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12014
筆 文章
-
-
2024-08-16 醫療.中醫
什麼是衰弱?不只長者才會衰弱!評定衰弱5指標
不只長者才會衰弱,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中醫師指出,許多中壯年因疾病、意外傷害或遭逢人世變故等,也可能產生「衰弱前期」表現,要積極預防與補強。沒減肥卻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變慢、自述疲憊感,以及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出現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有些人感染新冠肺炎後雖痊癒,但總感覺吸氣吸不滿,體力精神大不如前,就是一種虛的表現。「衰弱」有哪些症狀?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說,衰弱以現代醫學來說,主要是物理性症狀,如體重減輕、手腳力量變差、活動力下降等;傳統醫學角度,牽涉的是氣血足不足夠,陰陽平不平衡,表徵大多是食欲差、消瘦、氣短、面色憔悴、乏力伴隨手腳冰冷、失眠、盜汗或多汗、頻尿等。要如何評定衰弱前期,趙品諭指出,「衰弱表型」有5種指標,包括非刻意的體重減輕、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自述疲憊感、體能活動度降低,只要有2項即可能是衰弱前期。治療上,可針對虛進行藥補。趙品諭說,常見藥材有參、山藥、枸杞、黃耆、當歸等,像生脈飲有西洋參成分,養筋壯骨調理有山藥、黃耆、枸杞等,加味四物湯有當歸等成分,民眾可與中醫師討論合適的藥補方向。2種居家活動改善衰弱:●呼吸運動:坐在椅上雙腳自然垂地,肩膀放鬆後縮下巴、微挺胸,靠鼻部進行呼吸訓練。吸氣和呼氣時,肩膀不能有起伏,吸氣把腹部甚至骨盆腔撐到最大,呼氣時壓到最扁,可幫助橫膈膜與腹部活化。●深蹲運動:身體靠牆,膝蓋盡可能彎曲至90度,放鬆腰背,但腹部、大腿、臀部甚至骨盆用力,先試著維持1分鐘,再慢慢拉長時間、增加次數,可訓練核心肌肉強化身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6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新冠已經好了,為何咳嗽還不好?不單純的呼吸道問題怎麼解決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四:新冠肺炎【建議掛號科別】胸腔內科新冠的咳嗽 平均時間為19天新冠後咳嗽是相對於疲勞和喘比較輕微的症狀,但也十分惱人。大約六七成的病患得到新冠肺炎時會咳嗽,平均咳嗽時間為19天,但就是有人會咳好幾個月。跟所有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樣,大部分的人三個禮拜內會好,但就是會有人超過三周還在咳。門診很多過去並沒有氣喘或過敏病史的年輕人,新冠後咳嗽好幾個月都不會好,在這咳嗽大家就很害怕的時節,咳不好常引人側目,令人十分困擾。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時導致黏膜發炎物質釋放,持續咳嗽很好理解,但痊癒後為什麼還會持續咳嗽的原因其實並不明確。過去呼吸道病毒研究指出,呼吸道病毒感染後,可以改變呼吸道上皮神經物質的傳導,甚至直接調節迷走神經,使感覺神經敏感性和活動性大增,導致氣管非常敏感,任何輕微風吹草動就很容以咳嗽。這種狀況下,只要吹到冷風,吃到辣椒,或是胃酸一點點逆流,可能就會咳嗽不止。當然,新冠不會只有導致咳嗽,同一篇研究提及病毒感染也會增強迷走神經對支氣管收縮的調控,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新冠後持續咳嗽的患者,我們去做氣喘肺功能測試,都有陽性的反應。臨床觀察有一些過去沒有氣喘的個案,感染新冠後被誘發咳嗽變異性氣喘的表現,這群個案對氣喘藥物治療的反應很好,持續治療後症狀就明顯緩解,後續追蹤肺功能也回到正常。長新冠咳嗽 不是單純的呼吸道問題因此,長新冠的咳嗽,並不是單純的呼吸道問題,可能包含了新冠病毒導致的後續神經炎症狀,因為神經發炎與調控過敏的現象,導致咳嗽很難改善。這種狀況下,單純呼吸道的藥物,不太容易看到很好的療效,目前建議的止咳藥多半是有神經調控成分的藥物會比較有效,其他輔助的做法就是使用抗過敏藥物,減少過度敏感的反應。但如果神經還是持續發炎和過敏,這些藥物其實就只是症狀治療,還是要適當的休息讓身體復原,以及避免接觸致敏物質導致咳嗽的發生。當然,有一些止痛的神經調節劑可能對咳嗽有效,但這些神經內科的藥物可能會影響認知功能,目前我還沒有使用在咳嗽的患者身上過。對於具有支氣管敏感性的咳嗽病人,用氣喘的方式治療,咳嗽可以明顯改善。還有許多研究進行中,這也代表目前長新冠的咳嗽治療並沒有很好的藥物和方案,但仍可釐清除了呼吸道黏膜的問題,還有神經發炎敏感的機轉,是未來研究新藥的大重點!參考文獻網址:1.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1)00125-9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678280/3.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8-020-00406-6(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3 醫療.感染科
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非藥物介入3防線阻病毒
最近感到「腹背受敵」,門診不少小朋友因發燒就診,有時一節門診就能集滿呼吸道四大魔王病毒:流感病毒、新冠肺炎病毒、腸病毒、腺病毒。更慘的是,自己認真的戴好口罩、勤洗手、回家也立刻洗澡,那知家裡的太太和女兒卻從其他地方被傳染了新冠病毒。病毒來勢洶洶無孔不入,民眾要小心,病毒就在您身邊。根據疾管署統計,腸病毒自從4月中旬進入流行期,至今尚未減緩;往年流感在秋、冬兩季流行,今年春、夏兩季的流感個案卻沒有顯著降低。更麻煩的是,新冠肺炎在近幾周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的疫情與隔離措施,改變民眾對病毒的免疫力,也改變了病毒的流行模式;其次,新冠肺炎疫情退燒後,口罩禁令逐漸解封,民眾群聚與往來各地也不受限制,因此藉由飛沫傳染的呼吸道病毒自然更快、更廣地傳播。「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在疫情期間廣為人知,也對疫情的控制有顯著效益。一份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顯示,德國在2020-2021年疫情期間,非藥物介入措施在3至4歲幼童新冠肺炎的防治成效,與疫情前的2019-2020年相比,能減少60%至100%的病毒傳播。但是,要求所有人回到新冠疫情那時的隔離與控管顯然不切實際,只是在各種呼吸道病毒愈來愈活躍的此時,能力所及的「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對自身與周遭人的健康很有幫助。新冠疫情期間的「非藥物介入措施」3大守則:1.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時常清潔手部、呼吸道禮儀、戴口罩、確診時居家隔離。2.社區擴散時:接觸者自主防疫、限制聚會、居家辦公、規則清潔物體表面、適當通風。3.疫情爆發時:待在家、群體快篩、學校停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心臟大腦健康、支持免疫系統 吃富含槲皮素食物6大好處一次看
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種黃酮類(flavonoid)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許多蔬果中,賦予蔬果多彩的色澤,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作用。許多研究都證實槲皮素對人體有利,從幫助免疫系統到降低各種疾病風險。1.具抗氧化作用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人體會產生名為「自由基」的化合物。自由基會破壞健康細胞,引發基因突變,加速衰老,並增加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風險。槲皮素強大的抗氧化活性已被證實可對抗自由基的傷害,防止過早衰老,降低慢性病風險。2.具抗菌作用槲皮素具有抗菌作用,可防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尤其對影響皮膚、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統的細菌特別有效。槲皮素也被證實可干擾抗藥性微生物的生長,也就是可對抗已有抗藥性的細菌菌株。3.保護心臟健康研究證實槲皮素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降低動脈壓力,高血壓會損害動脈並導致心臟病。此外,它還能抑制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對抗氧化,避免血管硬化。4.保護大腦健康槲皮素所屬的黃酮類,是抗氧化家族,其抗氧化和抗發炎活性已獲廣泛研究,這兩種作用對預防阿茲海默症很重要。5.支持免疫系統關於槲皮素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好壞參半。一項實驗中,1002名參與者每天服用500毫克或1000毫克槲皮素或安慰劑,持續12周。整體而言,與安慰劑相比,槲皮素補充劑對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影響。但一組年齡在40歲以上,且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的參與者中,每天服用1000毫克槲皮素,可減少總病假天數,並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嚴重程度。6.可能有助改善COVID-19症狀已有十多項研究,評估槲皮素對COVID-19的預防和治療效果。當槲皮素補充劑與傳統新冠肺炎療法用於感染早期階段時,患者的早期症狀有所改善,並降低重症風險,包括住院治療。但仍需更多臨床試驗來確定其功效。槲皮素的來源.蘋果、漿果類、櫻桃、柑橘類水果、葡萄、梨子。.蘆筍、綠花椰菜、羽衣甘藍、洋蔥、番薯、番茄、韭菜、香菜、蒔蘿。.綠茶、紅茶、紅葡萄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喉嚨痛最適合吃!吞得下又有營養的9食物一次看:3食物千萬別碰
新冠肺炎又進入新一波流行期,加上流感攪局,感染後的呼吸道症狀令人難受,尤其喉嚨痛更影響進食意願。美國註冊營養師Cynthia Sass推薦以下食物,具舒緩作用、易於吞嚥且富含營養,可讓疼痛更快恢復。1.純水果冰棒冰涼食物可緩解喉嚨痛,尤其是冰棒,但請選擇用純果汁或果泥製作的冰棒,最好沒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或其他添加糖,雖然這些添加物未必會影響喉嚨痛,但對身體沒好處。2.洋甘菊茶洋甘菊茶可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品質。生病時的睡眠尤其重要,如果睡眠不足,身體的自然殺手細胞(NK)就會減少,自然殺手細胞在降低病毒感染上扮演重要角色。3.優格冰涼且柔軟滑順的優格,特別適合喉嚨痛時食用。此外,優格含維生素A和抗發炎特性,還有益生菌有助免疫系統調節。4.蜂蜜如果咳嗽伴隨輕微喉嚨痛,蜂蜜會有幫助,它可能有部分止咳效果,還能抗菌、抗氧化、抗發炎。5.地瓜泥地瓜提供兩種支持免疫系統的營養素:維生素A和C。研究發現,這類根莖類食物具有抗發炎活性,尤其是紫色。而搗成泥的質地對喉嚨痛的人也很容易入口。6.蔬菜湯感冒時喝一碗暖湯,除了補充營養也能療癒心情。含有大蒜的蔬菜湯,含抗發炎硫化物,可增強免疫力,緩解感冒和流感的症狀。7.雞蛋富含維生素A、C、D、E、硒和鋅的雞蛋,有助免疫系統。喉嚨痛時可以選擇柔軟的炒蛋(Scrambled eggs),比較容易吞嚥。8.生薑生薑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身體發炎。可以把生薑去皮、磨成泥,加入以下食物中:加了蜂蜜的洋甘菊茶、地瓜泥、麥片或冰沙。9.燕麥片燕麥有飽足感且易消化,研究發現,其所含多酚具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抗氧化劑和鎂有助抑制發炎反應,而鋅則支持免疫系統並幫助癒合。煮軟的燕麥可以和香蕉泥等搭配食用,也可加入蜂蜜、生薑和肉桂。喉嚨痛不該碰的食物以下食物可能加劇喉嚨痛,最好避免或減少1.酸性飲料,包括酸性果汁(如柳橙和番茄汁)、醋、碳酸飲料。2.堅硬或脆的食物(如餅乾或較乾硬的麵包)。3.辛辣食物、非常熱的食物和飲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不同醫師會開立不同藥?教授曝你可能不知道的「味素藥」
我在2024-6-16發表顱電刺激之用於治療失眠、 憂鬱、及焦慮,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感謝教授,我也曾被建議施作,但因自費不便宜,加上網路查到評價兩極,我再詢問另外兩位身心科醫生意見後,這兩位醫生都認為這治療對我的症狀沒有幫助。尋求第二、第三意見真的很重要呀!我在2020-1-16發表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讀者Uta在2024-6-20留言:這兩個月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臀腿麻痛,A醫院的骨科開了Me cobalamin 500mcg/cap給我一天吃2次。看藥袋的治療用途是寫維他命B12補充;末梢神經障礙。同時也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因為長期看林教授的書和網站,對補充B12滿滿疑問,好奇真的有效嗎?(A醫院的兩個醫生都要開B12給我吃)吃了兩個禮拜痛麻照舊。後來因故於B醫院開刀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分,開刀前一天住院,因為護理師拿給我的藥沒有這顆,我問護理師,護理師說這個不用吃,要吃也不是現在吃。現在也拆線了,醫生也沒有開B12,只有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感覺不同醫生對於要不要補充B12有不同看法。在臉書椎間盤突出病友的社團內,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或是A醫院開的藥。讓我很疑惑這是真的有效還是智商稅?不知道林教授能不能為我解惑?(補充:A醫院沒有抽血檢查驗我有沒有缺B12)不同的醫師會有不同的意見,開不同的藥(具療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醫生給病患開不具療效的保健品,例如維他命,就通常是因為(1)有利可圖,(2)錯誤認知,或(3)顯示盡心(安撫或滿足病患)。腎臟科醫師邱文淵和我素昧平生,但三不五時就會來函跟我討論。我也有邀請他做我2020年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的推薦人。他在2021-6-28寄來一個主題是「味素藥」的電郵。我把它拷貝如下:林教授:關於Vit 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不吃也無害。從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我個人認為,「味素藥」之所以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主要還是因為民眾有這樣的需要,請看我發表的:紀錄片《維生素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紅麴歷險記+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讀者Uta留言裡說的「網友大多都在分享吃合力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就更是明擺在眼前,民眾需求「味素藥」的最佳見證。不過,我還是要再次提醒,請看我在10天前發表的綜合維他命→死亡風險增4%←39萬人,20多年數據。原文:味素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
-
2024-06-27 醫療.整形美容
擺脫眼袋煩惱 找專業醫師評估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口罩令鬆綁後,許多人對於脫下口罩後的容貌特別重視,尤其是「眼神」。有人擔心眼袋好明顯,看起來很累、睡不飽、很憔悴!也有人煩惱眼尾下垂,看起來好老,怎麼辦?疫情過後,讓眼周年輕化是改善外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壓力增加,眼袋問題會逐漸顯現。有些人的眼袋是遺傳造成的,不過大多數情況是眼輪匝肌失去彈性,使眼眶脂肪膨出、內側形成淚溝,導致眼部在燈光下產生陰影,呈現老態。有眼袋困擾的人,可先進行門診評估,會檢查眼周皮膚彈性及是否有其他眼部問題,解釋手術過程、風險、預期效果,並建議適合的手術方式。若要處理眼袋,手術是有效的解決方式,目前多以將眼眶脂肪移位至明顯淚溝凹陷處填補的方式進行。手術路徑有兩大類,一是經眼內結膜將眼袋脂肪移位或取出,為「內開或隱痕眼袋手術」,適用於眼周皮膚彈性佳、年輕人、單純脂肪肥厚者,術後外觀看不見傷口疤痕,恢復快;另一是經皮膚切口在眼緣下2mm的眼袋手術,為「外開眼袋手術」,適用於眼周皮膚彈性差、鬆弛嚴重、年紀較大的人,恢復期較長。無論哪種手術,術後眼周感到腫脹和瘀血是正常現象,透過休息及冰敷通常可在數天內消退。眼袋手術的安全性高,但仍有極少數的人可能在術後會有暫時性複視與失明的風險,需慎選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操作。常見眼周老化症狀,包括上眼皮下垂、眼睛睜不太開、視野變窄、眉毛與上眼皮距離變近、眼尾有多餘皮膚覆蓋等。有時伴隨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皺鼻紋發生,可透過注射肉毒桿菌素改善,安全性高但要定期施打。有人可能因為外側上眼皮嚴重下垂,出現雙眼皮變內雙時,可依前額皮膚鬆弛程度,考慮採用傳統前額拉皮手術或內視鏡前額拉皮手術,達到拉提緊實效果。若擔心拉皮手術時的麻醉風險,提眉手術也是一種選擇。它是將眉毛下緣多餘的眼皮去除,達到眼皮上揚效果,但要考慮眉眼間的距離,尤其東方人對於疤痕的顧慮較多。若眼瞼下垂,則可進行提眼肌相關手術,再搭配適當的眼皮切除手術,修整外上側的下垂皮膚,使眼睛更加炯炯有神。眼睛周圍整體皮膚與細紋往往透露出你的年齡。不妨可以透過專業整形外科團隊的評估與治療,淡化歲月的痕跡、重展明亮眼神。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疫後雪崩式下降!胸腔科難覓新血 醫界憂未來防疫只剩老醫師
長久以來,胸腔科被醫界戲稱「又累又沒錢、還會被告」,歷經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胸腔科醫師肩負重任,但辛苦與所得不成比率,年輕醫師敬而遠之;近一、兩年,胸腔科新進醫師人數出現雪崩式下降,訓練額度超過百人,但僅有卅人報名,多家醫學中心甚至掛零。資深醫師擔憂,下一波感染病毒來襲,能在第一線防疫作戰,恐怕只剩老醫師。40歲以下醫師 不到一成五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計,胸腔內科醫師年齡分布狀況,年齡四十歲(含)以下者二○二人,四十一至四十九歲四○一人、五十至六十一歲四九六人、六十二至七十歲一九八人、七十一歲以上有八十七人,四十歲以下醫師還不到一成五。此外,胸腔內科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二點四七歲,與其他大科相較,僅低於婦產科五十六點七二歲、眼科五十三點七歲、骨科五十三點○五歲。胸腔科工作重 收入相對低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目前執業胸腔科醫師年紀確實偏老,多半在SARS爆發之前(二○○三年)就加入此領域,幾乎都超過五十歲;而每次出現大規模疫情,加重工作負擔及感染風險,薪資所得又不如預期,往往嚇跑年輕醫師。陳育民說,原本全國教學醫院胸腔內科(次專科)一年訓練額度超過一百人,但新冠疫情後,平均一年只剩三十人左右報名。以北榮為例,以往一年約可收到四名醫師,但今年僅一人報到。台大醫院也差不多,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所有次專科中,胸腔科已是敬陪末座,該院每年應招收四至六名胸腔內科研修醫師,去年只收到兩人,今年四人,低標過關,已算「特例」。原因在於胸腔科收治重症患者,值班、工作壓力沉重,卻無自費項目,收入比同為內科次專科的腸胃科低了二、三倍。「每逢爆發重大傳染病疫情,胸腔科醫師人數就顯著下滑,新冠疫後,願意的人更少。」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表示,胸腔醫師人力嚴重不足,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全球約五至十年出現一次重大傳染病,未來又爆發疫情,總不能靠著「老醫師」在前線奮戰,幫病患插管。台大醫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在胸腔科醫師人數不足情況下,遇到重大疫情時,眾多患者湧至醫院,只能請求跨科支援,胸腔科醫師負責照護加護病房裡的重症病患,這勢必衝擊醫療品質。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目前一次支氣管鏡檢查健保點數一六八○點,約一五○○元,但全程需局部麻醉、監控患者呼吸狀況,時間超過半小時。相較之下,胃鏡操作簡易,難度較低,但健保點數卻差不多。施金元呼籲,衛福部應提升支氣管鏡等胸腔內科檢查項目的健保給付點數。為此,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多名代表於六月廿一日齊赴健保署請願,大吐苦水。健保署長承諾 調高健保點數健保署長石崇良給予正面回應說,將透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改善計畫,逐步調高點數。再者,提高加護病房照顧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照顧費用,以優先確保急重難罕症病人的照護品質。
-
2024-06-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你家的食物如何保存?/一凍二乾三進胃 及早煮食營養高
我不用想如何保存食物,因為我都買到剛好,煮的量計算準,天天零廚餘。但是,如果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找不到當季的食材或是忙不想出門,怎麼辦呢?想在家吃好的又不想丟廚餘,就得想一想食物該如何保存的方法。一、放冰箱:冷凍和冷藏各有千秋,要押日期,通常用於肉類。若要呵護的是青菜,就放入保溫袋或用塑膠袋吹氣綁好冷藏,若袋裡潮濕即擦乾再冷藏;至於冷凍的肉類,一定要分裝成扁扁的小包(1、2、4人份),再用夾鏈袋「類真空」冷凍,使用時可快速退冰;蔬果也能冷凍,退冰後可打汁或煲老火湯。二、果乾機:保存食物不可少的器材。吃不完的蔬果可以抽乾,用時加水就能還原;肉類也可以抽乾,如一夜干或寵物食物。三、放入胃裡:及早煮熟吃,營養價值會更高。要煮到剛剛好,頂多剩些肉類,之後加入新鮮青菜,又是一道翻新菜色下肚,就零廚餘。切記,用一凍二乾三進胃保存食物,目的是要煮美食在家吃,開心進胃。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112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冠、新冠肺炎降至第6名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112年十大死因趨勢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3.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5 、65歲以上自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十大癌症 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而癌症的部份,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我國癌症死亡發生時鐘較111年快轉14秒,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10分7秒快了14秒鐘;112年我國5萬3126人死於癌症,111年是5萬1927人,增加了1199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上升2.2%。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李秋嬿說,整體癌症時鐘雖然快轉,但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112年死亡人數為7724人,平均1小時8分2秒有1人死亡,較111年1小時7分32秒,變慢了30秒,而111年又比110年1小時5分56秒,慢了1分36秒。此影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因排名,從107至110年的第10名,去年再降至第12名。至於十大癌症中,標準化死亡率上升成長較多的有女性乳癌、食道癌,其他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前列腺癌則有下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比為8成7,並於65至74歲增加較為明顯,以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但前列腺癌、胃癌則排名順位往前,威脅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必須多加留意。
-
2024-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主流株出現變化,症狀2大特色!如有呼吸道症狀建議這樣做
新冠肺炎主流株近期正悄悄出現變化,疾管署監測目前JN.1占比雖為最大宗,但新變異株KP.2、KP.3正快速攀升,同時也宣布,國內新冠疫情將進入第六波流行期,預計八月才會降溫。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前俊說,近期新冠患者具有一大特色,初期皆會有「低燒多日」的症狀,且低燒時快篩皆呈現陰性,導致民眾誤判錯失就醫時機。5月19日起,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國內疫情攀升,詹前俊說,從5月底迄今,診所忙到連午休都沒辦法休息,患者一波波湧進,多數都還是因為新冠、流感而就醫,光是一個早上就有3到4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新冠近期症狀:低燒多日伴隨輕微流鼻涕詹前俊表示,近期的新冠患者,主要的表現症狀為「低燒多日」,有些患者會伴隨輕微流鼻涕等,但低燒期自行快篩都呈現「陰性」,又或是由醫師快篩診斷也驗不到病毒,通常會等到低燒期過後數日,快篩才會呈現陽性。詹前俊表示,隨著病毒不斷變異,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發燒症狀,曾有患者只覺得身體不適、喉嚨怪怪的,經轉診到台安醫院,當下由他協助快篩,馬上就出現「兩條線」的結果。他也提到,近期發現有不少民眾已經不太會使用快篩,有幾位患者主訴到診間就醫前,已在家快篩,只是結果都呈現陰性,但到診間快篩卻呈現陽性,一問之下才發現是不敢「下重手」戳鼻子,使快篩未能發揮效力。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做3天快篩詹前俊強調,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為1%,65歲以上老人是高危險群,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續做3天快篩。如果染疫,可經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果是流感也別輕忽,服用流感特效藥緩解不適症狀。國內上周新增328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疾管署研判疫情上升,詹前俊提醒,接種XBB疫苗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暑假來臨,增加許多接觸機會,民眾日常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有症狀要警覺性自行快篩,避免病毒傳染給家人。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王明媛:最懂您「藥」的安全,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
藥師小檔案姓名:王明媛年齡:45歲執業地點:予志藥局(台北市松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最懂您「藥」的安全 藥師送藥到宅 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對藥師工作充滿熱誠,就像一隻活力十足的兔子。」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兼發言人、開業藥師王明媛個性開朗,充滿活力,疫情期間,不論發放口罩、酒精或送藥到宅,無役不與,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疫情後期,送藥到宅已可自由參加,她仍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王明媛高中時喜歡化學,但沒有打算走純科學,考量醫藥分業實施,甄試進入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就學期間曾到醫院實習,經歷住院藥局、門診藥局及癌症藥局,因從小喜歡與人接觸、互動溝通,特別喜歡在門診藥局被病人諮詢,關心病人,讓病人心滿意足地離開。因此,她走入人群,到社區藥局執業。2020年國內爆發新冠疫情,王明媛記得,當時是農曆年前,隨著疫情升溫,指揮中心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社區藥師為發放口罩,每天沒日沒夜。那時與同樣是藥師的先生,在藥局關門後繼續分工包裝口罩,每天要多花3、4個小時處理口罩進貨、檢查、分包,忙到深夜12點。隔天一早,還不到藥局開門時間,門外已人聲鼎沸,大排長龍,等著領口罩。「看著這麼多人排隊,壓力真的不小。」王明媛身處第一線,發放口罩時穿隔離衣、戴面罩,仍擔心自己被感染,提心吊膽。同時還得承擔民眾對政府防疫不滿的負面情緒等。還記得北市南港某家藥局,藥師只因給錯健保卡,竟被逼著「下跪道歉」,讓人不忍。王明媛表示,每天發口罩前,一定清點數量,如發現瑕疵、損壞,就會告知排隊民眾,再清點人數,降低民眾無法領到口罩的怨氣。每天至少要發口罩給200人,兩周後,健保卡讀卡機就插壞兩台。但王明媛的細心貼心,贏得許多民眾稱讚,疫情時期做到「零客訴」,民眾也認為到王明媛的藥局領口罩,「很有品質」、「很安心」。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 天天開會挑燈夜戰疫情期間,王明媛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需與許多單位開會,協調基層藥局服務、注意事項及調配人力;2022年5、6月時,社區爆發嚴重疫情時,連續開了一個多月線上會議,幾乎每天視訊會議結束後已是凌晨一、二點,但她不感疲累, 「天天挑燈夜戰,真的很精彩。」為患者送藥到宅,辛苦卻很有意義。王明媛曾幫一名獨居長者送抗病毒藥物,這位長者在疫情期間幾乎無人照顧,而她除了送藥,還幫忙買晚餐、生活必需品,聽到長者一聲「謝謝」,她覺得窩心並值得了。王明媛送藥到宅最高紀錄為一天18個人,時間近5個小時,有時半夜與凌晨,人還在外面送藥,她說,「這是責任感,更是使命感。」面對挑戰,遇強則強,扛下所有應負責任,與有榮焉,「如果疫情再來,還是會義無反顧再次投入防疫的行列。」新冠肺炎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許多人足不出戶,透過網路對外通訊,王明媛在疫情時曾遇到,一天深夜十一點,一位民眾在臉書粉專留下訊息,原來他家中八十多歲長輩確診,居家隔離中,但長輩突然呼吸急促,想尋求醫療專業意見。依民眾口述症狀判斷,王明媛研判為染疫後的嚴重缺氧,要求民眾立即將長輩送醫,所幸及時搶救,該名長輩於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情好轉,最後順利出院。長輩出院後,還特地至藥局,當面謝謝她,讓她印象深刻。後疫情時代,藥局在疫情期間販售口罩、酒精等防疫產品,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等紅利已經退去,人潮、錢潮不再,藥師回歸生活面的基本功,必須深化、強化讓民眾有感的藥事服務,王明媛表示,將持續在藥師崗位打拼,把關民眾的用藥安全及藥品衛教。王明媛感慨,若疫情再來一次,請政府重視社區藥局人力支援問題,因為許多藥局僅有一名藥師,疫情嚴峻時,幾乎分身乏術,忙不過來,這時醫院藥師應可支援社區藥局,共同為民眾健康,一起努力。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彥儒: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彥儒年齡:39執業地點:保德明水藥局(北市中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不論何時,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藥師對民眾來說,過往只是到藥局買成藥時,交付藥品的人,但新冠疫情過後,更加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社區藥局開業藥師黃彥儒表示,疫情前大家來買藥都叫他「老闆」,但經過疫情期間長期陪伴,大家開始改口叫他「藥師」,民眾對藥師的信任度愈來愈高,如今藥局也成為「類社區關懷據點」。藥局成「類社區關懷據點」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台灣能夠將損害控制下來,泰半仰賴醫事人員的戮力付出,替台灣人民守在第一線,而藥師從疫情剛開始的口罩實名制,到快篩實名制,再到送藥到府服務,無不看到藥師的忙碌身影。黃彥儒表示,疫情剛爆出來的時候相當辛苦,防疫物資吃緊,藥師每天不僅要發口罩,即使發完了,藥局打烊後還是要留下來加班幫忙「包口罩」。口罩實名制規定每人每天只有二片口罩,不論下雨天還是烈日當頭,民眾都要在藥局外排隊,一旦買不到就容易產生怨氣,甚至被說「藥局私自把口罩藏起來了。」面對許多委屈,藥師都只能忍下來。黃彥儒說,剛開始確實處理了相關紛爭,但後續透過提前公告,志工也幫忙告知民眾可以排隊只到哪裡就沒有口罩,才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疫情初期,資訊系統也成為困擾之一。黃彥儒說,口罩實名制透過健保VPN系統,起出使用量太大,光是登入健保系統都要當機三到五分鐘,不少藥局是老藥師親自執業,確實也出現科技落差,需要協助他們熟悉相關系統操作。另外則是每天疫情變化莫測,也考驗藥師們的組織動員能力。黃彥儒指出,當時國人每天都會準時收看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二點的記者會直播,中央為了統一政策發布,許多政策都是在記者會上公布,而民眾收到資訊後就會跑到藥局,希望可以領快篩、領口罩。黃彥儒說,為了讓藥師們及時同步資訊,藥師公會全聯會平時就經營各縣市藥師公會的關係,透過LINE群組發布,再由各縣市的藥師公會理事長發布到各區的藥師群組中,一方面透過公文系統、一方面私下群組聯繫,多管齊下,才讓資訊能夠及時同步,端賴平素建立起來的多方管道。而許多人悉知的送藥到府,其實不僅在疫情期間提供這項服務,疫情前黃彥儒就在社區送藥。他表示,由於藥局的「轄區」涵蓋北市部分山區,而不少高齡長者住在山上,若沒有提供送藥服務,恐怕長者們領藥都要勞師動眾,若長輩自己來領藥,也擔心他們出現危險。為高齡長者送藥到府黃彥儒分享,曾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妻,兩人都有慢性疾病,又住在較偏遠的山上社區,每次領藥都得開車下山一趟;後來爺爺罹患失智症,記憶功能逐步退化,有次夫妻倆開車過來,只是下車領個藥,老奶奶卻始終等不到丈夫回到車上。一回到藥局詢問,原來,爺爺領藥後走出門就忘了自己是開車來的,逕自離開藥局要走路回家。經過這次事件,黃彥儒便開始著手送藥到府的服務,固定每周四到山上,替這對老夫妻,同時還有社區內其他高齡住民,甚至有許多獨居長者,直接送藥到他們手上,避免舟車勞頓。新冠疫情過後,民眾跟社區藥局的距離更加親近。黃彥儒相當有感,過往民眾都以為慢性病處方箋只能到醫院領,甚至覺得藥局的藥跟醫院不同,但疫情長期陪伴,讓民眾有機會了解,處方箋的藥品都有「健保碼」,藥局不能給不一樣的藥品,才有愈來愈多民眾就近在社區藥局領藥,不再搭車一、兩小時回醫院。同時也讓黃彥儒相當感動的,過往民眾進入藥局都是因為頭痛、感冒買成藥,都叫他「老闆」,經過疫情,民眾知道經過藥師專業確認、親自調劑,才能取得適合自己的藥品,現在民眾都叫他「藥師」。這一聲藥師,讓他覺得疫情期間的辛勤付出,有讓民眾確實感受到。甚至疫情期間來幫忙的志工,現在每天只要有空就會來藥局跟藥師們互動,藥局忙碌時,也會跟顧客聊天、幫忙轉介需求,讓藥局更加有了人情味。黃彥儒也很開心藥局能夠成為社區的關懷據點,持續陪伴住民,也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高雄藥師黃芬民 送藥到府需防被獼猴劫走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芬民年齡:57歲執業地點:弘興藥局(高雄市鼓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照護好自己的健康,平時做好準備,遇到事情不要恐慌,要聽從指揮,避免一窩蜂造成物資供應緊縮。新冠肺炎初期,人人害怕確診,高市鼓山區弘興藥局的藥師黃芬民坦言,藥局就是第一線防疫單位,「很擔心成為確診者」,但她與同為藥師的丈夫曾雅聘沒有退卻,一起面對搶購口罩人潮,送藥給居家隔離者時,遭豪宅大樓管理員刁難,還要小心不讓裝有藥品的塑膠袋被獼猴搶走。3年疫情期像在打仗 但「藥師好像是健忘的」3年疫情期間天天忙到像在打仗,黃芬民笑說,「藥師好像是健忘的」,當時的忙碌與辛苦,現在都覺得還好。黃芬民就讀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及藥學研究所,畢業後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藥局擔任藥師11年,才回到公公開的弘興藥局工作。黃芬民說,她回來藥局第一年就遇到SARS爆發,但當年因孩子還小,沒接手處理店面第一線的事情,也因為已經離開醫院,「對SARS的印象反而沒有新冠肺炎時來得深刻。」黃芬民表示,疫情期間,藥局是第一線防疫單位,一開始協助政府執行口罩實名制,之後開啟確診者的居家送藥服務,當時對確診者有嚴格規範,藥師不會在第一時間接觸到確診者,但為了防止感染,「我們自己也是戴上口罩」,平時也勤洗手,藥局打烊後全面用酒精消毒,小心應對之下,黃芬民與曾雅聘在一線工作至今,尚未確診新冠肺炎。黃芬民說,藥局從門口到進來領藥的地方,會用塑膠布幕圍起來隔開,門口也有偵測體溫的溫度計,如果遇到發燒的民眾,會請他先留在門口,詢問發燒多久、家人有無症狀、有沒有共餐者,如果高度懷疑可確診,就請客人到診所就醫。黃芬民表示,口罩實名制期間,每天早上藥局一開門,門口就會排滿人,發號碼牌最多時曾發到300個,當時不允許代為排隊,「家人也是一樣」,有次有人先離開再回來,引起排在後方的民眾抱怨,轄區內惟派出所獲報後3分鐘就抵達,把人帶走,「之後沒人敢這樣」。送藥到府 送到什麼地方都不必太驚訝黃芬民回憶,疫情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都與送藥給居家隔離者有關連。「要送到什麼地方,都不必太驚訝。」黃芬民說,曾遇過民眾指定要放在進門的那張佛桌,「可能比較有保佑吧」,也有人指定放在鐵窗邊,還遇過從樓上用繩子綁住提袋,垂降下來,要求把藥放進去,再拉上去。弘興藥局位於高雄市鼓山三路,鄰近柴山,經常有野生獼猴跑到社區。黃芬民說,送藥時為了防止被別人誤拿,會把藥裝進塑膠袋裡面,塑膠袋也可以很方便掛在居家隔離者住處的門把上,但猴子看到塑膠袋就很興奮,雖然不會直接「搶劫」,但會拿走掛在門把上的塑膠袋,讓人防不勝防,曾有猴子拿到後,發現塑膠袋裡面沒有食物,立刻丟下塑膠袋,「猴子也是很聰明」。黃芬民說,送藥時騎機車是最便捷的方式,但當時美術館區的豪宅大樓,只要有住戶隔離,管理員都會很緊張,甚至不允許送藥的藥師把機車騎上車道,有次曾雅聘雨天騎車送藥到豪宅,保全仍不許機車騎上大樓車道。當時因為趕時間送藥,曾雅聘不想起爭執,只能停好機車,走上車道後卻滑跤摔到腿流血,但仍忍痛把所有的藥都送完,回來藥局才處理傷口;送藥也常在巷子遇到狗,「本來很安靜,狗突然衝過來吠叫,很可怕」。黃芬民表示,居家送藥前會用電話與居家隔離者聯絡,確認何時送到、送到哪裡,藥物送達後,還要打電話或用line的語音通話衛教,有時送藥第二天、第三天接獲民眾來電諮詢,吃藥以後發生什麼狀況,想知道是病情變化,還是與藥物有關,「當時就是有打不完的電話」。黃芬民說,對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藥物很特別,分發下來高雄時需要有一個核心藥局,類似指揮中心的概念,會先送到高雄的兩家倉庫,「我們家的藥局是其中之一」,抗病毒藥物很貴,1盒要兩萬多元,1箱96盒,一次下來就是全高雄的量,「一車的藥來到我們藥局,價值高達兩千多萬元,這個壓力也很大」。疫情過去 藥師回歸居家醫療與社區照護黃芬民表示,疫情期間壓力很大,「就是不得不」,每天民眾有什麼需要、確診者有什麼需要,政策有什麼變化,藥師每天都是追著跟疫情相關的事情,疫情過去了,藥局的業務不像之前那麼繁忙,她又有時間開始做居家醫療、藥事照護或到社區作用藥安全宣導,「現在就回到最初,藥師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金舜: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金舜年齡:65歲執業地點:九福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在新冠肺炎這場百年大疫期間,從一開始面對未知的挑戰,到後期與病毒共處的日常,全台8000多家藥局、1萬多名藥師成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在初期連口罩數量都還不夠時,藥師得自行分裝、發送,甚至做夢都夢到在包口罩。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工作中難免碰到民眾不耐煩的情緒,但台灣的民眾是可愛的,在互相體諒下,成功讓藥師在疫後深刻地走進民眾的每一天。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狀況,對整個疫情都惶恐不安,有些人認為,可能會像SARS那樣傳染,所以都盡可能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擔憂飛沫傳播的風險,除請口罩國家隊趕工外,也請藥師公會全聯會協助,黃金舜說,「我的立場很清楚,當時少量的口罩要分配給所有民眾,需要透過一個機制讓每個民眾都可以拿到。」藥師擁有專業知識,也給予正確衛教資訊。面對未知且高風險的新病毒,人們選擇關上門來保護自己,藥師也是人,當然也會恐懼,一開始藥師公會全聯會採取強制手段,「沒有重大疾病等問題的會員,沒有理由不參加口罩實名制」,引發反彈也是意料之內,但黃金舜形容,防疫階段視同作戰,他帶領藥師投入戰爭,「不問意願,只問準備好了沒?」黃金舜解釋,藥師擁有專業的公衛知識,參與口罩實名制,發放防疫物資的同時,也給予民眾正確的衛教資訊,「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更應該在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要是退縮了,是會被看不起的,雖然當時根本沒想到,會是長達3年的抗疫馬拉松。「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這句話是抗疫3年多的關鍵句子之一,因為不知道疫情持續多久,社區藥局每天一開門就大排長龍,民眾常因心情焦慮、天氣炎熱,而情緒不安,心浮氣躁,有時將內心焦慮發洩到藥師身上,有人竟因拿不到口罩就逼藥師下跪,黃金舜坦言,總有一些情緒管理不好的民眾,那時還得請託警政署增派巡邏人力,降低衝突。黃金舜說,自己本身也經營社區藥局,可以理解民眾壓力,但也感受到社區大眾的良善,很多人口頭感謝,還會送上便當、咖啡、卡片等,感謝藥師們的辛勞,「台灣民眾是很可愛的。」「當時很多藥師連作夢都在包口罩,顯見壓力很大。」黃金舜說,社區藥局本來就有固定營運任務,口罩實名制是額外增加的工作,往往都得在打烊後,加班將一大包的口罩用鑷子分裝,才來得及發給民眾,以自家藥局為例,就是在晚上10點打烊後加班到凌晨1點才做得完;再者,初期產品良莠不齊,民眾排隊1個多小時,卻拿到掛繩斷掉的口罩,難免抱怨,這也只能由藥師概括承受。黃金舜說,疫情最初期,確診者需隔離14天,人力直接少一半,不少藥師硬撐作戰,他自己運氣好一些,等到不需要隔離時才確診,但仍需自主健康管理,當時身體不舒服,還是必須處理及聯繫各項事宜;回想起最忙碌的日子,連續3個月天天開會,每天至少吃1個便當,前後吃了100多個。黃金舜: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率領的防疫團隊曾獲頒政府勳章,黃金舜認為,社會也應該看到藥師們的付出,參與防疫作戰,協助發放實名制口罩、快篩等重要防疫物資,協助送藥到府,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除原有預算,行政院簽准約新台幣8300萬元,追補藥師協助送藥到府,認真完成居家照護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疫情下半場,以送藥到府最為辛苦,黃金舜表示,當時快篩陽性,經醫師視訊看診,即可判定為確診,接著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送藥,包括,緩解症狀藥物、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等,但後者用藥禁忌及交互作用眾多,有時光跟病人解釋,就花上快半小時,但調劑1張處方,才給付50元。經過藥師公會全聯會積極爭取、協商,藥師協助送藥到府等相關款項,於近期追補完畢,黃金舜表示,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藥師的付出,更相信藥師的專業,而他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這場百年大疫的防疫戰,雖然過程辛苦,卻也無比光彩。「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黃金舜表示,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從用藥諮詢,生病就醫及掛號,均可提供專業意見。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照顧需求提升,藥師應走出藥局,參與長照工作,例如,協助處理中老年人重複用藥問題,整理藥物;即使平常沒事,也可走進社區藥局,和藥師寒暄聊天。
-
2024-05-2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彰基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拯救無數早產兒生命,71歲恬淡養生遵守「2重點」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2014年9月成立,主要照顧彰化、南投、雲林孩童,尤其是急、重症的兒童病患,院長陳家玉擔任小兒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40多年,拯救無數早產兒及新生兒生命,6年前從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退休到彰基兒童醫院出任院長。目前彰基兒醫救起最小存活的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339公克,懷孕周期22周又2天。透過病友會組織 支持罕病童家庭陳家玉說,許多高危險性妊娠都集中到彰基生產,40年前醫院要是看到體重小於1千公克的新生兒,大都覺得沒希望,但現在95%以上都可存活。彰基照顧許多早產兒,若地區醫院或診所遇到生產高危險個案,也有醫師、護理師跟隨救護車將重症小孩接回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陳家玉說,罕病病童占兒童病童3到6%,罕病病童要特殊照護以及藥品、營養配方,現階段透過代謝性篩檢和基因檢查,很多可查出原因,彰基也有病友會組織能夠支持家庭。面對兒科困境 盼公費生添新血新冠疫情期間,彰基兒童醫院提供專責病房與專責加護病房,照顧中部地區病童,疫情過程累積共有1200多人住院。陳家玉表示,新冠肺炎起初主要侵犯大人、老人,直到Omicron變異株出現,造成小孩傳染快速,帶來大流行,幸好疫苗注射提供適當保護力。國內小兒科正面臨困境,陳家玉指出,他剛當主治醫師一年有40萬名新生兒,去年全台只有13萬名,少子化嚴重,讓小兒科住院醫師招聘困難,近年新冠病毒對小兒科的衝擊大,許多小兒科診所門口羅雀,加上小兒科醫師的健保給付也相對弱勢,影響年輕醫師選擇的意願。「孩子是希望,能挽救脆弱生命等於救起一個家庭。」陳家玉說,當兒科醫師讓他心靈有很大的慰勞,有時看到照顧的早產兒已結婚生子,他持續守護下一代的生命與健康,覺得很有意義。陳家玉認為,政府提供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每月1萬元補助以及健保給付提升,有助減緩兒科醫師荒。目前台灣公費醫師受訓後須下鄉服務,建議若醫學生願意選擇醫院兒科可抵免下鄉服務年限,每年招收公費醫學生若承諾切結選擇當小兒科醫師就有保障名額等方式,會對兒科留才有正面幫助。院長日常養生之道:游泳30年 早睡早起愛喝茶陳家玉的生活非常規律、簡單平淡,30多年來維持每周一次的游泳運動,是他保持體力的祕訣。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5點半起床出門,6點半就到醫院,平時喜看醫學書、傳記文學,每天會泡一壺茶怡情養性;飲食上很少大魚大肉,每天中午則在員工餐廳用餐,吃煎蛋、豆腐等簡單家常菜就很足夠。陳家玉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內兒科醫師,恬淡的生活模式是父親給他的啟發。陳家玉說,父親從日本長崎醫學大學畢業,是小鎮開業醫師,活到103歲,生活簡單,很少吃大餐,從小家裡給的也都是基本營養;祖父寫得詩詞都得獎,父親喜歡做詩詞、寫對聯,台灣寺廟對聯多出自他手。執業40多年的陳家玉,很早拿到醫學博士學位,42歲時就是小兒科學的教授,培養出許多優秀醫療人才,教學工作讓他樂在其中。陳家玉對於工作並不會感受到太大壓力,事情多時就是一件一件解決,即便工作繁忙,他每周仍會抽空游泳,一次游2小時,約游1千公尺,再沖水柱放鬆。他說,游泳是很好的全身運動,不用呼朋引伴,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因此讓他能夠保持體力。陳家玉小檔案年齡:71歲專長:新生學、小兒感染學、小兒內分泌學、兒童胸腔醫學現職: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學歷:日本大學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小兒部教授、中山醫學大學小兒部主任、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規律簡單平靜過生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9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今起口罩令解禁不強制 院方依這情形仍可要求戴好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起正式停止適用「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將醫療照護機構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但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因此須注意相關規範,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而製作「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提供民眾及醫療照護機構使用。民眾於醫療照護機構建議應佩戴口罩情境如下:一、有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炎;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三、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四、探視或照護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六、當國家防疫政策或主管機關規定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政策規定佩戴口罩。曾淑慧提醒,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可能症狀不明顯或生病前即有傳染力,且不一定知道自己接觸的人,是否可能會因為感染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而有嚴重的病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至於,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的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曾淑慧說,請大家共同維持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遵循及落實手部衛生的好習慣,透過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保護自己、親人及醫療人員。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6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前國衛院長梁賡義談取捨:面對每個人生挑戰的抉擇
他在陽明大學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也在新冠疫情期間接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的重任。鍥而不捨,當仁不讓,是梁賡義院士為年輕學子們立下的精神典範。梁賡義院士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學家,他與同事共同設計了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統計方法,包括「廣義估計公式」。這項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對於各種疾病預防及臨床研究產生了重要作用。除了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外,梁院士更以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和卓越的教育家身份而聞名。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等殊榮,他的成就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學術界的範疇。回國強化2教育主軸 積極推動跨域合作 2010年,梁賡義院士離開任教多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到台灣出任陽明大學校長。在七年任期內,他著重於兩個教育主軸的推動。首先是強化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專業課程,為學生未來從事研究工作做好準備。同時,梁院士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通識教育和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包容心和國際觀。他更推動導師制度、與校長有約、心理諮商等,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梁賡義院士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學術界和教育界,他也積極參與推動跨領域合作。他推動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期望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醫學與工程等領域,為台灣的資通訊和醫療人才培育提供更多機會。此外,他也擔任多所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致力於改善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推動學術和教育的健康發展。帶領國衛院迎戰疫情 疫苗、藥物、篩檢研發全面啟動梁賡義院士曾兩度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次於2003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2017年接掌院長一職,當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積極應對疫情,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不論是作為開創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的公衛學家,或是盡一己之力期待改善台灣高教體質的教育家,梁賡義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一位學者心中掛念國家社會的俠義風骨,以及一位全人教育者的完美典範。《取捨之間》是梁賡義院士的自傳,書中描繪他生命中曾遭遇的種種挑戰及抉擇。期許透過這本書,讓更多青年學子與普羅大眾在人生道路上,從這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與學者身上,得到鼓舞與啟發。══ 各界讚譽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梁院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他那種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大家覺得困難或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是對的,他總是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堅持達到目標。」——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這是一本分享人生觀點的書、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也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這本自傳不僅僅是梁校長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分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體悟。」——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取捨是人間至難,『取』是百步之外的穿楊之計;『捨』是十步之內的回頭是岸。取捨、進退間,其實步步驚心,在不斷的掙扎與堅持下前行,但總結就是成功之道……看成功人士的取捨,幾乎就是看頂尖武俠攻守轉換的劍道與心念。」——張德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前院長)⠀「在這個善與惡並存、政治動盪、戰亂不息、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2024-05-09 焦點.元氣新聞
口罩令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僅剩2場所「建議」佩戴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將於5月19日停止適用,調整醫療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相關機構全面改採「建議而非強制」佩戴口罩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經上午會議約經2個小時,經專家會議決議,5月19日起相關機構全面改採建議佩戴口罩,也就是說,不再強制佩戴口罩,只要是有許多相關指引都需修正。而5月19日起解除口罩令,正巧是準總統賴清德正式上任的前一天。曾淑慧表示,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新常態,調整新冠肺炎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調整說明如下:民眾(一) 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 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三) 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醫療照護機構(一) 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 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三) 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
2024-05-02 養生.聰明飲食
最有效的天然救命藥方?教授破解「小蘇打的驚人療效」到底為何
讀者Elisa在2024-4-1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最近被一票朋友推薦一本書(小蘇打的驚人療效)以及其中的療法:介紹的人建議要多喝小蘇打水排毒,而且也可以常常拿來泡腳排毒。小蘇打對我來說是清潔用品,這些建議怎麼想都覺得超級恐怖,但我上網查(中文)還真沒查到強而有力的反對說法,只好求助您了!希望您有空的話,可以澄清這個謠言,非常感謝!「小蘇打的驚人療效」這本書的出版日期是2021-12-6,而它的英文原著是2014-6-2出版的Sodium Bicarbonate: Nature’s Unique First Aid Remedy(碳酸氫鈉:大自然獨特的急救藥物)。(註:插圖右上角的作者頭像是我加上去的)請大家先記住「急救藥物」。(註:Remedy可以翻譯成「藥物」或「彌補」)根據博客來書局網站,這本中文版的推薦人有三位:(1)王明勇,生機飲食專家,(2)王康裕,自然生活派藥師╱健促藥物諮詢顧問,(3)范秀琴,飲食養生專家。從這三個推薦人的「職業」,您心裡面就應該有幾分拿捏了,是吧!這本書的內容簡介一開始是:醫師不想提、藥商不願講、急診室必備,最便宜、最安全、最有效的天然救命藥方!然後是:臨床實測,從皮膚保養、感冒、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全部都有效!皮膚保養?感冒?糖尿病?高血壓?癌症?拜託!請問,這些是需要「急救」的病嗎?或者說,是「急救」能治得好的病嗎?這本書的作者簡介是:馬克.史克斯(Mark Sircus, Ac., OMD, DM)具有醫學博士、東方醫學博士與針灸師的身分。但是,Mark Sircus根本就不是「醫學博士」(Medical Doctor,MD)。他頂多就只是個針灸師,因為他只接受過東方醫學訓練(training),而根本就沒拿過正規學術機構(例如教育部認可的大學)頒發的文憑。請注意,他名字後面的Ac., OMD, DM,都不是正式學位,而只是自創的冒牌學位。美國有一個正統醫學的醫生創建的網站叫做Science-Based Medicine(基於科學的醫學)。其中的一位醫生David Gorski是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外科與腫瘤學教授,他在2024-3-25發表Mark Sircus and “natural allopathic medicine”? Now I’ve heard everything from quacks(Mark Sircus與「天然對抗療法」? 現在我從江湖郎中那裡聽到了一切)。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對抗療法醫學」一詞是 19 世紀順勢療法從事者發明的,是對醫學的貶義詞。 因此,看到像Mark Sircus這樣的江湖郎中試圖將其視為「天然對抗療法藥物」,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註:有關順勢療法,請看順勢療法,安慰效應)David Gorski醫生也有他自己個人的網站,叫做Respectful Insolence(恭敬無禮)。他在這個網站發表了4篇關於Mark Sircus的文章,而其中兩篇是:2022-3-2:Mark Sircus: MMS (bleach) for COVID “vaccine-induced cancer”【Mark Sircus:MMS(漂白劑)治療新冠肺炎“疫苗誘發癌症”】。副標題:Mark Sircus 是一名傳統中醫從事者,目前正在推廣 MMS(漂白劑)治療 COVID-19「疫苗誘發的癌症」。2022-3-14:MMS (a.k.a. bleach) as a “cure” for COVID-19【MMS(又稱漂白水)作為 COVID-19 的“治癒方法”】。副標題:漂白水……一定是……漂白水。 再次。 這一次,它被用來治療 COVID-19,因為它當然如此。 MMS是一種致人於死的騙術。 無論它看起來死了多少次,它總是會在其江湖騙術系列中再次回歸。這兩篇文章所說的MMS是Miracle Mineral Solution的縮寫,而中文可以翻成「奇蹟礦物溶液」或「神奇礦物解方」。它的成分是漂白水,而服用方法是用喝的。是不是奇蹟,也很神奇,對吧!(註:您應當還記得川普總統曾建議用漂白水來治療新冠)我在2020-7-20 發表的大主教的新冠神水裡就有說,有一位自封為大主教的人因為販賣MMS(說是可以治療新冠肺炎)而被美國聯邦執法人員突襲缉捕。可是因為他當時人是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而逃過一劫,但他的兩個共犯兒子則被逮捕入獄。David Gorski醫生是這麼樣描述Mark Sircus:一方面,Sircus 非常熱衷於用漂白水治療疾病。例如,他主張用 MMS 治療 COVID-19——作為疫苗的替代品! ——以及用 MMS 治療 「COVID-19疫苗誘發的癌症」,以及使用「電壓治療」(voltage healing)來治療癌症和其他許多疾病。在他的網站你會發現很多江湖騙術,尤其是提倡使用MMS 來治療許多疾病。 此外,我第一次認識到 Sircus 是在 2011 年,當時他在一篇題為「把混蛋吊起來」(String the Bastards Up)的貼文中鼓吹殺害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們。 這是反疫苗運動暴力言論的先鋒。如此暴力傾向的人還談什麼濟世救人?總歸一句話:「小蘇打的驚人療效」這本書是江湖郎中的猴子把戲。原文:小蘇打的驚人療效,又一經典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3 醫療.兒科
腸病毒四月底將進入流行期,如何有效消毒與防治?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本文摘要】近十年來,腸病毒持續刷新就診紀錄,2024年4月底將迎來流行高峰。鑒於腸病毒傳播速度之快,正確洗手和通風消毒尤其重要。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應提前接種相關疫苗。消毒時以含氯漂白水為宜,但需確保正確配比及操作步驟。----經ChatGPT整理,編輯吳依凡修訂。腸病毒門急診寫下近十年新高 預計四月底將進入流行期腸病毒持續寫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腸病毒預計在4月底會進入流行期。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4月7日至4月13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累計達9256人次,較2024年3月31日至4月6日累積病例7656人次,上升約20.9%,與歷年相比仍為近十年以來同期最高。近期從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持續於社區中活動,檢出以克沙奇A型為主,惟社區已出現6例腸病毒71型及1例D68型輕症個案。2024年累計1例重症病例,為感染克沙奇A10型,相比2023年同期病例數(2例)相當。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天氣開始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高,過去每3至5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而上一次爆發正是2019年,加上中間經歷新冠肺炎、導致目前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不多,導致現在的孩子們身上沒有抗體,恰好符合這樣的趨勢。衛福部疾管署會統計,個案數是否較前幾年多,邱南昌表示,如果觀察到變高、大流行的機率就高,現在就看到這樣的現象,該開始拉警報了,按照過往經驗,案例數通常會在6至7月達到高峰,暑假往下降、9月開學又上升,「今年4月已經比去年同期高」。腸病毒的防治的重點為何?能用酒精消毒來預防?疾管署指出腸病毒易於校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人與人互動頻繁的場所傳播,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加強教導學幼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消。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學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提醒,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5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此外,環境、器具等於消毒水擦拭完畢後,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腸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這原因?尤其要小心這型的腸病毒!衛福部疾管署預警,4月底會進入腸病毒疫情流行期,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令人擔憂。腸病毒71型容易併發腦炎、心肺衰竭、肢體麻痺等神經重症,嚴重者甚至會死亡,由於台灣已5年沒有大流行,加上天氣變熱,更是好發的狀況,建議接種疫苗提升防護力。邱南昌提醒,腸病毒藉由口鼻的傳染力可達2周、從糞便可達2個月,但第一周病毒量最多,學校才會有停課一周的措施,不過如果有多一點孩子施打71型疫苗,其他型別就相對不那麼擔心,當覆蓋率達到一定狀況後,下一個要擔心的可能是D68型。腸病毒重症與死亡的高危險族群在哪?預防方法為何?台灣曾在1998年發生腸病毒71型大爆發,之後每隔3到4年會有或大或小的流行,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或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為低齡的嬰幼兒施打安全、有效、且保護時間夠長的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的方式之一。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腸病毒71型疫苗廠牌有2種,皆屬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適用滿2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均為自費接種。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免疫力保護策略:接種疫苗、留意環境衛生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不僅恐延後治療,讓癌細胞有機會喘息,也增加重症、死亡風險,尤其黴菌感染是血液性癌症的主要死因。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須留意環境與飲食衛生,維持手部乾淨,也應接種相關疫苗,降低感染機率。陳宜君表示,患者感染會影響癌症治療計畫,並干擾病情評估,影響到治療效果,是癌友最擔心的事;而黴菌感染對癌友影響甚鉅,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達五到七成,就有一名住在農舍的癌友,因位處複雜環境造成黴菌感染,因此在處理農務時應戴口罩,且要保持環境的乾淨,避免感染。「感染的發生及嚴重度是人跟菌互動的結果。」陳宜君說,當身體抵抗力下降,一點病菌感染就會有致命危機,所以癌友也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接種疫苗也能夠護體,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較健康人容易感染外,重症風險最高也增加2.32倍,死亡風險增加2.87倍,其中血液腫瘤、肺癌病友最危險,陳宜君建議,癌友應盡早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以保持自身健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療.中醫
中醫止咳專方! 「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
不少人確診新冠一號康復後,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數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由麻黃、杏仁、紫蘇葉10餘種藥材組成,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於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治療一周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療效,提供治療的另一個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王健豪昨指出,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所引起,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建構小組主任委員林展弘表示,許多康復的病患仍受咳嗽後遺症困擾,因此小組研擬由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等藥材,組成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林展弘說,「新冠止咳一號」的臨床應用,能夠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主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疾病。執行上是至少每周1診次的中醫門診,不過病毒感染引發咳嗽的急性期實證、胃食道逆流、藥物引起等,以及服藥後出現心悸或小便困難者並不適用。林展弘表示,2023年4月1日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即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截至10月6日,共有19位醫師參與臨床治療,共治療428人次,在一周內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顯著治療效果。按壓穴位保健止咳除了止咳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外,也可以按壓穴位保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建議,可按壓3個穴道:「尺澤-魚際」,可宣暢肺氣、降低支氣管發炎程度;「天突-膻中」,可平息喘促、增加胸部氧氣灌流量;「大椎-肺俞」,可退肺熱、也是三伏貼穴位之一,可增加免疫力。每組穴位按壓30秒,重複三次的頻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8 醫療.中醫
春季食療掌握3大重點 中醫教你怎麼喝補氣養生茶遠離疾病威脅
「春養肝」,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吳炫璋指出,春天對應於人體屬肝,肝屬木,有生發之意,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因此春季食療應掌握3大重點,並且自製補氣養生湯,可增強身體抵抗力,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的發生。在春天飲食上,可遵循3大原則: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的食物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春天不宜食用。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由於冬季大多數人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較少補充維生素,因此春天飲食宜清淡,要多吃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及烈酒。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春天溫差變化大,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春季養肝,吳炫璋建議,民眾可以自製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茶飲,選用補脾燥濕、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增加代謝、去除體內濕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春季補氣養生茶飲材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作法:1.以3000㏄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2.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紅棗與枸杞可以食用。吳炫璋強調,春天應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亦可到郊外踏青,放鬆情緒,消除疲勞;平常可按摩足三里、風池、迎香等穴位,強化身體免疫力。而最重要的是切忌惱怒、殺奪等念頭,以免損傷肝氣,導致夏季罹患寒性疾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春節過後,邀請到兩組護理人員就他們的不同位階分享他們對護理教育以及護理工作的感受與心聲。在第一組(2/19,21,23)的護理系師生寫出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學與教」的看法,第二組(3/18,20,22)護理系畢業後在國內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而走入不同生涯規劃的心路歷程。他們分享護理工作的心得,也發出希望提高「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了兩位醫師發表他們對護理師需要得到尊重的看法。一位當過兩個大醫院的行政首長又是護理界傑出領導人物的夫君,寫出護理人員的奉獻以及他們應得的尊重。→想看本文衛福部王必勝次長寫出政府對護理人員的肯定以及正在改善的政策。本人也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指出國內外護理人員在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醫療公衛長照領域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除了執業人數將近19萬人是所有醫事人員最多,參與的業務範圍也非常的廣泛。因此護理人員相關問題近來也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我國的護理人員執業數是呈現逐年上升的,這個趨勢沒有改變過。只是這兩年因為疫情因素及國考錄取率下降,增加的執業人數比以往少些。以2023年來說,淨增加3,700人左右,比2022年的2,500人好些,但比疫情前大約5,000人為少。也就是說,有護理人員離開職場放棄執業,但也有新加入職場的人員,總的來看還是增加的。但為何還是常聽到缺乏護理人員的聲音呢?除了增加的人數減少外,職場需求的增加也是原因。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發展趨勢,不僅醫療需求增加,長照需求也不斷擴大。因此護理人員的需求也持續增加。這個現象是世界性的,所以WHO建議各國到2030年前以每年8%的比例增加執業護理人員。那麼我們要如何增加執業的護理人員數呢?從三方面來做:改善目前的執業環境,以減少在職護理人員離開職場;提高誘因,讓有證照而沒有執業的護理人員回到這個場域;優化教考訓用的制度,從源頭增加護理人員養成。衛生福利部針對上述的目標擬定了12項相關政策,陸續規劃實施中。但光憑衛福部的力量並沒有辦法完全達成目標,還要仰賴其他部會、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及教育單位的一起努力才行。規範合理的工作量是改善職場環境的重要一環,其中三班護病比的制定是關鍵的政策,目前正式實施的是全日護病比。但在衛福部與護理團體及醫院團體數次討論之後,已經制定出三班護病比的數字,並在今年1月底公布。第一階段不強制,但達成的院所會給予獎勵。在此階段我們會持續監測護理人員的執業及流動的狀況,同時也注意醫療院所達標的情形,來評估正式實施的期程。第二階段則是正式實施,會要求所有醫療院所達標。另外護理人員的薪資及津貼部分,我們先從額外的夜班津貼開始,今年編列40億經費,已經在農曆新年前開始陸續發放,希望能讓最辛苦的醫院夜班護理人員有獎勵,也帶動護理人員薪資的提升。之後我們會再規劃護理工作的繁重津貼,逐步讓護理人員的福利增加上去。在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醫療院所已經開始主動提高護理人員的薪資,這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動,也是良性循環的開始。我個人從事臨床工作多年,也曾在各級醫院服務過,後來更擔任體系醫院的主管很長的時間,所以跟護理人員的接觸算是多且深,而且對於護理目前面對的挑戰有相當的了解。護理人員工作的繁重複雜,以及經常遭遇學業和家庭的多重挑戰,的確是非常的辛苦,也值得社會大眾的尊敬和關注。尤其經歷了新冠肺炎的百年大疫,更清楚的看到護理人員的重要性。也因此我要代表衛福部再次感謝所有護理人員的付出和犧牲。當然,改善整個護理工作環境,以及營造更友善幸福的職場,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延伸閱讀: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21 我的護理志業2/23 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3/22 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4/15 請對護理人員給予應得的尊重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