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李樹人
共找到
525
筆 文章
-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常喝咖啡較長壽 AI大數據研究發現平均餘命多2.1歲
AI大數據能做的事情,比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多更更。台大公衛學院近幾年來,透過AI大數據完成許多研究,有些結果出人意外,例如,與不喝咖啡的人相較,常喝咖啡者壽命多出2.1歲,另外,經常做癌篩的人平均壽命遠多餘不做癌篩的民眾。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癌症智慧健康照護」為主題,專題演說,他說,AI大數據讓更多癌友能夠接受精準醫療,治療效果更好。陳秀熙為精準醫療做了明確定義,那就是利用有限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用,將昂貴抗癌藥物用於最需要、成效最顯著的癌友身上,提高平均餘命。全民健保人人誇,有效率且可近性高,現在有了健保大數據,落實精準醫療,更能走得長長久久。陳秀熙以乳癌為例,擁有AI大數據後,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環境污染、DDT暴露,乳癌風險增加四倍,而影像檢查發現,這類乳癌患者鈣化嚴重,集中在乳管上,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透過大數據可以做到精準醫療,選擇最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需要化療。另已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除了癌症治療之外,陳秀熙指出,AI大數據分析,也能掌握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例如,研究發現,與不喝咖啡的人相較,經常飲用咖啡的人平均餘命多出2.1年,不過,作用機轉為何?則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台大公衛學院一項名為「台灣社區民眾生活習慣及山與健康服務行為」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參加癌症篩檢的民眾平均餘命較長,但各縣市結果明顯有異。例如,在基隆地區,與從未接受癌篩的居民相較,常接受癌篩者平均餘命要多出九年,至於彰化地區,則多出10.6年,台南地區最為明顯,兩者平均餘命差距11.7年。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五年蒐集萬名癌友基因 國衛院建構癌症基因資料庫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AI大數據跨入醫學領域,精準醫療成為顯學,精準用藥,提高治療成效。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主題,發表專題,在產官學研等合作下,未來台灣在癌症照護治療與預防水準上,將不遜於歐美等先進國家。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癌症預防與治療,與七大醫學中心及生技業者合作,預計五年內蒐集1萬名癌友基因,建構數據資料庫。梁賡義進一步說,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規畫及支持下,「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終於成形,國衛院尋求羅氏、阿斯特捷利康、默克、諾華等國際藥廠,以及本土生技公司或藥廠合作,預計五年時間內,由七大醫學中心蒐集1萬名特別癌症病患的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這項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產學醫研等合作,現已收集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包括46萬病友、450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珍貴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速度,嘉惠廣大癌友。梁賡義強調,世界各國陸續啟動國家級全基因體定序計畫,並與國際藥廠合作,例如,國衛院日前與羅氏藥廠攜手建置全方位癌症基因資料庫,將「真實世界證據」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至於,「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將蒐集哪些癌別的基因?梁賡義說,將以具本土特色癌症為主,例如,肺癌、胰臟癌、口腔癌、乳癌等。要優先研發哪些抗癌藥物,則仍能討論中。在擁有大型資料庫後,即可用本土「真實世界數據」,也就是利用醫療大數據得到比臨床試驗設計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據,只要做臨床研究追蹤,當證實對國人癌症治療有效,還能針對不同基因突變對症下藥,有助加速藥物通過核准。除了癌症治療外,「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也將運用在兒童虐待、青少年毒癮、規畫長照人力、提升藥效評估效率、醫療給付機制等重要領域。●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2020cancer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3 新聞.私房新聞
白色巨塔番外篇/醫生也是人 時窮節乃見
每次揭露醫界黑暗的一面,網路留言大都沒好話,總會被批。之前還被某醫事團體封為國內「三大仇醫使者」之一,這該覺得驕傲,還是該深刻檢討。對於醫藥記者來說,醫師是受訪者,雖能夠當成好朋友,但絕對不是討好對象。上周提到中部某醫學中心因為一篇英國知名期刊投稿論文,引發內外科之間的尖峰相對,感染科主任還為此請辭。文章最後給了一個結論,「醫師就跟一般人沒兩樣」,智商及年薪均高人一等,但在面對名利及生死等關鍵抉擇時,同樣是「時窮節乃見」。就有網友回應,「我們的學校教育真的很有問題,真正的關鍵是我們從小到大,全都是在側重學科知識教學的學校教育,且是在彼此相互高度競爭的過程中長大,根本不懂得與異己團隊合作之道。」有網友回應「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來的台灣學校教育漏洞,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教育,試問有人在關心嗎?」、「醫師畢竟是人,有時候還是逃不開人性。」、「到哪都有競爭呀... 」、「古今中外都能看到人為利益名聲衝突不斷,不勝唏噓」。跟友人聊起此事,他覺得驚訝,但想想也不意外。不要說不同科,急診跟感染科之爭,就算是同一科別,內部可能也是搶得很凶,另外,在公部門不也如此。總歸一句話,這就是人性。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18 性愛.性別議題
傷身或有益健康?各國對自慰看法大不同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自慰經驗,但世界各國對於自慰的看法卻大不同,一項調查發現,傳統中國性文化常認為「自慰會傷身」,但歐美國家則認同「自慰對健康有益」說法,相較之下,美國人想法更奇特,認為自慰是魯蛇的行為,找不到性伴侶,只能自己來。日本一項成人用品公司公布「2019全球自慰大調查」,針對九個國家進行性愛與自慰等調查,並深入訪談各國家民眾對於性與自慰的觀念及看法,結果發現,台灣為亞洲性生活滿意度第二高(63%),僅次於中國大陸,但日本則在九個國家墊底,僅40%受訪者覺得滿意。該研究共列舉伴侶間的性愛頻率、品質、情感交流、自慰品質、頻率與對自我表現等多項指標,綜合評分出性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歐美國家「滿足」度較高,七成受訪者覺得滿意,至於台灣、韓國、日本則皆在後段班。為何日本在性滿意度排名最低?結論為日本性產業蓬勃發展,且性文化豐富多元,以致於民眾對於性愛期待與現實有所落差。反觀性滿意度超高的西班牙,則將性愛視為自然的事,可與另一半討論。在自慰方面,歐美國家多認同自慰對健康有益,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自慰可以紓壓,有益健康。但在中國大陸卻充斥著「自慰會傷身」傳言,美國人則認為自慰是魯蛇的行為。該調查也列舉運動、戀愛、自慰、性愛及享受美食等五種選項,看看受訪者覺得哪一種最令人感到愉悅,大部分國家皆以「性愛」為排行榜前一、二名,但台灣與日本結果卻出人意料。台灣民眾前三名依序為「與他人相愛」、「擁抱所愛的人」,第三名才是「性愛」,可見台灣人對於心理上的滿足更大於肉體;日本第一名竟是「吃美味的食物」,除了與所有國家大相逕庭外,「性愛」這個選項則排名最後。
-
2020-03-16 新聞.私房新聞
抗疫卻為搶功撕破臉?一篇論文揭開白色巨塔番外篇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對全球威脅,更勝於恐怖主義,所幸我國預防成效卓著,被喻為「防疫績優生」,政府及醫界贏得美譽,但這場防疫作戰,卻有如一把照妖鏡,撕破了白色巨塔的假面具,部分醫師自私邀功之行徑,完全現形,跟一般人沒兩樣。「難道醫師命有貴賤?」北部某醫學中心年輕內科住院醫師抱怨,氣管內管置放術(插管)看似簡單,但有些病人因結構異常,不易插管,必須執行「內視鏡導引插管」,而這是麻醉科專長項目。平常時候,內外科醫師如遇到插管困難的病患,須尋求麻醉科醫師協助,但接到電話時,對方總是語帶奚落地問「為什麼病人要插管?」、「你們試過了嗎?」、「有打鎮靜藥物嗎?」,聽了令人很受傷。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已有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為了減少插管時可能引發的感染,各家醫院均要求所有疑似個案如需插管,均需接受「內視鏡導引插管」,減少醫師暴露病患口鼻分泌物的感染風險。該醫師說,原本麻醉科對於這項技術引以為傲,不太願意教人,現在卻異常大方,願意釋放技術,日前在院方高層會議上,要求所有內外科住院醫師,值班時須前往麻醉科學習「內視鏡導引插管」,且需成功完成十例,在學習單上逐一蓋章,才算及格。該名住院醫師以「時窮節乃現」來形容院內麻醉醫師的改變,他感慨地說,「一樣是醫師,一樣領有中華民國的醫師執照,為何武漢肺炎來了,跑得比誰都快?內外科醫師的生命,難道就比麻醉科還賤嗎?」另一個搶功案例更是血淋淋,令人見識到部分醫師爭功諉過的超高手段,比起古時宮廷鬥爭,毫不遜色。內外科不合 折損大將英國新英格蘭期刊在今年2月刊登了中部某醫學中心的一篇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報告,這是該院近一二十年來最大的榮耀,卻也因這項殊榮,讓長久以來,內外科不合窘境浮上檯面,更折損了一名感染科主任。該醫院收治了台灣第一名確定個案,患者之後住進加護病房,由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沒想到,病人還在治療中,急診部醫師即擅自查閱病患資料,突襲式地向知名醫學期刊投稿,順利刊登,該研究論文五名掛名作者均無內科系醫師。為此,感染科主任發表一封公開信,文中指出,在研究文章刊登後,他受盡質疑,認為感染科沒有照顧病患,而是由急診科細心照顧。特此向師長報告,感染科兢兢業業,克盡職責,沒有丟各位師長的臉。「個人聲譽事小,感染科聲譽事大,特此向各位師長前輩報告。他請辭感染科暨感控中心主任,不過並非臨陣脫逃之人,雖無主管職,仍會堅守崗位,盡一位臨床感染科醫師該盡的責任。」不過,急診醫師也有話要說,隨即發表宣言,強調急診醫師的功勞不容抹煞,第一線接觸病人,發覺當中隱藏嚴重度,並且通報,怎麼可以說都沒接觸過病人。第一作者,親自著裝,進入負壓拜訪病人,聊天和詢問狀態,並取得口頭同意,有訪客登記本可查。另外,宣言還提及「只不過是Letter to editor,又不是casereport或original,搞到天要塌下來,何苦」;另批感染科想發表論文,說一聲即可,何必限制別人投稿的自由。況且過一陣子,案例太多,這個文章,SCI可能也登不上吧 。」搶發臨床研究 惹心結急診醫師搶在感染科醫師前,撰述並發表該項百年難得一見的臨床研究,雖無不可,但依照醫界倫理來看,理應事先告知對方,而五名撰文作者均無感染科醫師,「整碗捧走」,確實令感染科醫師嚥不下這口怨氣。一篇論文,讓該院急診與感染科之間樑子結大了,如何收尾呢?為了院內氣氛和諧,感染科醫師雖自認飽受委屈,也只能忍下來,繼續做好防疫工作,而博得好名聲的急診醫師態度也收斂許多,只是這場內外科醫師之間的名利爭奪戰,將成為我國防疫史的小插曲。
-
2020-03-09 癌症.肺癌
肺癌健保免疫治療 醫病團體籲擬定優先順序
肺癌多年為我國癌症死亡排行之首,衛福部民國108年4月將肺癌等八種癌別,納入健保免疫療法,累積近一年臨床實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超過三成,讓晚期肺癌患者視免疫療法為最後一線生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以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希望就現有醫學臨床實證資料,擬定優先治療順序,擴增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涵蓋率,讓每名患者都有機會用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目前給付標準應該更有效率,健保給付免疫用藥條件保守,以致於去年八億多預算未能全數消化。依照臨床研究,許多對於免疫療法有效的癌友不見得能納入。醫學會及醫病團體呼籲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的規定,第一順位為使用於二線、三線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依照藥物本身的臨床適應症即可,不用考慮PD-L1表現量多寡,才能照顧更多的晚期癌友。第二順位是復發率及死亡率均偏高的「癌王」小細胞肺癌。賴俊良表示,國內研究證實,癌王患者如能在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就能延長復發時間及存活期,這群患者人數較少,如納入給付,對健保財務衝擊較小。第三順位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用藥,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因人數較多,所以放在最後順位。賴俊良說,健保署參考泰國、南韓等國的作法,與藥廠議價,先不測生物標記,只要符合疾病條件先准許用藥。用藥三個月後如有效,由健保給付。如無效,由藥廠埋單,節省健保財務壓力。
-
2020-03-08 醫療.婦產科
退休後更應該多關心自己身體 銀髮女性常見的7大疾病
風韻猶存?年華老去?該用什麼字句來形容年過六十的女人,每個人身心狀態不一樣,有人六十多歲,看起來仍充滿活力,但有些人卻老態盡現。高雄醫學院副校長鄭丞傑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建議退休後,多與人互動,跳舞、練唱或是登山、出國旅遊,就是別讓自己閒著,一天過一天。干涉孩子生活 不如讓自己快樂從精神層面來看,女性過了六十多歲,大多已當了奶奶,常會面臨緊張的婆媳問題。鄭丞傑建議,老一輩的人不要管太多,作風開明一點,只要給點建議,多尊重下一代的意見,免得自討沒趣,陷入莫名悲傷的氛圍。對於婆媳的關係,鄭丞傑認為龍應台《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描寫地相當貼切,「原來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位置是天生相剋的,兩個女人同時愛一個男人。」、「你們兩個女人短暫交會於現在,但是你屬於過去,她屬於未來。對兒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妳重要多了。」鄭丞傑提醒,婆婆們應該努力讓自己過得快樂,而不要干涉或介入年輕人的婚姻生活,因為人生是他們的,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才能維持良好的互動。交友多方學習 不要自哀自憐至於在生活上,千萬不要閒下來,過著無聊晚年生活,可以至學校、醫院當志工。鄭丞傑說,曾在台大醫院遇到一位原本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總經理級的女性志工,她大方分享心得,在醫院看盡了生死、人生百態,反而更豁達、惜福。另外,退休後的女性應該擁有很多不同領域的閨密好友,例如,清晨運動跳舞的、練習卡拉OK的、登山健行的、出國旅遊的,讓日子忙碌、有趣,不要在家裡自哀自憐,久了難免惹人嫌。留意七大疾病、症狀除了生活及精神層面,退休後的女人更應該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鄭丞傑分析門診銀髮女性常見的七大疾病。1.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年輕時是「乾妹妹」,沒想到年紀大了,還是「乾媽媽」、「乾奶奶」。鄭丞傑指出,罹患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症狀為頻尿、性交疼痛,嚴重時連走路時也痛,做抹片檢查時更是痛徹心扉。如有上述症狀,只要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女性荷爾蒙,就能讓自己開心過日子。2.停經後症候群鄭丞傑說,即使過了更年期,有些女性還是常出現發熱、熱潮紅、脾氣暴躁等更年期症狀,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幾歲阿嬤個案,有這方面困擾,務必積極治療。3.子宮頸癌前病變當抹片檢查結果異常,需轉診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有些為子宮頸癌前病變,有些則是陰道感染,或是因缺乏女性荷爾蒙,而導致報告異常。4.停經後出血鄭丞傑表示,多半這類病患並未罹患癌症,但需要內診,或透過腹部超音波確定病因。少部分則是子宮頸癌或是子宮內膜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六、七十歲子宮內膜癌患者逐年增加,如果異常出血,就應就診,找出病因。5.下腹部持續脹痛鄭丞傑說,這類問題遠比陰道出血還要嚴重,因為很可能是卵巢癌,腫瘤壓迫腹腔組織,導致腹部脹脹悶悶的、不舒服,但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大都已到了晚期。6.骨鬆骨折許多女生因為愛美,希望皮膚白晰,又怕曬出皺紋,而勤於防曬,沒想到,卻引起骨鬆,年老後,只是一個摔跤跌倒,手腕就嚴重骨折,到院檢查,才知骨鬆嚴重。7.子宮下垂導致尿失禁、漏尿鄭丞傑說,如果有這方面困擾,應積極就醫,透過自我簡單運動訓練,或是藥物外科手術,就能解決惱人的漏尿異味毛病,開心走至戶外,參與社區活動。此外,想要當個快樂的黃金女郎,均衡飲食也相當重要,鄭丞傑另建議,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平日可補充鈣片、維生素D3,並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才能延緩骨鬆,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上身。銀髮健康表單銀光女郎養護菜單● 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 補充鈣片、維生素D3,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維持骨骼健康。小心相關病症● 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 停經後症候群● 骨鬆骨折● 失禁、漏尿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包括骨盆腔與乳房。●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璩大成:從醫護到清潔員 防疫須一視同仁
二○○三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突然封院,眾多醫護人員在院內舉白布條、向外丟擲求救信的慘痛場景,歷歷在目,感染源就是醫院外包單位的洗衣工。十七年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北部某醫學中心爆發院內感染,很巧合的是,一名女性清潔工也成為確診個案,令人擔心醫療院所基層清潔人員是否再度成為防疫破口。外包人員 訓練強度得一樣曾歷經和平封院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自從SARS戰役後,絕大部分醫院已將警衛、清潔人員等外包人員視為「自家人」,比照院內員工,給予一樣強度的教育訓練。「病毒無孔不入,在感染人之前,不會選擇哪一種特定職業。」璩大成說,從新冠病毒角度來看,感染風險可是人人平等,感染機率幾乎差不多,主要關鍵仍是有無做好防護措施,做好感染控制。他說,醫院在做院內管控風險評估時,務必將外包人員、合作廠商(如美食街業者、服務人員)視為重要感染控制對象,必須定期給予教育訓練,擬定院內管控措施SOP,並列入稽查重點。防疫裝備 也須一視同仁在平時如此,疫情發燒階段更該如此。璩大成建議,各醫院應該持續加強對於院內所有員工的監控以及教育訓練,甚至在防疫裝備上也必須一視同仁,例如提供外包人員口罩及其他防疫物資。璩大成指出,絕大部分醫療院所以及一線醫療人員從抗煞的慘痛經驗得到血淋淋教訓,因此在防疫觀念及作為,已有長足進步,在系統上應該沒有問題。但在整體醫院防疫體系及院內感控系統中,正式員工、外包人員都扮演重要角色,在個人單兵作業時,一個小偷懶、小疏失,均可能造成防疫大漏洞。他也說,每一個醫院工作者均需落實平日院內感染控制的教育訓練,做好每一個細節,不要讓一時的疏失,引來一場死傷慘重的院內感染風暴。至於患者、家屬及一般民眾,也須擔負防疫責任,不管是就醫、住院、洽公或陪病,至醫院時,除了戴口罩,最好攜帶健保卡、身分證或相關文件,以供查詢,並主動告知接觸史、旅遊史。非常時期 配合門禁管制璩大成表示,在防疫非常時刻,應配合各家醫院門禁管制措施,依照告示上的時間及條件探病陪病,以北市聯合醫院為例,會客每次限兩名,陪病家屬(含照服員)每床僅限一人,須出示陪伴證,並量測體溫,確定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才能入院。
-
2020-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石崇良:醫護人員應比口罩更受重視
日本、南韓相繼出現院內感染後,國內也發生院內感染,醫護人員遭隔離。過去曾發生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導致封院,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已展開動線及人員規畫管制,全面管控醫院進出人員、擴大設置專責病房等,力求守住醫院防線。當年和平醫院就是因為一名染病清潔工在醫院各區活動,造成多名接觸者遭感染、隔離。石崇良說,迎戰隨時可能出現的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醫院工作模式有必要改變,避免院內醫護人員及外包人員跨區域工作,增加共同接觸確診個案風險,建議採取「照護區域區隔」。小組輪班 人員固定區域工作石崇良進一步說明,照護區域區隔,是指所有醫院內工作者在固定區域工作,以小組輪班取代大輪班,避免一名醫護人員同時須在A、B兩區移動。若未來限制醫院人員工作範圍,即使某區域出現確診者,只需負責該區小組隔離,其餘醫護人員仍可繼續上班。醫護人員 應比口罩更受重視石崇良回憶,當年SARS爆發,他正在台大醫院急診擔任醫師,當時院方不希望院內出現一確診者,就造成所有急診人力都成為接觸者而遭隔離或感染,於是分組上班,每組負責固定區域內患者,該組人員放假就由代班組別上陣。他直言,口罩不夠,盡快趕工生產或可解決,但醫護人員耗損無法補齊。盡管如此,當時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眾多患者湧進台大醫院急診,空間就這麼大,人數擁擠,感染者跟其他急重症患者混在一起,醫護人員一時之間無法分辨誰是感染者,以致出現交叉感染,最後失守,只能封閉急診;這也是台大創院百年,第一次封閉急診。防疫進化 醫療軟硬體勝當年回想抗煞,石崇良說,雖然當時不少醫護同仁累到倒下或染煞急救,但他不覺得害怕,因為病人實在太多,忙到不能多想些什麼。但回家後,從妻子憂心的眼神,才意識到SARS的恐怖。抗煞迄今十七年,醫療軟體硬體均進步許多,現階段防疫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感染擴大 隔離病房將成關鍵迎戰將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社區感染,隔離病房也是重要關鍵。石崇良說,目前我國負壓隔離病房約一千五百床,一旦占床率高達八至九成,大型醫院將啟動專責病房,若隔離床數仍不敷供應,最後一步是選擇縣市中小型醫院,啟動專責醫院。石崇良指出,抗煞時間,國內臨時設置兩家專責醫院,包括國軍松山醫院及北市和平醫院,治療成效良好,集中患者接受治療,醫師、醫護人員也能專心救治,經驗相當寶貴,未來國內疫情若真有需要,也將比照辦理。
-
2020-02-26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症狀不明顯 易當作感冒
存活期短、棘手的小細胞肺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小細胞肺癌的傳統治療,只有化療,五年後存活率低,僅6%。張姓患者菸齡超過30年,他最近一年來,總是頻頻咳嗽,聲音沙啞。直到他的另一半提醒,才去就醫,一開始以為只是菸咳,直到出現胸痛,走路容易喘,他驚覺不對勁,這才就醫。影像檢查證實,已是晚期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主要是因為抽菸所引起,早期症狀不明顯,頂多只有咳嗽、喉嚨沙啞、胸悶,容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自身也容易忽略病情,疏於就醫,導致逾七成確診時,早已轉移擴散,甚至超過九成無法開刀。余忠仁指出,過去三、四十年以來,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研究陷入瓶頸,僅有化療可用,一開始用藥,療效確實顯著,腫瘤縮小,但容易復發,而且平均存活期相當短。他說,近年來,免疫藥物為眾多晚期小細胞肺癌病友,開啟了一線生機。余忠仁指出,研究顯示,患者使用雙化療的一年存活率,僅近四成,但若免疫藥物合併雙化療藥物三個月後,先停用化療藥物,免疫藥物持續使用,一年平均存活率可逾五成。如果病患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的話,建議持續使用。醫盼藥物納給付余忠仁指出,小細胞肺癌患者人數相對較少,聲音當然較小,但惡性高,治療選項又少,其實亟需免疫治療。余忠仁說,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均已證實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及有效率,希望健保能夠盡速將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可望減輕癌友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
2020-02-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邱淑媞:超級傳播者若出現,疫情恐潰堤
大陸、日、韓、義等陸續傳出院內感染,令人想到二○○三年抗煞期間,台北市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乃至封院隔離等悲慘過往。時任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憶及痛苦經驗,認為和平淪陷與超級傳播者有關,希望天佑台灣,國內不要出現類似恐怖個案。邱淑媞表示,歷經抗煞一役,國內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均相當警覺,甚至在防疫作為上,跑在政府之前,以彰化縣為例,早在春節前,就要求所有民眾進入醫院必須戴口罩,醫護人員更須做好萬全防護準備。許多醫院早已做到「全面警戒、全面防備」,要求病人入院前,須先測量額溫、戴口罩,透過健保卡核對旅遊史,並要求患者主動告知接觸史。超級傳播者 不能漏抓儘管已做到滴水不漏,但任何一家醫療院所如果收治一名超級傳播者,院內感控仍可能破功,功虧一簣。邱淑媞以和平封院為例,當時香港淘大社區多名SARS感染者來到台灣,疫情幾波擴散,經過社區傳播,出現沒有旅遊史的病人,和平醫院收治了一名超級傳播者,未及早發現,短短幾天淪陷,接著附近的仁濟醫院也封院,就連台大醫院也守不住,緊急封閉急診。邱淑媞指出,大陸學者分析,SARS之所以恐怖,就在於超級傳播者,原以為新冠病毒疫情相對單純,但是沒想到,臨床發現,輕症患者也具有傳染力,無症狀者也帶來極大威脅,而大陸及南韓疫情引發是否也有超級傳播者的討論。邱淑媞說,即使醫界、公衛界建立固若金湯的院內感控,對一般病人有防禦效果,但萬一出現超級傳播者,仍可能爆發院內感染,甚至較大規模的社區感染,現階段已有南韓、義大利等足以為借鏡,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快篩並隔離 降低威脅如何防範院內感染?邱淑媞建議,除了目前的感控,及早發現病人加以隔離是關鍵。由於症狀沒有特徵,須仰賴檢驗,除了咽喉拭子等病毒檢驗,指揮中心應找出更有效的檢驗方式,因為咽喉拭子具一定偽陰性,且採集樣本時,患者容易咳嗽,醫護人員稍有疏失,感染威脅大增。邱淑媞說,抗煞之後,相關研究數據及成果眾多,例如糞便檢驗或許是可行的檢驗方式,患者感染SARS病毒後約三至五天,糞便PCR就能驗出病毒呈陽性,採樣相對安全,發病六至十四天,陽性率高達八成六,甚至百分之百,反觀咽喉拭子敏感度僅約六成。此外,大陸將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報告作為等候病毒檢驗時的臨床診斷輔助,儘管病例一夕暴增上萬,但邱淑媞認為,台灣也要及早考量、準備,因應沒有旅遊史而症狀又難以和一般感冒區別的病人,安全快速診斷有其必要性。對院內感染 模擬演練邱淑媞表示,國內應該盡速分析現有確定個案及其接觸者,做進一步流行病學研究及病理報告,建立科學證據,掌握傳播模式與感染範圍,讓第一線醫護人員依循。如果檢疫,只憑發燒、咳嗽等症狀排除,醫事人員將承擔高染病風險,遇到無症狀感染者,甚至超級傳播者,就可能前功盡棄,防疫陣線頓時瓦解。針對南韓、義大利疫情,邱淑媞也建議,政府應著手演練,針對任何可能的大規模院內感染、社區傳播等狀況,實地推演模擬,制訂醫療及防疫標準,例如如何動員?防疫場所及物資夠不夠?輕症重症患者如何分流處置?至於大型戶外活動應暫停或如期舉辦,政府也應盡快制訂SOP,做好因應。
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