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名人.鄒頡龍
搜尋
日記
共找到
303
筆 文章
-
-
2024-11-03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老菜脯的世代共融
午後,取出半根老菜脯,洗淨切片,用茶油小火煸香後加雞肉略炒,入水,沸後加薑片、紹酒、冰糖,轉小火慢熬,漸漸地,空氣輕溢一股鹹香,暖暖地,柔和了秋燥。我一邊在餐桌上看書,一邊顧著爐火,隱約察覺,等待有時是幸福的,沒有可等之人,生有何戀,沒有可待之事,生有何歡?閩南語稱蘿蔔為「菜頭」,「脯」是乾製或醃製的脫水食物,因此蘿蔔乾就稱為「菜脯」。菜脯價賤,詩人向陽「阿爹的飯包」描寫小朋友好奇爸爸每天出門上工時帶的便當內容,心想「阿爹的飯包起碼也有一粒蛋,若無安怎替人搬沙石」,結果「有一日早起時,天猶烏烏,阮偷偷走入去灶腳內,掀開阿爹的飯包:無半粒蛋,三條菜脯,蕃薯籤參飯」,讀來讓人心酸。菜脯重鹹,台灣在1935年發生規模7.1級的「關刀山地震」,當時霧峰林家籌措賑災物資,林獻堂在《灌園先生日記》記錄「買米4500斤、小鐤百口、魚脯百斤、菜脯10斤」,少量菜脯就可以讓人吃上一大碗飯或粥,正是俗諺「時機仔,菜脯罔咬鹹」的寫照。鞭神老師李廼澔曾爬梳台灣菜脯類別,北部桃竹苗與南部屏東地區多屬於客家菜脯,北部使用梅花種蘿蔔製作,條狀的「蘿蔔乾」經過搓鹽、日曬等工序,薄片狀的「蘿蔔錢」和細條狀「蘿蔔絲」則不加鹽巴直接日曬,屏東美濃則以白玉蘿蔔當原料,並分成甜、鹹兩種。中部以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的閩南菜脯為主,都經過鹽醃日曬,概分為整條蘿蔔製作的「條仔脯」,較小的 「人參脯」,蘿蔔對剖切塊的「大脯」、「小脯」,以及碎丁狀的「碎脯」、「珍珠」。菜脯最常見的料理是菜脯蛋,是早年上學帶便當常見菜餚,不過這道媽媽家常菜卻在1940年代登上宴席料理,中日戰爭導致外來糧食不足,1941年全台實施物資管制,讓酒樓原本以福州、廣東或四川大廚主勺的「大陸料理」,轉化引入臺灣本地原料的菜脯蛋、虱目魚等家常菜,例如當時有「台北文化沙龍」美譽的大稻埕「山水亭」,老闆王井泉就透過黑市和北投農家等在地管道,供應各式新鮮的「台灣菜」,從此宴席菜有了「台灣味」。菜脯蛋第二次華麗登場則與1960年代開始起飛的台灣經濟有關,青葉、欣葉等台菜餐廳崛起,為了讓菜脯蛋邁向職業級,演變出正圓形、立體的厚片烘蛋,一份價格如今賣到250元上下。菜脯雞是另一道「曖曖內含光」的菜色,外表樸拙卻韻味十足,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今年的520就職國宴第四道菜就是竹筍菜脯雞湯,用意或許如黃越綏詩作,「一甕一甕兮菜脯,無同款兮甕仔醃出同款兮台灣情,一路呣驚風吹日曬」。我在30多年前就喝過媽媽煮的老菜脯雞湯,這道料理卻在近20年來廣受歡迎,甚至在商業化大量需求下,老菜脯意外成為「黑金」,921大地震後陸續傳出民眾整理老屋時翻出發黑老菜脯的故事;台東縣關山鎮農會2012年成立蘿蔔銀行,收集老菜脯,其中一甕40年老菜脯還被識貨客人以20萬元高價買走。很巧,電影《總鋪師》裡,「憨人師」吳念真就送給小婉師一甕40年老菜脯,做為辦桌比賽的祕密武器,小婉問怎麼用?憨人師回說:「心如果歡喜,菜就好吃。」數年前與太太文娟赴高雄六龜山區參加她的大學同學會,主人秀芬用自養的珍珠雞煮了一大鍋菜脯雞湯,同時動用了老菜脯、剛製成的青年菜脯和新鮮菜頭,堪稱「三代同堂」,讓湯頭滋味更豐富。晚間,眾人把酒憶苦思甜,山林中高歌,菜脯雞湯冷了再熱,「三代菜頭」不斷交融,重新加溫友情,只是箇中鹹甜,唯有自己體會。
-
2024-10-25 醫療.巴金森病
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 專家分享關鍵飲食指南
「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能有效延緩巴金森病(巴金森氏症)、喝咖啡有助改善動作障礙症狀…」罹病人數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病,會為病人帶來許多打擊生活品質的動作症狀,如顫抖、僵硬、緩慢、走路不穩等,還可能出現便秘、憂鬱、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在網路社群常可見各類新研究的資訊與討論。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巴金森病食療怎麼吃?高纖均衡與心情好助控制疾病「病人都會問我要吃什麼,我都說如果我知道吃什麼巴金森病就會好,我會辭職去賣那個。」郭懿芝在診間常以幽默口吻來向患者建立飲食觀念。她表示,多數巴金森病患以藥物治療為主,此部分由醫師視病人狀況調整。輔助性治療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更是巴金森病人自己可以把握的關鍵。郭懿芝說明,在均衡飲食前提之下,巴金森病人喝茶或咖啡都沒有關係,少數研究確實指出兒茶素及咖啡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病有一定的助益,但不應期待飲食可以延緩症狀。也要注意適量的攝取,如每日咖啡攝取建議以約一杯超商大杯美式為上限,過量可能反倒可能引起顫抖現象。日常的飲食雖沒有特別禁忌,但最著重的是攝取高纖的食物,由於巴金森病人常會有便秘或腸胃不適的症狀,但巴金森藥物主要透過腸胃道吸收,若是便秘可能影響到藥效,因此建議病友多可攝取高纖食物促進腸胃蠕動,增加或提高藥物吸收的效果。巴金森病保健品有幫助嗎?醫病交流改善症狀是治本之道郭懿芝分享,維他命補充也是病患常見問題。目前研究上維他命B、C、D、E 對於巴金森病的效果同樣指向抗發炎與抗氧化的機轉,雖可以補充但也不是必須一定要補充,多曬太陽、外出活動、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攝取維他命B群、B6則要特別留意和藥物需間隔至少30分鐘到1小時,避免與藥物吸收競爭而影響藥效。另外,加工食品與醃漬食品也要減少。一言以蔽之,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注重均衡飲食,目前並無任何飲食能取代治療。許多病友會尋求特殊飲食方式 ,多半出自希望藥物減少、降低副作用或症狀,郭懿芝強調,如果患者覺得藥物調整後確實有怪怪的、不舒服的狀況,還是建議提早回診不要忍耐,並主動向醫師說出自己的狀況。特別是巴金森病,許多症狀都需要仔細釐清是疾病本身的惡化、用藥後副作用、或是其他身體問題,有時候也需要往返回診釐清症狀和藥物之間的關係後才能觀察判斷。她舉例,曾有一名50多歲患者主訴早上吃了某個新開立的處方後,開車上班常常昏昏欲睡,但因晚上也睡不好,不能確定是失眠症狀或是藥物影響,於是嘗試將服藥時間改到傍晚,症狀就獲解決,相反地,也有病人是調藥後仍舊嗜睡,則可能是和巴金森病本身症狀有關,要朝睡眠問題下手。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記錄用藥讓醫師尋找解方「醫師不怕你問,只怕你不問。」郭懿芝語重心長,有時候因看診時間限制,部分細節醫師來不及多問病人,但病友可以勇敢地提出問題,尤其是在剛開立新的藥物或調整藥物時,藥袋上標示的副作用會依每個病人有所不同,並非一定會發生,發生的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因此可以先主動詢問醫師是否有預期的副作用或其他可能發生的狀況,並透過日記方式紀錄,下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每個人每刻每秒都正在退化,只是巴金森病友從多巴胺神經元開始退化而已。」郭懿芝提醒,面對巴金森病無需緊張,這個疾病就像是慢慢走下坡,雖然分為五個階段,但它與癌症的期別不同,而是病人退化過程的表現,醫師會依照病人狀況協助改善症狀。同時也會依據年齡評估藥物選擇,協助病人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細水長流。她呼籲,雖然退化性疾病本身不會痊癒,但醫師會按照每個病人的需求設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只要保持密切且順暢的醫病討論,搭配規律的運動及均衡高纖飲食,長時間巴金森病和平共處絕非難事。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10-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母親臨終的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
如同一開始所述,母親在5歲和12歲時失去雙親,由兩名就讀帝國大學的哥哥,和就讀女子大學的姐姐們撫養長大。母親在家中沒有大人為榜樣的環境下長大,某種程度一直都活得很像少女。閱讀母親這段時期的日記,我覺得就像個孩子。不過,自從認知能力明顯衰退,這樣的生活方式卻變成母親很大的桎梏。如果生活可以悠閒一點,便不至於每天都被迫意識到自己能力衰退。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時間:2024.11.30(六) 13:30(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免費線上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4dementia-162免費報名電話:(02)8692-5588 分機5616及58711998年,這段時期的尾聲,母親不知為何開始寫臨終筆記,彷彿預測自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開始做準備。當然,這段時期,母親還沒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自覺。應該是她決定,或是希望盡情挑戰一直以來想做的事,在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感後,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邁向老後吧!不過,母親卻沒能如願。2000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的第二期,估計是失智症開始的時期,症狀也越來越明顯。前兩年,母親還想努力維持以往的生活模式,到了後兩年,她就慢慢放棄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更常在日記裡質疑自己是不是失智,以及提醒自己失智就糟糕了。2002年以後,表示不順利、擔心、後悔的語彙急速增加,超過以往抵抗時期的感動、幸福和感謝。面對母親越來越明顯的生活障礙,周圍的我們越來越不安,她也同樣緊張,不斷把自己的恐懼和痛苦寫在日記裡。來到2004年至2008年的第三期,母親的交友關係,以及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完全只能承受著認知能力衰退所造成的生活困難,偶爾才會抵抗一點。失智症相關的日記記載,在2006年來到高峰,之後轉為下降。如同先前所述,這是因為2007年以後,日記缺失的天數急遽增加所致。2009年,母親的日記難得有記載的天數裡,大概64.3%都在講認知能力衰退的相關挫折。到了這個階段,母親只有與妹妹,或是信任的幫傭兩人在家裡安靜的待著,內心才能獲得平靜。母親原本一直期待與弟弟一家去旅行,卻因為不習慣電車往返,還有弟弟一家費心安排的旅館房間太大,讓母親覺得不安。即使我與母親兩人相處,也無法像妹妹那樣令她心裡平和。唯有一次我陪著母親在庭院除草,那天她平穩的表情,我至今都難以忘懷。2008年到2011年期間,母親幾乎無法按照自主意願過生活。雖說如此,她也無法放任自己都讓別人照顧、悠閒過日子。母親日記中的話語充滿不安,片段的記述更顯示她腦中的混亂和困惑。這樣的狀況,直到2008年入住老人安養院也沒有改變。每次讀到母親在半夜醒來,無法掌握周圍狀況而變得不安,我就不禁流下眼淚。母親與家人一對一相處,什麼都不做就會覺得安心,如果家人離開眼前,只會讓她不安和混亂,母親的心情長期得不到平靜。最後的那段日子,我們沒讓母親吸氧氣,也沒從末梢血管補充水分,等母親無法進食,呼吸能力變差後,就只剩下時間問題。和光醫院的醫護人員讓母親的身體保持舒適,用冰沾溼乾燥的嘴脣,且經過病房時都會來慰問鼓勵。母親過世的前一天,傍晚我去探訪,深夜妹妹也來,最後一天早上則是弟弟夫妻探視,我們叫喚母親時,她都有微微張開眼睛。母親在安穩狀態下,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樣的送別方式,我也不是那麼果斷、有自信。我把母親接來自己醫院,直到離世為止,一直心懷不安和罪惡感,如果更早、更積極採取醫療照護,母親是否可以活得更久?我是不是覺得照顧母親很累,所以選了最輕鬆的處置方式?母親在臨終筆記留下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把我從不安中拯救出來。我一直都是不可靠的兒子,但是母親到死都還牽掛、袒護著我,原諒我的不孝。
-
2024-10-02 醫療.巴金森病
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
近日在長者圈燒起了超慢跑的風潮,慢節奏、低強度,甚至能輕鬆與朋友聊天的運動特色,吸引了許多高齡者嘗試。事實上,這個運動也非常適合以走不穩、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分享,一位63歲的陳小姐,是一名自我要求嚴格的職場女強人,三年前因顫抖、僵硬確診巴金森病,邱映倫卻發現她的病程惡化超乎預期地快速,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因不願被他人發現生病,她不僅提早離開工作崗位,更對身體失去信心,捨棄原本喜愛的爬山運動,足不出戶,情緒也出了問題。直到接觸超慢跑後,每日由家人陪伴運動,不僅體能變好、步伐變穩,情緒、睡眠、食慾都獲明顯的改善,走出身心遭到禁錮的陰影。巴金森病適合運動多 不同期別考量重點不一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依據症狀表現共分為五期。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邱映倫表示,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第一、二期的早期病友:可維持既有的運動習慣,並穿插可鍛鍊多個部位肌肉的運動。●第三、四期的中期病友:適合中低強度有氧運動,能透過鍛鍊核心力量,增加心肺功能、肌肉的柔韌性和強度,協助步態平穩。超慢跑速度慢 怕跌倒的中期巴金森病人可嘗試邱映倫分享,而時下流行的超慢跑因強度低、步伐小、速度非常慢,過程中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也正好非常適合巴金森病中期病友進行。上述的陳小姐經過醫師建議後,開始一天10分鐘的超慢跑,接著增加時間與頻率,漸漸達到一週五天、一天30分鐘,並將過程寫成日記,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短短半年後,她的動作障礙與情緒等皆有所改善,甚至開始出門採買,到公園散步,參加短期旅遊活動,家中氣氛也重新熱絡起來。減緩症狀惡化與副作用 運動與醫病溝通是關鍵「運動不是一個口號,是巴金森病友真的要付諸行動的事。」邱映倫舉例,當巴金森病進入中期,動作障礙症狀會更劇烈地影響生活,可能出現行走不平衡,經常容易跌倒,日常活動需輔具或他人協助等狀況;也易因治療時間久出現藥效波動,當藥物濃度過高將造成異動症,病友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不足時,病友又會忽然覺得動作變得很卡,像斷電一樣,干擾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這些困境常使許多病友不願再外出活動。因此,面對巴金森病症狀與副作用隨病程愈來愈複雜的狀況,病友除了需要紀錄用藥日記,於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藉由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改善不適症狀外。邱映倫表示,運動已被證實能協助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更是不可忽略,若有擔心跌倒等安全疑慮,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她也呼籲,日常家屬可和病友一起運動,讓病友不孤單,或是根據喜好,加上音樂或影片,讓運動過程不枯燥乏味,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幫助穩定病程發展。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9-2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CKD)的關係
體位屬於正常體重就不用擔心嗎?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屬於正常體位的人若被診斷有代謝性症候群,也有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若是過重及肥胖者會有更高的風險,為了避免只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會有一部份的人被遺漏掉,因此建議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來評估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代謝症侯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共包含了五個危險因子,5個危險因子中只要有3項符合判定標準,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判定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的5點就是診斷代謝症候群的5個因子,如果被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了!怎麼樣才能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來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讓自己可以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第1招 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第2招 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第3招 不吸菸、少喝酒第4招 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參考資料1.Fox CS, Larson MG, Leip EP, Culleton B, Wilson PW, Levy D. Predictors of new-onset kidney disease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Jama 2004; 291(7): 844-50.2.Tsujimoto T, Sairenchi T, Iso H,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age≥ 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IPH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24(6): 444-51.3.Wang Y, Chen X, Song Y, Caballero B, Cheskin LJ.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8; 73(1): 19-33.4.Rhee CM, Ahmadi S-F, Kalantar-Zadeh K. The dual roles of obes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16; 25(3): 208.5.Zhang J, Jiang H, Chen J. Combined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tatus on the risk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7; 8(22): 35619.6.Garofalo C, Borrelli S, Minutolo R, Chiodini P, De Nicola L, Conte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ggests obesity predicts onse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17; 91(5): 1224-35.7.Friedman AN, Chambers M, Kamendulis LM, Temmerman J. Short-term changes after a weigh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11): 1892-8.8.Herrington WG, Smith M, Bankhead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es from a primary care cohort of 1.4 million adults in England. PLoS One 2017; 12(3): e0173515.9.102-105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11.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最早從40歲開始受影響 預防認知能力下降不該做4件事
一般認為,認知能力下降只會發生在90歲長者身上,但最早在40歲可能就開始。雖然遺傳因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許多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不僅可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能增強認知功能。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除了吃水果和蔬菜這些預期的建議之外,還有一些習慣可能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如果想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你可能考慮停止做以下4件事:1.不要忽視運動專家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心率並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從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此外,運動也會增加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化學物質,它在記憶和認知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可以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低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且不需要一次完成,可分階段完成。除了跑步、跳舞、健行、瑜伽或散步等你喜歡的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例如打掃房子、園藝或和兒孫玩耍也能幫助你達成運動目標。2.別輕忽睡眠問題對於大腦及整體健康來說,睡眠的品質和時間長短都很重要。專家建議,目標是每晚睡7到9個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濃度,這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充足的睡眠則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睡眠不足,應該優先考慮睡眠。若你在入睡或保持睡眠方面有困難,試著在睡前一小時內避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並建立一個就寢例行計畫。若你在7到9小時的睡眠後仍感到疲憊,這可能是其他睡眠問題的跡象,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測。3.不要不吃蛋黃專家指出,蛋白確實含有優質蛋白質,但蛋黃是所有促進大腦生長的營養素所在地,像是膽鹼和葉黃素。因此,只吃蛋白對你的大腦可能好處沒那麼多。較高的膽鹼攝取量與更好的認知能力有關,一個全蛋約含有147毫克膽鹼,是此種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之一。如果你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有研究已指出飲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的血液膽固醇影響比過去認知要小。除非醫師告訴你限制雞蛋的攝取,否則沒有理由不吃蛋黃。若你不喜歡雞蛋,膽鹼的另一個好來源是雞肉。4.別把壓力當正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慢性壓力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已將心理壓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聯繫起來,例如中年時期的工作壓力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重大壓力生活事件也與此有關。由於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要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專家建議,嘗試冥想或深層呼吸練習、定期運動、花時間在戶外、寫日記或從事其他喜歡的嗜好。最重要的是,騰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 【資料來源】.8 Things You Shouldn't Do When Trying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
2024-07-31 焦點.元氣新聞
領錢了!首批退稅符合條件3類人,7月31日記得刷存摺確認入帳
又可以領錢了!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第一批退稅將在7月31日入帳,全國退稅件數達342萬餘件,3種符合第一批次退稅的人,記得在31日周三刷存摺或上網銀確認。台北國稅局說明,第一批全國退稅件數達342萬餘件,退稅金額為558億餘元,較111年度退稅件數增加9萬餘件,退稅金額增加2億餘元。退稅共分為3個批次,最快的方式是5/31前以網路申報,或以線上或電話語音確認的案件,再搭配直撥退稅,時間到了就自動入帳。符合第一批退稅案件的包括:第1批退稅的納稅義務人.採網路申報之退稅案件。.符合稅額試算並以線上或電話語音確認的退稅案件。.符合稅額試算並於113年5月10日前以書面方式向戶籍所在地國稅局確認的退稅案件。3批次退稅時程及適用對象台北國稅局指出,申報時選擇「直撥退稅」是最安全且快速的方式,退稅款會在7月31日星期三當天直接撥入(轉帳)納稅義務人指定的存款帳戶。但第一批仍有近1.37%的民眾未採用直撥退稅方式,國稅局將同日開立退稅憑單陸續以掛號寄發,請民眾於退稅憑單兌領有效期限113年9月30日前盡速兌領。兌領也依退稅金額而有不同方式:退稅憑單哪裡領錢?.退稅憑單金額未達5000元者,可攜帶國民身分證、印章及退稅憑單向憑單上所列台灣銀行指定營業單位兌領現金。.金額達5000元未滿2萬元者,則須利用金融機構或郵局的存款帳戶提出交換領取退稅款。.金額達2萬元以上者,禁止背書轉讓,僅能將該憑單存入受退稅人在金融機構或郵局開立的存款帳戶。如果要查詢退稅資料,可上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站,以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進行查詢: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etw133w1/a05。【參考資料】.財政部稅務入口網.中華民國財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
2024-07-26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健康加強鍛鍊 做社服好快樂
自問「退休」是不是一個人老後的起點?按個人意願完全不同意。積極開朗熱愛生活的我,怎能輕易戴上老人定位稱呼?所以再次填答聯合報「六種動物測驗退休力」活動。很開心,今年仍保持「王者獅子」正能量分數,雖然對未來規畫早有盤算,還是會反思有否進行深度學習或學習新的東西。透過五大面向測驗打分數,健康分數略低,得加強鍛鍊,提醒要照顧好自己,定期運動、沉浸閱讀、冥想、睡飽覺、聽音樂,以增強身體資源與修復。退休一年多來,沒有財務上包袱,把退休金當長期飯票,跟著先生及兒子開始學投資理財,接觸懵懂陌生的金融領域,才知隔行如隔山,深不可測,為免深涉只能按比例投資,免去燒腦傷神之苦。以往因疫情影響,幾乎足不出戶,處於停機休眠狀態。今年重新連結社服(圖書館)擴大生活圈的軌道,一周數小時互動付出服務,讓自己變得更真誠、更健康、更充實了內在的快樂感。長久來的好奇心和學習力,養成不錯閱讀習慣。所以挑戰新學習的寫作及書法,勇於嘗試、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未來人生指標。而親蜜關係一直是健康及幸福預測指標,要把握珍惜與家人好友共處快樂時光,培養愉快情緒,勤寫感謝日記,讓每天的開機都充滿元氣與動力。
-
2024-07-19 焦點.元氣新聞
老父驟逝留1公寓…7旬翁為繼承拼命兼職還房貸!多年後見父日記悔不當初
長輩仍在世時需珍惜與對方相處的時光,莫要到天人永隔再後悔未盡孝心。日本一位A先生和父親關係疏遠,某天對方突然離世,他從一家金融機構得知老父正在經營公寓,儘管每個月仍需支出貸款,A先生依舊選擇繼承公寓。年事已高的他為了償還房貸,只能靠著退休金和兼職勉強支撐。直到多年後,A先生意外翻出一本筆記本,才得知老父的真心話、後悔莫及。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日本一位70歲的A先生為家中獨子,由於和父親關係疏遠,他在50年前母親早逝後搬出家裡,只有必要的時候才會和對方聯絡;未料,5年前老父突然離世,A先生在料理後事的同時,才從一家金融機構得知父親正在經營公寓,且仍有未償還的貸款。儘管每個月需支出37萬日圓(約新台幣7萬元)的貸款,比30萬日圓(約新台幣6萬元)的租金收入還高,但A先生失去了唯一的家人後,決定繼承這間公寓,延續與父親的連結。距離還清貸款還有5年的時間,然而,他每月只能領取15萬日圓(約新台幣3萬元)的退休金,為了償還房貸,年事已高的A先生開始兼職做清潔工,在慢性腰痛不斷加劇之際,他不禁思考:「難道這是一份糟糕的禮物嗎?」「如果負擔很大的話,試著向金融機構諮詢,能否變更條款怎麼樣?不會剩下債務的話,將房子賣出也是一種選擇;若是父親在生前有保團體信用人壽保險的話,也可以用保險金償還貸款,在沒有任何債務的狀態下繼承公寓。」A先生參加了政府提供的免費諮詢,得到上述這些建議,但他依舊躊躇不決,「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繼承他的遺願,但父親到底在想什麼?」諮詢結束後,A先生回到家裡翻找父親的遺物,由於整理時總會觸景傷情,他一直將其擱置、放在一邊,不過這次A先生決定打開紙箱,並發現了一本像是日記的筆記本。沒想到他翻開書頁後,竟然看到父親撰寫的一段文字:因為有了退休金,所以在熟人的推薦下嘗試經營公寓,我自己一個人沒什麼可以做的,所以決定透過管理、打掃公寓的同時,維持和社會的聯繫。這間公寓還有貸款、也沒有保團體信用人壽保險,如果我死了,可能會給兒子帶來麻煩;不過公寓的地理位置很好,儘管房子不大,但賣掉的話大概可以值7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440萬元)。聽說剩餘的債務不會超過出售的金額,於是我想將賣掉公寓的差額,作為兒子晚年的補助,因為沒能給他留下任何東西,所以我希望兒子至少能接管這間公寓,賣掉它、或做任何想做的事。A先生得知真相後大吃一驚,忍不住淚嘆:「要是我早點知道就好了」。不過在父親去世前,兩人並未針對後事和繼承的相關話題溝通,逝者已逝,就算A先生悔不當初,也無法挽回父親離世的事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8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想吃4種食物?醫師提醒嘴饞背後潛藏的健康訊息
吃完正餐就想來點甜食做個完美的收尾?或每到深夜就想吃些重口味的食物?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突然想吃某些食物的經驗,不過你知道嗎?突然對特定食物念念不忘時,很可能不是貪吃,而是背後藏有身體發出的求助訊號;近日,肥胖專科許書華醫師在fb粉絲專頁《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發文表示,如果突然想來點以下四類食物,往往暗示身體缺乏某些特定的營養素。 許醫師進一步解釋道,嘴饞的類型與缺乏的營養素有關,例如: 突然想吃甜食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鉻或能量。由於身體能量不足時會渴望補充糖分,而缺乏鉻則可能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弱糖的耐受性,造成糖癮。建議補充蘋果、花椰菜或黑豆等食物。 突然想吃肉食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鐵或胺基酸。當體內缺乏胺基酸或鐵質不足時,常會感覺到疲倦,尤其在女性生理期間會更為常見。建議補充紅肉、菠菜或豬/鴨血等食物。 突然想吃炸物 可能表示身體缺乏水分或電解質,有可能是因為輕微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導致。如果口味偏好愈來愈油膩,也要留意最近是否承受了過大的壓力。建議補充柳橙、木耳或橄欖等食物。 突然想喝汽水或咖啡 可能是身體缺乏鈣的跡象。體內缺乏鈣會讓大腦以為需要咖啡因來提神,但過量的咖啡因會導致骨骼中的鈣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建議可以補充起司、牛奶或小魚乾等富含鈣的食物。 許醫師特別強調,嘴饞行為往往與情緒或壓力密切相關,建議在留意飲食的同時,也要重視情緒的健康,如有必要,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如何養出Q彈水嫩肌? 5大營養素不可少!更要注意「紅燈食物」失眠、睡不好怎麼辦?可從飲食下手! 營養師指出5種食物有助改善睡眠【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236】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6-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
「上個月來台東流浪幾天後,就喜歡上台東的山與海。」許銀雄在「東遊雜記」寫下自己的衝浪之旅,記錄他來到台東學衝浪,在小屋裡與六個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還有年輕有活力的瑜珈老師兼小管家,以及專業又帥氣的衝浪高手的相遇。這是許銀雄的日記,開始寫日記是ChatGPT給他的建議。經營人生下半場 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許銀雄是國內人工智慧、智慧醫療、大數據分析的專家,去年自宏碁智醫總經理一職退休,目前是陽明交大客座教授、華安醫學首席顧問,雖然身上仍「掛」著許多職務,且因為專長是現在當紅的AI,經常不得閒,但他認真想要開始經營人生下半場,在離開高強度的職場之後,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身為在高科技業工作的學者,如何準備人生下半場的開始,許銀雄也充滿了研究精神,他先拜訪已經退休的「前輩」,看看他們現在怎麼過日子。運動保健和旅遊是退休後常見的日常,他也跟著健身房、斷食等活動,但還不到六十歲的他,有個想法持續在他內心深處迴旋,那就是到陌生的地方流浪longstay,台東就是他期待的第一站。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 決定提早退休像許銀雄這樣早就離開職場的,在科技業高層並不多見。為何決定退休? 許銀雄看似一身輕鬆,但指著胸口,「這裡頭有三根支架喔。」原來他五年前曾因突然的嚴重心絞痛住進加護病房,裝了三根支架才撿回一命,這個經驗讓他領悟許多。許銀雄有跑馬拉松的習慣,十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停跑,後來再跑,總覺得跑步不像之前順暢,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拖住腳步。一個假日午後,跑完覺得胸口悶不舒服,過去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但這次怪怪的感覺揮之不去。結果半夜他就痛到不對勁,馬上掛急診,做心導管檢查,三條冠狀動脈阻塞了百分之九十,緊急裝了心臟血管支架。這次經驗或多或少改變許銀雄對人生的想法,住在天母的他,開車去汐止宏碁辦公室時,某一天途中,看到指標有另一條路通往基隆,但多年來他從未想過轉個彎去基隆看看。他和基隆的距離很近,卻又如此遙遠,人生會不會有許多事情就如此錯過?工作之外會不會有更值得投注的事?心之所想,開始嚮往,於是決定離開每天固定的工作。許銀雄想要台東longstay,ChatGPT提供秘訣身為AI專家,除了把「信GPT的人有福了,信AI得永生!」掛在嘴邊外,許銀雄雖退休但還是每天和ChatGPT對話。愛上台東的他,雖然覺得一切都好,但卻也擔心沒有獨居過,在心理上是否可以活得好,於是發問:「如果想要移居偏避鄉下,對於面對孤獨有什麼建議?」ChatGPT建議他正常作息、規律生活,提醒他可以學習正念或冥想,還可以寫日記,紀錄心情。這次一回來就開始寫「東遊雜記」,正是ChatGPT給的建議。但ChatGPT也提醒許銀雄,就算是一個人生活,還是可以適度與人連結。在真正longstay之前,他這次去台東,發現這完全不成問題,那裏有來自各地愛山愛水愛衝浪,想要感受自然及不一樣生活的一群人,只要也愛山愛海樂生活,絕對可以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成長於山林的許銀雄,只靠一個鋼杯和簡單器具就能野營生活,很想試試看「一個人」。孩子大了,太太願意一起,就兩人同行,太太想做自己的事情,留在台北也行。好爸爸和好先生在家人需要時出現,平時能各自安好。人生有許多可能,最近讀「跟沙特一起衝浪」的許銀雄,邀請大家跟著一起提倡「work-life balance」 ,大家一起來休閒救地球。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9 養生.家庭婚姻
離婚不單純?全球知名家庭律師:多數人離婚都因「這2件事」
如果想留住枕邊人,那麼從今天起就要注意這兩個問題。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紐約市知名家庭律師詹姆斯·悉士頓(James Sexton)透露,人們離婚不外兩個主要原因:不忠與金錢。這位婚姻專家最近在企業家史蒂文·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的播客節目「CEO日記」(The Diary of a CEO)中分享了他對婚姻破裂的看法。缺乏性才導致出軌?悉士頓說,不忠雖然常涉及欺騙,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把離婚歸咎於某一方出軌未免過於簡化。悉士頓稱,缺乏性往往會導致出軌,男人想要的是更多數量,而女人想要的是更有品質。他說,這與男人比女人更愛看色情片的原因是一樣的。金錢在婚姻中的微妙角色悉士頓也說明了金錢在婚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他表示,金錢與權力有關,金錢關乎控制、機會、安全感等一大堆其實與金錢無關的事;金錢雖只是用來交易的貨幣,但裡面藏有許多複雜的東西,「多數人對自己與金錢都不夠誠實」。為避免需要登門求助這位熱門的離婚律師,悉士頓建議夫妻雙方真正「關注」對方。舉例來說,他建議男性經常給另一半寫情書,提醒她們是多麼地被愛與值得被愛的理由。不過,與幾年前相比,需要悉士頓建議的人似乎變少了。自疫情期間婚禮與約會暫停以來,目前的結婚率不斷在上升,而正式訴請離婚的則有減少趨勢,這顯然是在長期封鎖之後的一個好消息。但與過去二十年相比,結婚率仍然偏低,維持在每年每千人中約有七到八對,而這還是在離婚率持續走低情況下的數字。2000年離婚率為每年每千人中有4人,而2022年僅2.4人。專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不僅是因為結束封鎖,而是因疫情所承受的痛苦與當前的社會趨勢,已改變人們建立與處理婚姻關係的方式。(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5-24 醫療.皮膚
用髮蠟、髮膠會禿頭?該幾天洗一次頭?皮膚科醫師授4招護髮
為了固定好看的髮型,不少人會選擇使用髮蠟或髮膠,卻又怕變成禿頭,皮膚科醫師指出,除非本身頭皮就有些問題,如雄性禿、圓禿、慢性休止期落髮、嚴重毛囊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否則一般狀態下,使用髮蠟或髮膠,不太會發生禿頭,但要落實清潔、頭皮有狀況時避免染燙,或選擇不適合的造型產品。除非頭皮本身有問題 使用髮膠、髮蠟不會禿頭衛福部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指出,髮膠、髮蠟、定型液等頭髮造型用化粧品,主要用途為固定毛髮、定型雕塑,部分產品兼具改善毛髮光澤、觸感及易梳性等功能,造成禿頭的原因很多,與頭髮造型用化妝品並無正相關。開業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說,除非頭皮本身就有些問題,否則一般狀態下使用這些產品,不太會造成落髮,而常見問題包含男女都會碰到的雄性禿、圓禿、慢性休止期落髮等,都屬於原本頭髮就比較脆弱的族群,如又有嚴重的毛囊炎或脂漏性皮膚炎等症狀,也可能導致落髮。周宛儀說,當皮脂腺因體質、飲食、環境悶熱、換季、荷爾蒙改變、作息改變壓力大、部分藥物等原因,分泌太過旺盛,或時常塗抹髮油等造型產品、清潔不乾淨、很久才洗一次頭、選用不適合的洗髮精或潤髮乳等,就會造成油膩膩的頭皮,此時頭髮也會變得扁塌,直髮或短髮的人尤其明顯。頭皮清潔視出油程度而定 偏乾澀者可2天洗一次針對頭皮的清潔,周宛儀說,這還是要根據每個人頭皮出油程度而定,例如油性頭皮很久才洗一次就不行,沒有洗可能會癢、毛囊發炎;偏乾澀者可2天左右洗一次,提醒這類族群,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洗髮精;脂漏性皮膚炎,可選擇抗敏舒緩的功能性洗髮精,部分含抗黴菌成分的洗髮精建議不要過度使用,否則會產生抗藥性,越喜越沒效;毛囊發炎者,建議選擇沒有護、潤髮成分的產品,避免阻塞毛孔反而惡化毛囊炎。有些民眾習慣「洗頭洗2次」,周宛儀表示,的確有很多廠商這樣宣稱,但其實認真洗一次、洗完好好沖乾淨就可以,也提醒民眾,當頭皮有狀況時,不要染燙或使用造型產品,頭皮有紅癢或落髮狀況時,建議趕快到皮膚科報到。育髮4心法「有健康的頭皮,才會有健康的頭髮」,周宛儀表示,在治療落髮前,必須先掌握「育髮4心法」:作息正常:避免熬夜、晚睡或壓力大飲食均衡:避免偏食或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早期治療:毛囊一旦萎縮、死掉就沒救了盡速就醫:掉髮成因很多,要經由正確診斷、對症下藥,萬一方向錯誤,砸再多錢都沒效周宛儀說,有時候民眾自己覺得很嚴重的掉髮,其實,一般而言正常的落髮,每天掉50至100根都還在正常範圍,有落髮問題,可以做1周的「掉髮日記」,計算每天掉落的頭髮根數,帶到門診給皮膚科醫師參考,醫師會評估頭皮與頭髮狀況,並搭配拉髮測試與皮膚鏡檢查,有時甚至需要做進一步的抽血檢測找出落髮原因。食藥署提醒,使用噴霧劑型髮粧品時應保持距離、避免吸入或噴灑於臉部及口腔等部位,使用後若尚未乾燥,不可靠近火源,以免引發燃燒,造成危險,選購及使用相關產品時,也要看清楚標示,避免與頭皮直接接觸,使用後當日用洗髮劑仔細清洗乾淨,就無須過度擔心。
-
2024-05-15 焦點.長期照護
再怎麼捨不得不願意,終須面對將重度失智丈夫送入機構!那一天,是我們母女刻在心頭的痛
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先生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二○二二年十月十七日,終於到了送伏波進入長照機構那日的前夕。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子變得他也艱苦,我也艱苦。他不能理解、不再開口、不肯配合,我悲傷焦慮、憂心如焚、束手無策。身為病人的伏波,心智日漸離去,外界的一切彷彿都不再有什麼意義。身為照顧者的我帶著外傭,光是要維持他的作息、個人衛生及營養均衡,已幾乎沒有喘息時間,長期失眠、腹瀉、暴瘦又精疲力盡。他對任何活動都不再有興趣,從無所事事、任由電視機的光影閃動、在躺椅上打盹,到不分日夜,毫無目標地走來踱去。在家也不識客廳、廚房、書房與臥房的差別及功能,不知何時開始還日夜不分,經常終夜不眠。他隨時都會問:「怎麼還不吃飯?」或是和衣躺在床上。也會在半夜時,戴好帽子、背著包包,啪的一聲打開我書房的燈,對著在地鋪上好不容易入睡又忽然被刺眼燈光驚醒的我說:「我出去散個步。」也不記得從何時開始,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是他躺下或如廁的場所,家中的窗簾、地毯、地面及床上總是又見便溺的痕跡。我早已無法熟睡,每每夜半驚醒察看,或見他絲毫不以為意地趴在書桌上打呼,或見他裸露著身體蜷縮成嬰兒狀,睡在浴室的磁磚地上,甚至會坐在馬桶上東倒西歪地睡去。當怎麼提醒他刷牙、洗臉、剃鬚都不再奏效後,早晚舉著擠好牙膏的牙刷和面巾,柔聲規勸和追著他走變成日常,是否刷了牙、洗了臉成了重大的生活目標。完成不了會讓我憂心如焚;一旦完成,新的一天又馬上再度開始。越來越艱鉅後,我開始對自己說:「好吧,一天沒刷牙應該沒什麼關係。」到後來變成一頓飯沒吃,或是三天沒刷牙時,我不免急得跟在他身後團團轉,而且越急越焦慮,就越來越無法達成。洗澡更成了一天、兩天、三天、四天都不能完成的任務!到後來,每日的刷牙、洗臉、淋浴、洗澡、更衣、如廁等,全部都已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隨後吃飯也一樣,雖然每天定時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但他能吃多少、願意吃多少,都再也不可預期。擺好了飯菜,他會說「我吃過了」或「我等一會兒再吃」;飯點未到,他會說「為什麼還不開飯呢?」。比吃飯和吃甜點更加困難的是吃藥。正如〈吃藥〉一篇寫道,如何讓他在飯後和睡前合作地張口,把那麼多顆藥片、膠囊加上水劑乖乖地吞下去,比吃飯更困難。「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你的藥。」「開玩笑,我好好的,為什麼要吃藥?」「好,這是維他命。」「吃維他命幹什麼?」「每日補充營養啊!我們每天的supplement(補給品)。」「我吃過了。」原本規律的生活,變成他想吃才吃,想睡就睡。而我則已是吃不下、睡不了,終日委靡又焦慮地硬撐著度日,規律的生活已成往日記憶。二○二二年五月時,一位老同事來問候,知道情況後,很慎重地對我說她的親戚負責一個長照機構多年,她深知重度失智病患的照顧,已不宜由家人承擔,建議我把伏波交給機構,由專業人員集體照顧。當時已經七十二歲的我,一方面非常不想、更不捨把他送走,一方面則終於必須面對「我還可以承擔多久在家照顧」的現實。於是,我開始與在美工作、定居的獨生女嵐嵐商量。嵐嵐多年前在美完成學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每年至少回家探親一次。她從小個性開朗又獨立,自信而理智,遇事從容,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父母一向溝通無礙。嵐嵐自求學期間開始,總是每逢週末便連續兩日來電,與我們無限暢談。週六是我固定探望老母親的日子,也是她與父親談話的日子。伏波話少,但聽傭人描述,他接聽嵐嵐的電話總是立刻綻放笑顏,連聲呵呵地與女兒談心。週日女兒來電時,他會說:「妳跟媽媽說吧!」然後坐在我旁邊,滿面笑容地聽著我們母女談心。曾幾何時,伏波已不再能與女兒通電話,只能一再重複同樣的幾句話。而每週日與嵐嵐通話成為我心靈的慰藉。心情焦慮而束手無策的我,有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即將翻覆,嵐嵐溫和又堅定的話語,則有如她向我拋出的繩索和錨。聽到我在電話中猶豫不捨,充滿不忍與自責的求助信號,嵐嵐說:「媽媽,我知道妳一心要照顧爸爸,怎麼也捨不得和不願意把他送走。可是妳已經撐不下去了!只有妳身心健康,爸爸才能繼續依靠妳。若繼續把爸爸留在家裡,妳一定會病倒。只有把爸爸送走,妳才能開始照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經過數次反覆這樣的肯定後,我決定把伏波送入長照機構,開始了申請作業。八月時接到通知,伏波可以在十月以後入住。此時由於新冠疫情,嵐嵐已近三年未曾返家,我於是通知女兒,打算在十月送爸爸進入長照機構,要她在爸爸離家前回家一趟,再過幾天一家三口團聚的日子。她立刻訂機票並安排防疫旅館,在九月底抵台。嵐嵐返家時,伏波已不識女兒了。嵐嵐在防疫旅館住滿七天後,第二週的白天可以請假外出辦事,於是我們約在南港區公所前見面,好讓已被除籍的嵐嵐恢復戶籍。嵐嵐見到我們時,立刻對著爸爸喊:「Daddy!」但伏波沒有反應。辦完事後,我們一起離開區公所,下樓梯時,嵐嵐一如往常地伸出手打算挽住爸爸,但是伏波露出尷尬的表情,輕輕地把心愛的女兒推開。嵐嵐說那是因為她近三年未曾返家,又戴著遮陽帽、墨鏡和口罩,爸爸要辨識太困難了。於是從第二天起,她每日返家吃午飯時,一進門便低頭取下帽子、墨鏡與口罩,再抬起頭來面對著伏波打招呼。幾天後當她進門時,伏波一看到她就眼睛發光,咧開嘴笑。每當我看到他們父女對視而笑的溫馨畫面,就用手機拍下照片,並立刻到便利商店沖洗出來,準備讓伏波入照顧機構時一併帶去。但伏波在家那最後幾日的照顧,光是便溺滿身的清理,就到了傾我、女兒加上傭人三人之力,也無法移動他一步的地步。原來當一個人不理解、也聽不懂要做什麼時,為了自衛而產生的抗拒,會讓他變得力大無比,不動如山。試想我們三個女性圍著他,一定要把他下身的衣物拉下來時,他有多麼不解與不悅。而我們因為拉不下來的挫折感更是與日俱增。於是只能由兩個人死死地拉住他,另一個人用剪刀把他的衣物剪開並剪碎,直到可以從他身上拉下或扒下。這個拉住而剪開的場面,雖早已是我與傭人的日常,但對於至此境地才加入照顧的嵐嵐,這是何等地令她震驚又椎心。原來她心愛的、從不大聲說話或疾言厲色的父親,在母親和傭人每天為他穿脫從裡到外的衣物時,已變成有如綠巨人浩克般再也推不動了。沒照顧過失智患者的好心朋友總是提醒和建議:為什麼不讓他使用成人尿褲?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失智的親人已無法聽從指令,完全不能配合,無論是躺著或站著,都因為他雙手推開、身體扭動地極力拒絕,是無論如何也包不上的。我們誰也沒料到,伏波離家前的最後一夜,是集所有照顧難度最高的一夜,四個人都徹夜未眠!伏波一整夜亢奮不已,腸胃不適而一再地便溺,一再地需要替換衣物。下午打仗般給他洗了澡的努力,又一次付諸東流!最後當天光已大亮時,我們才剛又剪下他的下身衣物,站著的他又再排出糞便。以往每逢這種時刻,我都會盡量伸手接住,以免他又汙了一腿或踩了一腳而不好清理。這次我還沒來得及伸出手,就看到從未經歷過這種場面的嵐嵐,已經像我一樣,本能且毫不猶豫地伸手接住。當下我立刻淚水奔下,模糊的淚眼中,看到女兒對她爸爸的愛。最後因為伏波已睏倦至極,搖搖欲墜,我們三人終於能扛住他,推他靠在浴室的透明隔屏上,由我用熱水把他的下半身洗淨。這時已經接近早上九點,我們把下身裸露的伏波攙扶到躺椅上躺下,蓋上薄被。他漸漸睡去時,我飛奔到住家附近買了內褲型的成人紙尿褲,為他穿上。這是他第一次使用成人尿褲,我心中慶幸,午飯後送他入機構的途中,應不會發生便溺在車上的意外了。照顧機構說入住時間可以是上午十點或下午兩點,我怕早上塞車,所以選了下午。又怕他在途中有狀況,所以不敢自己開車,也不敢搭計程車,請了一位年輕又體貼的友人開車送我們過去。因害怕自己提著大包小包,出門時不能專心牽著他,因此也預先整理了他的衣物郵寄至機構。午飯後,朋友依約而來,可能是因為嵐嵐和我都在身邊,伏波順從地讓我們領著上車,一路無語地到了機構。這也是我女嵐嵐第一次看到她父親將長住的地點。她對寬廣的山林、遍地的樹木很是滿意,對陳舊的房舍則毫不在意,說爸爸喜愛戶外空曠,可以散步很好,房舍只要寬敞、乾淨,住著舒適即可。交接完畢後,我們準備離開。工作人員將伏波領去隔離房間,他順從地跟隨著,不曾回頭看我們一眼。他的短程記憶已衰退到不記得自己已離家,不記得妻女將離去,這只不過是他不復記憶的一日。但這一天其實是我的生日。對嵐嵐和我,這一日是我們母女永遠記得,刻在心頭的痛。(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13 醫療.精神.身心
「馴鹿寶貝」爆紅!失控的跟蹤騷擾是一種病 醫教5招打破精神控制
爆紅的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以真人真事改編,許多人可能會對男主角的行為深感不解:遲遲過了半年才報案,為什麼不立即阻止跟蹤者的病態騷擾?台中榮總精神部醫師陳韋伶表示,一般人被跟蹤騷擾通常會報警處理,但「馴鹿寶貝」中的男主角因為渴望掌聲、被崇拜,把女主角的跟蹤當成是自信來源,兩個人在無形中各取所需,發展出荒謬卻又真實的人生。被跟蹤者童年經歷「補償心態」 錯把行為合理化陳韋伶說,男主角任由女主角語音留言、發推文、傳臉書私訊,甚至寄了逾4萬封電子郵件,原因是童年的經歷產生「補償心態」,潛意識把錯誤的行為合理化。雖然中間曾經一度想要告訴友人,覺得這個女性怪怪的,但又害怕世俗眼光,因為大多人數對被跟蹤騷擾者都有既定刻板印象,包括以女性居多、被害者有優於他人的內外在條件。男主角出於自卑心理,也害怕不被他人相信,因此與跟蹤狂展開一段扭曲且複雜的關係。陳韋伶強調,若當事人陷入「找藉口合理不正常的舉止」,應該找信任的親友傾訴,或是心理諮商請求專業幫助,正視事情愈滾愈大的原因。迷戀關心某人時想要跟蹤對方 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當迷戀或是非常關心某人時,會想要跟蹤對方,可能源於情感的不安全感、控制欲,或是對彼此關係的強烈需求。若有人表現出對被跟蹤或被騷擾的喜好,反映了複雜的心理動機;一些人可能感受到被注意的需求,或者將這種錯誤行為解讀為重視和需求。這些現象可能源自於對關注、愛或者重要性的深層需求,甚至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或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補償。楊聰財表示,這些行為並不健康,要如何減少一直想去跟蹤別人,或者是騷擾別人?5招打破精神控制1.自我反思與認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否有情感上的需求或心理上的困擾,要意識到這些行為對他人的不良影響是非常重要的。2.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覺得自己難以控制跟蹤衝動,建議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團隊的幫助,提供專業的治療或諮詢,幫助管理自己的行為。3.發展健康的興趣與社交:培養健康的興趣和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有助於轉移注意力,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4.設立界限:自己設立清晰的界限,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和空間。當有衝動想要跟蹤或騷擾他人時,提醒自己這些行為的後果和對他人的傷害。5.記錄自己的行為:保持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有時透過寫作可以幫助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觸發因素。透過上述這些方法,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行為,建立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
-
2024-05-07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膀胱過動症人口超過4百萬人 六旬婦接受脛神經刺激術治療改善
60歲洪女士多年來飽受頻尿問題困擾,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尤其夜尿3至4次嚴重影響睡眠,更不敢出門旅遊。原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卻未見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罹患「膀胱過動症」,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並接受電針刺激腳踝脛神經治療,目前頻尿及夜尿狀況獲得改善。根據研究統計,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8.6%,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以年長者居多,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頻尿、尿急、夜尿」是患者常見三大排尿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發生尿失禁,也因不敢社交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鄒頡龍表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至5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是膀胱過動症的高危險群。膀胱過動症的治療,鄒頡龍說,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如寫排尿日記,記錄喝水量、排尿狀況等,並且進行膀訓練;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抗膽鹼藥物及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但抗膽鹼藥物會有口乾、便祕等等副作用,可能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則易有高血壓及頭痛問題。近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鄒頡龍指出,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微侵入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周進行一次微電療,每次治療30分鐘,6次治療後會有穩定療效,之後可每2周或4周再進行一次維持治療,但仍需搭配低劑量的藥物治療。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元。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洪女士去年10月接受「脛神經刺激術」6次及口服低劑量藥物治療後,目前每2周或3周進行一次維持治療,她不再嚴重頻尿,膀胱容量及夜尿症狀改善減少到2次,睡眠品質提升,外出旅遊也不必煩惱。鄒頡龍指出,「脛神經刺激術」在美國及歐洲已有20年以上使用經驗,2005年通過美國FDA認證,適用於頻尿、急迫性尿失禁等治療;2010年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亦將此治療列入膀胱過動症常規治療。鄒頡龍提醒民眾,當持續頻尿影響日常生活時,千萬勿拖延,應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此病症需要長期控制,配合生活型態調整,持續口服藥物,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成為治療的一環,以達到穩定控制的效果。
-
2024-05-04 醫療.精神.身心
恐慌症當下怎麼辦?怎改善?醫教6招應對,真的不行就「躺平」
恐慌發作、恐慌症發生時,總是讓人相當的不舒服,且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徬徨無助、甚至感覺像是生命安全正受到威脅。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教自救方法,也建議有相關經驗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利改善。突然恐慌發作?是恐慌症?醫教觀察,也可能另有原因 恐慌症4大因素:楊聰財醫師表示,恐慌症是一種焦慮障礙,會反覆出現各種不適感,相關因素繁多,不過大致可分為4大因素。若家族中有恐慌症家族史,個人也可能發展出恐慌症。生物因素則如大腦或荷爾蒙等出現相關異常或失衡等。環境壓力則可如生活中的重大變化、事件、創傷經歷。心理因素則如個人性格特徵、經歷、思維等。雖說有些人恐慌發作也可能難以發現明顯的原因,不過大致而言可從上述四點觀察,這幾點也都可能環環相扣。 可以觀察一下是恐慌症?或其他原因引恐慌發作?楊聰財醫師更進一步指出,「恐慌發作」和「恐慌症」兩者很像,但兩者有所不同,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許多疾病皆可能觸發恐慌發作,特定情況下會診斷為恐慌症,民眾可依此參考。 恐慌症相關症狀:從症狀來看,恐慌發作時可能出現心悸、心跳加快。出汗。發抖、顫慄。呼吸短促、透不過氣。感覺哽塞。胸悶胸痛等不適。噁心、腹部不適。頭暈、感覺快要暈倒。冷顫或發熱的感覺。出現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失去現實感或自我感。害怕即將失控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症狀雖然通常鮮少超過一小時,但通常幾分鐘內就會達到高峰,也可能非常嚴重。 恐慌症4大診斷依據:上述這些症狀在恐慌發作期間出現4個或以上;且擔心發作時可能造成不良後果、或作出不恰當的舉動,達到一個月或以上;並且無法歸因於其他如毒品、藥物、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肺功能障礙等因素,或是無法以其他身心疾病作出更好的解釋,如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病、分離焦慮症等,就相當有可能是恐慌症。反之,若未符合,則可能為其他原因造成恐慌發作。不過確切還是得經專業醫師診斷。 恐慌症、恐慌發作時怎麼辦?醫教6自救方式助脫離恐懼 不論是恐慌發作或是恐慌症,都讓人相當不舒服,楊聰財醫師也提出6種自救方式,讓民眾在事態發生時當下能夠做出相關應對。 留在原地:許多人會離開現場,可以是一種選擇,但建議留在原地,讓自己習慣、克服當下這實際不具威脅的恐懼。若正在行車,則靠邊停車以策安全。 集中注意:建議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例如手錶上的時間、深呼吸等,清楚明白恐慌感終究會流失,讓恐慌隨時間減緩。 深呼吸:深呼吸每次吸氣時數到三再吐氣,如此也可如前述轉移注意力,並且深呼吸也有助放鬆緊張恐慌的情緒。 創造視覺:恐慌發作的期間腦海會有很多畫面,例如當前害怕的景象,可試著想像創造出放鬆、自在、平靜的景象,並集中注意力在這個畫面。 挑戰恐懼:挑戰恐懼也是一種方法,可試著找出害怕的根源並挑戰,不斷的提醒自己擔心的事物並不是真實的。 放棄抵抗:若發現前述這些方式都做不到的話,可以選擇放棄抵抗,避免因抵抗失敗產生更大的恐慌感。遇到挑戰,「精神躺平」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就讓時間帶走恐慌,注意安全即可。 恐慌症/發作如何治療、改善?醫教6大方向多管齊下 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面對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困擾,楊聰財醫師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治療方面可包含藥物治療,例如抗憂鬱藥物等,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或強度。以及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識別恐慌、改變引起恐慌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更有效的控制恐慌情緒,並做出因應作為,是個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 良好生活、飲食改善:日常也可透過培養運動習慣、保持健康飲食、良好的睡眠及作息等幫助改善,像是牛奶等乳製品可攝取色胺酸及鈣、曬過的香菇可攝取維生素D、全穀類及深綠色蔬菜可攝取維生素B群、香蕉可攝取得到鎂,這些都是有助情緒穩定的食材。若容易情緒起伏,建議避免咖啡因、甜食、炸物等。 恐慌日記、支持團體:恐慌發作之後,也可透過日記紀錄人事時地物,以及推測可能的觸發因素、身體反應等,將更有利觀察確切的原因以及針對性治療。另外,也鼓勵建立支持網絡,例如家人、朋友、教會、支持性團體等,提供情感支持、減少孤立。 練習挑戰恐懼來源:正如前述提到的「留在原地」,可嘗試在安全、受到控制的情況之下,逐步的面對、挑戰引起恐慌的情境,也有助逐漸降低恐慌感。 《延伸閱讀》 .創傷後留意4大症狀早檢查,防急性壓力障礙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真正走出陰霾!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8 名人.吳佳璇
做一個令人喜愛的老人?寫了一百多本書的百歲作家佐藤愛子不這麼認為
四月十二日的聯合、中時兩報頭版,有一則「羅齊邦媛」署名刊登的廣告,她感謝親友百載的愛護,感謝長庚養生文化村與醫療體系二十年的照顧,並「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眼尖的讀者立刻認出,這是近年因生命之書《巨流河》廣為人知的齊邦媛(1924~2024)教授,在百歲人生謝幕前的交辦事項。還記得2017年,我讀到齊老師九十三歲出版的散文與日記合輯《一生中的一天》,她告訴帶她去養生村參觀的計程車司機,「我今年八十歲,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心頭不禁一震,八十老嫗「究竟還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因為心裡的巨大問號,我迫不及待看完她初入養生村前五年的日記------原來,齊老師在這個最後的書房,不只一字一字刻骨銘心地完成《巨流河》,更是從六歲離開家鄉,八十年漂流後的安放。齊老師晚年的創作能量令人讚嘆,身後登報致謝的創舉更溫暖人心。無獨有偶,今年初到日本旅行逛書店,發現不只一家將琳瑯滿目的老年議題出版品,置於主要展示位置,其中包括為了慶祝寫了一百多本書的作家佐藤愛子(1923~)一百歲,特地為她已長銷十多年、至少賣出五十萬本的作品《老い力》出大字增修版。我曾看過中文書名叫做《真高興我有了點年紀》的翻譯本,一開始以為要談如何成功老化,讀過才發現,年輕出道就戰力滿點的佐藤,根本不吃這一套。她覺得老人喜歡宅在家、不愛打扮沒什麼不好,「老得快又怎樣?如果我老得快是順從我的自然,那有什麼不好」,因為「我的自然和你的自然不同」。又如近年很多長輩常自我提醒,要做一個令人喜愛的老人,佐藤也不以為然。她認為「與其向年輕人索求理解和同情,變成所謂的『討喜老人』,我更想成為堅毅不拔、耐得住孤獨的老人。」乍看我行我素,佐藤其實很重視人類社會的智慧傳承。她自覺好管閒事、囉嗦是為了幫助年輕人,老人要活用人生經驗,贏回年輕人的尊敬,而不用怕被討厭,「心裡老惦著這種事的話,就無法活下去。不如去死一死算了!」無論你是否認同佐藤的觀點,都無法忽視她強大的氣場。繼《老い力》,佐藤近年還有本更暢銷的書,書名直譯為《九十歲有什麼可喜可賀》,是本令人讀了捧腹大笑的散文集,已經大賣一百四十萬本。松竹電影公司腦筋動得快,趕緊買下版權改編開拍,預定今年六月登上大螢幕,由現年九十歲的女星草笛光子飾演佐藤愛子,與唐澤壽明擔綱的出版社編輯飆戲,精彩可期。即使你我不似齊邦媛教授和佐藤愛子,擁有橫跨百年且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樣要面對自己,更不要輕易放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追尋。【延伸閱讀】《一生中的一天》齊邦媛╱爾雅出版社《巨流河》齊邦媛╱天下文化《真高興我有了點年紀》佐藤愛子╱大是出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4 失智.名人專家
「我也得了失智症!」失智症專科醫師公開坦承罹病有目的!
長谷川和夫醫師,是日本失智症醫療界的巨人。他自40歲專研失智症,醫療臨床工作近半世紀之久,更是廣泛用於失智症檢測的「長谷川式失智症量表」的創始人,也是參與日本政府將「痴呆」正名為「認知症」的討論委員會成員。這位治療過上百、上千名患者的專科醫師,在2017年的一場講座中,公開自己也罹患了失智症(嗜銀顆粒性失智症)。「確定性」不再 好奇怪。以前去過的地方,照理來說應該可以順利抵達,但我怎麼走也到不了。也不記得今天是幾月幾號,安排了哪些預定行程。我開始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大約是在二〇一六年左右。 對於自己過往經歷的事,我不再那麼有把握。我無法確定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做了,還是沒做。例如外出時,即使擔心門沒鎖好,但只要心裡能確定自己已鎖門,我通常就會直接出門。或者,如果真的很擔心,只要折返確認門鎖,就能屏除心中的疑慮,安心外出。這些都是正常時候的反應。然而,當這份「確定性」不再時,我即使回家確認過門鎖,不久後記憶又會變得模糊,始終無法堅信。 我也記不清今天是幾月幾號,到底是星期幾。所以,我家的廚房除了掛有一本大幅的月曆以外,旁邊還擺了一本小型日曆,方便我每天早上查看。但是,我明明才剛確認過日曆,一轉頭就又忘記日期。 如果問太太,她會回我:「你怎麼又問這問題。」這時候,我會去翻閱桌上的報紙。早報和晚報的每一面都附有日期,所以很方便確認。當我發現自己「確定性」不再,忘記約定的情況與日俱增時,根據多年的診療經驗,我判斷「這不是年紀大造成的健忘,很可能是失智症」。 二〇一五年十月的日記裡,記述了以下這段文字 :演講。主題是「大家一起思考失智症照護」。我講了大約一小時,但有時我突然想不起來自己要講什麼內容,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三次。後來我設法敷衍過去,結束演講……真教人捏了一把冷汗。公開坦承患病 二〇一七年十月,神奈川縣川崎市內舉辦了一場有關失智症議題的小型講座,我以專科醫師身分受邀出席,提供失智症照護的專業建議。 我在台上面對家屬, 提醒照護時的重點, 分享看診時與病患之間的回憶,接著脫口說出以下這段話: 「當著大家的面講,(對主辦單位)也許會造成困擾,但其實我患有失智症。」 這些話很自然地從我的口中說了出來。自從意識到自己患有失智症以來,我便一心渴望與人們分享我的感悟:失智症是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但即使患病,也不會改變我們身為「人」的事實;在這個長壽的年代,這是每個人都要與之面對並共存的疾病;還有,即使罹患失智症,維持普通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講座中演講時,突然興起了一個念頭,希望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我也一如往常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座聽眾凝神專注聽著我的分享,溫暖地包容了我的一切。 那一年,我八十八歲。在日本,像我這樣長壽的人越來越多。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二〇一八年日本人平均壽命,男性八十一‧二五歲,女性八十七‧三二歲,兩者皆創歷史新高。平均壽命是指某一年出生的零歲嬰兒,平均能活到幾歲的預測數值。綜觀平成時代這三十年來,男女的平均壽命皆延長約五歲。預測顯示,平均壽命未來將持續延長。根據日本未來人口預測(平成二十九年預估)公布的結果,二〇二五年男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一‧八九歲,女性為八十八‧二一歲。女性又更為長壽,預估二〇四五年,女性平均壽命將超過九十歲(九十‧〇三歲)。 壽命延長,長壽人數也隨之增加。截至二〇一九年九月十五日,百歲以上人瑞人數達七萬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其中女性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人),連續四十九年創下新高,首次突破七萬人。一九六三年剛制定老人福祉法,國家代為表揚向百歲人瑞致敬時,全國僅有一百五十三人。如此一想,恍如隔世。據政府預估,未來這數字將持續增長,預計最高將達七十一萬七千人(二〇七四年)。 人們越來越長壽,「人生百年時代」一詞也漸漸普及。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倫敦商學院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兩位教授所提出。有鑑於全球人口長壽化現象急速增長,他們提倡人們需要不同以往的人生規劃。「學習、工作、安度餘生」這種傳統的人生規劃三部曲,在一個活到百歲已成為常態的社會中,年齡已不再是明確的分界線。人們可以工作一陣子之後再回頭學習,人生的選擇變得更多元且面向更寬廣。他們的著作“THE 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Bloomsbury Information Ltd,二〇一六年出版)在全球擁有廣大讀者[日文版《LIFE SHIFT 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中文版《100歲的人生戰略》(商業周刊出版)]。 日本在大約同一時期,以小泉進次郎為首的自民黨年輕議員,提出放眼「人生百年時代」的政策,加上政府於二〇一七年舉辦的會議也使用了相同名稱(「人生百年時代構想會議」),使得「人生百年時代」一詞開始在日本社會中廣為普及。 此外,林達‧葛瑞騰與安德魯‧史考特兩位教授在書中指出,二〇〇七年出生的日本人,約有一半可能活到一百零七歲。 隨著年齡增長,八、九十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逐漸增加,若說「大多數百歲人瑞都可能罹患失智症 」,一點也不為過。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患有失智症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 當然,也有人完全不受影響,到了晚年依舊活力充沛,但那只是極少數。我認為這些人隨著年齡增長,衰老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失智症絕對不是「與己無關的事」。 根據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調查顯示,截至二〇一二年,高齡者中約四百六十二萬人罹患失智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罹病率約十五%)。這相當於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平均約每七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並推估,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壽命延長,失智症人口會持續增長。當二〇二五年所有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都屆滿七十五歲以上,失智高齡者人口約七百萬人(罹病率二十%),在高齡者中,實際上可能每五人便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4-03-05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睡不好可能導致肥胖、憂鬱!助眠6方法 其中1項最關鍵
人的一生中,約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表示,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原因相當多,如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疾病等。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風險,也可能導致肥胖、憂鬱、認知功能下降與免疫力下降,危害身體健康甚巨。陳采汎指出,腦部各部位與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參與睡眠的不同階段,會影響人體的生理與心理,包括休息與修復、學習與記憶。我們或許無法全面掌控及改變干擾睡眠的因素,但應主動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以提升良好的睡眠品質,遠離失眠的困擾。建議可採取以下6大助眠方法,其中睡前儀式感是關鍵。居家助好眠6方法方法1:充足睡眠時間,成人至少7小時成年人每日至少有7小時睡眠,也就是在起床時間前的7個半至8小時就寢,才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規畫規律的就寢與起床的時間,能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方法2:營造好眠環境,睡前儀式感不可少安裝遮光效果好的窗簾,戴上耳塞、打開風扇、將手機調成靜音等,營造涼爽、安靜、黑暗的外在睡眠環境,有助增加深層睡眠時間,提升睡眠品質;可透過泡澡、伸展、熱敷、寫日記等練習,讓身心可全然地放鬆與平靜。可以設定鬧鐘,保留睡眠前一個小時進行讓身心平衡的睡前儀式。方法3:注意飲食選擇與時間,咖啡酒精Out越靠近睡眠時間,越需要避開消化困難或份量太大的飲食,更要避免攝取會干擾睡眠的抽菸與咖啡因(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與補充品)。酒精雖然容易讓人入睡,卻會干擾後續的睡眠品質,不建議飲用。方法4:限制白天睡眠時間,一小時內剛剛好白天睡眠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理想的午休小憩,建議安排20至30分鐘之間,若太長,會干擾晚上入睡與睡眠品質。方法5:規律運動習慣,強化清醒睡眠循環規律的運動,有助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並改善深層睡眠。但應避免睡前進行激烈的運動,而破壞睡前所需要的平靜與放鬆。方法6:壓力管理,放鬆身心助好眠主動管理壓力,在睡前讓擔心與憂慮安頓下來,有助於維持好眠的發生。可以從練習或試著從最基礎的方式開始,例如:整理思緒與感受,設定優先順序,做任務安排等。冥想活動也有助於舒緩焦慮,是可以主動練習並有助於睡眠的放鬆技巧。
-
2024-02-27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女性頻尿原因總整理!頻尿定義、4建議飲食、4改善方法一次看
1天尿超過●次就算頻尿!女生注意「3疾病」害你一直跑廁所,醫:吃芋頭、銀杏都能改善常常想解小便,卻老是解不乾淨 ? 甚至在睡著之後,半夜還是會起來尿尿的經驗嗎 ? 小心你可能有「頻尿」的困擾了!一天尿幾次算正常?以下為您介紹頻尿的具體定義,以及女性、男性的頻尿原因。頻尿的定義根據國際尿失禁醫學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資料顯示,頻尿的定義為:一天小便超過8次,晚上起床上排尿超過1次就算是頻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林姿婷醫師則強調,雖然頻尿有這樣具體、明確的定義,但其實只要患者認為解尿的次數過於頻繁,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能夠算是頻尿。 頻尿原因總整理綜合顧家泌尿科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很多疾病的症狀,都會造成頻尿的情況產生,例如:心理的壓力、泌尿道感染、刺激性或是利尿性的飲食(咖啡、酒精、西瓜)等等。此外,冬天流汗量少,水份的排泄大多藉由小便排出,也會造成上廁所的次數變多。而男性和女性可能因不同的生理構造而有所不同。以下介紹女性、男性頻尿的常見原因:女性頻尿的原因 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女性頻尿原因。它是由於膀胱的控制神經或是膀胱的平滑肌出現問題,導致膀胱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而產生頻尿的症狀。而其產生原因常常與女性更年期、長期排尿習慣不良等等有關。 泌尿道感染:女性較容易患上泌尿道感染,這是由於泌尿道結構短小,細菌易於進入並感染尿道和膀胱,引起頻尿、尿急和尿痛等症狀。 子宮脫垂: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向下移位或下垂,這可能對膀胱的正常功能造成壓迫,導致頻尿的發生。男性頻尿的原因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男性身體中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和分泌精液。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可能會出現肥大的情況,進而壓迫尿道,導致頻尿的出現。 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發炎是男性身體中另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攝護腺液。攝護腺炎是攝護腺組織的感染和發炎,這可能引起頻尿的症狀。 泌尿道感染:當細菌進入男性尿道時,它們會引起感染發炎反應。發炎有可能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結構,導致頻尿的感覺。 尿道狹窄:尿道是將尿液從膀胱排出體外的管道,當尿道受到壓迫或收縮時,尿液的排出就會受到阻礙,從而導致頻尿的問題。頻尿怎麼辦?如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指出,可透過以下四個方法來改善頻尿: 製作排尿日記:記錄每天排尿狀況,包括喝水量、飲品種類、小便量、小便時間與次數,尤其是喝下利尿的茶、咖啡更要註明,做完後請帶著排尿日記與醫師討論幫助診斷。 避免刺激性飲料、辛辣或太酸的刺激性食物酒精、碳酸飲料、含咖啡因(咖啡、茶、可樂)飲料、辛辣或太酸 ( 柳丁汁、蔓越莓汁等 ) 的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膀胱,減少對膀胱的控制力,造成頻尿、尿失禁問題。 睡前少喝水:有些人因為頻尿而不敢喝水,但不喝水膀胱仍會收縮刺激排尿,且沒有水分狀況下,膀胱更有也有可能感染發炎,所以還是要每天喝足量的水 ( 每公斤體重X30c.c),不過,建議在睡前降低飲水量,睡前也應排尿,減少夜尿頻率。 勤做凱格爾運動:可訓練骨盆底部肌肉群。先將尿液排空,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用力緊縮肛門附近包括陰道四週的肌肉,維持10秒,再放鬆 10 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10 到 15 分鐘,逐步增加,至少要連續做3 個月。頻尿要吃什麼?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曾於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粉專分享4類食物可改善頻尿: 蛋白質健康的蛋白質如雞肉、海鮮、蛋,能夠幫助強化肌力,同時也可以幫助維繫骨盆底肌的肌力。許多人頻尿與骨盆底肌肌力弱有關,建議可以多加補充蛋白質,增強肌力減少頻尿的狀況。 南瓜籽南瓜籽的保健功效十分多樣,像是抗氧化、含鎂、含鋅,有豐富的纖維質,同時它還有助舒緩膀胱過動的問題。此外,南瓜籽富含植物固醇與木酚素,兩者合併能夠幫助骨盆底肌肉增加,對於改善頻尿可說是很有幫助!延伸閱讀:防癌聖品「南瓜」》從果肉到籽都可以吃!營養師教你15分鐘自製「南瓜籽」:用家裡有的●●就可做 芋頭前面與大家分享的都是多是透過增加肌群肌力來改善,而芋頭雖然無法幫助增加肌力,不過它能夠為膀胱照顧黏膜的健康,對於頻尿也有極大的幫助! 銀杏不只是記憶力不好要吃銀杏,有頻尿的狀況有可以適當補充!銀杏對於人體的幫助十分的多,而它收斂除濕的功用,可以幫助改善排尿不順、頻尿、小便混濁的狀況。只是需要注意,銀杏不可過量食用,需要依個人狀況適量攝取!延伸閱讀50+男性必看》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頻尿、急尿不是膀胱的錯,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太聰明了!物理治療師教你從「排尿秒數」看懂身體警訊改善頻尿、尿失禁就靠「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好處、圖解3步驟、6注意要點一次看資料來源:亞東醫院、顧家泌尿科、台中榮民總醫院、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一大早吃水果很不好!祖傳三代中醫師的養生4招,遠離過敏、氣色自然好 午休小睡有4種,哪種最厲害?日本名醫教你「強力小睡20分鐘」,提高認知能力和工作效率元氣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1 名人.好食課
控制在100卡內可吃多少堅果?一圖看懂堅果類熱量差異及挑選原則
春節採買除了買糖、買年菜外,最多人至年貨大街購買的就是堅果,但到底怎麼吃堅果才不會爆卡,挑選上又要注意哪些事情?此次好食課邀請到黃魚營養師白袍日記帶你一同了解100大卡的堅果份量,也教教你怎麼挑選堅果喔!100大卡可吃多少堅果?.醬油瓜子:68粒,約1又1/3湯匙(20克)。.南瓜籽:53粒,約1又3/4湯匙(18克)。.葵瓜子:51粒,約1又2/3湯匙(17克)。.開心果:25粒(17克)。.花生仁:15粒(19克)。.杏仁果:12粒(17克)。.腰果:9粒(18克)。.夏威夷豆:8粒(14克)。.核桃:4粒(15克)。堅果挑選三關鍵1.包裝完整:挑有明確標示來源,並包裝完整的,以避免堅果接觸空氣而氧化。2.小份量包裝:小份量較易控制份量,不會一次吃太多,也不會因吃不完而有開封後存放太久的問題,如果是散裝購買,也建議買回家後即分裝成小包裝保存,並可放於冷藏以免油脂氧化。3.無油耗味、霉味:如果賣家有提供試吃,建議挑選無油耗味、無苦味、摸起來不會太軟的堅果,避免吃到已氧化或壞掉的。【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新春健康大補帖】過年狂嗑瓜子,一張圖懂吃+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1 醫療.腦部.神經
對抗大腦認知退化 神經科學家推薦真正有益的健腦活動
▍讓腦子更敏銳、更聰明、更健康的5種健腦活動每個人都有某些認知能力想要或需要提升,可能是思緒清晰度、注意力、記憶力,或一般智力。以我來說,我經常想辦法提升大腦的效率。我重視大腦的靈敏度和吸收資訊的速度。由於我愛讀書,因此我也訓練大腦提升閱讀時的記憶與理解。以下我針對5種不同認知目標,提供不同的腦力遊戲。選出你喜歡的,將你在認知方面的任何不足或需求變成你最大的心智能力。1、如果你想提高智力⋯⋯每天閱讀半小時。每個人都有3種智力:固定智力(累積的學問、知識和技能)、流動智力(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緒智力(我們與他人相處或在社交情境中的反應)。專家表示,每天閱讀半小時,是同時增進這3種智力的最佳途徑,尤其是閱讀書籍之類的長篇敘述文字。我相信你經常讀電子郵件、簡訊、社群媒體貼文,或工作備忘錄,但全心全意投入真正的故事裡至少30分鐘,能增加腦部各區域的活動,提升整體神經連結和白質神經纖維的健全度。2、如果你想增強記憶力⋯⋯每天學會使用1個新單字。小時候我經常把父母的厚重字典從書架上扛下來,坐下來慢慢翻,學習新的單字。到現在我還繼續做這件事,只是不再需要扛沉甸甸的字典。我用Merriam-Webster電子字典應用程式的每日一字功能,每天學習一個新單字。比方說,今天我學的新字是parvenu(暴發戶),指的是新近得到不曾有過的財富或權力、卻沒有相應底蘊的人。看見沒?多麼有趣!學習新單字可以提升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基本記憶力與整體智力的關健。由於工作記憶是一種有限的能力,學習新單字來擴大工作記憶,能增加我們的溝通技能,長久下來也能創造新方法來記住更多資訊。3、如果你擔心失智症⋯⋯學習新語言。你可能已經知道語言是演化賦予人類大腦最珍貴的禮物。一些有趣的研究顯示,學習新語言可以讓失智症的發生延緩許多年。研究人員比較單語人士和雙語人士發現,即使單語人士通常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發生失智症的時間多半比能說多種語言的人來得早。沒有時間精通新語言?沒關係。只要記幾個外國單字,不需要學會聽說讀寫,就足以預防認知退化。我父親是瑞典人,他的父母都出生在斯德哥爾摩,所以我喜歡記些新的瑞典單字和語詞,讓大腦保持靈活。4、如果你想對抗老化相關的認知退化⋯⋯當志工。大多數人不認為當志工是一種健腦活動,但它確實能強化大腦。研究顯示,慈善行為能預防甚至逆轉腦部某些區域因老化導致的萎縮,比如海馬迴。我祖母95歲過世,相當長壽,生前她在一家醫院當志工長達45年。我強烈認為這是她年老後仍然保持認知健康與敏銳度的原因。定期當志工還能減輕壓力、憂鬱和焦慮,並且提升整體幸福感,且以上各點都經過研究證實能對抗老化導致的心智退化。5、如果你想製造新的腦細胞⋯⋯喚醒你的詩人魂。不管是故事、詩、打油詩、情書、日記,或任何傳情達意的文字,文字創作能促進腦細胞生成,增加海馬迴的體積。根據研究,這是因為文字創作促使腦部持續想出單字,創造新概念。如果用手書寫,還能活化腦部不同區域,增進思考、語言和概念的產生。就算是在講座或會議等使用筆電比較方便的場合,如果我想記住某些內容,還是寧可動手寫下來。※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生活壓力大?運動、睡眠只是基本 專家另教你4妙招紓壓
如果讓生活減壓是新年願望之一,那麼除了基本的運動、睡眠充足等建議外,或許還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邀請專家提供了另外四個妙招,為紓解壓力添點新意。1. 玩遊戲成年之後,生活確實變得很現實,但這並不代表必須把童年遊戲的樂趣拋諸腦後。事實上,成年後玩玩遊戲,對於應付壓力與提高生活滿意度依然十分重要。這些遊戲可以是懷念的童年活動,或是新培養、但卻沒時間享受的嗜好。而從事某些活動確實可以找到個人前進的動力,專家指出,不妨參加「國家遊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lay)的測驗,找出個人喜愛的遊戲模式。2. 做些不花腦筋的事在電視機前消磨時間以減輕壓力的想法,或許聽起來不太健康,但偶爾耍廢一下,也是必要的。公共衛生專家加菲爾德(Victoria Garfield)曾接受CNN的訪問,她指出,窩在沙發上的休閒活動,對那些大腦很難「關機」、不容易進行冥想或其他正念練習的人來說很有幫助。3. 嘆息呼吸法研究發現,在所有呼吸與冥想技巧中,一種快吸氣慢吐氣的「循環嘆息呼吸法」(cyclic sighing)最為有效。這種呼吸法是用鼻子吸氣,直到肺部感覺半滿,稍作停頓,再次吸氣至肺部完全充滿,然後用嘴慢慢呼氣。4. 學會感恩研究發現,在困難的時候,學會時時感恩也能減輕壓力、改善情緒。「感恩練習」有多種方式,例如寫感恩日記,在每晚睡前記下一些事情;或在手機上建立一個感恩相簿,照片可以是任何人事物,包括家人、成就、美麗的夕陽或有意義的文字交流。試著在壓力大的時候瀏覽這些,而不是不停刷手機,看些令人沮喪的消息,或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比較。(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5 醫療.精神.身心
好發秋冬的憂鬱症 心理師教你檢視自己是有否季節性情緒障礙
冬天陽光老是神隱,陰霾的日子讓人心情不好?我們難免會受影響而出現負能量、心情低落、想吃垃圾食物,但持續太久影響生活時,建議尋求醫療、心理諮商的協助,別讓負面的憂鬱情緒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大,適時地化解季節性情緒障礙(SAD),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季節性情緒障礙好發於秋冬SAD是一種具季節性模式的復發性情緒障礙,常見好發於秋冬的憂鬱症類型。隨著秋冬日照時間變短,日照減少會影響褪黑激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及活性,這樣的變化可能會讓人有情緒低落、睏倦等表現,嚴重時可能有自殺念頭,要格外留意與關心。所有的情緒都有功能,可以協助我們適應環境、影響行為動機,或成為和他人溝通的媒介。多數人在冬天可能都有情緒低落、不想做事的經驗,情緒疾患是指個體的情緒與相關想法及行為明顯異於多數人表現,並影響到正常生活或造成主觀痛苦。若持續兩周以上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常哭泣、失去興趣、嗜眠、暴飲暴食、體重明顯上升、絕望等,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時,可到醫院尋求協助和進一步評估。當檢視自己有憂鬱症相關症狀時,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也可考慮醫療協助,藉由抗憂鬱藥物來情緒穩定、改善睡眠品質,並視情況穩定後接受心理治療,學習放鬆、壓力管理、認知行為等技巧。為了改善季節性的情緒失調,建議大家應保持健康的飲食、規律睡眠、把握白天多做些戶外運動、善用自然光,中午時去曬曬太陽、增加社交活動、關心他人、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來增加自己生活中開心的經驗,減少憂鬱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每天睡眠盡量維持穩定,每天在大約相同的時間就寢和起床,並保持適當長度的睡眠,而理想睡眠長度因人而異,主要看睡醒後的精神狀況和睡眠品質而定。改善睡眠品質4做法1.睡前應減少使用各類3C產品。2.保持臥室光線昏暗、氣溫涼爽不過熱。3.規律運動或增加白天活動量,避免睡前運動。4.練習管理壓力的技巧,如冥想、集中呼吸訓練、放鬆練習、寫日記等。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小朋友指定看漂亮醫師 牙科醫師張凱迪自認做最多是處理孩子情緒
不僅有著「最聰明的腦袋」,還有「媲美藝人的顏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醫專任主治醫師張凱迪,外貌神似大陸女星「迪麗熱巴」。專精於兒童牙科約10年,她笑稱,自己的外表沒有帶來太多的困擾,反而讓孩子們不怕看牙。曾有幾次孩子害怕電鑽器械聲響,哭鬧著不願進診間,她卸下頭帽與口罩安撫孩子,原本哭鬧的他們,多都能靜下心看診,很開心自己的外貌能讓孩子信任,並且幫助他們就醫。當兒童牙醫除了耐心,更要懂行為治療。張凱迪說,相較於一般牙科,兒童牙科的主要對象多數是學齡前的孩子,面對不熟的環境、冰冷的器械,常用哭鬧表達害怕。加上大醫院的兒童牙科需協助重症的孩子,不少是身障孩童,他們比較害羞也容易害怕,就醫時間往往是1.5個小時起跳。其實孩子的牙齒狀況多不會太嚴重,重點是如何讓他們「張開嘴巴」,讓醫師可以處理他們的蛀牙、牙結石等,兒童牙科醫師做最多的應該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我其實不是特別有耐心。」張凱迪說,當初走進兒童牙科,是深深被北醫附醫牙科團隊吸引,還記得當時團隊中的老師提到,「當兒童牙醫,光有耐心是不夠的」,治療孩子還得學會「行為治療」,這個從沒在她字典裡出現過的詞彙,引發她高度的好奇。從北醫大畢業後,到長庚醫院實習結束,就努力考回北醫附醫的兒童牙科,想好好學什麼是「行為治療」。邊洗牙補牙,還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北醫附醫的兒童牙科內,可以看到陳列非常多道具,像孩子用的墨鏡、玩具、紓壓捏球等,都是幫助孩子在就醫過程中,讓注意力回到醫師身上。張凱迪說,兒童牙科的醫師治療過程中「很忙」,除了雙手忙著清除牙垢、補牙,大腦還得隨時查看孩子的狀況,只要孩子的情緒出現一點點變化,得馬上遞上鼓勵的話,增加他們的信心,結束治療後,也會特別跟孩子聊天,讓他們對治療不再恐懼。小男孩寫卡片示愛,又溫暖又可愛。張凱迪說,在診間裡,每天都有驚喜、驚嚇,也有歡笑、眼淚。她說,在治療過程中,會戴著頭帽、口罩,外貌並沒有帶來太多實質的好處;不過,有些家長曾告訴她,當時掛她的號是因為看到官網上的形象照,孩子看著網頁說「我想選這位漂亮醫師。」她笑說,聽到家長轉述這些,都會覺得這些孩子很可愛。先前曾有小男孩寫卡片向她示愛,卡片內直接寫上「我愛妳」,看了覺得既可愛又很暖。外貌對她來說,有時候可以幫助患者信任自己,有幾次孩子害怕治療,在診間外哭鬧,她脫下醫師袍、頭帽、口罩等,和哭鬧的孩子好好溝通,有幾次,孩子看到她,馬上就不哭了,也能好好聽她說話,仔細告訴孩子等等會有什麼聲音,用什麼器械,哪些會痛、哪些不會痛,都能讓孩子乖乖地進診間治療。低調過生活,面對挫折寫日記、跑步紓壓。張凱迪說,自己的生活很低調,生活方式也跟一般人一樣,在職場或生活中也會遇到挫折。當心情不好時,寫日記紓壓,也會找生活經歷豐富的師長聊聊天,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發。去年她產下第一個孩子,在小孩出生前,跑步、重訓也是她的紓壓方式之一。2023年是她在北醫附醫的第10個年頭,雖遭遇到一些挫折,但回頭想想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養分,時節進入到2024年,希望把壞事留在2023年,迎向好的2024年。張凱迪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經歷: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會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健康的基礎從「齒」開始,1歲到100歲都需要定期檢查牙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