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暴飲暴食
共找到
292
筆 文章
-
-
2022-08-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後身體易出現「亞健康」狀態!專家:退休族群易有三大健康隱憂—失智、憂鬱症、糖尿病
我們提及了不少的「退休」狀況,其實就算不退休,只要人體長期處於倦怠的狀況下,也有可能會發生「亞健康」的狀況。 什麼是「亞健康」呢? 我發現在不少坊間的醫學報導指出,「亞健康」大多是看不太出來的,是指人體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似病非病且不夠健康的一種過渡狀態,或稱為一種灰色狀態,也可能為第三狀態。而要談「亞健康」狀態,首先要搞清怎麼才算健康?而甚麼又是疾病? 健康,就是過去人們認為沒病痛,或是明顯的醫療症狀就算健康;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健康認識大幅提高,世界衛生組織也重新對人體健康做出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不虛弱,而是身心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基本上,包括肌體和精神狀態的一些具體表現,它就是衡量你是否健康的標準。當然,退休後我們可能有過多時間,或是生活較為悠閒,也可能因為環境變動(例如疫情、子女狀況、財富經濟變動)而產生長期心情不佳的狀況,也有可能是過於寂寞,導致每天不想起床、不想動、精神欠佳,甚至是飲食習慣不好導致身體代謝失調,例如每天「暴飲暴食」導致糖尿病,即是一例。 【延伸閱讀:高齡長壽是子女的福氣?「長照」變成家人之間的甜蜜負擔】「亞健康」狀態—現代人文明病的警訊 大多數病人感到痛苦或暫時沒有不適感,體檢時,客觀上已證實有病。但還是有相當多數的人自己感到不舒服,如身體疲乏等,跑遍各大醫院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或單純檢測出某些指標有輕度異常,但依舊搆不上疾病診斷標準,而我們對這些身心狀況不算完好,既非健康也不算疾病的一群,我就會稱這種狀態為亞健康狀態,也有人笑稱這是「富貴病」。身邊有些友人,不論是什麼樣的狀況下退休,剛開始時,生活沒有重心,故也漸漸會趨於「亞健康」的前兆!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本來想說要去運動,結果運動次數竟越來越少,起床後開始大吃大喝,或是只會找朋友聚會聊天喝酒,反而讓身體負擔越來越大,這時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偏高。 我也發現了這樣的狀況,上網一查,發現醫療中有一種針對退休族群的身心狀況所做的評量,例如不論活得好或不好,但就是容易出現忘東忘西的情況,而這就被近幾年的醫學報導歸類為「亞健康狀態」—意指雖然還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也就是說,「亞健康」狀態往往是許多疾病的先兆。 跟我比對很多人的狀態是一樣的;就像在公園裡遇到很多退休族群,如果不運動,就會多為精神不振、頭昏失眠、心慌、焦慮等;生理上,表現為疲勞,稍動即累,腰痛腿痛,易感冒等,透過這樣的研究,我們也發現:亞健康人群普遍存在,而且有「六高一低」和「一多三減退」的狀況。 什麼是「六高一低」?就是在體力上、心理上高負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和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而「一多三減退」則是指疲勞多、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根據有關醫學相關資料統計,指出目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的人約佔百分之十五,患各種疾病的人亦約佔百分之十五,剩下呢?就是大家都認為沒有病症,但是占大多數的亞健康狀態人,居然高達約七成!其中,又以「中老年人」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比較高。如果沒有注意的情況之下,就真的會因為生活習慣,如每日缺乏運動、因為焦慮而暴飲暴食,影響身體肝臟、胰臟跟核心肌群。 【延伸閱讀:擔心醫療費用成龐大負擔,讓子女壓力爆棚?每年該準備多少預備金來讓未來的自己預防】糖尿病產生的主因我在此也分享糖尿病產生的主因,主要是因為醣類需要經由肝臟消耗醣類、胰臟分泌胰島素消耗醣類,還要有核心肌群來消耗醣類,有些人暴飲暴食,若沒有睡足夠或出現脂肪肝,因為肝臟狀況不佳影響人體代謝醣類;或是過度肥胖,亦導致高血糖發生,血糖會讓血管硬化,也有可能破裂,造成身體不健康。故消化高血糖的人,不僅肝臟要好、胰島素要好、核心肌群夠強,這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降低。 為什麼核心肌群重要呢?試想,我們每天通勤上下班,平時走路、與人聊天、開會,身體肌肉都在不自覺地運動中,人體一天需要代謝掉多少糖份是固定的,如果這些運動減少了,糖分代謝不掉,就會轉存在血液裡,變成血糖過高,這就是糖尿病的前兆。但反觀若核心肌群的強度夠,身體會自然代謝掉這些糖分,自然可以維持血糖穩定,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性便會大幅降低。 息息相關,飲食習慣vs.身體狀態 近年來現代人的精緻飲食(例如喜歡吃下午茶、白米飯以及麵包類等),以及因工時過長無法運動的生活模式(例如工程師、行政人員等),這已是積習難改,身體自然就有過多的能量無法正常消化。 我們來歸類一下正常狀況,一般人在進食之後,食物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那生病了的身體,就是血液中的糖分變多,但糖分沒辦法變成熱量、也沒辦法被身體利用,我發現就只能靠「認真運動與節制飲食」。當然在運動上,我們都會希望一週最少三次重訓、三次有氧,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說他有走操場,可是其實沒有運用到全身肌肉,效果就不一樣,代謝也不一樣。此外,不論是不是退休族群都要養成「三餐七分飽」的習慣,盡量少吃加工食物並減醣,可以的話,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深綠色蔬菜較佳),少喝飲料,最後是澱粉類的攝取時間,盡量放在午餐。 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又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就是盡量不吃辣、不吃醋、不吃蒜,任何開胃的調味料都少碰;此外不喝湯、不吃粥,因為流質食物不易有飽足感,而且湯品的鈉含量通常很高。我則是在很多朋友分享經驗中發現,除了上述的飲食控制,更重要的是肌力的提升;過去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患者必須吃低GI飲食,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血糖不要變化太大,其實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的,唯有讓身體透過好的方式提升肌肉能量,代謝掉身體不需要的熱量,才能讓身體氣血跟骨骼回復到正常的運作狀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無痛人生:續接美好未來,盡享樂活奇肌》
-
2022-08-16 養生.健康瘦身
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實踐消耗熱量3招
疫情讓許多人變得更「宅」,結果好像換來了一身易胖體質,好像連喝水都會胖,怎麼會這樣?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基礎代謝率下降會讓身體變得「節能」,不需要那麼多熱量也能活,要是又加上關在家裡、沒有額外做運動,即便吃的東西內容、份量都沒變,攝取的熱量還是很容易「供過於求」,當然會變胖。既然基礎代謝是關鍵,就要先認識它,才知道該怎麼維持和提升。營養師王為國表示,可以把人體想成一台手機,開機後就算整天只是放著,還是有最基本的功能要耗電,這個耗電量就是「基礎代謝率」,用於維持心跳、呼吸、體溫、腸胃傳導、神經傳導、把大分子的營養分解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等。王為國表示,必須要有實驗室設備和環境,才能算出一個人真正的基礎代謝率,但也可以利用體重估算,提供複雜版和簡單版,怕麻煩的人可採簡單版,每公斤體重乘以1大卡(男性)或0.9大卡(女性),再乘以24小時,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僅僅維持活著,一天大約需要多少熱量。.基礎代謝率BMR計算複雜版:男性=(13.7×體重)+(5.0×身高)-(6.8×年齡)+66女性=(9.6×體重)+(1.8×身高)-(4.7×年齡)+655簡單版:男性:1.0大卡x體重x24小時女性:0.9大卡x體重x24小時不過,即使宅在家裡,一般來說也不會躺24小時不動,還是會有坐起、走動、弄東西吃、上廁所等基本活動,這些都不用算嗎?王為國說,把基礎代謝率乘以1.06,就會得到「休息時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會比基礎代謝率更符合一般健康人實際的基礎熱量需求。BMR乘上不同活動量係數,則會得到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每日所需總熱量(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飲食控制加上運動,讓總熱量低於TDEE,就能得到減肥所需要的「熱量赤字」。.RMR(休息時代謝率):基礎代謝率x1.06.TDEE(每日所需總熱量計算):基礎代謝率x活動量係數輕度活動者=1.1×基礎代謝率中度活動者=1.3×基礎代謝率重度活動者=1.5×基礎代謝率既然熱量赤字就能減肥,那只要想辦法吃超少就好了?答案是不行。王為國表示,身體傾向「生存」,如果長期攝取低熱量,熱量不夠的身體就會想辦法「節能」,先減少與生存無關的熱量消耗,以達成下修BMR的目的。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女生會停經、男生性欲下降,因為對身體來說,生育功能並非生存之必須。「為了避免身體一直趨向節能,必須要做一些事情去告訴身體『我需要能量』。」王為國表示,BMR大約占每天所需熱量七成,身體活動和運動約佔二成,最後一成是食物產熱效應,就是把食物變成養分所需要消耗的熱量,可以從這三個方向去思考,怎麼告訴身體「我需要能量」。消耗熱量3招第一招、運動並且增加肌肉量:運動是最直接告訴身體需要能量的做法,但運動不能一直維持相同強度,必須要追求「向上適應」,循序漸進提高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間,身體才會去增加能量消耗。王為國指出,透過有系統的訓練增加肌肉量,可提高從事同樣活動所消耗的熱量。同樣掃地十分鐘,肌肉量高的人消耗的熱量,就是會比肌肉量低的人更多。肌肉量較高或勞動量較大、有適度曬太陽維持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人,體內的「鳶尾素」濃度也會比較高。鳶尾素可提高「白色脂肪」轉為「棕色脂肪」的比例,提高棕色脂肪也是促進熱量消耗、提升BMR的好方法。第二招、喝足夠的水:研究發現,餐前半小時喝500毫升的水,那一小時的代謝率就增加30%,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原因是此舉可適度刺激交感神經,進而提升身體的熱量消耗。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活緊張或攝取很多咖啡因,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可能會在該進食的時候不餓,過了一段時間忽然超餓,導致暴飲暴食。第三招、注意攝取有益於維繫代謝率的營養素:王為國表示,蛋白質食物產熱效應高,攝取100大卡蛋白質,需要花20大卡去消化,但同樣熱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只需要花10大卡不到,因此建議每天飲食總熱量,大約要有15到20%來自蛋白質。「研究已經證實,年齡並不是導致代謝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生活型態才是。」王為國表示,一般人說年過卅就變成超易胖體質,其實是因為這個年紀成家立業正忙碌,活動量大減導致,不是年紀的錯。不如趕快動起來,享受食物、感知食物,擁抱飽和餓的感覺,好好給予身體它所需要的。想要知道自己的基礎代謝率嗎?趕快來元氣網測一下吧!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lorie
-
2022-08-09 焦點.菸酒毒傷身
女兒抽菸傷透爸爸心 醫曝青少年吸菸「恐提早腦霧」
「吸菸有害健康」是大眾所知,菸商近年研發新型菸品、電子煙等,還不斷誤導年輕人可以減害,造成更多年輕人吸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發現,今年父親節一反常態,接到多起國高中生家長求助「女兒吸電子煙該怎麼戒?」醫師警告,青少年大腦發育未完全,吸電子煙或各類菸品,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腦霧」症狀。最新發表於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指出,美國2019年8月起爆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個案,截至2020年2月,半年來共2807個EVALI住院確診案例;研究發現,有6成的EVALI病人必須送進加護病房,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插管,還有6.7%的病人必須用葉克膜搶救生命,最後仍有7%的EVALI病人死亡。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憂心電子煙造成年輕人危害,菸商在網路與社群不斷洗腦行銷,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新型菸品減害或無害,但根據2021年3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的研究,市售電子煙被驗出高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尤其幾乎都含有尼古丁,導致年輕人快速成癮,並易成為雙重或多重的尼古丁產品使用者。蘇一峰表示,且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未來2年內,成為吸菸者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者的6倍,而使用大麻的機率則有3.5倍。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提醒,人體到25歲腦部發育才會完備,但電子煙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嚴重傷害大腦,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難以做決定等「腦霧」症狀。且菸商刻意再電子煙中加入「尼古丁鹽」,其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指出,美國一名19歲的YouTube網紅麥考爾・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以影片紀錄自己戒電子煙的痛苦艱難過程,沒想到尼古丁戒斷症狀來的又急又猛,她出現易怒、焦慮、暴飲暴食、失眠與嘔吐等症狀,才驚覺電子煙的危害,麥考爾覺得「戒電子煙的過程,根本就是在戒毒」。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6萬種市售電子煙口味配方正在「鉤癮」著全球的年輕人。雖「菸害防制法」還未完成修正,但新型菸品仍受「藥事法」及「菸害防制法」規範,尤其是雙北及臺南市皆已有防制新型菸品的自治條例,若有違規情事應向地方衛生局檢舉,或提供資料透過董氏基金會代為舉發。電子煙靠口味香氣攻陷年輕人,還有時尚科技又千奇百樣的造型,加上又狀似隨身碟、原子筆、麥克筆、橡皮擦或立可白等文具,不容易被辨識與發現,更沒有傳統紙菸濃厚的菸臭味,家長不容易察覺孩子是否吸食電子煙,董氏基金會建議家長可多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狀況:1.孩子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2.孩子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3.孩子的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4.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5.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6.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7.學校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指出,目前還沒有真正戒除電子煙的醫學方法,只能依據戒菸的「3不3要」原則—「不要留菸、不要買菸、不要伸手菸;要吃口香糖、要多喝水、要多運動」來戒除,或是下載「戒菸就贏APP」,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各種專業的戒菸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6 養生.抗老養生
明「立秋」居然禁這個!命理師爆:晚上9點後避免劇烈運動
明(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命理師指出,立秋養生重在養肺護肝,其中生肖屬虎、蛇、猴、豬者,小病痛與感冒較多,腹部容易出狀況,須留心。命理師也強調,立秋的氣溫雖然沒有降太多,但「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以保養身體健康。命理師楊登嵙指出,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尤其注重在養肺護肝。楊登嵙分析,2022年「立秋」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虎、蛇、猴、豬,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一些病痛,在所難免,但不會很嚴重,尤其要留意腹部的毛病,注意飲食衛生,可以減低染病的機會。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建議「立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養生與禁忌1.宜吃養肺潤肺的食物,例如:蓮藕、百合、銀耳、梨子、蘋果、山楂、核桃、花生、芝麻、蜂蜜等。2.清熱解暑要繼續3.涼性食物要適量,如瓜類水果西瓜、香瓜等。4.「少辛增酸」:秋天要收肺氣,而辛辣太盛則傷肺。「增酸」是為了增強肝臟的功能,可多吃奇異果、蘋果、石榴、葡萄、橘子、檸檬等。5.多食含纖維食物6.忌暴飲暴食7.忌油膩、煎炸食物8.進補的好季節入秋之後,人體對食物的吸收率會逐漸增高,但像羊肉在入秋之初還是要少食,因為秋初炎熱未完全退盡,過多食用大熱食物羊肉不利健康。9.藥補不如食補:秋季後可以多喝雪梨銀耳湯來滋陰潤肺,多吃蓮藕、蘿蔔、百合等物來保健身體。二、衣的養生與禁忌早晚日夜溫差大添加衣服。三、住的養生與禁忌1.「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2.立秋後,天氣早晚較涼,易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3. 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長時間開空調。四、行的養生與禁忌早睡早起養精蓄銳,養肝護肺。五、育的養生與禁忌立秋的氣溫雖然沒有降低多少,運動不能停,立秋之後空氣濕度會開始變低,在清晨的時候爬爬山,多做一些深呼吸的動作,但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六、樂的養生與禁忌氣溫高令人心情煩躁,脾氣漸長,易於衝動,影響身心健康,要調整好心態。
-
2022-08-06 養生.人生智慧
「生活的喊停」是一種內在的喚醒!讓暫停變成一種習慣,可以激活自己成為想要的自己
克服倦怠法+困難突破法任何的事物都會有「鏈狀效應」,當一件事情受到牽制,就會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危險。當倦怠出現,會讓生活中許多人事物連帶受到影響。所以人需要在還沒有感到倦怠之前,就在心中安置「休息的心」來緩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生活的「自我暫停」可以避免將生活壓的太緊,以致於產生負面連環鍊狀 效應。「暫停」是生活倦怠最好的解決方式,因為暫停可以讓人暫時抽離難纏的人事物,讓個人的身體可以釋放壓力,也可以讓個人的精神可以達到舒壓。當人處於在喊停的休息狀態,就可以讓人在思想與行動有新的激活。工作與生活中的「暫停」可以分為「被迫暫停」與「自願暫停」相信多數人對於工作或生活 正在進行的事情,忽然被迫停止,都會感覺錯愕。例如職場中的裁員事件。生活中的突發狀況。這些外在因素,會把你本來計畫的事情忽然打亂,讓原本有條不紊的生活頓時失序。這當中的觸發因子,有可能是工作場合的人員、有可能是父母、交往對象、配偶、孩子、朋友等,都會讓原有的計畫,忽然增加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尤其,這些事情如果又是與你本來期望的進展產生差距,就會讓你的心感覺壓力增加。人會感覺壓力,常常是因為「生活失序」,這樣的外在紊亂,直接影響到人的內在感受,讓人對生活感覺煩躁的紊亂感。當一個人內在感覺如同久未整理的花園當中雜草紊亂,就會在內心產生一種什麼都不想管的狀態。這種不想管事的狀態並不是暫時休息,而是外在干擾造成內在動力減少,形成不想繼續當下工作的狀態,甚至會出現很想逃離當下生活的感覺。其實人需要在還沒有進入倦怠之前,就在心中安置「休息的心」來緩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讓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中的疲於奔命,能夠得到一些休憩。因此現代人對於「效率」一定要有新的認識。要知道,並不是不斷加班就能帶來工作效率,也不是讓生活行事曆一件事情緊接另一件事情,就意味著高效時間安排。【延伸閱讀:當人生感覺倦怠時送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但必須「篩選機會」,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適合你的人生】在人生前進的過程,必須顛覆「過度工作」的流程,因為人需要休息,才能讓思想運作清晰。如果你感覺你的工作與生活被壓縮過度,你放下手邊的工作,讓自己可以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就算只是坐著讓大腦處於放空的狀態,也可以藉由讓身體與大腦的休息,來讓你的思緒有新的活水注意,因為「停」才能讓思想重建。生活過度加班,不只會讓人有猝死的風險,更會讓人產生對生活的厭倦。生活中的枯枝爛葉需要修剪,唯有去蕪存菁的生活,才能讓人生凈心。生活不需要隨著社會的洪流行走,人需要「重組紛擾的心」,才能讓「生活整合」,活出激活的人生。我在法院工作的時候,認識其中一位上司,她告訴我她年輕時在大型會計事務所當會計人員,可是工作兩年就被裁員,當時她感覺非常難過,因為她在那兩年期間除了工作,也很努力準備會計師資格考,想不到竟然就被裁員。當時公司按造政府規定的資遣費給付,她告訴自己,既然裁員的事實已經發生,那就用資遣費接著深造,之後她就申請學校,埋首苦讀完成學業後在法院工作。她告訴我,回首過去,她感覺人生最好的禮物就是當時被裁員後,能夠再度回到學校轉換專業跑道。她強調,如果當時被裁員,她不會有動力繼續深造,更不會往法律的方向走。相反的,我也知道一些案例,被裁員的一方懷憂喪志,對於工作與生活都無法積極投入,每日在生活中抱怨。最後連女朋友都離開他,而且連生活都需要靠父母資助。這就是因為過度在意裁員的事實。其實裁員在這個社會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公司或工廠會因為營運或景氣影響而被迫整頓內部,這些原因有時候與員工無關。況且任何地方都有工作的機會。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發現:「想法改變做法」。同樣是裁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也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兩個例子都是暫時喊停的「被迫暫停」,也就是離職並非個人的意願,而是因為外在阻力的裁員因素,造成被迫需要離開原來工作軌跡。但是,其中一方知道如何把裁員當成一種新的人生,讓他在「生活整合」當中有進階。可以另一個人卻是讓升裁員事件,造成生活成員的負擔,不只讓他的生活封避,也讓他家人的生活陷於膠著。【延伸閱讀:當期望與實際有落差,人會產生高度疲憊感!專家教你克服倦怠+困難突破法】暫時喊停,可以激活你的人生除了上述暫時喊停當中的被迫暫停,還有另一種現象就是暫時喊停當中的「自願暫停」。有些人在職場或生活的某個階段,會忽然意識到工作階段想「自願暫停」。這樣的情況通常是內心深處的呼喚。這樣的現象很多發生在中年之後的男女。有的女性在生兒育女階段會暫時辭去工作,想要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成長。之後到了中年階段,就再度返回職場追求自己的自我實現。有的中年男女,在長年工作累積一定的經濟能力之後,想要趁自己還有經歷的時候能夠轉換工作跑道,做一些屬於自己夢想但是卻沒有機會實踐的事情。其實,生活的喊停,是一種內在的喚醒!無論暫停的因素是為了預防倦怠,還是為了讓自己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意味著你已經有聆聽你個人「內在聲音」。因為一個人在生活中的「階段」有檢視自己內在的感受,就會意識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那樣的需求不是因為別人所擁有的事物與經歷,而是你的內在會讓你知道你的熱愛與能力應該在哪一個項目有專注點。其實,人生中的任何的事物都會有「鏈狀效應」,當一件事情受到牽制,就會有動一線而牽動全局的危險。因此「暫停」是遇到瓶頸最好的解決方式,因為暫停可以讓人暫時抽離難纏的人事物,讓個人的身體可以放鬆,也可以讓個人的精神可以釋放壓力。當人處於在喊停的休息狀態,人就可以在思想上與行動上有「新」的調整。我個人曾經因為過度工作,感覺效率反而減低。尤其過度工作造成睡眠減少,讓精神處於疲憊。之後更會出現鍊狀效應,讓疲憊的狀態,需要以暴飲暴食,或者完全不進食來做代償。因此就更會感覺身體不適,甚至會感到情緒煩躁,有時候連坐下來看幾分鐘電視也會感覺內疚,這樣的情形嚷我意識到需要立即「停下工作」,讓自己可以抽離工作狀態,以進行身體與精神的修復。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個人還沒有進入倦怠感階段之前,就知道要在生活中找時間休息,要讓暫停變成一種習慣。因為生活中的暫停,並不是代表停止前進。而是生活中的暫停,可以讓大腦與身體休息,因為人真的不需要隨時隨地都不斷地工作。當你在休息之後感到內心愉悅,你再度返回工作,就會感到事半功倍。暫停效應或許有人會感到困惑,暫停就是代表沒有前進,怎麼能夠「激活」停滯?其實,暫停階段要能夠讓生活有激活的感受,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休閒」置入你的平日生活。關於生活,現代人應該要有把「休閒列入生活安排」的意識。休閒應該是目標流程安排中的一環。我所任職過的加拿大德商醫療研發公司,在公司午間有健身房以及午間瑜珈課。因為公司高層認為休閒可以讓員工產生更好的工作效率。如果員工不想在午間運動,公司也有物美價廉的員工餐廳,讓職員們能夠藉由員工交流與美食來達到放鬆,很多時候工作中難解的問題,都在運動或者美食之後得到解決,主要就是人的腦中有暫停的休憩,讓新的思考可以進入人的思維。人的「放空」,主要在於不要在頭腦隨時隨地處於工作狀態。因為過度工作與過度思考,會造成投入過度所產生的疲倦。那樣的疲憊常常是久坐後的腰痠背痛,也可能是久站之後的腳麻背彎。其實,任何的生活的「正事」與「瑣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間隔」,才能讓每一件事有不疾不徐的進度。有的人會誤以為壓縮時間,讓工作緊密排在一起,是生活高效的運作,其實,人的承受程度有限,多年之後的行程壓迫,身體就會以疾病來產生抗議,許多慢性病,血壓高、胃酸倒流、自律神經失調就是在高壓工作當中形成。很多人喜歡用「做了多少事」來衡量生活的效率。其實,生活中做了多少事並不是最重要,因為如果所做的事情,都沒有符合想要的自己,那麼就算每日做了很多事,有時候只會造成你的「心累」。生活本來就不太容易,太多的責任與太多的雜事,已經讓很多人感覺壓力,如果這個時候你沒有適度刪除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會讓你的生活只有一個「累」字可言。生活必須看到進展,因為看不到前進路段的可能,就會讓人感到·不快樂,也會讓人感到意志消沈,尤其在沒有任何進展的瞎忙階段,更會讓人倍感倦怠。其實,倦怠感是可以改寫,任何沒有活出自己的意願,你都可以顛覆人生現狀,改變生活軌跡的模式。改變需要過程。多數人害怕「轉變」。因為「變」是一個無法預知結果的過程。可是改變心中的倦怠,並不是頻換工作,或者頻換居住地點,改變必須要從「心」開始,在原地就能做出改變。當生活出現倦怠,如果不改變生活,你就會被你的失望綁架。也就是說,倦怠感的出現,會讓你感覺每一天都是虛渡,尤其人在檢視自己生活過程,就更容易因侷限而感到焦慮。所以,當你感覺目前的工作與生活已經讓你感到毫無生趣,那就一定要「暫時喊停」,因為壓的太緊的彈簧,也會出現彈性疲乏。很多過度加班的職場人,會因為工作過長的時間,讓生活感到毫無樂趣,因為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的狀態,就會讓人落入情緒 倦怠。生活需要努力,不需要拼命。要能夠在生活「暫時喊停」,才能讓生活中有「命」可以持續堅持理想。生活需要有喘息的空間,才能激活自己活成你想要的自己,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是人生長河的流程。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克服倦怠:30種突破困難,心不累的生活進階法》
-
2022-07-11 養生.聰明飲食
修復黏膜助胃潰瘍好轉 營養師揭飲食6原則:避免胃酸分泌過多
研究顯示,5到10%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消化性潰瘍,最常發生在十二指腸及胃。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也與壓力、長期服用藥物、暴飲暴食、刺激飲食等有關。飲食治療六原則,減少對胃刺激,避免胃酸分泌過多,讓胃自行修復受傷黏膜,胃潰瘍即能好轉。1.修補黏膜食物黏蛋白有助修復黏膜傷口,特別對胃黏膜、腸道黏膜有好處,可多吃富含黏蛋白的食物,像秋葵、山藥、木耳、蓮藕、菇類等。維生素U是抗潰瘍因子,能幫助黏膜修復,十字花科類含維生素U,如高麗菜、花椰菜等可常吃。2.吃健康的油脂含亞麻油酸的油品,可抑制胃酸分泌,含次亞麻油酸的油脂則能抑制發炎,交替使用可降低胃酸分泌,促進傷口修復。患者回饋,早晨空腹喝一匙好油再吃早餐,胃較舒服,但切忌吃油炸食物,易刺激胃黏膜。3.選易消化食物胃潰瘍應避免吃粗纖維、不易消化食物,如粗菜梗、糯米、纖維較粗的肉類,主食吃飯、粥、燕麥、小米、蓮子、山藥、地瓜、南瓜等能養胃健脾;蔬菜選纖維較短的嫩菜或瓜類;蛋白質則是魚類、蛋類、豆腐、短纖維肉類等。麵製品少吃。麵是小麥製成,性質較溫熱,吃多易腹脹,多數人吃麵食不會搭配纖維質,缺乏纖維易消化不良;對麩質過敏,麵食會使小腸腸壁漏洞,讓毒素更易進到體內。4.少吃刺激食物炸物、辣椒、胡椒、咖哩、生蒜頭、生洋蔥,還有咖啡、巧克力、茶類、甜飲、甜點、菸酒等屬刺激性食物,易傷害胃黏膜,有喝茶習慣者,建議將茶沖淡或改喝無咖啡因水果茶或花茶。5.不吃冰冷食物胃病患者切忌食用冰冷的飲品及食物,冰冷食物進到胃,血管急遽收縮,影響胃酸及消化酶作用。6.飯水分離胃病患者吃飯別配湯、水或飲料,能刺激口腔分泌更多消化酶,分擔胃的負擔,喝飲料等飯後一小時再喝,或飯前半小時喝水。
-
2022-07-10 養生.健康瘦身
宅在家愈吃愈胖 專家: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害怕染疫,不願出門,多數公司行號也改為居家上班,國人體重因此直線成長;專家分析,去年成人體重增加,應與疫情之下,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其餘還有疫情造就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睡眠不良等,幼童若在疫情期間培養「亂吃、亂睡」壞習慣,使其過重、肥胖,未來恐成癌症候選人。卅歲的陳小姐是職業婦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因工作忙碌無法備餐,多半時候透過外送平台點餐,孩子們也同樣吃著外食。有時忙到晚上九點多才用餐,食物無法在睡前完全消化,進而導致體重逐漸增加。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疫情期間國人體重增加現象,雖未有研究證明兩者直接影響,但近年外送風氣盛行,讓食物取得更加容易,若常常選擇不健康食物,又宅在家運動量不足,都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建議,孩童在發育期間,應該一日正常吃三餐,若僅吃一、兩餐,中間又夾雜高熱量點心,恐會因肚子餓而暴飲暴食,造成體內酵素及內分泌不均衡。柯曉彤說,肥胖是慢性病跟癌症最早的徵兆,肥胖代表身體正在屬於慢性發炎狀況,會增加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等,甚至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等十三種癌症風險。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民眾確診居家照護期間,不需要過度補充營養或食物,只要定時、定量進食即可,也建議民眾可適時到戶外走動,維持基本活動量。李宏昌建議,每周至少要有三百分鐘運動,且須平均,不可集中一天且激烈運動,反而沒有成效。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4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因疫情未回診也未穩定用藥,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血壓飆到200」,立刻被安排門診檢查。醫師提醒,高血壓是著名「沈默殺手」,血壓逐漸飆升但不自知,恐引發腦出血、主動脈剝離等致命疾病,呼籲民眾疫情期間仍要穩定追蹤、服藥,不可輕忽。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其中85%是導因於心臟病和中風。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超過2萬人死亡,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6月中旬,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註記有心血管疾病者達3成,顯示心血管疾病和新冠肺炎重症有相當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出新冠病毒會與心血管系統交互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率,並引起心肌損傷與功能障礙。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亦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心肌損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血管功能障礙,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新冠肺炎造成心血管及心肌受損,因病毒進入體內,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靈,無法如常攝取營養及排除毒素,更影響血管收縮及舒張,導致血管不易擴張,血液難以流通,也容易產生血栓、發炎反應。而病毒入侵心肌細胞內複製更多病毒,導致心肌收縮功能受損,接連影響心臟運作,出現心律不整等問題。葉宏一指出,新冠病毒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也稱「免疫風暴」、「細胞激素風暴」。而病毒入侵人體後,初期會進行病毒複製,過一段時間後,進階影響發炎反應、免疫激素風暴,造成全身血管、器官受損問題,也因此我國努力讓確診病人盡快服用抗病毒藥,減少病毒複製。葉宏一表示,若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本身內皮細胞功能本來就不好,若又感染新冠病毒,憂再讓細胞功能受損、免疫失調。「就是種下因!」他提醒,即便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或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若未來沒有控制生活型態,碰到危險因子就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且新冠病毒仍是新興疾病,需5至10年後待觀察。葉宏一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敢回診,各國皆有類似案例,疫情大流行趨緩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比例大幅增加,呼籲民眾維持防疫生活外,要穩定回診追蹤、服藥,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及運動避免肥胖,每日定期量血糖、量血壓及量體重。國健署提供「三心二疫」五招,降低心血管風險:第一招:吃心-健康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建議少油、少鹽、多纖維,利用蒸、煮、川燙的不同烹調方式取代油炸,並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行為。第二招:動心-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更應增加活動量,可配合運動相關的影片增加運動量,且適時起身活動,避免久坐。第三招:安心-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於疫情減緩時多加利用。第四招:醫疫-規律用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體重及回診追蹤,以利醫師依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遵照醫囑建議,切勿自行減量或停藥,並可優先選擇視訊診療和社區診所追蹤。第五招:快疫-儘速就醫:疫情期間,仍要密切注意身體的狀況,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儘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從了解體質開始 中醫師教辨別「五型肥胖」及對應的改善方法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痰濕相關,萬病以痰濕為首,肥人多痰。加上現代人多有久坐習慣,「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亦會導致脾胃虛弱、痰濕內停。並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臟能消化飲食,將養份輸送至全身,若脾氣不足,會造成脂肪和痰濕瘀積。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變慢,腎陽氣不足造成氣滯血瘀,也會導致痰濕加重。 瘦不下來的原因一、長期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造成身體機能不良,五臟六腑失調,所以就算努力少吃,努力運動,減肥效果還是有限,且一旦恢復正常飲食,但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並沒有調到正常,很容易復胖。 二、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體質的減重方法。造成每個人肥胖的原因不同,減重必須根據不同的肥胖體質,量身訂做專屬個人的減重方式,瘦身才能更容易。 五種肥胖體質1.脾虛濕阻(水腫)這一類常在上班族上觀察到,因為久坐活動較少,造成身體循環不佳,或是喜食冰冷飲等,水分因此長時間在身體中滯留,影響全身的代謝機能,造成肥胖與水腫現象。這種類型的人體力不好,容易感到疲累,減肥可以加強身體循環為主來治療,提高代謝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2.胃熱濕阻型(食量大)這類的人通常食慾好、或是常常外食的人,表現是胃口好、胃火旺盛,飲食喜好油膩、口味重且辣的飲食,容易有三高,皮膚容易出油、可能有痔瘡問題。這類的人建議多運動多喝水將身體內濕熱去除,配合中藥的調理會改善更快。 3.肝鬱氣滯型(壓力大)有些人因壓力大而暴飲暴食,以吃來發洩情緒,這一類即是肝鬱氣滯,在中醫觀點來說,長期處於壓力、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身體的五臟六腑,當身體機能出現不平衡就容易肥胖,女性還會影響經期,造成月經不規則。能服用疏肝降胃火的藥來進行調理、學習保持心情放鬆。 4.氣血虛弱型顧名思義就是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之人,常在工作壓力大上班族、或是生產後的女性,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累、臉色萎黃,記憶力專注力也變差。能吃補氣血中藥調理,三餐定時定量且營養均衡。此類型的人因體力較差,容易有心悸現象,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宜快走慢跑類運動為主。 5.腎陽虛痰濁型此一類型造成發胖的原因,是因內分泌失調與代謝降低所致,可能有遺傳性的肥胖、疾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此類型人的四肢較容易顯肥胖、較怕冷,常見問題還有腰痠或頻尿等。可吃補腎陽中藥,也可多吃如:羊肉、韭菜、黑芝麻、黑豆、紫米。
-
2022-06-08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天天蹲馬桶,吃了益生菌、火龍果,卻還是「嗯」不出來?其實便秘不只會影響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心情低落、憂鬱! 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腸道和大腦是會互相影響的,長春藤預防醫學管理陳志銜醫師說明:「人體有所謂的腸腦軸線,腸道裡的菌叢,會影響內分泌和神經,與大腦做聯通、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因此當腸道不健康,也會引發腦部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失眠、憂鬱、容易發怒等等。」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一般來說像是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想要顧好腸道健康,養成腸道好菌,陳志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日常飲食習慣開始做起。養成腸道好菌的5個日常飲食習慣:1.少量多餐建議餐與餐之間隔四個小時以上,若一直吃,容易造成腸道不適。2.勿暴飲暴食吃太快會導致腸道在消化過程中,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消化腺液,將大分子的食物變成小分子。當食物滯留在腸道變長,也就導致消化不良。3.多補充水份和纖維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可清除腸道不好的物質,加速腸道蠕動,把將小腸的物質帶往大腸最後以糞便排出。像是高麗菜、小黃瓜、燕麥都是很好的天然膳食纖維。4.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加工食品為了要久放,通常會大量添加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很容易一不小心落入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而像是低卡汽水、無糖飲料等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這些都有可能會傷害消化系統內的菌叢生態。在運動方面,應每周運動150分鐘,若沒辦法的話,盡量能每天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可透過高強度的間歇運動(HIIT),或是簡單做些核心運動,出去散個步都好,每天動一動,腸道才會健康。5.定時腸道保健除了日常習慣的養成之外,想要更有效的代謝腸道廢物、提升腸道健康,可以選擇腸道保健療程,排除腸道累積廢物,打造健康的菌叢生態。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粉絲團
-
2022-05-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減肥好嘴饞?3種健康甜點新手也能輕鬆做!
在減肥期間,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滿足口腹之慾,而變成暴飲暴食,導致體重不減反增。那甜點愛好者怎麼在減肥、減脂期間好好享受美食?讓健身教練「Candice」教你3道好吃又健康的甜點,烘焙新手也能輕鬆做!第一樣低卡馬芬要準備的材料有香草精、杏仁奶、蜂蜜、希臘優格、雞蛋、小蘇打粉、泡打粉、燕麥以及杏仁粉,作法很簡單只需先將乾料放至盆中,再加入濕料混勻,入模後在上面撒上巧克力、藍莓或是堅果等喜歡的食材即可送入烤箱!這次的健康甜點還有全天然布朗尼以及高蛋白巧克力燕麥鬆餅,只要替換一些精緻食材,就能吃得健康又安心,詳細做法都在影片中,快點開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營養的飲食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吃得美味又健康!原始影片Candice YTCandice FB延伸閱讀超級食物「藜麥」如何輕鬆上菜?藜麥南瓜炊飯一學就會乳糖不耐症、素食者都可以喝!4款植物奶簡單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證菌數真的有效嗎?添加酵素為何不一定有用?藥師一次破解「益生菌」行銷話術
近幾年來益生菌的產品像戰後嬰兒潮一樣一個一個不斷冒出來,各家主打各自不同,有的主張保證菌數、有的主張專利菌株、有的主張無添加,到底這些是行銷話術,還是真有其事呢?今天保健食品稽查員,就來帶各位一起稽查益生菌!針對個別的行銷用詞來做評論,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情況,還是只是行銷話術! 保證菌數的益生菌官方文案:我的益生菌,出廠菌數每條都必須達到2000億以上的菌數。為了確保我的益生菌在生產後的2年內,還存活至少300億,那麼工廠一開始生產就必須拉到300億的數倍。這是我的作法,也是高成本的做法,所以通常沒有人這麼做。微笑評論:符合現實,但效果存疑這個行銷內容果真帶來革命性的觀念,那就是,益生菌菌數衰退的狀況,比大家印象中的快很多。益生菌的活性會隨著時間逐漸衰退,以目前大多數的菌種穩定性報告資料來看,經過24個月的保存限期,大多菌數活性量下降至僅有10%,有的甚至更多。也就是說,出廠菌數報告若為300億菌,經過2年適當保存條件下,每包的菌數大約會降低90%,也就是說剩下30億菌而已,若是較不穩定的菌種,剩餘的菌數可能不到5%。因此有廠商主張將出廠的菌數提高數倍,讓產品在效期的最後一天,檢驗出來的菌數仍符合產品標示。聽起來非常的佛心,但這樣的作法真的比較好嗎?出廠高達2000億菌的配方,效果如何呢?很抱歉,沒有證據足以評論是否較好!目前缺乏確切的研究結果支持合理的菌數應落於怎樣的範圍。不過目前益生菌的人體研究,採用的菌數很少高於1000億菌!另外,提高產品的菌數,甚至高達2000億,會不會增加配方菌株中的競爭性呢(因為立體結構而相互卡位!)?仍待求證(但目前沒有研究佐證菌種間的競爭說法!)。話說回來,每個人對於各種益生菌配方的感受性不同,如果服用後有改善或幫助你的生活品質,那對你說來,這就是有用的益生菌產品。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切勿過度囤積,以免放到菌株活性都已衰退了。建議至多購買幾個月內能服用完畢的量,或是寄庫於商家,才能拿到效期較更新的產品。包埋技術比較好官方文案:經「五層凍晶專利微包埋結構」技術處理的益生菌,其菌株定殖力表現優於未包埋菌株優良率高出約3.4倍。微笑評論:符合現實。凍晶技術就是利用低溫及真空的條件,將物質水分去除的冷凍乾燥技術,可以增加益生菌的穩定性!不過,大家知道什麼是包埋技術嗎?多層包埋技術是一種改善益生菌定殖率的解決方案。益生菌從生產製造,經過產品儲架時間,一路到被購買並食用後,還要經過胃酸、酵素、膽鹼,最後才能定殖於腸道,發揮其保健效果。這麼重重的考驗,大幅降低益生菌的效果,但藉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將益生菌包覆起來,阻隔外在環境,能提高益生菌的穩定性及耐受性(生存率)。就好比是消防員穿著防護衣隔絕火焰一樣,益生菌包埋技術可以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溫度、濕度、胃酸、膽鹼等。但包埋技術也面臨到一些挑選及缺點:1.包埋技術的好壞如果益生菌抵達作用處但其包埋外殼未完全溶解,那麼益生菌將無法定殖,發揮效果!甚至直接被排出體外,所以包埋設計的拿捏非常重要,並非包埋愈多層,效果就愈好!2.較多添加劑包埋層是以各種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來進行包覆,如:多醣、澱粉、藻酸鹽、明膠、殼聚醣、麥芽糊精、硬脂酸鎂等。對於添加劑較為講求的族群,例如孕婦及嬰幼兒,勢必需要在益生菌的效能及添加劑中,做個取捨!3.包埋效果有限整體來說仍無法做到百分百,部分研究顯示,縱使包整3層包埋以上,經過24個月的保存期,菌株活性下降90%。桿菌比球菌好官方文案:100%桿菌。我的菌株配方都以桿菌為主,比如「鼠李糖乳桿菌等」,也因此成本也比球菌高。但我只想給我的客戶最好的,所以我的益生菌絕對是100%桿菌。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目前大多數的益生菌的確屬於桿菌,例如常見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乾酪乳酸桿菌、植物乳桿菌。但也有部分的球菌扮演益生菌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腸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甚至添加在知名醫藥級的益生菌產品中。腸球菌能搶奪致病菌的生存空間,減少壞菌的增長,具有幫助腸道的效果。另一個重點就是菌球的體積小,很容易填充到高菌數,發揮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該菌種的死菌,也曾經被應用在免疫提升的保健領域。不過近年來因為腸道菌潛在增加細菌抗藥素的風險,目前需提升完備的安全性檢驗報告,才核予使用。所以目前腸道保健益生菌產品,比較少添加腸球菌。另外,成本較高並不代表是較好的益生菌,必須要看益生菌的特定及使用目的!添加酵素比較好官方文案:添加鳳梨酵素,鳳梨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幫助分解消化道內的食物,幫助消化,更助順暢一臂之力。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的確,消化酵素可以幫助營養素分解成更小分子,幫助消化!但一般正常飲食狀況下,人體自行製造的消化酵素已足夠使用,無需額外服用,不會有加分的效果。但若是分泌不足,例如銀髮族群、或是胰臟切除患者、暴飲暴食情況下,的確是可以選擇含有酵素的產品,來幫助消化!專為東方人/台灣人/亞洲人設計官方文案:專利菌YMB520為東方人飲食習慣量身研發的專利菌株微笑評論:符合現實的確,不同飲食習慣會大大影響腸道菌叢的生態,美式速食文化與地中海飲食、或是習慣吃發酵製品,泡菜、納豆等,人體腸道中的菌態差異很大。也因此,腸道保健的菌株也大不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北海道遊玩時,現場購買馬油,非常好用,但帶回臺灣後,發現太過油膩,一樣的道理。不過目前腸道保健的益生菌大多是A菌、B菌、C菌、鼠李糖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所以實外添加一個納豆菌,能加分多少?是否真的較符合東方人的腸胃道?有待查證。(本文獲「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原文:益生菌要有效,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這個!)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快篩、PCR」差在哪?什麼時候該用哪一種?「家用快篩試劑」哪裡能買?「711、全家超商」3步驟馬上查
-
2022-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確診沒症狀能服用嗎?可做預防性用?中醫師破解常見迷思
這段時間確診人數暴增,前來門診詢問清冠一號的民眾明顯增加,也有很多民眾想先屯著清冠一號以防不時之需,或者是拿來保養以預防染疫,有幾個門診常常遇到的問題,專業的周宗翰中醫師來幫您解答。1.當PCR陽性的病友如果沒有症狀,是否可服用清冠一號?答:絕對是可以的,「臺灣清冠一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當PCR陽性代表體內病毒潛伏在身體裡,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同反應出來的症狀也大不相同,除了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外,也常伴隨腸胃道症狀,或是更有大部分的人是無症狀,中醫認為在感染初期,就要以「透邪外出、截斷病勢」的方式來治療患者,防止發病,專業的中醫師也可針會不同體質在清冠一號的處方上酌量增減,更能發揮清冠一號的效用,加速pcr陽性轉陰性的時間,也可減少中重症的可能,保護台灣的醫療量能。2.服用清冠一號是否也可配合服用西藥,如退燒藥,卻痰藥,抗病毒藥?答: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強,一旦感染之後,對於免疫低下以及老人與幼童症狀變化和病情發展相當快速,極少數的人會突然轉成中重症,擁有專業藥師資格的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對於這類族群積極主動的「預防性投藥」有其必要。清冠一號對於中重症有明顯減輕感染症狀的效果,搭配西藥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很多民眾很愛買日本的成藥,對於日本的成藥效果讚譽有加,其實日本很多成藥裡面都含中藥與西藥共組成分,臨床上中藥加西藥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非常低,一般建議兩種用藥間隔一個小時即安全,因為中藥對於腸胃的負擔較小,使用藥物的時機中藥可飯前,西藥宜飯後,所有用藥的目的在於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3.「臺灣清冠一號」可以做為「預防」性質隨時來使用嗎?答:不可以,清冠一號是荊防敗毒散的變方,主要成分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而清冠2號則是針對中重症,是清冠一號的加強版,裡面的中藥材以清肺熱,宣肺化痰為主,藥材是偏寒涼,對於肺炎產生的呼吸道症狀有寬胸利氣的功效。但是平時並無肺熱的症狀,也沒有感染的跡象,就不適合隨時來補充清冠一號來增強免疫,相反的,因為處方屬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肺氣虛的可能,就像民眾沒事不會隨便服用荊防敗毒散當保養,同樣的也不該拿臺灣清冠一號當保健用品,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使用任何中藥前須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為佳。4.打完疫苗後,預防感染,我還能怎麼做?答: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提升免疫力從調理腸胃做起,《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就不容易感染或是感染後症狀較為輕微,中醫的方劑玉屏風散與桑菊飲有調節肺部免疫功能的效果,許多中藥例如西洋參、黃耆、茯苓、大棗、枸杞、當歸、人參等對人體免疫力有提升的作用,中藥不僅可以「扶正」,中藥成分例如魚腥草,連翹,金銀花,大青葉也可以有抑制病毒的「祛邪」作用,但是所有的中藥也必須經由中醫師診斷來使用,而小孩及老人在以中藥增強免疫前,務必確定不是在急性發炎的過敏期,因為補益藥會使發炎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嚴重。正所謂病從口入,調節免疫的關鍵不是在於你必須吃什麼,而是在於你避免吃什麼,腸胃保健攸關免疫調節,減少加工與醃製食品,飲食建議採低脂、高蛋白質、適度纖維質,減少過酸、甜、油或辛辣食物。周宗翰中醫師建議,避免睡前進食或吃宵夜,勿暴飲暴食,盡量少量多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有助於您安全度過疫情。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停不了的原因是什麼?專家教簡單10招止嗝及如何預防
多數人都有過打嗝不止的經驗,如果發生在重要場合,更是尷尬。究竟為什麼會打嗝?「當肋骨和橫隔膜之間的肌肉痙攣或收縮,就會發生打嗝,橫膈膜是負責呼吸的最大肌肉。」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博士Jason McKnight說。「在每次痙攣期間,會吸入空氣,當空氣穿過聲帶,就會發出打嗝聲。」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家庭醫學專家Jennifer Boozer解釋。打嗝是非自願,無法輕易要它停就停。一般認為打嗝是一種發生在體內的反射作用。打嗝的原因是什麼?Boozer博士說,目前並不明確知悉所有打嗝的原因,一般認為,刺激橫膈肌或連結橫膈肌的神經(膈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行為,可能導致打嗝,包括進食太快、喝碳酸飲料或酒精、壓力過大或過度興奮;某些疾病如胃酸逆流,也可能是觸發原因;打嗝也可能是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用於治療焦慮症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BZD)。如何停止打嗝?多數情況下,打嗝會在幾分鐘內消失,「有時忽略打嗝,就是最好的方式。」Boozer博士說。但如果你正準備進行演說或開會,沒有時間等它自動停止,該怎麼辦?目前常見的家庭療法包括:● 深呼吸、緩慢呼吸● 喝水(或冰水)● 漱口● 讓某人出奇不意嚇你一跳● 屏住呼吸5-10秒● 拉扯舌頭● 吹氣球● 對著紙袋呼吸● 坐下,將膝蓋拉至胸前一分鐘● 在臉上冷敷以上方式看起來像是偏方,但Boozer博士說,它們其實利用了幾種機制:破壞橫膈肌痙攣的模式(例如屏住呼吸);刺激膈神經或迷走神經以破壞神經衝動(例如在臉上冷敷或漱口)。而將膝蓋拉到胸前,則是透過對橫隔膜施加壓力,達到止嗝作用。McKnight博士則建議,可以嘗試捏住鼻子,然後強迫自己呼氣並向下壓,就像要上大號一樣,保持約10秒鐘。不過他提醒,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不適合這樣做。如何預防打嗝?經常打嗝的人,最好注意一下,什麼情況會引起打嗝,例如是在暴飲暴食後,還是吃了辛辣食物或其他刺激物,日後避免這些情況發生。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4-01 養生.健康瘦身
許瑋甯「66飲食法」超夯!營養師加碼「3不碰法則」,瘦身效果更好
【編按】減重瘦身已成為全民運動,而近來女星許瑋甯為保持好身材所奉行的「66飲食法」,也因其和男星邱澤的喜訊再度被大眾關注。但什麼是66飲食法?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其實66飲食法和這幾年很夯的「168斷食法」拉長夜間空腹時間的原理很相似。但具體該怎麼落實才有效?又有哪些人不適合進行呢?一起來了解吧!了解瘦身關鍵前,先了解何謂66飲食法?其實「66飲食法」的兩個6,分別代表:每餐只吃6分飽+晚上6點後不進食。簡單來說,就是遵守不把胃撐大、不暴飲暴食的原則,並在固定的時間內吃完晚餐,而這點跟168斷食法,拉長夜間空腹時間的原理很相似!在斷食時,身體會進入「分解模式」,也讓平常大魚大肉的外食習慣能有休息的時間、不再增加腸胃負擔,且空腹的時間長也更有利脂肪燃燒。想讓減重發揮成效,3不碰法則也很重要除了遵循以上原則外,想要讓「66飲食法」發揮成效,食物的挑選上落實「3不碰法則」也很重要,以下這些食物不只熱量高、含鈉量高、糖份高及油脂也偏高,都是造成肥胖原因的兇手!簡單的三不碰原則,對現代人來說是有點小挑戰呢。• 不碰加工食物• 不碰油炸物• 不碰冰冷飲料執行66飲食法時,耐不住飢餓怎麼辦?4技巧助緩解1.多喝水:提高喝水量可以避免飢餓感。2.適量黑咖啡: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燃燒脂肪、抗氧化。3.吃低GI、高飽足感的水果:像是蓮霧、蘋果、火龍果、芭樂都很不錯。4.真的餓了就吃盤菜:蔬菜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多多益善。人人都行進行「66飲食法」?有4症狀者不建議嘗試在努力減緩橫向發展之餘,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各種飲食法、斷食法,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長保健康。•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易血糖過低、暈眩• 懷孕/哺乳媽:需要充足營養 宜少量多餐、不適合空腹太久• 飲食失調疾病者:暴食症、厭食症患者首重先恢復正常飲食• 青少年/成長中孩童:此時期需要充足均衡的能量營養(※本文由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3-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世界第1!醫授「泡水高貧倦」5字訣自我檢測,2項異常快就醫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1,推估全台約有170~200萬的慢性腎臟病人,卻有8至9成病友都沒發現自己腎臟健康出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可以「泡、水、高、貧、倦」5字口訣自我檢測,一旦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院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韋辰指出,腎臟具有移除代謝廢物、調解水分、維持酸鹼平衡、製造紅血球、活化維他命D、腎素調解血壓等多項功能,但腎臟疾病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往往是到了出現臉腫、腳腫等症狀才就醫,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甚至嚴重到第5期的腎衰竭。 5字訣自我檢測,出現2項快就醫 他建議,民眾可以5字口訣自我檢測是否有腎臟病,如果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最好盡快到院檢查。 一、泡(小便起泡泡)二、水(皮膚水腫)三、高(高血壓)四、貧(貧血)五、倦(疲倦) 林韋辰說,在診間最常遇到病患問:「腰痛是不是腎虧?」其實,腎臟疼痛最常見於結石與感染,結石會有血尿症狀,而感染則是會出現發燒、頻尿、血尿等症狀。 但是造成「腰痛」常見的原因則是骨骼肌肉上的疾病,可能是下背疼痛、脊椎壓迫等,因此腰痛與腎臟病沒有直接相關。 另外,病人及家屬也常擔憂:「吃藥是不是很傷腎?」林韋辰表示,若是患有慢性病的病友,需提供相關訊息,以利醫師做藥物上的調整。 但腎臟病病人自行停止服用藥物,反而對腎臟傷害更大,也提醒病人不論是吃中藥還是西藥,需尋求合格的醫師處方,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造成腎臟負擔。 護腎檢查三三制,飲食、生活2方面自我照護 他也建議慢性病病友需定期做「護腎檢查三三制」,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的病人,每3個月做三種護腎檢查,包含驗血、驗尿、量血壓,來好好維持腎臟功能。 而要保護腎臟,應該遵循「三高用藥按時吃」、「消炎止痛不亂吃」、「三補腎秘方勿輕信」、「定期檢查才安心」等4大原則。 另外,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保持理想體重、戒菸、不酗酒、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上少鹽、少糖、少油炸、少加工食品、低蛋白飲食、適當水分等,能減少腎臟負擔,也讓慢性病更好控制,就算罹患慢性腎臟病,還是可以贏得健康人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得逐桌敬酒…房仲改分宴請5天 體重暴增急性胃潰瘍
高雄38歲資深房仲業者江先生,平日相當辛勤跑業務,今年三月好運降臨,幾天內成交兩個大物件,同事好友起鬨拱請客,因礙於不得逐桌敬酒的防疫規定,他爽快地一星期內連請了5攤,也因此讓原本就有胃痛、胃酸過多的他,大半夜噁心嘔吐、胃痛到坐臥難安掛急診。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指出,經檢查發現江先生除了中度脂肪肝,還有十二指腸潰瘍。他業務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也有菸酒習慣,自訴一直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平常都上藥房買消炎止痛藥應付,這次造成十二指腸潰瘍,應該是連日的暴飲暴食使胃腸道負擔加重,使分泌過多的胃酸像土石流一般衝垮薄弱的胃黏膜,還好在各項檢查後沒有發現其他疾病問題。蕭偉成表示,雖然目前防疫規定仍維持第二級警戒標準,但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有些人樂得藉著聚餐拿下口罩解悶,尤其最愛「吃到飽」的民眾,暴飲暴食吃出問題的病例真不少。清明連假又快到了,提醒 民眾輕鬆之餘要撙節食量。蕭偉成說明,邊吃邊說話、量多、食速快,容易脹氣、胃悶、消化不良,形成胃食道逆流。尤其去吃到飽餐廳,專挑貴的肉類海鮮吃,不知不覺攝取過量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除了造成肥胖、脂肪肝,也會讓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體質的人上火,累積這些問題的結果,有造成中風的危險。蕭偉成強調,像難以早期診斷的胰臟癌,初期症狀因為和膽管炎膽結石、十二指腸潰瘍的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疾病類似而被忽視,另方面,當胰臟腫瘤壓迫到其他內臟器官或神經,造成腹痛、腰痛或背痛,也容易被以為是其他疾患而延誤就醫,所以就醫時的詳細檢查及預防保健篩檢十分重要。
-
2022-03-14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從飲食中攝取到好的脂肪?美國心臟協會列出4食物
要如何吃得健康議題,一直是你我關注的議題。若常常暴飲暴食,就可能與疾病拉近距離。所以想要有品質及健康的生活,就要從健康均衡著手!美國心臟協會列出從飲食中油脂挑選、多吃蔬菜水果、減少添加糖的攝取三個面向來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如何從飲食中攝取到好的脂肪?美國心臟協會列出4食物:魚、堅果、酪梨、烹調用油1、魚:每週至少吃8盎司(約227公克)非油炸魚,單次攝取可分成兩份3.5-4盎司。選擇長鰭金槍魚、鯡魚、湖鱒、鯖魚、沙丁魚和鮭魚等,可以從飲食中的魚類獲得必需的omega-3脂肪酸。2、堅果:一天吃一小把(約1盎司相當於28公克)無鹽堅果和種子,可以攝取到優質的脂肪、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可以選擇像是杏仁、榛子、花生、開心果、南瓜子、葵花子和核桃都是不錯的選擇!3、酪梨:可在零食、烘焙及菜餚中加入酪梨,可以獲得優質的脂肪、膳食纖維及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4、確認烹飪所使用的油:烹飪時選擇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烹飪油和調味油。可以選擇像是酪梨、油菜、玉米、葡萄籽、橄欖、花生、紅花、芝麻、大豆和葵花籽油。飲食中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及水果的益處?美國心臟協會列出5個原因:健康營養、幾乎零缺點、低熱量、銷售形式多樣、促進身體健康1、健康營養多:蔬菜和水果提供許多有益的營養素。飲食和點心加入蔬菜和水果,可以獲得身體所需的營養素。2、幾乎零缺點:蔬菜和水果大部分不含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和鈉。3、熱量低:蔬菜和水果含有膳食纖維和水分,可以增加飽足感,如此一來,可以幫助體重控制。4、有許多形式:不論是新鮮、冷凍、罐裝和乾燥,都可以作為飲食的選擇。蔬菜和水果是最方便、最實惠的食物之一。挑選上盡量選擇薄鹽或不無添加鹽或糖的。5、促進身體健康:健康的飲食計畫,包括攝取充足蔬菜和水果,可以幫助降低罹患許多嚴重或是慢性病的風險,像是心臟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某些癌症。不只如此,對於日常健康也是相當重要!天然的糖跟添加糖哪裡不同?天然糖存在於水果、蔬菜、牛奶和穀物中。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到食品、飲料和調味品中的糖,則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一瓶12盎司(約340公克)汽水含有130kcal和8茶匙糖。添加糖也會運用在動飲料、果汁飲料和調味奶中。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添加糖限制在每天不超過100kcal(6茶匙);男性,每天不超過150kcal(9茶匙)。如何減少飲食中的添加糖? 不妨從喝得水著手1、大部分用水果作為甜點,並將甜點限制在特殊場合,主要為減少攝取的量。2、減少添加糖的攝取量,可以從飲食及飲料中著手。3、購買不加糖的100%果汁。4、覺得沒有糖沒有香味的話,不妨運用香料增強食物香味。可以嘗試用肉桂、肉荳蔻、薄荷或生薑。5、在穀物和燕麥片中加入新鮮水果或果乾。6、喝白開水、無糖茶或無糖飲料。吃進大量的添加糖可能是造成肥胖流行原因之一。還會增加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有關。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腎結石的成因、診斷及治療方式,如何避免腎結石復發建議 1物大量飲用最有效!常見便祕5大原因?醫:排便順暢才是重點! 改善便祕多吃這3樣!Omicron變種病毒如何預防?從提升免疫力開始!5類食物有助提升身體免疫力查看原始文章>>
-
2022-03-10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老是不成功?原來犯了2大忌!中醫提醒,改善生活中6件事
現年52歲的鄭小姐,身高161公分,體重68公斤,BMI值26.2,多年來為體重過重所困擾,除了不滿意自身的體態,更因為沒有控制體重,導致罹患糖尿病,必須規律服藥控制血糖。為了控制體重,鄭小姐嘗試過許多減重方法,曾自行購買市面常見的減重膠囊,雖然暫時抑制食慾,迅速降低體重,後續卻出現心悸與手抖症狀,加上精神不濟無法正常工作,不得不停藥,結果體重非但回彈,甚至還飆升超過原本的體重。長期為了體重問題,鄭小姐生理及心理都承受極大壓力,雖然知道減重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卻不得其法,每天每餐「斤斤計較」,極力限縮攝取的食物,但體重仍只下降1~2公斤,之後就陷入停滯期。 長期久坐、錯誤飲食,上班族過重原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鄭小姐這類體重過重的問題,往往是因為久坐工作型態,加上錯誤飲食習慣所造成。 從中醫觀點來看,長期久坐少動,加上過度節食,導致脾胃正常運化營養功能受到抑制,也影響腸道傳導,因此出現脹氣及排便不順症狀,符合中醫的「脾虛」證型。 而身體長期在飢餓狀態下,一遇壓力事件,就容易暴飲暴食,像鄭小姐雖然三餐吃得少,但常不自覺在餐間吃零食,無意間反而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及鹽分。 李維哲說,像鄭小姐這樣的案例,必須從調理脾胃著手,中藥方面選擇茯苓及白朮健脾利濕,搭配其他理氣藥,如砂仁及厚朴,恢復脾胃的氣機,並暢通腸道傳導功能。電針方面,選取胃經的穴位,像腹部的天樞、外陵穴及下肢的足三里、豐隆穴,藉由針藥並用,重新調整脾胃運化功能。 減重6個注意事項 除了中藥及電針的醫療處置外,李維哲也提醒6項減重須注意的事項: 1、 平時減少攝取加工食物及天添加物,儘量攝取原型食物。2.、三餐正常攝取,不過度節食或不吃。3、 減量攝取水果,並選擇適當的種類,如選擇低GI值水果,蘋果或芭樂等。4、 養成每周2~3次的運動習慣,強度需達流汗微喘的程度。5、 日常或工作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不動。6、 睡眠需足夠,避免熬夜或睡眠時間不固定。 配合中醫針藥,並調整相關飲食宜忌,鄭小姐3個月內減重7公斤,糖化血色素由6.9降為5.4,糖尿病也可以停藥。 不但恢復良好體態,更改善原有的慢性病,後續中藥減量服用,也不見復胖情形,成功健康地瘦下來。李維哲也建議,若有體重管理問題合併慢性疾病時,一定要定期到醫療院所治療追蹤。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嗑鍋、吃薑母鴨 胃潰瘍解黑便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40多歲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會助長潰瘍。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解黑便。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表示,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愛嗑鍋吃薑母鴨 解黑便胃潰瘍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一名40多歲的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冷狂吃鍋進補 解大便如黑芝麻糊,竟是胃潰瘍!
寒流發威,民眾最喜歡大啖火鍋暖胃,40多歲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偏冷,狂吃鍋進補,不料某天上廁所,解出黑芝麻糊般大便,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竟是胃潰瘍上身。根據書田診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的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此外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進一步指出,天氣變冷食慾大開,容易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胃腸黏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胃潰瘍的症狀可分為典型及不典型,典型症狀為上腹疼痛,不典型症狀有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如果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平時菸酒不忌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日早上起來上廁所,竟解出像黑芝麻糊、聞起來又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有好幾個1.5公分左右的潰瘍,還好出血不嚴重,經過幾天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說,天冷吃鍋進補,胃潰瘍容易發作,胃潰瘍出血未必會伴隨著胃痛,容易使人忽略而延誤病情,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胃潰瘍的診斷工具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除了可以發現病灶,還能一併觀察周圍的黏膜,同時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治療方面使用口服藥物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康本初不忘提醒,除了應避免天冷胃口大開就暴飲暴食,民眾也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2-12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農曆春節期間,你是否也毫無忌憚地,每天不是聚餐就是宅在家追劇配零食?若缺乏運動,體重就可能增加不少,讓健康亮起紅燈,因此年後往往需更積極控制體重。而間歇性斷食瘦身法是透過縮短「進食時間」以達到燃燒脂肪變瘦的目標,因此成為近期健康生活的熱門話題。但你適合嗎?怎麼做才能獲得較好的成效?間歇性斷食法 適當限熱量且均衡飲食營養師李苓瑋表示,間歇性斷食法重點不僅在於控制進食時間,仍然必須適當限制熱量,且將均衡營養的飲食內容規劃在限定時間內進食完畢,比如168斷食法在早上9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5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但卻常被誤以為16小時不吃東西,剩下的8小時可以隨便吃。(推薦閱讀:168斷食期間可以吃什麼? 營養師公開「一日菜單」照吃不挨餓)另外,52斷食法就是一週內兩天吃很少,其它五天不用限制,若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發胖,間歇性斷食法就很難成功。 配合生活作息 安排斷食時間間歇性斷食法在執行上有個困難點,就是在週間要如何跟生活作息配合。李苓瑋提及,對於上班族採用168斷食法,若早上活動量大不吃早餐,早上會處於低血糖狀態,沒精神影響工作效率;不吃晚餐,晚上又很容易肚子餓,影響情緒跟睡眠品質。至於52斷食法,由於在一週內必須選不連續的2天少吃,因此一定會至少有一天落在週間,那一天則必須忍受空復的飢餓感撐完整天,這將會非常挑戰自己的意志力。(推薦閱讀:年後減重小心減出脂肪肝! 醫點名「肝包油元凶」:節食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間歇性斷食法?李苓瑋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間歇性斷食法,因為若禁食會導致在周末或進食時間暴飲暴食,那可能就不適合;若腸胃不健康,這種在短時間內進食的方法,會增加消化不良的可能,另外,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懷孕期間和喂哺母乳的女生,以及患有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者都不建議進行。(推薦閱讀:減肥跳過午餐不吃小心會復胖! 醫授「餐前、餐後補救法」) 減重目標達成 換回一般性飲食控制李苓瑋強調,間歇性斷食是一種治療性飲食計畫,目的是為了減重,不是生理需求的最佳解方,因此很少聽說有人是靠間歇性斷食活到100歲。減重的目標達成之後,間歇性斷食就可以功成身退,逐漸換回比較一般性的飲食控制方式。不過,但間歇性斷食和一般規律的飲食,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調整期間身體還得重新適應一次,要是沒調整好或是心態鬆懈了,就有可能會前功盡棄,因此1212斷食法比較是容易長期執行的方法,將所有飲食限制在12小時內,加上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減重及長期維持不再復胖的最佳策略。 (推薦閱讀: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減肥為何容易復胖? 名醫曝「殘酷真相」:非自制力不足) 配合規律運動 瘦身效果更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用什麼類型的飲食控制,規律的有氧運動,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都是必要的,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維持肌肉組織,提升身體代謝率。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年節吃胖!減重早餐吃什麼? 專家列「4類食物」抑制肌餓、加速代謝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其實難察覺!醫: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
●外食、不運動、肥胖,發生高血脂機率高●高血脂患者須服用降血脂藥,維持血脂穩定●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高血脂吸菸、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及不當飲酒等,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血管性疾病發生。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北市聯醫家醫科主任孫文榮表示,三高慢性疾病中,血脂異常難以自我察覺,建議民眾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身體狀況。三高 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是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的民眾,經健檢發現,24.7%血脂異常、21%血壓異常、9%血糖異常。孫文榮指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問題,若不嚴格控管,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血壓高會頭暈,血糖高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但血脂高並沒有特別症狀,民眾很難自我察覺,多半是從健康檢查或就醫抽血才發現。肥胖 是疾病的危險因子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濃度超標就是高血脂。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除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較高警覺,一般人很難提早發現,因為高血脂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即使很瘦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因體質關係導致高血脂,必須提早檢查發現。魏承駿指出,高血脂不會立刻發生,而是經過數十年不良習慣累積,如果整天外食、不運動、體態肥胖,或飲食高油、高糖、飲酒、暴飲暴食的人,有較高機率發生高血脂。魏承駿表示,高膽固醇的人易引發血管壁發炎,且血管內皮細胞上會堆積塞塊,宛如汙垢、壁癌般,讓管腔愈來愈小、血液不通,進而引發心血管、周邊血管疾病,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狹心症等。高三酸甘油脂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且胰臟必須不斷分泌胰液代謝,恐導致急性胰臟炎等問題。「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孫文榮提醒,高血壓、輕微血糖異常的人,透過體重控制、生活習慣改變,即可控制疾病,不見得需要藥物治療,但如果進階到中重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等疾病風險。高血脂 應遵醫囑服藥魏承駿說,已確診高血脂的患者,應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來降低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但效果有限,因此更重要是「遵從醫囑服用降血脂藥」,以維持血脂穩定。根據每個人狀況不同,血脂控制標準也不同,魏承駿說,像是18、19歲年輕人,容忍壞膽固醇範圍相對高,可以達到160mg/dL,並透過運動、飲食改善;中年人有抽菸習慣、本身有高血壓等,建議控制在130mg/dL;而糖尿病患者標準更嚴格,需控制在100mg/dL;有心臟病、中風或裝過心臟支架患者,應控制在70至55mg/dL,標準因人而異。40歲以上成人發生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35歲以上且罹患小兒麻痺者、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2-02-07 養生.聰明飲食
豆類最好拉長時間煮!營養師:7大類食物別過量避免脹氣
●大魚大肉,小心引發腹脹、胃食道逆流、腸胃炎●菜餚烹調盡量不油炸,以蒸烤方式料理●飲食選用低脂食材,如雞肉、魚肉、豆腐等春節連假結束,大多數人今天開始恢復上班,過年期間餐餐大魚大肉,陸續將有春酒餐會,小心腸胃負荷不了,進而發生腹脹、胃痛、胃食道逆流、腸胃炎等急性疾病。從春節至元宵節都是過年,耕莘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楊喬宇表示,這段期間不要暴飲暴食,隔夜菜需注意細菌孳生問題,尤其老人家抵抗力、免疫力較差,恐導致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等問題。若長輩牙口不好、咀嚼能力差,飲食宜盡量清淡、吃絞碎食物,糯米、肉類或豆製品也勿吃過量,以免不易消化,造成腸胃負擔產生脹氣。如何減少腸胃負擔?三軍總醫院營養師林栩禎表示,平常飲食菜餚的烹調盡量不油炸,改以蒸烤方式料理,若吃火鍋鍋底以清淡為主,內容物可多放蔬菜、木耳等,盡可能少用火鍋料。豆類拉長時間煮 較好消化洋蔥、青椒類以及乾豆類、毛豆丁、毛豆仁、長豆、四季豆等,都是易產氣的食材;肉類、糯米、奶製品或炸物也易造成腹脹,楊喬宇、林栩禎皆提醒,不可吃過量,建議可以拉長豆類烹煮時間,比較好消化吸收,而不易脹氣。飯後走動 促進腸胃消化楊喬宇指出,年節期間最怕三餐不正常,餐間吃加工甜食等點心,過度刺激性食物會加重胃食道逆流、胃灼熱或胃脹氣,建議民眾不要一次吃太多、吃太油膩或吃太甜,也少喝碳酸含糖飲料,飯後建議多跟家人到戶外走動,促進腸胃道消化,可減少胃食道逆流。油煎年糕難消化 1天1塊年節常吃糕點、年糕,幾乎都是糯米製,林栩禎表示,若用油煎年糕特別難消化,過量會造成腹痛、排便不順,建議一天不要吃超過一塊,約三個手指頭合併厚度。家家必備招呼客人的點心盒,林栩禎說,應以堅果類為主,以湯匙份量計算,一人一天份量約2至3湯匙,腰果一天可吃10至15顆,建議點心盒中放置2人份堅果、約20顆開心果,吃適當堅果可刺激腸胃蠕動,助排便順暢。但不建議吃巧克力豆、糖果或餅乾、洋芋片等點心。今天上班開工,必須調回正常飲食作息。林栩禎指出,飲食可選用低脂食材,包括雞肉、魚肉、豆腐等蛋白質,避免攝取過多豬肉、牛肉等動物性脂肪,一餐中至少攝取兩種蔬菜,亦可補充益生菌,搭配清淡飲食,「養」好腸胃道。
-
2022-02-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三高、糖尿病「這些食物」別再往嘴裡塞!遵守8大原則防病發
每到農曆年節是全家團圓的重要時刻,當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年節食品及美味佳餚,而美食當前,總難抵擋美食的誘惑,常常一不小心就會飲食失控。國人三高盛行率高 多與飲食有關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每4人有1人為高血壓(26.76%)、每4人有1人為高血脂(25.6%)、每10人有1人為高血糖(11.05%)。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指出,不論是高血壓、高血脂或是高血糖問題的背後形成原因多數的人都與飲食習慣不良相關;長期攝取過多的鹽份恐造成血壓過高,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造成高血脂,而攝取過多精緻食物且日常所吃入的熱量遠高於消耗,進而造成肥胖,導致人體的胰島素代謝出現問題,則會容易引發糖尿病。 三高飲食要注意 年節這樣吃顧健康潘富子也提出,若有三高問題者,春節期間在飲食上可把握以下健康飲食原則:1、盡量採「低油、低糖、高纖、均衡」原則,三餐份量要控制,勿因愛吃特定菜就暴飲暴食。2、年節零食、甜點淺嚐即可,避免血糖起伏過大及攝取過多熱量。3、多以食物原形入菜,多用蘿蔔、海帶、洋蔥提味,避免添加過多含鈉量高的調味料。4、高血壓族群少吃醃製食物、高鹽份的食品或零食,如:鹹豬肉、醬油瓜子、鱈魚絲等。5、有糖尿病者要注意年糕、紅龜粿等各式粿類、湯圓及其他米製品甜點皆屬主食類(即醣類),勾芡料理及水果攝取,都會影響血糖的升高。6、烹煮方式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取代紅燒、糖醋與油炸等方式,以減少脂肪及糖類攝取。7、圍爐吃火鍋時,少吃各式餃類加工品,湯底建議盡量以清水代替高湯,並少喝湯(因久煮後,湯內含油、鹽份、普林等較高)。8、飲酒勿過量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 居家規律運動 避免肥胖找上門近期新冠疫情因Omicron傳染力強,本土疫情延燒不停。開心過年之餘,也要注意防疫及維持健康生活,也因防疫有不少民眾在年假期間選擇在家,潘富子提醒,居家時間變長,可別忘了規律運動,別讓自己過了一個新年,也肥了一圈。延伸閱讀: ·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