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暴飲暴食
共找到
277
筆 文章
-
-
2020-11-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醫師:遺傳基因加這些生活習慣才致命
健康版Ⅹ元氣網推出元氣醫點靈現代科技進步,卻也造成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愈來愈多。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醫點靈」專欄,邀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生活中最實用的保健知識,透過文字與影音,教導大家可以輕鬆簡單的過日子,樂享元氣滿滿的健康生活。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及早發現治療是能否治癒的重要關鍵。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傳授正確預防大腸癌方法。大腸癌連續12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罹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也是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大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當出現便血、便祕及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逾三天沒上廁所才是便祕大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瀉、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但許多人擔心有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糠榮誠指出,並不一定,三天以上沒有上廁所,才是便祕,如果便祕嚴重,須先了解便祕原因,檢查是不是腸子過長、腸道蠕動不好,或是長了什麼腫瘤,再針對便祕著手改善。大腸癌從瘜肉產生應切除大腸癌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經常暴飲暴食者、嗜吃燒烤食物或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均為容易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家族史40歲後就應檢查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天天五蔬果「腸」保健康預防大腸癌,糠榮誠強調,平常飲食均衡,「天天五蔬果」的彩虹飲食最好,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更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等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
-
2020-11-22 養生.聰明飲食
豆類食物助排便卻易脹氣 營養師教你怎麼解決放屁困擾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自然而規律的排便在糞便成形和健康排便方面,純素食者明顯優於其他族群,而且是在西方社會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往往超過目前建議量的一個飲食組別。轉向純素飲食通常能解決任何排便不規律的問題,另外也可額外採取以下方法:• 每天至少吃1 份豆科植物(1/2 ∼ 1 杯,即125 ∼ 250 ml),加入湯裡、燉菜、麵包和肉餅中或撒在沙拉上。注意,加工食品(例如豆腐和純素仿肉)的膳食纖維含量會低得多。• 每天吃9 份以上的蔬果,清洗乾淨且不要削去外皮。多多生吃這些食物,每天享用大量的生菜沙拉。烹調蔬菜時,盡量減少調理時間。多選擇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 多數時候選擇完整的全穀物。研磨成粉會打碎纖維,顆粒較小通常也較難累積糞便體積。雖然麥麩能大量增加糞便,但最好倚靠全穀物而非分離的麩皮,因為後者會阻礙礦物質吸收。• 在食物上撒些種子一起食用,可以增加糞便重量。整顆的亞麻仁籽和洋車前子種子尤其有效,即便是磨碎的種子也很有幫助。• 使用加工穀物產品時,請選擇全穀類產品。詳閱營養成分標示,以1 份麵包或義大利麵食中至少含2.5 g 膳食纖維、1 份早餐穀麥片至少含5 g 膳食纖維為攝取目標。• 採用高纖成分的材料來烘焙食品。使用或購買含高纖成分的餅乾、瑪芬蛋糕、麵包或其他烘焙食品。若是自己從頭開始烘焙糕點,以椰棗、加州蜜棗或香蕉取代砂糖;以堅果或種子醬或研磨蘋果泥代替油脂;以粗磨全穀物或發芽穀物麵粉代替精製麵粉;磨碎的亞麻仁籽則可代替雞蛋。• 選擇高纖的零食。新鮮蔬果、綜合乾果、爆米花、鑲填椰棗3 或其他未加工的食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攝取充足水分。大多數人每天至少需要8杯(2000 ml)液體。• 每天保持運動習慣,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跑、有氧運動或瑜伽、游泳、網球等,任何體能活動都能維持腸胃的良好運作。面對體內產生的氣體人平均每天會排氣12∼25次。腸胃產生氣體,可保護結腸免於基因的損傷而產生致癌可能性。它可以稀釋致癌物質,刺激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pH值和結腸上皮細胞功能。當然,排氣這件事在某些場合會成為一種社交包袱。腸胃脹氣所引發的煩惱和尷尬,使得一些人嚴加克制甚至完全迴避豆類和高纖食物。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在日常飲食中添加1/2杯(125 ml)胡蘿蔔的人相比,只有約50%受試者在添加1/2杯(125 ml)斑豆、米豆(眉豆 )或素食焗豆罐頭時,第1週內胃腸脹氣的狀況增加。因攝取豆類而感受到腸胃脹氣增加的受試者,其中有70%發現,持續每日食用豆類的第2或第3週時,脹氣狀況即消退。氣體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吞嚥入口的空氣,以及到達大腸的碳水化合物經細菌發酵而產生。以下建議有助於維持適度但不過度的氣體產量。減少吞嚥入口的空氣量:• 嘴巴閉合慢慢進食。• 徹底咀嚼食物。• 避免飲用碳酸飲料、嚼食口香糖和吮吸糖果。• 確保假牙與牙齦緊密貼合。減少抵達結腸的未消化碳水化合物之影響:• 減少豆類中的寡醣。豆類是最惡名昭彰的脹氣製造者之一,當中引發問題的化合物是蜜三糖(棉籽糖)、水蘇糖和毛蕊花糖,這些都是到達結腸前無法分解的寡糖。因為人體本身無法製造可分解豆類中寡糖鍵結的α-半乳糖苷酶(alpha-galactosidase),於是它們在未完全消化的狀態下到達結腸,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而產生腸道氣體。不過有許多方法,可減少豆類中的寡糖攝取量:1. 使用新鮮豆類而非乾燥的,因為它們的寡醣含量要低得多。2. 只購買幾個月內可吃完的乾豆,豆類存放越久,寡醣含量就越高。3. 將豆類浸泡約12小時或隔夜,瀝除水分後沖洗乾淨,再另備清水烹調。若要浸泡2次,請於烹煮前提早準備。若沒有時間事先浸泡,可稍微汆燙一下,再浸泡水中1∼2小時,瀝乾水分並沖洗乾淨,然後另備一鍋清水烹煮。煮豆時,撈除表面形成的白色泡沫,因為泡沫中含有寡醣。4. 催芽。豆科植物在發芽過程中,會將寡醣轉化為糖類。發芽的綠豆、扁豆和豌豆可以生吃,其他豆科植物應在發芽後煮熟食用。先將豆子浸泡12 ∼24 小時,瀝乾後沖洗乾淨,然後濕孵至少1 ∼ 3 天,或直到出芽。確保每天沖洗和瀝乾豆子2 ∼ 3 次。豆子一旦出芽就表示可以烹煮了,催芽也可減少一半的調理時間。5. 先從攝取少量的豆類開始,再逐漸增加份量,讓可完全消化寡醣的菌群有更多時間形成。6. 確保豆子徹底煮熟,未煮熟的豆類更難消化。如果單靠舌頭和口腔頂部能輕易壓碎豆子,就代表已充分煮熟。7. 罐頭豆類在食用前需先沖洗。8. 選擇更容易消化的小型豆科植物。問題最少的是不帶皮、豆仁已裂成兩半的豆科植物,例如去皮的綠豆仁、紅扁豆仁和豌豆仁。通常,較小的豆類(例如紅豆和綠豆)比大顆豆類(例如皇帝豆或腰豆)更容易消化。9. 飲食中涵括天貝和味噌等發酵豆類製品,以及豆腐等的低纖維豆科植物。• 運用能抵消腸道氣體生成的調味料。能抑制體內產生氣體而著名的香料有丁香、肉桂、大蒜、薑黃、黑胡椒、興渠(阿魏)4和薑。墨西哥香料土荊芥和日本昆布,也經常被添加在料理中,以中和食物所含易生成腸道氣體的化合物。• 改善腸道菌群。直接服用補充劑形態的益生菌,或用它來製備發酵的純素乳酪、優格和其他菜餚。• 避免暴飲暴食。少量多餐,八分飽時便停止繼續進食。• 限制食用大量添加果糖或糖醇的食物。小腸無法處理大量的果糖或糖醇(例如山梨醇、麥芽糖醇和木糖醇),當這些糖未被完全吸收時,會被結腸中的細菌所發酵;即使是新鮮水果或果乾中的果糖,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問題。• 服用活性碳粉。有報告指出,在食用可能引發胃腸脹氣的食物前服用活性碳粉,能減少腸道氣體量和氣味。• 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時,一併服用消化酶補充劑。若所有其他方法都無效,可考慮服用含人體無法製造的寡糖消化酶α-半乳糖苷酶補充劑。
-
2020-10-26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真能瘦?營養師籲吃飯順序更重要
間歇性斷食是什麼?食物的選擇有什麼要注意? 間歇性斷食法愈趨熱門,許多女星名人都宣稱運用間歇斷食瘦身成功。然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為何,是否真的能幫助減重?黃君聖營養師說明,近年常見的「168斷食法」是將一日24小時區隔為不能進食的16個小時與可以進食的8小時,當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人體血糖上升,胰島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至趨於平穩。由於胰島素為合成性荷爾蒙,會促進體內脂肪合成。進行間歇性斷食的原理是控制進食時間,讓胰島素分泌減緩,降低脂肪合成來達成減重目地。 黃君聖表示,若要採用間歇性斷食時,在非進食時段最好只喝黑咖啡、茶或是水,其餘會使胰島素分泌的食物都可能破壞效果。另外,在進食時段應避免暴飲暴食,保持與平常的飲食習慣一致,熱量攝取也應控制比身體消耗來得少,達到所謂「熱量赤字」。黃君聖強調,即便採取間歇性斷食,也不能忽略飲食均衡的重要性,六大類食物皆需攝取,進食順序可從蔬菜、蛋白質優先攝取,最後才是主食類(碳水化合物),如此一來能延緩胰島素上升,也有助於達到減重。 哪些族群不適用間歇性斷食法?營養師籲需專業評估再執行 斷食法除了能幫助減重,甚至能對健康帶來正面效益?黃君聖說明,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相關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對身體的抗發炎、抗氧化甚至對血糖控制有助益,不過目前證據仍不夠全面。營養師提醒,如果為慢性病族群、正在懷孕的婦女,還有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都不建議自行執行間歇性斷食,尤其糖尿病的患者已經有血糖方面的問題,沒有依照醫囑控制血糖平穩,嚴重恐會有致命危機。黃君聖指出,要採取嚴格的體重管理,或是間歇性斷食,建議先由專業評估後再執行,避免對身體其他機能造成傷害,才能達到安全減重的目標。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不是肌肉酸痛,竟然是這個器官出問題
張先生今年40多歲,這大半年來,老是覺得上背部肩胛骨中間的地方痛痛的不舒服,因為他之前並沒有外傷,也沒有運動傷害的病史,而且這種疼痛也不會隨著背部伸展而緩和或加重,他又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有就醫。直到最近公司安排健康檢查,在胃鏡報告中發現罹患了慢性胃炎,在經過腸胃科門診的藥物治療之後,沒想到上背部肩胛骨疼痛的狀況也改善了。上背痛恐為胃的轉移痛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這位先生的上背痛應該是發生了胃的轉移痛,因為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的神經有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的症狀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部疼痛,而且談痛的症狀甚至比上腹痛還要明顯。這種胃的轉移痛不會有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像是喝咖啡、喝酒而更加疼痛。至於轉移痛與肌肉痠痛有什麼不一樣呢?康本初指出,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之後,通常沒明顯的改善,疼痛依舊存在,同時會是悶痛且沒有特別壓了會痛的位置。如果是肌肉痠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之後,疼痛是會有改善的,而且在按壓疼痛位置時會感覺疼痛更加劇烈,在放開之後感到疼痛稍微緩解。消化器官有類似的轉移痛而且不只胃會出現轉移痛,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例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出現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出現在上背痛。康本初說明,胃發炎的症狀不是很明顯,輕微的可能只有上腹不適、腹脹、噁心等感覺,有可能是因為幽門桿菌感染、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得到。胃部如果已經處於發炎的狀況,但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時,或是幽門桿菌持續的感染,就有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胃發炎的治療以藥物為主,並得配合生活習慣的調整,飲食避免高鹽、醃漬飲食;戒菸、戒酒不可少;另外避免暴飲暴食,進食時要放鬆心情。康本初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之後若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的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所引起的,建議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一旦發現罹患胃炎,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延伸閱讀: 7成胃癌會者都曾染幽門螺旋桿菌! 共餐、接吻會傳染? 噁心嘔吐又腹痛不一定是腸胃炎 還可能是「這個器官」中風了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竟是胃炎轉移 醫師籲及早就醫
別以為上背、肩膀疼痛,都是肌肉痠痛,有可能是消化器官出問題的「轉移痛」。一名40多歲的張先生,這半年來總覺得上背部肩胛骨隱隱作痛,但因為沒有外傷或運動傷害的病史,疼痛感也不會隨著背部伸展缓和或加重,所以不以為意;直到做了健康檢查後,才發現竟是慢性胃炎。消化器官「轉移痛」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張先生的情形是發生了胃的轉移痛,由於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神經有所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疼痛,甚至比上腹痛的近狀還要明顯。這種胃的轉移痛不會因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如:喝咖啡、喝酒而更嚴重。康本初說,其他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導致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導致上背疼痛。轉移痛與肌肉疼痛有何不同?康本初解釋,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後通常不會有明顯改善,且都為悶痛按。若是肌肉疫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体息後會有改善,按壓疼痛位置時感覺疼痛會加劇,放開後緩解。拖延就醫恐成胃癌康本初提到,胃炎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只有上腹不適,腹服,噁心等感覺,一般民眾多數不太在意。若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等,或是持續幽門桿菌感染,就有可能引發胃癌。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生活習慣調整,飲食避免高鹽,醃漬飲食;戒於、戒酒;避免暴飲暴食,進食時放鬆心情。康本初醫師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引起,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10-20 科別.消化系統
消化器官轉移痛 男胃炎上背痛半年
40多歲張先生近半年總覺得上背肩胛骨中間隱隱作痛,但沒外傷和運動傷害,最近健檢,才發現有慢性胃炎,治療後上背痛就改善。上背痛可能與消化器官的轉移痛有關。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今天在記者會表示,上述個案的情形是發生胃的轉移痛,由於胃的神經跟上背部神經有所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時胃的問題也會引起上背疼痛,甚至比上腹痛的症狀還要明顯。現代人本來就容易有肌肉痠痛的問題,轉移痛與肌肉痠痛如何區分;康本初說,轉移痛在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後通常沒明顯改善,同時會是悶痛且沒有特別壓了會痛的位置。但若為肌肉痠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會有改善,按壓疼痛位置時感覺疼痛加劇,放開後感到稍微緩解,且通常幾天會緩解。康本初也說,不只胃會出現轉移痛,其他消化器官也有類似的轉移痛,如膽囊的轉移痛可能出現右邊肩膀痛,胰臟的轉移痛也可能出現上背痛;因此民眾如果上背部中間部位疼痛,且沒有運動傷害,胃也沒問題,也可懷疑胰臟出問題。胃的轉移痛不會有壓到背部某一點而特別痛,但有時會因為飲食如喝咖啡、喝酒而更痛。其他消化器官的轉移痛,也會因為吃下刺激物加劇,如膽囊轉移痛會因攝入油脂變痛、胰臟轉移痛則與攝取酒精有關。康本初說,胃炎症狀常常不明顯,可能只有上腹不適、腹脹、噁心等感覺,可能因幽門桿菌感染、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患病。胃炎發生後,若還是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或是持續幽門桿菌感染,就有可能發生胃癌。除了用藥治療,還應調整飲食、戒菸戒酒、避免暴飲暴食。康本初提醒,當出現上背痛,在復健伸展、適度休息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同時有胃炎相關症狀,有可能是胃炎引起,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一旦發現罹患胃炎,應積極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生機會。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