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新型冠狀病毒
共找到
927
筆 文章
-
-
2022-01-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 境外25例 搭同班交通車清潔員確診
國內新增2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案17266)本土及2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一例桃園機場清潔員確診,與先前三例皆搭乘同班交通車上班。指揮中心表示,案17266為本國籍50多歲女性,已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為突破性感染),與案17230、案17238及案17239為同職場工作人員,曾與前述個案搭乘同路線交通車,原定於今(2022)年1月5日採檢,1月3日出現乾咳、喉嚨不適等症狀,1月4日自行前往採檢站採檢後於今日確診,相關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2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案17241-17243、案17250、案17252、案17524、案17256-17259、案17265)、法國(3例,案17244、案17246、案17253)、加拿大(案17245)、丹麥(案17247)、英國(17248)、玻利維亞(案17249)、德國(案17251)、南非(案17255)、澳洲(案17260)、巴拿馬(2例,案17261-17262)、土耳其(案17263)及印尼(案17264)入境,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1月14日至今(2022)年1月4日。另1月2日公布之案17181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為案16941之相關感染。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17,45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98,328例排除),其中17,155例確診,分別為2,493例境外移入,14,60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新增4例個案、境外30例!清潔員、計程車司機感染
國內新增3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案17230、案17238、案17239、17240)及30例境外移入,其中案17230為昨(3)日公布之尚未取號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近期又確診210幾萬病例,個案數非常多,國內則有4例本土案例在Ct值非常低,緊急將6位同住家人進行匡列皆為陰性。指揮中心表示,案17238-17240為本國籍,1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均為50多歲,皆已接種2劑疫苗,為案17230接觸者。案17238及案17239均為同職場工作人員,通勤時搭乘同班交通車,案17239於1月1日起陸續出現疲倦、咳嗽、流鼻水症狀;案17240為防疫計程車司機,1月1日出現咳嗽症狀,3人經衛生單位安排採檢後於今日確診,相關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3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2例,案17207、案17210-17219、案17221、案17223-17228、案17231-17232、案17235-17236)、法國(案17208)、挪威(案17209)、南非(案17220)、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17222)、英國(案17229)、波蘭(案17234)及烏茲別克(案17237)入境,另1例(案17233)調查中,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1月19日至今(2022)年1月3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98,94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79,641例排除),其中17,129例確診,分別為2,469例境外移入,14,60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1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浙江疫情再起 寧波取消赴京班機並關閉部份場所
大陸浙江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日發布關於寧波市北崙區1例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結果的通報。官方隨即發布新管理舉措,包括即日起寧波飛往北京航班全部取消、寧波市北崙區網吧、影院等公共場所全部關停。寧波於1日零時30分左右,接獲寧波海爾施醫學檢驗所報告,北崙區中醫院送檢的一份擬住院患者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經市、區兩級疾控中心複核,檢測結果為陽性。在新增確診案例下,官方也加強防疫控管措施,尤其在北京冬奧即將舉辦之下,對於空運交通實行嚴格控管。1日寧波飛往北京出港航班1班已取消。即日起,寧波進京航班全部取消,恢復時間另行通知。寧波機場也提醒旅客密切關注航班動態變化,具體航班信息以航空公司發布為準。此外,據央視新聞報導,寧波市北崙區即日起也暫時關停所有景區、網吧、棋牌室、娛樂場所、演出場所、電影院、健身場所、酒吧、足浴店、洗浴中心、按摩院、艾灸館等人員密集經營場所。
-
2022-01-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0! 境外21例 自美國、越南等8國入境
國內新增21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沒有本土個案或死亡個案,有21例境外移入個案,有17例為突破性感染,餘4例調查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5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9例,案17141、案17148、案17149、案17151、案17154、案17156、案17159-17161)、越南(6例,案17142、案17145、案17147、案17150、案17152、案17153)、埃及(案17143)、寮國(案17144)、瓜地馬拉(案17146)、羅馬尼亞(案17155)、烏克蘭(案17157)及德國(案17158)入境,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7日至12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61,49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42,271例排除),其中17,050例確診,分別為2,396例境外移入,14,6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2-30 新聞.健康知識+
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 病毒到底算不算「活著」?
▌半活著「伯克並不打算宣稱這些生物體還活著,但這些生物相當活躍,它們算是『半活著』。」二○二○年春天,郊狼白天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漫步,一群山羊接管了威爾斯的某個小鎮,胡狼在特拉維夫的都會公園裡徘徊。而在威尼斯,有大批鸕鶿突然湧入運河裡追逐魚群,加拿大雁護送小雁沿著拉斯維加斯大道中間搖擺走著,路過關門中的萬寶龍鋼筆專賣店和芬迪手提包專賣店。由於某一種生物,也就是人類,閉門不出,讓生物界發生了一種奇特的擴張現象。這種幾十億人進入禁閉狀態長達幾個月的情況,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停滯期」。對於幸運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無聊;而對不幸的人來說,失業、飢餓和其他災難就在眼前。對於最不幸的人來說,得了這種病會讓他們發高燒、乾咳到發抖。某些病人在晚上抖得很厲害,以致牙齒發顫。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在家中熬過了這場病,但有五分之一的人住進了醫院。某些人的肺部變成膿液和發炎肆虐下的荒蕪之地,幾十萬人死亡。紐約市的死亡情況,甚至必須靠挖土機在哈特島挖出長深溝,才有足夠地方掩埋大量棺材。這種新的肺炎於二○一九年底在中國武漢市首次發現。幾週內中國的研究人員便分離出將所有病例關聯在一起的微觀線索,也就是一種病毒。二月時,病毒學家正式將它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他們也分析了病毒基因並重建了突變紀錄史,追蹤到這種冠狀病毒可能起源於蝙蝠。許多感染人類的其他危險病毒也來自於蝙蝠,這種冠狀病毒以某種方式發展出適應性,讓自己可以在人體內部蓬勃發展。咳嗽或甚至大呼一口氣,就能把包含病毒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隨時準備好攻擊那些搭乘同一輛公車,共享同一張餐桌,或在同一座教堂祈禱的人,讓他們吸入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在門把、長椅或其他表面上存活幾小時或幾天之久。一旦人們以手沾到這些病毒,又不經意地擦眼睛或擦鼻子時,就會讓病毒展開進入「新宿主」的旅程。該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可以抓附在呼吸道裡某些特定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病毒的膜可以打開這些細胞,把自己的基因倒入細胞內部。它們用的是和人類細胞建構蛋白質相同的遺傳密碼,結果細胞便會將病毒的基因當成自己的基因,為它們編碼蛋白質,讓細胞裡充滿可以進行新感染作業的病毒蛋白。它們還會阻止細胞進行自我維持所需的各種作業,因此細胞會乖乖聽話,不斷製造出新病毒。細胞製作出這種病毒基因的新拷貝後,便將它們包裹在布滿新蛋白的膜中。然後新病毒會聚集成氣泡狀,遷移到受感染細胞的邊緣後,溢出細胞,繼續把幾百萬個新病毒帶進呼吸道裡。對大多數病患來說,當病毒仍在鼻腔和咽喉中進行大量複製時,免疫系統就已得到人體「被入侵」的訊息。於是人體免疫系統開始進行防禦,學習如何使用抗體進行精準攻擊,阻止病毒繼續感染新細胞。不過這些病毒的基因本身懂得狡猾迴避的方法,懂得如何直接關閉被入侵細胞的警報系統。在某些人體內,在病毒大量繁殖向下入侵肺部的緊急狀況下,由於免疫系統發現已經無法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攻擊病毒,只好改為「全面攻擊」。方法便是往各個方向噴出有毒化合物來對抗病毒。最後,病患慢慢淹死在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創造出來的毒海裡。如果新型冠狀病毒都讓病患快速變成重症狀態,這場戰鬥可能會容易一點。因為人們生重病時,可以立刻讓他們住進隔離病房。然而新型冠狀病毒卻是悄悄潛伏在宿主身上幾天,然後才出現最初症狀。受感染的人依舊過著日常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繁殖病毒且呼出成團的感染雲。這些人可能在飯店吃午餐或在客服中心工作,也可能在太平洋航行的遊輪上扶著欄杆。一旦感染周圍的人後,某些宿主會出現感染症狀,但其他染病者並未出現症狀。感染到新冠肺炎的無症狀病人可能會離開武漢。某些人穿越整個中國,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飛機也把受感染的乘客載送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病毒也因散布繁殖而產生變異,出現了不同基因特徵標記的新譜系。科學家藉由這些變種病毒,重建了病毒在國家和城市間移動的途徑。有些國家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有些國家則由於貧窮的限制或有錢人的傲慢而飽受病毒摧殘。很難想像到會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人類世界造成嚴重打擊的事物。也很難想有什麼東西比病毒更會複製,在短短幾個月內,利用別的物種複製出成千上萬的自己。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科學家會說新型冠狀病毒「不算活著」,不該進入名為「生命」的私人俱樂部中。幾千年來,人們只能透過病毒造成的死亡和破壞來瞭解病毒。醫生為它們取了疾病的名稱,如天花、狂犬病和流行性感冒。十七世紀, 范雷文霍克用顯微鏡觀察水滴,發現了細菌和其他微小的奇特物種, 但他看不到身形更小的病毒。兩個世紀後,當科學家終於發現病毒時, 也並未真正認清它們。十九世紀末,歐洲少數幾位科學家研究了一種被稱為「菸草嵌紋病」的菸草作物疾病。它會使植株發育不良,葉面上也會覆蓋著斑點。科學家在水中搗爛了一片染病的葉子,然後把混合液體注入健康植株中,觀察到它們也會生病。但當他們在混合液中尋找病原體時,卻找不到細菌或真菌。因此它被認定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荷蘭科學家拜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利用陶瓷過濾器,把染病菸草植株葉子搗碎的液體加以過濾。因為陶瓷的毛細孔很小,任何細菌都無法穿透,因此過濾後只剩下清澈的液體。他把這些清澈液體注射到新植株中,疾病也繼續傳染。拜耶林克得出結論,菸草植株裡面有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在繁殖。一八九八年,他用一種古老的毒素名稱將這種東西命名為「病毒」(virus)。病毒學家繼續找到會導致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症和許多其他可怕疾病的病毒。有些病毒會感染特定種類的動物,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植物。生物學家也發現了「噬菌體」,也就是只會感染細菌的病毒。最後,噬菌體就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看到的第一種病毒。一九三○年代,工程師製造出威力強大的電子顯微鏡,引起世人對病毒世界的關注。透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噬菌體位於細菌宿主的上方,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像是一種晶體,下半身鑲嵌了像腿一般的細線。其他病毒有的看起來像蛇,有的看起來像足球。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以其表面蛋白質的冠狀突起而得名。它們會讓病毒學家想起日蝕時才可能見到的太陽外圍「日冕」暈光。在此同時,生化學家也將病毒分解為分子組成。他們從拜耶林克的菸草嵌紋病毒開始觀察,發現病毒具有與人類相同的胺基酸,可以組建蛋白質。但在這些蛋白質裡,生化學家找不到人類細胞用在代謝上的任何酶。亦即病毒根本不必進食或生長,舊病毒也不會生下新病毒,至少不會直接產生新病毒。被病毒寄附的宿主細胞是以自己的胺基酸、鹼和糖,接受病毒的指令來組裝病毒。也就是說新產生的病毒,都是宿主細胞本身分子的重新組合。對於尋找生命定義的生物學家來說,病毒確實令人頭疼。他們無法完全剔除病毒的存在,因為病毒顯然具有生命中的某些特徵,但又缺乏其他特徵。如果事實證明病毒是像「巴希比爾斯」或「放射性生物」這樣的海市蜃樓,就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科學家對病毒的研究越多,就越能證明它們真實存在,然而病毒的本質也更令人困惑了。「當有人問我這種可以通過過濾器的病毒,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英國病毒學家皮里埃(Norman Pirie)在一九三七年寫道:「我想唯一明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我們知道病毒能做很多事,也有很多事做不到,如果有某些委員會能將『生命』一詞做出定義的話,我會試試看病毒到底能不能符合定義。」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繼續研究病毒的分子本質。許多病毒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所製成,還有一些病毒具有脂質包膜。在病毒內部包含了基因束及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不過它們沒有自己的ATP 來協助反應。病毒外部帶有一層毛茸茸的糖霜狀蛋白,這些蛋白質通常精確地符合宿主細胞表面上的蛋白質。因此這種類似開鎖的方式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它必須像鎖的鑰匙一樣配合準確。這也就是為什麼病毒會對感染的物種具有選擇性,及為何它們入侵某些類型的細胞而跳過其他細胞的原因。一旦進入細胞後,病毒的外殼(或外膜)就會破裂,傳入病毒本身所帶的基因。如果基因的複製是生命的關鍵,那麼病毒當然應該算是活的。有些病毒的基因編碼為DNA,使用的是和我們遺傳相同的四個字母。被感染的細胞將會讀取該病毒的DNA,並生成RNA 分子,然後將其轉變為病毒的蛋白質。但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發現有許多病毒已簡化了這種轉化過程。一九三○年代,皮里埃發現菸草嵌紋病毒的基因不是DNA 而是RNA。後來的研究證明他是對的,而且發現許多其他病毒都使用RNA 作為基因,包括新型冠狀病毒也是。當這些RNA 病毒入侵細胞時,它們的基因就直接轉譯成蛋白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讓病毒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人類生病。目前只有在病毒身上,才能找到這種特別的生化現象。無論病毒使用DNA 或RNA 來編碼基因,都只需要一點點病毒就能得逞。人類帶有兩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使全球經濟陷入谷底的新型冠狀病毒只有二十九個。每當新型冠狀病毒入侵人體呼吸道中的某個細胞時,製造出來的幾百萬個新病毒全都來自這二十九個基因。通常形式都相同,不過偶爾也會有些錯誤發生。病毒的突變類似我們熟悉的其他生命形式。事實上,病毒的突變率遠高於人類、植物甚至細菌。我們的細胞內含有一組校對機制,負責檢查新的DNA 序列是否有錯,還會把大多數錯誤駁回,進行修復。大部分病毒不會進行任何校對,但特殊的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除外,它們帶有原始校對蛋白的基因。雖然它們的變異速度不如其他病毒,但它們突變的速度仍比人類快上幾千倍。這些突變可能會讓病毒失效,讓它們無法入侵其他細胞或綁架細胞的生產機制,還有許多突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區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突變,能讓該病毒比其他共同競爭細胞原料的病毒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這種突變可能加快複製所需時間,也可能使突變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雷達上無法察覺,當然後面這些病毒都會得到天擇的青睞。對病毒的現代研究已證明病毒具有另一種重要的生命特徵:演化。例如它們可以發展出對病毒藥物的抗藥性,它們也能進化為從一種寄主物種擴散到另一個物種。在NASA 的生命定義中,演化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會者喬伊斯認為病毒的演化,並不足以彌補它們不是「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的事實。因為病毒是把自己寄託在寄主細胞的化學系統內,且只有在寄主細胞內部才能進化。「根據目前的有效定義,病毒並不能通過這一關。」喬伊斯在接受《天體生物學雜誌》(Astrobiology Magazine)採訪時宣布。 不過,病毒也有自己的捍衛者。從二○一一年開始,法國科學家福泰爾(Patrick Forterre)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病毒「活著」的論點。他說:「至少在某些時刻是活著的。」對福泰爾而言,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當病毒入侵時,被侵入的細胞等於有效成為病毒基因的延伸。福泰爾將這種細胞稱為病毒 胞。「正常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兩個細胞,而病毒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幾百個或更多的病毒細胞。」他在二○一六年寫道。 福泰爾並未贏得太多病毒學家的支持。有兩位學者羅培茲—賈西雅(Puri_cación López-García)和莫雷拉(David Moreira)稱他的論點「與邏輯無關」,其他人則把這種病毒胞的存在當作一種詩意的認可。不過病毒很快就無法如他所想像地那樣活著,當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建立現代分類系統時,他們斷然宣稱「病毒不是活生物體」。「因為它們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一位委員會成員解釋。不過,這真的有點奇怪。人們可以把病毒逐出生命的殿堂,卻讓它們掛在自己家的門口,因為那裡擠滿了病毒。一公升海水裡所含的病毒數量,就比地球上所有人類都多,挖一勺汙泥裡的數量也大致一樣。如果我們能計算出地球上所有病毒的數量,病毒將遠遠超過每種基於細胞的生命加起來的總數,且可能多上十倍。病毒的多樣性也相當驚人。某些病毒學家估計,地球上可能有數兆種病毒。每當病毒學家發現新病毒時,通常都是還沒人發現過的病毒譜系。舉個例子,當鳥類學家發現一種新鳥類時,他們會感到相當興奮。現在請各位想像一下這種「首次發現新鳥種」的喜悅,這就是身為病毒學家的日常。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生物多樣性」從生命裡排除?放棄這些病毒,意謂著我們必須低估病毒與生命生態網間的綿密纏繞情形。無論是殺死珊瑚礁,或消滅肺裡的假單胞菌來治療囊腫性纖維化,都是在一片屠殺中對抗獵食者。然而,病毒還會與許多宿主保持著和平的關係。健康人類的身體裡擁有幾兆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病毒組」(virome)。大多數會感染人體這個「微生物組」裡的幾兆個細菌、真菌和其他單細胞。某些研究也顯示,病毒可以讓這些微生物組保持平衡,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 本文摘自《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作者:卡爾.齊默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1-12-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顯微鏡下真實面貌曝光 表面呈皇冠狀刺突蛋白
香港大學8日發布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在顯微鏡下的真實面貌,分別為低倍電子顯微鏡所呈現的感染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種毒株後的猴腎細胞(Vero E6)及高倍電子顯微鏡下受感染的Vero E6細胞。澎湃新聞報導,根據港大公布的照片顯示,圖左照片為低倍電子顯微鏡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後的猴腎細胞(Vero E6),照片顯示細胞受損,腫脹囊泡,囊泡內含有黑色小病毒顆粒。圖右照片則為高倍電子顯微鏡下受感染的Vero E6細胞,照片顯示病毒顆粒表面呈現皇冠形的刺突蛋白(紅框處)。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於11月30日宣布,成功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Omicron病毒,為亞洲首個揭開該毒株神秘面紗的團隊,有助於開發和生產滅活全病毒疫苗,阻截變種病毒疫情蔓延。港大表示,自香港在11月25日證實有兩名確診者感染Omicron後,團隊便開展研究,花4天即成功分離該病毒。該項研究的負責人、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說:「分離變種病毒是展開對變種病毒緊急研究的第一步。」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也在研究Omicron,他表示該病毒株的刺突蛋白變異數量較多,「Omicron的刺突蛋白突變多達30多處,遠超德爾塔(Delta)變體的8處,也打破了新冠病毒一個穩定的進化節奏。」他估計,Omicron毒株或與非洲南部動物有關,有可能是動物感染原始的新冠病毒後,病毒在動物體內「洗牌」,變成Omicron再傳人。但蕭傑恒指出,仍需更多資料驗證病毒在哪類動物體內「洗牌」,他估計Omicron有很大機會在全球流行。由於香港過去一段時間沒有Omicron本土病例,只有零星輸入個案,全部未進入社區,也沒有造成大規模暴發,因此他相信香港現行的防疫措施仍有效。
-
2021-11-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確診+0、境外5例 自美國、印尼、新加坡入境
國內新增5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無本土確診病例,境外移入個案有5例,有3例自美國入境,另2例分別自新加坡及印尼入境。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案16651、案16652、案16654)、新加坡(案16653)及印尼(案16655)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1月10日至11月21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2,66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345,303例排除),其中16,544例確診,分別為1,900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台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本土+0! 境外4例 有2例突破性感染
國內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日4例境外移入個案,有2例為突破性感染,分別接種二劑AZ疫苗及二劑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英國(案16587)、印尼(案16588)、菲律賓(案16589)、日本(案16590)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10月28日至11月11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90,3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172,536例排除),其中16,479例確診,分別為1,835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 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台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1-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COVID-19難終結 戴口罩是新常態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就算有疫苗等武器,COVID-19也不易終結;新型冠狀病毒毒性會慢慢降低,某種程度上與人類和平共存,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等習慣將是「新常態」。陳建仁美東時間5日應全美台灣同鄉會、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邀請,透過視訊和近200名旅美僑胞分享台灣對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成功模式與疫苗接種現況。身為公共衛生學家的陳建仁說,當一國的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超過70%,COVID-19就不再是嚴重呼吸道疾病,而與流感、普通感冒一樣,所以很多國家學習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但他說,世界上還有50多國疫苗覆蓋率很低,高覆蓋率國家應該讓高齡或免疫較差族群打第3劑疫苗就好,多餘疫苗保留給低覆蓋率國家,才能實現「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理想。除展現「善的實力」外,陳建仁也期盼各國未來面對傳染病流行時誠實、透明、加速通報,防微杜漸,「如果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小規模流行能夠誠實通報、加速控制的話,就不會有全球大流行」。COVID-19疫情爆發近兩年,全球近2.5億人確診,逾500萬人喪命。陳建仁坦言「終結病毒不容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躲起來」。只要症狀不明顯或是無症狀感染,就沒辦法殺死病毒;只要有症狀,就醫做快篩,如果確診,就像罹患流行性感冒,吃抗病毒藥物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重症、住院、死亡及傳染親友的機會。他引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名言「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說:「病毒也一樣,它會慢慢讓自己毒性沒那麼強,我們感染時也沒有感覺,到時它就可以跟我們某個程度和平共存。」至於台灣是否會無止盡要求入境旅客居家或在旅館檢疫,陳建仁回答「不用」,並說相關規定會視疫情走向滾動檢討。他解釋,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逾70%,認為COVID-19不太會引起重症,沒什麼大不了。台灣近期境外移入病例很多都是突破性感染,以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多,「這病毒絕對沒辦法eradicate(消除),但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不會有重症」。以色列、英國今年大規模施打COVID-19疫苗後,仍因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病毒株入侵而面臨短期內病例激增的局面。陳建仁說,面對COVID-19靠群體免疫還不夠,台灣除精準防疫外,民眾戴口罩習慣好、拒打疫苗比例低,他覺得「很可愛」。未來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有病不上班也不上課,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將是面對疫情的「新常態」。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冠疫苗一起施打?6大QA一次替你解惑
◎流感疫苗Q1: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期以及對健康的威脅為何?根據台灣歷年統計資料,流行性感冒(流感)通常在每年冬季出現流行。在2020年冬天,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疫情,戴口罩成為全球新常態,造成流感病毒不易傳播,和往年相比,罹患流感的個案數明顯減少。但是,若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嬰幼兒、孕婦、體重過重以及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應提高警覺。Q2:注射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及可能副作用有哪些?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確實可提供保護效果,減低住院及進展成重症的機率。民眾常擔心接種的疫苗與社區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吻合,但文獻顯示,即使疫苗株和流行病毒株不吻合,疫苗仍可提供一定保護力。因此仍建議每年均按時接種疫苗。注射疫苗和服用藥物一樣可能產生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皮膚紅疹等,一般而言會在發生後兩天內逐漸恢復。嚴重的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其發生機率非常低,若不幸發生,通常是接種後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出現嚴重症狀,如呼吸困難、氣喘、眼睛或嘴唇腫脹等。為了能夠立即處置嚴重過敏反應,接種流感疫苗後應在接種地點稍作休息約30分鐘左右,確定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再離開。Q3:流感疫苗可否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一起施打?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流行期間,除了流感疫苗以外,民眾也會考慮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基本上可以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不過,為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時無法釐清是何種疫苗所造成,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疫苗接種組建議流感疫苗應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相隔七天以上施打。◎COVID-19疫苗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目前已有疫苗可提供保護力,降低受到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國內供應的新冠疫苗,根據其作用原理可區分為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BNT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疫苗)以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疫苗)。目前AstraZeneca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建議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BNT疫苗是12歲以上。Q1:接種COVID-19疫苗有什麼注意事項?若有發燒或急性疾病,應等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並不代表後續就不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不管是否有接種疫苗,都應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範。根據研究,目前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可能有關。整體而言因注射疫苗而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機會很低,約為每百萬人2-20件左右。但注射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的民眾,仍應密切注意是否有疑似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皮膚紫斑或瘀青、呼吸喘、胸痛、下肢腫脹、嚴重腹痛或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發作。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疫苗接種時間及廠牌。另外,目前文獻顯示,有極少數個案在接種mRNA疫苗(包括莫德納疫苗和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不良反應,案例大多是男性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通常在接種疫苗後數天內發生症狀。若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胸痛、呼吸喘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Q2:可否混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如果打完第一劑後有嚴重不良反應該怎麼辦?雖然目前國際間持續有混打不同廠牌疫苗的研究在進行中,但如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第二劑「COVID-19」疫苗開放不同廠牌的疫苗注射時,民眾可自行選擇。若施打第一劑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經醫師評估後若不適合再施打相同疫苗時,醫師會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或開立診斷書,可根據第一劑疫苗廠牌之接種間隔時間,更換其他廠牌完成第二劑接種。Q3:若曾感染過COVID-19,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針對曾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康復者,建議自發病起至少間隔六個月,並符合終止隔離的標準後,再接受疫苗接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本土、死亡皆+0! 境外5例自菲、俄等4國入境
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今日5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俄羅斯入境。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2例,案16505、案16506)、泰國(案16507)、馬來西亞(案16508)及俄羅斯(案16509)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8月2日至10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935,71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3,918,276例排除),其中16,399例確診,分別為1,756境外移入,14,58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4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臺北市320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變異株成為大魔王 世衛:變更強無出其右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Delta變異株幾乎已擠掉另外3種COVID-19「高關注變異株」,現在全球新增病例主要都是感染Delta變異株,其他3種僅占樣本序列一小部分。法新社報導,世衛COVID-19技術主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說:「目前Alpha、Beta及Gamma變異株每種傳播率不到1%。世界各地真的大多是感染Delta變異株。」她在世衛社群媒體直播互動中說,Delta變異株「已變得更加強健、更會傳染且無出其右,逐漸取代其他現正流傳的病毒株」,還說到目前為止已在超過185個國家和地區發現Delta變異株。病毒都會隨時間產生突變,包括造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去年底變異株現蹤,升高了全球公衛威脅,促使世衛開始將它們列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Interest),以及更加令人擔憂的「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以便通報疫情因應情況。隸屬於聯合國的世衛之後決定以希臘字母來稱呼COVID-19各變異株,避免最早發現這些變異株的國家遭受汙名化。除了上述4種「高關注變異株」,還有5種「需留意變異株」,但范科霍芙表示,其中3種Eta、Iota及Kappa現已降級為「受監控變異株」(Variants UnderMonitoring)。她說:「這真的是因為傳播狀況改變,『需留意變異株』就是被『高關注變異株』超越,沒有占主導地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台灣22日上午7時,全球至少470萬6641人病逝於COVID-19,至少2億2946萬2218人確診。
-
2021-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邊有人確診,你我隨時可能被隔離!line群組貼心轉傳 「隔離包」備妥這些東西
雙北疫情再度嚴峻,這幾天有不少人在line群組超前部署傳訊息提醒家人朋友,預先備妥「急難包」,若周遭有人確診,就得隨時打包去檢疫所隔離14天。日前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其中2名確診案例都住在同棟大樓住戶,新北市府緊急下令清空大樓,將所有住戶全部轉進檢疫中心。面對此波疫情,醫師、專家提醒Delta隨時會進入台灣社區。而一旦宣布進入社區,政府必會採取嚴格防疫措施。現在只要同住家人,或同上班場所有人確診、或曾在餐廳一起用餐群眾裡,有人確診是Delta時,都需到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因此這幾天有不少人在line群組傳訊息,提醒身邊的家人朋友預先備妥「急難包」,以免臨知被通知需閉關隔離措手不及。line群組提醒訊息 急難包準備物品個人要準備一個大背包,裡面裝3套換洗內衣褲、1套外衣褲、2條毛巾、牙刷、牙膏、漱口杯、拖鞋、洗面乳、肥皂、一套外衣褲、少量封裝食物(堅果、栗子、瓶裝亞培安素、平時的慢性病藥2星期份量、晚上輔助睡眠藥物)、手機行動電源及電線、少量口罩(15個)、薄長袖外套、幾個大的拋棄式塑膠袋、指甲剪、襪子、小鬧鐘(要裝電池)等等。也要準備好復健紙尿褲(可尿3~5次者),至少2件紙尿褲,搭專車來回檢疫所時穿著(中途不能去上洗手間),另備拋棄式紙內褲14件,還有3瓶600ml 礦泉水、一些拋棄式手套、晚上幫助睡眠藥物、綜合維它命、鈣片、維它命D3 。準備好上述物品,隨時遇到Delta確診者,就要去台北或台中檢疫所,閉關隔離14天。******Q:解除隔離標準A:住院隔離治療之無症狀或輕症個案,退燒至少 1 天,且症狀緩解,且距發病日已達 10 天(無症狀者,發病日以採檢日計算),如SARS-CoV-2 RT-PCR 檢驗結果為陰性或 Ct 值≥30,即可解除隔離治療。>>看詳細Q:什麼樣的對象要住進集中檢疫場所?A:包含入境後須集中檢疫的旅客、確定病例密切接觸者或自中國大陸等流行地區入境的旅客等。安排入住集中檢疫場所之前,將由醫護人員評估其健康狀況,倘若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會立刻後送就醫,不會安排至集中檢疫場所。無症狀者才會由專車送到集中檢疫場所。Q:如果我的同班同學是居家隔離者,我該怎麼辦?A:居家隔離者是代表曾經接觸過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人,需要留在家中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但居家隔離者並沒有發病,也還不具有傳染疾病給別人的能力。所以曾經與居家隔離者的同班同學接觸並不用擔心,正常生活即可。Q:為什麼在居家隔離/檢疫期滿後要再接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A:考量目前極少數感染COVID-19個案之潛伏期可能大於14天,指揮中心自109年4月5日起,針對居家檢疫期滿者,實施額外7天自主健康管理。Q:居家隔離/檢疫期滿後的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要特別注意甚麼?A:保持勤洗手習慣、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如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但應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延後非急迫之醫療或檢查,如需外出應嚴格遵守全程佩戴醫用口罩。如果出現發燒( ≥38˚C)、嗅/味覺異常、腹瀉或有呼吸道症狀,請立即佩戴醫用口罩,請撥打1922或聯繫衛生局,依指示至衛生局指定之醫療院所就醫,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暴露、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的症狀。返家後亦應佩戴口罩、避免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佩戴口罩並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如就醫後,經醫院安排採檢,自採檢醫院返家後,於接獲通知檢驗結果前,應留在家中,不可外出,如檢驗結果陽性,衛生局將會通知您及安排就醫。另於獲知檢驗結果為陰性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滿7天。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是大敵 3大類型肺炎名列死亡主因之一
「肺炎」是指某些病原入侵肺臟所引起的發炎反應,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肺炎,其中又以小於5歲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免疫系統較差的民眾容易罹病。至目前為止,肺炎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百璽指出,肺炎依照病原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還可區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 常見肺炎鏈球菌 長者易感染社區型肺炎指的是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的病人發生之肺臟細菌感染。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細菌感染而演變成肺炎的病患,大多代表身體狀況較差或是免疫功能較低下。」陳百璽解釋,身體健康、免疫力良好的民眾,對於細菌的感染應該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的細菌集中在鼻、口、咽喉等上呼吸道感染;然而老人家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抵抗力較差,容易併發下呼吸道的感染,造成肺炎。醫院型肺炎 常有抗藥性 嚴重度較高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陳百璽說明,一般來說,由於病患本身因外傷、手術、腫瘤治療、器官嚴重疾病等原因安排住院治療,在治療期間身體抵抗力較為低下,甚至有些病患需要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皆容易在住院期間感染肺炎。他表示,院內感染的病菌,多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染病之後的嚴重度較高,抗生素不容易有效控制。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陳百璽表示,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另外,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陳百璽指出,由於人體口腔及腸胃道裡面,存有許多種類的細菌,因此食物或是胃部逆流的液體、嘔吐物進到肺部後,常常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加上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因此在治療上相對困難。COVID-19引發肺炎 重症患者後遺症多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後引發的肺部發炎問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和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體結合而感染人體細胞,而肺臟裡面的第二型肺泡細胞也因富含ACE2接受體而容易被病毒感染,因此和流感病毒比較起來,新冠病毒造成的肺炎比例較高。醫師提醒,有些感染新冠病毒且造成肺炎問題的病患,即使在疾病痊癒後,仍然遺留了一定的後遺症。例如越是重症的病患,儘管肺臟裡病毒量減少、發炎物質減少,但卻出現了肺部纖維化的現象,進而導致無法恢復的肺功能損害,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可怕的地方。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本土確診1例、境外4例 死亡案例請慰問金才知沒通報
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死亡案例,死者是6月27日死亡,但就診醫院沒有通報,一直到家屬和台北市請領慰問金才發現,未來會請北市督導該院確實申報,目前解隔離率為92.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例本土病例(案16112),為30多歲男性,因其他原因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7.5)。個案為無症狀感染,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已匡列接觸者1名,餘疫調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案9933),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及萬華區活動史,5月21日出現喉嚨刺激感、咳嗽等症狀,5月27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3日確診,6月27日死亡。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31日累計公布14,79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3,69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美國(案16113、案16115)、俄羅斯(案16114)、南非(案16116)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19日至8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733,76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716,052例排除),其中16,006例確診,分別為1,424例境外移入,14,5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 83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0例、台北市317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10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9-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組織添監控名單 新變種病毒株Mu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正在監控新變種病毒株Mu。世衛目前辨識出4種COVID-19高關注變異株,包括Alpha與Delta,認為可能使疫情惡化,另有5個變種需要監控。新監控的Mu變異株是所謂「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 of interest),今年初首度在哥倫比亞發現,在南美與歐洲也有零星疫情通報。不過,專家表示,Mu變異株不像具高度傳染力的Delta變異株。儘管Mu變異株僅占全球病例的一小部分,科學家仍在研究它是否具有「免疫逃脫特性」。● 什麼是Mu變異株?Mu變異株又被稱為B.1.621,1月間首度在哥倫比亞發現,是世衛列出5種「需留意變異株」之一。這代表雖然世衛認為它值得特別監控,但不至於像Alpha和Delta變異株造成這麼多麻煩。後兩者因為傳染性增強,被列為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Mu變異株的加入,是6月Lambda變異株被添入名單以來,「需留意變異株」再次增加成員。根據世衛最新的流行病學報告,Mu變異株被列為需留意變異株,是因為「Mu變種有一系列的變異,顯示可能具有免疫逃脫特性」,需要進一步研究。昆士蘭大學馬特衛生中心的傳染性疾病防治專家葛里芬(Paul Griffin)表示,衛生專家一直在留意「逃脫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可能透過病毒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突變,更容易感染已經接種疫苗者。他表示:「如果棘狀蛋白發生重大變化,疫苗很可能會效果不佳。」世衛強調,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Mu變異株的影響,但葛里芬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Mu符合逃逸變異株的特性。根據世衛組織,自從首次發現後,Mu變異株在全球的盛行率事實上已經下降,然而「在哥倫比亞(39%)和厄瓜多(13%)的盛行率持續上升」。Mu變異株占全球所有COVID-19感染案例的不到0.1%,但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也傳出案例。● Mu變異株會對疫苗帶來什麼影響?世衛的流行病學報告指出,初步數據顯示Mu變異株似乎對抗體更有抵抗力。不過葛里芬表示,實驗數據不能完全呈現人體免疫力在現實世界的運作情況。● 世衛組織目前共監控哪些變種病毒?世衛組織目前辨識出4種「高關注變異株」,包括目前在193個國家現蹤的Alpha,以及在170國出現的Delta。另有包括Mu在內的5個「需留意變異株」。5個需留意變異株:Eta變異株,2020年12月首次在多國發現。Iota變異株,2020年11月首次在美國發現。Kappa變異株,2020年10月首次在印度發現。Lambda變異株,2020年12月首次在祕魯發現。Mu變異株,2021年1月首次在哥倫比亞發現。4個高關注變異株,被認為有可能使疫情惡化:Alpha變異株,2020年9月首次在英國發現。Beta變異株,2020年5月首次在南非發現。Gamma變異株,2020年11月首次在巴西發現。Delta變異株,2020年10月首次在印度發現。SARS-CoV-2是造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隨著時間推移,SARS-CoV-2變種病毒數量預期會增加,因為病毒傳播越廣,變異的機會就越多。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提前到貨 黃暐瀚:195萬劑、9月1日到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台積電與慈濟購捐1500萬劑BNT疫苗,8月底將有部分上海復星代理疫苗出貨到台灣。名嘴黃暐瀚今爆料,他掌握的劑量數為195萬劑,8月31日上飛機,9月1日到貨。黃暐瀚表示,將到貨的BNT疫苗,1瓶4.5mL、打6劑,瓶身上面寫簡體字,盒裝寫復必泰。指揮中心表示,相關BNT疫苗到貨訊息,是日前台積電主動告知,鴻海永齡也提供相關訊息表示,由上海復星代理的BNT原廠疫苗,將於8月下旬出廠,這批疫苗比捐贈單位預定的首批供應期程還要早。黃暐瀚還原指出,這批疫苗是郭台銘去歐洲後,看到在捷克打的BNT疫苗,瓶身就寫Comirnaty,也就是上海復星的復必泰,一問才發覺澳洲、日本、德國打完的疫苗黃卡都是寫Comirnaty。黃暐瀚說,郭台銘當時覺得台灣社會對Comirnaty好像已沒有這麼排斥,就想說除了下訂的1500萬劑疫苗外,有Comirnaty的也買,就去問BNT總廠有沒有Comirnaty現貨可買,但發覺沒有。黃暐瀚表示,之後BNT總廠告知郭台銘有300萬劑寫有「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疫苗現貨,其中「冠」為簡體字,但郭一時沒辦法決定,才在群組中詢問台積電與慈濟等夥伴看法,台積電就去問指揮中心。黃暐瀚說,為了要不要買這批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與專家開會,總統府與民進黨也有做一些討論,最後才決定要買,但經一番周折,決定要時只剩195萬劑。黃暐瀚表示,他8月中旬就掌握相關訊息,也曾在主持的廣播節目中公開講過,只是當時未引起注意。黃暐瀚說,第一批進到台灣的AZ疫苗3月3日的11.7萬劑,第一批進到台灣的莫德納疫苗是5月28日的15萬劑,這次8月31日起飛、9月1日到台灣的195萬劑BNT疫苗屬大量到貨。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2劑輝瑞或AZ 英國研究:半年內保護力就下降
英國研究發現,施打2劑輝瑞/BNT或AZ疫苗後,對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保護力會在6個月內開始衰退。這也證明部分國家替民眾接種「追加劑」,確實有其道理。英國疫情追蹤應用程式「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分析資料後發現,與接種完第2劑後的首個月相較,5至6個月後,輝瑞/BNT疫苗避免感染的效力將從88%下降至74%。AZ疫苗的效力從則會從首月的77%下降到4至5個月後的67%。上述研究資料來自逾100萬名應用程式使用者,研究人員比較了已接種者與對照組(未接種者)的染疫通報案例。研發ZOE程式的ZOE有限公司(ZOE Ltd)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研究員史派克特(Tim Spector)表示,在最差的情況下,到了冬季,年長者或醫護人員即使已施打2劑疫苗,疫苗保護力仍可能降低至50%以下。史派克特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從研究結果看來,大家必須採取行動,「我們不能袖手旁觀,看著(疫苗)保護力慢慢減弱。目前確診人數仍然很多,染疫機率也居高不下」。ZOE有限公司成立於3年前。ZOE應用程式則是一項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英國政府衛生與社會關懷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Social Care)資助的非營利計劃。先前多名權威專家指出,年長者與脆弱族群可能有必要接種追加劑。目前英國等歐洲國家都計畫要從9月開始提供COVID-19疫苗追加劑。美國政府也準備於9月中開始,向完整接種疫苗已逾8個月者提供第3劑疫苗。
-
2021-08-14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提升細胞功能對抗疫情?營養師:每天吃「這3類」食物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COVID-19流行期間,能夠提升自己的免疫功能很重要,才有本錢對抗病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徐裴莉指出,研究發現,「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減輕此波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相關風險和發病率。1.每日攝取3份蔬菜類、2份水果類,搭配全穀雜糧類蔬果雜糧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C、D、E、B群、鋅、硒、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它們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節劑,可利用多種途徑促進免疫細胞功能,進而優化免疫系統。 2.每日補充適量的豆魚蛋肉類與1-2杯的乳品含有優質蛋白質,可建造修補上皮細胞及器官組織,為身體提供良好防禦屏障,降低病毒入侵機會,同時可以維持肌肉組成,避免衰弱肌少症狀。3.每日攝取油脂及堅果種子類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海鮮,海藻油,海魚和亞麻籽中存在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支持免疫系統;橄欖油、葵花油、紅花籽油和堅果中的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則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每天要喝足量的水,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品的攝取徐裴莉表示,文獻顯示足夠的水分對於細胞穩定、腎臟功能維持、體溫控制、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胃腸道和心臟功能以及預防頭痛、脫水等至關重要。根據不同年齡層、活動量、生理和疾病狀態,每天建議兒童4-5杯,青少年7-11杯,成年人10-12杯的水份需求。此外,目前尚無文獻顯示營養補充品對於預防COVID-19的功效,因此最好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無須從補充品中獲得。徐裴莉提醒大家,面對疫情,建議民眾每日以新鮮食物作為均衡飲食的基礎,注意水分補充,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品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需根據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建議補充,否則多食無益。除了平日的飲食保養,應以謹慎態度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才是杜絕疫情流行的根本之道。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8-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父親節返鄉潮考驗防疫 陳時中籲有症狀者留在家
父親節將近,外界擔心返鄉潮恐使疫情擴散。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國內社區整體安全、隱形傳播鏈也少,但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呼籲有症狀務必留在家休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2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新增的10例本土病例,為5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8月4日至8月5日,有7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陳時中說,個案分布以新北市4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例、嘉義縣2例、彰化縣1例;其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陳時中指出,今天新增3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均為70多歲且未接種COVID-19疫苗,發病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4日,確診日介於5月21日至6月6日,死亡日介於5月28日至7月21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4日累計公布1萬454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01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5%。近期國內疫情降級且父親節將近,外界擔心民眾返鄉造成疫情擴散。陳時中表示,每次節日都是對台灣防疫的一大考驗,目前社區雖然是安全的,隱形傳播鏈也非常少,但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呼籲有症狀一定要在家休息,返鄉者務必把口罩戴好,這是最基本過節的認知。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7萬92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215萬3856例排除),其中1萬5765例確診,分別為1282例境外移入,1萬4430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8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7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8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93例、台北市300例、基隆市27例、桃園市24例、彰化縣14例、新竹縣11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7-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疾管中心:Delta變異株傳染力堪比水痘 恐引發重症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今天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內部文件形容,Delta變異株的傳染力堪比水痘,並警告恐引發重症。「華盛頓郵報」網站張貼的CDC報告中說,Delta變異株更容易突破疫苗保護,但也稱這種狀況十分罕見。CDC在報告摘要中表示,Delta變異株具高傳染性,引發的症狀很可能比起其他變異株更加嚴重,且突破性感染(接種疫苗後感染病毒)的傳播力,可能和沒接種疫苗者相比差不多。不過,CDC的數據顯示,對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來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與死亡方面,仍然高度有效。這些結論,很可能會引發是否有必要再度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的相關辯論。即使是在已經廣泛施打疫苗的國家以及已放寬封城限制地區。CDC報告中建議,除了施打疫苗之外,民眾普遍需要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紐約時報」同樣引述報告內容表示,這就是為何CDC本週政策大轉彎,呼籲打完疫苗的民眾,在疫情熱區室內仍應戴口罩。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Walensky)告訴紐時,最新研究顯示,已接種疫苗仍感染Delta變異株的人,在鼻子與喉嚨仍帶有大量病毒。瓦倫斯基也證實這份報告的真實性,她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我想民眾必須要理解,我們不是在喊狼來了,這真的很嚴重。這是已知傳染性最高的病毒之一,麻疹、水痘,還有這個(Delta變異株),都非常高。」報告指出,Delta變異株比起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原始病毒株更具傳染力,也比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伊波拉病毒(Ebola)、一般感冒、季節流感,以及天花病毒的傳染力都要強。報告表示,Delta變異株的高傳染力堪比水痘。不過報告也表示,Delta變異株的致命性大致與原始病毒株相同,而SARS和伊波拉等其他疾病,都有更高致死率。文件指出,CDC下一步是要立刻「承認這場戰爭已經轉變」,提升大眾對突破性感染以及接種疫苗的人可大幅降低罹患重症風險等認識。紐約時報指出,CDC可望在30日公布更多有關Delta變異株的資料。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BNT... 出國旅遊,哪種疫苗獲得最多國家認可? ICU醫生陳志金解密告訴你
新冠疫苗被認為是遏制大流行最有希望的方法2019年底,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現在被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2 ,被發現為中國湖北武漢市發生多起肺炎病例的原因。而後迅速傳播,導致全球大流行。2020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疾病命名為 COVID-19,而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被認為是遏制大流行的最有希望的方法。哪種疫苗獲得最多國家的入境認可?台灣也開始大規模的施打疫苗,希望能透過疫苗來增加保謢力,有出國需求、想出國旅遊的的民眾也希望自己所打的疫苗,有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對此ICU醫生陳志金在臉書PO文分享「哪種疫苗獲得最多國家認可」。陳志金分享,根據《經濟學人》7/20的報導,獲得最多國家的入境認的新冠疫苗是AZ疫苗,有近120個國家;其次是輝瑞BNT疫苗,有近90個家;莫得納疫苗則排名第五。陳志金說明,這個數據可能跟AZ在最多的國家被使用有關,也有些國家不會要求疫苗注射證明。
-
2021-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JAMA》最新研究:使用瑞德西韋治療增住院天數
今天偶然看到聯合新聞網在2021-7-11發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致死率破5%/瑞德西韋用藥時機提前 指引調整慢。它的第二段是:「在用藥方面,早在去年,生產瑞德西韋的吉立亞藥廠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投藥時機應提前至輕、中度,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的用藥指引直到六月初才調整。」問題是,瑞德西韋,這個一度被吹捧為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真的有用嗎?我是在2020-2-3發表第一篇有關瑞德西韋的文章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而第一段是:「頂尖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20-1-31發表論文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首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這篇論文是在報導美國首例的新冠肺炎病患,包括他的病史與療程。在該病患住院後的第7天,醫生決定“溫情”採用一款尚在研發中,名為Remdesivir的新藥,而在用藥後的隔天,患者的臨床狀況得到改善。很快地,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瑞德西韋被冠上「神藥」,成為當時網路和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中國和台灣也爭先恐後地搶著要自行生產。請看我在2020年2月發表的另外三篇文章:2020-2-6:唉!專利這件事:武漢病毒2020-2-13:武漢肺炎試驗藥,中國量產2020-2-22:合成「瑞德西韋」,樂歪了後續的臨床試驗顯示瑞德西韋能將重症患者的住院天數從15天縮減至11天,所以美國FDA在5月給予緊急授權,而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的股價也隨之暴漲,請看瑞德西韋,最大贏家,如我所料。在10月,美國FDA更是給予瑞德西韋正式授權,而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也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請看川普的新冠: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前天(2021-7-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Remdesivir Treatment With Survival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mong US Veteran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在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中,瑞德西韋治療與生存和住院時間的關聯)。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美國的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VHA) 是美國最大的綜合醫療保健系統。在瑞德西韋都還沒有被緊急授權之前,VHA就已經在使用瑞德西韋來治療新冠肺炎病患。從2020-5-1到2020-10-8,它所屬的123家醫院共收容了5898位新冠肺炎病患,其中2374人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而另外的3524人則沒有。為了能在研究上做公平的比較(去除干擾因素,如年紀、藥物使用、呼吸器使用),研究人員最後挑選了1172位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以及1172位沒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來做分析。結果顯示:1.在30天死亡率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43人死亡,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24人死亡。2.在住院天數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4到12天,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1到7天。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這項針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的隊列研究中,瑞德西韋治療與提高生存率無關,但與更長的住院時間有關。 常規使用瑞德西韋可能與增加病床使用有關,但與提高生存率無關。JAMA期刊有邀請邁阿密大學的Gio Baracco醫生寫了一篇編輯評論Remdesivir Use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The Paradox of a Clinical Trial vs Real-Life Use(瑞德西韋的使用和住院時間——臨床試驗與實際使用的悖論)。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臨床試驗的結果是一回事,實際使用的結果卻可能是另一回事。打從新冠疫情爆發後,一個又一個神藥,什麼奎寧、伊維菌素、清冠一號,前仆後繼,有些甚至是捲土重來。但是,到現在,連一個站得住腳的都沒有。請看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奎寧的教訓還不夠?。真不知那些大放厥詞,吹捧這些神藥的醫生、教授、名嘴,看到JAMA這兩篇論文,會有什麼感想。註:本文插圖是一本書的封面。書名是Remdesivir: Scientists Breakthrough To heal And Safe Human Race(瑞德西韋:科學家突破以治愈和拯救人類)。原文:神藥「瑞德西韋」悖論:住院天數增加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積、永齡千萬BNT底定 慈濟跟進500萬劑
台積電、鴻海及永齡慈善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昨天同時宣布各完成五百萬劑BNT疫苗採購,並捐贈衛福部疾管署作為新型冠狀病毒防疫使用,預計最快九月底後可按照德國原廠生產排程及台灣接種狀況依序送抵台灣。據指出,慈濟基金會也傳出好消息,將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簽約,永齡、慈濟、台積電合計一千五百萬劑的BNT疫苗能同步分批進到台灣。秉持「原廠製造」等三原則台積電、鴻海感謝多方支持及總統府、行政院、衛福部與疾管署的授權協助,並強調此次疫苗捐贈專案秉持「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三大原則處理,確保疫苗品質符合疾管署及相關法規要求。行政院昨天也舉行記者會,感謝台積電、鴻海全力奉獻、公私協力完成這項專案。德國生技BioNTech十二日宣布銷售一千萬劑疫苗給台灣。BioNTech執行長沙辛說,盡可能提供全球更多人耐受性良好和有效的疫苗,是公司既定目標,BioNTech很高興能提供台灣民眾歐盟製造的疫苗。郭:商業採購 北京未干涉昨天凌晨,鴻海及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先在臉書宣布,並強調在提出捐贈案後的洽購期間,大陸北京當局未有任何指導或干涉,感謝讓採購行為歸諸商業條件談判本質進行。不過,昨天台積電、鴻海及永齡基金會聯合新聞稿上,並未提及「上海復星」與「北京未干涉」字眼。郭台銘表示,從五月廿三日提出BNT捐贈方案到送件食藥署、政院授權剛好七周,自知責任重大,阻礙重重,「對於大家期待疫苗的焦慮,我與團隊都感同身受,很欣慰能給大家一個交代」,但還不能放鬆,要持續努力催促到貨時間和數量。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在疫情嚴峻時刻,能藉由捐贈疫苗協助抗疫是台積電實踐企業公民角色具體實現,「相信當克服疫情帶來挑戰之時,我們也會蛻變得更為強韌。」針對復星合約公告提及這批疫苗將被買方捐贈予「台灣地區」疾病管制機構,遭外界質疑矮化,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說,政府部會、機關簽署契約一定使用正式官方名稱,被質疑有損國格、矮化政府的情形不容發生,相信兩捐贈單位不會、也沒做出這樣的事。捐贈金額不超過1.75億美元羅秉成表示,締約過程分為預採購契約,由兩捐贈單位直接與香港復星進行商業磋商、談判後才訂採購契約,「疾管署不是契約當事人」;出售方是香港復星,是上海復星的子公司,依相關規定發布公告、重訊,和政府無關。台積電和鴻海都表示,捐贈金額不超過等值約一點七五億美元,包含疫苗採購、冷鏈物流及處理服務與保險等,若以匯率廿八元計算,約新台幣四十九億元,每劑約九八○元(換算每劑約卅五美元)。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積電、鴻海永齡採購的BNT疫苗何時抵台?誰最適合施打?
上海復星醫藥昨晚(11日)宣布,將向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委託的裕利醫藥銷售共計一千萬劑mRNA新冠疫苗,該等疫苗將被買方捐贈予台灣疾病管制機構用於當地接種。而台積電、鴻海及永齡基金會亦於今天(12日)對外發出聯合新聞稿宣布已順利完成合約簽署,各完成500萬劑BNT疫苗予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作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疫使用,預計最快9月底後可按照德國原廠生產排程及台灣接種狀況依序送抵台灣。據了解,這一千萬劑BNT疫苗並非上海復星現在手上握有「復必泰」字樣的三千萬劑,而是再請上海復星向德國原廠重新進口,因此簽約後下訂單,錢付了之後才會生產、包裝等等這些過程預計要八周,算一算十月能來就不錯了,但目前看來都很樂觀。根據知情人士指出,此次台積電和鴻海/永齡的疫苗交易價格,為每劑三十三美元出頭,其中三十美元是疫苗價格,其餘是運輸、冷鏈和運輸保險、以及另外製作標籤等費用,總計花費超過三億三千萬美元,折合台幣超過九十二億元。其中永齡基金會出資部分,全由郭台銘支付費用。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距離BNT疫苗到貨還有一段時間,國際正進行各種試驗,屆時若青少年只能施打BNT疫苗,將保留部分疫苗供學生接種。至於BNT疫苗需要攝氏負70度的冷鏈條件運送部分,目前歐盟放寬BNT疫苗的保存條件,置於攝氏2至8度下,從五天延長至一個月。陳時中表示,因新藥、新疫苗剛出來設定的保存條件都較嚴格,期限較短。但隨著上市時間越長,相關實證下與時俱進,變成可以維持或延長。不過陳時中表示,不論是否改變保存方式,台灣冷鏈技術儲備都足夠。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積電、鴻海永齡聯合宣布:BNT疫苗最快9月底抵台
台積電、鴻海及永齡基金會今天發出聯合新聞稿宣布已順利完成合約簽署,各完成500萬劑BNT疫苗予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作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疫使用,預計最快9月底後可按照德國原廠生產排程及台灣接種狀況依序送抵台灣。新聞稿指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暨永齡慈善社會福利事業基今日宣布各完成500萬劑BNT(BioNTech)162b2疫苗採購並捐贈予行政院衛福部疾管署作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防疫使用。台積公司、鴻海公司與永齡基金會有鑑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帶給全球的巨大衝擊,在台灣疫情升溫後,立即評估並積極投入洽商疫苗採購捐贈事宜,感謝多方支持及政府包含總統府、行政院、衛福部與疾管署的授權協助,也已順利完成合約簽署,並將所採購BNT162b2疫苗全數捐贈予衛福部疾管署,預計最快9月底後可按照德國原廠生產排程及台灣接種狀況依序送抵台灣。此次疫苗捐贈專案秉持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之三大原則處理,確保疫苗品質符合行政院衛福部疾管署及相關法規要求。完成BNT162b2疫苗捐贈後,後續疫苗配送來台時程以及施打訊息,將統一依照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為主。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表示,從5月23日向有關當局提出BNT 疫苗捐贈方案,並自6月1日送件到食藥署,6 月18日政院宣布正式授權至今天剛好7周,這段時間他自知責任重大,阻礙重重,但疫苗採購團隊始終抱持希望,也儘可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採購及捐贈的法律程序。郭台銘說,對大家期待疫苗的焦慮,他與團隊都感同身受。很欣慰今日終於能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但還不能放鬆,因為持續還要努力催促到貨時間和到貨數量,但這批來自德國原廠直送的疫苗,相信可以協助台灣社會面對疫情時增加信心並且得到喘息。在海外疫情依舊嚴峻的狀況下,台灣未來還是可能有第二波、第三波病毒的侵襲,大家仍應依循防疫規定。團結是克服逆境的解藥,台灣加油,期待疫過天晴。台積公司董事長劉德音表示,因應COVID-19疫情對世界各地帶來的威脅與挑戰,台積公司運用自身專業知識與全球物流資源,協同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以及公司海外據點自2020年起致力於支援全球防疫工作,從台積所在地出發提供防疫所需協助。劉德音表示,此次在台灣疫情嚴峻的時刻,能藉由捐贈疫苗協助抗疫是台積公司實踐企業公民角色的具體實現,「相信當克服疫情帶來的挑戰之時,我們也會蛻變得更為強韌。」鴻海公司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台灣社會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疫苗資源。我們全權委託郭創辦人,透過永齡基金會的力量主動洽商引進疫苗,提供給台灣醫療防疫體系,善盡社會責任。鴻海公司深知台灣要建構完整的防疫網,企業團體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加入全社會的防疫團隊及體系。每個社區、家庭才有保障,大家才能渡過難關。
-
2021-07-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種疫苗(AZ疫苗、莫德納疫苗、BNT疫苗、嬌生疫苗)有何不同!醫師詳解告訴你
COVID-19:預防新冠肺炎 (SARS-CoV-2) 的疫苗2019 年底,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現在被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2 (SARS-CoV-2),被發現為中國湖北武漢市發生多起肺炎病例的原因。而後迅速傳播,導致全球大流行。 2020年 2月,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疾病命名為 COVID-19。預防 SARS-CoV-2 感染的疫苗被認為是遏制大流行的最有希望的方法。到 2020 年底,世界各地已有多種疫苗可供使用,40多種候選疫苗正在進行人體試驗,150多種處於臨床前試驗階段。以下將介紹SARS-CoV-2 疫苗,重點會聚焦在目前可用的疫苗。疫苗種類目前開發中或是正在使用的疫苗,是由以下幾種不同的平台開發 COVID-19 疫苗。其中一些是屬於傳統方法,例如非活性病毒或減毒活病毒製造及非活性流感疫苗和麻疹疫苗。其他方法採用更新的方法,例如重組蛋白疫苗(用於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和載體疫苗(用於伊波拉疫苗)。而也有部分是過去未曾臨床使用的方法,如 RNA 和 DNA 疫苗。◎非活性疫苗:非活性疫苗是藉由在細胞培養中培養 出SARS-CoV-2,之後以化學方式去活化來製造疫苗。去活化的病毒通常與明礬或其他佐劑結合以刺激加強免疫反應。非活性疫苗通常以肌肉注射。對 SARS-CoV-2 非活性疫苗的免疫反應不僅會針對棘蛋白(spike protein ),還會針對病毒的其他部分。中國、印度和哈薩克斯坦正在開發或使用非活性疫苗預防 SARS-CoV-2 感染。◎減毒活疫苗:減毒活疫苗是藉由基因變化產生減弱的野生型病毒來製造生產的;這些減弱的病毒在接受者體內可以複製以刺激產生免疫反應。理想上的減毒過程可以培養出喪失毒力但保持免疫抗原性。減毒活疫苗有望刺激對整體病毒的多個成分的體液和細胞免疫。活疫苗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們可以鼻內給藥,就像減毒活流感疫苗一樣,這可能會在病毒進入上呼吸道的部位誘導粘膜免疫反應。然而,減毒活疫苗的安全問題仍舊是一大顧慮。幾種減毒的 COVID-19 疫苗都處於開發階段,並未進入人體試驗。◎重組蛋白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由部分病毒蛋白所組成。這樣的疫苗通常是肌肉注射的,製造過程不需藉由病毒的複製,有利於生產,疫苗的產出取決生產棘蛋白(SPKIE-protein)的能力。其他開發的重組蛋白疫苗包括重組棘蛋白疫苗、重組受體結合域疫苗和病毒樣顆粒疫苗。◎載體疫苗 (Vector vaccines ) : 載體疫苗就複製能力分為無複製的載體疫苗與具複製能力載體疫苗。>>無複製的載體疫苗:無複製的載體疫苗是選擇特定的載體病毒,該載體病毒必須不會於體內複製但同時可以表現刺激免疫標的蛋白。而腺病毒載體是目前最為人知的載體。載體疫苗的缺點是對載體(如腺病毒)的已有免疫力者會減弱疫苗的免疫刺激性,因此會選擇使用人類不常見的病毒載體或是源自動物病毒的載體(例如黑猩猩腺病毒)。目前正在開發的 SARS-CoV-2 複製無能載體疫苗都是肌肉注射的,以棘蛋白為刺激免疫標的。>>具複製能力的載體疫苗:有複製能力的載體來源於減毒的病毒。具有複製能力的載體因為它們在接種者內複製並刺激天然免疫反應通常產生更大的免疫反應。麻疹疫苗株載體被認為是可能的載體,理想上這樣的疫苗也可以由鼻內給藥以刺激病毒進入部位的粘膜免疫。目前幾種具複製能力的載體疫苗都處於早期試驗階段。◎非活病毒載體疫苗:滅毒活病毒載體的設計為非活性載體病毒的前提表現標的蛋白,因為它們無法複製,因此更安全,即使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也是如此。非活病毒載體 COVID-19 疫苗仍處於臨床前開發階段。◎DNA疫苗:DNA疫苗由含有哺乳動物表達啟動子和標的基因的質粒DNA組成,以便標的蛋白在疫苗接受者體內表達。可以在大腸桿菌中產生大量穩定的質粒DNA,這是一個主要的生產優勢。然而,DNA疫苗通常免疫原刺激性低限。此外,DNA疫苗必須到達細胞核才能轉錄為信使 RNA (mRNA),而後才能產生蛋白質來刺激免疫反應。正在開發的 SARS-CoV-2 DNA疫苗以棘蛋白基因為標的基因。◎RNA疫苗:RNA疫苗是世界上首批生產作為 SARS-CoV-2的疫苗,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疫苗使用方法。接種疫苗之後,RNA就會被轉譯成標的蛋白,而引發免疫反應。 mRNA留在細胞質中,並不進入細胞核,不會與接種者的 DNA相互作用。RNA疫苗在體外生產,有利於生產。然而新的技術是否能應付全球目前迫切所需是一大問題,而其中必須保持在非常低的溫度下,令儲存與運送是一大考驗。現今SARS-CoV-2 疫苗的接種目前主要在歐美地區使用的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為兩種mRNA疫苗:BNT162b2(輝瑞-BioNTech 疫苗)和 mRNA-1273(Moderna 莫德納疫苗)和兩種腺病毒載體疫苗 Ad26.COV2.S(Janssen嬌生疫苗)和ChAdOx1 nCoV-19/AZD1222 (牛津大學/阿斯利康 AZ 疫苗)。AZ疫苗、莫德納疫苗、BNT疫苗及嬌生疫苗介紹說明最後小叮嚀◎COVID-19 疫苗的開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而同時有幾種不同的平台同時進行中。◎目前COVID-19 疫苗的主要抗原標的都是表面棘蛋白。◎基於不同的研究設計,並不建議單獨比較不同疫苗的功效,建議應儘速接種已經獲核可的疫苗。◎兩種mRNA疫苗要接受兩劑肌肉注射,間隔4週最遲不應超過6週;AZ疫苗兩劑肌肉注射建議間隔8-12週;Janssen 疫苗單一次肌肉注射即可。◎四種疫苗都建議在18歲以上成人接種,而BNT建議在16歲以上(部分國家開放至12歲以上)。◎副作用包括局部和全身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發燒、疲勞和頭痛。如果出現這些反應,可以服用藥物緩解,但不鼓勵預防性使用。◎疫苗接種的唯一禁忌症是對疫苗或其任何成分的嚴重或立即過敏反應。應在接種疫苗後至少15-30分鐘內監測所有個體的即時反應。◎據報導,接種AZ疫苗和 Jassen疫苗發生與血小板減少症(例如腦靜脈竇血栓形成)血栓事件的病例可能有相關性,但是極為罕見,分析主要是在接種疫苗的前兩週內發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