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新冠疫情
共找到
1111
筆 文章
-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範Delta變異株 明起雖降級 邊境仍嚴管
明天起國內雖降級,但邊境管制仍不鬆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考量全球新冠疫情回升、Delta變異株持續傳播,為避免境外移入病例增加我國檢疫防疫量能及醫療資源的負擔,將持續執行「邊境嚴管」措施,未持有我國有效居留證之非本國籍人士暫緩入境、暫停來台轉機。指揮官陳時中說,雖然明起降級但是邊境管理政策不變,一樣是未持有我國有效居留證的人士暫緩入境,緊急狀況可以除外,並暫停轉機,未來將持續滾動調整,三級到二級,邊境維持原來管制方式,不排除看國內、外疫情情況滾動調整。指揮中心強調,因應全球Delta變異株流行,持續執行邊境管制為防範COVID-19疫情之重要關鍵,落實全民共同抗疫,將疫情阻絕於境外,以守護國人健康安居的環境。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級做好自身防護 中醫藥研究所推防疫茶作補充
防疫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後天7/27全國調降至二級防疫警戒,這代表我們全民齊心協力防疫的成功,也讓我們距離恢復正常生活更近了一步。從5月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提升到了三級防疫警戒,我們的生活已經大為不同,居家上班WFH、實名制登記、賣場單雙號分流都是史無前例的經驗。而經過大家兩個月的努力,加上疫苗逐漸施打,才讓疫情得以降級,但是就算是降級,原則其實還是「降級不解封」,人流、戶外活動、室內場館、教育、餐飲、民俗宗教及旅行等指引部分開放,符合防疫指引的行業能夠得以正常營業,但仍有部分如游泳池、八大行業及進香等宗教活動不得進行。面對Delta變種病毒洶洶而來,台灣值得驕傲韋恩相信大家應該悶了很久,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出門逛逛透透氣,而很多辦公室也要開放回去上班,而更多營業場所如餐飲等等,更是需要重新開始拚經濟,只是我相信更多人也是抱著忐忑不安的精神,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這樣一解禁,反倒造成外面人滿為患,增加被傳染的機會,因此也是不太敢出門。這次台灣能夠面對Delta變種病毒仍能快速控制,疫苗的施打、民眾自我衛生管理、政府的指揮調度都功不可沒,到現在每日確診數快速降到20人左右,其實是該讓台灣人民對全世界自豪的,不必刻意強求每日都加零,否則是給自己過高的目標壓力。但是其實,台灣與世界相比,其實還有一項祕密武器,足以作為幕後功臣,給了許多台灣人隱形的防護力-那就是台灣傑出的中藥研究,並且很快的開源公開配方給大眾。台灣獨步全球的中藥抗疫秘密武器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位於北投有個國立且唯一的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專門進行有關中醫藥之基礎研究與發展,擁有近三十位中藥與天然物化學和藥理的博士級研究人員,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中草藥研究重鎮。其實早在SARS期間就研究出金銀花、板藍根等中藥材具有對抗冠狀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能力,也因此這波新冠疫情下,中醫藥研究所得以依照當年SARS的經驗與基礎,快速在2021年5月18日就研發出「清冠一號」的中藥配方,經由科學臨床驗證,具有對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能力,藥方有三個作用點:1.阻斷病毒人體表面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2.抑制細胞內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其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因此經過衛福部的專案授權許可生產下,快速推出「清冠一號」產品為「中醫師處方藥」,也就是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的處方,甚至還外銷到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清冠一號具臨床實驗證明功效但是不適合保健用只是清冠一號藥品類別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也就是說民眾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處方,才能取得清冠一號,清冠一號的適用對象,除了「無症狀感染者」、「發病後患者」(包括輕症、重症),也能用於「預防高風險人員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的症狀。而且大家不要看到中藥就誤會可以自己抓來吃,因為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的「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作為長期服用的補品。清冠一號姊妹作-防疫茶適合日常補充用但是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專家們也有看到在這一陣子疫情緊繃時,許多民眾會擔疫情,而有保護力的需求。也擔心民眾誤去購買、使用屬於積極治療性用藥的「臺灣清冠一號處方藥物」或其他清熱解毒消炎的中藥當作防疫茶,長期服用下恐怕會造成身體弱化、腸胃損傷的副作用。所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特別提出以由食品(屬於可供食品使用中藥材) 組成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簡稱防疫茶)」供大眾使用,所以居住在社區感染發生地區、生活環境中需要接觸不特定群眾而有感染危險者,都可以服用這款防疫茶,其功效是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而且全都是食品所組成。而且這款防疫茶的處方,是公開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網站上給民眾的,是不是很佛心?建議處方如下: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 : 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製備: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防疫茶是舌尖上的免疫力仔細看,黃耆是很常見的補氣食材,桂枝更是許多滷味必備的一味,桑葉、薄荷、魚腥草本來就是花草茶常見的材料,尤其是薄荷對新冠肺炎的功效,其實最近在國際的研究期刊上是很熱門的焦點之一;生薑、紅棗、甘草也是廚房常見的材料,所以將這些常見的食(藥)材組合在一起,卻又能發揮預防之效,中藥確實非常深奧。不過這個方子也是有其限制,像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人。韋恩曾經照著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抓來作成茶包喝過,味道還真的與花草茶很像,尤其會讓我想起康福茶,所以是很好入口的,並沒有奇怪的中藥味,所以其實很適合天天當茶飲喝,而且又不含咖啡因,好喝又幫助保護力,還真是一舉兩得。這還真是台灣對世界於防疫的一大貢獻!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
五月中新冠疫情嚴峻,一進入三級警戒,復健科門診病人大幅頓減。一天早上進來一位荳蔻年華的王小姐,雖然帶著口罩,但一看到她一邊的眼睛明顯少了正常的眨眼,就知道她應該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果不其然,一脫下口罩整個臉是歪斜的,她急得都哭了!顏面神經麻痺是週邊神經損傷,發生機率10萬分之15到30。不同於腦中風所導致的臉部歪斜,大部分跟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常見於患者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最近施打疫苗,在莫德那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雖然機率小於千分之一。在台灣也曾發生打疫苗隔天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疫情期間大家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中,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似乎也增加了!顏面神經麻痺,在急性期配合必要的類固醇口服用藥,接下來最重要就是電學診斷及復健的過程。發生兩週後的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診斷,可以確定損傷的部位,同時瞭解神經損傷的程度以及預知恢復的時程。八成五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六周到三個月內神經損傷可以完全回復,少數個案會延後到半年。然而這段時間是否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以及臉部按摩和運動治療),卻是能否完全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 一個清楚的比喻:神經就很像軍營的將官,而我們的肌肉就是士兵。當顏面神經麻痺(將官離開軍營),肌肉(士兵)還是要正常操演 。否者就算神經復原(將官回軍營),但肌肉(士兵)也都廢而無用了!所以一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復健治療的積極介入非常重要!復健過程中,居家按摩及運動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適當的按摩,能有效促進臉部血液循環,以提供肌肉和神經修復所需要的養分,並且軟化僵硬的組織,對於恢復肌肉原有的彈性很有幫助! 因為顏面神經損傷,我們臉部的肌肉已經「忘記」怎麼使用了,這時就需要復健運動來「重新教育」臉部的肌肉。包括負責睜眼、閉眼的眼睛周圍肌肉;傳達情緒的表情肌;以及說話、進食、吹氣等口部周圍的肌肉。值得一提的是,臉部很多動作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例如眨眼、驚訝、微笑等表情,所以我們平常幾乎沒有想過是那些肌肉在用力,可見正確復健運動的重要,才能誘發臉部的動作、增加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血液循環!疫情期間,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和保護,卻也增加了這些病人接受復健治療的難度。治療師無法親力親為,幫病人做局部臉部按摩治療以及示範居家臉部復健運動。物理治療師看見病人的需要,很快的錄製了以下兩隻影片,協助病人在疫情嚴峻期間,無縫接軌完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復健治療!(影片製作/拍攝: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團隊)按摩及復健運動的次數,建議一天3次,每次各5~10分鐘。復健之後,可以透過以下指標自我評估是否進步:1.闔眼的程度及眼睛乾澀的狀況。2.闔嘴的程度(或是使用吸管的狀況,如:大/小吸管)。3.做出表情時,兩邊的對稱性。4.吹氣的力道(可向衛生紙吹氣來評估)。王小姐依照上面的影片執行居家復健治療,並在家拍攝訓練成果,定期回診讓醫師、物理治療師追蹤,有利於復健的進程。四週後,她也透過PCR陰性檢測,得以在醫院完成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確認三個月內應該有機會完全復原,她心中巨石總算落了地。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因為不敢就醫,延後了許多可以治療的疾病,令人不捨!醫療機構有責任為病人提供安心的治療環境,甚至可行的替代方式。大家還是要積極就醫,以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平安。
-
2021-07-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第一線抗疫卻常被病人遺忘 「新冠戰神」張厚台:重症病房醫護的宿命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在臉書跪謝「台姐」團隊,台姐何許人也,正是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亞東醫院在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收治全國11%重症病患,張厚台被譽為「新冠戰神」。張厚台挽救許多患者生命,但許多患者都不記得她,被患者「遺忘」,她說是重症加護病房醫護的宿命。重視團隊作戰,亞東超前部署,成功迎戰新冠病毒。醫事人員合力才能完成一項醫療處置,張厚台格外重視「團隊」,接受訪問時,她把亞東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王惠琳、護理部督導劉彩文都拉來。王惠琳是團隊裡年輕的「肝」,常協助新冠病人執行氣切手術;劉彩文是張厚台「老搭檔」,兩人從SARS到新冠,中間還經歷H1N1新流感,三度並肩作戰,回想SARS時,一個關在ICU,一個在病房,四個月時間足不出「院」,培養出革命情感。面對新冠病毒,亞東沒有出現離職潮,張厚台點出關鍵,因為真的有「超前部署」。她表示,SARS時缺物資最痛苦,去年疫情初期,醫院指揮官、副院長邱冠明認真追物資、做教育訓練,以木作隔板做隔間改建專責病房,區分乾淨區、汙染區、緩衝區等,規畫動線流程,讓院內同仁反覆練習,所有人已有「等著被徵召」的心理準備。亞東醫院將加護病房改建成微負壓隔離病房,劉彩文說,病房隔成三區塊後,內外溝通成難題,起初是隔著玻璃用手寫板溝通,後來醫院提供無線對講機、小型對講機,近期邱冠明募到攝像頭,能夠看到彼此影像聲音,溝通才更順暢。透過視訊、拍照記錄,幫忙彌補家屬不在病人身旁的遺憾。張厚台說,起初對這病毒不熟悉,尤其「隱形缺氧」難預測,患者上一秒還好,下一秒病況立刻有變,專責病房與加護病房需密切聯繫,會格外注意年紀大、懷孕、肥胖等高風險族群,若發覺哪個病人「不太妙」,不等病人呼吸衰竭才轉送加護病房,及早通知、及早搶救。有些病患用「超人姿勢」的俯臥式擺位治療,需要定時翻身,光靠護理師不夠,還要醫師加入,四、五人上陣才能完成。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葉秀雯說,許多確診病人都是隻身被送到醫院,若不幸身故,下次家人看到可能只剩一個骨灰罈。家人無法陪在身旁,多半相當憂心,病房護理師盡可能協助透過視訊、拍照記錄病人實況,彌補家人不能在病人身旁的遺憾。行過死蔭幽谷,病患多半「失憶」,不記得誰曾陪在他身旁。醫護在加護病房陪著病患走過死蔭幽谷,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但患者多半「失憶」。張厚台說,重症患者半數以上插管,接上呼吸器,通常會給鎮定劑使治療平順,所以他多半不記得這段艱苦過程,更不記得為他拍痰、翻身、還可能挨過他拳頭的醫護人員,「所有重症醫師都要習慣,病人根本不記得你。」張厚台回憶,在H1N1流行時,第一個月協助重症病人練習呼吸、拔管,陪患者度過重重難關。患者轉到病房後,歷經辛苦的過程終於要出院了,病房醫師把當初救回患者的張厚台找來,但患者一臉狐疑,完全不認得這位費盡心力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的醫師。一開始張厚台也覺得難過,看到學弟照顧癌症病人,患者頻頻道謝;但她的病人痊癒了,卻把重症醫護團隊拋在腦後。有時候在醫院碰到家屬,家屬高興得像是看到親人般熱絡,還要求合照,但旁邊的病人沒有反應,因為根本不認得她。曾有團隊成員問張厚台,好不容易把重症病人顧好了,為什麼要轉到一般病房,我們接下來照顧到好不行嗎?張厚台說,病人狀況好轉,不需要在加護病房,資源要留給更需要的人。隔離病房實況兔寶寶裝悶到中暑 穿脫還要互相監視為了避免病毒透過空調傳到乾淨區,病房內改加強送風、但不循環,護理師穿隔離衣不透風,時常上班上到中暑,於是兩個小時就必須換人,還準備刮痧大隊提供服務。葉秀雯表示,護理師穿著兔寶寶裝相當悶熱,尤其生理期來更困擾。擔心長時間下來護理師中暑,除了定時換人出病房,也特別準備冰條、冰鎮背心,讓護理同仁工作時能降溫。護理師進病房前,兩兩一組穿防護衣,互相檢查無誤才放行,出病房脫除防護衣也要對著鏡子,確保順序沒漏掉。張厚台有一次「路過」,在門外看到護理師脫外層防護衣有個步驟反了,她隔著門往內大喊「等一下,不要動!」同仁回過神看見門外的她,笑說「一開始還以為鬼來了。」
-
2021-07-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疫情下醫學生的臨床學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的省思」,精選三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師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在國外行醫教學多年後回國的資深內科教授,發表他個人對疫情當前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的期待;一位醫學生時代以雙主修畢業,之後在國內、外獲得雙重非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國內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中生代醫師,以身兼「教」醫學生的老師與「學」臨床醫學的住院醫師身分,說出他精闢的看法;一位已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直言目前台灣的教學醫院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改善,才有可能化疫情的「危機」為醫學教育的「轉機」。衷心希望這三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可以引起更多的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反思,更歡迎在「醫病平台」會有更多探討這重要議題的後續文章。全世界疫情肆虐之時,台灣渡過了相對安穩的一年,因為靈活及有效率的防疫措施,各行各業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在醫院見實習的醫護學生除了被叮囑要加強感控之外,生活亦沒有顯著改變。然而自五月中起短短數周內社區感染個案大量增加,擔綱教學重任的醫學中心及教學醫院瞬間需要騰出醫療量以照顧不斷增加的病人,同時還要小心伺機而動的院內破口。在醫院高層一陣忙亂調配人力資源、制定對策戰略時,許多見實習醫師突然無所適從。不是疫苗的優先順位,不是醫院的常規人力,又不是一般的學生,在全國各級學校停課之時,許多實習醫師連明天要不要繼續去上班都無從知曉。負責醫學教育的高層呼籲著疫情之時是學習的最好時機,學生不應輕易退卻,但真正負擔教學重任的年輕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卻因人力的壓縮無暇從事教學,又要擔心手無寸鐵的學生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反而會私底下請學生不要出現在醫院。在還沒公布明確的實習指引之前,許多實習醫師跟一般民眾一樣,每日下午焦心地看著記者會,一邊忖度要不要繼續去醫院。台灣於2013年將醫學系由七年制改為六年制,過去醫學制第七年實習醫師(intern)改為類似美國醫學教育制的「畢業後」(postgraduate year,PGY),這樣的新制下,PGY都是已經考上執照的醫師,也因此有些教學醫院將醫學系五、六年級定位成「見習」(clerk),因為這階段學生還沒有執照,政策明訂在醫學院尚未畢業之前,學生是不得在沒有老師指導之下,實際參與醫療行為的。就算有許多老師強調大六的醫學生應該負起像舊制的實習醫師類似的照護責任(亦即某些醫院所稱之sub-intern),筆者實習過的數間醫院實務上仍將大五、大六的學生都定義為以觀摩為主的見習生。這樣實務上模糊的定位在平時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學生的義務與可以做的事務有很大的彈性,取決於教學的臨床醫師,但這樣的模糊在疫情時間就會造成教學者與學生都不知道如何面對彼此。如果定位是純然觀摩的學生,疫情期間可能真的沒有餘裕騰出空間與人力去教學,沒有人照料的學生在醫院四處「自主學習」可能也只會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那如果真的將疫情視為戰爭,需要徵召學生上前線一同作戰的話,也應該明確定義好醫學生的角色,並且予以相對應的保護措施。也許醫學生實際上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臨床上的瑣碎事務,例如寫病歷、處理輕症病人事務或執行簡單的醫療操作,都是可以交由醫學生來協助的。筆者並不認為醫學系的同儕們都只仗著學生的身分逃避風險,問題的癥結是我們沒有明確地被定位,被清楚的指引說我們在這段非常時間就是真正的實習醫師,請一起協助維持醫療量能,並且醫院會給予安全的配套措施,就像給予正式員工一樣。這波疫情就像是對醫療系統的壓力測試,從各個角度檢驗了醫療的量能,醫學教育也不例外。但是令人遺憾的,身為一位醫學生,我第一手地感受到了醫學教育的量能不足,大多數的課程沒有線上版本,科部內沒有完備的線上會議硬體,負責教學的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因人力短缺騰不出時間,許多科別甚至根本沒有病人。看著辛苦的學長姐及老師們,我們想幫忙卻不知從何著手,又擔心會弄巧成拙。所謂的「量能」其實就是「冗餘(redundancy)」的概念,亦即為了提升一個系統的可靠度,刻意配置重複或是高於平時需求的零件或機能,以應對危急時刻或系統失靈。在醫院不斷進行醫療器材的軍備競賽,力求降低成本時,任何redundancy都只會被認為是效率不足,更何況是不會產生立即回饋的醫學教育了。有了這次經驗,也許待此次疫情緩解之後,醫學教育中的學生與老師可以一齊思考與檢討,在下一次的危機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如何組織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將不同層級的醫學生安排好不同強度的工作,並將教學資源做好清楚的盤點,和訂定各類疫情嚴重情況明確的見實習指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臨床教育是培養未來醫學人才最重要的基石,我們更應該超前部署!
-
2021-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確診新冠痊癒卻肺纖維化! 醫揭「高價藥費」嘆:弱勢吃不起
國內新冠疫情未解,統計至22日為止,本土確診人數累計14205例。針對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個案狀況,醫師蘇一峰表示,許多患者幸運痊癒,但卻仍出現「肺纖維化」的後遺症,除了可能大幅縮短剩餘壽命之外,相關治療藥物價格不菲,讓他擔心部分患者恐怕「吃不起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在臨床上,看見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的倖存者,在痊癒之後產生肺纖維化。他說明,中國一項研究招募了284名臨床治癒的新冠患者,有239名均患有肺纖維化,佔84.15%,其中,中度患者的發生率為78.9%、重度患者則為100%。蘇一峰指出,身體產生嚴重的肺纖維化,將可能導致剩餘壽命縮短10至20年,也可能讓人生提早依賴氧氣與呼吸器,因此,患者最好越早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幫助減少日後肺纖維化的狀況,只是問題在於目前健保不給付相關藥物供新冠患者使用,因此他憂心「弱勢族群吃不起藥」。他最後也分享,自己目前手頭上就有3名發生肺纖維化的新冠痊癒者,其中一名窮苦患者難以負擔藥物費用,於是他只好拚命打電話拜託廠商,最終得到一家廠商願意提供一盒免費藥物,不過蘇一峰仍苦惱地說「總不能一直凹藥廠免費提供」。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好奇藥物的實際價格,對此,蘇一峰也在留言區回應,一週的藥費平均需要5千至1萬元,且至少需服用三個月才能達到治療效果,計算下來,整段療程的藥費,就需花費5至10萬元左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可望打到第3劑? 陳時中拚覆蓋率:今年不可能
國內已向國外簽約加購莫德納第四劑疫苗及次世代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當新一代疫苗出來時,就要用新一代疫苗,疫情捉模不定忽高忽低,在新冠疫情流感化的可能性下,要能準備更多次世代疫苗,對疫情控制有幫助,但最快施打第三劑的疫苗時程仍未定。國際對於疫情趨勢,發現已施打過第二劑卻爆發疫情國家很多,是否在明年可實施民眾提施第打三劑計畫,以免疫情再起。陳時中指出,目前有追加疫苗購買,但以WHO及先進國家仍未打三劑,如果沒有打第一或第二劑的先完成,才會進行第三劑施打,「有些特殊情況,要參考專家意見及國際數據,疫苗明年貨才會到,今年拚涵蓋率為目標,不太可能打第三劑。」台灣與莫德納再簽約3600萬劑莫德納疫苗,包含國內已簽約疫苗總計達8千多萬劑。除了莫德納的次世代疫苗外,未來是否有考量再跟其他廠商談次世代疫苗,陳時中表示,目前有一些疫苗仍再談,次世代疫苗的基本布局有了,有很多國際資料顯現疫苗要更多量,目前現已把明後年基本盤先穩住。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購千萬劑莫德納「抵台率卻不佳」 陳時中:現仍是賣方市場
國人疫苗施打涵蓋率達二成三,但自購疫苗抵台率卻不到兩成嚴重落後,民眾擔心未來是否打不到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實民眾擔心疫苗進貨,但尚無相關討論,指揮中心對未來疫苗進貨時間非常謹慎,現在仍是賣方市場,已針對未來第四季疫苗簽下合約購買。目前國內莫德納疫苗施打過一劑的人數眾多,指揮中心卻未能掌握下一批莫德納疫苗抵台時間,遭質疑貨速度是否敢不上要期滿要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的人,包含未來還要開放AZ混打莫德納是否有困難。陳時中表示,要同時要保留第二劑施打,又要擴大施打範圍,這兩者在計算上就相當複雜。另表示,目前已跟莫德納公司簽署3600萬劑,希望100萬劑第四季疫苗進貨,明年訂購2000萬劑,未來關於混打及應對於變種病毒,將以次世代疫苗為主,第一年是2000萬、後年1500萬,再加上500萬開口合約,今年第四季疫苗會先進來100萬劑。至於是否要將該批疫苗投入混打,陳時中表示,隨疫苗準備越來越充分,若疫苗有使用等特殊情況,會提交專家會議來討論。目前台灣雖然已向國外簽約購買大批莫德納,但如期到貨仍是未知數。陳時中表示,疫苗就是說能夠先完成簽約就是第一步,先確定供應量,再來確保疫苗如期到貨,會一步一步努力的,「去年年初說是賣方市場,年底則趨向買方市場,但沒想整體疫情延續那麼厲害,到現在還是賣方市場,採購方面要步步為營、多方準備。」除了保留給民眾施打第四劑的莫德納疫苗已先行簽約,未來是否還有考慮用新一代的次世代疫苗。陳時中表示,有考慮,當新一代疫苗出來時,就要用新一代疫苗,疫情捉模不定忽高忽低,在新冠疫情流感化的可能性下,要能準備更多次世代疫苗,對疫情控制有幫助。國際對於疫情趨勢,發現已施打過第二劑卻爆發疫情國家很多,是否在明年可實施民眾提施第打三劑計畫,以免疫情再起。陳時中指出,目前有追加疫苗購買,但以WHO及先進國家仍未打三劑,強調「有些特殊情況,要參考專家意見,疫苗明年或才會到,今年拚涵蓋率為目標」。
-
2021-07-22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全球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罕病惡化
全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已超過2000名,今年30歲的「馬桶女孩」姜藥師也是病友,15歲那年騎腳踏車時,發現左腳卡在車鍊竟毫無感覺,並於18歲確診,與病魔抗戰12年間長期使用免疫藥物。在新冠疫情下,害怕染疫風險增高,雖有機會優先接種疫苗,但仍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與原有藥物相牴觸。所幸專業醫師告訴她,病友可以施打疫苗,但盡量安排在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建議可以先和醫師討論。全球每5分鐘即有1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20至40歲女性發生比例最高,甚至比男性多出兩至三倍。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說,人類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他提醒,多發性硬化症臨床表現有很多症狀,多為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常見包含有眼睛視力模糊、手腳笨拙無力、步態不穩、大小便問題等,若維持一段時間,就有就診的必要。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則說,多發的意思是,時間、空間多發,第一次發病通常是臨床單一的症候群,發病到確診時間,通常需要兩年半。病友姜藥師在15歲騎腳踏車上學途中,發現自己吃力踩腳踏車卻停滯不前,才發現左腳竟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她表示,自此之後,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而失去觸覺,症狀時好時壞,在18歲時即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疾病需經常至廁所報到,姜藥師因此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印象中有次下班回家,20分鐘的車程都在便溺,回家後在廁所痛哭許久,情緒平復後,發現爸媽早已協助將衣物、機車清洗乾淨,讓她感到很安心,更有力量面對病魔,並鼓勵病友,病情控制的好都可以正常生活。近期姜藥師面臨疫苗接種問題,怕與免疫治療相牴觸,擔心自身染疫機率是否更高?孫苑庭指出,多發性硬化症與一般人相比,染疫機率並沒有增加,但少部分接受B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染疫後重症率會提高,危險因子包含年紀、共病與神經學缺損嚴重,尤其是擅自停藥的人,新冠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定期治療者的兩倍。孫苑庭說,接種新冠疫苗不會影響病況,除滅毒活性不建議施打外,現行國際上的新冠疫苗都可以接種,惟二線免疫治療恐影響疫苗效力,因此建議患者,疫苗注射時盡量安排在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並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1-07-22 新聞.元氣新聞
不只新冠肺炎!美國男子染「猴痘」返國、當局緊急匡列
美國當局除了應對棘手的新冠疫情之外,近日又傳出官員正針對27個州、共計200人作出調查,只因爲他們與達拉斯(Dallas)一名在奈及利亞旅行感染「猴痘」(Monkeypox)後歸國的男子有可能接觸過、避免疾病傳播。這位未具名的男子從拉各斯(Lagos)歸國,並於7月8日至9日前往德州(Texas)途中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停留,並在一周後被診斷出患有「猴痘」這種罕見疾病。據悉,猴痘會引起起泡的皮疹和類似發燒的流感症狀,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和體液傳播。該男子確診後被隔離在一家醫院,當局透露他「情況穩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員表示,他們正在與州和地方衛生官員合作,對與患者接觸過的人進行監測,並每天對其進行跟蹤、直至月底。據「STAT」報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其他猴痘病例,目前被列入監控名單的包括坐在離病人6英尺(約1.8公尺)以內或在航班上使用廁所的乘客,此外,空服員、清潔浴室的工作人員以及與該男子有過接觸的家人也受到監視。CDC表示,猴痘是一種罕見但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病毒性疾病,通常一開始會有流感和淋巴結腫脹等跡象,接著可能發展為面部和身體上的廣泛皮疹。大多數感染猴痘患者會持續2到4周,而且大約10%的猴痘病例以死亡告終。
-
2021-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大陸國台辦:逾12.5萬名台胞已在大陸接種新冠疫苗
大陸國台辦昨天表示,截至七月十五日為止,在中國大陸接種新冠疫苗的台灣民眾超過十二點五萬人,接種劑次逾廿一萬劑。自五月中旬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因台灣缺乏疫苗,有不少台灣民眾到大陸打疫苗,尤其是有家人在大陸工作或生活的民眾。據大陸國台辦公布的數字,一個多月來,在大陸接種疫苗的台灣民眾大約翻了一倍。六月中旬,馬曉光曾表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五月卅一日,已有六點二萬在陸台灣民眾按有關政策接種疫苗。馬曉光稍早前曾表示,對台灣民眾希望到大陸接種疫苗的需求和心願,陸方願盡最大努力提供幫助。搭乘民航客機到大陸的台灣民眾,只要符合接種條件,可在嚴格執行入境防疫規定、自願及知情同意前提下,按有關政策在大陸接種。
-
2021-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個人的小風險,社會的大安全
最近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不知不覺從「 吃飽沒?吃什麼?」改為「打了沒?打什麼? 」。人只要有可選擇性,必然會有分別心,這就是人性。最簡單的例子,讓小朋友去超市不限價格任意選購冰淇淋,眼花撩亂琳瑯滿目, 當然很容易產生選擇困難。人們做選擇通常是多重因子考慮,最後選擇卻常常是非理性的。品牌效應、印象分數必然會浮現,甚至關鍵時刻的一句話,瞬間改變原先的選項,決策可能是隨機動態,所以說: 計畫趕不上變化!就個人選擇疫苗而言,最關心的不外乎是安全性及保護性。以安全性而言,其實疫苗沒這麼可怕, 各疫苗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是在百萬分到十萬分之幾,與中樂透頭獎機率相當。永遠沒有人知道那個疫苗對自己最安全,這與個人體質相關,只能避開已知特殊風險(血栓、懷孕、免疫力低下等)。對於99%的一般人應該用平常心去面對。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有實戰經驗國際認證的疫苗就是好疫苗,趕快去預約「女王牌」、「拜登牌」都好,不要再挑了。至於疫苗保護力有三個面向:防感染、防重症、防傳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流行病專家艾達佳(Amesh Adalja)指出疫苗的目的,不是為了零感染,而是「降低病毒造成的重症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評價疫苗的保護力,效力數據不是唯一標準,在防感染的數據雖然有70%~90% 效力(Efficacy)差異,但效力評估與人體三期試驗時, 當地的疫情嚴重度有關,是無法直接做相比的。所以, WHO 認定 50% 效力就及格,70%就是好疫苗。後來AZ與BNT在英國同時PK,其效果(Effectiveness )顯示其實是相當的。目前國際認證的疫苗在「防重病」都超過90%保護力,相差無幾。內布拉斯加大學公衛系教授布雷梅傑(Brett-Major)指出:「即便是效力(efficacy)中等的疫苗,在真實世界中的防護效果(effectiveness),也都還不錯。」。不要期待完美的疫苗(安全性100%且保護力100%),請接受安全性99.99%,重病保護力95~99%的疫苗, 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目前英國每日確診達5萬人,但住院率及死亡率並未明顯提升,因此政府決定全面解封,顯示疫苗在防重病的效果。雖然打完疫苗還是有感染的報導,也就是所謂的「突破性感染」( breakthrough),其定義為完整注射兩劑疫苗,14天以後被感染新冠病毒。以美國CDC報告,全美完成注射有一億六千萬人,突破性感染住院為十萬分之三,比例極低! 且死亡率更僅百萬分之七。也就是疫苗防重病及死亡是比防感染的效果來得好, 而對於整個國家社會來講,「防重病、防死亡」不正是我們防疫的終極目標!而從社會保護力來看,「防傳播」是重點。重症患者減少表示在被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低,也就是傳播力低(CT值偏高)。媒體不斷的報導,變種病毒導致現有的疫苗保護力下降,造成很多民眾的憂慮。其實除了透過二代疫苗研發之外,增加現有疫苗的覆蓋率也是對抗變種病毒的手段之一,因為接觸風險會降低(R值下降)。疫苗最大的效益是群體免疫,而不是個人的保護力,真正的保護力不全然只是靠個人身上的好疫苗,而是周遭所有人與環境,在大我的保護傘之下,小我的風險也自然會下降,也就是「助人是最好的助己( Help ourselves by helping people)。」 在這場對抗新冠疫情的戰爭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整個大環境好了, 自己才可能好! 小至社會、大至國家及全球,道理都是一樣的!目前國內疫情控制算是穩定中,防疫策略已經翻篇了,早日解封是當務之急,也是全民共識,但前提是全民施打率達到7~8成。扣除12歲以下250萬人及特殊疾病人士,剩下2,000萬人中需要1,650~1,880萬人完成兩劑施打,也就是幾乎所有國民必須「全島一命」參與,獻出手臂是全民應盡的義務。其次,在疫苗供貨順利情況下,每天就算施打20~24萬劑,還需要130~150天,讓我們一起加油。 期待今年底跨年倒數,可以一起舉杯慶祝「告別新冠,迎接重生」!
-
2021-07-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對於COVID-19疫情之下臨床實習的一些觀察與想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的省思」,精選三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師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在國外行醫教學多年後回國的資深內科教授,發表他個人對疫情當前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的期待;一位醫學生時代以雙主修畢業,之後在國內、外獲得雙重非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國內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中生代醫師,以身兼「教」醫學生的老師與「學」臨床醫學的住院醫師身分,說出他精闢的看法;一位已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直言目前台灣的教學醫院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改善,才有可能化疫情的「危機」為醫學教育的「轉機」。衷心希望這三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可以引起更多的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反思,更歡迎在「醫病平台」會有更多探討這重要議題的後續文章。自從台灣今年五月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眾人的生活就有了巨大的轉變。舊有的行事與思維似乎不再行得通,而新的常態也還來不及建立起來。伴隨這種模糊地帶而來的不確定性,引發了諸多焦慮與不滿,但也有許多轉變的契機蘊含其中。比如說,餐飲業的倒閉潮及轉型的可能;再者,從此發現某些白領工作或國際會議,可能得以採用在家工作或混合的型態;又或者,例如遠距醫療雖然技術上可行,執行層面上仍有諸多考量……等等的例證,不一而足。而在各種模糊地帶當中,如果是身份界定本身就常有灰色空間的兼具學習與勞動性質的人員,前述危機與轉機的震盪程度可能更大。具體而論,大疫當前,實際上常需要「從做中學」的各類醫事實習生,同時面臨著疫情與工作與學習型態的波動,就是受到強烈不確定性首當其衝的一群人。誠然,各種職類的醫事實習學生想必受到諸多衝擊,由於筆者個人的經驗限制,本文討論的對象僅以實習醫學生為主,但或許可當成往後拋磚引玉的開端。首先,幸運的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COVID-19疫情爆發較晚,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外文獻可以參考。就筆者接觸到的資料看來,縱觀疫情的發展,他國對於實習醫學生是否參與臨床實習的討論,已逐漸從一開始的「避免染疫」,到「如何保護學習者並恢復臨床實習」,再到「是否應該/能否自願照顧染疫病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台灣疫情一開始的混沌不明,到現在掌握程度較高,在實習醫學生實習議題的討論上,似乎也有類似的走向。再者,可喜的是,目前實習醫學生的相關措施有了較明朗的安排,比如衛福部在六月總算同意醫事實習生納入公費COVID-19疫苗施打對象。但令人較擔心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習醫學生該如何進行臨床實習,以及相關的風險和保護等等,似乎未見相關單位如美國醫學會擬定大方向的登高一呼,也讓學生與各實習單位較感到無所適從。比如說,美國醫學會的《臨床活動指引》中Guidelines for clinical activities的部分,就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訊。茲舉一例,對於學生的臨床角色而言,美國醫學會區分了由「必修課程」、「自願活動」以及「直接照護」、「保持距離」所構成的四種不同組合,釐清這樣的定義,對於臨床活動安排的明確程度將有莫大的助益。另外,就疫情下的醫學教育而言,已有論者提出具四點考量的風險評估模型,分別是:(一)臨床與教育活動中的暴露風險要在合理可達成的範圍內盡量降低(二)前述活動中的倫理益處要在合理可達成的範圍內盡量提升(三)組織層次的努力(如充足的個人防護設備、視訊設備等)以降低學習者的暴露風險(四)針對暴露風險要對學習者有明確的知情同意過程。類似這樣較為系統化的風險評估模型,也是當前在權衡臨床與教育活動之必要性時可以參考的重要資源。最後,目前似乎檯面上還較少看到對於實習醫學生是否應該/能否自願照顧染疫病患議題的探討。除了疫情發展階段不同,或許也有某些文化、社會等複雜的因素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過,筆者想提的其實並不是「實習生怎麼不自願」這樣的命題,而是當前的學習環境,是否有足夠讓更多反思和自主性萌芽的機會呢?或許,這也是這場世紀大疫對我們帶來的重要課題之一。
-
2021-07-21 新聞.元氣新聞
菲國唇顎裂兒 我助手術展笑顏
1歲半住在菲律賓的拉莫斯患有唇顎裂,媽媽在生下他後因自責過度,罹患嚴重產後憂鬱症。新冠疫情之下,拉莫斯的媽媽輾轉從網路得知,台灣、菲律賓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疫情期間合作,並提供相關協助。拉莫斯目前已順利完成第一次唇裂手術,讓他媽媽感性又興奮地向社工說:「我總算看見兒子的笑容了,美夢成真。」缺陷發生在臉上更增加父母的自責與擔憂。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合作組副主任尚林說,拉莫斯在還沒接受手術前,他的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總不斷想「孩子患有唇顎裂,該如何是好?」低潮的情緒無限蔓延,甚至逐漸失去撫養小孩的自信。瀕臨崩潰之際出現希望,拉莫斯媽媽向菲律賓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尋求幫助,並成功與社工取得聯繫,得到許多唇顎裂相關知識文章,除讓她重拾笑容,也深覺孩子還有希望。尚林轉述,拉莫斯經過醫師診斷,確定還在黃金治療期,並預約唇顎裂修補手術時間。不過,當地疫情持續延燒,醫療系統嚴重癱瘓,拉莫斯第一次唇顎裂手術一度延期一個月,所幸迎來好消息,近期手術已經成功。「我成為一位有自信的母親。」拉莫斯媽媽形容,手術成功猶如美夢成真,她的憂鬱症也逐漸好轉。尚林說,拉莫斯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第二次手術,把顎裂的部分修補起來。
-
2021-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還在猶豫要不要打疫苗?專家告訴你「不打」影響有多大
台灣三級警戒延長,雖然鬆綁部分規定,但仍是屬於三級警戒範圍。看似確診數持續下降,但雙北地區仍有群聚事件及家戶感染傳出,除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之外,施打疫苗也是另一重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與病毒共存,預計7月19日解除封城及口罩禁令,雖然讓專家嘩然,但在八成國人均有施打第一劑疫苗的情況下,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台灣目前覆蓋率約一成,各地也傳出緩打潮、拒打潮,新冠疫苗真的有這麼可怕?要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表示,若要盡快恢復生活,盡快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對於疫苗對變種病毒株的防護疑慮,他說:「目前台灣流行的主要是alpha(英國)株,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都對alpha(英國)株保有正常的保護效果,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相信新冠疫苗的保護力能有效控制國內新冠疫情。」孕婦、哺乳媽媽都可打疫苗 未含有活性新冠病毒對於懷孕或哺乳婦女是否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呂俊毅醫師說,孕婦是重症的高風險群,一旦重症對母體胎兒都是嚴重的威脅。依目前的資料研判,新冠疫苗對孕婦及胎兒看起來沒有不良影響。而哺乳媽媽施打疫苗是沒有問題的,疫苗都沒有含有活性新冠病毒,疫苗成分也不會跑到母奶中,對媽媽及孩子都不會有不良影響。打完疫苗可能確診但為輕症 仍有傳播病毒疑慮應戴口罩但不代表打了疫苗就不會確診。呂俊毅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AZ疫苗的保護力大約是7到8成,莫德納疫苗大約是9成,也就是說,兩種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但是國外的研究也顯示,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只要打了疫苗,即使得到新冠病毒感染,也極少會變成重症。雖然有研究顯示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散播,但仍有傳染給別人的疑慮,接種完疫苗仍要進行個人防疫措施。血栓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 AZ疫苗被視為安全有效在今年3月左右,部分國家發現打完AZ疫苗,有人會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副作用,曾經停用或限制AZ疫苗的使用者年齡。後來研究發現,血栓及血小板低下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會有1位,相對於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非常的低,打疫苗利大於弊,所以大部分國家都再度開放使用AZ疫苗,仍被視為安全有效的疫苗。慢性病患更需疫苗保護 若感染恐為重症除了對新冠疫苗嚴重過敏者不適合施打以外,患有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臟疾病、腎臟病含洗腎等對象,不但可以打新冠疫苗,更需要疫苗來保護,呂俊毅醫師強調,這些族群萬一感染,症狀通常都比較嚴重。目前的疫苗對beta(南非)株與delta(印度)株的保護力較差一點,但是仍有一定的保護力。全球有很多專家在監測病毒的演化,一旦發現有現有的疫苗無法保護的變異株,可能需要考慮研發新一代的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醒,新冠病毒疫情是全球性的,各國都需要打疫苗,新冠疫苗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台灣獲得的疫苗數量有限,民眾無需特別挑廠牌施打,全民落實接種疫苗才能提高群體免疫、跟上全球解封腳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食品、包裝會附著新冠病毒嗎? 美國CDC揭「COVID-19感染途徑」 ·新冠疫苗副作用愈強,免疫效果愈高? 台大醫揭「接種前後必做1事」
-
2021-07-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疫情大流行中,醫護學生該不該繼續參與臨床的學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的省思」,精選三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師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在國外行醫教學多年後回國的資深內科教授,發表他個人對疫情當前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的期待;一位醫學生時代以雙主修畢業,之後在國內、外獲得雙重非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國內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中生代醫師,以身兼「教」醫學生的老師與「學」臨床醫學的住院醫師身分,說出他精闢的看法;一位已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直言目前台灣的教學醫院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改善,才有可能化疫情的「危機」為醫學教育的「轉機」。衷心希望這三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可以引起更多的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反思,更歡迎在「醫病平台」會有更多探討這重要議題的後續文章。醫護人員的學習除了理論的基礎課程外,臨床觀摩、床邊學習,在與學長、同學共同參與照顧病人中學習實境的知識是真實又可貴。實習過程中,為配合法規,要有完善的配套及臨床老師的規劃,因為醫療作業的過程牽涉很多語言、肢體接觸及治療決策,必須在很好的監督下進行。新流行病的發生及傳播對許多醫護人員都是很大的挑戰,病因、傳播、預防、治療等等所相關的醫療層面,非常的複雜也廣泛。一旦有突發的疫情,所有的醫護管理人員都需重新整理相關認知,也需要調整身心的狀態,面對及處理這些議題。目前全球發生「冠狀病毒」大流行,從病毒的源頭、傳播、引發病狀、治療及預防等等的問題都值得了解及思考。所以很多「新舊」參與照顧的工作人員,都應重新學習、檢討。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一般民眾對生命觀的變化,加上社會、經濟及環境發展,以及社會大眾心理與人際關係的變化,對於受醫療照顧的期望跟「質」的要求,再加上因有醫療保險的方法變遷,大大的改變了傳統的「醫病關係」。相信會使剛開始接觸病人的醫護學生們,在他們學習歷程中多了一些回憶及經驗,多了更多只有在床邊與病人與家屬實際接觸才學得到的心得。看了更多因流行病引發的醫療照顧外,也看到預防、隔離、利益爭執等的大衆對「利我」權勢鬥爭的心理學。當然也可看到很多「利他」的榜樣。近代人類對科技的發展,在生物技術的領域尤其是有更新的進步,因此帶動了很多醫療產業的發展,在醫療執業上也隨著突破。但是在人的智慧進步中,還是沒有辦法完全克服疾病對人類的折磨。所以,投入醫護工作的一群「有心人」或許對這事實也必須有所認知。人類的歷史中面對多次的瘟疫災難,既使科學醫術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品質,但是生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一直有重複的「衝突」,環境中的生物一直與人類之間競爭求生存,因而人類與外來的侵犯一直重演。從學「醫」的角度來看,每次人類的瘟疫都是有很多可學習的機會。但也不能不承認「適者生存」的生態平衡。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在瘟疫流行的時期,每個人的經歷的不同而對疫情造成的約束,精神及情緒多少會有更多外來的影響,而有「利己」或「利他」的不同表現。醫護學生如果在剛好進入臨床見習時,就遇到全球流行的時機,學習臨床經驗時有最好的機會認識上述的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學習的心得。除了病理、防疫的問題,還學習到如何隔離病人減少傳染的傳播、自我保護、如何管理及治療自我身心健康等等。在這種大流行的情況下,所有的相關人員及投入醫療相關工作人員,都須進修學習,更重要的是自我反思在課堂上的內容及實際面臨的問題處理方式的差異。同時主辦「醫學教育」的教育學者,也應思考如何安排及提供實際的學習課程,及如何在安全條件下可以「實際」學習。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疫情下的樂齡網購趨勢
你有多久沒外出逛街了?新冠疫情肆虐,百貨實體賣場門可羅雀,許多長者好久沒外出消費。不過,可不要以為長者就因此而不消費了,以樂齡網今年上半年的消費統計跟去年同期相比,我們發現樂齡長者有加速往電商消費移動的傾向,而且似乎年紀愈大在網路消費的成長率愈高。以往,年長者由於不擅使用科技產品,消費模式比較偏向實體門市,因此在電商消費雖有成長,但沒那麼明顯。但因為疫情,連家族聚餐都不方便,阿公阿嬤為了看兒孫,不得不使用手機或電腦與家人視訊聊天。而為了減少出門採購,長者也開始學習如何網購。以樂齡網2021上半年訂單統計資料,發現75歲以上的樂齡族群網購的筆數大幅成長了214%,而且其客單價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高達4,398元,樂齡族群接觸電商就好像打開了潘朵拉盒子般,一發不可收拾。一般的購物網站,經常把50歲以上的客戶歸類為高齡族群,沒有細分50歲以上的各年齡層消費趨勢。樂齡網是以年長者為主要服務對象,因此消費族群跟一般網站的結構不同,落在40至65歲這一壯年區間,他們主要是幫家中的長輩購買產品,他們是消費者卻不一定是使用者,真正的使用者是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若以目前50歲以上的年齡層來分析,至少可分成四個級距,每個級距會因其成長背景而有不同消費模式。50至54歲級距,在職場可能已位居中高階主管位置,在其就讀國中時,個人電腦已問世,入職場時網路漸普及,在網路消費並不困難,若以5歲為一級距,則這一族群也是樂齡網消費筆數最高,佔訂單比重達17.9%。而55歲至75歲這一年齡區間,在美國稱為嬰兒潮世代,在他們開始投入就業市場時,正逢全球經濟快速起飛,有人說他們是史上最有錢的世代。不過若以65歲為分水嶺,55歲至64歲這群人可能大部份都還在職場,累積的資產已達一定程度,其父母年齡可能在75歲以上,還需要奉養。以消費金額統計,此一年齡區間,佔樂齡網的總訂單金額達25.1%,是消費力極強的族群。65歲至74歲是這一嬰兒潮世代的前段班,就WHO的定義已進入初老領域,多數已從職場退休,但許多人身體仍強健,因此這一族群也是最不服老的族群。據統計,國內65歲的平均餘命達20歲以上,若只靠退休金過活恐坐吃山空,因此傾向理性消費,減少非必要支出,再加上此族群的父母輩多已非常年邁或不在人世,責任相對減輕,因此其佔樂齡網的訂單金額僅6.1%,算是除了年輕世代以外,在樂齡網消費佔比最少的一個年齡層。75歲以上族群多生於戰亂年代,給人克勤克儉的印象,其實消費力不容小覷,光看他們在地下電台買藥的實力可見一斑,我常開玩笑說,阿公阿嬤是台灣第一代線上直播的消費者。但若以電商來看,這群長者仍屬於相對數位弱勢。不過因為疫情,許多長輩似乎找到購物新天地,交易筆數及消費金額都大幅成長。長輩除了發現網路很好逛,在疫情當下,每個人更懂得及時寵愛自己,起身輔助椅、閱讀架、放大鏡……都是這年齡層的熱銷品。當生命的無常成為日常,善待今天的自己,才對得起明天的自己,用腳逛街不方便,用手指逛網路將成為高齡族群的新嗜好。
-
2021-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JAMA》最新研究:使用瑞德西韋治療增住院天數
今天偶然看到聯合新聞網在2021-7-11發表的一篇文章新冠致死率破5%/瑞德西韋用藥時機提前 指引調整慢。它的第二段是:「在用藥方面,早在去年,生產瑞德西韋的吉立亞藥廠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投藥時機應提前至輕、中度,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的用藥指引直到六月初才調整。」問題是,瑞德西韋,這個一度被吹捧為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真的有用嗎?我是在2020-2-3發表第一篇有關瑞德西韋的文章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而第一段是:「頂尖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20-1-31發表論文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首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這篇論文是在報導美國首例的新冠肺炎病患,包括他的病史與療程。在該病患住院後的第7天,醫生決定“溫情”採用一款尚在研發中,名為Remdesivir的新藥,而在用藥後的隔天,患者的臨床狀況得到改善。很快地,在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瑞德西韋被冠上「神藥」,成為當時網路和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中國和台灣也爭先恐後地搶著要自行生產。請看我在2020年2月發表的另外三篇文章:2020-2-6:唉!專利這件事:武漢病毒2020-2-13:武漢肺炎試驗藥,中國量產2020-2-22:合成「瑞德西韋」,樂歪了後續的臨床試驗顯示瑞德西韋能將重症患者的住院天數從15天縮減至11天,所以美國FDA在5月給予緊急授權,而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的股價也隨之暴漲,請看瑞德西韋,最大贏家,如我所料。在10月,美國FDA更是給予瑞德西韋正式授權,而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也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請看川普的新冠: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前天(2021-7-15)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of Remdesivir Treatment With Survival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mong US Veteran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在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中,瑞德西韋治療與生存和住院時間的關聯)。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美國的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VHA) 是美國最大的綜合醫療保健系統。在瑞德西韋都還沒有被緊急授權之前,VHA就已經在使用瑞德西韋來治療新冠肺炎病患。從2020-5-1到2020-10-8,它所屬的123家醫院共收容了5898位新冠肺炎病患,其中2374人有接受瑞德西韋治療,而另外的3524人則沒有。為了能在研究上做公平的比較(去除干擾因素,如年紀、藥物使用、呼吸器使用),研究人員最後挑選了1172位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以及1172位沒有使用瑞德西韋的病患,來做分析。結果顯示:1.在30天死亡率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43人死亡,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共有124人死亡。2.在住院天數上,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4到12天,而沒有使用瑞德西韋這一組是1到7天。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這項針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美國退伍軍人的隊列研究中,瑞德西韋治療與提高生存率無關,但與更長的住院時間有關。 常規使用瑞德西韋可能與增加病床使用有關,但與提高生存率無關。JAMA期刊有邀請邁阿密大學的Gio Baracco醫生寫了一篇編輯評論Remdesivir Use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The Paradox of a Clinical Trial vs Real-Life Use(瑞德西韋的使用和住院時間——臨床試驗與實際使用的悖論)。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臨床試驗的結果是一回事,實際使用的結果卻可能是另一回事。打從新冠疫情爆發後,一個又一個神藥,什麼奎寧、伊維菌素、清冠一號,前仆後繼,有些甚至是捲土重來。但是,到現在,連一個站得住腳的都沒有。請看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奎寧的教訓還不夠?。真不知那些大放厥詞,吹捧這些神藥的醫生、教授、名嘴,看到JAMA這兩篇論文,會有什麼感想。註:本文插圖是一本書的封面。書名是Remdesivir: Scientists Breakthrough To heal And Safe Human Race(瑞德西韋:科學家突破以治愈和拯救人類)。原文:神藥「瑞德西韋」悖論:住院天數增加
-
2021-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營養師:「營養照護」是戰勝新冠病毒癒後關鍵!加速康復可以這樣吃
連日來,本土新冠疫情有稍有趨緩,但如陳時中指揮官所言:「心情可以放鬆,防疫行動仍不能鬆懈」,然而,新冠確診者有5成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在居家隔離等待康復的期間,該怎麼吃才有助戰勝病毒,早日恢復呢?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 .增加熱量攝取約+250~500大卡/日—感染會增加體內壓力,應多吃高營養熱量密度的食物或飲品,才有足夠熱量對抗體內耗損: 1、少量多餐 就算不餓,也務必確保熱量足夠,減少對本體的耗損。2、吃酪梨、喝堅果飲 可透過油脂食物的攝取,提高能量進食。3、配方營養品 若食慾不振、身體不舒服,可視情況補充配方營養品,讓熱量、營養達到需求。.補充蛋白質營養—避免肌肉流失耗損使身體更虛弱、降低癒後恢復力:1、多吃蛋、肉、豆製品 以原型優質蛋白為主。2、 自製奶昔 可用豆漿、牛奶、優格+香蕉+堅果醬做高蛋白奶昔。3、蛋白質飲品 吃不下可利用高蛋白飲補充營養。 .水分補充足夠—發燒、流汗、咳嗽、腹瀉等,都會增加身體水分流失,為避免身體缺水、脫水、電解質失衡:1、少量多次喝水 避免身體缺水、痰越來越濃稠。2、自製水果水 把新鮮水果加進白開水中,替換不同味道的水份,避免味覺疲勞。3、喝電解質飲料 補充發燒、流汗、嘔吐、腹瀉之電解質。每日量體重 了解自己營養吸收狀態此外,高敏敏建議,每天盡可能的維持體重,因為體重是反應身體水分維持及營養狀態很直接的指標,除謹記以上營養原則,也要搭配多活動、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最重要的還是確實的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一起加油渡難關!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7-16 新聞.元氣新聞
憂感染無法回診 醫療孤兒暴增
新冠疫情挑戰台灣的醫療量能,一群急需回院打藥的罕病兒,被臨時通知「憂感染、不要回院」,也有重症個案急性發作不敢回院,還有更多該定期回診的慢性、癌症病患,因不敢踏進醫院導致延誤治療。一場疫情打亂原本的醫療節奏,不知出現多少「醫療孤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秘書長楊玲玲說,五月疫情爆發高峰,台北市幾大醫學中心擔心,一般病患到院恐有接觸風險,導致需要定期回院打藥、打酵素的罕見疾病病患,就被醫生告知「不要到醫院」,尋求轉治。楊玲玲說,這群罕病病患有兒童、也有成年人,幾乎都是呼吸重症,考量重症病況穩定下,主治醫師評估疫情、依據病患本身病況,決定先讓患者不要到大醫院,改透過社區診所到宅打藥。還有一名口腔癌患者,今年二月才做完核磁共振檢查,原訂五月看報告,卻因害怕疫情打亂回診時間,直到七月初才回院追蹤,結果口腔多了一公分大的新潰瘍,病期嚴重惡化。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正喆說,有些惡性腫瘤病人需接受手術治療,但新冠疫情下,醫院降載雖仍優先為急症病人安排手術,但確實排程較過去慢,術後的放射、化學治療,排程也受影響,產生許多延誤就醫的案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指出,日本將「在宅醫療」設定為醫院住院、門診之外的第三醫療,讓醫護到家裡協助就醫困難的病患,而這些在宅住院對象以高齡比率最高,約占八至九成。儘管目前台灣推動的「健保居家醫療計畫」約有五萬個個案,但僅當作到家裡看門診,這波疫情後,政府要去思考的應是「住院的程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未來台灣醫療新常態,勢必得走上「醫療在社區」這條路,甚至居家醫療主力應在「社區診所」,而不在醫院。
-
2021-07-15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流程優化 減少停留醫院時間
頭頸癌病灶不易藏在衣服裡,醫師建議頭頸癌患在新冠疫情期間就診,傷口處應覆蓋紗布並戴上口罩、面罩以降低感染機會。而為協助癌患在疫情中持續就醫,醫院端也改變就醫流程,盡量減少病患在醫院停留時間,例如住院全面PCR檢測並盡量改為門診治療,領藥後分批分流施打時間。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說,醫院雖是高風險區,但醫院防疫很嚴謹,患者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就不必害怕回診,像是就診時戴上口罩、面罩,頭頸癌患者臉部傷口覆蓋紗布等,都可避免感染;醫師也會做好各種防護。為了讓染疫風險降到最低,以台北榮總為例,原本須住院的患者,病情許可者改成門診治療;門診化療採分艙、分流、分時段。此外,住院患者和陪病者一人,住院前要先做PCR,確定陰性才能住院。楊慕華解釋,以前門診化療是當天抽血,看完門診後,領完藥去注射室排隊打針;現在則是當天看診、抽血後,將領好的藥交給注射室,預約安排另外的日期、時段打針,雖然患者得跑兩趟,但在醫院暴露的時間卻少了很多。
-
2021-07-14 失智.照顧喘息
活動安排/日照中心、關懷據點 逾半照顧者盼解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有條件鬆綁場域,但日照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仍被排除在外,家屬背負巨大照護壓力,長輩也不能出門透氣。衛福部今天將公布日照中心和失智關懷據點是否可以解封,全台2.4萬長照家庭關注。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行的「新冠疫情失智照顧難題調查」顯示,日照、據點活動全面停擺,活動資源難數位化壓垮家屬身心,專家建議政府考量在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開放這些場所。不敢回診 怕把病毒帶回家「新冠疫情失智照顧難題調查」時間自6月1日至18日止,回收502份問卷,對象包含失智症照顧者與相關醫事、照顧人員,大部分照顧的對象為輕、中度的失智者,照顧方式以在家照顧最多,也會搭配日照中心服務。調查發現,疫情之下,逾半數照顧者擔憂,失智長輩因活動停擺而認知或體力下降,其他擔心的問題包括不敢回診拿藥怕把病毒帶回家、失智者防疫困難、相關據點停課、長輩精神症狀加重、家庭衝突增加等。對於這些狀況,多達300人表示「只能忍耐」,他們最需要的協助,是延長慢箋領藥時間、醫師遠距看診等。盼慢箋一次可領3個月藥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指出,疫情期間,長輩無法至日照中心或據點活動,有些人睡眠時間變長、話也不多,甚至開始退化。若要舒緩照護壓力、防止長輩認知功能下降,應該及早重啟日照中心以及關懷據點。現行慢性病處方箋只能開立3個月,藥物按月領取,單次最多領一個月,但許多家屬反映需要醫療上的協助,希望因應疫情延長處方箋領藥時間,減少出門風險,或改用遠距醫療服務;王培寧說,政府應適時放寬領藥規定,例如可比照有出國需求者,持機票證明並簽切結書防止重複領藥,就可以一次領取三個月藥量。調查顯示,表達在疫情期有遠距看診需求者有164人,另有160人表示需要居家醫療服務。王培寧說,疫情爆發初期,前者需求大增,近期開始減少,民眾還是希望與醫師面對面,也方便監測血糖等數值。長照人員打疫苗 須達8成指揮中心已將日間照顧、社福等機構的受照顧者、照顧者納入接種對象。王培寧認為,日照中心在長者、照服員完成接種疫苗的前提下,可以有條件解禁。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昨天指出,衛福部長照司已訂定因應指引,將徵詢地方意見,確認後公布。原則上,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須達8成,未打疫苗者或接種第一劑後未滿14天,須持3天內抗原快篩陰性或解隔離證明,方可以進行服務。
-
2021-07-14 名人.相性幸福
愛在瘟疫蔓延時?如何挽救新冠疫情下的性生活
由於新冠狀病毒的來襲,造成人們一直生活在恐懼、怨聲載道的氛圍當中。隨著時間流逝,經濟、生活資源的減少,讓每個人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過去美好生活逐漸破滅、負面感受與情緒也直撲而來。然而這些因素就像急性傳染病一樣快速侵襲著性慾與親密關係,導致性生活頻率瞬間降到冰點。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也證明了疫情對性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後疫情時代下的親密關係#1.以前都沒發現,老婆是個容易焦慮的人,直到疫情期間她變得好會啐念與發脾氣,在家老是督促我,凡摸過、用過、坐過的地方都要做好環境消毒與勤洗手,如果讓她發現我漏了一個沒做,她就立馬對我發飆,我快承受不住她的神經質了…— 32歲,老是被罵的人夫。#2.聽報導說,疫情嚴峻時在家也要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所以為了守護彼此的健康,我們分房睡吧!還有,從現在開始實施禁慾生活,你不能拒絕!等疫情結束後,才能恢復性生活!— 女友的防疫宣言。#3.之前從未意識到,老公吃飯時會發出「嘖嘖」的咀嚼聲,而這種聲音容易讓我心浮氣躁,直到防疫期間在家吃的每一餐都如此!好幾次我都忍不住大聲吼他,要他吃飯安靜一點!— 35歲,常出差的職業婦女。看完後,你是否也跟他們一樣,處在高壓危險的疫情環境下,壞情緒肆無忌憚地隨時轟炸而起,然而這樣的破壞力也扼殺了彼此間的性慾與親密!那該怎麼改善目前的現況呢?今晚,來點「小玩具」,喚醒性慾,bye了壞情緒根據性學研究提出,在固定的性生活中,嘗試添加一些新鮮模式或情趣用品,有助於恢復情慾和親密感。這對於身處在疫情期間鬥爭的伴侶來說,自慰是很好的減壓放鬆方式。也許病毒大流行期間無法有兩人的性生活,但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性福時光。建議可以上網選購「小玩具」嘗鮮一下不同於以往的自慰遊戲,以解自己性需求的渴。一旦自己性慾獲得滿足,鬱悶的心情也能就此放晴,才不會老是看對方不順眼。等到疫情受到控制穩定後,恢復過往生活,親密關係也就得到改善。那麽,要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貼身小情人」呢?性福導師教你五個選購小撇步:撇步一、注意材質:盡量選用「醫療級」安全矽膠材質,無毒性與無環境荷爾蒙,對人體也較健康、舒服。撇步二、挑選造型:現在按摩棒的造型琳琅滿目、五花八門,有的外型輕巧可愛、顏色青春柔和、外觀時尚,讓人有被療癒的感覺。選購前,可先上網爬文看看專業分析其用途與使用方式,再決定購買。撇步三、可變化的功能性:喜歡刺激度高的你,可找振動變頻類,多樣式的振動強弱變化,可依照個人喜好耍玩,每種頻率都能帶給身體不同快感,愉悅的層次更豐富、高潮當然也像飛機一樣,咻一下就到目的地。撇步四、使用上的便利性:注意電力補充是否便易性高、續電力是否持久、最重要的是,它容易清洗與保存。撇步五、該知道的安全性:市面情趣玩具是裝乾電池,而乾電池是直流電,根本不會電人,就算放在水裡,弄濕電池,只會導致短路故障,也不會漏電。安全性一定是百分百,不需要擔心喔!
-
2021-07-13 名人.余儀呈
醫師給你問/焦慮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嗎?疫情期間試試5個練習法,家醫科醫師余儀呈免費遠距諮詢,一對一教你克服失眠、心慌意亂
新冠疫情實施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民眾防疫在家衍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民眾受疫情影響到飲食、睡眠和情緒,感到莫名不對勁,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應從「靜心」讓自己安穩,正念放下過度杞人憂天的思維。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約,邀約芝山診所醫師、陽明欒樹醫療群召集人余儀呈提供公益免費遠距諮詢給需要的民眾,進行一對一諮詢,僅限額11名。很難一覺到天亮、耳朵嗡嗡叫,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焦慮引起?☛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Co75U他指出,焦慮常是因為思慮太多而觸發的反應,例如:對未來的擔憂、害怕被傳染、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焦慮不是病,但如果過度擔憂,容易心煩氣躁、肌肉緊繃、睡眠障礙,最後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余儀呈分享五招平心靜氣之道,呼吸、肌力放鬆、運動、心理諮商、正面思考。一、呼吸每日抽出10-20分鐘的空檔,調節呼吸放鬆緊繃的身體,此時此刻不要想任何事情,讓身體慢下來,在一吐一納之間放鬆心靈。最簡單的方法,可從深呼吸開始,活躍副交感神經的運作。二、肌力放鬆練習察覺自己的肌肉張力,可用力皺眉、放開;再換嘴巴下顎,延伸到肩頸、關節、腰椎、下肢等,區域性作自我放鬆。當身體的肌肉緊繃時,就可以檢查是否因為焦慮情緒所產生。三、運動運動是最天然有效的緩解焦慮秘方,不過運動要循序漸進、訂下目標計畫,勿馬上進行激烈項目,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民眾,一定要先與醫師諮詢評估,可搭配穿戴式裝置測量身體指數。四、心理諮商心理產生複雜衝突無法梳理,需要釋放的出口,除了親友之外,心理諮商是一個好管道。與心理師抒發藏在心中的憂慮,陪伴整理矛盾的想法,適時地對外求援,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五、正面思考這一點雖然有點難,學習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不要想太多還未發生的事情,把正能量注入每天的生活。結合時下的「正念」,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重拾內心平和穩定。余儀呈建議,焦慮常伴隨著容易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等,間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建議嚴重焦慮的民眾可在醫師建議下,輔以藥物減輕症狀。☛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家醫科醫師余儀呈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似未解封 電影院復映與否心情也搖擺
明將微解封,但高雄各影城腳步不一,位在大立百貨的in89豪華影城已清消靜置中,預訂14日復映,台鋁影城暫不恢復,要等三級解封後才考慮,高雄大遠百華納威秀影城還在觀望高市府有何進一步防疫指示,影城業者表示,各電影院去年疫情以來,入場人數常低於5成,今年雪上加霜,如今微解封與跟不解封其實差不多,但完全解封再後業者及民眾會較安心。新冠疫情衝擊百業,喜愛泡電影院看片的民眾自今年5月中三級警戒以來,因電影院停業被迫「斷影」,如今微解封,高雄地區影城還沒有全面復映。共有10廳院的MLD台鋁影城認為,影城雖能微解封,但評估收益不大,仍暫不開放。大立in89豪華影城副店長蘇維運則表示,影城7月11日起就清消,預計靜置3天至7月14日再迎接客人回歸。蘇維運表示,in89共11廳,最大廳可容52人,採梅花座,絕對能配合政府每場控置在 99人以下,影廳除15分鐘會消毒一次,並會管理購票人流,排隊動線維持1.5公尺間距,除採行1922實聯制外,還會要求看電影民眾加填健康聲明書,「畢竟在密閉空間,安全為要」。華納威秀連鎖影城面對微解封則態度保守,公關李光爵表示,各縣市微解封規範不一,新北在中央宣布微解封第一天就說影院不開放,結果第二天桃園跟進,現在很多縣市能搖擺中。影城業者透露,去年疫情爆發以來,電影院來客數就受影響,有些廳院頂多5成客人,今年初鬼滅之刃等大片上映,好不容易票房回溫,5月中旬三級警戒後又雪上加霜,6月營收歸零。不過華納威秀正面以對,指確認好各縣市規範後就會復映,每周都有大片排檔,其中延後上映的「黑寡婦」與「玩命關頭9」最受影迷期待。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防肺栓塞 疾管署六月底修治療指訪引
新冠疫情帶走七百多條人命,台大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曾示警,德國解剖猝死個案發現,有三分之一死於肺栓塞。在社區感染出現近一個月後,指揮中心於六月廿三日公布第十二版治療指引,列入血栓合併症,提醒治療時檢驗凝血功能相關數據,適時給予預防性劑量抗凝血劑等。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歐美發生肺栓塞機率高,因此病人住院時習慣給予預防性血栓藥物,雖然亞洲人出現肺栓塞的情況較為少見,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變高,今年出現本土疫情導致上萬人確診,患者出現肺栓塞比率也提高。亞東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專科醫師邱冠明指出,肺栓塞需透過電腦斷層診斷,但新冠確診者要做電腦斷層,必須移出負壓隔離病房,移動前後管制現場動線、設備清空、人員防護、事後清消等,雖然標準作業程序沒有問題,但過程都是風險。衛福部已於六月底修改臨床指引,建議醫師視個案嚴重程度,定期檢測D-dimer、fibrinogen等數據追蹤,避免發生肺栓塞等血栓問題。另外,除了肺栓塞,患者也可能有多重併發症,邱冠明表示,過去十幾年陸續有四種新型口服抗凝劑,包括血液、胸腔、心臟內外科,舉辦多次聯合討論會,這次出現新冠肺炎,跨科團隊能迅速應變,就是受惠於過往十年來的聯合教育訓練。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平均,邱冠明認為,數字反映出分母確診數不夠多,近期死亡的皆是感染許久的舊病人,但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有助降低死亡,若染疫後錯過最佳時機,一旦重症,極有風險,他比喻「就像軍隊殺過來又撤退,但造成破壞的事實不會改變」。邱冠明補充說明,新冠肺炎病毒藉由呼吸道進入身體,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除了攻擊肺部,亦會造成全身性心血管反應,發生血栓機會高。若發現病人d-dimer等指數異常,或是出現隱形缺氧,要肺栓塞出現的可能要保持高度懷疑,及早安排電腦斷層診斷或給予抗凝血劑。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醫療從業者對新冠疫苗的警告?教授:嚇唬台灣民眾的謠言
昨天(2021-7-7)晚上兩位讀者分別在6點15分和9點9分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同一影片的真假。Corbin Shong說:「請問這影片所說的是真是假?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謝謝!」。曾詔婕說:「教授您好,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您以科學實證在說明醫學,最近很努力想說服家中長輩施打疫苗, 但現在長輩群組流傳的已經不是簡單的造謠圖,而是同樣用國外很多反疫苗的醫師影片來現身說法,長輩們深信不疑,讓人非常挫折…其中有些觀點一看就有問題,可是集合起來成一個影片就讓長輩們覺得很專業,可以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嗎?非常感謝您!」這個影片是在2021-6-18發表在Rumble平台,而標題是:全球醫生和醫療從業者對 Covid 疫苗的警告。但它其實只是把一個英文影片加入中文翻譯,而原始影片是在7個月前(2020-12-6)就已經發表了。7個月前,台灣根本就不關注新冠疫苗,但現在台灣則是天天都在熱炒新冠疫苗的議題。所以,選在這個時候發表這麼一個繁體中文版的影片來嚇唬台灣民眾,真的是用心良苦啊。發表這個中文版影片的組織是叫做thelastremnant。我知道The Last Remnant是一套電子遊戲的名稱,但是我查不出thelastremnant是什麼樣的組織。Rumble平台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給那些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的影片播放的網站。所以,凡是在Rumble平台發表的影片,幾乎都可以說是有問題,或是有爭議性的。當然,有很多人認為Rumble是在做好事,讓所有人都能隨意表達任何意見。例如在我這個網站的讀者群裡就有人認為YouTube和臉書是偏袒民主黨,所以會禁止偏向共和黨的言論。不管如何,這個原始英文影片的名稱其實就只是很簡單的Ask the Experts(問專家),而它在發表之後不久就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這個中文版的影片在下面有註解說:「影片訪問了將近30幾位醫生,疫苗學家,科學家,護士,博士,及專業醫療從業人員。他們解答了一般大家對疫苗存有的疑惑以及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疫苗對人類及人體的危害」。但是,其實,影片裡的所謂的專家是共有33位,而不是將近30幾位。這33位所謂的專家是透過視訊齊聚一堂,用所謂的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疫苗對人類的危害。帶頭的人是Andrew Kaufman。他是有醫生的文憑和執照(精神科),但他從事的行業卻是自然療法。他在他個人的網站發表The Big Virus Hoax(大病毒騙局),聲稱根本就沒有「病毒」這種東西,而「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都是政府創造出來的假象,目的是要控制人民的行動。(註:截至今日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加拿大McGill大學有設立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它在2020-9-24發表The Psychiatrist Who Calmly Denies Reality(冷靜否認現實的精神科醫生),而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Andrew Kaufman醫生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四處傳播,聲稱該病毒不存在。 現在,他在公開示威中帶領反口罩人士,並告訴數十萬 YouTube 用戶,他們所知道的關於醫學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第二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比利時的Hilde de Smet。她是一位自然療師,而跟Andrew Kaufman醫生一樣,她是完全沒有任何病毒學,免疫學,或流行病學的訓練或資歷。她聲稱新冠疫苗沒有經過動物試驗就直接用在人身上是非常危險,但事實上新冠疫苗都是有經過動物實驗,例如請看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的COVID-19 shot protects monkeys(新冠疫苗保護猴子)。第三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挪威的Nils Fosse。他聲稱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但事實上在2020年12月時,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造成將近160萬人死亡。第四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Elizabeth Evans。她聲稱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能阻止病毒傳播,但事實上早在2020年11月輝瑞疫苗就已經被證實保護力達到94%。第五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Mohammad Adil。他也認為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而由於他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而被吊銷執照12個月。第六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Vernon Colman。他認為整個所謂的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有關此人的怪異行徑,英國的獨立報曾在2011-10-22發表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第七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愛爾蘭的Dolores Cahill。她說維他命C,D,和鋅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所以什麼封城,居家防疫,社交距離,戴口罩,打疫苗等等,都是沒必要的。有關這位教授的一些新聞報導,請看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6-22)發表的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家學者。好了,我想其他26位專家就沒有必要繼續數落下去了。不過,為了能讓大家有個記錄,我把他們的名字及國家列表如下(讀者George在回應欄裡有提供那幾位美國專家的事蹟):Zac Cox – 英國牙醫和順勢療師Anna Forbes – 英國醫生Ralf ER Sundberg – 瑞典醫生Johan Denis – 比利時順勢療師Daniel Cullum – 美國脊椎按摩師Moritz von der Borch – 德國記者Anne Fierlafijn – 比利時醫生Tom Cowan – 美國醫生Kevin P Corbett – 英國退休護士Carrie Madej – 美國醫生Barre Lando – 美國醫生Kate Shemirani – 英國護士Sandy Lunoe – 挪威藥劑師Boris Dragin – 瑞典針灸師Piotr Rubas – 波蘭醫生Natalia Prego Cancelo – 西班牙醫生Rashid Buttar – 美國醫生Nour De San – 法國醫生kelly Brogan – 美國醫生Konstantin Pavlidis – 英國形而上學家Sherri Tenpenny – 美國醫生Senta Depuydt – 比利時記者Heiko Santelmann – 德國醫生Margareta Griesz-Brisson – 德國神經學家Mikael Nordfors – 瑞典醫生Elke F. de Klerk – 荷蘭醫生原文: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
-
2021-07-11 新聞.長期照護
1人1信給總統 照顧團體求解封
七月十三日起全國微解封,指揮中心公布部分場域有條件鬆綁,但日照中心、失智據點不在其中,不少照顧者怒吼「快受不了」,國內四大照顧相關團體發起「一人一信給總統」,盼盡早開放日照及失智據點。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預計本周三(十四日)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放寬程序。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台灣失智症協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昨發起「一人一信給小英總統:全家快被照顧壓垮了!開放日照與失智據點」活動,強調全台五四七間長照二點○日間照顧中心、四九四家失智據點,因新冠疫情防疫封鎖近二個月,二點四萬個長照家庭已快崩潰,呼籲政府正視。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微解封相關措施關注各行各業,卻遺忘最弱勢的照顧者,以國外經驗來看,照顧失智症長輩的服務中斷,是導致家暴、悲劇事件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家總近兩個月來,天天接到家屬的「絕望來電」,因此無法再沈默,決定發起一人一信給總統的連署活動,到昨晚已收到家屬留言二六八則,皆盼望政府盡快開放據點服務。陳景寧指出,全國八十萬長照家庭,中低收弱勢約占百分之五,其他大多屬於中產階級,他們相信政府而使用長照二點○服務,白天讓長輩到失智據點、自己上班工作,如今疫情使服務中斷,許多人必須照顧失智長輩,難以兼顧工作,照顧壓力加上經濟壓力,對家屬非常殘酷。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認為,失智症長輩退化速度快,不盡快恢復據點服務,失能情況難復原。失智關懷據點服務的長輩逾萬人,政府要鼓勵長者打疫苗,應盡快開放據點,促使長輩想要出門而有意願打疫苗。陳時中表示,考量到了十五日,六十五歲以上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長者,只要有意願接種,都應已打疫苗,可產生群體免疫效應,因此十四日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如何開放。他強調,長者對疾病抵抗力低,但照顧者身心狀態也要顧,指揮中心原本就預計疫苗接種率達一定程度,開放據點。
-
2021-07-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微解封急轉彎 縣府宣布餐廳禁止內用
南投縣政府昨晚宣布微解封,餐廳、小吃部採梅花座、裝隔板、保持1.5公尺用餐距離原則下,得提供內用。不過,考量國內新冠肺炎社區傳染疫情存在,仍持續有確認個案發生,南投縣今天下午宣布,餐飲業依舊禁止內用,鼓勵外帶。南投縣政府表示,因為國內大部分縣市均採餐飲業禁止內用,且考量餐廳提供內用口罩脫下、群聚狀況下可能導致防疫破口,以及參照網路民意反應,過半數以上民眾針對餐飲業開放內用持反對意見,因此取消餐飲業開放內用,鼓勵外帶。另外,夜市同意開放營業,但只開放餐飲和小吃、日常百貨類;另有關娛樂、遊戲類如:打彈珠、娃娃機並不開放營業;全區需採人流總量和分流管制、依規落實消毒作業,攤商僅得提供外帶、不得內用,民眾全程戴口罩,不得邊走邊吃。夜市恢復營業申請部分,縣府表示,會在最短時間完成各鄉鎮市夜市准予微鬆綁復業的公告,將來夜市復業,須提出包括:攤販位置圖、人員管制、環境清消及應變措施、和工作人員與攤商名冊,提報鄉鎮公所備查後再陳報縣府,以利依規管制防疫和復業。南投縣政府呼籲,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為確保縣內餐飲從業人員及縣民健康,及維護社區安全民眾健康,敬請鄉親體諒與配合。