是和椎間盤突出比較有關的「前彎腰痛」?或是和腰椎關節炎、椎弓解離、腰椎滑脫較有關的「後仰痛」?按照步驟找出不同病因來處理,就得以緩解。在診所我這樣治急性腰扭傷的處置需先放鬆病患因疼痛產生的緊繃,在肌肉放鬆的狀況下讓患者錯位的肌肉和脊椎復位、固定。但是在處置前要先檢查患者是否有神經症狀,例如麻木、感覺異常、腳跟或腳趾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必須先排除嚴重壓迫的馬尾神經症候群之風險再進行治療。另外也一定要排除的還有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以及腎結石的問題。由於帶狀疱疹水痘病毒潛藏在神經節,因此發作前期會以神經牽引痛來表現,如果病灶是在腰腹部,發作時會很像腰扭傷的急性下背痛。腎結石也會引起腰背急痛,要先排除這些病因。閃腰的起始痛點通常以腰椎以下居多,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對側腹部;如果是退化性腰椎病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同側腰臀部。處置時要小心,直覺痛點不宜直接做太多處理,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傷害。因此治療以起始痛點為主,可以利用針刀刺絡配合手法復位再做拔罐。閃腰是急性扭傷,所以不要急著想要用運動加速復原,反而應該加以固定、多休息。我的處理方式是使用可以包覆住直覺痛點、夠大片的藥布貼住直覺痛點,讓局部有足夠的固定及支撐作用,避免活動時再拉扯傷害。如果在急性期的發炎處理得宜,一般於三天內就可恢復七、八成以上。教你找痛點自己找痛點要回歸到象限檢痛法,先往四個象限做彎腰、後仰、左右轉等動作,了解是哪個象限疼痛之後,再依椎間盤突出的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對側腹部、腰椎滑脫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同側腰臀部的原則,互相比較、確認後,找出正確的起始痛點。陳醫師教你止痛自己來一般急性扭挫傷,我們都會建議冰敷,但是閃腰時冰敷的作用較難傳達到內部,反而是熱敷更有效,所以建議熱敷比較有放鬆的作用。在家拔罐放鬆也是應注意直覺痛點先不要動,而是以起始痛點拔罐放鬆為主。放鬆後貼上可以完整蓋住直覺痛點的大型貼布來進行固定。自我保健閃腰後如果還能稍微活動,建議可利用拉長肌肉的姿勢來放鬆。例如採取趴姿俯臥,兩手掌貼地,前臂支撐在地上,雙膝跪地,腳尖向後,慢慢拱肩伸直整個背肌,再慢慢把臀部往後坐,坐在腳後跟上,呈現雙手延伸在前、身體前俯拉長、臀部後坐的姿勢。此時腰背部肌肉拉長,呈現放鬆狀態,有助改善腰背肌緊繃。※本文摘自山谷文教《陳朝龍象限檢痛法:30種常見痠痛的自我理療法》
-
2021-07-10 名人.毛琪瑛
醫師給你問/無法出門活動怎麼辦?防疫居家3運動訓練肌耐力! 復健科醫師毛琪瑛限額遠距諮詢
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全台防疫第三級警戒已近兩個月,許多人居家辦公、家中長者也多足不出戶,長時間的久坐、姿勢不良、沒運動,發生肩頸痛、腰痛、甚至坐骨神經痛的人愈來愈多。居家該如何緩解改善這些痠痛毛病呢?教你3招運動,緩解痠痛、提升免疫力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實康復健科診所資深顧問醫師毛琪瑛建議,防疫在家期間,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長者、照顧者及長期復健的中風病人等,每天可以利用時間做「造橋」、「對坐手拉手」、「腳開合互動」等3種輕運動,也提醒大家每坐半小時,應站起來走一走、動一動,有助於緩解痠痛,並且提升免疫力。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醫師給你問」,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毛琪瑛為家有長者、中風病患等民眾提供防疫在家的復健運動,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僅限額9名。家有中風病患怕上醫院,如何復健不中斷、防退化?☛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apnxY居家防疫期間,大多數人都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毛琪瑛指出,尤其長者也因無法外出到公園運動活動筋骨,因此很多長者在家幾乎都是久坐不動看電視,造成原有退化性關節炎(骨刺)的急性發炎,常在清晨因腰痛痛醒,有些長者還痛到下不了床;WFH居家上班的人,也是因久坐、姿勢擺位不良,一個多月下來,不僅肩頸痠痛,還引發腰部椎間盤突出的疼痛,嚴重會引起坐骨神經痛。訓練核心肌群、肌耐力,有效強化全身、減輕痠痛毛琪瑛建議,在家工作者、年長者、照顧者及長期復健中風病人等,都可做一些訓練核心肌群、肌耐力及平衡的輕運動。像有腰痛問題的人,可以準備瑜伽墊或在硬一點的床上做「造橋」運動,有助於穩定脊椎,舒緩腰椎的疼痛,這個「基本功」也能幫助中風病人未來恢復坐、站及行走的能力。對於家中長者的運動,建議可做「對坐手拉手」、「腳開合互動」運動,在與長者互動時可加入認知訓練,增強長者關節的活動度、肌力、提升核心能力、骨盆穩定與軀幹旋轉度、協調性及平衡感。擔心長者不運動退化快,有哪些輕鬆招式讓家人陪著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apnxY★防疫居家3運動:● 造橋運動(訓練重點:肌力、核心、舒緩腰椎退化)● 對坐手拉手運動 - 划船動作(訓練重點:平衡、活動度、肌力、核心、協調性、認知)● 腳開合互動(訓練重點:平衡、肌力、核心、協調性、認知)☛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復健科醫師毛琪瑛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07 名人.毛琪瑛
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 毛琪瑛/WaCare 遠距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憂醫院安全不敢回診,為了讓民眾有更便捷的諮詢方式,聯合報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不需下載軟體,使用更簡單,專家開視訊,免費讓你問,7日起開放線上預約,採用一對一諮詢,保障個人隱私。👩⚕️立即按此預約諮詢:https://bit.ly/3hapnxY📌因本次體驗諮詢名額稀少,無論您有沒有預約成功,主辦單位精心準備的專家影片、書籍以及咖啡券等好禮,邀請您立刻按下關注專家,未來可持續獲得專家最新活動訊息。👉點擊看抽獎活動訊息:https://pse.is/3jqv7m專家簡介:● 現任:實康復健科診所資深顧問醫師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 經歷:前台大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前陽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附屬復健醫院研究員台灣復健醫學會專科醫師諮詢主題:1、防疫在家,久坐腰痛、椎間盤突出,復健科醫師教運動,幫助你伸展緩解。2、防疫在家顧長者,照顧者如何強化體力撐下去。3、中風病友在家,復健不中斷。❗ 即日起可先預約諮詢時段,以下提供專家正式諮詢開放時間: ● 7/13(二)13:00-14:00● 7/14(三)13:00-14:00● 7/15(四)13:00-14:00※每人限定20分鐘,諮詢名額剩9名。遠距諮詢預約步驟,請跟我這樣做:※以下影音教學如何預約諮詢時段: ※非客服時段,您可以依網頁步驟下載WaCare App,留言給小助手您希望的諮詢時段,小助手會在app內傳訊息與您聯繫,完成預約。正式諮詢當天:硬體/網路設備:1、請使用手機或具有鏡頭、麥克風的電腦,不須下載軟體。2、諮詢前請確認網路訊號穩定,環境安靜且保有個人隱私。諮詢注意事項: 1、需年滿18歲之中華民國國民。2、本次諮詢服務無法取代實際就醫,若有進一步就醫需求,請儘早就近至醫療院所就診。3、欲參加諮詢之民眾,須同意於諮詢結束後,協助填寫體驗問卷並回傳。隱私權事項: 1、為確保諮詢品質及維護雙方權益,此次諮詢將全程錄音、錄影,檔案將為WaCare平台所有,民眾及醫師雙方皆不留存檔案。2、民眾及醫師未經雙方同意,均不可私下執行或公布諮詢進行中之資訊(側錄、錄音、拍照、影像、截圖等),如有違反此協議者,使雙方權益、隱私受損,可以依據此協議,依法提出告訴及損害賠償。※小助手客服時間:7/7-7/16周一至週五10:00-18:30,假日及非上班時間請使用留言預約諮詢時段。
-
2021-06-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辦公隨興坐!骨科醫師提醒 盤腿坐姿最傷這兩處
新冠疫情延燒,讓許多人居家上班。而在家辦公你會在什麼地方、以什麼姿勢工作呢?許多人喜歡將電腦放在大腿或茶几上盤腿工作,卻造成肩頸緊繃、下背痠痛等不適,究竟席地「盤腿坐」對身體會帶來什麼危害呢? 骨科醫師廖志祥表示,盤腿坐的傷害以腰椎和骨盆首當其衝,根據研究顯示,盤腿坐姿會增加:臀部壓力、骨盆後傾的角度、腰椎屈曲角度、膝關節內側壓力,因此,容易造成下背痛、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不適。 他進一步指出,此外,根據研究顯示,一天盤腿坐超過3小時,會增加肩膀及骨盆的傾斜角度、增加頭頸向前的距離,造成俗稱的「烏龜脖子」現象。因為直接將電腦放在大腿上工作,必須「低頭」工作,會造成頸椎的傷害、疼痛。 廖志祥提醒,盤腿坐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姿勢,俗話說:「坐乎正,得人疼」,正確的坐姿,才能為健康加分。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非小事!小心,逆流致癌四部曲!乾燥劑、棉花開罐就要丟!4觀念正確保存藥物肩膀疼痛是五十肩?醫教簡單測試,2招伸展助改善!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後背包揹得腰痠背痛!肩帶寬細有影響,骨科醫師教4重點挑對背包
後背包是許多人外出的好幫手,白天揹著筆電上班、晚上帶著運動服上健身房、假日帶孩子出門…,後背包不但容量大,還能空出雙手做其他事,非常實用;加上雙肩負重設計,避免可能的身體歪斜問題。 骨科醫師廖志祥表示,使用雙肩後背包相較於單肩側背包,對於骨骼、肌肉的傷害較小,但如果背久了,去感覺到腰痠背痛等不適,他提醒,也許是背包款式挑錯囉! 想要挑一個適合的後背包,廖志祥建議,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背包重量低於體重的15% 很多人出門,習慣將所有東西,不管用不用得到,全部塞進包包,讓包包變得異常沉重。因此,常會聽到有人說:「你的包,重的像顆石頭」,真的所言不假。 廖志祥建議,背包的重量應低於體重的15%。因此,教育部的書包減重活動,就推廣學童書包重量不應該超過體重的12.5%,即體重的1/8。 他說明,走路時若身體會前傾,就是背包太重了!沉重的背包會壓得人往後仰,為了保持平衡,身體呈現前傾弓背姿態,增加脊椎的負擔,容易造成腰酸背痛,時間久了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和椎間盤突出。 而背包受力不平均會產生肌肉痠痛,廖志祥建議,將最重的物品置放背包中央或固定起來,使物品不容易在包包內的移動、晃動,造成兩側受力不均衡,身體姿勢也需跟著的改變。 2. 背包位置在哪對肩頸比較好呢? 研究顯示,若背包位置太高,會造成腋下壓力大,位置太低則會增加肩膀壓力。廖志祥建議,背包的重心應落在胸椎第12節的位置,這個高度能讓背包較貼合身體,讓背部一起分擔肩膀的壓力。 有些後背包會附胸扣、腰扣,能穩定身體並將部分背包重量分散,背部就不容易出現痠痛,選購時不妨多注意! 3. 背包肩帶寬比細好 廖志祥指出,當背包肩帶太細又背重物時,因受力不均勻,很容易產生肩膀疼痛,建議可挑選較寬大的肩背帶,若有襯墊並且可調整的更好,襯墊可吸震,避免久背重物導致疼痛不舒服。 2017年的研究曾比較肩帶寬度5公分、6公分、7公分、8公分的差別,數據指出,隨著肩帶寬度的增加,肩膀承受的壓力均顯著降低。 4. 貼合背部曲線的材質 廖志祥表示,符合人體工學的後背包能平均分布重量,背久了比較不容易腰痠背痛。建議可以選擇能貼合背部曲線的硬挺材質,長時間背負重物也不致變形,如果材質過軟,則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重心無法集中,就有傷害腰背的風險。 參考資料:.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56185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56185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54136/ 【延伸閱讀】 手麻常見3大問題!小心骨刺壓迫神經,超過一周速就醫!擁有一輩子都不疼痛的膝關節,預防關節炎6大生活守則一踩就痛!當心足底筋膜炎作祟!骨科醫師提點改善足底筋膜炎秘訣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1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搬重物易閃到腰 就醫對症治療
搬重物很容易閃到腰,最常發生下背部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等問題,進而引起腰痛。一般下背部肌肉拉傷,只要多休息、貼痠痛藥布,即可緩解疼痛。若是發生腰部椎間盤突出,可以採取整復、針灸等方式來緩解疼痛狀況,但不久後容易復發,再度引起腰部疼痛。臨床上,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應採取熱敷、電療、腰部牽引等物理治療方式,並且進行肌力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平時可以戴護腰,必要時藥物治療,大約一至兩周可以緩解疼痛,慢則一至兩個月才能改善。但如果復健治療未見改善,應接受核磁共振掃描檢查(MRI),可能必須走上開刀治療一途。如果發生脊椎滑脫問題,嚴重程度分四級,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第一級輕度患者可以採取物理治療、肌力訓練等方式改善,但如果患者嚴重度在二級以上,則復健、整脊等治療效果都不會很好,恐要開刀治療才能改善。
-
2021-05-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痛自己買器材拉一拉就好?專家:當心中風!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有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 臺大醫院復健部醫師陳冠誠指出,腰椎神經根壓迫、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骨刺或退化性的關節病變、下背肌肉過度緊繃或痙攣等症狀,通常會產生下背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此時使用腰椎牽引治療可以緩解。 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 陳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 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醒,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 此外,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儘管吊單槓對部分患者有舒緩效果,仍建議民眾先諮詢醫生再實行。 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民間流行的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 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 陳醫師強調,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 食藥署也提醒,腰椎牽引器屬醫療器材,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使用,才能更安全舒緩下背痛,且勿信民間謠言、網路影片的舒緩方式或購買器材自行在家使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可以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嗎?應強化自身核心肌群,不建議用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
-
2021-05-04 新聞.健康知識+
刮痧可以排毒又提升免疫力?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臉書朋友李先生在2021-3-20用簡訊詢問:「林教授好,最近我朋友開始去刮痧,也跟我說刮痧的原理及功效,簡單說,可以排毒、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使得身體能利用自身的免疫力來排除身體中不好的物質,還進一步能找出身體哪裡有毛病,並能刺激該處進行自癒的療效。 但我自己查閱一些營養相關的書籍說到,人體本身就會排毒了,其實民間流傳的排毒方式是沒有意義的。而網路上的資料正反都有。我查閱林教授的網站只看到〈李開復卻活下來〉這一篇有提到中醫療法。想請教林教授對刮痧有什麼更深入的解讀嗎?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首先,我希望讀者都能記住這句話:「凡是聲稱能排毒的東西或方法,都是騙人的」。請看「排毒」到底是啥東西。再來,有關「提升免疫力」,我已經在十幾篇文章和演講裡說過,由於免疫力是無法測量的,所以,「提升免疫力」當然也就無法被證明。好,我們現在可以來討論刮痧。誠如李先生所言,刮痧的確是被說的很神奇,不但可以减肥,還能治療中風,甚至還可以治療癌症。關鍵問題是,科學證據在哪裡?刮痧的英文翻譯有好幾個。Coining指的是用銅板刮痧,Spooning指的是用湯匙刮痧,而Scraping指的就只是刮痧。至於Guasha,Gua-Sha,或Gua Sha,則是音譯的三個不同寫法。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Guasha做搜尋,會搜到17篇論文,用Gua Sha做搜尋,則會搜到43篇論文。用Gua-Sha做搜尋,得到的結果是跟用Gua Sha做搜尋一樣。其實,刮痧的科學研究大多是發表在中文的刊物,但由於中文刊物缺乏一套標準的評審制度,以至於它們的論文水平及可信度都是堪憂。所以,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就只會參考收錄在PubMed的論文。就如我在一開頭所說的,排毒是騙人的,所以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科學研究曾經試著要證明刮痧能排毒。至於提升免疫力,目前是有一篇看似相關的論文,而它是由一個南京大學的團隊在2016年發表的Gua Sha, a press-stroke treatment of the skin, boosts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tradermal vaccination(刮痧,一種皮膚的觸壓療法,可增強對皮內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這篇論文的標題其實是誤導,因為它所做的實驗是將卵清蛋白注射入小白鼠的皮內。卵清蛋白是一種過敏原,而不是疫苗,所以正確的標題應該是〈可增強對皮內接種過敏原的免疫反應〉。至於「增強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是不是你希望得到的刮痧效果,就由你自己判斷吧。除了這篇誤導的論文之外,還有兩篇是在探討刮痧的原理,而它們都是發表於2018年。Gua Sha attenuates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decrea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in serum in ra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duced by 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刮痧減輕自體髓核引起的腰椎間盤突出大鼠熱痛覺過敏並降低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這是由南京中醫大學護士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把大鼠做成腰椎間盤突出的模型,然後給這些大鼠做刮痧,結果發現刮痧能有效減輕疼痛,同時抑制了一些會促進發炎的因子。Effects of Guasha on histomorphology of scraped skins and on express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and substance P in rats(刮痧對大鼠的皮膚組織形態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表達的影響)。這是由北京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的研究。他們先給大鼠的背部做刮痧,然後採集皮膚做分析,結果發現刮痧並沒有改變皮膚神經纖維的形態,也沒有改變毛囊或血管的組織形態,也沒有改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P物質的表達。上面這三篇論文都是用動物模型來探討刮痧的原理,但是大多數與刮痧相關的研究是直接用病患來探討有無療效。所以,我們就來看兩篇系統性的綜述論文。2010年:Using Guasha to treat musculoskelet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用刮痧治療肌肉骨骼疼痛:對照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這篇論文共回顧了5項隨機對照試驗(RCT)和2項對照臨床試驗(CCT)。結果是,雖然有兩項RCT及一項CCT表示Guasha對減輕疼痛具有積極作用,但它們的質量都較差,所以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表明刮痧可有效治療疼痛。2015年: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用傳統中醫治療頸痛和下腰痛: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這篇論文共回顧了75項隨機對照試驗,而結論是,針灸,穴位按摩和拔罐可以在近期內有效治療與慢性頸痛和慢性下腰痛相關的疼痛和殘疾。 至於刮痧我們就無法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一般來說,不管有效無效,刮痧是不太可能會有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網路上還是可以看到種種恐怖的傳言,例如一個25歲的女孩發生「橫紋肌溶解綜合症引發的急性腎功能衰竭」。不過,既然是傳言,我們也就看看就好,不要完全相信。倒是有一篇2014年發表的臨床案例是真有其事。台灣三軍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智弘(現任院長)及一位蔡醫師共同發表Acute epiglottitis following traditional Chinese gua sha therapy(中國傳統刮痧治療後的急性會厭炎)。這個臨床案例是一名23歲男子因為喉嚨痛而去做刮痧治療,結果大概是刮的太用力而需要看急診。X光顯示他的舌骨升高,會厭前區腫脹,瓣膜氣隙減少以及咽後軟組織增厚,導致氣道狹窄(請看插圖)。他在接受靜脈注射類固醇後,症狀得到緩解。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傳說中的刮痧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原文:刮痧真的有那麼神奇,可以排毒,提升免疫力又產生自癒力嗎
-
2021-04-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買器材自己拉腰可以嗎? 台大復健部醫師:並非人人適合,不當使用恐會有中風危機!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您知道嗎?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分享腰椎牽引治療的正確觀念。腰椎牽引治療,那些人不適合陳冠誠醫師指出:腰椎神經根壓迫、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骨刺或退化性的關節病變、下背肌肉過度緊繃或痙攣等症狀,通常會產生下背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此時使用腰椎牽引治療可以緩解。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陳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可以嗎?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所以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此外,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因此儘管吊單槓對部分患者有舒緩效果,食藥署仍建議民眾先諮詢醫生再實行。不建議用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應強化核心肌群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民間流行的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作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陳醫師強調:「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腰椎牽引器屬醫療器材,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使用,才能更安全舒緩下背痛,且勿信民間謠言、網路影片的舒緩方式或購買器材自行在家使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