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比生產還痛!帶狀疱疹最怕「神經痛」 三大族群風險高

秋冬是流感病毒好發的季節,民眾除了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可能活化潛伏在體內的「水痘病毒」,罹患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表示,年紀大、免疫力差 或是有慢性病者,容易誘發帶狀疱疹,除了急性疼痛外,最麻煩的是帶狀疱疹引起的「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的急性疼痛程度超過分娩痛及關節炎,且高達18%的患者在水泡痊癒後仍會留下疱疹後神經痛,使患者長年飽受疼痛之苦,影響生活品質,建議高風險族群向醫療院所諮詢相關疾病預防資訊。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身體會出現帶狀且簇集型的紅疹、水泡並伴隨疼痛,建議就醫檢查治療。圖/shutterstock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身體會出現帶狀且簇集型的紅疹、水泡並伴隨疼痛,建議就醫檢查治療。圖/shutterstock

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年長者、慢性病、免疫低下族群

台灣民眾一生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升,此外,「年紀」是發生帶狀疱疹的一大風險因子,根據研究,將近一半85歲以上長者,一生至少曾發病一次。國內八成長者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高達半數中高齡者至少有3項以上慢性病,顯示慢性病患者常伴隨許多共病問題,提升帶狀疱疹風險,其中特別要留意的是「糖尿病」患者。

高齡化社會,糖尿病人口不斷攀升,陳醫師表示,據美國統計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者,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除此之外「生活壓力大」如考生、「免疫功能差者」如紅斑性狼瘡、癌症病友等也都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

慢性病可能提升帶狀疱疹風險,特別要留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圖/shutterstock
慢性病可能提升帶狀疱疹風險,特別要留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倍。圖/shutterstock

潛伏的病毒:免疫下降時伺機而動

為何慢性病患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陳志道醫師指出,多數人幼時曾感染水痘,雖然痊癒後症狀消失,但帶狀疱疹病毒可能會潛伏在神經節內,如胸口或是背部,有些會潛伏在眼部的三叉神經節,一旦免疫系統變差時,帶狀疱疹病毒就有機會被重新活化。

陳醫師說,帶狀疱疹病毒具有影響神經的特性,此時患者會感覺皮膚刺痛且有麻木等不適感,症狀持續約一到三天,該部位就會出現帶狀且簇集型的紅疹、水泡,出疹初期該部位會「非常疼痛」,臨床稱之「帶狀疱疹的急性期」。

若能馬上投藥、塗抹外用藥膏,減解症狀,約一週後疹子乾掉,一個月內帶狀疱疹病毒就會退去。陳志道說,但約一到二成的患者,急性期後仍持續感受到神經痛,有些患者會維持一到三個月,有些長達數年。讓患者晚上睡不好、白天無法集中注意力,得長期服用止痛藥,這就是帶狀疱疹最令人害怕的「疱疹後神經痛」。根據統計,高達18%的患者在水泡痊癒後仍會留下疱疹後神經痛,造成長久疼痛。

陳志道醫師表示,通常免疫功能差者容易出現「疱疹後神經痛」,像是年邁的長者,神經修復能力比年輕人差,出現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較高、時間較長,或帶狀疱疹同時出現在多處,想避免罹患疱疹後神經痛,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

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陳志道主任。圖/陳志道醫師提供
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陳志道主任。圖/陳志道醫師提供

預防勝於治療: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陳志道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平日應控管血壓和血糖,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使免疫力低落的生活習慣,如熬夜、暴飲暴食等。但人難免會遇到不可抗拒的壓力,或是無法控制的失眠等情況,免疫力好與壞,人體難以隨時監測。因此高風險族群,可向醫療院所諮詢,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打帶狀疱疹疫苗。

NP-TW-HZU-PRSR-240034 | Date of preparation: Dec 2024
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更多疾病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